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直取徐州,威胁南京。

    他们最后分析,就全局来看,第二种可能对于guó mín dǎng军的威胁更严重。

    这与粟裕的想法“所见略同”。可见,guó mín dǎng将领也的确并非全是吃干饭的庸才。

    对于这种可能,国防部作战厅仔细斟酌,提出了两个“先发制人”,让粟裕措手不及的方案:

    一、从徐州出动两个兵团向鲁西出击,求歼华野一部;或从徐州抽出两个军转用于郑州,连同在郑州的第16兵团,配合华中部队与中野决战;

    二、徐州主力监视华野,以一部肃清徐州以南、运河地区的共军。

    蒋介石认为第一案比较积极,也有成功的可能,而第二案太过消极,所以主张第一案,“柿子先捡软的捏”,先打力量弱小的中原野战军。

    主将杜聿明的想法呢?

    他果然棋高一着。

    他先做了自己的分析,粟裕与华东野战军经过济南战役的消耗,必须休整一段日子才能再战,而徐州guó mín dǎng军有4个兵团,20个军,兵力、装备都占优势,而且在济南战役时没有损失,无需休整就可投入作战。

    因此,他主张先发制人,变被动为主动。随后,他在蒋介石对鲁西有限目标的作战计划基础上,加以发挥,制定了《对山东共军(华野)攻击计划》。

    这一计划的目标是,让粟裕吞下去的“肥ròu”吐出来:趁中原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分离之际,以华中“剿总”牵制中原地区的中野,以徐州“剿总”主力采取奇袭战术,长驱直入攻击山东的华野,收复泰安、济南。

    丧失的一切还能拿回来,蒋介石当然高兴,杜聿明的计划很快在10月2日获得了他的“御笔”批准。

    与政治上的文臣惯于尔虞我诈不同,军事上的武将惺惺相惜自古不乏其人,另一南线主将、绰号小“诸葛”的白崇禧就是一个。

    他对晚辈后生杜聿明刮目相看,十分赞赏这一计划。他还积极主动雷厉风行予以行动上的支持,8天后便向自己所属部队下达了攻击豫西,牵制中原野战军东进的作战计划。

    10月7日,也就是粟裕在曲阜召集麾下各路“诸侯”商讨,摩拳擦掌准备淮海战役的时候,杜聿明也“不约而同”地召开了兵团司令会议,确定具体实施方案。

    12、曲折的履职之路(2)

    针尖对麦芒,这是大脑和智慧的较量。

    几经商讨、筹划,杜聿明拿出了“最佳”方案,决定于10月15日开始行动,兵锋直指华东野战军。

    杜聿明与粟裕的高手“过招”,似乎就要开始了。

    此前,他的对手一直是“出道”较早、声名赫赫的林彪,因“官”居副司令员而“名不见经传”的粟裕,他大概还不曾放入眼里。

    但“杜粟对”又遗憾地意外夭折。

    这时候,东北战事再度吃紧,锦州这一guó mín dǎng军通往关内的唯一通道,被林彪围了个水泄不通,日夜轮番攻城,危在旦夕,而增援的“东进兵团”3个军却在塔山前遭遇阻击,寸步难行。

    此时,东北“剿总”总司令是当年的“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

    这位刚从欧美考察军事回国不久,继陈诚之后出任东北最高统帅的黄埔老师,现在看来也不如林彪这个学生,蒋介石无奈之下,又想到了杜聿明。

    在他眼里,或许只有早先打得林彪无回手之力的杜聿明,能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了。

    10月15日凌晨,杜聿明正准备坐火车去商丘指挥,送行的刘峙还握着他的手,亲亲热热地说:“祝你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不想,“剿总”机要参谋突然飞车赶到,高呼:“委员长十万火急电报!”

    杜聿明由此被蒋介石紧急召往东北。蒋介石还亲自从南京乘机飞过来,将杜聿明接走,直奔沈阳而去。

    多事之秋,危难之际,蒋介石手中的“官印”也慷慨起来。他准备让杜聿明官升一级,接任卫立煌之职。不过就在当天,锦州失守,杜聿明后来只担任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

    杜聿明一走,刘峙这个“总司令”虽然又名至实归,但麻烦也紧跟着来了。

    他一向推崇学生晚辈的杜聿明,说他是自己的“灵魂”。如今“灵魂”突然飞走,他顿时六神无主,两手一摊,说:“快通知部队原地待命,等光亭回来再说吧!”

