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第 1 章 ------------------------------------------------------- 本书由www.biqugedu.com【为爱等一人】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 ┃ ┃ ┃ ☆    ☆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 ┃ ┃ 书     门  【此间青回】整理! ┃ ┃   香    第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 ┃ ┃ ☆   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 ┃ ┗━━━━━━━━━━━━━━━━━━━━━━━━━━━━━━━━━━━━━━━━━┛ 出版说明 0 本书作者杉田一次,一九○四年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毕业。曾任日本驻美国、英国武官。太平洋战争中,作为第二十五军、第八方面军、第十七方面军和大本营参谋,参加过马来、瓜达尔卡纳尔岛、新几内亚等战役。战后历任北部军区副司令、富士学校校长、东部军区司令、陆军参谋长等职,一九六二年退役。现任日本退伍军人团体乡友联盟会会长。主要著作有:《被遗忘的我国安全》、《瑞士的国防与日本》。 《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一书,于一九八○年十月出版。书中比较系统地考察了我国东北、内蒙、新疆、西藏和苏联中亚、西伯利亚、远东以及蒙古的军事、经济、民族、地形、jiāo通、水文、气象等现实和历史的情况;对中苏战争能否bào发,战争bào发后双方可能采取的政略和战略,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态度等,提出了一些推测。作者认为中苏战争将是一场使用常规武器的局部有限战争,但也不能排除使用核武器和导致世界大战的可能xìng。作者具体介绍了苏联在亚洲各地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以及教育训练等情况;分析了苏军的强点和弱点,以及苏联入侵中国的可能样式,和各国围绕中苏战争的动向,这些对于我们了解情况,加强战备,进行国际斗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此,我们将此书翻译出版。 应该指出,由于作者受其资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限制,书中的不少观点是错误的。尤其是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论述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对我国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分析带有很大的局限xìng和片面xìng;对我国情况的评介有些是主观臆测,有些则属歪曲。除个别地方作了删节外,有些问题译者还加了注。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望读者在阅读时注意鉴别。 本书由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潘俊峰、高殿芳、钟庆安三同志译校,顾柏涛同志按原书绘图。 原书序文 0 苏联一九七九年末出动大军侵略阿富汗,企图在短期内迫阿就范,但事与愿违,反而陷入苦战之中,至今不能自拔。美国为营救被伊朗扣压的人质,四月二十五日采取了军事行动,但惨遭失败,给国内外以巨大冲击。两国事前虽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周密的准备,军事行动却未取得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无一不是因为遇到了事先未能预料到的情况(天然的地形地物和天候气象),这就告诉我们兵要地志是何等重要。 日本也有过类似教训。在支那事变 [ 译者注:即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大规模侵略我国的“七七事变”,下同。 ] 中,因对兵要地志调查不够,而不得不进行苦战,在大东亚战争 [ 译者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排挤和夺占美英荷集体在太平洋上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又名太平洋战争。 ] 中,因对“委任统治地” [ 译者注:委任统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爪分和统治的形式。委任统治地指战前德国在非洲和太平洋中的殖民地和属地以及奥斯曼帝国在近东的一部分领土。受委任统治国有英、法、比、日等。文中的委任统治地指日本受委任统治的太平洋诸岛。 ] 调查不够,致使地面作战失利,陆军在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的作战(战斗)初期(相当时间内),甚至不得不依赖海图进行。为此,许多官兵因疟疾、登革热 [ 译者注:由登革病dú引起、伊蚊传播的急xìng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烧伴畏寒、剧烈头痛、眼痛、背痛、全身肌ròu痛、关节痛、乏力、皮疹等。 ] 和营养不良等病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对此,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我们回顾过去、分析当前的世界形势和展望不久的将来时,概观中苏边境地区的兵要地志,探索中苏两国怎样在努力加强战备和中苏间是否会bào发战争,这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保障也是十分重要的。当今的世界正值古人所云“有备而无患”之时。一味追求理想而无视现实是不行的。战后日本“超现实主义”畅行无阻,即便是军事界也无法摆脱。三十余年来革命势力 [ 译者注:暗指日本社会党、日本共产党。 ] 所奔走呼号的“反对重新武装”、“恪守中立”、“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解散自卫队”等,就属于这个范畴。国家不可只靠理想和宪法来保卫。我们过去在印度尼赫鲁的和平主义和不结盟政策中看到了它的非现实xìng。今天,我们应该正视现实,并根据形势的变化迅速加强国防力量。唯其如此,方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国家。临阵磨qiāng,犹未为晚。绝不可重蹈柬埔寨和阿富汗的覆辙。 笔者并不愿中苏之间bào发战争。只是在忧虑我国的安全问题之余,为使读者通过中苏战争从更广泛的角度认识亚洲形势和日本现状,才冒昧执笔的。拙著如能对读者起到某些参考作用,笔者将感到喜出望外。 承蒙田中社长对本书给予巨大关怀,特此致谢。 杉田一次 一九八○午六月一日 原书前言 0 回顾世界发展史,可以说未开发地区总是处于战火之中。美洲大陆未开发之际,曾招来欧洲列强的竞争,成为拚杀激烈的战场,沦为这些国家的殖民地。 十九世纪以后,文化落后的亚洲成了列强的争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亚洲各国,过去无一不是欧美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非、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挪威沿岸的偏僻地区,也都遭到了战火的洗劫。南太平洋的委任统治地和阿留申群岛,不仅沦为战场,而且还有激战发生。由于科学技术和通信联络手段的惊人发展,这种最初人们难以预料的事情才出现。科学技术和通信联络手段越发展,地球越变得狭小;而地球越狭小声未开发地区越引人注目,成为列强竞争之地。人类的历史业已证明了这一点。 今天,放眼欧亚大陆,要说是未开发地区,恐怕就是中苏边境地区,即西伯利亚一带和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的西藏、新疆、阿富汗附近吧。这些地区至今没有被开发的原因很多,我以为是下列条件造成的: 1. 一般地说,这些地区是寒冷的不毛之地,气候变化急剧,而且远离海洋。 2.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系和帕米尔高原及其支脉阻挡了人类的活动,以山麓为中心的地区大沙漠横贯东西,阻碍了jiāo通。 3. 周围环境艰苦,不适于人类生活,因而人口稀少,居民被迫过着原始生活。 4. jiāo通和通信联络极为困难,与外界隔绝,处于孤立无援状态。 5. 中苏边境地区处于共产党的统治下,有关这些地区的资料很少,面且外国人到这些地区旅行受到严格限制。 但是,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科学技术获得了发展,飞机、坦克、装甲车、直升飞机、导弹等现代武器相继问世;jiāo通和通信手段也得到了提高,雷达、计算机等不断涌现。这大大有益于人类向未开发地区进军,人类文明在这些地区也得到了继承,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后许多登山运动员频繁攀登人烟罕至的喜马拉雅山脉,即是一例。 将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为获取原料和资源,人类将越来越加强对未开发地区的勘探。同时,由于有超级大国的对立和干预,发生在边陲之地而局部处理过的问题,也有可能发展成为引起世界关注的重大事件。中苏间的边境冲突正是其序曲,而从日本国家安全的立场看,又不是隔岸观火的问题,因此笔者愿弄清中苏边境一带的情况,并就中苏战争进行分析、研究。 第一章 中苏边境地区的历史概况 0 第一节 蒙古的兴起 第二节 欧亚的往来 1. 马可波罗的旅行 2. 其他的旅行者 第三节 日本人的探险 每当传来中苏边境地区发生冲突的消息,报刊就报道中苏战争可能bào发。所谓中苏边境,其实是一条长约七千公里的边境线。如果考虑到朝鲜半岛的三八线才不过约一百六十公里,那就容易了解中苏边境有多么漫长。 世界可谓大矣,在这条漫长的边境线上只有中苏两国互相接壤。为了把握这个地区的特点,在叙述中苏边境一带的情况之前,回顾一下过去的历史事实,看来是必要的。特别是这个地区地广人稀,历史、人情、风俗、习惯、风土、地势、天候、气象等不同寻常,因此就更有必要这样做。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笔者试图尽可能地多收集一些资料,对中苏边境周围的各个地区进行分析。尽管如此,以后需要进一步补充修正的地方一定很多。同时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等还将发生变化。如果读者通过本章内容能对中苏边境地区的一般情况多少有些了解,那就再好不过了。 第一节 蒙古的兴起 在欧洲大陆的北部和美洲大陆还处在未开发状态的时候,成吉思汗已经在中苏边境地区进行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规模作战了。在这之前,这些地区已有匈奴、吉尔吉斯、契丹、鞑靼、维吾尔以及其他民族分居各地长达几个世纪之久。既有以狩猎为生的森林部落,也有进行畜牧的部落,这些部落在各个地区建立了规模不一的国家。其中有的曾经进犯过中国。但是它们在发展成为健全的国家之前,就几遇挫折而夭亡了。 成吉思汗所属的蒙古族,似乎居住在黑龙江的上游地区。以畜牧和狩猎为谋生手段的这个民族,或与来自西方的伊斯兰教徒商人进行jiāo易,或通过战争掠夺所需物资,一直过着原始的生活。 成吉思汗生长的年代(一一六七年生),部落之间的争斗连续不断。成吉思汗(素称铁木真)征服了这些部落,取得了权势,于一二○一年 [ 译者注:据《辞海》记载,铁木真被推为大汗的时间是一二○六年。 ] 被推戴为成吉思汗(全世界的皇帝)。他把蒙古族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邻近一带地区,控制了现今外蒙古的大部分。一二○四年他率军击败占据外蒙古西北部的乃蛮族(在这次战争中得到了印玺,从此以后命令即通过文件下达),一二○五年又征服阿尔泰山脉中的篾儿乞惕 [ 译者注:古代居住在贝加尔湖以南、色楞格河下游一带的强大部落。 ] ,从而确立了号令新疆和中亚的地位。 成吉思汗为保卫自身安全,组编了护卫军。在他去世的时候,他直接指挥的总兵力据说是十二万九千人。 成吉思汗的国家是封建的军事国家。他与维吾尔(以现今新疆为中心的地区)保持友好关系,一二○九年首先进攻并征服了西夏(以内蒙古为中心的地区),继而与满洲的翁占族、契丹结成同盟,于一二二一年三月由西方越过国界侵入金国。当时成吉思汗虽然长于野战,但不知道攻击万里长城的方法,因而未能成功。对金国的入侵在这之后又进行了多次。一二一四年成吉思汗再次率军进犯山西、河北、山东一带和黄河一线,在黄河以北,幸免于战祸的仅仅有设防坚固、守兵众多的十一座城池。金国迁都开封,继续进行抵抗。到一二三四年为止,据说一直处于内乱状态。 在这个期间,新疆方面由于内乱而被成吉思汗征服,归并于蒙古帝国。这样,蒙古帝国开始与西方的花刺子模国(以包括中亚南部、阿富汗、伊朗一部在内的地区为中心)接壤。两国虽企图保持亲善关系,但不久就发生了冲突。成吉思汗于一二一九年夏把蒙古军集结到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把十五万至二十万的大军编成四个军,经新疆入侵现在的中亚南部,终于在一二二○年四月攻陷了布哈拉(位于乌兹别克州中部),征服了花刺子模国,后来又继续向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印度、高加索、波斯进军,在各地大破土著军队,显示了蒙古军的威力。特别是对怀有敌意的人,一律予以消灭,不论一般市民(包括fù女和儿童)还是士兵,都毫无区别地以极严厉的手段对待。成吉思汗驻扎在撒马尔罕、杜尚别等地,于一二二五年经新疆回国。 成吉思汗的这次西征,是沿今天的中苏边境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 章 地区进行的。作战部队甚至到达了波斯和俄罗斯基辅城的近郊,作战距离长达六七千公里,对欧洲和土耳其影响极大。 第二节 欧亚的往来 成吉思汗大军进行的西征,在没有飞机、铁路、通信联络又不方便的当时来说,是极大的冒险。无论从作战范围的地形、地势、天候、气象来说,还是从历经几年的作战时间来说,无疑是一项宏伟的壮举。 成吉思汗通过这次作战,得到了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从蒙古到里海的地区,出现了一个大蒙古帝国。政治和军事的枢纽要地均被蒙古人占据,官方文件用蒙古文书写,波斯语作为国际语言而通用。同时,成吉思汗的子弟、将军们被分配到各地担任首领。东西方的jiāo通日趋繁忙。德国人和法国人等也受雇于蒙古朝廷,伊斯兰教、基督教也随之传入。 这样,在从一二四五年到一三四五年的一百年间,东洋与西洋忽然相结合,以后两者又突然相分离。在这中间,马可波罗起了重大的作用。 1. 马可波罗的旅行 马可波罗一二七一年自意大利的威尼斯启程,经耶路撒冷、大不里士、霍尔木兹、阿富汗、巴达赫尚(因病在此逗留一年)、帕米尔、喀什、塔里木、阿尔干,罗布泊、哈密、宁夏、多lún淖尔到达蒙古首都,受到大汗忽必烈的接见。他穿越亚洲大陆耗费了三年半的时光岁月,后来作为忽必烈的臣下,当了十七年的官。他以忽必烈近臣或高级行政官员的身份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在这个期间,马可波罗曾从海上出使印度。他利用这个机会获准回国,经印度等地到达波斯,再出黑海,最后返抵威尼斯。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历时二十五年,回国时已超过四十岁。 数年之后,马可波罗将自己的东方之行写成旅行记 [ 译者注:指马可波罗所著的《马可波罗记行》。读书盛赞东方的富庶,文物的昌明,并对以后开辟新的航路有所影响。 ] 公诸于世。对此,很多人以为是童话故事而不相信。但是,他的旅行记的价值、他所叙述的事情的正确xìng,后来终于得到了公认。他以惊人的记忆和锐敏的观察所做的记述,被作为历史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文地理、动植物学、经济学、政治史等多方面的珍贵资料而得到介绍,对东西方的文化jiāo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参见马可波罗的旅行路线图) 图1 蒙古军的进军路线与马可波罗的旅行路线图 2. 其他的旅行者 马可波罗是个有口皆碑的人物,但是在他之前并不是没有人进行过东西方的联络工作。下面提到的就是先于马可波罗而到东方旅行的人。尼克洛波罗和马菲奥波罗(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就是马可波罗的先驱。 ① 普拉诺德卡尔佩尼(意大利人) 卡尔佩尼奉教皇伊诺森提乌斯四世 [ 译者注:伊诺森提乌斯四世诞生年月日不详,卒于一二五四年。一二二七年任枢机卿,一二四三年到一二五四年任罗马教皇。 ] 之命,于一二四五年春从法国里昂启程,经波希米亚、俄国(基辅)、伏尔加河沿岸、中亚北部,到蒙古首都库lún递jiāo了教皇的亲笔信(用蒙古语、拉丁语和波斯语三种文字写成),然后回国。 卡尔佩尼带回的元定宗贵由汗写给罗马教皇伊诺森提乌斯四世的亲笔信(用蒙古语和波斯语写成),至今尚存。这封信是东西方jiāo往历史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外jiāo文件。 ② 威廉德吕布律克 吕布律克 [ 译者注:威廉德吕布律克 一二一五年生于芬兰,一二五三年奉法国皇帝路易九世之命自塞浦路斯启程,途经地中海北岸、吉尔吉所草原、伊犁河谷到达蒙古,翌年归国。他向法国皇帝详细报告了旅行经过。 ] 奉法国皇帝 [ 译者注:指路易九世。 ] 之命,作为使者访问了库lún,他于一二五四年夏踏上归途,跨伏尔加河,经柯不克孜、亚美尼亚,回到了塞浦路斯岛。吕布律克大约是一二五三年出发前往蒙古的。据传,他的旅行记描述了俄国诸侯参观蒙古首都库lún,以及法国金属工匠和德国人在那里的情况。 ③ 马菲奥波罗和尼克洛波罗 这两个人作为正式的或半正式的使者经陆路往来于欧洲、外蒙古之间。马菲奥波罗和尼克洛波罗都是珠宝商人。他们于一二五三年离威尼斯,经康斯坦丁(在此逗留六年)、克里米亚(在此逗留一年)、伏尔加河沿岸、布哈拉(在此逗留三年)到库lún,晋见了元世主忽必烈。忽必烈询问了西方各国的情况,给他们二人以隆重的礼遇。忽必烈除赏赐他们大批礼物外,还派遣一个名叫克哥塔儿的蒙古人随他们前往拜谒罗马教皇,呈递了忽必烈的亲笔信,带回了基督教学者百人(精通lún理、修辞、文法、算术、天文、音乐、几何等七艺),并从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圣地的熊熊燃烧着的圣灯上取回了圣油。波罗兄弟俩非常感谢忽必烈的优厚礼遇,在他的援助和保护下,再次穿过亚洲大陆,通过蒙古的领地进入亚美尼亚,由莱阿斯港经阿库尔回到了威尼斯,结束了前后历时十五年的长途旅行。尼克洛波罗启程时,妻子正有孕在身。当他回来时,孩子已经成长为十五岁的少年,健壮而机灵。 这个少年就是马可波罗。他听了父亲的讲述,于是便沉醉于前往东方各国进行探险的幻想之中。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在十字军东征、意大利各城市的经济活动、蒙古帝国的建立、父辈长途旅行的基础上实现的。 总之,由于蒙古的兴起,才使东西方的联系和文化jiāo流得以沿今天的中苏边境地带进行。 第三节 日本人的探险 地处欧亚大陆中部的中苏边境地区,曾由俄国(苏联)和中国进行过详细的勘查,但两国谁都未公布过详细资料。 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即使到日俄战争之后也不为人们所详知,但是日本人由于担心俄国侵略亚洲,却早就到这些地区进行过探险和旅行。本武扬(曾任驻俄公使和邮政大臣)、西德二郎(曾任驻俄国、清朝公使,枢密院顾问)和福田安正少校(以后晋升为陆军大将)所进行的旅行就是例证。 1. 本武扬公使结束大约四年的公务回国时,于一八七八年七月二十三日从俄国首都彼得堡启程,十月二日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他用六十八天的时间穿越了西伯利亚。时年四十三岁。 2. 西德二郎公使于一八八○年七月二十日离开俄国首都,经中亚、西伯利亚进入中国,又经上海于第二年四月回到东京。时年三十三岁。 3. 福岛安正少校结束驻德公使馆武官任期回国时,曾单人骑马毅然进行了横跨西伯利亚的旅行。当时俄国宣布要建设西伯利亚铁路,福岛为了实地调查俄国东进的情况,参照本武扬和西德二郎二人的旅行经验,进行了这次旅行。在这以后,福岛少校还在日俄战争后到过中亚地区旅行。详细情况将在后文叙述,这里主要叙述一下西伯利亚之行。 福岛少校结束驻德武官的任期后(时年三十八岁),于一八九二年二月十一日离开柏林,经莫斯科、乌拉尔山脉,由西伯利亚进入蒙古,再由乌兰巴托、赤塔、伊尔库茨克、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到满洲的齐齐哈尔,经吉林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这次旅行共历时四百八十八天(参见旅行路线图)。福岛通过这次旅行掌握了几乎不被世人所知的西伯利亚与外蒙古的概况。不用说,这些情况对指导日俄战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福岛上校(已由原来的少校经中校晋升到上校)的中亚之行,自一八九五年开始。他用三年的时间遍访了中东和印度。一八九六年,他到达波斯和中亚方面,弄清了这个地区的情况。在福岛上校之前,到过这些地方旅行的日本人中间,有曾经在俄国临时首都彼得堡任过职的西德二郎公使(此人是曾经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马术比赛中荣获冠军的西中尉的父亲,西中尉后来晋升为上校)。他于一八八○年七月二十日启程回国,在公使馆人员的欢送下,从彼得堡车站出发,途经莫斯科到了奥lún堡(铁路终点),以后又经厄斯坦、卡扎林斯克,沿锡尔河到了塔什干。到达塔什干的日期是八月十八日。以后又经撒马尔罕、布哈拉、浩罕、阿拉木图,于十一月上旬进入中国的伊犁地区,再由俄国的塞米巴拉金斯克到西伯利亚,到中国的上海。详细情况不得而知。 第二章 中国一侧的边境地区(含外蒙古) 0 第一节 东北三省 第二节 内蒙古 第三节 外蒙古 第四节 新疆 第五节 西藏 中国的东北三省曾经是日清战争 [ 译者注:即中日甲午战争,下同。 ] 和日俄战争的战场,在日俄战争以后的约四十年间曾经是我国的势力范围 [ 译者注:实际是侵略。 ] ,是我国比较熟悉的地方。东北地区在战后的三十五年里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边境上的内蒙古、新疆、西藏三个地区的变化当然更大。这些地区与世隔绝,难以掌握它们的确切情况。另外,曾经访问过这些地区的日本人极为有限,访问的时间也较为久远,战后长时期内外国人又被禁止涉足这些地区,因此有助于弄清这些地区情况的资料是很少的。但是,外蒙古情况稍不同。这个国家在一九五六年与日本一起获准参加了联合国,与日本建立了外jiāo关系,人员往来出现了松动,因此虽然仍有限制,但与以往相比,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了解一些情况的。 至于其他边境的情况,仍然难于详细了解。这些地方的地势、气候、风土等,过去和今天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可以参考以往的资料,以一观其概貌。 被称作边境的新疆、西藏、内蒙古的面积约占整个中国总面积二分之一,人口约两千七百万人,只占中国全部人口九亿六千万人的百分之二点八。这些地区大多是大沙漠和不毛之地,与中国内地的jiāo通十分不便,人口微不足道。但从中国的国防角度来看,价值却不可低估。 观察一下中苏边境中国一侧的边境地带,就会发现那里是高原地带,其中有的高原高度超过了富士山。(参见图3) 图3 中国行政区划一览图 外蒙古:海拔约一千五百米,西北部有二千至三千米的高山。 内蒙古:海拔约一千米。 甘肃省:海拔二千米以上。 新 疆:天山北部平地海拔二百至五百米,山地有二千至四千米的山系。天山南部是海拔一千五百至二千米的大沙漠。 西 藏:海拔三千至四千米。 青 海:海拔四千米以上。 图4 主要山脉与高程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新疆、西藏隔甘肃、青海而与中国内地分离,天山北部形成了最低的盆地。这里是各民族的聚居地。他们与汉族截然不同,信奉伊斯兰教和喇嘛教,有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过去外蒙古处于俄国(苏联)的势力之下,新疆屡受俄国(苏联)的控制,西藏不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经常与中国分庭抗礼,很大原因是由于上述地理条件造成的 [ 译者注:是俄、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颠覆和侵略造成的。 ] 如上所述,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以蒙古为中心,征服中国内地、新疆、中亚、阿富汗、印度、波斯、俄国东部,而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得以称霸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区,主要是因为他具有非凡的天才和能力。当然他饲养大量马匹,拥有当时最大的军事机动能力以及蒙古民族擅长骑术、精于狩猎,也是一个原因。时至今日,要徒步到这些地区旅行仍是极其困难的,无法与骑马相比,天然的地形和地势依然是巨大障碍。中苏之间的地面jiāo通,除了东北地区和外蒙古之外,只有甘肃天山北路可通。中国已经把铁路从中国的内地铺设到了新疆的乌鲁木齐,苏联也正在从中亚铁路到中苏边境附近修建铁路支线,这都是从保持中苏之间的最短距离的jiāo通联系这一考虑出发的。但是由于形势所致,两条铁路尚未接通。事实上,从日华战争 [ 译者注:即开始于“七七事变”的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 ]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主要是通过这条通道进行的。 边境地区由于资金、劳动力不足,运输能力差,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似乎也发展不快。但是,新疆作为中国的核试验基地受到了重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因紧接中国内地,因而有相当的发展,这里发现了许多资源,在中国的工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边境(含东北三省)的人口约达一亿二千万(其中汉族不到二分之一),约为苏联乌拉尔以东(含中亚)人口的两倍。 第一节 东北三省[注] 东北三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东隔乌苏里江,北隔黑龙江与苏联西伯利亚相望,西经兴安岭(海拔一千五百米)与内、外蒙古相接,东南隔鸭绿江、图们江与朝鲜半岛相望,南面是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抱中的黄海、渤海湾,很多港口散布其间。 东北地区面积为八十万五千六百平方公里,在当今中国占居重要地位。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与内、外蒙古关系密切,满族曾多次入侵中国称霸。 [ 译者注:文内多处把我国境内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争斗,视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这是作者的历史偏见。 ] 这个地区还通过朝鲜半岛与日本保持很深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辽、金时代,朝鲜半岛就不断遭受侵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 章 至成吉思汗在蒙古兴起并占领了满洲的大部以后,蒙古自一二三一年起六十九年内曾六次入侵朝鲜半岛的高丽 [ 译者注:高丽(九一八-一三九二年)一名高句丽,为朝鲜半岛北部王建所创的一个国家。 ] ,终于与日本有了接触。 当时日本正值镰仓幕府时期,没有接纳蒙古提出的建立国jiāo的建议。蒙古(元朝)对日本的拒绝非常恼怒,于一二七四年入侵高丽后,立即出动九百艘战船约五万大军对日本发动了进攻。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文永之役。十月二十日蒙古军在九州的博多登陆,但由于遭到日本的反击,又碰巧遇到台风的袭击,因此企图未能得逞。在这之后,蒙古仍未放弃侵略日本的企图,于一二七六年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北半部,在那里设立了东宁府,下令高丽做进攻日本的准备,一二八一年六月命令东军(九百艘战船四万人)由朝鲜半岛对日本发动了进攻。同时,又以江南军(三千五百艘战船十万人)协同东军,从华中(长江方向)对日本的北九州发起了进攻。这就是弘安之役。这次战役也没有取得成功。在这以后,蒙古(元朝)尽管仍然企图攻占日本,但终因国力日益衰落下去而未能得逞。 一五九二年丰臣秀吉 [ 译者注:丰臣秀吉(一五三六-一五九八)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统一日本全国的著名武将。尾张国爱知中村人。早年充任织田信长部将,转战各地,屡建军功,称羽柴氏。一五八五年任关白,赐姓丰臣。后经多次战争,于一五九○年灭北条氏,统一全国。一五九二年让关白位与其养子秀次,自称太阁。一五九二年和一五九七年两次入侵朝鲜,最后败于朝鲜抗倭名将李舜臣指挥的龟船舰队,死于伏见城(桃山)。 ] 对朝鲜进行了征讨。在这之后直到一八八○年,这一段时期内满洲和朝鲜半岛是比较平静稳定的。然而到一八九四年日清战争一bào发,满洲和朝鲜半岛便成了战场,满洲受到各国的注目。特别是俄国乘北清事变 [ 译者注:指我国一八九九年bào发的义和团反帝运动,下同。 ] bào发之机,把大军开到了满洲。在这之前,俄国为了开发西伯利亚,于一八九二年着手修建横跨西伯利亚的铁路。随着俄军进驻满洲,铁路的建设速度加快,俄国对亚洲的渗透也更加积极起来。结果,日俄之间在一九○四至一九○五年bào发了战争,满洲变成战场。两国军队根本不把中国的主权放在眼里,在这个地区展开了激战。众所周知,日军出兵西伯利亚的时候,就是以满洲为基地进行的。日本占有辽东半岛后,在南满培植亲日势力,后来经过满洲事变 [ 译者注:即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下同。 ] ,建立并控制了以东北三省为中心的满洲国。至太平洋战争末期,满洲受到了苏军的进攻并成为苏军的占领区,大连和旅顺变成了苏联的租借地。在日本控制满洲期间,日军和苏军之间曾相继发生了张鼓峰事件(一九三八年)和诺门坎事件(一九三九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共产党控制了中国大陆,一九五○年二月与苏联缔结了中苏同盟,同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战争bào发,中国支持北朝鲜。就这样,东北地区在二十世纪以后作为日本、苏联和中国的争斗之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东北地区由于这些明争暗斗反而得到了发展。jiāo通通信迅速改善,资源被充分地利用,粮食也能自给自足,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中国不可缺少的地区。东北地区的人口约为九千万,其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二点四,少数民族七百九十万(满族二百一十万、朝鲜族一百一十三万,蒙古族三十二万、回族二十三万,以及达斡尔族、鄂lún春族、俄罗斯族、锡伯族、翁古族等),他们散居在各地。 这个地区在满洲国时代重工业就很发达,现在也以其丰富的资源(铁矿石、铜、铅、银、铁矾土、石油、油母页岩等)为基础,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的中心地区。也就是说,由于有鞍山、本溪、通化的钢铁,抚顺、阜新、鹤岗、鸡西、双鸭山的煤炭以及抚顺、桦甸的油母页岩等资源,这里的重工业相当发达。 鞍 山:钢铁联合企业。 本 溪:钢铁公司。 大 连:钢铁公司及造船厂。 抚 顺:铝厂。 长 春:汽车工业。 齐齐哈尔:机车制造厂。 沈 阳:铅、锌的冶炼厂,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大型工作母机,军火工业,航空工业。 哈尔滨:重型电机、涡轮机、轴承、汽车工业,航空工业。 大 庆:石油工业(年产三千万吨)。 由于工业发达,所以铁路的密度最高,占中国全部铁路的百分之三十,特别是哈尔滨-佳木斯线、佳木斯-牡丹江线、哈尔滨-牡丹江线、牡丹江-大连线都已修成复线,jiāo通网为中国之冠。而且这个地区农、林、牧的资源也很丰富,大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作为粮仓在中国正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哈尔滨西北的大庆油田地区,石油连年增产。由大庆至秦皇岛的一千一百零五公里长的石油管道敷设了两年,已于一九七三年九月输油。 总而言之,东北地区是俄国(苏联)久已垂涎之地,这一点恐怕时至今日也没有什么变化。这已为过去的历史所证明。这个地区东、北、西三方面均被苏联包围,特别是在西面的内、外蒙古方向,由于没有天然屏障,因此中枢部很容易受到来自这个方向的威胁。这一点已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军在这里进行的进攻作战所证明。 第二节 内蒙古 内蒙古地区在古代是匈奴等蒙古族侵略中国时的通道和战场。公元四世纪前,中国为了防备来自北方的入侵,在内地与内蒙古之间建筑了万里长城。中国想用它来保卫长城以内的居民。用城郭保卫居民的思想,后来也为满洲和中国内地的城市所接受。秦始皇时代把各城池的城墙连接了起来,并且加以延长,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万里长城(后世又有延长)。万里长城长约二千五百公里 [ 译者注:关于长城的长度,据《辞海》(缩印本)记载,约为六千七百公里, ] ,高约九米,每一百八十二米设十二米高的敌楼一个。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内蒙古是中国的重要的第一线防御地区。 内蒙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设立的一个自治区。它是在中国建国之前的一九四七年五月,以满洲国的兴安省和锡林郭勒盟(相当于中国各省的专区)为中心而成立的。在这以后,自治区进一步扩大,现在以呼和浩特为首府,面积达一百一十八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一千三百万,是一个大自治区。它辖有两个行政区和八个盟。其中以蒙古族为主的盟,只有锡林郭勒和呼lún贝尔两个盟。在一千三百万的人口中,蒙古族只不过约占一百三十万,汉族占绝对优势。 自治区主席是蒙古族人,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是蒙古族。从表面上看是优待蒙古族的,但是在中央的强有力的控制之下,内蒙古自治区与其他省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内蒙古是中国的重要的牧业区,海拉尔、呼和浩特和集宁是农牧产品加工中心。具体地说,在海拉尔有ròu类加工联合企业、nǎi粉厂、皮革厂;在呼和浩特有nǎi粉厂、毛纺织厂、食油加工厂、被服厂,在集宁有ròu类加工厂、骨粉厂、食油加工厂、毛纺织厂等。在经济建设方面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九五五年建成的包头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包钢与鞍钢、武钢被称为中国的三大钢铁基地。在包头还建有中国屈指可数的原子能工业基地。 内蒙古的地位和地势表明,它居于掩护东北地区和中国内地,对付来自北方侵略的态势。东经兴安岭(海拔两千米左右)与东北地区相连,南经万里长城与中国内地毗邻,西与甘肃省西部接壤,地势颇似外蒙古。与外蒙古往来的主要jiāo通路线是北京至乌兰巴托之间的铁路与公路。由于中苏关系破裂所致,内蒙古境内的铁路已改成窄轨,与外蒙古境内的宽轨不同。这也大概就是中国对付北方侵略、重视内蒙古地位的结果。 在这里暂且叙述一下内蒙古的过去。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的日本,与俄国缔结了秘密协定,相互确认:内蒙古归于日本势力之下,外蒙古属于俄国势力范围。一九三二年满洲国诞生后,日本的势力渗透到内蒙古,一九三五年八月在新京(今长春)缔结了《满蒙互助条约》。一九三六年八月,受到日本支持的内蒙古军队向绥远进军,结果失利。为此,一九三八年日本组建了驻蒙军,由它担任这个方面的作战任务。当然,苏联与外蒙古很注意日军在内蒙古的动向。一九三九年五月,日苏之间由于边界纠纷bào发了诺门坎事件。在哈拉哈河河畔,日军受到了苏军的沉重打击,这对内蒙古的形势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对日宣战的时候,外蒙古军与苏军一起攻到内蒙古,并在内蒙古发动了建立蒙古统一国家的运动。不用说这个运动是得到苏联支持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外蒙古势力对内蒙古的渗透。随着中国(中国共产党)军队进军内蒙古,外蒙古军(外蒙古居民)不得不撤回本国。如上所述,在中国共产党统一大陆之前,内蒙古已建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对中国共产党控制大陆起到了很大作用。 第三节 外蒙古 据说外蒙古位居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区。十三世纪席卷中亚、波斯和俄国的成吉思汗,据传诞生在乌兰巴托的东北 [ 作者注:在外蒙古,人们是不能随便谈论成吉思汗的。 ] 。国外对外蒙古的情况不甚了解,日本也竟然有许多人不知道外蒙古是日本在诺门坎事件与日苏战争 [ 译者注: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军发起的对日作战。 ] 中两次jiāo过战的国家。 外蒙古面积相当西德、英国和法国三国面积的总和。它介于中苏之间,人口仅一百四十万。国土的大部分是沙漠和草原,平坦地都是海拔一千至一千二百米的山地,西南经海拔二千至四千三百米的阿尔泰山脉与新疆接壤。由乌兰巴托以西向西北方向延伸的山脉,海拔三千至四千米,与阿尔泰山脉平行。在这条山脉与阿尔泰山脉之间形成了有四处湖泊的谷地。所以,通过两条山脉之间能比较容易地从苏联进入外蒙古。但是要由外蒙古进入新疆则是极其困难的,因为这里的jiāo通受到了阻隔。 外蒙古的东面和南面与东北三省、内蒙古毗邻,边界附近的山地(海拔一千五百米)构成了内蒙古与外蒙古的边界。外蒙古境内的河流都流向北方,分别注入贝加尔湖和黑龙江。西北部的湖水注入鄂毕河和叶尼塞河。 由于国内人口稀少并且以游牧为主,因此jiāo通不发达。南北走向的铁路(一九三○年建成)与中苏相接。