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读书 > 其他小说 > > 第 124 章
    其中书舍人的缘故。”

    “弟子愚钝,若非恩师指点,几乎误会了刘大人!”李墨涵忙欠身应诺,态度却是诚恳。

    王泽转首对聂诺道:“仲敏,你与你师弟们进行的研究,进行如何了?”

    聂诺脸面微红,继而时深深一叹,道:“百余次实验,还是无功,曲师弟的残了一指。”

    “慢慢来、慢慢来莫要急噪,凡事都不可cāo之过急。尤其化学这门学科,实际cāo作中极为危险,稍不留神就会出现伤亡,日后要加倍小心,为师宁愿不成亦不愿你们有何闪失。”王泽转而又道:“书院建成后,你们的担子又要加重,不仅要进行研究,更要担负起堂长、助教之任。”

    “弟子谨遵恩师差遣。”聂诺得目光中流露出浓郁的笑。

    王泽点了点头道:“凤凰山书院要办,就要办成大宋首屈一指的名校,科目分类要细、不要刻意精简,除你等原小学校出世,或是在十四岁之上的师兄弟还是以平辈相称,全部迁入书院。十三岁之下,仍留在小学校,亦可师兄弟称呼。自保育院中孩童入学后,不可你等师兄弟相称,那时你们这些师弟们有人应当在书院中任教了,也应当收取些弟子了。”王泽又看了一眼李墨涵,犹豫半响又道:“文渊公务虽繁重,但督造学院后,还是要就便协助为师管理院务。”

    “是”李墨涵此时还不明白王泽这一犹豫之间说的话,对他身后的影响倒底有多大。

    “聘请堂长、助教的帖子发的如何了?”

    李墨涵不假思索地道:“目前为止已经全部发出,近途的想必已经到了,远途的月内可到。”

    王泽淡淡笑道:“不知能有几人可以屈就!”

    “恩师名扬海内,亲自修书、重金聘请,他们焉有不来之理。”

    “唉,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骨气,真正的士大夫绝不会为金银、虚名折腰,就是一个使相,有时候也不能令他们折腰!”王泽不置可否地否决李墨涵的话,继而又洒笑道:“为师此番出知地方,江浙地面上的官吏迎来送往,倒是收入颇丰,这笔钱用在书院上倒也问心无愧。记住,不要怕花钱,校舍要古朴不失典雅,要留出扩展的地方。买校田不要与农户斤斤计较、生民不易、合理即可,还有女校一定要取易安居士之意,不可心存怠慢。哦对了,当然不能忘记把捐钱建校得诸位大名,刻在功德石碑上!”

    第五章

    李墨涵在办理琐碎事务上是公认的能手,对于王泽颇为唠叨的安排,显然成竹在胸,但见他笑道:“弟子明白,处理完几日来的事务,弟子就全力营建书院,机宜文字暂由秦师弟cāo劳一阵,也应当让他熟练熟练了。”

    王泽意味深长地望了眼李墨涵,淡淡地道:“是应当让子玉独挡一面历练、历练了,记住要在书院之后,选择一片清净僻静的地方,独立成院,要让仲敏他们能够不受干扰地做实验,还要绝对和前面分开。”

    李墨涵颔首笑着道:“要是建造这么诺大的书院,杭州地面官员进献的钱财还是略显不足。”当他看到王泽嘲弄的目光,亦是诙谐地道:“恩师前后消受金、银、礼品可价四、五万贯,建起校舍、购买校田设备倒是绰绰有余,只是聘请名师、运营学院的这笔开销恐怕稍显不足。”

    王泽不以为然地道:“真正的名家是不已钱帛、居所所能左右的,自于其它事项倒是再看看吧!”

    “恩师教诲的是。”李墨涵又有些戏虐地道:“整个杭州也就是通判大人、余杭曾知县与云鹏三人未曾送礼。”

    王泽指着李默涵大笑道:“文渊何时学的如此刁钻尖刻。”

    师徒之间一个小小的笑话,却使一旁的聂诺感慨万分,整个杭州未能脱俗的品官,也只有寥寥数人也已而已,他正在凝思间,却听王泽道:“文渊不说,为师倒是忘了余杭的这位曾知县。”

    正说着,王安快步进入走到王泽身边递上一张名帖。轻声道:“余杭曾知县与二公子同来,二公子正在厅外侯见。”

    王泽呵呵地笑着说道:“还真是巧的紧,说曹cāo曹cāo到,让云鹏代我回转迎接曾知县。”

