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记》 第一章 人到中年 “叮——主人,主人,起床了!”伴随着喧扰铃声,秦英很不情愿的睁开眼。 今天是星期六,但对秦英而言却是最忙碌的时候。 “妈妈,妈妈,您要上班了吗?”铃声不仅叫醒了秦英,也吵醒了小女儿王月。 “对呀,妈妈就要上班了。月月今天去乡下陪外公玩,可以吗?”秦英抱着女儿,迅速将她的衣服穿好,然后才开始打理自己。 “妈妈,爸爸去哪儿了?”月月在房间里看了一圈,忽闪着大眼睛问道。 “爸爸今天出差!不能陪月月,等下个礼拜让爸爸在家陪月月,好吗?”穿好衣服,秦英抱着女儿去洗漱。 女儿很淘气,刷完牙后就开始玩水,等秦英自己洗漱完毕后,才帮她将脸洗完。 秦英今年四十,刚步入中年人的行列。秦英结婚早,育有一儿一女,是个很传统的女人。 儿子王刚今年十九,在省城里上大学。女儿王月今年四岁,刚上幼儿园。 四岁的王月对什么都好奇,只要是新鲜的事物,她都要总用手去摸一摸。为此,秦英很是头痛。 所以,当王月不上学时,秦英一刻也不敢让她离开自己的视野。 秦英在商场里有家童装店,平时的生意不咋样,但一到双休时,就忙得不可开交。 秦英的先生叫王昌杰,是工厂里的技术工,工作虽然不累,却很少有休息的日子。因而,照顾女儿的重担几乎完压在秦英一个人的肩上。 有时候,实在是累狠了,秦英也会跟先生抱怨。虽然要二胎的决定是两人一起商议的,但真正辛苦的却是秦英一个人。 都说‘家中一老,如有一宝’,秦英算是彻底体会到了。在儿子王刚这个岁数时,因公公婆婆还健在的缘故,秦英基本上都没为儿子烦忧过。 秦英也曾后悔做出生二胎的决定,但女儿已经出生,无论她多么后悔,总是要将她养大的。 为了女儿的健康,秦英已好久没有在外面用餐了。但今天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凑了些,不得已,秦英带着女儿在一家装修得还算干净的店里草草填了下肚子后,就匆匆赶往车站。 秦英本是农村人,先生王昌杰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秦英结婚后户口也随了先生。 秦英记得,当她因婚姻而变成城里人时,许多小姐妹都十分羡慕。区区一个户口,就仿佛给人渡了一层金似的。现在想想,只觉得可笑! 因城镇一体化的缘故,小小的县城在这几年扩张得厉害。 曾经坑坑洼洼的道路修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曾经拥挤地车站也搬迁到一个更加明亮的地方,最显眼的是那一幢幢平地而起的高楼,和县城里那稀稀疏疏的行人。 每当生意差到极致时,秦英总会跟同事们讨论:城里的人究竟去了哪里? 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回答,秦英切实体会的就是街上的人一年比一年少,店里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差。 更要命的是,这种状况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县城,而是每个地方都是如此。除了那些繁华的大城市。 “妈妈,外公家到了没?”女儿那稚嫩的童音将秦英从沉思中唤醒。 “嗯,妈妈瞧瞧看!”车窗外,那一幢幢的小洋楼蒙了秦英的眼,村与村之间很难看出界线。 “师傅,和平村到了没?”秦英淡定地向司机询问。 “哦,快了!你在哪儿下?”司机双手握着方向盘,专注的看着前方的路。 “和平二队的水泥路!”报了站名后,秦英听到女儿小声低咕着:“原来妈妈也不知道地方啊!” “谁说的?妈妈这是在教你,不懂要问,知道么!”为自个的形象,秦英强调道。 “可是,妈妈,月月刚刚问了你的呀?”月月抬头看着秦英,一脸的不解。 “咳——”秦英一脸尴尬,立即转移话题道:“月月,到了外公家,要听外公的话,知道么?” “嗯——我想想!”王月低头玩弄着自己的小手指,不再跟秦英搭话。 秦英见了,只觉得有趣。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人精! 秦英记得,她当年这个岁数时,那可是乖巧得不得了!父母的话,都是一板一眼照着做,哪会有自己的小心思。 秦英每次跟同龄人讨论现在的孩子时,大伙都会有相同的感慨:现在的孩子太聪明了! 有人说是现在的信息太泛滥了,让孩子早早地成熟了。也有人说是现在的生活水准提高了,充足的营养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了。 对现在孩子所享受的一切,秦英那一代的人是羡慕的。 