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大宋》 正文 赵匡胤的出身(一) 写宋史,想来想去,开篇必须得写赵匡胤,因为他是开国之君啊! 历史上的开国之君,无不是英明神武之辈,每个人都可以拉出来说道说道,不是说过:“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见也是认可宋祖赵匡胤的江湖地位的。 蔡东藩著《宋史演义》是这么写宋太祖的出生的:“且说唐(后唐)明宗天成二年,洛阳的夹马营内,生下一个香孩儿,远近传为异闻。什么叫作香孩儿呢?相传是儿初生,赤光绕空,并有一股异香,围裹儿体,经宿不散,因此叫香孩儿”。诸位看官,别看这宋祖一出生就有这么大的动静,先是有红光围着他转,另外还有一股异香围绕,一夜都没有散去。其实中国古代,好多天子都有这个特征,如果我没记错,朱元璋也有类似传说,可以说“赤光绕空c异香绕体”简直就是开国皇帝的标配,牛逼一点的超配也一点都不少,比如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妈妈年龄已经很大了,有一次在大湖岸边歇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春梦。当时雷电轰鸣,刘爸爸太公一看天气不好,就出门去接老婆回家,走到湖边,看见一条蛟龙正伏在刘妈妈身上。刘妈妈就此怀了孕,后来生下了刘邦。看到没有,刘邦是龙的儿子。还有唐太宗李世民,史书上记载他出生的当天,有两条龙戏于产房之外,三天才离去。这就更牛逼了,估计李世民的父亲是比龙更大的官,所以连龙都要来为他的出生而庆祝。 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这些开国皇帝都面临着政权更替合法性的问题,没有找一个天上来的神话中的爹在证明自己合法性更好的办法了,这个办法的好处还在于,完美契合儒家的“忠君”思想,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几个据说到了亚圣境界的人,王阳明c曾国潘等人都是名臣而不是帝王,为什么呢?因为,皇权是天授的,你文章武功再高,做人做的再低调再楷模也没有用,最多你就立德立言立功,做个亚圣得了,所以说陈胜c吴广能够在秦末喊出“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这个思想觉悟超出了大多数人的境界,简直让人怀疑他们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人。不过这种“帝王将相c宁有种乎”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非主流,儒家那套“君君臣臣”还是占据了统治地位。宋代的程朱理学简直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禁锢人压迫人的思想的最高峰,能够为极端不合理行为找到一种逻辑上能够自洽的理论,真的很佩服搞出这套理论的人的无耻。说这些人无耻是我觉得也许大概可能这些聪明人并不是不知道这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是只能拿来要求别人的,为了升官发财种出名种种个人目的他们还是鼓捣出了这套荼毒深远的东西,只能说中华文化太早熟太功利,部分文人太无耻。 讲赵匡胤的出身,却闲扯一些不相干的东西,我其实是想说,老赵的出身诸位看官当个笑话看看就得,当不得真,认真你就输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赵匡胤的出身(二) 前面讲了赵匡胤刚出生时发生的奇妙故事,接下来必须得讲一些不那么奇妙但更为可信的史料了。 蔡东藩著《宋史演义》有载:“他祖籍涿州,本是世代为官,不同微贱。高祖名朓,曾受职唐朝,做过永清c文安c幽都的大令。曾祖名珽,历官藩镇,兼任御史中丞。祖名敬,又做过营c蓟c涿三州刺史。父名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后唐庄宗时,曾留典禁军”。说白了,老赵是个官二代,高祖是县令,曾祖先是在藩镇做官,后来到中央当了监察部常务副部长,祖父做过三个州的一把手,父亲曾经在中央警卫部队出任指挥使。不能不说,如果以上史载属实,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赵家风水好,祖上积了德,一代一代呈上升趋势,直到到赵匡胤称帝成为中华之主。二是父亲曾经做过中央警卫部队的指挥官,赵匡胤可算将门之后,中国古代自古就有“将门出将”的传统,如杨家将c岳家将等,老赵“将门称帝”,会不会对有宋一代始终防将如防贼有影响值得深思。三是,老赵身为官宦子弟,没有纨绔之气,得成大统,实在难得。 不过,即便上述看起来颇为可信的史料,也还是有很多疑点。蔡东藩著《宋史演义》有载:“弘殷(赵父)出征凤翔,战败王景,积功擢都指挥使,匡胤未曾随征,在家闲着,又惹起一腔壮志本拟向西从父,不意走错了路,反绕道南行,关山失路,日暮图穷,那时进退维谷不得已投宿僧寺。却说寺中有一老僧,出见匡胤道‘点检作天子,已有定数’又道‘夹马营已呈异兆,香孩儿早现奇征,后福不浅哩!’匡胤道‘法师已知过去,定识未来,就使天机不可泄露,但弟子此时,正当落魄,应从何路前行,方可得志?’老僧道‘再向北行,便得奇遇了’”。说赵匡胤想到老父军中当兵还好理解,可这么大一个官二代,不带随从,说走就走,还走错了路,路上走投无路到庙里讨饭,结果遇到一个能够预知未来的老和尚,告诉他如何如何便有奇遇,还稍微透露出他将来要当皇帝。这不像是历史,像是小说的路数。 且说赵匡胤遵着僧嘱,北向前进,直到遇到一处大营,营旗写的一个“郭”字,他就上前道“贵营中的郭大帅,可曾在此么?”,原来他遇到的是后周太祖郭威。郭威此时尚未篡汉(后汉),任后汉的枢密副使,正受命西征李守贞,在途暂歇。没想到遇到了赵匡胤,这是这个时代两位伟人(都是开国皇帝)的第一次见面。 就在这一刻起,赵匡胤的命运改变了,回头看来,的确是选择比努力重要,如果匡胤留在家中,必定是碌碌无为,即便跟着老父,也不大可能有多大出息,只有跟着郭威,郭威才是赵匡胤最可靠的出身,从他投奔郭威并被留为账下时起,他的人生就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最终成就开国大业。这也充分说明了赵匡胤的眼界,在乱世里,选择当一名军人,首先他选对了行业,虽然需要冒一定的风险,但收获也大,性价比高,毕竟作民也同样危险,还不如提着脑袋干革命。更重要的是,他跟对了人,选择站在胜利者的这一边,虽然一开始他未必知道。但命运就是如此,到底是人选择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人?不好说,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可以分析的头头是道,但彼时的赵匡胤,真是两眼一抹黑,如果说第一次选择跟大佬跟对了是运气而不是眼光,第二次当他再次站队成功的时候,就不能不说他的确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赵匡胤的进阶之路(一) 且说赵匡胤到了郭威军中,“批坚执锐,所向有功”,于是郭便“待遇匡胤,颇加优礼”,只不过他始终没有向后汉皇帝刘承佑推荐这位战功赫赫的年轻人,只是将其留为已用。 一直等到郭威篡立,建国号周,赵匡胤才得到人生中第一份官职,中央警备部队的一个小头领,算不得什么大官,但毕竟是皇帝的亲兵,每天的任务估计就是站站岗,训练训练部下。 很快,他人生中的第二个转折点就来到了,不知道是柴荣看上了赵匡胤的骁勇善战还是赵匡胤在柴荣尚未得志的时候就敏锐的发现了他的潜力,总之,赵匡胤在人生最关键的节点总是能踩对点,这一次他站队的领导是柴荣。虽然柴荣后来继位号世宗,但在赵匡胤依附柴荣的时候,柴的地位尚不稳固,他只是郭的养子(是郭的夫人的侄儿,郭亲生的两个儿子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所杀),此外,当时柴荣还有一个强大的政敌,即郭威曾经的亲密战友时任宰相兼枢密使的王峻。赵匡胤选择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坚定站队站在柴荣一边,历史可以证明,这一次他又一次赌对了。 正因如此,三年后,当柴荣从澶州刺史c镇宁军节度使c检校太傅c同中书门下平章书改任晋王兼开封府尹的时候,赵匡胤也升任滑州兴顺军副指挥使,未几又调任开封府马直军使;同年十二月,郭威因病去世,世宗柴荣继位,“竟命他入典禁军”,这时,赵匡胤和他父亲“分典禁军,一时荣之”(《宋史太祖本纪》)。这一年,他28岁。 历史再一次证明,选择比努力重要,眼界比做事重要,所谓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其实是因为这人能够看得见机遇,当你看不见机遇时,机遇来了,准备的再充分照样抓不住。况且,老赵不仅有眼光也够努力,不仅有实力还会演戏,啧啧,这样的人想不成功都很难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赵匡胤的进阶之路(二) 后周世宗柴荣继位的时候只有34岁,作为一位年轻的皇帝,内外部都面临着危机,危机危机,危中有机,正是在面临这些危机时柴荣表现出来的英勇善战c英明神武,成就了他“五代第一明君”的评价,宋神宗赵琐就说过:“世宗诚创业造功英主也”,“使天假之年,其功业可比汉高祖”。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在危机中收获最大的还不是柴荣,最后的最大的胜利者是赵匡胤,但在当时,作为皇帝陛下最勇猛的武将之一的他,的的确确是在用命在拼。 柴荣在位的时候,一共发动了四场战争,每一次都是主动进攻方,三次御驾亲征,即便是在大多数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决定冲冲冲,他就像一把利剑,一旦出匣不见血是不会收回的,只不过多数情况下他是伤人的那一个,最后,可能是因为用力过猛,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39岁病逝,只当了五年的皇帝。 现在我们来看看柴荣发动的四场战争,赵匡胤都做了些什么,能够让他在柴荣临死之前当上了中央警卫部队的一把手的。 第一战高平之战,柴荣刚即位的时候,北汉勾结契丹南犯,柴率军兼程速进,在高平之南与北汉军遭遇时,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在危险时刻,柴荣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匡胤时在中军,语同列到‘主忧臣辱,主危臣死,我等难道作壁上观么?’言毕,即挺马越出,手持一条通天棍,捣入敌阵”“匡胤身先士卒,用火焚城,城上矢石如雨,那时防不胜防,匡胤左臂,竟被流矢射着,血流如注,他欲裹伤再攻,经周主瞧着,召令还营”。高平之战后,赵匡胤被提拔为殿前都虞候(中央警卫部队排名第五的长官,在其之上有殿前正副都点检c殿前正副都指挥使),领严州刺史。 第二战西征后蜀,此战世宗派向训c王景出征,战争进行到胶着状态时,许多大臣主张撤兵,世宗也拿不定主意,于是他派赵匡胤到前线摸清战局,赵匡胤到前线后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最后他得出结论并回禀皇帝:只要坚持坚持完全可以达成战略目标。战争的形势发展完全印证了老赵的判断,虽然这次战争赵匡胤没有参加实战,但此战证明了他作为一名指挥官不仅有勇还有谋,既具备观察能力也具备预判能力。 第三战世宗亲征南唐,匡胤从征,此战匡胤先是斩了唐将何延锡的首级,后活捉了南唐节度使皇甫晖c姚凤;再又击溃南唐诸道兵马元帅李景达。此战过后,世宗论功行赏,封匡胤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封他父亲弘殷为检校司徒。 第四战北伐辽朝,世宗亲征,召匡胤为水路都部署,韩通为陆路都部署,水陆并进。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遇疾而返。 柴荣因病班师回到汴京后,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c殿前都点检。 到此,手握军权的赵匡胤,离他登上权力顶峰只差最后一步了,只不过,这一步的的确确是命运的安排,最大的变数是世宗,世宗能够多活几年,就没有赵匡胤什么事了,只可惜,当得起英明神武四个字的周世宗柴荣抵不过伤病和死亡,也给了赵匡胤一个最大的机会,当然,机会来了也得看他能不能把握的住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赵匡胤的野心 毫无疑问,赵匡胤是有野心的人,只不过他戏演的太好,连世宗柴荣这么精明的人也被他瞒过了,其他上至文武大臣,下至贩夫走卒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世宗在世时赵匡胤就有心取而代之应该还不至于,但世宗一走,面对孤儿寡母,且势力日益庞大,赵匡胤就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好戏。 在赵匡胤身上,是能够清晰的见到一个人所具有的两面性的,一方面,他对世宗十分忠诚,在高平之战中,表现出的勇猛c悍不畏死,可能既有后代史官的美化,但也有其真实的一面,不然世宗不会如此信任他,也不会不断提拔他。另一方面,赵又很早就在具体的行动中表现出了他的野心,只不过他一直隐藏的很好,所以到底哪一个是真实的赵匡胤呢?我想忠诚的赵匡胤和奸诈的赵匡胤可能都是真实的,在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环境体现出一种平衡,这种人是真正的枭雄,是能够成大事的人。 哪些行为表现出了他的野心呢?一是投奔郭威,试想,一个不想在父亲羽翼下成长,千辛万苦只为追随最强者的人会没有野心吗?二是老和尚的预言,前面曾经讲过,赵匡胤自称曾经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和尚,老和尚曾给他透露过点检作天子”的预言,这个预言后来在陈桥兵变前后反复在民间和军中传播,这就只能有一种解释,这个老和尚和“点检作天子”的预言都是赵匡胤自己编的,目的是制造舆论,编造自己是真命天子的假象。三是在柴荣尚未掌权时主动投靠,这既说明了他有政治眼光,同样也说明了其具备野心,要知道,“烧冷灶”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如果没有野心他需要冒这个风险吗?四是赵匡胤因在征南唐过程中表现勇猛,唐主李璟就派人送了三千两金子给他,打算收买他,如果收买不成也可以用离间计除掉他,结果赵匡胤不但马上将此事汇报给了世宗,还将金子上交国库。试想一个没有任何缺点做事滴水不漏的人难道不可怕吗?其志不在三千两金,他有更高远的目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证据,就是“义社十兄弟”,这十人分别是:赵匡胤c杨光义c石守信c李继勋c王审琦c刘庆义c刘守忠c刘廷让c韩重赟c王政忠。这些人都是赵匡胤在军中的结拜兄弟,其中多人在“陈桥兵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军中搞团团伙伙,拉圈子搞山头,这就为日后其发动政变打下了基础。 一个人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在任何一种环境中不动声色的埋下伏笔,同时还志存高远,那么历史的舞台轮到他拉开大幕,上台表演就只是时间问题,如果等的急了,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是可以的。当然,世宗的去世不算,应该说,世宗的去世是一个意外,当世宗离世之后,他就不再满足做一名配角了,赵不但要做主角,还要导演这场戏。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陈桥兵变 关于陈桥兵变,史书上的记载颇有些神密色彩,凡事近于妖则伪,后世的史学家大多对此段历史表示怀疑。 宋史所记载的陈桥兵变大致如此:契丹和北汉联合入侵,周主令赵匡胤率诸将迎战,大军走到陈桥驿(今河南封丘陈桥镇)的时候,士兵们听到了一些传言,传言说赵匡胤才是真命天子,于是士兵哗变,纷纷要求立赵匡胤为帝,而赵匡胤刚好喝醉了酒,士兵们趁他喝醉了酒,把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赵匡胤酒醒惊慌失措,实在饶不过众人就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c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 这段历史的关键就是那段传言了,结合赵匡胤在落魄时曾经有个老和尚预言他要当皇帝,怎么看都像是赵匡胤自己自编自导的一出戏,试问,有谁见过老和尚,只有赵匡胤自说自话吧,等他权势日大,又深得人心,加上周主年幼,希望或者相信他才是真命天子的人越来越多,三人成虎,不是真的也是真的了。 