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读书 > 玄幻小说 > 繁华调 > 正文 第四章 无妄之灾
    不过两日时光,李延青已学完轻功步法,只需时时勤练即可,遂将石壁第三层石穴打开。只见比前两个大了三倍不止,不仅藏有卷轴,另有刀剑鞭枪各样兵器在内。打开油纸包,其中有数个卷轴,剑法刀法鞭法之类无所不包。再看兵刃,长剑虽利,比之银霜剑又远远不及。

    其中有一把横刀非同小可,青光隐隐,吹毛断发。唐代刀剑铸造之术冠于古今,唐刀之锋锐灵活,历代不及,成为刀中绝品,后世东瀛剑即是由此而来。李延青因父母年轻时都是用刀高手,自己虽不用刀,却也略通一二,将那横刀取出,拿在手中,长短轻重无不顺手,轻轻一挥,刀刃震若蜂鸣,足见其利。

    在青石上摊开刀法卷轴,只见上一行写道:“二十六岁上,扶桑高手左木约战衡阳。时有无宁堂第一高手林见虹与吾齐名,败于此人之手,既得战书,本不愿应战。怎奈左木日杀十人,送首级与我,十日之中百人丧命,不容不出。乃应邀前往,杀之湘水洲中,收其刀为己用,复杀奸恶之徒百余人,以其不祥,弃置此地。”

    李延青肃然起敬,原来这把刀还有如此来历。想必师父当日因那扶桑高手滥杀无辜,杀之仍不泄恨,于是用他兵器去杀大奸大恶。此刀杀人数百,确实不祥,然而兵器本身岂可杀人?只有人才会有意杀人罢了。再说古今利器杀人无数的不知凡几,非刀剑之罪,焉能禁绝?

    拿过剑招卷轴,卷首书着四个大字:决胜剑法。摊开一看,只见其中不过三十六路剑招,竟是满眼肃杀之气,不禁一个哆嗦。李延青定了定神,以刀作剑,使出第一式,虽是平平无奇推剑横出,却能一击得手,立时致人死地。余下也全为杀招,霸道非常,他心中大惑,暗道一出手就要取人性命,这等剑法即便学了,如何使得?

    李延青虽有犹疑,但他曾见父亲所用招式也是这般绝不容情,想来致人死命的凌厉杀招,均是从大小血战中得来,学也不妨,于是依图照练。过了几日,想起自己离家已有月余,不知这半月里是否有书信寄到,于是攀援出谷。到附近镇上一看,果有母亲寄来一封家书,提及父亲已从光州归来,要他安心待在涵元谷中,不必记挂。李延青这才心无旁骛,重回谷底。

    堪堪又是两月光阴,初夏渐热,涵元谷中却不见半分暖意。这日开启第四层石穴。这处洞穴离地甚高,比第三个石穴高了丈余不止,好在李延青数月来日夜勤练镈焰元气功,加上寒潭之水相辅,内功已颇有根基,一跃而上,离地近丈,足尖在山壁上一点,又跃尺许,一把攀住石穴,从中取下一包物事。

    不料那油布忽开,掉出不少东西,叮叮数声散落一地。李延青跃下站定,低头一看,却是五六柄小小飞刀,虽有十余年不见天日,仍是精光闪闪,锐利如新。他将飞刀一一拾起,一并放在大青石上,摊开卷轴,图上果然绘了教授飞刀之技,如何运劲,如何掷出,一举一动无不详尽。

    李延青自幼跟随父亲习武,于各样兵刃都有略知,只是李元芳从不使用暗器,他对暗器之流自然一窍不通,此时一见,颇觉新奇。拿起一把飞刀细看,只见长有数寸,刀身微弧,其上有一枭首,双目圆睁,活灵活现,柄若云纹,尾缀彩丝,奇巧非凡。

    李延青心中喜爱,反复把玩。他自不知这柄飞刀曾令江湖中人闻风丧胆,只道是寻常飞刀暗器,细细看过出刀法门,当即在山谷之东单辟一处练刀。此刀全系精深内功为根基,功力愈厚,刀劲愈强,李延青练了数日,初窥门径,只是准头不佳。掷刀十次,中者七八,余下总是偏差数分,后劲不强。但他想勤能补拙,何况飞刀之技也需熟能生巧,故此勤练不辍。

