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 正文 第1章 玄武之变 武德元年,也就是公元618年,唐太祖李渊的大儿子随着太祖的即位,顺理成章的当上了太子,但他的二弟,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很是不服气。 “从晋阳起兵至今,说服父皇造反的是我,立最大功的也是我,就因他是长子,能封为太子,而我却是一介王侯,就连我那不争气的四弟也被封为齐王,真是憋屈。” 在秦王府的一次小型宴会上,李世民对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恭等心腹打抱不平。 杜如晦说; “秦王此言差矣现在太子虽是现被封为太子,但他的整体实力不如我们,更何况,秦王心存壮志,并吾皇本身安康,我们还是有机会的。秦王必须忍气吐生,脚踏实地的培养和壮大我方势力,再作打算也不迟。” 尉迟恭又说; “但是先生,我们秦王立的是何等功劳,岂是那太子能比的?” 杜如晦说道; “敬德别着急,虽说吾皇现已成帝,但天下未定,局势大乱,陛下要取得天下,还得靠秦王的才华和辅佐。殿下现需不漏破绽,等待机会。” 在以后的几年里,李世民一直铭记杜如晦的一番话,直至公元620年7月初一,唐军拜李世民为元帅,攻打郑国,经一年多的战争,李世民将郑国皇帝王世充包围在洛阳城,只要打入洛阳城,李世民将立下大功,在这关键时候,一向与郑国不交好的夏国皇帝窦建德以安定天下之势,维持鼎足三立为由,但实则是想要自己占有洛阳城这所政治中心的都市,顺黄河而下,试图攻打唐军,在这种情况下,唐军会成为三明治,面对腹背受敌的唐军不知所措,各参谋都主张撤退,但秦王李世民力排众议,坚决要打下去,他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略,将唐军的主力留在洛阳城外继续包围,由齐王李元吉带领,自己则率领三千五百精锐部队前往武牢关。 当时窦建德的军队也到达武牢关,所谓武牢关是指虎牢关,其地势之险要,是有目共睹的。 夏军也是看在眼里,感在心里,单在兵力上夏军军队有10万之众,本是很轻易地将唐军击溃的,但险要的地形不能展开兵团作战,夏军攻也不是,撤也不是地干耗着体力。这事在夏军参谋向窦建德提议要攻打长安,使李世民部和包围在洛阳的唐军被迫回都救援,但这招“引蛇出洞”和“围魏救赵”如此般高明的计策被窦建德以不义为由所拒绝,其实在他的心里只想占领洛阳这座政治中心的城市。 夏军再也拖不下去了,要和李世民部展开全面战,不好振兴,但李世民不开城门,下军爷不敢强行进攻,一等就是数天,在这几天里,李世民让将士们吃饱酒肉,充分休息,他在等,等对方自乱阵脚的时机,到了中午,夏军疲惫不堪,重装骑兵都卸甲休息,这时城门一开,尉迟恭率领一千轻骑略过夏军阵旁,这一招出的很是巧妙,如果对方见势采取防御,则一路跑掉,见对方措手不及,便一路杀过去,可做佯攻,也可做实攻,再说重装骑兵,一个人,一匹马,人马都穿戴重重的铁皮,骑手想自己上马都难,何况是已经卸甲,夏军阵营一阵骚乱,李世民感觉到时机已到,命令全部士兵出城,展开最后的决战,唐国的精锐之师,三千五百轻骑,对乱了阵脚的夏军,那简直是一场屠杀,单方面的屠杀,但夏军在人数上占了绝对的优势,窦建德也不是酒囊饭袋,也是一名将军,但他错就错在他是一名将军,更是一名好将军,身先士卒,他不出来倒好,一出来,被尉迟恭碰了个正着,一箭打翻在地被唐军活捉了,夏军也是主帅已被捉,主心骨倒了,兵败如山倒,被唐军打的连爹妈都不认识。 随着夏军被打败,夏王窦建德被抓的消息一传到洛阳,苦苦支撑的郑王王世充彻底放弃了抵抗,便开成头像。在公元621年,李世民把唐国的两个敌人,夏国和郑国给消灭了,成为唐朝统一天下的最大功臣,但这点没能改变他的地位,太子还是太子,秦王还是秦王,但他也成了他大哥,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大患,有一个那么能干,那么厉害的弟弟,太子的位置早晚得让给秦王,于是,太子李建成勾结齐王李元吉,也就是他四弟,打着要弄死他三弟的打算。 李建成实施他的计划,第一步,他把齐王李元吉拉拢到自己一方,一起对李世民进行政治攻击,也对太祖李渊进行思想工作,说李世民有图谋不轨之举,功高必盖主,李世民有要成皇帝的野心,要小心提防之类的话。第二步,李建成动用手中的权利,将秦王府的人,也是李世民的心腹进行拉拢,具有代表性的是对尉迟恭的拉拢,给了他一整车的金银财宝,被尉迟恭当面拒绝,后来又派刺客去刺杀尉迟恭,也被尉迟恭打跑了。第三步是对李世民的势力进行打击,把杜如晦,房玄龄等谋士调到朝廷中,在唐朝有明文规定,在朝中当官者,不得与其他王府有来往,以便秦王不得动用他的智囊团。 李世民也不傻,明知道他大哥与四弟对他有意思,也不能就提着刀上门找人家说理,秦王和太子,齐王之间的矛盾深化,高祖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们窝里斗,心里也不是滋味,并对宰相裴寂说他的心思,裴寂向太祖献策,将秦王派到洛阳,让他治理唐国的东部。太子和齐王听到这消息,太子和齐王听到这消息,气的差点没蹦到天上去。洛阳以东,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让李世民去带领,等李建成当皇帝的那天,李世民要攻打自己,以他的才华,弄死自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太子,齐王为代表的大臣们苦苦劝阻高祖收回成命,又把这一决策硬生生的压下去了。 到了公元626年,太子党和秦王的矛盾一身的不能再深,实力强大起来的太子以强硬的手段来打击秦王,但这时一件重大的事情爆发了。6月3日晚上,在唐朝优一个专管星象,天空的机构叫太史局,掌管太史局的太史令名叫博弈,这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在当天晚上发现天空有异常,所谓的“太白经天”,立刻向李渊报告“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听了,这还了得?立刻下令,召李世民进见。谋反,那可是个大罪啊,李世民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决定要做个了断。于是就命令尉迟恭把房玄龄和杜如晦找来,几个人密谋一番,进宫见高祖,没见高祖开口,秦王先告太子和齐王与后宫有染。高祖一听,差点气笑了,这不是贼喊捉贼吗?典型的恶人先告状吗?于是太祖把博弈的报告先搁一旁,叫太子和齐王找来当面对质,对秦王进行两罪并罚的处分,但此时由于时间太晚,决定明日问起。 翌日清晨,太子与齐王在昨晚接到高祖的召见,一大清早就开始准备,带着随从前往玄武门,玄武门是长安皇宫的北门,是皇宫内廷的正门,何况当日值班的是太子的人,但太子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与秦王明争暗斗的时候,此人已倒戈向李世民。秦王带100多甲士,手里抄家伙,早早地埋伏在玄武门,晨雾蒙蒙亮之时,太子齐王的人到达玄武门前,齐王感觉不对,有很浓的杀气,要掉马头之时,一首诗从空气中传了过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太子李建成停住马步,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咻”的一箭,直插进李建成的喉咙,太子当场毙命,齐王想跑,却被追上来的尉迟恭一并射倒,李世民令尉迟恭进见高祖,此时高祖与宰相裴寂等大臣讨论如何处置李世民的事,被突然冲过来的尉迟恭给吓到,看到手持长剑,满身是血的尉迟恭,这一位当代名将,秦王心腹,太祖感觉到太子完了,齐王完了。命令东宫殿和武德殿的人放弃抵抗,无可奈何地在三天后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又在三个月后放下皇位,传给太子李世民。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章 太宗即位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为皇帝,改元贞观,在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成为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在玄武门前被他杀害的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就此从宗籍中除名,虽然他们本是亲兄弟,但权力亦是如此,能站在顶部的只能是一个人,况且像李世民这样优秀的政治家更是如此,很清楚的明白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成王败寇,如果在玄武门前,失败的是李世民,那么他就将会被历史所遗忘,但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万一。 不过,新手杀害亲兄弟这点事实,会将永远的伴随李世民,即使他已成为权利的顶点,成为万人仰慕的皇帝也是如此,所以他不断鞭策自己,提醒自己,要为自己减轻千古骂名,要努力地将国家壮大,讲政治更加稳定,要让国民过上更稳定和谐的日子。其实在唐太宗做的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想摆脱一个自己内心深处罪恶感的阴影。这也是唐太宗贞观之治被史学家所赞扬,而不是因唐太宗杀了亲兄弟而贬低他的根本原因。或许李世民想到,也可能不是如此,但他极度重视民生,清廉,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们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人,从谏如流,在民生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致力复兴文教,在职过上,图动荡之举稳定下来,对官吏,十分重视清明,在贞观时期,官吏的腐败程度是十分低的。 李世民对李建成手下重要参谋魏征收入麾下,成为自己的左右手,那更是走了一步秒棋,当玄武门的一切都结束,李建成和李元吉解决后李世民便叫来魏征,问道; “你为何要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 魏征从容的回答道; “要是前太子殿下早听了我的话,他便不会死。” 这番对话就这么短短的一问一答,但这句对话刚结束,李世民客客气气的把魏征任命为詹事主簿,这一职是主管太子府的一切事物,对太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那李世民为何将等于自己家管家这么一职让魏征担任呢?其实在刚才的对话包含着很多内涵,在魏征的回答里有另外一种含义他并没有回答李世民的问题,而是说“如果李建成早就听了我的话,对你采取强硬的方式,那么你就不会是现在的你了。”这点可以表明,李世民采取的行动和魏征献给李建成,而他没采取的方案是一致的,在政治上,他们的见解是一样的。 魏征成了李世民的左右手,成为贞观之治的主角之一,不仅在阳间,魏征是宰相,高官厚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决定成千上万人的生死,而且在阴间,魏征是判官,执掌善簿,身着绿衣,在六道轮回中,起着登天成神或投胎做人的决定。魏征有一位结拜兄弟,名叫崔钰,在贞观七年,即623年入仕,担任潞州长子县县令。他不是一般人,白天做他的县令,晚上是阴曹地府的头号人物,左手一本生死簿,右手一只勾魂笔,专门执行为善者添寿,让恶人归阴的任务。 阴府就像法院,如有人告案,案件重大,即使此人阳寿未尽也要被判入地狱。几年前被李世民所杀的李建成,李元吉联名被李世民直接或间接所杀的人,上了一份伸冤书,由于联名的人数众多,证据确凿,崔判官只能请李世民到阴府来一趟。得到命令的阴差们来到长安皇宫,但他们没想到皇宫如此之大,不知道李世民在哪建房子,于是他们一直找到天亮,也没找到,这时天已蒙蒙亮,但这些阴差们满皇宫的找李世民,虽说别人感觉不到,但李世民是感受的清清楚楚,他们是来抓自己的。李世民便找来魏征来商议此事,魏征答道; “那些是地府的阴差,所谓的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这些阴差的阴气很盛,只需让刚阳盛气之人守在陛下寝室门前便能保陛下平安。臣有一结拜兄弟,在阴府当差,常与臣与梦中相会,臣给他捎书一封,以防不测。” 这时,尉迟恭和秦叔宝上前一步说道; “臣等愿为陛下守平安。” 在当天夜里,阴差们再次来到皇宫,却发现有两股很强的阳气,知道是李世民做了防备,但由于阳气太盛,不敢靠近。就这样过了几天,李世民念尉迟恭,秦叔宝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的画匠绘制两人的戎装像,怒目发威,持与宫门两侧,到了三更,阴差们到了李世民寝室前,看到两个人在门前守着,便打算回去,但觉得阳气衰减了许多,仔细一看是两个人的画像,但这画像其实可不一般,咄咄逼人,即使是画像也有很强烈的威慑力。 李世民被一阵寒气给惊醒,发现不是自己的寝宫,有一道声音传了过来; “来着可是唐国皇帝李世民?” 生前,李世民是皇帝,居高临下,但死后,在阎王面前,架空一切权利的他同样是一个渺小而懦弱的凡人。李世民颤颤巍巍的回答道; “是是的。” 这时咻一下,一个人突然站在李世民的面前, “你是什么人?” “陛下,臣叫崔钰,在潞州长子县当县令,又在阴府担任阴律司的判官,陛下的兄长联名被比下所杀的人联名上诉,臣只好请陛下到此。” “那我的阳寿已尽?” “不,陛下的阳寿未尽,但陛下行的杀业过重,折损了阳寿,破坏了纪律。” “爱卿,啊,不,崔判官,请你救救我啊,我将我大唐一年的财政收入都给你。” “那可不行,一年的财政收入都给我,陛下用什么维持,运营国家?陛下只需把臣的官位提拔,陈就知足了。” 崔钰的话刚落下,李世民就答应了,崔钰又说道; “臣与宰相魏征是结拜兄弟,几天前,他给臣捎一封信,说陛下会到阴府,臣制定一些计划,当阎王爷问陛下杀人的缘由,请陛下就说是‘大义灭亲,为国泰民安所做出这一切’即可。” 李世民反复道; “大义灭亲,为国泰民安所做出这一切。” 在阎王殿,果不其然,李世民以崔钰的答案满足了阎王,在回去的路上,崔钰又偷偷地修改生死簿,给李世民加了20年的阳寿。 回到阳世的李世民履行了与崔钰的承诺,崔钰高居礼部侍郎,正三品官,而李世民更加努力的管理国家事务,使百姓安居,使商户乐业,创造了空前的盛世。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3章 两位道士 在鬼门关转了一圈的李世民感到不安,崔判官谁的自己杀业过重,他也怕自己造的孽会不会涉及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天下人会不会以自己的过错来蹂躏自己一首打拼的江山。李世民一边把江山治理的井然有序,一边又为自己积阴德,希望能减轻一点点的罪行。