搞军事政变就搞军事政变,为什么要绕这么大一个圈又要装醉又要痛哭流涕(回到开封后面对后周的宰相范质c王浦等人,他痛哭流涕道:”不关我的事,是他们逼我的“)呢?主要还是解决政权交替合法性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名正言顺,有一套文化秩序和政治秩序,君臣父子c长幼尊卑是轻易不能违反的,于是制造神秘现象假借天命就成为最佳选择。其次,陈桥兵变这种类似于“和平演变”的政变其实对整个社会c人民的伤害是最小的,没有通过战争和流血牺牲就实现了改朝换代,这在中国历史上其实不多见。请问,谁还敢说宋太祖武功有余,谋略不足呢?又或者,其实是另有高人在帮他出谋划策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宋太祖的武功究竟有多高? 通过兵变,赵匡胤开创了宋这个长达320余年的朝代,现在,请不要再直呼其名,应尊称为宋太祖。 太祖有很多常人所不能及的地方,其中有一点更是为后人啧啧称赞,有人认为他是“武功最高的皇帝”,还有人说他是“拳棍双绝”,这个到底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呢?我觉得即使有也差不离,打个对折,“汉人皇帝中武功最高的”c“拳法可传世,棍法可毙敌”,大致上应该就是这种程度了。 太祖成长于乱世,五代十国是各个民族的勇士大显身手的时代,在这样高手辈出的时代,太祖凭着一双铁拳一条通天棍,生生闯出一条路,伤亡在其手下的英雄不知凡几,请注意,这不是花拳绣腿,这是以命相搏,不是比武是实战,绝对不是浪得虚名,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名实相符。考虑到汉人皇帝的武功普遍弱于少数民族的皇帝,考虑到终结宋的元的成吉思汗,保守一点,“汉人皇帝中武功最高的”比较靠谱。 作为一名武术家,光有诺大的名声,没有开创套路并流传于世是不合格的,功夫套路是一名武术家之所以成名成家的标志,这意味着他对武术有自己的理解并将该理解转化为技法。与一般的武术爱好者不同,与一般的皇帝也不同,宋太祖创立了太祖长拳这门功夫。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指出:“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c猴拳c囮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这就明确了太祖古今拳家的地位,考虑到中国古代有很多很厉害的功夫,如降龙十八掌c九阴真经c九阳真经已经失传,太祖长拳这门功夫可能算不上很厉害的功夫,但其朴实无华c通俗易懂的特点导致其流传甚广,至今仍广为流传,”太祖长拳,有的地方叫赵家拳c赵门c太祖门,有的地方叫洪拳c红拳c炮捶c赵门炮拳“,”明代太祖长拳已名闻天下,并对戚家拳c太极拳c洪洞通背长拳等拳种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又有‘百拳之母’的称谓“,足可见其”拳法可传世“。 太祖的棍法没有拳法那么有名,但实际上更为不俗,不信请跟我一起唱”快使用双节课,哼哼哈嘿“,太祖棍法又名太祖盘龙棍,也称哨子棍,原称大小盘龙棍,专用于扫击敌军马脚c破甲兵或硬兵器类,使之丧失战斗力,盘龙棍前面一截短棍由铁环连接,挥动起来犹如鞭梢,能产生”鞭及力“,击中目标后更具渗透性。盘龙棍是双节棍的前身,双节棍适用于近战搏击,盘龙棍可近战可远战,适用于团战时攻击对方的战马。据说,后汉与后周大战时,赵匡胤因使一根齐眉棍不敌后汉大将刘定国,才想出用锁链连上被砍断的棍子的办法,等到再战刘定国的时候,因为太祖的棍子会拐弯,一棍就敲到了刘定国的后脑勺,一棍毙敌,从此盘龙棍就名扬武林,成为武林人士在打家劫舍c斗殴寻仇c江湖排座次等活动中十分喜爱的兵器,在冷兵器谱中也有一席之地。请问,且不论太祖棍法厉害不厉害,就凭他发明出盘龙棍这种兵器,当不当得起”棍法可毙敌“。 大概有可能太祖在当了皇帝以后,拳脚功夫有些荒废了,不然,我们应该能够期待他对中国武术c中国功夫有更大的贡献。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宋太祖的老婆孩子 今天想扒一扒八卦,其实也不算完全是八卦,宋太祖的女人毕竟是皇帝的女人,多少也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自古英雄爱美人,太祖是英雄更爱美人。 先讲正史,正史上有记载的有三位皇后,第一位皇后是孝惠贺皇后,贺皇后的父亲是太祖父亲的同僚,两家应该是世交,后晋开运初年,18岁的太祖娶了16岁的贺氏,两人共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有两个儿子不幸夭折,活下来的是燕懿王赵德昭c魏国大长公主c鲁国大长公主。第二位皇后是孝明王皇后,贺皇后活到30岁就去世了,贺皇后死后,太祖迎娶了彰德军节度使王饶的第三个女儿,当时太祖还只是殿前都点检,这次婚姻有一些政治婚姻的味道,不过,两人婚后十分恩爱,王皇后给太祖生了二子一女,不过都不幸早夭;王皇后17岁时嫁给太祖,只活到22岁也去世了。第三位皇后是孝章宋皇后,她是忠武军节度使宋偓长女,嫁给太祖的时候只有17岁,活到44岁去世。 扒到这里,只想说那个时候医疗条件是真不行啊,皇帝的老婆孩子也都活不了多少岁,能长大的皇子皇女已经算是幸运儿。 三个皇后中,据说太祖最爱的是王皇后,因为宠爱王皇后,太祖一直维护王皇后的吃人狂魔弟弟(吃了100多个女人),直到太宗即位才将其处死。 再讲野史,据说太祖灭后蜀后,将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费氏(一说徐氏)纳为妃子,而且特别宠爱,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后来的太宗)也十分喜爱花蕊公主,太祖当时毕竟年老体衰,花蕊公主也不知怎么就跟赵光义勾搭在了一块。一次太祖生病卧床,深更半夜时赵光义胆大妄为,以为太祖已熟睡,便趁机幽会花蕊夫人,没想到太祖惊醒,要用玉斧砍他,可是因为病体虚弱,体力不足,未砍中赵光义。赵光义觉得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不管用何种方式都不能取得其兄的原谅与宽恕了,预料到自己将会死得很惨,于是一狠心便伙同花蕊夫人砍杀了太祖。 无论是从正史还是野史来看,再全能的英雄还是有软肋,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不然太祖也不会维护杀人狂魔,也不会被亲弟弟所害(并无定论,历史疑案)。再伟大的人在遇到涉及感情问题的时候也会犯错,所以,人不可靠,神才可靠。 太祖成年的孩子有二子三女,长子和第三子早夭,次子燕懿王赵德昭受到太宗赵光义的迫害,自杀身亡;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在赵德昭死后两年病亡,年仅23岁,秦康惠王赵德芳的死到底是因病还是太宗所害有争议,其母是王皇后还是嫔妃有争议,他还是好多历史剧中的八贤王的原型。三个成年的女儿分别是魏国大长公主c鲁国大长公主c陈国大长公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宋太祖的朋友圈 太祖为人表面粗豪,实则精细,这样的人善于交际,朋友很多,比如著名的“义社十兄弟”。不过,可能是他当了皇帝以后,身份地位跟手下的人不同了,毕竟当好领导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保持神秘感,以免近之则不逊,他的核心朋友圈的范围越缩越小,最后全是姓赵的,一个是他三弟赵光义,另一个就是有名的军师赵普。 赵匡胤c赵光义c赵普这三个人是后周到宋初,以赵匡胤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的领导核心。赵光义还好说,毕竟打虎亲兄弟,赵普又是怎么混进来的? 在这个三人帮里面,毫无疑问,太祖是核心中的核心,是领导集体中的决策者,那么,赵光义和赵普又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今天我们来扒一扒。 赵光义虽然是走关系进的核心领导层,但实际上这个人能力不俗,不然也不会继承了他哥的位置,当了宋的第二任皇帝。他本名赵匡义,为避太祖的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以后又改名赵炅,这个人貌似很喜欢改名,不仅改自己的也改年号和军队番号(这个以后会具体说),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光义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为了平衡自己的内心,即便本质上没什么变化,他也要在形式上玩玩花样。光义的这种性格在有一个比他更沉稳的领导者的时候是能够体现出他智谋的一面的,换言之,其实光义更适合当一名辅佐者。太祖在位时,两兄弟合作的很愉快,太祖很快就发现了三弟的才能,《宋史》里面记载,早在陈桥兵变时,赵光义就是幕后谋划者,而太祖则不知情,等到太祖决定拥兵回师京都的时候,光义上前拉住他的坐骑,说一定要先下令禁止烧杀抢掠。宋史有没有美化赵光义不好说,不过,太祖即位后就封其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史,不久领泰宁军节度使。征讨李重进之后,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c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进占太原之后,赵光义又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太祖其他几个弟弟进步的就没有这么快,应该说除了亲情,实打实的功劳应也不少。 赵普就更值得说道说道了,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古代十大军师之一”,他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应该说军师这种形象其实并不适合赵普,军师更多是在行军打仗时候出谋划策,赵普的主要贡献在政治上,包括陈桥兵变c杯酒释兵权c先南后北c制定“削藩”策略等,太祖曾给赵普写亲笔书信,言:“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赵普更适合的形象是宰相,中国古代相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制约君权的,赵普拜相后,太祖本来想不再给他签署公文的权力,压缩相权,赵普向太祖要权,太祖说:“卿只管呈进敕令,朕为卿签署可以吗?”赵普说:“签署权力是宰相的职责,而不是皇帝的职责。”太祖不肯放弃,找来了翰林学士陶谷和窦仪,希望他们能从历史上找出一个先例,只要历史上有哪一个宰相放弃了签署公文的权力,太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收回这项权力。未曾料到,翰林学士陶谷和窦仪翻遍了史书也没找出一个先例,太祖只好将签署公文的权力重新交还给赵普。这说明赵普混进太祖朋友圈靠的是真本事,虽然这个人书读的不多,但鬼点子多,再就是学的虽少,但自带智谋属性加成光环。 可能太祖自己就是不世出的勇将,所以他找的帮手都是偏谋略型的人才;也有可能太祖吸取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c武将拥兵自重的教训;还有可能他害怕陈桥兵变在自己身上重演,他的朋友圈更像是一个带头大哥带着两个文绉绉的小弟,他说打架的事情我来,你们俩准备点石灰,等我打不赢了,你们俩就朝他眼睛里面撒石灰,于是赵匡义准备了石灰和斧头,赵普准备了石灰还有沙子c硫酸等。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宋太祖的母后杜氏 杜太后是个传奇的女人,这不仅在于她生了两个皇帝,而且她有干政的嫌疑,直接影响了宋的皇位继承。 史载她在生太祖和太宗的时候都出现了神秘现象,太祖之前有讲过,尚在接受范围之内,主要表现是“赤光绕空c异香绕体”。太宗更厉害,杜太后先是梦到一个神仙捧着一轮太阳给她,然后就有了身孕,等到生太宗的时候,“是夜,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宋史太宗本记)。 以上都类似神话故事,当不得真。 但以下记载则有可能是真的: 一是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当了皇帝以后,有人向杜氏传喜讯,杜氏表现的很冷静,只说了一句话:“我儿一向胸怀大志,现在果然如此”。 二是太祖登上大位,尊杜氏为太后,大臣们都向杜氏表示祝贺,杜氏则表现得闷闷不乐,左右进言道:“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太后反有忧色,究为何事?”杜氏的回答则十分经典,她说:“圣人曾经说过‘为君难’,天子置身民上,果能制治得宜,原可尊荣过去,倘若失道,恐将来欲做一匹夫,尚不可得,你等道可忧不可忧么?”,如果这番话真的是杜太后所说,就真的很厉害了,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能够说出类似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处处体现出忧心儿子的安危,从而教导儿子勿失道。 第一件事说明杜氏很了解儿子,而且遇到大事的时候能够不慌不忙,处事得体;第二件事则说明她很睿智,能够逆向思考,还具备辩证思维。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难怪太祖能够当皇帝,看来家教甚好,遗传了父亲的勇敢和母亲的智慧。 第三件事历史上褒贬不一,史称金匮之盟,据说杜太后病重的时候,太祖在旁侍奉,太后对儿子说:“你知道你能够得天下的原因吗?”,太祖说“是父母积德所致”,太后说:“不对,是因为世宗让小孩子主宰天下,如果后周皇帝德高望重,就没你什么事了,所以你以后应该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你的弟弟再把皇位传给你的儿子,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果能够立长者为君,国家才能够不陷入动荡,才是国家之福啊!”,太祖说“不敢不听你的教导”。于是太后命赵普入宫,要太祖立誓,赵普记录,之后再将誓书藏于金匣里。 且不论金匮之盟的真假,杜太后的考虑实际上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主弱臣强,难免不发生强臣取而代之的悲剧,五代十国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弱肉强食,战乱持续了70多年。 有其母必有其子,有其子必有其母,母子连心,所以说,抓好教育从妈妈抓起,是不是很有道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宋太祖的兄弟姐妹 接着昨天的金匮之盟讲,必须说一说太祖的兄弟姐妹,毕竟按照杜太后的思路,太祖传位给太宗,太宗应继续传位给弟弟,直到太祖这一辈的兄弟都没了,皇位才继续传回到太祖这一支的子孙辈,至于太祖的儿子从叔叔辈接过皇位以后再怎么传,估计老人家也没有想好。杜太后的思路其实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等于改变了中国自古以来的父死子继的传统,变成兄死弟继了,父死子继的优点是传位顺序比较简单,也符合伦理纲常,嫡长子优先,也就是说先看儿子是不是正妻生的,再看是不是排行最大的,这是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解决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名份,二是顺序。毕竟人的本性自私,最好的肯定留给血缘关系最亲的人,儿子女儿肯定要比兄弟姐妹亲,女儿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又属于外人,所以宗法制在这个问题上排除了女儿的继承权,然后再把一夫多妻制中的妻妾的地位尊卑考虑进去,正妻的儿子优先,正妻无子,再考虑地位最高的庶妻的儿子,最后,再看儿子的长幼,“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继承中出现的矛盾。 兄死弟及就不一样了,毕竟子子孙孙无穷尽,兄弟再多等兄弟这一辈都没了,还是要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如果继续采取兄死弟及制,这个时候就很复杂了,传给太祖的儿子吧,太祖儿子传给弟弟呢?