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读书 > 玄幻小说 > 繁华调 > 正文 第三章 涵元谷底
    九子山古称陵阳山,即为后世所说九华山,到得天宝年间方有九华之名,东南形胜,壮丽之极,既是道家福地,又是佛教名山。李延青入得山中,寻找涵元谷所在,怎奈方圆二百余里,共有九十九峰,溪流山谷不计其数,他独自一人,就算日攀三山,足踏两谷,那也须数月之功方可。

    山中春迟,夜间野兽众多,他不敢留宿,五日下来一无所获。第六日上,又到山中寻查,数日间问遍附近农家猎户,无人得知涵元谷在何处,想来名称自非古之已有。时近日午,四野无人,溪浅林深,寂静中传来声声鸟鸣,幽然无比。李延青纵使心中已有些焦躁,见此情景,却也不觉平静下来。

    举目四望,层林萧疏,天晴日暖。他行走多时,有些疲累,坐在一处山石上休憩片刻,双臂撑在石上,仰头闭目,深吸一口气,只觉浑身都松懈不少。迎着头顶晴日张目一瞧,南面群山金光嶙嶙,煞是瑰丽,随意向西南一瞥,猛见那处山头上耸立一块大石,石上隐隐有些字迹。

    李延青霍地站起,一手遮阳,细看一会儿,慌忙拔足向那处山头飞奔。那山石极高,远看虽近,相距却有数里之遥,他奔到山下寻路攀爬,山体陡峭,只有零星碎石凸出在外,李延青只得看准落脚之处,深吸一口气,以轻功纵跃而上。

    他自幼随父亲习武,而今内功修为尚浅,轻功并不出色,一跃仅升数尺,站稳之后又过片刻才能提气再上。耗费小半个时辰,接近山顶时已满头大汗,总算攀到了大石之旁。

    这座山绵延狭长,山顶只有丈余宽窄,两侧均是陡峭崖壁,李延青从北面攀上,向南看时不禁吃了一惊。只见面前是一个圆形谷口,四周被绝壁围堵,方圆足有数里,云雾缭绕,深不见底。他心头一跳,转身看向那块大石,只见那石高有丈余,粗近三丈,其上苔痕斑驳,露出涵元谷三个斗大字迹。

    伸手拂拭青苔,这三个大字飞扬潇洒,与玉锁中帛片上字迹全然相同,只是笔力雄浑,入石足有指节深浅,可见书者内功精深。他面南而望,轻叹一声,想必这就是涵元谷了,此处没有出入道路,只能上下攀爬,难怪不为人知。走近两步,向下一看,禁不住眼前眩晕,两股战战,慌忙倒退。

    李延青从小惧怕高处,如今面对万丈深渊,一颗心将要跳出腔子来,手脚竟似不能动弹了。犹豫再三,只得先在大石之旁坐下,默默平复心中惊惧。谷中山风听得真切,谷口云海翻腾,浪翻浪卷。他默坐良久,直至日已西斜,这才看向身畔巨石,只觉涵元谷三个大字,一笔一划中透出的宏伟气派,无不在嘲笑他怯懦胆小。

    帛片上写道“虔心往求,必有所获”,如今已到了涵元谷,倘若就此回去,遇难而退,算甚么虔心?李延青心中顿时激起一股烈性,远望群山,心道当日舅舅能下得去,为何我就怕了?一手扶着大石站起,上前两步,站在悬崖之旁,闭上双眼,惊惧渐去。

    他张目平视前方,远处山头起起伏伏,绵延不断,不禁大笑一声,暗道自己太蠢。如不向悬崖下望,即便山谷高有万丈,无底无尽,又有何惧?只需以绳束腰,攀援而下,面向山石即可。看看日已偏西,心知一时半刻只怕到不得谷底,不如先去准备,明日一早再来。

    李延青溜下山头,先到附近集市将所有绳索尽数买来,结成杯口粗细,只是长短仅有百丈。但想九子山第一峰名曰十王峰,高四百三十七丈1,涵元谷四周山峰便无此高,也得近三百丈,显然不足以到达谷底。李延青一时无法,只得又到其余市镇寻买绳索,又想这一下去,多半须在谷底留宿,于是另置烛火被褥等物。

    直至两日后,方圆百里之内再也绳无可买,方得凑齐了二百七十丈长绳。次日清晨朝露未晞,他将绳索行李诸物一一搬到山顶,先把绳索绑缚在大石上,见大石四周生着数株古松,粗有数围,于是又在树根处绕了几圈。耗费一个多时辰,歇足体力,这才背起行李,在腰间扎紧绳圈,背向山谷握绳攀援而下。