但在权力的世界,至高无上的权利只允许给一个人,一旦被别人抢走那就很难再要回来,如果想要得到,那只能靠自己去争取,去掠夺,如有半点犹豫,自己就会被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李世民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所以他毫不犹豫的亲手杀了自己的亲兄弟,但他想反悔,可世界上偏偏没有后悔药。 但李世民想知道自己打拼来的江山会持续到什么时候,自己的后代会将遭遇什么样的命运。在他早期是秦王的时候,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向李世民推荐一位少年,叫李淳风,来当亲王府的参军。李淳风的父亲是位道士,号称“黄冠子”在李父的指导下,李淳风从小学习天文,地理,道家,阴阳之学,现任职于太史局,担任太史令。李世民找他过来,希望李淳风为大唐国运进行占卜,李淳风答道; “陛下,预测未来,乃是天机,天机本不可泄露,臣才疏学浅,恐怕难以担当此任,但臣有一位同窗好友,此人可胜此任。” 李世民高兴道; “哦?此人是谁?说来听听。” 李淳风答道; “陛下是否记得前几天从天而降一颗龙的首级?” “是魏征在梦中斩龙。” “那臣敢请问陛下,是谁导致那条龙被杀?” “这我倒是不知道。” 在前几天,李世民刚刚入睡,便听到一道凄凉的声音传了过来; “陛下,陛下救我,陛下救我” “你是何人?我该如何救你?” “臣是长安城外泾河龙王,陛下乃真龙,臣是业龙,臣犯下天条,当被陛下的贤臣魏征处斩,望陛下就我。” “你究竟犯了什么错,又为何是魏征执行处斩?” “长安西门有位算卦先生,每日给渔夫算一卦,说出地点,那渔夫在泾河撒网,便能满载而归,这几个月下来,我泾河的鱼都快灭种了。臣就扮成一位书生,去找算卦先生,问他明日几时下雨,雨数有多少?那算卦先生胸有成竹的回答道;‘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雨三尺三寸四十八点。’臣内心一笑,我们泾河的雨有救了,陛下是不知,臣就是司雨龙神,那是还没接到令”龙王打了个寒战。继续说道; “可问题偏偏出现了,臣刚一回到泾河水府,天使奉令,命臣翌日长安降雨,连时间,雨数都与那算卦先生说的一模一样,臣决定,不能再让他为所欲为,便私自改了降雨时间和雨数。” “你确实犯了天条。”李世民说道, “臣也是为泾河的鱼种着想的,与陛下的爱民心,其初衷是一样的,望陛下网开一面,救救臣。” “我当如何救你?” “明日,陛下只需让陛下的贤臣魏征来不了刑场即可。” “如是魏征处斩,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 龙王这才放心,叩谢万分,才得以离开。 李世民从梦中醒来来,向龙王所托,思来想去,决定明日把魏征留在身边,他想帮龙王免去死刑。翌日,退朝后,李世民叫住魏征,与魏征下棋,下着下着,李世民以成败象,不由低头思考,思考长久,抬头看魏征,他正在呼呼酣睡。又发现魏征额前汗珠密布,神情焦躁,李世民心疼,便亲自为魏征打扇子。不过一会儿,魏征的脸色渐渐平缓,慢慢的从梦中醒来,看到李世民亲自为自己打扇子,便惶恐道; “微臣该死,居然与陛下下棋时,睡着了。” 李世民微笑道; “爱卿为国操劳,又与朕下了一下午的棋,是该累了,朕能理解。” 这时从天掉下一颗龙头,魏征惊讶道; “陛下,微臣刚在梦中,梦到一番场景,是个执行场,行刑台上按的不是人,是条龙,有人跟臣说,这条龙犯了天条,要执行死刑,便赐臣一把宝刀,如臣能斩下这条龙,便能保我大唐兴盛,臣就在梦中斩了这条龙。” 李世民一边高兴,又一边担心的道; “爱卿辛苦了,时间也不早了,回去休息吧。” 李世民高兴的是,自己的臣下能有这般胆识和才华,能执行天上的法律,但他所担心的是,他是答应那龙王说自己能救他一命,却没就成。 这是李淳风说的从天上掉下龙头的事。 李淳风道; “陛下,是否想知道,给那渔夫算卦的先生是谁?” “朕当然想知道,听龙王说,他能预测上天的意思,乃神人也。” “那先生是臣父亲的好友,袁守城,臣说的臣有一同窗,是袁守城道士的侄子,名叫袁天罡。” 李世民说道;“那为何不与袁守城一起进行我大唐国运的预测呢?” “由于与泾河龙王的那件事,袁大人的气数已尽,不可再动用道力,国运预测要消耗很大的道力,依臣所见只有袁天罡与臣一起对星象,易术,阴阳进行分解,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答案。” “好吧,朕允许了,爱卿可与袁天罡进行预算吧。” 这样,李淳风找到袁天罡,一起对大唐王朝的国运进行了预测。可问题是两个人一开始就遇到了难处,李和袁是从小就开始接受对未来进行预测的教育,但他们没有对未来进行详细的预测,他们擅长的只是算术,星象等对最近几天后的未来进行预测。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4章 神秘的人 李世民的不安,李淳风的推荐袁天罡的加入,李淳风和袁天罡受李世民之命,对唐国国运进行预测,但两人有些措手不及,毕竟对未来进行预测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有很大的偏差,于是两个人先放手做一做。首先李淳风对易经和星象进行分析,夜观天象,日看易经,袁天罡综合历代朝代的风水位置,解析个王朝的兴亡盛衰,但预测国运,就是预测未来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这一忙乎,过了几天,经两个人日夜辛劳,李淳风和袁天罡算出了一点结果, “茫茫天地,不知所止。 日月循环,周而复始。” 袁天罡和李淳风认为,天底下的所有事物,具都是进行着无限的循环,事物在变化,时间在流逝,事物会发展,但其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圣经》传道书上记载,“太阳底下无新事。” 的确,太阳底下确实没有新鲜事,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在无穷的宇宙里,起始于其终没有太大的意义,可谁都知道,再也没新鲜事,皇帝交代的任务,不能以没有新事,就直接这么报个皇帝,所以他们在后面加了一句; “自从盘古迄希夷,虎斗龙争事正奇。 悟得循环真谛在,试与唐后论元机。” 这句话作为报告是相当的精辟,没有直接的预言大唐国运,而是以很模糊的概念向李世民呈现了历史的过程,及预言的开端。当李世民看到这两句,也不好多说什么,他心里也明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而且预测国运这等大事,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算出来的。李世民嘱咐李淳风袁天罡再接再厉。 第一条预言就先这么交代给皇帝,但李淳风和袁天罡也不敢下预测,在后来的几天里李,袁二人几乎都没睡觉的在研究。一天袁天罡说道; “陛下交代的任务,是难,依我二人的才量,难以奉命,我有一种我叔父教与我的秘籍, 但不仅很难施展,而且即使施展成功也要折损寿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李淳风说; “陛下下的命令,很难收回去,如我二人再出什么差错,不仅我俩性命难保,恐怕要株连九族,再难也要完成。” “那没办法了,我很清楚,满足一个欲望,就会更一步的逼近地狱,当所有欲望都实现时,会发现自己已身处地狱。不过顾不了那么多了,晚上,来我家,咱一起研究秘籍。” 当天晚上,李淳风到了袁天罡的府邸,在书房的密室里两人拿起一张羊皮纸。袁天罡说道; “这是我叔父写的,倾其毕生之学研究,却没来的及实验的秘籍,但我自己看了许久,也没弄个明白,本想去找叔父问一问,但他又不知去向。” 李淳风看了看羊皮纸,笑道; “你也别拿我开玩笑了,这那是什么秘籍啊,只是一张白皮纸啊。” “哈哈,这你就不懂了。这是第一个机关,这张不是普通的羊皮纸,之所以叫你在晚上来,是因为这文章要在暗黑的地方,用强光照射,才能看到其文字。” 说完便把密室的们关上,再把几个蜡烛聚到一起,然后把羊皮纸挪近一点,隐隐约约出现几个字。 “天有一明,一亮一暗。 形象变异,归为混沌。 奇门八卦,召唤神人。” 李淳风说; “奇门八卦,我知道是什么,但上面的两句我还是看的不太明白” 袁天罡接到; “奇门八卦乃黄帝所创,最初是用于军事布阵,但其原理可以运用于各种术法上。据我所知,我叔父曾与我说过,奇门八卦中所需要的八盾是天c地c人c风c云c龙c虎c神c鬼这九项元素。天c地。人c风c云c虎这六项要想得到并不难,可龙c神c鬼要想得到就有点困难了。” 李淳风说道; “前不久,从天上掉下一颗龙头,是魏宰相梦中斩龙,可以说是龙的元素吗?” “嗯,这应该可以算,居然,魏宰相有这般能力,神与鬼也不在话下,我二人可请魏宰相帮我们一把。” “先不着急,我们还没弄清‘天有二明,一亮一暗。形象变异,归为混沌’的含义呢。” 袁天罡气馁道; “这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不用想的那么深,先从文字意义上来进行解析。天有一明,应该是啊!是是那个啊明,日与月各有一个,不是吗?太阳是亮的,月亮是暗的。” “形象异变,可以说是本是圆形的东西,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是” “日食和月食。”两人不约而同的说道。 “不过月食和日食可以同一起进行吗?不对,太阳和月亮可以在一起存在吗?” “夏天时,傍晚时分,太阳还没落下时,可以看到太阳与月亮在同一个天空上。要是在这时候日食c月食一齐进行,那肯定能用混沌来形容。” “那我们依星象,会不会出现这两种现象一齐出现的时机。” 在当天晚上,李袁二人一起看星象,发现天空中,有异象,那天是月圆之夜,一般在月圆之夜,天空中很难看到其他星星,但此夜非同寻常,皓月当空,银盘高挂,星罗棋布,李淳风说道; “此月非比寻常,正常情况是绝不可能出现这种天象,其里固有玄机。” 袁天罡接到; “在我叔父的秘籍里,我们是否是解读有误呢?天有二明,可以说是星星和月亮,一亮一暗,解释为一虚一实,乃混沌。” “我看不像那么一回事” 在两人交谈的瞬间,天空中,一道流星划过,李袁二人停止交谈,看流星,这时,流星发生变化,一分为二,二分位四,居然形成了流星雨,等流星消逝的时候两人发现,天空恢复了正常,月亮依旧圆而亮,但满天星星缺几乎找不到。两个人在星象方面是专家,但此二人从来没看到过这种状况,即使在书籍也没看到类似的情形。正在两人感到措手不及,不知所措的时候,在两人面前,突然出现一个人,此人不是走进来,也不是跳进来,而是直接出现在袁天罡家里的花园,没有一点声音。李淳风和袁天罡吓了一大跳。李淳风问道; “来者何人?” 神秘人说道; “名字,只是个代号,我是一切的开始和一切的最后,知道一切,却一无所知。你们可以叫我当先生。” 李淳风又问道; “那么,当先生你是怎么到此地方?” 当先生答道; “据我所知,你二人是奉李世民之命,来预测唐国国运是否?李淳风,袁天罡?” 李淳风和袁天罡惊道; “大胆,居然直呼皇上的尊称。” “这点我有些失礼了。” “以我所知,我二人,并没有告诉你我们的名字,你是如何知道的?” 当先生说; “我刚才说,我知道一切。我是来此与两位做交易的。” “当先生,进屋聊吧,请。” 李淳风,袁天罡和当先生一起进到袁天罡的书房,在黑暗里看不见的当先生的全面貌显示在两人面前短发,白色的衬衫,黑色的裤子,炯炯有神的眼神,看着李袁二人,李淳风和袁天罡看到与自己不同的发型,衣裳的当先生,问道; “当先生貌似不是我大唐的子民?” 当先生笑道; “我不属于这个世界,只是来与两位做个交易,各求所需。如何?” “怎么个交易法?”李淳风问道, “我可以告诉你们事实,你二人想知道的一切,代价虽然很大,但你二人没理由拒绝吧” 最近几天里,李淳风和袁天罡绞尽脑汁也不知该如何向李世民交代他给的任务,袁天罡是很心动的,但李淳风对当先生说; “我们该如何相信你?” “如你们不相信,你们也不会请我到屋里,以我所知,你二人的实力,并不能马上对李世民交代任务,我要的代价也不会太勉强二位。我可以帮你们,眼见为实,当一切都结束时,给不给代价由你二人决定,二位可以出尔反尔,是很不错的条件吧?” 李淳风和袁天罡决定可以一试,就答应了神秘人当先生的要求。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5章 大唐国运 月圆之夜,流星划过,李淳风和袁天罡见到当先生,开始了预测国运这项项目。 当先生向两人说道; “我可以穿越时空,也知道一切,你二人想直接去看看呢?还是再次听我讲述呢?” 李淳风答道; “百闻不如一见。” 当先生给李袁二人各递一颗小药丸,说道; “穿越时空,对身体造成一定的负担,这药丸可以解除这种副作用,你二人先吃下。” 袁天罡虽然觉得可疑,但李淳风以吃下药丸,也决定直接服下,当先生貌似知道袁天罡的疑虑似的说; “我没有要害两位的意思,我们只是做交易的双方,有利害关系,不用太紧张。还有我有一点要求,我希望你们二位不要直接把事实写进去,用婉转的修辞法把事实写的模糊些。” “好吧,我们会用谶语,后人看的像推断和猜测。” “还有,我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不会被人很容易的发现的那种,这趟旅行会是比较长久的,在朝当官的二位需要得到李世民的批准,就说是闭关修炼之类的,好让我们安静的进行穿越。” 李淳风说道; “这点请当先生放心,陛下会允许的。” 袁天罡又说; “我有一间草舍,是我叔父在早年间造的,不会被别人打扰到。” 翌日,在早会上,两人获得李世民的准许,开始收拾必需品,往袁天罡的草舍出发。当李淳风和袁天罡到达时,当先生已经在草舍院里的小凳子上晒太阳。袁天罡悄悄地与李淳风说; “真乃神人也,我昨晚没告诉他这儿的具体位置。” 当先生貌似听到他们说的话,便慢慢的站起来笑眯眯的看着两人说道; “我无所不知,却又一无所知。” 在当天晚上,当先生又递给两人小药丸,说道; “我们所穿越的时代,与两位所住的时代不同,衣裳也不同,这颗药丸可以调整人的气息,不会让除了我们的别人所发现。” 李淳风和袁天罡吃了药丸,当先生又说道; “在我生活的时代,以‘公元’作为划分年度的单位,希望你们能记住。” “那‘公元’以什么为基准而划分的呢?”李淳风问道,当先生回答; “很久以前,西方有一种宗教,实力非常强大,他们以被他们所称为‘上帝的化身’的人物所诞生的年度为0年,之前叫‘公元前’。” “明白了。” “那么现在开始穿越时空了,抓住我的手,闭上眼睛,记住,千万别睁开眼睛,知道我说可以为之,还有,也不要放开我的手,以免掉进黑洞。在唐朝,李渊和李世民的朝政,你们比我还清楚的,这点我不再需要带你俩去看看吧?” “嗯,未来嘛!就得从我们不知道的开始进行,我准备好了。”袁天罡兴奋道; “我也准备好了”李淳风说道,便抓住当先生的手。 “在我说睁眼之前,务必要闭着眼睛。”当先生说完,李淳风和袁天罡感觉周围的一切仿佛静止,又仿佛消逝,过一会儿传过当先生的话;“两位可以睁眼了。” “这是”李淳风问道; “这是公元649年,被后人称为唐太宗的李世民已去世被后人称为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他所统治的时代被后人称为是‘贞观之治’是典型的国泰民安之时。