    光阴匆匆,寒暑相易,转眼到了初秋时节,李延青到涵元谷已有半年时光。他将谷中武艺尽数习完,虽然未得精熟,但比之初入谷中,早已判若两人。这日打开最后一个石穴,其中除了一支卷轴,油布上还包有一张写满字迹的薄纸,已经十分陈旧。李延青不禁奇怪,暗道纸张本就易损,何不卷在轴内?细看内容,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十七年前,枭延曾允诺少林寺镜尘禅师,将往少林拜会,岂料神都有变,只得将此事压后。他一生言出必行,虽知此去必死,却也不愿食言,因此留书嘱托弟子代他往少林寺。当日不知此物何时重见天日,于是以纸作书。万一时隔百年,早已不存,也不必为后人道,因而李延青拿在手中,纸张已将朽烂。

    李延青将薄纸折起收好,在石上摊开最后一幅卷轴。只见画满各样兵器,以暗器居多,形式各异,不下百种。李延青好奇之心大起,一一细看。画卷居中绘着一柄短刀,看似平平,却注名“层刀”,一旁还有许多字迹,显是不同寻常。

    李延青贴近去看,只见其后写道:“杀手之器,亦有剑型,起于南北乱世,坞壁乡部人多习之。看似止一刃,实则多刃层叠为一。柄有机簧,刀刃从旁分出,单手持握而刺前后,出其不意。圣历年间,余在淮北所遇,其剑止二刃,因伤同门,乃断之,后不复见。遇使此刀者毋须谨慎。”

    枭延所杀之人正是元成及其师兄徐敞。徐敞使用层刀之技炉火纯青,算得上一流高手,怎奈枭延内力太劲,一掌断刃,剑刃一分为二,一中徐敞之喉,一中元成之颈。徐敞登时毙命,元成却侥幸不死,后来去洛阳暗算如燕,才为李元芳所杀。

    只因层刀在当时已不多见,枭延事后回想,那柄层刀竟让他心惊一瞬,故此画在图谱之内。李延青自然不知这些旧事,看了枭延所述,又对层刀心生好奇,于是稍加留意。殊不知这一不经意之举,竟在日后令他逃过一劫。

    过了两日,李延青收拾兵刃行李,预备出谷与家人相会。他将卷轴一一包好,原封放入石穴,恢复原状,又见刀剑等物虽已近二十年不见天日,仍旧青光隐隐,为恐损坏,将之一一包裹,分开妥藏。待到拿过一条软鞭,见此物通体深紫若黑,其中掺杂点点金丝,盘做一盘,犹如一团漆黑皮子,若不留意,倒觉平常。李延青禁不住细细打量。

    这正是当日枭延自天目山中所得紫金鞭。虽是一件非凡兵刃,但枭延其后隐遁,无甚用处,偶然遗留在此。李延青一时好奇,有心试试厉害,握住鞭柄随手向一旁石壁挥出,只听啪的一声,石屑纷飞,石壁上竟破出一块拳头大小的圆坑。李延青见过父亲所用链子刀功夫,与软鞭长索套路颇似,李元芳也曾指点他一些运鞭握索的法门,但一甩之力竟至如此,倒是出乎意料。

    他稍定心神,捡起鞭子一看,鞭梢嵌着一颗大金刚石,精光闪烁,一旁却有无数银色小钩,细如牛毛,正慢慢隐入鞭身。李延青见这鞭子暗藏玄机,想必不是凡品,心念一动,将其收入行囊。

    收拾停当,看着谷中草木山石,忽地想道:“我机缘之下来到此地,日后兴许有人也能这般学得武艺。”提剑运气,在枭延留书之旁划痕为记:“弟子李延青拜习,立誓生年不负恩师所托。开元九年八月。”

    李延青写毕,对遗文叩拜作礼,攀援出谷。看着谷口那块巨石,遥望群山俊秀,清风习习,却也不禁感慨忽生。但看师父在谷中所遗兵器秘籍,绝非寻常武人可比,究竟是何缘故,竟让他在盛年之时萌生归隐之念,最后英年早逝?况且他与母亲即便有同门之谊,也不致如此厚待自己,莫非其中还有隐情?

