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归宿》 第 1 章 ------------------------------------------------------- 本书由www.biqugedu.com【心玄】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财富的归宿 作者:资中筠 总 序新闻通稿 新闻通稿 财富的归宿 财富的尊严 《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市 从卡耐基到洛克菲勒,从福特到凯洛格,从索罗斯到比尔与梅琳达盖茨,美国的各大基金会的影响进入了每一个美国人的生活当中。基金会在社区服务、教育、社会福利、科学研究、医yào卫生以及有关可持续xìng发展等多个领域,不但对美国社会有深刻影响,而且其影响遍及全世界。 2006年新年伊始,一本由中国学者自己写作的介绍美国公益基金会的书即将面市。这本书初版于2003年(题为《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和珍贵的图片,在书中评述了美国现代公益事业的历史渊源、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探讨了基金会所代表的思想理念、基金会的动机和效果。书中列举了20世纪初、中、后期约20家各种类型有代表xìng基金会的发展历程、思想理念和运作方式。作者还集中论述了美国基金会与中国的关系。此次再版,作者又新增加了对近年来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状况的介绍。这本书的英文译本也将于2006年在美国推出。 作者资中筠女士是中美关系史专家,前前后后花了十年时间积累资料,以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写作了这本著作。写作这本书,她有着更大的愿望,希望“在我国‘先富起来’的阶层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积极的、科学的散财之道也许终将提上日程。” 这本书在初版之时,即获得了企业家、政府管理者、非盈利组织的管理者和研究者以及对公益事业热心的普通读者的好评。书中关于美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历史地位的阐述,关于美国公益基金会运作机制的规范化的研究,关于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的论述,关于“公益”哲学理念的探讨,都给读者很大的启发。政府、非政府组织或基金会的管理人员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学习和借鉴;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家们,能从中获得思想理念上的支持,获得共鸣,共同捍卫财富的尊严;对公益、慈善事业感兴趣,对中国现实社会关心的青年人和普通的公民,能从本书的内容中体悟“公民观念”、“社会责任感”以及“自助互帮的精神”,共筑良好的社会风气。 此次再版,也正逢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社会不断和谐进步。 当“公益”日益成为社会的风尚,“自助互帮精神”越来越备受关注,“爱心奉献”也渐渐成为每一个公民的普通诉求,财富也将找到自己的归宿,成就自己的尊严。 总 序相关评论 相关评论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讨论集资、生财、创造财富,资中筠的这本书却讨论“散财之道”,她发出了一个极其不同一般的声音,这声音提醒我们,除了发财致富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钱并不是一切,光有钱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别的,所以我们应该看一看资中筠写的这本书。它讨论的是一个使社会更趋于完美的公益xìng事业。 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 本书视角独特、内容丰富,是研究当代公益基金会的一面镜子。 黄浩明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本书更深一层的意义是在探讨构建所谓“市民社会”,如何充分利用政府和企业外的第三方即民间组织或类似的非政府组织(NGO)填平社会鸿沟的问题,希望中国借鉴美国的经验,发展造福社会的公益事业。 李犁 原《公益时报》副社长 总 序再版序 再版序 如初版前言中所说,本书原意是作为美国研究的一部分,着眼在帮助国人从更宽广的视角更深入地了解美国。如果有所启发,也是原则上的,比较遥远,并没有想到在当下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因为我认为国情相差太远。出乎意料的是,本书于2003年问世后,不但在学术界,而且在广泛的社会各界也引起了注意。不少报刊登载了评论文章,本人也应邀接受了许多采访,并在不同场合就这个问题作演讲。特别令我始料不及的是,我因此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过去完全陌生的领域,就是中国的慈善事业和以不同方式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非营利组织。他们告诉我,这本书来得很及时,因为除了少量翻译著作外,这是第一本中国学者撰写的综合介绍和分析美国公益基金会的著作。而当前正是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机。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和公益家茅于轼在本书的书评中写道(大意):20年前我国开始引进市场机制的时候,大家对于“赚钱”之说极不习惯,因为完全违反了我们过去30年所受的教育;现在又是180度大转弯,全国上下都在讨论生财致富之道,这本书却讨论“散财之道”,告诉大家怎样花钱以服务社会,再一次引起大家的惊奇。回顾这20多年的改革,变化之大,进步之快,恐怕都是空前的。① 在他们的评论发表的同时,我国这方面的形势正经历着迅速的发展。其原因是当前我国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至少有以下一些因素与本书的主旨有关: (1) 两极分化加剧的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亿万富翁,而另外的亿万人却生活在贫困之中,缺乏最低社会保障。贫富差距已成为全社会公开讨论的热门话题。 (2) 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对社会公益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除了刚才提到的两极分化、贫富不均,大量新的社会问题也随着社会变化而涌现出来,例如: 由于人口老龄化、传统家庭解体以及“空巢”现象等因素同时出现而日益严重的家庭问题,流动人口的权益与福利问题,环保问题,dú品问题,卖yín问题,艾滋病与其他流行病问题等等。其中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失学问题尤其显得尖锐突出而影响深远。单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所有这些问题都亟待社会公益力量的介入。 (3) 旧的福利制度难以为继。显然,所有这些问题不可能都由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和团体来解决。旧的所谓“从摇篮到坟墓”全靠党和政府的体制早已失效,何况即使在那个时期实际上也没有全包,城市中没有“单位”的人口不在该体制内,更不用说农村。现在政府财政正在从各种以前的福利领域退出,更遑论如此大量的新的需求。因此,需要填补的真空相当大。再者,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和期待在不断提高,有了与国际的横向比较,也就更容易增长不满情绪。 (4) 私有部类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稳步增长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实际上存在已久的事物终于在1999年修改的宪法中获得了合法地位。2004年修正的宪法中又进一步承认了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这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上应该说是带有划时代xìng质的。这一举措除了带来其他效应之外,更鼓励了私人对公益的捐赠,从而促进私人公益事业的发展。 (5) 社会各阶层的社会责任感有所提高。尽管当前社会和政治改革落后于经济发展,但就全社会而言,人们意识到社会问题需要除政府以外的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特别是公益事业进入了企业的关注范围,积极公益的企业家也日益增长。另外,志愿服务也开始提上一般人的日程。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批热心的公益事业活动家和组织者。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秘书长黄浩明根据多年这方面实际工作的经验,称本书为“研究当代公益基金会的一面镜子”,他读本书后提出六点与我国现实有关的体会,最后集中提出三点意见: (1) 政府应加速制定非营利组织以及基金会管理的法规和条例,创造一个有利于非营利组织以及基金会发展的良好法律环境,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在中国慈善事业中的作用。 (2) 弘扬中国扶贫济困的传统理念,坚持“授人以渔”的方法,建设非营利组织步入自我管理、自我制约和专业化运营的发展轨道。 (3) 非营利组织必须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② 与他的文章发表的同时,我国这方面的形势有迅速的发展,慈善公益事业不仅是媒体和学者的呼声,而且进一步为政府公开承认和面对。2005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并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这以后,各级政府都纷纷对此有所关注,有所行动。 现在本书得以重版,令我欣慰。此书初版于2003年,资料截止于2002年。这几年美国当然又有许多新情况,作者不可能重新收集补充。不过本书主要是评述这样一种事物的起因、背景、作用、理念、规则,事例的多少不足以改变其本质。 2002年末,本书临近出版之际,我偶遇美国凯特林基金会主席马休斯先生,他得知我写了这样一本书之后,大感兴趣,立即主动提出愿由他们基金会主持翻译出版此书的英文版,以便美国读者了解一位中国学者对这一他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是如何分析的。在为英文版而修订本书时,我感到有必要加一章有关中国的概况,因此又对自己本不熟悉的中国的情况作了一些了解,并试图作一概括的介绍。同时,关于这些情况我也 在国内报刊上陆续发表过一些文章。现在借本书重印之机,我把对国内有关这一领域的所见和所思附加于书后,以飨读者,题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必须说明的是,我对美国基金会的研究前后断断续续收集材料有10年的跨度,认识也是逐步深入。又因为过去国内对这一领域研究者较少(现在已开始多起来),所以本书或许有一定的抛砖引玉的价值。但是对中国这一领域,我是后来者,涉足较浅,在这里说三道四对于真正的业内人士有班门弄斧之嫌。不过社会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而事物是多面的,从研究他山之所得也许可以助我多一面镜子,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照见一个方面。当然,为英文版所写的中国情况需要包括许多背景介绍和案例资料,在这里除为说明观点举例外,基本略去。 2005年9月,作者识 注释 ① 茅于轼,“趋近一个较为完善的社会”,载《博览群书》2003年第4期。 ② 黄浩明,“研究当代公益基金会的一面镜子”,载《博览群书》2003年第4期。 总 序序言 序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基金会已经悄然进入我国的各方面生活,特别是教育学术界,就某个项目向基金会申请资助已是司空见惯之事。也就是说,在实用层面上,美国基金会与我国各方面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而且发展迅速;但是在传统观念、意识形态层面上,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的基金会仍然被认为是“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的工具,这种说法至今还屡屡见诸报端。当然,这种实践与理论相矛盾的情况远不止于对待美国基金会的态度。事实上,不论对它的评价和态度如何,大多数人对基金会这一事物的了解都很肤浅,甚至在认识上有许多误区,国内似乎尚未见到对美国基金会作全面介绍和分析的著作。 我对美国基金会从经常打jiāo道却视而不见,到开始产生兴趣,再到逐步深入探索,也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最初是从研究美国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影响的角度,开始注意到除教会、庚款办学之外,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作用。至少,至今仍是全国第一流的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是众所周知的例证。20世纪50年代初,在“肃清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影响”运动中,协和医院因其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关系而成为运动的重点对象之一。1992年我在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做研究员时,有机会到洛克菲勒基金会位于上纽约州泰利镇的档案馆查阅档案。我惊奇地发现,从1915年该基金会成立到1949年,它在中国工作领域之广,对中国关注之执着,以及实际上对中国相当多的学科的开创所起的作用,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除了协和是它当时在海外投资最大、最得意的杰作外,我国二三十年代开始起步的各自然科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周口店北京猿人头盖骨的挖掘和鉴定,都曾得到它的资助。著名的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它是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由此引发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建立、公共卫生人员的培养和对经济学、图书馆学的扶助。历经抗日战争到胜利复员,它始终锲而不舍地研究中国的需要,决定其资助项目。1949年以后,如果形势允许,它原准备继续留下来,最后一笔对中国项目的拨款保留到1952年才从预算中划掉。另外值得感谢的是,它还是美国20年代发展起来的汉学的创始赞助者。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出于一种什么思想理念?这些都引起我浓厚的兴趣。可惜时间有限,无法细读,只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 章 能尽可能大量复印,回来再慢慢消化。以后我主要根据这批档案写出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一篇长文,发表在《美国研究》上。下一步准备接着写福特基金会与中国,因为50年代以后,在扶助美国的中国研究上它取代洛克菲勒基金会位居第一,80年代以后又是惟一在中国设办事处的。我先后两次有机会在纽约福特的档案馆查档案,复印资料更多,而且不止是与中国有关的部分,还得福特档案馆慨然将历年来凡是有多余份数的年度报告相赠,使我获得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由于种种原因,“福特基金会与中国”一文没有完成,但是由此我对整个美国基金会这一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这是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其作用和意义远远超过一般人的理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作深入研究的yù望,遂利用各种机会留意收集有关美国基金会一切方面的资料。除书籍文献外,还利用短期访美的机会先后采访了20家以上的基金会、有关公益事业的研究中心及其负责人和专家。 到2002年,美国全国基金会已有大小5万余家,其中比较重要的,社会影响较大的约有1000家。基金会活动内容极为广泛,在美国以及全世界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它既是政府的补充,又是其对立面;它既是财富高度集中的产物,又代表改良主义思潮,是缓和矛盾、稳定社会和发展教育、科学的有力工具;它还体现了美国特色的价值观。大基金会在国际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近年来与联合国合作是其新的特点。我在上一部著作《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与其他三位作者合著,2000年初版)中,专有一章题为“中介力量大基金会的作用”,把基金会与美国政府的改良措施和公众批判并列为美国20世纪渐进改良中的三大力量之一,主要以卡耐基、洛克菲勒和福特三大基金会为例,重点谈其对美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所起的作用。在撰写这一章的过程中深感这一大题目受篇幅和题材约束,远远不能尽述。遂立意就此题目再写一部专著。其意义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现代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有更全面的了解;(2) 对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加深认识;(3) 美国基金会(不仅是福特基金会)实际上已经与我国各个领域发生密切关系,今后这种关系只会多,不会少,对它的xìng质和运作机制更有必要加强了解;(4) 尽管美国国情与我国极不相同,但在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入、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对民间公益事业的呼声正在上升。但是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机制,绝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样,有一些仗义疏财的人慨然解囊,组织起来就能生效。美国基金会是美国特定的土壤和物质、人文条件的产物,百年来在政府和公众的监督下,经过多次磨合和有关法律的改革才有今天比较健全的机制,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在不断改进中。对其历史和演变过程作全面深入的了解,也许对我国这方面的有志者有所帮助,特别是在相关法律建设方面有借鉴的价值。 美国对基金会的研究本身已成为一门学科。其材料无比丰富,就以我贪婪地收集抱回的有限资料,凭个人之力已经难以驾驭。新的情况和材料还在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写完最后一章时已感到本书的局限xìng,但不能无限期地补充、修改下去,只能就此杀青。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两大块:第一、第三部论述美国公益事业的历史渊源,现代基金会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相关的政府政策和法律,对其所代表的思想理念以及动机和效果的探讨;第二部是各类基金会的实例,共举了20世纪初、中、后期约20家各种类型有代表xìng的基金会。其中,把国际活动和与中国的关系单独集中叙述,以便我国读者有更明晰的概念。这部分取舍最费踌躇,现在仍难免挂一漏万,详略不均。关于“与中国关系”部分绝大多数材料都来自美方,少数得到中方印证。这是我多年来在研究各个领域的中外关系中一贯遇到的问题:万里之外的外方的资料档案容易得到,甚至嫌其多,而近在咫尺的中方材料却无门而入,这种不平衡状态只能令人遗憾。 本书题为《散财之道》,是从当前坊间林林总总关于致富之道的书籍得到的启发。基金会的本职是“花钱”,不是赚钱。有钱如何用,怎样使集中起来的财富最大限度地造福社会,这是一门大学问。老卡耐基认为有效地散财所需要的才智和能力决不亚于、甚至超过经营致富。在我国“先富起来”的阶层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积极的、科学的散财之道也许终将提上日程。读者必然会提出的一个问题是:美国的经验是否可以借鉴,是否在我国也可发展起足以造福社会的公益事业?本书将证明,这样一种事物在美国的兴旺发达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的。凡有益的经验当然应该借鉴,但是只见其形式和结果,是无法“拿来”的。如果本书能促使对公益事业有兴趣者从根源上进行一些深入思考,已足使作者感到欣慰。 作者在就此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得到许多美国基金会敞开的接待、介绍情况和解答问题。这种便利得益于美国的法律:享受免税待遇的基金会必须定期作出工作报告,包括财务开支都应随时接受政府和公众的查阅,所以许多材料都是现成的,而且不像外jiāo档案那样需经过一定年限才解密。还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对一名中国学者研究美国基金会感到新鲜,饶有兴趣地与我进行讨论,热心提供书目和意见,包括对许多问题正负两方面的观点,使我得以印证和纠正一些看法。不过我每次在美国停留都不长,一些特殊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特别要提到福特基金会驻京办事处前任主任盖思南先生的热心帮助,他为我提供线索、介绍情况、联系走访对象等等。因他的介绍,福特基金会在纽约总部的档案馆、图书馆和秘书人员以及驻京办事处工作人员都对作者提供了无私的、不厌其烦的技术和后勤支援。有一次路过旧金山短暂停留三天,蒙亚洲基金会协助联系西海岸的若干基金会,使作者得以高效率地完成采访任务。在本书撰写的后期又有机会到位于俄亥俄州代顿市的凯特林基金会作短期研究,得以进一步收集资料和在附近地区作采访。最后,大量的珍贵图片为本书增色不少。这是洛克菲勒、福特、鲁斯、亚洲和凯特林等基金会及其档案馆应作者之请,无偿提供的。在挑选和印寄等方面,有关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其职责范围外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作者的支持,而且是对中美学术jiāo流的积极贡献,作者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许多人名恕不一一列举。 2003年作者识 作者后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再版序”中所述,由于本书的出版,使笔者开始对我国的公益慈善领域有所关注。当然中美两国国情迥异,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美国的公益是先从民间发展,再到政府担负起主要责任;而我国是先从政府原则上全包,再到逐步改革引进私人财力。其二,美国民间结社是不成问题的,政府要管的只是涉及税收部分,即享受免税待遇的组织和活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所以公益组织归税务部门管;而我国原无完全独立的民间社团,对社会团体的管理首先是从政治上考虑的,在当前社会转型期,这一领域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本章就笔者对这一领域的粗浅了解作一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财富的归宿》 第一部分中国特色的公益组织 一、 中国特色的公益组织 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极少真正的纯民间组织,因为正规的合法组织必须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属于政府的“主管单位”,所以国际上对此起了一个有趣的名称叫GONGO(政府所有的非政府组织)。本书只涉及公益xìng的组织,一般的非政府组织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群众团体”,如全国总工会、青联、fù联等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其主要功能一是宣传教育,二是向上反映情况,三是国际统战。福利工作当然也包括在内,但主要是执行政府的政策和各种规定,而不是慈善xìng质。随着改革开放,自80年代初开始,在这些群众团体之下成立了一系列与其专业范围有关的公益慈善组织。在最初10年的过渡时期,若干此类组织由于完全依赖政府财政以及官僚主义的管理,一旦政府财源减少就难以为继,遂逐步消失。另外有一批组织能够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条件,及时调整运营方式,拓宽经济来源,改进工作项目,在新的形势下显示了活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公益事业的骨干,在当前慈善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不但财力基础雄厚,并享有在国内和国际进行大规模公募的权利。现在政府对它们的支持主要不是财政上的拨款,而是政策上的优惠。 以下简单列举几个在过去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最著名的、有代表xìng的组织: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成立于1981年,由全国fù联、总工会、共青团等17个组织联合发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接近现代基金会观念的公募基金会,主要是为少年儿童(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福利和教育服务。著名的为贫困地区失学女童服务的“春蕾”工程就是它和fù联一起举办的。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于1982年5月29日宋庆龄逝世一周年之际。它是惟一以国家领导人命名的公益组织,又有邓小平为其第一届名誉主席。其宗旨是“促进儿童福利、国际友谊与和平”。从历史上讲,该组织最早是宋庆龄于1938年创建的“保卫中国联盟”,主要为抗战提供医yào并保护儿童。新中国成立以后,该组织先后更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在上海主持一家医院和几家幼儿园。现在的宋庆龄基金会延续了宋庆龄关心儿童福利的事业,但是与旧的“中国福利会”不是一回事。其工作规模要大得多,海外捐赠十分踊跃。其有特色的项目之一是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世界银行合作在边远贫困地区为儿童建立流动图书馆。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1988年由邓小平之子邓朴方创建。它的独特之处是能接受独立会员,在全国设立分会,并享受政府特殊优惠政策。它也是国际知名非营利组织,得到国际上的大力支持,并曾获联合国奖项。根据其宗旨,它下设一系列的企业,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并且是最早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现在它可以成为各种残疾人自己开办的企业的主管单位。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89年由共青团、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全国青年工作委员会创办。其最著名和影响最大的项目是“希望工程”。 中国扶贫基金会1989成立。主要发起者是一些离休高干,他们利用自身影响在国内外募款。最初的工作只是济贫,后来逐步转向扶助穷人“自助”,包括传播科技知识、设立各种培训班,以及为生产自救提供小额贷款等等。根据其2003年的工作报告,收支都已超过1亿人民币。 中国fù女发展基金会1988年由全国fù联创办。它成立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于1992年创办中国女子学院。这是新中国第一家独立的女子学院,1995年世界fù女大会将其作为会场之一。近年来的重要项目有“热爱大地,母亲水窖”,为中国西部十省解决缺水问题,成绩斐然。 中国红十字会创立于1904年,195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定xìng为关心人民健康社团,属卫生部。1993年全国人大专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定xìng为从事“人道主义社会救济工作”的组织。1998年之前,其资金主要来自国外,2001年国内资金第一次超过海外来源。 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创立于1993年。其创办资金来自当时的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所获“川国际环境奖”10万美元。其主要工作是支持和奖励为环保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属公募xìng质。 中华慈善总会1994年由前民政部副部长崔乃夫发起成立,主管单位为民政部。其成立背景正是在全社会对公益事业的觉悟迅速提高、各种活动蓬勃发展之时。该组织的工作内容虽然与其他公益组织大同小异,其特点在于其“总会”xìng质,是联系其他公益组织的纽带,下属有90余家各省市的会员组织,每年向它jiāo纳会费。它也是公募xìng质,在全国有由专业和志愿人员组成的特殊网络。 以上只是举其荦荦大端,以见一斑,绝非全面介绍。在全国以及地方省市还有许多类似的组织,其知名度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这些组织尽管都隶属于政府,但总的趋向是更加独立,与主管单位的联系日益松散,资金来源中政府财政的比例日益减少,而更多依靠向社会募集。在目前中国的形势下,相当长时期内,此类组织在发展现代公益 事业中将起骨干作用。 《财富的归宿》 第一部分灰色地带 二、 “灰色地带” 按照正常的逻辑,根据目前的规章制度,似乎很少有私人公益组织能有存在和开展活动的空间。但是在现实中有许多事情并非黑白分明,非此即彼。我国现在正经历空前的特殊转型期。令人鼓舞的、推动进步的强大动力与来自传统势力、传统观念以及滞后的规章的阻力并存。不过具体到公益事业领域,还存在另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 章 “中国特色”的因素足以平衡规章的束缚,那就是灵活xìng。在严格禁止和完全合法之间有相当大的活动空间,没有正式名称,可暂称之曰“灰色地带”,也就是在合法与“非法”之间、政府与非政府之间、公营与私营之间的地带。正是在这一区域内,近年来各种民间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对教育、扶贫、救助fù女儿童、关心老弱病残、环境保护以及学术研究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这一现象也说明一方面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对公益事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孕育着丰厚的财源和善心的潜力,二者汇成不可抗拒的潮流。 此类非营利组织形式多样: 有些名义上隶属于某个政府机构或官办组织,但实际上是由私人运作,很少受到政府关注。有些是民营企业家或公司出资,在工商部门注册,根据条例的规定有一个本专业的主管部门,但联系比较松散。它们都被称作“民办非企业单位”。尽管这一称号有些古怪且不合逻辑,但已有不少这类组织在这样的安排下存在多年,并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工作。它们所面临的最大的不便是作为事实上的非营利组织,它们不享受自动免税的待遇,而在实践中这个问题可以在有关组织和税务以及其他行政部门之间通过个案协商用变通办法部分地解决。此外,还有形形色色的个人和小规模的草根组织活跃在公益事业的领域内,几乎每一个省都有,特别是在边远贫困地区。这是最有潜力和值得关注的部类,但对它们又难以认定,难以统计,也难以作概括的描述。甚至以“民间”、“草根”来形容也不确切,因为有许多组织名义上由当地政府与个人合作运营,实际上政府的作用很小,只是给予某种准许或默许。不过这一默许也很重要。有一些组织在严格意义上讲可能不算“合法”,因为没有主管单位,也不能正式注册,但也并未被指为“非法”。只要地方当局认为它为当地带来好处,并无冒犯之处,就可以存在下去,并可能受到欢迎。民间的公益活动大体上又可分为个人的和企业的。以下就这两类各举数例以见一斑,当然是挂一漏万的。① 《财富的归宿》 第一部分茅于轼的创举 (一) 个人 1 茅于轼的创举 茅于轼是著名经济学家,原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他的著述的特色之一是把经济学与社会lún理、公民教育联系起来。1992年退休后,他就致力于把他的理念诉诸实践,追求一个既繁荣又公正的社会。1993年他与其他几位经济学家创办天则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间研究所(非营利组织),后来又成立“天则咨询公司”(营利机构),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处着重讲他与公益事业有关的活动: (1) 小额贷款。 1993年,茅于轼与汤敏(亚洲开发银行驻京办事处首席经济学家)共同创办“龙水头村民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龙水头基金会”),在山西省临县龙水头村,援用孟加拉尤努斯创建的格里曼银行的小额贷款方式。第一笔资金来自茅本人捐出的500元,他证明对一个贫穷农民来讲,有没有这500元,结果可以大不相同。这一做法取得最初的成功之后,逐步吸引了当地政府以及国内外媒体的注意,资金源源而来,一种是捐赠,一种是以存储方式,可以收取利息,但大多数存款人把利息再次投入基金。放贷的主要方面是农业生产、小企业、医疗和教育。尽管用于后两项的数字要小得多,但改善健康和教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可低估。1998年这一模式扩大到另外两个村: 湍水头与小寨上。最近,在茅的建议下,基金会又把部分资金外加关心教育的人士的捐款成立专门项目以补助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员。这些教员经过资格考试加以调整,可以每月增加80到120元的收入(原来的工资每月只有80元)。 根据2004年公布的数字,龙水头基金会的资产已经从最初的500元增至53万元,10年来共放出180万元,成绩显著。其意义不仅在于以小额低息或无息贷款帮助穷人开始创业,更在于传播一种新的观念,使他们由此懂得了投资、贷款、风险等知识,依赖自己的勤奋和信誉脱贫致富。随着城市居民和富有的村民逐渐投资,基金会也建立起贫富之间的纽带,这种贫富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慈善的基础上。实践证明,在贷款到期时偿还率很高,大多数受惠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增加了收入。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和诚实得到他人的帮助,建立了新生活。这一尝试的价值受到许多学者以及世界银行的肯定。有人将它比作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晏阳初的乡村建设运动。 尽管如此,根据目前的法律制度,这一做法原则上还是“非法”的,因为并没有正式注册。由于其从一开始就建立严格的会计审计制度、规范的cāo作和财政完全透明,它经受了政府部门的各种审查,所以迄今为止,它还在“灰色”区域继续运行,并作为有创意的、见实效的公益事业范例,享有较高声誉。 (2) 富平职业技能学校。 尽管龙水头基金会的实验富有成效,赢得多方赞誉,但其创办者在长期的扶贫实验中仍深深感到,由于城乡之间天然存在的差距,农村的就业机会匮乏,他们转而把目光转向如何帮助农民进城谋职就业上。 茅于轼认为,农民进城能否顺利就业,关键在于两点: 一是有无高效的就业培训,二是有无良好的就业中介机构的引导。因此他与汤敏决定为农民进城务工办一所职业培训学校。他们选中北京家政服务业作为开端,专门为城市居民培训合格的家政服务员。学校起名为“富平”,既为“扶贫”之谐音,又有使平民百姓尽快富裕起来之意。富平学校提出两大目标: 一是为农村低收入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二是推动城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创造新生活。学校致力于打造出一条低收入农民进城务工,进而脱贫的新渠道。职业学校定位为非营利机构,实行股份制,股东投资不分红,办学收入用于学校发展。茅、汤二人自己慷慨解囊,并得到一些志同道合者在他们的感召下的赞助,学校筹得了开办资金,2002年在北京通州区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学校起初专门培训家政服务员,故又称“保姆学校”。在招收生员和解决运作经费方面,他们摸索出一条道路,把富平学校变成农村扶贫工作的一个有机环节。具体做法是与一些省的扶贫办签署协议,由当地扶贫办负责招生、体检、办理各类证件并将学员安全护送至北京站,并承担学员一半的食宿培训费;学校则负责学员进京后的培训和推荐就业,并先期垫付其余一半的食宿培训费,学员在毕业就业后分3个月偿还。学校向雇主也收取一定的手续费。食宿培训和手续费都尽量低廉。这一cāo作方法行之有效,进展顺利,招生量迅速上升。许多贫困地区政府对此十分热心。学校现在已经与国务院以及安徽、湖南、河南、甘肃、陕西五省的扶贫办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到目前为止,已培训并介绍上岗5000名学员。2004年10月又申办了“富平家政服务中心”,把服务送到社区。 除家政服务外,目前富平学校还有两个中心: 一个是“农民工城市发展协作中心”,以纺织服装行业为突破口,开展与制造业工厂的联合培训与就业安置服务,目前已培训农民工500余名进入服装制造行业,并在工厂辅助下成立了工人互助网络,促进工人与管理层的良好对话,关注工人的权益保护与职业发展。另一个中心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进一步推进与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合作,促进以体面就业为核心的扶贫工作,同时为政策创新提供参考。 总的说来,富平学校体现一种理念: 不仅帮助进城农民体面就业,获得基本经济收入,还要帮助他们在城里逐步立足,实现自我发展。目前除中国有关部门外,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国际计划等国际援助机构都给予资助和合作。其创办人打算下一步扩大到培训北京下岗职工,帮助他们做家政服务公司“小老板”,尽快实现培训和就业的“双赢”。 (3) 扶贫基金会。 2004年1月,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以后,茅于轼与一些热心公益的人士又在已有的基础上筹备成立扶贫基金会。现在已经取得阶段xìng成功,正在争取注册中。 《财富的归宿》 第一部分张淑琴的“中途站”和“儿童村” 2 张淑琴的“中途站”和“儿童村” 张淑琴原是西安一所监狱的警官。她见证了太多的刑满释放的fù女由于难以为社会所接受而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所以就想建立一个名为“中途站”的机构,帮助这些fù女进行职业培训、心理咨询和就业,机构成立了,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其后,她注意到许多服刑人员,特别是女犯,她们的孩子处于无人照管而且受歧视的境地,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1996年, 她得到当地一名企业家郭建华的赞助(郭建华本人曾在“文革”中坐过牢,改革开放后经商致富),合作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收容罪犯的孩子的“儿童村”。张淑琴为“儿童村”找到了主管单位,并在陕西省司法部注册,接着又在陕西陇县与河南成立了类似的儿童村。随着名声越来越大,捐助款项源源而来,同时全国各地纷纷申请把类似的儿童送到儿童村来,或呼吁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类似儿童村。此后,郭建华留在陕西继续办原来的儿童村,张淑琴于2000年赴北京,建立了“特殊儿童教育中心”,附属于全国慈善总会,这实际上是“儿童村”的全国xìng组织。到2003年,已有4所“儿童村”,收留培养了400名服刑犯的子女,迄今为止,这些儿童及其刑满释放的父母无一重新犯罪。 与其他自发的民间公益组织一样,张淑琴也遇到了作为非营利组织注册的困难。“儿童村”只能以“罪犯子女教育研究所”(现在称“北京太阳村儿童教育咨询中心”)的名义在工商局注册,因此不享受税收优惠待遇,也不能进行公募,只能依靠个别的热心人捐赠以解决经费问题。例如校舍是一位马来西亚人所租用的,他慨然无偿地借给“儿童村”10年;医务所是一家yào厂捐赠的;其余捐赠来自包括雀巢、奇异等企业以及英国“拯救儿童”等组织。“太阳村”的孩子也学习一定的劳动技能,如开垦种植校园内的小块土地、木工、剪裁等。有一批志愿者为张淑琴的事迹所感动,自愿提供帮助,并协助她成立了“中国照顾儿童志愿者协会”,其作用是动员这方面的志愿者不但为这一儿童村服务,而且也为其他儿童福利工作如孤儿院等服务。 张淑琴一直在探索生产自助、自给自足的道路。据2005年8月10日《公益时报》报道,经过十年的艰难摸索,张淑琴已经找到一条企业化管理的独特模式。她的“北京太阳村儿童教育咨询中心”既是非营利组织,同时又注册为股份制企业,她是法人代表。她注册过后,立即到公证处放弃全部财产,一旦“太阳村”终止存在,则全部财产转jiāo其他救助组织或上jiāo国家。这样,她就可以以这一公司的名义放手进行集资和生产,用以解决“太阳村”的费用。2000年,她在“太阳村”所在地租了一片土地,用以种植蔬菜、玉米,次年又扩租了260亩地,雇佣一些工作人员,加上大孩子的课余劳动,种植3万株梨树和枣树。三年后,果实累累,她又为出售这些果子而奔波,其首先销售对象是监狱。后来,她想出认领“爱心树”的办法,每棵50元,现已认出3000棵,又可用以进行再生产。以后还将进一步发展,例如建立果品深加工工厂以及其他产业,而一部分工作人员就可来自刑满释放人员,这样形成良xìng循环,把安置刑满释放人员与照顾教育服刑人员子女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新的创造。张淑琴从陕西走到北京,还打算将来进一步走向国际,在国外设办事处。不仅是向国外集资,而且是把这种模式向国际上推广。 《财富的归宿》 第一部分田惠平与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 3 田惠平与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星星雨”,英文名称为: Beijing StarsRain Education Institute forAutistic Children) 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儿童早期教育、学前训练及家庭指导的社会服务和研究机构。它初创于1993年3月,于1994年1月经北京朝阳区工商管理局批准注册,正式在北京成立,其xìng质属民办股份制“企业”。其宗旨是:“为有障碍的儿童提供科学化的特殊教育方法及咨询,并进行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训指导,为儿童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奠定基础”。开展的业务范围主要是: 提供儿童孤独症的早期发现、早期教育的咨询指导;对已被确诊为患有“儿童孤独症”的儿童(3至13岁)进行基本能力状况的观察、测评与分析,提供家庭训练指导与cāo作培训;下设“孤独症儿童训练班”,为患儿提供集中型强化训练;向家长提供国际上有关方面的最新资料及本所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外的专业机构与人员进行实践和学术jiāo流。 创办人田惠平是德国留学生,归国后在重庆大学任教。1989年她的不满4岁的儿子被确诊为“孤独症”,而国内目前尚无专门为这类儿童设立的学校。田惠平在经受打击和痛苦之余,了解到在我国约有50万左右此类患儿,于是她下决心创办能使中国的孤独症儿童也能受到教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4 章 育的机构。1993年,她辞去教职到北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创办第一家教育孤独症儿童的学校,称“星星雨儿童研究所”。“星星雨”的命名由来一是美国电影《雨人》,二是台湾人把患孤独症的孩子昵称为“星星的孩子”。学校的功能有三方面:对儿童的治疗和教育,对家长的培训,以及向社会宣传以使人们了解并接受孤独症和其他残疾人。 与其他私人创办的非营利组织一样,田惠平的研究所也遇到“身份”问题: 找不到主管单位,不能在民政部注册,而只能在工商局注册,因而享受不到税收优惠。这样,她就必须依靠学费维持运转,而这样的话学费也不能太低。这对家长不公平,因为他们本身是纳税人,却并没有因孩子的缺陷享受政府或单位的福利补贴。而且,贫困家庭的孩子仍然不能进来。教职人员只能依靠志愿者,或接受低薪。但是这种教育的xìng质又需要目前在中国甚为短缺的专业人才,因此缺乏称职的教员成为一大困难。 “星星雨”创办的曲折过程和“身份”定位也典型地说明了现阶段中国草根组织的困境和变通的出路: 田惠平1993年3月到北京,最初在一家幼儿园任教师,收治了6名孤独症儿童。但因幼儿园是属于一家私人公司的,收治孤独症儿童不能带来经济利益,两个月后公司就终止了对田的聘用。于是田惠平争取到北京西郊培智学校的马校长免费提供学校内的两间平房作为教室和宿舍,开始创办自己的学校“星星雨”。“星星雨”开始靠收取一定的学费来支付教师的工资和必要的伙食费用,进行简单的经营。但维持了3个月,又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干涉,被迫搬走。同年9月搬到北京聋儿康复中心,开始了募捐活动,并支付房租,购买设备,逐渐走上正轨。1994年1月,“星星雨”正式注册成立。以后又经历几次搬迁,于1997年购买了房屋,搬至目前的朝阳区东旭新村。 “星星雨”在正式注册之前,田惠平试图寻求政府和社团的支持,希望以政府或社团为其业务主管单位,自己仅负责教学任务。她先后同国家教委以及多家“GONGO”商谈,都未有结果,于是只能独立注册,并且不能作为民间社团而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工商局注册,注册资本10万元,法人代表田惠平。其内部也不设理事会,决策权、领导权基本上由所长田惠平掌握。工商部门对于民办非营利机构的管理很不规范,只能用管理营利机构的办法来管理。这是在我国当前独特条件下的独特形式的组织: 它不属于民间社团,因此没有业务主管单位,它既是自下而上的草根非营利组织,同时也属于“民办企业”。在法律上并无明文保障此类组织的税收优惠,但是“星星雨”以其发展业绩获得了工商税务人员的理解,可以获得在纳税方面的“照顾”。 后来,田惠平还建立了“孤独症儿童家庭救济基金”,以补助失业父母、孤儿以及其他患此症的儿童。但是这一基金又不能成为公募基金会,因此不能大规模向企业及社会募捐,只能分散地接受个别捐赠。不过由于田本人在国外留学的经历,可以利用她的知识和资讯发展国际联系,逐步得到国际承认和支持,目前大部分资金捐助来自国外,包括德国驻华使馆。除了资金外,还获得了专业上的支持。田惠平自学校建立以来已多次访问国外,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包括引进美国新泽西伊登服务中心的“应用行为分析法”,把它列入培训家长的课程中。在管理制度上,也严格符合国际规范,财务完全透明,从而建立了较高的信誉。 截至2004年,“星星雨”已为全国1010个家庭提供了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咨询及家庭辅导服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从事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的专业教师。累计接受捐款总额达到140万。目前,“星星雨”共有专职员工15名,其中全职教师8名,兼职人员2人。 2002年,田惠平总结她8年办学的经历:“作为为残疾人服务的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我自己没有固定的收入;为了向孤独症儿童打开大门,我必须经常面临各种挑战,包括经济上的和专业上的。但是我知道该怎么做。我感到快乐,因为我找不到其他更好的、与我的孤独症儿童共同生活的方式。我可以把我八年来的经历描述为‘通向星星的路程’”。 应该说,这段话也可以代表大部分当前在中国有理想的、有志于公益事业的人士的经历、甘苦和心情。 《财富的归宿》 第一部分廖晓义和“北京地球村” 4 梁从诫和“自然之友” 梁从诫是中国最早的环保志愿人士之一。他从最初保护云南的金丝猴开始,逐步发展到保护其他稀有动物、森林、水资源等等。他于1994年创办“自然之友”,其主管单位就是他任教的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中国文化书院”其实与他从事的环保工作并无关系。现在“自然之友”已有1000多个个人会员、20多个团体会员。梁是名人之后梁启超之孙,梁思成和林徽音之子,本人又是全国政协委员。在宣传上多少有些优势,“自然之友”现在是中国最著名的倡导环保的组织之一。其资助来源大部分来自境外,包括福特、拯救未来协会、壳牌石油公司以及香港一些企业等。近年来大陆的捐助也日益增加,其数目接近国际资助。 另外梁从诫也用他的影响支持其他一些活动,如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保护活动。他以70高龄走访了海拔4000米高的可可西里高原,同时他也是可可西里纪录片和民间保护藏羚羊志愿者组织“藏羚羊团队”的热心支持者,为他们做了许多宣传工作。 5 廖晓义和“北京地球村” 廖晓义是留美归国学生,是我国热心倡导环保的民间志愿先驱之一。她于1996年在北京成立“北京地球村”,以宣传和提高公众对环保的觉悟为宗旨。最初的资金来自她个人的捐赠。由于她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赢得了国内外声誉,赞助也随之而来,包括国际基金会。目前“地球村”在北京有办公室、十几名全职工作人员,在全国各地有志愿工作者网,成员达4000人。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在广西的访问以环保为主题,廖晓义曾代表环保人士参与同他的座谈。“地球村”的工作主要是宣传教育。其活动有: 在中央电视台曾开辟“环保时间”的栏目,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并推动公民监督当地政府的环保政策;举办培训班,发表学术研究报告;组织专家网,向决策者提供环保问题的咨询服务等等。“地球村”还与国家环保局合作编印了中国第一部《公民环保指南》。 以上是几个成功的例子。这几位私人公益家及其事业有几个共同点: (1) 个人的动机来自一种对社会的使命感,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极端执着,足以克服各种艰难险阻。 (2) 有思想、能实践、知识水平较高,能提出有创造xìng的方法,并懂得经营和cāo作。如“小额贷款”、富平学校以及“星星雨”等机构,从一开始就按照国际规范,财务透明,一丝不苟,经得起任何方面的审查。 (3) 或是由于自己的学识成就的背景,享有一定的声誉,容易取得公众的信任,或是通过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和成绩赢得声誉和信任,有能力、有机会建立广泛的国际联系,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以上几条都是私人公益事业得以存续的重要条件。他们遇到的困难也是相似的: 首先是卡在主管单位这一关,无法便捷地作为非营利组织注册,因而不能大规模公开募捐,也不能名正言顺地享受税收优惠。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靠自己超常的毅力和灵活的智能。这里个人因素起很大作用,于是接班人问题就涉及组织的延续。例如梁从诫与茅于轼都已超过70岁,进一步使其事业制度化已经提上日程。这方面,富平学校做得较好。如果扶贫基金会最终能成功地建立起来,对中国的私人公益事业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先例。其他的私人公益组织凡是比较成功的,大多有以上的特点。 另外一些自发的私人公益活动就没有那么幸运,有的开始时得到媒体宣传,一时很为公众看好,但不久就销声匿迹,或出了问题,甚至变成丑闻。这里举一个为媒体广为报道的例子,即“胡妈妈”的“中华绿荫儿童村”。 “胡妈妈”本名胡曼莉,是武汉一名中学英文教员。据最初的报道称,她于1989年的一天,清早开门发现门口有两个被抛弃的婴儿,出于怜悯,她把他们抱回家抚养。后来见到这类弃婴事件很多,就起意办一个收容弃婴的孤儿院。1992年,她成立了“中华绿荫儿童村”,在武汉民政局注册,有了可以在社会上募捐的合法身份。收容的婴儿越来越多,她又负责为他们找寻抚养的家庭,久之便与“美国妈妈联谊会”取得了联系,并且接受了后者大量捐助。在一段时期内,她与她的“绿荫村”是媒体宣传的对象,她本人还到过北京,争取到与一位副总理合影。这张合影给了她在当地领导面前很大的资本,并有助于她集资。1995年她在福建一座寺庙前举办劝募活动取得很大成功,因此认为福建人比较慷慨,就把“绿荫村”搬到了福州。1999年,她作为“美国妈妈联谊会”的代理人到云南丽江,主持成立“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直到2001年4月,她还以富于爱心的“中国母亲”形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上。但是同年6月,“美国妈妈联谊会”就把她告上法庭,称她在联谊会捐助的巨额款项上有欺诈行为。在此以前已经有人揭发她一些问题,在“美国妈妈联谊会”的诉讼过程中,各种内幕逐渐揭露出来。据说在福建那次集资活动中人们已经发现她许多欺骗行为,她对那些儿童的态度也是人前人后截然不同,私下甚至有虐待行为。更重要的是她的账目混乱,经不起审查。在此以后,民政部表示从来没有批准过这一儿童村,因为根据我国规定,个人无权进行孤儿收养的业务。单从目前媒体已披露的情况来看,局外人无从判断胡曼莉是从一开始就存心以公益为名骗取名利,还是以行善始,由于管理不规范,逐渐为名利所腐蚀。无论如何,她曾在武汉正式注册。这样一个管理混乱的组织能存在这么久,而且获得如此高的声誉,说明在这方面严重缺乏监督机制,也说明人们对营利与非营利活动的界线认定混乱。这不是个别例子,类似的案例常有披露。更多的并非由于欺诈,而是由于得不到合法地位,或缺乏理解和支持,难以为继。如果对民间公益活动政策明朗化,法规合理化,同时健全监督机制,诸如胡曼莉这种案例是可以避免的。 不过,由于民间公益活动是应时代所需而产生的事物,代表进步的潮流,有很强的生命力,在艰难的条件下还是百花齐放、发展壮大,良xìng的、成功的活动还是远超过失败的例子。其贡献不仅在于帮助需要的对象,更在于提高全社会对公益事业的觉悟。 《财富的归宿》 第一部分企业家的觉醒 (二) 企业家的觉醒 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在中国大陆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事物。第一批出现的“新富”多是农民出身,从乡镇企业发家。一般说来,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现代观念。有些人暴富之后,或是自己,或是其家人开始过骄奢yín逸的生活。比较普遍的传统思想是把财产留给子孙。