还风趣地形容整个淮海战场这时的态势说:“吃一个(黄维),夹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

    当天晚上,粟裕派遣麾下的大将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率领3纵、11纵及鲁中南纵队南下,并电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也报告给了máo zé dōng:

    我们决抽调3纵、苏11纵(即华野11纵)及鲁中南纵队,外加一部pào兵,即晚南下,参加歼灭黄维作战,统由陈士榘同志率领南来,请分配其作战任务。

    考虑到中原野战军的装备不好,陈士榘临行前,粟裕特别jiāo代,缴获的武器装备,一支qiāng一粒子弹也不留,全部jiāo给中野。

    陈士榘号称“一生紧跟máo zé dōng”,是参加过秋收起义,和máo zé dōng一起走上井冈山的“老井冈”。

    12月12日,他驾驶吉普车赶到中原野战军司令部,见到中野领导人,便说:“我带来了3个纵队参加打黄维,请中野让开一个地段,给我们部队进去。”

    此前,前来增援的华野7纵和13纵已被分配属给了南集团和西集团。

    当中原野战军负责政治工作的领导人跟下属部队联系,要他们让出一个攻击位置时,这些纵队头头们人人都打红了眼,没有一个愿意,因此很有些为难地对陈士榘说:“他们都不愿意让啊!”

    这一渴望痛快杀敌,多立战功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此前几天,已有过这种不大“情愿”的事情。

    中野司令部12月4日决定“立即使用华野之7纵、13纵”攻打黄维,加快围歼进度,华野13纵奉命接替接中野2纵防区时,2纵官兵就曾闹过“情绪”。

    时为中野2纵6旅政委,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回忆说,“在即将歼灭黄维兵团的时刻突然改变作战任务,我旅许多指战员思想不通。有的说:‘我们把水淘干了,又叫别人来捉鱼。’”

    但这回陈士榘听后也有了“脾气”,说:“不愿让,我们就不参加(攻击)了,我带部队去打阻击。”

    粟裕很快听到了这一事件的反映,当即对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说:“你立即去陈士榘那里,就说派华野部队支援中野,是(华野)前委的集体意见,必须绝对服从。而且必须听从中野的安排!”

    钟期光得了“将令”,马不停蹄赶到已行进到中野6纵附近的陈士榘处,转达了粟裕的命令,陈士榘才下令部队停止前进。

    这时,中野司令部也给中野6纵司令员王近山打电话,叫他留住陈士榘参加围歼黄维,不要去打阻击。

    陈士榘这个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看来要给予一个合适的平台。

    他们商定,将华东野战军部队集中使用,让出南集团作战地段给陈士榘。南集团也重新进行了调整,以华野3纵、13纵、7纵、特种兵纵队和中野6纵及陕南军区12旅组成,由陈士榘统一指挥(鲁中南纵队作总预备队)。

    陈士榘这回爽快地接受了。

    因兵力已足,他带来的华野11纵随即奉命北返归建,继续围歼杜聿明。

    至此,南集团兵力和战力已最为雄厚,中野司令部又干脆“人情”做到底,将主攻任务也由东集团转给了南集团,也就是让华东野战军部队为主的南集团,挑上了军人求之不得的重担。

    陈士榘的援兵到来之后,双堆集前就有了齐刷刷的10个纵队,即中野方面的1纵、3纵、4纵、9纵、11纵,华野方面的3纵、7纵、13纵、鲁中南纵以及特种兵纵队共约20万大军。

    而黄维的人马已不满10万,中共的围歼部队形成了绝对优势。

    黄维剩下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30、陈士榘增援中野(下)(1)

    狗急了还要跳墙,黄维这回真急了。

    他决定开始再次突围,求得一条生路。

    早在12月11日,蒋介石、顾祝同和空军副司令员王叔铭秘密制定了代号为“亥真1700”的空中支援计划,即由空军向共军阵地投掷代号分别为“甲弹”和“乙弹”的糜烂xìng和窒息xìngdú气弹,以打开缺口,掩护黄维兵团突围。

    黄维、胡琏和兵团正副参谋长、各军军长等极少数人根据这一计划,拟定了具体计划,只等空军确定轰zhà时间就实施。但他一等就是4天,空军杳无音讯。

    这一天,攻击的东集团进展显著。

    陈赓指挥4纵猛攻双堆集东北的杨围子。

    这里是14军军部所在,军长熊绶春与王耀武一样,也是黄埔军校3期生,是陈赓的同门师弟。

    师弟到底不如师兄。黄昏时,陈赓发起总攻,仅用一个小时就攻占了杨围子,熊绶春被流弹击毙。

    陈赓接到22旅旅长查玉升发现熊绶春尸体的报告后,沉吟了一下,随后jiāo代说:“对这个人,你得克服困难,设法好好安葬。”

