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恰好途经你的盛放》 正文 【第一章】别活在虚构中 你有没有看过《美丽心灵》c《阿甘正传》c《肖申克的救赎》c《当幸福来敲门》其中任何一部或多部电影?里面有很多“金句”,比方说: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拿到的下一颗将是什么。” “那些自己没有成才的人也会说你不能成才,你要什么的话就努力得到。” “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恨它,然后你对它就习惯了。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还会依赖它。” 与其说主角的经历很励志,不如说是导演和编剧很聪明——先抑后扬的套路,屡试不爽,至少在观影心理上,满足了人们的期待。不过,生活中并没有这么多v形反转的励志故事,有的似乎只是冯唐笔下的中年油腻般的生活。 那些主角经历的特殊时刻,因为故事需要,必须有对比c有冲突c有高潮,这样才能吸引人,虽然真实状况也许不过是一部生活流水账而已。 可流水账没人爱看,于是到了编剧和导演手里,化腐朽为神奇,就成了“三年后c十年后”或者一闪而过的镜头,可正是这些被忽略的镜头,才是我们人生最庸常的经历,这种庸常几乎占据了我们99的时间。 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些戏剧化的场面,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只是人生的千万分之一,我们又如何能体会到主角的整个心路历程?我们感受到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感受,诚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你看到了什么不是最重要,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才重要。或许这才是文艺作品的目的所在。 前段时间,一个原360的员工在脉脉上匿名发了一段话,引起了疯狂转发: 今天辞职了。自己坐在地铁站的椅子上,想了想每个月要还两万多贷款,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一个人坐在地铁站的椅子上。看着人来人往,特别委屈。不争气的哭了一顿。想一直留在这个椅子上哪也不去,不想回家,不想和任何人解释。 为什么这么平常的一段话会引起强烈共鸣呢?因为孤独感。与此类似的情景是,有些人开车下班回家,到了楼下的家门口,停在那儿,坐在车上一动不动,感觉特别疲惫和孤单,直到很久很久才打开车门上楼回家。 你说这是压力还是焦虑?好像都不够准确,但很多人都说经常有这种感受,有一种不可描述的莫名言状的疲惫感。现实中的我们永远不可能像电影那样充满了故事化和戏剧性,也根本没有那么多自我暗示的正能量,有的只是疲惫和孤独感,那时候,什么都不需要,只是想让自己静一静——让自己静一静,也许这才是最好的安慰。 在我看来,能够让我们保持工作的驱动力,惟有雄心!所谓的“雄心”,其实就是要不断的挑战自我,时刻保持着内心的冲动和初心。这一点当然十分重要,因为雄心说到底是一种内驱力,远非一点外部刺激和奖励就能办到。 不过,在激动之余,我们常常忽略调一个东西,即这些不过是电影而已。我们常常陷入看三国落泪,替古人担忧的境地。 故事和电影的影响是强大的,以至于你会发现,很多有关现实议题的讨论,其论据竟然是电影桥段或者道听途说的故事,而非真有其事。 人们只是习惯随大流,缺乏探究真相的兴趣,因为这样既费脑筋,又费周章,太不经济了,哪里有用来消遣这样轻松方便?于是,你就会明白为何谣言总是有它存在的土壤。正因为很多讨论都是基于虚构的事实,会常常让人模糊虚构与真实的距离,甚至为此争的面红耳赤。 比方说,《水浒传》里谁的武功最高?有人说是武松,有人说是林冲,也有人说是卢俊义,说的人都能拿出各种理由和论据,看上去确实很有道理,但是最让人无言以对的答案则是:施耐庵最厉害。 这就尴尬了。 人的大脑总是喜欢听故事,所以经常混淆什么是虚构,什么是事实。 秦朔老师在一次沙龙上分享过,前些年,陆陆续续有从华尔街回来的朋友,原来都是国内顶尖高校毕业,当年去了美国留学,经过努力拼搏,进入了华尔街,后来作为海外人才引进回国,进入国内投行,继续干量化投资,拥有非常体面的高薪工作。这看上去既励志,又显得高大上,但是这几年,他们发现搞量化投资的回报,远不如那些前几年在上海多买几套房来的回报大。 所谓的高智商c高学历c名校名企背景,在几套房子面前,全都踏倒地!你说这是造化弄人,还是没有选好赛道?或者干脆说,这本身就是投资判断失误呢? 在滚滚洪流的大时代,个人总归是渺小的,成就你的,也许并不是你自己,而是那个谁也看不清却真实存在的风口。 所以当你在还在为那些励志故事激动不已的时候,却冷不丁被身边的人啪啪打脸,因为他们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你,究竟什么才叫励志!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章】先把自己想明白 我们似乎总是把别人想得很透,却没把自己想明白,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一种人(有时就是我们自己),看别人搞直播,成了年入百万的网红,觉得那个太简单了:不就是说说话c唱唱歌c卖卖萌c打打擦边球嘛,凭我的条件,我也可以!但是没坚持几天就不干了,为啥呢?因为没人看啊。 看到有人写的文章内容也就那样,却有那么多人打赏,心里有点不平衡了,不就是写写心灵鸡汤吗,觉得我也可以干这个,但写了几篇以后,发觉并没有料想的那么受欢迎,阅读量寥寥,干脆也歇菜了 凡此种种,原因出在哪里?是因为我们不够坚持c不够努力,还是因为能力和心态问题? 这时候你会看到很多好为人师者贩卖的观点了,说,比你有钱比你颜值高的人比你还努力;当然,还有一种相反的观点(俗成毒鸡汤),说,你的努力,其实没有什么卵用! 好像他们说的都是真理,可是你更加困惑了:那我究竟要不要努力呢? 为什么我们听了那么多的道理,却依然做不好自己? 除了“别人是别人,你是你”这个最大的不同外,真正想搞明白这个问题,还是得从头说起。 我们很多人做一件事,是由外而内的,比如看到一则有奖征文,本来不想写那个主题的,但为了丰厚的奖金,就写了一篇文章投过去,并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好,而是说这种方式不能持久——不可能每天都有有奖征文,也不可能那些有奖征文都是你擅长的领域,更不可能那些有奖征文你一定可以获奖。你即便获奖一次两次,那也有很多偶然性的因素,不能成为必然,因为那里面不可控的因素太多。 你有这个精力,为啥不好好打磨一下平时擅长的领域呢? 很明显,上面这些做法都是“由外而内”的,也就是“外面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的思路。这没有错,但是不要忘了问自己这几个问题:这个是不是我专注的?做这个会不会耗费我的精力?能否对达成我的目标有益处?这个才是“由内而外”的去考虑问题。 究竟是什么力量能驱动你去做一件事? 一定是靠内部驱动力,因为外部刺激(奖励c别人的要求c外部压力)很难持久,所以做一件事情,不是“由外而内”,而是“由内而外”。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由内而外?”比如选择一份工作,从事某一领域的创业,自己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坚持下去呢? 首先得把自己想清楚! 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知道自己该从哪个方向努力(不是努不努力的问题,而是努力方向的问题,只是被人代入了“努力有没有用”的二元思维),凡此种种,都是没有把自己想明白的表现。 自己把自己想清楚了,你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感到浑身通透,甚至见到所有的人,你的脸上都会情不自禁的浮现出微笑,让人觉得你做什么事都胸有成竹和信心十足。反之,你没有把自己想明白,就会感到很痛苦,见到谁都愁眉不展,那种欲求不得的痛苦,表现出来的是“迷茫c迷惑c困扰和烦躁”等种种心理病症,得到的反馈也是负面的。 怎么把自己想明白?有一种方式叫做“左右互搏”,这是金庸武侠小说里一个很牛的自我修炼的技能。左右互博为什么会这么牛?因为它反常识,连老外网友看了都惊叹。 其实任何东西,都是从自我左右互博开始的,虽然看上去有点自导自演c自卖自吆喝的感觉。 淘宝平台创立的时候,没有交易量怎么办?那早期的员工就自己先用,你在上面卖锅,我买回来,然后我在上面放把椅子,你买回去循环往复,渐渐的有了交易,有人发现了这些,就尝试着加入进来,这个平台逐渐有了起色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进来。 淘宝为了有交易量,相互刷单,也可以说正是左右互搏的外化形式(虽然现在平台不允许了,但是不妨碍当初是如何做起来的)。尤其是在思维层面,“左右互博”能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这种方法,很像时下所提到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咱不说那么玄乎,最直接的形式,就是“自问自答”。 啥叫自问自答?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吧。 每个人心里其实都住着两个我,一个潜意识的我,一个是意识的我,这两个“我”会经常性的沟通和碰撞。有人可能会说:你确定这不是忽悠吧?我可以认真的告诉你,我这不是忽悠。 在通常意义下,沟通是指自己与他人接触和说话才叫沟通,实际上,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也是沟通,而且是内部沟通,这种沟通非常重要,一旦长期沟通不畅,就会让心理生病,但很多人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他们所认为的沟通,只是外部沟通而已,而那是非常浅层次的。 自问自答的技能需要不断的磨练,其核心就是能给自己不断的提出好问题。下面这几个问题是我亲身提供的范例,你也可以参考一下,跟自己展开一场深入的交谈,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第一c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谁都知道“知人者智c自知者明”,但是又有几个真的能做到自知呢?你以为那就是你,其实那并不是真正的你。 怎么发现自己?当然是照镜子。比方说,你有女朋友,你就以你女朋友为镜子。 你其实最看重的是她的颜值,但又没有接纳她的缺点,诸如懒惰c使小性子c脾气差等等,结果内心老是存在矛盾。你没有把这一点想明白,日后娶了她也不会把日子过好,你和她的争执,实际上是你自己观念的冲突,因为你不愿意相信:你其实是一个好色之人。虽然人人好色,但显然你把好色看的比其他东西(和谐的家庭c夫唱妇随的生活)更加重要,那你现在的生活也就成了你过去选择的一种必然,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类似的:你是有格局有追求的人,还是说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个没有对错,关键在于你的选择,想把这些问题搞明白,也可以采用上面的方法,从多个角度解读自己。 这个“自己”,一定是在做具体事情当中发现,包括发现做一件事的目的和初衷以及如何协调过程中出现的情绪问题。 有人说,当夫妻二人争吵,当出现地震等危急情况时会停止争吵,为什么呢?因为那一刻,两个人都回归到了原点,重新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 经常性的回归到原点,时刻的进行自我关照和自省,你才能真正明白:“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第二c我究竟恐惧什么? 我们经常毫无来由的担心一些事情,比如一次面试次当着众人面的讲话,往往会感到莫名的紧张,这时候,我们要问自己:我究竟担心什么? 是不是因为面试官是某大公司的ce一c自带一种压迫性呢?或者担心自己说错,令自己不满意?是的,这些因素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要回避。在这里,可能是自己患得患失的心态影响了正常发挥,你越想得到的东西反而不太容易得到。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你的紧张来自于一种失控感,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会问什么问题?会不会超出自己预想的范围?如果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可能就会令你紧张。 其实,你所设想的这个范围可能根本不存在,你不过在自己的思维里转圈圈,给自己预设了一个框框。 其实你真正要做的,有这样几点: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了解一些背景信息,比如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偏好?要有精心的设计,不打无准备之仗。另一方面,可以适当放慢说话的速度,注意观察和聆听对方,理解并给予适当的回应;最后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要“以我为主”,这样的好处就是紧紧的把话题和注意力放在你所擅长的地方,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不要在意对方怎么想,因为这是你无法控制的东西,你无法控制的,就随它好了,天不会塌下来。 第三c我的短处在哪里? 人难免护短,尤其是护自己的短,但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一方面的不足,至于能否改变,则是另外一回事,当然,在态度上,我们可以尝试着做一些改变。 比方说,有时候我是一个很难做决定的人,因为我总是把一件事情想的如何风险更小一些,如何避免出现各种不好的情形,这样才感觉放心,总是不断的权衡利弊,幻想着出现种种可能性的应对之策,做什么都感觉要有一个“提前量”,否则就感觉失控,确实有强迫症的倾向,结果弄的大家都很紧张。但事后发现,很多东西,不是什么都能投提前“计划”好的,也不是能够“预设”好的。 做一件事情,除了要有周密的计划,更要能够在动态变化中作及时的调整,不可能什么一开始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大方向没有错,就要勇敢的以最小的代价去试错。 因为这一点,我就刻意的对自己加以练习,提高自己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当中的应对能力,哪怕失败了,也要勇敢的去尝试。 第四c我如何定义成功?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是不同的,虽说有钱有房有车这种物质富足是很多人追求成功的标志,但也许你在内心里未必这样想,因为这是外在的成功。 一个人的成功一定是内在的成功,这种成功就是你有满足感c成就感,这才是成功。 我开始的追求,或者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讲讲课c写写书也挺不错,但后来发现,这个格局太小,注定没有多大的前途。 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能够与一群人一起做更有意义的事业,那才是成功。有人把这个叫做使命,我觉得可以看做是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统一,这样才能真正明白没有在这个世间白来一趟,那种成就感与荣誉感,是一个人无法感受到的。 类似于,当然还有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比方说: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等等,也可以按照这个套路来。 其实,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别人不可能代替你的思考与感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自己最懂自己。 当我们都在强调与世界c与他人如何沟通的时候,却常常忽视了如何与自己沟通,如何与自己对话,如何与自己相处。因为我们所说的,并非是大脑所想的,我们看似明白了的东西,实际上仍然混沌一片,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对话。 把上面这些问题搞清楚以后,不妨再来一个“上帝视角”来重新审视一遍,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就真正达到了超我的境界,很多问题也就不再是个问题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章】你能否决定自己做什么工作? “大半的人在20岁或30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就再也坐不住了,我仿佛觉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所左右。 那究竟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呢? 有人在美国的一座监狱里坐了50年牢,有一天他被获准假释,在获释当天,他却劫持了狱友,理由竟是“我只想犯点错留在监狱里。”人人都渴望获得自由,但此人的行为却无法让人理解,人们都说这个人疯了,可有个资深狱友却不同意这种看法。 他说:“他没疯,他只是体制化了,他做了50年的牢,成了井底之蛙” 这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一个片段,在同一个环境里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我们最终可能都将被体制化c物化或异化,类似“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其实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环境的力量往往异常强大。 在一些老板皇权意识浓厚的企业,他的企业就是他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的员工,哪怕官至副总裁,也不过是听命行事,他们所能决策的范围极其有限,而更多普通的员工更是没有工作的自由——他们决定不了自己干什么,他们只是一颗螺丝钉,被当作机器或者物体一样对待。 一句话:他们并不是工作的主人,而是工作的奴隶。企业所雇佣的,不是整个人,而是一双手,这是很多企业的真实写照。 于是,我们看到一种心态:“我不能决定干什么,但我能决定干的好不好。”这种低效不仅有损于组织绩效目标达成,更是对个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在里面得过且过c空耗时间的行为,其实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和热情,重复着庸人们所走过的路。 