有时也慷慨解囊,但多为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例如赠予足球俱乐部或歌星演唱会之类。曾有一名富商公开宣布送给一位当红影星一座别墅,引起舆论哗然。事实上此类捐赠目的往往是为自己或企业作宣传。当然也有为慈善事业的捐赠,但大多是救急xìng的,如水旱、地震等天灾,或经媒体报道的患重症的儿童医yào费等等。不过,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企业经历了向现代化的转变,人员的成分和观念也有很大的转变。这主要指民营企业,也包括国营乃至合资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那些有幸“先富起来”的人社会责任感也在提高。从个别分散的个人追求迅速发展成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并体现到行动上。以下举例为证: 1 光彩事业 这是最早的民营企业联合的扶贫行动,也是比较成功的。组织的名称是“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以下简称“光彩协会”)。1994年 4月,10位民营企业家在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议上联名倡议“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其宗旨是:“以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民营企业为参与主体,包括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共同参加,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共求发展,共谋利益,共创利润,共享文明安乐,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共同富裕。” 这项光彩事业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是单纯的捐款,而是组织民营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办实业,于企业和当地人民两利。中国传统观念是“义”与“利”对立,而这项计划则是提倡“义利兼顾”,其解释是: 既坚持和提倡对祖国尽义务,对社会尽责任,又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合法利益,达到二者统一。从企业的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按企业行为和经济行为的规律办事,从而具备可持续xìng发展的条件。 活动内容以参与西部大开发为重点,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其运作方式是把一个个项目作为具体目标和服务对象,以项目投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5 章 为中心,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发展贸易,并通过包括捐赠在内的多种方式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进步。凡参加此项计划的企业人士必须每年为贫困地区培训一千名人员,并吸收他们参加自己的企业,为当地的发展作出贡献。以项目为根据和基础,建立起政策、资金、信息、宣传和社会荣誉等支撑系统。 这项计划有多方面的作用: 消除贫困;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渠道,包括帮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促进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团结,发展人权事业;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界人士提高自身素质,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等等。除此之外,它从一开始就以“为政府分忧”为宗旨之一,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带有统一战线xìng质。因此它没有其他民间自发组织所遇到的困难。“光彩协会”的主管单位是统战部,在民政部注册为全国xìng的非营利、非政府组织。事实上,它还带有中国特色的公私合营xìng质。组织的主要成员是民营企业代表,但是会长是历届统战部部长,秘书长是统战部副部长兼全国工商联副会长胡德平。民营企业的代表则列名于副会长和副秘书长。 这一计划属于比较成功的范例。根据其发布的报告数字,截至2003年9月20日,投资类实施项目9765个,参与企业家人数14407人,到位资金总额523.73亿元,培训人数200.35万人,就业人数210.24万人,扶贫人数459.46万人;捐赠类项目10536个,参与企业家人数13684人,捐赠总额85.04亿元。捐赠的内容除救灾外,重点为学校(包括新建学校和改善原有学校的条件)以及为残疾人建立福利工厂等。至于投资项目则因地制宜,多种多样,从在云南边远地区开辟香蕉农场到在西藏建立藏yào制yào厂等等。特别是在中缅边境有名的dú品“金三角”地区把种罂粟的农场改造成种柠檬的农场,并建立柠檬加工生产线,取得卓越成绩。到2001年,已帮助1万名农民种植3333顷柠檬,每年为原本赤贫的农户增加1500元收入。这项工程已影响到缅甸境内的掸邦大批原来靠罂粟谋生的农民改种柠檬或香蕉等其他作物。此项工程得到中国禁dú部门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充分肯定。 有些贫困地区的受益者脱贫之后自己也独立创业,并转而加入光彩计划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计划所覆盖的地区传播了新观念、科技知识以及公民权利、儿童权利、种族平等、男女平等和环保意识,大大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2000年,光彩协会取得了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非政府组织特别咨商地位。2001年,与经社理事会共同发起在北京举行“21世纪光彩事业国际研讨会”,有来自20个国家的40名代表参加。 《财富的归宿》 第一部分香江社会救济基金会与翟美卿 2香江社会救济基金会与翟美卿 2004年, 香江股份有限公司以5000万人民币建立了香江社会救济基金会,并根据新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在民政部注册。这是第一家被批准直接在民政部注册的私人企业建立的基金会。同时,香江集团总裁兼基金会会长翟美卿以对扶贫的特殊贡献得到国务院下属的扶贫基金会的表彰。在获得表彰的人士中她是唯一的民营企业人士。 香江公司是翟美卿同她的丈夫刘志强于1990年创立的企业,从家具发展到家装,再到房地产,同时也拥有号称是中国最大家庭装饰企业之一的金海马公司。香江公司购买大量广东开发银行的股票,成为第一家介入国有金融机构的私人企业。这家企业还是守法纳税的模范,其下属企业经常受到当地政府表彰。香江集团董事长刘志强拥有全国政协委员等多项头衔,同时也是上述“光彩协会”的副会长;翟美卿是广东省政协委员,并于199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fù女”之一。香江集团从一开始就投身公益事业,尤其是教育,其捐赠随企业的发展而增加。除了向现有的青基会的项目(如希望工程)捐赠外,还为特殊领域的教育建立专项基金。在香江基金会成立之前,该集团的各项公益捐赠已达2亿5000万人民币,其中近9000万用于在各省的贫困地区开办扶贫企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3阿拉善治沙基金会 2004年2月,由10家企业家代表集会发起成立治理沙漠基金会,取名“SEE”,是英文society(社会)、entrepreneur(企业家)、ecology(环境)的缩写,取意为企业家担起对社会和环保的责任。发起人是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家,包括国营和民营企业。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及多种生物和文化的生存。目标是动员100家中国企业作为发起者,每家每年捐10万元,连续10年达到1亿。该基金已取得意大利政府支持,允诺捐助1000万欧元,约合1亿人民币。这一创意最初来自少数曾经访问西部的企业人士,他们为千里不毛之地,特别是内蒙古的沙漠化所震动。其中一名民营企业家宋军首先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湖边开创事业,决心在那里长期从事治沙工作,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5年。显然,这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及。他的精神感动了其他企业家,一项创意逐渐浮出,于是有了2004年2月之举。现在已按照计划,得到百名企业家作为发起人,如期于2004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日正式成立基金会。这是全国xìng的组织,但是为注册方便,在阿拉善地区民政局注册。 这当然不是第一个致力于治理沙漠的组织,例如2003年底林业部主管的绿化基金会就设立了“防治沙漠专项基金”。不过那主要是政府行为,其任务主要是提供信息和咨询、推广经验和向各方筹集资金,而阿拉善基金会则是第一个由企业界自发创建的基金会。它虽是非营利xìng质,却不是捐赠型的。在已有的个别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计划中的运作方式是用种子资金在阿拉善沙漠地区建立种植园,引导当地农牧民种植一种特殊的有利于改善沙漠环境的梭梭树,同时利用寄生于这种树上的ròu苁蓉,制造食品加工工业。这样,既可以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又可以转移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从而在当地环境、当地人民生活和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之间建立良xìng循环。 这一计划尚在发起阶段,科学家和专家们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可行xìng论证。其计划如何实施,在何种程度上取得成功,尚需时日证明。无论如何,这样大批的企业家能聚在一起对这样一项计划达成共识,已属难能可贵,表明一种进步的观念已得到大家的认同,不但是环保意识,还有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整个讨论过程中,与会者强调公益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同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现代公益事业是人道主义与市场效率的结合,并且将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融入推进人类福祉的事业中。令本书作者感到欣慰的是,据《公益时报》对会议的报道,在发起会议上,不止一人发言中提到从《散财之道》(本书第一版书名)一书中得到启发并为他们的论点找到依据。 以上只是少数突出的、带有开创xìng的事例,当然不能概括目前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形形色色的企业公益事业。这种发展与政府政策的演变是分不开的。尽管中国的非公有企业差不多与改革开放同步,而且一开始就显示出茁壮的生命力,对国民经济做出积极的贡献,但是政府对它的承认是经过曲折过程的,其合法地位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被确定下来。2004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一次明确保护公民合法的私人财产。显然,作为私人企业从业人士,在自身的地位和财产还没有得到保障之前是不可能放心进行公益捐赠的。企业公益捐赠的蓬勃发展基本上从90年代后期开始,也说明这一点。自21世纪开始,出现了“企业公民”的观念,在不同的组织发起下,已经举办过多次“企业公民论坛”。这一趋势说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在加强,并且把个别的慈善行为与群体对社会的责任联系起来。毋庸赘言,在中国的特定条件下,政府的政策和态度是起决定xìng的作用的。前面所举成功的事例都是与政府的支持、理解和鼓励分不开的。现在仅仅是开始,要使私人或企业的公益事业遍地开花,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还有赖于各方面观念的进一步更新,有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现在进行公益捐赠的企业和个人这样为媒体所大肆宣传报道,国家对此设立各种表彰和奖项,其本身就说明这项事业还处于初始阶段,没有成为正常的、司空见惯的事物。 《财富的归宿》 第一部分宗教团体 (三) 宗教团体 1爱德基金会 宗教团体从传统上讲,慈善活动应是题中之义,不过传统的慈善布施之类不是本书讨论的范围。有一家基督教基金会值得一提,那就是爱德基金会。它是著名基督教领袖丁光训于1985年创立,惟一经过官方批准公开接受外国教会和宗教人士捐赠的中国基督教基金会。这一组织开办资金为65000美元,到2000年资产已达600万美元。它支持的项目覆盖面极广,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教育、盲目症防治与复明、赈灾、城市社区建设与乡村发展,地域遍及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爱德基金会可算是中国最大的有基督教背景的、从事公益事业的独立非营利组织,且得到政府的充分认可。它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一百家以上的教会团体的捐赠,主要是西方国家,也有日本、韩国和新加坡。 三、 联合机制的出现 目前中国还没有美国“基金会理事会”或“基金会中心”那样的组织。不过近年来已经出现向着这一方向发展的协调xìng质或咨询xìng质的组织、中心和刊物,发起者既有官方也有民间。广义的“非营利组织”和特定的公益xìng组织正在形成一个专门领域,这是值得注意并令人鼓舞的发展。比较重要的全国xìng的组织和刊物如下: 1 《公益时报》 2001年民政部所属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创办的报纸,每星期三期。这是中国第一张专门致力于公民与公共福利事务的报纸。其宗旨是一方面提供需要帮助的人群和情况的信息,另一方面报道有关公益慈善的活动、组织和人物,从而宣传和推动全社会各方面关心公益事业。报道的内容包括个案事例的深度报道、有关的政策法规指南、各种组织介绍、互助活动、社区服务等等。除其他版面外,报纸还设有“企业公民”专栏,刊载企业界人士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的认识的讨论,提出如何最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见解,并重点报道突出的企业公益活动。报纸不仅起到传媒的作用,而且也是组织活动中心。它已经出面组织了多次研讨会。自2004年起举办“公益论坛”,讨论与中国公益事业有关的一系列议题和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议题邀请有关学者专家与实际工作者共同讨论。 尽管该报纸隶属于政府部门,它的立意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表现出为弱势群体服务的使命感。2004年6月,在该报三周年纪念之际,还出了以人权为主题的专刊,其中以大量篇幅摘登了在北京举行的一次论坛上众多学者的发言,内容主要是把保障人权写进新修改的宪法的重要意义。这些发言内容的新意在于强调人权的核心是人的尊严和公正,与公益事业相关的是,特别强调法律救助以帮助公民维权的重要xìng。这家报纸也讨论公益事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应该说在目前的中国还是属于比较前沿的话题和理念。 2 中国 NPO 信息咨询中心 最初,在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下有一个非正式的、松散的非营利组织联合会,主要是互通信息,就共同的问题进行一些讨论。2001年正式改组为目前的形式,即“中国NPO信息咨询中心”,其创办人和主任就是原来的自然科学基金会会长商玉笙,一位退休物理学家。该中心在工商局注册,其主管单位是经贸部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促进会”,不过后者不介入其工作。 顾名思义,“信息咨询中心”最主要的任务是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以便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为此,设有内容丰富的面向全国的网站。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培训人才。非营利组织的专业人才在中国几乎是空白。这项工作在2000年已经开始,2001年对全国NPO的需要做了一番调查之后,进一步有系统地开展培训工作,分专题开设系列讲座,并围绕不同主题举行研讨会,主题有: NPO 公共管理、负责人的高级训练和研究以及NPO专业人员的能力培养和训练等等。讲课人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台以及国外。目前与美国的麦克里兰基金会(The Maclellan Foundation)有一项合作培训计划。鉴于当前中国问责制的问题比较严重,该项计划专门设立了关于“问责制”的课程。此外,它还为北京一些组织提供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jiāo流的平台,有时也组织一些国际研讨会。它经常发表研究报告,自2003年12月起,改成季刊,名为《NPO探索》。 该中心的主管单位只是名义上的,对它并没有任何资助,也不加以干预。中心的经济来源是围绕每一个项目的募款,捐赠者来自国内、国际,世界银行以及福特、亚洲和麦克里兰等基金会都曾对其项目予以资助。它虽然是非营利组织,但是在工商局注册,并不自动享受免税待遇,但是它作为守法的、卓有声誉的公益xìng和教育xìng组织,在税务部门已享有良好的信誉,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6 章 以每年逐项与税务部门协商减免税收。迄今为止,这一做法尚能维持。 《财富的归宿》 第一部分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 3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 这个组织的前身是中国国际经济技术jiāo流中心的民间组织部,是国务院指定为协调中国民间组织国际合作的机构。1993年,这一机构独立出来成为现在的“促进会”,在民政部登记为非营利组织,在全国各地的公益xìng组织中发展会员。到2003年已有115家会员团体,主要是致力于扶贫、环保以及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民间组织。“促进会”作为中介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基层社团集资和提高能力。1986年,“促进会”与“欧中非政府组织”(包括德国、英国和荷兰的组织)签订了第一项国际合作协议。现在已经与超过140家外国组织建立双边或多边合作。根据其2002年底公布的数字,它已经从19个国家和地区的60家民间组织募集到2.7亿人民币的项目资金,同时从国内募集到1.7亿匹配资金。这笔资金用于分布在从北京到西藏的21个省、市、自治区的78个贫困县的272个发展项目。内容多与扶贫和可持续xìng发展有关。 “促进会”虽是政府下属的机构,但其会员组织有许多是真正的草根团体。在这个意义上,它的作用既是政府与私人公益活动之间的桥梁,也是国际赠予者与中国接受者之间的桥梁。在目前中国特有的条件下,这也是一种可行且能持续的方式。 4中国民间组织网站 2003年11月6日,中国民政部正式建立“中国民间组织网站”,专门为此举行了仪式,并由民政部长亲自点击鼠标予以开通。这说明民政部对此事的重视。根据在开通仪式上公布的数字,到2002年底中国有24.4万个民间组织,其中13.3万为“社会团体”,11.1万为“民营非企业单位”。网站的任务是及时公布政府的政策法规,协助民间组织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促进透明度以及为全国民间组织之间的jiāo流提供一个平台。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官方对民间组织的态度的重大转变,正式承认这一部类在建设富裕与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地位。 5研究机构 除了上述联络和信息、咨询xìng质的组织外,关于民间组织,特别是民间公益事业的作用的学术研究也蓬勃发展,已形成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门类,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出现专门的研究中心和中长期研究项目。其中现在比较著名的有: 清华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的非政府组织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志愿与福利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非政府组织研究中心,其主持人王名、丁元竹和杨团教授都是这一领域的著名学者。 《财富的归宿》 第一部分境外公益组织的在华工作 四、 境外公益组织的在华工作 本章的范围仅限于民间机构,政府间的援助项目以及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亚洲开发银行以及联合国所属组织与中国政府的协议等不在讨论范围内,不过有时与民间组织有关时,也不可避免有所涉及。本书第十章已经就几家与中国有长期历史渊源的美国基金会的工作作了详细阐述。近年来在这一领域中不仅是美国,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对此这里不作全面详细的介绍。概括地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民间公益活动的迅速发展,境外公益组织在中国的活动也迅速发展,而且可能比中国本土的发展更迅速,范围更广。据2005年9月28日《公益时报》报道,目前在中国各地,包括边远地区,积极从事各种公益活动的境外和国际基金会以及宗教团体估计有6000家。如上一节提到的,仅“促进会”所联系的境外组织就有140家以上。更重要的是,就草根民间公益事业而言,境外资源远远超过本土捐赠,甚至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即使那些政府主导的“GONGO”也越来越多地接受境外赠款。不过,除了福特等少数基金会在中国有办事处外,绝大多数是分散地与有关组织或当地政府建立联系的,要调查和了解其全貌比对中国草根组织的了解还要困难。在这方面,《中国发展简报》(China Develocomnt Brief)的工作值得一提。 《中国发展简报》是一家特殊的刊物,其主持人是一名英国新闻工作者Nick Young(中文名高)。该杂志不仅是一家刊物,其本身也可以算是一个非政府组织。高的妻子是英国“拯救儿童”组织的工作人员,他最初是随妻子来华工作,第一站是云南省。在那里,他开始创办有关国际组织在华的通讯,后来,他们迁到北京,于1996年创办季刊《中国发展简报》,主要是报道中国和外国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活动情况,包括与发展公民社会有关的问题。刊物有英文和中文两种,内容不尽相同。英文版接受境外订户,但中文版仍是非正式xìng质,只对中国相关团体和有兴趣的人士免费赠阅。其宗旨是:“改善在中国资助或执行项目的国际组织之间的信息jiāo流,以非政府组织为重点,并与中国的政府有关部门以及非营利组织分享这些信息,从而促进中国相对独立的信息沟通;推动对中国发展有关的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其资金来源除刊物的境外订户外,也得到美、英、印度一些基金会的资助。这份刊物派出工作人员到全国各地采访,是目前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公益活动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有许多独家报道。1999年,它编了第一部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辞典,收入120家。2003年,它又编纂刊印了中国非政府组织辞典,共收入250家。2004年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订编纂了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辞典,收入200家。如主编高自己承认,由于情况极为复杂,这两部辞典不可能全面准确,但是迄今为止,这还是信息量最大的综合资料,对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都是十分有用的参考资料。 从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名单及其工作的内容来看,其覆盖的地域和领域相当广泛,给人印象深刻。除了笼统的捐赠xìng独立基金会之外,还有无数专门的基金会,涉及的领域有: 环保、动物保护、能源、人口、教育、扶贫、乡村建设、fù女儿童、青少年、老人、残疾人、公共卫生、刑满人员重新融入社会……这只是举其大类,在每一类下面还有各种针对特殊领域的基金会,有些专在某个地区活动,多为云南、贵州、青海、西藏等边远地区。资金来自世界五大洲。就以红十字会为例,就有瑞士、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亚洲地区包括香港的红十字会。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教会有关的公益组织十分活跃,它们比大批世俗的基金会更早到来。它们小规模地分散在极端贫困的地区,根据当地需要悄然做着扶贫工作。据《中国发展简报》统计,至少有150家属于不同教派的团体,或直接派代表来华工作,或间接通过中国的民间组织进行扶助工作,或从境外资助中国的公益项目来帮助中国。它们在中国各地都有合作者和受益者,多数合作者不是中国的教会组织,而是普通的地方xìng民间团体或地方政府。它们的工作基本上不在媒体的视野之内。 外国公益组织在华工作大体上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二是出资在中国建立一家独立的组织。这两种途径都需要中国政府批准,但获得批准很不容易,而多数草根组织和活动的存续却有赖于境外的资金,所以大多数外国在华公益活动也属于“灰色地带”。实际上在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公布之前,除少数经过批准的外,在华的境外基金会严格说来没有合法地位,多数是在默许下进行活动。与中国本土的民间组织一样,这一状况带来很大不便。但是它们组织活动的方式反而更容易些,因为它们在本国是合法的,并根据一定的章程工作,对华捐赠和在华工作也是在计划之中。它们赖以在华继续活动的条件是当地人民和政府确实感到受惠,需要它们。但它们中很多遇到的难题是对它们的要求太多,应付不过来,需要进行严格的选择。它们意识到自己地位的敏感xìng,所以大多行事低调,并小心翼翼,避免触犯中国的禁忌。绝大多数都只做公益项目,不进行思想宣传,少数如环保类的组织在做项目的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宣传,还有如“美国律师协会亚洲法律行动”实际上通过举办法律培训项目宣传法治理念。不论如何,除去提供资金来源外,这些组织存在的本身,它们所关注的领域之多样化,它们的工作作风、管理方式以及对公益事业的观念,都对中国的这一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财富的归宿》 第一部分我国民间公益事业顺利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五、 我国民间公益事业顺利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社会呼唤民间公益事业,同时社会各方面蕴藏着极大的潜力。但是中国的民间公益事业离顺利、健康的发展还有漫长道路,这取决于以下一些因素。 (1) 政府的态度、政策和法规是关键所在。 前面所举的民间组织的个案明显地表明,凡是比较成功的组织,都与创办者的特殊地位能取得政府的支持分不开,而他们所遇到的最大困难也在于如何被承认为非营利组织,取得合法运营的条件。在这方面,政府的态度也有一个转变过程。以前历次所颁布的社团管理条例和有关法规,其主要精神大多以防范为主。对公益xìng的捐赠,只考虑到由官办的组织(GONGO)来接收和处理。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情况开始逐步有所改变。2004年颁布的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体现了这一新的认识。《新条例》是在多年来各方呼吁的基础上,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并借鉴国际经验而制定的,在精神上和具体细节上比以前都有很大的进步。表现在: 除强调“管理”外, 增加了“维护基金会、捐赠人和受益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基金会的财产和收入受到法律保护的内容;纯民间的公益基金会的地位首次得到承认,而且首次把境外基金会包括在内;对基金会的组织、运行、监督和透明度等做了详细的规定,接近国际通行的标准;明确规定允许基金会进行合法、安全、有效的投资增值,使基金会的持续xìng有所保证;税收优惠待遇表述比以前明确,并把基金会、捐赠方和受益者都包括在内等等。尽管现在《新条例》还不完善,但也足以对民间公益力量起到鼓舞作用,引发新的捐赠行为和基金会的成立。 《新条例》刚一颁布,温州市叶康松慈善基金会成为第一家注册的非公募基金会,在浙江省民政局注册。随后,上海有四家新的基金会注册: 复旦大学发展教育基金会、福岛自然灾害救助基金会、吴孟超医学科学与技术基金会以及上海自然与健康基金会。北京到目前为止新成立和注册了14家,其中不少企业和个人实际上已经在长期做着许多公益项目。还有一些已经对中国大陆作出不少贡献,并与中国政府建立了良好关系的境外基金会正在考虑在地方上建立正式注册的基金会,而不是开设办事处,例如香港的宣明会。2005年温家宝总理第一次提出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之后,更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把公益慈善事业提上日程,纷纷以各种方式宣传和推动。凡此种种,都表明政府的态度是关键xìng的。 同时,当前造成各种民间组织的艰难处境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政府的法规和实际作为,《新条例》对此并未予以解决。概括起来仍是两大问题: 一是注册难,二是税收优惠难落实。 注册难主要难在必须有“主管单位”。目前的实际情况不是上级干预过多,而是找不到单位愿意承揽这种既无利可图, 又增加责任, 甚至担风险的事。何况公益事业面非常广, 现有的政府部门无法涵盖丰富多彩的社会需求。许多很受社会欢迎的组织为找不到“婆婆”而犯愁,因为无法注册,也就没有合法地位。 即使符合《新条例》,得到合法注册的基金会,在税收优惠上也只有原则规定,缺乏实际cāo作xìng。2004年1月1日财政部和国税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教育的税收政策”,规定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内的纳税人通过国内民间社团和政府机构向教育事业的捐赠款项可从其应纳税款中全部扣除。此规定也包括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副业所得,境外对教育机构的图书和器材的捐赠也免收关税。这是向前进了一步,不过仅限于教育。现在人们都在期盼覆盖面更广、更具体、可cāo作xìng更强的方案出台。 还有一障碍是注册资金的门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大大提高了。尽管条例对公募基金会有所规定,但在实践中民间组织即使已募足注册资金,也有一些还没有被批准注册为公募基金会的。也许鉴于目前我国的流弊, 本意就是要加以限制, 以免失控。但愿随着条件的成熟, 这一门槛能逐步下降,以便“非大款” 的普通人进行小规模的公益活动。 (2) 公益组织的可问责制和可信度。 在公益组织方面,当前健康发展的中心问题是信誉问题,也就是建立可问责制。综观美国基金会的历史,可问责的问题始终是政府和公众关心的焦点,反映在国会每隔一个时期就要举办的大大小小的听证会和调查活动。基金会和政府经过长期的对话、磨合,才制定比较合理而成熟的法律,既保证基金会的透明度和可问责制,又不妨碍其顺利工作。另外,民间自发地出现许多监督组织,基金会本身也成立诸如“基金会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7 章 事会”这样的组织,既维护本身的权益,也起自律作用,这样,内外都有监督机制。即便如此,还不能完全避免弊端,例如10年前最大的公募组织“联合道路”出现的丑闻,经过几年整顿才勉强恢复信誉。这一问题对中国的公益组织和捐赠活动特别重要。这是由于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法制不完善,结构xìng的腐败渗透到各个领域,再加以在新旧jiāo替中社会价值观失范,造成全社会的诚信缺失。涉及大笔钱财的公益事业不是在真空中的,所以出现以慈善为名行敛财之实的诈骗案,也不足为怪。还有最常见的现象是为某一目的捐赠的款项经过各级政府层层克扣,即使不落入私囊,也被挪作他用(例如“形象工程”之类)。以至于有一位浙江省对“希望工程”捐款的大户,需要专门雇人逐级跟踪其所捐款项,以保证其正当用途。《新条例》针对此类弊病制定了相应的条款,对基金会的管理制度、人员资格、透明度等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果都能得到执行,将有较大改善。但是在目前的中国,执法问题比立法更重要,基金会并不是孤立于整个社会的。因此,为保证各项法规得到贯彻,还需要健全可行的监督机制。2004年8月颁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于2005年1月开始执行。新的会计制度吸收了欧美的经验,并根据中国国情加以改进。这是一项重要的发展,大大有利于非营利组织改进管理、加强可问责制和财务的透明度,并有助于政府和公众的监督。 《财富的归宿》 第一部分企业捐赠方的观念问题 (3) 企业捐赠方的观念问题。 如前所述,中国的民营企业站稳脚跟时间还不长,近一两年来也开始有“企业公民”的观念,虽然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但是真正把自己的命运与整个社会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的还不多。最常见的是,企业进行公益捐赠往往包含有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的动机,所以捐赠常带有宣传自己的附加条件。以至于出现这样的诉讼案: 某公益组织诉某企业违背捐赠款项的诺言,许诺的资金没有到位;而该企业却指责接受方没有履行当初答应的、为该企业做宣传的逐项措施。这件事说明授受双方在观念上都有问题。一般说来,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只有在个人捐献时可以要求冠名,例如以某人冠名的大楼、图书馆、奖学金或讲座等。但是作为企业行为就必须与推销产品严格分开,否则等于免费广告。在税制健全的情况下,捐赠款是免税的,那么以捐赠来为公司做广告就可以算变相逃税。在当前,相当多的企业人士对此认识还是模糊的。作为《新条例》颁布后成立的北京14家基金会之一,“光华慈善基金”(2005年4月成立)提出的几句话也许可以代表一种扭转旧观念、值得推崇的新的理念:“让我去爱而不为感激;让我去做而不为赏赐;让我尽力而不为纪念;让我受苦而不为关注。” (4) 对境外组织需要有明确的态度。 前面已经提到,境外的公益组织实际上在中国大陆已经遍地开花,并与中国的组织建立了多方面的合作,只是行事低调,很少见诸媒体。不过自《新条例》公布以来,境外团体也开始活跃起来,并公开亮相。2005年9月由“全球消除贫困联盟中国筹委会”(GCAP China)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共同在北京举办了“2005全球消除贫困联盟中国千年发展目标论坛”,有11家国际民间组织和150家中国民间组织参加,并通过了《2005全球消除贫困联盟北京宣言》。这是带有标志xìng的大事。“全球消除贫困联盟”是100多家国际NGO于2004年在约翰内斯堡成立的联盟,旨在推动各国政府实现于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千年宣言》中所承诺的目标(包括消除贫困、发展教育、可持续xìng发展等)。此后,包括“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香港乐施会”、“英国海外服务社中国办公室”等7家国际组织发起成立“全球消除贫困联盟中国筹委会”,于是就有了9月的盛举。这是国际组织推动中国民间组织寻找扶贫新模式的一次大活动。 不过,从总体而言,国际NGO在中国的地位仍处于暧昧状态。2005年9月28日《公益时报》发表署名评论,题为“国际NGO考验中国政府智慧”,其中提到,中国政府对在中国的国际民间组织似有不成文的规则: 如果他们给钱,我们欢迎;给一些技术与经验,我们也接受;对其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我们基本上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对于他们从事维权活动,特别是与政治有关的活动,绝对禁止。而NGO的一切行为,又恰恰是基于他们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体系之上。……中国政府……是关上大门,挡住国际NGO潮流,还是张开双臂,拥抱国际NGO的进入?是放任不管,继续让这种尴尬现状延续,还是提早加以引导,纳入和谐社会建设的正轨?这是考验中国政治家们智慧的时候了。 笔者认为,这段话是迄今为止公开发表的最切中要害的评论,故摘录于此。 总之,民间公益事业的兴旺已成不可阻挡之势,一则是有大量的需求,二则是有供应的潜力,三则朝野各方的觉悟迅速提高。其实,捐赠不一定与“发财”相联系,理应是人人随时可行之事。在美国,一般有固定收入的人每年或多或少都做一些捐赠,渠道多而方便,而且也不一定是有意识地“发善心”、“献爱心”,也不需要得到表扬,因为这已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之事。在我国现有的国情条件下,政府与其每年大力宣扬表彰慈善先进人物,不如进一步转变观念,不以少数人可能做坏事而妨碍多数人做好事(对待国际国内均适用),逐步取消限制民间公益事业的障碍,以完善的法律和政策加以引导,庶几可以兴利除弊,形成慈善公益事业百花齐放的局面。就近期而言,这样可使蕴藏在民间的财富和积极xìng有方便而通畅的渠道发挥出来,填补大片社会急需之空洞而节省政府的财力物力,同时调节贫富,缓解社会矛盾;就中期而言,这是实现我国从人治走向法治,改革政府职能的一大进步;就长远而言,逐步使公益事业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可以改变社会风气、公众观念,树立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助精神。总之,既利国利民,对执政者也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注释 ① 以下所有资料来源除特殊提到外,多综合自有关组织在网站上或印刷刊物上公布的资料、《公益时报》、《中国发展简报》,以及作者与有关人士的谈话中直接了解到的情况。 《财富的归宿》 第二部分概论(1) 第一章概论 美国渐进的改良进程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私人公益事业,基金会是其中一种形式,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①它对20世纪美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法估量,有论者称:“美国重要的文化项目,无论大小,鲜有不直接或间接与基金会的哲学思想或影响有关的。”②此话毫不夸张,而且美国基金会的影响超越国界而 遍及全世界。本书讨论的范围主要是整个20世纪美国基金会这一事物的兴起、发展和演变及其在美国以及全世界的作用。 基金会本身是矛盾的体现,有人说它是“靠平等社会给予的特权而存在的贵族机构,是违反‘经济人’的本能而用于公益目的的高度集中的私有财产”。③那些大财团巨头在致富过程中巧取豪夺、残酷无情,如老卡耐基、老洛克菲勒之流有“强盗爵爷”(Robber Barons)的绰号;而他们在捐赠中又如此热忱慷慨、急公好义,以社会乃至人类的福祉为己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现象,体现了一种双重人格,这种双重人格从某种意义上也是美国国民xìng的缩影。 个人发财致富后捐赠一部分财产于公益事业,古已有之,中外皆然,非美国所独有。在欧洲主要由教会兴办的各种慈善事业,远在罗马帝国时代就已存在;在我国“为富而仁”、“乐善好施”也是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不过这些与正式的基金会还不是一回事。19世纪的欧洲、俄罗斯和美国已经开始有少数名目不等的私人基金会。但是基金会成为一种完备的制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和影响之重要,确实是20世纪美国的独特现象。 美国基金会中心给的正式的“基金会”的定义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有资金(通常来自单一的个人、家庭或公司)并自设董事会管理工作规划的组织,其创办的目的是支持或援助教育、社会、慈善、宗教或其他活动以服务于公共福利,主要途径是通过对其他非营利机构的赞助。” 美国基金会多如牛毛,而且在不断变化中,每年都有新的出现,资产大小差别极大,自定的目的也五花八门。每个基金会的资产因股市升降而每年有所不同,很难作精确的统计。到20世纪70年代,基金会的资产占去大约1%的美国财富, 并且大部分集中在前十几家最大的基金会手中。其捐赠率的增长略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30年代占2%,70年代占3%,相当于人均90美元;捐赠占全部公益捐赠的9%,投资占全美股票的2%,占有组织的投资的13%,这个数字是所有大学投资总额的两倍,虽然只相当于人寿保险公司的1/8。④ 根据美国《基金会年鉴》2000年版所提供的数字,资产在300万美元以上、年捐款在20万美元以上的基金会共有10492家(两年以前的数字以200万美元资产为起点还只有8642家),不到全美大小不等的正在活动的基金会总数的1/4;不过其资产总数为3580亿美元(1998年的数字为2470亿美元),占全体基金会资产的90.5%;累积捐款总数为178亿美元(1998年为124亿美元),占全体基金会捐款数的91.6%。以资产和捐款所作的排名每年都略有变化,福特曾独占鳌头,遥遥领先多年,近年有所变化,不过名列前茅的大体上仍是同样的几家,只是名次略有变动。根据2000年的排名,以资产论,前10名如下: (1) 利里(Lilly Endocomnt Inc.)14238193778 (2) 福特(Ford Foundation)9675452326 (3) 帕卡德 (The David & Lucile Packard Foundation)9577894120 (4) 格蒂 (J. Paul Getty Trust)8002901409 (5) 约翰逊 (Robert Wood JohnsonFoundation)7867784532 (6) 凯洛格(W. K. Kellogg Foundation)6387840996 (7) 盖茨 (Bill & Melinda GatesFoundation)5368694377 (8) 皮尤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4734121560 (9) 麦克阿瑟 (The John D & CatherineT. MacArthurFoundation)4168672836 (10) 伍德拉夫 (Robert W. WoodruffFoundation)3677079393 以捐款排名(数字只列前三名,以下从略): (1) 福特440400415 (2) 利里425188708 (3) 约翰逊289143569 以后依次为:(4) 帕卡德、(5) 凯洛格、(6) 皮尤、(7) 纽约社区信托基金、(8) 梅隆基金会、(9) (索罗斯)开放社会、(10)麦克阿瑟基金会。 《财富的归宿》 第二部分概论(2) 位居元老的卡耐基和洛克菲勒基金会,资产排行分别为第31(14亿多美元)和第14(33亿多美元)位,捐款数则洛克菲勒基金会排第11位(1.13亿美元),卡耐基基金会降至第58位。⑤20世纪最早成立的塞奇基金会已经出了前100名。可以看出,各基金会的资产排名与捐赠排名不一定一致,在100名之内的大基金会的社会影响也不一定完全与捐赠数成正比。关于卡耐基基金会,需要说明的是,通常称为基金会的纽约卡耐基集团只是卡耐基捐资成立的基金会之一,其他还有例如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等等都各有分工。不论其资产排名第几,卡耐基、洛克菲勒和福特基金会是最持久、最有代表xìng、活动面最广、思想xìng最强、影响也最大的。另外,盖茨基金会在2000年的年鉴中还排列第7位,此后盖茨又有新的捐赠,至2001年已超过福特基金会,跃居第一位,根据2002年4月报道,其资产为233亿美元,捐出12亿美元,远远超过福特基金会。⑥ 根据《基金会年鉴》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基金会: (1) 独立基金会。其资金来源大多数是个人或家庭捐赠,运作方式是给各种机构的项目捐款。根据其捐赠范围,又可分为“一般目的”和“特殊目的”两种。其中有的在捐款的家庭指导下运作,又称家庭基金会。此类基金会占绝大部分,在《年鉴》列出的1万多个大基金会中有8千多个属于此类。 (2) 社区基金会。从公益目标的角度而言,社区基金会与私人基金会差不多,不过其资金来源不是一家而是多渠道的,而且包括地方政府的拨款,可谓公私合营。更重要的区别是,在税法中,作为公共慈善组织,其适用的管理条例与私人基金会不同。 (3) 公司基金会。资金来源是营利的企业捐赠,但是作为独立机构运作,主要还是通过捐款运行,多数为一般目的,但也不排除与公司业务利益有关的考虑。公司基金会的业务与公司从其本身的资金中所作的直接捐赠在法律上是严格区分的。 (4) 运作型基金会。资金来源多为单一的私人或家庭,自己按照既定宗旨运作,而不是捐款给他人,有一些类似非营利的研究机构。在税法对待上与独立基金会有所区别。此类基金会数目最少。 20世纪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如此众多而庞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8 章 的基金会,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原因:物质方面积累起这样巨大的私人财富,以至于花钱成为问题,这是美国特有的;而更重要的是思想传统和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原因。这样一种威力巨大的事物产生和发达于20世纪的美国绝非偶然,它与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主义思想传统分不开。东方社会的传统是有困难的人或老弱病残靠家族和亲友照顾;而在欧洲,有着长期封建制度的国家,其阶级关系比较固定,社会舆论对贵族大户为社会公益作贡献的期望值较低,有所捐赠主要通过教会。到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到贫富悬殊尖锐化时,资产者和劳动阶级截然对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开始高涨,不论是革命还是改良,解决之道主要是由政府抑富济贫,从而产生福利国家,私人公益事业可发挥的余地较小。美国传统思想中阶级地位“世袭”的成分较少,社会舆论认可通过个人奋斗白手起家发家致富,不大苛求其手段;同时,社会对富人有一种压力,期待他们对社会做“好事”。这是一种义务,而不是恩赐。正因为这种社会舆论,在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尖锐化之时,私人捐赠公益事业先于政府的福利政策。其中基督教鼓励捐赠的传统起了一定的作用,“富人进天堂比骆驼进针眼还难”之说多少有点影响。另外,“志愿精神”(volunteerism)在美国有根深蒂固的基础。小罗斯福总统把“四大自由”改为新“四大自由”言论、信仰、摆脱匮乏、摆脱恐惧,而作为这四大自由加固底座的是第五大自由:“给予的自由”。这几乎成为一种权利而不仅是义务。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给予的自由”成熟为一大部类,现在有余钱就捐给基金会已经成为一种自发的习惯势力。 基金会既然是由私人捐赠,其建立之初,必然体现捐赠人及其家族的意图。但是根据一般规律,家族的影响最多维持两至三代,然而因为现代基金会的结构与企业相仿,主要权力在董事会(不过董事与资财无关),所以大的基金会从法律到实际运作都不大可能长远听命于家族成员,而且家族本身也有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董事会的成员和资金来源都分散化了。很多例子说明,对大基金会的方向真正起决定xìng影响的往往是某一个时期的执行会长。在各基金会发展的历史中都得力于几位目光远大、有理想、有魄力的会长或顾问,他们任职较长,把自己的整套思想贯彻于基金会的工作中,使基金会带有自己的印记。他们的思想偏好各有特色,不过有几个共同点:胸怀大志,动辄以“全社会”、“全人类”的幸福和进步为目标;强调向问题的根源开刀;领导成分无论怎样变化,都是上层精英的代表。他们的大致目标和思想差不多,既雄心勃勃,又带有理想主义,以完善美国乃至全世界为己任。尽管侧重点各有特色,甚至同一个基金会在不同的会长主持下工作重点也有变化,但是各基金会的大方向基本一致,在其宗旨中都有“传播知识”、“促进文明”和“造福人民”的内容,社会弱势群体必然是其主要关注点。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是其最大公约数,这一思想既符合美国早期清教的传统,又与后来的进化论相信教育能改变人和社会相一致。 另外,美国不少大基金会具有世界xìng,国际工作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国际xìng的基金会在绝对数量上虽然占少数,但在资金和影响上却不可忽视。基金会的精英们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待社会弱势群体和不发达国家,特别体现了美国的“白人的重担”和“天命”思想,同时也致力于巩固美国的现行制度和向全世界扩张其影响。基金会精英们都对基金会这一制度本身怀有信仰,以极大的热忱献身于这一事业,把它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天地。他们受董事会的任命,掌握着不属于他们的巨大财富的支配权,但与企业的经理不同,他们的任务不是赚钱而是花钱,又与政府官员不同,他们较少受官僚体制、政党政治和短期内外政策的束缚,实际的主动权比政府部门的主管要大得多。基金会的一个时期的重点、成功与缺陷常与这类负责人的个人意志与思想有关。在以下相关章节将举例为证。 《财富的归宿》 第二部分概论(3) 围绕着基金会的辩论折shè出来的是美国政治和社会各种势力和思潮互相矛盾、互相制约的复杂现象。总的说来,基金会的作用在20世纪的前半期更为突出。自罗斯福“新政”以后,政府的作用日益扩大,福利制度逐步形成,政府以及大企业直接对教育、科研等投资的比例加大,大基金会那种在各种领域中左右乾坤的威力相对下降,而且也不总是像早期那样理想主义色彩鲜明、目的xìng明确。但是基金会这样一种制度,其指导思想和行为模式已经在20世纪初基本确定下来,现在数量大大增加,并且仍在继续成长,作为总体,在美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仍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固然也有管理不当、判断失误以及各种浪费之处,但是比政府官僚机构的弊病还是少些,灵活xìng、针对xìng也要大得多,因而花钱的效益也要高得多,所以其总体的影响远远超过付出的金额。很难想像,假设这些基金会突然消失,美国的教育以及种种文化生活会是什么样,美国的对外文化关系会受到怎样的打击。 当然基金会只占公益事业或非营利组织的一小部分。美国形形色色的非政府志愿组织多如牛毛,其中教会是最大的一块,但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这些私人公益机构除了平时的“补台”工作外,一旦有事都可发挥作用。保留这样雄厚的能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私人势力,既符合保守派主张小政府的思想,也符合自由派关心弱势群体的改良主义思想。在发达国家已发展成福利国家的今天,这也是美国的一大特色。根据2002年4月基金会中心发布的最新消息,尽管自1970年以来美国经济第一次连续两年衰退,但基金会的捐赠数并没有如想像的那样减少,其总数预计可比上年增加5.1%,即290亿美元。原因之一是新增加了许多基金会,到4月份总数已达5.6万家,仅2000年一年,就新成立了6317家基金会。就已有的基金会而言,捐赠数有升有降,与其本身经营情况有关。例如在大基金会中福特基金会属于经营得当者,而帕卡德基金会则相反,因其资金集中在惠普和另一家公司,惠普不景气,基金会的资产就大大缩水,捐赠也随之减少36.7%,即62亿美元,梅隆基金会资产也比上年减少15.1%。根据《公益事业纪事周刊》对152家最大的基金会的调查,34家表示2002年将减少捐款,86家则表示将保持原有水平。从1996年到2001年,基金会总资产增加超过了一倍。1991年的捐款总数是92亿美元,2001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数字是223亿美元。还有一个趋势是巨额支出大幅度上升,例如盖茨基金会2001年捐款比上年增加21%,而2000年比上年增加了81%。从1991年至2001年的10年中此类巨额捐款增加了10倍。⑦无论如何,基金会这一20世纪初兴起的事物到世纪末仍方兴未艾,这一传统还将继续下去。 本书试图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历史演变和宏观概貌、各类基金会具体例证、在美国内外所起的作用以及这一事物所体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动机。有些与中国有特殊关系的基金会设专章叙述。 注释 ① 关于20世纪美国渐进的改良,可参见拙著《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三联书店,2000、2001年版)第一部“20世纪美国世纪?”,其中把“政府改良”、“公众批判”和“大基金会的作用”列为这种改良的主要部分。 ② Eduard. C. Lindeman, Wealth and Culture,Transaction Inc., 1988, p.20. ③ Waldmar A Nielson,The Big Foundations,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 1972, p.3. ④ Ben Whitaker, The Foundations: An Anatomy ofPhilanthropy and Society, Eyre Methuen Ltd., London, 1974,pp.123124. ⑤ 定义与数字都引自:The Foundation Directory, 22thEdition, 2000, The Foundation Center, New York, 2000, “Introduction”, pp.vii, xi xiii。 ⑥ Stephanie Strom,“Despite Sour Economy, FoundationGrants Rose in 01”, New York Tcoms, April 4, 2002. ⑦ Ibid. 《财富的归宿》 第二部分美国独立前的公益事业先驱及其思想(1) 第二章慈善公益事业源远流长 为正本清源,先咬文嚼字:中文统称的“慈善”一词,在英文有两个字:“charity”和“philanthropy”,其含义有所重叠,也有所区别。二者都是指出自爱心而帮助需要的人。不过前者的原意是基督之爱,在行动上表现为以宽厚仁慈之心乐善好施。后一词由两个拉丁字根“phil”和“anthropy”组成,意思是“爱人类”,引申下去就是促进人类的福祉,较之前者社会xìng更强,覆盖面更广,更侧重长远效果。