    杜聿明的计划刚开头便煞尾,无果而终,对历史的丰富与精彩而言,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

    但这倒不是坏事,或许还正是“福将”刘峙无心chā柳之福。杜聿明的计划纸面上看来很不错,如果果真实施,还存在两大问题:

    一、白崇禧能否牵制住中原野战军是一个未知数,一旦中野游鱼脱钩,摆脱牵制,全力东进,那么,出击山东的guó mín dǎng军便会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

    二、即便白崇禧不愧“小诸葛”,一如既往控制了中原野战军和他口中的“共匪第一悍将”刘伯承,但从徐州出击的两个兵团,能否顺顺当当击破粟裕和华东野战军主力,也是一个系数相当大的难题。

    其实,粟裕早就有备无患。

    他为“攻济打援”准备的18万打援阻援兵团,正遗憾没能吃上“肥ròu”。这些养精蓄锐已久的华东野战军部队丝毫未损,齐装满员以逸待劳,杜聿明区区两个兵团似乎无异于自投罗网。

    如果粟裕吃在“眼里”,看着“锅里”,再派出几员虎将,抄了杜聿明出击兵团的后路,那么,这两个兵团就可能有去无回,“便宜”粟裕的“口腹”了。或许,淮海战役还能提前打响。

    平心而论,杜聿明这一构想不是上策,甚至是一个让蒋介石倾家dàng产的“馊主意”,“杜粟对”已再见杜聿明的下风。

    更要命的是,máo zé dōng10月14日便已通过无孔不入的“沪宁谍息”(即内线情报),获悉了杜聿明这一绝密计划。

    12、曲折的履职之路(3)

    他说:“敌邱孙两兵团将向鲁西南举行防御xìng的进攻”,“假如邱孙两兵团真如此行动,对我淮海郑州两地作战极为有利。”

    这几乎就是“正中下怀”的欣喜了。“对我淮海郑州两地作战极为有利”,也就是不管是华东野战军的淮海战役还是中原野战军的配合行动,都将获得不少“好处”。

    máo zé dōng乐颠颠巴不得的事情,杜聿明的胜算当然基本为零。这一计划最终不曾实行,他“名将”的光环算是又多保留了一段时间。

    杜聿明“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地走了,粟裕却还在,仗还要继续打,蒋介石还得勉为其难,继续搜尽枯肠想办法。

    10月22日,他的国防部由部长何应钦主持,就中原战局召开会议。

    他们判断,中原会战将在徐州地区展开(与粟裕的策划方向再次不谋而合),但徐州“剿总”所属部队却分散在东起海州,西至郑州的漫长战线上,战略态势非常不利。

    因此,他们打算“壮士断腕”,放弃郑州、开封、兰封等一些次要城市,集中兵力保护徐州,以迎接即将开始的大会战。

    他们还建议,将华中白崇禧所属的第2军、第15军编入黄维的12兵团序列,并尾随陈毅、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主力北移,牵制、阻挠他们加入徐州方向。

    杜聿明“潇洒”地离开,匆匆忙忙赶往东北后,中原主将人选又成了一个不能绕过的大问题。

    时局艰危,国家动dàng,“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何应钦、顾祝同等“大佬”们到底少一些城府。他们再次提名白崇禧,让他统一指挥华中、徐州两大“剿总”的guó mín dǎng军作战。

    这种“党国”大事,何应钦、顾祝同虽分别贵为国防部长和参谋总长,却也不能做主。他们便委派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前往北平,向正在那里指挥东北战事的蒋介石汇报。

    临行前,颇懂蒋介石心思的顾祝同一再叮嘱郭汝瑰:“要报告总统,白健生(即白崇禧)统一指挥是暂时xìng的,会战结束后,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仍分区负责。”

    蒋介石这时已焦头烂额到了极点。他先是召集傅作义、卫立煌和杜聿明开会,讨论收复锦州事宜。不想锦州尚未收复,坚守了半年的长春又已“十万大军齐解甲”,投降了林彪。

    10月23日,他“百忙”中听取了郭汝瑰关于中原会战部署与安排的当面汇报后,似乎方寸已乱,几乎全部采纳了国防部的建议。

    当郭汝瑰遵照顾祝同的叮嘱,向他说明,叫白崇禧统一指挥只是暂时xìng措施时,蒋介石断然说:“不要暂时指挥,就叫他统一指挥好了。”

    人人都羡慕皇帝的“神仙”日子,但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蒋介石贵为“一国之主”,却也的确不容易。

    放眼全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锦绣江山正在不断被“蚕食”,一块一块毫不留情地改姓了“共”。自己早年能独当一面的“五虎上将”,好汉已无当年勇,一个个眼看不行了;新生代智勇双全又能放手倚重的统帅级别爱将杜聿明又只有一个,分身乏术。

    而白崇禧到底是难得的人才,看来只得答应让他出山,掌管自己过去从不让他人假手的最大一股嫡系人马了。

    第二天,根据蒋介石的“旨意”,国防部下达了作战部署,确立了以徐州为中心,在西起砀山、东至连云港、北至临城、南至蚌埠的地区,构成十字架形战线,实施内线作战的意图。

    几乎与此同时,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主力进入了郑州、开封。国防部判断,粟裕与华东野战军下一步将南下苏北、中原野战军则将东进,然后联合攻击徐州。