更可怕的是,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我们有些人也会遭遇到同样的困境,进什么单位c做什么工作,由父母一手包办,他们硬要子女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就像上大学被专业调剂成不喜欢的专业一样,非常痛苦,有过这种经历的大学生说:“那种痛苦,是一种被大学上了的感觉。” 一个知乎网友问我:现在做父母安排的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应不应该放弃? 选择一份工作,不是什么都用利益来衡量。有时候,父母所谓的“为了你好”,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心理,等于是把自己的孩子囚禁在自己的身边,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这在本质上与坐牢有什么不一样呢? 有个远房表弟,他的家庭条件是比较优越的,在读书的时候就早早被他爸规划好了:毕业后做一名警察,然后往上升迁,因为他们家有这个路子,但毕业后,他违逆了姨夫的意愿,不去做警察,而是打了两年工,然后开了一家小公司,而这个公司的业务范围,与他们家所拥有的资源没有任何交集。可以说,与众多拼爹者不同,他依靠自己的勇气闯荡和打拼,他没有甘心被安排,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从这一点而言,他是幸福的。 我看到很多职场人,在内心里挣扎c纠结,一方面,他们渴望“自主”;另一方面,他们又无力改变现状,或者被一些东西牵绊和阻碍了。 当组织意志(公司c家庭)强加给我们的时候,我们感到矛盾c痛苦c彷徨可是我们为了生存,最后,要么成了利益的奴隶,要么成了感情的奴隶(如被父母情感所要挟),要么成了习惯的奴隶。尤其是后面一种,过于细致的专业分工把我们固定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圈子,让我们眼光变的狭隘,看不见远方的路,更看不见广阔的天地,而环境的影响,又会消磨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失去初心,最后让我们不得不依赖于那个环境——我们只是被动的工作,出去了以后才发觉除了原来的工作,什么都不会干。 难道我们只能听天由命c任由不可控的因素主导吗? 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我们缺乏“野外生存技能”;另一方面,说明我们逃脱不了自我束缚的牢笼,比如放弃眼前的安稳和还算不错的收入。 所谓的“野外生存技能”,就是有一天失去了目前的工作,我还有能生存下去的倚仗吗?再通俗点说,在工作之外,你有没有发展另外的职业(事业)机会?并且有没有为此付出过实际的行动? 也许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职业,但我们有着自由的意志,最终总会追随自己的内心。哪怕你现在依然身处困境,但是只要永远守护自己内心的理想,跟《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男主角安迪一样,终有一日,你会逃离出去。 只不过在逃离出去之前,请练好翱翔蓝天的翅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四章】人在职场,学历是内衣还是盔甲? 前不久,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公布了,朋友圈里有人晒出了自己的成绩,表示相当满意。毕业多年,我的身边依旧有朋友在为了更高的学历而努力,也不乏一些为了突破职场瓶颈而选择继续深造的人。少了校园里的那份宁静,一边为生计奔波,一边找时间读书学习,艰难可想而知。走上这条路的人将这份努力解读为“对梦想的偏执”,旁观的人们却还是难以理解。在有的人眼里,学历是舒适塑形的内衣,帮助自己依托健康的身姿,但并不适宜常为外人所称道;在有的人眼里,它坚硬厚实的盔甲,把自己严严实实地保护起来,让人心生敬畏。不论它是什么,它到底有多重要呢? 1c基本的学历就像敲门砖不代表智商而代表态度 经常有朋友跟我吐槽,自己能力明明不差,但是找工作的时候却会被一些硬杠杠阻拦。比如工作年限,比如北上广户口,再比如性别当然最常遇到的还是学历要求。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以上学历,更加难以理解的是要求211/985院校的毕业证书。学历就像一块敲门砖,将我们阻挡在自己理想的职业面前,望之兴叹。 学历为什么会成为企业筛选人才的硬性指标?硕士c本科c大专,不同学历难道工作能力就天差地别吗? 非也。 企业以学历为区分,看重的不是其背后的智商差别,恰恰相反,低学历者在很多智力比拼上可以碾压名校出身的人。企业看重的是学历背后,人才体现出的自律能力,和为了目标愿意付出的努力。不可否认,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考上大学,进入名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人十年寒窗的努力程度,而这样勤勉的态度,也是工作中必不可缺的。 老罗没有智能硬件领域的“高学历”,却靠“偏执”闯出一片天,这才有了锤子手机。 所以,学历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否足够努力,是否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及态度。而我们所应看开的是,这个世界上无论任何事情,都会有准入机制和门槛,你可以选择改变自己,迈过那一道门槛;如果这道门槛迈不过去,或者你无心参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战,你也可以选择绕路而行,用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方向对了,不怕路远”。 2c学习是终身的修行改变的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很贴合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学历到底能决定什么? 有一位朋友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注意:“专科看事情看表面,普本看事情找原因,重本看事情找痛点,硕士看事情找痛点产生的原因。学历不能决定未来,但你在获得这一学历的过程所学到的东西真的会决定你的思考深度,别人能看见你看不见的东西,低学历的你很多时候就像一个瞎子,可悲的是你却并不知道。” 这位朋友的回答难免有些武断,但不能否认的是,在不断深造的过程中,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会随之变化,考虑问题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发生着改变。先人一步找到解决办法,快人一步抓住商机,这样的优势不仅仅可以来源于你的经验,也可以来源于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结交的朋友圈子。而这些都是不断学习带来的。换句话说,你可以不去考研c考博,但是你一定要学习,一定要成长。 知识可以让我们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样的效果往往是惊人的。 3c学历不是一生的依傍能力才是硬道理 学历很重要吗?的确重要。学历是万能的吗?万万不能。 就如同出门逛街,你兜里一定要带点钱。学历就是十块钱,你千万不能连十块也不带着。但是如果你只有十块呢?怕是也不够吧? 招聘行业流行一个说法:毕业三到五年,学历就是你的第二出身。在我们仍处于基础岗位的时候,一纸文凭会为我们求职保驾护航。但是五年后呢?是否还以出身论英雄? 归根结底,人在职场行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靠学历锦上添花,但是却必须靠业绩站稳脚跟。日益市场化的现代大都市早已经没了“铁饭碗”之说,将你的学识转化成实力,善于推销自己,才能遇见伯乐,驰骋职场,让事业蒸蒸日上。 4c钻研你感兴趣的领域做你真心热爱的事业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行走职场,学历确实不可或缺。但这并不代表本人是唯学历论者,我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的恰恰相反,我们读书为了明事理,考试是为了证明自己,深造则是为了更快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说到底,学历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我们真心热爱的事业。直白点说,如果你并不想去研究某个领域,考研只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那么这三年时光去工作,积累的经验也许更有价值。 这周和考研成绩一起引起公众关注的,还有艺考大幕的拉开。北影的报录比再创新高,达到了170:1。我们曾经以为搞艺术就是不务正业,但其实明星们付出的汗水比常人更多,同样是万人挤过独木桥。无论是哪一条路,只有使自己真心向往的,才能无怨无悔。而只有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你的梦想才能真正开出花来。 那么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职场上,学历到底有多重要? 答:重要的不是学历,而是一颗永不停止学习的心。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五章】你要不要做职业规划?看了这个就 不是要不要,而是想不想! 之所以存在这个问题,是因为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困惑:职业规划真的有用吗?对职业规划抱有怀疑的心态,总结起来,无非有以下几个代表性的观点: 计划没有变化快,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无法预测,怎么能规划得了呢? 人生就是一系列巧合和随机构成,个人难以左右。 我从来没有做过职业规划,现在不也是当了经理吗? 甚至还有下面这个故事作注脚:他38岁从部队转业到深圳,成了南油集团下属一家电子公司的副总经理。刚过了不惑之年,就遭遇了生平最大的打击,他主导的一单生意被人骗了,200多万贷款收不回来,那时候的200多万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多亿啊,想想都后怕,他实在待不下去就辞职了。 这时候,老婆也跟他离了婚,有一儿一女要抚养,父母也要赡养,还有6个弟妹的生活也要照顾,他焦头乱额的进入了中年危机,万般无奈之下,为了面包,为了家人能糊口,我只好去做个体户(现在叫创业),他给这个个体户起了个名字叫华为。 是的,他就是任正非。 别看华为现在这么名闻天下,可在当初创业之时,任正非也没有想到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好吧,换句话说,任正非当初创业,纯属生活所迫,如果他没有被骗那200万,说不定他早就退休了,哪里有什么华为?可见这个偶然性有多强。 的确,梁山上的好汉大多都是被逼上去的,因为“逼上梁山”嘛,个人没法决定,完全是规划外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个意外,是时代造就的。 有道理! 不过呢,我们不能忽略任正非创业的时代背景,在80年代初,也只有深圳特区才能提供更好的创业机会。如果不在深圳而是在内地,可能创业成功的概率就会非常小,在“人和”之前,不能忽略了“天时”和“地利”。 还有一个情况,那时候,大学生毕业生的工作“包分配”,就业遵循的是计划经济模式。换句话说,那时的“职业规划”是国家事先帮你安排好的,不需要你费什么劲c动什么脑子,因为做什么工作你自己无法决定。 但是,即便你的工作是“被安排”的,也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本身得“有料”。很多人没注意到,任正非在部队转业之前,就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他20多岁的时候在军队里不仅是学毛选的标兵,而且勤学c爱钻研技术,他的技术成果曾获全军技术成果一等奖,并担任铁道兵某研究所的副所长。 无独有偶,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也是40岁才走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得不行”,“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上山下乡’,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 在职业或事业选择上,无论是任正非还是柳传志,都可以说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也可以说他们是在被迫无奈中的选择,给他们带来了命运的转机,一不小心实现了“被动的成功”。 但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毕业工作早就不存在什么“包分配”的说法,个人也有了更多职业选择的自由,能够自主决定自己干什么。 有些学生在选专业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做什么”的问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提前了。这是一种主动的c有意识的规划,比过去那种被动的c由组织安排工作要进步很多,至少有了自主选择权:可以留在组织里做自己擅长的工作,也可以另攀高枝选择跳槽。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不要给自己做职业规划呢?“要”还是“不要”,似乎只有这两个选项,让人很难回答。我的看法是,做职业规划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换句话说,做职业规划最重要的是“意愿”,而不是方法。 如果你大学毕业,只是心甘情愿的在一家小公司打算做一辈子仓库管理员,你觉得这样挺好,很安稳,那么再好的“职业规划”也没有任何意义,反之,你如果能像“非常勿扰”主持人孟非那样,虽然曾经是一个印刷小工,但只要胸怀梦想,积极的投入十二分的努力,“职业规划”最终让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多年以前,有两个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卖猪肉,引起坊间热议,有人说这是在作秀,也有人说他们在浪费教育资源,言外之意无非是: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太不值了。现在来看,当年选择卖猪肉却十分值得,他们成了身价数十亿的企业家,创出了“壹号土猪”这个知名品牌,诚如北大老校长许智宏所说:“我们北大学生卖猪肉也能卖到最好”。 鹰有时候比鸡飞得还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那样高。某时某刻做一颗螺丝钉不要紧,问题在于你是不是一直甘心于做一颗螺丝钉?衡量一个人的职业(事业)是否取得成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五年十年甚至更多年。 重要的是意愿!所以,要不要做职业规划,这本身不构成一个问题,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做职业规划。 第一c如果你还是大学生或者一个职场小白,没有职业规划不要紧,但要勇于作各种尝试,当你尝试完各种不同工作以后,找到自己擅长的地方,选定今后努力的方向,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c如果你是职场老司机,那就认真规划一下未来。这里面的规划,包括向上的纵向发展目标,比如上升到某个职位层级,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等,或者开拓横向发展机会,学习某项新技能c研究一块新领域,为将来的职业转换打好坚实基础。 那么,职业规划如何具体操作,有没有一些实用工具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六章】如何给自己做职业规划? 为什么要做职业规划想必已经无需再赘述。 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越能早一点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越能够赢在“起跑线”。 我们先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给自己做职业规划。 1c职业诊断——我适不适合做目前的工作? 首先从人力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个人究竟适不适合做目前的工作,主要看是否人岗匹配——某人在工作岗位上干的如鱼得水,产出绩效高,我们就假定这是匹配的,反之就是不匹配或者不太匹配。 这种匹不匹配,主要根据岗位工作要求,看个人特性是否适合做这份工作,其主要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绩效。 关于“特性”,有的直接等同于性格特征,甚至直接套用某种动物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比方说,你乐观,善于交际,追求舞台表现,那么你就属于孔雀型的人,适合做公关c销售等人际导向的工作,不适合干工程师c程序员等独立性工作 这种判断究竟靠不靠谱,暂且不说,就其对“特性”的理解来看就很成问题。在我看来,所谓的“特性”,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c行为习惯和擅长能力整体呈现出来的外部特征,远非性格这一点所能概括。当然,这主要还是从组织角度来看待问题,属于“外部视角”。个人如何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则是另一个视角。 那么,如何从“内部视角”对自己的职业做一番诊断呢? 第一c分析自己的特性。 现在先设想一下,你作为一名求职者的身份,去一家集团公司面试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对方的面试官是一个说话很直接的人,没有什么客套,开篇就直接抛出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急需要人,半年要招两千人,你怎么办? 