在公元643年本是太子的李承乾以某犯罪被废,九子李治被封为太子。” “啊!陛下”李淳风和袁天罡不约而同的感叹到,他们清楚,人终有一死,不能违背,只是默默地祈祷。 “我们该走了。”当先生淡淡的说,三人抓住手,闭上眼睛,进行时空穿越。 “这是公元683年,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被后人称为唐高宗此人继承李世民的遗风,后人称为‘永微之治’在唐高宗治理时期,唐朝的疆域板块为最大。”三人再一次穿越时空。 “这是公元684年,唐朝的第四代皇帝,李治的七子唐中宗李显,在唐太宗李治去世后,他继承皇位,在位的第一年被他的母后武则天贬为庐陵王,流放到均州,房州等地,一共在位55天。在公元699年被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在705年到710年再度登记为皇,但被皇后韦氏所毒杀。” “从古至今,追求权力的人往往是这么的丧心病狂。”李淳风喃喃道。 三人到了公元712年,当先生讲述到; “这次要说的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李旦,被后人称为唐睿宗也是唐朝的第五代皇帝。此人也和李显一样,两即帝位,却二让天下。在唐中宗李显被贬的第二天,被武则天立位皇帝,虽说只是傀儡皇帝,但他共在位6年,在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该国号为周,在武则天晚年,被逼无奈,只能召李显进洛阳,翌年武则天去世中宗再度即为,却被韦氏所毒杀,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发动政变,成功除去韦氏的势力,请李旦再次登基,李旦在位两年,又将皇位传给三子李隆基。” “武则天?怎么听着这么耳熟啊”袁天罡说, 当先生一笑,便说道;“袁先生早年间给此女看过相。我记得是说‘龙瞳凤劲,及贵验也。’” “哦。我想起来了,我记得在武士彟大人的府邸,不过我所说的是个男童,如此人是女人可必当为天下主。” “哈哈,先生,你所看到的男童,是武则天的男装,我知道后面的话,你是没说出去吧。该去下一个时间站了。” “这是公元690年,在中华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正式成为皇帝,改号为周,是唐朝的六代皇帝,但也可说是四代皇帝,次看法因人而异。” “女人当皇帝古人云‘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李淳风感叹道。 “唐朝的第七代皇帝是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被后人称为唐玄宗。在公元712年登基在位共45年,在唐朝历史上是在位时期最长的皇帝。在玄宗在位前期,政治上很有作为,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被后人称为‘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齐名。但在后期,宠爱名叫杨怀玉的美女加上宠信奸臣,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啊。”袁天罡说到。 “杨怀玉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前三位你俩可知道?” “我只知道三位啊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闭月貂蝉。” “杨怀玉被称为羞花,连花儿见了都感到惭愧般的美丽好了,该走下一步了。” 当先生说完,便拉着李淳风和袁天罡的手。 “第八代皇帝是玄宗的三子李亨,被后人称为唐肃宗。此人是自己当上皇帝的。” “呵,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皇帝健在,居然自立为皇。”李淳风愤然道。 “玄宗在历史上的评价是极端的,有过开元盛世,也有安史之乱,在祸乱中,李隆基还是不能放弃杨怀玉,被百姓困留在马嵬坡,李亨自己分路到灵武,自称皇帝,玄宗被称太上皇。李亨又平息叛乱,还是有点作为的。” “在公元762年,又发生一个有趣的时间,我们过去看看。”当先生说完,三人又踏进下一个站点。 “唐朝第九代皇帝是代宗李豫,是李亨的长子,在肃宗李亨平息叛乱时,李豫作为兵马大元帅,在战场上立了大功,又被封为皇太子,本是很正当的当上皇帝的,但皇后张氏在旁吹枕边风,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结果李豫带着自己的党羽,逮捕张皇后,当夜,肃宗毙命,李豫继承大统。” “被权利所迷惑的女人是多么的愚蠢啊” “不光是女人,凡是人,被权力所迷惑的时候,会看不清其本质,他们不知,当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不知不觉得迈向地狱。”对于袁天罡的感慨之词,当先生回答到。 “唐代宗时期,唐朝还算是比较稳定的,‘安史之乱’已平定,代宗改革盐价,粮价,大力发展生产,实行安定社会的政策,但这只是回光返照,属于唐朝最后的一点辉煌。第十代皇帝,德宗李适。此时期的唐朝已经是藩镇的实力强过中央,皇帝也是已经开始相信太监,加上政府的苛捐杂税,引起人民的不满。” “当先生,我大唐的国运已去尽了吗?”李淳风担心道。 “虽说国运一衰,但为去尽,第十一代皇帝是唐德宗的长子,李诵,被后世称为唐顺宗。此人在公元805年称帝,却在童年八月让位于太子,唐朝的第十二代皇帝,乃德宗长子,李纯,唐宪宗,此人虽说是有点本事的,对抗藩镇的战斗上取得胜利,提高中央政府的威望,但宪宗死于误服金丹。” “第十三代皇帝是穆宗李恒,此人在位期间,不留意天下之务,在为四年间,藩镇的势力一天强过一天。穆宗即位时26岁,死于30岁。他的长子李湛,也是唐朝的第十四代皇帝,在16岁登基为皇。后人称唐敬宗,在他在位期间也与其父不相上下,极度的奢侈荒淫,又喜欢击鞠,在作欢时,被宦官所杀。” “亡兆啊,亡兆。皇帝不务正业,奸臣祸乱朝政,宦官执掌权力,实为亡兆。”李淳风叹气。 “先生先别急着叹气,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呢。”当先生笑眯眯的说。 “第十五代皇帝是穆宗的次子,唐文宗李昂。是被宦官拥立为帝,执政初期,虽有心励精图治,却力不足,本想利用自己的亲信,试图诛灭宦官仇士良,却密谋泄露,被软禁,最终抑郁而死。” “好一个下克上。”袁天罡嘟囔了一句。 “以后的皇帝,基本上可都分类为,手上没有实权的皇帝,第十六代皇帝亦是如此。文宗被仇士良软禁后,抑郁而终,仇士良怕文宗的儿子掌权后对自己不利,就立文宗的弟弟李炎为皇帝,后人称唐武宗。武宗对唐朝后期的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但这些改革是不能逆转历史的走向。” “第十七代皇帝,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异母弟,唐宣宗李忱,在唐武宗死后,被宦官拥立,登基为帝,在执政期间,勤于正事,孜孜求治,整顿官吏,限制皇亲和宦官,惠爱民物,在晚唐时期,百姓们称他‘小太宗’,但由于长期服用‘长生药’而终浓度身亡。” “第十八代皇帝,也是被宦官所拥立,李忱的长子,唐懿宗李漼,即位后,沉迷酒色,以致政治更加腐败,唐朝政局,更加混乱,宦官的权力更加一步的扩大,以致宦官刘行深把懿宗的儿子,除了五子李儇以外都杀光。” “第十九代皇帝是唐僖宗李儇,即位时仅仅12岁,是唐朝即为年龄最小的皇帝,此时,大唐天下,已不再是李氏的天下了,不但政事要听宦官的,在官吏的选拔上也用打马球赌输赢的方式,天下已经乱的不能再乱。在民间起了‘黄巢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的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唐朝的国力大衰。” “月盈则亏啊”李淳风作出了痛苦的表情。 “既然先生明白,我也就继续了。第二十代皇帝是昭宗李晔。此时‘黄巢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地方藩镇割据的局势已不可逆转,基层行政军事组织已被军阀所取代,唐朝已是风前残烛。” “唐朝的第二十一代皇帝是唐哀帝李祝,也是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哀帝执政期间,一点实权没有,全部政事由朱温决策,哀帝在位3年后被废,由朱温代唐称帝,建国号梁。以上是唐朝的国运,由盛到衰,其始与终。” 李淳风和袁天罡互视一眼,两个人的眼神里交杂这各种感情,虽然说不出什么话,但毕竟是他们的祖国,世界上的有些事是,不知道则好,知道却要有很大的副作用。可他们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但却是没人强迫他们打开的,一切要自己去承受。当先生仿佛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安慰道; “两位不必多虑,即使两位以预言的形式告诉李世民,他也不会相信,更不可能改变历史的趋向。” “我二人与先生承诺过,不会直接把一切写进去,我们会遵守的。” “希望如此。”当先生淡然道。然后抓住李袁二人的手,穿越到袁天罡的草舍,说道; “虽说时间不会流逝,但毕竟两位所看到的太多,会很疲惫,好好休息,还有很多要去看的呢。”说完便消失的无影无踪。李淳风和袁天罡要对他们刚才所看到的进行一谶语形式的句子来预言。此二人苦思冥想许久,写出了第一条预言: “累累硕果,莫名其数 一果一仁,即新即故” 颂曰 “万物土中生,二九先成实。 一统定中原,阴盛阳先竭。”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6章 女皇则天 翌日早晨当李淳风和袁天罡起来时,天已蒙蒙亮,昨日看到的一切仿佛时隐时现,一切看似虚假,却是真实,他们是真心不想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是真的,但不管怎么样,昨晚写出的预言能证明他们所看到,所感受的,所谓当先生所展示给他们的,他们在理智上选择了相信。 不过多久,外面传来脚步声,李袁二人知道是当先生来了,脚步在门前停止,然后传来轻轻地敲门声,李淳风和袁天罡开门走出了草舍,在院子的小木桌上,三人围桌而坐,当先生问道; “不知二位昨晚休息的可好?” “睡得很好,先生,今天我们要看到那段未来?”李淳风问道。 “随二位的意思,可以看唐朝详细的未来,也可看唐朝以后的。” “我可是都想看的,哈哈”袁天罡笑道。 “那就看最近未来的未来。我们去之前,先吃点早点吧。”说完,当先生从口袋掏出一个小瓶子,拧开瓶盖,倒出三颗小药丸,给李袁二人各一个,自己吃下一个,李淳风和袁天罡已经习惯吃当先生给的药丸,也不多问什么,直接吃下。忽然间没了饥饿感和饥渴感,两人纷纷道奇。当先生解释道; “这颗药丸能给人带来足够维持一天的营养成分,并且能去除一切感到不舒服的感觉。” “当先生到底来自哪里?”袁天罡好奇地问。 “我会跟两位先生解释的,但不是现在。好了,我们该过去了。” “上次我们在公元705年的时候,袁先生对武曌这个名字很是了解的。是吧?” “在武士彟大人的府邸,我本人精通相术,有一天武大人请我打他家去做客,我便看到杨夫人。我对她说‘夫人当生贵子。’武大人大喜过望,便叫来杨夫人的两位儿子于我看相,我看两位公子的相,对武大人说‘两位公子将来官至三品,但不得贵显终身。’然后我有看过长女的相,说‘此女也是贵相,可惜不利藁砧。’武大人急忙与我说道‘不利于其夫,先生有何妙侧,躲开着厄运?’我便对他说‘命运乃天意,不为人的意志所改变。’此时,武家的保姆抱一男婴进来,我便惊讶道‘这果是男孩吗?诺换作女子,乃是不可限量了。’武大人笑道‘如果是女子,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便说道‘龙瞳凤劲,相当极贵。’武大人便笑道‘这番话是,诺是女孩,就能当皇后了?’我对武大人说‘贵为皇后,可谓是意中事,但我看尚不止此。’武大人很是惊讶‘难道是做女皇帝不成?’我笑道‘那也未必。’之后,我与武家没有多少来往。上次当先生说武曌是我大唐的六代皇帝,改国号为周,又说我与武曌有因缘,我才想起的。” “两位是不知道武曌是如何进宫,又如何掌握权利,成为中华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我们以眼见为实。” 三人到了公元638年,在武家,杨氏夫人抓住少女的手,低声哭泣。此少女念过14,但仿佛又17c8的形景,艳名远播,传入宫中,便被召入宫中。少女安抚母亲道; “女儿见天子,安知非福,母亲为何先自悲自弃呢?” 杨夫人听完这番话,送女儿上车,及到京城,入宫面见皇帝,没有一点慌张之色盈盈下拜,自陈姓氏,三呼万岁。李淳风看到此形景,感叹道; “好气魄啊,要是男儿身,肯定能干大事。” “那可未必,常言道‘红颜祸水。’”袁天罡喃喃道。 李世民明她起来,举目一瞧,芙蓉颜面,接着问几道问题,少女均应对称旨,李世民甚是高兴,当下命入后宫,待到黄昏时刻,便召她侍寝。赐予少女2一个芳名,武媚,封为才人。 此时当先生作出一道诗; “商纣丧邦本狐媚,周幽失国兆龙漦。 试看唐室留一祸,也是娥媚得宠时。” 李淳风貌似读懂其含义,皱着眉头,直勾勾的看着武媚娘,在旁的袁天罡用胳膊肘推一推李淳风,笑道;“别那么看人家姑娘啊。”李淳风不耐烦地道;“没有你想的那样。” 三人又到另一个时间。此时的李世民已是老态龙钟,没了当年的精神气。三人看到的是,刚刚退朝的李世民已觉得头晕目眩,卧在床上,御医们忙里忙外,李世民召太子李治进宫。当李治入内请安,此时,在李世民旁伺候他的正是武媚娘,武媚娘见太子进来,便轻移玉步,向太子施礼。李治看的武媚娘,那仿佛是电光从眼睛里发射出去,以致武媚娘施礼以毕,走了出去,才勉强安定心神。这是武媚娘与李治姻缘的开始, 又过一段时间,李世民的病情愈来愈严重,李世民自己知道自己的日子已经所剩不几了叫来武媚娘,说道; “朕自患病以来,医药无效,反且加重。你侍朕多年,朕却不忍撇你,你试自思,朕死后,你该如何自处?” 武媚娘灵机一动,便下跪道; “妾蒙圣上隆恩,本该一死报德,但圣躬未必不痊,妾亦不敢遂死,情愿削发披缁,长斋拜佛,为圣上拜祝长生。” 李世民高兴道; “好!好!你既然有此意,今日就出宫,省的朕再为你操心了。” 武媚娘拜谢而去,在寝宫整理衣物,这是李治进来,哽咽道; “你为何弃我而去?” 武媚娘到; “主命难为,只好去了。” 李治含泪说道; “你如何自愿为尼?” 武媚娘叹气道; “不照这般说,我只能陪着陛下去阴府。殿下果真念着我,我愿留神以待,但恐殿下登基后,嫔嫱妃妾,美不胜数,未必在顾着我了。” 说到这里,武媚娘扑簌簌的流下了眼泪。李治拍着胸脯说; “我若负你,有如白日。” “殿下厚情,我已感觉到,但我希望殿下能给我一物作伪证表。” 