还是传给太宗的儿子呢?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出现的问题,但确实在太宗的接班人的问题上,又有了一番波折,死了好些人,具体情况我们以后再说。 今天主要还是讲讲太祖的兄弟姐妹,为后面的继承之争做一个铺垫。 杜太后总共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五个儿子是长匡济,次匡胤,三子匡义,四子匡美,五子匡赞,其中长子和五子早夭,匡胤即太祖,匡义即太宗,这里值得特别讲讲匡美,他跟太宗一样,曾经三次改名,都是为了避讳,太祖即位改名光美,太宗即位,改名廷美,太祖时期,他担任过嘉州防御史c山南西道节度使c京兆尹c永兴节度使。太宗期间,他为开封尹,被封齐王,加检校太史;太宗征辽的时候命其留守京师,进封秦王。史书上关于匡美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他意图谋反篡位被太宗贬为涪陵县公c房州安置,不久他就忧愤而死,死时只有37岁。估计杜太后自己也没有想到,本意想避免主幼臣欺而鼓捣出来的金匮之誓,最后害死了两个儿子,她还是高估了亲情的纽带作用,低估了权力的魅力,在权力的诱惑下,没有人能保持理智,世宗对于太祖何尝没有知遇之恩,负其恩而夺其国,不也是因为权力的诱惑。 两个女儿分别是陈国长公主和燕国长公主,陈国长公主夭折。燕国长公主是个有故事的人,史书上记载柴宗训年幼即位,京城里流言纷纷,说:“点检将来要做皇帝”,有的富人举家逃跑,唯独宫中不知道这件事。赵匡胤害怕,就跑回家偷偷跟家里人商量:“这可怎么办?”燕国长公主正在厨房,听了面如铁色,举起擀面杖追着赵匡胤打并说:“大丈夫遇事不能自己做主,跑回家吓唬女人算什么本事?”,太祖即位后,将寡居在家的燕国长公主嫁给了忠武军节度使高怀德,赐府第于兴宁坊。她去世的时候,太祖临丧而哭,废朝五日,赐谥号恭懿。看来远离权力中心的女人反而得以善终,另外,从太祖将寡居在家的姐姐嫁给手下亲信,一方面肯定有政治方面的考虑,但也说明太祖并没有将封建礼教放在心上,这与他对于母亲的孝顺对于兄弟的关爱是一致的。此外,对于曾经帮他夺得天下的文臣武将,他也不失仁厚,在中国古代权力斗争史中,这其实也是很难得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开国后的人事安排 话说太祖通过陈桥兵变夺了后周小皇帝的皇位,改国号为宋(太祖之前被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驻守地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开国就面临几件大事,一是如何安置后周皇室,二是如何安排后周旧臣,三是如何奖赏陈桥兵变的有功者。 从这三件事情的处理上看,太祖没有卸磨杀驴,而是采取了厚待的政策。 后周对太祖有恩,但历史上恩将仇报的人多了去了,太祖妥善安置后周皇室,应该有政治上的考虑,以安抚人心。但他性格中的确有仁厚一面,据说太祖拥兵进后周皇宫时,曾见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儿子。宫妃回答说是世宗的儿子。当时赵普与潘美在旁,赵普说:“应该除去,以免后患”,太祖答:“我接人之位,再要杀人之子,我不忍心”,于是,潘美说:“我和陛下都曾为世宗臣,倘若我劝你杀掉这个孩子,实在是有负世宗,但如果我劝你不杀,陛下必然会怀疑我的忠诚,陛下不如将这个孩子交给我处置”。太祖默然不语,于是潘美将这个孩子作为养子抚养,取名惟吉,后来潘惟吉还官至刺史。(王巩《随手杂录》),从这件事情上看,太祖待人宽厚并不只做表面文章,是心性如此。 安排后周旧臣和奖赏心腹死党,说白了就是一件事,实际上就是人事安排的问题,与安置后周皇室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不同,人事安排可是大事,这里面既有如何平衡后周旧臣和大宋新贵的利益的问题,还有地方实力派和中央权力平衡的问题。 对于后周老臣,尤其是文臣,太祖的做法是全部留用,并加官。例如,后周宰相范质c王溥c魏仁浦继续担任大宋的宰相,并分别加侍中c司空c右仆射;对于地方实力派,他采取了笼络的态度,在不增加地方实力派实权的同时,毫不吝啬的封虚职提升级别待遇,封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太师,雄武军节度使王景太保,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太尉,荆南军节度使高保融太傅,其余节度使也都有加官。最后是对待自己的老部下,拥立他当皇帝的有功者,一律采取了提拔到重要岗位并加以赏赐,如石守信升任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高怀德升任殿前都副点检,赵普升任右谏议大夫(监察部副部长,唐朝的魏征也当过此官职),赵光义升任殿前都虞候,并领睦州防御使。 通过这样的安排,既安了后周旧臣的心,地方实力派也迅速归附,最重要的是中央重要位置也统统安排了自己人,付出了只不过是一些官位和钱物,反正天下都是赵家的了,这笔帐太祖算的实在是清楚。 从宋开国的人事安排来看,其实太祖抓住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关键位置必须安排信得过的自己人,关键位置不一定是职务大的位置,而是有实权的位置,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就是军队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上,估计他也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挑战者出现(一) 中央部队的重要位置全部换上了自己人,地方军队的话事人也全部予以厚赏。赵宋政权表面上稳定了,但内里仍然是暗流涌动。 原因一是赵宋毕竟是通过胁迫后周小皇帝上位的,再怎么制造舆论,明眼人还是能够一眼看穿。其二是地方实力派有军队,有些部队的一把手资历比太祖深,身份比太祖高贵,关键的关键手下的兵并不一定比太祖的弱,这就有一战的底气,不管是想取而代之做皇帝还是对后周忠心耿耿,挑战者还是出现了。 而且一出现就是两个,一南一北,北边的是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南边的是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节度使这种自唐一直沿用到宋初的地方官职吧,不如此不能明白太祖实际上遇到了大麻烦,一旦失败,可能就没有后边320年什么事了。 节度使是唐沿用北周c隋旧制,在重要地区设置的领兵总管,名称从都督c总管c经略使到节度使都有,唐以后不仅统兵还处理地方政务,唐末更发展成为独立的地方王国,军c政c财权一统。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这种地方割据势力林立互相攻伐,大的势力吞并小的势力,大的势力又将自己的武将分封到占领区做节度使,有的节度使强大后又自立为王,节度使这种地方武装就像癌细胞一样不断繁殖,又不断互相吞噬。 说白了,其实李筠和李重进对于太祖的挑战意义重大,代表的是地方分权对中央集权的挑战,太祖一旦失败,其他观望的势力就有可能群起而攻之,宋就有可能重蹈唐的覆辙,中国重新回到地方割据武装林立,战事年年不休,百姓流离失所,人命如草芥的年代。 李筠和李重进代表的就是有实力挑战中央政权的地方武装,先来看李筠,李筠善骑射,是后周太祖郭威的老臣,郭威篡汉时立下了汗马功劳,郭威称帝后封他为昭义军节度使,不久以后又加封检校太尉c同平章事c加兼侍中c加检校太尉。而此时,太祖还只是郭威亲卫队中一名小头领。 李筠所在的昭义军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长冶),当时是后周与北汉(背后的支持者是契丹)的前沿阵地,李筠长年为后周防守这一军事重镇,战功赫赫,威名赫赫,而且关键是手下兵器马壮。后周在建国之初采纳了王朴在《平边策》中的建议,采取了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军事战略,具体说就是先取江淮,再逐一消灭南方割据势力,最后平定北汉。为后周在北汉边界担任防御重任的就是李筠,这充分说明了后周对李筠的信任,同时也给了李筠充分的自主权,给兵给粮,李筠自己也恃勇专恣,擅自动用中央赋税,召集亡命之徒,还擅自囚禁中央派到地方的监军,因为要靠他防御契丹和北汉,周世宗也拿他没办法。 太祖代周后派人安抚这位节度使的时候(加兼中书令),李筠就想拒绝受封,不过这个人勇则勇矣,做事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够坚决,在手下的劝说下勉强下拜受封(估计对自己的兵力不足以与与中央军对抗有些认识,但认识的不够深刻,平时又自大惯了,所以在挑战太祖时始终有矛盾的心态),可下拜就下拜吧,但又做出一副不屑的样子。之后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当着使者的面,他命手下取出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悬挂起来,然后对着画像跪拜大哭。 李筠在酒宴上跪拜郭威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太祖耳边,同时也传到了北汉刘钧的耳边,刘钧立马写了一封密信给他,劝说他联合北汉,起兵反宋。 可李筠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他又把这封密信上交给太祖以示忠心。 就这样反反复复,李筠起兵的先机已经丧失了,太祖何等精明的人,他已经开始军事准备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挑战者出现(二) 不过,赵匡胤还在等,形势很微妙,如果在李筠没有反的情况下先出兵,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好不容易安抚下来的各节度使难免离心离德,从大局上考虑,他只能等。 李筠一面派儿子李守节将北汉刘钧的密信送给赵匡胤,一面又加紧了与北汉的联络。此外,他还密嘱儿子打探宋的虚实。李守节到京以后,赵匡胤以封其为皇城使的名义将他留为人质,并派专人安抚李筠。没想到李筠干脆把使者抓了。 这下双方就撕破脸了,李筠连夜起草缴文,布告天下,并向北汉请求援兵。他还派自己手下大将儋珪直取泽州(今山西晋城),泽州刺史张福还没有听说李筠反宋,他大开城门迎接儋珪,被儋珪一刀刺死,泽州失陷。李筠手下的谋士闾丘仲卿向他建议说:“我们孤军奋战,即便有北汉的援兵,也未必能够与与宋军对抗,不如放弃潞州给北汉,自泽州西下太行,直抵怀州c孟州(今河南沁阳,洛阳一带),我军和北汉c契丹就可以对宋形成三方夹击之势,或许尚能一战”。李筠说:“我是周室老臣,与世宗义同兄弟,禁卫部队都是我的旧部,他们听说我起兵讨逆,一定会阵前倒戈,况且我还有儋珪这样的勇将,何愁不踏平汴梁”。a 赵匡胤不敢掉以轻心,李筠占领泽州以后,他立刻召见手下的几大谋臣,如枢密使吴廷祚c西京留守向拱c枢密直学士赵普,最后综合各方思路,制定了作战方针,这一战,老赵输不起。 令石守信为正c高怀德为副,率前军先发,日夜兼程,迅速进兵,务必占据通向太行的要塞。 令慕容延钊为正c王全斌为副,率军与前军会合,形成对李筠的夹击之势。 令昝日c郭进c折德扆分别出兵牵制契丹c北汉。 令韩令坤屯兵河阳(今河南焦作一带)。 赵匡胤率后军御驾亲征。 这个战斗部署很强大,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正面战斗的部队包括前军c东路军,接应和后备部队老赵亲自率领;再排三路部队骚扰c防备c牵制契丹和北汉,关键是还留了后手,赵匡胤在亲征之前对赵光义说:“此次出征,胜利了自不待言,万一出师不利,可令赵普率兵援河阳,再做长远打算”。可见赵匡胤对于这次征战李筠并无十足把握,也留了后手。 李筠这边一边把希望寄托在忠于后周的将士阵前倒戈,一边寄希望于北汉的援兵,没想到两路人马一见面就互相失望了,两者联盟的基础是有着共同的敌人,但李筠这人很矛盾,他一方面寄希望北汉能够帮助他战胜赵匡胤,一方面又自称是忠于后周所以起兵反宋,而北汉和后周本身又是世仇,他一方面对北汉称臣,一方面又不希望被北汉指使制约。所以当两军在太平驿相会后,当李筠发现北汉军队不但少而且兵卫寡弱的时候,他就后悔了,但又不敢马上撕破脸,于是他决定抛下北汉军,自己单干,他亲自率三万人马南下,与宋军战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大败,李筠率部节节败退,直到退到泽州与北汉援兵会合,才能够收拾残部作殊死一搏,这时候,赵匡胤的后军部队也到了,宋军气势高涨,把泽州城团团围住,李筠的几个部下见势不妙,投降的投降,跑路的跑路,李筠投火。 大宋开国第一战,胜的漂亮!这个时候的宋,可谓兵强马壮,如果以这样的态势继续发展下去,何愁不能驱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可惜,在收复河山和防备武将谋反的利弊权衡之间,赵匡胤选择了后者,因为,又出现了谋反者。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挑战者出现(三) 话说赵匡胤得胜班师回朝,还没消停几天,就有南唐使节入朝,呈上一封密信,原来是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写与南唐国主李璟的,信上说我世受后周深恩,不忍背负,我马就要举兵伐宋了,特请求你援助一支部队与我,我们一起联合征讨赵匡胤这个罪臣。 南唐被赵匡胤打怕了,又听说连北汉和李筠的联军都不是赵的对手,接到密信后一转身就当作礼物送给了赵。 且不说赵匡胤如何应对,先来看看李重进其人和他所掌握的部队的实力,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年龄长于世宗,血缘关系比世宗近,一开始他是不服世宗的,郭威为了避免死后李重进与柴荣反目,特地在病榻前要重进当着朝廷重臣的面向柴荣跪拜,等到世宗即位,李重进果然忠心耿耿,为世宗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这个人或许是年纪很轻的时候官已经做的足够大了(郭威在时即任殿前都指挥使,武信军节度使),之后无论立多少功劳,爵位加了不少,但实际的权力没怎么变,也能理解,毕竟世宗不能把皇帝位置让给他吧?而且他功勋越高,世宗越要防备他,把他视为皇位可能的竞争者,所以虽曾命他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掌握部分禁卫部队,但很快就把他调到地方任节度使。 世宗在位时,李重进长年作为他征讨淮南的先头部队,攻城略地,世宗死后,恭帝嗣位,任其为淮南节度使。淮南位于北周及宋与南唐作战的最前线,不过南唐和北汉不一样,在世宗时就被打服了,一直俯首称臣,所以相比较而言,虽然李重进和李筠都承担了边防重任,但李筠的任务重,李重进的担子轻,相比较而言,李重进的实力也没有李筠强,所以,赵匡胤篡周时,李重进接受了这个事实,他上表要求进京觐见赵匡胤,这实际上是一种表忠心的方式,结果赵匡胤没有同意接见他,但下了一封诏书给李重进,大意是时间还长,觐见的事情不必急于一时。 李重进因为没能够表成忠心,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史书上说他“重进得诏,俞不自安”,没有了安全感,他就只能想办法靠自己建立安全感,没有比增加实力更能够增强安全感的了,他开始召集亡命之徒,修建增高城墙。等到李筠起兵,估计这件事情刺激了他,他连忙派心腹手下翟守珣去联络李筠,商议一起起兵。没想到翟辜负了他的信任,一转身跑到了赵匡胤那里卖主求荣。赵匡胤怕自己腹背受敌,就对翟许以高官厚爵,令翟重新打入敌人内部,拖延李的起兵时间。 翟回到李重进身边后,对李说:“养威持重,不可轻发”,李重进也听信了他的鬼话,错过了最佳的起兵时机。 但结合李筠起兵的过程来看,李重进和李筠在选择起兵的同时又瞻前顾后c反反复复,这其实是不应该发生在两位久经沙场的老将身上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宋初已经不再像唐末和五代十国一样,皇帝已经意识到地方武装过于强大的危险,所以最精锐的部队掌握在自己手上,于是地方武装在反叛的时候,难免会感到底气不足,会犹豫,反而错失最佳时机。 另一方面,之所以起兵造反的都是最前线的战斗重镇的节度使,也从侧面说明这两个节度使的实力要比一般的节度使要强,也难免他们会心生二志,概而言之,一切都是实力说话。 所以有实力赵匡胤底气十足,兵多将广的他早已布好了局,尤其是在解决了北方的李筠后,他可以慢慢收拾这个南边的对手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挑战者出现(四) 赵匡胤的办法是你不是打算“养威持重”吗?