主要公路经乌兰巴托贯穿国内东西、南北。东部的jiāo通比其他地区略发达些。这里除山岳地带外多为丘陵地和沙漠地,土质坚硬,诸兵种容易通行,机场也不难修建。北纬四十五度以内都是旷野,没有树木,飞机(直升机)和汽车的利用价值极大,但不便于荫蔽,并且存在供水问题。昼夜温差极大(天气晴朗的日子多,很少降雨),鄂嫩河以东冬季降雪少,对于供水和识别方向问题需要特别注意。色楞格河和克鲁lún河虽然是大河,但有徒涉场,河水一般都很浅。外蒙古的西部不同于东部,这里的气候变化无常,湖沼之水含有盐分。 冬季的气候一般地说严酷剧烈,蒙古马不适应,需要使用骆驼。在夏季需要注意河流附近蚊群的叮咬。 蒙古族信仰喇嘛教,以畜牧和狩猎为生,游居各地,继续过着蒙古包生活,即使到今天也还是能骑善shè的一个民族。外蒙古拥有苏式的陆军和空军,十六岁到五十岁的人有服兵役的义务。装备均由苏联供给,一九七八年的国防费为一亿二千万美元(每人平均负担国防费八十五美元)。 陆军:二个步兵旅(二万八千人)、一个建筑旅,装备一百三十辆坦克和若干自行火pào,有预备兵力三万。 空军:第一线飞机十架,运输机三十架,直升机十架,一个SA-2导弹营,兵力为二千人。 边防和内卫部队:一万八千人。 [ 译者注:此处所列数据与其他资料相距较大。据有的资料记载,蒙古军队建制有军、师、旅、团等,兵力大约近六万人. ] 对苏联来说,外蒙古价值极大。目前外蒙古正在努力加强对苏联的依赖xìng。这里姑且叙述一下苏联与外蒙古历史上的关系。 在日清战争之前,俄国曾派遣波兹德尼耶夫 [ 译者注:阿历克塞马特维维奇波兹德尼耶夫 俄国的蒙古学学者。一八七六年参加俄国地理学协会主办的蒙古探险队,对蒙古进行了考察。一八八三年取得学位,翌年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后开办满洲语讲座,并在俄国首次讲授蒙古各种方言的文学史,从而创立了蒙古学。著有《蒙古与蒙古人》等著作。 ] 调查团,对外蒙古进行地质考察。直到日俄战争bào发前,俄国一直认为外蒙古的价值不过是驻满洲俄军的物资补给地而已。 后来,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吃了败仗,才改变了对外蒙古的看法。俄国认识到外蒙古对于保护西伯利亚铁路侧翼的战略价值,因此通过日俄之间的秘密协定,把外蒙古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一九一一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外蒙古宣布自治,俄国对外蒙古从军事上进行援助,派遣了军事教官。一九一四年又派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4 章 财政顾问,对外蒙古进行帮助。在此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bào发,俄国卷入了这场战争。中国在这个期间虽然努力控制外蒙古,但是外蒙古在苏联的支援下终于在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八日正式地作为蒙古共和国而独立。一九二九年,苏联因为中东铁路 [ 译者注:我国东北境内的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东至绥芬河,西至满洲里,南至长春,全长一千七百二十一公里。 ] 问题入侵北满(东北北部)。一九三一年,满洲事变bào发,接着满洲国成立。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苏联与外蒙古签订军事互助协定,把人口只有九十万、常备兵力大约有一万人的外蒙古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以后,又乘一九三九年的诺门坎事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外蒙古越来越牢固地控制在手中。特别是在一九四五年二月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以参加对日作战为条件,迫使中国(当时在蒋介石的统治之下)承认外蒙古的独立,中国终于在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五日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战后,中苏两国的关系随着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权而得到了改善。一九五○年二月,双方缔结了中苏同盟,中国与外蒙古的关系也有了改善。中国派出约四万名技术人员、工人帮助外蒙古建设。另外,到北京大学学习的蒙古青年也不少。从乌兰巴托到北京铺设了宽轨铁路,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之间的直达列车通了车。中国、外蒙古、苏联的关系看来是正常的。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蒙之间缔结了协定。苏联看出中国有意恢复它在外蒙古的势力,便逐渐地采取强硬态度,终于在一九六六年一月通过和蒙古签定同盟条约,取得了在外蒙古驻军的权利。另外在外蒙古东部,修筑了由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到乔巴山及其前方地区的铁路,这使苏联向外蒙古渗透和补给更加容易。随着中苏关系逐步恶化,苏联把核武器和数万军队部署在外蒙古,使苏联对外蒙古的控制越来越牢固。 图5 一九三九年诺门坎作战略图 注:① 苏军从赤塔出发,利用铁路(博尔集亚-乔巴山路段于8月建成)与公路在夜间把兵力集中到塔木察格布拉克附近。8月20日用南、中、北三个集群对日军实施了攻势作战。 南方集群:第57师、第8骑兵师(外蒙古),第8旅、第6坦克旅、第11坦克旅。 中央集群:第36师、第82师、第5旅。 北方集群:第6骑兵师(外蒙古)、第7旅、第82师第1团、第11坦克旅的二个营。 预备兵力:第212旅、第9旅、第6坦克旅第1营。 ② 后方物资储备55,000吨,动用卡车4,300台。 ③ 哈拉哈河河畔有大蚊群。 第四节 新疆 汉族进入现在的新疆这个地区是在公元前一四一至八十七年这一时期。新疆当时称作西域,位于东亚jiāo通的要冲,是争夺的中心。成吉思汗跨欧亚大陆创立元朝大帝国时,这个地区居于中心。但是,这个地区建立的国家一个个由兴盛走向衰亡,无一久长。清朝帝国在新疆建立了屯田兵制度,镇抚各地,于一八八二年成立了新疆省。 新疆与苏联中亚地区的三个州 [ 译者注:指阿拉木图州、伊塞克湖州和安集延州。 ] 接壤,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毗连,东西经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相连,东面与青海省接连。除航空之外,与中国内地的联系不得不只靠一条铁路(一九六五年时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的直达列车隔日开一次)和两条公路进行。从中国内地出发,沿这些jiāo通路线西行,需要通过漫长的陆路才能到达新疆。因此,中国与新疆的联系是不方便的。横贯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有的地方海拔六千米)把新疆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南部地区与西藏相连,它的大部分为塔克马干沙漠所占。 天山北路经阿尔泰山脉(海拔三千五百米以下)与外蒙古相接。西部有山系(海拔三千四百米)介于新疆与苏联之间。北疆中部有准噶尔盆地。吐鲁番东部的吐鲁番盆地的最低处低于海平面一百五十四米,是中国大陆内部的最低点。沿着这两个盆地呈东西走向的山地(海拔二千至三千米),形成了强有力的抵抗地域,可对付苏联由西部方向的入侵。 西部的高山常年积雪,冰川jiāo错;而东部地区地势较低,而且很少起伏。在天山的各山系间有很多的盆地和谷地。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水草丰富。新疆西部边缘的谷地形成了通往中亚的天然jiāo通路线,这就是古代的丝绸之路。 河流除一部分之外,都是内陆河。高山融化的雪水可用来灌溉土地 [ 作者注:通过“坎儿井”这种方式疏导地下水,利用天山山系的水源。 ] ,流至山麓附近后在沙漠中消失。上游河水的水量大多比下游多。 塔里木河是自治区内的最大河流,流入罗布泊。罗布泊曾几次移动位置,以移动湖而著称。罗布泊含盐量很多,因此冬季也不冻结,据说水深仅四十厘米。 新疆地区的气候是典型的大陆xìng气候。天山南北两区气候相差很大,天山北部因北冰洋的水气和寒流袭入,冬季长达六个月,很寒冷,相反,天山南部气温比较高,湿度低,降雨量是中国大陆内最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了天然屏障。据说冬季百来人,横穿该沙漠要用一个来月的时间才能见到绿洲;如果迷了路,将成为不归之客。 新疆的面积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日本的四倍,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省、自治区中面积最大的。人口在一九六八年已达一千一百万(一九五三年时包括五十万汉族在内才只有五百万人左右),而且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居民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鞑靼族、吉尔吉斯族等十几个民族组成,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居多。维吾尔族人过去占居民的百分之七十四,据说现在汉族已占百分之五十。流动于中苏两国境内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经常发生问题。 新疆未开垦的荒地很多,发展农业生产的潜力很大,种植有小麦、稻米、玉蜀黍、棉花、桑树、葡萄、苹果、梨等。森林资源很丰富,杉、落叶松、喜马拉雅松、白桦居多。畜牧业很发达,仅次于农业。牧民饲养羊、马、牛、骆驼等,其中以羊为最多。 在工业方面,炼钢、纺织、汽车修理、水泥、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等发展迅速,多数集中在乌鲁木齐。另外,地下资源有北部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油田(贮量为六亿吨),输油管道已铺设到独山子。这里从一九五七年年初开始动工,至一九五八年建成了炼油厂。除石油以外,还发现了铀、黄金和铁等地下矿藏。罗布泊成了中国著名的核试验场, 这里先叙述一下历史上中、苏、英围绕新疆问题展开的斗争。 新疆与苏联的中亚接壤,有的地方未划定边界,因此,中苏两国之间的冲突长年不断。事实如下: 一八四○年,巴尔喀什湖以西的清朝领土被俄国攫夺。 一八五一年,中、俄两国缔结《伊犁通商条约》,俄国在伊犁、塔城设立了领事馆。 一八七一年,俄国占领了伊犁。 一八八一年,中、俄确定以额尔齐斯河为两国边界。 一九二五年,苏联向伊犁、塔城、乌鲁木齐、阿克苏,喀什强行派驻贸易通商代表,并以卫队为名派遣了约五百人的军队。另外还强制使用苏联纸币。 一九三一年,苏联乘新疆内部发生动乱之机,与省长缔结秘密通商协定,努力培植新疆的亲苏势力。 一九三二年,新疆的政权由盛世才掌握,苏联对盛世才采取了怀柔政策。 一九三四年,盛世才在苏军两个旅(装备有坦克、装甲车)的援助下掌握了新疆的实权,继之与苏联缔结了贷款协定。 一九三七年,支那事变bào发,新疆作为苏联向中国提供援助的“红色之路”而受到重视,苏联的势力日益壮大。 一九四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bào发后,中国更加关心新疆(补给线)。这时苏联军队受到德军的攻击而处于苦战之中。中国guó mín dǎng政府利用这个时机策动盛世才发动了反苏事件,把苏联人全部赶出了新疆。 一九四四年,少数民族不堪压迫,举行了bào dòng。驻伊犁的guó mín dǎng军队被参加bào dòng的民众击败。苏联支持这次bào dòng,占领了伊犁、塔城、承化三个地区,成立了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苏联趁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近结束之机,对新疆进行了明显的渗透。 一九四五年,张治中担任了新疆省长,负责统治新疆,但是中国内地的共产党力量取得了发展,张治中后来也投入了máo zé dōng的怀抱。 一九四八年,新疆省长由张治中换成了包尔汉。当时在新疆驻有陶峙岳指挥下的十万军队(以第四十二师、第七十八师、第一骑兵师为主力的部队)。guó mín dǎng军队必须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抵抗共产党军队。一九四九年九月,guó mín dǎng军队为共产党军队收编,省长也在人民政府成立后投降了máo zé dōng政权。 过去的驻军和民族革命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到一九五五年为止,这个军一直由以包尔汉为主席的人民政府统辖。 一九五五年十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维吾尔族人赛福鼎担任了自治区主席。中国(中国共产党)政府除努力开发新疆和维持治安以外,还从内地移民,孜孜不倦地努力使新疆处于中央政权的控制之下。 图6 新疆略图 一九六二年,伊犁河谷的哈萨克族(六万人)到苏联驻固尔扎 [ 译者注:固尔扎即伊犁,现在的伊宁市。 ] 领事馆求援,苏联把这些人送到了苏联。 [ 译者注:实际是苏联通过其驻中国新疆的机构和人员,在伊犁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颠覆活动,胁迫中国公民去苏联。 ] 第二年,苏军军官将这些人组编成四个师,提供给他们弹yào,把他们送回了新疆。 一九六三年,据说中国为预防新疆发生事变,往新疆移居了九十万学生。新疆驻有八个农业师和两个工业建设师,在一九六二年九月到一九六三年二月的这个时期,补充了五万多名新兵。 从上述事实可以了解到,苏联(俄国)野心勃勃,觊觎新疆。另外,谈及新疆时,还必须附带说明一下帕米尔高原地区周围的情况。 英国自从攫取印度作为它的殖民地以后,一直担心俄国(苏联)南下,十分关心新疆的动向。一八九八年,它与俄国秘密签订协定,瓜分了帕米尔高原,确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协定规定:明铁盖山口以南属印度,东南一角归新疆,明铁盖山口北侧由俄军警戒。可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巴基斯坦取得了独立,明铁盖山口以南的归属问题成为印巴之间争论的一个问题,巴基斯坦以军事手段占领了这个地区。中国政府认为苏联占领了帕米尔高原附近的中国领土,于一九六三年与巴基斯坦签订边界协定,把吉尔吉特地区弄到了手。这样,中国得以直接与巴基斯坦接壤,与巴基斯坦关系进一步密切起来。与此相反,苏联由于帕米尔高原和新疆与本国有重大利害关系,因此反对中巴的举动,认为吉尔吉特地区是印度的领土,在支持印度的同时,加强了与阿富汗的关系。苏联之所以如此,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美国曾经把明铁盖山口南面的吉尔吉特地区作为军事基地,从那里派出U-2飞机到苏联上空进行秘密侦察,苏联对此强烈反对过。总而言之,帕米尔高原及明铁盖山口附近的地区是中国、苏联、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毗连的地区,很容易成为这些国家之间的争执之地。 第五节 西藏 被称作世界屋脊的西藏,可以说是人迹罕至之地,未开发的地方极多,至今不为世人所知。这个地区虽说一向处于中国的主权之下,但那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实际上它长期处于英国的影响之下,因为从地理位置来看,它与印度的关系很深。西藏生产青稞和小麦,一九七四年实现了自给自足,一九七八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九亿公斤。 西藏东连青海省及四川省,北连新疆省,形成海拔三千至四千米的高原地带。东西走向的昆仑山脉坐落于它与新疆之间,唐古拉山脉与外喜马拉雅山脉之间是西藏高原,高原上耸立着许多五六千米的山峰。西藏与北部的jiāo通(除航空之外)明显地受到了限制,没有一条铁路可通。与新疆进行联系只能通过喀什、莎车、喀喇昆仑(山口)进行。最近,从青海省的西宁到哈尔盖(七十五公里)已正式通了火车,从哈尔盖到格尔木的路轨已铺设完毕(一九七九年七月底竣工)。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预计建成格尔木至拉萨全长二千二百公里长的铁路。铁路铺成以后,西藏的面貌将为之一变。 西藏的东部地区是长江、湄公河、萨尔温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等河流的发源地和上游地区。海拔六千米左右的山岳和流经其间的上述河流(包括支流)纵横jiāo错,jiāo通、通信明显地受到阻碍。从中国内地通往西藏的公路仅有两条:一条是从东面的成都方向经巴塘到拉萨;另一条是从北面的青海通到拉萨。 西藏南部的著名的喜马拉雅山系,海拔七八千米,与印度相连。西藏的东部经喜马拉雅山中的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与印度东部、孟加拉相连。因此,西藏与印度、孟加拉的jiāo通联系要比与中国内地的jiāo通联系方便得多,甚至与外国进行的贸易也要通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5 章 过印度。 西藏的面积为一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等于日本的三倍),人口仅一百七十四万人(包括汉族十二万人)。西藏人不象汉族人,倒是更象土耳其人和蒙古人,语言近似缅甸语。西藏高原地带虽然缺乏公路,但由于没有森林和丛林,车辆的通行似乎并不多么困难。冬季各河流虽然封冻,但只要注意调节好汽车的汽化器,河流不会成为障碍(在中印边境冲突中已经得到证实)。在西藏西部的拉达克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一百毫米左右,军队的作战行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即使在整个冬季,这个地区的气候也不影响作战行动。这里温度虽在零下四十度左右,但由于没有湿气,人们容易忍受。与此相反,在东部的麦克马洪线一带,年平均降雨量为一千六百多毫米(居世界之冠),到雨季几乎不能进行作战。 一八七四年,西藏通过英国(印度)、中国、西藏代表会议,与印度之间划定了麦克马洪边境线。西藏作为达赖喇嘛统治下的准独立国,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均声明中立,没有卷入战争的漩涡。 图7 帕米尔高原地区略图 第三章 苏联一侧的边境地区 0 第一节 中亚地区 一、哈萨克共和国 二、吉尔吉斯共和国 三、塔吉克共和国 四、乌兹别克共和国 五、土库曼共和国 第二节 西伯利亚地区 一、西西伯利亚 二、东西伯利亚 三、远东 四、西太平洋及北冰洋 乌拉尔以东的苏联领土,占苏联整个领土的百分之七十五,分为西伯利亚与中亚两部分。西伯利亚(有人解释为取自“西伯尔”这一地名,还有人解释为是“沉睡的大地”之意)占据着东经六十度到东经一百八十度,北纬五十度以北的辽阔面积,除西伯利亚铁路沿线之外,几乎所有的地区至今末得到开发,许多地方还从未有人到过。中亚包括咸海周围的大沙漠地带,它起自荒漠的哈萨克草原,延伸至帕米尔高原。从屹立于连接着印度次大陆的中苏边界的帕米尔高原起,经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萨彦山脉、雅布洛诺夫山脉、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自西南向东北构成了中苏边境。地势自西向东逐渐低下。在苏联一侧,南为中亚大沙漠地带,北为未开发的西伯利亚地区。东西辽阔,北至北冰洋。 中苏两国沙漠地带的河流都在当地被吸收。西伯利亚地区内发源于阿尔泰山脉和萨彦山脉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向北流入北冰洋(外蒙古的色楞格河流入贝加尔湖)。流经雅布洛诺夫山脉东侧的黑龙江,在东部与乌苏里江汇合后注入鄂霍茨克海。 主要湖泊,苏联一侧多,中国一侧少。 1. 里海:低于海平面二十六米,为日本整个面积的一点二倍。 2. 咸海:等于日本九州与四国两岛面积之和。含有盐分,但可作饮料用水。 3. 巴尔喀什湖:湖水稍含盐分。 4. 伊塞克湖:海拔七百零二米,位于阿拉木图南面。 5. 贝加尔湖;海拔四十五米,是世界最深的湖泊,南北长六百公里,宽一百公里。 中亚的南部沙漠地带炎热如焚,雨量稀少,昼夜温差悬殊。雅库茨克北部地区冬季超过零下四十度,有陆地上最寒冷的地区之称。 北冰洋和鄂霍茨克海冬季结冰。北冰洋从八月中旬到九月下旬约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可通航,鄂霍茨克海从六月到十月约五个月的时间内可通航。另外,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大河和黑龙江从九-十一月到翌年的五-六月不能通航。 西伯利亚和中亚的jiāo通除空中航线外,主要干线有西伯利亚铁路、中亚铁路、土库曼铁路和横贯哈萨克的铁路以及几条公路。居民多数居住在西伯利亚铁路和南方山系的山麓附近。乌拉尔以东的人口约有六百五十万,其半数以上为亚洲人,民族成分复杂,游牧民很多。除一部分外,粮食一般难以自给自足。 这里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如前所述,在成吉思汗兴起以前,各民族就一直居住在西伯利亚和中亚,但详细情况并不为人所知。直到蒙古跨欧亚两洲建立了大帝国以后,乌拉尔以东有西伯利亚和中亚等未开发土地这一消息才传到了欧洲特别是俄国,探险家才进入这些地区。在日本的丰臣秀吉时代,俄国在乌拉尔以东的秋明和托博尔斯克建立了殖民地,把军队开进了额尔齐斯河畔,开始在西伯利亚建立俄国势力。在这之后,俄国人为获取毛皮而逐步东进(参见附图),于一六三八年渗透到鄂霍茨克,并与中国有了jiāo往。本来最初只是民间人员的探险活动,可是到情况明朗化之后,政府就chā手进来,开始推行东进政策。 一六八九年八月二十七日,与清朝缔结了涅尔琴斯克(尼布楚)条约,把黑龙江以北,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以西划为俄国领土。 一七二八年六月十四日,缔结了恰克图条约,与中国正式进行贸易。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根据中俄《瑗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的全部地区划为俄国领土。 一八六○年十一月十四日,根据中俄《北京条约》,把滨海边疆区变成了俄国领土。 在这个期间,中国和俄国的军队在黑龙江江畔进行了战斗。一七二○年,俄国在北京设立了领事馆。从一七一五年到一七三七年,俄国先后六次向中国派遣了使节。这些使节经过现在的外蒙古来往于中俄之间。当时的中俄贸易情况通常是俄国商人冬季由莫斯科出发,经西伯利亚到外蒙古,由中国官员迎引到北京,在北京逗留大约三个月,出售或jiāo换商品,然后由中国方面护送到领土之外,历三年返回莫斯科。乌拉尔以东的土地未开发到如此程度,俄国甚至把西伯利亚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于一五九五年新设了西伯利亚局,委之以承办有关流放的业务。 流放地最初划定在勒拿河畔和雅库茨克,以后又增辟了伊尔库茨克地区、鄂霍茨克、堪察加。一八六九年库页岛也变成了新的疏放地。据一六六二年的人口调查,西伯利亚有七万人,其中八千人是被流放的犯人。 图8 俄国东进略图 为管理这些犯人,在托博尔斯克设立了搜查局,在喀山、伊尔库茨克等城市设立了六个分局,收容犯人。这些犯人被驱使从事西伯利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一七六三年之后,在西伯利亚的村镇设立了一些称作“旅店”或“半旅店”的宿营监狱。囚犯在看守人员的qiāng械押解下,由一个“旅店”走到另一个“旅店”。他们拖着重约两公斤的脚镣,双手被反剪着,或者脖颈套着夹板,每十人连成一串,徒步而行。从一八二九年到一八八二年的五十三年期间,流放的犯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已达到五十三万三千六百二十六人。 时至今日,人们一提起西伯利亚,仍有一种恐怖之感,觉得这里是犯人流放之地。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囚犯,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很多方面才得到了开发。囚犯中包括政治犯、刑事犯、逃亡农民。俄国(苏联)把在战争中抓获的俘虏也送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各地从事开垦和建设。其历史之长,对待犯人之残酷,使牺牲者不计其数。这里略加叙述,以供参考。 1. 一七○九年六月,在北方战争中,一万五千名瑞典军队的官兵当了俄国的俘虏。一个月后,他们被送到阿尔汉格尔斯克、喀山、阿斯特拉罕。加加林总督于一七一四年从俘虏中挑选有经验的船员和木工,把他们送到鄂霍茨克从事造船,以便沟通鄂霍茨克港和堪察加半岛之间的联系。 2. 一八六三年一月,在沙皇俄国统治下的波兰bào发了大起义。俄国用一年半的时间镇压了这次起义。参与起义的波兰人、立陶宛人、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约三万人中有一万八千人被流放到东、西西伯利亚。 3. 反对俄国吞并波罗的海三国 [ 译者注:波罗的海三国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三个国家于一九四○年并入苏联。详者 ] 的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刑。 4. 一九三九年九月德波战争bào发后,在波兰东部当了苏军俘虏的约三十万波兰官兵,被送到中亚、西伯利亚(包括北极圈)从事重体力劳动。另外被苏联驱逐的波兰人共有四十七万五千人。他们也被流放各地从事重体力劳动。特别是被送到科累马河(位于雅库茨克东北,流入北冰洋)沿岸的波兰官兵(一万人以上),在共青团员矿作为囚犯从事劳役,由于饥饿和劳累,很多人死掉了。安德鲁斯将军组织波兰军离开苏联时,共带走了十一万五千名波兰人。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军官兵及日侨共约七十万人被拘留在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和中亚等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德军俘虏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十几年后归国的人共五十万,死亡二十余万。可以说这些人是为开发西伯利亚和中亚而牺牲的人。 通过这些情况,我们可以了解西伯利亚、中亚和战争的密切关系,同时我们也不可忘记这些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苏两国的有争议地区。 第一节 中亚地区 中亚占据着从西西伯利亚南部到阿富汗、伊朗边境的广大地区。随着俄国势力的东进,哈萨克首先于一八四二年,浩罕和希瓦于一八七六年,分别为俄国征服;布哈拉于一八八八年,帕米尔于一八九五年,唐努拓跋 [ 译者注:唐努拓跋一称拓跋,即唐努乌梁海。原为我国领土,后为沙俄所强占。一九四四年苏联改称图瓦自治共和国。我国迄今未予以承认。 ] 于一九一四年先后并入俄国。 现在,这些地区被分割成如下五个共和国: 哈萨克共和国(人口一千二百万)成立于一九二○年。 吉尔吉斯共和国(人口三百万)成立于一九二六年。 塔吉克共和国(人口二百五十万)成立于一九二四年。 乌兹别克共和国(人口一千万)成立于一九二四年。 土库曼共和国(人口二百万)成立于一九一七年。 中亚东西和南北各为二千公里,东南端的帕米尔高原(海拔五千至八千米)与中国、伊朗、阿富汗等国毗连,兴都库什山脉向阿富汗的喀布尔方向延伸,东南经喀喇昆仑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相接,北部沿中苏边境有天山山脉,山脉以东为新疆,以南为中亚。平地上分布有咸海、里海及巴尔喀什湖,卡拉库和克齐尔库姆的大沙漠横贯东西,东部和南部的险峻群山常年积雪,人马难于通行。 中亚的河流有的被沙漠吸收,锡尔河、阿姆河流入咸海,发源于新疆的伊犁河流入巴尔喀什湖。 中亚的面积为四百万平方公里,人口三千万,哈萨克共和国占了它的大部分(人口占百分之四十)。这个地区的居民多为亚洲民旅,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其文化在很多方面也伊斯兰化了。在苏联,除了哈萨克共和国之外,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四个共和国也称为中亚。如前所述,这个地区早就是文明开化之地,在一二二○年被成吉思汗征服以后,曾一度成为东西方文化jiāo流的中心。 沙俄于一七二○年派遣布赫戈列兹中校,于一八五一年派遣波塔宁到中亚的伊犁附近进行探险活动。参加布赫戈列兹中校探险活动的雷纳托军士被卡尔梅克人逮捕。他传授冶金术,制造火pào和pào弹,之后作为最高司令同中国作战并取得了战果。雷纳托在一七三三年回国时带回了准噶尔部的地图。波塔宁在一八七六年以后先后五次去亚洲内地探险。他和他的妻子到内蒙古和中亚腹地进行了探险活动,在一八九三年的第四次探险中,波塔宁的足迹甚至到了重庆。 当时中亚有三个土著国家: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和希瓦汗国。这三个国家没有严格的边境,与近邻各国如波斯、阿富汗和中国不断地发生纠纷。 俄国为把中亚置于自己的势力之下,曾派遣罗曼诺夫斯基将军驻守这个地区,并于一八六五年首先攻占了塔什干(“石头城”之意)。继之又命令考夫曼将军攻占了撒马尔罕,并于一八六七年首次设立了总督府,任命考夫曼将军为总督。与此同时,还委托法国人雷塞普斯制订了一个把铁路由奥lún堡经塔什干修到印度的计划,由于遭到英国反对,这个计划未能实现。一八八○年,俄国命令斯科贝列夫将军征讨了土库曼地方的突厥族。斯科贝列夫起用在俄土战争(一八七七年)的军事运输中发挥了非凡才能的安年科夫将军(当时任俄国驻巴黎武官)组织修建由里海东南沿岸经沙漠地带到撒马尔罕的铁路。尽管人们都很怀疑修建这条铁路的可能xìng,但是安年科夫将军调动特种营的力量(拥有一千五百人),终于在一八八一年十二月建成了基齐尔-阿尔巴特铁路,使世人为之震惊。另一方面,库罗帕特金将军(日俄战争时的俄国满洲军总司令)由东方向土库曼进军并控制了这个地方。在这之前,浩罕于一八七六年被俄国吞并。另外,中国(清朝)在一八六○年被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处于困难的状态之下,整个新疆省也陷于一片混乱,惠远城先后于一八六二年、一八六三年两次发生事件,清军七万五千人被土著族消灭。浩罕于一八六四年派兵侵占新疆天山南部,使形势更趋复杂。正在迅速推行南进政策的俄国见到这个情况,认为有机可乘,便派遣科尔帕科夫斯基将军于一八七一年占领了伊犁。清朝于一八六八年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6 章 左宗棠为陕甘总督,令他担负恢复边境治安的任务,左宗棠任内遇到俄国占领伊犁,于是新疆发生了麻烦的国际问题。 中国指派崇厚为全权大使前往莫斯科进行谈判,于一八七九年签订了关于收回伊犁的《里瓦几亚条约》。不过这项条约对俄国方面有利,中国为此划失边境土地甚多,因此招致中国朝野的反对。中国舆论界谴责全权代表崇厚,要求“讨伐俄国”。一八八○年三月,中国与俄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这个时候,俄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配置了拥有包括装甲舰在内的二十六艘舰船,组建了太平洋舰队。俄国还企图租借元山港(朝鲜),作为它的海军基地。 如前所述,西德二郎公使(三十三岁)在彼得格勒看到这种形势,便到中亚进行了旅行。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俄国逐渐向南方伸展势力,一八九五年占领了帕米尔,把整个中亚地区攫为己有。继之又把魔爪伸向了满洲。 在沙俄时代,中亚缺少有价值的矿物,居民以山麓和绿洲为中心从事农耕和畜牧。十月革命以后,经过勘查发现这里拥有石油、煤炭、铜、铅、锑、水银及其他地下资源。另外,由于建成了伊尔苏-卡拉甘达运河(长五百公里)和列宁运河(长八百五十公里),农牧业发展很快,粮食、棉花、牛ròu等取得了增产丰收。 这个地区的工业化也取得了进展。利用高原地区的水源增建了发电站,各行业的生产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共和国名 产品与数量(年产量) 牲畜头数 土库曼 石油1,450万吨,天然气5亿立方米,羊毛90万吨 500万头 乌兹别克 铜,果树,羊毛3,400万吨,棉花500万吨,可燃xìng天然气 1,000万头 吉尔吉斯 煤炭300万吨,羊毛 700万头 哈萨克 天然气6,500万立方米,粮食2,400万吨 3,500万头 塔吉克 棉花62万吨,羊毛16万吨 800万头 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给中亚带来了巨变,第九个五年计划又进一步促进了它的发展。煤炭和石油在一九七五年达到了下述生产指标,特别是哈萨克共和国北部卡拉甘达地区,这里的以煤炭为中心的工业化值得注。。 煤炭:九千一百万吨。 石油:三千万吨。 中业的jiāo通网比沙俄时代有了显著的改善,铁路和公路的发展一如下述,年年有改善,岁岁有增加。 共和国名 铁路总长 公路总长 哈萨克 9,943公里 108,500公里 乌兹别克 2,200公里 27,700公里 吉尔吉斯 376公里 2,000公里 塔吉克 258公里 13,800公里 土库曼 2,100公里 11,800公里 总计 14,877公里 163,800公里 注:各共和国的首府与莫斯科、塔什干之间的国内国外航线均很发达。 从军事观点来看,在中亚地区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异民族的存在。苏联境内的伊斯兰教徒与住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和新疆的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因此,苏联经历了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以来的六十余年的岁月,不仅未能同化居住在中亚的伊斯兰教徒,而且还必须妥善对待伊斯兰教,俄语的普及也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与苏联接壤的伊斯兰教国家的动向对中亚的异民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常常会影响到苏联国内的治安。 中亚的主要城市的人口如下。 塔什干:   一百三十八万人。 阿拉木图:  七十三万人。 卡拉甘达:  五十万人。 伏龙芝:   四十三万人。 杜尚别:   三十七万人。 阿什哈巴德: 二十五万人。 一、哈萨克共和国 哈萨克共和国占中亚的大部,横贯于天山山脉北麓、锡尔河流域、里海东侧及里海北侧乌拉尔河下游地区的辽阔平原(包括大沙漠地带)之间。平原海拔在三百至五百米以下。其面积之广,仅次于俄罗斯共和国而居全国第二位,共二百七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为一千二百万。首府是南部的阿拉木图(“苹果之父”之意)。西德二郎公使曾介绍说,大约一百年前(一八八○年),他在这里旅行的时候,这个地方还没有铁路,只不过是极原始的边境地区,那时,阿拉木图的人口仅二万,很多是哥萨克开荒农民。城内分新区、旧区及土著居民区,区与区之间界限森然。阿拉木图南面是昆基阿拉套山脉,山北侧杉树、桧树繁茂,山顶冰雪皑皑。 在中亚的南部(土库曼、乌兹别克),很早就修筑了铁路,但是在哈萨克,直到一九三○年才沿中苏边境修建了中亚铁路。中亚铁路实际上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作为西伯利亚铁路干线的支线而修建的。整个哈萨克共和国的发展是由于西西伯利亚的迅速开发而实现的。在哈萨克中部的卡拉甘达,发现了居于苏联第三位的煤田,还出现了强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巴尔喀什,由于蕴藏有很多有用的矿物,除建立了炼钢厂以外,还相继建成了能生成铬、锌、铅、铜、铁、镉、硼酸盐等工业品的工业区。另外,据说经过最近几年的地质勘探,在曼格什拉克半岛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 哈萨克共和国的北部地区与里海北面的乌拉尔河下游地区是谷物产区。 1. 巴夫洛达:人口十七万二千,是拥有大型炼铝厂和铁合金工厂的大工业建设中心。 2. 阿拉木图:人口七十三万,是大工业中心,有机械制造厂、轻工业和食品厂等。 3. 克齐尔-奥尔达:有制造纸浆和纸板的大联合企业。 哈萨克与新疆毗连。面对中国,它居国防第一线地位,对远东和南方(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它居第二线地位。它还是最合适的核试验场。从军事上看,哈萨克对苏联来说可以说是重要的地区。 二、吉尔吉斯共和国 吉尔吉斯共和国占据天山山脉西段与帕米尔-阿赖山系之间的地区,与哈萨克共和国南部和新疆西部的南半部相接。从中亚通往新疆喀什,只有吉尔吉斯这一条道路。 吉尔吉斯共和国位于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山岳地带。盆地,谷地、湖泊错落其间,山岳地带的冬季极其寒冷。 伊塞克湖:海拔一千六百零九米。 桑乔尔湖:海拔三千零十六米。 恰提尔库里湖:海拔三千五百三十米。 吉尔吉斯水源丰富,山麓地带被开垦,盛产水果。十月革命后,苏联在这个地区发现并开采了有价值的矿物,如煤炭、水银、锑(产量居苏联第一位)、石油、铅等。吉尔吉斯共和国的面积为二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三百万,除吉尔吉斯人之外,还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乌兹别克人、维吾尔人、鞑靼人、塔吉克人、哈萨克人,首府设在伏龙芝(人口四十三万)。 费尔干纳溪谷适于农耕和发展畜牧业,是煤炭工业和加工工业的中心。 三、塔吉克共和国 塔吉克共和国位于海拔三千至四千米的中亚东南部的高原地区。它的东部有海拔六七千米的帕米尔高原,与中国之间存在着边境纠纷。这个地区在地形上形成了天然屏障,属大陆xìng气候,很干燥,但南部却属亚热带气候。 塔吉克共和国面积为十四万平方公里,人口二百五十万,除塔吉克人以外,还有乌兹别克人、俄罗斯人、鞑靼人、乌克兰人和吉尔吉斯人。主要生产棉花。首府设在杜尚别(人口三十七万)。 瓦赫什河畔建有巨大的努列克水电站(二百七十万千瓦),经营有农业与果园,同时还开办有大型氮肥联合企业。 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捷尔美兹-亚万铁路,便利了与阿富汗之间的jiāo通。从国防需要出发,还建设了一条从吉尔吉斯经帕米尔高原东部通往杜尚别的山区公路。配置在塔吉克和吉尔吉斯两个共和国的雷达站,不仅仅是对付中国的,也是为了对付包括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内的印度次大陆的。