    日影斜照,因是早春,山上枯草秃枝,并无太多阻挡,只是石壁几近垂直,鲜有落脚之处,几乎全凭两臂之力握绳下落。堪堪大半个时辰,总算有一小块山石可以歇足,李延青稳稳站立,不敢下望,只得看向对面山石,不禁一惊。只见远处山壁一般的平直无物,犹如刀砍斧劈一般,自己站处距离山顶已有百丈之遥,举目不能见日。看这陡峭山势,只怕唯有正午时分方有日光照在谷底。

    他两臂酸麻之极,肩膀更是沉痛,慢慢张开双手,十指指节尽成深紫,想是运力握绳,血流不畅之故。李延青自幼虽不是娇生惯养,却也算锦衣玉食,何曾尝过这等苦楚?他自己浑不在意,只是暗运内息,疏导周身凝滞,歇了一刻,继续捋绳而下。

    中途再不停留,又是小半个时辰,直至绳索还剩数丈,这才停住。李延青不敢下看,只得向西遥望,山谷东西狭长,远处一片幽蓝,似有一泓碧水深潭,谷底情形已隐约可见。

    李延青放绳到底,双脚仍不沾地,心中估算至多还有数丈之高,自己力已将尽,不如放手一搏,于是放开绳索,身子向下直坠。咕咚一声,双足踩在了一片厚厚枯草之上,他精疲力尽,这软软一颠,禁不住一跤坐倒。

    李延青长出一口气,张目一瞧,绳索在头顶丈余高处摇摇晃晃,索性躺在地下,闭目养神一会儿。足有一炷香功夫,这才缓缓站起,环视四周。这山谷南侧终年不见日光,零星生着几棵耐阴草木,山体自上而下一般的光滑平直,绝壁千仞,向西十余步,石壁上隐约有些字迹。

    他心头一喜,慌忙近前细看,只见字迹数行,寸余大小,书曰:

    “余乃萧延,以银霜剑c追魂刀纵横江湖。武氏构陷余家,父龄幼冲,流配岭南,余生烟瘴之中,父母天伦,仅得四载。七岁学艺,年十四出师,至今十六年矣。

    六亲无依,杀人无数,所向无敌,浮名无用。时至今日,欲了残生,独念生平所学尚无传人,不忍随余长眠地下,故留于此,以待后人。入我门下,须当多行善事,去恶锄奸,不负余之所望。

    长安四年七月书。”

    这字迹上也是苔痕点点,李延青伸手拂去,读到“六亲无依,杀人无数,所向无敌,浮名无用”,一十六字饱含辛酸,不禁悲从中来。继而恍然大悟:“原来舅舅是萧淑妃的后人,我曾听父亲提起,则天大圣皇后如何打击异己,想必所受苦楚甚多。他将平生武学留在这山谷之中,是要等有缘之人,此时我尚未出世。只是他一生历经何事,竟至于要在盛年之时了却残生?”

    又想:“舅舅逝世已久,仍然收我为徒,他对我家恩惠匪浅,我今年纪虽幼,如何不能承他遗志,日后行侠仗义?”当下取出银霜剑放在石壁之前,跪地叩首,算是入门拜师。末了正要站起,忽见字迹尽头生着一丛枯草,在平滑石壁上颇为突兀。伸手拔起,岂知啵的一声,尘泥掉落,露出一个尺许大小的方形石洞。

    李延青见这石洞方正平直,显是人力所凿,不知是有意填充泥土,还是日久年深,积土生芜。心中一奇,伸手入内一探,洞深近二尺,从中摸出一卷物事来,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打开一瞧,原来是一支五寸宽窄的卷轴,其上写着“镈焰元气功”五字。

    抬眼见北面有一块大青石光滑平整,正当日光之下,李延青将书摊在石上,只见卷首书曰:

    “镈为周时重器,似钟而大;焰主炽热阳刚,烈而势盛。此余独得之秘,入门之法,其余刀剑轻功,莫不持此为根基,学之应勉。”再向后看,即是一套运气练功法门,旁边绘有图形,指引经脉及真气走向。

    李延青虽学过内功,却远不如此图精妙详细,一目了然,如今得此秘籍,实是眼界大开,当即盘膝而坐,依法照练。当日枭延师从三人,学得三种内功,二十五岁时因嫌繁琐,取其所长融汇一法,修成独门内功,进境神速,在当时可谓独步天下。后来每每念及,常叹息未能自幼如此修炼,否则内力岂止如此境界?因而编纂成文,留在这涵元谷中。