我就给你来个釜底抽威,他任命李重进担任平卢节度使(驻地青州,今山东淄博c潍坊一带),不再担任淮南节度使(驻地在今江苏扬州一带)。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如果李重进听命调动,那么就像是老虎拔了牙,首先是扬州的部队不可能跟李重进走,其次,青州的地位跟扬州也不可同日而语,扬州毕竟是作战前线,兵多将猛,配给也多,青州是后方,到了青州,李重进就算能耐再大,没有兵他也蹦哒不起来了。而且,传统上调动工作岗位的地方主官要进京面圣,一方面地方官要述职,另外一方面皇帝要勉励嘉奖要面授机宜。李重进来了还走不走得了就不好说了,重的直接下狱,轻的明升暗降给个闲职也是可行的。总之,只要李重进肯听话离开扬州,他就像孙悟空进了如来佛的五指山,跑不了了。 如果李重进不肯调动,这就是公然抗命中央,赵匡胤也就有了借口出兵打他,收拾了李筠之后,赵匡胤已经不肯让李重进拥兵自重了,他通过调动这步棋逼李重进表态,要么听话要么打一架,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不过,赵匡胤这个时候还是不希望李重进反的,他采取了两个步骤来掩饰自己的意图,一是给好些地方节度使都调动了一下工作区域,以免单独调动李重进显得突兀;另一方面,他还让六宅使陈思诲拿着丹书铁券(古代皇帝赐予功臣的荣誉证书,可以世代相传,南北朝后,有免罪免死的作用)赐予李重进,这意思就很明白了,只要你听命调动,以后我绝不会另找理由加罪于你。 赵匡胤这步棋下得妙极了,此时李重进已经无路可退,他要么反了要么滚了,已经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史书上记载,李重进接旨后原本打算和陈思诲一起进京面圣,被手下人劝住,说此次进京一定凶多吉少,李重进犹豫来犹豫去,最后还是扣留了陈思诲,并密信南唐李璟,请求支援。 这边宋太祖得了密信,终于找到了出兵的理由和证据,他其实已经做好了不能谈就打的准备,于是立即派遣石守信c王审琦c李处耘c宋偓四将率前军征讨李重进,自己率后军亲征扬州。李重进这边还在等南唐的援兵,没想到等来的确是宋军,重进道:“唐兵未出,宋军已至,如何是好?”,此时他自己阵脚已乱。另一边,石守信等人已经率部众将扬州城团团围住,就只等赵匡胤来了,赵匡胤一到,就下达了总攻的命令,扬州城顷刻而破。 李重进在城破前率家人投火而死,李重进的哥哥深州刺史李重兴也自杀而死,李重进的弟弟李重赞和李重进的儿子李延福被抓后被斩首示众,李重进死党数百人也全部处死。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赵匡胤是个宽厚之人的时候,他又用这霹雳手段让众人吓了一跳。 等到威立得差不多了,赵匡胤又宣布赦免李重进的家属和部下,逃亡者允许自首免罪。 恩威并施,这真是帝王手段。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杯酒释兵权 二李反宋给赵匡胤敲响了警钟,经历了五代十国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的他,深知李筠c李重进和自己都不存在道义上的优势,即便有,也会屈服于弱肉强食这个更强大的规则。况且赵宋并非正义之师,二李也并非师出无名,一边喊着要征讨乱臣贼子,另一边却打着忠于后周的旗号,到底谁是主谁是臣说不清,谁是正谁是反也说不清,成者王败者寇,最终的成败决定于实力,军事实力。 虽然胜利了,赵匡胤反而反而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教训太深刻了,五代十国,位于中部的五个皇朝,没有一个能够存在20年的,而且历史惊人的一致,节度使养兵自大后把主子赶下台自己做皇帝。 赵匡胤担心的不是节度使,而是禁卫军,也就是自己的嫡系部队,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他自己就是世宗皇帝的禁卫部队头领,也是靠这支部队篡位的,他不禁盘算,到底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赵匡胤,一盘算不要紧,他发现只要有兵权的,谁都有可能是潜在的反叛者。 于是赵匡胤找来了赵普,他问赵普:“自唐末以来,几十年的时间,帝王更换了八姓,战火不息,生灵涂炭,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赵普回答:“这是因为权力太过分散造成的,导致君弱臣强”,赵匡胤又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赵普回答:“唯一的办法就是削弱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经济,收回他们的军队”。 于是,赵匡胤再次发挥了他的表演天赋,道具则依然是酒。不过,上一次,是将军们和他一起演戏给士兵们看,这一次,是他独演给将军们看,目的则都是权力,其实要说这种争夺权力的形式还挺好的,至少不用流血牺牲,看来有时候革命还真就是请客吃饭。 建隆二年七月,傍晚,赵匡胤请石守信c王审琦等一帮老兄弟吃饭,一群人边吃边喝,喝到差不多都醉醺醺的时候,赵匡胤借着酒劲向兄弟们大吐苦水,他说:“最近我可是整夜整夜的睡不好啊,这个皇帝干的真没意思,还不如当初当节度使来得快活”。石守信等人忙道:“陛下何出此言?”,赵匡胤顾左右而言他,最后来了一句:“我是担心有人想取代我当皇帝啊,所以才忧心忡忡”,石守信等人连忙跪下磕头,道:“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再怀异心”。赵匡胤又说:“我知道你们是信得过的,但难保你们的手下有人贪图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也不行啊”,石守信等人面面相觑,意思到有性命之忧了,就都跪下来磕头,边嗑边哭,说:“陛下给我们指条生路吧!”。 赵匡胤看戏演的这么到位,武将们也这么配合,于是乘机收蓬,他对将军们说了以下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人生在世,无非是追求安逸享乐,最好不光自己这一辈子能好好享乐,子孙后代也能享受荣华富贵。你们为我出生入死这么久,也该好好休息休息,我打算派你们去地方上做节度使,并且厚厚的赏赐你们,你们到任后买地置业,再买一些舞女奴仆,每天喝酒听歌,颐养天年,百年后再把财产留给儿孙。我还要和你们互通婚姻,君臣之间,再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难道不好吗?”。 第二天,石守信c高怀德c王审琦c张令铎等禁军将领纷纷上书请求外调到地方,赵匡胤一律准了。后来他还真的把女儿嫁给了将军们的儿子,与他们结成了儿女亲家。 中国历史上,通过赎买而不是暴力来转移权力其实极为难得,况且赵匡胤还劝手下们及时行乐,多置田产,这难道不是一种商业思维,难怪宋是封建时代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朝代,毕竟他们开国皇帝的思想已经如此开明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集权与分权 为了避免宋帝国重蹈五代十国那些短命王朝主弱臣欺主弱臣代的覆辙,赵匡胤并未满足于解除几个武将的兵权,他开始考虑从根本上解决武将拥兵自重的问题,努力的方向是把禁军掌握到自己一人手中,以及尽可能的限制将领们的权力。 也就是在集权的同时分权,集权是目的,分权是手段;集权是结果,分权是过程。他想要达到一种“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唯一效忠的对象只有也只能是皇帝陛下”的效果。 具体的措施包括: 一是进一步拆分禁军部队,避免一支独大。先是将传统的两司拆分为三衙。中央禁军原本是由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两支部队组成,部队首长直接受皇帝指挥向皇帝负责,士兵们则由各级将领统率,并不直接听命于皇帝。最初的禁军只有侍卫亲军这支部队,专门负责保卫皇帝,后来侍卫亲军也负责保卫皇宫以及首都的治安;也是出于平衡权力的需要,又成立了殿前司,殿前司是禁军中的禁军,成立之初就秉持优中选优的原则,从各地专门挑选武艺高强者组成,所以相对而言虽比侍卫亲军的人数少,但更受信任。为了进一步分散兵权,赵匡胤将侍卫亲军司拆分为二,一支骑兵一支步兵,与原来的殿前部队合称三衙,即侍卫亲军马军司c侍卫亲军步军司c殿前都指挥使司。请注意,之前的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的最高长官(殿前都点检和马步军都指挥使),包括正副职都被取消了。这就意味着禁军一把手的级别降低了,再加上把亲军司拆分成骑兵和步兵,并各自成体系,武将们串联在一起的难度就更大了。 三衙之下再设属殿前司的铁骑军和控鹤军;属侍卫马军司的龙捷军;属侍卫步军司的虎捷军,这四支部队合称“四卫”。四卫之下进一步设四厢都指挥使。表面上,三衙内部的兵权拆解没有实际意义,但结合“兵将分离”制度,兵权的进一步拆解就能够进一步弱化各级武将和士兵之间的从属关系以及忠诚度。 二是“兵将分离”制度。赵匡胤除了拆分部队,还直接把兵权也一分为三,“枢密掌兵籍c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宋史职官》)。枢密院负责部队的调遣,三衙负责士兵的训练c职守c赏罚,统帅(武将)负责战时指挥。兵权三分后武将没有枢密院的命令是没办法指挥部队的,而枢密院只负责调遣部队不直接指挥部队,三衙则负责部队的管理。等于兵权被拆解成军队调动权c军队管理权c军队指挥权。平时军队的管理由三衙负责,战时枢密院负责调拨部队,皇帝指定的将军负责指挥部队战斗,战罢军队交回三衙。枢密院没有皇帝的命令无法调遣部队参战,统帅(武将)没有皇帝的命令无法指挥部队,三衙负责管理部队但没办法调遣部队,只有皇帝能够将调动权c管理权c指挥权这三权合一。 通过分权,赵匡胤成功的将禁军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达成了集权的目的。为了进一步削弱武将专兵的影响,他还有针对性的创造了更戌法这种部队换防制度。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过于扩大君权限制将权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后果,这是赵匡胤所料想不到的,很多事情的影响需要经过好多年后才能显现,当时的他或者任何人都没法预计,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局限性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更戌法 为了进一步削弱三衙将领对禁军的掌控力与影响,赵匡胤创造性的制定了更戌法,更戌法实际上是一种军队换防制度。 这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部队换防制度,虽然部队换防在宋之前必定有,但是否形成过制度则很难说。 据说更戌法是赵普的建议,是“兵权三分”的配套制度,但披上了部队换防的外衣,客观上起到了“使兵旅往来于道路,习勤苦,均劳役,兵旅不至于骄惰”的作用。 宋初,为了震慑地方节度使,扩大禁军(中央军)势在必行,等到禁军的规模越来越大(约20万人)的时候,赵匡胤又担心禁军将领谋反,他接受赵普的建议,将一半的禁军留下来驻守京师,另一半派到军事要地c边防重镇。留守部队由三衙管理,而出戌的部队由皇帝临时指定的将领统领,等于将禁军分为了两个部分,内军和外军,而内军和外军又不是恒定的,两者约三年掉换驻防地,内军变外军,外军变内军。这就一方面起到了制衡的作用,内外禁军都不敢轻举妄动;另外,出戌到地方的禁军对地方节度使也能起到制约作用。 出戍军冠以驻泊c屯驻c就粮等名目。通常出戍京东c京西c河北c河东c陕西c江南c淮南c两浙c荆湖c川峡c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出戌军和地方势力勾结在一起,或者出戌部队以出戌地为根据地对抗中央。 从更戌法的设定来看,赵匡胤已经意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度而不是靠武将们的忠诚度来预防兵变,这是宋吸取了唐到五代十国的教训,实现由乱向治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宋在更戌法的制度设计上显得精细并且相当有技巧,既注重与相关制度的配合衔接,也兼顾多个立法目的之间的实现。这其实很难得,因为中国古代在制度设计上的一向秉持“宜粗不宜细”原则,其思想渊源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说白了就是和稀泥,给制度执行留有弹性和空间,于是在执行制度的时候就有时候看心情,有时候看关系,有时候看制度,有时候看春秋大义。 在中国古代史中,宋这个朝代的确是一个奇葩的朝代,有一些特别,比如他它重视“法治”而不是“人治”,比如说实行募兵制而不是征兵制,比如说它注重发展经济,不歧视商人。 而宋制度设计的就是更戌法,它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赵匡胤也许是通过它敏锐的认识到了与其寄希望与人的自觉,还不如通过制度安排来规避风险建立秩序,从此更为重视制度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戌法算得上“第一个螃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撤藩(一) 时间来到开宝二年(赵匡胤的年号顺序:建隆c乾德c开宝),在完全掌握禁军之后,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赵匡胤决定对藩镇势力下手了。时机已经成熟,一方面,一些老资格的节度使已经故去;另一方面,他早已经通过扩大及补充禁军的方式把地方军中的精锐收为麾下。 眼看撤藩的时机已经成熟,也许是路径依赖,也许是演戏上瘾了,赵匡胤把杯酒释兵权的戏码又上演了一遍。 这年冬天,地点是皇宫后苑,方式是请客吃饭,主演还是赵匡胤,陪演换成了进京述职的节度使们。 又是喝得差不多了,赵匡胤这次没有酝酿感情,现场直接发表感言:“你们长期坚守在第一线,劳苦功高,工作繁重,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啊!”,凤翔节度使王彦超马上跪倒在地说:“卑臣没有什么功劳却一直深受皇上恩典,我如今年龄大了,希望皇上能够允许我告老还乡”。另外几个节度使不知道是留恋权位还是真没听懂赵匡胤的玄外之音,竟然七嘴八舌回忆起自己的功劳困苦来,此时的赵匡胤已经不再愿意虚假辞色了,他怫然不悦:“这都是前朝的事情了,还值得说吗?”,节度使们面面相觑,纷纷告退。 第二天,赵匡胤就下旨免去了这些节度使的职务,改任闲职,老赵倒也没有亏待他们,级别提升了,俸禄提高了。 就这样,撤藩的大幕开启了,此时的进度条只有1,后面才是重头戏。 宋的撤藩并不像清那样轰轰烈烈,没有血雨腥风,没有刀光剑影。它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改革,是制度层面的改革,改革的结果是完全改变了自唐以来地方势力尾大不掉,胁迫中央的局面。 第一步,军队改革。军队改革是其它改革的基础,军队改革顺利,其它改革才能水到渠成。 改革的第一步是收兵,乾德三年,赵匡胤下令地方州郡,精选地方军队中的骁勇者进京补充禁军缺额。这样一来,禁军壮大了,地方军削弱了,地方军成为了中央军的后备部队。 第二步裁军,将禁军中的老弱病残裁减下来,编为厢军(又称常备军,地方军),军俸减半,一般不参加征战,变成了禁军的后勤保障部队。 通过收兵和裁军,赵匡胤事实上把地方军(厢军)变成了正规部队淘汰下来的人的安置所,这些士兵负责递送文件c筑城c制作兵器c修路建桥c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c迎送等工作。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得地方军再也没有对抗中央军的实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广大民户摆脱了徭役的困扰,这些役务改由军队承担,客观上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更重要的是,劳役的专业化使得老百姓可以专心从事读书(士)c耕作(农)c技术工作(工)或者经商(商),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分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撤藩(二) 第二步,财政改革。 