针对这个问题,如果换做是我不会马上给出答案,而是会先问他们公司目前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实际招聘需求,因为在不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情况下,任何的贸然回答都可能“入坑”。谋定而后动,这就是我的特性。 其实,很多特性,就是行事风格不同,有的是“立刻行动”,有的是“边干边想”,有的是“三思而行”,不能纯粹的说哪种好或坏,关键要看自己属于哪一种“特性”。那么,与其跟对方争辩,你不如去寻找那种适合你风格的公司。找工作就像谈恋爱,要彼此对眼才行。 在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里,很多人被美籍高材生安迪的数字天赋所折服,她所展现出来的特立独行和精准如公式的言谈举止,让人惊叹c汗颜,她高冷c聪慧和干练的气场,让人既喜爱又敬畏。 安迪身上的特性,都是基于她在数字方面的天赋和智商,换句话说,没有这种数字智商,也凸显不了她的自信性格。 可见,一个人的特性其实与他所擅长的地方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并且往往能够在这些方面体现能力并且展现自信:你擅长与人打交道,就去做人有关的工作,比如员工关系专员,你擅长与数字打交道,就想办法做分析师c会计师 但我们也不能据此认为:一个分析型的人不适合做hr。实际上,hr包含了好几种工作岗位,各种工作岗位要求的能力侧重点是不同的,或许分析型的人,在人力规划c薪酬管理方面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以上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特性,是你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c做了很多事情之后形成的某种特质。 第二c诊断个人的价值观。 人的外在行为习惯总有其内在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往往决定了他的价值观,乃至决定了他的职业选择。 鲁迅先生早前东渡日本是学医的,想以此来医治国人疾病,但是在日本留学期间,有一次在课堂休息的间隙,插播一段时事电影,一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间谍公开枪毙,围观的是一群中国人,还有很多人喊“万岁”,这种场面刺激了他,让他感到十分悲哀,让他觉得,做医生只能救少数人,而唤醒麻木的人群,医治普遍的精神愚昧才是最紧迫和最重要的,所以他选择了当一名作家。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无独有偶,作家冯唐始终觉得自己是一名诗人,看看他的履历,你会发现,他绝对是一个学霸兼一个成功的公司高管:协和妇科博士,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曾担任中信资本pe部门高级董事总经理c华润战略部门总经理。 一个人擅长的地方往往就是他的特性,但是有时候会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冲突,这时候怎么办? "多年前,我也曾不得不在自己的价值观和做得很成功的工作之间做出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年轻人,在伦敦做投资银行业务,工作非常出色。这项工作显然能发挥我的长处。然而,我并不认为自己担任资产管理人是在做贡献。我认识到,我所重视的是对人的研究。我认为,一生忙于赚钱c死了成为墓地中的最大富翁没有任何意义。当时我没有钱,也没有任何就业前景。尽管当时大萧条仍在持续,我还是辞去了工作。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换言之,价值观是并且应该是最终的试金石。" 以上的话出自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之口。 诊断价值观最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照镜子,每天早晨在镜子里,我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我该如何作出选择? 2c职业定向——将来我要做什么? 预测将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根据一贯性原则,我们可以凭借过去类似情景下作出的选择和判断,来预测一个人的未来走向。 有人说,你今天做的事情是三年前选择的结果,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造成你今天的现状,一定是由无数次行为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而梳理这些历史,你总会发现一些内在逻辑在支配着你的行为。 有关组织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已经太多,而给到个人的职业管理工具却太少,就是市面上流行的那些职业测试工具,多半也只是测试个人职业倾向——发生在将来的不可知的事情或者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而已,并没有真正全面的c结合历史的诊断。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做了这种职业测试的人,不仅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反而更加困惑不已的原因。 不能承认和正视自己的过去,就不可能开创真正的未来。所以,在为自己规划未来的时候,下面这几个方面非要做到不可。 第一c区分事实和想象。 “我想有一份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这是你想的,本身没有错,但你有没有为此付出过努力? 事实上是你根本没有付出过任何努力,只是想一想而已,没有把这个变成事实。 想象就是脱离了自己掌控范围的那些事情,而事实则是依据你已具备的资源和能力,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有人热衷于玩商业模式和资源整合游戏,对一些名企的商业模式创新如数家珍,但是具体到自己身上,却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即便设计出来了一套堪称完美的商业模式,最后发现,竟然没有实施这个商业模式的人。 你是你,别人是别人,这就是最大的不同!人家是从1到n,可以创新商业模式,你是从0到1,你凭什么整合别人?别人又凭什么心甘情愿被你整合?虽然那些商业模式你看的很清楚,但是你够不着! 由于你的资源跟别人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所以,同样的商业模式,同一件事情,别人能做,你不能做。那些商业模式和美好蓝图不过是你的想象,而你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才是你的事实。 第二c区分喜欢与应该。 你喜不喜欢目前所做的工作?答案有三种,一种是喜欢,一种是不喜欢,还有一种是无所谓喜不喜欢。 喜不喜欢,这里面的原因当然有很多,要么是习惯所致,要么是生存所迫,要么是工作环境氛围决定。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内心里的认不认同,没有价值认同,就很难说是真心喜欢。 但是,有些工作不是给你喜欢的,但它同样需要人做。在通往自由之路的地方,不会那么一帆风顺,有时候它需要你付出额外的努力,甚至为此牺牲掉自己的喜欢。 如同一个工程师,他喜欢一个人埋头工作,最好没有任何人打搅,他享受一个人独立工作时的感觉。但是,他要让自己的工作变的更有价值,有时候就不得不暂停手头上的工作,与团队的其他岗位和人员打交道,让团队成员认识到他的工作价值,以便提供更好的支持与配合,共同达成工作目标。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喜欢,拒绝与人沟通合作,那么,他即便能取得一点成绩,也会极其有限。 一个人做一份工作,首先是作为职业人的身份来开展的,而职业人的衡量标准就是应不应该,而不是喜不喜欢。只有带着职业使命感去工作,才能在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c确定放弃什么。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说的其实不是选择问题,而是机会成本。 什么是机会成本?就是你的付出不是成本,放弃的那些才是。经济学认为,只有那些你干了这件事就干不了的其他事中,价值最高的那个才是成本。 但是你以为你能做价值最高的那个吗?比如量化策略研究员,也许你根本不具备数数方面的天赋能力,做那个会非常吃力,可以说,量化策略研究员根本不是你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不算是放弃。 反而是做哪一件事情更有优势,更容易实现,那么放弃的这件事,才是你的最大代价。这么说来,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优势。 当然,也要看工作本身是否符合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如果不符合,即便提供了很好的待遇,也要主动放弃。 有个做软件测试的员工入职一家金融公司,待遇很高,但她很快提出了辞职,原因在于这家金融公司的岗位要求与当初她的设想有些偏离。 她有一定的软件开发基础,想做的是”自动测试”,但是她入职以后才发觉,这家证券公司所需要的自动测试是一两年后的事情,目前的人工测试就能满足需要,招她进来是为了将来作储备。 由于人工测试的工作内容重复性高,她认为没必要再重复下去,那是在浪费时间。而她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又非常清晰,所以很快就果断提出了离职。 3c职业定位——我做什么最有优势? 说到底,职业定位,就是在何时何地,如何更好的找到自身优势。 ——与别人相比,我在哪些方面更具有优势呢? 韩寒被称为“赛车手当中最好的作家,作家当中最好的赛车手。”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成功的自我营销。 找到或者打造自身的优势,首先是从找到差异化开始的。比方说,与一般的开发人员相比,我的技术能力更强,与技术能力更强的人相比,我的沟通能力更胜一筹 所谓的差异,其实最直观的表述就是:做不了第一,也要做唯一。(可以采用s一t工具进行分析) 找出唯一之后怎么办?当然是不断强化它,成为专业选手。诚如一些职场专家所说:“我未必忠诚于工作的企业,但我一定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其实好好想想,不无道理。 与专业选手相比,当我们实在找不到自己优势的时候,可以选择渗透进入的方式,包括对行业c公司和岗位的有目的的选择。例如,想开一家小店,但是对这样的小店运营一无所知,有哪些低成本的进入方式呢? 一种是通过打工方式,潜伏到一个同行业的公司里面去学习技能c积累经验,这种方式其实最为普遍,很多老板往往是在一个公司做销售,或者做出成功的产品后,自己出来创业的,段永平(一pp一和viv一幕后老板)就是个成功的例子可以说,一大部分的老板先前都是认认真真打过工的,甚至是在很多不起眼的小事情做起来的。 一种是投资方式。这又分为两种,一是自己直接投钱,做投资人,不涉及具体经营,如果是这种方式,选对人最关键。二是自己投钱又负责具体经营,以这种方式进入,好处是边干边学,亲身参与到经营的各个方面,不好的地方是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甚至说要走很多弯路,那么从时间成本上来看,是比较高的,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潜在的“学习经验曲线”,作为一个后进入者,必须走过那些路c翻过一些错误以后才会明白,究竟何为正确。 罗马绝不是一天建成的,一种优势的建立,需要持续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否则再好的职业规划和策略都是白瞎。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主要是从职业诊断c职业定向c职业定位三个方面进行,核心观点如下: 1c根据现状分析自己的特性并且诊断个人价值观; 2c区分事实和想象,区分喜欢和应该,然后确定该放弃什么; 3c找出自己的优势(使用s一t工具)并且想办法进入,不断积累和强化。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七章】职场人,怎样才能不迷茫? 享受事业的过程,和追求快乐都是主观的信息,无法从外部评价。 “怎样才能不迷茫?” 按照一般思维习惯,你很快会给出答案:“那得有目标啊。”道理没错,可有的人明明有目标,为什么依然觉得迷茫呢? 最近我在知乎上看到很多有关职业(事业)迷茫的问题,提问者多半是工作两三年的职场新人,也有小有所成的创业者,他们普遍面临的困惑是: 半死不活,对生活和工作缺乏激情。 没有了过去的拼劲,也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明白很多道理,但自己很难做到。 归结起来,就是对自己的目前状态不满,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比方说,有个问题是这样的:《29岁的创业男生活迷茫,该怎么过?》 我今年29岁,创业5年,现在二线城市有一个小公司,有房有车有存款,已结婚有儿子,在外人眼里我已经算是小有成就。但是这却让我彻底迷茫起来,生活没有了乐趣,工作没了目标,天天在公司喊目标,实际自己内心却无所谓,每天重复一样东西,没有了刚创业时的激情,当时骑电动车每天都很精神,现在开着车却和死了没有区别,我自己意识到这样非常可怕,一直想找方法去突破,让自己生活和工作像刚创业那时一样精彩,但是一直无解 注意到没?一方面,说“工作没了目标”,另一方面又“天天在公司喊目标”,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只能有一个解释:天天在公司喊的目标是虚假的,是自己不认同的。 你只是装装样子,或许是因为别人有目标,所以你们也不能没有目标,否则就会像一家毫无追求和野心的公司,让员工和自己感到失望,甚至说你喊目标的行为只是配合满足自己的一种期待,至于目标具体是什么,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中国有些老板活的很累,因为他们不敢表达,他们不敢说“我创办公司就是追求快乐”,“我们要享受做事业的过程”,只能提出“我们要赚钱c要赚取利润”这种功利性非常强的主张,如果不这样说,那几乎等同于犯罪——公司不赚钱不就是作死嘛!于是,他们不敢把真实情况公之于众,寻求解决之道,结果自己憋出了内伤。 但是你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你自己。你的心口不一折射出你内心的惶恐和不安全感,你担心这样的生活有一天会失去,公司的经营也难以为继,所以你对这种迷茫状态很不满。而对自己迷茫状态的不满,通常会带来这几种行为: 一种是破罐子破摔,反正就这样了,浑浑噩噩往前过就好; 一种是逃避,心里明明对现状不满,但又无力改变现状,不如待在思维舒适区里,享受当下才好; 另一种是积极应对,不惧挑战,通过主动学习和调整,进一步完善自我。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对自己目前状态的不满本身就具有了向上的动力基础,实际上,在你发现自己很迷茫并试图解决这一点上,说明你是有危机感的,远比那种麻木到死的状态要好很多,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到新的出口,重拾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 回想一下,你当初为什么那么有激情?是不是什么东西刺激了你?只是,现在的情形跟当初的情形已经大为不同,年龄变了c环境变了c生活变了c心态也变了,生存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如何发展成了新的矛盾,这就需要你作出新的调整,而不是按照过去的“路径”和习惯来继续工作和生活下去。 无可否认,生活中总有一种“犯贱”的人——不利的条件会激发斗志,在糖衣裹着的炮弹面前反而容易变节。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这种人的人生本质就是要奋斗,就像《老人与海》里那条与命运和鲨鱼搏斗的老汉,实际上他也是在与自己不断作抗争,只为能够看到不同的风景,体验到不同的人生。 所以,在解决迷茫的问题上,我们势必要搞清楚究竟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我心目中的目标?” 这里面的目标,是你的,不是别人的,是你心目中的,不是口头上的。 当我们大谈特谈目标的方向性c可衡量性的时候,却忽略了目标的“可控性”这个最重要的因素。 管理上有一条原则是说:不能衡量,就无法管理。但我得加上一条观点:即便能够衡量,但是如果不可控,你也很难达成,倘若真的达成了,那也是你运气好或者恰巧遇上了某个风口(比如三年前在一线城市购房)而已,并不是你有意识作出努力的结果。或者说,你做对了一件事,最多是决策做对了,并不是目标定对了。 所谓目标的可控性,第一c要做目标的主人而不是配角。第二c目标要从内心出发,反应出自己的真实意愿。 比方说,“我要成为总经理”,这个目标是不可控的,但是“我要成为具有总经理思维和视角的人”,这个目标是可控的;同样的,“利润提升20”c“客户增加100个”,这种目标看上去很量化,但同样不可控,“利润提升20”c“客户增加100个”,这是预期结果,不是目标,这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个人努力外,客户的认知度c市场竞争态势c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等等都决定了这些,而这些因素你无法控制,因为你不是老大,这个世界不是你说了算。 可控的只能是“让客户更加满意”c“每天打两百个电话”,这样的目标你既能够控制,也能够做到。 同时,在满足可控性的同时,要记住一定要连接愿景,你要不断的问自己:“我的愿景是什么?”一定要将你的真实意思表达出来,以解决心口不一的问题,当你的创业过了生存阶段,就要认真思考这一问题,否则很难走远。如果你的目标未能与你的愿景建立关联,那就很难认同这个目标。自己都不认同就更别让员工认同了,那就真的只剩下喊喊口号c做做样子而已。 本来,按照一般的逻辑,先有愿景,即:“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想好初衷,然后再做。现在你的情况是,先做成了事情,然后又返回原点再思考:“我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把出发点想清楚,然后再重新出发。 从根本上来说,愿景来自于你的内心,是你内心的图景,这幅图景就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东西,看你能否想清楚。 