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主力18军(包括18师)亦已残破,这是我各部队英勇作战的结果。
二、根据总的作战要求及当面实际情况,颁发命令五条如下:
甲、从明日午后4时半起开始全线对敌总攻击,不得以任何理由再事延迟。
乙、陈赓、谢富治集团务歼沈庄、张围子、张庄地区之敌,陈锡联集团务歼三官庙、马围子、许庄地区之敌,王近山、杜义德集团务歼双堆集以南玉王庙、赵庄及以西前周庄、周庄、宋庄之敌,并各控制上述地区,然后总攻双堆集,全歼敌人。
丙、总攻战斗发起后应进行连续攻击,直到达成上述任务为止,不得停止或请求推迟。
丁、各部应不惜最大牺牲保证完成任务,并须及时自动地协助友邻争取胜利。
戊、对于临阵动摇贻误战机的分子,各兵团各纵队首长有执行严格纪律之权,不得姑息。
三、本命令用口头直达连队。
这份命令以电话的方式下达给陈赓、谢富治、陈锡联、王近山、杜义德几员大将,措辞相当严厉,在中原野战军历史上可谓前所未有。
29、陈士榘增援中野(上)(2)
其中所说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再事延迟”,便是针对各纵队一再要求的推迟总攻时间。
而“对于临阵动摇贻误战机的分子,各兵团各纵队首长有执行严格纪律之权,不得姑息”一条,则是针对攻击时间已久,部队伤亡很大而又疲敝不堪,一些官兵甚至产生了厌战情绪。
包围圈里的黄维和胡琏也越来越感到日子“难过”。
黄维在12月5日向蒋介石叫苦:“竟日惨战,粮弹尽绝,过去几日空投之粮不足所需十分之一,弹yào不足所需三分之一,官兵日食一餐尚不得饱。须急速空投以维持士气。”
胡琏是4天前来到双堆集的。
蒋介石当初任命12兵团司令官最后想到的是书呆子黄维,如今全兵团陷入困境,“命”悬一线,他才想起了老“狐狸”。
他将胡琏召到南京,问他有什么办法能使12兵团转危为安。
胡琏曾对郭汝瑰说,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曾国藩那种能够拯救国家危亡的大英雄,认为“做人应当‘临难勿苟免’”,如今“国难”当头,“机会”来了。
他当即表示愿意飞赴双堆集,鼓舞士气并协助黄维指挥作战。
当麾下跟随自己多年,“锦衣玉食”的黄埔学生们纷纷躲避甚至望风而降的时候,胡琏这个四期生能勇赴“国难”,蒋介石十分满意。
他给了胡琏八个字:“固守下去,苦斗必生。”随后,他亲自安排了一架小飞机,送胡琏前往包围圈里的双堆集。
军中的威望到底凭的是打仗的能耐而非资历或官衔,胡琏一到军中,果然给垂头丧气的12兵团和18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士气鼓舞不小。
但世易时移,18军的当年的威风不再,他也无能为力了。最终还得仰仗校长“急速空投以维持士气”。
12月6日16时30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下令总攻开始。
陈赓、陈锡联、王近山三员猛将率3个突击集团集中火力、兵力,实施有重点、多方向的连续突击。
尽管黄维凭借优势火力,拼死抵抗,但中野各纵队在严令之下,不顾伤亡,奋力进攻,进展显著。
12月7日,黄维命胡琏乘飞机飞往南京,向蒋介石汇报12兵团的近况,请求增加空投粮弹。
临行前,黄维知道大势已去,自己“殉国”的日子不远了,而千兵易得,一将难求,胡琏还年轻,没有必要和自己一起死在战场上,如果能保全xìng命,还可以为12兵团十多万官兵料理善后。
因此,他特意叮嘱胡琏不必再回双堆集了。
胡琏一直表现得很坚定,他大概想起了过去几次成功的死里逃生,慨然说:“被共军四面包围,已是家常便饭,我们现在只要打下去,共军还是一下子吞不了我们的。”他的意思是,自己不会临阵脱逃。
胡琏到南京后,建议蒋介石让12兵团突围,方向是西面的蒙城、涡阳。他说,12兵团许多军官战斗经验丰富,对“党国”忠心耿耿,实属有用之材,如果被共军围歼,即便使共军付出数倍代价,也损失了一大批精华骨干。
蒋介石同意突围,但要他们向东南进攻,配合李延年兵团夹击中野。
李延年兵团已被阻住在曹老集一线,胡琏知道“南北夹击”只是一个梦,便大谈双堆集的危机。
蒋介石只好说,可以依情况自行决定攻击方向,局部歼灭当面共军,以待李延年兵团夹击而来。
能“自行决定攻击方向”就好,胡琏也就不管其他了。会见后,他没有听从黄维先前的劝告,又重新“自投罗网”,飞回了双堆集。
29、陈士榘增援中野(上)(3)
他对黄维说,老头子同意突围,“不要管杜聿明,也不要指望李延年”了。
但他们明白,包围圈紧如铁桶,突围无望,坚守也是时日无多,只有“打一天算一天”了。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的进攻继续进行。
12月9日,南集团的主力华野7纵上场,司令员成钧派19师猛攻小王庄。