本书用“公益”一词代表“philanthropy”,以别于狭义的“慈善”。例如在一次水灾中,个人和团体纷纷捐款捐物赈济灾民,这属于慈善行为,若把它组织化、经常化,可成为慈善事业;但是若设立进一步探询灾害根源的研究项目或机构,乃至建立植被造林等计划,这类的捐赠则属于公益事业。不论是“慈善”还是“公益”,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资金来源主要是私人,包括个人、家族或企业,政府行为不在此列,因为这在政府是职责所在。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私人可以与政府合作,私人慈善家或公益家也可以游说政府对某一项福利事业拨款。本书的主题基金会显然属于公益事业,当然只是其中一种,绝不是全部。 一、 美国独立前的公益事业先驱及其思想 任何事物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美国其他方面的精神资源、典章制度一样,美国公益事业的思想传统追根溯源也来自欧洲,特别是英国。毋庸赘言,西方扶弱济贫的传统主要源自《圣经》的教导。自从产生了有组织的教会之后,教会就成为慈善事业的主持者和中介人。捐赠者不是直接捐给帮助对象,而是把财产jiāo给教会,由教会发放。中世纪的英国,每一座寺院都有责任收容乞丐、救助老弱病残,并安排有劳动力的流浪者劳动自救,同时也有权劝说或强迫其所管辖范围内的有产者捐款济贫。这样,慈善事业不仅是个人善行,而且产生了复杂的财产关系,王室、贵族、教会都参与其中。到16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和震dàng。英国王室与罗马教廷决裂,没收了大量寺院土地,其中包括慈善医院和其他设施。新的城乡中产阶级的兴起、教派之间以及王室与教会之间的争执等等,都使得原来的慈善事业体系难以为继。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贫富悬殊扩大,济贫工作所需的规模也急剧增长。在这种情况下,16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Poor Relief Act),与此同时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英格兰慈善用途法规 》(The English Statute of Charitable Uses)。通常把二者统称为《伊丽莎白法规》。《济贫法》 第一款就规定向“每一个拥有土地、房屋、租税、煤矿和可销售的林木的居民、牧师、教区主教强制征收按财产比例的税”,条件是每一个教区的教会执事与2至4名(视教区的大小而定)户主共同承担监管此项税收所施与的贫困对象,缴税人如有异议有权向季度会议提出申诉。此项济贫计划使每一个教区负责其所辖范围内的穷人,教区成为《济贫法》的实施单位,《济贫法》的执行官员,也就是监管人,是从缴税的户主中遴选产生的。《济贫法》和《英格兰慈善用途法规》一方面对强制征税的财产的种类作了详细界定;另一方面对捐赠对象也作了详细规定除传统的老弱病残无家可归者外,还有学校、路桥修建、市政设施、孤儿院、教养院、刑满犯人安置、残废军人、破产手工业者以及对大学的学者资助等等。可见捐赠已经由慈善xìng发展到某种程度的社会xìng。更重要的是管理的职责虽然名义上仍属于教区主教,但增加了由本教区的居民选举的若干代表与教会共管,并对其用途予以监督,同时又保证捐赠者的意愿得以贯彻,并有申诉权。这一法规使慈善机构具备私人和公共双重职能,承认其一定的独立地位,同时又置于国家监督之下,最终监督和仲裁权在首相。《伊丽莎白法规》在多方面都有开创xìng,如实际上开始了调节税收制、慈善事业世俗化、援助对象社会化以及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等等,因此在公益事业史上被认为具有里程碑的作用,是现代公益事业的先声。 由《伊丽莎白法规》开始,17世纪中期新的慈善事业在英国大规模实施,这也正是英国人向美国大规模移民之时,这一新兴事物也就随着早期的殖民者传到了新大陆。所以可以说,美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和思想是与殖民开发同步发展的。但是一旦到了美国,就有了在新的条件下的创新,并非照搬英国的经验。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在美国,捐献并非强制xìng的,政府监督也远弱于英国,特别是在独立以前。从“五月花”号的清教徒领袖温思罗普(JohnWinthrop, 15881649)到创建宾夕法尼亚州的英国桂格教徒威廉宾(William Penn, 16441718),到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9 章 90),无不有自己的公益思想,并对公益事业作出开创xìng的贡献。也就是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这一百年中,美国已经开始有了从早期的慈善救济发展而来的社会公益事业的雏形和一套思想。 慈善事业的起源是贫富不均,其作用就是缓解这种不均所带来的痛苦(包括个人的和社会的),但不是均贫富,这是一开始就明确的。早期的一批慈善事业倡导者,对于如何更有效地达到目的的途径,有许多不同看法和做法,但思路大同小异,大体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对于社会的贫富不均,他们并不反对,认为这是上帝定的,人就是有优劣之分。那些处于社会上层的人是凭才能和努力达到的。但是一旦拥有了财富和荣誉,就有责任帮助不幸的“兄弟”,为改善社会作出贡献。按照温思罗普的说法,这也是上帝的旨意,他创造了富人,“不是为了让他们自己享福,而是为了体现造物主的光荣,并为了人类的共同福祉”①。社会调和是其实用的目的:温思罗普的理想社会是穷人不起来反对比他们生活优越的人,富人也不应漠视穷人。生活条件的不同应该使他们更加互相需要,关系更密切。他相信,贫富的差距固然明显,但全社会共同的命运更为重要。 《财富的归宿》 第二部分美国独立前的公益事业先驱及其思想(2) 半个世纪以后出现的英国贵族的叛逆者威廉宾,就其信仰而言,比清教徒更强调平等,因此桂格派又称“教友派”,但是他对贫富差距也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他与清教徒同样强调勤俭致富,同时强调财富必须用于造福社会,认为所有恶行中最坏的是守财奴。在他看来,“给予”本身就是一种享乐,是最好的自娱方式。② 比以上两人影响更为深远的是科顿马瑟(Cotton Mather,16631728)。此人因系“猎巫”(witch hunting) 运动的始作俑者而在美国历史上名声不好。这一劣迹掩盖了他对提倡科学和公益事业的贡献。马瑟出身于牧师和教育世家,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威望的牧师,也担任过哈佛大学校长。他本人12岁就毕业于哈佛大学,17岁正式当牧师,并是多产作家,其著作题材广阔,涉及自然科学、神学和社会lún理问题。在有些方面他表现激进,曾因支持接种牛痘而在当时遭到非议;在有的方面他又很保守,他率先写作关于警惕“妖巫”、保卫宗教纯洁xìng的文章而引发了成为美国历史污点的“猎巫”运动,尽管后来这样“扩大化”可能不是他的初衷。关于慈善公益事业,他出版过一部有名的文集,题为《行善》(Bonifacius),系统表述他的思想:所有的男女,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某个团体的成员,都应持久地做有益于这个世界的事。他有一句名言:“如果有人问:‘一个人为何必须做好事?’我的回答是:‘这问题就不像是好人提的。’”③与上面两人一样,他认为行善首先是对上帝的义务,做得不好要受上帝惩罚。不过他坦率承认,这是利人利己的事。不但做好事本身带来快乐和荣誉,而且还可以延年益寿、事业成功。另外,与温思罗普和威廉宾一样,他认为行善是一种明智的政策,是一种温和而有效的对社会的控制。他相信社会上利益冲突带来的矛盾可以用虔诚的道德榜样、志愿工作和私人慈善行动来调和。他还倡导,对人进行物质帮助和拯救灵魂同样重要。这当然是典型的传教士思想。不过在实践中,马瑟在把慈善事业从私人行为发展到一种集体的事业上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特别强调捐出去的钱要用得得当,主要要为接受者创造工作的机会,而不是培养懒汉。这一直是所有公益事业的原则,也是它与一般救灾济贫的不同之处。 另一位先驱是富兰克林。他自己承认在思想上曾受马瑟的影响,但又比其先辈进了一步,表现在几个方面:从宗教的虔诚向世俗化过渡;强调富人以财富做好事进而用知识服务于大众(他本人是个发明家,但不要专利,无偿贡献出来);同样提倡勤俭为美德但他更强调“勤”,主张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学习知识,改进自己,从而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他认为单纯的施舍适足以加深贫困化,而强调“对穷人‘做好事’之道不在于使他们在贫困中过得舒服一些,而是要引导他们走出贫困”。 他理想中的最终目标是改造社会,为所有的人创造自力更生的机会,从而达到社会没有需要救济的穷人的境界。他从1727年起就身体力行将原则付诸实践。由他直接创办或经他提倡和协助而建立的一系列公益事业包括:第一家公共图书馆,志愿消防队,在费城铺路、清道、建路灯以及警察巡逻等种种市政建设计划,宾州医院和成为宾州大学前身的高等学院以及美国哲学学会等。以他的遗嘱所捐赠的基金为基础的集资活动,在他死后一百年成功地建成了波士顿第一家理工学院。④ 富兰克林应该算是美国公益事业的真正先驱。他的建立一个没有穷人的社会的理想固然没有实现,也无法实现,但是美国的世俗的公益思想到他那里趋于成熟和系统化,他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于美国人心理和传统特色的“志愿”服务社会的原则和付诸实践的途径。他提出来的口号“促进人类幸福”、“提高普遍的知识水平”后来进入了许多基金会的宗旨。他举办的事业和活动模式也成为后来公益事业的滥觞。 当然,富兰克林在当时并非特立独行。在美国独立前的30年中有一个史称宗教“大觉醒”的运动,许多基督教的教义得到重新阐释和发扬。随着这一“大觉醒”运动,慈善公益事业自然也得到发展。与以前最大的不同是把慈善捐赠从主要是上层人士的行为推广到全社会的群众xìng互助。与富兰克林同时代的一些传教士把布道与募款结合起来,诉诸善男信女的良心,十分有效。这个时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这片新大陆也是多难之秋:欧洲新移民与当地印第安人的战争造成的伤残人、孤儿、寡母和两次经济危机造成流离失所的人群大批涌来,还有各种传染病流行,等等。英国殖民政府对应付这些问题的准备远远不足,对私人慈善事业的需求自然急剧增加。所以这一时期孤儿院、残疾人救济院、各种流浪人员的收容所、劳教所以及互济会等纷纷成立。机制有多种多样,有教会的、世俗的、个人的、团体的,还有私人与政府合作资助也是这一时期慈善公益事业的一大特点。由于这些先驱者的努力,这个时期“一人有难,众人相帮”蔚然成风。所以到美国独立前夕,1774年英国为惩罚波士顿“茶会”而关闭波士顿港口,使当地经济受到极大威胁时,其他地区的支援物资纷至沓来,解救了危机。此时关于独立的问题各州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所以这种支援的人道主义色彩更浓于政治团结。 从人道主义出发,很难不触及社会不公正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当属黑奴问题。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最先进的慈善公益事业的倡导者开始涉及社会改良和奴隶制问题。最有名的先驱人物是安东尼贝尼泽特(Anthony Benezet, 17131784)。他与威廉宾一样是桂格派教徒,倡导仁爱、平等、和平,一生为救助不幸者而奔走呼吁,他对失学儿童开展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对男女黑白儿童一视同仁。起初他致力于呼吁停止新移民(多为法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争,平等对待印第安人,承认他们的权利,与他们和平共处。不过他载入史册的功绩是维护黑人权益、反对奴隶制。从18世纪50年代起,他就觉察到蓄奴与教友会的人类平等的教义不合,开始与另一名教友伍尔曼(John Woolman, 17201772)宣传以平等的同类的观念对待黑人,反对贩卖奴隶和蓄奴制,为此写了无数文章和小册子,并发到英国。到1776年美国独立时,他终于促使费城的教友会通过决定,凡蓄有奴隶的会员将被除名。他终生为争取黑人的人权而努力。在他逝世之前,争取到宾州通过《逐步解放黑奴法》,这是美国第一部与废奴有关的法律,比南北战争后通过的废奴法早了一百多年。富兰克林后期也采取了反对奴隶制的立场。他的最后一项公共行动就是向第一届国会递jiāo“废奴协会”的请愿书,敦促国会通过禁止奴隶买卖的法案。他与贝尼泽特在这一问题上相互支援和鼓励。这样,在美国立国以前,慈善公益事业的传统和模式就已基本形成,而且与社会改良和种族平等相联系。 《财富的归宿》 第二部分独立以后到南北战争的一百年 二、 独立以后到南北战争的一百年 1790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建立了人口、财产、教育状况的数据,以此为根据,确定政府财政使用的方向,也为慈善事业的捐赠模式提供了基础。同年,富兰克林去世,在他的遗嘱附录中规定在波士顿和费城各建立一笔基金,专门扶助学习手工艺和应用科学的学生。费城基金会至今仍在,1999年时资产为220万美元。 1793年费城黄热病流行形成大灾,大批居民或死于瘟疫,或举家逃亡,整个城市几乎垮掉。此时一批慈善家以其热忱和信仰,并以各自的方式对治病救人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费城的传染病院和一系列卫生设施从那时开始建立。当然,其中也有市政府的工作。不过,在那种情况下,政府税收来源都成问题,没有私人的帮助,政府是很难独力应付这样巨大的任务的。 1800年,马格达lún协会(Magdalen Society),或称怀特威廉基金会(WhiteWilliam Foundation)在费城成立,这是专门为帮助“不幸”fù女回到正常生活而设立的,也就是第一家关注失足女xìng改造和安置问题的基金会。 19世纪30年代,托克维尔访问美国时就发现美国富人与穷人之间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经济原则,没有欧洲的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那种鸿沟。美国人对个人致富的权利从不怀疑,但对富人如何使用其财产非常关心。在那个时期,“新富”还是一种新事物,惹人瞩目。炫耀财富、生活奢侈固然为世人所不齿,甚至富人把大量财富传给后代也为社会所诟病,而且大多数富人自己也相信太多的遗产会贻害子孙,使他们不知上进。所以,财富最好的去处就是举办慈善公益事业,这是大家公认的,并形成了一种风气。到南北战争之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财的人越来越多,公益事业也蓬勃发展。捐赠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大至为市政建设补充政府拨款,小至在某一小镇建一墓地,或在某地捐一座施面包棚,甚至有人立遗嘱,其遗产专门用于为老人买眼镜。最普遍的捐赠对象还是教会、医院、学校、图书馆、孤儿院、精神病院、残疾人收容所以及各种失足者的教养所等等。 美国团体公益事业取代个人慈善事业是在南北战争之后,但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公益社团的兴起则自19世纪30年代以后已经开始。这个时期还有一个特点是,尽管捐赠的对象五花八门,但重点已经开始突出不约而同地集中于教育。过去,对教育的捐赠主要是帮助失学儿童,或为中小学校捐书、捐款。此时发展到关注高等教育,因为这一领域是联邦政府不管、州政府也出力很少的。19世纪初只有二十几家大学,到1860年猛增至五百多家,少数是州立,大多数都是私人或教会捐赠的私立大学。一反过去主要关注穷人的传统,这些私立大学主要是为中产阶级以上子弟设的,而且培养牧师的神学院占相当大的比例。一些名牌大学如哈佛、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也在这一风气下得到大笔捐赠,得以扩大和发展。 1829年,一名英国化学家詹姆斯史密森(Jcoms Smithson)在去世前立下遗嘱,他的作为遗产继承人的侄子如果到去世时仍没有子嗣,就应将全部财产“捐给美利坚合众国,在华盛顿建立一所命名为‘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学府”,其宗旨是“在全人类中增进和传播知识”。其侄子于1835年去世,果然无后,遂将全部财产(当时为50万美元)捐给美国政府,10年以后,史密森学会正式成立,至今仍为美国政府所属的最有名的学术文化机构,著名的历史、艺术、航天博物馆等都在其管辖之下。在此之后,一系列私人捐助的学术文化机构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于是逐步把公益事业在教育方面的重点从道德、宗教转到发展科学文化方面来。在19世纪,这还是开始,不足以完成重点转移,但足以成为20世纪文化教育为公益事业重点的先声。 在思想舆论界,开始出现对私人慈善事业的批评和改良的要求。有一些人对零星的慈善救济团体的有效xìng提出怀疑,认为富人把财富的9/10留给自己,把1/10用于慈善事业,这种做法与其说是慷慨,不如说是本应主持社会公平的官员的失职,这种临时的和分散的慈善事业的作用更多是安抚富人的良心而对穷人有害无益。这些人中有著名的思想家如爱默生和梭罗,也有实践家如塔克曼(Joseph Tuckerman, 17781840)、格里斯可姆(John Griscom, 17741852)、哈特莱(Robert Hartley, 17961881)、布雷斯(Charles L. Brace, 18261890)、豪(Samuel Howe, 18011876)、迪克斯(Dorothea Dix, 18021887)等。他们着力于更加广泛的、带有根本xìng的问题。他们开始关注的重点是少年犯罪、监狱条件的改良、出狱犯人的安置、建立健全的精神病院、弱智儿童学校等,后来逐步取得共识,认为还是普及正常的基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0 章 教育是治理社会弊病之本。与前人不同的是,他们不是专为失学贫儿募款,而是争取实现对所有儿童普及义务教育的政策。这就超越了慈善事业的范畴,在争取的过程中障碍重重,总是需要有人锲而不舍为之奔走呼号。其中一个突出的人物是霍勒斯曼(HoraceMann, 17961859)。他当过律师、校长、政府官员,而以教育改革家载入史册。他相信教育救治社会,特别是教育治贫,而且以科学论证人人可教。不过其关于富人应为教育出力的理论,出发点还是宗教多于科学:认为富人的财富来自上一代的智慧,因此他们有义务对下一代传播知识作为报答。 从有教无类的思想出发,曼进一步感到受教育者必须先是自由的,于是合乎逻辑地发展到反对奴隶制。于是从1848年起,他辞去教育官员的公职,从事反对奴隶制的政治活动。早期的慈善家并不反对奴隶制,到那时对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分歧。以曼为代表的一批慈善改革家投入了废奴运动,其中一部分人意识到和平宣传不足以达到目的,开始采取实际行动,例如建立募款组织帮助奴隶逃亡,为黑奴辩护,再进一步,突破当时的法律,进行一些偷运qiāng支,以及资助约翰布朗的武装斗争等“非法”活动。捐赠者中也包括相对富裕的黑人,这样,黑人也初步涉足慈善事业,而非纯粹的救济对象。在南北战争之前有一批理想主义者,对他们来说,慈善公益事业的内涵应包括为了社会最底层的受难者而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财富乃至个人安全在所不惜。从以上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从基督教的悲天悯人出发,私人零星的慈善活动逐步发展到集体的公益事业,再发展到社会改良,然后到解放黑奴,这个过程是一条合乎逻辑的轨迹。 《财富的归宿》 第二部分南北战争期间及其善后工作 三、 南北战争期间及其善后工作 在南北战争的过程中,北方军队所到之处,《逃亡奴隶法》自然失效,名义上得到自由的逃亡黑奴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处境十分悲惨,几乎生活无着。到南北战争结束时,大批“解放了的”黑人处于濒临饿死、病死的绝境。于是战前的废奴主义者把工作转向调查这批“自由”黑人的生活状况,给予救济和帮助,并向社会、联邦政府和军队呼吁。他们成立了许多志愿的“援助自由人”组织,并逐步联合起来,帮助的主要内容一部分是对一无所有者的捐赠,如衣食、学校课本等,更主要是帮助他们自立,包括教给如何做一个公民的基本常识、安排工作、提供宗教和教学服务等等。但是不久他们意识到需要量之大,牵涉面之广,绝非私人力所能及。于是1863年底由代表波士顿、费城、纽约、辛辛那提的“援助自由人联合委员会”上书林肯总统,要求成立一个正式的政府机构来进行这项工作。1865年3月,在作战部之下成立了一个“难民、自由人和废弃土地局”,负责全国流离失所的人的救济、安置等福利工作,对象主要是获得自由的黑人,也有少数白人劳动者。该机构与“援助自由人”组织的合作是政府与私人慈善机构合作的良好范例,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善后工作中起了安定社会的历史作用。 无论是私人还是政府机构,都认为对于原来被剥夺受教育权的黑奴来说,最迫切的需要是教育,双方都大力开展黑人教育工作。从1865年至1870年,难民局提供了这一时期黑人教育经费的半数,包括为私立学校修建校舍、为教员提供各种帮助。由于师资奇缺,难民局 向私人组织建议建立各种程度的师范学校和师资训练班,并向这些学校捐款捐物等(作为政府机构,它本身无权办学或支付教员工资)。有名的几所最早的黑人高等学院:费斯克、亚特兰大和霍华德都是在那个时期由难民局帮助创办的。1870年起,由于南方传统势力的排挤,该机构停止介入在南方的教育工作,大部分北方的教育工作者也撤离南方,有少数北方慈善家志愿留下继续从事黑人教育工作。接受种族平等的观念在南方还是遥远的事,但是黑人也应受教育这一观念却已在南方生根,为以后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提供了基础,这应该是前一阶段官民合作的一大功绩。 南北战争时期另一项重要的慈善公益事业是医疗和公共卫生。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也不论政见如何,战争总是带来伤残和流行病以及恶化的卫生条件,首先是在军队中。热心公益的人自然以此为关注重点。1861年在纽约一名牧师的发起下,成立了美国卫生委员会,设法联合全国分散的志愿组织协助政府,共同为改善军营的医疗卫生条件而努力,从紧急救死扶伤到进一步建立军医院、进行医疗制度改革,都卓有成效。在这一名义下进行大规模的募款活动,不但募得了充足的巨款,而且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增进了公众的参与意识,是拥护联邦的一次堪称“爱国主义”的教育。另外一个副产品是fù女走向社会。因为在战争中男人走向前线,最初医疗卫生工作的志愿者大部分为fù女,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护理专家和高水平的护士学校,还有能干积极的管理人才和特别有效的募款活动家。18631864年在北方一些城市举行的轰动一时的卫生募捐和拍卖博览会主要是由fù女组织举办的,取得了极大的收益。这些自然而然发生的fù女走出家门的现象成为日后fù女参政运动的先声。 《财富的归宿》 第二部分现代基金会的早期雏形 从这里还派生出美国红十字会的成立。自从一些国家于1864年通过在战场上救死扶伤中立化的《日内瓦公约》,并成立国际红十字会之后,美国的慈善工作者一直努力争取美国政府参加,但多年未果。直到1881年由于一位也是在内战中崭露头角的女慈善活动家克拉拉巴顿(Clara Barton, 18211912)的努力奔走,美国红十字会得以成立,她自任第一届会长。次年,又在她的推动下美国终于参加了《日内瓦公约》。当然,红十字会的工作主要是救死扶伤和赈灾,与公益事业有时可以重合,但最大的不同是它的中立xìng质,不介入社会改良。 四、 现代基金会的早期雏形 慈善公益事业一直存在两种倾向,概括而言,一种是“授人以鱼”,即简单的赈灾济贫;另一种强调“授人以渔”,即帮助人自立。到南北战争结束之时,后者日益占上风,形成所谓“科学的公益事业”的说法,主张对帮助对象的情况和需要进行切实的调查,以便对症下yào,不滥施慈善。就思想倾向而言又分两派:一派人比较强调贫穷往往来自懒惰,在扶贫中特别注意敦促接受对象通过工作自立,警惕过分慷慨导致培养懒汉这派人虽与后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不同,但其前提还是认为在美国社会中通过智慧和勤劳就有机会致富;另一派人在不同程度上认为是社会机制的不公正导致贫穷,因此“科学的公益事业”应把重点放在治理那些不公正的根源,使机会更加平等,这就导致不同程度的社会改良,特别表现在从制度上普及教育、解决种族问题的方案以及敦促政府改进福利政策等。19世纪最后的30年中,美国社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两极分化加剧,与19世纪30年代托克维尔所看到的没有固定的富有阶级的情况不同,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已经壁垒分明,而且劳工运动兴起,阶级冲突不断。此时社会达尔文主义传入美国,大行其时。另外,各种关注社会平等的改良主义和激进的思潮或从欧洲传入,或从美国的学院中产生,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到慈善公益事业上,逐步形成一整套机制和行政规范,为20世纪繁荣发达的基金会等公益事业奠定基础。 在这期间成立的基金会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皮博迪教育基金(Peabody Education Fund)和斯莱特基金(Slater Fund)。前者成立于1867年,由银行家乔治皮博迪(George Peabody, 17951869)出资专用于发展南方的教育,以此促进南北战争后破坏严重的南方地区的和解与复兴。最初捐款为100万美元,后来增至200万美元,主要用于发展南方地区的城乡公立学校,改善州教育系统,特别是培养师资。1914年,皮博迪基金解散,并入斯莱特基金。后者成立于1882年,重点资助黑人教育。这两个基金会与20世纪初的卡耐基、洛克菲勒等大基金会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但正是它们创立了现代大基金会的模式,使相对零散的捐赠演变为合理化、组织化和职业化的公益事业,把探索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辅助弱势群体更多地建立在科学的、理xìng的基础上而不是主要诉诸仁爱和利他主义。 注释 ① Robert H. Bremner,comrican Philanthrop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p.8. ② Ibid.,pp.911. ③ Ibid.,p.5. ④ Ibid.,pp.1718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物质基础 第三章现代基金会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20世纪的到来,美国的公益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史家称之为“革命”。因为此后成立的大基金会较之19世纪的公益慈善机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些新的基金会多有广泛的宗旨,其xìng质是私人的、独立的,但是管理方式正规,有自行选举的董事会、专职领导和工作班子,其服务对象是全社会。它们可以资助现有的机构,也可以自己建立有关机构,例如一系列的研究所、图书馆以及学校等。20世纪上半叶开始发展起来的众多而庞大的基金会,开创了诸多事业,以至于成为一种社会力量,与其他非营利机构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部类。这是19世纪的美国和至今美国以外的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基金会的作用随时代变化而演变,整个20世纪可以粗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分为两大阶段,这刚好与罗斯福“新政”和福利国家的出现相吻合。 一、 时代背景 1 物质基础 出现“公益事业革命”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财富的积累。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几十年间工业化和技术的突飞猛进造就了空前的巨富。根据粗略的统计,1880年百万富翁不到100名,1916年已达4万人,其中少数人财富以亿计(1900年的1美元约相当于1990年的15美元)。1900年卡耐基将正处于顶峰时的钢铁公司 出售给摩根的银行,售价为4.92亿美元,他个人从中净得2.25亿美元的股份。此后,他即热心从事捐献,但是10年之后,其个人财产仍有1.5亿美元之多。洛克菲勒情况也大致相同,他是 20世纪前10年 的首富,1900年的资产是2亿美元,到1913年已达9亿美元,而且还在滚雪球般增长。其他如哈克内斯[Stephen Harkness,公共福利基金(The Commonwealth Fund)的创始人]的资产超过1亿美元,塞奇(Russell Sage)在1906年逝世时留下的遗产是6500万美元(一说为7500万美元)。这样巨大的财富聚集在少数私人手中,令他们自己都感到吃惊,如何处理这些钱呢?(1) 不能都用于重新投资扩大再生产,投资的回报率递减使再投资的意愿也递减;(2) 远远超过了他们自己家庭的消费能力,穷奢极侈到一定程度不能带来快乐,而且会引起社会反感,为自己造成不安全;(3) 留给后代,适足以害之。例如,老洛克菲勒的好友兼顾问弗雷德里克盖茨(Fredrick Gates)告诉他,如不在生前以高于聚财的速度散财,他的财产将发生雪崩,祸及子孙,殃及社会。如何花钱成为大问题,这是美国从20世纪初以来独特的现象,也是大规模公益事业的丰厚而持久的物质基础。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社会转型期 2 社会转型期 如美国社会史学家霍夫斯塔德(Richard Hofstadter)所说:从189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称为美国的改良时期,除20年代略有逆转外,这个时期奠定了美国20世纪大部分的政治基调。①这一改良由19世纪末的平民主义、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和30年代的“新政”组成。其中进步主义包括来自底层的平民的反抗,同时也包括社会各阶层的改良,其主题不是要改变美国的现有制度,而是要恢复被新兴大财团所腐蚀的早期自由民主的优良传统。 这个时期刚好处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指导下的自由放任经济的顶峰和要求平等的进步主义思潮勃兴的jiāo汇点。那些大工业巨头们乘自由市场经济之风扶摇直上,到达高处时却发现自己已是众矢之的,被当作一切罪恶的化身,所植根的社会正在孕育着深刻的变革。他们处于两面夹击之中,一方面是底层劳动者的愤怒和反抗,另一方面是政府的反托拉斯法和其他限制措施。而更令人紧张的是 ,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潮也已传入。在这种情况下,有远见的企业家明智的做法是采取主动,融入社会改良的潮流。最方便、最现成的手段就是发扬捐赠的传统,并使其更加有组织、有目的,达到最大的效果。他们自觉地以主人翁精神来为国家排忧解难。因为这些大富翁都是制度的受益者,十分珍惜和热爱这个社会,不愿看到动乱和革命彻底改变现状,所以他们所从事的各项改革都是温和的、渐进的和有效的。这一改革的目标是:巩固正在迅速发展的企业制度和政治秩序,使之为广大公众所接受;使某些改良措施制度化,以防止带根本xìng的革命。现代基金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捐赠的规模要求新的组织形式 3 与美国的发展同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1 章 霍夫斯塔德所说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不仅是美国的社会改良时期,也是探索精神高涨、朝气蓬勃的时期。新的发明层出不穷,人才辈出。这一时期一方面促成了经济的繁荣,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社会的基调是艰苦奋斗、乐观向上和信心十足。大量涌现出来的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多数是贫苦出身,白手起家。他们中的多数在致富之后认为应对社会有所贡献,并不仅是消极地缓解社会矛盾,而是积极地企图根据自己的信念促进社会进步。进步主义运动的特点之一是相信教育能改变人,相信科学能造福人类。同时,这方面的需求的确大量存在。所以,早期基金会的捐赠大多投入教育和科研,培养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可以说为整个20世纪美国的繁荣富强打下了基础。 4 捐赠的规模要求新的组织形式 在19世纪末,这些巨富已经感到难以应付纷至沓来的捐款要求,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规划,用老洛克菲勒的话来说,就是“变零售为批发”。老卡耐基认为科学地花钱与赚钱一样重要。他们都聘请了有胆识、善经营的顾问,为他们策划如何最有效地以其财富造福社会。于是,20世纪头20年出现了一批组织完善的现代化大基金会这样的新事物。最现成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就是借鉴他们所熟悉的大企业:设立董事会,任命负责人,视需要设立办事部门。董事会既然有决策权,就可以随时视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基金会的工作纲领和捐赠重点。所以现代大基金会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可以响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的灵活的、发展中的机构。 由于铁路和通讯手段的发达,美国当时已经连成一片,所以现代大基金会的眼界也不再局限于其出资者所在地,而及于全国,个别的如卡耐基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已经把事业扩展到美国以外,特别是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的宗旨就是“在全世界造福人类”,而且事实上后来的工作的确遍及全世界。 另外,尽管捐赠者自己大多是属于某一个教派,但其基金会的眼光超越了狭隘的教派界限,这在董事会的组成和资助对象上都体现了出来。例如洛克菲勒自己是极为虔诚的浸礼教徒,但他也给长老会甚至天主教会主办的项目捐款,这在当时是需要突破某些阻力的。应该说,最早开启超越宗教先例的是19世纪30年代的吉拉德(Stephen Girard)。他是费城的富商兼银行家,于1831年逝世,根据其遗嘱将价值700万美元的遗产全部捐给费城,为白人贫穷子弟及孤儿建立一所学校,并规定任何教派的传教士不得进入学校,以便保持孤儿们纯洁的头脑不受教派冲突的影响。此事引起许多反对意见,其合法继承人向法院起诉,认为他无权这样做,特别是传教不能进学校的条款违反了慈善事业的本意。但1844年最高法院裁决其遗嘱合法有效,从此开辟了美国公益事业的新方向,为规模广阔的现代基金会扫清了道路。不过,真正视野广阔、超越宗教的基金会要到20世纪才具备普遍发展的条件。 20世纪最早的、起带头作用的三家大基金会是塞奇(RussellSage Foundation,1907)、卡耐基(Carnegie Corporation,1911)和洛克菲勒(Rockefeller Foundation,1913)。它们不但成立早、资金投入大,更重要的是无论在理念、经营方式、捐赠模式以及选择对象上都树立了榜样,创立了一种传统,奠定了以后蓬勃发展的基金会的基础。而且它们持续一个世纪,至今不衰,尽管在资产方面已不在前10名,但在捐赠方面仍然保持原来的特色并坚持其走在前沿的传统。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 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 二、 20世纪后半期的特点 这里笼统地谈20世纪后半期,实际是从30年代末、40年代算起,其分界是罗斯福“新政”和二战的bào发。这个时期美国财富成倍地扩大,社会发生很大变化,政府福利政策大大增强,作为美国公益事业的一部分的基金会也相应有了新的变化。 1 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 1946年,根据塞奇基金会发表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505家基金会,其资产难以估计。1956年基金会中心首次发表的统计数字已有12259家,共拥有资产1000万美元,其中89%是1950年以后新建立的。1999年全国共有46000家基金会,总资金估计为3000亿美元。也就是说,20世纪前50年成立了1300多家,而后50年增加了4万多家,是1949年的23倍。总的说来,基金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基本稳定:目前其数字占全国近百万家非营利机构的5%,总资产占GDP的2%3%。② 2 品种多样化 以前,绝大多数基金会是一些富人或家族出资成立的独立的私人基金会,经营方式比较单一,通过捐助其他机构进行活动,大多没有专业工作人员。后来的基金会类别五花八门,管理向专业化发展,专职工作人员大大增加,成为一种行业。还有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女xìng工作人员超过半数,少数族裔比例也大大增加,改变了清一色白种男xìng的状况。 3 与政府相比,退居次要地位 尽管基金会本身呈大规模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政府职能的演变,在福利事业方面唱主角,私人基金会退居辅助地位,而且出现了“公私合营”现象。美国政府建立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始自20世纪4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后逐步发展,到60年代和70年代初达到高峰。联邦政府相当大的福利开支不是通过增加官僚机构来管理使用,而是通过私人非营利组织,包括基金会运作,特别是社区基金会。因为在美国的特定政治环境下,加强州县政府和地方非营利组织比直接扩大联邦政府机构要容易通过得多。从数字来看,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社会福利机构70%的资金来源于私人捐赠;70年代非营利的社会组织规模大幅度扩大,其收入来自政府的部分已超过私人捐赠,大约为2∶1。同时,非营利组织用政府资金所运行的社会福利和服务项目也已超过所有联邦和各级地方政府此类项目的总和。到90年代,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只有9%10%是个人慈善捐助、公司以及私人基金会的拨款,约40%来自政府,其余约50%来自本组织在业务上的各种有偿服务的收费。90年代后半期,在克林顿政府大力消灭财政赤字的政策下,政府给予非营利组织的拨款也大量缩减。这样,强调社会福利事业主要应由私人承担、政府应退出的主张又开始抬头。所以在思潮上,战后又有一次循环。③这里是指总的非营利组织,基金会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总之在战后的新形势下,基金会与政府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职能多样化 4 管理正规化,职能多样化 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基金会在这个时期仍然十分活跃。经过两三代以后,家族的影响逐渐淡出。不论是新老基金会,大部分都有一个内部组织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在1969年税法对基金会加强控制后,私人基金会的运作更加规范,财务公开、年度工作报告成为制度。另外在管理机构的成分上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不再是清一色的男xìng、白人、上层精英,而自觉地向多样化发展,越到后来越是如此。例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董事会从1986年至1996年,fù女比例从18%增至43%,少数族裔从23%增至29%,工作人员中fù女已超过半数,从29%增至52%,少数族裔从13%增至36%。④基金会有意识地公布这些数字,说明它们是自觉地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以赶上社会潮流。 基金会捐助的内容在继续其传统的同时,不断变换重点、创新项目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其中一项重要的演变是重视社会科学。塞奇基金会从一开始就以发展社会科学为重点,在这方面起了先驱作用。从集中于自然科学到重视社会科学,洛克菲勒基金会为一典型,但不是惟一的,例如凯特林基金会等都循此规律。战后,社会科学受到普遍重视。因为有志于社会改革的人士意识到问题更多在于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更多是社会xìng的,而不是物质xìng的,因而人的行为更加重要。福特基金会从20世纪50年代初改组整顿开始就明确以社会科学为重点。当然在自然科学和医学方面的新学科的研究,例如癌症、艾滋病以及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还是继续得到各大基金会和专门的基金会的大量捐助。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国际xìng加强 5 国际xìng加强 这是与美国战后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的。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大基金会在海外的活动分量明显加重,同时与美国外jiāo的关联也更加明显。 在冷战时期,冷战的背景起了作用。各大基金会的指导思想原本就与美国的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在冷战背景下,更加自觉地维护和推进美国的思想体系,并且体现在其国际活动中。福特、洛克菲勒和麦克阿瑟基金会是其中的典型。冷战后又有新的项目,新老基金会不约而同的关注点是环境、人口、南北差距和若干对和平的新威胁。 20世纪最后20年美国经济持续繁荣,也造就了更多的亿万富翁。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者从1983年的13名增至1997年的170名,根据《福布斯》1997年的统计,他们的净资产总数为2200亿美元。另外,美国1/3的财富集中在1%的巨富手中,但是对公益事业的捐赠却没有相应地上升,而是保持在每年占GDP的2%,或个人所得的1.8%。其原因之一是共和党政府实行减税政策对高收入者有利,因而削弱了他们因税收优惠待遇而作捐赠的动力。但是另一方面,新的基金会却大量增加,它们和大公司对公益事业有组织的捐赠表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私人基金会1980年至1995年的15年中新增加了16200家,亦即增加了40%;其总捐赠数1977年为53亿美元,1997年增至134亿美元,增长了152.8%。这在某种程度上与金融市场的坚挺有关,也反映了财富的集中,因为减少的是个人分散的捐赠。⑤ 从数量上说,现在美国几万家基金会绝大部分是20世纪后半期成立的。有的成立较早,但兴旺发达起作用是在战后。福特基金会是最重要的典型。它成立于1936年,但是开始目标明确、发挥巨大作用是在1950年整顿之后。整个20世纪它无论在资产方面还是在捐赠规模、前沿xìng和世界影响方面,都执各大基金会牛耳。成立于20世纪中期而作用在后期日益扩大的还有凯洛格基金会(W. K.Kellogg Foundation,1930),但影响远不如福特基金会。20世纪后期的后起之秀是索罗斯(George Soros)的基金会网络(或称“索罗斯系列”)、比尔盖茨与他的夫人成立的基金会以及麦克阿瑟基金会。它们的资产和捐赠都在前10名之内,并且都以全球xìng的问题为目标。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社区基金会同时兴起 三、 社区基金会同时兴起 以上所述是以私人独立基金会为蓝本。它们占美国基金会的绝大多数。另外还有社区基金会(Community Foundations),在数量上占少数,但在美国人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是由一个地区的居民为解决本地区的问题而成立的,与私人独立基金会同样是非营利公益组织,在总的目标和功能上有共同之处,其历史悠久也不亚于私人基金会。它的不同之处在于: ● 资金来源多样。可能是当地富豪个人出大部分资金创办,也可能由很多居民集资。有的地方由一家大的基金会为种子,带动许多小的社区基金会。有时大公司与若干社区基金会联手促进当地的福利事业。 ● 没有特定的目标范围。其所关注的问题多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如犯罪率、吸dú、公立学校的条件等。其规模和形式五花八门,没有一定之规。 ● 资金多由当地一家银行或信用社代管。基金会主要职责是调查和发现本地区的需要,在资金供方和需求方之间起桥梁作用,并代为管理和使用资金。因此,社区基金会的工作中包括实施“捐赠者指定用途”的资金目标。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般社区基金会遴选负责人的条件是:大学毕业、本地区人士并对改善本社区的状况怀有信仰,此外还要对福利工作有理解力和判断力。总之,应是本社区内有威望,与银行、法院、教育界都能说上话,并对社区福利事业有献身精神的人。 社区基金会具有一般公益事业的共xìng,但也有其特xìng,其特xìng就在于社区。这与美国建国的历史有密切关系。美国的起源是先有分散的居民区,然后才有地方政府,然后再有联邦政府。最初的移民自己择地而居,自然形成村落或社区。他们号称是英王的臣民,但是天高皇帝远,如有问题无法指望英政府的帮助,只有依靠社区内的居民互助。就是在美国独立之后,不断开拓边疆形成的新的居民区也难以事事指望政府。所以,美国人的思想传统中一方面是以个人主义为特点,另一方面又有集体互助的观念。社区是一个使个人得以在其中发挥潜力的框架,同时也是保障个人福利的手段。另外,在一个到处是利益冲突的社会中,社区组织还可以起到调和矛盾的作用,达到我们所说的“求大同,存小异”或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这更多不是从某种理论出发,而是从实际生活的需要得出的观念,也是美国立国的思想家们不断表达的理想。社区基金会就是既体现这一理想又为挽救这一理想而生的产物,其兴起的时间和社会背景与私人基金会差不多,都是在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2 章 20世纪初,各种矛盾尖锐化,那种“和而不同”的理想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许多贫民窟社区成为一切矛盾的集中点。为回应这些问题,现代公益事业开始兴起(已如前述)。 社区基金会的发展与居住的分散化有关。20世纪整个过程中随着形势的变化有过较大的起伏。20世纪上半叶是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时期。特别是随着一些大城市的成长,富人及其财富多集中在大城市,因此传统的大基金会也先从大城市开始。后期向相反方向发展,富人多向郊区移动。到80年代以后,郊区和以前的农村也出现了新型工业,居民成分复杂化,大城市原有的问题开始出现,外加新问题,地方政府的力量远不足以解决,社区公益团体应运而生,社区基金会就是其中重要的成分。90年代的一个特点是社区基金会的大量增加,呈遍地开花之势。1989年到1995年就由282家增至413家,增幅70%。截至1999年,全国有345家,占基金会总数的3.3%,总资产228.58336亿美元,占总数的6.4%。⑥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成立程序 四、 运作机制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税法改革和基金会的自我整顿,美国现代基金会已经有一套相对统一的制度和大同小异的运作方法。 1 成立程序 (1) 注册。 根据非营利机构法律,可在联邦国会、州议会或地方政府注册。早期一些大基金会如卡耐基、福特等基金会在国会注册。洛克菲勒基金会因当时未能获国会通过,在纽约州注册。后来成立的大多数基金会都在所在州或市县注册,因为增长太快、太多,如果都集中到联邦政府有关机构根本无法处理;还因为各州有关法律不同,当地捐赠者在当地注册比较方便。但是正因为如此,有的基金会选择到另一州注册,以便于进行与其目标相符的cāo作。 在向有关机构申请注册时,必须提jiāo章程。章程的必要内容各州也不尽相同,一般标准的必要内容如下:名称、期限(可以有年限也可以是永久xìng的)、宗旨、成员数目及其权利义务(可以没有成员,也可以有几级成员)、领导成员(董事)产生办法选举或非选举、基金会内部规章制度条款(以不违背有关法律为前提)、开创时的地址和法人代表、第一批董事会人数和名单及每个人所属单位和地址、注册人的姓名和地址。 该章程将存入州务卿或有关领导机构办公室的档案。一经审查批准,基金会就合法成立。在有些情况下,还有一个向公众公布等待意见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不需要这一过程。章程一旦立案,很难修改,因此文本大多比较具有原则xìng。每个基金会的具体细则都另有“附加法”(bylaw),“附加法”的修改权在基金会本身,只需向政府备案即可。 在章程中申明的宗旨需包含两个要素:1 表明本基金会符合享受免税待遇的公益机构的条件;2 提供有效cāo作的框架。在这一前提下,各基金会的宗旨五花八门,从极狭隘、特殊、甚至怪癖的,到最广泛的如“造福全人类”都有。有的创办人预见到以后形势可能改变,专门在附加条款中说明董事会有权视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宗旨。一个有趣的极端例子是: 1930年麻省某地有一个名叫戴维斯的人,捐款成立以其命名的基金会,专门指定用来奖励当地学校举止优雅的男学童。到1938年,该基金会向法院申请改变宗旨,将款项用于改造校舍,因为当地政府找不到举止足够优雅的男孩给予奖励。 (2) 捐款人信函。 这并非法律所必需,但相当多的重要的基金会都有捐款人信函以充分说明捐款人的意图,也是对基金会的宗旨的进一步阐述,成为重要历史文件。 例如: 塞奇夫人在捐款信函中除了表示对董事会的运作不予干涉、不加限制外,特别说明授权董事会将不超过1/4的资产本金进行年收入不低于3%的投资。这一规定是很有远见的,因为以后许多基金会都将遇到自身的收入问题,大多采取了类似的政策。 卡耐基在信函中提出其宗旨是在英语民族中消灭战争、个人决斗和其他方式的争斗以及奴隶制。在这些目标实现之后,董事会就该考虑下一步消灭的罪恶和提倡的善事是什么,以继续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幸福。 1916年成立的罗森瓦尔德基金会,其创办人在捐款人信函中特别申明,为避免沦为官僚机构,基金会应该有一定的年限,他要求董事会在他死后第25年解散基金会。实际上,在他死后第14年1946年该基金会就宣布解散。⑦ (3) 申请免税。 在注册手续完成,依法正式成立为非营利公益组织后,基金会并不自动享受免税待遇,还需正式向国税局有关部门申请批准。这一申请要在运行一年以后提出,除原章程外,需jiāo出全年的详细财政报表和工作报告,以证明实际运作与宗旨相符,经审查后予以批准,才开始享受免税。后来由于基金会太多,都集中到联邦政府税务局显然行不通,遂授权基金会所在地方政府有关机构审批。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董事会 2 董事会 与企业一样,基金会的决策权力机构是董事会。最初一届董事的产生多半就是注册人,也就是捐款人和他的家人或极少数亲密朋友,通常包括一名法律顾问和一名财务实际负责人。在章程中要先确定董事会人数和填补空位的规则,以后再由历届董事会聘请新的董事。必要时,董事会也可以扩大人数。董事会成员也可以兼部门或项目负责人。一般说来,初建时捐款人或其家人在董事会中掌握实权较多,过了几代以后,大的基金会的各部门实际负责人与董事会日益分离,其中只有个别是董事会成员。董事会每年只开一次或两次会议听取会长报告工作,批准下年预算以及作出一些重大决定。这种运作方式与大公司差不多。不同的是,由于董事并非财产拥有者,多数是以名气和地位受聘,所以往往并不掌握基金会的实权,只是在法律上代表基金会。像卡耐基、洛克菲勒、罗森瓦尔德、福特、凯特林等等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公司基金会大多数董事会的成员来自母公司,如果该基金会的工作与其职工福利关系较大,则也有职工代表。但是有些公司基金会为取信于公众,避免被指责为借基金会之名变相为本公司谋福利,特别注意董事会中包括公司以外人士,这种做法日益普遍。 社区基金会则情况有所不同。其资金来源是本社区居民集资,委托某个银行代为经营,银行再定期以收入(有时包括部分本金)jiāo还给社区基金会使用。为此,基金会需要一个管理委员会决定资金的用途。该委员会多半是由具广泛代表xìng的社区居民组成。以最早成立的克利夫兰社区基金会为例,其章程规定委员会成员的资格为:克利夫兰的居民,对福利工作感兴趣,了解本社区公民、教育、物质以及精神等方面的需要;不得有两人属于同一教派,准备竞选公职者没有资格参加。关于产生的办法,该基金会章程规定:2人由克利夫兰信托公司(即基金的管理机构)指定,最好就是该公司人员;1人由克利夫兰市市长或市政办公室主任指定;1人由目前库亚霍加县(基金会所在地)辖区的最高法官指定;1人由美国管理北俄亥俄州地区的区法院院长或高级法官指定。⑧ 这种模式在早期成立的社区基金会中有一定的代表xìng。当然产生的办法,由谁指派,各有不同。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指定的办法日益不能反映广泛的社区需要,也不足以吸引居民的关心和信任,而且容易产生谋私的弊病。所以成功的社区基金会大多有一个扩大范围的过程。第五章所举代顿基金会的例子就有典型意义。克利夫兰实际上也差不多。此处不再重复。 董事的人数除纯粹家庭基金会外,一般规定不少于3人,最多则不等。任期从一年一选到终身都有,即使规定定期改选,实际大多为无限期,只有死亡或因故自动辞职才会终止其任期。罗森瓦尔德是少数例外,从一开始就规定,除董事长和会长外,董事的任期为3年,只能连任两届,即6年,以便经常有新的思想进来。 关于董事会成员是应该无偿还是有偿,也有不同的做法。多数基金会的做法是没有津贴,只有开会或为基金会执行任务的旅差补助。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有意在地区上使董事会分散化,为鼓励全国各地的董事参加会议,规定可以带家属,由基金会报销费用。有的基金会按当年收入的一定比例付给董事津贴。福特基金会付给董事每年固定5000美元。对于董事是否应有报酬,反对者认为基金会本来就是志愿公益事业,董事应该把它作为一种社会义务,如果给报酬,容易使公众认为有人利用免税的钱给其亲友好处;另一种说法是基金会的工作占去董事们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都是无偿的,那么只能在富人中遴选董事。目前主张无偿或极有限的补助的还是占上风。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财政管理 3 财政管理 任何机构或企业都有财政管理。基金会的特殊处在于它享受免税,而其收入来源既有捐赠又有投资所得,但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或大小不等的基金会情况又不相同,无法得其详,只能略加概述。 美国慈善捐赠免税的规定始于1917年税法。当时个人所得税很低,影响不大,捐赠的资产大多为股票形式。根据最初的法律,基金会本身的投资所得享受免税,国会和公众对此都没有争论。个人向基金会捐款部分也从应jiāo税收入中扣除。对个人免税的限额是收入的30%,对公司是5%。后来,随着福利国家的形成,所得税的累进制逐步提高,免税问题变得日益复杂,弊病也越来越多。为此,美国进行过多次税法改革。最重要的一次是1969年通过的税法,一直沿用至今,只在比例上有所调整。最重要的变化是,从那以后,基金会的投资所得也要jiāo税(最初是6%,现在是4%),另外,每年用于符合其宗旨的捐赠款项不得低于其当年资产的5%(详情见第四章)。与此同时,捐赠型基金会与社区以及运作型基金会的区别也固定下来,后二者不受此限制。 大的基金会除一般行政班子外,有几类专业人才是必需的:熟悉税法者,以保证基金会在税务上不出问题;金融或投资专家,负责经营投资;另外,视基金会的工作重点,还应有各类专业“项目管理”人员。也就是说,一部分人是赚钱的,确保基金会财源不断,一部分是花钱的,其职责是使钱用得得当。 大基金会大多有专门的投资代理人或机构,与它的运作部门完全分开。基金会的捐资者与其企业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公众和政府所关心的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许多大基金会与其“老板”的企业关系还很密切。