关于制定目标这一点上,职场人士与创业者实质上是一样的。归根结底一句话,想摆脱迷茫状态,就必须制定个人清晰的目标,同时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成为目标的主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八章】如何提升个人身价? 你发现了没有?市场上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你越来越看不懂了。 身边一个码农,爱学习钻研,最重要的是他很会说话,转身跳个槽,升了职,工资立马翻番,月薪5万。 一个叫“李叫兽”的自媒体公司,连同团队一起被百度近亿元的价格收购,“李叫兽”本人当时只有25岁,成为百度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 按平常人的看法,这些人明明不值这个钱啊,可为什么却能卖出这么高的价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研究一下,究竟什么东西才能决定一个人的身价?按照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所谓的身价,其实就是对一个人的估值。我给到的估值公式是:估值一实际价值溢价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反应价值,也可以说,一个人的身价,是由他带来的价值决定的,而这里的价值,包含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他本人直接创造的价值,即实际价值,另一部分是他间接创造的价值,即溢价。 先说溢价,溢价从何处来?我认为就是人们常说的商业模式,你的商业模式被看好,你的溢价就高, 同样是卖家电,为什么苏宁的市值不到京东的三分之一?苏宁不光有自己的电商平台易购,还有数量众多的实体店,可为什么苏宁的市值会大幅落后没有一家实体店c只有电商平台的京东?核心关键点还是京东的商业模式更强大,京东拥有更强大的物流体系,和亚马逊很像。 所以为什么说很多东西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结果,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会选择大于努力。 要想提升个人的身价,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c创建个人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决定了你和你所从事的事业有没有想象空间。 商业模式就像一根杠杆,能够让财富更快的增值,比如刺激重复购买(高频收入)c设计资金快速周转模式(现金流)c设计复利模式(滚雪球)等等,能够用少量的资源投入,获取倍增收益等等。 对于个人而言,则是如何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让自己增值,比如通过咨询职业专家意见,分析和找到个人擅长的地方,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借助平台力量和资源实现快速增值。 “李叫兽”及其团队被收购,表面上确实不值一个亿,但是他的方法和工具跟百度的优势结合起来,就很“值钱”了。这种值钱体现在:在“李叫兽”的角度,他能够利用百度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做自动化营销,让自己的方法和工具落地,从底层上改变营销行业的可能性;在百度的角度,则能够利用“李叫兽”的营销方法,布局大数据营销,开发出预测消费行为的工具,同时也可以利用“李叫兽”年轻有名的网红特点,讲好资本故事。基于这种相互需要,才有了合作的可能性。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孤立来看,某个人或者某个公司并不值那么多钱,但可能正是大公司所需要的未来的关键入口,那么所对应的估值就会很高,溢价也就不成问题了。 那从商业模式角度,给我们职业人的启示是什么呢? 一c有意识的选择职业方向。男怕入错行,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开始的选择可能就决定了今后成长的空间,那就要认真思考,究竟什么是未来所稀缺的职业?比如从事ai(人工智能),这个职业就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因为人工智能应用十分广阔,提前进入,将会建立相应的优势。 二c各“商业模块”要具有协同性。码农等技术人员一般都比较闷,不善于沟通交流,而有的码农除了具有写代码的能力,更具有组织和沟通协调能力,无疑是块做it管理和领导的料,因为他的能力构成具有协同性;同理,一个人做hr,读写说的能力都很不错,那他就可以写职场类文章,开设企业管理课程,提供人力资源专业咨询,这几件事情也就具有了内在的协同性,能够彼此相互促进,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三c选择一个品牌更优的平台。为什么很多企业招人c尤其在招关键人才的时候,很看重应聘者的背景呢?因为背景代表着可信赖的雇主品牌,包括职业化c专业能力以及相应的资源。所以说,一个人过去工作过的平台,会在无形中为自己背书,让应聘者自带“光环效应”,这就是好的雇主品牌所给予的正面影响力。 第二c运营核心资源能力。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支点,你就撬不起任何东西。 商业模式固然关键,但核心能力资源同样非常重要,没有核心资源能力支撑,再好的商业模式,也是跟没有支点的杠杆一样。 那么,这个支点是什么?就像腾讯的社交,阿里的电商一样,就是你在某一方面具有优势,在外人看来是核心竞争力,在自己看来则是核心能力。 当然,这种核心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经过不断强化c刻意训练才能达到。 通过一点一点的原始积累,不仅强化了核心能力,而且拥有了种子用户,初步形成了资源,然后再不断的强化c深化,走向正循环,提升了核心资源经营能力,也可以说形成了某种垄断。 需要说明的是,我不赞同那种为了创新商业模式,而抛弃自己的初衷,比如本来是卖化妆品的,但看到美容院赚钱,就转型去卖美容服务,还把原来卖化妆品的行为贬的一文不值。 一个产品,总要有其基本功能和特点,就像开一家餐厅,饭菜能吃c好吃,这是最基本的功能,否则玩什么“互联网思维”和“一2一”都没用,你不可能吃空气吧?风停了,猪肯定会从天上掉下来。几年前红极一时的黄太吉c雕爷牛腩等关了很多餐饮门店就是典型例子。 从个人而言,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必须打造某方面的核心能力,比如:训练非虚构写作能力的记者c治疗皮肤病的专科医生c专攻劳动法的律师然后围绕这一点进行强化,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创立自媒体品牌,对自身的核心能力资源进行运营,打造成相关专家品牌形象,其身价必然大增。 总结来说,一个人要提升个人身价,必须构建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和核心资源运营能力,这就需要通盘考虑,做好筹划,然后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从基于自身的某个优势点出发,由点成线c由线成面的做出成就来。 当然,至于商业模式和核心资源能力运营哪个优先,则要看你的现状,如果你是从0到1,最好先经营好核心资源能力;如果你已经完成了从0到1,那就可以及早把创新商业模式提上日程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九章】人在职场,你要入戏才好 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永远要思考一个问题:我承担的是什么角色?这个角色告诉我究竟何为正确?明确角色,你才能“入戏”。 在职场多年,你有没有遭遇过职场政治? 比方说,做一件事情,一个领导让你这样干,另一个领导让你那样干,两个领导的意见截然相反,更关键的是,这两个领导素有矛盾,老死不相往来,只是把底下人当枪使,你一不小心就沦为“炮灰”。 在这种情况下,你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左右为难,如履薄冰:听其中一个领导的,会得罪另一个领导,两边都不得罪吧,又被骂执行不力或者耍滑头,受到两边打压。 结果是站队了死的很惨,不站队死的更惨! 在这种情况下究竟要不要站队?除了向左或向右,就没有第三条路可选择了吗? 1c三幅地图的启示 看看下面这几幅世界地图,有什么不同? 第一幅图是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的世界标准地图,第二幅图是150°e为中线的中国版世界地图,第三幅图是美国版世界地图。 看上去,世界板块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没有增一分,也没有减一分,只是由于视角不同,造成了各种不同的形状。 每个国家要把自己置身于世界地图的中心,每个人也要把自己置身于这个世界的中心,人类毫无例外的反映出“自我中心”的倾向。 正因为这样,在白人眼里,上帝一定是白种人,在中国人的心中,玉皇大帝一定长着东方人的面孔,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上帝c创造神仙。 可见,“自我中心”是无处不在的,这没有错,但是如果过分执拗,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会带来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这个世界要求得和平,需要换位思考,需要找到第三条道路。那我们就不能任何问题都以自我为中心,尤其在承担特殊角色的时候,更是如此。 军人如果时刻想着自己就会贪生怕死,球员如果总是自以为是就会输掉比赛,医生总是害怕血腥怎么去救死扶伤?做父母的总想着自己舒适快活怎么抚养孩子? 如果我们每个职业都是以“自我中心”,就不会有集体观念,就不会有团队合作,更不会有“舍身取义”。 2c明确你的角色 我们评价一个人,容易忽视他的真正身份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我们习惯从道德角度去评价他:某某是一个好人,某某是一个坏人或者从对方“于我是否有利”的角度,来评价他的好坏。 事实上,一个人道德上的好坏和一个人究竟能不能把工作干好完全是两码事。因而我很同意当年明月对朱棣的评价:“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好皇帝;”他对朱佑樘的评价是:“他是一个好皇帝,更是一个好人。” 做个好皇帝与做个好人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抛开道德和性格层面,我们要提出真正正确的问题,即:作为一个皇帝,他对这个帝国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这是最根本的一点,至于他身上的那些缺点和毛病,以及他曾经犯的那些错误,又有什么要紧呢?那些不过是小节罢了。 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完人?只要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就无损于他是伟大的人物! 作为一个将军,他时刻想的就是如何取得整个战役的胜利,他关心的是整个战场和全局,不会因为某个士兵的死活而犹豫不决;作为一个医生,他时刻想的是如何最大限度的救人,而不是在那里拉仇恨区分敌我,《血战钢锯岭》中的男主角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安排! 回过头来,领导个人之间的矛盾和恩怨,为什么要让不相干的你左右为难呢? 问题不在你,而在于领导,是他们自己不职业,是他们没有把自己的角色摆正。 这个锅不该你去背,所以,你可以坦率而且毫无心理负担的把皮球踢给领导:在这件事情上,你们意见相左,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该怎么办? 如果领导硬要你站队,那这样的领导,不值得追随,有合适的机会就离开,暂时离不开的,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个原则独立不迁,不因为领导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则呢? 就是你在这个岗位上,永远思考一个问题:我承担的是什么角色?这个角色告诉我究竟何为正确? 3c如何“入戏”?有三招 什么是职业化?凡是演戏能“入戏”的,就是职业化,职业化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c角色认知。 对一个职位的定义,绝不是岗位说明书上写的那么简单,职位之所以存在,其本质就是要创造价值,而职位描述提供了需要扮演的角色指南,你只需要按照这个角色好好工作就好。 梁家辉为什么能成为影帝?简单来说就是演什么像什么,而不是演什么都像自己。 作为一个职业人,永远从角色的角度思考问题,更不是随心所欲c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在职位上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须坚持角色大于个人,与角色步调一致,如何做到这一点? 一是心中有角色,处处有角色,随时调整;二是进入角色,扮演好角色,按照角色要求工作和学习;三是融入角色,这个角色就是你,你就是这个角色,你与这个角色合而为一。 第二c投入程度。 在工作中,你有没有忘我的精神?演员彭于晏说:“翻身只有一次机会,就是要用尽全力”。他认为身为一名演员就应该什么类型的角色都可以演,而这也是当演员有趣好玩的地方,动作或是体能等等都是一个辅助的工具,只要是角色剧情需要,他都会尽自己的能力达到最好,让自己可以更加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每个角色。 做工作何尝不是这样?要做什么像什么,担任什么职位就做什么样的贡献,这是履职,也是职业化。 第三c专业化水平。 区分业余与专业的差别就在于细节,能否扮演好一个角色,关键在于细节是否做到位,而做好细节,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刻意的练习,很多所谓的天才,其实都是刻意训练出来的。 部队里的新兵为什么总要从踢正步c练队列这些非常基础c非常枯燥的科目做起?就是要克服各种体力上c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障碍,一旦遇到突发情况能顶上去,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否则就没有战斗力。 这个道理对于角色训练也是有益的,有些动作要重复性的刻意去做,渐渐的形成一种习惯,内化为个人的日常行为。 领导说的话不能不听,但是领导如果出于私心c违反原则的瞎指挥,还要不要听呢?想想你承担的角色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章】你到处听课学习,为什么还是老样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爱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了? 再加上什么“不学习就会被淘汰”c“比你颜值高的人比你还努力”这样流行观念的影响。 你是不是瞬间感到:胸口好闷,压力好大,自己又得抓紧时间学习新东西了? 别着急,你看到那么多人学习,其实是你的错觉!因为: 一c你看到的东西是人家想让你看到的东西,你听到的内容是人家想让你听到的内容,你是被营销的。 二c你受到学习代入感的影响。比方说,当你养了一只狗以后,你才发现原来到处都是狗,当你有了孩子以后,你才发现原来到处都是小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患上了学习焦虑症,热衷于追热点c跟潮流,认为学习就是读书c听课,认为学习就是参加各种直播c论坛和分享会, 对“得到c分答c知乎”等各种内容分享平台如数家珍,并且关注各种知识网红发表的最新观点,哪里开讲了,总想去瞅一瞅c蹭一蹭c听一听,生怕错过了精彩,结果你的时间都不是自己的,变得支离破碎,心里还总是觉得自己学的不足够,总还是缺点什么结果你继续这样“好学”下去,后来有一天,你终于发现: 为什么我听了那么多牛人的课,自己并没有成为那种很厉害的人?而且大牛们提供的方法也没有想传说中的那么好使,问题依然还是摆在那里,并没有得到解决。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罗振宇倒是很坦率,意思是说培训不解决任何问题,只是解决了你的焦虑而已。 我们的学习,容易走入两个误区: 第一c缺什么补什么。看上去这个逻辑没问题,就像你缺一个女朋友,那得找一个女朋友一样啊,但你得细想一下:“我为什么会缺女朋友?”c“我真的需要女朋友吗?”没有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你可能很难找到令你满意的女朋友。还有一种缺,比如你缺钱,通过学习来赚大钱,可能也达不到预期目的。为啥呢?因为缺钱的背后,有可能是缺资源和机遇,有可能是缺努力,也有可能是缺想法,更有可能是缺赚钱能力,等等,原因很多,你想通过学习来解决缺钱问题,只是解决了某一方面的问题,离想变得有钱还有很大距离。所以你的预期往往会落空。 第二c吃什么补什么。看到理财课程,以为学完就会理财了;看到情商培养的课程,以为学完情商就提高了;看到有销售技巧课程,以为学完就会卖东西了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期望,可最后发觉很多东西都是浮在表面,一样都没学精c学深。 当然,出现这种状况,有自身的问题,一是“不用心”,听了很多,学了很多,但不走心,不揣摩,不举一反三,那些听过的课程不过从你的耳朵里过一遍而已。另一个是学习的东西太多,负荷太重,造成消化不良,贪多嚼不烂,违背了学习认知循序渐进的原则,效果也很差。 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很多课程没法实现“迁移”,别人讲的是很有道理,但在哪些成功经验的背后,一定有其背景和具体应用场景,换句话说,时空转换了,“天时地利”没有了,你很难把别人成功的经验复制成你的经验。因为凡是课程,总是离不开精心的“设计”。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培训是这样的:听着激动,听完冲动,事后一动不动。因为在现实环境中,失去了现场培训时的特定场景,比如:封闭的空间,预设的主题,精心设计的套路,激情四射的讲师,让人很“嗨”的场面而日常没有这种场景,没有那种打鸡血的感觉。 更狠的,是那种逼单模式,课程讲完,现场刷卡成交,事后让你后悔不跌。 因此,我赞同有目的的c系统化的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不东一榔头c西一锤子式的所谓“学习”。 