守军是85军23师,虽然是早年的湖南湘军旧部,属地地道道的杂牌,同属85军的兄弟110师又起义,跟着廖运周“吃香的喝辣的”去了,但也骁勇异常,让7纵19师三次进攻都铩羽而归。
不过,7纵的凌厉攻势让从未接触过华野部队的23师师长黄子华巨大的压力。他一再向黄维要求补充弹yào和出动坦克掩护出击。
但黄维已经对85军没有了信心,没有舍得将有限的资源供给23师去“浪费”。
出死力竟得不到信任,黄子华知道穷途末路了,索xìng步廖运周的后尘,决定放弃抵抗。经接洽后,他率领全师共3000余人于次日向华野7纵投诚。
堂堂的85军军长吴绍周也就成了又一个“光杆司令”,只剩军部和一些直属部队。
7纵19师进攻的同一天, 20师也以58团和60团开始进攻双堆集的南大门,也就是黄维的兵团司令部南面唯一的屏障大王庄。
这是整个双堆集战役中一场主力对主力最为惨烈的战斗。
20师的前身是随粟裕参加过“七战七捷”的新四军5旅,是华野7纵的主力师,58团和60团又是20师的主力。
60团此前尽管曾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参加过徐东阻击战,但伤亡很小;58团则始终没有参加过作战,建制完整。两个团都有3000人,齐装满员。
60团政委谢雪畴回忆说,该团由于历次作战的缴获,已经基本达到了美械化,每个步兵连1挺轻机qiāng,2-3支冲锋qiāng,pào兵营装备有24门82mm迫击pào。
大王庄的守军18军118师33团也非“孬种”,原是11师的精锐团,在18军数一数二,号称“老虎团”, 该团全部由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作战时异常凶狠顽强,是18军的精华。
黄昏时分,58团在pào火的掩护下强行进攻,在血腥搏斗反复争夺后占领大王庄。随后,20师以59团担任守备,58团和60团集结在大王庄东北角,进行攻击尖谷堆的准备。
大王庄失守,严重威胁了12兵团的核心阵地,胡琏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他严令18军军长杨伯涛务必夺回来。
杨伯涛连夜部署,从11师抽调一个团,连同118师所用能用的兵力,投入反击。
12月10日0时30分,杨伯涛集中18军全部和85军仅存的pào兵,轰击大王庄,50分钟内落弹数千发,将阵地zhà成一片焦土,59团伤亡很大。
中野6纵司令员王近山和政委杜义德命令16旅46团前往增援,暂归华野7纵20师指挥。46团也是中野6纵的主力,号称“夜老虎团”,长于夜战和近战。
凌晨4时,46团分四路进攻大王庄,与18军拼起了刺刀,将他们逐出庄外,再次稳住了大王庄阵地。
但天亮后,18军再次组织两个团反击,59团和46团腹背受敌,伤亡惨重,但依旧誓死不退,最终大王庄大部被18军占领。
20师加入60团一个营再次组织反击。拉锯战一直打到黄昏,双方进进出出,战死者的遗体层层往上“码”。最后,20师加入58团后,收复并巩固了大王庄阵地。
这一天,陈赓的东集团、陈锡联的西集团也各有进展。
黄维兵团已被压缩在南北5公里,东西公里的狭小区域内,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伤亡已超过三分之一。
29、陈士榘增援中野(上)(4)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曾在12月9日电告máo zé dōng,表达了欣喜之意:“截止现在止,我6、7、8日三日攻击,已使敌防御体系开始残破。”
但黄维和胡琏仍然决心苦撑下去,争取多拉几个“垫背”的,以换取中共军队更大的代价,为校长的江山发挥“余热”,做最后的“贡献”。
中原野战军这边在苦战,他们是主攻战场,但华东野战军那边的粟裕却最紧张。
他后来回忆:“我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中有三个最紧张的战役:宿北、豫东和淮海。而淮海战役中最紧张的是第二阶段。”
紧张到什么程度呢?粟裕说:“我曾经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带病指挥。战役结束后,这个病大发作起来了,连七届二中全会也没有能参加。”
这个紧张当然不是因为华东野战军所在战场的局部,而是整个淮海战役全局。
这时,华东野战军一肩挑了三副重担:箝制、阻击北线杜聿明一个剿总指挥部、3个兵团和南线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派遣3个纵队支援中原野战军攻打黄维兵团。
也就是说,华东野战军承担了5个兵团40万人的作战任务,4倍于中原野战军主攻方向的黄维兵团10万人。