藩镇之所以在唐玄宗时期开始失去控制,是因为唐玄宗发现国库支撑不起军事开支,为了在边境用兵的同时解决财政困境,授权边境地区的军事长官在所在区域内自行收税以解决军费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甩包袱的行为,并未彻底解决军费问题,只不过皇帝不用再操心了,改为由皇帝任命的节度使来操心,这些节度使除了加大力度搜刮以外也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 收税的权力授予节度使之后,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士兵实际上成为了节度使的私兵,毕竟他们吃的是节度使的饭,指望士兵们意识到唐皇帝才是真正主人根本不现实,所以说,虽然军队是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其实财政独立才是藩镇割据的根本,没有财政独立的藩镇割据根本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财政权(主要是税权)归地方节度使的名目叫做“留使”或者“留州”,意思是我虽然承认帝国对于税收的征管权,但必须留存下来用于地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宋初。 这就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将财政大权收归中央,税权c铸币权c茶叶等物品的专营权是改革的重点。 首先是税权,乾德二年,赵匡胤采纳赵普的建议,下令诸州,以后除地方行政的基本开支以外,全部上缴中央,不得以“留使”“留州”的名义截留;开宝六年,他下令,地方财政预决算必须经中央审批,不得妄有支费,为了贯彻执行这一制度,宋还专门设置了转运使这一官职,以监控地方财政,转运使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区域内的地方财政,并检查税赋的增加或减少,审计收支账簿,检查库存,并将所掌握的情况上报中央(《宋使职官志》)。 其次是铸币权,五代沿用的是唐钱,各割据政权为了增强自身实力,纷纷采取了铸恶钱(质量低劣如掺铅掺锡的钱)的方式来削弱他国,宋初开始制“宋通元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并规定私自铸钱者一律判处死刑。 再次是对茶c酒c盐c矾c香等实行国家专营。乾德二年,赵匡胤令茶叶全部实行中央专营,官员有偷偷进行交易者,一律判处死刑。 是不是很熟悉,汉武帝时期也是将铸币权和盐铁专营权收归中央,其目的也是控制地方财政,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赵匡胤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铸币权和专营权收归中央就基本上杜绝了地方创收的可能性,税权收归中央就掐住了地方财政的咽喉。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撤藩(三) 第三步,行政改革。 赵普对赵匡胤建言,提出了控制直至消灭地方藩镇势力的十二字方针:“消夺其权c制其钱谷c收其精兵”,排在第一位的是消夺其权,即行政权。 那么,如何消夺其权是关键。 首先,控制节度使的势力范围。 从唐中晚期到五代一直到宋初,有一些节度使的势力范围特别大,原因很复杂,有一些是因为皇帝要对外用兵,将处于边境的几个区都授权给一个节度使管理;还有一些是节度使自己把周边的势力吞并了,还有一些是联姻或者继承使得两股地方势力合二为一,等等。如果中央政权无力约束地方武装,坐视地方武装壮大,有的地方武装就并不止控制一个州,而且控制的地方越多越大,实力就越强,也越不把中央放在眼里,完全变成了独立王国。 乾德元年,赵匡胤平定湖南c湖北两湖地区后,将原本隶属该地节度使的潭州c朗州划归中央管辖,此后,逐步将原本归地方节度使控制的支州c支郡全部直接划归中央管辖,“天下藩镇无复领支郡矣”。 其次,地方官的选任权收归中央。藩镇掌握行政权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其势力范围的官员选任是节度使自行决定的,因此,各藩镇内部的官员只知道节度使不知道皇帝,只效忠节度使不效忠皇帝。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节度使留在京城出任闲职以后,就不再任命节度使了,而是派文臣到地方上出任“权知军州事”,即地方代理长官,但名义上是代理,实质上就是把节度使废掉了,之后,由知州而不是节度使来管理地方就成为定制。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控制地方,宋将县一级地方官员的选任权也收归中央,等于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层级政权的官员全部由中央指定。另外,宋还规定,知州c知县在一地任职以三年为限,不得久任,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官成为地头蛇c山大王,还能避免上下级地方官串通一气,互相包庇。 再次,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察。方式是设置通判一职,通判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省委副书记兼监察委主任,一方面通判要对涉及兵民c钱谷c户口c赋役c狱讼的事务,与一把手联署,如果通判不肯签字,即使知州同意也不得下发执行;另一方面,通判还有权也有责启动对知州的弹劾程序,等于是皇帝安插在知州身边的耳目,他有权力也有责任直接向皇帝报告知州还有所在州其他官员的功过和履职情况。 第四步,司法改革。 首先,死刑复核权收归中央。藩镇割据时代,节度使们不但把持了政务c财政c军队,还通过在势力范围内实施严刑峻法来实施残暴恐怖统治,以便于对内横征暴敛,对外穷兵黩武,司法成为割据政权对内镇压反对者的工具,藩镇任意杀人滥刑,视人命如草芥。建隆三年,赵匡胤对左右说:“五代时期,藩镇跋扈,多枉法杀人,朝廷置而不问,刑部形同虚设,人命关天,能这样姑息藩镇吗?”,不能!于是赵匡胤下令诸州,以后各州死刑必须上报中央,由刑部复核。 其次,一般案件审理权收归中央。开宝六年,赵匡胤下令改各州“马步院”为“司寇院”,设司寇参军,选派新科及第进士与选人资序相当者担任,剥夺藩镇对地方一般案件的审判权,解决藩镇武将审理案件时有法不遵的现象。 通过军队改革c财政改革c行政改革c司法改革,赵匡胤终于把内部矛盾解决的彻彻底底,位置坐稳了,他开始考虑如何解决那些“卧榻之侧的酣睡者”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假道收荆南 乾德元年,武平(今湖南)节度使周保权遣使告急,说辖区内的刺史张文表反了,请求赵匡胤派兵支援。 周保权是周行逢的儿子,后周世宗时,周行逢因平定武平有功,被封为朗州大都督兼武平军节度使,管辖武平全境。 宋代周之后,出于统一战线的需要,继续任命周行逢管理武平,还加封中书令。 周行逢在武平经营多年,事实上把武平变成了他的独立王国,每年除了给中央交点税,其他基本上自说自算。 建隆三年,他病重后把节度使的位置传给了只有11岁的儿子周保权,传位后就死了。 他死了没多久,他的部下衡阳刺史张文表就反了,反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应该当武平老大。 张文表确实很凶悍,他乘周保权的军队到永州换防途径衡阳的时候,将这支军队截留下来,换上丧服,伪装前往常德奔丧的样子,驱兵直奔长沙,哄骗守军开了城门,兵不血刃的占据了长沙。 张文表占据长沙后,也向朝廷上书自我辩护,他的意图是避免赵匡胤出兵干涉。 之所以他敢在赵匡胤眼皮子底下窝里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武平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在武平和宋本部之间隔着一个荆南,荆南跟武平不一样,武平虽然是割据政权,但名义上是宋的属地,荆南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属于“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如果赵匡胤派兵来到武平来必须考虑军队如何通过荆南。 荆南,又称南平c北楚,辖荆州(今湖北江陵)c归州(今湖北秭归)c峡州(今湖北宜昌)三州。荆南这块地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交通要道,请参考三国演义中写的刘备借荆州),荆南之所以在列强中能够生存下来,主要是当时宋跟其他几个国家形成了一种战略平衡,谁吞并了荆南,就要直接面对其他势力,宋有这个实力,但它北边有契丹和北汉,尤其是内部尚不稳定;后蜀c南唐c武平都不具备这个实力,他们还需要荆南作战略缓冲帮他们挡住北边的宋。 武平内乱之际,荆南的国主叫高继冲,高继冲害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连忙遣使向赵匡胤报告这件事情。这可正中了赵匡胤的下怀,因为他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了内部矛盾,磨刀霍霍,就差祭刀的了。 建隆四年,赵匡胤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前线总指挥,枢密副使李处耘为监军出兵援助周保权。 同时他还命令荆南国主高继冲调遣水军三千人开赴潭州(今湖南长沙)。这就很有策略了,他这等于是给高继冲出了一道难题,高继冲出兵吧,等于成了宋的附庸,兵都借了,借道更是顺理成章;不出兵吧,等于跟赵匡胤撕破脸,赵就可以直接出兵打他。总之一句话,国力弱了,横竖都是不行。 高继冲现在已经是蒸板上的肉,只能心存幻想,希望赵匡胤真是来打张文表的,谁想到,赵匡胤实际上使得是假道灭虞之计,他在慕容延钊和李处耘出征之前都已经交待好了,就是要乘机灭了荆南。 却说慕容延钊c李处耘到了襄州(今湖北襄阳),派阖门使丁德裕到江陵向高继冲借道,高继冲就派他的叔父高保寅到北宋军营(大军已到荆门)劳军,意图探听宋军的真实意图。慕容荣钊热情的接待了高保寅,请他喝酒,宾主相谈甚欢,高保寅放松了警惕,派飞骑向高继冲报平安,没想到李处耘带领骑兵连夜杀到了江陵,高继冲没办法只好出城相迎,李处耘把他接到军营软禁起来,自己率亲兵进江陵城占据了城墙要冲。 高继冲也是个识势的人,他见事已至此,干脆将荆南三州十六县全数献出。赵匡胤就仍令他任荆南节度使,另外还赏给他黄金玉帛等宝物。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再取武平 且说宋军不费一兵一卒,智取荆南,此时,武平的内乱也接近尾声了。 张文表是个狠人,周行逢临死前曾说他“素性凶悍,我死后,他必为乱”。不过,他遇到了比他更狠的人,周保权(也是他爹周行逢)的亲军指挥使杨师璠。张文表夺取长沙以后,周保权一边向赵匡胤求援,一边派杨师璠讨伐张文表,最开始双方互有胜负,僵持不下,张文表按耐不住,想速战速决,亲自带兵在平津亭这个地方与杨师璠部展开决战,结果他失败被擒,被杨师璠杀掉后把肉割下来分着吃了。 杨师璠这边搞定了张文表,没想到慕容延钊和李处耘乘潭州(今湖南长沙)城守空虚,乘虚而入,一举攻陷长沙。之后又马上出兵进攻朗州(今湖南常德)。 这可真是才拒财狼,又迎猛虎。周保权懵了,他毕竟只有11岁,此时已经六神无主,急得团团转。这时候他手下一名武将叫张从富的站出来说:“眼下我军刚战胜了张文表,士气正高,我们不妨宋军决一死战。宋军远来,粮食必定不足,我们只要固守城墙,等宋军粮食耗尽,自然就退兵了,我们何必怕他”。其他将领也觉得张从富说的很有道理,赞成坚守城墙绝不投降。 周保权毕竟年幼,尚无主见,于是依将领们的意见传令下去准备迎战,守军整固城墙,修缮兵甲暂且不提。 慕容延钊决定先礼后兵,他派阖门使丁德裕前去劝降,但朗州守军意志很坚决,没有让丁德裕进城。 朗州守军还把境内的桥梁拆了个一干二净,把所有的船舶都弄沉,他们还伐倒树木堵塞了所有通往朗州的道路,以此阻止c延缓宋军。 赵匡胤于是专门派使节向周保全传达旨意:“是你请王师来援助你们的,所以我派人来救难,现在妖孽伏诛,我们对你们不薄吧,为什么你们反而要抗拒王师,如果造成生灵涂炭,就是你们自找的,到时候可不要怪我没有提醒你”。 赵匡胤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张从富为首的朗州守军却也不是吓大的,执意不降。 于是,慕容延钊c李处耘陆续进兵。 慕容延钊带一路人马在三江口(今湖南岳阳一带)击败了周军,缴获船只700多艘,杀了4000多人,占领了岳州(今湖南岳阳)。 李处耘带着一路人马在澧州(今湖南澧县),隔着澧江与周军对峙,李处耘分出一部分人马装作要渡江的样子,另外派一队人马绕到上游去偷偷的过了江,周军还在江边严正以待等宋军过江的时候,宋军已经从背后杀过来了,周军慌忙迎战抵挡,可对岸的宋军也渡江杀来,周军腹背受敌,再也无力抵挡,只好逃回朗州。 李处耘命令手下人把俘虏中肥壮的杀掉后割了肉分给部下吃掉;他还选了数名俘虏,在他们的脸上刻字再放还朗州。被刻字的人逃回城后,说宋军爱吃人肉,于是全城人心惶惶,纷纷弃城而逃。等到李处耘大军抵达朗州城南的时候,城中已经乱成一团,周保权c张从富等人也弃城出逃。 事后,张从富被抓到并被斩首示众,周保权被抓到后被送往开封,赵匡胤没有为难他,还封了一个小官(右千牛卫上将军)给他做。 至此,荆南和武平这一个加半个割据势力被赵匡胤派人收服了,代价很小,收获很大,无疑,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宋军的战斗力以及其后所代表的大宋的国力。下一步,兵锋将指向何方?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统一的事业该怎么走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久乱必治,天天打来打去打的久了搞得民不聊生,总要有人收拾烂摊子,让老百姓不再受战争的困苦,至于这人个人姓刘姓李姓赵姓郭姓陈,则是时代的选择,时c命c运缺一不可。 赵匡胤的老领导柴荣就认真思考过如何统一的问题,这说明后周的实力已经很强大,强大到领导人有底气思考怎么打别人,而不是思考怎么防止别人打自己。另外一方面,柴荣在位只有5年,在内部还不稳定时候就考虑这个问题,这说明他有时不我待的危机感,也不知道这种危机感是否导致他四处征战不休,生命燃烧的太快所以英年早逝;还是他在冥冥中有一种预感,自知时日无多,所以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完成统一大业。 柴荣并不是一个莽撞的人,在发动战争之前,他曾经让朝中诸臣写过一篇命题策论,题目叫做“平边策”。之后,他发现比部郎中王朴的这篇策论写的最好,王朴的建议是:“战略上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战术上避实就虚,频繁扰敌,令其疲惫”。从难易程度上来说,最难打的是契丹,最好打的是南唐和后蜀;从远近上来说,最近的是南唐,其次是后蜀,最远的是契丹。柴荣接受了王朴的建议,开始了他辉煌的战斗历程。在柴荣手上,后周从后蜀夺取了秦(今甘肃天水)c凤(今陕西凤县)c成(今甘肃成县)c阶(今甘肃武都)四州,自南唐尽得江北c淮南十四州,还自契丹收复宁州c鄚州(今河北任丘)c瀛州(今河北河间),正准备乘胜收反复幽州(今北京)时,他倒下了。 柴荣未尽的事业就只能由赵匡胤来完成了,跟老领导不一样,赵匡胤在这个问题上好像一点都不急,而且比起使用武力来,他似乎更喜欢用钱来解决问题,他曾在开封设封桩库,打算存够百万缗(一千文钱,差不多等于一两白银)就向契丹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契丹不答应,再用这笔钱招兵买马,武力夺取。这可真是先礼后兵,而且这个礼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派一两个使者劝说,是要拿出真金白银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赵匡胤只打算赎买契丹占领的土地,而且只是想拿回燕云十六州呢?他为什么没有汉武帝,唐太宗那样的雄心壮志,灭匈奴战突厥,去开疆扩土呢? 说白了,还是宋的国力军力不支持他这么做,如果把宋c辽(契丹人建立的王朝)c北汉c南唐c后蜀比作上台打擂的拳击手,宋跟辽是同一个重量级的,北汉c南唐跟后蜀充其量算次一个重量级的。此时,契丹人建立的大辽跟汉武帝c唐太宗时期的匈奴c突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从实力上说,辽甚至比宋还要强大。 赵匡胤就算有心破辽也无力为之,所以他的战略目标只能是次一个级别的对手,也就是北汉c南唐c后蜀,他的统一大业就是要把它们纳入到大宋的版图。 