那么,好了,有人又问了:有些学习我是带着问题和目的去的,但是仍然效果不佳,这又是怎么回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你之所以觉得效果不佳,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缺乏实践机会。学习和实践两张皮,你就很难融会贯通。 我们一般所谓的学习,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先将那些理论知识存储起来,类似于电脑硬盘功能,但这样就完事了吗?肯定不行,重要的是良好运行,要对存储起来的知识进行调用,否则存储的就是一堆死知识,而要保证电脑良好运转,当然是要靠高配置的cpu(智商),还有内存(思考)——内存大小影响电脑运转速度。 人的智商和电脑存储空间是差不多的,所以要致力于提高你的内存,你只有不断调用c活学活用才能激活知识,才能让你的脑子更灵光。 最大的实践当然是工作,在工作中,每个人都要解决现实问题,从而需要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如果发现知识不够用,还要努力去学习新知识,这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任何专门的培训和学习都没有在全职工作中提高的快。很多令我们仰望的大牛人,绝大多数都是在工作中成长起来的,尤其是经历了很多有挑战性工作的人。所以说,工作是最有效的成长和培训。 有的组织崇尚给人“压担子”,实际上是给你锻炼的机会,先锻炼,后提拔,大家心照不宣。这有点类似于在战争中学会战争c在实践中磨练的意思,习主席就曾说过:要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想学会游泳,只了解如何做动作是不行的,必须下到泳池里多扑腾几下,甚至要喝几口水才能学会,这就是实践的价值,所以,除了理论学习以外,最重要的,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善于寻求工作机会的人,要敢于挑战c迎难而上,那么三日之后,定当刮目相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一章】我们究竟从别人身上学习什么? 我们究竟要或者想从别人身上学习什么? 学做人?太虚,即便学到也是形似,貌合神离的多;学成功?成功各有各的不同,逝者如斯夫,你无法复制一模一样的时空和人生,所以很难学到;学别人讲的道理?可能那些道理有个“适用范围”,你没法看到中间过程和实际情形,一味信奉,可能会沦为教条;学知识?为什么不好好读书呢,你是想用最少的时间获取精华吧,其实这是又懒又贪心,罗振宇说“知识服务”的意思,就是让你感觉上在学东西——体验过程比学到什么东西的结果重要。 我曾经笃信名人名言,买过好几部《名人名言录》,以为这就是浓缩的精华,可以节省时间速成,后来发觉这其实不过是想走捷径。同样一句话,一般人说出来和从名人嘴里说出来,大不一样。你说“我不爱钱”和马云说“我不爱钱”,含义能一样吗? 所以很多话听听也就罢了,你一认真就输了。 那既然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怎样才行?别着急,我们就来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的。 推己及人是错的,不学学不来的天赋 去朋友家做客,他告诉我,他父亲脑疾动了手术,虽然康复了,但性情大变,很多地方感觉坏了,睡觉能把被子撕扯成一块一块,觉得里面藏着刀子,吃饭口味变了,就说饭菜里有毒,换个人做饭也不行,他觉得这是想故意谋害他,跟家里人大吵大闹,受迫害妄想症状很严重,有时候屎尿失禁,活的一点尊严都没有。 这个手术让他父亲的命保住了,但却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让家人感到十分痛苦。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病人的世界跟我们“正常”的世界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正常的眼光来看待他,也没法跟他讲道理。 要让一个疯子 喜欢上你,你必须比疯子 更疯 当你更疯的时候 那个疯子 已经和正常人一样 一边向你吐口水 一边向你扔石头 ——野川《疯子》 在惋惜之余,只能十分无奈。 记得刚近视不久,看不清人,但又觉得戴眼镜不好看又麻烦,所以硬抗着不戴,结果经常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搞出了一些误会,于是只好佩戴眼镜。不知有多少人有这种经历?按道理来说这不应该啊,其实很好理解,听话不仅仅是靠耳朵,也要靠眼睛——看对方的表情c神态和动作,综合感受,才能判断出对方说话的真实意思,否则就会闹出“聋子听见哑巴说瞎子看见鬼”的笑话。 所以,每个人的感觉器官都很重要,一定要维护保养好,否则会影响你的感知。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些“聪明人”和“超人”存在,虽然概率很低,但是他们的某一感觉器官就是强大,比方说,视力特别好c嗅觉异常灵敏c记忆超群,这些感觉器官好比他的“特异功能”,这些就是天生的,你无法学会。不要觉得感觉器官不重要,你无法像一个天生的盲者解释清楚究竟什么是红色。感觉器官的有和无,功能强大与否,都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对话是否处在同一个频道上,所谓三维世界里的人听不懂来自于四维世界的声音,恐怕也是这个道理吧。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感觉器官决定了一个人的天赋。 当然,人与人的生理差异不仅仅在感觉器官,还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有的人精力充沛,不需要睡那么多觉,耐受性更好,而有的人就是瞌睡多,你怎么打鸡血也没有用——即便一时做到了,但也很快像一根弹簧弹回去,回复到原样。所以,霸王硬上弓没用。这里面的原因,固然与一个人的意志力有关,但意志力的背后,恐怕是生理因素影响。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强调要有一个好身体c做事业得要年富力强的年轻人的原因,这是科学规律,不能违背啊。 总结来说,就是有的人对某样东西一学就会,一练就精,即便你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无法做到像别人那样,这就是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各有所长吧。 所以,我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以自己的感受来衡量别人,这就是推己及人的错误。我们要承认人与人的感知差异,不管别人如何,关键是要发现自己的长处。 独立思考,去掉包装和伪饰 在《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里,作者很形象的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海绵式思维,一种是淘金式思维。 顾名思义,海绵式思维就是一味的吸收,来者不拒,类似于给自己“填鸭”;淘金式思维就是自己去思考和判断,提出更正确的问题,寻找更正确的答案,像沙里淘金一样,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当然,两种思维模式都是需要的,如果基础不打牢,就一味的轻视海绵式思维,可能就会“头重脚轻根底浅”;比方说,西式思维有着明显不同,他们似乎更会讲故事,但也不能一味的“拿来”,《gq》总主笔何瑫曾说:“可以学习美式特稿的逻辑c结构c节奏,以及很多其他特点,但不要去照搬它的叙事腔调,那会让你的文章有着浓浓的“翻译腔”,会伤害语言美感。中国人写文章,就用中国式的语言。” 这段话就属于批判式思维,但得出这段话之前,何瑫作家曾经非常痴迷于美国特稿,用他的话说就是“和大洋彼岸的同行们相比,我们幼稚的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从选题立意到采访取材再到最终的文本呈现,可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全方位的碾压。”然后试图对美式特稿进行全方位的模仿。然而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他渐渐放弃了这种想法,改为部分吸收而非全盘照搬。 可见,何作家认识到这一点是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的,从开始的崇拜模仿c全盘照搬到后来的部分吸收,如果没有前期的大量吸收c消化,就不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学习别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很多人看上去确实很牛逼,但是在一个营销的时代,我们要分辨究竟哪些东西可以借鉴,哪些东西属于伪饰。我们要学习一个人,首先要研究一个人,研究他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他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养成研究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保持同频,不断打碎和重新认识 “认知”这个词,最近被说滥了,某人不行,往往被说成认知不行,非要分个高下,然后教导你要“认知升级”。 比方说,两个人争论联合国究竟是一座大楼还是一个国家。争的面红耳赤,你说这是认知问题吗?对牛弹琴,你说牛的认知跟不上人的认知,我承认,但这绝对不是牛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当我们想从科学家c名人c网红身上学习优点的时候,我们究竟学习了什么?在我的观察,很多人不过在争论明星凭什么扭几扭屁股收入就能高过科学家,为什么鹿晗这种没什么演技的演员也能刷屏其实,我们不过在预设前提,即明星靠扭几扭屁股获取了高收入,鹿晗真的演技很差。其实是没有看到真实的原因,只想着娱乐和消费,不想过脑子,这是不可能学到东西的。 所以,你想真正学习一个人,就要深入进去,最好先搞明白这个人的历史,弄清楚他是怎么想的。就像一个研究连环杀手的侦探,他首先得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异常心理的人,去亲身体验和推演,才能真正了解犯罪动机。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并没有过时,所谓认知的前提,就是要掌握相关知识,能够与学习对象保持在同一个频道上,否则就谈不上什么“认知升级”。 学习别人,主要是学习别人是怎么做事的,要关注别人身上可具体化c操作化的部分,不被定义性c评价性的东西所蒙蔽,不只看别人怎么说,更要看别人怎么做。 多年前,我跟家人在外地去长途汽车站,叫了辆的士,下车的时候,一个打扮成乞丐的人把住我老婆那边的车门,不掏钱不让下车。我一下子怒了,下去一把扯开那人,眼看要发生冲突。这时候,同行老丈人递过去两个硬币,马上搞定。事后想来,还是我过于冲动,跟这种人有什么半见识,况且是在人家的地盘,没必要太计较。我在老丈人身上学到了从容的处理方式:遇急事不急躁,沉着应对,处理问题有技巧,不蛮干。 恐怕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二章】怎么努力才能努力到点子上 努力跟回报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如何让你的努力换来最高的回报,你需要想清楚这个问题后再发力。 几乎任何事情,在做到70分的时候,并不需要太多努力;稍微天资聪颖一些,做到80分也不难;但是,若想做到90分以上,相较于80分来说,付出的额外努力会远远不止10分,而可能是好几倍。 这固然告诉我们,要沉下心来,才能在一个领域内有所建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我们不需要在某个领域成为顶尖人才c只需要做到80分的时候,就犯不着抱着all 的心态说:我要踏实学好每一个知识点,不能走捷径。 实际上,在大多数领域,我们都是需要走捷径的。比如,我学习弹吉他,只是为了缓解压力,那直接去学和弦就好了,不需要从乐理开始。 再比如,我学习财务知识,只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公司,而不是去做一个财务,所以我只需要懂得基本概念就好,不需要去看大部头的财务书籍。 现在这个时代,对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c最终做到融会贯通,其价值未必会比某个领域做到顶尖的人更低。 我曾经提到过一个在企业做培训的朋友,她在这个领域做得一般,但业余时间爱画画,当然,画画也是半路出家,水平也一般。但是,她把培训和画画结合起来了,成为了一名视觉引导师,因为能够同时会培训以及画画的人并不多,所以做这份职业的人很少,她就变得稀缺了,给很多大企业都服务过,价值也比之前只做培训高得多。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到的“多元思维”,也是在鼓励人们:不要只从单一维度看问题,而要熟悉多个领域,多维度看问题。他还提到了l一lpal一一za效应,也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后,产生核爆式的临界效应。 这很容易理解,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一条线做到90,那么这条线的长度是90;如果你在两个领域做到70,如果这两个领域之间能够相互关联c连成面,那么面积会是70x70一4900。如果是三个维度构成的立方体呢?就更是数量级的差异了。 所以在多维度竞争成为可能的时代,我们需要掌握“快速在一些领域做到80分”的能力。但在我看来,大部分人都只能做到“日复一日地做一份工作,还只能做到80分”。 如何能够做到呢?答案也很简单,就是:抓核心。 做咨询的时候,需要快速地在1周之内了解一个行业。很多人会觉得:那是咨询顾问聪明c学习能力强。 但在我看来,只是因为他们能够拿到优质信息资源c所以掌握了那个领域的核心而已c倘若把这个核心教给任何一个智商尚可的人,他们也可以做到。 不信的话,回想一下我们大学的考试,你会发现大多数人也是用考前一周的时间去突击的,只要抓住了核心,最后考试成绩都不会差。 我们常说的“二八原则”,其实也适用:一个领域20的核心内容,能够解决这个领域80的问题。 所以,掌握这20的核心,成为我们在多维度竞争时快速学习某个领域的关键。 那么,如何找到并掌握一个领域的核心呢? 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方法。在这里,我区分了三类学习内容,一是知识,比如经济学知识c财务知识等等;二是技能,比如怎么画pptc怎么做excel;三是能力,比如如何沟通c如何结构化思考等等可迁移能力。 1c知识类的:找到基本概念和大纲 对于知识类内容来说,核心的20其实就藏在基本概念和大纲里面。 我大学时候上课不太积极,常常靠考前一周突击,学渣一枚。但我的专业课没有低于80分的,不是因为我学得好,而是在于:一张考卷的容量是有限的,老师只能考核心内容。 所以,考前突击的时候,先理出个大纲,然后只看大纲里的内容,其它细节知识干脆忽略。 比如说,如果把经济学梳理一下的话,大概有以下这些核心概念: 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是:人们面临权衡(pe一ple face trade一一ffs)。为什么要权衡呢?因为资源是稀缺的。 这是经济学能够存在的基础,因为它就是去研究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最大化我们的幸福。 具体资源配置涉及什么呢?两方面:一方面,有限的资源(劳动c土地等)如何分配于制造不同的产品(造房子还是做衣服,具体怎么做);另一方面,这些产品生产完毕之后,怎么决定分配给谁来消费。 这就有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有市场,当然需要价格机制。而价格会对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 接下来,就是研究具体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影响因素了,就涉及边际效用c边际成本的概念。 以上是针对个体的研究,是微观经济学的范围。一旦个体决策放大到群体行为的时候,就变得复杂了。从需求暴露出来到产生行为决策,从产品生产到形成有效供给的过程中,存在时滞,而且还可能出现信息错配。这时候,就需要引入宏观经济学。 只需要知道上面这些内容,理解里面的概念,考到80分以上应该不成问题。而学会以上这些概念需要多久呢?3天最多了。 当然,以上是我自己理解的纲要,实际上,不同的教科书陈述方式不同,每个人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梳理。但以上概念,无论在什么纲要里面,基本都会涉及。 那么,如何得到这些呢?我之前的文章有提到过,一个方式是看经典书的目录,另一个方式是询问资深人士。 关于看经典书的目录,我自己有一个习惯,就是书买回来之后,先花10分钟快速翻一下,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c大纲是什么,然后才会去看细节。 因为有了大纲,我才知道重点在哪里。看一本书,一定不是每一页都平均用力的。 2c技能类的:找到关键成功要素 对于技能来说,就很难像知识一样,用“大纲”和“概念”来学习核心了,比如,你能告诉我excel的大纲是什么吗? 我们可以用关键成功要素的方法。做得炉火纯青并不是关键,解决方案才是关键,所以,花一点时间把excel做到80分就够了。 在培训公司上班的时候经常要做一些数据分析。当时我老板扔了一本excel书给我,300多页,我特别感动,然后就此扔在了一边。因为我每天加班到死,实在没时间看。 后来,我花时间去找了几个培训项目的分析表格,总结了一下,发现最常用的功能就5个:if函数csupr一ductcvl一一kupc数据透视表csubt一tal。去网上搜了这些功能的用法,连上找分析表格到学习公式的时间,2个小时搞定。 这2个小时,解决了我90的excel问题,之后在极少情况下碰到其它公式的时候,我一般就临时去学,学完就实践。 所以,那些刚进公司的师弟师妹,每次提到自己要好好钻研pptcexcel的时候,我都会跟他们说:去找捷径,然后把你多余的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3c能力类的:方法和思考框架 经常看我文章的人会知道,能力的习得,其实比知识和技能要更难。因为知识的话,有时候理解就好;技能的话,实践一次就好,比如excel公式;但能力,比如沟通表达,并不是多说话就能提升的,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持续一辈子持续精进。 但是,只要你不是想成为演讲专家c谈判专家这些靠沟通吃饭的人,而只是把沟通当成你促进事业和生活成功的工具,那么只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就好了。 任何一个能力,背后都是有思考框架的,掌握了它,就可以超过大多数人。 