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读书 > 都市小说 > 奋斗岁月正青春 > 正文 第一章
    第一章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六日这天清晨,灰蒙蒙的天空笼罩着大地,细细的雨丝随着柔和的秋风在空气中舞动,慢慢悠悠地撒向广茅无垠的大地。立秋已过处暑将至,细雨当然不能汇流成小河,还没等到湿润大地,就已经被厚实松软的黄土层吸收,犹如将水滴撒向巨大的海绵球,就已经完全消失了。西海固地区六盘山麓的秋天正缓缓的向人们走来,丰收的季节还远未让农民过上富足的生活。

    在这样一个细雨过后的日子里,农民们都忙碌着家中的农活,丰收的景象暂时掩盖了西海固地区的干旱贫瘠。田野中到处都有农民收割荞麦c糜子c胡麻的忙碌身影,也有一对一对的夫妻往返于田间地头,行走在他们前面的是两头黄牛,黄牛的脖子上架着肩夹,拉着一具木犁。男人左手按着木犁,右手偶尔挥动着手中的鞭子,吆喝着黄牛一趟趟的往返于田地两头,跟在男人身后的女人一手提着框子,时不时的从框子中抓去一把小麦种籽,用手指搓动着散向土地的犁沟,开始了新一季农作物的播种。

    白小村村民张金平c李银兰夫妻没有像村中其他人一样,乘着小雨过后的凉爽气候到田间收割秋田或播种小麦,他们今天暂时歇息一天。说是暂时的歇息一天,其实是有其他比收割或播种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及时的处理。早晨九点过后,妻子李银兰蒸了一锅白面馒头锅小米米汤,切了几颗用开水掠过的小白菜,用盐醋等调料搅拌后呼叫自己的二儿子。“小强,快点将炕桌摆到院子中间,将馒头c米汤和白菜端过去,叫你大过来吃饭,还有你的兄弟姐妹们也都一块吃。”张金平听到儿子的呼叫,他停下手中的杂活,来到了炕桌面前,其他兄弟姐妹闻声后都聚集了过来,一家六口人围坐在院子中央的一个小炕桌周围吃了起来,唯独缺少其一大早就出门放牧家中两头黄牛的十六岁的大女儿张小梅。

    张金平一边吃饭一边安排着全家当天的事情:“小红c小军c小芬在家中待着,看好家中的门,我和你妈c小强三人一起去一趟集市,给小强置办一些初中住校用的物品。”农民家庭中的事情安排,没有国家工作单位的会议形式,一般都是借助晚饭或早饭的时间,由大人们安排家中一天的劳动事项。农民的生活虽然比较艰苦辛劳,但他们的自主性却较强,可以随着季节和时间的变化,适时适地的调整所有活动,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

    早饭过后,张金平c李银兰夫妻带着他们的儿子张小强出发了,他们赶往十里之外的西集乡集市,那是十三岁的张小强去过为数不多的几次的集市。白小村的村民大多数依山而居,张小强家居住在半山腰的位置,下山的道路两旁零乱无序地布置着村民的院落。张金平夫妻带着儿子张小强沿着家门口的小山坡一路而下,步行走过的山路上便留下了三个人的足迹,脚上的布鞋已被松软的黄土覆盖,那就是西海固地区常年干旱所导致的结果,只要是有山路的地方,道路总会被厚厚的一层黄土所覆盖。

    下了白小村的山坡,便经过一公里的河滩,虽然说是河滩,但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小河的两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形成了一个较长的河滩。这条小河是世世代代的白小村村民赖以生存的生命水源,一公里的河滩是他们世世代代去往外地的必经之地,也是到达西集乡集市和海阳县城的唯一通道。无论晴天雨天,无论干爽泥泞,要出行的村民总会行走在这条河滩上。

    穿过河中的沙滩,便是随着地形起伏的四公里的山区土路,张金平一家三口步行在不太宽阔的山路上。张金平的心情是非常高兴的,他为儿子张小强从小学毕业,顺利考入西集乡中学而高兴,因此特意将张小强也带到西集乡集市上转一次,目的是为了让儿子熟悉一下从家到新学校的道路,也让儿子看一下即将到来的初中学习生活所在的地方。从家中到西集乡集市,五公里的山路,张金平一家三口步行用了一个半小时,他们顺利地到达了西集乡集市。

    秋日的西集乡集市,尽管只有一条街道,由于正处于农忙时间,街道上来赶集的农民不是很多,偌大的街道显得稍微有一些空旷,除了街道的门面和商店正常开门外,街道上摆摊销售蔬菜c水果的人员也比平时少了许多。街道上有零星的修理自行车c鞋子的工匠,他们面前放置一部简单的修理工具和缝鞋机,时不时地有前来修车或修鞋的人,双方还不时地进行着讨价还价,即使一两元钱的修理费,一方说要的价格太高,一方说如今的社会已进入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物价都涨了,修理这个物件这个价格一点也不算高,讨价还价或许需要几个回合才能最终交付,到不是说前来修理的人员为了修理个物件还要讨价还价,只能说明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农民们的家中经济还不是十分的富有。