例如,1964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的8.62亿美元资产中的5.53亿美元投到6家石油公司,其中45%属于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杜克(Duke)基金会的5.96亿美元中4.76亿美元投在杜克发电公司;凯洛格基金会投入凯洛格公司的股票比例是4.14亿美元/4.61亿美元,使其控股51%;哈特福德基金会将3.97亿美元中的3.46亿美元投入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叶公司,保证其控股;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基金会把霍华德飞机公司的5亿美元资金给了迈阿密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自己成为惟一的董事,这样,保持了控制,又免除了税金,同时又享受从事慈善事业的满足感;皮尤纪念信托基金(Pew Memorial Trust)将2.64亿美元中的2.19亿美元投资太阳石油公司(Sun Oil)股票,并持有矿产开发公司的全部有选举权的股份;利里基金会将3.34亿美元中的2.33亿美元投入利里公司,使其持股23%;伍德拉夫(Woodruff)基金会是以可口可乐为投资基地;克莱斯格(Kresge)基金会持有100%的克莱斯格纽瓦克公司股票;休斯顿(Houston)基金会拥有商业与工业人寿保险公司的全部股票;默特(Mott)与斯隆(Sloan)基金会持有通用汽车公司的大量股票。这样,最大的50家基金会的半数(包括前12家中的9家)都为某一家与捐赠者有关的股票所控制。⑨ 有鉴于此,1969年的税法要求基金会分散投资,同时给一个缓冲时间,以免股票大跌,以1979年为限期,在此以后一家基金会在任何一家公司持股不得超过20%。福特基金会则早在50年代就开始注意分散投资,它曾一度持有福特汽车公司88%的股份,到1972年只有16%。以后又进一步分散,并与其他基金会如克莱斯格jiāo换股票。 关于资产运作情况,以福特基金会为例。1999财政年度的投资估价为118亿美元。2000年为145亿美元,这一年的回报率为30.3%,绝对增值数为24.32亿美元。3年平均回报率为22.2%;项目支出7.1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37亿美元,行政管理费2400万美元,投资费用3000万美元;此外与公益事业有关的投资1.367亿美元(以贷款或证券形式)。其捐赠比例经常超过税法规定的5%,2000年被承认的支出总数为7.587亿美元,大大超过规定9580万美元。另外,按规定,投资所得应jiāo2%的税,但是基金会如能满足某些捐赠的条件,就可减至1%。福特基金会大多数年份都能满足这一条件,因此可享受此项减税,于是又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增加项目支出。⑩ 基金会对其原出资的企业是否起公关作用,特别是公司基金会,这是很难说清的问题。在客观心理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3 章 ,是否接受过有关基金会资助的人就倾向于购买同一公司的产品?在主观上,基金会在决定资助方向时是否有意向有利于产品推销的方向倾斜?这都很难一概而论。像福特、洛克菲勒这样历史悠久的大基金会实际上已与原来的企业脱钩。今天接受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人也不会想到购汽车时选择福特产品。但是有些小一些的公司基金会无形中带有公关xìng质。1935年国会通过税法,允许公司以5%的收入用于享受免税的公益事业。实际上到1974年,只有1%的收入用于免税的公益事业。但是绝对数增加很大,1940年为3800万美元,1945年为2.66亿美元,70年代为9亿美元。 基金会本身的开销和庞大的工作班子也是受到诟病的一个问题。福特基金会20世纪60年代在纽约以2400万美元建成有室内花园、大部分为玻璃建筑的超豪华办公楼,有400名工作人员。这是引起舆论批评的一个典型。不过这与福特的资产相比还是极小部分,而且福特的工作人员素质和效率都较高,所从事公益事业的规模也与之相称,舆论也就不太苛求。总之,“人头费”与其贡献的比例说明一定的效率,但也不尽然,因为有的基金会以高薪聘请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其捐赠的效益差别却很大。另外,各种基金会的运作方式不一样,有的只出资赞助其他机构办事,有的自己直接从事一些项目,所需人力和费用就不一样。办公费占预算的比例最少的不到1%,最多达60%。大部分在5%10%左右。福特原来占不到10%,1969年税法之后,陡增至15%,其中原因之一是新的税法要求更加详细和频繁的工作报告和手续。 五、 基金会行业组织和学科的出现 基金会自己成立的行业组织是20世纪后半期的一项新事物 。基金会的盛衰与美国经济的起伏以及政府和国会的态度与政策有相当的关联。在日益壮大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更多的注意,基金会常常是一浪又一浪公众舆论的批评和国会质询的对象。基金会行业组织的出现最初是出于联合自保的需要。许多基金会感到自己的地位脆弱,在众多的非营利机构中最易受攻击,因为它们没有有组织的固定群众,不像学校那样有校友,教会有信众,医院有病人,都可以发动起来对付那些与它们作对的国会议员或政客。同时基金会缺乏宣传,因而一般人对其运作不了解,经常被误解。另外,基金会也确实存在种种弊病,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规范化;就本身的发展而言,各基金会也感到有必要互相jiāo流、协调合作,不断改进工作以适应变化着的需求和政府以及公众的审查批评。行业组织因此出现了,非营利组织或私人公益事业本身也成为一门学科。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基金会理事会 1 基金会理事会(Council on Foundations) “基金会理事会”现在是美国基金会中最大的、会员最广泛的全国xìng组织,总部在华盛顿。每年出版权威xìng的年鉴《基金会年鉴》(The Foundation Directory)。它的成立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的组织是1949年成立的“基金会与社区福利信用社全国委员会(NCFTCW)”,主要是为社区基金会服务的,旨在促使其过于分散的捐赠更有计划xìng,取得更好的效益。这一组织代表22家社区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没有正式会员,只有一名兼职执行主任,就是刚从芝加哥社区信用社的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卢米斯(Frank Loomis),其办公场地也由芝加哥社区信用社提供。成立后最初的工作是印发有关社区基金会的活页文章、开展大量的通信,并于1950年出版了第一本有关手册,题为《美国社区信用社(19141950)》,对这一事物作了详细介绍。该组织本意原非为应付政府的审查,只是在1952年国会考克斯委员会对 私人基金会进行调查时,特意订了国会情报委员会有关这个问题的报告,发给各社区信用社和基金会,以便了解情况。1954年,该组织改名为“社区基金会全国委员会”,以便扩大合作面,包括一切社区信用社、金库、基金会以及全国其他也为社区福利服务的组织。组织总部也迁至纽约,年预算为8800美元。1957年正式注册为非营利组织,改名为“社区基金会全国理事会”(NationalCouncil on Community Foundations)(以下简称“全国理事会”),宣布宗旨为“促进、鼓励和提高基金会对社会和公众福祉的回应和贡献”,并首次任命一名专职主任。1958年,“全国理事会”决定与私人基金会建立联系,在纽约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洛克菲勒基金会带头捐款45000美元,1960年,福特基金会又捐50000美元,鼓励其成为全国xìng的机构。以后全国各地其他各类私人、公司和家庭基金会陆续通过捐款成为“全国理事会”的非正式成员。 1964年,“全国理事会”在芝加哥举行年会,修改章程,凡从事捐赠的各类基金会都得以成为正式有选举权的成员,从此改名为“基金会理事会”(Council on Foundations)(以下简称“理事会”),成为美国全国各类基金会的组织,并选出第一名专职会长负责全面工作。该组织成立之后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应付1969年的税法改革。税法问题在国会提出时引起基金会界很大震动,“理事会”会长马上代表基金会在国会作证,为其辩护,解释其功能,强调让基金会继续健康发展对整个国家的重要xìng,同时向新税法的起草人陈述基金会的困难和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理事会”也负责向各个基金会解释新税法,会同另外两个全国xìng组织“基金会中心”和“全国公益事业理事会”共同拟定基金会自律的计划。经过这次活动,“理事会”的威信大增,其作为基金会行业公会的地位得到确立,会员迅速增加。以后,它继续起着在各基金会之间、基金会整体与税务局、有关国会议员之间的沟通的渠道作用,同时敦促各基金会增加透明度,以取得公众和国会的理解。1978年,国会通过法案,把对基金会投资所得的税由4%减为2%,由于这一减税,全国各基金会当年给出的捐赠就增加了4000万。1979年,“理事会”的总部由纽约迁至华盛顿,更加突出了它的全国xìng和政策xìng的功能。1995年美国共和党议员提出修改税法,在对某些项目减税的同时,以伊斯托克(Ernest Istook)为首的美国共和党议员再次发起对基金会的进攻,提出进一步取消其优惠待遇的方案。经过“理事会”和其他组织的努力,伊斯托克议案未获通过,保住了原来的适用条款。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理事会”的出现是适应广大基金会的需要的,最积极推动其成立的是全国xìng的大基金会。但“理事会”的作用也不完全是与政府打jiāo道,更重要的是促进本界内部的合作和协调,就某些存在的普遍xìng的问题进行研究,组织全区xìng或地区xìng的会议,敦促基金会加强某个方面的资助,例如对黑人和fù女都有专门的小组,等等。 60年代以后,其他全国xìng的公益组织纷纷成立。19701980年间,“理事会”与其他同类的十几家组织组成“全国义务组织联盟”(The Coalition of National Voluntary Organizations),定期开会。另外还出版若干种刊物和研究报告。概括说来,它的作用是向政府及公众说明基金会的积极作用,向富人宣传把余钱捐赠给基金会的成果,向基金会传授经营之道和好的经验,向潜在的受惠者解释如何合理地申请资助。到1999年,“理事会”的会员有1700家,其中有40家是美国以外的,另外,代表3300家基金会及组织的“地区捐赠机构协会”(Regional Grantmakers Association)于这一年集体参加成为正式会员。 80年代,有一些基金会认为“理事会”不能代表它们的要求和意见,宣布退出理事会,另外成立“公益事业圆桌会议”(Philanthropy Roundtable)。它们关注的问题是:自由市场、自由择校、择校补贴。这些都是保守派主要关注的问题。还有生物lún理问题如基因研究、安乐死、生育自由等。这些都是引起自由与保守两派争论的问题。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基金会中心 2 基金会中心(Foundation Center) 该中心位于纽约,原名“基金会图书馆中心”,于1956年成立,为卡耐基和塞奇基金会出资。其任务是收集和提供有关这一领域的信息资料以促进对这一领域的了解。起初中心的工作并不顺利,因为许多基金会不愿公开其信息,后来逐渐认识到jiāo流的必要xìng,中心也发展壮大,现在成为全国有关这一领域的权威资料中心。70年代以后,主要由于1969新税法以及几年来围绕这一事件对基金会的批评,基金会的自我意识加强,感到有必要联合起来,加强自我研究和宣传。“中心”的作用随之扩大超出 图书馆范围,遂改为现名。它常与“基金会理事会”合作,举办活动,出版资料。 3 法勒小组(Filer Commission)与独立部类(Independent Sector) 1973年,在一些私人基金会支持之下,成立了一个名为“法勒小组”的研究机构,对全国私人基金会每年超过1000亿美元的活动进行调查分析,于1977年出版了7卷本的报告书,其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享受免税的慈善组织构成了美国在政府和私人企业之外的“第三部类”,需要进一步联合协作。于是1980年出现了一个机构,名为“独立部类”,其成员包括捐赠者和受赠者双方,其作用也是jiāo流、研究、加强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刺激本部类的发展。由于有些接受方对法勒报告不满意,认为指出基金会的缺点还不够,1976年,一个专门代表受赠方的组织出现,名为“争取响应型的公益事业全国委员会”,并作为非营利机构正式注册。 此后,各种地区和全国xìng的协调组织纷纷成立,到20世纪末已达800家。除了上述的几家外,大致有以下几类:按相近的关注领域结合起来的组织;按地区结合的,这些地区xìng组织又组成“地区捐赠机构协会论坛”(The Forum of Regional Associations ofGrantmakers);一系列为特殊xìng质的基金会服务的专题机构,如家庭基金会、医疗改革制度、公司捐赠事业等。此外还有非营利组织管理联盟以及专门帮助低收入社区的社区变革中心等等。 随之而来的是研究工作的兴起。最早由洛克菲勒、福特和卡耐基基金会资助耶鲁大学一位法学教授建立一项非营利部类研究项目,随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非营利组织中心”(Center ofNonprofit Organization),讲授硕士课程。从此对基金会和公益事业的研究逐步发展成一门学科。20世纪80年代后,一系列资料xìng的和研究xìng的书籍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若干大学成立了公益事业或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开设有关课程,并出现了一批这方面的专家,有的是有过在基金会工作经验的,有的是纯学者。现在全国已有80家学术研究中心,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纽约市立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的公益事业中心,后者规模较大。 4 印第安纳大学公益事业中心(The Center onPhilanthropy at Indiana University, Perdu) 该中心1987年由利里基金会捐资成立,设在印第安纳大学(珀杜校区),主要任务是教育、研究和服务。该中心对“公益事业”下的定义是:“为公众利益的志愿行动,包括社区服务、志愿捐赠、志愿结社以及非营利xìng的募款、赠款和管理。” 这实际是一个教学研究机构,包括图书资料信息的提供。其课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术研究xìng的硕士学位课程,另一部分是培训有关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员,颁发专业证书。课程包括一般人文学科和职业教育。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有一所“募款学校”,是美国惟一以大学为基地的对募款进行教学的学校;还有“捐赠研究所”、“志愿工作者骨干培训”项目等。该中心出版两份刊物:《募款新指南》和《公益事业研究索引》。还有一个号称世界最大的有关公益事业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档案馆就是纽约“基金会中心”图书馆的历史资料部分。另外还有“世界募款理事会”、“黑人基金会执行委员会”等机构。它还派生出来两个组织:“非营利组织与志愿行动研究会”(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Voluntary Action)和“第三部类研究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ird Sector Research)。 利里基金会是当地最大的基金会。它几乎独家赞助这一中心,最初是捐助成立“募款学校”,后来决定进行学术研究,遂于1991年设立硕士班教学和研究中心,并聘请资深基金会工作者和教授佩顿(Robert Paton)来主持工作。佩顿教授原来的设想是把对公益事业的研究作为通才教育和人文研究来进行,因为他认为公益精神是美国的基本价值观之一。但是由于美国的教育日益市场化,该中心的实际培训方面比人文教学方面对学生以及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得多,其发展有压倒人文研究部分之趋势,这令他非常失望。另外,虽然利里基金会有保守之称,印第安纳中心也有保守之名,但实际情况不完全如此。 东欧剧变之后,美国公益组织很快国际化:成立的组织有“欧洲基金会中心”(1989年,总部设在比利时)、“争取公民参与世界联盟”(1993年)、“为捐赠者服务协会国际会议”(1998年)等,都是按美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4 章 国方式运作。1991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策研究所开始设立一个国际xìng的项目“非营利部类比较研究”,请参加国划定自己国家非营利领域的界限,比较各国的异同,以便确定美国的非营利部类及其运作是否有普适xìng,此研究至今仍在继续,已经与40个国家有联系。 注释 ① Richard Hofstadter, The Age of Reform: From Bryanto F.D.R.,Alfred A. Knopf, Inc., 1955, 6th printing, 1965,Introduction, p.3. ② Foundation, Last 50 & Next 50, March/April, 1999, p.34. ③ 巴尼特F.巴lún(Barnett F. Baron)在中国民政部的报告:“The comrican Mythology of Volunteerism”, Talkingpoints for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P.R.C., Dec.5, 1997。 ④ 数字摘自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网页。 ⑤ 数字来源Foundation Giving, 转引自Nonprofit Sector,Chapter One。 ⑥ The Foundation Directory, 2000 Edition, p.ix, Table1 (同页“Table 2”所列补充资料未加进去)。 ⑦ comrson Andrews,Philanthropic Foundations,published b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56, pp.4856. ⑧ Ibid.,p.66. ⑨ Ben Whitaker, The Foundations: An Anatomy ofPhilanthropy and Society, Eyre Methuen, London, 1974, pp.119120. ⑩ Ford Foundation Annual Report, 2000, pp.158161. “考克斯调查”为1952年国会议员考克斯发起的对私人基金会的调查质疑。详见本书第四章。 择校补贴(school voucher)是目前美国有争议的一项政策。通常学生按地区入公立学校是免费的。但是有的家长对本地区的公立学校不满意,把子女送到另一地区的私立学校。有的地方政府立法规定此类家长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申请私立学校学费的补贴。反对者认为这是变相鼓励种族隔离,而且是对富人有利,因为穷人即使有补贴也不足以负担异地进私立学校的费用。因此这一问题成为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一个热点争论问题。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 第四章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 美国基金会究竟与政府是什么关系?这是人们常提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分歧极大,在中国一般认为基金会是配合政府内外政策的工具,而美国人则看法不一,强调其与政府对立的一面的也大有人在。实际情况也是二者的成分都存在,从观念到实践都不能一概而论。大基金会本身就是构成美国权势集团的主要部分,同时它又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而且特别注意保持自己的非官方xìng和独立xìng。一方面它与政府的关系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在主要政策上默契配合;另一方面又有距离,有时有矛盾。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可以说是合作与对立双轨运行,政府部门对它的态度随着政治气候来回摇摆,政策不断调整。 一、 补充和配合 慈善事业从根本上说是私人行为。美国人从立国之初就本能地对政府权力过大疑虑重重,其宪法的主要精神之一是限制政府的权力。对于在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和各种灾难,传统的观念是较多依靠自助或互助,而较少指望政府,特别是联邦政府,这也是公益事业和基金会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这种观念与我国关于政府责权的观念是截然相反的。19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劳工问题尖锐化,欧洲各国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政府开始采取某种缓和矛盾的初步福利措施。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到19世纪末,也同样出现社会急剧两极分化,各种社会问题丛生的局面。但是美国较之欧洲一些国家,更少有政府干预的传统,除了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之外,到那时为止,尚无全国xìng的有关劳工和企业的政策;再者,美国的社会问题必然牵涉到种族问题,即使是在南北战争之后,在这个问题上联邦政府的权力实际上无法控制南方诸州,这个问题的解决还要等一百年;并且,教育文化领域从来就在政府管辖以外。由于这些美国特有的条件,私人公益事业填补了时代急需而政府(包括国会)鞭长莫及的真空。直到20世纪30年代,私人公益事业、私人捐助的地方政府和社区管理的小金库,对满足社会福利需求、发展文教卫生和缓解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包括种族问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金会以其现代化的组织和雄厚的财力在20世纪上半叶的确起到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的作用,客观上对政府有帮助。所以,从本质上说基金会是对政府的补充,地方政府更加对此予以鼓励。 美国各级政府一向有给慈善机构减免税的传统。政府认为这样做不但增进社会福利,而且最终是合算的:凡致力于增进健康、娱乐、培养人格的机构一般都能减少社会财产的损失,降低警察和监狱的费用,而且因改善人的健康、效率和道德水平而增加社会财富(这些财富是可收税的)。特别是从事教育事业的机构代替了一部分政府必须进行的工作,而政府的花费要高得多。 基金会在工作中不接受政府的指示,政府也无权干预。不过其负责人与政府高级官员经常对换角色,在相互的大门中进进出出,这种例子不胜枚举。略举几个我们熟悉的名字: ● 腊斯克(Dean Rusk)杜鲁门政府的副国务卿和约翰逊政府的国务卿,在两次政府职务之间任洛克菲勒基金会会长。 ● 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先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后任艾森豪威尔政府国务卿,又任卡耐基和平基金会董事长。 ● 邦迪(McGeorge Bundy)先任肯尼迪约翰逊白宫安全委员会助理,后任福特基金会会长。 ● 加德纳(John W. Gardner)先任卡耐基基金会会长,后任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的“总统国际教育文化顾问委员会”主任。 ● 万斯(Cyrus Vance)先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后任卡特政府国务卿。 ● 霍夫曼(Paul Hoffman)福特基金会1950年改组后的第一任会长,同时主持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的执行。 此外,战后负责福特基金会海外工作达15年的约翰霍华德(John Howard),二战时曾在罗斯福政府内担任《租借法》的工作,后来又参加马歇尔计划和共同防御援助计划工作。另一名50年代福特基金会的中心人物,“促进教育基金”创办人和空中电视教育项目负责人库姆斯(Philip Coombs),离开福特基金会后任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的教育文化事务助理国务卿,并著书论文化教育在外jiāo政策中的作用,后来到巴黎任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教育计划研究所所长,该研究所也得到美国大基金会的资助……至于大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先后在政府任职的更加不胜枚举。这足以说明,基金会在思想上与政府有无法分割的联系,因此有“影子内阁”之称。 冷战时期有些基金会曾资助中央情报局(CIA)在东欧的工作以及东非的教育jiāo流、和平队等。这些本都是幕后进行的,后来被参与者发现,遂曝光。 但是,又不能据此认定基金会一定处处都与政府的思路一致。它的主流始终代表美国精英的自由主义、改良主义的理想。原来的“官”变成“民”之后,其角度和行为也就有所不同。例如腊斯克在两届政府中都是冷战强硬派,而在基金会任职期间面对国会的“非美活动”调查,却竭力为自由派路线辩护。邦迪在政府中是越南战争的推动者,在基金会时则对援助黑人,包括民权运动,一马当先,受到保守派的抨击。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税法的调控作用 二、 税法的调控作用 基金会只是美国数以百万计的非营利组织中的一种,既然它享受免税待遇,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十分关心这些组织是否滥用它们的免税特权进行逃税,对其行为的监督就至关重要。 在税率差别较大的年代里(美国历届政府累进税的政策常有改变),收入越高的人进行公益捐赠越合算。特别是非现金的捐赠,例如股票、房产等,如果将这些出售换现金,jiāo税可达25%,所以在估价较高时捐出,对整个资产享受免税可以比自己出售还合算。因此有精通税法者钻这个空子,以向公益事业捐款达到谋私利的目的,不过这是少数,远非公益事业的主流。多年来为杜绝此类弊病,在美国存在着政府的和非政府的双重监督机制。政府在联邦、州和市三级都有监督,其中以联邦政府为主,因为只有在联邦一级有权决定减免税收。实际上税收制度是政府在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甚或是惟一的有效手段。政府的监控集中由财政部国内税务局(IRS)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统一管理。税务局下面负责此事的部门为“雇员计划和免税组织处”。到目前为止,适用的法律基本上以1986年10月通过的税法中第501(c)(3)条款为准。该法规定享受免税待遇的基金会和其他组织的条件是: 其组织和运作完全是为了宗教、慈善、科学、公共安全试验、文学或教育,扶助国内或国际业余体育竞赛(但任何活动不得包括提供体育设施或装备),或防止虐待儿童和动物的目的。但不适用于以下情况:其收入任何部分作为私人股东或个人利益,以大量活动用于企图影响立法的宣传等活动……以及参与或干预拥护或反对任何公职候选人的政治竞选活动(包括印刷和发表声明等)。① 另外还规定捐赠给以下对象者不能免税:亲戚、朋友或其他个人,外国组织、政治组织或候选人,社jiāo俱乐部、工会、商会或宣传组织。 凡申请免税的组织都按一定的程序向税务局提jiāo报告,审查合格即可发放许可证。税务局也经常对已经免税的组织进行审计,要求基金会提jiāo报告并对捐赠情况进行调查,并向国会递jiāo其所了解的情况,对有关立法提出意见,对违规者实行处罚,直至收回许可证。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法律和审核程序比较简单。税务局只负责审查有关单位是否符合法律内容,不问其业务内容及社会需要的程度,也不必与其他有关部门协商,例如有关医疗的公益机构不必通过卫生部门,又如有人要捐款成立一个专门研究防治流感的基金会,政府不能因为流感不是当务之急而先批准治疗癌症的基金会,只要符合501(c)(3)的条款,必须一视同仁。这既充分尊重捐赠者的意愿,同时也免去许多官僚手续和各部门因利益、角度以及对法律的解释不同等原因使申请者旷日持久地等下去。美国政府也无权过问公益组织内部的运作、人事、组织等问题,不能下令某几个公益组织合并、解散或没收其财产。在经过联邦政府批准取得免税地位之后,该组织还需要在所在州进行登记,取得根据州立法的合法地位;但这多数只是例行手续,一般经联邦政府批准后,不会在州里遇到问题。 政府特别关心并经常进行监督的是这些组织是否严格遵守税收制度,有无滥用免税的优惠,以及权力过大而失控。但是有人提出,由一个以最大限度增加税收为己任的政府部门来做这项工作是否能做到公正客观是值得怀疑的。例如,尼克松政府就曾通过税务局对不同意越战和支持民权运动的教会和其他慈善机构进行撤销免税资格的威胁,其依据就是有关法律中“除去……进行宣传和企图影响立法的活动”一条。 对于违反规定的组织,政府可以实行的处分就是取消其免税资格。但是由于这一处分太严厉,所以很少执行。自1996年起,通过了“中间”的处分,包括一定比例的罚款。除联邦政府外,州与市政府也有各种约束私人公益组织的规定,州政府的执行者是州检察长。监督的重点视情况而定,有的是保证捐赠人的意愿得到执行,有的是审查拉赞助的人员的资格和行为的正当xìng,还有要求有关组织报告其财务运作情况。 在法律上只有政府有权对公益组织进行监督,但是美国的社会提倡“自我规范”,在这方面出现了许多非政府的监督组织,有时比政府还有效。非政府的监督机制包括面很广,有形形色色的所谓“看守”、“鉴定”、“会员制保护伞”组织和专业团体,还有媒体的褒或贬等等。本书的第三章中提到的“基金会理事会”是最大的全国xìng组织,其功能一方面是维护基金会的权益,另一方面起监督自律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些自发的私人资助的志愿组织,代表公众进行监督,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全国慈善信息局”(NCIB)、“改善企业管理委员会公益顾问组织”(CBBB)和“福音会争取财政负责理事会”(ECFA)等。这些组织都制定了考查公益组织的标准,并根据这些标准审查它们的活动,写出报告。它们不受法律支持,各基金会完全可以不予置理,但是事实上受到很大重视。因为捐赠者、媒体和政府都使用它们的报告,可以产生很大的舆论影响,特别是能够反映到国会,从而影响立法。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争议与摩擦 三、 争议与摩擦 现代基金会尽管是公益组织,但并不是在一片叫好声中诞生和发展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各方面的怀疑和批评,国会对它的调查也不断。 在这类批评和调查中左派关心的是基金会有无“不合理的积累财富”;右派则对其改良主义倾向、扶植弱势群体的工作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5 章 计划以及对社会问题研究的自由主义观点心存疑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几次比较重要的国会行动,来自“左”和“右”的都有,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 次。 1 “沃尔什调查”(Walsh Investigation)与《1917年税法》 前面提到,现代基金会的兴起与进步主义的历史背景分不开。这一时期也正是政府加紧采取限制大财团无限扩张的政策之时,洛克菲勒家族和美孚石油公司尤其成为 众矢之的,也是反垄断法整治的对象。所以1908年,洛氏提出成立基金会,要求在国会立案,主动接受国会监督时,从总检察长到总统(塔夫特)都怀疑其动机是企图用另一种方式永久拥有其财富,国会也是抵制多于支持。结果未能在联邦政府注册,最后于1915年在纽约州根据州法律注册。但是仍受到联邦政府的调查和抨击。 1913年威尔逊总统上台后,指示成立了第一个对新出现的基金会进行调查的委员会。当时因劳资关系紧张,国会成立了全美工业关系委员会调查各大企业工潮情况,这一调查也涉及这些大企业家成立的基金会。该委员会的主任指责这些基金会坐拥巨资、权限不明确、享受免税、不受公众监督、屈从捐赠者的意志等等,并认为它们足以妨碍小型的私人慈善活动。卡耐基基金会首当其冲。洛克菲勒基金会也在成立的次年立即受到政府调查,起因是基金会任命了一个经济学家小组研究当时日益尖锐化的“工业关系”(实即劳资关系)。此时正值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矿工大罢工,罢工以州政府残酷镇压而告终,罢工涉及的企业中有洛克菲勒家族大量投资的工厂。于是,以参议员沃尔什(Frank P.Walsh)为首的联邦政府“工业关系调查小组”对洛克菲勒基金会进行调查和质询,主题是基金会与洛克菲勒财团的利益分界线在哪里,也就是基金会是否是为财团服务的一种掩护。此事成为头条新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调查结果是对基金会的怀疑未能成立,不过此事也使基金会更加谨慎从事,在工作模式上更加强调通过资助有关机构和学校来进行,避免自己直接出面。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后多年集中在自然科学,而未涉足足以引起争议的社会科学,除了其负责人的信念外,多少也有避免麻烦的想法。 国会的主要疑虑还在于基金会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认为需要加以规范和监督,其途径就是通过税法来鼓励或遏制其行为。因此这一轮调查的结果是出台了第一部针对基金会的法律,即《1917年税法》,确定基金会受财政部国内税务局的监督,并且规定总统不得谋求私人资金来支持其某项政策或政策思想,但是事实上此类事情从未完全杜绝。总的说来,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会对基金会的主要关注是防止其政治影响太大。 这些例子都说明大基金会一开始与政府的关系即使不是对立,也是不和谐的。只是它们的出手确实很大,所作所为又的确是社会所需而政府无力满足的,而且当时美国政府尚未建立福利制度,所以没有通过进一步予以限制的立法。但是围绕着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辩论及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却强化了基金会的独立xìng:一是独立于政府,确定其私人xìng质;二是独立于其初始捐赠者或其家族,日益脱离其意志的影响。这样,基金会就成为真正的“第三部类”。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来自右派的攻击 2 “里斯及考克斯调查”(Reece and Cox Investigation):来自右派的攻击 20世纪50年代初是麦卡锡主义时期,美国国会掀起了对“享受免税待遇的教育和慈善基金会”以及其他类似组织进行全面调查的活动,主要内容是调查“非美和颠覆xìng活动”。国会先后成立了以众议院议员里斯(Reece)和考克斯(Cox)为首的调查小组。首当其冲的是洛克菲勒、卡耐基、古根海姆、罗森瓦尔德等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刚开始活跃不久,但是它资助成立的共和国基金(Republic Fund)因与民权运动有关,也受到指控。总的指控的罪名是基金会的活动助长了左派思潮,直接、间接帮助了共产主义,因而危害了美国安全。具体内容大致有:基金会资助过的个人中有思想左倾或亲共人士,某些社会改良项目和活动有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之嫌,翻译出版有关苏联的书籍等于帮苏联作宣传等等。国会的调查报告中特别肯定了基金会对自然科学和医疗慈善事业的贡献,而对社会科学则充满疑虑,不是指责其成果导致社会主义主张,就是违反美国道德传统(例如关于两xìng关系的研究)。 被麦卡锡指控为苏共间谍的希斯(Alger Hiss)原是罗斯福政府国务院官员,卸任后任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会长。“希斯案件”轰动一时。卡耐基基金会与他的关系就成为其罪名之一。特别有意思的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一大罪名是在中国32年来花了几千万美元资助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批人才大多数都投向了共产党,所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等于为支持共产党政权出了力,以此推理,它应对正在朝鲜战场上作战牺牲的美国青年负部分责任。 这一调查是麦卡锡主义的产物,代表了美国极端保守的一派。指责大基金会颠覆资本主义制度当然是极为荒唐的,但是美国的确存在这样的保守思潮,是对从进步主义以来的一切改良的反动。这种右派思潮与平民主义反精英的本能奇特地结合起来,遇到适当的气候浮到水面,以一种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基金会毕竟不同于一般无权无势的受害者,此调查案一出,举国哗然,即使是在当时压抑的政治气氛下,各大报刊、各高等院校以及知识界人士仍然纷纷以各种方式批判这一做法,盛赞基金会的功绩。所以这一调查尽管来势汹汹、罪名吓人,而且历时几年(从1951年至1955年),但基金会并未受到损失,反而声誉更高。调查结果以指控不成立而告终,在这场辩论中美国思想界的自由主义主流却借此有了一个重新伸张的机会。②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帕特曼调查 3 “帕特曼调查”(Patman Investigation)与《1969年税法》 1961年在来自得克萨斯州的众议员帕特曼(Wright Patman)的发起下,开始对免税非营利组织进行又一轮调查。 事实上,早在1950年,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就曾提出,凡基金会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与其关系密切的企业者,不应享受免税待遇,但是国会未予受理。帕特曼锲而不舍地收集证据,证明许多享受免税的机构滥用权力,如投资利润免税;以优惠利率给捐赠者贷款;以免税的钱购买产业,立即以极为优惠的条件转租给原出售方等等不正当的做法。一些著名的企业曾把它们的旧工厂出售给公益机构,这样它们不但可以免jiāo财产税,还可以减去一部分所得税。更有甚者,有的公司把整个企业卖给公益机构,然后以受委托方式继续经营,同时享受完全免税。还有一种做法是,捐赠人把一笔投资转给一家基金会,这样就免jiāo财产税,基金会接受时可免jiāo“礼品税”,再将这笔投资出售,又免jiāo财产税,然后将所得款项以象征xìng的利率贷给原捐赠人,或者用于购买捐赠人希望控制的企业的股份,这样jiāo易就做成了。③ 到1969年,在60年代激进思潮的背景下,社会批判的矛头再次指向富豪。同时,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使政府对社会福利承担的义务达到最高点,基金会的作用相形见绌。帕特曼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对基金会的指责集中在滥用免税的地位进行不正当活动上。这一次可以说是从“左”边的批评。帕特曼指出,“反映人的高尚本能的慈善事业已经逆转成为制度化的故意逃避对国家的财政和道义责任的手段”,而这正是美国国会所给予的免税权所促成的,这种税制的继续“只能使我国一些百万富翁贪得无厌,而不会转向慷慨”,因此有关税法必须改革。④帕特曼是平民主义者,一贯以华尔街和大企业为对手,他主持的小规模调查从1961年已经开始,陆续揭发一些基金会违反财政规则、cāo纵股市、以迂回的手法逃税等行为。最初出席听证会接受质询的是一个名叫“美国人依宪法创业”(comricans Building Constitutionally)的组织,其宗旨是“帮助美国人充分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利”,也就是教给人如何钻法律的空子进行免税的基金会,当然是要收可观的佣金的。这次调查的成绩是揭露了此类组织,以及其他一些滥用免税权利的行为,并在税法中增加了一些监督条款。帕特曼还指责财政部对基金会纵容失职。政府也曾想采取进一步限制的措施,但阻力太大,未果。同时,各州法律不同,多数执行很松懈,除非有人告,一般司法方面听之任之,有许多空子可钻。当然帕特曼报告对弊病也有所夸大,对营造不利于基金会的气氛起了一定的作用。 到1968年,在社会激进运动的高潮中,舆论界又掀起一轮对基金会的抨击。在这一背景下,1969年2月,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与国税局一起就基金会和慈善机构举行特别听证会,总的气氛是与基金会敌对的。帕特曼是第一证人。当时需要增加税收的压力很大,主要的批评是指责基金会利用免税地位并未完全用于造福公众。这一次与50年代那一次不同,调查得到舆论大力支持,涉及的基金会面更广,而且越揭越深,许多指责确有根据。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是介入政治,例如借扶贫为名,资助某些政治团体进行竞选;二是巧立名目直接资助政府官员,等于变相贿赂。最大的基金会福特理所当然地成为被关注中心,而且它两方面的行为都有:大力资助黑人民权组织,包括设立帮助黑人参选的专项,据说有些黑人市长就是它扶上去的;同时又由其会长邦迪亲自批准将大笔资金给前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的幕僚,立项的名义是“从公职到私人生活过渡期的缓冲资金”。以邦迪与肯尼迪兄弟的关系,此举徇私的xìng质十分明显。在听证会上出面为基金会辩护的正是邦迪本人,他傲慢的态度引起更大的反感。当然有这种行为的不止福特一家,一些名誉本来就不好的小基金会直接给在任的最高法院法官行贿的行为也揭露了出来 ,最后该法官只得辞职。这次辩论持续时间较长,社会影响较大。主要压力来自左派,但也有右派的,如以阿拉巴马州州长乔治华莱士为代表的极右派人士反对福特等基金会资助南方黑人登记选举的活动。他们对国会施加压力,要求在立法中加上基金会寿命不得超过40年的条款,经基金会力争,删除了这一条款。为基金会辩护、反对对它限制过多的主要是各大学、研究机构和民权组织的代表,以及一部分政府官员。 最后通过的《1969年税制改革法》是妥协的产物,当年12月30日由总统签字生效。该法全文冗长而十分复杂,非专业律师和会计无法读懂。主要影响基金会的条款是:基金会每年投资所得利润要jiāo一定的税(税率在以后10年中不断变化,大体上从4%减至2%),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要基金会纳税;严禁基金会内部转移资金;基金会每年必须至少捐掉其当年资产的一定的比例(这一数字也经过反复争议,后来基本上固定在5%);基金会一般不得持有任何一家公司20%以上的有投票权的股票,并不得从事危及本金安全的投机;要求基金会每年提出更加详细的报告(1950年通过的税法中已经首次规定基金会等免税组织如经营某种商业,须与公司一样纳税,并要求基金会建立账目档案,其中一部分公众可以随时查阅,现在更进了一步);严禁资助选举登记、政治宣传以及足以影响立法和政策的游说活动;捐赠给其他非营利机构的款项必须符合公益事业标准,接受单位必须在一年内将此款用于原定目的;对个人的捐赠必须符合严格的经过批准的标准等等。如有所违反,将课以重税,最高达100%。 尽管最严厉的主张未包括在内,但该法总的说来,对基金会加强了限制和压力。其利弊说法不一:论者大体上认为积极方面是使基金会更加自律,杜绝了一些滥用免税权利进行不正当活动的途径;消极面是束缚了手脚,特别是使大基金会失去了那种开创xìng、前沿xìng和探索精神,最受影响的活动实际上是有关社会改良、扶助弱势群体特别是黑人民权运动那部分。该法出台后一些小的基金会解散,新基金会成立的步伐减慢。人们担心,由于第一次要基金会jiāo税,以后各级政府一遇财政紧张是否会纷纷效尤,或任意增加税率,以致从根本上危害慈善事业。还担心如果对限制条款作宽泛的解释,一切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可能纳入,将使基金会寸步难行。于是后来又采取了一些挽回措施,例如批准“项目投资”(Program Related Invescomnt),允许基金会给通常银行不予考虑的城市发展项目贷款,这项政策对推动城市改良很有用。⑤ 在此以后,一些补充法律又陆续通过,目前这种问题虽然不能说已经杜绝,但已受到严格的监控。事实上享受免税的慈善机构在美国有好几十万种,其中最大的部分是教会,其财产达一千多亿,类似上述的问题要严重得多,而且它们对政治的参与和施加的压力要大得多,但是政府基本上不予过问。因为从一开始,教会就较少受立法监督约束,其活动错综复杂,无法查清,而且势力庞大,国会、行政部门都奈何不得。从这里反观基金会的处境,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6 章 以看出其运作还是比较规范,经常在舆论与法律监督之下,与政府虽然有联系,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一定距离的。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围绕小布什政府取消遗产税的争论 4 围绕小布什政府取消遗产税的争论 2001年小布什上台,适逢美国经济开始呈现衰退迹象,他提出的第一批政策措施之一就是减税以刺激经济,其方向与里根政府被称为“劫贫济富”的政策有类似之处。他提出的一揽子法案题为“经济增长与缓解税收法”,其中与公益事业有关的是逐步取消遗产税,原计划逐步递减到2009年全部免去。此案得到大多数共和党议员拥护,赞成者的理由是遗产税挫伤储蓄和投资的积极xìng,特别是伤害世代相传的家庭农场主。据小布什的方案估算,实施后10年内,那些本应jiāo税的人将少jiāo2360亿美元,而他们用这笔钱投资所得的利润将使政府增加比这更多的税收。最后该法案国会两院通过,并由总统于2001年7月7日签署,有关遗产税部分规定递减到2011年全部取消,但是又加一条规定:到2011年重新回到2001年的征税水平,也就是减免是暂时的。取消派对这一条于心不甘,到2002年在国会提出删去这一条,使免除遗产税成为永久xìng政策。此案在众议院通过,但未能在参议院通过。这一争论还将继续下去。 美国在19世纪几次征收遗产税都是临时xìng的,主要是为支付战争费用。1916年开始正式征收所得税,也包括遗产税。当时所得税定得较低而对待遗产税比较苛刻,不到一万美元就开始起征,而且税率很高。主要是为防止出现欧洲国家那种世袭的贵族。但是后来逐渐放松,历届政府的税率都有变化。到小布什上台时,遗产税的起征数是67.5万美元,税率从37%开始累进,300万美元为最高点,税率是55%,其中家庭农场和家庭企业的起征数是100万美元。实际上每年达到付遗产税的美国人只有4.8万人,占死亡人数的2%,而其中留下500万美元以上遗产的死者每年约4000人,其家属所付税占总数的一半。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国会就曾通过逐步取消遗产税的法案,但为克林顿所否决。 对小布什此项政策反对最力者正是美国最富有的慈善家。2001年2月,方案刚一提出,盖茨基金会会长老盖茨(比尔盖茨之父)立即发起向国会请愿书,得到索罗斯、大卫洛克菲勒、斯蒂夫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基金会会长)等120名美国富豪联合签名,要求不要通过这一计划。他们都是在遗产税起征线以上的富豪,也就是说,其家属可能是小布什政策的受惠者,但他们同时也多与公益事业有关,相信取消遗产税会损害公益事业。比尔盖茨夫fù没有签名,但表示拥护这一请愿书,并表示准备死前把所有财产都捐出去。老盖茨还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全面阐述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包括他对美国社会贫富悬殊的批评。 反对取消遗产税的理由如下: 这一免税政策只能使美国百万、亿万富翁得利,而损害那些入不敷出的穷人。政府因此而损失的亿万税收,不是靠向支付能力更弱的人征税来弥补,就是削减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环境保护和其他对社会福利至关重要的政府项目。特别是取消了富人向公益事业捐献的一大动力,将减少私人公益事业的收入。遗产税对慈善捐赠一向是一大促进力量,而免去这项税收将对慈善事业带来破坏xìng的影响,对美国的民主、经济和社会都不利。另一位在《福布斯》杂志上名列富翁排行榜第四位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强烈反对这一计划,他说他没有在盖茨请愿书上签名是因为它对这一政策的危害xìng还强调得不够:除了经济损失外,更重要的是破坏了美国赖以建国的社会基础,那就是凭个人贡献而不是凭家世致富,这就像挑选冠军的儿子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错误而荒唐。⑥布什和拥护此政策的一派的理由也是以美国传统为根据,他们认为高额遗产税对通过个人奋斗而积累财产的人不公平,有损美国社会和经济活力的基础。双方各自都能拿出数据来,证明遗产税与公益捐赠关系很大,或关系不大。究竟这一政策对公益事业的影响如何,尚待历史证明。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公私合营”的运作模式 四、 “公私合营”的运作模式 一般说来,以罗斯福“新政”划线,美国的公众福利转向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财政 占福利经费来源的绝大部分。但是美国之为“福利国家”,和通常人们以欧洲福利国家为蓝本的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为方便计,姑且借用“公私合营”一词以名之。这种“合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减免税收以鼓励私人捐赠,实际等于间接的政府补助。这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不过在美国底数大,因而效益显著。根据商业部的统计,以1985年财政年度为例,这一“间接补助”达134亿美元,其中医疗第一,占12%;教育第二,占10%;其余部分进入各种各样的非营利机构,包括教会组织。 (2) 政府负责决策、立法和拨款,而具体运作则是另一回事,很多福利拨款都通过私营非营利组织发放。也可以说,私人机构参与政府的福利项目,其好处是,政府承担的公益领域虽然不断扩大,而有关的行政机构、人员和开支却未成比例地增长。 (3) 政府的福利政策并未取代私人公益事业,而是平行发展。从小罗斯福到约翰逊政府的几十年中政府福利项目不断扩大,预算也大幅增长,而与此同时私人对公益事业的捐赠也持续增长,基金会在战后几十年中的蓬勃发展即是证明。反过来,私人基金会也向政府主持的机构或项目捐款。 所谓私营非营利组织包括多种类别。根据这方面的专家萨拉蒙(Lester Salamon)的说法,可分以下几类:(1) 出资机构,包括私人基金会、“联合道路”组织、蓝十字会(覆盖最广的医疗保险机构之一)以及宗教募捐联合会等;(2) 为会员服务的组织,如工会以及各种行业公会;(3) 为公众服务的组织,如各种教育文化机构和福利机构、幼儿园、养老院、慈善医院等;(4) 教会组织。本书的主题私人基金会属第一类,但与第三类也有关,因属于其捐赠对象。本节在叙述“公私合营”现象时,除第四类宗教组织外,其他三类都包括在内。⑦ 事实上,政府给私营机构资助在美国“古已有之”。早期有些私立大学(如哈佛、哥lún比亚)、艺术博物馆以及福利xìng医院等都得到过政府的捐款,1890年政府济贫款通过私营机构运作的已达50%。但是直到1960年之前,这类合作大多在地方政府和私营机构之间进行。1960年以后,联邦政府才大规模与私营机构合作。以1980年为例,宗教组织以外的非营利机构共接受捐款1164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出资404亿美元,私人捐赠(包括基金会、公司及个人)268亿美元,州及各级地方政府出资80100亿美元。由此可见,联邦政府占第一位,加上州和地方政府的拨款则比私人捐款多50%。联邦政府通过私人机构运作的福利、文教卫生类拨款占其全部此类拨款的36%,其中各类项目的比例又有所不同,依次为:(1) 社会服务56%,(2) 文化艺术51%,(3) 就业培训48%,(4) 医疗保健44%,(5) 住房和社区开发5%。最后一项最少,因为这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的。⑧ 政府除利用原有的私营机构外,还可以推动成立新的机构或机制,以实施政府的福利计划。典型的例子是,根据1964年的《经济机会法》,联邦政府推动在全国贫困社区成立医疗门诊网,到1980年已有900个这样的中心。这些中心的资金来源既有联邦政府, 也有地方政府和社区基金会及私人捐赠。 以下举两个典型时期为例: 1. 大萧条及罗斯福“新政”之后 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引起众所周知的社会恐慌和空前的动dàng。在这种形势下,已经相当发达的各种慈善公益机构当然义不容辞,竭尽全力进行救助。但是,这次的情况非同寻常,其来势之猛,危机之严重,涉及面之广,苦难之深,绝非私人救济所能解决,何况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企业家破产跳楼的也不在少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社会思潮也发生了变化。许多社会改良派意识到旧式慈善公益事业的重大缺陷,而一般老百姓对富人的杯水车薪的“善举”更是从深刻的不信任到反感和仇恨。在知识分子中也出现了对慈善事业的批判思潮。于是,随着罗斯福当选和“新政”的出台,美国的社会福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从那时以后,政府的福利制度与私人公益事业的主次倒了过来。 罗斯福可以说是最大、最成功的阶级调和者。对待私人公益事业也是如此。“新政”总的精神是缩小贫富差距。1935年通过新税法,实行累进税,向平等方向发展。许多保守派宣称富人将无余款,也无积极xìng从事公益事业。后来在地方公益组织的争取下通过了对税法的修正案,允许大企业对公益事业的捐赠部分可以免税,最高不超过应jiāo税收入的5%。 罗斯福在开辟政府干预经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仍然大力鼓励私人捐赠。他的立论也总是从实际出发,论证道义与利益是一致的,与人为善自己也得益。正如他强调一系列劳保政策法令最终对资本家有好处一样,他宣传富人出钱救济穷人不是慈善,而是尽一份社会责任,社会稳定了,对自己也有利。其实这也正是比较有远见的大企业家投资公益事业的主导思想。不过罗斯福的高明之处在于在重大的转型期避免了很容易出现的政府干预政策与私人捐赠行为的相互对立,或以政府行为完全取代私人的现象。不但如此,政府还把鼓励私人捐赠作为鼓舞士气、加强社会凝聚力的手段。有一份以“总统救济事业组织”名义张贴的海报这样写道: 士气 能打胜仗 能战胜萧条 能为繁荣建立坚实基础 《财富的归宿》 第三部分里根上台后的逆反 美国当前正在进行鼓舞士气的大事业。在一个月期间10月19日至11月25日全国所有的城镇都要募款。为了把饥寒的恐惧摒于国门之外。 仅仅一个月,一件大事即将完成。仅仅一个月,我们即将迎战大萧条最厉害的威胁,并打败它! 你能为此出力,请向你社区的募款慷慨解囊吧! 请感受胜利的激动。和美国一道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⑨ 事实上,一些在股市崩溃下没有破产的大基金会尽管无法履行在繁荣时期的全部承诺,仍能尽其所能继续有所作为。例如卡耐基基金会于19321933年间为紧急救济服务捐了200万美元,并在整个萧条时期对维持艺术博物馆、音乐教育和盲人图书都有特殊的贡献。洛克菲勒基金会则在这一时期刚好调整方针,开始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列入重点,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除了原有的基金会外,有些至今有名的大基金会正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如梅隆(1930年)、凯洛格(1930年)、斯隆(1934年)等基金会。此外,小洛克菲勒和美孚石油公司另一名大亨哈克内斯之子在这一时期以个人名义对哈佛、耶鲁、哥lún比亚、芝加哥等名牌大学以及保存和修复名胜古迹、博物馆等也作了巨额捐赠,这些在当时可能不是当务之急,政府也暂时无力顾及,却有深远价值。罗斯福在这方面的贡献是,开创了政府福利政策与私人公益捐赠并行不悖而且相辅相成的模式。 