    不多会,身穿绿色官服的王咏翎与曾言走入客厅,王咏翎当然的先行弟子礼,再与李墨涵、聂诺相见。曾言在王咏翎后对王泽行下官礼,又和李墨涵见礼,这才在王泽下首坐了下来。

    王泽在细阅杭州官吏履历时并没有在意曾言,昨日会见各县知县也没有刻意关注曾言,认为他不过是个出身世家的少年进士,但他与王咏翎同来拜访,看来二人jiāo情不浅,王咏翎相jiāo的人或许有他的独特之处。待打量着曾言的仪态,见他身材修长稍黑,唇上两撇黑须,一身半旧的绿袍,洗的极为干净。坐在那里仪态稳重大方,方才举止之间礼数有加,显示出其出身品官世家所养成的优良教养。只是在其目光中,才能隐隐看出那极力收敛的不安分的yù望。便笑道:“昨日论政,公瑾今来,必可教我。”

    “下官不敢”曾言忙抱拳道:“相公乃当朝执政,誉满天下的大家,下官微末伎俩岂敢在相公面前卖弄。不过下官的确有些想法yù讨相公高见,想相公必能谋善断,下官也好从中有所长进。”

    王泽明知这等话不过是乖巧的阿谀奉承,听着却还挺顺耳,当下笑道:“公瑾亦是上舍俊秀,殿试进士及第,所议必是高论,无须谦恭,但说无妨。”

    曾言有拱手行礼道:“那就恕下官放肆。”当下清了清嗓子道:“昨日相公召会杭州官吏,言劝颗农桑、扶持小农,扩展水军,经略南海,鼓励海商、扩大贸易。下官有感相公致力国事,力图中兴之念,上yù报效天子,下yù体惜元元。宣和年间由相公首倡支卖局,今以八九年,近年又得相公力主扩展水军,使得大宋前往南海水道畅通无助,支卖局组织海船商队年年获利甚丰。然各路支卖局正因获利颇丰,却造成贪鄙之风日甚,由于其自成体系,地方不能监察,结果却是造成支卖局与地方相互勾结。而相公所持扩展水军,经略南海,本意在于护卫商旅,却是有守臣率兵之嫌……”

    王泽本身对支卖司所属各局腐败极为头痛,而经略南海,势必又会使朝中一些大臣,担忧他如靖康年间的掌握兵符之嫌,见他侃侃而谈,无不尽中心思,不禁点头赞许。

    曾言得到鼓舞,精神更是振奋,继续朗声道:“整治支卖局弊端,投鼠忌器,有意经略南海,不仅事关体大,更是易为士林所指……下官见识不及相公万一,解决之法相公自然成竹在胸。不过下官昨日至今细细思索,与云鹏讨教后,虽无所成却有一得之愚,故不揣冒昧向相公请教,不知可行否?”

    王泽心下倏然,他暗自惊讶曾言能有如此能耐,他不可能彻底揭露支卖司内部许多事情,有些时候还得将事情掩饰起来,免得成为台谏攻击他的借口。而且支卖司所属各局所出弊案往往涉及朝廷大臣,处置起来更加棘手,曾言的一句‘事关体大’更是言未尤尽。

    “以曾大人之见,当为何说?”王泽默然不答,向李墨涵看了一眼。李墨涵跟随王泽多年处理政务,对王泽的意图配合默契,代王泽问了这句。

    曾言望着王泽道:“下官以为,古人云‘鸟为食死、人为财亡’,其论甚是有理!支卖司各路掌控海事贸易、钱庄借贷,获利极丰,很难有人面对如此巨利尚能持节cāo,堵反倒使事情越办越难,及如此不如防之。”

    “如何防之?”李墨涵仍不住问了句。

    “朝廷有台谏,走马承受、通判,相公不妨请奏朝廷,专设监察御史主持支卖局监察。或是支卖局内设按查提领的监察官吏,不定期巡查,虽不能完全杜绝弊端,却还是可以减轻些许弊端发生。若能设风闻箱,许商户可投书揭发除回易之外弊事,必然可以事半功倍。”

    “风闻箱,这岂不是武周所行酷政……何况朝廷已经有等闻鼓院,再设置风闻箱势必增加胥吏,与朝廷节约用度不符。”李墨涵一惊,不禁为之失言。

    “此一时彼一时,武周行事为一家之政,而下官设想只为贪墨勒索,其意远矣。”曾言道:“下官所道监察制度乃是致于都堂执政率引之下,非内朝制度,风闻箱采于前制,却又只为职司内监察,非为一人之私而窥众人隐情。”他偷眼看王泽点头表示嘉许后,又道:“扩展水军、经略南海,相公大可不必自持,下官薄见在于沿海商旅泛舟海外多年,早已形成几个固定停靠口岸。相公可遣使者或借或租,无须亲自劳神,必可得之,而后以水军将吏徐徐图之,既能免除朝廷议论,又可神不知鬼不觉之间扩展城寨……至于风闻箱事,不过是由各地监察官吏设置举报渠道,直接火封送御史台,又能增设几个胥吏?”