    12、曲折的履职之路(4)

    这个估计与máo zé dōng、粟裕两个人反复策划的淮海战役,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但徐州主力是撤还是守,国防部与徐州“剿总”开始不断争执,直到10月底,才终于统一意见,确定了“守江必守淮”的方针,也就是“守”。10月29日,guó mín dǎng最高统帅部的《徐蚌会战计划》出台。

    这一计划有两个方案,蒋介石决定采取第一方案,即淮海决战案:

    一、徐州主力放弃陇海线上各次要城市,仅以1至2个军守徐州,集中主力在徐蚌线两侧实施攻势防御,与共军决战;

    二、华中“剿总”所属的黄维12兵团向淮阳以西开进,加入徐州战场。

    这是辽沈战役以来的最大一战,如今沈阳、营口已“沦陷”,东北这块“肥ròu”尘埃落定,落入máo zé dōng之口,中原会战的胜负便尤显重要。“党国”“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蒋介石不能不揪心。

    他原打算11月4日亲自到徐州主持部署,但后来因故临时决定,由参谋总长顾祝同代替他到徐州传达。

    第二天,顾祝同风尘仆仆赶到徐州,召集徐州“剿总”司令部高级军官与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等兵团司令,以及可以离防到徐州来的军、师长召开会议,传达了《徐蚌会战计划》。

    此时,粟裕已在忙碌着调兵遣将。

    他派出了两个纵队向鲁西南进军,以9个纵队用于运河以东;以6个纵队加4个旅用于运河以西以南,造成一种南北聚歼李弥兵团、攻略徐州的态势。

    徐州会议上,邱清泉、黄百韬等几个兵团司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都说自己防区当面发现共军重兵集结。

    邱清泉强调,华东野战军3、8、10、11纵和两广纵队在鲁西南,先头已到曹县、成武;黄百韬则说,郯城以北地区发现华野强大部队,可能就要向自己的兵团进攻了。

    刘峙分析来分析去,十分为难。他最后判断,华野将由鲁西南南下,目标是攻取徐州,而不是徐州以东。

    这显然被粟裕的声东击西所迷惑。

    刘峙决定立即实施徐蚌会战计划,放弃海州、连云港,固守徐州,集结兵力于津浦路徐蚌段,作攻势防御。

    蒋介石听说后,对此深为不满,认为刘峙无能。11月6日,他考虑再三,又精心调整了自己的部署,准备大打:

    一、孙元良第16兵团(3个军)由商丘转移到蒙城,保障徐蚌线西侧安全;

    二、邱清泉第2兵团(4个军)在砀山、永城集结;刘汝明第4绥靖区(2个军)由商丘转移到临淮关;李弥第13兵团(2个军)由碾庄撤向灵璧,担任机动任务;

    三、黄百韬第7兵团(4个军)撤到运河以西;冯治安第3绥靖区(2个军)放弃临城、枣庄,退守韩庄、台儿庄;李延年第9绥靖区撤销,所属第44军原计划从海上撤退,因无船只,改由黄百韬指挥,沿陇海路西撤;

    四、周第1绥靖区(4个军)守淮yīn、扬州;

    五、徐州“剿总”直接指挥的4个军守徐州、睢宁、五河、蚌埠;原华中“剿总”所属黄维第12兵团开往阜阳、太和,加入徐州作战。

    对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空军,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蒋介石也打算连“血本”都拿出来。

    他将全国空军驻徐州、南京的81架战斗机、45架轰zhà机和40架运输机,总计共166架飞机,全部投入徐蚌会战。

    人马当然越多越好,他还打算继续调兵遣将,但环顾全国,兵微将寡,不免悲从中来。

    仅仅三年功夫,今非昔比。

    12、曲折的履职之路(5)

    尽管还有大半个江山,但他的家底的确空虚了,前方后方再也难找到机动力量,只有杜聿明正在费九牛二虎之力,准备从东北战场撤出的3个军11个师了。

    他决定将这11个师全部用于徐州。

    华北“剿总”的傅作义闻讯后,却不同意,要求“分一杯羹”。他的理由当然很充足,因为其中的62军等部原本就是他的老部队。

    蒋介石很清楚,傅作义不是想造反,但已经开始尾大不掉了。

    他出身野xìng的“杂牌”,不是刘峙这种乖巧听话的嫡系,如今自己做了落魄“凤凰”,还得借重他看好华北一大片国土,蒋介石只好“忍气吞声”,答应将11个师一分为二,5个师归华北“剿总”,另5个师海运浦口,转运淮海战场。

    一切安排妥当,蒋介石才似乎松了一口气。

    他在淮海战场已集结了7个兵团、2个绥靖区、3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