2 里根上台后的逆反 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福特政府时期,政府与私人的合作又有新的发展。经历了肯尼迪和约翰逊的“大政府”之后,共和党根据其一贯小政府的思想开始实行私有化和非集中化。1974年通过《社会服务修正案》,允许各州用联邦政府的特定补助金资助他们认为合适的“社会服务”。其结果就是地方政府解除了许多本属“官营”的福利机构,而与私人签订合同,变成政府资助的“私营”机构,在财力上是“公私合营”,资金比例各不相同。 里根上台后,根据所谓“里根经济学”的理念,对民主党的大政府进行一次逆反政策。1981年,里根政府批准了《经济复兴税法》,其中规定在3年内个人减税25%, 最高一档的个人所得税从70%降到50%,大幅度削减遗产税,在一定期限内逐步免去不分类的超额慈善捐赠税,并规定自1985年起制定税率指数。在大规模减税刺激投资的同时,大力削减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预算,因此特别强调私人“志愿”为公众服务。共和党1980年的纲领中提出要恢复“美国的志愿服务和合作精神,以及私人和社区的首创精神”⑩。据此,里根政府在四个方面调整政策:增加对进行公益事业的“中间机构”的资助;调整税收政策以鼓励慈善捐赠;改进管理方式以减轻政府项目对非营利机构的行政负担;增加“挑战xìng赠款”的运用,以鼓励有关组织用私人捐助补充政府资金。他还指示成立了“私营部门行动特别工作组”(Task Force on Private SectorInitiatives),专事鼓励和支持私营部门代替政府满足公众在这方面的需求。 但是里根政策的实际效果是相反的。 首先是由于政府大幅度削减福利开支,从19811985年期间对公益机构的资助比1980年净减了64%。那时政府已经是福利拨款的主角,私人对公益事业的捐赠所占比例日益缩小。里根政府所削减的预算远远超过私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7 章 人捐赠所能增加的潜力。另一方面,里根政府对企业普遍减税之举反而减少了企业主为了免税而为公益事业捐赠的动力。所以既减少了来自政府的资助,也减少了私人的捐赠,其结果当然是原来的受益者受到损害。在主导思想上,由预防和缓解贫困转为“促进发展和提高普遍的生活质量”,也就是淡化社会改良色彩。从尼克松到里根都希望使私人公益机构恢复慈善救济的职能,作为政府的辅助力量。但是事实上发展到这一时期的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已经以社会改良为己任,它们更强调治本,向社会不幸的根源进攻,改变弱势群体的处境,甚至促进全人类的文明,而不满足于治标。这些不但是一些公益家和政府有争议的问题,而且在公众中也有争论(有人认为远水救不了近火)。另外,由于捐赠来源减少,加以共和党政府大力提倡一切市场化,一些公益机构为扩大财源也更多利用市场机制,例如提高服务费、在管理上进一步引进企业经营方式等等,引起许多非议。 1983年,政府采纳“法勒小组”的建议,在行政部门内设一办公室,负责基金会对政策的影响事宜,这就等于承认基金会的工作对政府制定政策有用,赋予它半官方的政策研究机构的地位,而不是纯粹的私人慈善组织,单纯jiāo给税务局像对待一切私人企业那样监督。事实上,当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始要求在国会登记和接受监督时所设想的正是这样一种地位。 事实上许多公益机构是“公私合营”的,政府出资往往达2/3强。这些机构当然反对政府削减这方面的预算,并为此进行各种游说活动。这种争论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1998年,共和党众议员伊斯托克提出1998年拨款法案的附加修正案,内容是禁止公益机构接受政府拨款,禁止与政府有合同的非营利机构进行立法游说活动。公益事业机构不得进行影响立法的政治活动的禁令原来就存在,伊斯托克修正案如通过,将进一步限制基金会之类公益机构进行一般的争取公众支持的宣传。此事引起很大争论,最后没有通过。不过基金会不得进行游说活动的禁令一直存在。宣传和游说的区分在于只倡导或反对某种主张,而不对具体的法案表态,或鼓动选民就某个问题对国会施加压力。但有些时候在客观效果上二者之间很难截然分开,这也是政府与基金会经常产生摩擦的一个暗礁。 另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宗教慈善机构是否能得到政府资助。联邦政府的预算中按惯例用于社会服务的钱约占6%,由于美国预算底数大,绝对数字相当可观。以往根据政教分离的原则,这笔钱只能提供给非宗教组织,其中有许多是自由派的,例如女权主义、拥护堕胎等等。2001年小布什就任后在施政纲领中提出,他将支持各种宗教组织向联邦政府申请社会服务活动的经费。此项举措的法律依据是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个人责任和就业机会协调法》,其中规定,从事慈善事业的组织,不论是宗教还是非宗教的,都有权申请联邦政府的资助,称为“慈善选择”(charitable choice)。这实际上是美国保守派势力及其宗教组织在政治上的胜利。布什依靠的是新保守派,所以上台伊始在提出减税方案的同时就宣布这一决定。自由派对此抨击有加。尽管这一法律对宗教“慈善”活动与宗教“宣传”活动在字面上作了区分,但事实上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另外还有机会均等问题,因为美国教会大多数是基督教,其他少数宗教,如佛教、伊斯兰等团体是否也一视同仁,这些都将是长期争论的问题。 尽管美国普遍价值观中浸yín了基督教精神,但是具体对待教会在社会中的地位的态度还是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分界线之一。以上的争论从一个侧面显示了美国慈善事业,也体现了不同社会思潮的斗争,再次说明基金会的主流基本上代表改良自由派的思想。 注释 ① F. comrson Andrews, Philanthropy in the UnitedStates, History and Structure, The Foundation Center, NewYork, 1978, p.3. ② Rockefeller Foundation Archives, 3.2, S.900, Box 14,F. pp.8589. ③ Ben Whitaker, The Foundations: An Anatomy ofPhilanthropy and Society, Eyre Methuen Ltd., London, 1974,pp.123124. ④ Waldemar A Nielson, The Big Foundations,ColumbiaUniversity Press,1972,p.9. ⑤ Ibid.,pp.1824;Charles T. Clotfelter & ThomasEhrlich, eds., Philanthropy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Changing comric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9, Chapter3, p.63. ⑥ New York Tcoms, Feb.14, 2001; Washington Post, Feb.16, 2001. ⑦ Lester M. Salamon,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Govercom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Stat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London, 1995, p.54. ⑧ Ibid.,p. 88, Table 7.1. ⑨ Robert H. Bremner, comrican Philanthropy, p.150chā图。 ⑩ Lester M Salamon,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p.152. “挑战xìng赠款”(challenging grants),与“匹配资金”(matching fund)相似,原是基金会发起的一种做法,在捐赠某个项目时以对方同时向政府或其他方面筹得另一半资金为条件。里根政府反过来运用,指政府对某一项目资助时以接受方必须也募得私人捐助为条件。 Charles T.Clotfelter & Thomas Ehrlich, eds.,Philanthropy and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comrica,Chapter 3, pp.6364。关于法勒小组,本书第三章有介绍。 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基金会人士与作者讨论中大多认为小布什是典型的右翼思潮的表现,但对基金会的影响有多大,看法不一。中国《新闻周刊》2001年3月5日刊载《慈善选择与文化战争》(作者邓鹏)一文从另一个角度对此事有详细叙述。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20世纪初期三大先驱 第二部各类基金会剪影 第五章20世纪初期三大先驱 本章举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三大私人基金会为代表,以见一斑,即拉塞尔塞奇、卡耐基和洛克菲勒。 一、 拉塞尔塞奇基金会 拉塞尔塞奇基金会(Russell Sage Foundation,以下简称塞奇基金会)成立于1907年,是20世纪美国最早的私人基金会,在解决贫困、老年问题、改善医院和监狱条件方面都起了先驱作用;同时也对医疗改革、城市规划、消费信用、劳工立法、护士训练和社会保险计划的起步作出了贡献。其最大贡献在于发起社会调查和分析,从而推动20世纪社会科学的起步和发展。 拉塞尔塞奇(18161906)以批发杂货起家,一度从政,当选为国会议员,后在纽约推销铁路股票,并以房地产和高利贷致富。他本人不但不是慈善家,还是有名的守财奴。但是他死后的财产继承人玛格丽特塞奇夫人却是著名慈善家,自己是教师,一向乐善好施。她继承价值约6500万美元的遗产时年已78岁。为应付纷至沓来的募款要求,依靠其亲密的顾问律师德福莱斯特兄弟(Robert W. & Henry W. De Forest)为之谋划。罗伯特德福莱斯特是纽约慈善协会主席,与许多从事慈善和公益事业的人物有联系。当时美国社会正兴起对贫困、疾病和犯罪原因和对策的研究,并相信这些是可以预防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罗伯特德福莱斯特向塞奇夫人提出了一份详细的建议书,大意谓:我相信您的意图是改良社会改善我国工人阶级的艰苦条件,使他们的家园更加健康舒适,他们的生活更幸福,他们的子弟有更多机会。由于社会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个有长远意义的公益基金会应该保持灵活xìng,不像有些基金会那样固定在某些专项上。他建议成立塞奇基金会,宗旨是“长远地改善社会条件”,为达此目的,主要手段是调查研究、教育、出版、倡导合作努力、建立必要的机构以及帮助已经存在的符合此宗旨的行动和机构。 塞奇夫人基本上接受了他的意见,不过坚持以她丈夫的名字命名。1907年3月,拉塞尔塞奇基金会正式在纽约注册成立,章程中提出的宗旨是:“改善美国的社会和生活条件。”最初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当时的投资利息收入每年约4050万美元。章程明文规定捐赠范围只限于美国,不是国际xìng的,因此它在国外不那么有名,但是在美国的影响是很大的。根据创办者的精神,只要美利坚合众国存在,就应该永远有一个以改善国内社会条件为己任的机构,应该有一批人不断地思考达到此目的的手段,并且总是有可以为促进此目的而供支配的1000万美元。① 塞奇夫人是虔诚的基督徒,她主持第一次董事会会议以祷告开始,她为基金会选的格言是圣经上的一句话:“你为你最不幸的兄弟所做的一切都等于为我而做。”基金会在“持久地改善社会条件”的宗旨下,从一成立就专门从事社会调查。它的特点一是大部分工作自己做,所以1969年基金会分类时定xìng为运作型基金会;二是对社会改良比较大胆,几十年来它的工作人员多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发表了许多关于社会问题的报告,广为分发,不讳言从事社会宣传,意图影响决策。那是因为塞奇夫人的威望很高,公众舆论对她的基金会疑虑较少,称之为“公益事业史上最明智最清醒和最及时的捐赠”②。认识她的人认为她最优秀的品格就是真心信仰基督教义中“慈善”一词的本义爱你的同类。她自己担任基金会第一届董事长,第一届会长是巴尔的摩的律师兼慈善家,也是塞奇夫人和罗伯特德福莱斯特的好友约翰格lún(John Glenn),他的思想对塞奇基金会有较大影响。由于从一开始就强调找出社会问题的原因,所以塞奇基金会的特点是自始至终以支持社会科学发展为重点。它在纽约的总部大楼正面的墙上所刻的会徽格言是“真理使你自由”,底行是“正义”。基金会一开始思想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规定“不为”有三:(1) 对个人或家庭的救济;(2) 对大学和高等教育的资助,因为做这方面事的机构很多,但是中小学不在此例;(3) 为教会本身的目的给教会捐款。除此,则国家或地方政府应该关注的事如教育、宗教、科学、公共设施项目等都在捐赠计划之内。除了众所周知的大项目外,还有一些体现塞奇夫人个xìng的捐赠,如纽约中央公园东路的杜鹃花、恢复纽约州政府有历史意义的州长室原貌、在路易斯安那为越冬鸟类筑避寒窝、把西点军校对面原属于她家的宪法岛献给国家等等。 基金会的工作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1. 1907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基金会成立的第一年先谨慎从事,主要资助其他机构已经行之有效的与基金会宗旨相符的工作。第一批捐赠对象有:《慈善杂志》、防治结核病机构、纽约慈善组织协会、州慈善援助协会、将于1908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结核病大会(该大会首次将结核病问题的社会经济层面提上日程)、州慈善援助协会(研究和推动对婴幼儿的适当照顾)等等。调查研究方面有:关于1906年旧金山大火的善后救济工作的研究报告,慈善出版物委员会继续完成对匹兹堡情况调查工作及其6大卷报告的出版,纽约、波士顿、芝加哥、圣路易斯四地的社会工作者培训学校,还有对于各大城市女工、童工状况,无家可归的人以及失学或成绩不佳的学童情况调查等。 基金会在创办第一年就以极少的资金促成了一项有深远意义的立法。1907年,俄克拉何马正式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应当地著名的社会工作者巴纳尔小姐的请求,基金会出面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人士与它自己指派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促使该州在成立伊始的第一批立法中通过关于强制教育、控制童工以及有关囚犯待遇的法案。这在当时美国各州中是比较先进的。此项工作的全部经费只有700美元。 从1909年开始,基金会的重点从资助其他的现成机构转为自己直接进行工作,为此设立了各部门,分管慈善组织、文体设施、教育、统计、儿童帮助(重点是青少年犯罪问题)、fù女工作(重点在工厂女工)、南方山区(亚拉巴马、田纳西、佐治亚州的贫困山区)以及对有急需而没有条件得到银行贷款的人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已经存在的此类机构完善其工作)。统计工作是基金会的强项。从一开始,有专人负责核对并分析各类报告中的统计数字。1912年起专设统计部,成为基金会很强的一个部门,不但为本会的调查研究服务,还为其他组织和政府部门服务。统计部最初的重点是两项:建立经济情况长期指数,以便 为有关研究提供历史背景;建立一种能够及时记录社会工作机构和人员情况的制度,以便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各项工作实际上以初等教育为中心,例如研究并确定什么样的评估教学成绩的标准是切合实际的(因为到那时为止美国沿用的是法国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许多中小学生都被归入“低能”),然后对大量的小学和初中生进行调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8 章 (问卷发到20多万份),找出成绩落后的学童的原因。与此相关的是调查学童的健康和医疗条件。对学童进行体检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项新的运动,塞奇基金会是其先驱之一,它赞助的第一批出版物就有在当时影响很大的《对学校的医疗考察》一书。此外还有为结核病儿童设立露天学校、扩建cāo场、发展职业教育以及促使教育部门增加有关预算等等。③ 塞奇基金会最重要的开创xìng工作是发展社会科学和出版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在它成立时,美国关于社会问题的著作极少,图书馆中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主要是欧洲出版的,而且不少是德文和法文的。关于美国社会的研究仅限于范围狭窄的学术讨论会和个别博士论文。而此时美国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改良的兴趣正在上升,大学也开始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基金会成立伊始就把出版作为重点工作,起初利用别的出版机构,1917年起自己进行出版。第一个十年出版了47部书和250本300本 小册子,其中1/3是基金会自己的工作人员撰写的,其余为委托他人研究专题的成果,以及部分资助的调研工作报告。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基金会专门聘请了有经验的编辑。第一本书出版于1908年,是关于抗结核病运动的手册。其他内容有关于匹兹堡和纽约的生活条件的调查,关于犯罪的治理和预防的系列丛书(为1910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监狱大会作准备),以及关于劳工、救济院、社会保险、住房改革等题目,都是当时社会新的关注点。此外,还建立了有自己 特色的图书馆。20年代社会科学的重镇是威斯康星大学,著名的改良派社会学家如伊里(Richard T Ely)等得到塞奇基金会不少资助。不论是塞奇基金会自己的研究,或是其资助的研究,都在进步主义运动中提供了举足轻重的论据,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社会达尔文主义占上风的情况下,对推动改良学派并帮助其扩大影响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0世纪初劳工问题突出,劳资关系问题是社会科学主要的研究课题,塞奇基金会成立了工业研究部,由一位思想比较激进的基督徒玛丽凡克里克(Mary Van Kleek)领导,发表了许多揭露童工、女工和一般工人的恶劣处境的报告,以至于被称作劳工运动在慈善界的代言人。她的努力影响了基金会在这方面的进步倾向。但是后来,随着美国政治的向右转,她激进的立场越来越不见容于主流社会,以致塞奇基金会常常否认她所发表的报告代表基金会。1948年她被塞奇基金会悄悄劝退。50年代初考克斯调查时她自然成为攻击对象,不过当时的塞奇基金会主席在答辩中仍然对她早期在基金会的工作成绩和留下的影响予以肯定。④ 此外,塞奇基金会在长岛出资建设“森林山园”。那是一片200英亩的住宅区,由基金会出资与家园(建设)公司合作开发,请著名设计师按照理想的(和谐、方便、美观)住宅区建设,并以比较方便的手续出售,作为模范社区的示范。此项投资为40万美元。 以上各项工作由于是早期开创xìng的,故详细列举。以下叙述将较为简略。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30年代初经济萧条时期 2.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30年代初经济萧条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bào发后,在美国决定参战时,基金会的工作重点转入为政府的战时需要服务,基金会本身的业务或缩减或暂停,战争结束后才逐渐恢复。各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国家所需的各项工作。陆军部长、国防委员会主任和美国红十字会平民救济总干事都得到基金会班子的协助。格lún本人参加了教会的战时组织和美国红十字会纽约分会的工作。统计部门发挥了积极作用,该部门负责人埃尔斯到军队服务,为军队的需要作统计,特别受欢迎。 1918年塞奇夫人去世,在遗嘱中将她全部剩余财产500万美元捐给基金会,使本金达到15亿美元,另外还有一些不动产的捐赠。 一战以后,工作基本延续原来的思路,略有调整,战前对劳工和fù女的研究继续进行,并加强了对救灾、监狱条件和改造罪犯等问题的研究。这个时期有两个突出的重点: 一是劳资关系的研究。战后劳资关系问题突出,工潮时有发生,有些企业家开始实行某种程度的缓和矛盾的妥协措施。塞奇基金会的劳工部以此作为研究重点,选择了一些劳资调和的典型作个案研究,其中有:洛克菲勒属下科罗拉多煤铁公司的资方开始与工人进行的有限对话(号称“洛克菲勒计划”)、纽约瓦瓶戈尔斯瀑布村的荷兰漂白厂作为美国第一家试行新的民主管理制度的企业的成功经验、一家著名的零售商店实行职工参与管理的经营模式、联合矿工工会的工作方法以及伊利诺伊州烟煤矿的劳资协议等。研究成果出版了5本书,统称《企业关系丛书》。1922年煤矿工人大罢工时,这些研究成果受到报界广泛宣传,也引起时任劳工部长的胡佛的注意,要求基金会进一步研究欧洲和加拿大的劳资问题。全国电影制片和发行公司总裁要求他们调查研究好莱坞的雇员待遇问题,纽约残疾人就业局要求对其工作改进提出建议……这些都说明当时这方面的需求十分旺盛。 此外基金会将就业与失业问题、职业fù女问题乃至平权法案都作为研究重点,成果斐然。 二是统计工作服务面扩大。1919年统计部负责人从军队回到基金会,恢复工作。随着各种社会调查的发展,该部门的工作覆盖面也日益宽广,不但为本基金会的研究成果服务,而且为其他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提供帮助或协助其分析数据,或参与评论其调查报告,如教育、人口、工资物价、就业、政府对卫生事业的开支比例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协助联邦人口调查局作关于监狱罪犯的研究统计之事。原来有关方面提出的供公布用的报告是按种族、肤色和原住国分类的,经基金会参加此项工作的哈特博士力争,在公布前改变了此种带有种族主义xìng质的分类法。 在以上工作中,玛丽凡克里克都起了重要作用。 3. 19321946年 这一时期哈里森(Shelby M. Harrison)接替格lún为会长,在人事上有很大变动。董事长及元老罗伯特德福莱斯特于1931年去世,由副董事长珀迪(Lawson Purdy)代理,1937年正式当选为董事长。格lún继续留在董事会,为惟一的元老。 这个时期与基金会有关的最重要的新情况是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这是对基金会方针的一次重大考验。在投资回报下降、资金减少的情况下,是放弃原来的长期项目改向紧急救援委员会捐款,还是维持原方针?领导班子经过反复讨论后,决定维持原方针,不向紧急救济直接捐款。实际上,基金会通过各部门的工作以它特有的方式向解决大萧条问题作出了贡献。例如,慈善组织部中止了其经常项目,为总统紧急就业委员会准备材料,对工作救济、生存家园、现款救济金、州与联邦政府的项目以及工程进度机构进行一系列调研;文体部为被迫失业人员的空闲时间策划消闲活动;消费者信贷部继续研究解决因大萧条而急剧增长的急需借款的人的问题,并进行一项关于消费信贷对商业周期的影响的长期研究;统计部统计失业、物价指数和救济数字等。统计部主任暂时借给纽约紧急救援局,组织成立一个新的统计部门,负责计划分发每月1800万美元的救济款。 在资金方面,大萧条之前的五年中基金会收入一直上升,1929年后逐步下降,到1944年由原来的年收入70多万美元降为50多万美元。工作和捐赠也有所调整:关闭了一些部门;工业研究部和统计部则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研究主题为劳工问题和技术发展对生活水平的影响;1933年成立的社会工作年鉴部继续原来每两年出一期的年鉴,内容有所充实;两个服务部门(图书馆和出版部)的业务都有较大扩展。基金会在二战时没有像一战时那样停止业务,因为一战时由基金会工作人员志愿服务的工作在二战中大半由政府出资有组织地进行。不过基金会还是给某些工作人员以暂时假期,让他们以各自的专业分别对战时工作作出贡献,战后再恢复职务。他们大半在社会工作和福利、救济等方面服务,其中包括在联合国救济总署工作。 塞奇基金会成立之时,基金会的分类并不明确,它既资助其他机构和个人的项目,又自己进行研究。以后逐步转为以自己研究为主,在1969年税法明确后,归入运作型基金会。其20世纪后半期的活动将在第八章运作型基金会中介绍。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基金会成立前的捐赠 二、 卡耐基基金会 (一) 基金会成立前的捐赠 众所周知,安德鲁卡耐基(Andrew Carnegie,18351919)是世纪之jiāo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其铁路和钢铁产业对美国工业化所起的关键作用也不必赘言。他出身于贫苦的苏格兰移民家庭,是自学成才、白手起家的典型。早在19世纪末,他作为个人,已有多项捐赠。最早、最有名的创举是在美国各地和英语国家建立公共图书馆,20年中锲而不舍,共捐款4300万美元,建立了2000座图书馆。在他名下的基金会和非营利机构甚多,除最主要的“卡耐基基金会”之外有以下诸项: (1) 卡耐基学会。这是卡耐基回报匹兹堡市的一座综合xìng文化设施。最初于18931895年出资112万美元建立图书馆和音乐厅。以后又陆续捐款1100万美元建立博物馆和画廊。 (2) 卡耐基理工学院(即今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前身)。1900年开始创办,1905年在匹兹堡建成,最初是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工业学校,1912年升级为大学水平的卡耐基理工学院,是美国最早把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包括在工程师培养中的理工科大学之一。1967年与附近的梅隆科学研究所合并成为今天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在1912年之前,卡耐基前后投入约1000万美元。卡耐基基金会成立之后对该大学多有资助。 (3) 苏格兰大学卡耐基信托基金。1901年设立,受惠者为格拉斯哥、爱丁堡等4所苏格兰的大学。卡耐基为这项基金出资1000万美元,这在苏格兰高等教育中是空前的。当时英国政府每年给4所大学的总拨款为5万英镑。 (4) 卡耐基华盛顿研究所。1902年成立。卡耐基原来意图在华盛顿捐款成立一所欧洲式的国立大学,这是当年华盛顿总统曾经有意而未能实现的。后改变主意,捐赠一家国家研究所,向全国所有的大学提供支持。所以一开始该研究所就带有官方xìng质。他向当时的老罗斯福总统提出,请政府指定地址,他一次出资1000万美元。后来到1911年又陆续追加1200万美元。他聘请的第一届董事会成员有:美国总统、参众两院议长、史密森学会秘书长、国家科学院院长等。第一届董事会在国务卿办公室举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当选为董事长。以后的董事会成员逐步转变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近百年来,该研究所一直是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基地。 (5) 卡耐基英雄基金。1904年建立。1904年1月25日宾夕法尼亚州哈威克地方发生大规模煤矿bàozhà,死181人,其中两人是在bàozhà发生之后赶去救人而牺牲的。事故发生3个月后,卡耐基捐出500万美元,用于表彰“文明的英雄”,并成立卡耐基英雄基金委员会负责监管,以后这项基金称卡耐基英雄基金。该奖项包括一枚青铜奖章,一笔经济补助(一般为3000美元)和申请奖学金的资格。如本人在英雄行为中牺牲或致残,其家属可以获得继续援助和其他福利。该奖项一年颁发5次,每次由委员会开会对众多申请人进行严格筛选后决定。 该奖项的获奖资格是:在明知有非常的危险仍自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人生命的平民;这一举动发生的地点须在美国、加拿大境内,或12海里水域内;委员会在事发两年之内获悉此事;在救人者和被救者之间不应有任何责任关系。下列人员没有资格获奖:救人的举动是其职业所要求的日常职责,除非拯救的行为明显地超出其职责范围;与被救者是直系亲属关系,除非救人者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英勇,并严重受伤;军人;年龄太小还未意识到其所冒危险的儿童。 委员会本着这一精神在美国全国和加拿大颁发卡耐基奖章和奖金。从1904年到1998年的94年间已颁发8200枚奖章和2300万美元奖金,包括奖学金和连续补助。此外还在欧洲各地,包括卡耐基的故乡苏格兰建立了10项同样xìng质的基金。 1996年,宾州历史与博物馆委员会举行了纪念英雄基金传统的活动,并在原来的煤矿旧址和多数遇难者埋葬的墓地附近树立了一块纪念路标。这种路标为金蓝双色,由1946年宾州政府发起在公路上树立,以纪念对全国或本州有特殊意义的事件,50年来在公路各处已树立了1600个这样的路标。 (6) 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 1905年成立,启动资金1000万美元,用于大学教授的退休金和美国教育问题的研究。1906年在国会注册。这一动作有深远意义,以此为开端,引出1918年成立的“教师保险与年金协会”,使教师先于其他社会阶层开始享受福利保障。当时已经成立的卡耐基基金会为此保险金首先捐款100万美元。后来,该协会脱离卡耐基基金会完全独立出来,1952年成立“大学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9 章 休金投资基金”,为现在美国大学普遍实行的一种投资咨询基金。另一方面,这一基金促进了教育改革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1910年资助美国的医疗教育的调查研究,促成了美国医疗教育和整个医疗改革,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科大学就是根据此改革思想建立的,当时代表美国医学的最高水平。 (7) 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1910年卡耐基75岁生日时宣布捐款1000万美元成立此项基金(详见第八章运作型基金会)。在此以前于1903年捐资150万美元建立海牙“和平宫”,即今国际法庭所在地。 此外,他还为其故乡苏格兰敦佛姆林地方设立了资助文化教育的卡耐基基金和英雄基金,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都是在纽约的基金会成立以前的捐赠,还不包括4300万美元的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种种个项捐赠,如多家黑人学院、教堂管风琴;卡耐基甚至还给普林斯顿大学捐了一个湖,让学生少踢橄榄球多划船。但是就这样捐了10年之后,到卡耐基76岁时,他的个人资产还有15亿美元,这使他感到为捐献作决定是个负担。于是他接受其好友和律师罗脱(Elihu Root)⑤ 的建议,把这笔财产的绝大部分捐出,建立一个统一的基金会。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普及和提高并举 (二) 卡耐基基金会 卡耐基基金会(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成立于1911年,在纽约注册。宗旨是“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在1919年卡耐基逝世前,他本人任董事长兼会长,不言而喻,这个阶段他个人的意图起主导作用。初期的多数拨款对象还是延续以前已经进行的项目和上述已经成立的各种机构。不过卡耐基在致董事会的第一封信中就特意申明,由于人间世道不断变化,特授权董事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视需要而改变基金会的政策和道路。事实上,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基金会的工作特点的确是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对基金会工作方向影响较大的是几位任职较长的会长:克培尔(Federick P. Keppel,19231941),加德纳(John W. Gardner, 19481955),派弗(Alan Pifer, 19651982)和汉堡(David Hamburg,19821997)。现分阶段对其重点活动简要叙述。 1. 20世纪60年代之前 这一阶段贯穿始终的重点是教育。 (1) 普及和提高并举。 不同时期重点不同或轮流突出。卡耐基基金会1925年开始chéng rén教育项目,主要对象是新移民、黑人和服刑的囚犯;50年代针对当时大学教育迅速普及的情况,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先大学,后扩展到中小学教育,对整个教育进行综合治理。这一举措得到后来任康乃尔大学校长的著名教育家珀金斯(James Perkins)的合作,持续9年,取得重大成就。到60年代,重点又转到“消除机会平等的障碍”,为此对贫民教育进行大量资助,1964年此项拨款占全年的1/4。 与普及教育相联系的一项工作是推广先进的教学手段。早在20年代,卡耐基基金会就率先推动运用当时还属前沿的广播教学法;60年代末,又与福特基金会合作建立儿童电视工作室,寓教于乐,对象主要是贫穷儿童,脍炙人口的“芝麻街”木偶剧就是这一工作室的产品之一。凡在美国看过电视的人都知道,在使人眼花缭乱的众多频道中有一个公共教育台,它是惟一不做商业广告,专门播出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层次较高的节目的频道,现已成为美国电视观众中最受称赞的频道之一。究其来源,也与卡耐基基金会有关。在改良高潮的60年代,基金会协助各州成立了两个组织,一是州教育委员会,一是电视教育委员会,前者研究当时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取得重要的实际效果;后者直接启发了约翰逊政府向国会提出并通过成立的全国xìng教育广播电视集团公司,这就是现在的公共教育台。 随后,卡耐基集团又拨款100万美元给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成立一个全国xìng的组织研究高等教育问题,该组织由著名教育家、前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主持,在15年内产生了23项重要报告和专题研究,是到那时为止对美国高等教育覆盖面最广、分析xìng最强、客观而深入的资料,对各大学的教育思想和政府关于教育的决策有重要影响。小组成员还常到国会作证,影响了联邦政府几十亿美元的教育经费的支出,并使政府成立基础教育机会津贴项目和中学后教育改进基金。这是在教育方面基金会与政府合作或影响政府政策的典型范例。 (2) 黑人问题。 卡耐基基金会与洛克菲勒基金会一样,从20世纪初建立基金会之前就对黑人教育多有捐赠,并建立了联合黑人高校基金。 它一直大力资助两所最早建立的著名黑人职业学校:塔斯基吉(Tuskegee)和汉普顿(Hampton) 学院。⑥基金会在这方面一些有特色的举措是,在纽约哈莱姆区和芝加哥贫民窟分别建立实验中学,专门收容弃学的孩子;在大学中设立非医科大学的医士培训班以解决城市和农村的穷人就医问题;开设了对象包括黑人的chéng rén教育项目等等,这些项目实际的主要对象大部分是黑人。 卡耐基基金会在黑人问题上一项特别有意义的创意是,从1938年开始,出资委托瑞典社会学家根纳米尔达(Gunnar Myrdal)进行对美国黑人的专题研究,一则因为这个问题本身重要,二则是为基金会以后在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依据。该项工作完成得十分成功,1944年出版了他的专著,题为《美国的两难处境黑人问题与现代民主》。米尔达作为欧洲人,可以比较超脱和客观,这部巨著正文45章,连同附件和注释共1483页,至今仍为研究美国黑人问题的经典著作。可能受这项研究的启发,基金会于40至50年代在路易斯维尔大学设立专门科目培训善于处理种族问题的警察,又成立社区律师事务所为贫民窟的居民提供法律援助以解决与切身利益有关的诉讼问题,60年代建立对纽约黑人聚居区的医疗援助计划等。1963年为提高黑人高等教育作出一系列捐款,共150万美元。 ⑦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 2.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 1965年新任会长派弗思想更倾向于平等和改良,而60年代又是美国民权运动高涨并取得决定xìng胜利的时期。在这一潮流下,卡耐基基金会于1963年为提高黑人高等教育作出一系列捐款,共150万美元。基金会还资助了几项别具特色的有利于消除种族隔离的工作,例如帮助中小学教员懂得黑人语言以便更好地与学童沟通;研究北方取消种族隔离的学校所涉及的政治问题;搜罗弃学的黑人中学生,为他们补课,以便能升学;培养能积极参加民权运动的黑人律师,在东哈莱姆区建立更多的律师事务所并成立反对住房歧视全国委员会等。这些工作都是通过资助各有关组织来进行的。 在此期间,卡耐基基金会的董事会与当时不少基金会一样,也决定改变其清一色“白种盎格鲁萨克逊人新教徒”(WASP)的状况,增加了fù女和少数民族,并扩大了地区和社会圈子。随后进一步从事更广泛的有关城市贫困、危机和族际关系的研究和治理计划。工作更加向社会公正、平等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方向倾斜。1972年停止了原来颇为成功的资助医学教育和医疗项目,教育的重点也从高等教育转到中小学,特别是贫苦儿童的教育机会问题。 70年代在黑人问题上也有进一步的动作,从1972年起的10年中,对“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法律辩护与教育基金、“美国原住民权利基金”、“墨西哥裔美国人法律辩护基金”、“关于教育问题诉讼的教育基金”等捐款共400万美元,此外还资助波多黎各法律辩护和教育基金,监督纽约市涉及85000名西班牙裔学童的 关于双语教学的立法的执行。在此期间,基金会为多项对政府进行呼吁与监督的 有关少数民族、fù女和残疾儿童权利的项目捐款共1500万美元。为此,基金会专门成立了一个独立组织“卡耐基儿童理事会”,由耶鲁大学一位心理学家主持,产生了5项报告,有的报告内容已经超出儿童教育问题,而直指整个社会的经济不平等,提出充分就业和补助家庭收入的建议。这些报告引起很大争议。在会长的主导思想下,基金会更进一步资助一名学者詹克斯(ChristopherJencks) 写了一本更为激进的书,题为《不平等》(Inequality),对美国社会提出尖锐批评,认为在社会从根本上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无法平等。⑧ 派弗与其前任加德纳近似,力图把公益事业扩大到社会改良,不过更为激进,是近乎理想主义的社会改革家,但是他在卡耐基基金会任职期间却是从尼克松到里根政府时期,是美国思潮偏向保守的时期。所以他的许多理想未能贯彻,在他离职的最后文章中总结了30年来从事公益事业的思想,对当时在里根治下美国精神的“卑下”、社会公正的背离和社会对弱势群体和儿童的不负责任表示悲愤之情,呼吁改弦更张,回到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福利政策道路上来。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后 3. 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82年另一任新会长汉堡上台。他与派弗背景很不相同,主要从事医务工作,原任哈佛大学卫生政策研究和教育部主任。他表示到基金会任职是为社会和公众服务,不过对基金会应关心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他确定基金会的几大目标是:(1) 避免核战争,改善美苏关系;(2) 教育全体美国人,特别是青年,以适应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社会;(3) 防治各种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伤害,包括吸dú、酗酒和少女怀孕等社会问题;(4) 在第三世界培训和开发人力资源,重点在墨西哥。 汉堡认为,今后世界发展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科技对人的决定xìng影响。可以想见, 根据这一思路,基金会的工作必然有所调整。在所有以上目标中,特别强调科学,包括硬科学和行为科学;更着眼于全球xìng的问题;国内则着重政策研究,不那么强调不平等和社会改良。对政府的态度从批评改为争取其支持和合作,在华盛顿政界和高层人士中进行经常xìng的联络活动。同时建立了卡耐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定期举行全国各界领袖人物的会议,讨论教育政策与国家经济需要的关系。 根据1993年的会长报告,10年中基金会在资产和支出的数额上有很大发展,当时总资产达到13亿美元,是1982年的3.25倍;支出预算从1982年的1300万美元增至5900万美元,相当于自1911年以来82年间总捐赠数的51%。工作中心仍然围绕教育与和平两大主题,强调预见xìng,“防”甚于“治”,为此,加强研究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现将20世纪最后20年基金会资助的领域简要分述如下: (1) 教育。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把重点放在早期教育。80年代美国教育界和科学界达成共识,认为儿童和少年时期的教育对人的一生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都非常重要,并就父母和有关方面应如何合作以满足少年儿童成长的需要提出建议。基金会配合这一共识,大力进行解释和宣传,利用其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教育界的影响掀起全国长期教育改革运动,重点在公立中小学和学龄前教育,研究一切影响学习的校内外因素,并提出口号“教育非自幼儿园始,而是始自胎教”,甚至从孕fù培训开始。资助的具体项目有: ① 青少年教育与发展战略。范围是从出生前到1015岁的少年。在1986年至1996年的10年中, 基金会赞助了对青少年不同的发展时期进行的综合研究,取得了国家科学院研究理事会、斯坦福大学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配合,成立了若干专家与公众领袖联合组成的小组,分为幼儿(3岁以前)、童年(310岁)和少年(1015岁)。小组提出了大批报告和专著,其中影响最大的为代表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三篇报告:《起点》、《前途有望之年》和 《大过渡》。报告就培养负责的和够格的父母、产前与初生婴儿的保健、少年健康成长的要素,以及争取家庭、学校、社区、媒体等社会力量配合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在社会上广泛散发。基金会又出资立项,鼓励各州和市采取实际措施实施以上报告中的建议。已有十几个州和若干市参加这一项目。这些建议得到克林顿总统夫fù、全国州长协会和两党不少国会议员的支持和大力推动。报告还在全国xìng的杂志登载,在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播放,并进入一次白宫会议的主题。这一研究对全国的教育政策和计划都产生了影响。 ② 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师资水平,改进教学质量,是卡耐基基金会的传统关注点。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突出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师资培养以及培训幼儿园和低年级小学教师,促使低年级小学教科书的出版者也参加研究工作。80年代,卡耐基和洛克菲勒基金会联合赞助成立教学与美国前途全国委员会,经过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研究,提出一项报告,主要精神是: 教育制度的改良归根结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报告并就提高教师职业的地位、吸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0 章 引优秀人才、建立考核机制、提供终身自我提高的机会等提出一系列建议。报告还强调要建立一种足以反映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教育结构。为此,基金会组织的卡耐基教育与经济讲坛还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1987年又发起成立了提高专业教学标准全国委员会,以实施论坛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议,由北卡罗来纳州州长亨特(James B. Hunt)主持。经过10年的实践,基金会于1997年向30个领域的骨干教师颁发证书,数量约占教师总数的40%。克林顿总统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专门提到了这一委员会,号召全国予以支持。 ③ 文科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中有一个特殊问题是文科教育问题,对美国的意义就是如何加深全民对民主制度的理解。1981年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提出一份报告,题为《高等教育为国家服务》,其作者大声疾呼美国存在着“公民知识盲”,建议在大学课程中加入新的公民教育。1988年美国价值研究所又提出报告《向公民社会呼吁》,建议重新对一些基本的公民社会问题进行学习思考。从1930年以来,卡耐基基金会就对大学本科的课程改革集中资助,并且这也是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资助的无数研究报告的主题。中断了16年以后,基金会又重新开始这一课题。从1999年开始将研究文科教育未来的目的,以及基金会能如何有效地回应这一问题列为研究主题。 ④ 教育服务工作中的各方合作。从80年代初开始,基金会即从事一项工作,把大专院校、公司和国家的各实验室以及各科研机构的科学力量同中小学的教学需要结合起来。特别注重建立科学教育工作者和科学机构的联系,以改进教学和课程,包括理、化、生物,也包括行为科学和心理学。在此领域中一项突破xìng的规划名为“2061规划”(以哈雷彗星再次出现的年代命名),主持人为著名科学教育拉瑟福德 (F. James Rutherford)。他认为美国当前学校中的科学教学不足以为生活在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高技术世界中的未来公民作准备。该规划旨在重塑大学前的自然科学、数学和技术教学,从幼儿园起,贯穿整个12年中小学。经过10年的努力,于1989年发表了《全体美国人学科学》和《水准线》两项报告,对发动制定全国科学教育标准和直接改进科学教育质量起了很大作用。到90年代,全国科学院经常发表科学标准,成为提高科学教学的中心。 (2) 国际和平与安全。 80年代到90年代,基金会一直把反对核扩散以及前苏联地区的发展作为中心议题。冷战以后种族间的冲突成为对和平的新威胁,也是基金会的重点之一。 ① 避免核战争。基金会大规模资助跨学科、跨国界的研究,特别关注核武器和制造材料的安全储存及其指挥控制系统。基金会发挥它的特长充当联系独立研究者和决策集团的中间人,一方面赞助第一流研究分析家出成果,一方面设法在重大问题上建立他们与政府、传媒和企业界之间的联系。在里根、布什和克林顿政府期间,基金会都曾应政府的要求召集有关专家就核军控和防止核战争问题、与苏联关系、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联合国改革等问题进行讨论。 基金会还资助前参议员克拉克主持的阿斯彭学会国会项目。这一项目的活动方式是在一个休闲胜地与有关某个问题的国际学者进行超党派的无拘束的讨论,已经举行的有与前苏联、东欧和乌克兰等国家的讨论。 ② 防止核扩散。基金会1992年拨出巨款资助有关这一题目的研究、讨论和活动,参加的有各方面专家。指导委员会中有参议员纳恩(Sam Nunn)与卢格(Richard G Lugar)、布鲁金斯学会会长斯坦布鲁纳(John Steinbruner)、 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军控中心主任佩里(William Perry )(1994年被任命为国防部长)。这个委员会的工作对1992年纳恩卢格修正案有很大贡献。该修正案是针对1991年国会通过的《减少苏联核威胁法》的。这是参议员把研究成果化为政策实践的典范。 1992年,基金会资助的哈佛大学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卡特(Ashton Carter)在一份题为《苏联核裂变》的报告中指出苏联解体之后的新的核威胁。这份报告到了两位参议员手中,他们立即合作发起美国帮助消除这一危险的立法措施。后来卡特任助理国防部长,和佩里一起与两位参议员合作共同执行这项法案,几年来,共花费20亿美元,用于许多大型工程计划、军事来往、国防工业转为民用计划、军营建设和再培训、武器与裂变物资的安全保卫以及反对人才外流的赠款等。有几千名美国人在俄罗斯与其同行就以上项目进行合作,包括使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完全非核化。 ③ 防止致命的冲突。1994年,基金会把“国际安全”项目改名为“防止致命冲突”。特别把重点放在明确的、系统的防止灾难发生的办法上,而不是事后修补灾难造成的破坏。成立了“卡耐基防止致命冲突委员会”,有36名委员,包括16名国际领袖人物和长期对防止冲突研究有经验的学者。两名主席是前国务卿万斯和基金会会长汉堡。这是一个国际xìng组织,与世界各国的组织有积极的合作关系,经常举行国际会议。委员会 分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其他特殊项目 ● 考察种族、民族和宗教冲突的原因和防止其发展为致命冲突的办法; ● 支持非政府组织进行防止暴力的努力; ● 继续努力加强民主机制,作为应付前苏联和中东欧内部带有bàozhàxìng的冲突的非暴力机制; ● 探索美国、俄罗斯与其他核大国如何加强努力以遏制先进武器的扩散,避免使族群冲突更加危险。 委员会于1997年发表最后报告,在全世界散发,号召国际社会的各类成员,包括民主国家、联合国、区域组织、企业界、全球科学界、教育与宗教组织、传媒、关心冲突的非政府组织等,通力合作,防止致命冲突;除了消极的避免直接对抗之外,还应采取积极措施,如促进民主、市场改革和创建保护人权的公民组织。 其他如自然资源的减少、领土完整的原则和自决原则之间的矛盾、和平实现后如何通过消除宿怨达成和解来予以巩固,以及对过失国家实行制裁的效果等等,都是有关这一问题的题中之义。 ④ 建立各种集团之间的相互了解。各个群体是否不需要族际仇恨和冲突也能增加自身的凝聚力,取得有效的发展?人类的适应能力如何调动起来把这种隔膜和仇恨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卡耐基基金会在冷战后所致力的课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可以把两项传统的关注和平与教育结合起来。家庭、学校、社区组织和传媒对形成族群的态度有关键作用,既可以向仇恨和冲突方向,也可以向宽容和合作方向引导民众的情绪。1996年卡耐基资助16家机构对青年人的族际关系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找出两种态度产生的根源与如何进行尊重和宽容的教育方法。鉴于媒体的重要作用,基金会在其资助的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中增加了这方面内容。这个节目是国际xìng的。 (3) 在世界几个地区巩固民主机构和进程,包括美国。 ① 前苏联及其他地区。对俄罗斯和其他前苏联地区,基金会的做法不是提出改革的建议,而是提供机会促进这些地区和美欧及其他国家高级集团之间的经验jiāo流。 基金会资助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加强民主机制”项目从戈尔巴乔夫初期就已开始,对苏联中央政府和比较进步的地区中关心建立民主的人士给以咨询,此项工作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之后,许多当时与此项目有关系的人士已是俄罗斯社会有名望的重要人物。汉堡在会长报告中称:这样有组织地帮助一个国家民主化的国际行动在历史上是少见的,而事实证明不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把民主当作裹着糖衣的新帝国主义入侵活动,那么将一事无成。如果把它看作在我们这个纷争无处不在的人类中一个强有力的、建设xìng的、解决冲突的机制,那么这是一个应付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宝贵机会。 ② 加强美国国内民主。卡耐基基金会认为自己的各项工作,包括教育,都贯穿了加强民主价值观的精神。不过另外还有更加直接的由专人负责的专门项目,其主要内容是提高选举的投票率、促使竞选捐募款制度的改革、推动国会改革、提高大学在处理重要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研究民主与媒体的关系等。基金会认为当前对美国民主的威胁因素如下: ● 公众对政治的冷漠和愤世嫉俗的态度,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政治权力为特殊利益集团服务,不是为公众的利益服务; ● 不同宗教、种族和族裔、阶级、xìng别的人群关系日益疏离,美国凝聚力下降。光是宽容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互相理解和接受,并认识到美国社会的力量在于多元化; ● 老年人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其困难也未得到足够照顾; ● 贫富悬殊扩大。 这些问题都是基金会特殊项目所关注的内容。 (4) 其他特殊项目。 经济问题在卡耐基基金会历史上不是重点。但是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家庭收入下降,大批fù女进入劳动大军,而同时反福利政策的势力抬头。有鉴于此,基金会开始关注经济拮据的家庭问题,资助一系列的有关研究项目,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哥lún比亚大学两名学者卡默曼(Sheila Kamerman)和卡恩(Alfred Kahn)关于工业化国家社会福利比较研究与卡耐基儿童理事会关于美国困难家庭儿童状况的报告。基金会还在哥大建立了全国贫困儿童中心,致力于将美国2300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儿童的状况向全国广为宣传以教育公众。 此外还成立了“卡耐基科学、技术与政府委员会”,旨在促进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研究,分析科学如何为社会服务,并确保科技成就作人道的使用,关注发展科技的决策过程;研究“使美国民主适应世界的变迁”,如技术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少数族裔和文化多元化对原来的民主机制的挑战等课题。⑨ 1997年克林顿总统授予卡耐基基金会汉堡会长美国平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奖章,以表彰他为“改善儿童的健康和福利事业”做出的终身努力。 三、 洛克菲勒基金会⑩ 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成立于1913年,在纽约注册。老洛克菲勒和老卡耐基一样,在没有成立基金会之前已大量捐赠多项事业。其家族更加突出,现在已经到第五代,仍然坚持最初的捐赠传统,关注点始终是教育、健康、民权,以及城市和农村的扶贫。其捐赠时间跨度之长、规模之大和成就之显著,可以当之无愧地执美国乃至全世界慈善事业之牛耳。 老约翰D.洛克菲勒在建立基金会之前最有名的捐助是1892年创办芝加哥大学。到1910年捐赠最后一笔钱,老洛克菲勒累计共向芝大捐款3500万美元,开历史上独家对一所大学捐款之最。老洛克菲勒拒绝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该校的要求,也不干涉其建校方针及管理,只提出“一切都要最好的”,果然芝加哥大学如今已是世界级的名牌大学。另外两项重要捐助是1901年成立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和1903年建立的“教育总会”(General Board of Education)。这些举措已足见其对教育之重视。其中,“教育总会”的一大业绩是黑人教育,下文将详述。 与卡耐基一样,洛克菲勒为如何有效地捐款所苦,财富成为负担。