建隆二年冬,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雪夜走访了大宋第一谋臣赵普,赵匡胤对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因为每天一到睡觉的时候,就想到除了自己睡的那张床,四周都是别人的天下,所以特来找你商量对策”。赵普说:“陛下是觉得自己的天下太小了,那么现在内患已除,可以南征北讨了,您打算怎么干?”赵说:“我想先打北汉”,赵普沉默良久说:“北汉的北边是契丹,西边是党项,如果我们收复了北汉,那么辽和党项一旦南下,我们就要直接跟他们硬碰硬了,与其这样,还不如留着北汉不打,让它作为我们的战略缓冲地带,当然,我们也应该加强北边的防御,加固防御设施,以备北汉联合契丹攻打我们。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先把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拿下,等到南边没有后顾之忧了,再想拿下北汉这种弹丸之地,就易如反掌了”。 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王朴和赵普这两个不同朝代,连面都没有见过的两个人(王朴死在柴荣前面,同一年死,也是因病而亡),在分析如何完成统一大业时,想到一块去了。 赵匡胤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宋在内部达成了共识,统一大业的方向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不过,在了解南边的战况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北边这个令赵匡胤都忌惮的对手吧,与南边这些实际上并不构成威胁的对手相比,它才是宋真正的心头大患。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契丹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金庸在《天龙八部》里写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大豪杰,乔峰(萧峰),他就是契丹人。 契丹能够有这样超凡的人物,可见契丹这个民族本身就很猛。 没错,契丹这个词通说是“镔铁”的意思,一个民族的名字往往寄托着民族的灵魂和性格,契丹族就是这么硬如铁强如镔的民族。 关于契丹的起源。契丹之名始见于《魏书》,可见最早有关契丹族的记载是在南北朝时期。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契丹是鲜卑宇文部的后裔;根据《旧五代史·契丹传》的记载:“契丹者,古匈奴之种也”。表面上看,两书关于契丹的起源有冲突,但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北汉击败匈奴后,一部分匈奴人西迁,另外一部分匈奴留下来与南进的鲜卑人混居在一起,逐渐成为鲜卑的一个部落宇文部。也就是说,鲜卑宇文部实际上也是契丹后裔,那么,契丹源于匈奴是无疑的了,只不过与鲜卑人混居在一起后,通婚同化后的契丹既有匈奴的血脉也有鲜卑的传承。 契丹的崛起。契丹是一个游牧民族,最早生活在内蒙古c辽宁一带,南北朝时向南发展。部落时代的契丹过的比较悲催,史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年)率大军攻击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获10余万人以及数十万头牲畜,之后契丹又遭受突厥的侵扰。到了隋初,契丹分别臣服于隋朝和突厥,隋大业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营州(今辽宁朝阳)时,又遭到突厥的袭击,4万人被俘。唐朝初年,契丹曾臣服于突厥;到了唐太宗贞观二年,契丹背弃突厥归附唐朝;之后契丹在唐和契丹之间摇摆不定,谁强大就跟谁,一幅万年小弟的样子。直到耶律阿保机的横空出世,在他的带领下,契丹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央,成就了一段辉煌。 每个强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耶律阿保机对于契丹而言,就如同成吉思汗之于蒙古。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的可汗,他先是通过历史上著名的“诸弟之乱”和“盐池之变”清除了内部的敌对者,统一了契丹八部。辽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称帝,建“大契丹国”。 阿保机在位期间,他命人参照汉字,创制了契丹大字,又参照回鹘文和汉文,创制了契丹小字。政治上,阿保机大力吸收汉文化,仿汉制对部落进行改造,强化皇权,制定契丹第一部法典《决狱法》,为便于统治,他还制定了胡汉分制的民族政策,开创了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军事上,他兼并征服了奚c乌古c党项c室韦c阻卜等部落,攻下了东北的渤海国。 其子耶律德光即位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并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代价请求耶律德光出兵攻打后唐,耶律德光亲率5万骑兵协助石敬瑭灭了后唐,石敬瑭得以建国后晋,而契丹则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今北京c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c山西北部地区);石敬瑭死后继位的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耶律德光遂率军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灭后晋,他在汴京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辽。 经过耶律阿保机父子两代人的努力,契丹控制的范围东至今库页岛,北至外蒙色愣格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至今天津海河c河北霸县c山西雁门关一带。《辽史》称“幅员万里”。 难怪赵匡胤不敢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对契丹用兵,他最大的理想也不过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且是用赎买的方式。不怪赵匡胤软弱,只怪对手太强大,形势比人强啊。 那么,宋初时的大辽是一个怎样的政权是怎样强大的对手明天继续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宋初的大辽是一个怎样的政权 赵匡胤建宋是在960年,此时的辽,皇帝叫耶律璟,他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 耶律阿保机建大契丹国后,重用韩延徽c韩知古c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参照汉制改组国家机构;创“斡鲁朵”(宫卫)制,建成特殊的皇权侍卫,“入则居守,出则扈从。”成为对内镇压异已,对外扩张的一支核心力量。 耶律阿保机进行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奠定了辽两百多年基业的基础,也是辽早期不断对外扩张的保障。他之后的辽太宗c辽景宗等人虽然在历史上评价也比较高,但都没有达到他的高度。 耶律阿保机虽然在文治武功上都堪称一代明主,但在继承人问题上没有处理好,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时间处理就病死了,导致他死后内部在继承问题上一直矛盾不断,这也是辽对外扩张的脚步止于今中国北部的重要原因。 耶律阿保机是在东征渤海国回师途中病死的,在死之前,他将皇太子耶律倍留在了征服地渤海国,封其为东丹王,意图锻炼其才能并积累政治资本。没想到,还没等回到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也没有来得及交待后事,就病发身亡,这就给后来的继承之争留下了隐患。 阿保机病亡后,其妻述律平宣布摄政,以次子耶律德光总揽朝政,屠杀政敌数百人以稳定政权。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辽太宗,辽太宗继位后,对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监视。930年耶律倍弃国投奔后唐。936年后唐发生政变,耶律倍被后唐皇帝李从珂杀死。 947年,就在辽太宗攻下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同一年,因为纵兵掠夺而招致反抗,不得不引军北返,巧合的是,他也跟他爸爸阿保机一样在北返途中病亡,并且一样也没有交待后事。 于是,辽内部再次因为继承人发生内斗,随太宗北征的南院大王耶律吼支持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而述律平(阿保机妻子,德光的母亲,耶律阮的祖母)支持儿子耶律李胡(德光的弟弟)继位。双方在泰德泉交战,最后耶律阮打赢了这场战争,皇位回到了耶律倍这一支的手上,即辽世宗。 不过辽世宗只当了5年的皇帝。951年九月,他协助北汉攻打后周,行军至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时,由于喝酒c打人,引发众将不满,后被部下杀死于睡梦之中。世宗在位时,辽内部矛盾不断,不断有人谋反,这使得辽无力南侵,不过此时的中原地带也乱成一团,后汉代后晋,后周代后汉,于是辽和五代的汉人政权都没有力量消灭对方,双方保持相对平衡。 辽世宗死后,辽穆宗即位,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耶律璟,他是耶律德光的儿子,等于皇位又从耶律倍一支传到了耶律德光一支,如此,内部继承矛盾不但没有消停下来,反而越演越烈。952年,太尉忽古质谋反。国舅政事令萧眉古得c宣政殿学士李遆等密谋南奔。政事令耶律娄国c林牙耶律敌烈c侍中耶律神都c郎君耶律海里等密谋叛乱。953年,耶律李胡子耶律宛c太平王耶律罨撒葛c林牙耶律华割c郎君耶律嵇干c耶律敌烈c耶律新罗谋反。959年,王子耶律敌烈c前宣徽使耶律海思及萧达干等谋反。政事令耶律寿远c太保楚阿不等谋反。耶律李胡子耶律喜隐谋反。 而且穆宗本身也是辽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外号“睡王”,史称其“荒耽于酒,畋猎无厌”c“赏罚无章,朝政不视”。而且他喝醉酒后喜欢打人,侍从被他杀死几十上百人,969年,不堪折磨的侍从共六人联手把他杀死。 宋初,与赵匡胤的励精图治不同,辽正处于政治上最黑暗的时期,所以后世很多人认为,北宋初年错失了最好的统一中国的时机,先南后北的策略是错误的。不过,事物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先易后难是人之常情,此时的辽再怎么腐朽衰落还是要比后蜀c南唐c北汉等几个割据政权强大,何况宋自己内部也矛盾重重。 969年,穆宗去世后,景宗耶律贤继位,他是世宗的次子(皇位再次回到耶律倍一支),与太宗c世宗c穆宗靠武力夺取皇位不同,他是被推举为帝的,也是有名的中兴之主,他的故事以后再说,咱们再回到赵匡胤灭后蜀灭后唐的主线情节上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灭后蜀(一) 贬义上说:“赵匡胤欺软怕硬”,褒义上说:“赵匡胤对时局和敌我强弱的判断很准确”。他最终选择先拿后蜀开刀而不是像柴荣那样北伐契丹,这是否导致了宋始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并最终灭国的悲剧。很难说,就连打不打的赢也很难说。“宋弱”有多方面多层级的原因,就算强如汉唐,最后不也因为内部原因导致灭亡。反正都要灭亡,内部或者外部又有什么关系?如果局限于大汉族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可能正是因为外部势力虎视眈眈的原因,宋在政治上当得起中国封建时代最清明这一称赞,种种史料都可以证明这一判断。 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多个因素的合力,某种意义上说,后蜀之战是宋统一中国的,但却始终没有走向终点。 赵匡胤之所以要先拿后蜀开刀(而不是拿南唐开刀),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内因是“中国自五代以来,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c江南,即国用富饶矣”。这番话是赵匡胤对弟弟赵光义说的,他说我之所以要打后蜀就是因为它有钱,打完它我们就富了。外因是后蜀皇帝孟昶派人秘密联络北汉,商议共同起兵灭宋,这封信被送信的人送到了赵匡胤手里,这可真是缺觉送枕头正是时候,于是赵匡胤说:“吾西讨有名矣”。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军兵分两路,水陆并进,陆军从凤州(今陕西凤县)出发,水军从归州(今湖北秭归)(就是之前荆南的归州)进军。陆军司令是王全斌,参谋长崔彦进,王仁赡为政委;水军司令刘光义,政委曹彬。水陆两路人马合计约六万人,浩浩荡荡准备出发。 临行前,赵匡胤为激励将士为他出力卖命,对王全斌等诸将说:“但若攻克城寨,所得财帛,尽可分给将士,朕止欲得他土地,此外无所求了”。 于是全斌等诸将领旨而出,自率兵马朝蜀地杀去。 先说陆路,王全斌是打仗的好手,曾经和慕容延钊一起打过李筠,与郭进一起打过北汉,屡战屡胜,以功迁安节度使,后来还当过忠武军节度使,手下的兵也都是久经沙场有丰富战斗经验的精兵强将。反观后蜀,他们承平日久,仗着蜀道难行的地利和中原军阀混战的天时,偏安一隅。孟昶派出的只是一些会纸上谈兵的书生和没有实际战斗经验的虚兵弱将。比如后蜀的抵抗军总司令王昭远,他是孟昶小时候的侍从出身,后来读了些兵书,就自诩为诸葛亮,诸葛亮拿羽扇,他有样学样拿一个铁如意,临出战前,他对左右说:“我此行何止克敌制胜,带领这二c三万人马直取中原也是易如反掌啊!”结果,两军交战,后蜀军一战即溃,一点战斗力都没有,宋军攻克兴州(今陕西略阳),夺取西县(今陕西勉县),再下利州(今四川广元),三战三胜;王昭远只好收拾残余人马退守剑门关(今四川剑阁)。 剑门关易守难攻,宋军一时攻克不下,王全斌于是将人马驻扎在剑门关下,一边围城一边伺机寻找攻城的机会。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灭后蜀(二) 再来看水路。 水军司令刘光义的曾祖父c祖父都做过唐末的节度使,割据一方,他的叔祖父囚父(刘光义的曾祖)杀兄(即刘光义的祖父),建立桀燕国,其父南逃,沦为平民。后来刘光义追随后周太祖郭威从军,从最基层做起,一直到升任侍卫司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到赵匡胤建宋后,又跟随太祖从征潞州李筠,时任行营先锋使。次年升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c领宁江军节度使。刘光义是五代到宋“将门出将”的又一个典型例子。而且他的成长道路并非是靠父荫,而是靠自己一步一步闯出来的。按现代的观点来分析,这有可能是家庭环境或者基因遗传所导致的现象,比如说有的人天生胆子大,而且整个家族都是如此,敢闯敢拼,这样的家族就容易出现一些有魄力的人。 水军政委曹彬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是后周太祖郭威宠妃的外甥,父亲是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曹彬出生周岁时,他的父母把各种玩具排放在桌子上,看他取什么。曹彬左手拿干戈,右手抓俎豆,过一会儿又拿一方印,其他的都不屑一顾,人们都感到很惊异。年长后,他为人特别低调,一点都没有皇亲国戚的架子,平时态度端重,目不斜视,对人执礼十分恭敬,又很少参加朝臣私下里的宴饮,因此受到赵匡胤的器重。 且说刘光义c曹彬率领水军,入三峡,连破三会(今四川巫山东北)c巫山等寨,夺战舰200余艘,后蜀水c步军12万余人全灭。 于是刘c曹率领部队乘胜向夔州(今重庆奉节)急进。夔州为巴东之咽喉,蜀军于城东设锁江浮桥,上置木栅三重,夹江列炮,防御甚严。 