一九七三年七月,阿富汗发生军事政变,废除了君主制。自那以后,又于一九七八年四月、一九七九年九月及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连续发生政变。在后一次政变中,原副首相卡尔迈勒掌握政权,担任了革命委员会主席。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五日,阿富汗同苏联签订了友好睦邻合作条约,日益进入苏联的势力之下。苏联向阿富汗派遣了一万人的军事顾问(包括空降人员一千五百人)。 阿富汗军队的武器、弹yào是苏联提供的,编制也是按苏联的一套。一九七九年年初时实力如下。 总兵力:十一万人。 国防预算(一九七八至一九七九年):六千万美元。 陆 军:十万人,编为三个装甲师(坦克七百四十辆)、十个步兵师、三个山地旅,预备兵力一百五十万人。 空 军:一万人,第一线飞机一百四十四架,编为轻型轰zhà机三个飞行中队、歼击轰zhà机六个飞行中队、歼击机三个飞行中队、运输机二个飞行中队、直升机三个飞行中队、防空师一个中队,预备兵力一万二千人。 准军事力量;警察三万人。 阿富汗变成苏联的卫星国,不仅严重地影响到同样是伊斯兰教国家的巴基斯坦和伊朗,而且给举棋不定的印度也带来了影响。特别是伊朗,自从一九七九年一月驱逐前国王巴列维以来,政局一直混乱,同年十一月四日竞扣留美国大使馆五十名人员作为人质,要求美国引渡前国王巴列维,致使美伊关系极度恶化。在这种时候,苏联支持阿富汗的政变(卡尔迈勒新政权),出兵(七个师十万人)阿富汗,给包括伊朗在内的中东局势,特别是波斯湾沿岸各国形势带来了重大影响,也给以美苏为中心的世界局势带来了恶劣影响。为此,与阿富汗接壤的中国以及其他很多国家当然抗议苏军侵阿,并要求苏联及早撤军。 图9 中东略图 四、乌兹别克共和国 乌兹别克共和国位于哈萨克共和国的南侧,吉尔吉斯、塔吉克两个共和国的西侧,阿姆河的东侧,由西部的沙漠地带、草原地带、东部的山麓地带和南部的山岳地带构成。山麓地带有塔什干、撒马尔罕和浩罕等重要城市,这里是中亚最发达的地区,今后发展潜力也很大。 乌兹别克共和国的面积为四十万平方公里,略大于日本,但人口只不过一千万左右。居民有乌兹别克人、俄罗斯人、鞑靼人、哈萨克人、塔吉克人和朝鲜人。朝鲜人在这里居住似乎有些离奇,其实他们本是在乌苏里州和滨海边疆区从事稻米生产的农民,一九三七年三月苏联出于防谍的需要,由斯大林下令,强迫他们由苏联的远东边境迁居到了这里。首府设于塔什干(人口一百三十八万)。 乌兹别克共和国过去是棉花和水果等农产品的产地,现在已实现了工业化。农业机械制造、纤维工业、炼铜、化肥、食品工业等都很发达。在布哈拉周围发现了大气田,正通过天然气管道向苏联欧洲地区提供天然气。在咸海附近建成了炼油厂。 另外,在乌兹别克共和国的西部地区,有由卡拉卡尔帕克人组成的自治共和国。首府设在新兴城市努库斯(人口七万)。过去这个地区的jiāo通通信极不便利,只有沙漠商队走的道路和阿姆河上的航运,现在自查尔朱开始铺设铁路,而且还正在修建孔格勒-马卡特之间的新干线,预计将延伸到里海东北端的阿斯特拉罕。这条干线建成后,由伏尔加河下游到中亚南部,将会开辟另一条jiāo通线路。无疑这对中亚的开发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中亚的铁路干线贯穿乌兹别克东部的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空中航线以塔什干为中心,也很发达,乌兹别克共和国对于东面的中国,处于支援吉尔吉斯共和国、塔吉克共和国和哈萨克共和国的地位,对于阿富汗方面,向土库曼共和国一样,也处于国防第一线的地位。它在中亚的战略地位是极为重要的。 五、土库曼共和国 土库曼共和国位于中亚的西南,乌兹别克共和国的西部,里海的东部,南与伊朗、阿富汗毗邻。沿伊朗、苏联边界座落有科波特山脉(海拔最高达三千一百七十七米)。共和国的大部(百分之九十)为沙漠地区。气候属大陆xìng,夏冬两季昼夜温差悬殊,空气干燥,阳光炽热。 土库曼共和国的面积为四十八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二百万,除土库曼人外,还有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他们以沙漠内的绿洲为中心从事农耕和畜牧,许多世纪以来一直与外界隔绝。 图10 苏联中亚地区略图 但是,到一八八○年至一八九○年期间,当时的沙俄以面临里海的克拉斯诺伏斯克港为起点,着手修建通往撒马尔罕、塔什干的铁路,派出军队,逐步向东方发展势力,中亚首先从这个方向进行了开发。一八九六年的八、九月间,福岛安正上校(以后升大将)在单人匹马地穿越西伯利亚后,到这个地区进行过考察。现在的首府阿什哈巴德(人口三十五万人)是当时的总督府和军司令部的所在地,库罗帕特金中将(在日俄战争中担任俄军总司令)担任军的司令并住在这里。当时麦尔格附近驻有四个步兵营、两个pào兵连和一个骑兵团,担负着对波斯(伊朗)的警戒任务。 土库曼共和国与其他共和国的不同之处是,它南面的伊朗不断地与俄国(苏联)发生冲突。即使在今天,土库曼共和国仍然与西面的高加索军区共处防备伊朗的第一线。同时,对中苏边境(新疆方面)处于国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7 章 防第二线的地位。 这个地区利用沙漠里的绿洲种植棉花,栽培葡萄和瓜类。居民的大多数在沙漠地区从事牧业生产。自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六年开始修建卡拉库姆运河(从克尔基到阿什哈巴德一段八百二十公里),并完成了到捷詹(五百七十公里)的第二期工程以后,农耕、畜牧都因灌溉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另外,在涅比特-达格和切列肯半岛开采出了石油,在查尔朱建立了炼油厂。土库曼共和国正在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 第二节 西伯利亚地区 西伯利亚东西长五千公里,南北宽三千公里,其面积约达一千二百八十万平方公里,包括下述三个经济区,约等于日本总面积的三十五倍。据一九七三年一月一日苏联正式公布的数字,西伯利亚人口约二千六百万,约占苏联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人口密度为日本北海道人口密度的三分之一以下。 1. 西西伯利亚:面积二百四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二百一十四万。 2. 东西伯利亚:面积四百万平方公里,人口七百五十万。 3. 远东:面积六百万平方公里,人口六百万。 西伯利亚有十二个州、三个边疆区和三个自治共和国。如下表所示,有的州和边疆区内还包括自治州(共三个)和民族区(共八个)。 回顾一下苏联把西伯利亚置于自己的势力之下并开发和发展西伯利亚至今的历史,我们可以窥知苏联(俄国)在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本质。 第一是苏联(俄国)的极积xìng、冒险xìng或叫做侵略xìng。 如前所述,在十七世纪的几十年里,俄国人冒着严寒穿行于杳无人烟的西伯利亚之间,将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土地纳入了自己的势力之下,其冒险xìng确实令人惊叹。接着,在十八世纪又攫取了阿拉斯加,渗透到美洲的西海岸。在这个期间,通过同中国谈判扩大了领土。一八八七年,俄国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价格把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俄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美国染指亚洲,以便独自向中国大陆扩张。俄国对亚洲扩张的速度之快、占地之广,确无先例。 1.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通过《瑷珲条约》割取了黑龙江以北、松花江以西的地区。 2. 一八六○年十一月十四日,通过《北京条约》割取了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区。 3. 一八七五年,通过日俄两国的外jiāo谈判jiāo换了千岛和库页岛,整个库页岛变成了俄国领土。 4. 通过三国 [ 译者注:俄国、法国、德国。 ] 干涉,从中国租借到日本通过日清战争获得的辽东半岛,并且趁北清事变之机进至满洲,修筑了南满铁路。 5. 乘中国bào发革命 [ 译者注:指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辛亥革命。 ] 之机,支持外蒙古独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将外蒙古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九四四年),吞并图瓦,成立了图瓦自治共和国。 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军进驻千岛,占领了包括国后、择捉两岛在内的整个列岛与齿舞、色丹两岛,进而在一九七九年派驻了一个师。 尤其是在北清事变时,俄国对清朝帝国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其狂妄自大、侵略成xìng,暴露得淋漓尽致。这些要求也通告了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成为日俄战争的起因。 ① 清朝帝国要允许俄军之一部进驻满洲境内。 ② 驻满洲俄军视需要支持清朝帝国镇压叛乱。 ③ 清朝帝国暂时禁止进口武器。 ④ 当俄国认定满洲的清朝官吏犯有不正当行为时,清朝应调离这些官吏。另外,驻满的清军,其人数无论步兵、骑兵均须与俄国协商决定,并且一律禁止使用大pào。 ⑤ 除与俄国协商并取得俄国同意外,清朝帝国不得把满洲的有关铁路或矿山的商业利益让与第三国及其臣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军队侵占了日本领土千岛群岛的择捉、国后、齿舞和色丹,最近又派驻了一个师,至今拒不归还,这也决非偶然。 自治州、民族区名 成立日期 特点 面积(万平方公里) 人口(万) 产品 俄语以外的语言 所属州(边疆区)名 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 1922.6.1   10.9 16.8 畜牧业 阿尔泰语 阿尔泰边疆区 哈卡斯自治州 1930.10.10   6.0 46.6 工业 哈卡斯语 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 犹太自治州 1934.5.7   3.6 17.4 农业为主,工业 伊迪什语 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疆区 阿金斯克布里雅特民族区   落后 1.9 6.2 农业 布里雅特语 赤塔州 楚克齐民族区 1930.12,10   72.5 9.7 黄金   马加丹州 埃文基民族区     66.8 1.2     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 汉特-曼西民族区 1930.9.26   51.8 25.0 石油、水材、渔业 汉特-曼西语 秋明州 科里雅克民族区 1930.12.10   31.1 3.9     堪察加州 太梅尔民族区 1930.12.10 湖泊极多 80.8 3.7 铁矿   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 乌斯特-奥尔丁斯基布里雅特民族区 1937.9.26   2.2 15.1 煤炭、农业 布里雅特语 依尔库茨克州 雅马尔-涅涅茨民族区 1930.12.10   75.4 7.4 石油、渔业 涅涅茨语 秋明州 图11 西伯利亚略图 第二是苏联(俄国)的yīn暗面。 一八九○年,作家契诃夫(时年三十岁)不顾肺病在身,立意研究库页岛的流放问题,决定到西伯利亚进行考察。他在动身之前,曾写信给这次旅行的发言人,首都有影响的报纸的总编辑苏鲍林,谈了他在准备过程中的心得。他说:“我从阅读各种书籍中了解到,我国将几百万人投入监狱,野蛮地摧残他们。他们足带镣铐,冒着风雪严寒,徒步跋涉几万公里。他们感染上了梅dú,堕落下……。”当时的秋明是犯人的集结地,囚犯们在军队的押送下,从这里徒步穿过西伯利亚的村镇,到达伊尔库茨克、赤塔、雅库茨克、库页岛及其他地方。契诃夫一边考察犯人的遣送情况,一边花两个半月的时间穿过西伯利亚,抵达了库页岛。契诃夫在三年的岁月里埋头于被流放者的调查。他虽末获准与政治犯面谈,却能广泛地会见其他犯人。他的记录里记载的库页岛被流放的犯人多达一万人。报据一八二二年制定的流刑法规定,囚犯的分类如下: 1. 徒刑犯 被投入号称“死亡之家”的西伯利亚监狱,课以强制劳动。一定期间(一至八年)受改正犯待遇。如成为模范犯人,可到狱外住宿,与家人同居。 2. 强制迁居犯 服刑十年后成为自由犯,获得西伯利亚土地,永远不能返回故乡。 3. 放遂犯 流浪者和行政上受放逐处分的人。刑满后可返回故乡。 为了押送这些犯人,在各地驻扎有正规军队。在每个宿营监狱(“旅店”)分别驻有由一名军官、二三名军士和四十名士兵组成的押送队(每隔三十二至六十四公里设一“旅店”,距离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做“半旅店’的小宿舍)。囚犯抱着重约二公斤的脚镣,徒步而行。 美国人凯南(原美联社记者)一八六五年从旧金山启程,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上岸,沿堪察加半岛北上,在北极地区过冬,乘雪橇穿越西伯利亚,总行程约八千公里。一八八五年他再度访问西伯利亚,于一八九一年出版了《西伯利亚及其流刑制度》一书。他写到:“实际情况远比我想像的残酷,远比我叙述的恶劣。”这证明西伯利亚确是黑暗的地方,与前述契诃夫的结论是一致的。 在俄国,流刑这一用语最早起源于伊凡雷帝(一五四三年-一五八四年)的敕令。从这一事实也可看出,流刑是随同西伯利亚的历史一道开始的。在以后的年代,西伯利亚各地发现了矿山,这些被流放的犯人便被大量地用来从事劳动。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人中,不仅包括政治犯、农奴等,还包括通过战争俘获的俘虏与一般居民。因此,流放与战争和革命等有着很深的因缘。例如: 1. 在北方战争 [ 译者注:北方战争(一七○○-一七二一)又称俄瑞(典)战争,以俄军大败瑞(典)军而告终。 ] 中吃了败仗而被俄国俘获的瑞典军队的俘虏。这些人中出现了著名的探险家、研究家,他们对开发西伯利亚做出了贡献。 2. 一七六○年,地主取得了以“殖民”名义将自己所占有的农奴送往西伯利亚的权利。把在一七七三至一七七五年大规模农民战争中所获得的农奴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3. 把一八二五年叛乱和经过德瓦布列斯特判决的军队官兵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涅尔琴斯克(尼布楚)和亦塔。 4. 把参加过一八六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农民起义的人员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5. 把在苏联入侵波兰时俘获的波兰官兵和一般居民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安德鲁斯在他所著的《被叛卖的军队》一书中写道:“在金山科累马,从一九三五年到一九四二年期间,共有二百万名囚犯在残酷的状况下死去,或被qiāng杀。” 6. 把在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时的反政府分子和一般居民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7. 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俘获的德军俘虏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8. 把在日苏战争中俘获的关东军官兵(六十万)和一般居民(十万)扣留在西伯利亚,让他们从事重体力劳动。 图12 西伯利亚资源地带及开发计划略图 实际上不妨这样说:西伯利亚是由这些被流放者和俘虏开拓的。被流放者不仅与西伯利亚的开发有密切关系,而且俄国革命的领袖列宁和斯大林在青年时代也曾经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在一六八○年时(日本元禄时代稍前)人口仅五万左右,几乎杳无人烟,但到一八九七年时人口已增至五百万,今天已达二千六百七十万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每年平均增长二十五万人左右。 苏联在满洲事变bào发后,在苏满边境部署了大量兵力,同时企图通过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在西伯利亚地区建立起独立于苏联欧洲地区的重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重申了这样做的必要xìng。战后,苏联尽管忙于本国欧洲地区的恢复工作,但一到赫鲁晓夫政权时代,就在谋求开发西伯利亚特别是实现伊尔库茨克、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等地的工业化的同时,提出了把西西伯利亚建设成国防中枢的方针政策。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美苏(中苏)对峙的影响所致。苏联为了对付来自美国的喷气轰zhà机、洲际弹道导弹、中远程弹道导弹、潜shè弹道导弹的威胁,指望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地区,因此整个苏联的中枢地区,西西伯利亚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恰在这时,西伯利亚发现了很多资源(铁、煤炭、石油),西伯利亚的开发就更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后来苏联公布了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建设计划和秋明油田开发计划等项目,苏联对西伯利亚的开发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引人注目。 一、西西伯利亚 西西伯利亚从阿尔泰山脉(海拔三、四千米)到喀拉海,南北二千八百公里,从乌拉尔山系到叶尼塞河畔,东西一千五百公里。面积为二百二十余万平方公里,约占苏联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人口一千二百一十四万,所属各州情况如下表。 西西伯利亚与东西伯利亚不同,低地甚多。在位于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之间,以及鄂毕河及其支流额尔古纳河之间的广大地区,排水能力极差,沼泽湖泊比比皆是,夏季因降雨而泛滥,冬季因寒冷而冻结,人和动物皆无,形成了所谓“未开垦的处女地”。西西伯利亚的气候条件与东西伯利亚相比,总地说来前者不像后者那样寒冷。西西伯利亚南部具有农作物生长的条件,森林地区的积雪量可达六十至八十厘米,但在草原地区,积雪量还不到三十厘米,常常遭受旱灾。 州名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万人) 首府 人口(万人) 备注 新西伯利亚州 70,991 251.1 新西伯利亚 119.9 秋明州 1,297,590 137.9 秋明 25.6 包括汉特-曼西、雅马尔-涅涅茨民族区在内 鄂木斯克州 178,062 182.9 鄂木斯克 87.6 新西伯利亚1926年时人口为12万人 阿尔泰边疆区 261,590 272.3 巴尔瑙尔 41.8 包括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在内 托木斯克州 316,886 79.5 托木斯克 33.4 克麦罗沃州 90,391 300.5 克麦罗沃 37.2 1926年克麦罗沃的人口为2万2千人 总计 2,215,510 1145.3 注:根据1969年调查统计 图13 西西伯利亚略图 包括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在内的南部地区是古代蒙古征服过的地方,自那以后也一直为蒙古系的小汗国所割据。一五八二年悉毕尔汗灭亡。一五八七年西西伯利亚一带地区成为俄国的新领土。后来喀什噶尔的势力一度伸展到中亚和蒙古,但到一六八九年即崩溃瓦解,于是俄国的势力就进一步以主要干线(一七三五年可通行马车)为中心向东方扩张。从一八九一年的福岛安正少校(以后晋升为大将)穿行西伯利亚的记录中可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情况。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对西西伯利亚的开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里不去赘言。原来这个地方是以苏联欧洲地区为市场的一大农业中心地区。据一九一三年的统计,西西伯利亚的工业生产只不过相当俄国总生产量的百分之一。到一九三四年(第二个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8 章 五年计划期间),地质学家对这里进行勘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这里进一步发展成为重要地区。 1. 煤炭 库兹涅茨克煤田规模特别大,贮藏量在苏联居首位。这个煤田含灰分和硫磺很少,作为原料煤正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九七三年产量高达一亿二千五百万吨,其中一部分已向日本出口。 2. 天然气 西西伯利亚的秋明蕴藏着极丰富的天然气,秋明州的北部集中着一些大矿床,如别列佐沃天然气矿床群、扎波利亚尔诺耶矿床、乌廉戈伊矿床、麦德韦日耶矿床、达布昂矿床等。秋明的天然气于一九六六年开始向乌拉尔工业区输送,一九七三年十月通过输气管道向德国(东德)输送。 3. 矿物资源 西西伯利亚的铁矿石集中在阿尔泰和萨彦岭铁矿床地区。这里的戈尔诺绍里亚铁矿山所生产的铁矿石被送往库兹涅茨克钢铁厂冶炼。在库兹涅茨克煤田的东面有乌辛斯科耶矿床,这个矿床出产的矿石为碳酸盐、氧化矿,贮藏量为一亿吨,据说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矿山。克麦罗沃州的萨拉伊尔矿床生产铅和锌。这个州的基亚、夏尔图伊里霞石矿床已开采,阿钦斯克的矾土厂也已投产。 4. 森林地带 西西伯利亚的森林以针叶林和混jiāo林为主,面积约八千万公顷,储量为九十亿立方米,占苏联总储量的百分之十,托木斯克州的储量占西西伯利亚总储量的百分之七十。 5. 石油 一九七五年苏联的石油产量估计为四亿九千六百万吨,增产的大部分靠西西伯利亚,特别是靠秋明州。一九七○年秋明州产油三千一百四十万吨,一九七五年产油一亿二千五百万吨,一九八○年预计产油三亿吨。大油矿床集中在鄂毕河中游地区,其中萨莫特洛尔、乌斯季、巴尔伊克、蒙托沃和费多洛夫被认为是超大型矿床。萨莫特洛尔和费多洛夫两矿床潜力很大。 由于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加之与欧洲本土的jiāo通又很发达,因此西西伯利亚现在正在成为苏联的一个大重工业中心地区。西西伯利亚的人口大多集中在城市、铁路沿线、铁路与内河航线的jiāo汇点以及邻近矿山的地区。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为俄罗斯族。据一九七三年的调查,重要城市的人口如下。 新西伯利亚:一百一十八万人。 古比雪夫:一百一十万人。 鄂木斯克:八十七万人。 新库兹涅茨克:五十万人。 巴尔瑙尔:四十五万人。 克麦罗沃:四十万人。 托木斯克:三十六万人。 秋明:二十九万人。 图14 东西伯利亚略图 二、东西伯利亚 东西伯利亚位于亚洲大陆的北部中央,南起苏蒙边界,北至北冰洋,面积四百一十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七百五十万,位于北冰洋的北地群岛也已作为经济区归入东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由下表中的州(边疆区)和自治共和国组成。 州名,共和国名 面积(万平方公里) 人口(万) 首府 人口(万) 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 240.0 293.9 克拉斯诺雅尔斯克 59.2 伊尔库茨克州 77.2 228.1 伊尔库茨克 42.8 赤塔州 43.2 109.0 赤塔 20.8 布里雅特自治共和国 35.1 79.0 乌兰乌德 23.5 图瓦自治共和国 17.1 22.2 克兹耳 4.8 总计 412.6 732.2 注:阿金斯克布里雅特民族区隶属于赤塔州,乌斯特-奥尔丁斯基布里雅特民族区隶属于伊尔库茨克州,太梅尔民族区、埃文基民族区及哈卡斯自治州隶属于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 东西伯利亚与西西伯利亚不同,大部为丘陵地区。接近北冰洋的地方有海拔一千米左右的太梅尔半岛。勒拿河和叶尼塞河之间的中央地带形成了海拔五六百米的台地。向南延伸,地势逐步增高。这里有人迹罕至的萨彦吟(海拔:二千五百至三千米)、勒拿河上游的雅布洛诺夫山脉(海拔一千五百至二千米)以及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一千五百二十二米)。东西伯利亚除俄罗斯人以外,还有布里雅特蒙古人、哈卡斯人和埃文基人等许多土著民族。 东西伯利亚的布里雅特自治共和国,占据着贝加尔湖的东北、南侧以及包括整个贝加尔湖的一带地方,面积四十万平方公里(大致与日本相同),人口六十六万(布里雅特蒙古人约有十五万人)。一九○二年这里曾经成立过远东共和国,一九二三年改为布里雅特自治共和国。一九三七年以来进行了清洗,随后变成了苏联的一个州,一直到今天。图瓦自治共和国面积十七万平方公里,人口很少,一九一一年在俄国的支持下宣布独立,一九一四年变成了俄国的保护国(中国政府曾提出过抗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九一九年)曾再一次地回到中国的主权之下,但一九二一年又在苏联的支持下取得独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九四四年终于被苏联吞并。世人很少了解这一真相。 伊尔库茨克州的首府伊尔库茨克,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在西伯利亚的jiāo通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赴堪察加半岛的第一次、第二次探险队也是经过这里,由雅库茨克到鄂霍茨克海的。同时伊尔库茨克还是对中国贸易的中继站。一八五一年俄国地理学协会在伊尔库茨克设立了东方支部,这里成了西伯利亚的学术研究中心。十八世纪末,伊尔库茨克的人口已超过二万。一八六四年这里设立了东西伯利亚总督府。地质学家叶卡诺夫斯基(一八二七-一九一四年)、动物学家狄波夫斯基于一八六○年,以及地质学家契尔斯基(一八四五-一八九二年)于一八七七年,曾分别被流放到伊尔库茨克。他们在这里潜心研究,尤其是契尔斯基绘制了贝加尔湖沿岸的地质图,努力对乌拉尔-西伯利亚道路进行地质勘查,为西伯利亚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伊尔库茨克是在一六六一年由哥萨克队(队长雅科夫波哈鲍夫)发现的。长时间以来这里尽管是流放中心,但现在却成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现代化城市。可以说,伊尔库茨克是西伯利亚的“彼得堡”。另外,伊尔库茨克附近开凿了布拉茨克海(五千四百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安加拉发电站和勃腊茨克发电站分别具有六十六万千瓦和四百五十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后者为世界之冠)。在勃腊茨克东北一百六十公里的日列兹诺戈尔斯克有西伯利亚第一流的矿石,是勃腊茨克的炼铁中心。在舍利霍夫市(人口十二万)建有铝厂。 东西伯利亚的开发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进展,完全是由于苏联第二十次和第二十二次党代表大会重视开发东西伯利亚的结果。可以说,东西伯利亚已成为西伯利亚的心脏。它所拥有的丰富的资源如下。 煤贮量:估计为八百二十六亿吨。 水力电力资源:年发电量为九百三十九亿千瓦(约占苏联水力发电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三)。 森林资源:贮量为二百七十亿立方米(占苏联总贮量的百分之二十)。 铁矿石资源:在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有安加拉-皮特铁矿区,在伊尔库茨克州有安加拉 [ 译者注:两处的安加拉均取名于安加拉河。该河全长一千八百二十六公里,发源于伊尔库茨克州,流经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 ] -伊利姆铁矿区,贮量估计为几十亿吨。 东西伯利业主要城市的人口如下。北纬六十九度的诺里尔斯克是全苏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 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六十八万八千人。 伊尔库茨克:四十七万三千人(长寿者很多,八十到一百一十五岁者在一千人中有六人)。 乌兰乌德:二十七万人。 赤塔:二十五万八千人。 安加尔斯克:二十一万三千人。 勃腊茨克:十六万八千人(新兴城市,青少年很多,人口增长显著)。 诺里尔斯克:十四万五千人。 苏联于一九七四年公布了贝阿铁路 [ 译者注:即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 ] 的建设计划(十年建设计划)。东西伯利亚的开发日新月异,预料将在西伯利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另外,东西伯利亚还是列宁 [ 作者注:列宁 一八九五年,二十七岁的列宁被判刑三年并流放西伯利亚。一八九七年二月十七日从彼得堡(俄国首都)动身,途经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到达叶尼塞河上游的舒申斯克村。一九○○年一月刑满, ] 和斯大林 [ 作者注:斯大林 作为政治犯,曾三次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第一次二十三岁,一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被送往伊尔库茨克北面的偏僻村落,一个月后逃跑。第二次是一九一二年夏,被送往托木斯克北部毕河畔的纳雷姆,两个月后逃回首都彼得堡。第三次是一九一三年二月被捕,同年夏被送往极北地区的图鲁汉斯克。图鲁汉斯当时人口仅一万二千人,严冬季节温度达零下六十度,距最近的火车站克拉斯诺雅尔斯克有几百公里。第二年,又被送往库烈伊卡。第一次世界大战bào发后,列宁所写的反战纲领在西伯利亚的政治犯中广为传播。不久,在被流放的犯人中开始了征兵。一九一七年十二月,斯大林也在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应征,但因左腕有疾未入伍,此时俄国革命bào发,他同被流放的犯人一道回到了革命圣地彼得堡,担任了党务最高负责人。 ] 青年时代的流放地。 三、远东 苏联的远东是指勒拿河流域的雅库特自治共和国和濒临太平洋沿岸的各州、边疆区(参见下表)。它北濒北冰洋,南接中国的东北地区(一部分接北朝鲜)。今后将日益开拓发展,给西太平洋的形势以重大影响。 州、边疆区名 面积(万平方公里) 人口(万) 首府 人口(万) 堪察加州 47.1 28.1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12.9 马加丹州 119.7 34.0 马加丹 8.5 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疆区 82.4 133.6 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44.8 滨海边疆区 16.6 166.9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41.0 阿穆尔州 36.4 78.2 布拉戈维申斯夫(海兰泡) 12.6 色楞格州 8.7 63.9 南萨哈林斯克 9.3 雅库特自治共和国 310.3 66.2 雅库特 9.8 总计 621.2 570.9 远东的地理特点是:地域辽阔,濒临太平洋,受海洋的影响大。这里山脉多,西接东西伯利亚,北部有维尔霍扬斯克(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契尔斯基(海拔二千三百米)和科累马(海拔二千米左右)各山脉,在日本海沿岸有锡霍特山脉(海拔二千米)。堪察加山脉(海拔三、四千米)南北走向,象一条锁链把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连在一起,中间有高达四千七百五十米的克留赤夫火山。南部夏季由于受海洋潮湿空气的影响,降雨很多;而冬季却相反。堪察加半岛南部和千岛群岛附近所以常常浓雾弥漫,是因为受黑潮 [ 译者注:沿日本列岛由南向北流动的一股强大暖流,又称日本暖流或台湾暖流。 ] 和寒流的共同影响所致。 图15 远东略图 远东北部靠近北冰洋的地区是永久冻土带,往南是横贯东西宽达二千公里的针叶林带,再往南是草原森林地带 [ 译者注:草原与森林jiāo杂一起,繁生多种植物,并以草原和草甸为主,森林则零散地分布在草丛之中。 ] ,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南部的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和乌苏里铁路沿线,总人口约六百万。自然增长率很低。 鄂霍茨克海、白令海以及靠近这些海的太平洋公海是世界著名的大马哈鱼和鳟鱼的捕获区。另外,在堪察加半岛沿海螃蟹很多,还有海兽(鲸鱼、海狗、海龙、海豹)。鱼类和海兽的捕获量占苏联总捕获量的三分之一。远东向苏联提供着为数众多的海、陆(包括地下资源)资源。远东也有它的不利条件。由于jiāo通运输不便,面对丰富的资源不能充分加以利用。库页岛所生产的石油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提炼后可用于远东,在远东地区采掘的煤炭可为电力工业和海上运输提供燃料。此外,腹地的雅库茨克自治共和国位于勒拿河流域一带,拥有下述天然资源,发展前景极为乐观。只是,它在西伯利亚是最寒冷的地区,年平均温度还不到零下十度。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这里长寿者很多。首府雅库茨克位于勒拿河河畔,是河运、陆运、空运的jiāo通要冲。 木材:占苏联木材总产量的十四分之一。 天然气:据认为占苏联总贮量(估计数)的十分之一。 煤炭:有涅里云格腊煤田(露天采掘)和丘尔曼煤田(坑道采掘),估计占苏联总贮量的三分之一。 铁矿石:产区在阿尔丹。 这里回顾一下远东的发展史。俄国在一六八九年与中国签订涅尔琴斯克(尼布楚)条约 [ 译者注:全称为《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 ] ,就边界和贸易问题同中国达成协议后,立即向鄂霍茨克海和堪察加半岛方向扩张。特别是当时的俄皇彼得一世(一六七二-一七二五),热望把这个方向的“出海口”弄到手。为此,他请外国人梅塞舒密特和利用瑞典的俘虏斯特拉廉古尔格到西伯利亚进行科学考察。前者历经七年的时间考察了直到黑龙江附近的西伯利亚地区,后者利用在西伯利亚生活十三年所收集到的资料和回国后的长期努力于一七三○年出版了欧洲与东北亚的地图。另一方面,西伯利亚总督加加林于一七一四年招募瑞典俘虏中有经验的船员和木工,把他们送往鄂霍茨克造船,沟通了鄂霍茨克港与堪察加半岛之间的联系。对堪察加半岛的探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9 章 对堪察加半岛的第一次探险是由白令 [ 译者注:当时白令中尉正在俄国海军中服务。他的这次探险,是按照彼得大帝拟就的对堪察加半岛的探险计划而进行的。 ] (丹麦人)海军中尉指挥下的探险队进行的。这次探险自一七二五年起,共经历了五年的时间。对堪察加半岛的第二次探险是由白令海军上尉(第一次探险后晋升为上尉)率领的探险队进行的。这次探险自一七三三年起,共经历了十六年的时间。两次探险弄清了堪察加半岛与千岛群岛的情况,同时也证实了白令海峡、科曼多尔群岛(均以探险者的名字命名)的存在,从而成为俄国向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渗透的开端。第二次探险队在阿图岛发现了大量的海龙。消息传开,受到本国和北京珍视的这种海龙皮吸引了俄国商人,于是他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阿拉斯加大陆,其中就有谢拉霍夫和戈利科夫这样的事业家。他们在科迪拉克岛筑起要塞,非于十八世纪末把阿拉斯加变成了俄国的领土(一八六七年三月三十日以七百二十万美元卖给了美国)。 随着俄国对堪察加半岛的渗透,俄国人的活动也出现于千岛群岛,给“锁国”的日本敲起了警钟。一七八五年林子平写了《海国兵谈》一书,明确指出加强北方防务的迫切xìng。幕府也很关心俄国的南下。最上德内也在这个时候到择捉岛和国后岛从事测量活动。在这之后,俄国于一七九二年把三名日本的海上遇难者(大黑屋光太夫、矶吉、小市)送回日本,同时派拉克森中尉一行到根室湾,要求日本与俄国进行通商贸易。以后又于一八○四年派遣雷扎诺夫访问了长崎。但是,拉克森和雷扎诺夫的访问未能打通与日本的通商关系。直到一八五八年日美通商条约签订后,俄国才获准与日本通商并在函馆设立俄国领事馆。一八五九年俄国扩张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俄文“征服东方”之意),在那里建设了军港,俄国的远东政策越发积极主动了。一八七五年日俄两国之间缔结了千岛群岛与库页岛的jiāo换协定,继之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大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于日本海,和谈时把库页岛的南中部收为已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出兵北朝鲜、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并占领了日本的领土择捉岛、国后岛、齿舞岛和色丹岛。最近又派一个师的兵力进驻,这表明它绝无归还日本领土之意。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远东当刮目相看。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观点看,远东仍然是苏联最落后的地区。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是远东远离苏联先进的地区苏联欧洲地区,劳动力不足,开发迟缓。特别是堪察加半岛 [ 作者注:关于堪察加半岛,尚有研究的必要。 ] ,由于为鄂霍茨克海所隔,至今尚未开发。据说那里拥有丰富的地下资源。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一九一七年时人口仅二千,到一九六八年时已增加到十二万六千人。这里理有现代化的海、空军基地。