秦英出生于一九七八年,那是个物质匮乏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水果是个高档物品,一般家庭是吃不到的。而现在,各种水果随处可见,唯一不同的是担忧这东西会不会含化学药剂,是否有损健康。 在那个时代,手中有个一毛钱,都会沾沾自喜一整天,买几颗硬糖,都要细细品尝好几天! 现在,给孩子十元的零花钱,他反而会感到委屈。十元能买什么?也许,能买一袋糖。但跟曾经的一毛钱相比,这个差距岂是金钱能衡量的? 那个时代的娱乐很单一,闲时除了三五一群侃大山,就是每隔一段时间的露天电影。运气好时,还能遇上那下乡的剧组。 在那不多的娱乐里,秦英在露天谷场里看过几场现场版的戏剧,几部经典的电影。 秦英清楚地记得,每到村里播放电影或戏团下乡时,整个村子里的人就好似沸腾了一番。露天的场地里,到处都是人,好热闹! 现在,农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小孩,偶尔看见一个年轻人,那也是回来度假的。 在那个时代,在农村里盖套砖瓦房,就是一件特别得意的事情!而现在,三层小洋楼才是农村的主流。 “和平二队到了,你在哪儿下车?”司机的话再次打断秦英的思绪。 秦英向车窗外看了看,不远处有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与公路相交。 在水泥路旁边的大树下停着一辆三轮电动车,电动车上坐着一个小男孩,电动车旁边站着一个老人。 看见那位老人,秦英眼前一亮,立即对司机道:“师傅,前面路口停一下!” “妈妈,到了吗?”客车还未停稳,王月就有些坐不住了。 “到了,到了!”秦英双手紧紧抱住女儿,唯恐她摔倒。待车停稳后,她才空出一只手提着女儿的零食,慢慢走下客车。 “外公!”客车刚开走,王月就对着对面的老人叫道。 “哎!小丫头回来了!”老人一边回应王月,一边横穿马路,向秦英靠近。 “爸!”秦英叫了一声,将手中的零食交给老人,然后用双手抱着女儿。 “吃了早饭吗?”老人接过零食,一边往回走,一边问道。 “吃了!”马路并不是很宽,不一会儿,秦英就抱着女儿紧随老人身后到达电动车旁。 “大姨!”小男孩原本坐在车座的中间,见秦英过来,便往边上靠了靠。 “昊昊又长高了哦?”秦英将女儿放在电动车上后,就踩着电动车的脚蹬上了电动车。 待秦英坐好,老人就启动电动车,拐到那条笔直的水泥路上向远处驶去,明亮的阳光令老人头上的白发显得格外刺眼。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二章 老屋 秦英的父亲叫建国,出生于1949年。他原本不叫这个名字,但那一年实在是太特殊,最终秦英的爷爷大手一挥,就把儿子的名字改了。 父亲那一代的事,秦英知道的并不多。只知道那个时代吃不饱饭,饿死了很多人! 对于那个时代的事,秦建国很会跟儿女们说。但从历史书上秦英也片面的知道一些,偶尔也会听到父亲怀念曾经那个富裕的家境。 秦英的爷爷在建国前是乡里有名的大地主,是个地地道道的封建老玩固。建国前,他是秦氏一族的族长,掌管着和平村所有的秦姓人家。 秦英曾听父亲说过,建国前,和平村一大半的土地都在秦氏一族的手里。而秦氏的族长大多都会担任村里的村长。 一场政治变革,曾经的风光成了梦中幻影。如今还留在和平村里的秦姓人家,除了老一辈还有往来,小一辈们早已成了那相遇却不相识的陌生人。 以姓氏为团体的氏族制已淹没在历史尘埃里,如今的农村基本上是以一个个小家为单位。 其本质,跟城里的社区没什么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也仅追溯到父辈们那一代的近亲,跟曾经的氏族是无法相比的。 秦建国所住的地方很偏远,离公路有一段距离。在走过一长排小洋楼后,但是一片片树林,树林里,隐隐约约有那么几间砖瓦房藏于其中,很幽静。 至少,对常住城里的秦英而言,这样的环境可比公路边上吸灰的小洋楼强多了。 但对村里人而言,只有穷得盖不起楼房的人,才会住这样的老房子。 这也是城里人跟乡下人的区别。 在转过几道弯后,电动车停在一个小院子前。这里是秦英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在她结婚前,这里并没有院墙,只有一间正屋和侧面的厢房。 后来盗贼太过猖狂,晒在屋前的东西总是会莫名丢失。为安起见,秦建国和左右的邻居商量后,纷纷砌上了院墙,安装了铁门。 秦英记得,那一阵子,人心惶惶。尤其在村里的一位老人,在赶集时被两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抢走金项链,大伙更加紧张。 