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没有“太平官”的福分,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不敢稍有松懈。
战场情况复杂多变,上下左右对战局的估计和处置不同,要求他独立地作出判断,设计应付各种情况的对策,频繁调整部署,及时转用兵力。
特别是黄维兵团已被围住,杜聿明集团未被围死的时候,máo zé dōng指令华东野战军立即歼击李延年兵团,这使粟裕感到极度紧张。
他担心打上了李延年,而围歼黄维的战斗不能迅速结束,北线7个纵队又难以完成围歼杜聿明的任务。
当时主攻战场与阻援战场相距只有五六十公里。如果让杜聿明与黄维打通联系,将给全局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势必影响把蒋介石的嫡系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意图的实现。
为此他日夜守候在指挥所里,密切注视战局的发展,设想临机处置的方案,度过了最为紧张的7天7夜。
华野司令部作战参谋秦叔谨后来回忆:
他(粟裕)是日夜监视,注视情况变化,设想临机处置方案,有10余日未能全寐,疲惫不堪,在下半夜有时躺在作战室旁的行军床上,jiāo待我们值班参谋,如有事需要找他,就叫他一声。
我们遇有要事找他,只要到他头边轻叫一声粟司令,他就立即起来,或电话对下级做出指示,或草拟电报上报。
此时,粟裕的身体状况也并不好,他曾6次负伤,两次伤在头部,有块弹片一直留在头颅内。
战伤的后遗症和过度的劳累损伤了他原本健壮的身体,刚到中年就患有高血压、肠胃病和美尼尔氏综合症,经常头晕头痛,靠戴着健脑器工作。
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发作时,血压高达180至200毫米水银柱,戴上健脑器也不起作用,他就冒着大雪纷飞的严寒,一次又一次地用冷水浇头。
身边工作人员问他:“首长,你头痛起来是什么感觉?”他说:“啊呀,不好受。头昏目眩,恶心呕吐,每根头发都像针扎一样,手都不敢碰。”
在追击杜聿明的时候,有几天实在支持不住了,他不得不躺在担架上指挥。
后来,李延年行动不积极,华东野战军一动,他就后缩,没有打上。粟裕说:“幸亏没有打上,当杜聿明突围时我们才得以从南线抽调3个纵队,与北线的7个纵队,加上刚刚南下的渤海纵队,共11个纵队,一起参加兜围。在使用兵力上已经达到极限了。”
29、陈士榘增援中野(上)(5)
粟裕做好自己整个战场最繁重的本职工作阻击徐蚌线南北夹攻和追击杜聿明的同时,更时刻关注围歼黄维的作战,特别关心围歼黄维的时间。
12月上旬,粟裕得到情报:武汉的宋希濂兵团将要东移浦口,向蚌埠开进;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带领装甲部队到达蚌埠,准备增援黄维;杜聿明也向蒋介石建议,抽调几个军空运蚌埠,与李延年、刘汝明合股北援。
而当时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分别在三个战场作战,每一处的兵力均感不足。
粟裕认为,不论杜聿明的建议能否实现,即使只有宋希濂兵团赶到,南线阻击部队必更吃紧。万一出乱子,势必影响对黄维作战。
必须首先吃掉一股!
他估计围歼杜聿明集团还需要半个月到20天时间,可以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然后再集中兵力歼灭杜聿明集团。
12月10日早晨,他和陈土榘、张震联名,将上述分析和意见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报中央军委和máo zé dōng,“建议再由此间抽出一部分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然后“再集中华野解决杜、邱、李兵团。”
他还亲笔给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四中队”(即司令部情报处)负责人朱诚基写了一封信,指令他注意jiān tīng宋希濂兵团的行动,随时电告情况。信中说:
“目前我们最担心的是20军、2军及28军等部(即宋希濂兵团)到达……,协同李延年、刘汝明北上增援。如果那时黄维兵团尚未全歼,则对李刘兵团阻击……颇感吃力,且可能出乱子。为此,除加派四个纵队前往协助中野迅速解决黄维外,请你们另注意……二军等部行动,随时电告。”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接到粟裕主动支援的电报后,当然求之不得,立即通过电话与粟裕商定,由华东野战军再抽出3个纵队和pào兵一部参加对黄维的作战。刘伯承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