    他悄然伫立一刻,转身下山。涵元谷在群山深处,其间峭壁幽谷众多,看看日头微偏,又见四方无人,在林中寻一处荫蔽之所易容改装。

    出得山中时天色已晚,只得在临近镇甸歇宿。睡前依照习惯,先将内息运转周天,调度一番。此时他内功颇有根基,丹田之内真气充沛,氤氲流动,六识远胜常人,比之数月之前初来已不可同日而语。

    吐纳一刻,听得窗外隐约有呼吸之声,虽然细微如蚊鸣,却也听得清楚。那人站在窗边,似在窥视屋内,李延青睁开眼来,飞身跃出,乍一落地,便见一袭灰影向西远远而去,当即发足疾追。他在山谷中练习轻功,纵跃挪腾极为精熟,此时飞奔疾走,却也步履神速,双足生风,不消片刻就已追上那人,两人相距十余丈。

    这般一前一后追出里许,李延青还待跟近,哪知灰衣人闪身转过一片树林,忽而不见了踪影。他衣襟带风,驻足林边,四下一望,只见荒草萧疏,明月在天,耳边虫鸣唧唧,灰衣人竟似凭空消失一般。

    李延青向林中走近几步,正大惑不解,忽地背心一麻,全身僵硬,心知被人点了穴道。那人跟着一手掩口,一手提腰,将他拖入密林深处。

    李延青大骇之余,不禁暗暗苦笑。他自知武功初成,奈何经验太浅,竟会被人从背后暗算偷袭,事已至此,实在无法可想。但来人能将他一举擒下,必定是江湖中的一流高手。

    正当李延青心中七上八下,那人已将他拉进一片灌木丛里,两人掩身其中。李延青斜倚树旁,四肢虽不如意,头颈却还灵活,回头一看,只见那人两鬓微霜,三缕微须,额头生纹,眉心英武之气却丝毫未变,低声惊呼道:“爹!”

    李元芳伸手在他背心一拂,解开儿子穴道,示意他莫再出声。李延青屏息静听,果然远处传来窸窣之声,脚步碎乱,约有八九人先后而来,都在树林边停下。

    李延青和父亲相视一眼,只听一人道:“客店无人,那小子不见了。”

    另一人道:“莫非我等来迟,被李元芳抢先一步将他救走?”

    又有一人恨声道:“李元芳在光州杀我手下兄弟七人,伤了二十六人,我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

    李延青听到此时,已明白了八九分,只听又是一人低声道:“休要意气用事。李元芳岂是泛泛之辈?昔日死在他手中的高手不知凡几,就连萧”那人说到此处微微一顿,慌忙改口道:“你若贸然与他对阵,只会死路一条。”

    李延青再看父亲,果见他眼中微烁,不知想起何事,过了片刻,凶光忽起,显然对这几人动了杀心,转头看了李延青一眼,旋即杀意全无,神情如常。

    这片刻间的面色转换,已看的李延青心惊胆战。他从未见过父亲方才杀气腾腾的模样,更怕见李元芳狠下杀手,待见他平静如常,暗暗松了口气。

    李元芳岂会不知儿子性格坚毅,却又心地善良,若非见他脸有惧色,说不定便会出手。听得林外再无声息,显是众人都已走远,这轻轻才站起身来。

    李延青听得四下无人,低声道:“爹,你怎么在这里?”

    李元芳道:“我来接你去夔州。”

    李延青道:“夔州?为何要去夔州?方才那些是甚么人?”

    李元芳道:“此地不可久留,你先回去收拾行李,路上我再与你细说。”

    李延青便不多问,匆匆回到客店收拾停当。

    父子二人连夜骑行,一路北上铜陵,买舟西上。李延青见父亲路上极为谨慎,如此看来,事情恐怕远比自己预想复杂得多。一路船行甚速,并不稍停,饶是如此,也花了一月有余才到了江陵地界。

    这日晌午路过江陵,午后风云变色,忽而天阴漠漠,雨雾蒙蒙,不多时风浪骤大。船夫只得停舟暂避。

    李延青悄立船头,撑伞遥望。江上烟波浩渺,云低雾盈,正如他心中茫然一片。

    日前李元芳问起他在涵元谷中诸事,听他一一道来,沉默良久,嗟叹道:“如此也好。已将过二十年了,我虽身经百战,生平可称对手的,也只他一人。可惜”说着连连摇头,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李延青见父亲对西上夔州的缘由绝口不提,心中奇怪,但想时机一到,自然便知,于是也不追问。

    李元芳见儿子在船头站了许久,不知在沉思何事。这些时日自己不提诸事缘由,他竟也不再多问,李元芳自忖这般年纪时尚无此耐性,谁想他却沉得住气。欣喜之余,想起数月之前在光州那一场大战,不觉眉头紧皱。他从未想过授业恩师还有如此一重身份,自己归隐多年,竟因此麻烦缠身。而今唯有暂时避居夔州,好好教导儿子,日后或许能解决眼前之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