那时,村里的年轻人很少,大伙一致认为是城里的盗贼窜到了乡下。为此,村里人将城里人念叨了好一阵子。 后来,在经过几起相同的事件后,大伙出门都是结伴而行,让盗贼没了可趁之机,此事方才渐渐平息。 当秦建国将这件事讲给秦英听时,秦英笑着说村里的老人老当益壮,再强壮的盗贼也会被吓跑。但秦英的心里却很是心酸。 院墙只是给老人的一种心理安慰,其实若真正有贼惦记的东西,这样的院墙是拦不住盗贼的。 没有青壮年的家,总是缺了那么一些东西。 改革开放,令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也让人们的精神更加空虚。 “父母在,不远行”,在不知不觉中早已渐渐被人遗忘。 空巢老人是这个时代最特别的现象,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里最奇特的景象。传统里的儿孙满堂,也仅仅只有过年时才能享受到。 “你什么时候回城里?”女儿和外孙女回来,让秦建国很开心。偌大的院子,只有一老一少住,实在是太空旷了。 “坐一会儿就走!”秦英也想多待一会儿,但今天是星期六,童装店里的生意,一个礼拜里也就指望这两天! “哦!”虽然知道女儿今天会很忙,但秦建国在心里还是略微有些小小的期待。“你明天过来接月月?” “嗯!”秦英将女儿从电动车抱下来后,秦昊正乖乖站在电动车里等她来抱。 “昊昊真乖!”秦英忍不住夸奖道。 “男娃娃,那么乖干嘛?”待秦英将秦昊抱下车后,秦建国将电动车倒进车棚里。 秦英一只手牵着王月,另一只手牵着秦昊,静静等着秦建国开大门的锁。 大门是传统的双木门,门上有两个如古董一般的铜扣,秦建国特别稀罕。 每次看到木门,秦英总忍不住感叹古人那精巧的技艺,这门是1986年建房子时安上的。 门上并没有门上常见的合页片,只是门的上下留有圆柱,深深嵌入预留的两个槽里。就这么两个槽,令沉沉的门有了活动的余地。 三十余年,每天开开关关数十次,这门却没一点磨柱的迹象。 为此,秦英还询问过秦建国,关于木门材质的问题。 那时,秦建国笑着说,木门是在屋后砍的树做的。之所以能管这么久,是因为做门的木匠进行了特别的处理。 对于那个木匠,秦英略微有些印象。她曾经还看见木匠通过火温使木条制成所需要的模样,那个场景,令秦英特别震憾,至今仍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发展工商业,为了让农村人进城里务工,田里的赋税加重。一年下来,在交完各种税后,手里的余钱少得可怜。 为了生存,许多农村人都离开村子,去城里务工。而木匠也是那时离开的,后来再也没有回来过。 因为妻子体弱,而三个子女又需要人照顾,秦建国并没有随大流离开村子,而是将村里许多空置的田地承包下来,辛苦耕种着。 直到秦英初中毕业,秦建国那一直弯着的背才终于挺直了些。那时,秦英对那些税是深恶痛绝的。 如今种田,不仅不用交农业税,政府反而按田亩补贴农户。秦建国因为田种得多,所以每年的补贴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每当那些从城里返回的人羡慕他时,他总是乐呵呵的说:“如果你们当年也留在村里,承担那沉重的税,今天你们也能像我这样因田地而领补贴啊!” 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劳而获的!追根溯源,总能找到它的起因。 进屋后,秦英松开牵着两个孩子的手,找了把椅子坐下来歇息。 在秦英的默许下,王月跟着秦昊开如满屋子跑着。两个孩子难得有个伴,那个兴奋劲,似要把屋顶掀了似的。 老屋的布置非常传统,正中是堂屋,两边分别是四个卧室,一边两个,刚好能住下一家人。 家里的粮食装在外面的厢房里。那一排厢房,分成了三个房子,两侧是杂物和粮仓,正中是厨房。 这个院子的布局是秦建国最得意的佳作,若不是怕太惹眼,秦建国说不定会将这里改成二进院的宅院。 老屋是用青砖砌的,那东西在现在实在是个稀罕物。那个时代的砖可比现在的砖厚实多了。 有一次装修屋子,需要在墙上钻孔,那人用电钻钻了好久才勉强弄出个小孔。后来不得已,只能改了装修方案。 因为这件事,秦建国在秦英面前唠叨了好几次,说老屋的质量好,可以传好几代子孙! 可惜,弟弟秦明强对这个老旧的屋子嫌弃万分,一心只想着在城里买套房。为此,还跟秦建国吵了好几次。 老人念旧,对自己年轻时置办的物什,都特别珍惜。虽然,那并不值多少钱,但却是他曾经生活过的见证。 秦建国的这种心态,是儿子秦明强无法理解的,二代人的代沟就这么越来越大。 令秦建国欣慰的是,孙子秦昊对他所珍惜的物什很爱惜。这让他终于觉得自己后继有人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