他也有一位顾问和好友弗雷德里克盖茨(Frederick Gates),劝其在生前对财富作出处理,于是在盖茨建议下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3年在纽约正式注册,其宗旨是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传播、预防和缓解痛苦、促进一切使人类进步的因素,以此来造福美国和各国人民,推进文明”(以后随着形势的变迁,在措辞上略有更改,但基本精神不变) 。这一目标与卡耐基基金会相似而更广泛,陈义更高,覆盖面及于全世界人民。老洛克菲勒当选为第一任会长。成立之初,正值一战时期,所以最初的捐赠适应当时的需要,如救济饥荒、提高军队士气、战俘的福利等等。以后重点逐渐集中,有以下一些特色: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医疗卫生 1. 医疗卫生 老洛克菲勒本人相信健康为人类福利之本,发展医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弗雷德里克盖茨更是一个医学迷,所以洛克菲勒早期几乎全部工作都在这方面,在教育方面的特色也是发展和改善医学教育。在基金会成立之前,洛克菲勒已经有一个卫生委员会(Sanitary Commission),进行钩虫病防治工作。1913年注册之后第一个重要行动就是在基金会之下建立国际卫生部,把这一委员会合并进来。顾名思义,从一开始,洛克菲勒的意图就是把此项工作国际化。第一项任务就是把它发起的防治钩虫病和公共卫生的工作向全世界推广。 1917年,洛克菲勒任董事长,会长为文森特(GeorgeVincent)。在他任期的十年内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1 章 金会的工作有很大成绩,其中国际卫生部是最大的重点。防治钩虫病的工作遍及六大洲62个国家,以后又发展到疟疾、伤寒的防治,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与此同时,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建立常设公共卫生机构,从事更加广泛的公共卫生工作。相应地,又在美国和世界各国培训公共卫生医务人员。 另一项工作是提高医学水平。前面提到,卡耐基基金会资助了一项旨在改进美国医学教育的调查,产生了有名的弗莱克斯纳(DrAbraham Flexner)报告,与欧洲先进国家相比较,全面指出美国的弱点。一战结束后,洛克菲勒基金会在这项报告的基础上与先此成立的“教育总会”合作,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展开改进医学教学和建立高水平的医学院的努力。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是这一努力成功的标志,代表了当时美国最高的医学教育水平。在国外包括英、法、比、加拿大以及拉美、中东和东南亚一些地区。从1917年至1928年,基金会在欧、美、加为此项工作共付出4000万美元,还有1000万美元用于美国中等医校和公共卫生。 众所周知,在中国建立的著名的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这一时期在海外头等重要的项目,也是洛氏的得意杰作之一。这是单独的项目,不包括在上述项目之内。关于在中国的工作将在第十章中详述。 1929年接任的会长为前芝加哥大学校长、数学物理学家梅森(Max Mason)。此后,陆续成立了医学科学部(前身为医学教育部)、自然科学部、社会科学部和艺术人文部等。基金会资助的项目仍然以医学科学为主,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的单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不计其数,一般说来都带有开创xìng。1928年英国人弗莱明在发明青霉素的研究过程中也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这些成果把美国和世界的医疗水平向前推进一大步。1932年,基金会还首先进行工业医疗(即职业病)和精神病的研究,这些学科在当时还刚刚起步。洛克菲勒医学院成立之初的短短几年中就在流行xìng脑膜炎、小儿麻痹、黄热病和梅dú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xìng的成果。1937年,国际卫生部宣布成功地分离出黄热病的疫苗(在二战中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其实验室中制作出3400万份此类疫苗无偿献给政府以供军队使用)。1939年巴西流行某种特殊的疟疾,不久即在基金会帮助下得到控制。1940年的重大成绩是缓解了在全世界流行的伤寒病。其他如遗传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以及研究仪器的改进和发明如探测镜、X光分解仪等都是在基金会支持下取得突破xìng成果。洛克菲勒基金会对科学,特别是医学和农学的重视始终一贯,并将这方面的科研与在世界各地的扶贫工作结合起来。 早期医疗卫生方面骄人的成绩使国际卫生部一度成为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中心而受到其他部门的诟病,认为洛克菲勒为医学科学家所掌握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变化和人事变动,工作重点逐渐转移,但是医疗卫生始终是其关注点之一。洛克菲勒基金会所创立的国际卫生部的模式及其工作项目带有榜样xìng质。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逐步接管原来洛克菲勒基金会所从事的工作领域;1950年,美国政府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所,其资助科研的领域和工作方式也是沿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模式,甚至接过其项目。 1951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卫生部关闭,其著名的病dú研究所和人员转到耶鲁大学。在这以后,基金会通过资助世界卫生组织来实现其原来的目标,直到世纪末仍然如此,基金会称之为“洛克菲勒世界卫生组织互补战略”。多年来,基金会对世界卫生组织的计划生育、疫苗接种、避孕yào的研究和热带病防治等都有所捐助。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新主任布lún德兰上任,基金会宣布出资250万美元建立一项全球卫生领导基金,供主任在全世界遴选各个学科的10名专家,任期1至2年;这一基金也用于“争取全球健康平等”。此项目致力于缩小发达与不发达国家的健康水平和平均寿命之间的差距,也包括缩小发达国家一国之内贫富人群之间的健康差距。该项目主要从三方面着手:(1) 协助贫困国家建立和改进卫生体制,加强利用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加强宣传教育,引起公众对与健康有关的新问题的关注和政府的承诺,如环境、吸烟、艾滋病、抗yàoxìng结核病等;(3) 加强对贫困人口多发病(如疟疾、结核等)的yào物研究和开发,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以补救yào物价格昂贵造成的困难。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农业改良 2. 农业改良 饥馑问题一向是一切慈善和公益事业首要关注的问题。洛克菲勒基金会认为要根治饥馑关键在于改良农业,使粮食大幅度增产。继医yào卫生之后,农业改良也一直是洛氏基金会长期的重点。在基金会成立之前,“教育总会”曾在美国南方黑人较多的贫困农村进行过玉米品种改良和农业体制改良相结合的工作,取得很好效果。基金会成立后,这项工作主要在第三世界开展,其做法是资助有关国家的农业改良技术研究并创建将新成果推广的机制和方法。基金会特别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已有的经验,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几十年来这个领域相对投资较小而成绩较为显著。 据说这一项目最早的启发来自1941年会长福斯迪克(RaymondB Fosdick)与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的一次谈话。华莱士从墨西哥访问回来后告诉福斯迪克,如果墨西哥的玉米和大豆单位面积产量能提高10%,当地人民的生活就可以大大改善。之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董事会讨论了华莱士的提法,决定派出三名专家到墨西哥考察一名植物病理学家、一名遗传和玉米专家、一名土壤学家,分别来自明尼苏达、哈佛和康乃尔大学。他们在墨西哥旅行了5000英里,经过广泛考察,提出一项被认为具有经典意义的报告。报告不但提出了科学技术方案,而且特别强调,不能单纯给予资助,必须积极参与规划和对援助的使用,包括现场指导,结合当地具体条件建立有效机制。1942年,墨西哥农业部正式邀请洛克菲勒基金会进行改良农业的合作。1943年,双方签订意向书:墨西哥政府提供土地、劳力、部分实验房屋和培训费用,基金会负担大部分运作的费用并在墨西哥城建立一个工作班子,由美国植物病理学家哈拉尔领导,其余成员皆由墨政府委派。这是一项长期的合作,最高峰时有18名美国专家和100名墨西哥人同时工作。到60年代中期,20年中在这一班子中实习过的墨西哥人达700人,其中有100多人被选拔到美国学习并获硕士学位。60年代以后即由培养出来的墨西哥专家领导。哈拉尔博士带领的班子坚持实地考察、示范和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也采用行之有效的土办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和推广,在玉米和小麦的土壤和品种改良方面成绩斐然。墨西哥原来50%的小麦依靠进口,玉米也不能完全自给。在此项实验的18年中,墨西哥人口增长了60%,小麦和玉米却达到了自给,基本不需要进口。根据联合国1963年公布的数字,墨西哥在过去10年中农业总的年增产量平均达7%,这是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大规模长期援助分不开的。这一经验的另一可贵之处是培养了能够适应发展中国家各种艰苦条件的专家。 基金会与墨西哥合作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推广的机制,例如在墨西哥培养的专家到哥lún比亚开展工作,在哥lún比亚培养的人才又到智利从事同样的项目,形成一种链条。在资金方面,基金会给予必要的资助,但是更重要的是促使当地政府重视这项工作,使当地政府越尝到好处,越愿意多投入,同时改革其农业管理机制。继拉美国家之后,或同时,这种合作又推向中东、南亚和非洲。当然由于国情不同,成功的程度也不同。其中比较著名的成功例子是印度的“绿色革命”。基金会在印度的工作始自1956年,先派出12名专家。1958年,资助新德里的印度农业研究院成立研究生院,并派出顾问和访问教授。从一开始,此项工作即是基金会与印度中央和各省政府、各地新成立的农业大学以及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的合作项目,基本上沿用墨西哥的政府划拨土地的模式。在印度全国各地不但建立农业学校而且建立了无数实验田。60年代在大面积推广哥lún比亚的良种玉米方面取得大幅度增产的成绩。1970年原来曾为基金会派往墨西哥的农业科学家诺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因在印度进行水稻杂jiāo成功而获诺贝尔奖。当时有人提出应把这项奖给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集体。 洛克菲勒基金会另一项重要的成绩是1959年与福特基金会协议合作在菲律宾建立世界稻米研究所,包括生产、分配和成果利用。菲律宾政府拨给土地,福特为建筑出资700万美元,洛克菲勒提供技术指导、行政管理和运作费用,每年约50万美元。这一研究所规模巨大、设备齐全,还有200英亩水灌试验田,于1962年正式开业。董事会有6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分别来自泰国、日本、印度、菲律宾、美国和中国台湾。主持实验的是一名印度专家,多数工作人员来自东南亚盛产稻米的国家和地区。现已收集世界70余国6000多种稻谷进行实验,从中选出良种,加以处理冷藏,分门别类,标明特xìng,供世界各国jiāo换。以后按此模式扩大到其他国家。现在全世界共有16个国际农业中心。 1963年在基金会成立50周年的时候,确定了新的五大优先问题:征服饥馑、控制世界人口、有选择地加强发展中国家的某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协助文化发展以及争取全体美国公民机会平等。除最后一项外,对象都是发展中国家。90年代,它大力资助的项目有:临床流行病研究、农林技术研究(肯尼亚)、热带作物病理研究(尼日利亚)、水稻品种改良(菲律宾)等等,仅1993年一年对此类项目的拨款就近500万美元。 鉴于亚洲国家人口密集,地少人多,基金会更加强调基因研究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维持土地的可持续耕种。目标是在2005年通过生物技术提高稻米产量20%而不降低土地质量。此项集中在亚洲的国际稻米生物技术研究项目,从1984年开始。起初集中在稻种基因的生物工程研究方面,资助康乃尔大学制定稻米基因谱系向全世界产稻国家传播。这是一项长期计划,在科研取得一定成果后,把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技术转让和在亚洲国家创造将来独立继续进行这项工作的能力。迄今已经与亚洲及其他地区350名科学家进行合作,从1984年至1998年,这一项目的奖学金在各国培养了183名专家,其中许多人在本国已成为这方面的领导骨干,继续领导研究和国际jiāo流。到目前为止,研究的结果证明新品种的稻谷比原来预期的还可以多供给1亿人口,20年内受惠人口还可以增加15亿。最新的成就是发现有8种粮食作物与稻米有共同的染色体特征,所以在稻米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可以用于这些粮食作物。在中国,农业科学方面的合作也是重点之一,详见第十章。 在非洲,自1988年起,基金会主要在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和津巴布韦进行这一项目,但只是根据其特点,与亚洲的目标和做法都不相同,不过推广新技术、培养人才的做法则相同。 除医学和农业外,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其他科学研究和杰出的科学家都有扶植。最突出的是后来参加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主要科学家中,曾接受基金会资助而获得关键xìng成就的竟有23名之多。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如回旋加速器的研制成功,导致了后来原子分裂技术的实现,主要也是靠基金会的资助。 此事后来引起基金会负责人的自省,引发了关于自然科学家对发明用途是否负责的讨论。二战以后,随着发展的需要,洛克菲勒基金会对新的学科如艾滋病的防治和推广、基因工程、环境保护以及计划生育等多有关注和介入(关于计划生育,因大部分工作在第三世界,将于第七章介绍)。这些问题既包括自然科学又涉及许多社会和人文领域。基金会后期多设跨学科的项目,例如遴选社会科学学者参加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项目,主要在第三世界。1991年设立了一项“环境与发展带头人”大型综合项目,倡导一种对环境负责、文化上可以接受、社会公平、活跃经济、政治上可行的发展方式,使用跨学科的方法,建立全球网络。具体做法是在广泛的学科领域选拔在职干部进修,对可持续xìng管理、环境保护和在全世界运用共生生态系统作出积极贡献;并向进修毕业的人员提供职务机会,使他们得以实施创新的思想,确立带头人的资格。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 3. 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 洛克菲勒基金会前期一直以医学和农业为重点,兼及其他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不重视。对这一现象不满的工作人员称基金会“被一群医生所俘虏”,这是与弗雷德里克 盖茨的主导思想分不开的。不过早在1918年,在执行秘书格林(Jerome Green)的坚持下,还是出资成立了政府研究所,后来并入著名的布鲁金斯学会,这是基金会资助的最早的社会科学项目。当时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2 章 格林提出的项目是劳资关系研究。由于正好发生与基金会的公司有关的工潮,导致流血冲突,引起社会舆论对基金会本身的批判和怀疑,这项研究遂告流产。 基金会把人文和社会科学正式列入重点是从1936年福斯迪克任会长开始的。他本人是律师出身,担任会长12年,对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工作方向有很大影响。在经济大萧条之后,二战前夕,整个西方社会都有一种危机感。人们见证了在生产力突飞猛进中的经济崩溃和社会危机,以及与巨大财富并存的广大群众的极端贫困;意识到物质财富和科学发展不但不一定造福人类,而且可以成为灾祸,所以二三十年代是社会科学长足发展的时期。福斯迪克就属于有这种强烈意识的人。他不断强调,如果不能找出解决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中日益严重化的问题之道,在这个世界上医学和科学将失去意义。他大声疾呼,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超过人类控制自己的能力的危险xìng。因此他主张公益事业的范围应该扩大到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的关系问题,并在其12年的任期中竭力贯彻到基金会的工作中。 在此之前,1922年洛克菲勒为纪念亡妻劳拉,斥资7400万美元设立的劳拉斯贝尔曼洛克菲勒纪念基金(Laura Spellman Rockefeller Memorial Fund)已经为赞助社会科学打下基础。那是其主任拉默尔(BeardsleyRuml)的主导思想。拉默尔是学心理学专业的,他一上任就确定以社会科学为中心任务,并以极大的热忱进行。该基金存在仅7年,用于发展社会科学的拨款达4100万美元,其中最重要的建树是在1923年赞助成立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至今该组织仍是美国促进社会科学各专业的发展、jiāo流和合作最重要、最权威的机构。其资助从事社科研究的对象有布鲁金斯学会,太平洋关系学会,全国经济研究局,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的专题项目以及耶鲁大学人际关系研究所等,此外还有欧洲许多国家的高等院校和个人的单项研究。192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接管劳拉纪念基金之后,关于社会科学方面的工作连同其资助模式都一并继承下来,成立了社会科学部。这一部门首先遇到的就是1929年的股市崩溃和继之而来的大萧条。30年代初,基金会拨款150万美元用以缓解由经济萧条造成的苦难,并由董事会指定一个专门小组负责此款项的用途,其中包括资助布鲁金斯学会、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美国城市协会等组织对当时的经济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还资助政府全国经济研究局500万美元。 福斯迪克上任以后,基金会取得共识,一致决策以社会科学为新的突破口。确定的重点有三:经济稳定、公共行政管理和国际关系。 第一项的提法是“经济稳定”而不是一般的经济学,这是有针对xìng的。其主导思想是认为过去的经济学家提出各种假设和理论,想像力有余而证据和归纳法的研究不足,现在有了先进的研究手段,应该提倡以经过科学验证的事实和知识来代替猜想。提出的研究方向有二:改进对经济周期的统计记录以便更加准确地找出其各种成因;探索减轻经济不稳定所造成的危害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基金会在将近20年中为此项研究拨款数百万美元,资助对象在继承前述劳拉纪念基金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包括国内外大学有关科系、项目和个人等,难以列举。其中突出的有国际联盟的金融经济情报中心,英国牛津大学的统计学所关于经验与量化的研究,剑桥大学的应用经济学系,美国哥lún比亚大学对政府财政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斯坦福大学的粮食研究所,哈佛大学关于在美国经济结构变化过程中国家资源配置的长远问题等等。中国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于1928年成立后不久就成为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亚洲资助的重点,因此得到较大的发展,在与实际相联系的研究课题上作出成绩。另一方面,基金会尽管强调联系实际,但并非急功近利,例如1940年起,基金会拨款通过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开展美国经济史的研究,以便“真正理解”美国经济变化的原因、路径和意义。此项捐助连续十多年,大大提高了美国经济史的水平,使之成为一门得到承认的学科(关于经济史的研究也是卡耐基最早开始的项目,1902年卡耐基研究所刚一成立就遴选一批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写美国经济史,不过后来没有持续下去)。 在行政管理方面,基金会项目的 主要目的是为政府提供合格的工作人员,以配合40年代罗斯福“新政”之后政府迅速扩大的需要。基金会为此捐资给一系列大学培养此类人才,特别具有开创xìng的是在哈佛大学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生院和在华盛顿的美利坚大学设立在职公务员进修的计划。从20年代到50年代的30年间此项捐助达1100万美元,还不包括其他单项捐助。另一项特殊的工作是在芝加哥建立公共行政jiāo流所,为政府各部门的公务人员提供跨行业的jiāo流工作经验、研究成果的机会,对提高公务员素质、开阔眼界和促进“团队精神和建立某种职业道德标准”都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基金会在资助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时从长期着眼。基金会有关负责人意识到,这种研究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与自然科学不同, 很多问题不可能有公认的定见,要长期争论下去,但是他们深信,对人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加深理解是人类进步和幸福的关键所在,因此不惜对这类项目拨巨款。有关国际关系的研究和资助国外的情况将在第七章介绍。在美国国内,基金会发起的一个重要项目是1952年开始的法律和政治哲学的研究,目的是帮助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者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其内容从重新认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伯克等的古典政治哲学理论到质疑当代的宗教和经济势力以及自由、公正的观念。有一大批五六十年代崛起的杰出政治思想学者和著作在这一项目资助下涌现出来,在十年中出版了40部重要的著作。基金会甚至在60年代就已开始资助一些前沿的课题如:外空的国际法、世界政治中的外空等。 文学艺术也是基金会资助的对象,早期集中在古典方面。例如普林斯顿、哈佛、耶鲁、芝加哥、密歇根等一些名牌大学的艺术、考古、古代史、古典文学、艺术博物馆专业,以及希腊、罗马和埃及的考古发掘都接受过大量资助。30年代以后逐步改变这种厚古薄今的方向,资助重点改为鼓励艺术创新和在这方面的杰出人才,以及艺术团体、学校和其他机构。三四十年代基金会对美国戏剧发展的贡献为众人所公认。它资助了当时在各大学蓬勃兴起的戏剧专业的活动,并通过全国戏剧会议和美国作家联盟下属的戏剧公会资助年轻的剧作家、导演和舞台设计等人员,17年中受惠者超过百人。另有一项资助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和艺术家的计划,其中不少后来成为名家。有些jiāo流活动也在其中,例如1934年著名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访美就是基金会资助的。最引人瞩目的是向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捐助1500余万美元,将其建设成为现在美国最大的综合xìng表演艺术设施之一。另外比较成功的还有:向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捐款成立电影图书馆(几年中共捐200万美元),与卡耐基、福特基金会一道资助美国电视台教育频道等。 二战以后,对胡佛研究所和耶鲁、加州、华盛顿、芝加哥等许多大学的图书馆建设和档案保存工作率先进行资助。1956年危地马拉蒂卡尔地方的玛雅古城恢复工作的初期也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宾州大学博物馆进行的。 198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纪念时,基金会资助录制了7000套美国音乐选集,有选择地送给各图书馆、音乐学校和其他非营利机构,称之为“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 在1963年成立50周年时,基金会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累积支出已相当于同期对医学和自然科学的一半。 90年代基金会设立了一项奖金资助美国独立的电影、音像和影视艺术家,1992年这项奖金扩大到拉美国家。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 种族问题 4. 种族问题 洛克菲勒家族有关注黑人问题的传统。老洛克菲勒的父亲和岳父斯贝尔曼在内战前就是废奴主义者,后者曾帮助黑奴逃亡到加拿大,所以劳拉纪念基金一开始就把种族关系问题列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洛克菲勒先于基金会建立的“教育总会”原打算命名为黑人教育总会,后因顾虑白人的反感遂改名,实际上仍以黑人教育为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是最大的、有系统地资助黑人教育的组织。其方针也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目的是把黑人教育成适应在工业社会中能自立谋生的人。当时在南方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整个基础教育很薄弱。洛克菲勒先从培养合格的初等教育学监着手,并聘用热心教育的专家进入地方政府的教育机构,取得在南方各州普遍加强公共教育的成果。“教育总会”又于1912年拨专款通过各种渠道全力改善黑人学校和鼓励建立黑人中学,主要是职业中学,取得一定效果。一战之后南方种族主义回潮,3K党等活动猖獗,此项工作有所退却,不过并未完全放弃。有鉴于直接解决黑人学校问题阻力太大,“教育总会”于20年代建立了一个项目,培养南方教育专家,黑人白人都有,以备将来需要。被选中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大学是纳什维尔的费斯克(Fisk)大学。1924年洛克菲勒的教育总会联合卡耐基与其他基金会共同向该大学许诺捐款总计100万美元。这一项目持续了30年,结果几乎所有南方黑人高等院校的校长都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它不但为黑人教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人才,而且使黑人增加了自信,向白人显示出黑人的才干和潜力,这一效应的意义是无可估量的。 早期的黑人教育工作都是在承认种族隔离的现实下进行的,没有向种族隔离挑战,而且基金会内部多数人实际上也是赞成隔离的。这种情况到60年代民权运动高涨时开始有所改变,并开始与一些黑人民权组织合作。1967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总结了过去几十年在这方面的工作之后,确定将关注重点转移到贫民区的医疗保健和培养底层黑人的领袖人物上,改变过去培养中产阶层的黑人子弟的做法,其资助的中介机构也由白人上层机构改为一些有影响的黑人组织。不过主要与黑人组织关系密切的还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它成立之时黑人运动已进入新阶段,许多黑人民权组织纷纷成立,其有关黑人教育、福利和争取平权的工作成为该基金会的经常项目的资助对象。此外,还有许多计划外的临时对民权运动领导人的特别援助,如诉讼案件等,以及在特殊需要时对马丁路德金等民权运动领袖的直接资助。 在黑人高等教育方面,基金会的工作包括: 资助南方一些大学首次招收黑人学生;改进原来的黑人高校的教学质量;在普林斯顿、达特茅斯、奥伯林等一些大学设立暑期班,以扩大达到入学标准的黑人队伍。到1963年基金会成立50周年时,用于此项计划的款项累积达8500万美元。 基金会的博物馆项目还曾于1940年资助考克兰画廊组织“面对历史:黑人在美国艺术中的形象(17101940)”的展览。这是第一次对美国主流画家如何表现黑人的历史的系统审视。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机会平等 5. 机会平等 早期洛克菲勒基金会较少从事直接的社会平等问题。1963年董事会重新确定基金会的工作重点时提出五点:征服饥馑、控制世界人口、有选择地加强发展中国家某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协助文化发展、争取全体美国公民机会平等。为此,成立了机会平等部,其出发点是:当前美国公民的机会是不平等的,需要从几个方面努力消除之。具体做法是以贫困社区为对象,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帮助: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学校条件以加强教育机会平等、促进社会正义(包括反对各种歧视)以及协助社区自我建设。其中就业和教育是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就业人数增加后可以带动一系列社区建设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而教育又可以打开就业机会之门。所以自90年代以来,基金会支持一项“学校发展计划”,其内容是把一个社区的chéng rén组织起来,围绕着他们的孩子的教育开展工作,包括积极参与本社区的学校改进决策、为改进教学质量提出建议等。与此同时,基金会也支持有些社区消灭种族主义残余的民权工作,把它作为机会平等的一个组成部分。 “机会平等”不可避免地又涉及少数民族问题。所以在此项目下,基金会支持改善城市少数民族境遇,特别是改进城区的中小学,培养黑人教师和校长,研究城市贫民窟长期存在的原因和培训少数民族在各行各业的带头人。 社区综合建设是这一领域中一大项。基金会发起“全国社区发展行动”,除自己出资外,与政府的住房部合作,也向其他方面集资,在全国各地大规模进行。这项计划共进行三轮集资活动,最后一轮于90年代中期结束,这一轮在10年中集资253亿美元,加上当地政府配拨的资金共达20亿美元。由此可见这项计划的规模。基金会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题为《更新社区建设的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3 章 迹与美国城市的前途》,总结了过去20年在全国社区建设的经验。这项报告已被广泛运用,成为美国社区建设的指南。 到20世纪末,基金会发起了一项与美国城市持续的贫困作战的计划,第一笔启动资金120万美元,主要资助在全国各地的研究,并在丹佛、奥克兰、华盛顿、波士顿、克利夫兰等地先开始试点行动。 6. 人口和环保问题 这个问题大多数工作在美国以外展开。在美国国内的一部分工作是资助有些大学成立人口和避孕产品研究中心;一部分是在美国国会通过削减对联合国人口基金的出资后,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以求影响美国决策者。详情在第九章国际工作中叙述。 注释 ① John Glenn, Lilian Brandt & F comrson Andres,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071946, New York, RussellSage Foundation, 1947, Vol 1, p12. ② Ibid., p.15. ③ Ibid., pp.8588. ④ Richard Magat, Unlikely Partners: PhilanthropicFoundations and the Labor Movcomnt, ILR Press, an imprintof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1316, 4849;有关“考克斯调查”的详情见本书第四章。 ⑤ 罗脱曾任老罗斯福政府的国务卿,是中美日关系史上著名的1908年《罗脱高平协定》的签订者。 ⑥ 这两家学院是19世纪末根据黑人教育家布克华盛顿的职业教育思想建立的工技学校,后称为“塔斯克基运动”。该学院至今仍存在。 ⑦ Waldemar A Nielsen, The Big Foundations,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 1972, pp3345 ⑧ Waldemar A Nielson, The Golden Donors: A NewAnatomy of the Big Foundations, Truman Talley, 1983, p.144 ⑨ 以上材料主要来自David A Hamburg,“A Perspectiveon Carnegie Corporations Program 19831997,” Presidents EssayReprinted from the 1996 Annual Report。 ⑩ 这一节的材料来源有: Waldemar A. Nielson, The BigFoundations 和 The Golden Donors; Raymond B Fosdick, TheRockefeller Foundation, Harper & Brothers, 1952; ArthurBernon Topurtellot ed., Toward the WellBeing of Mankind:Fifty Years of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Text by RobertShaplen), Doubleday & Company, 1964; Archives, RockefellerFoundation;以及近期网上材料。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福特基金会 第六章20世纪中后期的后起之秀 一、 福特基金会 20世纪中后期,最引人瞩目的是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福特基金会成立于二战前,但是真正起重要作用是在1953年改组之后,所以把它列为20世纪后半期的基金会中的第一家。1936年老福特的长子埃兹尔福特(Edsel Ford)捐资25万美元成立福特基金会,在底特律注册,宗旨是:“接受和管理资金以用于科学、教育与慈善目的,一切为了公众福利,此外无其他目的。”①前期范围很狭窄,是一个地方小基金会,直到1950年的14年中一共给出1900万美元,平均每年100万美元强。资助的内容主要根据福特家族的兴趣。最出名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亨利福特博物馆和邻近的“绿野村”,其中有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以及韦伯斯特、莱特兄弟等足以荣耀乡里的名人故居。另外还有底特律jiāo响乐团、亨利福特医院等。老福特本人没有像洛克菲勒和卡耐基那样的对慈善公益事业的信仰,对基金会也不大重视。1943年埃兹尔去世,1947年老福特去世,在埃兹尔的遗孀和儿子亨利福特二世(即老福特的孙子)整顿下福特基金会才活跃起来,成为了一个有长远目标,覆盖面广的世界xìng的大基金会。 当时福特汽车公司完全是家族企业,几乎没有外来股份。老福特死后10%的遗产归他的四个儿女,90%归福特基金会。巨大的财富使管理和花钱成为伤脑筋的问题。此时基金会董事会大部分成员仍是福特家人,亨利是实际的董事长。他决心整顿基金会,使这笔巨大的财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刚好在此时他见到了罗恩盖瑟(Rowan Gaither)。盖瑟学法律出身,当时正受军方委托将隶属国防部的一所研究开发机构转为私人公司,即现在知名的兰德公司。他为筹集资金,于1949年经人介绍会见福特,福特与他一见如故,立即聘请他负责基金会的整顿和改组,第一步是领导一个小组,调查“美国人民认为基金会应如何把它的资金用于为公众利益服务”,并提出报告。 (一) 盖瑟报告 1950年,盖瑟小组提出了长达3400页的报告,题为《关于福特基金会的政策和规划的报告》,据说是行程25万英里,咨询了1000名专家后得出的结论,被董事会誉为“代表了今天美国最优秀的思想”②,后来有福特基金会“大宪章”之称。根据这一报告提出的精神和具体建议,基金会于1950年进行改组整顿,从此后来居上,不但从地方走向全国,而且从国内走向国际,一跃成为美国和世界最大的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的思想奠基人是19531956年任会长、1956年以后任董事会主席的盖瑟。他正式任职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接受了自1947年老福特去世后就决心励精图治的小福特的委托,对重整基金会提出方案。小福特给他的任务是,全权主持一个小组,“集中全国所能征集到的最优秀的思想来研究基金会应如何最明智地、有效地用它的资源造福人类”③。盖瑟自称这个小组以两年的时间对美国文化作了全面的审视,目的在于找出严重威胁人类进步的那些问题的根源。1950年盖瑟向董事会提出了在福特基金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不但奠定了这家世界最大的基金会以后几十年的工作方向,而且报告本身也被誉为“现代创造xìng的慈善事业最优秀的文件”④。 福特基金会的这一改组建立在无比雄厚的实力基础上,所以表现出雄心勃勃、以天下为己任的美国特色,而且根据当时时代的特点,一开始它就以社会科学为重点。报告书提出:“今天最关键的问题是社会的,而不是物质的是来自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的话,必须通过综合运用所有能够影响人类事务的知识”。改组后的基金会的宗旨是:“加强民主价值观,减轻贫困和不公正,促进国际合作,推动人类成就。”报告中也有“改善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地位”,“发现、支持和利用一切时代一切领域中的才华和领导”的提法。足见其雄心之壮、陈义之高⑤。基金会确定工作重点在五个领域:(1) 和平:促进国际间的理解,包括加强联合国及其所属国际机构间的沟通;(2) 民主:促进民主制度,包括维护思想自由和民权、反对集权以及改进公职人员的遴选和决策过程;(3) 经济:包括稳定高就业、经济机会平等、改进劳资关系、更好地保持经济生活中的自由与控制之间的平衡;(4) 教育:包括澄清教育目标,消除阻碍教育机会平等的宗教和种族障碍,更有效地利用传媒进行校外和chéng rén教育;(5) 对“人”进行科学研究:包括其价值观、行为动机和失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这一研究成果充分用于民主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负责人还强调,基金会与其他慈善机构不同,不是去解决问题产生的后果,而是向造成问题的原因开刀。福特基金会捐助的机构与洛克菲勒基金会有不少重叠。其方式更多地是对高等院校及其师生的研究工作进行的大量资助。除了对经济学等传统学科重点资助外, 它还几乎一手扶植了美国行为科学的创立和发展,这是它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特殊贡献之一。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半个世纪的工作概况 (二) 半个世纪的工作概况 基金会在2000年的年度报告中重申半个世纪以来一贯的宗旨:“加强民主价值观,减轻贫困和不公正,促进国际合作,推动人类成就。” 新的福特基金会出手大方,在各大基金会中十分突出。1950年改组当年的捐赠就达2400万美元,以后一直上升,居各大基金会之首。1954年的开支近6800万美元,4倍于居第二位的洛克菲勒基金会,10倍于居第三位的卡耐基基金会。1956年,为顺应当时股权分散的潮流和政策,基金会决定将其1/5的福特股票上市,售价为643亿美元,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普通股票jiāo易。此前,基金会宣布在今后一年半中将售股所得的绝大部分5亿多美元用于捐赠拨款,这不但在美国公益事业史上是空前的,也大大超过福特基金会自成立以来18年的全部捐赠数,相当于其前18年付出总数的1.5倍。这笔钱一半捐给了全国615家私立文理科大学和学院,用于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另一半分别捐给了3500家私立非营利xìng医院和45家私立医科学校。整个20世纪下半叶,除个别年份外,福特基金会的 资产和支出都位居各基金会榜首。 1. 教育 1951年,福特基金会成立了两个机构:“教育促进基金”和“chéng rén教育基金”。19511953年的两年中就拨款1亿美元。 (1) “教育促进基金”。 “教育促进基金”的创意来自曾任芝加哥大学校长22年的哈钦斯(Robert M. Hutchins),当时他是福特基金会的兼职主任。哈钦斯不但是著名教育家,还是思想开放的教育改革家。在他影响下,这一基金不仅促进教育还致力于改革美国教育。从其经费用途可见其思想:19511954年,2800万美元 用于教育,其中1100万美元用于给中学教员的奖金,不是资助研究项目,而是给他们一年带薪休假,由他们自由决定这一年如何用于提高自己作为教师的素质进修、旅游或其他方式均可。另外1700万美元用于一项5年革新计划。哈钦斯认为,美国教师的通病在于教学技巧多于知识而知识面又太狭窄,仅限于专业知识,因此需要加强一般人文教育。这项计划的内容是:在师资培养方面改变传统师范学院的做法,先让学生上4年大学普通文理科的基础课程⑥,第5年进行教学专业训练,边学习边到学校实习,类似医学院的最后一年。基金会的捐款就是用于最后的一年,或补助无力支付学费的学生,或补助接受实习的学校。这项计划当时在教育界颇有争议。因为它反映了与实用教育相对立的“通才教育”思想,有人批评它为“倒退到18世纪”。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它也正好符合当时因战后出生率陡增而师资缺乏的需要。根据这一计划,非师范毕业的普通大学生只要经过一年培训也可任教师。“5年计划”的内容还包括每年资助几百名智力超常的中学生跳过最后两级直接升入大学。这刚好又是哈钦斯的因材施教思想与当时实际情况的结合:美国当时中学人满为患,而大学却因征兵制而缺少生源。 基金还资助其他的一些教改实验项目,例如给一个地方的教育委员会30万美元,研究如何增进公立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几十家大学对其行政管理和教学目标作一调查,研究中学的最后两年如何与大学的头两年相衔接;给一批中学教师配备课堂助手分担事务xìng工作,以便提高每个教师能管理的学生人数(这也是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等等。还有一项值得一提的项目是,研究学校内取消种族隔离问题。在50年代初把这一问题提上日程是相当先进的。下面还要谈到,福特基金会对种族问题比较关心,这也一直是它的特点。 (2) “chéng rén教育基金”。 该基金的宗旨为,培养“能够有头脑地参加自由社会的成熟、明智、负责的公民”⑦。在这一项目下,19511955年共花去2500万美元,其中1/3用于发展电视广播教育,2/3捐助各式各样的被认为与chéng rén教育有关的组织、机构、活动、资料等。基金资助的讨论会 完全不同于通常理解的传授某种知识和技能的补习班,而是有点类似政治学习讨论会。收到最慷慨的一大笔资助的组织是“美国政治教育基金会”,其工作之一是组织世界政治讨论会。这讨论会 据说是为了让普通公民的业余时间用在严肃有用的追求上,而远离无聊的娱乐节目。这一项目究竟成绩如何,几乎无法评估。1955年以后,福特基金会改变了做法,把对广播电视教育的资助收回直接管理,大大减少对各种分散的讨论会的资助。“chéng rén教育基金”遂逐渐淡出。 以后的历届会长仍继续以教育为重点,甚至认定福特基金会就是一个教育基金会,并且也是普及与提高并重,根据其会长的认识轮流突出重点。60年代特别重视培养师资,拨巨资给60多家学院 作为师范学生的奖学金,以加强师范教育,同时给几十家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福特与卡耐基基金会还联手成立“全国优秀奖学金基金”,被认为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大学奖学金项目。另外,还建立了教学设备实验室,专门从事实验和设计各种新的学校设备和教学工具,卓有成效。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社会科学 2. 社会科学 福特基金会对社会科学方面的投入,有以下一些独创之处。 (1) 行为科学。 盖瑟称社会科学为“软科学”以区别于物理、生化等“硬科学”。为落实前面所提到的工作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4 章 重点的第5条对“人”的研究,设立了“行为科学”项目,由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主持,从事一切“软科学”的研究。其方法和理念基本承袭了20世纪20年代由沃森(John B. Watson)创立而于当时颇为流行的行为主义学派,故冠以此名。基金会前期拨款800万美元,1955年又拨款 1500万美元,在加州帕洛阿尔托成立了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在这一项目下研究的领域有:政治行为学、法律与行为科学的关系、社会阶层的划分、儿童发展、组织理论、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jiāo流学等。此外还资助哈佛大学两名社会学家主持研究少年犯罪问题;捐给人口理事会(1952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巨款,用于研究人口增长问题以及有关培训工作;资助麻省理工学院一项大规模集体项目研究“精英jiāo流”。 (2) 未来资源研究。 福特基金会1950年拨款1000万美元用于经济问题,其中一半用于1952年建立的“未来资源集团”(Resources forthe Future Inc.)。该集团是基金会下的一个自治机构,总部设于华盛顿,其总裁为前内布拉斯加大学校长古斯塔夫森(Reuben G. Gustavson)。这一项目的重点不在科技(不过与社会问题有关的科技项目也有所涉及),而是致力于研究合理使用水、能源和矿产资源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包括诸如和平利用原子能等问题。未来资源的研究内容和理念实际上相当于80年代后期才提出的“可持续xìng发展”,这在50年代是相当前沿的。 经济项目的资金其余一半用于资助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宾州大学、布鲁金斯学会等研究美国和亚洲一些国家与经济有关的课题,例如“劳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等。 3. 社会改良和种族问题 (1) 扶贫工作。 社会改良的核心问题是帮助弱势群体,缓解贫困当然是题中之义。不过把治理城乡贫困问题作为其常年的优先项目之一的基金会并不太多,福特是少数之一。福特基金会最早于50年代提出“社区发展”和“灰色区域”项目,大力开发关于青少年犯罪、老年和城市贫民窟问题的研究工作,并协助市政府研究和实施城市改造计划,于19611965年在美国5座城市奥克兰、纽黑文、费城、波士顿、华盛顿和北卡罗来纳州实施。所谓“灰色区域”,是指介于郊区和闹市区之间,通常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聚居的地区。这是一项综合治理计划,该计划试图示范一种治理城市贫民窟的新方法。它试图推动地方政府和私人联合组成某种机构,进行实验xìng的社区行动。每项计划包括从学龄前开始的教育、职业教育、少年犯罪教养班、法律服务、包含健康、家庭、青年就业等项咨询服务的居民中心,还特别争取被服务对象参加工作。福特基金会为此共出资2000万美元。这一计划中的许多创意后来为60年代约翰逊的“向贫困开战”计划所吸收,同时也推动了大学和学术界对城市贫困人群和少数族裔问题的研究。1964年底约翰逊政府成立经济机会办公室负责“向贫困开战”计划,福特就撤出了。 基金会的“挑战贫困”计划不断研究、跟踪变化中的贫困xìng质,并随着需要的变化而 转移重点。80年代初开始从城市发展到农村,因为南方农村由于传统制造业式微,农业生产下降而贫困化,有可能出现向城市的移民潮,基金会及时注意到这一问题,并研究对策。在农村的工作分两大部分,一部分归纳为“生活、就业和创收”(简称LEIG), 另一部分是更为治本的农业改进和水土治理。1986年,基金会任命了一个专家组,对前5年的工作作出全面评估,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结果形成了7大册报告书,统称《80年代中期报告》(以下简称《中期报告》),其中关于扶贫工作占据了最大的篇幅。 《中期报告》首先肯定把扶贫作为持续的优先目标的必要xìng,因为这是美国的顽症,据统计,美国在任何10年期间总有1/4人口曾处于贫困之中;同时福特基金会由于实力雄厚,是少数能够多少对改变现状作出成绩的基金会之一。19861987年的两年间,用于城市扶贫项目的预算是6590万美元,农村为1370万美元。与19821983年的两年相比,城市增长了57%,农村增长了4.5倍。从19821986年的四年中,用于城乡扶贫的预算占基金会总预算的40%,这还不包括列入其他项目下。但实际与扶贫有关的预算,例如教育、人权和单项资助。此外,基金会还促进了对一些社会问题政策的辩论,并影响了政策的明朗化,例如少女怀孕和福利制度改革等问题。在政府对某些与扶贫有关的项目大幅度减少预算时,福特基金会的做法吸引了其他基金向这些项目投资,例如社区经济发展、法律服务等。因此,在这方面,福特起了带头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长期承诺;把这一主题放在公开日程的显著地位;影响他人(榜样作用)。 在具体做法上,福特基金会有一些创新,主要是鼓励和支持其他投资者参与社区扶贫工作。一种形式是资助成立或支持已有的各种“社区开发公司”(Community Develocomnt Corporations),吸引投资,激活经济。这些公司的业务内容有:改造城市贫困社区;对开发xìng和服务xìng项目进行投资,例如对城区低收入住宅的开发投资;建立社会福利研究机构。基金会还对这些公司提供金融和管理方面的咨询。另一种形式是在企业和有关项目中充当中介者。总的思想是,使有关投资者在扶贫的同时也能得利,同时促使经济繁荣,社会进步。 体现带头作用的另一工作就是研究问题,称为“创知”(knowledge generation)工作。就是不断根据形式变化提出问题,组织专题讨论或资助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以便选择恰当的重点,使扶贫工作事半功倍而有长远效应。 在80年代的具体项目中有两大重点值得一提,都与从尼克松到里根削减福利经费有关。 ① 青年就业问题。从在校生做起,举办与就业相联系的训练班,在校外则支持社区与政府机构举办这类训练项目。5年中每年为此花费10亿美元,受益青年达75万人。 ② 贫苦fù女儿童健康问题。这是社会中最弱的群体,而又与社会的长远发展关系重大。实际上这一领域从50年代起就是福特的关注点之一,不过在7080年代政府大幅度削减福利中,这一群体受害最大,其严重xìng更加突显出来,所以成为福特80年代特别关注的重点。此项计划统称为“儿童生存/贫困fù女与儿童公平起点”计划,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工作:计划生育、fù女在家庭中的权利与健康的关系、幼童(3岁以下)生存与公平起点。具体做法是先建立少数社区的示范工作站,与志愿人员或团体合作,派工作人员帮助贫困fù女提高家庭地位,懂得运用医疗服务提高防病意识,保护儿童健康,然后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加以推广。5年中用于该项计划国内部分共计2100万美元。 此外还有特殊帮助对象如怀孕少女、南方农村的贫苦fù女、贫困地区的 婴儿、失学儿童等。⑧ (2) 种族问题。 社会改良与种族问题,特别与黑人问题分不开。这是福特基金会长期关注的核心之一。五六十年代正是种族问题尖锐化和民权运动高涨之时,因此基金会在推进种族平等方面态度比较鲜明,工作也做得较多。在1950年的工作方针中就强调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严重xìng,明确以此为工作重点。在各大基金会中它直接用于反对种族歧视和黑人福利的拨款遥居榜首,从50年代到60年代末不到20年间总数达25亿美元。其中突出的是支持“有色人种协进会法律辩护和教育基金”的活动,主要是保证黑人在登记选举、就业、居住和司法管理方面有平等的机会。这一资助延伸到墨西哥裔美国人和美国本土人(即印第安人)及fù女等。此外还关注国外的种族歧视,长期支持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支持巴西非洲裔人的平等权利以及亚洲争取宪法更加公开地对待少数族裔问题的运动。 教育方面,1956年一次xìng拨巨款资助全国各本科大学、医学院和医院,尽管不是专为黑人,但全国60家黑人院校都受到资助。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国际工作 福特基金会对民权运动间接和直接的资助,比较突出的有: ● 1953年正当麦卡锡主义猖獗之时,资助“共和国基金”(一个民权组织)1500万美元,用以维护公民自由权,特别是黑人的权利。 ● 50年代资助南方教育报告服务社,每年对教育方面取消种族隔离的进展情况作出调查报告,这项工作对推动南方有关机构解决种族隔离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 1962年基金会董事会在一项决议中进一步明确要扩大有关支持黑人履行选举权,实行一切种族在教育、就业、住房、娱乐、社jiāo和政治方面机会均等的工作。60年代后期更加直接支持黑人争取政治权利的活动,通过一些组织支持黑人捍卫选举权、培养青年黑人政治活动家等。 ● 1968年,出资数百万美元在华盛顿建立了一个“社区改革中心”,宗旨是推动全国各城市成立强有力的社区组织以“提高穷人决定自己命运的呼声”;与此相联系,成立了一个游说组织“社区事务委员会”。由于华盛顿的贫穷地区实际上黑人占绝大多数,这一项目实际的帮助对象也是黑人。 由于这一系列被认为“激进”的活动介入了政治,引起了白人保守派的反对。50年代和60年代都有国会调查基金会的事件,福特首当其冲。1968年遭到第二次国会调查(罪名之一是资助黑人竞选)之后,基金会又于1971年大张旗鼓地宣布出资1000万美元以6年为期用于资助一批黑人高等院校。各方对此举的评论不一,有的认为是基金会的反击,表示继续支持黑人;有的认为是妥协,说明回到教育,退出政治。1968年董事会第一次吸收一名黑人,改变了大基金会清一色为白人的历史(现在不少基金会的领导机构都已有黑人,不足为奇)。 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基金会的资金也相应增加。福特基金会除继续原来的领域外,还开拓了一些新的领域,其中有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传媒在公民和教育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还有一些组织得到长期捐款,与扶贫和少数民族有关的有:“关心非洲裔组织”(Africare),“人力示范研究公司”(The Manpower Demonstration ResearchCorporation),美国公民权利联盟等。此外,有几笔一次xìng的大额捐款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殊项目,它们是: ● 5200万美元给北卡社区自助中心。该中心与全美联邦国家抵押协会合作致力于增加低收入和少数民族家庭的住房拥有率。这笔款项中的200万美元用于对这项计划实施10年的成绩评估。 ● 2600万美元用于资助“毕业梦想成真”(Graduate Really Achieves Dream, GRAD)计划。这是一项成功的公立学校改革项目,先在休斯顿开始,后来推广到美国其他地区。