李治从腰间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递给武媚娘。 武媚娘出宫已有3年,在太宗李世民的忌日,李治便往佛寺行香,实则是去看武媚娘,在3年的离别后,再看见武媚娘,风韵依存。李治反入宫中,随时惦记武媚娘,几乎有忘餐废寝,李治的正室夫人王氏,王皇后从旁瞧着,料知高宗有心事,便婉言询问,李治也不隐瞒,与王皇后说了实情,王皇后毫不阻止,力推高宗速召武媚娘入宫。其实王皇后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的,李治一直都很宠爱萧淑妃,王皇后很是妒忌,她希望武媚娘入宫,那萧淑妃会必然失宠。王皇后的预测果真没错,武媚娘一直巴结王皇后,王皇后也一直赞美武媚娘,李治对萧淑妃感情也渐渐淡下去。此时武媚娘也提升到昭仪,不过多久,产下一女婴,武昭仪觉得生女无用,索性在女婴身上想出陷害王皇后的法子。王皇后很是喜欢婴儿,于是在武昭仪与宫女们采花时,一经怀抱,比自己生的还要怜爱,见武昭仪还未到来,便用被盖好,不再等待,自出宫去。武昭仪听到王皇后已去,便悄悄到了床边,狠下心肠,咬定牙齿,提起两手,扼住婴儿的喉咙,女婴连叫都叫不出来,四肢一抖,气绝身亡。李淳风三人看的真真切切,当先生是看起来像没事儿人一样,没有一点感情波动,但李淳风和袁天罡觉得很是可怕。 李治每天退朝后,必来与武昭仪谈情,不过多久,李治便到来问武昭仪; “女儿还在睡吗?” “睡了好长时间,现在以该醒了。”便让侍女去包过女婴来,侍女听命,本想过去抱女婴来,可走过去一瞧,吓得办晌不能出声。武昭仪催促道; “莫非还在睡吗?为何不报过来?”侍女抖得甚是厉害,武昭仪与李治一起过去看了一下,小婴儿已经死去,武昭仪忍不住大声痛哭,哭问侍女 “我去御园采花,不过是过了片刻,好好地孩子,为何闷死?莫非是你们要谋害我女儿吗?” 侍女们慌忙下跪,齐称不敢,武昭仪哭得更厉害,叫道; “诺你们都不是,难道是鬼不成?”此时,侍女中一人说道; “只有正宫娘娘到此一行,曾见她坐床上片刻,过一会儿,便离开了。” 武昭仪哭得已是撕心裂肺,声声怨着王皇后,不过一会儿,晕倒过去。再过一会,当武昭仪起来时,李治还在陪伴在她左右,李治沉着脸说; “如此悍妇,天理难容,诺不是这时间,朕还会被蒙在鼓里,朕决议废去。” 武昭仪又故作惧色忙向李治摇手说道; “废后是何等大时,陛下不必为臣妾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况且朝中大臣没人晓得内情,岂有不出来阻止谏阻?请陛下三思,宁可逐妾,也不可废后。” 李治听完,心里一暖,这是何等胸襟啊,亲生孩子刚毙命,也没想为孩子报仇,反而先关心自己,李治哽咽的对武昭仪说; “此时你就不必操心了,先休息,安定身心,真会给你讨个公道的。”说完便离去。 这件事就先这么过去了,可武昭仪还没放弃要当皇后的念头,没过多久,武昭仪再次怀孕在身,十月后产下一男婴。李治甚是高兴,亲自为孩子起名为弘。此时武昭仪觉得时机已成熟,实施她成皇后的最后一步计划。武昭仪与王皇后的侍女们串通好,将于一个写高宗名号,生辰八字的木偶用钉戳住,悄悄地埋在王皇后的床下,然后密告与李治,使高宗亲自去验看,果得证物,李治愤怒到; “朕和你有什么深仇大恨,你用这般凶物来咒朕?” 王皇后惊吓道; “妾真不知此事,乞陛下澈底查究!” 李治更加愤怒; “明明在你床底下,还想抵赖吗?” 王皇后哭泣道; “妾侍陛下多年,陛下也知道,难道无缘无故,谋害陛下吗?” 李治不再多言,在翌日的早朝上,拿着木偶大声道; “皇后敢行巫盅术,企图谋害朕,朕决议将她废了。” 证据确凿,大臣们也不敢多说什么,毕竟是皇帝的家事,也不好说白道绿。此时褚遂良跪谏道; “皇后出自名家,四德具娴,可能是被冤枉了。” 李治拿着木偶吼道; “那!爱卿,你可是看的仔细了?” 褚遂良又道; “会不会是别人暗通侍女,暗藏床下,陛下若悉心查看,自然会水落石出了。” “我也不管此时是非真,皇后无子,亦犯六出之条,现在武昭仪德行温柔,切已生有子嗣,正好代主六宫,朕已下定决心了。” 就这样武曌从武媚娘到武昭仪,又到武皇后,可以说是一步一步用自己的实力与心机,胆量和残忍来完成了她天下之母的心愿,但她并未满足于此,她要权利,实质性的权利,李治也是很识趣的多与武皇后议政,可渐渐的武皇后的语义中有强制的意思,李治也觉得介意,但为时已晚,武皇后所生的弘已成为皇太子。武皇后也把前皇后王氏和萧淑妃处死,并且武皇后的父亲,武士彟赐爵周国公,皇后的亲母被封为代国夫人,武皇后的两位哥哥也身居高官,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公元660年李治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皇后处理朝政,在李治病情好转之后,李治与武皇后一起上朝,临朝听政,合成“二圣”。在公元667年李治病久不愈,便令太子李弘监国,这使武皇后和太子李弘成为政敌,可惜太子李弘命薄,在公园675年病逝,李治该立自己与武皇后的二子李贤为太子。但武皇后怕太子李贤太过聪明,不为自己所使用,便诬告太子,然后武皇后提出大义灭亲四个字,预想把太子置于死地,还好李治请求,但李贤被废为庶人,流放到巴州。武皇后立三子李哲为皇太子,改名为李显。在公元683年李治病逝,太子李显即位,即唐中宗。武皇后也成为皇太后,但唐朝一切权利归根于武皇太后。李显登基,但没有一点实权,满嘴的不平,武皇太后以此为借口,将李显废为庐陵王,流放到房州,立幼子李旦为帝,即唐睿宗。李旦的地位也与兄长李显相差不多,照样手里没有一点实权。在公元690年武皇太后宣布该唐为周,自立为帝,睿宗李旦被封为皇嗣,改名为则天。武则天即位时年已67岁。 李淳风看完惊得说不出话来,袁天罡在旁问道; “67岁登基,还能做几年的皇帝,还要背负如此之大的历史罪名?” 当先生哈哈一笑说道; “武则天67岁登基,是中华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终年82岁,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但是历史对武则天是比较偏爱的。与她齐名的汉高后吕雉与之后看到的清朝西太后比起来,史学家们对武则天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也是相当正面的。好了,今天就到此为止吧,想必两位也该疲倦了。” 说完三人已到了袁天罡的草舍院里。到了以后,当先生与二人道别,便不知去向,两人互相争论后写出了谶语: “日月当空,照临下土。 扑朔迷离,不文亦武。” 颂曰: “参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宫。 遗枝拔尽根犹在,喔喔晨鸡熟是雄。”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7章 李氏复权 在当先生离开后,李淳风和袁天罡在草舍的院子里对酌一番; “你说,我们是否吧女皇帝一事告知陛下啊?”袁天罡懊恼的说,李淳风摆了摆手说道; “我们可是答应当先生,不把我们所看到的告诉他人,但我们可以用谶语告知于后人让其自去琢磨。” “可我真不想看到我们的祖国,就因为一个被权力所蒙瞎眼的女人所祸害,我还是捎书一封呈献给陛下。”说完,袁天罡欲想进屋写信,但他刚推完门,就没进去,因为已经不知去向的当先生正在屋里,看他们刚才写的谶语与颂,连头都没回,对袁天罡说; “我知道的袁先生是很聪明的人,但没想到记性是如此的差呀。” 袁天罡脸一红,本想和当先生道歉,但当先生又说道; “这件事是我不对,没想到两位的感受,为表示歉意,如两位尚未觉得疲倦,我把后续的事情展示给两位看。这次,就不必穿越时空了。”说完,当先生打了个指响,此时李淳风从院子里刚好进来,也看到这一幕,先是被里面的当先生吓一跳,又被从空中不知从哪来的类似彩画的东西所吓倒。当先生解释道; “这叫荧幕,可以在此展现未来,我可以先声明,我们在时空穿越上看到的和时空荧幕上看到的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不能能穿越时空,会在看的时候会敢觉到疲劳。” “那无所谓,我只是尽快的知道以后的事。”袁天罡兴奋地道。 “只是”当先生貌似有话要说,但欲言又止,由于袁天罡太过兴奋,并没有说其他的。 屏幕上已经出现武则天,李淳风和袁天罡没有多说什么,静静地看着。此时武则天已是皇帝,高高在上,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与他的家人已被流放到房州,幼子李旦被封为皇嗣,但没有一点自由可言,并自乞赐姓武氏,但大臣们反对甚是厉害,武则天也并没有采纳。 当先生说道; “武则天是运用权力的高手,她所采取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案是预备很多新的官吏,与其和现任的官吏们进行竞争,对现任官吏加以潜在的威胁,以致使某个特定集团的权利不会过于强大。武则天大肆任用酷吏来对付一切与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实施‘恐怖政治’,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最有名的酷吏名叫来俊臣。” 当先生说完,并在空中划了手指,荧幕上出现一个人物的画像和一些文字,可以李淳风和袁天罡不明白写了什么。当先生读了荧幕上的字; “来俊臣,唐朝武则天执政期著名的官吏,因告密获得武则天的信任,制造各种残酷刑具,采取逼供手段,任意捏造罪状致人死地,大臣,宗室被其杀害者达数千家。” 李淳风和袁天罡点点头,袁天罡说道; “难道武则天不是易姓我大唐了吗?为什么说是唐朝武则天?” 当先生解释道; “由于武周时期存在的过于短暂,之前之后都是属于唐朝,皇帝也姓李,并且武周唯一的皇帝也是唐高宗的妻子,唐中宗的母亲,也就把武周归纳于唐朝。” “哦,知道了,我们继续看荧幕吧。”李淳风说道。 画面转到来俊臣一边,来俊臣与另外一人吃饭,来俊臣问对面的人; “朝廷命我审问一个罪犯,只怕哪个罪犯不肯说实话,如何是好?” 对面的人说道; “这有什么难的?你取来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烧着,让罪犯坐入瓮中,就不用担心他不供了。” 来俊臣让下人们取来一个大瓮,四周放满了黑炭,并对对面的人说; “有内状告君,请君入瓮。” 当先生对李袁二人说道; “来俊臣此人从少年起,是个非常奸诈,反复无常,凶险邪恶的人。来俊臣最大的爱好是‘妄告密’,告来告去,告同僚,告上级,这使武则天非常高兴,被赐予很大的官。” 来俊臣这次对准的目标是地官尚书狄仁杰,平白的兴起波澜,将狄仁杰卷入逆案,武则天又深信来俊臣,当即准奏,将狄仁杰压入大牢,由来俊臣来审问。来俊臣问狄仁杰; “你可承认同庐陵王李显来谋反?” 狄仁杰从容道; “大周革命,万物维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狄仁杰第一句话就命中了来俊臣,此话就是来俊臣最想听到的一句话,来俊臣心里非常高兴,但没表现在脸上,反而愤怒到; “好一个硬头官,实言不讳,免得动刑。” 来俊臣也不多问,直接就把狄仁杰压入大牢,狄仁杰在狱中,由于狱吏看管松懈,便咬指,血书伸冤,放入棉衣中。次日,狄仁杰的儿子来牢里探望,狄仁杰便把棉衣给与儿子,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从衣服中发现父亲写的血书,便拿着血书去进见武则天,并对武则天伸冤,武则天也决定在翌日的审问中去看看。狄仁杰入谒见武则天,行过臣礼,大声喊怨,武则天说道; “如果你是真的怨,为何前时自供反状?” 狄仁杰概然道; “若非臣自承反状,臣早被来俊臣折磨致死,那得重见天日呢?” 结果由于武则天的参与,来俊臣也不敢滥用酷刑,因证据不足,狄仁杰也被判为无罪,但影响不好,狄仁杰也被贬为彭泽县令。 但由于此事件,对来俊臣产生不满的人不在少数。古人云‘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来俊臣想把满朝权贵一并陷害,是的满朝文武人心惶惶,众人觉得这也不是办法,于是就共发来俊臣的状,可武则天对他们说; “来俊臣有功于国家,朕也不忍置他于死地。” 众文武又说道; “来俊臣诬杀忠臣,罪恶如山,乃是国家的大害,若处死他,百姓们必称陛下圣明,陛下为何可惜于一个贼臣。” 武则天听完,众怒难安,也就点首准奏。于是来俊臣被弃市,百姓们都称快哉,在道路旁,人人都说‘从今以后,夜间可以安眠了。’ 来俊臣的处决,也结束了武则天时期的酷吏统治,武则天也召回狄仁杰为内史,便不久升为宰相。此时,皇宫后院也不算太安宁,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与武三思都欲想为成太子,继大位。武则天也被武三思所迷惑,欲立为他为太子。趁着设宴期间,便问狄仁杰该如何是好,狄仁杰从容凑陈道; “从前太宗皇帝,栉风沐雨,手定天下,传诸子孙,先帝以二子托于陛下,但陛下今欲移归他族,恐先灵未惬,反启危机。且姑侄与母子,孰亲孰疏?陛下立子,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倘或立侄,臣未闻有祔姑宗庙。” 武则天又说道; “那爱卿的意思是要立豫王为太子?” 狄仁杰说; “弟不可先兄,况且庐陵王也并无大过,陛下应该召回庐陵王,待庐陵王百年后,兄终弟及。” 武则天貌似有一些头绪,也不再多说什么。在当天晚上,武则天梦见鹦鹉飞入,自折两翼,醒来后自己也觉得奇怪,翌日清晨,在早会期间,问各级文武; “朕昨晚梦见大鹦鹉飞入,两翼皆斩,这是何兆?” 狄仁杰回道; “陛下姓武,与鹦鹉谐音,两翼便是两子,陛下将两子保全,两翼自然康复了。” 武则天听完此话,虽然在早会上没多说什么多余的,但在内心里已是暗自决定要复立庐陵王李哲为皇太子的打算。于是就把庐陵王与韦妃等人都召回宫,并把庐陵王封为皇太子,赐名为显。此时,武则天的年纪也近古稀,也恐死期将近,所有朝政都委以狄仁杰,狄仁杰也是对武则天婉言进谏,屡次把那些切情切理的言语,徐徐引导,慢慢让武则天自己去感悟,所以武则天也是对狄仁杰非常的信任。又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 “朕欲想得到一位贤士来辅佐朕处理大事,爱卿有何高见?” 狄仁杰说; “文学如苏味道,李峤等人都是一时之选,臣建议,荆州长史张柬之能担此大任。” 武则天说道; “张柬之此人年事已高,但竟然是丞相推荐的,朕切用之。” 武则天命令荆州长史张柬为洛州司马,不过多久,武则天又让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道; “臣之前推荐张柬之,可陛下并没有重用他。” 武则天回答道; “朕已把张柬之提为洛州司马。” 狄仁杰微微一笑,道; “臣所推荐的人,是宰相之才,而非一州司马。” 武则天细细一想,若是狄仁杰如此推荐之人,必有大才,就把张柬之封为侍郎,没过多久,张柬升官拜相。此时的武则天年事已高,再加上病的非常严重,张易之和张昌宗居中执政,这两人是武则天的男妾,白晳貌美,皆善音律歌词,深的武则天的宠爱,专横跋扈,朝中百官无不惧之。张柬之早就看不惯这两人目中无人,小人得志的样,于是要谋划杀掉张易之和张昌宗。