    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已经在东南沿海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近十多年的时间,但在这个贫穷落后而又干旱少雨的地区,好像才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沉睡的黄土高原c宁夏南部山区c干旱的西海固,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其比富裕湿润的江南水乡沉睡的太久太久,也许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人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仍然过着比较贫穷落后的生活。

    西海固地区社会发展变化是缓慢的,但也有着一些不同寻常的变化,有些变化甚至在自觉不自觉的进行着,父辈们经过几十年的农业劳动生活,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沉重,也经受了西海固地区常年干旱而导致经济不发展的痛楚,部分农民在不断的寻找着可能有效的脱贫致富办法,企图能够改变世世代代生活贫穷的长期局面。张金平c李银兰夫妻两人就是白小村中的一对,几年中曾经尝试着改变土地的种植结构,以提高家中的粮食作物收成,能够满足一家七口人食用的粮食,还能够多出一定数量小麦和胡麻,作为土地承包税而及时上交于国家。

    更重要的变化是部分农民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张金平的大女儿张小梅小就从没有去过学校读书,大儿子张小红由于在上小学之前放了几年的羊,上学也比别人家的孩子要迟一两岁,但争气的张小红头脑要比其他农民家中的孩子似乎更聪明一些,从小学读书开始后学习就一直比较好,他已经于前一年的夏天考入了西集中学,这一年他将升入初二学习。

    二儿子张小强的年龄要比哥哥张小红小两岁,在小学跟着哥哥读书的几年学习时间,虽说平时的学习成绩远没有哥哥张小红那么优秀,但还是能与其他同学一样跟上学校学生的学习步伐,他也在今年夏天小学毕业后顺利地考取了西集中学。

    西集中学是西集乡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也是西集乡的最高学府了。如果在旧社会的年代,一个家中要是能够出一个高小毕业的人都算是出人才了,但现在的社会变化大了,普通农民家庭中的孩子上初中的比例相对比高了许多,张金平一家已经有一个孩子上初中,还有一个即将要上初中了,张金平c李银兰夫妻怎能不高兴呢。

    夫妻两人首先带着儿子张小强进入了西集中学,他们想让张小强看一看自习将来要学习生活的校园。暑假期间学校还没有开学,学校中几乎没有人员往来,由于不识字的原因,张金平c李银兰夫妻只记得大儿子张小红就读班级的教室c住宿的宿舍和一日三餐打饭的食堂。学校中所有的教室c宿舍都是人字型的架子房,所有的墙面全是用黄土高原特有的方法制作的泥土块堆砌而成,这一种泥块就如同一个大型的砖块,只不过没有进行烧制,而是用土制模具夯实而成,其硬度要远比砖块小了许多。就是这样的乡村校舍,在当时的西集乡来说,已经是最好的学校了,张小强所读的白小村小学的办学环境或许更差一些。美丽的西集中学校园,对第一次进入的张小强来说,这一些都是特别新鲜的事物,这也预示着过几天后,他自己将要跨入这所中学,开启自己的初中住校生活,此刻他的心中似乎有许多更加兴奋的滋味。

    高兴的张金平夫妻两人为了支持儿子张小强的上学,将儿子带到了西集乡的集市,准备给儿子置办一些上初中时住校必需的相关物品。这一次的准备已经不是张金平c李银兰夫妻第一次准备了,去年他们为了大儿子张小红的上学可费了不少的心思,当时准备了些许时日,但今年与去年相比,第二次准备起来就相对比较顺手多了,准备哪些如何准备等相对要简单一些了。

    张金平一家三口在街道中伴随着零散的流动人群,进入到西集市唯有的一家供销社,准备寻购所需要的相关物资。这是一家由国家管理的供销社,供货渠道都是由政府来控制和管理,之所以叫国营供销社,就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私人商店,私人是不允许开大型综合型的商店,只有零星的销售专门某一类物品的小型化的私人商店存在。国营供销社中的销售员的社会地位可高了,所有的销售人员均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他们为国家而不断地工作服务,并负责国营供销社货物的日常零售活动。

    张金平第一个到达的货架位置是五金货架,他观察着五金货架上的诸多货物,随之向售货员要了两个合页个锁扣把小锁小桶油漆,这些五金小件是用来加工小木箱所需的必备之物。加工的小木箱是张小强初中住校时存放书籍c衣服和食物等东西的工具箱。

    第二个货架位置就是布料的位置了,五颜六色的布料和各式图案类型较为丰富,可供人们选择的余地相对较大。这一次决定购买什么样的布料主要由李银兰来把握,李银兰看到了一块蓝色的布料,这种布料叫“的确良”,是当时非常流行的布料,也是人们穿衣服的主要布料,她扯了四米多“的确良”布料。还需要购买制作被子c褥子c床单的布料,李银兰选取了三款图案比较搭配的棉布,她征求了丈夫张金平的意见后,决定购买选定的三款布料,另外她还在棉花的柜台前购置了六斤棉花,作为被褥的填充物之用。所有的这些物品共花去了张金平夫妻两人三十八块五毛钱。