因为之前就通过探子摸清了蜀军的防御部署情况,刘光义在船队行进到离蜀军防线三十里处,就命令停船结营,再令骑兵和步兵登陆突袭蜀军阵地,在陆上打败了蜀军防守部队后,把锁江浮桥和木栅给拆了,于是宋水师长驱直入,再无阻挡。 守城的后蜀主将高彦俦认为宋军涉险远来,利在速战,不利在久战,所以应当坚壁固守,不与其正面交锋,等宋军粮尽了,斗志没有了,疲惫不堪的时候再出击。监军武守谦不听他的,率自己的部众千余人贸然出战,正中宋军的下怀,被宋军杀的大败而归。宋马军都指挥使张廷翰率军追击,突入城内,和蜀军展开巷战。高彦俦率残部力战失败,殉国。 宋军占领夔州后,沿江西上,收降万c开c忠c遂(今四川万县市c开县c忠县c遂宁)等州,直逼cd。 孟昶闻王昭远等败,惊惧之余,遂命素不习武的太子孟玄喆为元帅,率甲兵万余,增援后蜀的重要屏障剑门关。 水军大捷,陆路这边也没闲着,这时宋军已经占领了剑门关以北的益光(今广元西南昭化镇)。王全斌派人询问蜀军降兵,得知有一条秘密小路可以直通剑门以南,于是派偏将史延德率一部分人马,经城东南小径迂回至剑门南,自己则亲率主力从正面进攻。王昭远听报一支宋军从南边杀过来了,大吃一惊,被迫分兵防守,仅以偏将守剑门,自率主力退保汉源坡(今剑门东南)。宋军前后夹击,速克剑门,并且直扑汉源坡。王昭远只好丢盔弃甲伪装成平民跑到一户农家的仓库里藏了起来,不过不久还是被俘获。 后蜀皇太子孟玄喆率军赶到绵州(今绵阳东北),闻剑门已失,他也是个没见过阵仗的,连夜弃军仓皇逃回cd。 宋军两路先后进抵cd。孟昶见大势已去,举城投降,后蜀遂亡。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孟昶之死 从建立到亡国,后蜀存在了32年,在五代,一个政权能够存活这么久(平均存活十年左右),已经很难得。当然,这里面有蜀道艰险,易守难攻的地利原因,也有中原地区的割据政权互相征战连年攻伐,没时间没精力侵蜀的天时原因,但也有后蜀两代皇帝苦心经营,大臣们励精图治,百姓们安居乐业的人和原因。 天时和地利自不待言,关键是人和,尤其是后蜀末帝孟昶,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两极分化c毁誉参半,也有认为他是一代明君的,也有说他荒淫无道的。 孟昶是后蜀的第二任皇帝,他爹孟知祥曾是后唐的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在蜀地苦心经营了八年,消灭了同在四川的东川节度使董璋,占据两川之地,史称其“抚民以仁惠,驭下以恩威,接士大夫以礼”“由是人人各尽死力,割据之基成矣”。公元934年,孟知祥可能是觉得再不称帝就来不及了,临死前想过把皇帝瘾;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提拔他当西川节度使和蜀王的唐明宗李嗣源死了,而且后唐内部因为皇位继承的问题发生内乱,孟知祥选择在这个时候称帝既没有心理负担也无需担心后唐报复,于是称帝。 称帝后不久他就死了,皇位传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孟昶。 孟昶即位时年仅16岁,要说在五代这种乱世,即便在后蜀这种相对偏远的地方,年少继位能够把位置坐稳,没点手段还真不行。在五代,唯一的法则是丛林法则,讲究的是弱肉强食,不讲儒家君君臣臣那一套,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 孟昶继位后,使用雷霆手段先后诛杀了有反志的大将军李仁罕和滥刑专权的宰相张业,坐稳了江山。又效仿他爹对老百姓施以仁惠,免除苛捐杂税,后蜀在孟知祥c孟昶统治期间经济得到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史载“蜀中百姓富庶”“蜀中久安,赋役皆省”。 至于孟昶荒淫无道的评价,则可能跟他曾经广选民间美女以充后宫有关。不过,史书还记载当有人进谏之后,他很快就虚心接受,立刻释放了被劫掠入宫的民女。 所以,可见孟昶再怎么荒淫跟无道这两个字还是有些距离的,有可能是宋的御用史官出于宣传灭蜀之战的合理性和正义性的需要,有意识的制造了舆论,所以,历史到底是否真实,还真不好说,只能说是整体真实,局部则未必真实。 孟昶投降北宋后,从cd被护送到汴梁的途中,cd有数万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为他送行,人们哭送着,男女老少沿江护送,其中哭得恸绝者数百人,孟昶也掩面痛哭,老百姓一直从cd送到键为县,场面十分感人。据说,在犍为有个地方叫“蜀王滩”(又名“哭王滩”)就是因此而得名(一说在眉州,即今眉山)。 沿途走了好几个月终于到达汴京的孟昶被赵匡胤封为检校太尉c兼中书令c秦国公,但距受封仅七日,孟昶就离奇的死了,对其死因则没有记载,只有三个字“孟昶卒”。他死后,赵匡胤追赠其为尚书令,追封其为楚王。 孟昶到底是怎么死的,这是宋史中的疑案,后世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自杀;二说郁郁而终(病死);三说赵匡胤因为要霸占孟昶的女人(花蕊夫人)而下毒毒死了他。 孟昶之死最大的疑问在于,史书上对于孟昶的死因未做记载。从常理分析,要么死因可疑,史官出于掩饰的目的,会详细描写其死因以证明其死因不可疑;要么死因不可疑,确实是病死,史官也会如实记载其死因以证明其死因不可疑。换句话说,不管死因是否可疑,史官都会把死因记载成确因病死无疑。 一种可能孟昶在受封之后七日即死,史官觉得再怎么掩饰也没有说服力。但赵匡胤既然已经封赏了孟昶,为何又急不可耐的毒杀他,只是为了一个女人好像逻辑上也说不通,毕竟孟昶已经是砧板上的肉了,国家都没了女人又怎么可能保得住。赵匡胤也不会多此一举毒杀他。 另一种可能是孟昶之死确无可疑,史官觉得没什么好写。即孟昶确是因为舟车劳顿(在路上走了三个月)病发身亡。 还有一种可能孟昶之死虽无可疑,但史官有难言之隐。即孟昶觉得亡国之君寄人篱下没什么意思自杀身亡。 孟昶死了,我更相信他的死是因为亡国之君不愿苟活所以自杀而死,至于为何不在cd自杀要跑到大宋才死,可能是想保存一家老小吧。这样的话,史官不去详细记载他的死因也说的通,一是他死的并不光彩,二是以免赵匡胤下不来台,赵匡胤本来想通过优待孟昶给其他割据政权做个榜样,以免统一之路阻力太大,没想到孟昶还是死了,死因只好也只能不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蜀地之乱(一) 宋灭后蜀之后不久,蜀地就发生了叛乱! 究其原因,很可能根子在赵匡胤战前总动员说的那一番话:“但若攻克城寨,所得财帛,尽可分给将士,朕止欲得他土地,此外无所求了”。 战前,赵匡胤为了鼓舞士气,许诺此次攻蜀所得财物可全分给将士,他可能一是没有考虑到这种空头支票这么快就到了要兑现的时候(宋军从汴京出发到占领cd只用了六十六天);二是没有想到蜀地这么富裕,对将士们的刺激这么大;三是没有想到,征蜀的主将这么实在(贪婪),把他的场面话当了真,个个争先恐后的捞钱,根本没有心思约束部下,上行下效,士兵们有样学样,拼命搜刮钱财劫掠女人。 跟后蜀稳定不受干扰的发展了几十年经济不一样,建国之初的宋,简直就是一穷二白。宋所处的中原地区因为长期的战乱c天灾而残破不堪,人口持续减少,土地荒芜,人民生活困苦。 这样一来,对于宋军尤其是中下层士兵来说,蜀地的财富对他们而言有多大的诱惑可想而知,而且,五代时期的传统本就允许士兵在占领一地后掠夺当地老百姓的财物,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奖励与鼓励,在那种时代士兵们根本就没有秋毫无犯的概念,就连上级军官也未必明白约束手下不滋扰百姓对于恢复社会秩序维护统治的重要意义。 所以,赵匡胤对于士兵们劫掠搜刮蜀地百姓应该是有所预料的,只不过他没有想到会这么疯狂,也没有预计到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 如果只是普通的搜刮(针对老百姓的搜刮),事情在cd代理长官吕余庆到来之后,应该是逐渐平息下来了,改朝换代后的统治也将逐步走向正轨。 没想到的是,这次的征蜀总指挥王全斌把主意打到了蜀国投降的士兵们身上,赵匡胤为了避免蜀军叛乱和将蜀军收为己用,下令将蜀国降兵护送(押送)到汴京。为了避免蜀军出现心理上的波动和能够行军顺利,他给这支部队从优发放了钱饷。王全斌等人不服,心想这些败军之将怎么待遇比我们还好,于是他们将赵匡胤给后蜀降兵的专款克扣了一部分,还派了一些人去羞辱这些降兵。这样一来,这些要背井离乡且备受羞辱的士兵们不干了,他们又愤怒又怨恨,这种情绪慢慢在军中蔓延。而另一方面,王全斌等人的嫡系部队在cd玩嗨了,他们根本就不愿意护送蜀军回汴梁,便将这种苦差事委托给诸州的低级军官来做,这些军官只能像接力一样,把降兵们从一个州转移到另一个州,中途不断换人护送(押送),这样一来,护送的人没有责任心,只求平平安安把这群人送到州界,管理松散。被护送的人满腔怒火,加上能够自由串联,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爆发。 这支部队走到绵州(今四川绵阳)的时候,叛乱发生了,人数有十多万,号称“兴”,他们推戴在蜀军中较有威望的原文州刺史全师雄为首领。文师雄自己本无反志,他原本是带着家眷打算到汴京投效赵匡胤的,不料蜀军哗变,他觉得苗头不对,自己抛下家眷逃跑到一处民居中,结果被叛军们找到,被推举为首领。 虽然叛军们开始攻打各个州郡,但当时绵州还宋军的控制之下,而且全师雄的家眷也在绵州。王全斌闻讯立即派骑兵都监朱光绪前往招抚,没想到朱光绪不知是理解错了王全斌的意思还是有其他目的(如贪图全师雄的财物),他一到绵州就杀了全师雄的家人,抢了全的财产,还霸占了全的女儿。这下子,全师雄彻底被激怒了,他立即带人马攻打绵州,意图为家人报仇雪恨,不过没能攻下,于是他转攻彭州并得手,史书上记载,全师雄占据彭州以后,cd附近的十个县纷纷起兵响应,全师雄自称“兴蜀大王”,分封手下为节度使分据灌口c导江c新繁c郫c青城。 王全斌先后派归州路先锋都指挥使高彦晖c马军都指挥使张廷翰c步军都监张煦来等人攻打全师雄,结果高彦晖战死,张廷翰等人败退。 全师雄于是派一部分人马攻打绵州c汉州,还派人在剑门与cd必经之路上驻扎下来,切断cd与周边的联系,同时放出风声,要攻打cd。 看来叛军眼光不错,全师雄打仗确实有两把刷子,懂得避实就虚,营造声势。 这样一来,本来宋军统治的根基就不稳,很多还在观望的人就开始倒向全世雄这一边了,一夜之间,邛c蜀c眉c简c雅c嘉c东川c果c遂c合c资c昌c普c戎c荣十七州响应全师雄为乱。 形势开始变得严峻起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蜀地之乱(二) 在全师雄要来攻打cd以及十七州叛宋等消息的刺激下,王全斌做了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即杀降。 也许当时的他认为情况紧急,必须得先下手为强,避免出现蜀军内外勾结里应外合的情况。 说到杀降,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杀降发生在战国时期,如白起长平之战杀降40万人,项羽巨鹿之战杀降20万人,但实际上只要是乱世,杀降的情况并不少见,连李世民都杀过降,唐末到五代时期,朱温c刘仁恭c刘守光都是比较有名的杀人狂魔,不但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也屠杀降兵降将。白起c项羽杀降是因为担心控制不了人数众多的降兵,朱温c刘仁恭c刘守光杀降完全看心情,有时候连天气不好也要杀降。 王全斌杀降是因为担心驻扎在cd城内近三万名降兵被全师雄策反,他担心全师雄攻打cd时,这部分降兵与全部里应外合,担心自己的人马受到夹击。要说他有这种担心也不是全无道理,毕竟有蜀军叛乱的前车之鉴,而且此时蜀人已经与他的部队离心离德。不过是否有必要采取这种极端的手段呢?当时宋军内部也有反对的声音,如都监康延泽就提议将降兵中的老弱病残释放,剩下的派人用船护送去汴京(陆路已经走不通了),如果叛军来夺再杀也不迟。也许王全斌觉得要分一部分兵力不利于cd的防守,也许他觉得康延泽此议是妇人之仁,也许他已经恨屋及乌,对蜀军恨之入骨。总之他采取了最简单粗暴也是最无人性的办法,派人将蜀军降兵诱入夹城(平时是通道,四面都是高墙),然后把前后门一封,这群没有任何武器装备的降兵就成了待宰羔羊,最后二万七千多人全部被屠杀。 但这种行为只能更加激起蜀人的斗志,无异于火上浇油。 全师雄率部攻至cd北郊的新繁镇,刘光义c曹彬率领的部队与其正面交锋,蜀军虽然气势正盛,但战斗力还是不行,一战即溃。 全师雄引兵退守至cd西北郊的郫县,王全斌c王仁赡又领兵破之,全师雄只好再带领残部逃到灌口(今四川都江堰市灌口镇)。屋漏偏逢连夜雨,响应他造反的陵州指挥使袁廷裕被王仁赡击败,人被抓住押到cd凌迟处死了,形势又开始朝宋军有利的方向发展。 不过,王全斌杀降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出来,有些本来已经降宋的蜀将,就像接力一样,又开始在各地起义,响应全师雄,一时间,蜀地之乱此起彼伏,虽然cd暂时没有危险了,但各地的叛乱就像星星之火一样,有燎原之势。 先是嘉州(今四川乐山)虎捷指挥使吕翰叛乱并占领了嘉州。之后,横冲指挥使吴環c虎捷水军校孙进也起义,与全师雄部下刘泽会和,他们聚集了五万人马,击溃了普州(今四川安岳)刺史刘楚信,杀掉了普州通判刘沂,占领了普州。另外,果州(今四川南充)军校宋德威c虎捷指挥使冯绍文杀死了果州知州王永图c通判刘涣c都监郑元弼,占领了果州。还有遂州(今四川遂宁)牙将王可僚也举兵响应全师雄。 不过,蜀军叛乱全凭一口气,其战斗力还是离宋军甚远,而且全师雄败于刘光义c曹彬部后也一直未能恢复元气,蜀军缺乏有力领导,其他响应的蜀军分散于各地,又不能团结起来。这就给了宋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先是宋均州刺史c西南面水陆转运使曹翰击败吕翰,吕翰败走雅州(今四川雅安)。 而此时全师雄也快不行了,他在败走郫县时,已经身负重伤,到灌口时伤口发炎,也得不到有效治疗,等到他被王全斌部再破灌口带领残部沿沱江逃跑的时候,人已经不行了,最后病死在金堂(今四川金堂)。 蜀军叛乱的精神领袖死了,一盘散沙的叛乱者(或起义军)再也无法与宋军对抗,一处处的叛乱慢慢被平息剿灭。 蜀地之乱也走向了尾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蜀地之乱的尾声 在蜀地之乱中,戏份最足的两个人是全师雄和王全斌,一个是叛军首领一个是宋军总司令,感觉赵匡胤的存在感很弱,按道理,征蜀这么大的事,作为大宋的一把手,就在开场的时候说两句动员讲话,之后就任凭形势发展,连蜀地发生叛乱了也不出来表个态,好像也说不过去。 这说明了几个问题。一,赵匡胤对于征蜀的这批将领是比较放心的,至少政治上过硬这一点是放心的,也就是说他对王全斌等人的忠诚度是毫不怀疑的,要不然在蜀乱开始的时候,及时将这群不得人心的将领们撤回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之所以不撤,一是赵匡胤没有预料到后果会如此严重,二是他对将领们比较放心。二,说明至少在蜀地之乱的前期,赵匡胤对于将士们抢劫劫掠是默许的,赵匡胤对于宋军的所作所为毫不知情不符合常理常情,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当时,胜利者对于征服地的劫掠很可能是一种惯例,为了激励将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奋勇杀敌,对占领地在一定时间内的掠夺是潜规则,拿不到台面上说,但私底下是被允许的。 当然,要说赵匡胤在叛乱期间一点事情都没做,也不符合史实,只能说他所做的事情收效甚微。 具体说来,赵匡胤在宋军征服蜀地到叛乱结束之前,主要做了以下事情,一是颁布了一系列安抚政策,如免除乾德二年的欠租,将当年夏税的一半赏赐给蜀民,将后蜀没有名目的徭役赋税全部废除;降低盐价,救济缺粮的百姓;从轻处罚一个月内自首的逃犯等等。二是派曾任开封知府c权知潭州(长沙代理行政一把手)的吕余庆担任权知cd府(cd代理行政一把手),这等于是将王全斌在cd的行政权给剥夺了,吕余庆到任后严肃查处了一些当街公然抢劫的下层军校,cd的形势得以稳定下来。三,派遣丁德裕c张延通等人率部队援助王全斌c刘光义部。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乾德四年(966年)十二月,持续了两年之久的蜀乱终于平息了,乾德五年(967年)正月,赵匡胤将此次征蜀的将领全部召回,他准备论功行赏和秋后算账一起来。 由于赵匡胤已经从一些渠道了解了王全斌等人在蜀地的恶迹劣迹,所以他专门成立了一个专案组(考虑到王全斌等人有征蜀的军功,没有走司法程序,而是让中书门下即政务中心)来审理王全斌等人,并且让进京上访的蜀地苦主当面与王全斌等人对质。最后,王全斌等人全部认罪。为了以正视听,以儆效尤,赵匡胤专门召开廷前会议,命令专案组把王全斌等人的罪行一一列举,并提交大臣们讨论定罪量刑,讨论的结果是“全斌等法当死”。但是,赵匡胤特赦了他们,全部降职处理,王全斌(原为忠武节度使)贬为崇义留后,崔彦进(原为武信节度使)贬为昭化留后,王仁赡(原为枢密副使)贬为右卫大将军。