首先张柬之找来扶阳侯桓彦范,平阳侯敬晖,南阳侯袁恕,博陵侯崔玄暐,此时的张柬之被封为汉阳侯。五侯一起谋划,从玄武门杀入,到东宫接应太子李显,再把张氏兄弟的头看下来,提头去见武则天。武则天吃惊的坐起来,问道; “是谁在作乱?” 张柬之从容地回答道; “张易之,张昌宗阴谋造反,臣等以奉太子之命将他们拿下,因担心可能走漏消息,所以没向陛下禀报,在皇宫禁地,举兵诛杀贼子,惊动天子,臣等罪该万死。” 此时,武则天也意识到,自己再也没有回天的余力了,武则天也非常识趣的颁下制书,决定由李显处理国政,大赦天下。隔日,又将帝位传给李显。 荧幕的画面已结束,当先生对李淳风和袁天罡说道; “武周的统治持续了15年,在长长的时间河流上,15年根本不算什么,两位也就可以放心的休息了。” 李淳风和袁天罡思索良久,在刚才看到的画面上,附加了谶语。 “飞者不飞,走者不走。 振翅高岗,乃克有后。” 颂曰; “威行青女实权奇,极目萧条十八枝。 赖有猴儿齐着力,已倾大树仗扶持。”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8章 安史之乱 隔日早晨,李淳风起的很早,发现还在酣睡的袁天罡,并没有叫醒,昨夜的酒,喝的有点多,头痛隐隐发作。此时门外有脚步声,他意识到当先生来了。果不其然,李淳风开门一看,当先生坐在院子里的小凳子上,向他微微一笑,并说道; “看来两位昨夜喝的不少啊,身体如何?” 李淳风老脸一红,说道; “头有点痛,但并无大碍,袁天罡还在睡,我这就去叫他。” 当先生没有阻止,从口袋里掏出药瓶,给李淳风,李淳风也习惯了,知道当先生的小药瓶,但也还是有点好奇,就问道; “先生,这是” 当先生回道; “我见两位昨夜有点喝多了,这是醒酒药,也没什么副作用,立刻见效。” 李淳风吃下一颗药丸,很神奇的,头痛没有了,比平常时候脑袋清醒更多,他便进屋去叫醒袁天罡。袁天罡在昨夜喝的比李淳风还多,还在打呼噜,李淳风不耐烦地推了几下,袁天罡捂着头起来。李淳风递给他一颗药丸,说是当先生的醒酒药,袁天罡刚吃下,头痛没有了。 李袁二人从草舍里走出来,对当先生说声谢谢,当先生直接进入正题,说道; “今天我们去看看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来,我们出发。” 三人来到公元705年,在武则天的寝室,武则天已奄奄一息,武则天抓住中宗李显的手嘱咐道; “我已病入膏亡,无可救药,我只希望你能赦免王后,萧妃的家属,并把褚遂良等大臣的家属也一并赦免。” 说完,武则天已睡过去,就再也没醒来。武则天也结束了他迈向权力的脚步,从14岁入宫,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到81岁别世,作为一国之君的15年的时间,她对权力的执着没有停息,只不过最后被迫放下一切。人生在世,能获得的虽然很多,但走的时候,却是能带走的并不多,对死者最大的财产,莫过于后人对他的思念。 大唐王朝的主人,现在是李显,当初,唐高宗李治驾崩事,李显当过皇帝。在那时,李显的皇后韦氏向李显请求把自己的父亲提拔为侍中,但未经武则天的同义擅自做决定,于是武则天大怒,把自己的亲儿子贬为庐陵王,立幼子李旦为帝。但现在人走茶凉,武则天已是故人,再也没人能干预李显的决定,并且在流放到房州的时候,李显与韦氏共同经历了各种困难,因而两人的感情也十分深厚。在那时,李显向韦氏私下发誓; “如果有天我们能再重见天日,我一定让你随心所欲,不加任何限制。” 现在李显为唐朝最高统治者,但韦氏却打算复武则天的路。古人云;‘牝鸡司晨,惟家之索。’但一只叫武则天的牝鸡已司过晨,也没有叫韦氏的牝鸡再叫一次的道理,于是韦氏就开始自己的掌权之道。第一步是拉拢对现在实势有反感的人来做自己的政治同志,此人便是武三思,此人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有当过宰相又与张昌宗和张易之关系密切,虽然张柬之政变时,二张被斩首,但其党羽还尚未灭亡,而且武三思对张柬之等人有很大的不满,虽不言表,但差点被张柬之所杀害,只是武则天出面保住了他的性命。在政治上比较牢靠的联手属于政治联姻,于是韦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武三思的次子,也把武三思开始于李显商议政事。于是这对儿女亲家慢慢的手握权力,也向张柬之等人发起了进攻。韦氏与武三思第夜歌攻击的对象时平阳侯敬晖,李显把他贬为崖州司马,并夺取爵位。对张柬之,以汉阳郡候加‘特进’为由,免去治理政事,诬陷袁恕贬出朝廷担任豫州刺史,又逼袁恕河虾野葛汁,袁恕发毒身亡,崔玄暐被流放到古州,但路途遥远,身上带病,在途中病逝,桓彦范虽说被辞姓韦,但不久被流放到瀼州,又被假传圣旨,被乱棍打死。主导神龙政变,把李显从二张手中救出来,让李显登基为帝的最大的五名功臣,被韦氏和武三思的三寸之舌,都死于悲命。 韦氏掌权的第二步是培养自己的党羽,在朝的最大势力还是武氏,于是韦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武承嗣的儿子,有吧另一个女儿嫁给武三思的儿子,这一点李显也是赞成的,李显与韦氏都欲想通过裙带关系来稳固确立自己的地位。并且对太子李重俊不是自己亲生的,想立自己的亲生儿子李重茂为太子,李重俊心中积愤已久,要想发动政变,欲想杀韦氏,却被在玄武门受阻,士兵倒戈,被手下所杀,韦氏也成功地立自己的亲生儿子为太子。韦氏一族也都成功的仗势专擅朝政,大肆收受行贿,专横跋扈。 韦氏已是视天下为掌上物,她实行最后一步计划,就是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此时的最大障碍乃唐中宗李显,于是韦氏下毒药在酒中,毫不知情的李显喝下了皇后给的毒酒,一命呜呼,韦氏秘不发丧,将诸位宰相召入宫中,又将调配5万士兵与长安城中,皇太子李重茂为唐少帝,韦氏以皇太后摄政,相王李旦辅政,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韦氏的党羽劝韦氏沿武则天的惯例登基为帝,又向韦氏秘密上书欲想杀害李重茂,又担心李旦从中作梗,也一并解决。 得到消息的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将韦氏的党羽斩首示众,并高声喊道; “韦后毒死先帝,谋危社稷,今晚要铲除韦氏的党羽,拥立相王为帝以安人心,如有人替韦氏一族说话,一律斩杀。” 诸将士欣然听命,杀入玄武门,将韦氏斩首。唐少帝李重茂为求自保,让位于叔父李旦,李旦极力推辞,后听李隆基的劝说,接受了李重茂的让位,登基为帝,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李旦犹豫不决,长子李成器说道; “天下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儿臣绝不居平王之上。” 再加上参加政变的功臣也大都支持李隆基,李旦也立李隆基为皇太子。李隆基生性聪慧,做事果断,很快的掌握了自己的权力,并对反对派进行了整理,以此巩固自己的位置。唐睿宗李旦在位两年后,把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李淳风看到此情形非常欣慰,觉得自己的国家至少不会被女流之辈祸害,满脸春风,但袁天罡对当先生问; “之前,当先生说道关于杨玉环,说是此女与李隆基的瓜葛,此女什么时候出现?” 当先生慢慢道; “先生别着急,还未到时机呢。”说完继续穿越。 李隆基以继大位,但此时的形景并不乐观,兵变的弊害太大,朝廷元气大大折损,治理混乱。李隆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他能清楚地认识在什么时机用对什么样的人。国家需要拨乱反正,走上正轨之际,李隆基看中多谋善断的姚崇,姚崇向李隆基提出勿贪边疆之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政,勿使宦官专权等意见,李隆基全部采纳。国家渐渐进入正轨后,打击政敌,招权纳贿,搞政治朋党的姚崇被下台,李隆基有重用为人耿直,做事讲原则的宋璟。宋璟在位宰相期间,直言上谏,严于律己,又继承姚崇期间的良好制度,不满足私欲,反而对亲属更加严格的要求,但由于工作失误,过于守旧而罢相。接替宰相为的是张说,张说大大进行改革,增加了宰相的权力。在张说的辅佐下,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也发展到极点。李隆基不仅是在用人的能力出众,自身对政治的嗅觉也非同一般,对唐朝已有的秩序也进行整顿,提高办事效率。首先,对官吏进行整顿,把许多无用的官员裁撤,提高了效率,也节省政府的开支。其次,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加强,大大增加了人才任用的渠道。再次,从新任用谏官制度,减少了在制定国策上可能出现的失误。最后,在地方行政上,重视地方官的作用,对县官,自己亲自出题来考核。 开创了开元盛世,李隆基也开始逐渐满足于自己的成就,沉迷于享乐中,早期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渐渐衰弱,也没有改革初期的节俭之风。此时,李林甫在位宰相,此人很能揣测李隆基的意思,居宰相位长达19年,在政期间,李林甫大权在握,排斥贤才,导致开元盛世期间稳定的纲纪归于紊乱。李林甫知道李隆基心爱的武惠妃病死后,又将李隆基儿子李瑁的妃子杨玉环介绍给李隆基,李隆基也是不顾什么礼节,将杨玉环招进宫中,又将杨玉环封为贵妃。李隆基为讨杨贵妃的欢心,设立专门为杨贵妃制作衣服的部门,又知道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便下令开辟从岭南到长安的专门贡道,以便及时用快马及时将荔枝送到长安。各大臣,宗室为巴结皇帝,投杨贵妃所好,不顾百姓疾苦,极力向杨贵妃献媚,杨贵妃的兄长杨国忠也是平步青云,一步登天的做上了宰相。在杨国忠的专权下,被李林甫搅和的政局更加混乱。李隆基也根本没意识到唐朝在危机边,反而向外发动一系列战争,政治腐败黑暗,也影响将领们贪功求官的欲望。边疆的许多将军肆意挑衅,使得边疆战事不断,与吐蕃的关系也是一触即发,损害了历代友好的关系。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手握重兵的安禄山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20万军队以‘亡国之忧,奉命讨伐杨国忠’为由奇兵反于朝廷,当时,唐朝太平,民不知战的情况下,各级地方官跑的跑,降的降,再加上中央的不知情又瞎参活,导致战事往唐朝不利的方向发展。随着叛军占据东都洛阳,又直驱长安,在长安被攻陷之际,李隆基仓皇逃出。李隆基一行人到了马嵬坡,随从将士们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他们认为这一切的一切要归根于宰相杨国忠,想杀掉他来解心中之不快,于是向太子李亨报告,李亨犹豫不决,此时有吐蕃使节拦住杨国忠,要点吃的,杨国忠还没回答,士兵们大喊; “杨国忠与胡人谋反”就要提刀上去要杨国忠的命,杨国忠也没跑多远,被士兵们追杀致死,士兵们要求既然杨国忠是以谋反罪刺死,杨贵妃也不能再扶侍皇帝,便要求李隆基处死杨贵妃,李隆基也是舍不得,就以‘家事’为由暂时拒绝。但诸将领不断跪下磕头,直至血流满面,李隆基也意识到众怒难犯,牙一咬,狠下心,将杨贵妃用绳子勒死她。中华古代4大美女之一,被后人称为羞花的杨玉环,被自己心爱的人所死于悲命。李隆基也付出了心爱人生命的代价,也逃脱了士兵的追究,得以从马嵬坡逃出。 李淳风大声说道;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可惜英明一世的玄宗皇帝。” 当先生说道; “李隆基本身是多才多艺,不仅有惠眼视光,而且精通音律,杨玉环也是精通舞蹈,音乐。两人不仅是恩爱的夫妻,也是知音,与俞伯牙,钟子期相当,只是伯牙,子期跟隆基,玉环的身份地位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一方被称为知音知己代名词,另一方被人称为祸国殃民的代名词。” 袁天罡补充道; “我是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玄宗与杨贵妃,恩爱有加,却被情势所迫” 当先生继续说道; “一切都是因果,若不是杨玉环,李隆基也不会重用杨国忠。也不会导致恨杨国忠的安禄山搞谋反。” 袁天罡反驳道; “先生此言差矣,这不是因果,而是,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只是找到杨国忠这一点借口与突破口,若没有杨国忠,安禄山会找李国忠,张国忠等等借口会谋反的。” 当先生并没有说话,只是直勾勾的看着袁天罡,袁天罡打个哈哈,说道; “先生也知道,我擅长于观相,安禄山的相,必定是大逆不道,犯上作乱,绝不是安分守己,惟命是从的。” 当先生默默地站上一会儿,对李袁二人说道,时间也不短了,我们该回去了。三人就便到了袁天罡的草舍院里,当先生也会去了,李淳风和袁天罡慢慢回屡刚才所看到的情形,编写谶语; “杨花飞,蜀道难。 截断竹箫方间日, 更无一史乃互安。” 颂曰; “渔阳鼙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9章 短暂太平 翌日清晨,当先生,李淳风和袁天罡就开始了时空穿越三人看到的情形,正是李隆基,杨玉环等人再开聚会,有很多人,其中最为最为显眼的是个身体肥胖,却很敏捷的一个人。当先生对李袁二人说; “此人名叫安禄山,想必两位在昨日看的李隆基慌张而逃出长安的原因,就是此人搞出的。” 李淳风说道; “是天罡在昨日说的,心存狼子野心之人。” 当先生打个哈哈,并没有说话。此时,安禄山在大厅里跳起了舞,虽说安禄山身体肥胖,但跳起舞来,并没有给人们沉重,迟钝的感觉。安禄山所跳的舞名叫胡旋舞,身体随着很快的节奏快速的旋转,别说一般人,就连练过舞蹈的人也不一定能跳得好,何况安禄山的大肚子,能调这种舞蹈,堪称神奇。这一点也足够吸引李隆基的兴趣,也对杨玉环这位当代著名的舞蹈家产生了好奇。舞蹈结束,本该向皇帝道谢,能让自己在御前跳个舞,但安禄山并没有叩首,只是轻轻的鞠了躬,这让在旁的大臣们大跌眼睛,连李淳风和袁天罡也是议论纷纷。但这一点让李隆基认为此人是可造之材,李隆基本身也是不拘小节,是个很随意的人,当先生对李袁二人说道; “我给两位讲个故事,在李隆基刚登基之时,在宫里散步,看一位裁缝,李隆基让这位裁缝来修补皇帝的御帽平天冠,裁缝修补之后,李隆基拿过来瞧一瞧,又把平天冠给了裁缝,说;‘这个就送给你了。’裁缝听完当场吓了一跳,直接跪在地上直磕头,李隆基笑道;‘没事,你拿回家去,晚上没人的时候,关上门,自己带着玩。’” 李袁二人听完目瞪口呆,皇帝的平天冠是随便带着玩的?这一点足以说明,李隆基是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性格,再加上安禄山是与中华人不一样,更加跳舞跳得也很好,有意要提拔安禄山为自己的心腹。