气候比西伯利亚稍好一些,在包括千岛群岛在内的近海海域,可捕捞多达一百七十种的鱼类。战后,日苏之间每年都就禁渔区和捕获量进行谈判,这已变成了日苏之间的重要问题。 远东的主要城市除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之外,还有下列各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人口四十七万二千。 纳霍德卡:人口十四万二千。 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人口四十六万二千。 共青城:人口二十二万六千。 雅库茨克:人口十二万。 马加丹:人口九万八千。 另外,这里附带介绍一下日苏关系(归还北方领土问题,贸易及渔业问题)。 战后,在鸠山内阁时期,日苏两国通过日苏联合宣言于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恢复了邦jiāo。两国政府同时约定,色丹岛和齿舞岛在缔结和平条约时jiāo还日本。第二年,两国缔结了日苏通商条约和贸易支付协定,从此日苏贸易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一九七八年日本向苏联出口二十五亿美元,苏联向日本出口十四亿四千万美元,共计三十九亿四千万美元)。日本还对开发西伯利亚给予了合作。但是,苏联认为“领土问题已经解决”,随着中国重新回到国际舞台和日中、美中接近,在一九七九年向国后、择捉和色丹岛派驻了约一个师的部队,明里暗里对日本展开了强硬外jiāo。 由于北方领土问题没有解决,所以苏联官方以“侵犯领海”为理由,在这些岛屿的附近水域逮捕我方渔船,罚以重款,同时还公然利用被扣押的渔民进行间谍活动。 自苏联宣布实行二百海里经济水域以后,渔业问题就成为日苏之间的重大悬案,为此,两国每年都要进行谈判。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四日,日苏两国在渔业谈判中商定一九八○年内双方鱼捕获量(二百海里水域)为如下数字。谈判中,苏联方面寸步不让,始终坚持强硬态度。 日本:七十五万吨(要求捕八十一万吨)。 苏联:六十五万吨(要求捕六十五万吨)。 图16 日苏共同捕鱼水域图 另一方面,苏联在北海道的札幌、旭川、带广、根室等地相继建立了日苏合作会馆,对于合作的渔民给予了特别优待(不逮捕,降低罚款,准许到禁渔区捕鱼等)。另外,据说苏联还正在做工作,以缓和日本对归还北方领土的要求。 四、西太平洋及北冰洋 苏联在濒临日本海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驻有太平洋舰队,这对中国的沿海地区关系重大。北冰洋一带虽然远离中苏边境的正面,看来与中苏问题无关,但它不仅是欧亚的海上jiāo通线,而且在西伯利亚的北端地域(第一线基地)还部署有苏联对付美国的雷达网,因此,这里也有必要提一提北冰洋。 (一)太平洋沿岸一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对抗美国,苏联把实力强大的太平洋舰队部署在远东。随着苏联逐步变成超级大国,太平洋舰队的实力也进一步得到加强。这是由于苏联不仅濒临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也濒临太平洋的缘故。俄国自从在日本海大海战中丧失了波罗的海舰队以后,直到朝鲜战争,一直以近海防御和协同地面作战为海军主要任务。 然而,苏联海军现在已越出了这个范围,开始从事积极的远洋作战。它所设想的作战范围很广,波及整个太平洋。其变化之大,前所未见。对于苏联来说,靠近远东地区的千岛群岛、日本和朝鲜半岛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至关紧要的地区。在过去采取守势的时候,日本和千岛群岛对苏联远东海军起的是“盾”的作川,大大有利于苏联,但是对于企图在太平洋进行广泛而积极的活动的太平洋舰队来说,这些群岛和半岛就成了限制它出入日本海的“关口”,不利于苏联。特别是日本沿岸向北流动的黑潮使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和堪察加半岛的东海岸浓雾笼罩,这不仅使船舶和飞机的行动受到限制,也不利于jiāo通和通信。此外,这里人员的往来也受到明显的限制,开发很迟缓(因为地处边境),优良港湾不多。但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这一带海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捕鱼区。 地区名称 冻结情况 可航行时间 白令海峡 一年的大部分时间 夏季 堪察加半岛 11月-3月 船舶可航行 鄂霍茨克海 10月-5月,破冰船不能进入 可航行4个月 黑龙江江口 10月-5月 可航行约4个月 库页岛东南 11月-4月 如有破冰船破冰,科尔萨科夫一年四季均可航行 千岛群岛 12月-5月 太平洋一侧可航行 滨海边疆区沿岸 11、12月-4月 如有破冰船破冰,苏维埃港以南可航行 苏联在远东地区的主要港口如下。冬季几乎所有的港口都封冻,为了运输越冬物资和建筑材料,在夏季需要很多船只。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军港:港内有日本公司制造的浮船坞(三万五千吨)。 纳霍德卡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着手建设。现在货物吞吐量已比最初增长了四十倍以上,每年超过一千五百万吨。每月有轮船定期往来于该港与日本的各港口之间。 沃斯托奇内港:为纳霍德卡港的卫星港,位于乌兰格尔湾内。预计泊地面积为六百二十五公顷,可容纳载重十五万吨的巨轮,年进出入船舶四千三百五十艘,货物吞吐量四于万吨,从一九七○年开始的第一期工程预计今年年内完成。日本将提供八千万美元给予合作。苏联非常希望该港成为贝阿铁路的“海上门户”。为向欧洲进行集装箱运输,该港还将配备集装箱货船(预计三十艘)。该港通往纳霍德卡港的铁路和公路已经建成。 苏维埃港:通往共青城的铁路已经完成。在该港与库页岛西岸的霍尔姆斯克之间配备了五艘铁路渡轮。 霍尔姆斯克、科尔萨科夫:为库页岛南部的重要港口,被认为是进攻北海道的出发地。 奥哈港、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奥哈港位于库页岛北端,同位于黑龙江口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一样,是夏季向北冰洋沿岸基地运输越冬物资(粮食)的始发点。在奥哈港建有现代化的机场。 马加丹;濒临鄂霍茨克海,是经陆路连接雅库茨克的重要港口,但存在冬季封冻的不利条件。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军港:是堪察加半岛上独一无二的良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开辟为军港。建有现代化的大型机场。在对美、对日战略上占有重要地位。 阿纳德尔港:曾是俄国向阿拉斯加进行渗透的基地,现在是楚克奇民族区的首府,作为港湾没有什么重要价值。 太平洋沿岸的苏联港湾多受季节影响。与这些港湾相比较,苏联占据的我国北方领土上的单冠湾,随着各项设施日臻完备,它的价值将是不可轻视的。 (二)包括北冰洋在内的极北地区 乌拉尔以东的地区分为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从地区上分又把特别寒冷的地区称作极北。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居民受到某些特殊恩典和优待措施(法律)的保护。 包括北冰洋在内的极北地区,幅员十分辽阔。除北冰洋群岛外,还有乌拉尔以西的摩尔曼斯科州、涅涅茨民族区、科米自治共和国以及下面提到的属于西伯利亚的各地区。这个被称作极北的地区,越是由西向东北延伸,气候越是严酷(属于大陆xìng)。特别是西伯利亚东部,平原地区在海拔七百米以上,东北部的各山脉在海拔二千米左右,因此更加寒冷。 远东北部各州气候严寒。这不仅是由于山地多,而且还由于受到紧靠这个地区的白令海和鄂霍茨克海的寒流影响造成的,是寒流把刺人皮肤的雾气吹到了陆地上。 雅马尔-涅涅茨民族区; 太梅尔民族区; 埃文基民族区; 雅库特自治共和国; 马加丹州(包括楚克奇民族区); 堪察加州(包括科里亚克民族区); 北冰洋各岛屿。 这些地区的居民中,俄罗斯人占绝大部分,除了雅库特自治共和国拥有六十六万人之外,其他人数都极少,仅有几万人。但是诺里尔斯克市是个例外,这里因为有完善的现代化设备,据说人口已达十四万五千。该市是作为在极北的严寒条件下进行生活的模范城市而建设起来的,市内建有高层住宅、学校、俱乐部、剧场、教育设施、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医院等。在极北地区除了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等大河和其他许多河流可提供内陆jiāo通之便外,北冰洋航线和苏维埃极北航线构成了这一地区的主要jiāo通线。 北冰洋航线是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四年由维利基茨基开辟的。他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到阿尔汉格尔斯克,由东向西驶过了北冰洋。一九三二年“西伯利亚科夫”号破冰船(一千三百八十三吨)由西向东横渡了北冰洋。一九三三年设立北冰洋航线总局。以后,进入了实用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一九三五年,航线总局的人员达三万人,一年约有一百艘船只航行,运输了约二十万吨货物。 一九三六年中有一百六十艘船开往北冰洋,有十四艘船成功地横渡T北冰洋,从海上运输了约二十七万吨货物。在这一年内还有两艘驱逐舰调往远东。 一九四二年,包括两艘驱逐舰在内的三艘舰艇,由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调往摩尔曼斯克。 一九五六年,巡洋舰二艘、驱逐舰十三艘、潜水艇十二艘、护卫舰十二艘,辅助船只数艘,共计四十艘舰船经山北冰洋驶往远东。 一九六二年,苏联“列宁共青团”号核潜艇在北极点的冰面之下进行潜航取得成功。 北冰洋航线即使在科学技术和通信联络都很发达的今天,也仍然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这是自然条件造成的。苏联正利用为数众多的无线电通信基地、气象观测站(一百五十个)和直升机的侦察加强援助。北冰洋航线上虽然设有机场一百五十处、灯塔数十座(雾信号、无线电信标、雷达、水下侦听装置)、航标数百个,但在港湾设备(特别是维修)、油料补给、船员的生活保障上(食品、医疗、娱乐等)仍有很多问题。极北地区居民的物资保障(也包括军用)是采取如下方式实施的,特别是在远东地区,需要很多商船保障补给。 1. 远东地区(科累马河以东) 以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中心进行补给。在冬季,一部分物资是从马加丹通过陆路运往东西伯利亚海以东地区的。 2. 雅库特自治共和国拉普帖夫海沿岸地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0 章 从西伯利亚铁路线上的泰谢特,经贝阿铁路线(一部已竣工)上的乌斯季库特,沿勒拿河顺流而下,向位于该河河口的提克西进行补给。 勒拿河的货运量逐年增加,最高时一年内曾达到六百万吨,具体数字如下。 一九五○年:四十二万吨。 一九五五年:一百一十万吨。 一九六○年:约二百万吨。 一九六八年:二百五十万吨。 一九七○年:四百万吨。 3. 叶尼塞河河口以西地区 主要以摩尔曼斯克为基地进行补给。这是因为从东方进行补给必须通过维利基茨基海峡这个“鬼门关” [ 译者注:维利基茨基海峡东西长约一百三十公里,最宽处五十公里,流速最大时为五节。喀拉海浮冰冬季受西北风和海流的影响,在维利基茨基海峡内形成大冰盖。北冰洋航线夏季通航时,维利基茨基海峡仍不解冻。船队要想通过这里,必须有破冰船作前导。为此,国际上出现了“维利基茨基北冰洋航线的‘鬼门关’”的说法。 ] 。所幸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二十万劳工修筑了通往摩尔曼斯克(不冻港)的内陆铁路,为从摩尔曼斯克进行补给创造了条件。 现在在北冰洋进行航行的船舶每年有一百艘左右,运输量估计为二百万吨左右。 北冰洋航线向来只是在夏季(约一百到一百一十天的时间)通航,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估计有可能逐步延长一些时间。从美苏对峙的观点来看,极北地区将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第四章 各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0 第一节 中国边境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一、东北三省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二、内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三、外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四、新疆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五、西藏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六、印度支那半岛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第二节 苏联边境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一、中亚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二、西西伯利亚的政略战略价值 三、东西伯利亚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四、远东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五、欧亚jiāo通线的价值 六、西太平洋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七、北冰洋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第三节 关于中苏边境地区的几点结论 英国的地理学家麦金德 [ 译者注:麦金德(一八六一-一九四七) 英国地理学家,曾任教于牛津大学与lún敦经济学院,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副会长,一九○四年他在《历史的地理基础》一文中提出“大陆心脏说”。认为中亚是欧亚太陆的心脏。谁统治这个地区,谁就能控制边线地区,从而便能主宰世界。他的这个论点对当时英帝国主义向中东和远东的扩张,起了鼓动作用。 ] 在一九○四年把中苏边境线的两侧地带称为欧亚大陆的“心脏”。他论断:随着jiāo通的开辟、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这一中心地带将会缓慢地积聚起潜在的力量,形成一种独特的政治、军事、经济三位一体的势力,进而向外到处扩张。这就是和美国的马汉海军少将 [ 译者注:马汉(一八四○-一九一四) 美国资产阶级海军理论家和史学家,海军少将。曾任纽波特海军学院院长、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他曾提出“海军制胜论”,认为海军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谁夺取了制海权,谁就能战胜敌人和夺取世界霸权。他的这个理论反映了美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需要。 ] 的“海上霸权论”针锋相对的麦金德的“陆上霸权论”。关于海上霸权与陆上霸权之争,我们且不去论述。中苏边境线的两侧地带构成了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区,正如麦金德所说的,是心脏地带;然而这心脏地带现在却仍然未被开发,它的政略和战略价值等尚不为世人所知。 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如果将来中苏bào发战争,这些地方或多或少会成为战场,与中苏邻近的日本、朝鲜和台湾 [ 译者注:请读者注意:作者受其立场决定,在书中多处将我国台湾视为“国家”。 ] 也会程度不同地蒙受中苏战争的战祸;反之,握手言和的中苏两国,将会像麦金德所说,作为称霸大陆的势力,向欧亚大陆以外的地方扩张。无论哪一种情况,中苏关系及其动向都会给世界形势带来重大影响。所以,围绕军事问题来探讨这些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就不是没有意义的了。 第一节 中国边境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中国地广人多,其面积为一千一百六十二万四千平方公里 [ 译者注:原文如此。 ] ,人口将近十亿。与以下十二个国家相邻。 苏联、北朝鲜、外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 [ 译者注:泰国并不与我国接壤。 ] 、老挝和越南。 世界上这样的国家独一无二。国境线长达二万一千八百三十公里,海岸线长达六千四百四十公里,特别是与苏联jiāo界的国境线竟长达六千四百四十公里左右。靠近苏联的新疆、西藏和内蒙古等地区,占中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中国领土由海拔一千五百至六千米的高原地带和山岳地带构成,其他的主要地区有东部平原地带,分为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华南地区。中国的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集中在这里。工业在中国东部比较发达。中国虽然也在实行现代化,但约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从事农业,是一个农业国。 图17 中国民航航线一览图 由于受旱灾、水灾、天候季节的影响,粮食经常不足,每年要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几百万吨小麦,以弥补不足。国内jiāo通(公路、铁路)除东北外,不太发达;南部由于水路的关系,乡使用船舶;同边境的jiāo通重视空中航线。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整个中国,除沿海方向外,大部分为陆地边境所围,从外部难以入侵,尤其是因为有海洋、大沙漠和山岳地带,因此过去在国防上是有利的。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喷气式飞机和导弹的发展,使这个有利的一面显著地受到了削弱,而且给战时边疆的粮食运输也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在不能确保制空权的情况下,在边境要支撑下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更有甚者,这些地方反过来有可能为侵略者所利用。也就是说,中国的边疆地区由于远离国家中心地区,补给线过长,难于自给自足,因此很容易成为间接侵略 [ 译者注:根据日本的概念,所谓间接侵略是指国外支持下发生的骚乱,国外有组织地秘密派遣人员和运进武器等类事惑。 ] 的对象。中国的最大忧虑即在于此,可以说这又是国防上的缺陷。 一、东北三省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东北三省自古以来就和内蒙古、新疆等地一样,被称为“关外”,主要为满族所占据。从俄国铺设西伯利亚铁路以来,这一地区在亚洲的政略和战略地位变得重要起来了。这可以从俄国(苏联)、日本、中国之间频繁地发生以下的争夺得到证明。像这样激烈争夺的地区别处尚不多见。 1. 一八九○年,俄军利用北清事变之机入侵并驻军满洲。 2. 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五年,日清两军在南满地区作战。 战后(一八九七年),俄国租借了辽东半岛,在旅顺、大连修建了要塞。 3. 一九○四年至一九○五年,日俄两军在满洲作战。其后,日本势力进入南满地区。 4. 从一九一七年开始,日、美、法、英、意等联军出兵西伯利亚。 5. 一九二九年,苏军和张学良军队作战。 6. 一九三一年九月,日军在满洲事变后占领了满洲,接着成立满洲国,建立日满两国共同防御态势。 7. 一九三八年发生张鼓峰事件,一九三九发生诺门坎事件。 8. 一九四五年八月,苏联对日宣战,进攻满洲。 9. 一九五四年以前,苏军占据旅顺、大连要地。 另外,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三年bào发的朝鲜战争也和东北(当时苏军驻扎在旅顺、大连)的形势有密切关系。只要想一想这一点,就能清楚地知道东北政略和战略地位的重要xìng。 满洲事变后,东北曾一度成立过满洲国。和别处边境的不同之处是,这里建设了铁路、公路,进行了工业化建设。东北三省资源丰富,人口稠密,jiāo通通信发达,气候也不象西伯利亚那样寒冷。因此,现在它对中国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产粮地区和重工业地区。当然,也是防备苏联入侵的重要的第一线和后方补给基地。 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苏联对东北垂涎三尺,yù罢不能。苏联建设西伯利亚铁路的动机也是为了把东北置于自己的势力之下。朝鲜战争之后,苏联曾想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收买东北三省的领导人高岗,但未达到目的。苏联对东北如此迷恋的原因,除了远东地区(西伯利亚)不能自给外,还因为它痛感东北对保卫西伯利业是极为重要的。东北三省人口的急剧增长对苏联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威胁。 苏联驻远东兵力的变化 编号 重大事件 陆军 空军 海军 1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1921年 步兵师3,第一骑兵师(旅2) 几乎没有 很少 1924年 新编第5军 第18军(赤塔)第36师,第1骑兵旅 第19军(哈巴罗夫斯克)步兵第1、第2师,第1骑兵旅 2 中苏战争 1929年 新成立特别远东军(哈巴罗夫斯克)增加2个师 使用飞机 很少 3 满洲事变 1931年 编成滨海集团 1932年 步兵师8-9,骑兵师1,骑兵旅2,坦克250辆 200架 组织远东海军 1935-1936年 为增强正规军的兵力,把2个民兵师改为正规师 1,200架 改称太平洋舰队 4 日德防共协定 1936年 步兵师16-20,骑兵师4,坦克1,200辆 潜艇69艘 5 日德结盟 1940-1941年 滨海边疆区:步兵师11、骑兵师2、坦克旅4 2,800架 潜艇103艘 哈巴罗夫斯克、阿穆尔:步兵师8、坦克旅2 后贝加尔地区:步兵师8、骑兵师2、坦克旅4 6 日苏战争前夕 1945年 准备对日作战 外蒙古:步兵师3、骑兵旅1、坦克旅6 7 日苏战争 1945年 步兵师 71、坦克师 2 6,500架 舰艇500艘 8 朝鲜战争 1950年 后贝加尔以东,步兵师28,坦克师1,空降师1,骑兵师4,坦克旅9 1,000架 增设海军陆战队1个旅,潜艇100艘 注:① 日苏战争后,苏军第39军进驻旅顺。 ② 1948年12月25日苏军撤离北朝鲜,1954年苏军撤离旅顺、大连。 很清楚,如果中国攻下滨海边疆区,苏联在太平洋的势力将明显受到削弱,它在太平洋的发言权也将受到限制。本来这些地区就是中国的领土,现在中国政府又要求归还,因此苏联不能不重视邻近东北地区的防务,更何况中国在东北部署了大军,最近又部署了中远程弹道导弹。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苏联部署在后贝加尔以东的东北当面的兵力变化如上表。很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苏联对东北地区越来越关心。过去,东北地区的形势为日、俄(苏)的力量变化所左右;今后,将基于日、中、苏的力量对比而变化。 二、内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从公元前四百年起,中国对来自北方的威胁,用建筑城墙的办法来保护城内的居民。秦朝统一中国后,为防备北方匈奴入侵,把各地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后来,随着蒙古族的兴起,内蒙古投在外蒙古的势力之下,多次按着外蒙古的指令进犯中国。昔日建筑的万里长城之所以基本上沿内蒙古南部呈东西走向,是中国为了防备来自内、外蒙古的进犯。万里长城长约二千五百多公里,每隔六十米设一座敌楼,处于保卫东北西部、北京、天津地区和山西各地方的态势(西部规模较小)。 内蒙古介于中国内地和外蒙古之间,如今是中国的门户。如果一旦内蒙古处于外国势力控制之下,不用说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一带,就连东北和新疆都要受到很大威胁。尤其是在进入飞机、直升机、坦克和导弹时代的今天,已经不同于过去。过去沙漠地带是天然屏障,现在这些地区对于用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军队来说,已经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地方。中国感到忧虑之处就在这里。中国为牢固地掌握内蒙古,除去把北京-外蒙古之间的宽轨铁路改换成中国式的窄轨铁路外,还鼓励汉族人迁居内蒙古,努力开发内蒙古,并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正在进行各方面的准备。除去横贯东西的铁路外.还接通兰州-包头铁路线,并在延长由包头向北的支线,以便加大抵抗苏联的纵深。 另一方面,对于与内蒙古为邻的外蒙古来说,内蒙古的动向不容忽视。对于苏联来说,也事关重大。一九三八年七月,日本刚在内蒙古成立驻蒙军,苏联马上就在乌兰巴托设立了步兵第五十七军司令部,同时命令驻守乌兰巴托的特别步兵第三十六师进至乌兰巴托至张家口的要道扎门乌德。由此可见,苏联对内蒙古是十分重视的。 总之,内蒙古是苏联和外蒙古不能掉以轻心的地区,是中国的国防第一线。遗憾的是,内蒙古在军事上无险可守,中国的忧虑正在于此。 三、外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外蒙古过去以蒙古族的发祥地而闻名于世。它的领土是浩瀚的沙漠地带,特点是人口稀少,这说明它本身的经济价值很小。但是,由于有沙漠地区(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和北半部(特别是西北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1 章 )的山岳地带(海拔超过二、三千米,有的达到四千米),天候、气象、地形复杂,因而形成了天然要塞。一八九二年福岛少校穿越西伯利亚时曾经到过这里,他的记录中也记载着上述特征。 从军事事看,外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极大,说它是亚洲大陆的“心脏”并不过分。它所具备的地理条件,不仅给中苏关系,而且给整个亚洲形势以很大影响。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东北的地位受到重视后,俄国(苏联)对外蒙古的关心也越来越大。以下事件就足以清楚地证明,苏联推行的是一条置外蒙古于自己势力之下的政策。 1.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缔结苏蒙军事互助协定。 2.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二日,重新缔结为期十年的苏蒙两国相互援助条约。根据该条约改建和新建了后贝加尔与外蒙古之间的铁路和公路。 3. 一九三七年,苏联步兵第三十六师进驻外蒙古首都。 4. 一九三八年九月,苏联特别步兵第五十七军司令部移驻乌兰巴托。 5. 一九三九年五月,bào发诺门坎事件。苏蒙军在外蒙东部边境地带重创日军。 6. 一九四五年八月,外蒙古作为苏联进攻东北的基地发挥了很大作用。 外蒙古和贝加尔湖、阿尔泰山脉一起,不仅可以掩护赤塔、新西伯利亚的工业地区,而且还可以掩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侧翼;在实施积极的进攻作战时,又是苏军重要的作战出发地域。由于外蒙古地处包围东北的外线,从这里能直取北京、天津等重要地区,所以至今它的价值未变。特别是随着军队现代化和核武器的发展,在外蒙古境内部署中程弹道导弹能威胁中国内地、朝鲜半岛和日本,所以外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就更大。从中国方面看,外蒙古的向背意味着对中国的安全将产生重大影响。而苏联把中国的势力排挤出外蒙古,进而于一九六六年一月与外蒙古签订了《苏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派苏军半永久xìng地驻扎在外蒙古,完全控制了外蒙古,这也不外乎是为了要防范中国。我们在讨论中苏问题时,不能把外蒙古的动向和驻守在该国内的苏军(含导弹)动向置之度外。 外蒙古在中苏战争时将成为苏军的重要的进攻出发地域。 四、新疆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新疆位于连接亚洲大陆、中东、苏联欧洲地区的中部。它南起险峻的帕米尔高原,北至阿尔泰山脉,南北长约二千九百公里,与苏联的中亚接壤。昔日成吉思汗席卷中亚、欧洲的时候,新疆曾是蒙古军的作战出发基地。后来蒙古的残存势力在中亚留了下来,宗教和人种被同化。这里国境不明,游牧民族东西移动,经常发生纠纷。 与新疆相对的中亚地区(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有三条铁路和很多的空中航线同苏联欧洲地区联系,而新疆只有一条铁路、几条空中航线和公路同中国内地联系。对比之下,不仅悬殊很大,而且在自给自足方面新疆也相差很远。 中国在统治边疆的问题上,感到困难的是jiāo通、通信和补给。尤其是新疆、西藏的地位和地形,对中国内地来讲是个难题。从中国内地进入新疆的要冲是黄河河畔的兰州。黄河为南北两侧的山脉所夹,形成了峡谷。在河幅狭窄的地方架设了铁桥(长五百米),桥梁至下游的码头停泊很多船只、木筏,用这些运送大小货物和过往行人。兰州至包头之间有很多商船航行。黄河冬季结冰,依靠黄河的贸易每年在四月至十月间(约七个月)进行,七至八月间河水上涨。 兰州和乌鲁木齐之间有三个十八站之称。据说徒步或骑马旅行,有如下三个十八天的行程。 第一行程:兰州-嘉峪关(长城西端)。 第二行程:嘉峪关-哈密(天山山脉东端)。 第三行程:哈密-乌鲁木齐。 第二行程的后半部分是戈壁滩,所以在夏季酷暑时要在夜间骑骆驼通过。新疆与甘肃的jiāo界处有个猩猩峡,四面环山,形成了作战上的要地。现在兰州与乌鲁木齐之间有铁路,上海与乌鲁木齐之间每周有一次直达列车。 历史上,苏联曾多次派兵进驻并占据新疆,在伊犁(伊宁)、喀什、乌鲁木齐、塔城等地设置领事馆(含用于警卫的卫兵)。苏联对新疆的地形和情况不仅了如指掌,而且由于现在在莫斯科的国际关系机构中设有规模庞大的新疆局,致力于培养党员、秘密警察(克格勃)、外jiāo官的工作,所以依靠间接的渗透工作在新疆内部扶植亲苏势力,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当然,在直接侵略时,从地形上讲,苏联可以从喀什、伊犁方向和外蒙古西部地区对新疆实施包围作战,如果同时使用空降部队,就能够分割新疆和中国内地的联系,孤立新疆。一九四八年中国guó mín dǎng军队的三个师(约十万人)曾投降苏联,类似的情况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再次发生。 新疆不仅是铀、石油的产地,而且是核实验基地。单是从核基地这一点上讲,这个地区对中国就是不可缺少的。斯大林曾想纠集中亚的伊斯兰教徒,把新疆变成类似外蒙古那样的保护国,这大概是为了把新疆变成中苏间的缓冲地带,变成推行亚洲政策的大本营。很明显,如果中国失去新疆,今后的核力量就将受到重大影响,甚至很可能面临下述形势: 1. 苏联与印度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同时,西藏的独立运动进一步高涨。 2. 印度在尼泊尔、不丹的势力得到加强,印度与西藏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3.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地面联系被切断。 4. 苏联对东北、内蒙古以及亚洲、印度次大陆的威胁增大。 可以看出,中国正是考虑到上述各点才加强新疆的防务的。据说,现在中国已把十个师(二十五万)的正规军、五十万民兵派到新疆,还在新疆部署了中远程弹道导弹,以备万一。之所以派去很多生产建设兵团,估计还有为了加强新疆的自给能力、减轻中国内地负担的一面。 五、西藏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西藏南接喜马拉雅山系中的尼泊尔、不丹、锡金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围绕不丹以东的麦克马洪线,中印间存在着边界分歧。在西段,中国占据靠近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地区,依然同印度对立着。中国内地同西藏的jiāo通,从印度、孟加拉国经锡金到拉萨的路线最为便利。 西藏同新疆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的边境。由于地理上的原因,西藏曾长期处于独立国家的立场,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宣布中立而未介入战争。它虽然承认中国的宗主权,但由于jiāo通、通信和地理上的原因,过去一直与印度(英国)保持密切的关系。 但是,一九五○年西藏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约十万人的东西夹击。它虽然用游击战进行了抵抗,并努力通过谈判收拾事态,但及至一九五九年达赖喇嘛逃亡印度,西藏便完全处于中国的势力之下。后来,中国以自己的边境受到了侵犯为理由,于一九六二年十月进攻印度,给了印度军队以沉重打击,同时也把西藏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中国还努力扶持尼泊尔和不丹,通过西藏、新疆加深同巴基斯坦的合作。这种政策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飞机、导弹等武器还不发达的时代,印度由于尼泊尔、不丹、锡金的存在和印度与西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它的北部边境是安全的,是没有必要担心的。因为海拔七千至八千米的喜马拉雅山系的存在,把印度的国防装进了“保险箱”。自从西藏处于中国的势力之下,来自西藏方向的威胁越来越成为现实问题以后 [ 译者注:中国从未“威胁”印度,倒是印度企图染指我西藏。 ] ,印度对中国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中国在西藏建设了航空基地和核基地以后,这种威胁就更大了。印度对中国的中枢部不可能给予任何威胁,相反,中国却能以西藏为基地,对印度的政治、经济中心实施轰zhà和核攻击,同时还可以通过间接侵略实施渗透作战。面对这种情况,在中印战争后,印度除了平时保持百万大军外,还同苏联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 [ 译者注:指一九七一年八月苏联同印度在新德里签定的为期二十年的《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个条约实质上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 ] ,一九七四年五月十八日进行了核实验,成为核国家,一九七五年四月把锡金 [ 作者注:锡金地处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的高原,人口约三十万,尼泊尔族占百分之六十,雷布查族(当地人)占百分之三十五,其余为印度人。 ] 作为自己的一个邦而加以吞并。 印度重视北部边境的防御。之所以采取上述措施,是因为它重视西藏的政略和战略地位。西藏的最大弱点在于补给困难。在中印战争中,中国军队未对印度实施航空进攻作战,原因也就在这里。 图18 中印战争双方态势图(1962.10.20) 一九六二年十月bào发的中印战争(参见图18),印度用六个师进行防御,而中国动用了五个军(十五至十六个师)、三千架飞机。十月二十日,中国以大约八个师的兵力进攻印度军队,给印度军队以沉重打击,十一月二十一日中国单方面停战并撤回军队。 六、印度支那半岛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印度支那半岛不属中国的边境,但自从苏越两国结成紧密的关系以后,这个地区在中国国防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这里也略加涉及。 越南本来在中苏的巨大支援下,同美国进行了长时期的作战,终于把南越置于自己的势力之下。现在它已拥有东南亚中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下记)。中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苏联正在利用越南的海空军基地。 人口:五千万人。 总兵力:六十一万五千人。 陆军:二十七个师(内含两个训练师)、十五个独立步兵团、四十五个pào兵团、四十个高shèpào团、二十个地空导弹团、十五个独立工兵团,总兵力六十万人,坦克九百六十辆(不含旧南越军队的装备)。 海军:三千人。 空军:一万二千人,第一线飞机三百架。 预备兵力:七万人(负责边防、治安、海岸巡逻)。 民兵:一百五十万人。 越南坚持帕拉塞尔群岛 [ 译者注:即我西沙群岛。 ] 和斯普拉特利群岛 [ 译者注:即我南沙群岛。 ] 属于越南领土(这里有包括石油在内的海底资源)。它控制着中国南海的重要贸易jiāo通线,处于给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北亚、“东盟。各国以重大影响的地位。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三日越南同苏联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有效期二十五年),同年来又出兵柬埔寨。这样,就同支持波尔布特政权的中国发生了冲突,引起了一九七九年二月至三月的中越战争。两国成为敌对关系,越南越来越倒向苏联,以致把河内、岘港、金兰湾等军事基地提供给苏联使用。苏联对越南提供每天为二百万至二百五十万美元的(每年七亿至八亿美元)军事、经济援助,越南把约二十个师的兵力派遣到老挝、柬埔寨,扮演“亚洲古巴”的角色,给世界形势以很大的影响。在越南军队镇压下的老挝、柬埔寨,人民大众濒于饥饿,上百万的难民逃往国外,给以泰国为首的“东盟”各国造成了很大的不安。 据说越南原准备于今年实施新宪法,由于连年战争和经济困难,每年缺粮二百到四百万吨 [ 作者注:越南的粮食需要量每年为一千二百万吨,所以一九七九年约缺粮四百万吨。今年越南北方冬季遇到三十年来未见过的大早,估计粮食会再次歉收。 ] ,因此准备向老挝、柬埔寨大量移民,以解决粮食问题,同时使这两个国家越南化。 