    李延青尚不知自己占了便宜,还道师父也是如此,练了小半日,便觉神清气爽,丹田中真气充盈,颇有进境。站起身来舒活几下,看看已过午时,想起谷中有水,于是将卷轴收好,向西奔去。

    奔出里许,远远见西南一汪湖水平静无波,泛着幽幽深蓝之色,来到湖边,只见对面山壁上石缝中,一道清泉沥沥而下,滴入湖里,想是这般积少成多,湖水终年不干。只是湖边丈余之内寸草不生,十分奇怪。

    李延青低头一瞧,只觉湖水冰冷,寒气逼人,伸手一探,的确冷若冰霜。因觉口干,当即掬了几口湖水喝下。入口极凉,胜于寒天雪水,但甘冽甜美,别有风味,又喝了几口,腹中已觉寒意,这才住了,从怀中取出干粮充饥。回到大青石上小憩一会儿,谁知腹中寒意不减,反而渐渐弥漫开来,自丹田散入经脉,蔓延四肢。

    李延青惊觉之时,牙齿已禁不住格格打战,慌忙盘膝坐起,按照所学卷轴上法门运气。腹中寒意大增,比之刚喝下湖水时冷了数倍,这番运功足足一个时辰,四肢才觉暖意渐生,身上寒气消散。睁开眼来,周身暖融,真气流动,只觉这一个时辰之功,倒似比先前半日所练更有进展,莫非是湖水之故?

    展开卷轴,细细一看,果见其后写到:“谷中湖水至阴至寒,常人饮之,必受阴毒所害,血液成冰。然阴阳相辅,水火相济,饮此水运功驱寒,则得至阴生阳之妙,可增功力,半日之功胜过平时一日有余。切忌内力尚浅而饮水过多,恐不得自救。”李延青心道原来如此,这湖水阴寒之极,自己饮得数口就浑身打颤不能自持,难怪四周没有草木存活。

    在山谷中细察一番,发觉西北有一处洞穴,虽只两丈深浅,足以容身。他下谷之时已将诸般生活所需尽数带来,此后半月内不再外出,每日只在谷中潜心修炼。枭延这门功夫系出道家,也是他生性沉静,心中空空如也,无欲无求,颇合逍遥无为之理。如此心无旁骛,又得寒潭之水辅助,时日虽短,功力已然大进。

    虽然谷中空旷,罕有别物,日日如此,他却不寂寞,反而越练越觉乐在其中。又过数日,爬出山谷到市镇上写一封家书寄回,另买饮食器具,此时已到了二月末,不少举子准备参加春闱。李延青想起父亲本有意要他去长安赴试,如今看来,自己本就无心仕途,再等三年也无妨。

    这日见卷轴中各项法门均已学过,末尾写道:“此卷学完,可到壁上取第二层中秘籍。”李延青抬头一望,只见南面石壁自下而上,共生五丛枯草,或大或小,越来越高,想是枭延凿出石穴,其中各藏有物。第二个石穴离地半丈,打开一瞧,其中也是一支卷轴,名曰“御虚十二式”。

    打开一观,却是轻功身法及一套玄妙步法,其中画有身姿图形,或曼妙出尘,或潇洒飘逸。李延青将图卷仔细看过一遍,依样练习,走得几步,即感迅捷无比,游刃有余。他本就天资极高,虽不拘泥于图谱,却比一板一眼学来更为进益。抬头见山壁上已有一朵山花绽放,一时兴起,提气纵跃而上,伸手去摘。

    这半月日夜勤练,内功已有根基,一跃之下竟比先前高了数尺,轻易折花在手,不禁吃了一惊,赶忙落地站定,心中暗暗惊异:“半月前我来九子山时尚不至此,这镈焰元气功竟真是进境神速么?”又觉周身真气流动愈强,前所未有,心中再无怀疑,暗想:“舅舅去世时只有三十岁,却已无人能及,想必正是多年修炼此功,以致功力深厚。以我如今进界,到他那般年纪,只怕不在其下。”

    想到日后自己武功也能独步天下,李延青殊无喜悦。盛名累身的道理,许多人到老方知,他却最明白不过。自来谷中,越是修习武艺,对枭延越怀倾慕敬佩之情,便时时在想他究竟为何而死。况且此处武学典籍实乃至宝,习武之人莫不珍视,自己与他见面时尚在襁褓,又如何能教他青眼有加,收为弟子?

    1唐代一丈为307米,此处按当时度量衡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