    熊绶春由此不曾“马革裹尸”,被装进千方百计找来的简陋棺木里安葬。查玉升还拟写了墓碑:“guó mín dǎng军第14军军长熊绶春之墓。”

    12月12日,中野司令部为收声势浩大之效,以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名义发布《促黄维立即投降书》,并在阵地前反复播送:

    黄维兵团全部被歼灭,只是几天之内的事。而企待的援军杜聿明集团业已陷入重围,损失惨重,自身难保,必被歼灭。李延年兵团被解放军阻击,尚在八十里以外,寸步难移且伤亡惨重……

    他们要求黄维不要再作绝望的抵抗,应爱惜部属的生命,放下武器。

    但黄维还有当年胡琏兵团的支柱18军和10军,又背负蒋介石赏识之恩,拒不投降,拼死抵抗。

    不投降,主攻的南集团最后一击的重头戏来了。

    12月14日,陈士榘命令孙继先的华野3纵、王近山的中野6纵攻击双堆集东南的集团工事。他的部署是:

    一、以华东野战军攻坚能力最强的3纵8师为主攻,将3纵pào兵团的3个pào兵连和8师pào兵营组成pào群,直接支援8纵攻击;

    二、以3纵pào兵团主力和华野特种兵纵队的重pào组成pào群,由3纵指挥负责压制双堆集敌军pào火。

    经严密准备,陈士榘于黄昏时分发起攻击。

    守备集团工事的是10军114师54团,该团原是18军的起家部队,后在部队整编中调配给第10军,是12兵团中战斗力最强的团,人称“威武团”。

    陈士榘的攻击部队则是华野3纵23团1营(即洛阳营)和中野6纵49团1营(即襄阳营),攻守双方都是精锐之师,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硬仗、恶仗。

    经过一小时强大火力准备,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部队冲入阵内,双方白刃ròu搏,血战3个多小时,攻占这一集团工事,威武团大部被歼,仅存百余人逃回双堆集。

    与此同时,华野7纵21师和中野6纵16师47团在pào兵支援下,也攻占了制高点尖谷堆。

    杨伯涛随即将18军特务营、工兵营,甚至给打完了pào弹的pào兵营官兵配备步兵武器,可以说是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兵力投入反击,几经反复仍未夺回尖谷堆。

    陈赓的东集团战果也不俗,中野4纵、9纵先后攻占了杨老五庄、杨自全庄。

    华东野战军特纵司令员陈锐霆安排pào兵第3团(特纵共有4个pào兵团)配合东集团作战,重pào齐发,大显神威。罕见这种壮观场面的陈赓连声说:“打得好,打得好!”并给第3团记了集体功。

    30、陈士榘增援中野(下)(2)

    现在,黄维的兵团司令部、pào兵阵地、临时机场等都已暴露在攻击部队面前,形势极其危急。

    黄维将兵团警卫营调给18军,还将14军的千余零散人员组织起来,也编入18军,所有能拿起qiāng的人都用上了。对于失去阵地擅自后退的营长、团长,不问理由,一律qiāng决。

    但仍挡不住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的攻势,华野威力无比的特纵pào火已经能覆盖整个双堆集,pào弹就在黄维的隐蔽部旁不断bàozhà,由于地区狭小,人员猬集,所以每一发pào弹落下,就是死伤一片。

    黄维见部队被压缩在仅有的几个村子的弹丸之地,还受到华野特纵的全面火力压制,已无法接受空投补给,可以说到了穷途末路,即使再抵抗一两天,也必被全歼,不如果断突围还能保留一些官兵,所以决定于次日实施一直没有音讯的“亥真1700计划”。

    他当晚电告蒋介石和空军,要求掩护。

    12月15日9时许,空军副司令王叔铭飞临双堆集上空,给黄维泼了一瓢冷水,通知他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按计划实施。

    黄维表示既然不能按计划掩护突围,只好由他断然处置。他致电参谋总长顾祝同,做最后的告别:“弟只好断然行动,听天由命。”

    随后,他和胡琏将18军军长杨伯涛和10军军长覃道善找来,命令破坏重武器和电台,采取“四面开弓,全线反扑,觅缝钻隙,冲出重围”的战术分路突围,时间是黄昏之时。

    考虑到中共的主攻是南集团,他们决定突围的方向是东、西、北三面。其中,10军向东突围,它的主力18师向东北突围;18军的两个主力师,118师向西北突围,11师向西突围。

    11师是主力中的主力,由黄维与胡琏亲自率领,其实就是让它给自己保驾护航,多一份成功的希望。他们还预定,突围后到蚌埠以南的凤台县集合,再向蚌埠撤退。

    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没有再给他们机会,还没到黄昏的下午四点,全线的总攻开始,20万大军潮水般涌了过来。