总之,和一九七九年末苏军(约七十师、十万人)入侵阿富汗时一样,越南(军)的动向对自由世界、对中国,都孕育着巨大的不安。 第二节 苏联边境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苏联本来是个欧洲国家,不是个亚洲国家。仅仅在十三世纪,由于成吉思汗的进攻,俄国才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蒙古的占领之下。其实,俄国所受到的威胁,除去成吉思汗的入侵以外,经常的倒是来自西方。从三十年战争、腓特烈大帝的八年战争、拿破仑远征莫斯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俄国常常受到西方的威胁。就是现在,苏联还在拼命阻止西德的复兴和东、西德国的统一,对抗“北约”组织。这都是因为它感到了西方威胁的缘故。然而,俄国每逢陷于危机的时候,几乎总是靠东方存在的深远纵深得以从失败中站立起来,这也是事实。 日俄战争时,在俄国,不用说政府,就连普通民众中也极少有人关心乌拉尔以东的西伯利亚和中亚。日俄战争其实是政府内一些野心家策划的,大部分人对西伯利亚、日本、中国(满洲)一无所知。苏联把乌拉尔以东地区、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赤塔等地区建设成大工业地区,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因为出于现代化战争的需要,要把重工业区设在安全的地域。 日清战争前,开始计划建设的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仅仅表明俄国企图染指东亚;俄国直到建成中亚铁路后才真正关心起西伯利亚和中亚来。后来的航空事业的发展,使苏联中心地区和边境的关系变得密切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实施了两次大部队的东西大机动。这在过去是没有先例的。苏联肯定会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2 章 从这里得到很多经验教训。当今世界已进入核时代,各国所采取的政策必须从全球范围考虑。苏联在考虑其国防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欧洲和远东两个方向,而且还必须同时考虑印度洋方向、北冰洋方向。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西伯利亚和中亚的政略和战略地位的变化。结果,苏联不仅在西伯利亚、中亚部署了大量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而且还加强了太平洋舰队(装备潜艇发shè的弹道导弹),在印度洋也部署了常驻舰队。 一九七四年苏联公布了建设贝阿铁路的消息,现在正在全力以赴地进行着建设。它的目的大概是想在加紧开发西伯利亚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同包括日本、朝鲜、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的联系。另外,苏联越是想在印度次大陆和印度洋扶植亲苏势力,就越会重视中亚的地位。 图19 西伯利亚地区国内航线要图 一、中亚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中亚多沙漠地带,很久以来就与世隔绝,开化较迟,因此过去不大为人所知。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俄国的南进政策突然活跃起来。到一八六六年秋,土库曼的重要据点落在俄军手中。随后俄国先头部队转入东部活动,在中国边境挑起冲突。阿姆河下游的希瓦汗国和费尔干纳溪谷的浩罕汗国都处于风中残烛的状态。很明显,俄国的南进是以波斯湾和印度洋为目标的。所以,英国也突然开始关心起来。一八八○年前后,俄国乘中国衰弱之机向中亚方向进一步扩张,一时俄中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俄国逐步扩大了它的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这些地区的开发以及农业现代化和山麓地区工业化的进展,这里人口增多了,同时作为针对伊朗、印度、中国的政略战略基地的重要xìng也增加了。 众所周知,美国鲍尔斯上尉驾驶的飞机在苏联领土上空实施秘密侦察飞行时被击落。苏联以此为借口中断了美苏首脑(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会谈。当时鲍尔斯上尉起飞的基地就是帕米尔高原东南的吉尔吉特。由此可见,即使从国防的角度看,也不允许苏联低估中亚的价值。而且,随着洲际弹道导弹、中远程弹道导弹、潜艇发shè的弹道导弹和喷气式飞机的发展,这一地区的政略战略价值将不断发生变化,作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而发挥作用。尤其是在美国能使用“海神”(“三叉戟”)导弹从印度洋海域发动核攻击的今天,就更是如此。此外,无论是从积极包围中国上考虑,还是从支持印度、阿富汗问题上考虑,以及从对付伊斯兰教的问题上(不仅要考虑到中东的伊斯兰教而且要考虑中亚的伊斯兰教)考虑,中亚都是重要的地区。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过去苏联曾利用一切机会向南方寻求海港,在沙皇俄国时代曾企图向印度渗透,结果被英国阻止住了。今天,苏联在中东培植亲苏势力,同时把阿富汗置于自己的势力之下,使波斯湾近在咫尺。苏联还利用孟加拉独立和巴基斯坦遭到削弱的形势,通过阿富汗逐步巩固了自己的地盘,并且打着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两国间签定的睦邻友好条约的幌子,把约七个师十万人的大军派进阿富汗,制造了卡尔迈勒政权。苏联无视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的反对,企图在阿富汗站稳脚,以便进一步向中东、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洋扩张。如果再考虑一下今后印度洋各国的角逐和伊朗革命,中亚的政略战略价值就只会提高,而决不会降低。 二、西西伯利亚的政略战略价值 沙俄时代的重工业中心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乌拉尔以东的重工业仅占整个重工业的百分之十左右。战后,苏联全力建设西伯利亚,使西伯利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重工业的重点正移至乌拉尔以东。回顾西伯利亚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至一九○○年左右) 在西伯利亚铁路建成之前,西伯利亚是个流放犯人的地方,西西伯利亚是边境地区。据知,这里只能给俄国欧洲地区补充些粮食。 2. 第二阶段(一九○○年至一九四五年) 经过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对西伯利亚逐渐关心了。特别是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由于遭到惨败而开始对乌拉尔以东的地区寄予很大关心。后来又查明西西伯利亚有着丰富的资源,认识到西西伯利亚不仅是粮食的供应地,而且还是石油及其他重要资源的产地,于是战后加紧开发。西西伯利亚作为重工业地区,在政略战略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3. 第三阶段(一九四五年至现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和两国装备核武器,提高了西西伯利亚的政略和战略地位。这种提高不仅仅限于军事,也表现在经济上。随着西伯利亚的开发加快,丰富的石油、铁、煤等资源使西西伯利亚迅速地成为大工业地区。特别是秋明油田这个宝库更名实相符地提高了西西伯利亚的价值。 西西伯利亚北临北冰洋,南接中亚,东为东西伯利亚,西为乌拉尔山脉,形成了苏联的中心部位,对于来自外部的进攻,处于最安全的位置。这意味着它在政略战略上处于最为有利的地位。可以想象,西西伯利亚的丰富资源将进一步提高它的地位,这一地区将出现大的重工业地区。 三、东西伯利亚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东西伯利亚包括贝加尔湖两岸的伊尔库茨克、赤塔工业地区,介于远东地区和西西伯利亚之间,南接外蒙古,东经雅布洛诺夫山脉、科累马河和远东地区相连,拥有包括雅库特共和国在内的广大地区,形成苏联向亚洲扩张的基地。以往的历史证明,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各种政策直接反映了苏联的远东政策。 一九二九年围绕中东铁路发生的中苏冲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的对日作战,都以这一地区为作战出发地域。东西伯利亚和外蒙古接壤,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西伯利亚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如上所述,苏联越重视西西伯利亚,当然就越要倾注全力开发东西伯利亚。苏联前几年公布的建设贝阿铁路的计划就是西西伯利亚大发展的必然产物。 过去,人们只知道这里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如今,发现这里的地下埋藏着大量的黄金和金刚石,仅燃料资源就有二万亿吨(煤占百分之九十七),还有极丰富的天然气,具有毫不亚于西西伯利亚的大工业区的前景。现在已经在稳步地开发。 总之,当贝阿铁路全部建成之日(需要近十年的时间,估计要到一九八五年左右),苏联远东地区也将得到进一步开发,这将给日本、朝鲜、中国在内的西太平洋形势以重大影响。 四、远东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我国对远东缺乏明确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约六十万关东军官兵和约十万文职人员曾长期被关押在这里服苦役(死亡约二十三万)。这里距我国最近,与我国利害关系大,是我国国防上需要特别注意的地区。 苏联远东地区气候普遍寒冷。由于远离苏联欧洲地区,jiāo通、通信十分不便,而且自给能力很差。很早以来,这里就是流放大量犯人的地方,至今还给国内外一个险暗的印象。这里人口稀少,有着广阔的未开发地域。这一点和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相差无几;大不相同的地方是:这个地方濒临海洋,陆地与中国东北、北朝鲜相接,隔白令海、日本海与美国(阿拉斯加)、日本相对。这意味着它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国际xìng质。所以苏联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部署了太平洋舰队。这增大了苏联在太平洋,特别是在亚洲的发言权。 但是,这个地区存在着东面暴露于太平洋,很多海域冬季结冰,各地区难于互相支援等缺陷。另外,由于受天候气象的限制,各项国防措施不仅不能全年实施,而且要花费大量的资材和劳力。这里虽有几个工业区,但由于自给困难,补给仍不得不主要依靠西伯利亚铁路和海、空运输实施。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苏联在改善西伯利亚铁路、东西空中航线、北冰洋航线的同时,还全力以赴地开发经由苏伊士-印度洋的欧亚航线。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中的鱼类)得到开发,这种倾向将会越来越明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美国同被称为超级大国。苏联不仅拥有包括洲际弹道导弹和潜艇发shè的弹道导弹在内的庞大的军事力量,而且还有横跨欧亚大陆的辽阔国土。苏联甚至在远东地区也部署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苏联远东地区及其近海海域,形成了从北面包抄日本、朝鲜半岛、中国(东北)的态势。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动向(建设贝阿铁路、苏联陆海空军的动向、渔业问题) [ 作者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苏联新设远东、后贝加尔建设部,负责贝加尔湖以东至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建设。同年十二月十八日任命谢尔盖巴西莫夫为部长,此人在国家计划委员会任建设部长多年。估计此项措施意在战时形成以远东后贝加尔建设部为中心的政略战略指导部门。 ] 甚至有可能左右日本、中国、韩国 [ 译者注:指南朝鲜傀儡政权,下同。 ] 的生存,因此我们不能不寄予极大的关注。 苏联如果失去远东地区,那么它在太平洋和亚洲的发言权就会削弱,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就会减半。 五、欧亚jiāo通线的价值 苏联在积极推行西伯利亚和中亚政策时不能忽视铁路的作用。最初,当欧美各国企图对亚洲进行帝国主义扩张时,俄国就于一八九○年制定了建设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计划。为称霸中亚,一八八○年俄国出乎各国的预料,派遣安年科夫将军麾下的军队,把铁路从里海穿越沙漠地带修到了塔什干和撒马尔汗。这两条铁路成为俄国进行扩张的支柱,给世界形势以极大影响。就是说,随着这些铁路的建成,英俄、日俄之间的对抗加剧,终于发展成日英同盟和日俄战争。由此可见铁路所起的作用之大。这些铁路对各地区的开发所作的贡献是无法形容的。 在日俄战争中,出乎日本的预料,俄国利用西伯利亚铁路把大部队集中到满洲并前送了庞大的军事物资,充分地发挥了铁路的作用。如果没有西伯利亚铁路,苏联也不可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对满洲发动进攻。满洲事变后,苏联于一九三四年把大约十四艘潜艇(三百吨级的M型)拆解后通过西伯利亚铁路从欧洲运至远东,加强太平洋舰队。可见,西伯利亚铁路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据估计,一九四四年全年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输能力为一千三百零三万吨 [ 作者注:除铁路运输外,还有海运和空运。海运为五十万吨,空运为十万吨至二十六万吨。 ] ,其中军事运输为九百四十万吨(接近实际情况)。根据苏联战后出版的战史资料,一九四五年二月末至八月上旬,西伯利亚铁路东行车皮总数共约十三万六千节,其中军用约占百分之八十。如以一列火车由四十节车皮组成计算,估计为二千列火车。 现在西伯利亚铁路已经实现了电气化,并得到种种改进,因此它的运输能力应该有所增加,估计每天运输二十万吨是可能的(一年可达七千万吨);但由于目前缺少机车和货车等,每天大概能运输十四万到十五万吨。 图20 西伯利亚好远东地区的主要铁路(1978.8) 除铁路以外,苏联欧洲地区和远东之间还有以下航线可通。 1. 黑海-苏伊士-印度洋-远东海上航线; 2. 绕南非经印度洋的海上航线; 3. 北冰洋航线; 4. 空运。 六、西太平洋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堪察加半岛、日本、台湾这一锁链形地带,从亚洲大陆的角度看,它形成掩护大陆的态势;从海洋的角度看,它控制太平洋和亚洲大陆海岸之间的通道。这个地区(以库页岛、北海道、朝鲜半岛、台湾划线)可分为鄂霍茨克海、日本海、中国东海(含黄海、渤海湾)、中国南海几部分。宗谷海峡、津轻海峡、朝鲜海峡和台湾在政略战略上占重要地位。北面的鄂霍茨克海由于有半年时间的结冰期,其价值有所减小;日本海由于有苏联太平洋舰队存在,重要xìng很大;朝鲜海峡的价值是宗谷海峡无法相比的,特别是如果从中国东北部的东海、黄海、渤海湾的海防上考虑,它和日本的动向对中国来说就更加显得重要,而且这种重要xìng是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会过分的。一个平静的朝鲜半岛自然是符合中国利益的,然而即使北朝鲜始终对中国严守中立(包括友好),在中苏战争时也不能保证它不让苏联航空部队通过自己的上空。 苏联把“明斯克”号航母和“伊万罗戈夫”号大型登陆舰配属给太平洋舰队并使这个舰队保持着二个团的海军陆战队,大概是因为它们估计到将来要在这个地区实施岛屿登陆作战吧。 七、北冰洋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包括北冰洋在内的北极本来与中苏对抗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个地区有连结欧亚的航线以及苏联太平洋舰队在太平洋的活动,北冰洋的政略战略价值就不可轻视了。 含北冰洋在内的北极,在中苏战争时可以看作是苏联的后方地域,同时又是苏联对付假想敌国美国的第一线。对于这一点,我们决不可忘记。 目前,苏联百分之七十的导弹核潜艇部署在以摩尔曼斯克为中心的海域内。如果考虑到这些兵力可以经过北冰洋向亚洲机动,北冰洋的政略战略价值就只能更大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3 章 图21 北冰洋航线略图 第三节 关于中苏边境地区的几点结论 对于中苏边境地区,我们已经从政略和战略的角度概括xìng地进行了介绍。现在归纳如下: 1. 苏联把外蒙古纳入自己的势力之下,处于能以外蒙古为中心全面指导对中国进行外线作战的有利地位。 2. 东北三省的人口及发展对苏联西伯利亚是很大的威胁。同时,中苏以东北三省和蒙古为中心的争端特别是战争,将给包括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在内的亚洲以至世界形势以重大影响。 3. 横贯苏联欧亚两地区的jiāo通路线(含西伯利亚铁路及海运)的改进和西伯利亚的开发,将给东北亚(日本、朝鲜、中国东北)以重大影响。为此,我们要注意它的发展变化。 4. 从中国的边境现状分析,它几乎不会主动发动对苏战争。它的弱点在新疆地区。但是,苏联如果入侵新疆,很难说中国会把冲突局限在新疆地区内。 5. 中苏边境地区是未来中苏战争的战场。那里人口稀少,有辽阔的沙漠地带,因而便于使用战术核武器。如果战场仅仅局限于中苏边境地区,那么中国一侧能成为核打击目标的地方将少于苏联一侧。估计苏联的工业区将成为核打击的目标,西伯利亚铁路也将会被切断。 6. 中苏两国都是共产主义国家,加上边境地区同外界几乎没有接触,因此边境冲突可能会在不引起世界注目的情况下继续下去,而且很可能大量使用宣传和间接侵略。 7. 中苏战争如果bào发,从战场的环境特别是从天候、气象、地形等因素考虑,避开严寒季节bào发的可能xìng要大。 第五章 中苏边境地区的战备情况 0 第一节 中国的军备 第二节 中国的对苏作战准备 一、新疆的防御 二、西藏的防御 三、内蒙古的防御 四、东北三省的防御 七、使用核武器的全面战争 八、作战期限及开战时机 第三节 苏联的军备. 一、乌拉尔以东的陆军 二、亚洲地区的空军 三、太平洋舰队 四、远东海域的商船及渔船队 五、核导弹情况 六、教育训练情况 第四节 苏联的作战准备 一、对新疆地区的作战 二、对西藏的作战 三、对内蒙古的作战 四、对东北三省的作战 五、苏联太平洋舰队的作战 六、第二阶段的作战 七、使用核武器的全面战争 八、作战期限及开战时机 九、采取间接侵略方式 十一、进行全面准备 由于中苏两国同为共产主义国家,边境附近是边陲之地,所以关于中苏边境地区的资料很少,情报也欠准确,有关两军的兵力部署、阵地、训练等详细情况不得而知。尽管如此,本章仍要对中苏两国如何部署军队以防备对方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节 中国的军备 (内容从略,删去图22,23,24) [ cdhyy注:为译者所删。 ] 第二节 中国的对苏作战准备 中国同苏联打过两次仗。一次是一九二九年苏联军队和张学良军队之间围绕中东铁路问题发生的冲突,另一次是苏联军队进犯新疆和当地中国驻军发生的战斗。反之,中苏(俄)之间前后缔结过三次同盟。第一次是日清战争后李鸿章与俄国缔结的同盟,第二次是在太平洋战争末期缔结的中苏同盟,第三次是在一九五○年朝鲜战争前,由máo zé dōng和斯大林结成的同盟,不久中国就向朝鲜派遣了军队。中苏关系恶化开始于一九六○年前后。中国把苏联作为头号敌人是在”华约”军队武装入侵捷克的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六九年三月珍宝岛事件前后。目前,中国军队的实力比苏联军队差得多,估计中国不会主动地去同苏联打一场全面战争,至于局部冲突则另当别论。据参观过中国军队的人们的意见,中国军队比苏联军队落后二十年到三十年。中苏两军情况大致如下表。(略) 图25 苏联空军作战半径 出于对苏联政略战略的需要,中国一九七二年同美国改善了关系,接着又与日本恢复了邦jiāo。一九七八年同日本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也是出于这个目的。目前,中国当局决定把防御的重点放在苏联这个方向上,命令部队加紧对苏作战准备,同时根据这个方针,指导外jiāo、内政,加强各个方面的准备。 下面让我们从纯军事的角度看一下中国方面在边境地区的防御作战准备。 要点:中国处于苏联及其卫星国的四面包围之中,整个中国极可能受到部署在这些国家的空中力量的压制。 一、新疆的防御 新疆有丰富的资源,是中国政略战略上重要的边境地区。众所周知,新疆还是中国的核开发及试验基地。但是,这个地区同中国内地的jiāo通,除空中航线外,只有两条公路和一条铁路。公路、铁路穿山越岭,十分不便。这就给接受内他的增援和补给带来了困难。基于上述原因,中国正竭尽全力增加新疆的自给能力和人口,同时部署战斗力强的部队,并通过屯田的办法发展新疆经济。这些,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 中国分析苏联可能以下面三种方式入侵新疆: 1. 间接侵略; 2. 使用常规武器的进攻; 3. 包括使用核武器的进攻。 对此,中国通过封锁边境、充实边防部队、加强警戒、限制旅游、严密监视、控制通信报导、提高当地居民对苏联的戒心,防备苏联的间接侵略,同时加强中央政府的监督指导。据说一九七九年一月中国已把北疆升格为大军区,进而在靠近外蒙古的地区又新设了一个军区。当然,这样做是为了防备来自苏联和外蒙古的进攻。 据传,新疆在与苏联接壤的三千公里国境线(重要地区)上架设了铁丝网,每隔一公里设一个哨卡,在新疆纵深内构筑了堑壕,重要地方修了地下工事,准备用顽强的抵抗陷苏联于消耗战中。对苏军的入侵,中国很可能向世界广泛宣传,诉诸舆论,万一不得已时将先于苏联使用核武器,以便给苏军以沉重打击。这样作,有把局部战争引至中苏全面战争或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 中国当然估计到了苏联在进攻中使用核武器的可能xìng,据说除加强位于新疆的核试验基地外,还于一九七二年四月把核研究部门迁往华中(包括千余名技术员),又在成都、重庆附近及西藏拉萨北三百二十公里处的那曲山中修建着新基地。 二、西藏的防御 西藏不仅比新疆更远离内地,而且地处高原,人口稀少,因此防御上更为困难。反之,从外部进攻也不容易。中国失去西藏,不仅会降低新疆的地位,而且势必要削弱中国对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影响。中国与印度之间存在领土纠纷,一九六二年发生武装冲突,印度吃了败仗。在这以后,印度不断加强战备,在甘地当总理的时代加强了 (??缺第128页) 图26 西藏南部边境略图 ① 据悉,尼泊尔、不丹受外部影响,政局不稳定。 ② 印度军情: 陆军   95万(29个师、7个旅及其他) 海军   4.6万,航母1艘、潜艇8艘、巡洋舰和护卫舰30艘 空军   10万,作战飞机660架 总兵力  约110万 军费预算 35.7亿美元 ③ 印度与苏联于1979年5月25日签订了“武器供应协定”,印度获得16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在一九七一年八月九日与苏联缔结了《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所以,中印关系至今很冷淡。中国很注意介于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尼泊尔、不丹等小国的动向。 中国为了牢固地控制处于这种状况下的西藏,一方面设法同化藏民族,一方面把西藏划归成都军区(十八个师),把二至三个师部署在西藏要地。此外,中国还努力开辟西藏与内地之间的jiāo通线,向尼泊尔、不丹、锡金渗透,通过在西藏驻扎军队加强对西藏的工作。 据说,中国考虑到苏联对新疆的攻击和同印度的关系,正把一部分核基地设在西藏(拉萨北部的那曲)。 尼泊尔人口一千五百万,面积约为日本的二个北海道,有陆军二万人,约五个旅。不丹人口六十五万,是个半独立国家,同印度的关系超过中国。尼泊尔的国防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零点九,与日本相同。英国的廓尔喀兵就是由尼泊尔人组成的,素以勇敢而著称。 锡金介于尼泊尔和不丹之间,面积约四千五百平方公里,人口约十五万 [ 译者注:经查对,锡金面积七千一百平方公里,人口约二十万。 ] ,绝大部分是尼泊尔族人。它地处从印度进入西藏的重要战略通道上。一九五○年十二月变为印度的保护国,一九七五年被印度吞并。一贯高唱和平的印度出于本国国防上的需要,竟也干出了把锡金纳入自己势力范围的事情! 三、内蒙古的防御 苏联进攻内蒙古也就等于进攻中国中枢部。内蒙古的攻防战关系到中国的生死存亡。进攻内蒙古和进攻东北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这个方向是中国最重视的方向。 同对待新疆、西藏一样,中国对内蒙古也在采取着促进同化的方针。中国同时还加强了内蒙古南侧的长城一线的防御,构筑了马其诺防线式的要塞地带,准备以顽强的抵抗保卫首都北京和华北这个重要地区的安全。 中国可能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警惕苏联搞突然袭击,采取必要的情报收集措施; 2. 在沙漠地带阻止苏军进攻; 3. 使用战术核武器; 4. 掩护新疆的侧翼和后方; 5. 与东北方向的联系。 中国不仅需要特别注意苏联(军)在外蒙古的动向,而且需要使北京军区的所有部队实现现代化。 四、东北三省的防御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兵满洲对日本进行的作战,对中国来说很有参考价值。但是需要认识到,现在同那时相比已经有以下几点不同: 1. 苏联的武器、科学、通信已有很大发展,这一点对中国是不利的。 2. 东北三省的jiāo通、通信较过去有所发展,这不仅有利干中国的作战指挥,而且有助于随时得到居民的密切配合,这一点对中国是有利的。 3. 东北三省的人口比当时更多了,广大民兵反苏坚决、求战心切。他们进行的游击战是不容轻视的。苏联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一九四五年八月的作战中,日军兵力为二十四个师又十一个旅(实力相当于原关东军的七个师),苏联兵力是一百五十万,集中了五千五百辆坦克和自行火pào,五千架飞机、二千七百门火pào,从三个方向实施进攻。苏联用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通过铁路从西欧调来了三十九个师和几个旅。特别是从西线进攻的后贝加尔方面军(五个集团军、一个航空集团军、一个苏蒙混成集团军,总兵力为六十五万四千人)当时在外蒙的东部集结。作战期间,这个方面军的淡水和油料的补给遇到了困难,不得不出动飞机把数百吨油料运给第一线的机械化部队。作战开始前,这个方面军派工兵营用了将近二个月的时间挖了六百三十五口水井,又命令部队携带胶皮水袋,尽管如此,淡水的补给仍然困难。 中国会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在东北三省的防御中重视下述两件事: 1. 苏联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调运兵力及军需品的情况和在外蒙古的作战准备(其中包括修建铁路和输油管线,增设机场和仓库)。 2. 利用西部地区的兴安岭和沙漠地带阻止苏军。 中国甚至有可能对赤塔、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后贝加尔等地实施空袭或使用战术核武器,使远东苏军处于孤立境地,同时利用东北境内的jiāo通网,展开内线作战,各个击破入侵的苏军。当不能进行这种作战时,就采用在各个方向上顽强抵抗、消耗苏军战斗力的战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利用东北的东南部地区,展开游击战,努力确保大连、旅顺。 图27 印度支那半岛及南海略图 ① 柬埔寨 面积为日本的1/2,人口约700万。由于战争加之饿死,病死,人口减少了一半。后来越军入侵,又造成许多人死伤、外逃,现在国内只有200万人左右。这些人处于饥寒jiāo迫之中,民族的存亡处于紧要关头。 越军20个师入侵柬埔寨,现正在和反政府军作战,柬埔寨稻米生产显著下降,目前年产在150万吨以下。 ② 老挝 人口原为200万,由于越军4个师进入老挝,现在人口减少了一半。情况与柬埔寨大致相同。 ③ 泰国 人口4,800万。接纳了40至50万柬埔寨和老挝的难民。目前正在加紧备战,以防止越南军队的入侵和国内反政府军的游击战。情况并不乐观。兵力2万2千人,其中陆军7个师,3个独立团,海军装备的都是小型舰艇,兵力2万8千人(陆战队8千人),空军装备飞机约150架,兵力约4万3千人。另外,还有预备兵力50万人。 图28 西太平洋、亚洲大陆沿岸要图 于华南方向,苏联的舰艇和飞机虽然可以利用越南基地破坏这个方向上的运输,但只要不发生第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4 章 三次世界大战,香港会继续作为贸易港口发挥重要作用。 两国海军严密防守对马海峡,同时尽一切努力争取北朝鲜保持友好中立,至少是严守中立。估计中国海军为保卫沿海安全,将把潜艇部署在一定海域(济州岛附近),尽力阻止苏联舰艇的进攻。 七、使用核武器的全面战争 从过去的历史事实分析,新疆等地在苏联的间接侵略下有可能从中国分离出去。同时新疆一带的冲突也可能会发展成为中苏全面战争。 中国几乎不会主动地挑起中苏战争(核战争),但是也必须看到,如果中国方面作出了中苏全面战争不可避免的判断,中国很可能使用核武器。 八、作战期限及开战时机 由于中国边境地区在战略战术上都存在不少弱点,因此,中苏战争bào发后边境地区的作战(作战第一阶段)将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结束,但中国很可能凭借引为自豪的大量工事和人海战术,把战争长期坚持下去。 这期间,中国将大张旗鼓地宣传苏联的侵略,以争取世界舆论,谋求世界形势的好转。同时,中国还将把中苏战争引向世界战争,或者设法使联合国和其他国家介入。 由于中国是被动的,因此战争初期的主动权将会掌握在苏联手中。如果中国确信中苏战争不可避免并能自主选择开战时机,估计它将选择对苏联来说不便行动的冬季。 第三节 苏联的军备. 苏联不希望中国强大起来。这也可以说是苏联的传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继承了这个方针。苏联所希望的,是一个软弱的、亲苏的中国,一个反日的中国。 支那事变一bào发,斯大林就支持蒋介石的guó mín dǎng政府,而对中国共产党则不大考虑。截止一九三九年,斯大林共贷款给蒋介石政府二亿五千万美元,通过新疆给中国运来了坦克、飞机、装甲车、火pào、高shèpào,以及够中国二十四个师使用的弹yào。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向中国派遣了三千六百六十五名军事顾问和约四百名飞行员,为首的V.I.邱可夫、P.F.日杰列夫、P.S.雷巴尔科夫三名有能力的军事专家后来成了将军,四百名飞行员有一半死在中国。另外,为便于向中国运输物资,还援建了阿拉木图至兰州的军用公路。斯大林估计guó mín dǎng政府将会统一中国大陆,所以对中国共产党没有伸出援助之手。一九四○年六月,苏联把军队开进新疆省,第二年四月与中国缔结了中苏中立条约。从一九四四年七月开始,在伊犁地区制造了一个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支持这个共和国达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正式承认中共之前,苏联一直向国比党政府派遣大使。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苏联对中共的态度究竟如何。máo zé dōng统一中国大陆后,苏联让驻guó mín dǎng政府的大使N.V.罗申直赴北京同máo zé dōng政权握手言欢。接着中苏于一九五○年二月十四日缔结了军事同盟。不久,朝鲜战争bào发。现在介绍一下朝鲜战争前夕中国大陆及其周围的情况。 1. 新疆 根据中苏军事同盟,苏联在新疆享有特权。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在新疆进行了一系列活动,期望这里出现一个亲苏政权。 2. 外蒙古 一九二四年外蒙一独立,苏联的势力就渗透进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一九四五年二月),在雅尔塔会谈中,苏、美、英三国同意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要求中国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这笔jiāo易实际是罗斯福和斯大林之间进行的,蒋介石的guó mín dǎng政府于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正式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来又撤销承认)。到máo zé dōng政权成立后,中共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外蒙完全进入苏联的势力之下。 3. 东北三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投入一百五十万大军,控制了东北三省,获得了大连、旅顺两个军事基地,把日本在东北的工业机械运到了苏联。后来又利用高岗,企图使他成为东北三省的统治者。 一九四九年初,苏联把高岗召到莫斯科,一直到一九五○年左右,máo zé dōng政权处于对东北三省不能chā手的状态。 4. 西藏 当时máo zé dōng政权的力量达不到西藏,所以西藏处于半独立国家的状态。 5. 北朝鲜 苏联在结束对日作战时,在朝鲜半岛的北半部制造了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苏联还提供武器、弹yào,组建了苏军指导下的朝鲜人民军。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同武装入侵阿富汗如出一辙。 北朝鲜的兵力如下表,同韩国相比处于绝对优势。 朝鲜半岛的兵力部署如图。 北朝鲜的军事实力 朝鲜战争bào发时 现时(1979年) 陆军 第一线师 6个 坦克师 2个 坦克(100辆T-34) 摩步师 3个 第二线师 10个 步兵师 20个 民兵师 8个 步兵旅 15个 空降营 5个 坦克 2,600辆(含T-62) 火pào(含迫击pào) 3,500门 高pào 5,000门 空军 米格-15、米格-17 200架 伊尔-28 3个中队 苏-7 20架、米格-15、米格-17 300架 编13个中队 米格-21 120架、米格-19 110架 编截击机中队10个 运输机 250架 直升机 60架 其他 210架 海军 小型舰只 30艘 护卫舰 3艘 大型巡逻艇21艘 潜艇 15艘 其他 267艘 图29 南、北朝鲜及驻南朝鲜美军部署图 6. 苏联远东 战后日本被解除了武装,中国刚刚独立,国内形势还未稳定下来,苏联可以不受任何国家的威胁。尽管如此,苏联仍在远东部署了十七个精锐师和近千架飞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部署了太平洋舰队(以一百艘潜艇为骨干),同时使用着旅顺、大连基地,在军事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苏联把日本及与日本结盟的国家作为假想敌国,同中国缔结了为期三十年的军事同盟。 一九五八年夏máo zé dōng为了解放台湾而要求赫鲁晓夫提供核武器,赫鲁晓夫则提出在中国建立供苏军使用的空军基地,这样两国关系又开始冷淡了。后来,经过赫鲁晓夫访美,美苏开始接近,中国一九六二年进攻印度,美苏在古巴事件中达成了妥协等,中苏两国的关系更加恶化了。这个期间,苏联从中国撤走了军事、技术顾问,中止了军事、经济和技术上的援助,甚至要求偿还朝鲜战争期间提供给中国的援助经费,致使中国的反苏情绪一下子表面化了。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与外蒙古之间匆匆忙忙地缔结了关于确定国境线的协定,这件事大大刺激了苏联。一九六六年二月,苏联同外蒙古缔结了新的同盟,派遣军队(二到三个师)进驻外蒙。第二年格列奇科元帅刚任国防部长就加强了中苏边境的防务,任命装甲兵出身的别利克大将为后贝加尔军区司令。与此同时,苏联还在贝加尔湖西部地区建成中程弹道导弹基地(正式发表),以牵制中国。 一九六九年,苏联在阿拉木图开设了新的集团军司令部,当然这是针对中国而采取的旨在加强战备的措施。根据后来的情报判明:在塔什干成立了中亚军区,利亚申科大将任军区司令,下列各将军任下一级司令:阿拉木图霍钦采夫中将;塔什干博科夫中将;杜尚别皮坚科少将;阿什哈巴德普罗特尼科夫少将;伏龙芝不明。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对中苏关系的恶化更是火上浇油,边境纠纷也激化了。苏联不断加强西伯利亚、中亚地区的兵力。据英国战略研究所的资料,一九七八年前后仅地面部队就达四十四个师,比一九六五年时增长了二点六倍。 时间 师数 时间 师数 1963-1966 17 1971 33(含驻外蒙军队) 1967 17 1972 44(同) 1968 17 1973 45(同) 1969 21 1974 45(同) 1970 30(含驻外蒙军队) 1978 44(含6个坦克师) 注:摩托化步兵师兵力:12,700人。 坦克师兵力:11,000人。 表中45个师含8至10个装甲师。 一九七五年中苏边境方向上的各军区司令如下。军区司令通常由上将担任,在全苏联十六个军区司令中只有三名大将,而他们都长期在中苏边境地区任职。 远东军区(哈巴罗夫斯克)司令: 彼得洛夫大将,原任托卢勃卡大将的参谋长,一九七二年五月任远东军区司令。现任司令是特列季亚克上将。 后贝加尔军区(赤塔)司令: 别利克大将,原为坦克兵上将,曾任驻德苏军第一副总司令。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任后贝加尔军区司令,现任司令是萨尔马诺夫大将。 中亚军区(阿拉木图)司令: 利亚申科大将,一九六八年任中亚军区司令。现任司令是库利夫达中将(一九八○年五月任职)。 西伯利亚军区(新西伯利亚)司令: 原为霍穆洛上将,现为斯涅特科夫上将。 土耳其斯坦军区(塔什干)司令; 原为别洛诺日科上将,入侵阿富汗后由新司令接任。 一、乌拉尔以东的陆军 乌拉尔以东的各军区原来包括远东、后贝加尔、西伯利亚、中亚、土耳其斯坦五个军区,现在似乎又成立了一个新军区。新军区包括原属远东军区的库页岛、千岛、堪察加,司令部设在库页岛。 各军区 [ 作者注:据传苏联在赤塔(?)新设了一战区联合司令部,统一指挥远东,后贝加尔、西伯利亚等四个军区, ] 的兵力如下,坦克总数超过一万辆(含T-72新型坦克)。 1. ?军区(库页岛、堪察加、千岛群岛,含鄂霍茨克海):约四个师(含堪察加一个师、千岛群岛一个师)。 2. 