    张小强住校所需的物资器材购买完毕之后,该到他们回家的时候了。张金平摸了摸自己的口袋,口袋中还剩下几元钱。虽然还要准备几个孩子上学的学费,但他还是决定破一点费用,给孩子们买一些少量的零食,以愉悦孩子们的胃口。看到跟随着他们的儿子张小强,又想想家中的其他孩子,心情高兴之余,他便购买了几斤苹果斤葵花籽。张金平夫妻便背起布料c棉花,挎包中放着购置的五金配件折返而回,跟在他们身后的张小强一手拿着一个苹果,一手抓着一把葵花籽,边走边吃着可口的苹果,时不时地将一颗颗小葵花籽送入口中,一边行走一边享受着非常难得的美味零食。

    回家的路途,可能要比来时的路途稍微辛苦一些,因为张金平夫妻身上背负着所购买的布料c棉花等物品,走路的速度要比上午来时明显地慢了一些。张金平夫妻沿着山路一边行走,一边谋划着近几天家中的农业劳作,如何更好地完成家中的秋收和播种。当然,张金平夫妻两人还谈论着几个孩子上学的问题,特别是张小强上初中前诸多准备工作,他们展望着子女上学后的进一步学习生活,成长进步等等。

    张金平夫妻两人和儿子张小强不知不觉的行进途中,夕阳也即将慢慢地西下,沿途田间劳作的农民陆续收工,劳作了一天的农民步行在回家的途中。张金平夫妻两人时不时碰到回家的农民,并对认识的农民招个手c打个招呼,从其招呼的语气来看他们的内心是比较高兴的。

    西边的晚霞映红了半边天空,太阳还没有完全落下,月亮却已经悄悄地出现在了东方的当空,在深秋蔚蓝的天空衬托下隐隐可见,像一个银色的玉盘一样缓慢地徐徐升起,而在西边的夕阳却绚丽红润巨大,向这块贫瘠的西海固大地洒下艳丽的余辉。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的绿润和谐,山间的鸟鸣声音传向近前,回家比较早的家庭主妇已经燃起了烟火,开始了全家晚饭的准备工作,沿途的村庄中不时地升起袅袅炊烟,缕缕炊烟缓慢地从屋顶或窑洞的烟囱升起,缕缕炊烟在傍晚的微风中随风而去,逐渐融入到了大气的怀抱。

    回到家中的张金平还要借助月亮的光线,他带着大儿子张小红来到家中的苜蓿地,乘着夜色割取一些苜蓿草,父子两人各背一捆,将苜蓿从一里远的地中背回家中,然后用铡刀将苜蓿铡碎,用作两头黄牛当天晚上的草料。苜蓿草被父子两人切碎之后,张金平将草料装入竹框,背着竹框将草料填入到牛槽之中,两头黄牛享受着主人送来的美味可口大餐。

    李银兰要准备全家人的晚饭,晚饭没有别的更好食材,只是平常的洋芋面片。她取出一碗白面,向白面中加入适当的水分和碱面,用十分钟时间将面粉搓揉成面团,然后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薄片。大女儿张小梅削去几个洋芋,将洋芋切成一块块条状,放入锅中用开水煮熟,然后将切好的小面片倒入锅中搅匀,顺手向灶堂中填加一些柴火,不多时间一锅香气腾腾的洋芋面片出锅了。

    全家人围坐在房间中的小方桌周围享用着当天的最后一顿饮食,每人手中端着一大碗洋芋面片,他们不断地将碗中的洋芋面片送入口中,并时不时地用筷子夹着桌上一盘菜碟中的咸菜。张金平c李银兰夫妻两人一边吃饭,一边安排着第二天所要完成的农活,还不时地继续筹划着孩子上学准备的问题。

    晚餐过后,李银兰还要喂喂家中的小猪c小狗和小鸡,几个儿女可以帮助她端送盆子,分方向送到几类家畜的窝棚,等所有的家畜喂过之后,全天的劳动才算结束。平静的山村夜晚,全家人收拾完毕一切之后开始休息,他们伴随着时间的延伸而逐渐地进入梦乡

    西海固地区的农民就这样在不适合人类宜居的地方世世代代地生存着,似乎过着与世隔绝的平凡生活,形成了一种独有的西海固群居生活品质,他们世代在这样平静的山村生活着,在这块土地上与日月轮回做伴,并延续不断地过着属于他们的平静而祥和的生活。

    农民们的奋斗岁月已经献给了这片贫瘠的黄土地,而他们子女的奋斗岁月才刚刚开始。如何让子女的人生岁月过的更加地轻松自在,就需要父母在子女们的成长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物质准备,为子女们的成长发展做出一些巨大的付出。贫穷的西海固地区,要让子女的人生有一个与他们不一样的生活,最为可靠有效的一种办法便是供孩子们上学读书,通过供孩子们读书而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当然也会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知识能够改变社会。西海固地区的农民孩子们将会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成长,真可谓是扬帆远航正当时,奋斗岁月正青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