此时的宰相正是李林甫,李林甫是最能揣摩李隆基心思的人,在李隆基面前一味地说安禄山的好话,可以说,李林甫对安禄山有着知遇之恩,李林甫与安禄山经常在一起聊天,李林甫也是总能摸准安禄山的心思,把安禄山想说的话先说出来,安禄山一位李林甫是神仙,对李林甫也是尊敬加害怕,每次见李林甫即使是隆冬,也是惶恐的汗流浃背,李林甫也是用温和的语言接待安禄山。在李林甫的推荐下,安禄山拜李隆基为父亲,拜杨玉环为母亲,即使安禄山与杨玉环的年纪相差相当,但此时的养子制度,不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而是主任与随从的关系。拜皇帝位义父的安禄山有着很大的计算,每次进宫见李隆基时,都先拜望杨玉环,李隆基觉得很奇怪,便问其原因,安禄山从容的回答道; “臣是胡人,胡人把母亲放在前头,而把父亲放在后头” 当李隆基听到此番话,非常高兴,于是就命杨氏子弟与安禄山结为兄弟姐妹。在当时,杨氏家族由于杨玉环的关系,于这样的时势家族拜个结拜兄弟,安禄山也是平步青云。再一次宴会上,李隆基就想逗一逗安禄山,便问; “爱卿这么大的肚子里到底装了什么?” 安禄山也毫不客气的回道; “臣这一肚子里支装对陛下的忠诚。” 李隆基听完很是高兴。皇帝的宠爱,宰相的庇护,再加上与当时时势家族这种种关系,安禄山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安禄山表面上是呆头呆脑,但其内心则狡猾异常,在李林甫行政时期,向李隆基献策,把归降于唐朝的胡人将领从新排于边疆驻守,毕竟胡人内部的事情胡人比较了解,安禄山也被派去边疆,安禄山命部将常驻长安,专门用于窥测朝廷内情,一旦有什么动静则快马传讯,以此有些防备,再加上每年向朝廷献俘虏以外,还献各种禽兽,异兽等玩物献于朝廷的高管要职,所以很多人都在李隆基面前说安禄山好话。李隆基也甚是高兴,于是下命在长安给安禄山建造新宅,敕令‘但穷壮丽,不限财力’厨具之物也都要用金银装饰,其奢侈华丽,虽不如宫中之物,但也相差不到哪去,在安禄山进入新宅时,李隆基特意命诸宰相前来祝贺乔迁之喜。安禄山虽然是胡人为由,遭到不少差别,但其豪迈的性格与出众的口才,加上呆头呆脑的行动获取了李隆基的宠爱,李隆基也非常信任他,安禄山也是身兼数职,既任平卢,范阳两个镇的节度使,又兼任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左林军大将军,又请求任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又将自己的好友史思明委以重任,安禄山也在阴地慢慢培养着势力,等待一个机会的到来。 在公元753年李林甫死后,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担任宰相,在李林甫执政期紊乱的朝纲,在杨国忠的主导下,更加混乱。杨国忠多次发动战争,李隆基也是在长安,洛阳等地广泛招兵,父母c妻子哭声遍野。发动战争,本身是耗资过重,何况杨国忠发动的战争没有一次是胜利的,所谓民不聊生,尸横遍野在两次对外的战争损兵折将将近20万之众。杨国忠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从不问是否有才有能有德,只要是对自己忠诚,一律高升要职,导致官吏质量下降,行政效率也大打折扣。杨国忠对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刚任宰相时,关中地区发生水灾和饥荒,李隆基很是担心庄稼,杨国忠便令人专拿好的庄稼给李隆基看并说‘雨水虽不多,但并未伤害庄稼。’李隆基也是上了年纪,判断力也大大下降,于是信以为真。杨国忠搞朋党,排除异己,蒙住皇帝的眼睛,专横跋扈,但杨国忠和安禄山的关系并不好。安禄山是杨玉环的义子,本应该叫杨国忠为舅舅,但这两人各怀各的野心,互为政敌,互相排挤,杨国忠一心只想自己手握重权,但安禄山是他最大的障碍。安禄山也是觉得到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时机。在朝廷内,安禄山最为忌惮的是前相李林甫,安禄山对李林甫是敬畏,可最为顾忌的人已去世,加上现任宰相是与自己很过不去的人,安禄山决定,做大事的时候到了。 有一天,安禄山将全部部将召进他的府中,然后大门紧闭,窗户也关闭,众将吃惊,但安禄山跟没事儿人似的,与众将喝酒,没提半点造反的意思。喝完酒以后,安禄山又给每人一个大包裹,嘱咐让大家回家以后打开看看。众将回到家,打开包裹一看,包裹里竟然是慢慢的金银财宝,还有一封命令诸将行军的军令。酒也喝了,钱也拿了,况且安禄山平时对自己也是非常之好,安禄山的部将们全部参加进了这场叛乱。在唐朝的兵役制度是募兵制,各地藩镇都有权自行招兵买马,何况安禄山已是三镇节度使,全部兵力加起来有15万之众,以‘亡国之危,奉命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此时百姓们好几代都没在中原经历战事,都感为震惊,何况河北地区都是安禄山管辖的地方,安禄山的军队所经过的州县,当地的县令和守将们都开门迎接安禄山,或弃城而逃,或被禽杀,安禄山也很快的控制了河北地区。侥幸逃出的人向李隆基至书安禄山造反,而朝廷的人仍然以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人相信。随着安禄山在河北地区扎稳脚步,唐朝朝廷才相信安禄山确实造反,任命封常清和高仙芝为正副元帅,东征讨伐安禄山。两位元帅在长安,洛阳召集兵马,但得到的却是市井杂辈,缺乏战斗力暂且不说,毫无纪律可谈,加上没经过正式训练,对抗安禄山的精锐之师,如同以卵击石。封常清和高仙芝决定驻守潼关,把安禄山的军队挡在潼关之外,以保长安c洛阳两座城市,也可以争取调来唐朝军队和训练新兵的时间,潼关的地势险要,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易守难攻之所。安禄山也是进不去潼关,暂且在潼关外。封常清和高仙芝做出了很对的战略选择,本是能把安禄山耗到支援军的到来,可问题偏偏出现在李隆基的身上。封高二将在潼关驻守,李隆基便派来一位监军,名叫边令诚的宦官,此人一来,就向封高二人索要钱财,被拒绝。回去以后,边令诚向李隆基告发封常清和高仙芝在之前的战役中失败,又称‘封常清摇动军心,高仙芝放弃故意撤退,并盗取军粮。’李隆基听完非常生气,不分青红皂白的直接下令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潼关的驻守将军由哥舒翰来接替。哥舒翰是个吐蕃出身的唐朝将领,屡次立战功,功成名就,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在安禄山造反之时,哥舒翰上了年纪,行动不便,在日常起居上也得有人帮忙搀扶。李隆基命哥舒翰去潼关驻守,哥舒翰因身体原因,极力推辞,但最后还是接受皇帝的任命。哥舒翰对战局的分析非常之好,相当精辟。他认为,安禄山一路烧杀抢掠,百姓也不会归心,如果唐军坚守潼关,安禄山久久攻不下,一定会军心打乱,趁这个时机,加上地形要素唐军必胜,再加上与安禄山一起造反的史思明已被击溃,李隆基也是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在旁的杨国忠也不停的煽风点火,不断催促要求哥舒翰出兵潼关,正面与安禄山决战。哥舒翰极力反对,但此时的李隆基已被冲昏头脑,听不进哥舒翰的意见,反而言辞苛责。在李隆基的重大压迫下,哥舒翰开门出潼关,欲想与安禄山正面交兵。可一群市井杂辈连打都没打,被安禄山的军队重重包围,哥舒翰也是被安禄山的部将活捉。安禄山也是得到了潼关这所天险,在河北扎稳脚,也掌握了潼关,这表明战争的主导权已是握在安禄山的手里。潼关一失手,往后就是一马平川,安禄山趁热打铁,直接攻下东都洛阳,直逼长安。不久安禄山的军队便到了长安城下,唐朝朝廷一片混乱,李隆基也不顾体面,直接带着杨玉环,皇太子李亨等人直接开始跑路。 当先生对李淳风和袁天罡说道; “昨日,我们看过李隆基和杨玉环在马嵬坡的场景了吧。也看到杨国忠的下场了,今天我们就看从马嵬坡分路,北上灵武的皇太子李亨。” 说完三人就到了灵武。李亨在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并派使者向李隆基报告这一消息。又以郭子仪为中心组成平叛军,向东进发试图收复长安c洛阳等城池。安禄山之所以能很快速的攻克长安c洛阳是因为之前唐军没有太多防备,加上地方守军大多数只是摆设,让他们抓抓小贼还可以,但遇到长期驻守边疆的正规军却很困难。可郭子仪率领的是在西域边疆的正规军。还有,安禄山一路上烧杀抢掠,民心也不向着他,虽然在河北是有一点根基的,但在长安c洛阳的势力如同空中楼阁,稍有一点风吹草动,便土崩瓦解。安禄山在造反的时候,自称为帝,称自己为大燕皇帝。此时的安禄山年为53,由于身体肥胖而引起的杂病缠身,视力大大减退,再加上长期偏心与幼子,其他儿子们心中怨愤,二子安庆绪就勾结一直服侍安禄山的宦官李猪儿,在安禄山更衣的时候以刀刺其腹,风云一时的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与最为信赖的随从死的不明不白,安禄山的造反也将近尾声。在安禄山的军队闹内讧的时候,以郭子仪为首的唐军势如破竹,已收复长安c洛阳等重要城池,弑父为帝的安庆绪欲想对抗唐军,但战术不当,收到两面夹击而大败,逃到了相州,郭子仪也平定了河东,河西,河南等地。 同安禄山一起造反的史思明,在叛乱初期,被郭子仪打败,归降与唐朝,但此人反复无常,出尔反尔。唐肃宗李亨早已看穿这一点,欲在其羽毛还未长出前将其斩掉,可为时已晚。可史思明为唐朝解决了一个很头痛的问题,那就是安禄山的儿子。在史思明再次造反之后,安氏兄弟都去投靠,史思明很热情的慰劳安氏兄弟,趁他们不备之时,杀死了安氏兄弟。可此人也像他的同乡好友安禄山,死于自己儿子史朝义之手。 “事毕归正啊”李淳风说道。 当先生对李淳风说道; “事毕归正啊我看不见得,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爬’,这些人只是想站的更高而已。” 袁天罡很惊异地说道; “我说的可能会伤先生的心,可我总觉得先生与常人有着不一样的善恶观啊。” 当先生笑眯眯的说; “也许是吧,我会告诉两位真相的,但可惜不是现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想两位展示的是真实的。光这一点,两位不是很值得与我交易吗?” 李淳风和袁天罡虽然多说什么,但事已至此,两人也不好多说什么。当先生又说道; “长达7年的造反以史朝义的自杀为结束,史称‘安史之乱’。但这次祸乱削弱了中央政权,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也对百姓们压榨,使得民不聊生,与边疆诸国的关系也变得很紧张。时间也不早了,该回去了。” 三人来到草舍,当先生回去后,李淳风和袁天罡想了许久,便写出了谶语: “非都是都,非皇是皇。 阴霾既去,日月复光。” 颂曰: “大帜巍巍树两京,楚舆今日又东行。 乾坤再造人民了,一二年来见太平。”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0章 吐蕃犯唐 当先生还是与往常一样,在早晨到了袁天罡的草舍,李袁二人也已习惯,早早地在院里等着当先生。两人与当先生打过招呼,当先生对李淳风和袁天罡说道; “今日我们所看到的是边防异族侵犯唐朝的内容,还请望二位控制一下情绪。” 李淳风自言道; “我大唐居然沦落到这种地步啊。” 当先生微笑道; “风水轮流转,月盈则亏,乃自然之道。何况,大唐国运未竭,也不必太放在心上。” 袁天罡又说; “其实淳风也只是抱怨一下后人没能治理朝政,当先生也不必放在心上。” “那我们出发吧。” 三人来到公元763年,此时史朝义已自杀,安史之乱也正式宣布闭幕,长达7年的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很多危机。首先,造成的社会混乱是唐朝有史以来空前的,乱军占据长安c洛阳等唐朝的重要城市,对其进行惨无绝伦的蹂躏,唐朝宫殿被烧毁,百姓的民宅也未逃过此劫,成千上万的百姓皆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其次,与唐朝中央政府有些过节的地方节度使们有意保存自己的实力,在中央进行整顿,趁没有余力有效控制地方的时机,地方势力把军事,政治,经济大权集于一身,行程割据之势。最后,由于战争,囤积几代的钱财耗尽,可统治阶级还欲想继续过着之前挥霍钱财的生活,从百姓身上施加各种苛捐杂税。农民们也不断叛乱,使混乱的局面迟迟未得到平息。 安史之乱之前,在杨国忠行政期间,好几次发动对外战争,但皆归于失败,从而导致安禄山的可乘之机。安史之乱结束后,被唐朝进攻,也只能进行防御战的各少数民族,见唐朝现处于内忧外患的国情皆蠢蠢欲动,其中准备最为积极地属吐蕃。在安禄山进入长安之后,唐朝中央把镇守西域,防止吐蕃的军队调到东部,以致西部空虚,吐蕃也趁这个机会向东进军占领了唐朝河西的大部分地区。虽然唐朝政府失去了西部的统治权,但暂且没有余力去夺回已失去的地区。 唐肃宗即位后,拜郭子仪为元帅,积极镇压安禄山的造反,郭子仪也是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也尽情发挥他的外交本领。当时唐军战斗力远不如安禄山的军队,郭子仪向回纥借兵评定河曲地方。在与叛乱军作战室,有吃过败仗,但郭子仪成功的收复两京c河东c河西c河南等地的大部分失地。肃宗李亨也是以‘国家再造,均为郭子仪之功’来予以表扬。肃宗李亨是从小看着他的父皇李隆基长大的,在早年的开元盛世,到后期的安史之乱,都被李亨看在眼里。李亨认为,一切的一切都归于大臣们执掌兵权而导致天下大乱,在李亨在位期间,身为皇帝,李亨不会将很多的兵权放于一个大臣的手上,即使一个人持兵过多,也不会让其长期手持兵权,明升暗降,把兵权分散给其他人。这能确保大臣们有过多的兵权来欺压皇帝,但把兵权给予没能力的人,会导致治兵不当,而引起战斗力的不足。而郭子仪正是受害者。郭子仪屡受宦官鱼朝恩的诬陷,再加上李亨本身是多疑的人,几次都被夺回兵权,但郭子仪仍以大局为重,忠心于朝廷,但一个人却不同。此人是在郭子仪拜元帅后,拜为副元帅的仆固怀恩。仆固怀恩作战骁勇果敢,与回纥的关系非常良好,把自己的两个女儿皆嫁于回纥和亲,郭子仪之所以能向回纥借兵,其重要原因在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的家族有46人肯为国家壮烈牺牲,可谓忠臣之家,满门忠烈。在唐代宗李豫即位后,安史之乱全部平息,渡尽劫波的唐朝如释重负,虽有外患,但各王侯将相踌躇满志,士兵们也期望卸甲归乡,百姓们也期待安定的生活。叛乱已平,该是论功行赏之际,可仆固怀恩却高兴不起来。身为少数民族,他所建的功仅次于郭子仪,但郭子仪被肃宗明升暗降的夺取兵权,在安史之乱中建功的许多将军们都因得罪宦官,被皇帝所杀。此时的仆固怀恩也遭代宗李豫猜疑。就因他的两个女儿身在胡人部落,但此时西部的胡人蠢蠢欲动,仆固怀恩也隐隐感觉到躲在背后的冷冷的眼睛,这让他不寒而栗,不仅委屈万分,更令他悲愤不已。仆固怀恩也是被逼无奈,战场上的浴血奋战,自己的一片丹心,却成为不知什么时候遭到别人的诬陷而身首异处。 