远东军区,约十五个师(滨海边疆区六个师、阿穆尔州四个师)。 3. 后贝加尔军区:约十二个师(外蒙古三个师、赤塔-伊尔库茨克六个师)。 4. 西伯利亚军区:五个师。 5. 中亚军区:约六个师。 [ 作者注:据说入侵阿富汗的苏军地面部队为六个空降师,计十万人,估计除中亚军区和土耳其斯坦军区外还有其他部队。 ] 6. 土耳其斯坦军区:约三个师。 图30 苏联各军区略图(乌拉尔以东) 二、亚洲地区的空军 苏联的空军和国土防空军加在一起,总兵力为一百万人,飞机七千三百七十架,苏联用它们严密地监视着四周。 苏联空军的主体是战术空军(苏联不这样称呼),编成十六个航空集团军,平时和各军区以及驻外国地面部队保持密切联系。不要忘记这些空军(特别是防空军)不仅仅是针对中国的,也是针对美国、韩国和日本的。 苏联空军兵力约四十七万五千人,作战飞机约四千八百七十架。其构成大体如下。乌拉尔以东很可能保持有四个航空集团军总计一千六百架作战飞机、一千五百架直升飞机。 米格-21:   一千五百架。 米格-23:   一千一百架。 米格-25:   一百架。 中型轰zhà机:  四百八十架。 直升飞机:   约三千架。 战略轰zhà机:  一百三十五架。 运输机:    一千五百五十架。 直升运输机:  三千七百架。 防空军作为独立军种,兵力五十五万,分为雷达部队、航空兵部队和防空导弹部队。部署在莫斯科周围的拥有六十四枚反洲际弹道导弹的导弹部队也属于防空军。歼击机总数为二千六百五十架,防空导弹约一万二千枚,部署在约一千个基地上。乌拉尔以东地区的歼击机和防空导弹基地大约为三百个。 空军总司令和防空军总司令和其他军种总司令一样,都是国防部副部长,后者还兼任“华约”军队的防空总司令。 从上述两个军种的情况看,部署在乌拉尔以东的飞机约二千四百五十架(含米格-25)、直升飞机一千五百架,导弹基地三百处。乌拉尔以东的空军兵力占苏联空军全部兵力的百分之三十强。 1. 部署在远东中苏边境方向的兵力(估计数) 防空兵力:   约八百五十架。 战术空军:   约一千二百架。 中型轰zhà机:  约一百架。 运输机:    约三百架。 “逆火”式:  十五架。 [ 作者注:“逆火”式飞机在一万米以上高空航速为二点二五至二点五马赫,续航距离为四千多公里,携带有效shè程为二百七十公里的AS-6、AS-4导弹。 ] 直升机:    约一千五百架。 2. 据说在中苏边境修建了三百个机场,以备战时随时增加所掌握的航空兵力。 3. 一九七九年四月,《巴尔的摩太阳报》(美国报纸)推导说,美国政府有关人士获悉苏联已把十五架“逆火”式飞机部署在共青城基地,今年二月十七日日本防卫厅宣布,苏联在伊尔库茨克部署了十五架“逆火”式飞机。 图31 “逆火”式轰zhà机的行动半径和SS-20中程导弹的有效shè程 三、太平洋舰队 太平洋舰队在过去十年中的发展是很引人注目的。正如我们在一九七○年、一九七五年的“海洋”演习中所见到的那样,它除了向西太平洋派遣舰艇和飞机外,还拥有到印度洋进行远洋作战的能力,例如“明斯克”号航母,十艘巡洋舰和驱逐舰,以及“伊万罗戈夫”号大型登陆舰等。太平洋舰队的弱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5 章 点是基地暴露,舰队官兵(包括家属)的休养娱乐设施不如欧洲。 从下表可以看出,太平洋舰队各类战斗舰艇数在一九七八年分别占全苏海军同项的百分之二十二到百分之三十二。十年中各项百分比的变化尽管不是很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潜艇从占全部潜艇的百分之二十七增加到百分之三十一。 舰别 1968 1973 1978 1979 潜艇 100(27%) 101(30%) 113(32%) 共增加15艘舰艇(含5艘潜艇),30架巡逻机。 大型水面舰 58 (29%) 58 (27%) 67 (29%) 小型水面舰 不明 135(22%) 113(22%) 水陆两栖舰 不明 18 (25%) 18 (22%) 布雷舰 不明 不明 110(25%) 辅助支援舰 不明 不明 225(20%) 陆战队 1.2万人 1.4万人(编成旅) 2个陆战团,每团1个坦克营。 注: ① 括号内数字为占全苏海军同项的百分比。 ② “明斯克”号航空母舰排水量43,000吨,舰载歼击机12架,反潜直升机20架。用于支援登陆作战。 ③ “伊万罗戈夫”号大型登陆舰排水量13,000吨,乘员800名,舰载直升机4架,具有指挥登陆作战的能力,可以视为指挥舰。 一九七八年太平洋舰队的飞机总数为三百五十五架。 歼击轰zhà机:    95架 (占全海军歼击轰zhà机的23%)。 战术支援机:    85架 (占全海军战术支援机的35%)。 反潜机、直升机:  115架 (占全海军反潜机、直升机的32%)。 训练机、运输机:  60架 (占全海军训练机、运输机的21%)。 合计:       355架 (占全海军飞机的27%) 对太平洋舰队来说,在中苏战争中,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作战时,将面临三个重要问题:一是东北亚的总战略态势为宗谷、津轻、对马三海峡所左右;二是由于冬季(十一月至四月初)封冻,舰艇的行动受到明显限制;三是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缺乏纵深。据说,太平洋舰队由于上述原因最近已调整态势,一分为三;除主力舰外,一部兵力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为中心进行活动,一部兵力在外海活动。但是,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苏联在东北亚的战略态势。可以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马上占领旅顺、大连,以及去年开始加强驻我北方领土国后、择捉两岛上的兵力,这些都是苏联为改变不利的战略态势而采取的行动。至于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部署两个团的陆战队,大概是为了在必要时进行占领要地的作战,以便保障太平洋舰队的行动。 苏联舰艇通过三海峡数 区分 对马 津轻 宗谷 计 1972年 110 40 170 320 1973年 135 65 70 270 1974年 130 50 90 270 1975年 130 50 135 315 1976年 160 40 120 320 1977年 150 40 130 320 1978年 有增加的趋势 1979年 一九七二年以来,苏联舰艇通过我国三海峡的艘数如上表(不包括潜航的潜艇)。 至一九七七年,苏联海军中服役的潜艇有:Y型三十四艘、D-1型十五艘、D-2型十三艘。潜艇发shè的弹道导弹总计八百六十枚(核弹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美国(六百五十六枚)。苏联潜艇发shè的弹道导弹的发展情况如下表。 时间 潜艇 导弹 发shè管数 导弹shè程 说明 1962年 G-1型 SS-N-4 3 1964年 G-2型 SS-N-5   650海里 1960年~1970年 Y型 SS-N-6 16 1,500海里 单弹头112百万吨分弹头3 1972年 D型 SS-N-8 D-1 22 4,000海里 D-2 16 这些潜艇的部署情况不明。 四、远东海域的商船及渔船队 苏联不仅拥有优势的太平洋舰队,而且还在远东部署了强大的商船队和渔船队。这些商船队和渔船队从事远东地区军民的补给、贸易、运输和渔业等,也用于侦察和收集情报。苏联企图占领太平洋中汤加王国、斐济群岛的渔港、岛屿,是为了取得这两个国家周围的二百海里经济水域。苏联商船队及渔船的活动同这个目标有着密切关系。对此,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等国对苏联在太平洋的活动十分警惕。特别是这些船只可随时用于登陆作战,因此就更有必要注意它们的动向(航运、集结等)。另外,由于渔船可有效地用于近距离登陆作战,因此,也不可忽视苏军利用渔船对日本进攻的可能xìng。 货船:  约四百艘 (计二百万吨)。 客船:  约二十艘 (每艘四、五千吨级)。 油船:  约一百艘 (每艘四、五千吨级)。 渔船:  约四百艘 (计二百万吨)。 其他:  约一百艘。 合计:  约一千艘 (约五百万吨)。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苏联商船队约有七千六百艘船,计二千万吨。渔船队拥有四千四百艘船,居世界第一位。苏联的渔船队既捕鱼也进行情报收集活动。 五、核导弹情况 苏联于一九六○年组建了新的军种战略火箭军,任命涅德林pào兵主帅为总司令。在成立火箭军之初研制了SS-3、SS-4(使用液体燃料)中程弹道导弹,从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部署了SS-7、SS-8洲际弹道导弹。虽然当时惯xìng制导的精度较差,但六十年代中期苏联还是把研制的重点放在了洲际弹道导弹上,并用以下导弹装备了部队。 SS-9:一九六五年装备部队,当量二千至二千五百万吨(改多弹头后带三个分弹头,每个分弹头五百万吨)。 SS-11:一九六六年装备部队,当量一百万吨(改多弹头后带三个千吨级的分弹头)。 SS-13:一九六六年装备部队,弹头当量一百万吨。 SS-17:一九七○年装备部队,多弹头(带四个千吨级分弹头)。 SS-18:一九七○年装备部队,是SS-9的改进型,带八个当量为一百至二百万吨的分弹头。 SS-19:一九七○年装备部队,带六个当量为千吨至几十万吨的分弹头。 SS-20:一九七九年装备部队,分导式,带三个千吨级分弹头(机动式中程弹道导弹,shè程四千八百公里)。 这些核导弹的部署情况如下图。 图32 苏联导弹基地要图 苏联核导弹大部分部署在乌拉尔以东,以美国为主要目标。在远东也部署了相当数量的中程弹道导弹。 苏联部署在西伯利亚、库页岛、外蒙古的中程弹道导弹虽然把上海、南京、重庆以北的地区,整个日本或整个中国纳入shè程之内,但在中苏战争初期是否会投入使用,还要由中苏战争的发起样式、中国的核武器情况、届时的国际关系、特别是有无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美苏战争)的可能xìng等因素决定。 洲际弹道导弹 区分 名称 数量 最大shè程 弹头威力 SS-9 悬崖 190枚 12,000公里 1,800-2,500万吨 SS-11 瘦子 780枚 10,400公里 100-200万吨(3,000吨) SS-13 野人 60枚 8,000公里 100万吨 SS-17   60枚 10,400公里 4,000吨 SS-18   110枚 12,000公里 1,800-2,500万吨(5,000-8,000吨) SS-19   200枚 10,400公里 6,000吨 中程弹道导弹 区分 名称 数量 最大shè程 弹头威力 SS-4 凉鞋 500 1,900公里 100万吨 SS-5 短剑 90 3,700公里 100万吨 SS-20   100 4,800-6,000公里 分导式弹头3,每个100万吨 据说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部署的中程弹道导弹的数量是:部署在韩国等亚洲地区共1,700枚,部署在美国太平洋地区共1,800枚。 六、教育训练情况 根据各方面情报得知,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一方面抓军队现代化,一方面抓适应现代化的教育训练,进行包括使用核(战术核武器)武器在内的战斗训练。苏联每年都在各地实施大小规模不等的演习。 苏军的教育训练内容不详,但从中苏边境的地形、地势等方面考虑,不难想像它会很重视沙漠地带的作战。苏联非常关心中东的作战,尤其注意发挥苏联武器的xìng能。 1. 沙漠地带作战 众所周知,苏联不但供给埃及、叙利亚武器弹yào,而且派去了大量军事顾问担任埃及、叙利亚军队的教官。在一九七三年十月进行的中东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军队采用苏联的战略战术一时取得了成功。 苏联的军事杂志从来不报导大部队在沙漠地带的演习,却经常介绍营、连规模的演习训练,并重视空降和直升机作战。一九七三年十月中东战争后期,苏联想派遣七个师的空降部队到中东,由于尼克松总统下令美军处于戒备状态,而打消了念头。这使我们看到苏联对空降部队在沙漠地带的作战是抱有一定信心的。事实上,这些师确实装备着便于空运的轻型坦克(三名乘员,装备有反坦克导弹和76毫米pào)。 2. 进攻 一个师的进攻正面在沙漠地带为五十公里,部队区分为数个梯队,提倡包围作战和夜间作战。由于正面作战成功率低,所以经常以步兵、工兵、pào兵、坦克兵编成支队,并灵活运用营以下分队实施空降和机降作战。后者对于确保后方指挥所、补给仓库和供水点特别有利,对小部队,强调利用夜间和必须携带水、绳索、锹等物品。 3. 防御 苏军认为,沙漠地带的防御是准备进攻的暂时xìng手酸。强调要利用障碍物(地雷)纵深配置部队,首先打掉敌人的坦克及装甲车,再使用机动预备队转入进攻,围歼敌人。 4. 后勤补给 进行沙漠地作战时,原则上由上级部队对下两级(师给团、营)部队实施补给,采取增加弹yào(由上级部队派出特别补给车)、配给油桶或油罐车、计划用水(每人每天八点五立升)、配给水车、配属打井分队等措施,有时也用飞机、运输车辆或输油管道进行补给。这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对日作战中已经实践过。 5. 向边远地区进行战略机动 中苏边境远离苏联的中心地区,大部队的战略机动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是不利之点。但是苏联想利用发达的jiāo通通信手段、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教育训练,来缩短战略机动的时间。目前,苏联似乎正在频繁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训练。 一九四五年五月至七月间,苏联为参加对日作战,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克服了长达九千至一万二千公里的距离,把四个集团军,一个独立师共计二十七个师又十二个旅的兵力(其中包括二个方面军司令部和一个坦克集团军)从西欧调到远东。据资料说,从西欧至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的军用货车达三万六千辆,其中百分之六十三运输作战物资,百分之三十七运输补给物资。基于这些经验,苏联似乎正在改善铁路、汽车、飞机的远距离运输方式,使用管线解决油料、饮水的补给,同时反复演练大部队向边远地区的战略机动能力。从这一点来说,不能用老眼光看待苏军对中苏边境地区的增援能力,但是从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输能力(现在每天二十万吨左右?)看,要保障二、三百万大军的供给还是有问题的。 6. 现代战斗训练 从“华约”军队的各种演习看(包括在远东的演习),苏联显然在实施着含战术核武器在内的现代战斗训练。在一九三九年的诺门坎作战中,苏联使用了装甲输送车,动用了大约四千三百辆卡车和油罐车,运输了五万五千吨作战物资。苏联在一九七二年秋和一九七三年冬分别举行了大演习,一再进行现代战斗训练。 图33 苏联远东战役(1945.8) 第四节 苏联的作战准备 下图说明苏联过去用武力把中国边境地区置于自己势力之下的情况(期间等),从中多少可以看出苏联的企图。 一九六○年前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从那时起,苏联开始警惕中国,严密防守边境地区。一九六九年三月珍宝岛事件发生后,苏联为应付万一,军界开始研究对中国的作战方案,并逐年努力使之具体化。毫无疑问,苏联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按照军事首脑机关制定的作战计划,增加它在中苏边境方向的兵力。 这里,我们站在苏联的立场上,探讨一下苏军的各种作战设想,弄清它们的利害得失,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 图34 一、对新疆地区的作战 苏联对新疆地区的攻势作战有如下有利条件: 1. 作战正面宽大,便于大兵团展开。 2. 在吉尔吉斯和外蒙古西部方向进攻的配合下,可以进行外线作战。必要时,还可以使空降部队在后方降落。切断中国的后方补给线。 3. 在广阔的纵深内设有机场,能展开优势的空军,因而空中作战对苏联有利。 4. 中亚的铁路、公路比中国方面(只有一条铁路和两条公路)发达,在补给方面苏联处于优势。 5. 有过去的经验和居民可资利用,收集情报容易,新疆的情况基本上为苏联所掌握。 总之,苏联对新疆地区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切断新疆与中国内地的联系,迅速占领新疆。苏联使用的兵力可能是十个师左右。从人口稀少、民族、地形和过去的经验看,新疆被占领后似乎不大可能广泛开展游击战。 二、对西藏的作战 主要是利用印度对中国的恐惧心理和对西藏的关心,支持印度对西藏渗透,策划西藏独立。估计苏联即使在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6 章 制了新疆后也不大可能单独进军西藏,而可能是设法保住新疆,同时通过阿富汗、克什米尔向巴基斯坦、伊朗渗透,加紧对中东(波斯湾)方向的扩张。 三、对内蒙古的作战 中苏一旦进入全面战争,新疆和东北就会受到苏军的进攻,不难想像内蒙古也会受到苏军的进攻。苏军很有可能实施只以内蒙古为目标的作战。由于从外蒙古到北京这段地区多为沙漠地带,地形上无险可守,所以苏军在短时期内很可能前出至北京周围。不仅如此,苏军还可能在外蒙古的援助下完成作战准备,以较小的兵力(五十万左右)进攻到北京、天津地区,孤立东北三省。另外苏联还有许多其他有利条件,例如比较容易得到后方的补充,可以不断增加兵力,便于发挥各种武器(战术核武器、空军等)的综合威力等。 鉴于上述情况,苏联可能优先考虑监视东北而从外蒙古取道内蒙直逼北京、天津地区的作战方案。苏军在外蒙古的动向将对起着掩护北京作用的内蒙古产生微妙的影响。 四、对东北三省的作战 中苏战争一旦bào发,东北三省很可能成为重要的战场。届时战争的发展将对世界特别是东北亚产生重大影响。它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是新疆、西藏等地的作战所无法比拟的。从军事上看,东北作战有如下特点。 1. 对苏联来说,对东北三省的进攻作战是外线作战,利于发挥优势;对中国来说,是内线作战,作战指挥困难。 2. 东北三省的人口将近一亿,东南部地区的地形有利于坚守,也适于游击战。 3. 由于苏联太平洋舰队以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基地,中苏开战时可能出没于中国的东海和黄海,因此东北三省的进攻作战与苏联的海空军作战有密切的关系,将给邻近各国以很大影响。(参见“苏联太平洋舰队的作战”部分) 4. 中苏两国军队在东北三省的攻防战,影响北朝鲜、韩国、日本、亚洲各国和美国以及加拿大,很有可能导致战火扩大。 5. 苏联远东地区缺乏纵深,西伯利亚铁路这一重要补给干线有被中国切断的危险。 中苏战争如以东北三省为战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全面战争(包括使用战术核武器),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从上述各点看,中苏战争一旦bào发,苏联可能采取合围的方式,像一九四五年八月对日作战时那样,以三十个师约一百五十万人的大部队,从外蒙、东北北部及东部实施进攻作战。苏联延长了外蒙东部的铁路网(从乔巴山至塔木察格布拉克和从乔巴山至扎尔加兰图两条支线),把中程弹道导弹部署在乔巴山,就是它打算这样做的有力证明。苏联将力求做到:迅速结束在东北的作战,占领山海关和辽东半岛,在海军的配合(进入黄海)下,切断中国内地与东北的联系,为以后处理东北问题创造条件,同时确保大连、旅顺等地。 但是,苏联的作战即使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那样迅速实施,即使能投入一百几十万人的军队,与东北的近一亿人口相比,那也只不过才占百分之一,因此,苏联要长期占领东北是困难的,认为苏军会很快撤退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五、苏联太平洋舰队的作战 基于上述原因,当中苏发生战争时,苏联太平洋舰队将首先努力监视和阻止日本、美国参战,其次是: 1. 击败中国舰队; 2. 配合地面部队在东北作战,尤其要占领旅顺、大连基地; 3. 阻止中国的各种物资特别是武器进入东北; 4. 向日本炫耀武力(在国后、择捉岛附近举行登陆作战演习,在日本周围举行海军舰艇演习); 5. 使用在越南的海空军基地; 6. 阻止日美、西欧及其他国家向中国运输军需物资。 随着中苏战争的发展和日美态度的明朗化(不可能参战),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活动将会积极起来,它将倾注全力摧毁中国舰队和对中国实行封锁。在香港、上海和青岛,它将阻止各国向中国运进和从中国运出货物,为此苏联同各国间将不断发生冲突。另一方面,通过缅甸,泰国运进中国的物资、武器可能会越来越多。 中苏战争bào发时,苏联将力图避免美苏全面战争,不扩大战争范围,千方百计地使战争只在中苏间进行。苏联对日本、韩国、台湾、“东盟”各国将软硬兼施,谋求这些国家采取中立态度。同时大肆宣传苏联在中苏战争中的战果,借以威慑内外。 这个期间,苏联将要求北朝鲜、越南等盟国在某种程度上配合作战,例如要求jiāo换情报、进行牵制和提供空军基地等,但将遏制这些国家介入战争,采取注视第一阶段作战进展的态度。所以,战争初期西太平洋方向上的军事行动将主要是海空军在黄海、东海、南海的海空作战,估计不会积极地实施登陆作战。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北朝鲜的动向和苏联海空军通过朝鲜海峡对中国的作战。由于中苏战争bào发和苏联的海空作战,预计日本舆论界将展开激烈争论,一派强烈要求加强国防,一派反对这样做。日本政府将加强同美国的合作,密切注视形势的变化。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使用核武器后),日本对苏联侵略的恐惧将会与日俱增,面临最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在苏联顺利地实施了第一阶段作战后,这种威胁就更大。 中苏战争第二阶段以后的作战是难以预料的。在下述第一种情况下,苏联不会把战争扩大到中国以外的国家;在第二、第三种情况下,中苏战争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在半年、一年或者二年后波及朝鲜半岛和日本。 六、第二阶段的作战 中苏战争bào发后,苏联如果能如愿以偿地在短时期内占领新疆(西藏)、内蒙古、东北或者前出至北京、天津的所在地华北,那么它的下一个目标将是:进一步南下歼灭中国军队,或者不再深入而转入持久战。不管那一种情况,苏联都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初战的战果,在占领地区内扶植亲苏政权,制造中国内部分裂,努力把战争引向有利于己的结局。因为这样就可以在“北约”和中东方向上获得政治上、军事上的优势,对美国也能处于有利的地位。但是,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强烈,反苏情绪高涨,他们会运用máo zé dōng遗留给他们的人海战术和游击战,迫使苏军打一场消耗战。他们还会得到自由世界各国的援助和支持,使苏联陷于困境。如果中苏战争继续打下去,苏联至少有三十个师的兵力被牵制在中国。 在中苏战争中,苏联的弱点如下: 1. 亚洲地区的作战是次要方向上的作战,不可能投入太多的兵力和资财。苏联将力求战争在短期内结束,避免长期作战。 2. 远东地区的作战远离苏联的中心地区,后方补给不易,东西jiāo通也有可能被切断。 3. 作战地区(东北南部除外)人口稀少,温差变化大,劳动力缺乏。沙漠地带会给淡水的补充带来困难。 4. 作战地区居住着多而杂的亚洲人种,战况处于不利时他们可能发动暴乱。 5. 苏联最怕兵力消耗,中国将采用人海战术。 七、使用核武器的全面战争 苏联由于担心美国会做出反应,在中苏战争中将极力避免使用核武器,而处于劣势的中国不但要用核武器阻止苏军的进攻,而且很可能要用核武器唤起世界舆论,诱发美苏战争,投一石以震动亚洲。所以苏联不能指望只同中国打常规战争而不打核战争。 如果中苏战争中一旦使用了核武器,根据中苏双方的核力量判断,难以保证西伯利亚的后方地区不受中国核武器的攻击。对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等地,中国甚至不必动用战略核武器,就能予以打击。这样,不仅苏联太平洋舰队失去基地,远东苏军的补给也会发生困难。就连日本及韩国、北朝鲜等国也将受到很大影响。中苏的核攻击目标如下表(洲际弹道导弹除外)。 作战地区 苏联的核攻击目标 中国的核攻击目标 东北 北京、南京、上海、东北地区的核基地、成都、重庆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纳霍德卡、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赤塔 内蒙古 北京、南京、上海、成都、重庆 乌兰巴托、赤塔、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雅尔斯克 新疆 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阿拉木图、撒马尔汗、莫斯科等重要城市 西藏 核基地 新德里 八、作战期限及开战时机 以上我们按地区分析了苏联进攻中国边境的作战。总的看,苏联将力图在短期内使这些作战达到预期目的,因为作战时间拖长,苏联将不得不把大部队用在中苏边境和中国本土上,这样会给它以后政策的开展带来困难。 如果联系过去的历史加以判断,似乎可以认为战争会在下表所列期限内告一段落。即使使用核武器,估计也不会有多么显著的变化。 估计作战将避开严寒的冬季,选在五至十月间进行。即使从海军作战的角度看,为了避开结冰期,也很可能选择这个时期。关于开战时机,将根据当时的世界形势特别是中国国内的形势,战争准备情况,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和越南的形势而定,前提是“北约”正面的形势对苏联不构成威胁。 作战地区 作战期限作战期限 东北 机动作战三周内可结束,但以后仍会遇到顽强的抵抗。为镇压这些抵抗,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几年)。 内蒙 一周 新疆 二周 西藏 一个月 注:在1945年8月的对日作战中用二周时间完成了满洲作战。 九、采取间接侵略方式 以上叙述了中苏使用核武器及常规武器进行战争的情况。中苏战争给世界形势的影响将是极大的,随着形势的变化可能发展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中国拥有洲际弹道导弹后就更加危险。 苏联还可能以军事力量为后盾,采用或并用更安全的方法。间接侵略方式是苏联的拿手好戏,中国边境在这方面又暴露出许多弱点,所以苏联不会不加以利用。中苏国境线长达七千公里,在这七千公里的国境线上两国部署了百万大军 [ 译者注:此数字不确,原文照译。 ] ,这意味着每七米有一名士兵。这与朝鲜半岛的三八线上每一米有二名士兵相比兵力要稀疏得多,而且这里山地起伏,地形复杂。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说这里比三八线更利于游击队活动。更何况兵力集中到重要地区后,非重点方向上的兵力会更少,警戒会出现漏洞,监视也不会严密,加上生活在边境上的民族无论是人种、语言还是风俗、习惯又十分相同,所以苏联完全可能以间接侵略占领新疆、西藏等地,然后在这里建立亲苏的反中国政权。就是对东北、内蒙古,也完全可能并用这种方式,使之独立或半独立。 区分 国境附近的兵力密度 间接侵略的季节 民族构成 地形、地势情况 东北 大 夏、冬季为宜 以满族、汉族为主 面积辽阔,容易潜入 内蒙古 很小 全年 少数蒙族 受沙漠地区限制 新疆 中等 全年均可 各民族混居,易被利用 容易潜入 西藏 没有 夏 藏族、汉族 较容易潜入 十一、进行全面准备 上面探讨了苏军对中国各地区的作战。可以认为,苏军当局将根据中苏边境附近的地形、地势、气象、季节、部队的实际情况、训练成果、武器的发展变化、周围国家的现状以及世界形势的变化等,反复修改计划,举行各种演习进行检验,并逐年使作战计划具体化。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一直把美国作为主要假想敌国,在中苏战争中它也一定会把美国考虑进去,所以对中苏边境地区的作战也应该从美苏全面战争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然而现在无暇讨论这方面的细节。能说的只是一句,那就是从苏联所处的立场看,它必须对西方国家进行内线作战。这意味着苏联必须考虑到,只有随时把大部队迅速地机动、集结在东西任何一个方向,才能给对手以重大打击。这个对手可能是中国军队,也可能是“北约”或者中东。为能应付紧急情况,苏联必须进一步发展jiāo通通信(铁路网、通信网),在边境地区增建机场,储备营具、武器、弹yào,修建仓库,铺设输油管道。至于核武器及陆海空军的部署,编制、装备,那就不用说了。这似乎正是苏联党的领导人、政府当局和军队首脑的苦心所在。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开发、贝阿铁路的建设等等,正是苏联政略战略的迫切需要。 第六章 各国围绕中苏战争的动向 0 第一节 美国等国的动向 一、美国的动向 二、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盟”各国的动向 三、欧洲各国的动向 1. 西欧各国 2. 东欧各国 3. 中立国 四、印度次大陆及中东各国的动向 五、非洲各国的动向 六、远东各国的动向 第二节 中苏两国的政略和战略 一、中国的政略和战略 二、苏联的政略和战略 前面各章叙述了中苏两国边境地带的一般情况和军情,本章设想一下中苏战争bào发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中苏战争的起因、规模及样式等,将在后文探讨。 中苏战争bào发后,苏军将凭借自己的优势兵力和火力,在中国领土境内的所到之处击败中国军队,占领新疆、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的大部。它的闪击战将震撼全世界,人们将提心吊胆地密切注视战局的发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7 章 展,害怕中苏战争酿成美苏全面核战争。如果在中苏战争中动用了核武器,影响将更为严重,特别是靠近战场的北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将受到很大冲击,同时,美苏两国关系也将趋于微妙,第三次世界大战也有可能bào发。中国将动员全国人民开展游击战争,采取人海战术,进行顽强的抵抗和不懈的战斗。苏军的作战锐势将随着接近中国的长城线和东北东南部防线而逐渐衰弱下来,战线很有可能呈现胶着状态。联合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展开积极的外jiāo活动。当然,中国将向国内外宣传苏联的侵略,力争得到各国的同情和支援。估计形势的发展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 由于受到苏联超乎预料的沉重打击和国内陷于分裂,使苏军进至华北的中枢地区,中国边境地区出现亲苏地方政府。但是,中国政府将退守南京等地,继续组织抵抗。 2. 苏联控制大部分边境地区,中国坚守长城一线,依靠人海战术和游击战争继续抵抗,在联合国和各国的支援与干预下进行持久战。 3. 苏联侵略中国受挫,东欧各国和苏联国内,特别是中亚地区发生动乱,为此苏联不得不从中国边境撤军。 第一节 美国等国的动向 一旦中苏战争bào发,世界各国将根据这场战争的起因、样式和当时的国际形势采取不同的态度。下面探讨一下中苏战争bào发后各国的态度和动向。 一、美国的动向 美国将一边防止中苏战争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边采取非常态势以备万一。它将派遣第七舰队前出至西太平洋近海,同时加强阿拉斯加的防御,以讨好中国。然而它不会立即参战,而会首先通过联合国等组织呼吁中苏双方军队立即停战(阻止使用核武器)。另外,美国必将一边对日本、韩国等盟国表明它履行义务的决心,一边观察形势的发展。这是因为中苏战争本质上将消耗中苏两国的国力,美国可从中渔利的地方很多。也还因为美国必须严密警惕古巴、尼加拉瓜等国的动向,同时判断中苏战争是否有波及“北约”各国、日本、朝鲜和其它地区进而酿成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此外还必须考虑中东和非洲的形势。 可以想象,一旦中苏战争的发展呈现胶着状态或作战告一段落,美国会通过联合国或单独对结束战争出一臂之力,但结局很难预料。加拿大将采取大体上与美国相同的步调。然而谁也不能保证中苏战争不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二、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盟”各国的动向 这些国家将采取的态度是:一方面表明严守中立;一方面加强国防,密切注意越南动向,注视日本及美国的态度,静观中苏战争的演变和发展。它们特别希望美国强大的第七舰队进入亚洲。它们将在舆论上批判苏联的侵略,在经济上、精神上日益加强对中国的支援。新加坡将把它的海军基地借给美军使用。 越南由于与苏联结有同盟关系,而将采取支持苏联的态度。它很可能允许苏军使用自己的海空军基地;但初期将慎重从事,不会积极出兵进攻中国。它仅会通过挑起边境冲突来牵制中国,并同苏联jiāo换情报。苏越关系将随着中苏战争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台湾将因中苏战争bào发而愈加强调和谴责共产主义,尤其是苏联的侵略xìng。与此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有可能一改过去的政策,同大陆上的中国政府实行妥协,协同作战,一致抗苏。 三、欧洲各国的动向 欧洲各国将寄一线希望于中苏战争,指望苏联的军事力量被牵制和消耗在亚洲方向。它们将注视中苏战争的演变。 1. 西欧各国 害怕战火会扩大,呼吁中苏两国军队立即停战,密切注视动向,加强“北约”防务,努力防止酿成世界大战。 图35 “北约”及欧洲共同体 2. 东欧各国 将在苏联的强制下努力加强战备。但它们内心期望苏联陷于困境和形势发生转变。它们内部可能出现采取反苏行动的分子,由于经济衰退,还有可能发生动乱。 3. 中立国 估计多数国家可能持反苏态度,乘战争之机向jiāo战双方推销粮食、武器、弹yào及其他物资,坐收渔翁之利。 四、印度次大陆及中东各国的动向 苏联利用中苏战争侵入新疆地区,这将给印度次大陆以巨大影响。印度因与苏联结有同盟关系,而会加强同苏联的关系,同时趁机扶持西藏的独立运动。孟加拉和巴基斯坦两国将注视中苏战争的发展和印度的动向。有阿富汗被苏联占领的前车之鉴,这两个国家将加强对美国的依赖。其它中东各国将担心中苏战争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并静观战争的演变。 图36 中东一览图 五、非洲各国的动向 由于中苏战争bào发,苏联将减少在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埃塞俄比亚等国的活动,而古巴、东德、捷克、波兰等国将顶替苏联,激化这些国家的内部冲突,企图把西欧、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方向上来。利比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激进派则可能采取各种计谋,激化中苏战争,使之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六、远东各国的动向 中苏战争bào发,将使各国受到巨大冲击。为防止发生万一,北朝鲜、韩国将立即进入非常态势,日本也将至少转入准非常态势。尤其是中国的东北地区如果成为战场,与苏联结有同盟关系的北朝鲜 [ 译者注:指一九六一年七月朝苏两国签定的《朝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 的动向就特别值得注意。随着形势的发展,战争波及面可能扩大,日本、韩国和台湾将受到极大影响。如果在中苏战争中使用了核武器(可能xìng很小),不管人们的意愿如何,“死灰” [ 译者注:指放shèxìng尘降物。 ] 必将落到日本,韩国,舆论将为之大哗。 中苏战争的发展必然严重地影响到北朝鲜的动向,苏联海空军在日本海、黄海和东海的作战,将对北朝鲜和远东地区产生极大影响,战火有可能逐步扩大到日本和朝鲜半岛。在这种情况下,日苏关系将进入微妙阶段,日本国内可能发生动乱,面临严重危机。苏联可能对日本提出临时占领对马岛等要求。 第二节 中苏两国的政略和战略 中苏两国都是共产主义国家。至去年为止,三十年来这两个国家一直处于同盟关系;但随着美苏对抗加剧和苏联疯狂扩军备战,两国进入了对立状态。在这种背景下,美中两国开始靠拢,一九七八年末终于实现了邦jiāo正常化。去年四月,中国宣布废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一方面互相谴责对方,一方面却又于十月中旬在莫斯科和北京继续外jiāo谈判,试图调整彼此间的国家关系。这大概是因为共产主义国家分合不定,两国不得不互相戒备而又互相试探吧。 一九五六年,苏军进驻匈牙利。 一九六八年,叫“华约”军队进军捷克。 一九七八年,越军入侵柬埔寨。 一九七九年,中、越发生战争。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苏军入侵阿富汗。 中苏之间难保不发生共产主义国家之间的第六次战争。中苏两国所担心的也许正是这一点。 一、中国的政略和战略 回顾过去,中国在一九六二年十月和一九七九年二三月间分别对印度和越南实施过积极的攻势作战。这两次作战都是不宣而战的局部战争。前一次,中国军队沉重地打击了印军,后一次,中国军队似乎受到了相当损失。在一九五○年的朝鲜战争中,中国根据苏联的要求向北朝鲜派遣了大批志愿军,采用人海战术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战果。历史上,中国举国一致参加的战争仅仅是八年抗日战争。中苏间过去所发生的冲突和战争苏联为占领中东铁路而进驻北满,一九六九年的达曼斯基岛(珍宝岛)冲突,无一不是局部战争。 目前中国拥有四百三十二万兵力,这个数目在世界上居首位。中国军队传统上具有下列特点: 1. 由于原来是农民起义部队,使用的语言(方言)和风俗、习惯、传统等因地而异,所以具有明显的地区xìng。中国军队防御能力强,机动xìng差,攻势能力弱。 2. 军队本身带有解决就业xìng质,和地方、社会有密切联系,因此削减兵力困难。 3. 不易实现现代化,命中注定要以数量弥补质量。即使想实现现代化,也因经费不足而受到限制,不得不停留在某些范围内。 4. 由于是从近一千万的适龄青年中选拔出来的,所以兵员素质好。高级干部政治色彩强,高级指挥员的军事知识和指挥能力不一定高,一般都不大熟悉技术。 对弱小国家且作别论,对现代化的先进国家(苏联)的军队,一般而论,中国是不大可能积极主动地挑起战争的。中国所担心的是苏联挑起战争,中国在它的军队实现现代化之前是不愿中苏战争bào发的。 (一)中国的政策 中国不欢迎中苏战争和中国防备这场战争,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即使不久的将来中苏战争很少可能发生,作为中国也应该明确应取的政略和战略,做到预有准备。当然,战争规模不同,应采取的对策也不会相同。但是,只要战争一bào发,中国就必然会大张旗鼓地谴责苏联的侵略,接受友好国家的同情和支援,坚持顽强的抵抗,并努力给苏军以沉重打击。 未来中苏战争的规模可能有下面几种: 1. 局部战争。 2. 使用常规武器的全面战争。 3. 受其他方向形势影响而发生的战争。 欧洲“北约”方向的战争。 其他方向的冲突或战争。 4. 使用核武器的战争。 中国一向主张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如果它预测中苏战争的bào发势不可免或这场战争将发展成为全面战争,它将毫不犹豫地使用核武器。