    黄维仓促间只好提前突围,他和胡琏、吴绍周三个兵团的正副司令每人一辆坦克往外冲,部队也按计划分成几路突围。

    陈士榘指挥华野13纵与华野7纵,并肩杀向双堆集的主阵地。

    与华野7纵一样,周志坚的华野13纵虽然也不在华东野战军6个头等主力纵队之列,但在经过大别山消耗的中野纵队面前,也堪称兵强马壮的虎贲劲旅了。

    此前,他们于12月4日奉粟裕命令到中原野战军后,任务是接替中野2纵的防区。到红四方面军主力发展而来的中原野战军来,红四方面军出身的猛将周志坚,算是回了“娘家”。

    他很快遇到了两个老上级,也是两员猛将。

    一个是陈锡联,中野3纵的司令员,当年鄂豫皖红四军11师时期,他是周志坚的上级。周志坚到中野后,起初又具体归他指挥。

    老上级在此,不能不去“拜码头”。

    周志坚进门寒暄后,陈锡联对已经美械化的华野13纵不胜羡慕,说:“你们鸟qiāng换pào了,这次你们来和我们一起消灭黄维兵团,增加了新生力量。”

    第二个是陈再道,中野2纵的司令员,当年红四军的代军长,是时为该军师长的周志坚的顶头“上司”。陈再道当面给周志坚让出防区,自己奉命率部前往蚌埠,和华野6纵一起阻击北援的李延年兵团。

    周志坚一上来,果然就让黄维的人马“耳目一新”。

    他安排13纵39师当晚接下防地后,有过去攻打黄百韬时在贺台子等地的教训和挨粟裕批的经历,立即命令连夜搞近迫作业,赶挖jiāo通沟。

    30、陈士榘增援中野(下)(3)

    于是,39师上上下下除负责警戒的分队外,全都奉命扛起了洋镐铁锹,干起了“民工”的活儿。一夜之间,便在阵地前构筑了纵横jiāo错的jiāo通壕。

    当面的guó mín dǎng军是当时尚未投诚的吴绍周85军两个师,他们企图打开一个缺口,突出重围。

    周志坚后来回忆说:“这天天一亮,他们发现我们这里地形变了,军装变了,一打起来,又发现qiāng声也变了。”

    他解释说,地形变,是因为13纵连夜挖好了网状jiāo通沟,地貌变了样;军装变了,是指中野穿灰军装,华野穿黄军装;qiāng声变了,是因为13纵用的大多是美式武器。

    有此“三变”,吴绍周激战竟日,遭受重大伤亡后,也就只能老老实实呆在包围圈里“休养”了。

    现在,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亲自过来,归到南集团和华野部队并肩作战的13纵又开始大展神威了。

    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和18军发展而来的10军不幸遇到了周志坚这一克星。

    18军军长杨伯涛选了一个最勇敢的营长为先锋带头冲杀,自己亲自压阵督战,一路遭到13纵两个团的痛击。

    这个营长很快“报销”,杨伯涛只好带部队折向西北,但就是出不了13纵的重围,眼看就要做俘虏,他连忙跳进一旁的小河自杀。

    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没想到河水很浅,又冰冷刺骨,杨伯涛求生不得,竟然求死也不能,只好爬上岸来。

    有人倒霉就有人走运。13纵109团三营通信班长李世和这天格外运气好,亲手活捉了杨伯涛,给华野战史写下了光荣的一笔。

    10军军长覃道善的运道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有意思的是,他也成了13纵的俘虏,又给了华野部队增添了一道光环。

    中原野战军部队当然也不甘示弱,陈赓的4纵、陈锡联的3纵、杨勇的1纵、王近山的6纵都斩获不小。

    黄维、胡琏、吴绍周别开生面坐着坦克突围,倒霉的是黄维和胡琏的坦克在前,压坏了一条小河上的桥,吴绍周过不去,第一个做了俘虏;黄维半路上坦克又抛了锚,下来步行,当然又成为了战利品。

    也有“吉星”高照的例外。

    这个人是老“狐狸”胡琏,也许老天嘉许他当初的“自投罗网”,一路狂奔之后,他尽管背上受伤,但竟冲出了重围,找到了李延年的部队,再次获得新生。

    华野13纵37师师长高锐回忆13纵的战果后,也不无遗憾地说:

    “因只有强攻准备,缺少截击逃敌准备,尤其对于打坦克更未做准备,致使在敌突围时,有些措手不及。虽然敌在突围中免不了被消灭,但还是有漏网残敌逃出,敌兵团副司令胡琏就乘坦克逃脱了。”

    qiāngpào声一停,陈士榘便遵照粟裕的命令,将华东野战军部队所有缴获清理归类,全部移jiāo给了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老兵马苏政(后任工程兵副司令员)、恽前程回忆说:“战斗结束后,陈士榘遵照粟裕的指示,将华野缴获的坦克大pào等重装备,一律统统留下,jiāo给了中原野战军。”

    周志坚后来也回忆:“在围歼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