当先生说出了一句话;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不是你们人类的本性吗?” 仆固怀恩在此时做出了很可怕的选择,身为唐臣,他已看不到希望,决定造反。反与他毕生所忠诚的国家,为求自保,也别无选择。仆固怀恩声称代宗李豫和大将郭子仪已去世,鼓动吐蕃c回纥等异民族集数十万之众,从西出兵。仆固怀恩的老母极力劝阻其儿不能造反,仆固怀恩不听,老母居然提着刀追着要杀他,可仆固怀恩的造反已是泼出去的水,一发不可收拾。代宗听到此消息,当场吓了一跳,急招已被释了兵权的郭子仪来商量对策,但由于代宗猜忌将领,导致长安城外几乎没有军队的防御。于是代宗将军事指挥权授予太子李适,郭子仪辅佐,自己开始跑路,一路跑到陕州。此时吐蕃的军队也一路东行,没有收到太多阻碍,很是顺利的占领了长安。郭子仪也没其他办法,况且他手里也没有可以出去战斗的士兵,于是他也开始撤退,便撤退,便招募士兵。也在四处散播谣言,说郭子仪已聚集各路军队准备收复长安,使出了疑兵之计。吐蕃人在之前的安史之乱中,亲眼看到郭子仪的用兵术,于是撤军于长安城中,总共占据长安15天15夜。但在这15日里,吐蕃军到处烧杀抢掠,使得刚恢复不多的长安又狼烟四起。虽然成功的收复了长安,但仆固怀恩c回纥的军队还未解决,而且吐蕃也没有彻底的从唐朝的领域里撤出。对于仆固怀恩,郭子仪也是有感情的,毕竟他们拱手对抗安禄山,在生命瞬逝的战场里建立起来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但由于这种感情,郭子仪也对仆固怀恩摸得很彻底,他分析道; “仆固怀恩虽然强健勇敢,但不得人心。而且士兵都是我以前的不下,他们不忍心进攻我。并且敌军深入我境,利于速战,不能进攻,他们自然会改变主意。我们只需养足精神,彻底防御,敌军自然会退去。” 回纥人是听到仆固怀恩说代宗,郭子仪已去世才与吐蕃联合起兵,而听到郭子仪健在,方才知道上了仆固怀恩的当。回纥方面还没有开始进攻,主导回纥反乱的仆固怀恩暴死。郭子仪也没放弃这个机会,单骑去见回纥首领,择以大义,回纥与唐朝和好如初,答应撤兵。吐蕃也是看到郭子仪与回纥的来往,心中生疑,连夜退走。郭子仪又与回纥联合追击吐蕃,打破吐蕃十万军队,获得战利品无数。 郭子仪从安史之乱起,收复两京,击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戎马一生,功勋卓著。 当先生说道; “此人乃忠烈,屡遭匪浅,但屡倒屡起。素虑忠悃唯思主,常振军容自感人。” 袁天罡也说道; “此人与我朝将军李靖有的一提,乃大丈夫也。” 当先生说道; “时间也不早了,该回去了。” 三人到了草舍,当先生告别,李袁二人思索一番便写出了谶语: “旌节满我目,山川踞我足。 破关客乍来,陡令中原哭。” 颂曰: “蝼蚁从来足溃堤,六宫深锁梦全非。 重门金鼓含兵气,小草滋生土口啼。”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1章 潘镇割据 次日,李淳风和袁天罡起床,当先生也按时来到草舍。李淳风和袁天罡也是准备穿越时空来看到未来,当先生说道; “今日,我们暂时不用穿越时空,先听我给两位讲述待会儿要看的内容的原因。” 袁天罡听到暂时不用穿越有点失望,他是比较喜欢穿越时空那轻飘飘的感觉。李淳风说道; “那请麻烦先生叙述了。” 当先生微微一笑说道; “不用客气。今天暂时不必移动,我给两位带来小礼物。”说完,当先生从口袋里拿出一包东西继续道;“这叫咖啡,跟茶一样,是未来的饮品之一。” 李淳风和袁天罡仔细一看,黑黑的,大小跟豆粒一样大的,只不过中间有缝隙。李淳风问道; “先生说这是饮品,要这么喝?根茶一样直接放进热水里吗?我们这还没开始烧热水呢。” 当先生说道; “这不必担心,我看着办。”说完,走出袁天罡的草舍,过一会儿,当先生再次走进来,手里拿着托盘,上面放着三个杯子和一些东西。并说道; “两位请品尝看看。” 李淳风和袁天罡各拿一个杯子,闻了一闻,有一股浓浓的香气飘来两人各抿一口,同时各皱眉,一齐说道; “先生,这太苦了。” 当先生哈哈大笑; “我知道两位会说此话,放这个就好了。”说完,给两个人面前递白色粉末状的东西,两人用勺子放一点白色粉末,再喝一口,发现不太苦,纷纷道奇。当先生说道; “其实咖啡这种饮品要喝原滋原味的,不过喝不惯哭的人放一些砂糖也是可以的。饮品也有了,我们进入正题吧。我给两位讲的是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月盈则亏,有始必有终,希望两位不要太在意。” 李袁二人已知道其结果,但免不了有些伤心,只是没表现于脸上。当先生继续说道; “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为藩镇割据,所谓藩镇想必两位也有所耳闻,从李世民时期开始,设立节度使。” 李淳风说道; “节度使,我们是很了解的,但这与藩镇有什么关系?又与藩镇割据有什么关联?” 当先生说道; “两位对历史是很了解吧。从古至今,啊,今是指现在,有一个统一王朝刚建立,总的来看,是要修生养民几年,甚至几十年,两位知道其原因吗?” 李淳风说道; “一般的来说,一个王朝的灭亡中,其要素归于内部与外部的矛盾,一旦这一矛盾爆发时,必定会发生战争。经几代的统治阶级的剥削,人民的生活已疲惫不堪,被逼无奈的站出来反抗。战争必定会消耗极大地物资,即使战胜的一方已得到天下,但接收的如同一间废屋,要从新装饰,得花很多时间。是这个原因,我说的可对?” 当先生说道;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可唐朝是异类,特别是太宗李世民。由于李世民手下人才济济,麾下有一群猛将良将,还有几十万的精兵,能迅速的进行开疆扩土的战争,有这些基础,唐朝可以一边修生养民,一边进行对外战争。由于唐军战斗力之强悍,加上主帅的指挥得当,唐朝很快的建立中华王朝前所未有的最大版图,李世民也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可问题出现与此,边打仗,还要维持国家,生产力却跟不上,于是李世民相处了一个办法。” 当先生喝一口咖啡,品了一下味道,继续道; “那办法是把兵役制度,从原先的府兵制改为募兵制,确保兵力,又能把从事生产的劳动力能够专心的进行生产劳动,募集而来的士兵也不用再进行生产劳动的余间进行战斗训练,能专心的进行训练,又能拿到军饷。又能从一旦有战事,士兵们自己准备战斗装备,军马粮食赶到战场,到政府统一发配军械装备,由之提高士兵的战斗力,节度使也应运而生。在与边疆地区异民族的战争中,有效的提高动员力,在与强大的吐蕃c回纥的战争中,屡屡战胜,中央政府放下权力,把更大的权力让给于地方节度使,藩镇也初步成型。在节度使制度成型之际,正是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由于各地方节度使桌有成效,志得意满的李隆基不断给节度使更大的权力将人事权c财政权一以划拨给各藩镇,于是像安禄山一样,心藏野心的人捉住机会,因而导致‘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后期国家人口锐减,又有了吐蕃c回纥的趁火打劫,中央政府中枢势力大损,再也没有可调动的中央军,于是只好依靠各地藩镇的力量来解决叛乱。在平乱后,中央政府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之名,让其分统于原安史所占之地。名虽服从于朝廷,实则独立统治各地方。军中主帅,或父子相传,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 袁天罡问道; “那时是我朝中央实力未稳,诺在恢复力量后,只当把以上承诺当成是一时之举,在于其夺回,也不是不可以的啊。” 当先生微微一笑,继续说道; “先生先别着急,我们现在该动身了” 三人到了公元781年一名为梁崇义的藩镇节度使起兵反唐,唐德宗李适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去平乱,李希烈奉命讨伐,打破梁崇义,成功平乱,德宗闻讯大喜,追封李希烈为平卢c淄青节度使。可一个藩镇的叛乱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割据淄青的节度使李纳叛乱,德宗命李希烈排李希烈前去讨伐,可李希烈拥兵3万却屯于许州,排部将去与李纳结为唇齿,阴谋图区汴州。李希烈又向朱滔,田悦,李纳,王武俊相约联合,将控制唐朝达半个地区。 李希烈僭即皇帝位,据有汴州,国号为楚。与李希烈共反的4人也相继称王,唐朝以乱成已锅粥,士兵发生哗变,德宗也为求自保,仓皇逃到奉天。乱兵拥立朱滔的兄长朱泚,称大秦帝。德宗李适展示他的政治才能,发布‘罪已诏’,声称‘朕实不君’,公开承担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表示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故而赦免了这些叛乱藩镇的罪,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王武俊,李纳,田悦见皇帝这么诚恳,取消了王号,上表谢罪。唐朝天下,还有李希烈,李怀光,朱泚三人继续称帝。本来,朱泚在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占据了长安城,欲想攻打身在奉天的德宗李适,此时李怀光从河北,渡过黄河来救驾,朱泚的军队解开奉天的包围,撤回到长安。李怀光不辞辛劳,又大破敌军,本应该得到大赏,可德宗非但不领情,反而把‘罪已诏’的证物‘铁卷’赐给了李怀光。李怀光收到‘铁卷’和诏书,勃然大怒,把铁卷一手扔到地上,大吼道; “凡是臣子反叛,才赐给铁卷,现赐给我,是叫我反叛。” 于是写信给身在奉天的部将,约时间命他反叛,有公开说道; “我现与朱泚联合,皇帝应该多开。” 听完此消息,德宗李适又急忙从奉天逃到梁州。李希烈是自己当上的皇帝,朱泚是被众人推上去做皇帝的,李怀光是被逼坐上皇帝的,可‘某事在人,成事在天’天还未有要亡唐朝的想法,李希烈被部将所毒死,朱泚兵败后便被部将所杀,李怀光病发身亡。 当先生说道; “李希烈,朱泚,李怀光或是自意,或是他意的反与唐朝,归根到底,唐朝的中央政府已是软弱无力,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无法正确的掌握兵权,现如今,有兵权,有野心的军阀们欲想要反,轻而易举。藩镇割据之势也已成型,无法回天,这些藩镇表面上是顺从中央政府的号令,可各个拥兵自重,如同饥饿的狼群,虎视眈眈的等待机会。” “什么机会?”袁天罡好奇的问,当先生说道; “先生不要着急,今天我们要看的是藩镇的内容,我明日会详细说明其他的。” 于是三人到了草舍,李淳风和袁天罡想了想,便写出了谶语: “欃枪血中土,破贼还以贼。 朵朵李花飞,帝日迁大吉。” 颂曰: “天子蒙尘马首东,居然三杰踞关中。 孤军一注安社稷,内外能守手臂功。”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2章 黄巢起义 翌日,当先生与李袁二人见面,说道; “两位对于藩镇割据有所了解,是李氏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今日我给两位展示唐朝灭亡的内部原因。我们先不着急穿越,听我讲述今天我们所要看的内容的前缀。” 当先生拿出一根烟,用打火机点上火,吸了一口气,对李淳风和袁天罡来说,不光是不到四寸的烟,而且对于打火机这种产品也甚是觉得神奇。当先生解释道; “这叫香烟,本是你们所说的西域人喜欢的东西,流入中华在公元1500年后半期。这叫打火机,是在公元1900年初期所被发明,用于便利取火,是个很了不起的发名品。不过烟对身体是有很多不良影响的,但人类还是比较喜欢这东西。” 袁天罡不解,但一言不发。当先生边抽烟,边讲述起主题。 “在安史之乱之前,执政的玄宗李隆基,由于招了许多嫔妃,因此对于宦官的需求大量增大,于是便招了很多宦官来服侍嫔妃们。在安史之乱之期,玄宗在马嵬坡,经历了兵变,太子李亨手下有一个叫李辅国怂恿士兵们杀了杨国忠,与太子北上灵武,李亨登基为帝,李辅国也得到肃宗李亨很大的信任。从古至今,宦官们是不允许参政的,但宦官们独断朝政的情况屡屡出现,在唐朝,唯独厉害。自肃宗起,往后共有13位皇帝中,11人是被宦官所拥立,登基为帝。” 李淳风叹息道; “居然会有这么多,在汉朝也没有这么糟糕。” 当先生说; “果然先生对历史的理解很是透彻啊。可与汉朝不同的是,在汉朝,小皇帝多,没有太强的中央统治力,外戚和宦官是有着竞争关系的。外戚强了,用宦官来牵制外戚,宦官抢了,拉拢外戚对宦官造成威胁。但在唐德宗李适开始,宦官集团们在一系列政治斗争中居于主动地位,甚至宪宗李纯和敬宗李湛是被宦官亲手杀害的。在处理政务上,皇帝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依靠宦官,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也是无可奈何。宦官们在拥立和选择皇帝的同时,也具有废除和杀害皇帝的实力。” 袁天罡愤怒到; “居然一介阉人左右国家,天地不容。” 李淳风还比较平静,问道; “为什么我朝宦官能有这般强大的权力?” 当先生解释道;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宦官们是服侍一国的最高权力者,要在这种环境上谋生存,图发展,只能以尽量巴结皇帝,揣摩皇帝的心思,只要让皇帝走向堕落,没有上进心,宦官们才有出人头地的余地。作为宦官,只要有够大的胆和一张厚厚的脸皮,很容易掌握权力。” 袁天罡心想; ‘当先生貌似很是了解宦官的心理啊,该不会’ 当先生继续道; “对大臣,宦官们常常采取拉拢的手段,以壮大自己的力量,能确保在中央的话语权。对地方势力,采取的是联合的手法,尽量不让其藩镇惹出太多的麻烦。这样即使不用自身的力量来压制,也能过着太平的日子,也能对皇帝继承的问题上,进行有力的控制。” 李淳风问道; “宦官只不过是皇帝的奴才,为什么能有拉拢大臣,联合藩镇的势力?” 当先生答道; “在唐朝,有一批军队,名叫‘神策军’。在安史之乱之期,只有1000多神策军进入中原平息内乱,可见此军队的战斗力之强悍。在唐德宗李适执政时期,朱泚叛乱中,在奉天,神策军前来救驾,叛军围攻1个多月,无功而返,又在收复长安时,作为主力军作战。在满朝文武逃的逃,降的降,唯独宦官无人叛变。自此,德宗李适坚信两点;首先是,神策军靠得住,其次,宦官最信得过。德宗李适便将神策军交给宦官掌管。神策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京师,布防边区,在朝廷内外,居于军事核心的地位。宦官执掌神策军也由此成为惯例,有着很大的军事基础,宦官们也掌握了废立皇帝的大权,也获得了拥立之功,形成了‘李氏子孙,内大臣立定’的罕见局面。” 在旁的李淳风和袁天罡脸色不好,凡是有“爱国心”的人,听到这种局面在后代发生,必定会五味俱全。