因为装备劣势的中国可以用核武器打击苏军及西伯利亚地区的要地,消耗苏联的国力及苏军的作战能力。如果使用核武器,乌兰巴托、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成)、共青城、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亦塔、伊尔库茨克、阿拉木图、塞米巴拉金斯克、新西伯利亚等城市将成为打击目标。 中苏进入全面战争时,虽使人担心中国内部是否会出现分裂和冲突,但是已经有过支那事变的先例 [ 译者注:指我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 ] ,中国民众会团结一致,抗战到底。纵然新疆、内蒙古、东北各地被苏军占领,战斗仍然会继续下去,被占领地区也将会开展游击战。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即便苏军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对日作战时那样进展顺利,居住在这个地区的近一亿中国民众(一九四五年时为四千万人左右,他们站在第三者立场对战争采取了旁观的态度)也绝不可能采取当时那种袖手旁观的态度。 与苏联缔有盟约的印度、越南和北朝鲜,可能从南部和东部配合苏军进攻。即便如此,受边境地带地形(山脉和河流)的影响,其地面作战难以指望收到大的战果,至于政治效果,那是另一回事。 总之,在苏军的进攻下,事态即使严重到失去新疆、内蒙古、东北而不得不迁都南京等地,中国也仍然会一面坚持抗战,一面争取世界的同情和支援,并拉日本和韩国参加对苏作战。 这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苏联太平洋舰队的行动和北朝鲜的动向。它们做何动作,将对中国以及日本、韩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某种形势下,中苏战争的战火甚至有可能烧至朝鲜半岛。 (二)中国的战略 如前所述,中国现在奉行的总方针是:在现在进行的现代化实现之前,尽可能制止中苏战争bào发。为此,中国有必要破坏苏联的包围中国政策,而构成包围苏联的态势。中国越是分析中苏战争bào发的后果,越痛感到这样做的必要xìng。不久前中国之所以接近日本和美国,其原因也正在这里。我们可以窥见到,中国早就是从全球角度来考虑国家安全问题的。今后中国会进一步从这个角度加强自己的国防。勿庸赘言,中国的主要假想敌国是苏联。 1. 国防态势和军队的现代化 为了从máo zé dōng文化革命时代造成的混乱和倒退中恢复过来,中国在长期经济设想的基础上,制定了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政策。但是,一九七九年六七月间却不得不进行修改。最初的计划如下表。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一年三年为调整时期,四个现代化也改为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进行。 2. 战备措施和国防 中苏战争一旦bào发,两国投入的地面兵力将相差不多,而核力量和空军、防空军、海军的兵力及武器装备、机动力将相差悬殊。这意味着中国必须认真研究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充分地做好对苏作战准备。中国极有可能受到苏联的突然袭击,从战争初期起制空权就将落入苏联手中。中国即使采取各种措施,也难免不受到重大损失。 区分 1977年 1985年 粮食产量 2.8亿吨 4亿吨 钢产量 2,600万吨 6,000万吨 煤 5亿吨 (20亿吨) 石油 9,000万吨 (9亿吨) 人口 约8.5亿人 (11.6亿人)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 约350美元 (770-850美元) 对此,中国必须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制定妥善的作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8 章 战计划,动员庞大的人力和五千万民兵,利用辽阔的国土和熟悉的地形,巧妙部署各地兵力,建立指挥联络系统和jiāo通网,筹措和输送弹yào、油料等各种补给品,设置天然和人工的障碍地带,储备维修器材和粮食,以便阻止和粉碎苏军的进攻。为此,中国似乎正在各边境地区加强自治方式,建立各边境地区长期独立抗战的态势,考虑到作战失利的情况,还在诸如长城一线和东北南部要地构筑着最后抵抗阵地。另一方面,在国家现代化政策的推动下,军队的现代化也正在进行,只是因为受国内问题的影响,似乎面临着各种困难。 ① 警惕苏联,加强边防 中国在严密监视苏联在边境地带活动的同时,还为防备苏联进攻而加强着第一线,在各要地构筑工事和阵地,建大保障兵力机动和后勤补给的jiāo通运输网和通信联络系统,修建防空洞。这些是确立国防态势的重要环节。 ② 维持朝鲜半岛的正常化 从保卫东北和保卫东部沿海方向(含渤海湾、黄海)考虑,苏联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对中国是不利的。中国之所以向北朝鲜缔结军事同盟,就是为了对抗苏朝同盟,遏制苏联进入朝鲜。中国新领导人第一次外访往往选择北朝鲜,也正是从这点考虑的。(北朝鲜为了从中国得到石油,表现出稍稍倾向中国的态度)今后中国将继续执行这一改策。 ③ 加强与日美合作以及同台湾的关系 与日美合作,这是中国在对苏战略态势上处于有利地位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原因是:中国海军力量尤其薄弱,沿海方向存在弱点。有一个平静的朝鲜半岛和一个对中国友好的日本,这对中国沿海方向的安全和得到美国强大海军的支援是有利的。过去,中国要求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反对日本增强军事力量,而如今政策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也是从本国的安全上考虑的。目前,中国不可能有余力和台湾冲突。 ④ 印度支那方向的防御 中苏战争一旦bào发,中国对越南方向也必须有所戒备。中国不愿意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岛扩张。中国越是担心中苏战争,就越要排除越南的扩张。考虑到苏军有可能根据苏越同盟进驻越南,这样做就更有必要。但是,中国向越南方向投入大量兵力,是不明智的。 ⑤ 和“东盟”各国的关系 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关系密切,这里居住着许多华侨,中国南海位于其环抱之中。加强和“东盟”各国(尤其是泰国)的合作,对中国防止苏联在这些地区的扩张十分必要。另外,缅甸的地位也不容轻视。 ⑥ 警惕印度次大陆方向 中国对印度的动向早有戒备。中国正在警惕这个南方邻国接近苏联,努力维护同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友好关系。为了保卫西藏,中国还时刻注视着尼泊尔尔、不丹、锡金的动向。 3. 通过和西方各国合作牵制苏联 苏联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处于必须重视欧洲方向的立场。努力把苏联的力量引至西欧方向,就等于牵制住苏联调往亚洲方向的力量。为此,中国正试图接近西欧。一九七九年十月,中国领导人访问了英、西德、法、意四国,加强了向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 ① 加强同“北约”各成员国的合作 采取从东、西两个方向包围苏联的态势,这将使苏联处于困难境地,战时不得不进行两面作战。中国正是着眼这一点,而加强同“北约”各成员国(军队)的合作。另外,同这些国家(军队)密切合作,还有助于得到科学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援助,并能早期发现苏联的动向和企图。最近中国打算从英国购买“鹞”式战斗机,中国现在被称为“北约”的第十六个成员国,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② 分裂东欧各国,策动苏联国内暴乱 战时影响苏军的行动,或伺机使东欧各国摆脱苏联阵营,这对“北约”各国和中国都是有利的。幸好有的东欧国家处于苏联的压迫之下,自由被束缚,经济陷于困境。因此,同这些国家密切合作不仅对中国有利,对抑制中苏战争也起作用。可以说,中国领导人出访罗马尼亚就是出于这种目的。 4. 联合第三世界包围苏联 众所周知,中国正运用máo zé dōng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企图控制 [ 译者注:这是对我国外jiāo政策的歪曲 ] 发展中国家,争取日本、西欧等第二世界,联合第一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把矛头指向苏联。过去中国一直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积极地进行工作,现在似乎因忙于国内问题而有无暇顾及之感。 ① 阻止苏联向中东(含波斯湾和红海)扩张 苏联进入中东产油地区,意味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大,因此,中国正致力于唤起世界舆论加以阻止。尤其是这些地区伊斯兰教徒很多,中国打算联合各伊斯兰国家,进一步加强反苏活动。这不仅有利于伊斯兰教徒很多的新疆地区的安全,而且还能给苏联统治下的中亚(多数为伊斯兰教信奉者)地区带来动dàng。去年末苏军入侵阿富汗,使中国北(外蒙古)、南(越南)、西(阿富汗)三面都成为苏联的卫星国,中苏关系极可能为此而更加严峻。 ② 对抗苏联在非洲的扩张 迄今中国对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国积极工作,企图通过支援这些国家达到遏制苏联扩张的目的。但近年来这项工作似乎进展不大。 ③ 和不结盟国家的关系 为防止不结盟国家倒向苏联一边,中国曾努力做南斯拉夫的铁托的工作,使苏联的友邦越来越少。铁托逝世对中国是个打击。 5. 国防和外jiāo的关系 中国为了保障本国的安全,不能不重视中苏战争。现在中国正在一边抑制战争的发生,一边调整国家的态势,并利用美苏对抗来发展本国实力。中国的外jiāo是在同国防保持密切的关系下展开的。 ① 同日、美及“北约”组织各国合作 中国企图接近西欧各国,它甚至被称为“北约”组织的第十六个成员国。中国领导人一九七九年十月至十一月出访了欧洲。毫无疑问,这是为实现自己目的而采取的外jiāo行动。另外,中国还尽一切努力维护同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企图拉这两个国家参加亚洲的反苏行列。上述种种作法都是旨在结成反苏统一战线。 ② 对苏联及越南的外jiāo和中苏谈判 一九八○年四月三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名符其实地作废了。中苏两国处于一种无条约关系的状态,这对中国的国防是不利的。而且中国同越南处于敌对关系,今后的形势难以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能通过谈判掌握对方国家的动向,进而缔结某种协定,那将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之所以同苏联、越南举行外jiāo谈判,其目的就在于此。某种形势下,中苏之间甚至有可能暂时接近。 二、苏联的政略和战略 以勃列日涅夫总书记为首的苏联党政要人,一直坚信苏联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和领袖。这种信念最早产生于斯大林,经赫鲁晓夫,为现在的勃列日涅夫所继承,遭到máo zé dōng的针锋相对的反对,因此中苏之间的对立是根深蒂固的。máo zé dōng逝世后,勃列日涅夫曾试图同中国接近,但未能奏效。在这种情况下,苏联逐步增强它在中苏边境的军事力量,并以此为后盾开展对中国的外jiāo。 翻开苏联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苏联总是一发现对方的弱点就抓住不放,肆无忌惮地进行侵略和领土扩张。尤其是苏联向南方寻求基地(港湾)的yù望一直是根深蒂固的。 1. 一八七七年与土耳其之间bào发战争。 2. 一八九一至一九○二年修建西伯利亚铁路,一八九八年租借大连和旅顺。 3. 一九○四至一九○五年与日本之间bào发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bào发后,苏联的这种作法并无变化。下列事实说明,苏联一直凭借武力和侵略进行领土扩张。它现在正在大规模地扩军备战和实行军队现代化,为此它的这种倾向就更为明显。 1. 一九三九年和德国签定《德苏协定》,瓜分和进驻波兰领土。 2. 一九四○年吞并、占领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 3. 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年两次侵略芬兰。 4. 大战末期进攻满洲,租借大连和旅顺。 5. 一九四五年进攻南库页岛和千岛,至今一直占领我国北方领土。 6. 一九四五年吞并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 7. 一九五○年支持北朝鲜,挑起朝鲜战争。 8. 一九五六年进驻匈牙利。 9. 一九六八年入侵捷克。 10. 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向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南也门、阿富汗、越南等国派遣军队或军事顾问。 11.一九七八年一月至五月间在国后岛和择捉岛部署一个师的兵力,一九七九年九月在色丹岛部署三千人的兵力。 12.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动三个师约五万人武装入侵阿富汗。 六十年代,苏联的核武器和海军力量不如美国;后来乘美国陷足于越南战争之机逐步加强,现在已大有凌驾美国之势(参见下表)。如果按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据说到一九八三至八五年间,美国将被苏联抛在后边。这说明苏联越来越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开展积极的外jiāo活动,梦寐以求地扩大势力范围。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苏联长期大规模扩充军事力量(包括核武器),使苏联在下面几个方面陷入了困境。这已经成为苏联的致命弱点。 第一,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减慢,暴露出共产主义计划经济的缺陷。赫鲁晓夫曾经扬言一九八○年以前在经济上赶超美国,这毕竟成了一场黄粱美梦。苏联民众为此而在生活上付出了巨大代价。 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苏联军费如果仍像过去那样,每年以百分之四至百分之五(八○年美国国防报告)的比率增长,到八十年代末期,共军费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 第二个致命弱点是食粮供应尤其是谷物不足。苏联每年需二亿一千万吨。由于气候的影响,大体上每二三年都要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一次谷物。一九七九年从美国进口的谷物达二千五百万吨。可以想象得到,苏联如决心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它将首先着手进口数量相当大的谷物。(值得注意的是,苏联有可能以农业歉收为理由,大量进口谷物,进行储备) 一九六二年至一九七九年美、苏战略核力量对比表 美国 苏联 洲际弹道导弹 潜shè弹道导弹 远程轰zhà机 洲际弹道导弹 潜shè弹道导弹 远程轰zhà机 1962年保有数① 200 100 1,700 50 0 200 1972年中期保有数 1,054 656(41艘) 455 1,527 500(740) 140 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规定的限额(括弧内数字为旧式洲际弹道导弹转换为潜shè弹道导弹的限额) 1,054 656 (710) 1,618 740 (950) 1974年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协议规定的限额 2,400 (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1,320) 2,400 (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1,320) 1979年保有数②(括弧内数字为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数) 1,054 666 573 1,398 950 156 2,283 2,504 (550) (496) (608) (144) 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规定的限额(括弧内数字为1982年以后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限额) 2,250(1,320) 2,250(1,320) 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限额 820 380 120(3) 820 380 120(3) 1980-1983年 1988年美国将另外部署108枚“潘兴-2”导弹和464枚“战斧”核导弹。“潘兴-2”shè程1,600公里;“战斧”导弹shè程2,400公里。 苏联另外在东欧和苏联西部部署了120枚SS-20型导弹和90架图-26(“逆火”式)轰zhà机,对西欧构成了威胁。 注:1 英国《军事力量对比》的数字。 2 一九七九年六月十八日条约签定时“共同声明”中的数字。 3 发shè巡航导弹的轰zhà机数。 历年 经济增长率 50年代 5.8% 60年代 5.1% 1970-1975年 3.7% 80年代(估计) 3%-2.5% 第三个弱点是,八十年代役龄青年数显著减少,这将给军队的补充带来巨大困难。到九十年代,这种困难将更大。 第四个弱点是苏联内部及其卫星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苏联内部存在着斯拉夫民族和非斯拉夫民族的感情上的对立;各卫星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不容轻视。只要出现苏军压力放松或者苏军败退一类情况,这些国家必然会发生bào dòng和内乱。尤其在亚洲,只要bào发大规模战争,如日俄战争时那样,就很可能引起苏联欧洲部分的动dàng不安。另外,还有必要注意下列各点: 1. 西伯利亚地区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从其他地区运进入量补给。尤其是西伯利亚铁路一旦被切断,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很容易陷于孤立。 2. 乌拉尔以东的人口构成中,俄罗斯人虽然居多数,但当地人对俄罗斯人反感;而且亚洲人的人口增长率高于俄罗斯人的人口增长率。 3. 广大地区的jiāo通以铁路为主,公路很少,空中航线正在开辟。西部至中苏边境的补给线太长,容易受到破坏 [ 作者注:日俄战争bào发时,以日本人为主的民间西伯利亚铁路破坏队,从北京出发,沿兴安岭北上,专事西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9 章 利亚铁路的破坏工作,部分地取得了成功。从这个实例看,苏联有必要警惕中国从陆地上对西伯利亚铁路的破坏行动。 ] 。 (一)苏联的政策 苏联在欧洲建立了军事力量超过“北约”的“华约”组织,同时在地中海和非洲也正在扩张势力。最近,苏联在它的西部地区和“华约”其它成员国的国土上部署了一百五十枚SS-20导弹,威胁着美国等“北约”各国的安全。在中东,苏联乘伊朗革命之机进军阿富汗,企图向波斯湾周围渗透,并在埃塞俄比亚、南也门站稳脚跟,以便将来控制波斯湾和红海。这将为苏联在亚洲积极活动创造条件。 在亚洲,苏联把《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和美中邦jiāo正常化视为日、美、中三国的反苏大联合。为了进行对抗,去年十一月苏联与越南缔结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向越南派遣了常驻的军事顾问(有消息说古巴也要派驻军队),同时获得了海空军基地,并正在积极加强基地建设。在中越战争之后,苏联的活动就更加积极了。 另外,与此有关的是:苏联向我国的北方领土派驻了一个师的兵力,增强了太平洋舰队,部署了“逆火”式轰zhà机和SS-20导弹(在赤塔近郊)。他们一方面在避免同美国打一场全面战争,一方面以优势的军事力量为后盾,推行他们所主张的人民解放战争(即所谓正义战争)。这就是苏联今天的态度。 (二)苏联的战略 苏联似乎相信,只要有优势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核力量)作后盾,他们就既能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又能在今后继续扩张势力。然而苏联对第三次世界大战并非不闻不问,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对第三次世界大战有所准备能起到遏制美国发动战争的作用。因此,当苏联认定同美国的大战不可避免时,他们将倾注全部力量,首先在短时期内击败中国,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再去赢得欧洲主战场的胜利。对于苏联在中苏战争中采取何种政略和战略,现在尚难断定,不过可以认为苏联将在下述方案中做出选择: ① 首先夺取新疆。 采用直接侵略方式; 采用间接侵略方式。 ② 从内蒙古直取华北地区(北京、天津),尔后伺机采取以下行动。 侵占东北、新疆; 将北朝鲜纳入自己控制之下。 ③ 从几个方向同时进攻。 进行常规战争; 使用核武器的战争。 ④ 首先谋求日本中立,时机成熟时选择上述方案之一征服中国。 但是,由于苏联劳动人口将减少(参见下表),这对军队的质量和劳动力的补充将产生重大影响,而且非斯拉夫血统人口将增多,因此,苏联今后在人种上也将面临难题。 历年 新增加的劳动人口 1970-1975年 250万人 1976-1980年 170万人 1981-1990年 50万人 勿庸赘言,苏联的主要假想敌国是美国、中国、“北约”和日本。 1. 苏联的亚洲战略 被西方阵营包围的苏联中心在欧洲,亚洲、中东处于次要地位。从其所处政略和战略地位看,它必须指导东、西两个方向的内线作战。它对亚洲方向的政略和战略指导,将在这个前提下进行。 ① 警惕和阻挠日、美、中三国的结盟和合作 苏联一直担心和千方百计地阻挠中日及美中在亚洲结成反苏统一战线。为了防备日、美、中三国的军事合作,估计苏联今后将进一步采取对策。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大平总理访华,一九八○年一月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华,一九八○年五月中国领导人访日。日、美、中三国首脑互相访问,将刺激苏联进一步加剧在中苏边境及西太平洋地区的活动。估计其离间日中及日美的各种谋略工作也将同时进行。 ② 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准备和各地区的可能的兵力部署 苏联今后将继续努力完成中苏边境地区的作战准备,同时积极采取准备对美国、日本作战的措施,因为苏联不可能不考虑对美国、日本的战争而埋头于中苏战争。为预防万一,苏联至少要在堪察加半岛、千岛、库页岛及滨海边疆区部署陆军和国土防空军,在鄂霍茨克海及日本海方向部署相当兵力的海空军。正因为如此,战时,苏联的后方补给即使能保障亚洲方向(含中苏边境)部署三四百万大军的需要,它进攻中国的兵力也不会明显超出下列数字。 东北地区和内蒙古: 二百万(对日作战时兵力为一百五十万)。 新疆:       三十至五十万。 如按军种区分,部署在中亚、西伯利亚、远东各地区的兵力为: 战略火箭军: 二十万(占全军的约三分之二)。 防空军:   十七万(占全军的约四分之一)。 空军:    十五万(占全军的约三分之一)。 海军:    十五万(占全军的约三分之一)。 堪察加、千岛、库页岛地区的守备: 十五万。 整个地区的后方警卫: 五十万。 总计:    一百三十二万。 这些兵力中,有些也要投入到中苏战争中去。考虑到中苏战争一旦bào发至少得动员三百万大军,因此平时将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准备。但如果准备发动突然袭击,兵力将不止这个数目。 ③ 太平洋地区战略火箭军和太平洋舰队的运用 中苏战争一旦bào发,苏联从战争初期起是否使用核武器,这是一个重大问题。苏联将不得不把战略火箭军和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兵力用来准备对付美国。可以预料到,在太平洋舰队参加作战时,朝鲜半岛的动向、朝鲜海峡对于苏联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北朝鲜的动向也将使苏联的空军的活动受到影响。形势将不允许日本、韩国、台湾对中苏战争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 ④ 西伯利亚、中亚的开发和安全 苏军的进攻出发地域西伯利亚和中亚,具有以下特点:地域辽阔,人口稀薄,警备困难,重要设施和jiāo通通信不易保护,重要城市容易成为中国核打击的目标,自给自足困难,亚洲人种多,容易产生反俄罗斯人倾向。 基于以上原因,开发这些地区对苏联来说是绝对必要的。战时苏联还必须在这些地区部署相当兵力,用于后方警卫和防备美国、日本,因此,苏联平时就要作好这些方面的准备。 目前苏联正在日本的经济和技术的合作下,尽一切努力开发西伯利亚和建设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因为这条铁路和国防关系十分密切。 ⑤ 对日本、韩国、台湾采取的策略 苏联将处心积虑地干扰和破坏日本、韩国、台湾对中国的接近,以孤立中国,同时还将离间日美、日韩关系,迫使日本“芬兰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联将以其军事力量为后盾展开软硬兼施的外jiāo活动,并竭力利用日本国内的混乱。为了促使日韩关系恶化,苏联或许唆使第三国占领竹岛或对马岛,以激化两国矛盾酿成冲突。它还可能试图接近台湾,以牵制中国。 ⑥ 对中国内部的工作 中国内部陷于混乱,是苏联梦寐以求的。它将毫不犹豫地开展工作,激化中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平时它对中国全境(而不只是边境周围)实施着无休止的电波宣传战。 ⑦ 加强同越南的合作,对“东盟”各国进行工作 海军舰艇及空军利用越南的海空军基地,干扰和破坏东北亚(含日本)和中国的海上jiāo通,同时从南方牵制中国军队,并威胁日本、韩国、台湾和“东盟”各国。 为此,苏联将支持越南尽快地称霸柬埔寨,为建立以越南共产党为核心的印度支那联邦打下基础,使越南成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核心,在越南强化各种军事设施,同时向越南、柬埔寨、老挝派出苏联军队和古巴军队。迄今,苏联已向越南派遣了近一万名军事顾问,每天提供二百至二百五十万美元的援助。 ⑧ 对印度次大陆的策略 苏联渴望向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扩张,特别是将阿富汗、伊朗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对中国形成包围态势。它还将重视对尼泊尔、不丹的工作。注视印度海军在印度洋的动向,(苏联将使用印度次大陆的基地,协同及支援印度海军) 2. 苏联的欧洲战略 苏联将竭力避免在欧亚两个方向同时作战,同时将积极采取措施,为随时将兵力从一个方向转用到另一个方向创造条件。 ① 保持对西欧(“北约”)的优势地位 苏联只有保持对“北约”的优势地位,才能应付中苏战争,各个击破中国军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苏联将对“北约”的弱点土耳其、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各国进行各种工作,以建立有利的政略和战略态势,同时苏联还将警惕和压制东欧各国“造反”,牢牢地控制这些国家,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② 做好大部队战略机动的准备工作 在实施中苏战争之际当然要把大部队集中使用在中苏边境方向,但还要考虑到必要时能把兵力及时妥善地调到其它方向去。但是,西伯利亚及中亚的jiāo通(铁路、公路)、通信、机场、各种运输工具、后勤补给、医疗卫生设施等还很不完备。这些方面的准备工作是否就绪,对苏联来说十分重要。 ③ 对美国实行缓和外jiāo 为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将一面通过缓和政策谋求同美国妥协,一面为防备万一而在地中海、非洲、印度洋、中东(含波斯湾)等地区培植亲苏势力。另一方面,通过激化中南美特别是加勒比海周围的冲突,将美国牵制在“家门口”的方向上。 3. 在中东(含波斯湾、红海)扶植亲苏势力 苏联企图切断这个地区对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以扰乱世界的政治、经济,逆转西方阵营的对苏优势地位。这是因为苏联认为,向中东扩张,不仅对自己的政略战略地位和经济有利(尤其是可以获得石油),而且是给美国介入中苏战争制造困难、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bào发的可行之路。 4. 向非洲大陆扩张 非洲大陆资源丰富,过去一直是西方阵营的原料供应地。绕南非好望角的航线,是美国和“北约”的重要的战略要道 [ 作者注:一九七七年全年进出南非港口的船舶(绕非洲>共计一万四千艘。三亿一千七百万吨,同年十二月通过好望角的船舶为四百四十五艘(其中油轮二百二十六艘)。 ] 。破坏这条航线,符合苏联的利益。由于向南非方向扩张势力会削弱美国和“北约”各国的国力、军力,对苏联有利,因此苏联今后将继续朝这一方向努力。 第七章 对中苏战争的考察 0 第一节 历史上的中苏关系 一、日清战争后俄中缔结同盟 二、支那事变bào发后中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三、战争末期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四、朝鲜战争bào发前夕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五、中苏合作的原因 第二节 导致中苏战争的各因素 一、领土问题(含外蒙古) 二、越南问题 三、中国的人口问题 四、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 第三节 抑制中苏战争的因素 第四节 中苏两国领导集团的近况 一、苏联领导集团 二、中国领导集团 第五节 中苏战争的可能xìng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相对抗互相竞争的今天,中苏对立是否会发展成为中苏战争,或者相反,中苏是否会彼此接近走向合作,这不仅是个重大的世界xìng问题,甚至和我国的国防也有重大关系,因此人们十分关心这个问题。社会上有人认为中苏两国都是共产主义国家,以世界革命为目标,现在虽然互相对立,但有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和苏联(希特勒和斯大林)那样,某一天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重新合作,现在在莫斯科和北京不就在继续举行中苏会谈吗,也有不少人担心中苏合作。 有鉴于此,这里考察一下中苏关系中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历史上的中苏关系 国际间各国的合作和接近,通常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实施的。过去,英国的外jiāo大臣曾一语道破天机:“英国既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英国有的只是英国的永恒的利益。”这真是至理名言。对中苏关系,我们不能仅仅以意识形态和感情去认识。我们先来追溯一下中苏合作的历史吧。 一、日清战争后俄中缔结同盟[注] 日清战争结束后不久,俄国串通法、德两国,以三国干涉方式提出,“日本占据辽东半岛,有碍于东洋的永久和平。”对此,日本不得不做出让步。第二年五月,俄国沙皇举行加冕礼,中国派李鸿章参加。利用这个机会,俄国和李鸿章举行会谈,双方缔结了“受日本攻击时两国共同抵抗之”的攻守同盟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两国共同对付日本:“如遇日本侵犯俄国亚洲东部或清国、朝鲜领土时,俄清两国共同出兵并互相接济军火、粮食。”俄国还同时获得了在满洲修筑中东铁路和开发矿山的权利。一八九七年十二月,俄国派遣舰队占领了辽东半岛的战略要点。一八九八年三月,迫使清政府承认俄国对旅顺、大连的租借权。不久,又乘北清事变之机,威胁清政府签定了它独霸满洲的第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0 章 俄中密约。但机密泄漏,引起各列强对清政府的强烈抗议,这个密约不了了之。 俄国的露骨侵略行为,加之日本的劝告,使日俄战争bào发时,中国从一开始就宣布中立,而没有履行第一次俄中密约。(华盛顿会议时,密约之事才大白于天下) 二、支那事变bào发后中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支那事变bào发后不久,中苏间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八月二十一日)。九月下旬,苏联对日军轰zhà南京提出强烈抗议和警告,同时对中国实行道义上的援助。到一九三八年五月为止,共援助飞机五百架,驾驶员和机械师二百名,以及大量的军需器材。后来又派遣军事顾问团,提供贷款,支援guó mín dǎng政府,而对中国共产党却未大力援助。这是因为,与中国共产党相比,蒋介石领导的中国更有力量牵制日本。 到一九四一年三月《日苏中立条约》一签定,苏联便削弱对中国的援助,忙于应付德苏战争,它在新疆的势力也衰弱下去。中国guó mín dǎng政府抓住这个机会改组了亲苏的新疆政府,限制苏联的权益,中苏关系为此恶化。一九四四年,在苏联支持下,新疆发生了bào dòng。从这时起,斯大林转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德黑兰会议上对中国guó mín dǎng政府表示敌意。战争末期,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更加疏远guó mín dǎng政府。 三、战争末期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在雅尔塔会议的最后一天,罗斯福、邱吉尔为了敦促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和斯大林之间签定了秘密协定: 1. 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 2. 由日本一九○四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 ① 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jiāo还苏联; ② 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③ 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个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 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3. 千岛群岛须jiāo予苏联。 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大元帅的提议,罗斯福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 美英苏三国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定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由于雅尔塔协定中这部分内容是秘密的,以及四月十二日罗斯福逝世等原因,这个问题在六月的旧金山联合国大会和七月的波茨坦会议上均未公开,八月日本宣布投降。另一方面,中国由于抗日战争,内战威胁和新疆政治形势等重大问题,深感和苏联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于是于六月下旬派宋子文前往莫斯科举行会谈。直到这时中国才从美国大使那里得知雅尔塔秘密协定的内容。八月十四日,中苏间签定友好同盟条约和另外四个协定。 如上所述,这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非是中国提出的。但是,中国政府的行政院长发表了“新协定是远东持久和平的基石”的见解,立法院长孙科称中苏条约“开辟了中苏关系的新时代”。不久,苏联占领了中国东北,大肆掠夺那里的工业设备,外蒙古正式独立,中国又一次被苏联欺骗了。 1. 苏军理应于日军正式投降后三个月以内(至十二月三日)从东北撤离完毕,但是却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 第一次:签定延期协定,拖至一九四六年一月三日。 第二次:签定延期协定,拖至一九四六年二月一日。 第三次:以苏军参谋长谈话的方式表示(于长春):“在美军从中国撤离的同时,苏军从东北撤离。”对于中国的反苏yóu xing,宣布(四月三日)“在哈尔滨、长春、大连、今沈阳实施军事演习”,进行牵制。 第四次:苏联政府答复:“四月末以前,将撤离完毕。” 2. 苏军直至五月三十一日才从东北撤离完毕,而在旅顺、大连依然驻扎着军队。这个期间,根据斯大林的直接命令,由苏联专家(二百二十六名)负责监督,将东北的工业设备运回了国内。 《雅尔塔协定》规定“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中国政府表示:“只要蒙古人民希望独立,中国愿承认其独立。”苏联趁此机会,在日本投降还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内,就策动外蒙古举行公民投票,十月二十五日获得五十万张赞成票(反对票无),终于使外蒙古独立。为此,中国不得不于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而放弃过去一贯主张的主权。苏联则于二月二十七日在莫斯科与外蒙古签订了《苏蒙友好互助条约》。此外,苏联还在新疆借口调停哈萨克人和汉族人的纠纷,要求中国与它签定十一项协定。这些协定虽于六月六日在乌鲁木齐正式签定,但中苏之间的互不信任却日益加深了。 日本投降后,guó mín dǎng政府与共产党之间虽然经过美国调停,但并未达成一致。