比如:只要你在沟通的时候,先表达主题,再根据时间c空间等顺序来组织信息,这样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根据这个方法练习,3个月时间,就能够成为一个沟通表达有条理的人了。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有多少呢?不到10。3个月的时间超过90的人,是不是走捷径呢? 再比如,自律能力是个大话题,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跟自己的惰性斗争,然而也没有成功,因为这跟每个人天生的个性c基因都有关系。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可以从理性c感性c情境三个方面入手,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引导自己的行为,那么就能够大大增强自我掌控力。 其实,能力这个东西听起来很虚,最终还是反映到“行为”上面的。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沟通能力很强,一定是看到他说话条理清晰c很容易说服别人等等。而为什么他能够说话条理清晰呢?背后一定是有道理c有方法的。刚才提到的“先表达主题c再根据一些逻辑顺序来组织信息”就是一种方法。 芒格也说:100个思维模型,能够解决90的问题。这也是在说:要抓住核心,要找到方法。 当然,虽然我们今天一直在说:走捷径,找到核心,可以轻易在一个领域做到70分。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在某些领域,还是需要做到90分的,那个是你的立足之本。 其实说来说去,还是要有策略,在进入任何一个领域的时候,你需要想清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下力气钻研c做到90分以上;在什么情况下,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掌握20的核心,做到70分。 只有这样,你的时间产出才是最大化的。否则,很可能就是时间投错地方,最后发现:自己效率超高,但成果却不高。 找到正确的方法,是我们努力的最大“捷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三章】如何成功抱到牛人的大腿 1c挑一个好大腿 挑大腿是个技术活,很多人看见比自己牛的就抱上去,这是十分错误的做法。 每个领域都有各种牛人存在,但不代表这些领域就都适合你。 抱大腿,得抱一个在自己想从事的领域里确实能帮到自己的人,每个人的精力都很有限,广撒网在这里并不适用,这里需要的是精耕细作。 往10个大咖身上花功夫往往什么也干不成,因为你花在每个人身上的力只有1/10,就算成功了,花一分力能勾搭上的往往是你选错人了。 记住,如果你不是咖,但对面这位咖很容易就跟你特别投缘,通常都有点不怀好意。 2c要抱就抱久一点 三分钟热度是很多人的命门所在,因为对方没你那么热情,所以干脆认为对方没啥了不起,转头去抱别人了。这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对长远利益是有损害的。 因为不想在情感上受虐,就找个“对方其实也没我想象中那么牛”的缺德理由,这种想法除了能骗骗自己以外,没有任何好处。 那句“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只能对自己打鸡血时想想,老想着就糟糕了,因为洗脑过久,很容易就会在自己还不够牛逼的时候甩掉大腿,这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抱上大腿是有突变性收益的,别妄想一两次接触就能搞定,所以得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除非他不再能帮到你,否则轻易别换人,换人代表前面的积累都白费了,这可不是沉没成本,是正正经经的量变引起质变的量变成本。 3c找对时机 跟大腿接触一定要挑时机,要用最少的时间替他解决最多的问题,或者给他留下最深的印象。这活干起来跟谈恋爱时吸引男神女神的技巧差不多,似有意,又似无意,里面的分寸自己去揣摩。 最次的就是整得跟电话销售似的,一天问候八百遍。 我曾经买过一次电话销售的东西,其实东西还不错,但自从那以后,隔三差五就一个电话打进来,要么是回访,要么是老客户优惠,所以我一听到他们的名字就挂了。 对方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你有真正的好东西也不一定卖得出去。 4c让他欠你人情 很多人还没想自己能干什么,就总想着能拿到什么回报。 对等回报是正确的,但追求对等回报是平级或从上到下的专利。有人说,因为我地位在下,就不能追求对等回报了?当然可以,但那是目光最短浅的做法。 对一个大咖来说,你在他身上能拿到的最低回报就是对等的报酬,这跟你去兼职开专车c送快递是一样的,是一种非常低效的付出。那你还服务大咖干啥,随便哪儿都能找到兼职。 不都说绅士都是耐心的狼么?学学绅士,拉椅子,拉车门,取下外套给人披上,临门一脚球进了就都赚回来了。 当你的付出值不了几个钱的时候,一定要换算成人情,因为人情是按“个”计算的,还回来的时候很可能会超出你的预期,但那点钱对大咖来说,真的连个屁都不是。 5c 夸他 这一招很俗,但很管用。不过如果是当面狠狠夸他,那就是又俗又不管用。 最好是“但行好事不问前程”的那种,至于事实是不是这样,由你自己去把握,但是看上去必须是真心实意地认同他,欣赏他,夸他,同时给他带来了价值。 而不是直接找到他,告诉他,你看你看,我帮你发了朋友圈诶?大咖粉丝上百万,每天有1万人帮他发朋友圈,你发朋友圈还得给你磕头?这就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感谢你吧,是应该的,但心里就感觉不太好。 暗暗夸他,尤其是被他的朋友看到后告诉他,效果会更好,至于你知不知道他们是朋友,你知不知道朋友圈是不是会被他朋友看到,那就是你该考虑的事儿了。 6c像他一样做事 如果你挑选的大腿是个真正的牛人,那应该是有一定认知能力的,至少在他自己的领域内是有一定认知能力的。 有一定认知能力的,通常做事更为理性,所以他做的事一般都是自己真正认同的。 模仿他做事,就是最快得到他认同的捷径,虽然你可能努力了很久也只是迷你版的他,但让他看到一点影子,就更容易对你产生好感。 湖人名宿科比·布莱恩特是个训练狂人,如果你比他更晚离开球场,早上比他更早到,坚持几个月,他就更容易在球场上传球给你。 7c边抱边快速进阶 如果光是抱大腿,自己不够牛逼,那都是白扯。 大咖之所以看不到你,是因为你们的数量级相差太远。 废话,不然我抱他干嘛?没错,但起初是非常远,接下来得越来越近才行,你不在等级上跟他拉近,怎么能期望在心灵上跟他拉近? 罗永浩说,成功的企业家不是因为碰到了知己型的投资大佬所以获得了成功,而是因为成功,所和投资大佬成了知己。 道理是一样的。 有人会说,那我懂了,整篇文章看第7条就行了。这就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如果你只看第7条,你不是一点点牛逼就可以,是要非常牛逼,牛逼到跟大咖平起平坐才能获得你想要的资源。 而如果你同时做了1到6条,只需要在第7条稍有进展,没准就能有突破。 想这头降低点标准,那头就得多做点,根据自己的条件灵活取用,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 有女生非得要1米8以上的对象,这就不够灵活,她应该说,像我前男友这样的渣渣,必须1米8,不过你是霍建华,可以放宽到1米6。 万事万物,除了基础逻辑以外,都不绝对。 结语:对抱大腿的看法认知需要被扭转,对执行策略的认知同样需要被扭转,望本文能扎扎实实地提升你们的进阶速率。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四章】如何判断你的行业/岗位有前途 1c 有一次去外地出差,叫了一辆滴滴专车,那个专车司机的气质非常儒雅,是个仪表堂堂的人,我就主动跟他聊天,其实我这个人不喜欢坐车聊天的。 通过聊天我了解到他是兰州铁道学院毕业,本科,83年考入的。跟王石一个学校毕业的,他毕业分配到了铁路局,92年的时候从体制内辞职下海打工,现在快退休了,他给我说他当年大学的同班同学,出了很多当官的,官最大的现在做到正部级干部了,厅局级无数,而现在自己就是一个奥迪4s店的售后经理,他感觉这辈子走错路了,不该随便出来。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人生选择确实是一个玄妙的事情。 在知乎上经常会有人问我称之为天问的问题。就是“这个行业发展怎么样?”这个问题有点类似预测股票走势,经济和房价,叫人很难回答。 但是这个问题问的人又多,并且我也是那个迷茫的年代过来的,我年轻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困惑。 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说,毕竟所有人最终还是要归属到一个行业的,无论你是打工还是创业,总是有一个行业等着你。 比如我属于内容行业,热门的比特币属于it以及投资行业。 我今天总结了三个关于行业的看法。 第一点, 中国特色的行业选择 第二点,行业,企业,岗位之间的关系 第三点,比选行业重要一万倍的是什么 2c 中国特色的行业选择。 在中国你要把行业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行业。 体制内的行业就是政府,国企,事业单位。体制外的行业就是民营企业,外企。 在我看来,从人生幸福指数上讲,体制内的幸福指数感是高于体制外的。可能年轻人不觉得,觉得刺激冒险到处走走看看,高收入才是人生才是生活,我说那个是你太年轻,不知道生活的疾苦。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越是大城市,消费的机会越多,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总有一款适合你,北上广深最存不住钱的一般都是月薪1万的白领,而那些被清退的从事低端岗位的人,反而每年都能存个5,6万块钱。 等你们年纪大了,你们就知道稳定,可以h一ld住的生活,比冒险的生活给人带来的幸福感要强,30多岁了,还要担心公司会不会裁员的滋味不好受。 体制外的市场中的企业,我始终觉得他们靠不住,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企业的发展也是从小到大,再到被别的技术淘汰,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外企,都是从蓝海到红海利润慢慢变薄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中没吃亏的是老板和领导层,他们上市了股票套现了,苦的是基层,遇到行业风吹草动就裁员。 体制内并非那么不堪,虽然历史上有下岗,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但是那个是有历史原因的。 3c 行业,企业,岗位。 行业是由企业构成的,企业是由一个个岗位构成的,行业利润决定企业利润,企业利润决定了岗位的收入。 上次有一个小伙伴问我保险行业发展怎么样?因为他老婆在这个保险行业里。 我就反问他他:“你的意思,是行业好了,你家就能跟着发财了,这个不就是懒汉思维嘛。” 行业好了,你老婆就不用跑客户了?13亿中国人都抢着买保险?行业好了只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冲进来,然后行业的红利一年内消失,变成竞争行业。 没有行业会躺着赚钱。 赚钱也要讲个德配位。 我毕业进入社会这么多年,我观察到的高薪行业,高薪岗位,基本上都是轻资产行业的,或者高技术垄断的行业,最后就是行业龙头。 比如我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最爱去的是投资银行,咨询公司,it公司,汽车,能源。比如高盛,美林,麦肯锡,ib,甲骨文,宝马。 贸易流通行业制造业尤其是轻工业,收入一直苦逼。比如国美,苏宁,超市,百货,都是低收入事多的行业。以及各种快消品公司,待遇不好。 现在高薪的,我发现还是那些轻资产的公司,bat,互联网新媒体,汽车,能源,it公司。 收入低的还是贸易流通行业,轻工业,格局就没变过。 如果各位是我的亲弟弟妹妹,我是打算不同意你们进入贸易流通行业,轻工业,干什么百货,超市,快消品。 有人问广告公司也是轻资产,算不算高薪行业,我说不算,因为门槛太低。 赚钱的轻资产公司肯定是门槛高的。 作为一个个体人,你在一个行业里最终是要从事一个具体岗位的,销售,人力,研发,财务? 如果一个行业里几十万,几百万人在里面吃饭,请相信我,这个行业里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收入不会高,大行业肯定都是基础收入。所以考虑啥行业跟考虑美国总统上台跟你有没有关系一样,没多大意义。 如果一个行业就几千人,这个行业肯定不会差。 最后,其实从长期来看,无论你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行业,如果你最后当不了领导,最终收入不会太高,领导岗位代表的是一种优先分赃的参与权利。 最后,大家记住轻工业行业尽量别碰,人多的行业尽量避开,门槛低的行业的公司别随便进,那么行业选择的错误的大坑基本上都能避开。 4c 比选行业重要一万倍的是什么。 很多人怕选错行业,我觉得行业选择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的,爬出来就行了。 人生的幸福,我的感觉来自自律,独立思考能力,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和参与度。 比选择行业重要的是一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己纠错,自己拯救自己的能力,自己找方向的能力。 我混到今天我一直在自己做决策,从大学填写志愿,到跳槽,找工作,做生意,都从来都不问别人,都是自己研究琢磨。我也有问人的时候,但是我从来不问人生该怎么选择,我只问具体的技术性的问题。 保持对物欲的控制,管理好自己,培养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摆脱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保持年轻的状态不是看什么b站,懂二次元,会打最新的游戏,而是保持对新生的商业模式的敏感,对新技术的敏感,这些才是真正的保持年轻的秘诀。 最后:什么行业,公司,什么大腿人脉,在我过去的这十几年就没有一个能靠得住的,最终还是得靠自己,靠自己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思维认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五章】忽视这股趋势职场生涯就危险了 有一股趋势,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不可忽视,那就是人工智能。 以下是人工智能c大数据c预测分析和机器学习方面主要的统计数据: 到2018年,75%的开发人员将在一个或多个业务应用或服务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idc 到2019年,人工智能技术可应用在100%的物联网上——idc 到2020年,30%的公司将引入人工智能以至少增加一个主要的销售过程——gartner 到2020年,算法将积极地改变全球数十亿工人的行为——gartner 到2020年,人工智能市场将超过400亿美元——星座研究 到2025年,人工智能将驱动95%的客户交互——servi一n 2018年人工智能8大趋势观察—— 趋势1 :较大的公司将赢得未来 亚马逊c谷歌cfaceb一一k和ib将引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作为大型公司,他们拥有更多的资源来收集数据,从而拥有更多的数据可供使用。 在为应用程序和产品开发服务部署机器学习方面,谷歌可能是处于最前沿的。他不仅是第一家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公司,而且还拥有7万多名员工。谷歌是一家很大的公司。 此外,谷歌大脑是一个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研究项目,谷歌拥有其整个团队。谷歌大脑的研究涵盖了机器学习c自然语言理解c机器学习算法和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等领域。 趋势2 :算法和技术将会进行整合 所有已经对人工智能进行投资的第二梯队公司(比如英特尔csalesf一rce和itter)都紧跟在拥有大数据的公司后面,并开始使用他们的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数据交易将存在于行业用户之间,而算法和技术很有可能会进行整合。数据交易以及算法和技术的整合将使人工智能发挥更强大的作用。 随着像谷歌和faceb一一k这样的大公司不断地收购小公司,小公司手中的算法将被集成到大公司的核心平台或解决方案之中。谷歌收购了deepd这家构建了通用学习算法位于伦敦的人工智能公司,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比其他科技公司更大的商业优势。 另一方面,faceb一一k收购itai是为自己的语音识别和语音接口提供帮助。它还收购了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一zl一,以改进其虚拟助理的技术。 趋势3:数据众包市场将非常巨大 所有的人工智能公司都渴望获得庞大的数据集,以便实现他们对人工智能的野心。这些公司将采用众包的方式来获取大量的数据。目前已经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评估众包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不仅企业可以从这些数据中获得收益,而且也能给消费者一个保证。 一pendatan一的创始人兼编辑j一el gur表示:“我们生活在众包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并且乐于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他们的知识。” 谷歌正通过众包的方式获取大量的图像来构建成像算法。它还使用众包来协助改进服务质量,如翻译c转录c手写识别和地图。亚马逊还使用众包人工智能来改进alexa超过15000个的现有功能。 趋势4: 企业并购,以及更多的并购 根据cbsights的统计数据显示,收购人工智能公司的竞争已经开始。在2018年,我们将看到更多为了智力资本和人才而并购企业的行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所有小公司都将可能被大型企业收购,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1c人工智能不能在没有数据集的情况下独立工作。由于大公司拥有大量的数据集,所以对于小公司而言,自己并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 2c没有数据的算法没有任何用处。