在考试成绩提高、学校气氛改善、高中毕业率增加、十几岁学生怀孕率减少和升学率提高等方面成绩显著。基金会准备资助将这一计划扩大到6个城市10万名学生。参与合作的机构有其他公益组织,也有联邦政府。 ● 1900万美元用于支持对“肯定xìng行动”的结果的研究和对话,并研究帮助发言权较少的群体的其他途径。这个问题对美国仍然很重要,因为在各方面 的生活中,肤色、xìng别的区别还很明显。 另外还有一个与扶贫无直接关系,却与社区文化有关的4000万美元“匹配”赠款项目,捐给全美国28个艺术文化团体,包括戏剧、舞蹈、诗歌、博物馆及其他领域。这些团体都表现出特殊的创新精神,其中大部分接受者是第一次接受福特捐款,并愿同时为新的工作积极筹款。这一项目为期5年,接受团体在这期间进行合作,jiāo流经验和技术。驱使福特基金会做这件事的原因是意识到文化机构对美国的思想生活、表达自由和社区活力极为重要。 仅2000年一年,福特基金会对“和平与社会正义”项目的拨款就达8000万美元,支持全世界的人权活动,其中2600万美元用于少数族类的权利和种族正义,700万美元用于难民和移民的权利,800万美元用于fù女权利。另外还有1400万美元用于支持原来的有色人种协进会和墨西哥裔人的法律教育基金,进行有关“肯定xìng行动”的诉讼和争取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4. 国际工作 在各大基金会中,福特基金会的全球兴趣最浓。原因之一是它在1950年改组振兴确定工作方向时,正值美国开始在全球确立其超级大国地位,同时又时值冷战激化,因此其工作与冷战背景分不开。另一个因素是其会长霍夫曼(Paul Hoffman)和董事长小福特本人对世界事务有特殊的关怀。霍夫曼曾任实施马歇尔计划的主持人,小福特虽为共和党人,但在当时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的两派思潮中拥护后者。19511954年,基金会用于海外项目支出达5400万美元,略相当于它在同期全部支出的1/3。 与洛克菲勒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5 章 金会不同,福特基金会的国际工作政治xìng较强,更加明确重点是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1952年的一份文件称,基金会决定将海外项目集中在中东和亚洲,因为这些地区有许多新兴国家处于苏联共产党领域的边缘,如果这些国家“民主失败”的话,就意味着世界共产主义加强,发展中国家的战争危险就会增加。“如果印度走了中国的道路,整个亚洲就要分裂为二,也许自由世界将无可挽回地失去它”,为此应该大力培养印度和巴基斯坦未来的领袖人物。霍夫曼认为印度是中国的“软腹部”,并且有希望走民主的道路。⑨根据这一认识,福特基金会的海外工作重点是印度。1953年设培训与研究部,其主任明确表示,培训人才的宗旨就是“在海外直接或间接推进美国的利益。”⑩ 二、 凯洛格基金会 与福特基金会一样,凯洛格基金会(W. K. KelloggFoundation)也是跨越本书划定的分期线的。它成立于1930年,兴旺于战后。根据2000年《基金会年鉴》,它1999年的资产为63878亿美元强,捐赠额2299亿美元强,资产排名第六,捐赠排名第五。 威尔凯洛格(Will Kellogg)的发家以及捐赠公益事业的历史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人差不多。他于1860年生于密歇根巴特尔溪镇。父亲是安息日基督降临派牧师,同时经营一制作扫帚的作坊以谋生。其家庭和所在地区宗教气氛很浓。19世纪后期,这一教派的人士特别相信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其中包括水疗和素食。于是当地的降临派教徒就利用小镇以之命名的那条小溪建立了一家水疗疗养院。威尔的长兄 约翰成为这家疗养院的首席医生。1880年以后,疗养院十分兴旺,远近人士都来找“凯洛格医生”,约翰由此成为一代名医,出版了50本书,其中有些思想在当时属于前沿,例如反对吸烟,并指出其与肺癌的关系。在此期间,弟弟威尔在疗养院管理图书馆和其他各种杂务,完全被他哥哥的盛名所掩盖。在以后的20多年中,他协助其兄发明了许多避免ròu食和动物脂肪的“健康食品”,最重要的是现在美国人早餐必备的各种“玉米片”。这些食品 当时主要是供疗养院的病人用的,因需求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由于约翰只对发明有兴趣,拒绝作推销工作,威尔决定与其兄分道扬镳,专心于发展公司 ,从此显示出他的商业才能。在短期内凯洛格食品业发展成全国数一数二的早餐食品业,凯洛格被称为“玉米片之王”。 凯洛格在日记中写道:“我希望天赐我以大笔财产能够用于帮助别人,而我可能被认为是一名忠实的管家。”此话与卡耐基如出一辙。与卡耐基一样,他在基金会成立前对亲友和其他小型慈善事业已多有捐赠。他对其公司员工的福利特别照顾。1927年已经在女工工作场所设立了托儿所、儿童医疗站,还配备了一名营养师。在20年代末大萧条时,他不但没有裁员,而且还设法重新安排工作日程以便多雇用工人,而且对家庭负担重的工人优先照顾。 从1925年开始,凯洛格决定进行有组织的捐赠,先成立了一个“捐赠公司”(Fellowship Corporation)对巴特尔溪地区多项事业进行匿名捐赠。随后于1930年成立基金会,起初名为凯洛格儿童福利基金会,因为他的最初动机是想帮助残疾儿童建立信心面对未来。随即感到不够,遂去掉“儿童福利”字样,改为现名。他表示,最主要的是教育,不仅是儿童,还有家长、教师、医生,整个社区都需要教育,“教育能提供最大的机会,使一代比一代强”。这又和卡耐基等人的思想完全一致。他用凯洛格基金会信托公司(W. K. Kellogg Foundation Trust)的资产建立基金会,绝大部分是凯洛格公司的股份,当时估价为4500万美元。最初5年为实验阶段,凯洛格每年按项目拨款,5年以后,开始给予大笔永久资金。他鼓励董事会尽量进行创造xìng的工作,资助前沿项目,他本人虽然参加董事会,但尽量避免以个人意志统治基金会,这点同其他基金会的 第一代创办人是大不相同的。 凯洛格基金会的独特之处是创办于大萧条之时,当时许多企业都纷纷倒闭,他的食品公司因与农业相联系,所以能维持下来。前5年基金会大部分工作都在巴特尔溪地区进行教育、医疗等福利项目。珍珠港事变后,基金会的工作转向为战事需要服务。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是应国务院的要求,开展在拉美的工作以协助加强西半球的国家关系。为此,基金会资助大批拉美国家的医务人员到美国进修,这一项目战后一直继续下来。 战后,基金会作了两项重大调整,一是从原来主要是运作型改变为纯粹捐赠型,二是把农业包括进来。新的农业方面的工作主要在西欧,那里因为战争的蹂躏,农产品和食物极度短缺。过去的儿童福利项目发展为一般的医疗卫生教育。不过与其他基金会相比,它更着重于基层的基本需求,例如特别重视牙医和牙齿卫生,这是不大为人注意的领域,却是低收入者最缺乏的服务之一。在教育方面也更重视基础教育、公立学校,而不是名牌大学,相当大的关注点放在农村。1950年以后,开始支持社区学院的发展,在把这类学校从狭隘的职业学校发展为综合xìng的教育机构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19501960年期间另一项重点是发展chéng rén终身教育,除医疗和教育的职业进修外也包括一般xìng教育。它是最早关心社区大学发展的基金会之一,此外还在9家地区xìng大学资助建立住宅中心,以供chéng rén继续教育。 在政治上,凯洛格是坚定的保守派,拥护共和党。他拥护胡佛,反对罗斯福,对“新政”持尖锐批评态度,因为他不赞成政府管理福利事业。1967年,长期担任会长的莫里斯(Emory Morris)去世,基金会原农业部负责人莫比(RussellMawby)继任会长。他的思想与凯洛格大体相同,接任后大体方向不变,只是根据情况的发展有所变化,其中主要是: ● 更加向弱势群体倾斜。1968年捐款2000万美元给全国的黑人高校;400万美元给联合黑人大学基金的会员机构以改善其管理;700多万美元用于改善土著美洲人(主要为印第安人)的经济和教育条件;1500万美元用于改善为残疾人服务和提供机会的项目。 ● 大力扩大对老年人的服务和就业机会等项目。资助养老院,其创举是利用240家高校的设施为老年人举办教育项目;资助建立老年学,把照顾老年人职业化,培训专门护理人员。 ● 在卫生方面大力宣传个人应对自己的健康负责,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防止疾病的观念。支持提高老人和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以及降低医疗费用的研究项目。 ● 开展专为解决职业女xìng 所遇到的问题的项目。这是出于保守派人士认为现代美国社会家庭解体,世风日下的看法,设法对此有所补救。 最后两项自由派人士也在进行,但出发点不同,却殊途同归。 1969年的政府税法改革中,凯洛格仍力图保住基金会资产与企业密切相连的关系,而不愿按要求分散其股份,但未获国会通过。此后,其股份就逐渐分散。 根据1999年的资料,基金会的主要兴趣一直未变,捐助项目相当集中:有一个项目称“如何让社会保险网的提供者持续下去”,做法是向若干大学和医疗机构捐款,要它们为社区、医疗和人力服务机构的合作作出示范。资助对象有哥lún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得克萨斯州艾尔帕索县医院、华盛顿特区医院、底特律亨利福特医疗系统和迈阿密一家疗养院。每家400500万美元,为期5年。还有一笔最大的捐款是给弗吉尼亚州亚立山德丽亚地方的乡村基金会,帮助其建立吸引黑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长期机制,共1847万美元,以3年为期。以上几例可以见其捐助的主要特点。 凯洛格基金会的绝大部分资助在美国国内,也有少量对国外的,主要是拉美、加勒比海和少数几个特定的非洲国家。在欧洲最大的项目是在 英国牛津大学延续教育系设立chéng rén业余教育的基地,称“ 凯洛格学院”,最近一笔捐赠是1998年捐赠1000万美元供其5年使用。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大卫与露西帕卡德基金会 三、 大卫与露西帕卡德基金会 大卫与露西帕卡德基金会(The David & Lucile Packard Foundation)成立于1964年。其创始人大卫帕卡德(David Packard, 19121996) 是休利特帕卡德公司(HewlettPackardCompany)(即今惠普公司)的创办人之一。 大卫帕卡德生于科罗拉多州,自幼爱好电气,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无线电工程。后来与其同学休利特(William Hewlett, 19132001)共同在加州创业,以发明和出售振dàng器起家。振dàng器是一种测试声音的器具,沃尔特迪士尼是最早的主顾之一,用以测试他的卡通片的配音。1947年他们成立了休利特帕卡德集团公司。 帕卡德深信企业经理对其员工、顾客和所在社区都负有责任,因此他率先在公司中实行当时还少见的福利制度,如灵活的工作时间、大病医疗费报销等。在公司中首创办公室开放制度,实行“咖啡谈话时间”,使经理和雇员有共同喝咖啡就问题jiāo换意见的机会。帕卡德和休利特二人被认为是硅谷的创始人。他们创立的先进管理模式已经为世界许多企业效法,被称为“惠普(HP)管理法”。他们的公司被称为“硅谷之父”,现仍是硅谷最大的雇主之一。帕卡德不仅是企业家,还是社会活动家,是斯坦福大学的校董,参加许多民间团体,比如 加州自然保护协会、鱼类与野生动物保护协会。19691972年间他还当过助理国防部长,并担任过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1964年帕卡德夫fù二人建立帕卡德基金会,是家庭基金会xìng质。直到1976年,基金会只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12年内给出的钱刚够100万美元。以后有了较大发展,到1995年,大卫逝世前一年,工作人员已达54人,资产25亿美元,捐出款项达 400万美元。大卫死后又将遗产60亿美元捐给基金会。基金会 现有资产100亿美元,1999年大约捐出400余万美元。董事会现有成员10人(其中4名帕氏后代),工作人员达135人,另有20名顾问。大卫去世后董事长由其女苏珊奥尔夫人(Susan Packard Orr)接任。总部及其工作都在南加州,科罗拉多州只有一个小的项目。 帕卡德基金会的 主要关注点在四个方面,都是其家族的兴趣所在:人口、环保、科学和儿童。此外还有艺术品和影片的保存、社区福利以及企业管理等。主要途径是加强对有关的个人和机构的资助,使他们能长期造福社会。1996年以前的主要成就有: (1) 海洋博物馆和研究所。帕卡德对海洋情有独钟,认为海洋是人类在地球上未开发的最后“疆土”,于是基金会出资5500万美元设计和建造蒙特雷湾海洋博物馆,该馆现已是加州一个著名的旅游参观点,每年观众有100万200万。同时,基金会又建立了与此相联系的海洋研究所,探测海洋的奥秘。该研究所拥有两艘船、两艘潜艇与100名工作人员,供各国海洋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研究,发展尖端海底探测技术。 (2) 鼓励青年从事理工科的学习和研究。设大学物理、化学、生物科系的青年教师博士后奖学金,迄今已给出8000万美元,鼓励大学教师在理工科方面有所建树。 (3) 儿童健康福利。捐资4000万美元建立露西帕卡德儿童医院。露西死后,帕卡德又建立儿童未来中心,作为基金会的一部分。 (4) 教育。1953年,帕卡德设立了一个本地区的公司职工在职培训项目,使职工能业余攻读 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帕卡德夫fù与休利特对斯坦福大学的捐赠累计已达3亿美元,对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级的教学和科研高等学府起了很大作用。为纪念他们的恩师特尔曼教授,帕卡德与休利特二人捐款1230万美元在斯坦福大学设特尔曼奖学金。帕卡德去世前又捐给斯坦福7700万美元建立理工广场。 基金会从1998年开始的五年计划的项目有: (1) 加州土地保护计划。如果发现有特殊风景的地区走向市场,基金会就与其他非营利组织一道把它买下,由非营利组织管理,免于落入开发商之手;或者就把土地jiāo给公共机构,条件是不得用作商业xìng用途。这一计划得到的舆论赞扬最多,可与早期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水土保护项目如保卫大堤等媲美。 (2) 人口项目。在美国国内支持“生育自由”(即不反对堕胎),在欠发达国家主要进行计划生育宣传和提供帮助。工作人员派往墨西哥、菲律宾、缅甸、印度、巴基斯坦、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还支持在英国的计划生育国际联合会、国际保护母亲组织等。 与老一代公益家一样,帕卡德夫fù创办基金会是基于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财富的愿望。他们在其基金会中推行其价值观,并与其独特的管理方式结合起来。 帕卡德夫fù抱有这样的信念:美国最适合于此类私人出资、自愿在一些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6 章 领域内起带头作用的捐赠机构。这些基金会与大学、医院、青年组织等其他民间组织一道形成美国的伟大传统,作为政府的补充,满足社会需要,而且在许多方面甚至比政府更加有效。 汇集私人资金用于公益事业,能使千百万人成为捐赠者,将志愿工作者的努力纳入一定的轨道。 所以,基金会一贯致力于通过加强大学、医院等机构来增进和改善人们的教育水平、健康状况、文化生活、就业机会、环境和生活质量。他们据此给基金会提出了一套守则,要求董事会与员工共同遵守。这是一套既有道德理念,又有实际cāo作意义的守则: ● 正直:同事相互之间以及对待周围居民和接受捐赠者都要开诚布公。力争达到最高行为道德标准。 ● 尊重一切人:在代表基金会与人打jiāo道时永远态度友善,尊重对方。基金会的成功有赖于经常征求和倾听别人的意见。 ● 相信个人的创意:在基金会中建造一种信任和灵活的氛围,奖励好的创意。在捐赠活动中也努力寻求能对其领域作出创造xìng贡献的个人和组织,然后对其思想给予尊重和支持。 ● 讲求效率:善于抓住难得的足以作出突出成绩的机会。为了工作的效益随时准备改变计划和方略。以长远的目光来选择支持的领域。 ● 有宏大思考的能力:能够下决心对独一无二的、足以产生长远影响的项目进行大笔捐资。这种项目既可以是基金会自己开创的也可以是接受别人的创意。为此,基金会的运作应有一定的灵活xìng以便随时响应这种机会。 四、 索罗斯系列基金会 索罗斯(George Soros)其人在我国以金融投机家而闻名,他同时也是极有特色的慈善家。他是犹太人,1930年生于匈牙利,家境富裕,二战中九死一生逃过纳粹魔掌。 后来为逃避苏联红军占领下的匈牙利,全家于1947年移居英国。索罗斯在lún敦经济学院毕业,1956年全家又移民美国,在美国建立了一家国际投资基金,开始发财致富。真正使他成为国际名人的是1992年的英镑投机事件,他从中赚了10亿英镑,被称为“搞垮英格兰银行的人”。他有诸多著述,并得到牛津、耶鲁和布达佩斯经济大学的名誉博士头衔。1995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授予他该校的最高荣誉“荣誉事业桂冠”,以表彰他在全世界促进开放社会的业绩。索罗斯著有《金融点金术》、《开放苏联制度》、《为民主担保》、《索罗斯谈索罗斯永远得风气之先》、《资本主义危机》等著作。80年代开始从事慈善事业,他的经历和信仰使他的慈善事业带有较浓的意识形态倾向:一开始就是以促使东欧国家向民主“开放”为目标。第一个对象就是其祖国匈牙利。他首先为匈牙利提供复印机,企图以此方式与新闻检查作斗争,随后又为东欧各国的持不同政见运动提供资金,有人说他几乎成为这些运动的中央银行。 1979年索罗斯在纽约成立他的第一家基金会:开放社会基金(Open Society Fund)。他阐述“开放社会”的意义是:承认无人能垄断真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兴趣;需要有一个机构来保护人的权利,使他们能够和平相处。“开放社会”一词来自哲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的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出版)。简而言之,一个开放的社会应建立在法治、民主选举的政府、多样化的有活力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上,并尊重少数民族和少数人的意见。波普是索罗斯在lún敦经济学院的老师,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其思想也成为索罗斯创办开放社会基金事业的理念基础。 索罗斯基金会网(Soros Foundations Network)是索罗斯在许多国家按照以上理念创办的独立公益组织的松散网络的统称。总部在纽约,由人权监督组织前秘书长阿耶奈尔(Aryeh Neier)负责。1984年在匈牙利成立第一家东欧基金会,1987年成立“索罗斯基金会苏联”。以下凡提到“各国基金会”即指索罗斯在各个国家按照其“开放社会”宗旨所建立的基金会组织。现在已经存在于30多个国家,拥有职员 1300多人,至1997年已提供11亿美元。各国的基金会都由国内各地、各族、不同政治和职业背景的杰出人士组成董事会,决定该组织的工作重点和活动。关注的问题有文化艺术、青少年、市民社会、经济改革、各级教育、法制改革、公共管理、传媒与信息jiāo流、出版、医疗卫生等。由于不同国家的条件各异,所进行的项目及优先次序也各不相同。但是所有国家、所有活动的共同目标是促进开放社会,主要就是支持新闻自由、鼓励政治多元化和保护人权。因地制宜是索罗斯工作方法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目前基金会所在国家囊括前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前苏联地区(不包括统一后的德国),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各有一个基金会组织。巴尔干半岛除南联盟外有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其他多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如阿塞拜疆、蒙古、南非、非洲南部、危地马拉、海地。所有的名称大同小异,或“开放社会”,或“索罗斯”,只有在海地的名为“知识与自由基金会”,可能是认为海地已经开放。此外还有国际科学基金会、国际复兴基金会等。1994年整个基金会网给出的捐资总数为3亿美元,1995年为3.5亿美元,1996年为3.62亿美元,1997年为4.284亿美元。绝大部分用于教育。2000年共捐出5亿美元。 以1996年为例,索罗斯对前苏联地区和东欧国家的捐助总数为152365亿美元,其中对匈牙利、白俄罗斯和南联盟的捐助数目超过美国政府当年的援助(美对南未有任何援助),对俄罗斯和阿尔巴尼亚则超过政府援助的半数。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后,索罗斯基金网成立了以下一些主要机构。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中欧大学 1. 中欧大学 中欧大学(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于1991年成立,总部在布达佩斯。只有社会学系在华沙授课,一律用英语。课程设置主要适合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学生的需要,东欧国家的学生不必jiāo学费,还能得到奖学金和免费食宿以及在校期间的医疗保险。成绩优异者还可以有机会获得到英国或美国学习一年的奖学金,获得此机会的学生必须签订合同,一年期满保证回国。这所大学是在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高涨,特别是巴尔干冲突激化的时期成立的。其特色之一就是来自互相仇视的民族的学生在这里和平相处,必须按照学术规范讨论和争论问题。学校还开设巴尔干研究系,并为学生提供去当地深入考察的机会。因此对西欧和美国的学生也有吸引力。 该大学主要为硕士研究生开设课程,1997年以后设博士学位点。专业有经济学、生态学与环境政策、历史、中世纪史、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商业法、比较宪法、国际关系欧洲研究等。1997年开始,历史、法学、中世纪史和社会学授予博士学位。1997年12月政治学系的博士学位得到纽约州立大学评议会的认可。1997年以后又设民族主义、人权、东南欧、xìng别、文化等跨学科研究项目,有的授博士学位,有的授硕士学位。 索罗斯称中欧大学为他的网络的“大脑”。中欧大学原来是区域xìng的,现在致力于“全球化”。学生的数量已经日益扩大,19971998学年注册新生630名,来自35个国家,到2000年上升至来自40个国家的858名。除中东欧和前苏联外也有西欧、北美和亚洲的学生,多数攻读硕士学位,也有跨学科的博士生。1997年开始与本地区其他高等院校实行一项“联合聘用”计划,即其他大学的教授可以部分时间在中欧大学兼课,这样,中欧大学的研究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导师,而且整个教学计划和课程都受益,国际jiāo流也得到加强。已经有来自26个国家的100余名教授在此授课,还有著名教授学者来讲学、开讲座等。中欧大学 现已发展成为正规的普通大学,毕业证书得到匈牙利政府的承认。 除了教学与研究的主要任务外,中欧大学还为本地区高校的校际合作提供服务。每年大约有1400名教授参加校外项目,共同研究改善本地区教学课程的活动。经费由索罗斯支持的高教项目提供,组织工作通过校外项目委员会进行。中欧大学的教员志愿参加工作,所从事的项目和讨论的问题多为前沿课题。该大学有名的课程是民族主义研究和综合西方、东正教和伊斯兰文化的中世纪研究。其图书馆是中欧地区英语书籍藏书量最大的。纽约州立大学现已与该大学互相承认学位。 另一项活动是办暑期大学。1997年开设19门课,有29个国家500人来参加。其中人数超过100人的课程有:图书馆制度、xìng别研究、环境影响评估、劳动市场经济学。除课堂授课外,暑期大学 还利用互联网和自动图书馆进行教学。 2001年,索罗斯向中欧大学一次xìng捐助25亿美元,以取代原来每年2000万美元的拨款。他称之为“切断脐带”。 该大学校长强调其师生不是单纯从事理论研究,而是要把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该大学的毕业生已经有人担任要职,如匈牙利总统办公室宪法关系部主任。 2. 开放社会研究所 1993年在纽约与布达佩斯同时成立了开放社会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以下简称“OSI”)。这是索罗斯基金会网的一部分,其宗旨也是促进开放社会,运作方式是资助世界各国有关教育、社会与法制改革的项目,鼓励对复杂有争议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意见和解决方案,同时也对索罗斯基金网中的其他组织给予行政、财政和技术的支持,并协助管理基金网中特定问题的项目。另外在布鲁塞尔、巴黎、华盛顿都设有办事处,负责基金网各组之间的合作,以及与西欧合作者之间的联络,包括欧盟所属的机构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 巴黎的办事处负责西欧各国,特别是法国;华盛顿的办事处负责联系美国政府与国会以及在华的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 OSI所从事的活动大体分三类:基金网的项目、国际活动和专注于美国国内的活动。在纽约的OSI主要从事艺术文化、经济与企业发展、儿童与青少年、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方法、医疗卫生等项目,对象还是基金网所覆盖的国家,此外与布达佩斯的OSI合作进行国际学者和学术jiāo流的项目。纽约OSI的国际项目关注专制政权的问题,如揭露缅甸军事专制的镇压和帮助缅甸难民;“被迫流亡项目”对被迫流亡的人群及其原因进行研究,以便及早提出警告;索罗斯纪录片基金支持制作有关当代人权和社会正义问题的纪录片和录像。 华盛顿办事处还有一项争取在全世界禁止地雷的综合努力的项目。 OSI主要进行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欧洲工作。 在布达佩斯的OSI是欧洲的活动中心(与匈牙利的索罗斯基金会是两回事,后者的活动仅限于匈牙利)。其所属项目及机构有: ● 出版发展中心:支持东欧及前苏联的书籍出版和出版业的发展; ● 宪法与法制政策研究所:帮助各国基金会进行法制改革; ● 支持高等教育项目:推进整个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的高等教育的进步; ● 教育政策研究所:帮助各国基金会最大限度地扩大其中小学教育项目的影响; ● 图书馆计划:培养图书馆管理人员,支持个别图书馆的课题; ● 地方政府与公共服务改革创意:推进次于中央的各级政府的民主和效率; ● 传媒项目:为各国的基金会和其他组织与传媒有关的项目提供咨询; ● “东东项目”:帮助前社会主义国家之间jiāo流经验和信息; ● 罗曼人参与项目:帮助罗马尼亚的东北部罗曼人参与到其所生活的社会的民主化过程中去; ● 学者jiāo流:为中东欧、前苏联地区、蒙古和缅甸的大学生、学者和教授提供学术jiāo流的机会。 此外还包括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其他有关人权、少数民族问题、公民社会和fù女问题的努力。 OSI的地点设在布达佩斯市内中欧大学校区中,使用该大学的资源。研究所原有项目“开放社会档案”于1998年4月起并入中欧大学。该档案馆主要集中在共产主义、人权和冷战的资料,为整个基金会网的各种项目服务,并为本地区培养档案管理人员。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福利改革 2) 美国国内。 美国国内的项目与其他地区不同,因为美国被认为是已经开放的社会,需要的只是改正尚存的缺点。索罗斯本人有一些独特的想法,特别是反对国家控制。他利用他的雄厚的资本从事一些与美国政府对着干的事,其中有: ● 反对政府的反dú品政策,认为yào品控制过严,主张放宽大批目前的违禁yào物,包括大麻,允许医生在处方中用来减轻病人痛苦。为此他出资1500万美元进行宣传和支持各种公开讨论。他还向旧金山“潮流基金会”捐助100万美元为吸dú者提供注shè针头,以防止艾滋病传染。此举引起舆论哗然。 ● 反对美国服刑人数过多,为此创办犯罪、社会和文化中心,出资500万美元。 ● 1996年克林顿政府颁布的《移民法》也殃及合法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7 章 移民的权益,因此建立艾玛拉扎勒斯(Emma Lazarus,自由女神像底座所刻诗的作者)基金,并许诺三年中出资5000万美元以帮助像自己一样的移民获得公民权并争取其应享有的权利。 ● 1994年索罗斯的母亲去世,这引起他对死亡的思考,于是他决定成立临终关怀机构,为此出资1500万美元。该机构有几十名专家分布于美加31所医院,目的是说服其他医生改变对死亡的传统看法。 在美国的OSI的工作致力于三方面:抵制市场机制进入不适当的领域;设法解决由于“市场原教旨主义”引起的财富和社会福利分配不均问题;纠正可能是出于善意的政策所引起的事与愿违的后果。 根据这几方面的宗旨,OSI在美国国内进行的项目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 法律与社会。索罗斯认为,美国民主的力量在于其法制系统有效的运作。公众一向指望律师、医生和新闻工作者把公众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因此现在法律、医疗、新闻之类的行业为市场规律所统治是对美国基本价值观的威胁。美国人日 益对法律制度失去信心,甚至对法律的职业有反感心理,法院经常受到政治的攻击。 OSI于1997年发起一项目,目的是促进法律行业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努力恢复其公众服务xìng质,以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这一项目扩大法学院、学生和律师为社区和公众服务的范围,鼓励这一行业的各个部门共同研究目前司法制度的弊病并提出改革之道,同时探索OSI本身如何对改革司法制度作出贡献。此项目开始的第一年给出的赠款24笔共300万美元,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协助穷人获得法律服务。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日益多地依靠法律解决,而中低收入的公民难以负担其费用。赠款中一大笔给“法律为公众利益服务全国协会”,作为与各律师事务所和公司捐献的匹配资金,用于全美法律系研究生为公众服务两年的奖学金。这是当年全美国这类奖学金最大的一笔捐款。 这一项目开始时正值国会削减1/3资助穷人法律服务的联邦基金,并取消了全部给全国和各州此类中心的补贴。OSI迅速与福特基金会合作建立一项未来司法平等基金,主要目的有二:向那些为穷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团体提供技术和实质xìng的法律支援;重审与改建当前的法律服务制度。 与律师公会、法学院和其他人士合作资助一些创新活动,诸如利用技术革新改善法律服务质量, 多用调解方法解决争端,发展社区机制以减少对律师和法院的依赖,发展让个人代表自己的机制等。 二是保护司法独立。这是指在美国的制度下,由于政治的干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持某些主张的人士常常得不到公正的司法保护(例如移民、堕胎、肯定xìng行动等问题),有关法院和法官也常受到政治攻击和压力。本项目提供若干资助建立基础广泛的超政治的承诺,保证美国人都能做到与政治压力隔绝,能在作出公正裁决的法院进行诉讼。 ② 福利改革。 1996年美国联邦政府关于福利改革的立法把对多子女家庭的补助的责任转到了州一级。因此,各州开始重新制定其福利政策。OSI于1997年拨款200万美元给各州联盟(State Coalitions)建立“重新制定州福利政策集资团”,由社区改革中心主管,另外两个组织预算与政策优先次序中心和法律与社会政策中心协助其管理。其工作首先是防止各州的福利计划对贫困家庭和儿童过于苛刻;然后争取各州的计划中包括一些积极的措施帮助低收入家长解决子女托儿、入学jiāo通、就业等困难,保证工作的报酬足以使有关的家庭脱贫。许多受到集资团资助的组织能够就诸如饥饿、托儿、医疗等专项问题把基层群众与一些在这些问题上对州立法有影响并有专门知识的小组织集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美国经济的强劲势头使失业率减少,有助于减轻福利负担,但是另一方面就业标准的提高,给非熟练工人增加了困难。OSI的这一项目旨在建立一种福利制度,使这类人能稳固地与主流社会联系在一起。“重新制定州福利政策集资团”是出资者与若干全国xìng组织的合作机构,其工作已取得很好的效果。OSI的200万美元的另一半是合资捐赠,在一年中已经吸引其他基金会捐助70万美元。 除此之外,在美国的OIS还有以下一些项目: ● “在美国死亡”:支持对另一种临终关怀的方式的探索,以改善目前对病人及其家庭的照顾方式; ● 林德史密斯dú品政策研究中心:扩大关于dú品政策的辩论范围,减少吸dú人员所受伤害,增加愿意戒dú者接受治疗的机会; ● 犯罪、社区与文化中心:旨在研究对社会安全问题采取有效而人道主义的态度,减少现在对犯罪过分依赖刑罚的做法; ● 通过城市问题辩论、文艺节目和新闻宣传等项目来加强被忽视的社区的青少年的自我表达能力; ● 改善老城区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支持课余教育的普及,培训和提高职业教师; ● 改革竞选献金制度以减少金钱在政治中的作用,途径之一是建立另外的政治jiāo流渠道,包括在电子传媒中推动公众对政治的关注; ● 推动保护fù女的政策法律,包括对女xìng综合的照顾、生育与堕胎自由等; ● 开放社会奖学金计划:资助为推进开放社会而工作的个人,包括学者、作家、摄影家及其他。 以上各项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吸引了更多的捐赠。例如关于移民的艾玛拉扎勒斯基金到1998年已接受了1000万美元捐款,对国会通过恢复120亿美元的社会保障金有很大的作用。基金会对“法律为公众利益服务全国协会”的捐款吸引了许多律师事务所和一些企业及个人捐款,赞助了70名新增加的在全国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律师。对课余教学的捐款引来1400万美元赞助金,使纽约市内14000名学童得到较好的课余教育。 第二,某些问题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促成政策改变。例如由于林德史密斯中心以及研究所支持的其他一些组织对争取改变现行dú品政策的努力,公众对于对付吸dú的态度已有所改变,不支持对吸dú者一味高压的做法。对移民、生育选择权、竞选献金制的改革和临终关怀等政策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三,在美国的项目开始时正是美国的政治生活“权利下放”时期(即政府减少介入)。在上述各个领域出现了改革的大好时机。研究所的决策也符合这一方向,本质上是由政府走向民间。例如支持“重新制定州福利政策集资团”向31个州的100个组织捐了近300万美元,争取各州在制定新的福利计划时在儿童医疗、jiāo通和就业培训方面有所改善。另外OSI于1996年在巴尔的摩设立了办事处,争取到大批资金转向民间,对一些市区的改革取得实质xìng成果。 五、 麦克阿瑟基金会 麦克阿瑟基金会(The John D. & CatherineT. MacArthur Foundation)1970年成立于芝加哥。其创办人约翰麦克阿瑟本人是在大萧条时以收买破产企业的股票投机起家的,后来又开办金融和保险公司,专门乘人之危赚取暴利,连他的兄弟也认为自从约翰进入保险业,那就是这一行业最黑暗的时期。尽管曾被《福布斯》杂志列为美国两大首富之一,但是他生活极为节约,吝啬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待人也粗暴无礼。总之,在60年代,他代表最恶劣的资本家的形象。他本人绝非慈善家,也不相信社会平等和改良,与卡耐基、洛克菲勒等人完全不一样。据说他成立基金会是由于不知道如何处置他的财产。基金会真正正常地运作是他于1978年去世之后,现在成为了对美国和全球的改良与和平事业最大的资助者之一。 基金会的董事是麦氏夫fù与其子罗德里克(J. Roderick MacArthur),董事长兼会长、副会长以及总顾问都是公司的合伙人和高级职员。麦氏本人1978年去世,没有留下任何对基金会的指示。在他死后一段时期,基金会内部矛盾重重,罗德里克和其他几位董事意见不同,他认为基金会应该起破冰船的作用,作为政府的“社会良心”引导政府,因此其主要资助对象首先应该是处于探索中的天才。例如爱因斯坦不能先提出一个要发现相对论的项目申请才得到资助。他还认为这符合老麦克阿瑟重视个人创造力,轻视官僚组织的一贯精神。对基金会的运作和组织,他也与其他成员看法不同,所以处境孤立。经过激烈的内部斗争,董事会扩大,新的成员多数为罗德里克请来的自由派倾向的教育家、科学家,其中有前芝加哥大学校长、麻省理工学院名誉院长、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罗德里克的意见得到一定支持,但是内部斗争仍然不断。由于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基金会采取一种独特的组织方式:成立若干小组,各由一名董事领导,自己决定资助对象。就在其捐资方向不确定的同时,基金会的财产却迅速增加,规模日益扩大。由于税法规定了每年必须捐出的最低数,基金会在最初几年中往往对单一对象给予大笔资助。例如1982年在一位董事建议下,捐款1500万美元建立一家新的世界环境和资源研究所;1983年在另一位董事建议下,捐款2000万美元,资助把基因工程的成果用于寄生虫病的研究项目。 罗德里克本人一直坚持基金会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致力于社会改良,为政府所不能为,诸如公民权利、环境保护以及反对当时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等问题,他都站在进步的一边。但是,一方面,他所处的时代是美国社会倾向于保守的时期,另一方面他既理想主义又刚愎自用,与董事会所有成员都不和,因此他的主张并不能在基金会中贯彻。他还曾向法院控告其他董事会成员滥用资金,中饱私囊,控告虽未能成功,却使基金会的工作在不断争吵中有所改进。1984年5月,董事会决定以3.84亿美元卖掉保险公司,这样,与很多基金会一样,麦克阿瑟的资金也开始分散不再集中在一家。这样也除去了罗德里克对基金会的一项指责。富有戏剧xìng的是,罗德里克于当年12月因癌症去世。在此以后,麦克阿瑟基金会内部尖锐的冲突逐渐平息,而且实际上罗德里克的思想还是留下了烙印,加上其雄厚的资财,并吸收了一些有经验的顾问,例如前福特基金会的会长邦迪和卡耐基基金会会长汉堡等人。基金会在20世纪最后的十几年中成为颇为重要的基金会之一。从1984年起,其资产一直名列美国大基金会的前列。1998年底的资产为4168672亿美元强,当年捐赠数为123517亿美元多。从1978至1998年的20年中总捐赠数达10亿美元。 老麦克阿瑟本人虽然不是慈善家,但是成立基金会就得有宗旨,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宗旨笼统地定为:“帮助团体和个人促进人类生存条件的持久改善。”宗旨在后来的工作中又逐步具体化:“谋求发展健康的个人和有效率的社区,各国和国际的和平,对生育作负责任的选择,实现足以支撑健康的人类社会的全球环境。”与其他大基金会一样,麦克阿瑟基金会在实践中有两大领域:一是国内改良,二是国际和平和全球发展。近年的趋势是国际的分量日益加重,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项目大约占它有组织捐赠的40%强。与福特基金会一样,麦克阿瑟基金会由于实力雄厚而出手较大,不过相比之下,麦氏的捐助更加集中。90年代中期以后,麦克阿瑟基金会的捐助集中在八大项目:社区建设、教育、卫生、和平与国际合作、人口、世界环境与资源、个人课题(设麦克阿瑟奖金),以及其他综合xìng项目。以上八项中只有第一和第二项主要在美国国内,其余都是面向国际的。最后一项是指在基金会经常xìng项目以外的随形势而变化的研究和行动,例如近年来的国际经济问题和人权问题。 基金会国内问题上的做法是研究和实践并重。在地域上有两个重点,芝加哥(基金会所在地)和佛罗里达州的棕榈滩(老麦克阿瑟去世的地方)。主要关注以下三方面: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威廉宾基金会 ● 经济机会平等,包括对经济不平等的根源的研究、有关政策的分析、促进向经济平等和社会保险方向倾斜的政策,以及有利于经济平等的社区建设的直接行动。最后一项限于在芝加哥和棕榈滩。 ● 加强社区促进个人和集体发展的能力,重点在低收入社区,包括社区规划、因地制宜地开发人力物力资源,政策分析以及资助当地的艺术发展(基金会相信艺术是推动个人和社区进步的有力手段)。 ● 儿童和青少年成长,重点在研究和实施公立教育制度、社区青少年设施和少年犯罪的司法制度几方面的改良。 基金会在国际方面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军备控制与和平、人口和环境,其中人口和环境项目的国外重点是巴西、墨西哥、印度和尼日利亚。在对这些领域选择资助对象和课题时,基金会贯彻以下宗旨: (1) 强调安全的持续xìng鼓励对当前世界xìng问题的根源以及可行的处理办法的研究; (2) 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寻求与其他国家的有关机构合作,特别强调人权问题,促进市民社会的参与; (3) 美国的利益和责任对美国决策者和公众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8 章 到美国积极参与这些全球xìng问题的解决,既是它的责任又符合其利益。 麦克阿瑟基金会成立于冷战后期,对冷战以及冷战后的形势的关注是其特点之一。因此它在地域上的重点经常是苏联和东欧地区,冷战前后都是如此。这方面有特色的项目是柏林墙倒塌之后对民主德国转变的资助;苏联解体初期,捐资进行档案的整理与 公开,特别是涉及外jiāo部分,美国学术界对此兴趣极大,从各种渠道千方百计设法得到这些档案。麦克阿瑟基金会于1991年就设“冷战史”项目,以华盛顿的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为基地,资助美国及有关国家的学者利用前苏联的档案对冷战期间各个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包括范围甚广,形式多种多样。俄罗斯、东欧和中国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这个项目。其中一项工作是组织力量把俄文档案译成英文,按问题出不定期的《冷战公报》, 已连续进行10年。由于俄罗斯的档案尚无规范的整理和解密制度,查阅不便,而且懂俄文的人毕竟大大少于懂英文的人,事实上这些资料也不可避免地经过美国研究者的筛选,但 这种公报也成为冷战史的权威原始资料。特别是有些档案是在苏联解体初期的混乱中开放的,现在又封闭起来了,所以已开放的资料尤为珍贵, 基金会的这一工程也就更具意义。最近的一大动作是在2001年“911”之后,麦克阿瑟基金会公布出资500万美元设立对恐怖主义的研究项目,鼓励有志者申请。 六、 威廉宾基金会 威廉宾基金会(William Penn Foundation)成立于1945年,原来以创立者奥托哈斯(Otto Haas) 的妻子菲比沃特曼哈斯(Phoebe Waterman Haas)命名,后改名为哈斯社区基金(Haas Community Fund),后来又改称威廉宾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有几大特点:一是家庭xìng质,其资产始终绝大部分是罗姆哈斯公司的股份;二是地区xìng,其活动范围仅限于费城、新泽西州的卡姆登和德拉威地区的几个县;三是以贫民福利为中心。 奥托哈斯出生于德国贫苦之家,1909年来美国,以化学工业发家,他的公司名为罗姆哈斯(Rohm & Haas Company)。1960年老哈斯逝世后由他的两个儿子继承并亲自管理。最初哈斯成立基金会的动机是为了减免遗产税,使他的企业牢牢控制在家族手中(遗产税与控制公司的关系是遗产税率极高,如果所有财产都作为遗产,则为了缴纳遗产税需要卖掉一部分股份,就会使家族控股减少)。由于哈斯的妻子在印第安人的保留地长大,对底层人民疾苦比较了解,对社会福利有浓厚兴趣。所以基金会一开始就以社会福利为重点,最初规模不大,主要捐赠对象为当地的医院和教育机构。基金会开始发展是在1955年,哈斯家族聘请理查德贝内特(Richard Bennett)管理基金会事务,贝内特任基金会执行会长达25年,基金会的活动也以他的思想为转移。贝内特为桂格派教徒(或称教友会),二次大战时因“良心反战”活动而被拘留过。战后他参加美国教友会,负责种族关系和少数民族事务。他以处理宾州的种族关系所表现的能力受到哈斯家族的注意,同时他也经常批评哈斯公司在用人上对黑人的歧视。哈斯家族请他来主持基金会事务并长期给予支持,说明其本身的倾向xìng。正是在此时,基金会改为现名。威廉宾是早期著名的教友会人士、慈善家和改革家。宾夕法尼亚州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贝内特把他的理想和主张贯彻到他主持的基金会工作中,到他1982年退休时,基金会的累积捐赠达1亿美元,其中1/3为社会福利,其余30%为教育,16%为医疗,12%为文化。在后期,福利进一步增加,教育有所减少。70年代以后,捐助更加集中,大的连续项目有:在费城地区建立新的烧伤治疗系统;在一些居民区为穷人创造就医条件;少数民族青年的失业问题;贫民住房问题;犯罪和司法问题,特别是穷苦被告人的权利;80年代初开始在费城地区建立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疗养院。基金会的另一特点是对当地居民需要的变化比较敏感。贝内特认为基金会不但影响社会,而且也应接受社会的影响,以使其工作符合其所服务对象的需要。他对七八十年代美国政府的向右转和军事扩张政策有过尖锐批评。 1982年接替贝内特任基金会会长的是一位全美国知名的黑人教育家沃森(Bernard Watson)。他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60年代后期应聘到费城任学监,到基金会之前任坦波大学副校长。他的思想基本上与贝内特一致,都重视基层福利。他到任后更进一步建立私人组织负责人与地方政府对话的机制,以更好地了解当地居民的需要。鉴于经济衰退和政府福利开支的削减,他对基金会不救急的原则予以变通,设立了救急基金,帮助特别匮乏的穷人购买食物和冬天取暖以及对残疾人的救助等。他宣布此项措施时申明:基金会不应该解脱政府的责任,但是也不能无视无助的人的温饱、住房、医疗等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另外,沃森还启动与其他基金会的合作项目。1983年的重要工作有:与其他8家基金会合作为当地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处;与其他25家基金会合作帮助2500名城市青年获得暑期工作和职业培训;为刑满释放青年提供特别服务的项目,其结果使重新犯罪率减少84%;帮助西南亚新移民自助自立;向费城黑人工会领导理事会捐款几百万美元,协助其雇用青年进行某些非营利机构设施的恢复工作等等。 基金会的工作倾向与哈斯家族的思想倾向也是分不开的。老哈斯的儿子约翰哈斯是董事长,与会长合作很默契。哈斯家族有意延续其公益事业的传统,第三代也已有多人参加基金会的工作,或参加董事会“见习”。不过基金会有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哈斯家族在董事会中总是处于少数。同时,有意识地使董事会及工作人员在种族、xìng别和出身等方面多样化。 七、 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比尔盖茨本人及其致富经历为众人所熟知,此处不赘。他的公益事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以下简称盖茨基金会)原名为威廉盖茨基金会(William Gates Foundation),成立于1994年,总部在西雅图,1999改为现名。截至1999年3月的数字,基金会的资产为536869亿美元,居第7位,而在此后,盖茨又陆续投入巨款,到2000年底的数字为170亿美元,跃居榜首。2000年初又把1997年单独成立的盖茨学习基金会合并在一起,2001年11月资产上升至242亿美元。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盖茨对基金会的投入是加速度的,有人说他也像卡耐基一样准备在生前捐掉全部财产,当然现在还言之过早。不过根据其理念和捐赠方式,认为他可能成为21世纪的卡耐基之说不无根据。基金会现在还带有家族xìng质,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会长为比尔之父老威廉盖茨,负责全面管理事务,学习基金会并入后,后者的原会长斯通希弗(Patricia Stonesifer)成为两会长之一。盖茨夫fù皆为董事会成员。梅琳达本人已辞去原来的工作在家,除理家外,也管理一部分基金会的事务。 基金会的宗旨为:“通过与全球社会分享医疗与学习手段的进步以献身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事业;寻求战略机会,在全世界普及现代技术带来的福利,特别关注那些因贫困而妨碍分享这些福利的地区。” 1. 自述宗旨和计划 以下举几份盖茨自己发表的文件,作为最好的说明。由于这些文件的文字有时重复拖沓,本文作了删节和概括,引号内的是其原文。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2001年盖茨夫fù的公开信 (1) 2001年盖茨夫fù的公开信。 “20世纪最后几十年新发明和革新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医疗和信息领域。但是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享受不到这些创新成果。所以,今后几十年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与那些最匮乏的人群分享足以延长生命的科技进步,例如疫苗接种和新的医yào,以及信息革命的新技术带来的好处。”以下是基金会经常xìng的几大项目: ① 全球健康平等(Global Health Equity)。首要目的是减少目前“我们”与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方式的“骇人听闻的差距”。以麻疹为例,在美国几乎已经灭绝,但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却还有近100万儿童死于这种病,或因之致残。基金会对这一项目的捐赠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一个非洲儿童的死亡和一个美国儿童的死亡是同等悲惨之事,生在富国的人对帮助生于穷国的人负有根本xìng的责任。20世纪80年代,在各国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公司和其他捐赠者的空前的政治意愿与合作精神相结合之下,使6种主要的儿童流行病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小儿麻痹和结核的接种率从5%上升到80%。不幸的是,随着捐赠者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政治意愿下降,这一接种率也下降了。但是相信这一数字还会恢复,甚至超过,并增加一些新的在发达国家已经常使用的品种,因为儿童有使用救命的疫苗的基本权利这样一种认识正在日益深入人心。现在包括挪威、英国、加拿大和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经向“全球免疫接种联盟”捐款,用于向世界上74个最贫困的国家输送疫苗。但是这远远不够。我们的目标是要使全世界每一个儿童都能用上所有已经存在的免疫接种,同时还需要开发新的疫苗以根绝疟疾、结核病和艾滋病。 非洲目前有70%的chéng rén和80%的儿童属于HIV 阳xìng。世界上已经死于艾滋病的2000万人中3/4在非洲。据估计,今后10年中,南非将有17%的国民收入被艾滋病吃掉。为了扭转这一趋势,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综合攻势,重点在预防,帮助人们保护自己,同时聚集必要资源研制艾滋病的疫苗。 有人担心减少死亡率就会使人口问题更加严重。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对已有的孩子成活信心增加可促使母亲加强自愿节育的意愿。因此,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15亿名fù女提供计划生育服务。 ② 帮助所有的学生有所成就。教育在美国一向是公众首要关注之事。基金会这一教育项目是2000年开始的,拨款35亿美元,以3年为期,在3个优先地区支持改进教育。主要是支持模范学校和模范区县,为教师、校长和学监提供进修机会,并提供奖学金以消除高等教育的经济障碍。2000年一年中,基金会帮助了19个公共教育区,13所学校,以及在11个学校开始建立较小的个xìng化学习环境。接受帮助的学校多数在华盛顿州,少数分散在其他地方,如波士顿、圣地亚哥、克利夫兰等。正在进行的工作是在每一个州改进教师、校长和学监的进修管理和技术。基金会还设立三项奖学金,颁发对象是华盛顿州的低收入学生、美国所有各州的少数族裔学生,以及全世界各国在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生。 ③ 跨越数字化的分界岭。图书馆是盖茨基金会最早的项目,主要是向美国和加拿大低收入社区图书馆普及计算机和上网手段的工程。到2001年进行到中期,图书馆项目的培训人员已经跋涉1100万英里,到达美国首都和18个州以及加拿大12省区的图书馆,在北至(加拿大)育空地区,南至得克萨斯州,东至纽约,西至加州的各个社区内装备了28978台计算机 ,向大约1453亿人提供免费信息,相当于北美人口的一半。相信在其他各种国际和国内大小机构合作下,这一努力正在数字化的分界岭上打开缺口。美国全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最近发表调查结果,在过去两年中,公共图书馆联网的数字从83%上升到95%,而同期图书馆的公共服务站增加了一倍。根据本基金会图书馆工程在12个州的调查,低收入的学生和家长使用图书馆的计算机的时间最长、最频繁。有一半失业人员获得与就业有关的信息的惟一来源是公共图书馆的网络,而且获得计算机和培训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明显士气大有提高。 “新的世纪带来医学和学习手段方面令人振奋的进步。我们大家都有责任使最需要的人群能够得到利用这一进步的机会。” (2) 2000年9月26日,联合国召开第一届世界小儿麻痹首脑会议前夕盖茨发表的声明。 在全世界消灭小儿麻痹症的倒计时已经开始。如果对根除这一疾病给予必要的政治意志和财力的话,今年年底世界就可对此杀手宣布战斗大捷,到2005年,我们的星球就可以得到“无小儿麻痹”证书。世界卫生官员们已经在根除这一威胁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88年有35万例病症,到1999年只有6000例,主要在非洲和南亚。我们已经离完全消灭此疾病非常近了。如果我们能控制住已有的病情,并防止其传播,再无儿童受此疾病之害的那一天就已在望。我们赞扬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国际儿童急救基金、国际扶轮社、联合国基金会、特纳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组织、政府和企业的领导人,他们明天将聚会,唤起全世界共同关心消灭这一给千百万人带来苦难的疾病。我和我的妻子刚开始介入此事,决定把根除小儿麻痹作为我们基金会的首要目标之一。一旦达到目标(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9 章 天花于1977年宣布消灭),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帮助减少和消灭其他疾病。为达此目标,我们基金会向全球儿童接种基金作了大笔承诺,并与其他参加会议的与我们类似的同行合作,他们在普及疫苗接种方面已经作出了杰出的成绩。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只有5%的儿童能得到全面免疫预防,今天这个数字已达70%。我们捐款的一部分用于购买疫苗,平均每个孩子15美元。疫苗接种是预防许多种致命疾病的最便宜的办法。另一部分资金用于资助科学研究,希望能研制出预防艾滋病、疟疾、结核病的疫苗。目前这些疾病构成1/3的致死原因。 我们与此时在纽约领导这一最后冲刺的人们同心同德。我们基金会的全体人员对所有在战壕中献身于这一事业的组织和千千万万个人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期待着有一天能一起庆祝这一可怕的疾病的终结。 (3) 2001年4月6日,盖茨夫fù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主席沃思(Tim Wirth)、洛克菲勒基金会会长康韦(Gordon Conway)联合发表声明,表明对防治艾滋病达成的一致意见和共同合作的意愿。 全世界在与艾滋病的斗争中必须采取防与治并重的态度,我们将共同努力,既致力于治疗,又致力于预防。主要途径是在正在进行的公共卫生工作中建立一种防治并重的工程。 预防方面,应对以下措施大力加强关注和增加物力:公共教育计划、普及有关用具(包括男xìng和女xìng的避孕套)、扩大能得到医疗的人群、防止母婴间的传播、关注个人的行为责任、加强对预防xìng疫苗的研究。 治疗方面,应重视综合治疗。