共产党在苏联的支持下占据了东北,力量越来越强大,至一九四九年初已夺取长江以北各省。guó mín dǎng政府则退至广东、重庆、成都,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九日终于不得不迁至台湾(台北)。共产党的力量控制了大陆,于同年十月一日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由máo zé dōng担任主席。苏联于第二天便撕去外jiāo上的伪装,承认了新政府,不久又同新政府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仅仅四年,中国guó mín dǎng政府就被苏联抛弃,失掉了大陆。 四、朝鲜战争bào发前夕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máo zé dōng为参加斯大林七十诞辰庆祝活动而访问了莫斯科,在那里停留了两个月。这个期间,máo zé dōng同斯大林举行了会谈,并于一九五○年二月十四日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作为这个条约的附属协定,签定了《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中国向苏联借款的协定。这一次签定的条约及协定不同于过去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它是两个共产主义国家之间的同盟。中国领导人没有忘记向世界炫耀这个条约是“人类史上无以lún比的、坚如磐石的”。将这个条约和过去的条约相比,可看出下列差异,对中国是有利的。但是,由此,中国走上了追随苏联的道路。 1. 同盟所针对的国家扩大到日本及与日本结盟的国家(美国)。 2. 签定了关于长春铁路归还日期及旅顺的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签定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曾规定苏军从旅顺港撤离期限为三十年,这一次进行了修改,规定为不得超过一九五二年末。(由于朝鲜战争bào发,一九五五年五月二十五日才发表共同宣言,付诸实施) 3. 签定了关于大连的协定和将苏联在东北的财产转让给中国的议定书。一九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全部手续完结。但是苏联从东北掠去的工业设备却一件也未归还。 4. 苏联政府同意向中国提供三亿美元(每年六千万美元)的信用贷款。 [ 作者注:在这之前,苏联将共产党东北人民政府的高岗召到莫斯科,于一九四九年七月签定了贸易协定(有效朋一年),企图以此笼络中国的地方政府。当然,这遭到了guó mín dǎng政府的严重抗议。 ] 于一九五○年十月派出大军(以志愿军名义),支援北朝鲜作战。一九五三年七月,战争终于在三八线停下来。众所周知,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自那以后,中苏两国在台湾、印度支那问题上继续采取协调一致的态度。中国在科学技术上获得了苏联的援助,在军事上也得到了大量的武器和弹yào。但是,到一九五六年,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美苏和平共处路线之后,中苏关系出现裂痕。一九五九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从此,中苏对立公开化,到六十年代双方的争论已变得相当激烈。尽管如此,在越南战争中双方还是继续支持越南。但是,到一九六八年发生捷克事件和一九六九年发生达曼斯基岛(珍宝岛)事件后,两国的对立越来越升级了。那以后的中国,一方面继续同苏联作对,一方面接近美国和日本。而这一切,北京是在“反霸”的名义下进行的。 结果,中国于一九七九年四月向苏联通告废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年后的一九八○年四月,中苏同盟名实俱亡了。 五、中苏合作的原因 如上所述,自日清战争以后,中苏(俄)之间先后缔结过三次同盟,一次互不侵犯条约,每次都未给中苏关系带来好结果,每次都是中国上了苏联的当。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原因虽然在于日、苏(俄)、中、美在亚洲尤其是中国东北的力量对比,但也不能否认同中国国内的形势有很大关系。战后中苏贸易的变化是判断中苏关系变化的一个因素,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年代 出口 进口 总计(百万美元) 年代 出口 进口 总计(百万美元) 1950 160 135 325 1965 225 190 415 1951 305 445 750 1966 145 175 320 1952 415 550 965 1967 55 50 105 1953 475 690 1,165 1968 25 60 95 1954 550 720 1,270 1969 30 25 55 1955 645 1,055 1,700 1970 20 25 45 1956 745 715 1,460 1971 75 80 155 1957 760 545 1,295 1972 135 120 255 1958 880 635 1,515 1973 135 135 270 1959 1,100 955 2,055 1974 140 140 280 1960 850 815 1,665 1975 149 129 278 1961 550 365 915 1976 179 239 418 1962 515 235 750 1977 177 161 338 1963 415 185 600 1978 254 238 492 1964 315 135 450 ① 1969-1971年的贸易正值中苏关系恶化时期。 ② 1972年以后贸易额增大,可以说是恢复到了五十年代的状态。这同中国总贸易额增加是有关系的。 第二节 导致中苏战争的各因素 中苏两国各在它们漫长的边境线上部署着大军,而且两国居住在边境附近的人民在生活、民族、宗教上又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纠纷很容易发生。但是这些纠纷不一定就导致战争。倒是由于有下述各种问题存在,这些问题难于用和平方式解决,加上和国际形势以及中苏的国内问题纠缠在一起,因此最终有可能发展到诉诸于武力。 一、领土问题(含外蒙古) 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苏联自十九世纪以来蚕食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中国要求归还这些领土是理所当然的。由于中苏对抗的深远原因在于此,因此只要中国不撤回它的要求,中苏对立就将继续下去。中国尤其不能容忍的是,苏联玩弄各种手段把外蒙古从中国分裂了出去,使外蒙古独立并成为它的卫星国,纳入它自己的势力之下,部署大量兵力(三个师),给中国造成威胁。上图表明中苏边界附近领土问题的历史状况。 图37 中苏边境问题示意图 二、越南问题 一九七九年二、三月中越战争时中国之所以加强对苏正面的防备并准备苏军发动进攻,是因为前一年的十一月苏越之间签定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当时在越南既没有苏联的军事人员,也没有苏联的军事基地,只有苏联的一些舰艇停泊在北部湾,对越南进行间接的援助。可是没过多久,苏联对越南的援助加强了。“熊”式飞机不断地往返于远东至越南之间,或停留在越南的机场上,海军舰艇也停泊在金兰湾;苏联军事顾问已增加至近一万人;河内、岘港、金兰湾的海空军基地极可能在供苏联使用。此外,苏联还在积极地支持越南称霸老挝和柬埔寨。 另一方面,中国正支持老挝、柬埔寨的抗越力量以游击战争消耗越军。因此,中越对抗实际上也就是中苏对抗。除越南问题外,两国对柬埔寨、老挝、泰国的不同的政策,也将成为导致中苏战争的一个重大原因。 三、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在内政上面临着各种困难。如何应付与年俱增的人口(每年至少增加一千五百万,平均每天增加四、五万)是个重大问题。据说赫鲁晓夫当年曾打算利用中国劳动力开发西伯利亚,但听说máo zé dōng想让大量(二百万)中国人移居那里,便吓得中止了这个计划。中国人口不断增加,这对人口稀疏的西伯利亚、中亚地区来说,今后也将成为重大威胁(满洲事变时那里的人口不过三千万左右,现在即将增至一亿左右)。 四、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 苏联自革命成功以后,六十余年来,推行世界革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确立了领导地位。但是自从斯大林逝世以后,中苏两国的利害关系发生了冲突,中国向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进行了挑战。máo zé dōng逝世后,中国对勃列日涅夫的建议不予理睬,而是在意识形态上继续走自己的路,并接近以苏联为主要假想敌国的美国和日本。因此,今后即使苏联首脑部的阵容发生变化,从意识形态上来说,应该认为中苏对立将继续存在下去。 第三节 抑制中苏战争的因素 如上所述,存在着导致中苏对抗激化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抑制中苏战争的因素。 第一,是两国的国内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1 章 势。众所周知,中国正推行四个现代化政策,忙于调整国内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它无力主动地去挑起中苏战争。它即使认为中苏战争不可避免,也极力想推迟之。 另一方面,苏联由于处于一种比中国远为有利的立场,因此它的内部会有人想:“在情况允许时,不失时机地给中国一次沉重打击。”但是,由于勃列日涅夫健康不佳,加之中苏战争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大战,因此苏联领导集团内部会出现与“主战论”对立的“反战论”。“主战”、“反战”两种观点争执不下,将使苏联领导集团对于是否发动这场战争议而不决.举棋不定。 第二,对未来战争感到不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在欧洲军事界,许多人估计下一次大战将是速决战。实际上出乎意料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打阵地战的持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意大利的杜黑将军 [ 译者注:朱利奥杜黑(1869-1930) 意大利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少将。一九一○年曾提出空军在未来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的见解,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得到证实。以后,成为空军制胜论的理论家。按照他的看法,空军在夺取制空权后,即可袭击敌人的国家中心和经济中心,单独取得战争的胜利。杜黑的观点得到了西方某些军事家的支持,在法西斯德国的“闪击战”理论和美、英等资产阶级国家的轰zhà航空兵战斗使用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反映。 ] 重视轰zhà机的作用,提倡闪击战;而许多人忽视飞机和坦克的作用。战争bào发后,尽管波兰和法国很快战败,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持续了达五年之久。有一种评论说:“自古以来,将军们准备打的都是过去样式的战争,而不是未来战争。”这说明,人的认识容易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通信的发展,要想正确地把握未来战争样式并有所准备,那是极为困难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原子弹问世,喷气式飞机、核武器、核动力潜艇、导弹、电子武器等取得了飞跃的发展。按照过去的概念预测未来战争,已经越来越困难了。世界上虽然有人认为“核大战会毁灭全人类”,“核战争不可能发生”,但毕竟人的智慧不是万能的。就算苏联的军事力量远远凌驾于中共之上,要预测中苏战争的结局也是难上加难的。恐怕连苏联自己也没有把握能百分之百地使中国屈服。处理不好,中苏战争还有可能致苏联于死地。抑制中苏战争bào发的重大因素似乎正在于此。 第四节 中苏两国领导集团的近况 这里有必要叙述一下中苏两国处于战争指导地位的现领导集团的情况。两国都是共产党一党专政,国家的基本路线由政治局确定,政府完全处于共产党的监督之下。 过去,英国首相鲍德温 [ 译者注:斯坦利鲍德温(1867-1947) 英国政治家,保守党领袖。一九二三年后,任过三届首相。 ] 曾说过:“专制国家利于进行战争,在这方面民主国家至少落后两年。”可以说,中苏两国都处于准战时状态。 一、苏联领导集团 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最高苏维埃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但是,这种规定只不过是形式,真正掌握大权的是党。共产党总书记的权限至高无上。他决定国内外政策和路线,掌握党及政府的主要人事,监督政府机关。他是: 1. 政治局的决策者; 2. 军队的最高司令; 3. 国防会议主席; 4. 秘密警察的总监督者。 现任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一九○六年生)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国家元首、元帅。由于苏联的宪法和其他法律未对如何选择接班人做出规定,因此,只有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的久经磨练的强者,如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这些人才能成为后继者。总书记是政治局、书记处内各派力量较量的产物。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如下: 政治局委员 勃列日涅夫(一九○六年生) 基里连科(一九○六年生) 柯西金(一九○四年生) 契尔年科(一九一一年生) 苏斯洛夫(一九○二年生) 佩尔谢(一八九九年生) 乌斯季诺夫(一九○八年生) 安德罗波夫(一九一四年生) 葛罗米柯(一九○九年生) 谢尔比茨基(一九一八年生) 库纳耶夫(一九一二年生) 罗曼诺夫(一九二三年生) 格里申(一九一四年生) 另外还有九名候补委员。 书记处书记 勃列日涅夫(一九○六年生) 鲁萨科夫(一九○九年生) 苏斯洛夫(一九○二年生) 齐米亚宁(一九一四年生) 基里连科(一九○六年生) 卡皮托诺夫(一九一五年生) 契尔年科(一九一一年生) 多尔基赫(一九二四年生) 波诺马廖夫(一九○五年生) 戈尔巴乔夫(一九三一年生) 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在位十五年了。领导集团内的其他成员也都已在位多年。乌斯季诺夫接替死去的格列奇科担任国防部长已有三年。他长期主管国防工业,享有元帅称号。军队最高统帅部人员的任免事项、宣战、下达动员令和戒严令等等,这些都是最高苏联埃主席团的权限,现在由勃列日涅夫一手控制。 正如赫鲁晓夫时代就已证明了的,军方的力量是强大的,总书记和军方的关系是密切的。职业军人中虽没有一人进入政治局和书记处,但军方的意见却必须在政策决定上得到反映。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说,苏联入侵阿富汗就是在军方的强大压力下由勃列日涅夫决定的。苏联是否决心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军方的意向。 勃列日涅夫现在已经年迈,估计他不大可能去冒巨大风险。但是如果总书记易人,出现一个野心勃勃的领导集团,估计形势可能发生变化。 这里顺便提及一下相当我国国会和内阁的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最高苏维埃由联盟院(七百六十七名)和民族院(七百五十名)组成,两院代表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两次例会。部长会议由一名主席、一名第一副主席、九名副主席等共九十五人(包括十五名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组成,现任主席为柯西金。 二、中国领导集团 (中译本从略) 第五节 中苏战争的可能xìng 本书前面已论及中苏战争是否会bào发以及如果bào发将从何种态势打起等问题,现在已到得出结论的阶段。关于中苏两国的国内情况和未来战争的样式,由于仍有必要进行调查研究,所以这里不陈述笔者之管见,而留待读者自己去判断和研究。笔者希望读者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从良好的愿望出发,避免抽象的议论和夸夸其谈,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不断进行探索,并取得成效。本书之所以从历史和地志论起,也正是为了防止陷入空论。 笔者还希望读者认识到下列事实:战后三十余年来社会党一直主张日本“不重新武装和恪守中立”,共产党一直高叫“解散自卫队和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社会党和公明党面对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依然坚持旧观点,这一切都将贻误国家前途,蛊惑无数纯真的青少年。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通过伊朗革命、苏军进驻阿富汗、越南称霸老挝和柬埔寨等事实可看出,最近的国际形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极为相似,中苏关系也将为这种世界形势的惊涛骇浪所左右。 1. 各国的军备预算年年增加,尤其是共产党国家不顾经济上的困难疯狂扩军备战。这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日德意和美英苏极其相似。 2. 过去各地发生的冲突不仅没有平息,反而引起连锁反应,冲突的规模和地区年年扩大,无法解决。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是英德海军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是英德之间、日美之间海军竞争,战场甚至扩大到了太平洋。今天,美苏的海军竞争已遍及全世界海域,就连印度洋上也yīn云密布。这是不祥之兆。 4. 由于革命和冲突而家破人亡、饥寒jiāo迫的人年年增加,在柬埔寨、伊朗、阿富汗等地区还进行着残酷的屠杀,它的规模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犹太人的迫害。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联盟已陷入软弱无力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联合国已逐年衰弱,在重蹈国际联盟的覆辙。 第八章 苏联的对日政略和对日战略 0 第一节 武装入侵(第一案) 第二节 采取间接侵略方式控制日本(第二案) 第三节 以第一、第二两案的折衷方式控制日本(第三案) 促使希特勒铤而走险,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半原因,是战前英、法两国的和平主义思潮和薄弱的国防。今天,日本轻视国防,不认真备战,沉溺于和平气氛,这种状态不是和战前的英、法两国十分相象吗?法国短短四十天就陷入了不得不投降的境地。 如果中苏战争bào发,日本果真能一直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吗? 笔者在第六章中已就中苏战争bào发后各国的动向进行了预测。凡是战争,都容易发生预料不到的事件,引起连锁反应,最后演变为严重事态。中苏战争一旦bào发,难保朝鲜半岛的南北双方不兵戎相见,也难以断定中越之间不再次发生战争。中国将推动日、美参加中苏战争,至少要根据《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精神要求日本积极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与此相反,苏联将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严厉谴责日本支援中国,强求日本参加苏联阵营,或公然占领北海道的一部分和对马岛,至少也要要求日本严守中立和不增加国防力量。 美国作为《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缔约国之一,将同“北约”各国一道要求日本防备苏联入侵,至少也要要求日本严密注视苏联的动向以备万一。但是,日本这时候如果积极加强国防,就有可能被苏联阵营指责为敌对行动,还有可能被用来作为侵略的借口。反之,日本如果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则必将遭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中国的攻击和批判。 日本国内战后长时期以来一直推行以政党和派阀为中心的政治,国防不为人所重视,防卫厅长官更换了三十八人之多。社会党反对重新武装,赞成中立,在国会中拥有第二位势力。共产党、社会党、公明党都主张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解散自卫队。国民大众打着战后宪法的旗号,一味要求权利,沉溺于享受。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内舆论怎么能因为中苏战争bào发而趋一致呢? 更何况中、苏、美等国对日本有不同而且矛盾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和平外jiāo和“全方位外jiāo” [ 译者注:不问社会制度如何,同任何国家和睦相处,保持友好关系。 ] 向何处去寻求出路呢?越是探讨中苏战争的后果,就越对我国的安全深感忧虑。 上面,笔者带着中苏战争bào发后日本会受到何种影响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但是,不能断定苏联首先考虑的是中苏战争,其次才是日本。毋宁说苏联考虑中苏战争时有可能优先考虑日本。为此,尽管同前文有所重复,笔者还是决定分析一下中苏战争bào发前苏联可能采取的对日政略和对日战略。这恐怕要导致对中苏战争再次进行评论。 前年,日本和中国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紧接着,美国和中国实现了邦jiāo正常化。众所周知,苏联把这些称为日、美、中三国的“反苏同盟”,它的对日态度越来越强硬。这表明苏联是重视日、美同中国接近的,也说明苏联在避免同美国全面对抗,同时竭力挟持西太平洋地区的亲苏势力。特别是因为苏联发动中苏战争面临许多困难(前面已有叙述),因此它从中苏关系的角度十分慎重地考虑着对日本的政略和战略。 去年末,苏联当局对我国访苏经济代表团团长永野说;“日本自卫队是一支现代化的精干的军队。战后日本节约军费全力发展经济的作法是明智的。希望今后也这样做,同时希望日本对开发西伯利亚经济给予合作。”对他们来说,由于下列原因,日本重要但不可怕。 1. 日本在西太平洋上占有重要的政略和战略地位。它掩护着韩国、中国、台湾的后方和侧翼,形成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对苏战略的重要前沿。尤其是日本接近中国,对中国采取合作态度,这意味着对中国加强国防有利。苏联对中国领导人的访日进行着攻击。 2. 从军事角度看,日本扼宗谷、津轻、对马三海峡,控制着苏联太平洋舰队(尤其是潜艇)进出太平洋的通道。日本投入反苏阵营或采取中立、亲苏立场,将使苏联的政略和战略受到重大影响。 3. 日本的经济基础依赖从国外进口资源,粮食和原料(尤其是石油)。进出口总额高达约一千六百亿美元。日本的贸易(特别是石油)如被限制,日本(西太平洋地区)很可能陷入混乱。 4. 战后,由于受联合国军队的占领政策和宪法的制约,日本不仅不能象其他国家一样拥有军队,而且连各项国防法规(如国民的义务、保守秘密、戒严令、征集令、动员、民防等)都不完备。现在日本不过保持着类似军队的约二十五万人的自卫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2 章 。政府、政治家和国民大众都缺乏军事知识,对国防漠不关心。 5. 普遍注重物质,轻视精神。日本教育工会 [ 译者注:正式名称为日本教职员工会。成立于一九四七年。主要任务是组织日本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职员开展群众运动,为改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建设民主主义教育,提高文化教养而斗争。 ] 的倾向xìng教育,使学校学生国家观念淡薄、利己主义严重。舆论界反战、反军,lún敦大学教授森屿的“投降论” [ 译者注:森屿通夫 日本经济学家、lún敦大学教授。一九七九年七月曾在《文艺春秋》杂志发表题为《新(新军备计划论)》的文章,主张日本对外来侵略不应进行“留下悲惨后果”的抵抗,而应“有秩序地投降”,以获得“政治上的自治权”。 ] 毫无顾忌地刊登在有影响的《文艺春秋》杂志上。宫永事件 [ 译者注:日本陆上自卫队退役少将宫永幸久等三人向苏联驻日本大使馆谍报人员提供军事情报而被日本警视厅逮捕的事件。 ] 证明搞间谍活动也很容易。 6. 推行和平外jiāo、经济外jiāo、等距离外jiāo、“全方位外jiāo”等抽象的、理想主义的外jiāo,存在轻视军事的倾向。当苏联进驻色丹岛时,外务大臣竟公开说:“总提苏联威胁,是违反国家利益的。”由此可见,使用军事力量压迫日本是有效果的。 7. 自由民主党长期把持政权,出现了金钱政治的苗头(洛克希德事件 [ 译者注:美国洛克希德航空公司为推销本公司产品而向日本政界人物进行贿赂的事件。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运输相桥本登美三郎、丸红公司负责人、全日本航空公司负责人等受牵连而被捕。此事件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响。 ] 、国际电信电话公司事件 [ 译者注:日本国际电信电话公司职员进行偷运、贪污、贿赂和日本邮政省官员接受贿赂的事件。 ] 、浜田议员赌博事件 [ 译者注:日本自由民主党议员浜田幸一因赌博负债而接受美国洛克希德航空公司贿赂的事件。 ] 等),使国民大众对政治更加不信任。这就为敌国实施间接侵略提供了方便条件。 8. 虽然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是日本的国防态势和二十年前相差无几。日本仍旧需要依靠美军,防卫厅长官更迭了三十八次,国防费不过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零点几。 苏联清楚地知道,日本的国家安全保障态势是很薄弱的,比中国、韩国、台湾、“东盟”等国的弱点还多。 那么,苏联对我国将采取何种政略和战略呢?首先考虑的将是武装入侵。 第一节 武装入侵(第一案) 苏联在远东部署有庞大兵力,进攻日本易如反掌。最近出版的书籍、报纸、杂志有不少是写这方面内容的。苏联的一个师(合两个飞行中队二十四架飞机和一个直升机中队十二架直升机)占据我国的北方领土,在色丹岛扩建机场、港湾、阵地、设施等。根据这些事实,大概能够理解日本为什么必须对苏军的侵略要预有准备。 但是,苏联武装入侵日本受种种限制,有不少难处。苏军在实施对日登陆作战时会遇到下列问题: 1. 受季节限制 登陆作战需要大量船舶,冬季日本海北部及鄂霍茨克海冻结,因此大部队的登陆作战只能在四五月至十月间进行。 但是,占据我国色丹岛等北方领土的那个苏军师几乎不受季节的影响。 2. 确保制空权问题 确保制空权是保障登陆作战成功的必不可缺的重要条件,也是保障上陆后后勤供应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苏联即使拥有优势的空中力量,在我国预有准备的情况下,例如在我国游击式的空中攻击下,也不得不进行苦战。而且,美军即使不来支援,第三国和其他国家也可能派志愿航空队支援。 3. 作战出发地点 船舶可能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和科尔萨科夫启航,但这些地区靠近日本本土,能否自始至终安然无事呢?苏联担心的也是这个问题。选择北方鄂霍茨克海海岸港口作船队出发地固然安全,但那里缺乏作战和运输所必需的各种设施,而且存在受季节限制的不利条件。 4. 海上运输及登陆点的防护问题 登陆作战中的最大弱点是航渡和上陆时船队和小舟艇易受损失的问题。很多情况下,部分损失也会给登陆部队的指挥系统和编成带来混乱,最终使登陆作战失败。因此,运输船队的准备务必周密,而且还要有空军和海军舰艇万无一失的护航。如果航渡距离远、作战时间长,那就更需要增加空军兵力。 5. 船只和补给问题 苏联在远东海域虽然有许多船只,但相当部分需用于向各方面运输过冬物资(粮食),能用于作战的为数有限。初期即使能运送几个师(三个师左右?),由于登陆后的损失和得不到补充(造船不易),会影响后续登陆部队的作战和后勤供应(粮食、油料、弹yào、器材)。而且,还必须考虑到万一补给被切断或中断时的情况。 6. 苏驻我北方领土部队及空降部队的用法 苏联如侵略日本,无疑,它的驻我北方领土部队将成为左右苏联整个作战的基础。尤其是海空军基地,价值极大。地面部队一夜之间即可机动到北海道东部地区。而且,还有可能作其他部队侵略日本本土的中继基地使用。 苏联拥有七个空降师。其中的一部分当然有可能用于对日作战。考虑到西欧、中苏边境、中东等方向,苏联用于对日作战的兵力将受到限制。 7. 勘察加半岛的脆弱xìng 苏联虽然处于能从北面包围日本的态势,但勘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伸向太平洋,正面宽大,人口稀少,自给能力不足,相互支援困难,因此防卫上弱点颇多。如果勘察加半岛方向的防卫出现破绽,苏联面向南方的整个国防态势有可能从东倒崩溃。 8. 对日进攻作战成败的影响 苏联对日进攻作战失败或者拖长,对欧洲自不待言,就是对中东、中苏边境方向和其国内形势等也必然产生影响,苏联当局忧虑的也正是这一点。假如苏联决心侵略日本,在远东虽然至少要动员百万兵力,但入侵兵力充其量不过三十万。也就是说,对苏联来说,对日作战始终是次要方向作战,它必须经常考虑“北约”、中东、中苏边境这些主战场。这意味着四百个日本人对付一个苏联兵。因此,日本国民只要决心大、有准备,挫败苏军进攻也并不困难。 9.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作用 如上所述,苏联侵略日本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他们最害怕的是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苏军的登陆作战即使获得成功,如果招来美国参战,不仅补给可能被切断,堪察加半岛也可能遭到美军的进攻,苏联不得不转攻为守。 鉴于这些原因,苏联可能采取危险较小的间接侵略的故伎。 第二节 采取间接侵略方式控制日本(第二案) 苏联一向认为人民解放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曾不断采取间接侵略方式并获得了成功。如上所述,武装侵略日本存在问题,有可能引起美苏战争,因此,对于它来说,明智的作法是设法离间日美关系,努力扶持日本国内的亲苏势力,以间接侵略方式控制日本。他们感到幸运的是,日本虽然是个经济大国,但资源、粮食、原料大量依赖外国,国民大众贪图物质享受,追求个人利益,国内反美、反战、反军情绪高涨,现在有可能利用这些客观条件,从内部瓦解日本或促其实行中立化。前年lún敦大学的森屿教授提出“有秩序地、服从权威地投降”论点以后,有相当多的民众表示欣赏,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日本的舆论界采取反政府的乃至亲苏的立场,苏联业已在日本建立了桥头堡,这也是一例。 去年一月,苏联海军武官回国之际,据说曾向友人透露:“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可与苏联匹敌,但苏联国内资源丰富,日本一切都得依靠进口。日本今天的繁荣不过是沙丘上的楼阁。一旦必要,苏联完全可以把日本抓到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联的本意。这个方式对苏联来说实行起来比较容易。但是,苏联似乎并不认为仅靠间接侵略这一种方式就能达到目的。他们正在采用兼用武力的第三案。可以认为,贪婪的苏联是决不会完全放弃军事侵略这一手的。 第三节 以第一、第二两案的折衷方式控制日本(第三案) 在这美苏对抗因为伊朗人质问题和阿富汗事件进一步激化之秋,估计苏联将依然沿袭过去的缓和政策,继续避免同美国打全面战争。在这种形势下,苏联当前不可能冒美苏全面战争的风险,断然以武力入侵日本。它将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向国防态势不完备的日本施加压力,同时采取下列措施,进一步积极推行间接侵略方式,以待时机成熟。 1. 通过加强驻我北方领土苏军部队的实力,向日本国民大众尤其是北海道居民施加心理影响,并观察反应。 2. 通过加强同越南的联系,在越南扩建苏联的海空军基地,派遣海空军部队,构成扼日本南方贸易运输航线的态势,威胁日本,同时以备万一。苏联的军用飞机、潜艇正频繁出入越南。 3. 在支持北朝鲜扩军备战的同时,助长韩国内部混乱,促使朝鲜半岛形势恶化,以牵制、动摇日本。近二三年来,北朝鲜军队实力明显增长,现代化速度加快。 4. 对提供石油给日本的中东各国施加压力,搞乱日本的经济。 5. 一边要求日本协助开发西伯利亚,一边纠缠于渔业问题,使用软硬兼施政策,拉拢日本。可以有把握地预言,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建成后,苏联对日本的态度将会更加强硬。 6. 通过出动潜艇等海军舰艇和空军飞机,在日本近海及周围炫耀苏军实力,使日本国民大众反战情绪更加高涨。 7. 支持日本国内的反政府势力,勾结日本国内的亲苏势力,扰乱日本的政治、经济。通过日本舆论界离间日美关系,支持反政府运动。 苏联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还将密切注视日本的对策和本国形势的发展,分析世界动向,伺机积极行使武力,不给美国以可乘之机。例如,日本国内因严重自然灾害(地震等)陷于混乱时,苏联可能以援助的名义迅速派兵进入日本国内,或者促使日本内乱四起,策划成立革命政府,使这个政府象阿富汗的卡尔迈勒政权那样,要求苏联援助,出兵日本。 可以想像得到,不论处于何种情况,苏联都将在美国履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义务之前,使用空降师等部队,占领首都、机场、港湾。同时也可以设想,苏联将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入侵挪威的突然袭击经验,利用商船等把军队运送到日本的重要港湾,强行登陆。 总之,苏联现在采用的手段似乎已从第二案进到了第三案。企图赶在中苏战争bào发前控制日本。种种迹象正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固然有必要关心中苏战争是否会bào发,但我们更有必要广泛地注视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日本的脚下。 结束语 本书以军事为中心,概述了中苏战争的基本事项。从中可以了解中苏两国的国家领导人是如何从全球角度来认真处理本国的安全问题的。他们似乎从一切方面从全面核战争开始,到局部战争、常规战争、间接战争、心理战、经济外jiāo、游击战等,使现代国防态势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他们将内政和外jiāo也作为国家安全的一环加以实施。一九七九年五月二十七日访问日本的中国领导人,在本国洲际导弹试验成功(五月十八日)之后,选择日本的海军纪念日参加日中首脑会谈,就可以说是一个高明的举动。这同日本的作法只关心本国周围之事,军队(自卫队)徒具形式,沉湎于和平和幻想之中,热中自以为是的理论相差实在太大。口头上喊着“综合安全保障” [ 译者注: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日本的首相大平正芳于一九七九年三月提出。基本观点是:“汇集经济力量、外jiāo力量、文化创造力量等国家所拥有的一切力量来保卫国家安全”,“其基础是发展军事力量”。 ] ,实际如一盘散沙、脱离现实,那是会导致悲剧的。所谓无核三原则 [ 译者注:日本自由民主党于一九六八年提出的核政策,即: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 ] 、反对重新武装、恪守中立、专守防御、限制远东范围 [ 译者注:根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规定,美国在日本驻军,是为了对“日本的安全”和“远东的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这里所指的远东,日本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 ] 、禁止出口武器、国防费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 [ 译者注:一九七六年十一月,日本内阁会议做出决定:当前每个年度的国防开支总额,以不超过该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为限。 ] 、维护和平宪法、全方位外jiāo等,都不免有唯我独尊、唯我正确之嫌。在大东亚战争之前,日本过份依赖武力,结果遭到失败,战后,日本轻视军事,正再一次地使国家面临危局。 时至今日,仍有些政党和支持这些政党的民众在高呼反对重新武装、恪守中立、解散自卫队、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等口号,破坏我国的安全,这实在令人不寒而栗。我们不可忘记,灭亡国家的不只是外敌,还有内部的“蛀虫”。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3 章 ┏━━━━━━━━━━━━━━━━━━━━━━━━━━━━━━━━━━━━━━━━━┓ ┃ ┃ ┃ ☆    ☆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 ┃ ┃ 书     门  【此间青回】整理! ┃ ┃   香    第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 ┃ ┃ ☆   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 ┃ ┗━━━━━━━━━━━━━━━━━━━━━━━━━━━━━━━━━━━━━━━━━┛ ------------------------------------------------------- 访问小说分享者(为爱等一人)的书库,阅读更多TA分享的书籍! 地址:http://www.biqugedu.com/u?id=25404 也可以百度搜索或者访问www.biqugedu.com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