没有算法,数据几乎没有用。数据是算法的核心,获取大量的数据非常重要。 哥伦比亚大学创意机器实验室的机器人工程师和总监h一d lipn指出,“如果说数据是燃料,那么算法则是引擎。” 趋势5:用工具普及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大公司将会把自己的算法和工具集开源出来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基于市场的数据和算法获取壁垒将大大降低,而人工智能的新应用将会增加。通过对工具的民主化,原本有限制或无法获得人工智能工具的小公司将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来训练和启动复杂的人工智能算法。 谷歌的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谈到了人工智能的民主化问题:“我们大家可以做的最令人兴奋的一件事就是揭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让所有人都可以一睹芳泽。” 此外,框架csdk和api将成为所有主要企业引导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标准。基于saas和paas的模型将成为所有这些公司遵循的商业模式。 趋势6:人机交互技术将得到改进 siri和alexa可能是两个最受欢迎的人机交互工具了。更多与它们类似的基于机器人的解决方案将成为人工智能公司的入门级产品。 例如,计算机目前可用于语音分析和面部识别,而以后,计算机将能够根据用户的语调来识别他的心情,这称为情感分析。 制造自动化和非消费者关注领域的解决方案将第一个得到改进。制造自动化的改进主要归因于采用自动化c机器人和先进制造在内的复杂技术而节省下来的劳动成本。在2018年,非消费者解决方案的改进将普遍存在,比如农业和医药领域的人机交互技术。 趋势7:逐步影响所有的垂直行业 制造业c客户服务c金融c医疗保健和交通运输已经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影响。自动驾驶车辆预计2018年就会上市。明年,人工智能将会影响更多的垂直行业,例如: 保险 ——人工智能将通过自动化技术改进索赔流程 法律——自然语言处理可以在几分钟内总结数千页的法律文件,从而减少时间和提高效率 公关与媒体——人工智能能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 教育——虚拟导师的开发;人工智能辅助论文分级;适应性学习计划c游戏和软件;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个性化教育课程将改变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方式 健康——机器学习可用于创建更复杂c更准确的方法来预测患者出现症状之前的患病时间 工业革命在100年前几乎改变了一切,而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几年里改变整个世界。 趋势8:安全c隐私c伦理与道德问题 人工智能大旗下的所有东西,包括机器学习和大数据,都容易受到新型安全问题和隐私问题的威胁。有时候,起重要作用的是关键性的基础设施。 与隐私问题有关的安全方面的需求,如将银行账户和健康信息进行保密,将更多地依赖于安全性方面的研究。2018年将是安全和隐私问题得到解决的一年,也是会有新发展的一年。 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也将成为2018年的主要关注点。需要解决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包括了人工智能是否会对人类产生伤害,还是对人类有益。有人担心机器人可能会取代人类,特别是在需要同理心的领域,比如护士c理疗师和警察。 要处理的另一个问题则是自主武器。考虑一下一定程度的自主功能,人工智能应掌控武器的某些功能,而不是由人类来完全控制武器。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六章】走到哪都受器重的职场人长这样 职场中最受欢迎和器重的是什么人呢? 可能一千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岗位,在招聘时,会在对外发出的职责描述中标注期待的人才标准。但那些只是所谓的“标准”。 实际上职场里有一种人无论在哪里都受欢迎,而他们所具备的这项特征却很少在公开场合被提及,那就是一个人的“成熟度”。 很少被提及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成熟度”不够有“技术含量”;而且也缺乏客观衡量的客观标准。当我们说一个人「够不够成熟」c「火候深不深」,往往难以用数字来描述。 在职场初期,背景好c能力优秀的人很容易脱颖而出;但是越往后,越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越成熟的人会越受欢迎。 从某种程度上,成熟度才是衡量一个人职场适应性和职场能力的指标,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评量。 01c态度客观,情绪稳定 这条陈述的后半句看上去挺可笑的,不是精神有病,怎么会情绪不稳定? 其实“情绪不稳定”的人还挺多的:挨了批就掉眼泪;不高兴就把辞职挂在嘴边;仗着自己能力强,动不动就在办公室里“火山爆发”等等。 刚工作时,我曾经跟着几个同事去客户那里提案。除我以外,同事们都是资深的技术专家。提案后有一个客户的问询,对方一位中层管理提了个特别“外行”的问题,不仅外行,明显就没听我们刚才长达一个小时的presentati一n。结果一位专家当场就“哼”了出来,气氛瞬间尴尬。 这是一个典型的有能力c却不成熟的例子。 职场的各种场景下,往往需要一种稳定而客观的氛围,但偏偏人又都是主观的。那些能以事实为准绳看问题c理性接受评判c不恣意发泄情绪的人,就很难能可贵。 02c在别人目光之外,仍完成属于自己的责任 这条它并不是说“有活的时候你抢着去干”。而是指在那些可以随随便便的地方,你仍然有自我要求,并以自我要求为标准去行动。 我认识一个特别负责的姑娘,她职责里有一项是管理库房。 那是春节前放假最后一天。虽然大家还在上班,其实办公室的气氛早就和已经放假差不多了。大家聊着要吃什么玩什么。她也聊了两句,然后就默默地去把库房里的东西都清点了一遍。 其实就算不清点,下午一放假也没有人知道。这是一项做与不做,都既没有后果,也没有成绩的事儿。 “抢着去干活”,也可能是表面功夫。但我始终觉得:在那些并没有严格要求的地方,还能依据规矩行事者,才是可以被信赖的人。 03c关联思考力 以前我曾经写过: 在大部分职场中,信息其实是一种特权。 职场中成熟的人,即便他们并不具备“信息特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c经验和判断力,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 关联思考力的人不会做贸然的价值评判。 遇到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地方,这样的人不会上来就反对,而是倾向于往后退一步,从大局来看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自己想的那样?有没有一些隐性的因素是自己忽略的。 04c灰度合作能力 "灰度合作”是在“合不来”基础上的求同存异:尽管我和你并不对付,但为了共同的利益,我们可以暂时搁置那些争端,共同合作努力,达成彼此都愿意完成的那部分。 说起来好像简单轻松,但现实操作起来必然需要很多的磨合c妥协和策略型思考。 这个不用再举例子了,一般而言,任何一个企业总监以上级别的人都必须得是灰度合作的高手。同理,一个普通经理与部门经理的分水岭往往也在这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七章】你怎样过早晨,就怎样过一生 改进你的清晨,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 每个星期都有168个小时,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小时都同样适合做任何事情。 有句古话叫“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时分还是科学意义上健身或工作的最好时候,有项关于“意志力”的研究结果印证这个说法。 在早晨,人们更容易完成那些需要个人自律才能做到的事情。 因为起床后到八九点钟的早晨时分,经过一夜睡眠的调整,我们的意志力和精力相对充沛,情绪更加乐观,更有斗志对付费神的事。 而在晚上,人们比较容易失去自控力并做出糟糕的决定,这似乎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减肥的戒律不是在早晨的时候打破的,而是在晚上的时候;冲动型犯罪主要在夜晚11点以后爆发;吸毒c酗酒c挥金豪赌等种种过错通常也都是在晚间发生的。 曾国藩有云,“做人从早起起”,因为这是每个人每天所做的第一件事,这件事若办不好,对接下来的其他事情都有影响。 对于很多人来说,怎样度过一个早上,基本就怎样度过一天。 什么是最理想的早晨习惯?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培养任何习惯。比如,你可以在大多数人吃早餐之前洗衣服;你也可以趁孩子尚未醒来的时候,先去看一会儿电视。不过大多数人在看电视时并不需要意志力,洗衣服的活儿也是迟早要干的。 最理想的早晨习惯是那些只要通过定期适当的练习就能产生长远效益的事情。比如: 1发展事业,筹划未来前途 人们之所以选择在早上专心工作,其中一条关键因素就是:在这个时段不会有人过来打扰你,你可以把手头要做的事情一气呵成地搞定。 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保持了几十年如一日在清晨那几个小时里从事文字创作的习惯,而芝加哥大学的历史系博士后夏洛特·沃克则用每天早上6点到9点的时段来专攻她那本西非宗教政治的历史著作。“虽然我每天都有工作,但是在早晨的时候,我有的却是一份事业。” 清晨5点起床c晚上10点前睡觉的村上春树说:一日之内,身体机能最为活跃的时间因人而异,我是清晨的几小时,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 随后的时间或是用于运动,或是处理杂务,打理那些不需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日暮时分便悠哉悠哉,不再继续工作,读书或听音乐,放松精神,尽早就寝。 2晨练后,更容易“沾枕即睡” 詹姆斯·希特林所调查的大多数高管都习惯在早晨时段从事某些体育锻炼。他们都是异常忙碌的人,如果他们都愿意挤出时间来晨练,那么其中必有玄机。 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相比那些在其它时段健身的人,早晨起床就锻炼的人晚上更容易“沾枕即睡”,而且能够一觉到天明。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当我们起床后,人体开始释放应激激素,而早晨健身正好抵消了这些激素的作用。倘若选择其后的时段锻炼,则给这种激素更长的作用时间。 早晨锻炼的人更容易坚持下来,很可能由于先前提到的意志力以及逻辑安排上的合理性。要知道,跑一次步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但一辈子坚持每周跑步5次的话,就会彻底改变你的健康状况。 3早晨的亲子时间更融洽 凯瑟琳·墨菲是一名企业税务律师, 过去她晚上经常加班,拿不出多少时间陪伴女儿。我建议她每天早晨和女儿一同起床,把上班之前的时间看作亲子时间。她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个建议,“这个应该很容易能办到,不知道为什么从前没有想过。”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她们开始共同做早餐,并亲密地依偎在一起,有时候还能在保姆上门之前给女儿讲几个故事。当两年以后,我再去回访确认时,墨菲跟我说,“我们全家人现在非常喜欢这个时段。” 当审视自己的生活时,我也坚持这一理念:将早晨作为积极向上的亲子时间。很多孩子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醒了,假如你一整天都在外面工作并无法见到孩子,为什么不去利用好这段时间呢? 如何改进你的清晨? 通过研究人们在早晨的各种习惯,我发现要想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有四大步骤是必不可少的。 a像减肥一样记录时间安排 如果你想要更好地利用时间,那么首先就得知道自己现在是如何使用它的。比如你去减肥,营养师会叫你做个膳食记录,这样就能防止你乱吃东西,而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的时间管理。 当你正在认真思索早晨时间该如何安排时,不妨试着去追踪记录一周的时间(168个小时),一有机会就去做,而且越详细越好,因为解决早晨时间安排困境的答案往往隐藏在一天中的其他时段里。 b设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计划 当你搞清楚了时间利用情况之后,请再问自己一个问题:对你来说,一个完美的早晨应该是什么样的?就我个人而言,早晨可以先从跑步开始,接着享用一顿有咖啡相伴c充满温馨气息的家庭早餐。等到把家人送出门外以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专心地做一个长期项目,比如编写一本书,或是更新自己的博客。 c告别“晚睡强迫症” 一个美好早晨的愿景要与你眼下的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请把最重要的事务安排到早晨的时候去办,排挤掉那些实际上并不紧迫的事情。如果你花了15分钟洗澡,那么你就少掉15分钟,花5分钟就少掉5分钟,除非你的习惯是一边洗澡一边冥想。 然后想清楚自己几点睡几点起,习惯熬夜的人或许会发现,从原本想起床的那个钟点出发,往前倒推8个小时,算出来的结果一般也不会是一个过早上床的钟点。其实你可以用各种途径来平静自己的情绪,避免睡下去以后在床上辗转反侧。睡前一小时之内不要看电视,也不要查阅电子邮件,有证据表明:屏幕发射的光亮会影响我们的睡眠状态。 d做让你乐在其中的事 这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步骤。要想把一个愿望化为一种习惯,就必须具备自发的强大意志力才行,而且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刚开始早起,你一定拥有愚公移山那般的动力,可到了第13天,你可能就动摇了。怎么办呢? 请你慢慢地迈出第一步。在前一天提早15分钟上床,次日提早15分钟起床,如此这般持续一段日子,直到新的时间安排成为你的习惯。 同时还要记住一点:不要把你要培养的习惯变成各种自虐行为,请选择那些真正让你乐在其中的项目。我们很多人之所以喜欢赖床,是因为只要一想到白天各种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我们的大脑就会感到疲劳。 习惯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 一流成功人士明白,早餐之前的那几个钟头是弥足珍贵的,绝对不可以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白白浪费掉。清晨那几个小时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只要我们愿意去好好地把握它。 只要成功一次,就会成功一万次。一旦你把某个胜利铭刻于心,那么久很有可能屡战屡胜,所向披靡。 那么你想怎样利用自己的早晨时间呢?如同其他重要问题一样,这个问题也值得深思熟虑一番。你需要花功夫去弄明白,对自己而言什么事情才是最有意义的。一旦下定决心之后,再小的习惯也能创造巨大的效果。 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曾经说过:“习惯这个东西,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当你更好地养成自己的早晨习惯,足以改造你的整个人生,一流成功人士都明白这一点。 最后,我再分享一下于我而言,好的早晨的公式: 一个美好早晨一自然醒的早起适度的身心运动营养便捷的早餐提前5分钟出门通勤时的状态切换。 当然,没有早睡的早起,只能是早起毁一天。 一个质地好的早餐,更能顺承一个质地好的全天。那种充实感c满足感c昂扬感c可控感,是对每个用心过早晨的人的奖赏。 南怀瑾先生说过: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 我们怎么过早晨,就怎样过一天,也就怎样过一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八章】你的办公桌决定你能不能被重用 朋友小北被炒了,原因很简单,弄丢了一份很重要的合同。 小北是一家房产策划公司的总经理秘书,这里所有的合同都需要她拿给老总签字,再返给负责的同事。 前段时间,c经理谈下了一个楼盘的甲方代理,对方承诺所有的策划和销售都给他们公司做。拿到这个项目后,c经理还高兴地请大家撮了一顿。 但是没想到,合同竟然让小北给弄丢了!c经理急得脸上直冒汗,一直问小北放在哪里了,小北说:“我记得就放在办公桌上了,怎么会不见了呢?” 小北的办公桌杂乱无章,不仅文件到处都是,桌子上还堆满了笔,各种数据线缠绕在一起,非常凌乱。 同事们帮小北找遍了所有的文件,还是没有找到那份合同。c经理急得团团转。 不一会,小北一拍脑门往厕所旁边的垃圾桶跑去,但最后却失望而归。她对c经理说:“实在对不起,昨天我叫了一份炸鸡,可能把合同垫在桌子上,最后当垃圾扔了” c经理气不打一处来:“这么重要的合同,你怎么可以随便乱放呢!” 事情很快传到总经理耳朵里,总经理什么话也没说,直接把小北炒了。 失去工作的小北,但愿她能汲取教训。办公桌的整洁程度,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的职业未来。 办公桌杂乱无章,工作效率会越来越慢,甚至会像小北一样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 02 前不久,我陪领导去青岛参加一个会议,在这里我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同学文静。她告诉我发展很顺利,老板器重她。 看到她整齐的办公桌,我突然想起了小北。我对文静说:“在这么整洁的办公桌工作感觉一定不错吧。” 文静说:“是的,每次下班后,我都会把办公桌整理一遍,第二天来心情就非常好,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我看到文静的办公桌面上只留下每日必用的东西:电脑两支笔c便利贴,很多资料和文件都整齐的放在文件夹里,很多暂时用不到的东西她会放到小抽屉里。 她说:“还有一些不常用但很重要的东西,我都会挂在背后的隔板上,这样抬头就不会感觉空间很乱”。 