    尽管王泽认为曾言所献策略并没有超越自己所构想的框框,但做为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这不能不引起王泽的兴趣。

    “支卖司内设立监察,商户担任民间监督,甚好。”王泽当即肯定了曾言的思路,他这些年百般苦思而不得其法的种下民间监督种子,经曾言这么提醒,豁然开朗。由这些财大气粗的商贾监督政务,是一个逐步建立民间议政的良好开端。一步步地来,不仅可以及早发现弊端,而且可以不引起卫道士的关注,等到得到人们的认可后,一切实行起来都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阻力。

    得到王泽首肯,曾言显得极为兴奋。道:“下官些许浅见,让相公见笑。”

    王泽笑道:“得公瑾一言,本官茅塞顿开,数年犹豫一朝得解。”说着,看了看王咏翎微微点头,脸面上露出嘉许之色。

    “抽取海船商税较之支卖局海船自行出海,不可同日而论,可惜支卖局回易案,使得亏空难补,支卖局无钱办货出海。南方重商,为增财赋运作支卖局能有出海之资,公瑾可否教我?”王泽不失时机地试探。

    曾言略略迟疑,才徐徐地道:“经济之法非下官所长,不过下官任职地方数年倒颇有些许心得,或许可以为支卖局筹措一二,只是不知相公以为江浙路除海事外以何获利最丰?”

    王泽含笑不答,李墨涵却又道:“丝绸、瓷器、香料、盐茶、酒水,无一不获利丰厚。”

    曾言道:“丝绸、瓷器、香料、盐茶、酒水又有何种为先。”

    “当然是盐茶,次为酒水。”

    “正是,自艺祖太宗以来茶、盐向来由官府专卖,而行商购买茶、盐一向受到地方严格的控制,违者处以重刑。若是相公,三个月之内,出售今后三年茶、盐之全部配额,若想购买者,只能用粮食与银钱各半平价来抵换,不算钱塘几处盐场与茶场,单是昌化县紫溪盐场一处,所得粮食,便已相当可观。如此一来外地行商风闻,自然会趋之若鹜,以大批粮食、银钱换得茶引、盐引。而杭州之士绅、商人,哪里又肯让这个机会被外地人独占。如此一来,即解决各县常平亏空,又能得到一笔不小的款项。”

    第六章

    被李墨涵毫不客气地反驳,使得曾言讨了个好大没趣,脸色变的不太好看,就是连王咏翎也不满地看了李墨涵两眼。

    王泽沉吟半响,其间曾言偷看王泽神色,想从他的神情变化间揣摩出点什么,正当他暗自构想之际,却听王泽道:“文渊忧虑不可不防,不过公瑾之策亦是可速成之法,天下事往往不能尽善尽美,有得必有失,致于都堂和台谏本官自有办法应付,唯一难办的就是通判能不能副署。”

    没有杭州通判与江浙路税监的副署,王泽所下发的公文塘报等于一张废纸,提举江浙路税监事务的朝奉郎万洁是秦桧所提携的人,当然不会轻易违逆王泽的意愿。但是,王长龄在众人眼中却是不买王泽帐的人物,尤其是昨日那一幕,曾言是看在眼中的,此时自然体味到王泽话中难办所指何人。但令他犹自惊喜的是,王泽能在他的面前隐讳地说出与王长龄之间存在的矛盾,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认定,或许这是好的开始。他立即把握住时机,进言道:“王通判亦是正直人,此与国于民有利之策,想必不会过于计较。”

    王泽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当然并不是对曾言的断言不放在心上,而是他对王长龄有自己的见解。当下笑道:“但愿如公瑾所料。”继而,又意味深长地望着曾言,温声道:“公瑾果然是干练之才,若能安心在地方历练数年,它日当有大有为时。”

    曾言闻言而知雅意,这是在给了他一个许诺,或许是画了一张饼,但天下间哪里有便宜事,下面如何去做还要看他自己的,起身作揖道:“下官谢相公栽培。”

    ‘此人乃后起俊秀之辈,断不可小视,只可引以为援,断不可jiāo恶。’王泽为处理与曾言的关系下了语,转首又对王咏翎道:“仁和乃大县,为师政令能否畅通,全赖云鹏与公瑾二人表率。”

    王咏翎起身拜道:“恩施政令乃强国富民之善政,弟子理应供之驱使。”

    王泽以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立即拜会了各方面的主事官员,以最大限度地争取他们支持,万洁当然毫不犹豫地签印副署,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等江浙路长官经他游说表示认可,他们犯不着在这样的事上与王泽为难。独独让李墨涵、王咏翎、曾言大跌眼镜的是,王长龄在王泽与他商谈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就明确表示在保留自己意见的条件下同意副署公文。并对王泽说道:“君子chéng rén之美,下官虽对相公争论颇有异议,然以预支盐茶缓解百姓疾苦,补齐常平、此有利于国之举,虽非长久之计,却也可解一时之忧,三年后定要将所出茶场、盐场收归官府,相公应允,下官立即副署。”

    就这样在王泽保证如期收归盐场、茶场后,王长龄很快在昭示上盖上通判大印。

    仁和县县衙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