其他定罪的将领也全部降职处理,中下层军官和士兵有参与抢劫劫掠者一律得到惩处,其中殿直成德钧在押送后蜀军校赴京途中,勒索钱财,接受贿赂,被处死。 看来成德钧是碰到枪口上了,王全斌等人犯的事情明显比成德均大,但一个贬一个杀,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司法体制的弊端(其实也是古代司法体制的弊端,并不仅限于中国),就是看人下菜,司法执法走的是飘逸路线,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罚也有赏,赵匡胤对于此次征蜀之战表现突出并且没有参与抢夺勒索的将领们予以提拔重用,这些将领等于是既经历了战争的考验也经历了糖衣炮弹的考察,军事上过硬政治上清白,这样的干部要大力提拔,老成谨慎的水军都监曹彬提拔为宣徽南院使,领义成节度使c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张廷翰c虎捷左厢都指挥使李进卿都提拔为禁军都虞候并兼领节度使,西川转运使沈义伦提拔为兵部侍郎,充枢密副使。 水军司令刘光义估计是有一些小问题,但不影响大节,改领镇安军节度使,没升没降。 对阵亡的将领高彦晖,赵匡胤下令对其家属赐以财帛,并加以抚慰。 至此,征蜀之战就告一段落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限制相权 这篇本来应该放在灭后蜀的前面一章,因为宋设置参知政事(副宰相)是在公元964年,而灭后蜀是在公元965年。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同皇帝议事。据说是赵匡胤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赵匡胤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这实际上是中国古代集权社会的一个缩影,权力不断向皇权集中,其他权力在不断压缩,其中也包括号称“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相权。 大致的脉络如此:秦朝时候确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中宰相为百官之首,负责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百官以及律令图籍;太尉负责军务,三权分立且三人互相牵制,都对皇帝负责,但三公中宰相权力最大,宰相统领百官,辅佐皇帝。汉承秦制,宰相权力仍很大。到汉武帝时确立内c外朝制度,分化了相权。内朝为决策机构,由尚书令c侍中等组成,“三公”成为外朝,属执行机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开始形成,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即在三省之下分设吏c礼c兵c邢c户c工六部。其中中书省c门下省c尚书省的长官都相当于宰相,分别负责决策c审议和执行,使得相权进一步分化。这样既可以使相权之间相互牵制,避免一权独大又可以集思广益,增强决策的正确性,也使得相权进一步削弱。 宋初的时候,虽然仍然保留了三省,但三省制度名存实亡,实行的政治体制叫“两府三司制”,所谓两府,是指东府政事堂(中书门下)和西府枢密院,所谓三司是指户部c盐铁c度支。东府政事堂是宰相的地盘,主要负责政务;枢密院主要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比宰相的地位略低,宰相为文枢密使为武。三司则负责财政。这种压缩宰相的权力,分割相权使之独立为行政权c军权c财政权的思路和地方藩镇权力的削弱策略几乎一模一样。 不仅如此,传统上,相权是可以拟定皇帝诏书的,唐代,中书将拟定的诏书呈皇帝阅时,皇帝可以签署同意也可以留中不发也可以不同意。但到了宋,程序变成,宰相们先呈上一个意见稿,待皇帝决定后再根据其意见拟定正式稿下发。这个区别就很大了,之前皇帝只有同意或者同意的权力,到了宋则宰相的意见成为了参考意见,皇帝则掌握了决定权。这也是扩大君权限制相权的一种体现。 不仅如此,宋乾德二年(964年)正月,当第一代宰相范质(首相c昭文相)c王溥(次相c史馆相)c魏仁浦(末相c集贤相)退休以后,赵普接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为了限制相权,赵匡胤专门新置一职“参知政事”,由薛居正和吕余庆担任。最开始,参知政事一职类似于宰相助理或者副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开宝六年(973年),参知政事获得了与同平章事共同议政,轮流执政的权力,这个时候的参知政事已经不再是宰相(同平章事)的辅助角色,其职责范围实际上与宰相类似,相权实际上从个人决策制演变为集体决策制。这一制度是为了避免一相独大的情况发生,客观上也削弱了相权。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北伐北汉(一)北汉的前世今生 乾隆六年(公元968年),曾经帮李筠攻打大宋的北汉皇帝刘钧死了。 古代就是这样,每当出现皇位继承,权力处于短暂的真空状态时,就是整个国家最混乱的时期,中外概莫如此。 虽然已经拟定了战略计划(先南后北),但形势敌情出现了重大变化,赵匡胤觉得这是天赐良机,于是大宋收复北方的第一枪打响了。 赵匡胤任命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为北伐军总指挥。李继勋是“义社十兄弟”之一,战功赫赫,资格比赵匡胤老,早在郭威时期就担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高平之战”后,李继勋以军功升任殿前都虞候,不久,改任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永州(今湖南零陵)防御使,赵匡胤接他的班,继任殿前都虞侯。李筠被杀后,李继勋就任李筠原本担任的昭义军节度使,为大宋担起了防守北方的重任。这次北伐,赵匡胤用李继勋一是因为他长期与北汉军交手,比较了解北汉军的虚实;二是兵贵神速,刘筠死了只有十来天,宋军已经开始行动了,打算的就是乘你乱要你命,必须就近出发速战速决。 在大宋军队还在北伐途中的时候,北汉内部就出问题了,刚刚继位不久的刘继恩被刺杀,其弟刘继元即位。 诸位看官可能会想,北汉内部因继承问题出现混乱局面,其背后的势力契丹同样也因继承问题纷争不断,此时宋灭北汉岂不是易如反掌?但历史的剧本并不是这样的,赵匡胤三伐北汉均失败,直到赵光义时期才能够收复北汉。 那么,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北汉这个十国之中生存到最后的政权吧。 要说北汉,先得说说后汉,五代时期,以汉为名的国家,其国主都是姓刘,比如后汉,比如北汉,比如南汉。 先说后汉和北汉,南汉后续再讲。 后汉是五代时期的第四个政权,开国皇帝后汉高祖刘知远原本是后晋的河东节度使,他的祖先是沙陀人(西突厥的一支),年轻时因军功受到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器重,历任检校司空c侍卫马步都指挥使c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c许州节度使c朱州节度使c检校太傅c北京(今太原)留守c河东节度使等职,河东节度使在五代时期是一个重要位置,其治所地在今太原,管辖地大致在今山西一带,这个地方既是中原政权防御契丹进攻的前线阵地,又是胡汉杂居之地,所以河东一地既民风彪悍又兵多将猛,五代有三个皇朝的根据地在这里。 石敬瑭死后,其养子石重贵继位,他不买契丹的帐,于是耶律德光带兵攻占了后晋首都汴梁(今开封),俘虏了石重贵,后晋灭亡。刘知远乘机在太原称帝,称帝后,他陆续出兵收复被辽占领的河南河北等地,并改国号为汉。不过,皇帝还没当到一年的时间,他就病死了,其子刘承佑即位,刘承佑即位时只有19岁,他对于掌握兵权的大臣们有很深的戒备之心,毕竟五代拥兵自重的大臣反客为主的情形数不胜数,于是他决定内部清洗以能够坐稳帝位,他先是将顾命大臣杨邠c史弘肇等人诛杀,后又瞄准了在外带兵的大将郭威,结果反而被郭威所杀,后汉亡。 后汉虽亡,但北汉还在,北汉是刘知远弟弟刘崇建立的政权。刘崇原本是后汉的河东节度使,郭威篡汉后,刘崇即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仍用后汉乾祐年号,以示收复中原恢复后汉的决心。 北汉建国后,主要的根据地在今山西中北部地区,与全盛时期河东节度使所占据的地盘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为了早日实现“图霸中原”的理想,刘崇在建国之初就定下了“借大辽之力”的基本国策,他元月称帝,二月即遣使到辽,并与辽签订盟约,约为“父子之国”,自称侄皇帝,尊辽帝为叔父,还约定每年向辽进贡十万缗(约等于一两白银)。 可见,北汉背后的势力是辽,宋伐北汉必然要面对辽的反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北伐北汉(二)风雨飘摇的北汉 刘崇给北汉定下的基本国策是“借大辽之力,以图霸中原”,代价是装孙子和岁岁进贡。刘崇在位的时候做得到,但他的继任者未必能够,就跟石敬瑭死后石重贵不肯向契丹低头一样,刘崇死后,继位的刘钧虽然表面上仍然尊辽帝为父皇帝,但不再大事小事向辽帝早请示晚汇报了,进贡也没有那么勤快了。可能年轻人自尊心受不了,毕竟辽穆宗耶律璟年龄比他还小五岁,他却要对耶律璟自称“男”,耶律璟则称他为“儿皇帝”。也有可能北汉地薄人稀,实在拿不出钱来给辽交保护费了。北汉穷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宰相每个月只能拿一百缗的工资,节度使三十缗,其余官员只能拿很微薄的工资。 于是辽那边就不高兴了,毕竟签的是不平等条约,辽穆宗耶律璟谴使来问刘钧的罪,辽指出其有三罪,一是擅自改年号未经过辽帝的同意;二是擅自出兵支援李筠未向辽帝汇报;三是擅自杀大臣未向辽帝请示。 按道理,改年号c杀大臣c出兵征战都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辽连北汉的家务事都要管,说明北汉实际上并不能够完全的独立自主,要依附于辽,要仰辽的鼻息而生存。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刘钧于是派遣使者带上大量的财物向辽请罪,并且自称“儿子有罪,希望父亲能够帮我隐瞒劣迹并且原谅我”,但是,北汉派到辽的使者一个接一个都被扣住了,辽既不放使者回来也不退还财物,而是完全把刘钧晾在一边不闻不问,这是采取了冷处理的办法来给他施加压力。 堂堂一个皇帝,过得如此憋屈,据说刘钧最后抑郁而死,死时42岁。刘钧死后没有留下子嗣,于是他的两个养子(都是他姐姐的儿子)先后登上帝位。 刘钧姐姐的儿子也就是北汉开国皇帝刘崇的外孙,一般来说,外孙是不能作为皇位继承人的,而且刘钧虽然没有子嗣,但他死时,刘崇的儿子也就是刘钧的弟弟刘镐c刘锴c刘锜c刘锡c刘铣都还在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刘钧在病重前确定养子刘继恩为继承者,史书上说刘继恩对刘钧非常孝顺,但为人胆小怕事,刘钧于是很担忧,他曾对宰相郭无为说:“继恩单纯孝顺,但他不是经国济世之才,我担心他不能守住刘家大业,我该怎么办呢?”刘钧的担心非常有道理,眼光也很准,因为刘继恩没当皇帝几天就被杀了。 杀刘继恩的人叫候霸荣,是北汉的一名供奉官(内廷侍卫,武官)。至于候霸荣为什么要杀刘继恩,有两种说法,一说候霸荣是受到了宰相郭无为的指使,理由是候霸荣是在皇宫内杀的皇帝,皇宫戒备森严,而候霸荣在杀人时周围没有任何侍卫帮助刘继恩,侍卫们都被调开了,这种理想的杀人环境只能是郭无为帮他创造的,而且郭无为在刘继恩死后立即将候霸荣杀死目的就是为了杀人灭口。还有一种说法候霸荣是宋安插在北汉的间谍,候霸荣意图将刘继恩的头颅献给赵匡胤并且在北汉制造混乱以利宋军进攻,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证据支持,因为候霸荣曾经作为北汉将领在驻守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时被宋军俘虏,后来他在宋的禁军中当过小官(内殿直),但不久以后,他又从宋逃跑重新回到北汉。 不管怎么样,刘继恩死了,宋军也已经日夜兼程杀到边境了,此时的北汉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只不过,在权相郭无为支持下继位的刘继元是一个厉害角色,在他的领导下,北汉又支撑了十多年。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北伐北汉(三)两伐北汉 刘继元其实是个狠角色,只不过他在没有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隐藏的很好,郭无为以为他很好控制,所以力排众议,没有立刘崇的儿子,而是把他扶上了大位,没想到刘继元一上台就翻脸,迅速的控制住了局面。 为了站稳脚跟,刘继元对外先是立刻派遣使者前往大辽,向辽帝汇报自己继位的事情,征得辽帝的承认,并请求辽出兵援助;另外还派遣大将刘继业(也就是后来宋朝名将杨继业,杨家将的第一代代表人物)率部驻守团柏谷(今山西太谷),抵挡宋军以待辽兵来援。对内,他进行了大清洗,将有可能跟他争帝位的刘崇的儿子们囚禁起来一个个的折磨致死,只有一个装傻才得以幸存。 且说刘继业率领的部队赶到铜锅河(今潇河,在山西清徐县东)时,与宋何继筠部遭遇,双方一阵混战,刘继业不敌引兵败退,宋军则一鼓作气推进到北汉都城太原城下,刘继元则仗着城墙坚固,坚守不出,等待辽军来援。 宋军一边攻城,赵匡胤一边写信给刘继元劝他投降,他承诺如果刘继元投降就封其为平卢节度使,封郭无为为安国节度使。刘继元没动心,但郭无为动心了,于是郭无为劝刘继元投降,被刘拒绝,双方埋下了不和的种子。 太原城易守难攻,加上刘继元采取闭门坚守坚决不出战的策略,宋军的攻城没什么进展,这时,辽军也到了,李继勋担心腹背受敌,立即引兵撤退,宋伐北汉的第一战就这样失败了。 第二年(969年),赵匡胤决定亲征北汉,这一次他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战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先将各州郡的粮草调集到河东战场,然后出兵,并且派兵守卫要道,以遏制辽军救援。 他派曹彬c党进为先锋,自己亲率主力部队浩浩荡荡从汴京出发直奔太原。 刘继元则一边向辽请援,一边派刘继业屯兵团柏谷,结果刘继业的部队与宋军先头部队一交手就溃败,刘继业只好引兵败退回了太原。于是宋军又像上次那样,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太原城下都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宋的先头部队就开始围城等待赵匡胤率领的主力部队到了之后再攻城。 赵匡胤很快就到了,但这次的攻城战很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太原城城高墙固,加上刘继元采取了正确的防守策略,宋军就像老鼠咬乌龟,下不了嘴。 不过辽的两路援兵也被赵匡胤埋下的先手遏制住了,迟迟无法前来太原援助刘继元。 双方一时间僵持在太原城下。 赵匡胤一时之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这时有个叫做陈承昭的部下进言:“可以利用汾水水淹太原城”。赵匡胤哈哈大笑,立即命令士兵引汾水来灌城。但是水攻也有一个缺点,要蓄水,这就要耗费时间。此外,汾水的灌城并不能完完全全把太原城灌透,到了一定的水位之后就保持在那里。 于是城中虽然慌乱但还能够维持,这时候郭无为坐不住了,他自觉犯不着与刘氏政权一齐陪葬,于是打算出城投降,他主动请战要求领兵出击,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郭无为出战那天风雨交加,他的部队竟然迷了路,只能率残部十余人返回。刘继元发现他真实意图后,把他吊死在太原城头,以警示太原城中的不稳定分子。 最后,也许是北汉命不该绝,天时偏向北汉一边,因为天气原因,高温多雨,宋军中开始流行疫病。辽的援兵也给了宋军很大的压力,赵匡胤不得已还是只能选择退兵。 两伐北汉都失败了,应该说这里面不仅有太原城坚和辽军来援的原因,也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二次北伐北汉失败后,北汉得到了宋军退后留下的粮草物资,得以苟延残喘。而宋也不是毫无收获,宋撤退时,将北汉境内大量百姓都迁徙南下,导致北汉国力急剧衰落。 赵匡胤未竟之志只能留待将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