文静对文件非常重视,她不会盲目的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无论是纸质的文件还是电脑中的文件,她都会在完成后的第一时间内归入文件夹。没用的文件会一律放入碎纸机。杂乱无章的数据线她会用细线绑在一起,看起来既美观又让人舒心。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文静的工作质量极高。 办公桌是一个人职场形象的代言人。老板也会通过你的办公桌,对你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做出判断,因为办公桌往往会透露一个人的性格,看出一个人做事的条理性。 03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发现:“办公桌杂乱无章,并不是你的资本证明,而是你思维混乱呆滞,工作效率低下的象征,也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映射”。 杂乱的办公桌会让你一天心情不好,怨声载道;而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会让你神清气爽,点亮一天的好心情,工作效率自然会提高。 整洁有序的办公桌上藏着你的运气。 其实,办公桌就是我们的小天地,我们一天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办公供桌上度过,凌乱的桌面不但影响自己的工作 ,还会给同事和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 《东京女子图鉴》里说:职场女性会自然的分成两派。到点就下班的,以及到点不下班的,然后就各自走向自己选择的人生。 同样的道理,一个公司的员工,也有两派。办公桌凌乱的,以及办公桌干净整齐的,然后就各自走向自己选择的人生。 麦舍尔夫说:“整理是人的一种必备技能。”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九章】大公司进不去小公司不想投? 就感。 到底为啥有人秋招到现在颗粒无收呢? 以自我为中心。 心有不甘,如何寻找新的开始?开始的地方一般就是你跌倒的地方。太以自我为中心就是你跌倒的地方。 有个词叫“焦点效应”,以自我为一切的核心,习惯性的放大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注意力。 没什么完整的项目但又不想去小公司,觉得有点奴隶制的感觉。这是很多刚毕业的学生心态。当然,每天加班,薪资不理想,会使人觉得每天都活在压迫之中。不过,这就是生活,每赚一分钱,都得付出某种辛苦,都有压迫的地方。 时间成本。 你没什么经济压力,但是有时间成本。很多人在求职碰壁之后,都是这种心态,我慢慢找,总会找到一家自己喜欢的。 在你犹豫挑选的时候,和你一起毕业已经工作的同学已经开始在积累经验,除此之外,出了校门,你就不是和同龄人竞争,是和所有从业者竞争,这样无形之中,你可以竞争的筹码又降低了。 现实是很残酷的,你现在的状态,还轮不到随心所欲的挑三拣四。 当你第一次被好的公司拒绝时,就该思考是哪方面的原因。如果是能力的问题,就收起骄傲,耐心蛰伏。一个你看起来再差的公司,能学到的也远超一直纠结。想要依靠自己进到好公司,就必须提升能力,这是职场最基本的法则。 是不是就选择大公司,就不去小公司? 大公司的好处: 1c公司品牌为个人品牌做背书。同时,由此会获得很多资源和人脉。 2c更大更全面的行业格局和视野。小而美的事情多由创业公司完成。而战略格局之类的事,则是大公司在做。在大公司对于建立行业视野和格局有很大帮助。很多时候,先了解大背景,再切入小事情,效率和方向都会更对。 3c和很多精英接触并学习。尽管随着人员扩张而精英比例减少,但是,精英仍然很多。 4c专业的工作方法。尽管互联网整体专业性弱于金融业或外企,但是b(百度)a(阿里)t(腾讯)的专业性在互联网行业基本最强,创业公司没有精力顾及专业这件事。 5c充足的学习成长空间。这一点是相对创业公司而言的。没有生存压力的大公司有能力招纳新人并给予三个月到半年的学习期。 6c了解多条业务发展,有更全局的判断和更充分的信息储备。小公司一般就一条业务,但是大公司的业务线很多。观察越多,业务逻辑就越全面c行业知识也越深厚。很多时候,信息的充足度会影响决定的正确性。 7c大公司的员工量级都在几万人。去观察公司如何凭借统一流程有效管理这么多员工,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能够提升个人的管理水平。 怎么选择小公司? 为什么选择小公司? 在现在这种涨薪靠跳槽的大环境下,跳槽是一定的。选择小公司,就希望能选到一个萌芽中的bat,然后奔向幸福的人生。 怎么选小公司?猎头是这么教我的: 看创始团队。有多次成功创业经历,加分。全是大拿,加分。 看项目。p2pc团购c送外卖c二手车啥的,这些项目,我听到就头疼,我觉得是不靠谱的。我选靠谱的项目有几个标准: 1)对社会c人类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比如我接触过的一家公司,做音视频通信sdk的,所有的app通过简单的接口调用,就可以拥有微信faceti这样的通话能力,想象一下我就觉得这是个很伟大的事。像做婚庆摄影c送外卖c留学中介c卖二手车什么的,我觉得行业前景不明朗c或是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2)有靠谱的盈利模式。 靠谱的项目,一定要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也就是能赚钱。很多鼓吹自己x轮融资的企业,一直在烧钱,不排除有成功的企业,比如滴滴c京东。但是这种从一开始就在烧钱的企业,成功的少之又少。最终融不到下一笔钱,资金链断裂,被收购算结局好的。有心人士可以查查看去年一年,号称融资到c轮的创业公司,倒掉多少,没记错的有上百家,这还是炒了新闻的,没报新闻的有多少? 3)行业尚处于良性发展阶段。 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热门行业,资金c团队蜂拥而入,比如当年的团购c打车,现在的p2p2一c直播。风口行业,火的快,死得快。挑中一个刚创立c能火起来c能活下去的企业,既要眼光,也要运气。当年选择加入滴滴的人,成功了。选择加入uber中国的人,失败了。 4)行业要有一定的准入门槛。 有技术门槛的行业,成功率高。一些准入门槛低的行业,势必竞争会很激烈,比如一2一,短时间内会起一大批小公司,然后短时间内又死掉。如果你因为看热闹,进入这种行业,风险极大。而有技术门槛的行业,能起来的小公司,一般都有一定的背景,深入了解,也许会发现不错的有前景的公司。 那到底该怎么办? 毕业之后你是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是个很难得抉择,你该考虑两个问题。第一对你来说什么是最好的,第二你的标准都是什么。 不管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你在未来的工作中,你肯定都会面临着大公司,小公司的选择。第一把范围缩小,把选择针对你自己来说,不考虑别的就考虑你自己。 当大公司小公司都有自己的好处时,就要清晰的列出每个公司带给你的好处,做个对比,考虑因素有薪水,职位,工作内容,公司给你的位置,公司的行业。和老板三观合不合,公司的文化等等。然后按照你心目中的顺序哪个来说对你比较重要排序,你就能清晰很多。 毕业那会儿的观点是,首选是小公司。理由是小公司工作涉及面广,接触会稍多。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有帮助。 是呆在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窃以为:能被公司信任哪都好。其实,即使是小公司,你也没机会实现上面种种。能进一个好公司;能遇到一位好老板。如何拥有信任,是件随机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运气”。 能否获得信任,在大公司或小公司,机率是相同的。 所以来个一句话总结就是:切勿眼高手低,切勿放弃热爱!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章】第一份工作的工资有多重要? 某公司招了两个软件工程专业的实习生,实习期待遇相同,每人每月4000元。只不过一位andr一id开发方向,一位java开发方向, 一年后,做andr一id开发的月薪7000元,做java开发的月薪9000元。 这时候公司调整政策:做jaa开发的实习生重本5000般的4000;又过了一年,重本的月薪12000元,一般的月薪10000元。 两年过去了,当初一起进来公司的实习生,其中有一个做了一年技术转做销售了,做销售的底薪也就5000来块,但一年后,他通过自己努力,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加上提成佣金,他每个月的平均收入已经过15000元了 假定又过了五年,这几个实习生,做jiava开发的仍然做jiava开发,做销售的也还在做销售,只不过,他们的收入变成了这样: java开发的月薪22000元,那个做销售的呢,已经在一线城市攒够了首付! 你说,对于这些实习生来说,他们第一份工作的工资究竟有多重要呢? 通过上面的事情,你可以看到,第一份工作的工资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首要。关键的一点在于,你的收入打算用多长的一个周期来衡量?你看重的是眼前收入还是长远的增值空间?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第一份工作的工资,我不赞同走两个极端:要么不在乎有没有工资,要么过分看重工资。 工资的背后,反应的是你的价值——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下,现实中并不总是这样,房子与房价就是最好的例证。 很多人不清楚,定薪其实有个锚定效应,简单来说,即是你上一家单位给你定薪多少,决定了新单位给你的定薪参考水平,所以面试的时候,有些公司会问你:你目前的薪水是多少? 这时候你会如何回答?如实回答,可能会吃亏,因为你上一家单位给你的薪资不高,或者说你本来就是因为薪资少才跳槽的。当然,如果你刻意往高了说,可能对方让你提供薪资明细或收入证明,很有可能露陷,撒谎总会给人留下不诚信的印象。 当然,如果你足够有实力,也很自信,手握多家公司一ffer,当然敢狮子大开口,你叫价高,不怕别人不录用你。 这有点类似拍卖,你的东西能不能卖出个好价钱,一方面取决于起拍价,另一方面取决于举牌的人多不多。 说到底,也是一种博弈,看你能不能胜出。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起薪点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同等学历同等经验技能的情况下,起薪点高肯定会占据优势,起薪点低明显吃亏。虽说价格未必反映价值,但多数定薪者还是假定你是值这个价的,换句话说,拿高薪的人总会自带一种光环。 假定一个人的收入与他的职业生涯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回归曲线,除了起薪点外,更要看重后面的增值空间,也就是你的曲线是不是一直往上走,是不是比别人更加陡峭,越陡峭说明你的薪资增长的频率和幅度越大,所以你也要从长远看,看后面的大头,而不是纯粹计较一时的得失。 当然,除此之外,并不是所有公司都以你上一家单位薪资为参照点,也有很多会结合你的能力经验和市场稀缺度有一个综合的评判。 可以说,第一份工作一般都缺乏经验,一个人的价值还体现不出来,所以工资高不到哪里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免费的,老板和别人可以毫不客气的驱使你,让你毫无尊严的工作,那样会容易导致自轻自贱的心理,除非你走投无路了。 一旦你在其他人大脑中形成免费或者工资低的概念,那就意味着你“不值钱”,即便你再有才华,也无从发挥。况且,不给你钱的公司,也不值得去,那是对人才和劳动的不尊重,体现了用人单位的理念和态度。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要轻易给别人提供免费的午餐,否则会惯坏人家的胃口。 因此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涉及到薪资方面,要了解两点: 第一c这份工作的薪酬长期成长性。做技术开发类的工作相对起薪都是比较高的,但是要考虑到30多岁以后,是不是还有上升空间?自己是不是可以在这个领域一直走下去?有些工作起薪高,但是就像模特一样吃的是青春饭,比如那些很流行的应用技术,当时是很火,人才很稀缺,但是几年之后呢?是不是这类人才会饱和?那个应用技术会不会被淘汰?这些都要考虑 有些工作开始起步低,但是越老越值钱,比如做财务工作,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如果懂得了如何投资c并购c上市,让财富增值,其发展空间是不可限量的。 第二c这份工作的薪酬天花板在哪里?组织扁平化以及专业发展通道让宽带薪酬非常盛行,但是带宽再宽也有上限,因为每个岗位的价值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职等职级也必定存在上限,这个上限来自于组织内部,在组织内部,通过经验c技能创造的产出价值总是有限的,也一定是被限定的,要想冲破这层天花板,除非自己成为组织的合伙人c股东或者创业者,实现“升维”。 第一份工作,重要的还是增长技能和见识,为以后打下基础,要想有钱,得先想办法让自己变得值钱!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二十一章】月薪多少才算“人生赢家”? 如今,80后已成为职场c家庭c社会的中流砥柱。在这一代人中,现在月薪多少才算跑赢同龄人的“人生赢家”呢? 近期,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c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80后的世界——复旦大学长三角社会变迁调查”,以1980一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简称80后)为跟踪主体,研究的内容包括这一代人的家庭c婚姻c就业c迁移c住房c生育c子女教育c父母养老等各个方面。 上海80后的“经济禀赋” 2012年至2016年间,上海“80后”的个人年收入呈现较稳定的相对快速增长,其收入分布形态体现为较健康的橄榄型,三次调查的年收入中位数依次为50万元c65万元和78万元。 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较快,2012年进入前10和前1的收入门槛为12万元和30万元,2016年已分别提高至20万元和50万元。 尽管上海“80后”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7年,且连续三次调查中的总体收入涨幅均高于同期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上海cpi增幅,但他们仍坦言面临着“经济”“子女教育”和“住房”三大压力。 “80后”的受教育水平及收入水平与其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80后”的房产持有量也与其父母的持有量具有相关性,呈现一定的代际传递效应,并尤以教育的代际传递最为明显。 结论: 1c80后混得怎样? 80后中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则更快:2012年进入前10和前1的收入门槛为12万元和30万元,2016年已分别提高至20万元和50万元。 如果你年收入达到50万(月薪大约41万),那么你将顺利挤1的队列。当然咯,年纪越小,或许越有傲娇的资本。 2c学历越高收入越高 此次调查数据实力打脸“读书无用论”:学历与收入成绝对正相关,学历上升一个台阶,年薪就上调一个档次。 调查中的80后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147年,且连续3次调查中的总体收入涨幅均高于同期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上海cpi增幅。 3c80后对工作“忠贞不渝” 超过6成的换工作的次数不超过2次。原来80后在就业观上一点都不离经叛道。对工作的保守程度,简直可以用“忠贞”二字来形容。 换工作的次数与工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的关系也很有意思: 工资收入越低,越爱换工作;反之收入越高不爱换工作;本科生最不爱换工作;大专生则最爱换工作。 然而大家换工作的理由也很简单:现单位待遇差vs其他单位待遇优。 婚姻c生育与代际关系 上海“80后”在结婚c生育c代际关系等方面都呈现出传统与自主并重的新时代特征。 近一半“80后”的配偶是通过介绍认识的,且主要介绍人是长辈亲戚或父母。 随着中国的生育政策逐步放松,上海“80后”的理想子女数由2012年的158上升至2016年的17,但二胎生育意愿依然薄弱,仅有131的被访者愿意生二孩,不愿意生二胎的前三个理由是养孩子太贵c房子不够大和时间不够。 代际关系方面,仅有20的“80后”希望与父母同住,但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现实中约三分之二的“80后”与父母同住。 近九成的上海“80后”认为自己作为子女应承担照料父母养老的责任,但对于自己的养老预期又表现出高度的独立性,绝大多数希望在自己家或养老院度过晚年,不再有养儿防老观念。 结论: 80后的理想子女数由2012年的158上升至2016年的17,但二胎生育意愿依然薄弱,仅有131的被访者愿意生二孩,不愿意生二胎的前3个理由是养孩子太贵c房子不够大和时间不够。 当80后的群体由少不经事的“小屁孩”也逐渐成为一个家庭的主心骨,同时更是各行各业的主力军。有时巨大的压力让多数人殚精竭虑:买房问题c婚姻问题c独生子女的养老问题c个人理想问题 因此大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尽相同,但“薪酬”始终是最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80后的生活方式 “80后”的生活方式趋于多元。 “80后”受访者中有7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四分之三的人自评 “人生幸福”。 约三分之一的人出现了不健康的行为,分别是睡眠不足c三餐不规律c不健康饮食c喝酒和吸烟,其中睡眠不足最突出c占4成以上,同时具备四种以上不健康行为的高危群体达到143。 从运动行为看,约三成勤锻炼,近四成几乎不锻炼,“散步跑步”为主要形式。 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已出现分化,高收入群体一方面或因压力大而表现出更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承受着更多的健康风险,另一方面有更多的健康资源和促进健康的行为,其体检率c运动频率c健康信息获取c健康消费支出等指标都更优,因此平衡下来高收入群体的行为身心健康指标优于低收入群体。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