降低抗逆转录酶病dú治疗(antiretrovirus)的成本,使更多已经感染的人能用到,这当然很重要,但是这只是对HIV阳xìng者的综合处理的构成之一。对与此相关的疾病的防治,例如xìng病、结核病、肺炎、脑炎等,还有有关的行为研究,都是艾滋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已决定在6月底召开特别会议(实际在11月举行)以唤起世界各国政治领导人关注这一已经成为全球灾难的流行病。希望届时世界政治领袖们能与我们一道支持与此有关的防治并重的公共卫生项目所急需的各种措施,并给予大力的物力支援。 最后,“作为深深介入国际公共卫生问题的美国公益事业组织的负责人,我们承诺:将协助安南秘书长及其领导下的各个机构,以及公共卫生界、有关公民组织、科学界和学术界的领导,共同努力,以综合的、负责任的方式来面对这一世界xìng的紧急危机,动员必要的巨大资源来与这一全球xìng的苦难作斗争。我们期待与各种伙伴合作,致力于建立起既有财政支持,又有政治承诺,防治并重的全球项目,这已是刻不容缓了”。 以上第一封公开信既是对主导思想和意图的声明,也是在基金会运作了几年以后的工作总结。从中可以看出几个特点: (1) 致力于平等,而且重点在全球; (2) 重点集中于健康和数字化的普及; (3) 目标甚高,出手很大; (4) 讲求实效,整个公开信大部分讲实际工作。 第二、第三项声明表明盖茨很重视与联合国及其他组织的合作,这也是他行动的特色之一,其原因是他目标极高,非一家之力所能完成。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具体支出数字 2. 具体支出数字 以下是2001年公布的几年来的累计数字,从中可以大致对其规模得出概念(为避免繁琐,本文对万以下数字四舍五入)。 从成立到2001年11月,累计支出的款项总数为43585亿美元,分别用于以下领域。 (1) 世界卫生:216464亿美元。 特别致力于缩小发展中地区卫生水平的差距,通过合作达到健康机会平等。重点在两个方面:传染病的防治和生育与儿童健康,后者包括人口与计划生育、营养等。当前优先的领域是防止艾滋病的传播、根绝小儿麻痹的接种以及向特别危害第三世界的流行病开战,如疟疾和结核。 除了已经使用的款项外,盖茨基金会1999年2月宣布,要为世界各地教育和健康项目提供33亿美元捐款,6月份又另外捐赠50亿美元,还向研制艾滋病疫苗的国际组织提供2400万美元,帮助研制预防艾滋病疫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医疗机构合作,希望在今后6年为1亿名fù女接种破伤风疫苗,将在印度、中国、孟加拉、埃塞俄比亚和加纳等60个国家实施,盖茨基金会出资2600万美元,帮助根除发展中国家新生儿破伤风等致命疾病。此外,还有一部分捐给英国的研究机构,剑桥、牛津的研究所都得到大笔捐赠。这些研究机构具有极前沿的科研水平,缺的就是资金。由于大多数工作要在第三世界做,大的制yào企业对此不感兴趣,因此那里的科学家认为基金会的巨额捐赠是雪中送炭。 (2) 教育:166502亿美元。 这方面包括“盖茨千禧年学者”、“教师带头人”、“州教育挑战赠款”和“个xìng化教育环境”等项目,旨在把教育成功的范例引进教育制度以提高总体教育水平。资助重点是普及与提高并重。最后一项“个xìng化教育环境”是一种规模较小的寄宿制学校,激励学生努力攀登高水平,并帮助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充分实现其才能。 “带头人”项目亦即对教师和教学行政领导进行培训。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上,学校面临四个方面基本观念的挑战:高标准、新技术、新学习者和新市场压力,基金会的“带头人”项目就是资助从教室到区教育办公室的带头人的培养,以应付这一挑战。为此,已经拨款1亿美元向全国的学监、公立、私立学校校长提供提高素质的进修机会,最终目标是达到全系统的提高,并通过吸收新技术建立一种优良表现的教育环境。做法是每一个州可以提出一份代表全州广泛xìng的联合申请。项目目标是到2003年遍及所有50个州的教育行政机构。 (3) 图书馆:14652亿美元。 向美国、加拿大和世界各国的公共图书馆捐赠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以打开通向数字化的大门,特别是在低收入地区。(详细活动见本章最后“盖茨学习基金会”内容。) (4) 西北太平洋地区:23173亿美元。 主要范围是基金会所在的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资助广泛的社区项目。从资助的数目可以看出盖茨基金会对其所在地情有独钟,特别是西雅图的金县(King County)。捐资范围极为广泛,以医疗、教育、计划生育、住房建设为主,数目从数千万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其中有特色的一种是资助某个机构的“集资运动”,如西雅图的青年会青年发展中心项目、西雅图湖边学校等几家学校都接受过这种资助。 (5) 特殊项目:15060亿美元。 指以上诸项以外的特殊项目。例如马里兰州的奈尔逊曼德拉之友基金会的与艾滋病作斗争项目,得到上千万美元的捐赠。麻省史密斯学院得到100万美元,用于通过5学院联合委员会建立非洲学,为期五年。这些资金一方面用以资助每年5名来自非洲各大学的年轻教师到此5所学院进修49个月,鼓励他们回国发展非洲的高等教育,协助非洲国家应付全球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在这几所大学中发展美国的非洲学,使美国学者在与非洲学者在jiāo流中了解新情况,开阔视野,更新观念。 此外,还有对联合黑人大学基金以及一些个别大学和个人奖学金及研究项目等的资助。 其他还有10万美元以下的一些小型捐赠,其中有特色的例如:5万美元给华盛顿州执法纪念基金,用于纪念因执法而殉职的官员,以引起其遗属和公众对他们的尊敬;给联合各部落印第安人基金会的捐赠;给金县的艾滋病患者和HIV病dú携带者以直接的服务;给某地艾滋病基金会制作电影;给全国黑人医生协会在一百周年纪念时举办关于非洲裔美国医生的贡献的图片展览;以及给社区医院添置车辆计划,用于接送贫穷的老年和残疾人就医等等。 3. 盖茨学习基金会 盖茨学习基金会(Gates Learning Foundation)前身为盖茨图书馆基金会,是盖茨图书馆创意(Gates Library Initiative,简称GLI)的核心部分,这项创意旨在使美国和加拿大的低收入人群也能获得计算机、网络和数字信息。广义是支持一切足以填平对技术的获得权之间的鸿沟的措施。GLI不属于微软公司,是盖茨夫fù私人创办的非营利组织。但是微软公司是其合作伙伴,直接向各图书馆捐赠软件。 该基金会有两个重点:美国和加拿大的公共图书馆和盖茨教育行动。后者首先在华盛顿州进行在教师中普及电脑的工作。GLI最终目标是要在美国和加拿大几乎所有公共图书馆普及电脑。近期目标是5年之内在1万家公共图书馆中普及,由近及远。通过与州图书馆系统建立伙伴关系进行捐赠,而不直接接受单个图书馆的申请。各州内单个图书馆申请资助的条件是:其所在州已经与GLI建立伙伴关系;是州图书馆管理机构承认的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所服务的地区的贫困居民超过10%(根据1990年美国人口调查的标准);以前没有接受过GLI资助。在选择资助的州时,贫困人口多的优先。迄今已捐赠的有亚拉巴马、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肯色、肯塔基州等的1300多家图书馆,到1998年共捐款2150万美元。根据1997年美国人口调查统计所公布的贫困人数次序,第二轮入选伙伴州为: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乔治亚、爱达荷、密歇根、蒙大拿、纽约、俄克拉何马、南卡罗来纳、田纳西和得克萨斯,于20002001年实行。第三和第四轮也已排好,计划于2003年实施完毕。 捐赠的内容首先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包括网络服务器、学习材料等。计算机多少以及服务器的先进程度视各图书馆服务地区的人口密度而定。总之可以使人口分散的最偏远地区的小图书馆也能得到最新的信息。 盖茨认为公共图书馆比学校图书馆更重要,因为覆盖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人群。根据美国全国教育中心的一项调查,1997年12月,将近45%的家庭有人去过公共图书馆,有18岁以下的孩子的家庭这一数字达61%。更重要的是,公共图书馆体现了美国全民终身有机会学习的民主传统。 除图书馆之外,盖茨学习基金会下属还有一个机构是盖茨技术获得中心(GCTA),其任务是向基金会的负责人和工作班子提供最新技术资讯,并为图书馆活动进行研究开发,提供技术帮助和培训以及网络设计和运用。GCTA保证任何接受GLI资助的图书馆不会被剥夺获得信息的权利。在这方面已经建立了有效的机制,在给每一家图书馆的捐赠中都包括设计好的工作站软件和相应的硬件设备,随时都能获得新的信息,另外在人员培训中也包括此项内容。目前使用的软件,除英文以外只有西班牙语。 没有规定有关图书馆一定要用微软的软件。只是微软公司为所有捐赠的计算机免费安装好软件,图书馆管理员可自行决定是否使用。由于网络宽带费用极高,有时高达一家图书馆预算的10%。现在有一项普遍服务基金,由国会批准出资,联邦通讯委员会运作,主要是帮助图书馆和学校的联网和资料费用打折。但是即使这一计划能够实行,有些偏远地区和农村也缺乏高速信息公路,这仍是一个问题。 无论数目多大,基金会的资助都不能代替州政府和当地的企业对公共图书馆的资助。为持续进行这项计划,需要当地许多合作伙伴帮助。类似当年卡耐基开创公共图书馆之后各地纷纷响应,继续投资于其开创的事业。盖茨图书项目只是对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化起开创作用,并希望以此带动其他公、私部门都来支持公共图书馆,不仅是高技术,还有建筑的维护、书籍、人员等。 盖茨学习基金会还有一项“教师带头人”计划,该计划为学校教师提供机会学习和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把高技术融入教学课程。为此,给教师开设主题研讨会、在电子邮件中讨论他们的经验等等。做法是由学校挑选57年级的优秀授课教师,填写申请书,承担一定义务后参加此项计划。先在华盛顿州开始。1997年暑期已有华盛顿州各地的27名教师参加5天的综合培训班和研讨会。这些教师种族和经济背景不同,其所来自的学校公立、私立、大小、知名度都各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技术有浓厚兴趣,并在本校是骨干教师。 一开始每人发一台手提电脑,边学习边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使用高技术。通过电子邮件和其他形式的讨论,他们逐步形成对这一计划的任务的概念。然后建立一种模式带回到他们的课堂去进行试验。 1998年有154名教师参加5天培训班,由第一期培训过的27名教师指导。到9月开学时他们就把技术模式带回课堂。以后所有的教师都参加用高技术授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这项工作每年都继续进行。 2000年该基金会并入盖茨基金会。 注释 ① Dwight Macdonald, The FordFoundation: The Men and the Millions, Transaction Publisher, 1956,p.3. ② Ibi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0 章 d.,p.138. ③ The Presidents Review, TheFord Foundation Annual Report, 1956, p.14. ④ Waldemar A Nielson, The BigFoundation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p.80. ⑤ Ibid.,p.139. ⑥ 原文“liberal arts”含义广泛,在美国除我国通称的文科外,至少还包括数学,故泛译为“文理科”。 ⑦ Ibid.,p.56. ⑧ 以上材料来源多半依据福特基金会《80年代中期总结》(Middecade Review)。 ⑨ John B. Howard, “Oral History”, Ford Foundation Archives, Box 45. ⑩ Edward H. Berman, The Ideology of Philanthropy: The Influence of the Carnegie, Ford, and Rockefeller Foundations 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3, pp.5657. Waldemar A. Nielsen, The Golden Donors: A New Anatomy of the Great Foundations, Truman TalleyBooks, New York, p.267. Ibid.,p.269. The Foundation Directory, 2000 Edition, p.936. 与这个名字有关的基金会有三个,容易混淆。一是休利特帕卡德基金会(HewlettPackard Foundation),属公司基金会xìng质;另外两家是帕卡德夫fù与休利特夫fù以各自的名义创办的家庭基金会:大卫与露西帕卡德基金会和威廉与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其中帕卡德基金会最大,也是美国最大的家庭基金会,并有自己的特色,这里重点予以介绍。 Time,1997年,转引自《jiāo流》1997年4月。 The Foundation Directory, 2000Edition, p.xi. The Foundation 1000 ,Council on Foundations,1999,p.1724. The Foundation Directory, 2000Edition, p.590. Waldemar A. Nielson, The Golden Donors, pp.162167. The Foundation Directory, 2000Edition,前一个数字见其总介绍部分,100家最大的基金会资产排行表(p.xii), 第二个数字在“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条目下根据最新资料的补充说明(p.2133),最后一个数字根据截稿时的网页。以下资料大多来自网页。 5学院联合委员会已经存在15年,是公认比较成功的非营利教育联合体。由麻省几家私立文科高校组成,包括Amherst,Hampshire, Mount Holyoke,SmithCollege,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关于社区基金会的特点和概况 第七章社区基金会 关于社区基金会的特点和概况,第三章已有叙述。 美国全国各地社区基金会林林总总,但是其主要资金来源不外乎两种:本地区负有声望的企 业家和以社区为家的默默无闻的普通居民。一般发起人多为当地社会名流。他们出面创办、 制定宗旨,使其有一定威望,有的还提供相当可观的启动资金。然后,其他普通公民跟进, 或作各种捐款,或立遗嘱捐遗产,数目可大可小。典型的例子如1930年一位公立学校教 师以 其全部遗产一万余美元捐给哈特福德基金会。还有一位远居他处的人由于曾在印第安纳波利 斯投资赚了一笔钱,听说该地成立了社区基金会,就寄来捐款30万美元。但是除了少数特 别 成功的之外,社区基金会“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观念还不能深入人心到足以在本地区募 集足够的运作资金。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做艰苦的宣传工作。 几家有名的、历史悠久、资产雄厚的社区基金会,如纽约社区信托基金(New York Co mmunity Trust)、克利 夫兰社区基金会(Cleveland Community Foundation)、芝加哥社区基金会、波士顿社区基金会、印第安纳的利里社区基金会(Lilly Endowment in Indiana)、密 执安的默特社区基金会(Charles Stewart Mott Foundation)加上70年 代成立的旧金山、80年代成立 的马林(Marin Community Foundation)等社区基金会占有了全国 资产的50%。它们对当地 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例如纽约社区信用社支持在纽约州围绕纽约 市 的三个郊区成立联合基金会,解决纽约的能源、市政建设和犯罪等一系列问题,确实起到了 市政府起不了的作用。它们还可以成为“种子”,带动当地发展出许多小的社区基金会。有 时大公司与若干社区基金会联手促进当地的福利事业。那些小的、零散的作用更是不胜枚举 ,例如小区的居民集资改善本区的下水道,或为加强安全保卫而雇用警察,或为本区的学校捐 助礼堂等等。捐赠者与基金会的决策无关,这是社区基金会比私人基金会具有更大 的公共xìng的特点之一。但情况也不完全如此,为了吸引可能自己成立家庭基金会的资金或遗 产,不少社区基金会设立捐赠者意向基金(donoradvised funds), 即捐款人可以指 定某一笔钱的用途,由基金会代其cāo作。例如有人因亲人死于癌症,在本社区捐款建立癌症 研究所,或有人立遗嘱将遗产用于资助芭蕾舞团等等。① 一、 发展历史 1. 19141929年 最早的社区基金会成立于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其特殊背景是克利夫兰的基督教的领导层决 心把教会的活动与一般慈善活动分开,为此,于1911年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大克利夫兰 教会联合会”,后来改名为“大克利夫兰教会联系理事会”来协调各教会的慈善募捐活动。 此前,犹太教联合会也已经部分实施这一做法,天主教联合会也于1919年照此办理。克利夫兰商会于1913年带头成立了“慈善与公益事业联合会”,主要监管本地区非宗教xìng 的 公益活动,并从事必要的集资。与宗教界领袖不同,作为企业界人士,他们强调专业xìng和企业化管理,而不是宗教献身精神。 在这一背景下,1914年成立的“克利夫兰社区基金会”,成为了社区基金会的鼻祖和榜样。由于这一事物是适应当时的需要而水到渠成出现的,因此在全国各地很快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其中以中西部和东北部接受最快。中西部是因为其公民文化特别适合,东北部是因为公益事业发达最早而最有基础。1920年,美国银行公会信托部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组织“社区信托基金委员会”协助办理基金会事宜。克利夫兰基金会进行社会调查的工作方式在中西部许多城市也得到了仿效。例如芝加哥哈里斯信托投资与储蓄银行的老板哈里斯父子于1915年出资建立了社区信托基金并负担其初期费用,同时发起进行一项关于“芝加哥的美国化服务”情况调查,这是当时争议很大的关于移民归化的问题。这项调查使该基金会在当地名声大振。在19181922年间,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其他许多比较有影响的调查,涉及题材很广,如青年女工的住房、儿童的家庭照顾、监狱条件等问题。 在东北地区,由于已经有公益事业的基础,社区基金会被当作私人基金会的一种运作机制。 最突出的例子是纽约社区信托基金。该组织成立于1923年,其第一任会长就是克利夫兰基金会的创办人弗雷德里克戈夫(Fredrick H. Goff)的特别助 理拉夫海斯(Ralph Hayes);其运作方式与克利夫兰基金会不同,着重在收集和管理用于某种特殊目的的资金,但使用范围不限于纽约;捐赠者可以指定用途,由基金会运作,通常有一定年限。关于调查研究工作,由于已经有许多现成的组织,因此这里的社区基金会更多地通过资助其他组织进行工作,例如哈特福德基金会支持“社会代理机构理事会”(Council of Social Agencies)进行多项社会调查。到1930年时,“波士顿常设慈善基金会”资助的私 人组织达117个,拨款达20万美元,其重要的作用是协调波士顿及其邻近地区的多种私人慈善组织的工作。它要求接受其援助的组织都要把自己的工作与整个社区工作联系起来考虑,并且采取统一的会计制度。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大萧条及二战以后 2. 大萧条及二战以后1929年以后的大萧条对社区基金会打击很大。显而易见的是许多人破产,即使略有余钱的也缺乏安全感,不敢慷慨解囊,还有就是银行失去信用。1933年,美国银行公会信托部下属的社区信托基金委员会停止工作。银行家在社会上也不再是可信赖的公众领袖形象。据不完全统计,从1914年到1939年成立了91个社区基金会,到1949年名义上还存在的有66家,而资金达到起码的运作水平20万美元的只有35家。②二战结束后,社区基金会又逐步有所复兴。此时与战前的情况有很大改变:(1) 政府承担的福利部分大幅度增加,机制和制度日趋完善;(2) 劳工权利增加,工人的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和保障,因而对社区文化生活的需求在质和量方面都有所变化,同时他们也开始有能力进行捐助;(3) 二战的经历使美国人爱国主义意识加强,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宗教和种族的隔阂,也加强了共同建设社区的集体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基金会既多了资金来源,又有了更大的需求,因而有新的发展。在管理上不再依靠银行,而是依靠所谓“社区规划领导”,为此单独成立了独立的社区福利基金会与信托投资全国委员会。在20年代就已开始但未能发展的“社区金库”(community chests)在新的条件下兴旺起来,成为社区基金会一种普遍的集资方式,代替过去的银行的功能。另外一些基金会不采取这种做法而宁愿自己独立募款、独立经营、自己决定项目而不是通过已有的组织进行,例如匹兹堡、费城和1949年成立的旧金山基金会等。不论采取何种形式,这一时期社区基金会有长足发展,到1960年时在东北部和中西部比较富裕的城市社区基金会几乎成为控制社区生活的私人机构的核心。 3.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变革社区基金会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数目上和总的资产上都达到高峰,以后大约有15年的相对停滞期,到80年代又发展起来。60年代停滞的原因是新的形势变化迫使社区基金会有较大的变革和改组。那个时期是美国要求平等的群众运动的高潮,大家都很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如fù女解放、黑人抗议、扶植贫困,以及新的社会问题如大规模的新移民、环境污染、犯罪率升高等等。旧的社区福利工作的内容和观念都已不能适应,需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其中一些大的基金会因财力充足、独立xìng较大(不受捐赠者和受援者的制约)、有较强的领导和工作班子,很快转变工作方向适应了新形势,而多数小的基金会就无力迅速完成这一转变。前几章提到福特基金会60年代在社会改良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社区基金会向关注社会改良方面转变正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福特在思想上的影响和在财力上的帮助。例如最早转变的堪萨斯市信用社与基金会协会就具备上述有利条件:拥有1200万美元资产(1961年),有一位强有力的主任,并得到福特基金会125万美元的项目资助。其运作方式是开放式的,通过资助其他组织进行工作。这种方式随后在其他地方也推广开去。如芝加哥社区信用社、西海岸旧金山基金会、东海岸波士顿基金会都以不同的方案贯彻这一开放的工作方式,推动本地区社会改良工作。这一转型在获得赞同的同时也引来批评。在一个时期内变革使一部分传统的捐赠人裹足不前,因为他们感到新的基金会扩大了的目标与自己的期望距离较远,为数不少的中产阶层白人散户对于强调扶助黑人的主题还不能接受,而且由于大规模的项目增加,大企业主的大笔捐赠处于中心地位,散户们感到自己被边缘化,从而削弱了那种传统的集体主人翁感。再加以客观上70年代初期出现的滞胀,使股票价格跟不上通货膨胀,因此一段时期社区基金会的资产规模呈停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1 章 滞状态,发展受到限制。1969年税法改革以及围绕这一问题所进行的多年国会辩论和舆论的关注对私人基金会加强了限制,相对说来,对社区基金会比较宽松,因为后者有比较容易受监督的领导机构和专业工作人员。到1976年具体落实该税法涉及基金会的条例出台后,对社区基金会的政策在以下几个方面比私人基金会明显宽松:其捐赠人可以享受更大幅度的减税;对赞助对象限制较少,可以包括个人、未注册的团体,甚至某些盈利xìng项目;没有每年最低捐助额的限制,这样便于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掌握拨款的最佳时机;政府有关部门对它的审查也较松,免去繁琐的报告程序。另外,全国xìng的私人大基金会如福特等也把推动社区基金会实现某些社会改良项目纳入其工作,提供资金和咨询。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区基金会又有较大的发展。70年代,默特基金会提出四大宗旨成为社区基金会普遍的工作内容: (1) 建立接收经常xìng的不加限制的捐款制度;(2) 对随时出现的、经常变化的社区需求作出回应;(3) 为兴趣不同的捐赠者提供渠道和服务;(4) 在社区中起资源提供者、经纪人和触媒的作用。③在有些公益家心目中社区基金会等同于民间立法机构,可以确定本社区的工作重点,安排日程,起到地方政府所不能起的作用。实际上,60年前,克利夫兰基金会创办伊始就开始的社会调查工作也是指向这一目标,不过当时没有条件大规模普及。 二、 个案例证(一) 克利夫兰社区基金会1914年克利夫兰信托公司总裁弗雷德里克戈夫发起成立克利夫兰社区基金会(Cleveland Community Foundation),被认为是社区基金会的先驱,戈夫本人也有“社区基金会之父”之称。因为他首创了一种不同于以前任何公益机构的模式,这一模式也有别于其他同时兴起的私人基金会。戈夫本人是学法律出身,曾任老洛克菲勒的法律顾问,对塞奇等基金会也很有研究,吸收了很多大基金会的经验,但是他创办的社区基金会又与之有鲜明的区别。戈夫规定克利夫兰社区基金会的xìng质是“私营的无教派的为公共事业服务的组织”,强调灵活xìng和超越信仰的合作,资金应用于“最好地改善克利夫兰地区居民的精神、道德和物质水平,不论其种族、肤色和信仰”④。他一开始提出两个具体目标: 第一,在集资方面要有经常xìng的捐赠,而不是每年进行募捐活动;第二,在花钱方面要建立有代表xìng的组织来负责。接下来正式成立了分配委员会,由五人组成,两名由克利夫兰信托公司推选,其余三名由克利夫兰市市长、区法院高级法官和基金会所在地库亚霍加县的遗嘱检验法官各推举一人。在完成法律和组织手续之后,戈夫立即着手进行一系列颇具规模的调查,涉及救济机构、公立学校、娱乐、刑事司法等方面。他使用信托公司和他私人的钱聘请高水平的专家从事这项工作。调查组的负责人是伯恩斯(AllenT. Burns),他曾领导塞奇基金会著名的匹兹堡调查小组多年,调查产钢地区的劳工状况,并提出建议。在他领导的克利夫兰调查小组中还有后来成为小罗斯福智囊团成员的政治学教授雷蒙默里(Raymond Moley)等许多全国知名的专家,并得到诸如慈善联合会、公立学校系统和律师协会等组织的合作。这项调查的目的是使公众了解现状从而引发他们要改变某些现状的要求。调查组认为,不论是学校、居民管理机构还是法院,一旦知道公众要求改变现状,就会努力试图改变。通过这种调查,社区基金会对捐赠方有了吸引力,并在全社区建立起了威信,也就是使双方都相信这一新事物能对症下yào地改善本社区的条件。在资金管理方面,早期的社区基金会都是委托一家或数家银行管理的。克利夫兰基金会本是克利夫兰信托公司创办的,其资金就由该公司管理,设专门的部门和账户,并有专人负责业务咨询。基金会成立以后的近40年中,大体上沿用根据各方申请拨款的老模式。但是随着美国中部地区作为老工业区的衰落,克利夫兰市在经济上也日益败落下来,人口减少,贫困增加,污染严重,种族问题尖锐化,民权运动高涨。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基金会也有难以为继之势。与许多基金会一样,它经历了革新和复兴的过程,并得力于几个强有力的负责人,其中之一是诺顿(James Norton,又名Dolph Norton)。诺顿于1949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之后,在南方一些大学任教,1962年到克利夫兰基金会任执行主任。他一上任就着手改革,在福特基金会领导人的鼓励和资助下,进行彻底改组,成立了“大克利夫兰联合基金会”(The Greater Cleveland Associated Foundation,下简称“克联”)。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研究和提出解决方案 “克联”的宗旨为:鼓励对社区社会福利问题的研究和提出解决方案;制定就这些方案采取行动的优先次序;资助就解决这些问题进行的研究、探索、试验以及其他项目;向那些缺乏专业支持、在困难条件下运作的信用社和基金会提供专业工作人员。诺顿的整顿措施之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和雇用专职工作班子。这对现在的大多数基金会说来是当然之事,但在当时的社区基金会却是新事物。他先创造了实习生制度,即从外面各种机构中聘用不同专业的人员,在基金会轮流实习一年。这样,既开辟了人力资源,又使基金会得以吸收各种新的思想和经验,改变闭塞状况。另外,“克联”成为在这一大地区范围内通过民主机制来确定基金会的目标和妥善使用其资金的协调组织,几乎与一级政府有相同的功能。在实践中,诺顿和他的同事们利用“克联”建立与当地企业家的联系,并且第一次与黑人社区的领袖联系,直面种族隔离、公立教育缺失、就业机会不足、青少年犯罪以及其他棘手的城市问题,并提出了积极的行动方案。几年以后,福特基金会实施资助鼓励黑人选民登记运动,“克联”也从中争取到对本地区黑人选举的资助,结果1967年斯托克斯(Carl Stokes)当选为克利夫兰第一任黑人市长。“克联”又对他实施的项目给予资助,而且第一年捐款68000美元供他聘用一名公关顾问。此外,“克联”还推动各种企业和社区机构制定和实施本市经济开发计划,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克联”于1967年并入克利夫兰基金会,诺顿继续担任执行主任至1973年。诺顿对社区基金会应起的作用和管理机制的一套想法,例如带头xìng、开放xìng、多样xìng、要对新事物承担一定的风险以及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人员等等,逐步为其他社区基金会所采用,现已成为社区基金会通常的运作模式。因此他有社区基金会先锋之称。1974年,沃兹沃思(Homer Wadsworth)接替诺顿成为基金会主任。在他任内,基金会有较大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健康、教育、社会服务等项目外,增加了对文化艺术的资助,并首次聘用了艺术项目负责人。到那时为止,克利夫兰地区长久xìng的博物馆、jiāo响乐团、剧院和社区跨文化剧院,还是在19141918年间建立的。70年代在克利夫兰基金会开始了“第二轮艺术浪潮”活动,首先是于1975年捐赠12万美元成立克利夫兰芭蕾舞团。从19741978年间,基金会平均每年在艺术方面的捐助为82.5万美元。 但是对于众多新老非营利的艺术团体来说,这一数字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避免向无底洞中投钱,并避免捐赠对象的依赖xìng,基金会采取了几种做法:其一,给一些团体“种子基金”,然后以各种方式协助它们作长期规划和经营管理;其二,请企业家作艺术团体的顾问团,向其负责人和艺术经纪人传授经营之道,与此同时,使企业家们对艺术界有所了解,体会到它们对本地区的重要xìng,从而为之慷慨解囊;其三,推动“挑战捐赠”,就是有关团体在申请资助时承诺自己按一定比例筹到相应的款项。一个成功的例子是,1978年克利夫兰基金会帮助本地区7家原来相互没有接触的艺术团体组成非正式的联合体,各自制定5年计划的预算,按1∶3的比例向国家艺术基金申请“挑战资助”(即国家基金每捐1美元,自谋3美元)。7团体联合提出的申请共214.8万美元,自己集资近700万美元,结果都实现了,其中大部分来自当地企业界。这一成功事例大大促进了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从此打开了公司的钱柜”⑤。在以上成绩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协调、组织和说服工作,基金会促成了克利夫兰戏剧广场中心的修建计划,包括几家俄亥俄州最大的剧院和剧场的恢复修建计划,预算共3700万美元。1980年克利夫兰基金会带头捐资71万美元,以后50家大企业共捐资1100万美元,联邦政府拨款350万美元,克利夫兰县匹配同样数目的款项,俄亥俄州政府拨375万美元,其余由11家基金会和数百名个人捐款得来。1984至1988年,克利夫兰著名的jiāo响乐团、芭蕾舞团和俄亥俄大湖节日表演团都有了自己的演出基地,开始稳步发展,美国各地和国外的著名艺术团也来此演出,使这一地区在艺术上重现辉煌。截至1998年底,克利夫兰基金会的资产为14.59346亿万美元,列排行榜第30名。⑥ (二) 代顿基金会⑦代顿基金会(The Dayton Foundation)成立于1921年,发起人是牧师和社会工作者加兰(D. Frank Garland)。他希望以克利夫兰基金会为榜样,建立一种机制使有意捐赠者的慈善意图得到最有效的、长期的实施。俄亥俄州代顿市是美国早期中西部工业基地之一,莱特兄弟的飞机工业即发迹于此。通用汽车公司和全国现金出纳机公司(National Cash Register)两家大公司是该市的支柱,雇用了大量待遇相对优厚的职工,造就了一时的繁荣。加兰的想法得到了全国现金出纳机公司的创办人、著名的有革新思想的企业家帕特森(John H. Patterson)的支持,“思想与财富相结合”,代顿社区基金会于是诞生。帕特森家族共出资25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 开始规模不大,首要宗旨是“援助最需要的人”,头两笔捐赠是给一家小儿麻痹疗养中心和一家孤儿院。除“最需要的人”之外,二三十年代的资助领域一部分是直接地“鼓励有益的工作”,如新成立的代顿艺术学院及其举办的一系列音乐会,直至1933年代顿jiāo响乐团的成立;另一部分是加强社区领导,其中主要对象之一是代顿研究协会,其主要工作是研究税收问题和评估市政府的工作。这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对该地区的蒙哥马里县选举委员会的调查,因为该委员会工作不力,且有受3K党影响之嫌。代顿研究协会的工作有助于全社区更好地监督选举工作,间接地也对种族主义有所制约。大萧条和二次世界大战给基金会的发展带来困难。1939年左右在这一地区存在的91家社区基金会在后来10年中关闭了25家,所以代顿基金会能维持下来已是一大成绩。它还在大萧条期间尽其所能贯彻其“援助最需要的人”的宗旨,例如负担公立免费牙科门诊,在二战期间负担700名父亲在军队、母亲在工厂、无人照管的儿童课外活动的费用等等。二战以后,基金会继续支持对本社区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有些成果有深远影响,例如辛克莱(Sinclair)社区大学在1961年曾一度处于难以为继的十字路口,经过基金会资助的调查研究,确定了它的方向:重点教授就业机会比较强的学科,以后果然兴旺发达,现在不但是代顿地区有名的社区大学,而且它的一套既培养专科实用人才,又与正规大学衔接的制度已成为美国社区大学的典范之一。6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制造业开始萎缩,代顿市在调整中出现大量失业人口,失去了昔日的繁荣。代顿基金会也随之萎缩,因为社区的居民失去信心,减少了对本地的关心,捐赠自然下降。更突出的问题是种族问题造成的教育危机。代顿市原来种族隔离比较鲜明,70年代开始用校车送学童消除种族隔离的做法引起当地严重的争议和冲突,白人家庭纷纷搬离市区,致使学生数目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教师失业,整个教育界士气低落。另外,在70年代以前,代顿的主要事业经费相当大的部分依靠联邦政府拨款。70年代由于经济进入滞胀,这部分经费来源逐渐枯竭,此时代顿基金会在自身复兴的同时填补了这一空缺。有两个客观因素促成了代顿基金会的复兴和发展:一是经济开始走出谷底;二是消灭种族隔离已经成为全国的法律,反对的势头逐渐平息,当地的社会主流重新愿意为振兴教育出资,市议会通过新的增加教育税法,受到企业家支持,教育开始好转。而对基金会的转机起决定xìng作用的是1979年任董事长的史密斯(Frederick C. Smith)。他看到了使“沉睡”的基金会重新发挥作用的时机:正在复兴的企业界企图为教育事业出力,需要一个运作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2 章 ,而当地最大的校区也需要这种支援的渠道。基金会需要找到有意义的用武之地,而这一领域正好可以大有作为。他说服董事会,聘请了一位与他想法一致、对代顿情况熟悉、有社会基础、有管理经验的主任巴腾斯坦(Frederick Bartenstein),这是基金会第一位全职执行主任。他们二人进行系列午餐会促进企业界、教育界以及其他潜在的捐赠者和接受方的沟通;又于1982年建立代顿储蓄金库,接受个人小额捐赠,无论数目多小,来者不拒;1985年成立了“代顿蒙哥马利县公共教育基金”,由代顿基金会管理。这样,在9年期间,基金会的资产从600万美元增至4500万美元。从1972年起,基金会的董事会开始向黑人和fù女开放,管理和观念进一步民主化。到1988年,经过调查,认为可以在黑人居民中开放捐赠来源,于是又设立“非洲裔美国人社区基金”,由基金会先出第一笔“挑战赠金”5万美元。这一基金完全由黑人管理,按与代顿基金会匹配50%的原则完全由黑人捐赠,到1996年资产达100万美元。随着资产的增加,基金会的作用也有所扩大,在当地的威望日益提高。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社区基金会的大州 在史密斯领导下,它成为联合社区各方人士研究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的媒介。他们关注的首要的领域还是教育。在这方面一项有全国影响的贡献是:在80年代美国全国教育改革浪潮中一份引起全国注意、历数全国教育滑坡现象的著名报告《国家危矣》(A Nation at Risk)就是代顿的研究报告之一。代顿的这一举动不但得到当地的支持,一开始在募集资金方面比较顺利,而且得到全国公共教育基金会的关注,也曾给予资助。“代顿蒙哥马利县公共教育基金”以发展公共教育为其中心工作。负责此项工作的都是有经验、有创意的专门人员。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提供讨论教育的论坛,吸引本社区对教育的关注,组织报告会、讨论会等,形成各方人士得以就教育问题jiāo流看法的讲坛。在俄亥俄州议会就某项有关教育的措施进行立法讨论时,可以提供专业咨询、帮助组织各种讨论会权衡利弊,以及帮助各学校做宣传公关工作等,促使通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立法。在公共教育中最有创造xìng和最成功的是“课堂项目”资助。这是给教师个人的,凡教师有新的教学计划而不能从本校获得所需经费者皆可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每项计划最高可得500美元补助,而且不通过任何中介,直接把钱付给教师本人。基金会这一创意的主导思想是认为促进公共教育的事业要获得成功,首先要对教师有吸引力。如果教师对此不感兴趣则将一事无成。果然这一项目大大鼓舞教师的士气,促成了许多改进教学的建议和实验。以后这一项目发展到资助中小学校长的新计划,也很成功。从鼓励教师改进工作派生出来的是优秀教师奖励计划,每年给10个校区各1000美元奖金,奖励教学突出的优秀教师,并在一定场合予以公开表扬。起初这一措施引起教师工会和教学行政当局两方面的疑虑,后确定了由教师代表组成评审委员会的制度,平息了争议,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巴腾斯坦总结教育基金的三项主要成果是:1988年6月,代顿的选民不但以绝对多数通过延长1983年的教育税,还通过了950万美元的新增税;代顿当选为全国5个校区之一,参加另一家基金会安妮凯西基金会发起的“创造新的未来”项目,将在5年内在代顿花费2100万美元,用于协调对“前途危险”的少年的工作;代顿市能够聘用并留住一位全国知名的学监,原因之一是基金会能使这位学监绕过许多官僚手续,直接与本地区的领导接谈。进入90年代,在新任董事长丹尼斯(Tom Danis)和会长(前称“执行主任”)墨菲(Darrell Murphy)领导下,基金会基础进一步扩大。管理委员会由9人增至15人,下属十几个基金资讯委员会,有来自本地区各个居民区和各界的300名代表参加,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基金会。它的功能完全是媒介和代理,一方面传递需求的信息,另一方面为捐赠者代为管理和使用资金。它规定了各种生前、死后、长期、短期的捐赠方式,捐款人自己可以选择不同程度的介入从授权基金会酌情处理,到每年都自己指定具体项目均可。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可提供各种咨询,并在现行法律中尽量为其争取最佳的免税条件。基金会还向各种非营利机构传授集资的技能和代为管理经营其所募得的资金。90年代的主要关注点是失学儿童和失业问题。一项比较成功的项目是帮助靠福利金生活者就业,其做法是:由基金会出一笔“匹配资金”,会同当地政府及其他方面共同集资建造了一幢大楼,成为新就业中心,其中有供各种职业培训上课用的课堂、报告厅和演出厅,也有大量的办公室租给全市各种用人机构(包括政府单位和私人公司)作为招工办公室。这样,求职者和招工者可以有一个沟通供需信息的中心,大大节省了奔波的时间和费用。任何单位都可租用场地作短期职业培训。基金会本身很快就可以从租金中收回建设资金。截至2001年,代顿基金会的资产已有2.3亿美元。⑧ (三) 加州的几个基金会加州是社区基金会的大州。全州共有3000个各种类型的基金会,每年捐给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为12亿美元,其覆盖领域有:教育、医疗、服务、艺术、环境等。其中有著名的私人基金会如帕卡德、欧文、哈斯等;随着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发达,也出现了一批公司基金会。社区基金会中大的起骨干作用的有25家,分散的小的有2500家。1965年成立了北加州捐献者协会(Northern California Grantmakers, 以下简称NCG),是本地区基金会和其他捐献者的协会,旨在协调各基金会的合作,并帮助他们了解本地区的问题。现在该组织联系和支持的公益组织有140家,其捐资的总数每年约10亿美元。其董事会组织成员有:旧金山基金会、加州福祉基金会、加州保健基金会、加州保护消费者基金会、圣克鲁斯社区基金会、休利特基金会、fù女基金会、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哥lún比亚基金会、所不拉脱家庭基金会、海伊斯卡提那基金会、罗森堡基金会、利维斯特劳斯基金会、花旗银行政府与社区关系组织。协会的任务有二:一是提高公益事业的效能;二是加强公益组织及其所投资的非营利组织、政府、企业、媒体、学术界和公众的联系,同时提供各基金会jiāo流的讲坛。这种jiāo流合作可以产生联合资助的有深远影响的大项目。1998年的项目清单中有:●艾滋病专题小组:包括防治、公共政策、重新制定战略、宣传讲坛等;● 艺术贷款基金:帮助中小艺术团体渡过暂时难关;● 紧急基金委员会:为非营利服务组织提供短期应急无息贷款;● 北加州公民地位计划:帮助合法移民申请加州公民地位,并协助和鼓励他们参与本州公民活动;● 北加州全国服务专题小组:为北加州向全国匹配资金捐献者提供中介途径;● 共享基金季节:NCG与《旧金山纪事报》以及几百个非营利团体和9个县的社会服务部门合作,为需要者提供紧急住房以及其他低收入和老弱病残者的急需;● 青年暑期计划:提供小量捐助以丰富和提高湾区30万青少年的暑期生活。⑨以下分别介绍几家社区基金会。1. 加利福尼亚社区基金会加利福尼亚社区基金会(California Community Foundation,简称CCF)成立于1915年,为克利夫兰之后的第二家社区基金会,其创办人为洛杉矶银行家萨托里(Joseph Sartori),也是克利夫兰社区基金会创办人戈夫的好友。不过该基金会在很长期内只作小型捐款,不为社会所重视。基金会成立65年累积资产只有1700万美元,到1980年才进行彻底改组,一跃成为全美国知名的有特色的社区基金会,并自成一种典型。其转折是起因于基金会理事会的一名负责人谢克里(Jack Shakely)的一篇文章,批评CCF常年工作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因而没有起色,并以之与旧金山基金会作对比。当时的CCF管理委员会会长就把谢克里请到洛杉矶来,说服管理委员会聘他为CCF的执行主任。谢克里上任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拉美裔移民问题上。因为加州,特别是南加州是墨西哥和其他拉美移民集中的地方,他们对建设加州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加州既需要拉美的劳动力,又担心大量移民带来的问题。随着美国经济繁荣或不景气,对移民的政策也时松时紧,政策紧时,非法移民的数量就大大增加,造成更严重的问题。1986年,国会通过《移民改革和控制法》,一方面增加边境巡逻,杜绝非法移民,另一方面对自1982年以来连续居住在美国的非法移民实行特赦,允许其成为合法居民。这部法律基本上涉及的是墨西哥移民。谢克里过去曾参加和平队到哥斯达黎加工作,对拉美比较熟悉。根据有关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10年60%的加州居民将是少数族裔,其中2/3是拉美裔。由于实际上非法移民是无法杜绝的,大量此类移民享受不到任何医疗保险之类的福利。所以,谢克里及其同事认为新移民法的通过给了CCF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洛杉矶发挥巨大的作用。其工作有以下内容:经常召开拉美裔居民代表和企业家、私人基金会的座谈会,以了解需求;设立各种帮助拉美裔居民的基金,例如建立专为难民服务的免费医疗中心、资助学校、资助艺术家等;对根据新移民法可以转为合法的拉美移民所需的申请费用给予资助;资助一份最大的西班牙语日报《民意》。CCF一项重要的创举是建立新美国人基金(Fundfor New Americans)。这是谢克里的创意,这个基金与一般赠款的做法不同,是采取贷款方式。谢克里认为这样做与单纯赠与相比,其好处是:一方面基金会的有限资金得以回收,另一方面使接受者有自尊,感到受到信任,并且通过正常途径很快融入社会生活的主流。但由于这一做法很不寻常,因此阻力很大。通过谢克里的努力,CCF首先找到了加州太平洋保险银行同意合作,然后说服董事会先拨款50万美元。CCF历史上最大的一次xìng拨款是15万美元,所以要董事会通过这一方案也颇费唇舌。谢克里根据自己的计算,得出需要100万美元方能满足所有移民的需求。其余50万美元则通过向其他非营利机构募捐凑足。具体做法是把100万美元资金存入太平洋保险银行,由银行负责培训人员向应该转化身份的移民宣传解释贷款的意义、帮助其填写申请表、审查其是否符合条件,然后以10%的低利给家家或个人发放贷款,两年以后归还。在实践中最难的部分是贷款部分。CCF于1987年7月召开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启动这一项目,并委托若干家非营利机构代为办理申请事宜。但是开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申请者寥寥。原因一是规定的申请人资格条件过于苛刻,不符合移民的实际状况(例如对其偿还能力的估计等);二是没有考虑到文化因素,许多拉美人不习惯向银行等机构借款,而习惯于朋友间互借;三是不少移民有种种顾虑,不愿如实回答表格所设计的过细的调查问题。经过调查研究,CCF调整了贷款条件,加强了宣传,到后期申请才开始踊跃起来。到一年期满截止时,共发放1606项贷款,总计538400美元,比原来预计的30006000项相差甚远。所筹得的资金尚余60万美元,一部分退还原捐赠者,另一部分留下转入其他项目。这次尝试就直接效果而言,被认为成功和失败参半。原因主要是经验不足,对移民问题的复杂xìng和移民的心理估计不足;并且美国当时在中美洲的政策是一个在国内有争议的问题,许多非法移民是为政治所迫,CCF的做法是以承认新移民法为前提的,这本身就不为一部分拉美流亡者所接受等等。但是就已经接受贷款的部分来说,效果是成功的,数目虽小,却是雪中送炭,后来的归还率大大超出预期。对基金会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创新,不但开创了一种新的资助方式,而且为以后此类大额拨款开了先例。后来,CCF又为社区一项艾滋病项目捐款50万美元,与福特基金会相同。⑩2. 旧金山基金会旧金山基金会(The San Francisco Foundation)成立于1948年。到80年代,它与克利夫兰社区基金会和纽约信托基金并列为最大的三家社区基金会,当时资产有4亿美元。它的章程规定范围为湾区的几个县市。章程上还规定,如果捐赠者的意愿“不可能、不实际、不必要或不适宜执行”,则基金会的分配委员会有责任修改基金会的条件。这样就使基金会有一定的灵活xìng,不像有些社区基金会那样受制于捐赠者的指示。它早期主要资助本社区的社会福利,后来逐步扩大范围,涉及机会平等、住房、就业、法律帮助、教育、环保和发展居民组织等领域。70年代后换了执行主任,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介入有争议的问题,例如支持反对在加州沿海钻油井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3 章 的诉讼、在住房和就业方面进行反歧视的斗争,争取改善监狱条件等。70年代以后,这一地区是美国新的发展地区,居民成分、文化、生活方式等特别多样化,问题和机会都属前沿xìng质,基金会的工作也反映了这一特色。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硅谷社区基金会硅谷社区基金会 3. 硅谷社区基金会硅谷社区基金会(Community Foundation Silican Valley)是近年来随着硅谷的兴起而兴起的基金会。它并非是完全新的基金会,最早成立于1954年,启动资金50万美元。不过长期以来没有很大作为,也没有专职工作人员。该基金会真正发展起来,产生较大影响是在1980年之后,也就是硅谷作为电脑基地繁荣起来之后。在新的形势下,硅谷居民陡增,出现许多新问题,于是当地人想起利用现成的社区基金会,给它注入新的活力。首先向当地大私人基金会休利特帕卡德基金会请求帮助,从1980到1989年,资金发展到1000万美元,于1989年底第一次聘用了一名专职主任。基金会的发展是与硅谷的发展同步的。一方面有许多新富,手中的钱需要有个值得的去处;另一方面又出现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需求,还有减免税的吸引力。到1998年基金会资产已达2.5亿美元,年支出大约7000万美元。其捐献有两类xìng质,一是捐款者指定用途,一是无限制的。前者多为个人,后者多为公司企业捐赠。资金数量虽然不少,但却是本地区惟一的一家社区基金会,而且其中70%的捐助是捐款人指定用途,所以工作范围只限于本地区,无力顾及全国xìng的问题。与其他社区基金会一样,硅谷社区基金会主要工作还是面向社区群众,帮助困难户通过自立走出困境。不过根据硅谷的特点,高科技服务处于首要地位。许多捐款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愿意为学校建设科技项目。有一个情况是,硅谷虽然以高收入著称,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低收入非科技人员,即各类服务行业的劳动者。由于此地物价与房租高于其他地区,对于低收入者来说,生活特别困难,所以特别需要帮助。整个硅谷社区现有120万人口,比旧金山还大,在加州位于第三。许多人在这里工作,但住不起房子,只能每天跑长途上班。根据硅谷的物价水平,一个单身汉的最低工资应该是15美元/小时。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提高最低工资的活动,资助民间团体向议会游说,截至1999年,妥协在8美元/小时。又如许多人得不到医疗保险。基金会于90年代初出资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并向保险公司提出建议,与他们磋商,最后就一项可行的计划达成协议,由他们去实行。作为基金会,它的关注面比较广,一般不资助个别学者就某个问题写书或报告。但是捐款人指定用途的款项经常这样做。例如有人对美国与朝鲜的关系感兴趣,基金会就帮他到大学找这方面的专家作研究。这种特殊关怀五花八门,例如有人特别担心土地盐碱化威胁地球的未来,于是捐款专门研究防止土地盐碱化;有人捐款研究糖尿病;有人要在埃塞俄比亚建一所医学图书馆,基金会帮他找一个与该国政府关系好的人士落实此事;还有人甚至要出钱在北极建立研究中心。他们之所以不直接给捐助对象而要通过基金会,主要就是因为给基金会的捐款可以免税,并且可以取得必要的服务。随着硅谷的急剧繁荣,捐款也可望大幅度上升,但是个人色彩也会更浓,因为发财的年龄越来越低。该基金会的工作方式也与其他社区基金会大致相同,主要是发现与群众切身相关的问题,组织讨论,共同找出解决办法,提供服务和资讯,包括资助研究机构就有关课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一项资助儿童的活动为例:基金会拨款2.5亿美元,要青少年们自己决定用途。青少年们自己聚集了30个青少年组织填写申请。结果提出要求建一个游乐场和举办一次音乐会,资金不足部分由基金会组织他们自己课余工作填补,例如其中一组为老年人洗内衣。这样做的效果很好,既培养了青少年们对社区的责任感,又满足了他们游乐的要求。在硅谷社区基金会管理下有以下多种基金:● 一般目的基金:这是多种基金中最为灵活的。捐款人不指定特殊用途,由硅谷社区基金会管理人员根据每个时期社区的需要决定用途,可以是解决燃眉之急,也可以是为长远的福利着想。● 特殊关注领域基金:捐款人可指定一个领域,如教育、环境、艺术、青年等,然后委托基金会人员确定在本领域内的具体项目。● 捐款人意图基金:由捐款人指定捐赠对象,如果需要,基金会人员可提供咨询或建议。此类捐款省去许多手续和管理成本,一般持续捐款人一生,也可延续到下一代。●学者基金:捐款人可创立一项学者基金以完成某个特定的教育目标,支持与自己有关系的学校或其他学校,捐款人可以参与选择过程。● 指定基金:捐款人指定受惠组织、事业或个人。这是一次xìng的捐献,但可以启动一项持续xìng的每年捐一定数目的项目。●支持组织机构:捐款人与硅谷社区基金会合作建立某种组织,由基金会在一个独立的董事会领导下进行管理。如果捐款人意yù成就一项跨越几代人的事业,也可以捐上百万美元的资金成立有关组织。● 公司伙伴: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协助捐款人的公司建立并管理一项公司公益事业。基金会已经与硅谷地区的许多公司有过许多此类合作,提供各种服务。1998年基金会根据对本社区的居民和捐资者的问卷和采访调查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该社区有80%以上家庭作慈善捐献,高于美国的平均数。总的捐资数约占年收入2%强,与全国平均相同。关于捐献的动机,最普遍的是公民义务感和道义责任感。具体的说法有:硅谷是一个有很多发展机会的地区,自己愿意对它的发展有所参与;对社区作出回报,并期待能影响其变化是一种乐趣。有人明确表示,如果你相信资本主义,不希望靠政府解决问题,那么私人捐献和“志愿主义”就是题中之义。还有人表示,当代硅谷的居民其实离野蛮只隔了一代,必须把主要的原则和价值观传给下一代,才能推进文明,否则就只有沦于极端傲慢和贪婪。另外许多人都愿对某种创新作出贡献,各自选择不同的关注点。基金会总结硅谷地区有利于基金会发展的条件是:居民对社区的价值有较强的信仰,多数家庭有捐赠的习惯;对社区抱有较高期望,希望有所改善,不安于现状;有强烈的以自己的力量影响社会的yù望;本地区经济具有较强的增加财富的能力,从而创造扩大捐赠的机会,例如股票增值等等。不利条件是:居民独立意志较强,难以接受基金会的意见;由于是新的社区,缺少公益事业方面的领袖人物和志愿工作者;居民来自各方,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是缺乏捐赠和慈善行为传统的,许多富有之家属于低捐赠户;还有一部分捐款流出本社区。据基金会的负责人解释,造成以上不利条件的原因是:硅谷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且流动xìng较大,对本地区缺乏归属感,不像其他传统的社区居民那样有较强的建设家园的观念,因此向基金会捐款没有那么积极。不少人有了余钱寄回故乡,例如中国人的传统做法就是如此。但是所有的人对子女的教育都关心,基金会就以募集教育资金为重点,设立奖学金也是一项受欢迎的工作。另一项特殊工作是促进文化融合与参与。由于硅谷人员的国籍和种族特别多样化,文化背景各异,居民之间文化jiāo流、相互理解和适应成为需要注意的问题。硅谷社区基金会自己确定的7点“给予和志愿精神的硅谷文化”概括了该基金会的共xìng和特xìng:● 我们相信将所得返回社区至关重要;● 我们像社区的投资者一样思想和行动;● 我们在作出给予的决定时有极强的独立xìng;● 我们的联系超越硅谷以外,影响着我们的给予;● 我们与工作有坚强的纽带,影响着我们的给予和志愿精神;● 我们对硅谷的期待甚高而又心情复杂;● 我们的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访问小说分享者(心玄)的书库,阅读更多TA分享的书籍! 地址:http://www.biqugedu.com/u?id=25990 也可以百度搜索或者访问www.biqugedu.com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