当先生继续说道; “唐朝皇帝也不向从前,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代表,到了唐末,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晔年代,是动乱的年代。这三位皇帝皆被宦官所立,虽说被宦官所立的皇帝不在少数,可这三个人执政时期,唐朝已没有开国之期的样像,也没有中期的繁荣,如同人体一样,到了衰老,乏力的状态。安史之乱之后,一直持续的民间的怨气,一齐爆发。其中最为代表的是乃‘黄巢之乱’。” “黄巢?是藩镇节度使吗?” 袁天罡问道,当先生继续说道;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出身盐商家庭。黄巢的乱,被后人成为‘黄巢起义’。” “盐商家庭?居然一介平民也能作出如此之大的动静,难道这年代与秦末相同?混乱不堪,与陈胜吴广有的一提?” 袁天罡继续问道,当先生答道; “我给你讲述此起义的背景,先别着急。先从唐懿宗李漼开始讲起,懿宗李漼沉迷游乐,对宴会,乐舞的游玩兴趣,远超国家正事。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又特别热衷于收集奇珍异宝,偶尔不设宴的时机,经常出城游玩,又一次到历代皇帝的帝陵统统拜了一遍,对国家财政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为了填补国家财政,将很重的苛捐杂税扣在百姓的头上,其中最为代表的税为‘盐税’,‘私盐’的概念也从唐代开始定义。政府禁止一切以私人开采,炼盐的程序,一切关于盐的程序,都由政府包办,开采私盐者一律重惩,再加上‘官盐’价格昂贵,很多百姓都成了‘淡食者’。黄巢家庭一直从事盐业,虽说政府明文禁止开采私盐,但历代从事盐业的人,仍从事开采私盐,为求自保,在采盐区聚集一群人,分发武器装备,设立私人武装,若有政府军打进来,即可进行反攻,此名为‘盐帮’,这就是黄巢能起兵反与唐朝的基础。现来说黄巢是什么样的人吧。出身于盐商人家的黄巢,离职改变自家历代从商的状况,加上资质聪慧,随不到过目不忘的地步,对读书也是很有才能,黄巢成年后几次应试进士科,但皆名落孙山,于是满怀愤恨的离开长安,后继承家业,成为盐帮的首领。此时执政皇帝为唐僖宗李儇,执政之期,年龄为12岁,被宦官所立,长在宦官之手,生活在宫中,热衷于游乐,此时的官盐价格出奇的高,百姓们也对混乱不堪的朝纲感到失望。此时濮州私盐贩王仙芝聚众数千人,起兵反与朝廷,黄巢也与自己的族人一起去响应王仙芝。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王仙芝的起义军虽说是打了胜仗,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王仙芝兵败逃走路途中战死。众人推举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黄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十余个州,占领洛阳城,欲图潼关。” 袁天罡不解道; “难道我朝末期正规军的战斗力如此不堪一击?” 当先生说道; “黄巢军之所以能占领洛阳是因为洛阳守城将根本没有和黄巢军打,便直接打开城门迎接黄巢军。黄巢军是盐帮自己为求自保而设立的私人武装,加上一些被生活所迫的草寇们,还有一些喜欢闹事的市井杂辈们聚集起来的乌合之众,虽说神策军的组成部分大部分是高官子弟,战斗力大大不如往前,但正规军的战斗力还是远远强于黄巢军。只是手握地方军权的节度使们各个怕引火烧身,便采取隔岸观火的姿态,只要不是黄巢军主动打来,丝毫没有前去增员其他藩镇的意思,何况战力最强的边疆军队也无法调动,黄巢军也很容易的在中原各大部分地区进行运动战。很快的,黄巢军攻陷了潼关,直逼长安城,唐僖宗李儇对于黄巢起义毫不知情,各级州县期满上级,节度使们也对此没对朝廷进行报告,直到黄巢军逼近长安,僖宗李儇束手无策,只能放弃长安,逃到了川蜀。黄巢占领长安后建国号大齐,可黄巢军队毕竟不是正规军,训练不足也就暂且不提,没有一点军律可言。僖宗李儇逃到川蜀地区,依靠川蜀地区的丰富物产,准备对黄巢进行反攻,各地节度使也为自身的利益,积极准备讨伐黄巢。再加上军粮不足,内部产生了分歧和分化,各级反乱军的将领陆续投降与朝廷,其最为代表的人物为同州防御使朱温,僖宗李儇大喜过望,便赐名朱温为朱全忠。黄巢起义军在唐朝各界官军的反扑下,被逼退出长安,最后力尽兵败,黄巢也自杀身亡。” 李淳风问道; “黄巢已兵败,暂时还能太平吗?” 当先生笑而不语,袁天罡代替回答道; “我朝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貌似,再也没有扭转乾坤的机会了。” 当先生说道; “今天就到此为止,我们该回去了。” 三人到了袁天罡的草舍,当先生离开之际,对袁天罡说; “请袁先生不要误会,我不是阉人。” 袁天罡老脸一红,又觉得有些可怕,但没再多想什么。当先生离开后,李淳风和袁天罡想了一下,便写出了谶语: “非白非黑,草头人出。 借得一枝,满天飞血。” 颂曰: “万人头上起英雄,血染河川日色红。 一直李花都凄惨,可怜巢覆亦成空。”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3章 朱温篡唐 李淳风和袁天罡写完谶语,在草舍的小床上躺下,李淳风刚想要入睡,袁天罡说道; “我觉得当先生此人很是蹊跷,你还记得当先生离开时说的话吗?” 李淳风一头雾水,他对当先生是没有一点反感的,虽是觉得当先生来路不明,但有着能穿越时空的能力,不知是祸是福,但对他二人,能完美的执行李世民下达的命令,多大的风险也是值得的,况且李袁二人求知欲和好奇心之旺盛,即使是多大的代价,两人也是愿意支付的。李淳风问道; “什么话啊?” 袁天罡小声说道; “当先生离开时说的‘我不是阉人’这句话。” “哦!你说的是那个啊,记得。怎么了?” “白天我们看的,宦官们祸乱朝纲时,我心想当先生会不会是阉人。当时我并没有说出口,只是心里暗自想想,自娱自乐,可当先生离开时,貌似能听到我的心声似的对我说,我现在觉得很是可怕。” “你对揣摩之术也很精通,大致能猜到对方的心理不是吗?” “我练的是揣摩之术没错,但绝不可能那么准确的了解对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此人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难言之隐。” “但我们所进行的事情,没有当先生也很难进行,我们现在是骑虎难下。凡事都有风险,而且风险越大,回报就越多。还有无论有什么天大的事情发生,我想要完成这一切预测。” 见李淳风态度坚决,袁天罡也不好多说什么,对当先生还是有点害怕的感情,但经过这几天的接触,当先生没有对两人进行不利的动作,只是暗自对当先生做点防备。 翌日,当先生还是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袁天罡的草舍,对李淳风和袁天罡说道; “可能今天是两位与我的最后一次见面了。” 袁天罡吃惊道; “先生为何出此言?” 当先生笑眯眯的道; “截至今日,我们要看唐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李世民命你二人对唐朝国运进行预测,而今天正式唐朝正式推出历史舞台的日子。” 李淳风和袁天罡在几天前已开始知道,唐朝国运所剩不多,两人所对此作出准备,但难免有所心疼。突然李淳风对当先生说道; “当先生为何说今天是最后一次见面呢?” “我说的是‘可能’若两位还想继续,还是能商量的。这些话暂且不提,我们进入正题吧。昨日我对两位提起过同州防御使朱温,可否记得。” “是的。”两个人异口同声的说道。 “今天的故事要从朱温开始讲起,嗯就先从朱温的家庭开始看起吧。朱温生于唐宣宗时期,他的父亲和祖父皆是学者和教师,虽没有当过官,但他们家族在当地很有威望,以致可以与当地很难有名的家族进行通婚。但由于父亲死得早,家世很贫,母亲带着朱温和兄弟寄居于富豪家中。长大成人后,朱温不从事生产,乡里的很多人很是瞧不起他。在唐僖宗年间,关东地区连年饥荒,成群的盗贼和对朝廷有不满情绪的人们成群结队在唐朝各地区呼啸相聚。其为最代表的是黄巢。朱温与兄长们一起参加黄巢军,在战斗中,朱温的兄长战死,朱温因功补位队长。当黄巢占领长安,自立为帝,国号为齐,黄巢派朱温前去东渭桥驻守。此时夏州节度使诸葛爽欲想攻打黄巢,集结数万军队向长安进军,朱温独自一人去见诸葛爽,提出很诱人的条件,说服了诸葛爽归降于黄巢。通过此事件,朱温很受黄巢的信赖,授以侯爵爵位。在于唐军的作战中,朱温又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打破唐军,步步高升,已是负责一个藩镇的节度使。虽然名称是节度使,但朱温却没有实际的地盘,朱温领兵去攻打同州,同州也被朱温一举拿下。地盘是有了,但此时的情形很是复杂,周围有唐军,也有齐军。这般龙蛇交杂之际,唐军节度使王重荣集结数万军队,联合各州节度使,想攻打朱温。朱温与王重荣多次交战,虽说有胜有败,但在人数方面的劣势无法弥补,多次向黄巢请求支援。但此时黄巢军队粮草不足,内部出现分歧之象,朱温推测黄巢必败。于是朱温与多名心腹谋划,率领同州城内全部将士,投降了王重荣。僖宗李儇在川蜀地区听到此消息,非常高兴,赐朱温于‘全忠’的名字。从此朱温统帅自己的旧部反戈攻打黄巢的部队。当黄巢撤离长安后朱温被任命为汴州节度使。” “看此人面向,与安禄山那贼子有几番相同之处。”袁天罡回说道,当先生也说道; “朱温,朱全忠正式篡唐的人物。289年的唐朝是被朱温立的后梁所代替。现在我给两位讲一下朱温是如何掌握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力。在黄巢起义中,僖宗李儇逃出长安,其同胞弟李晔一直陪伴僖宗左右,僖宗与朝野上下都看重他。当僖宗病危时,群臣因僖宗皇子皆年幼,拟立皇弟,以杨复恭为首的宦官集团支持李晔,僖宗崩,李晔即位。唐昭宗李晔在于皇兄李儇逃亡路上是亲眼目睹藩镇的废害,欲想对此进行一番整顿,但眼下的燃眉之急还属于宦官专权。拥立李晔的杨复恭是昭宗的第一个目标,昭宗使出以夷制夷的方法,借地方节度使李茂贞之手除去了杨复恭为首的宦官集团,初步掌握了权力,狠狠打击了多年来宦官骄横跋扈的状况,使宦官势力多年来第一次遭受重创。虽说杨复恭等人已除去,但还有一些手握权力的宦官势力,但昭宗还未稳定自己的权力地基,对藩镇开始了斗争,昭宗大肆招兵买马,联合忠于自己的节度使来攻打实力雄厚的藩镇。作为首要对象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李晔派朱温,李匡威等节度使来攻打李克用,但没等朱温出兵,李匡威的军队已被李克用所打败,李晔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草草结束了欲想攻打各级藩镇的想法。太平了一阵,宦官势力又抬起了头,宦官们杀了宰相,带着皇帝到了陇右节度使李茂贞的地盘,昭宗李晔在此幽禁将近三年,此时朱温占据洛阳,控制了唐朝的中原地区。李茂贞和李克用达成协议,为了不让昭宗李晔落入朱温手里,决定送昭宗到长安。昭宗回道长安,之前的矛盾爆发,一发不可收拾,宦官们要夺取政权欲立太子,将昭宗幽禁起来,并用熔铁浇在锁上,每日饭食都从侧墙的小洞送进去,又怕李茂贞,李克用兴师问罪,把罪名抛给朱温,说是朱温只是他们做的,朱温也一点不客气,带着兵马,直接把参加政变的宦官们统统杀光。朱温也由此大大受赏,被封为梁王,对此感到不满的一些宦官挟持昭宗跑到李茂贞的地盘,朱温包围李茂贞部长达一年之久,打败李茂贞,昭宗也重归长安,朱温命令士兵将剩下的宦官都杀光,困扰唐朝后期的宦官之患得以解决,但昭宗已是朱温手上的傀儡。朱温逼迫昭宗迁都洛阳,洛阳已是朱温的势力范围,朱温怕昭宗在暗中高贵,干脆弑杀昭宗,以何皇后的名义发布诏书,立昭宗的儿子,13岁的李祝为皇帝,一切朝中要职皆挂在身上的朱温已准备。朱温现实杀了可能对自己篡位称帝路途上有障碍的大臣们,将这些自称‘清流’的大臣们的尸体抛入黄河中,使其成为‘浊流’。又与自己的心腹们一起共谋,以百官劝进为由,逼迫唐哀帝李祝禅位给他。唐朝也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李淳风和袁天罡的脸色很难看,当先生继续说道; “我是怕两位亲眼目睹这一切,会伤心过度,所以今天没有穿越时空,希望两位能谅解。” 李淳风说道; “当先生的好意我心领了,一切都是以自然之道而行,我并没有觉得伤心,只是一切的根源,知道一切而感到难过,或许不知道这点,就会好过一点呢。” 袁天罡说道; “路是我们自己选的,并没有后悔,只是难免会有伤感,亲眼目睹如此强盛的国家一步步走进没落,应该每个人都得这么想吧,何况是自己的祖国。” 当先生沉默了一会儿,说道; “在早上,我与两位说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现如,唐朝的国运已尽,两位可以向李世民报告成果了。但如果两位还想继续预测未来,也不是不可以的,只是一切的代价,比之前要付的会更多。” “我无所谓。”袁天罡当即说道,可李淳风欲言又止,当先生察觉这一点,对两人说道; “两位可以考虑考虑,我明天再来。” 说完,当先生走出了草舍的院子,消失在夕阳中。经历了一番痛苦时间的,李淳风和袁天罡含着泪写出了谶语: “荡荡中原,莫御八牛。 泅水下涤,有血无头。” 颂曰: “一后二主尽升遐,西海茫茫总一家。 不但我生还杀我,回头还有李儿花。”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4章 混乱年代(上) 当先生离开后,李淳风对袁天罡说; “既然陛下交代的任务已完成,大唐国运我们也预测完毕,也没必要再与当先生一起预测未来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把。” 袁天罡回道; “难道你就不想对未来更进一步的了解吗?” “想是很想,但预测未来乃泄露天机,何况我们已经犯了一次,我怕玩火过重,引火烧身啊。” “我们已是泄露天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佛家的教训,但已经无法回天,我并不想前功尽弃,不管有多大的代价,我还是想去试试。” “既然你有这想法,与君共勉,我与你同行。” “既然已作出了决定,咱就不要再回头了。” 李淳风和袁天罡达成一致,欲想预测未来进行到底。翌日,当先生到了草舍,对李袁二人是否继续看看未来发生的事,李淳风和袁天罡对当先生说出他们的决定,当先生貌似已经知道他们的答案似的,三个人穿越时空,来到公元907年,当先生说道; “既然唐朝以灭国,往后的事件,两位也应该不会觉得过于伤心。现在开始,我们来看看唐朝灭亡之后的状况。在历史上最强盛朝代之一的唐朝灭亡后,朱温所建立的梁朝,史上称后梁,虽说取代了唐朝,但未能担当起霸主的名称。从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的分裂时期,被称为五代,在这短短的50年之间,共有5个朝代,这五家分别在中原建立起政权,又被更强的另一家所取代,造成了混乱的50年。” “不到50年的时间,会有如此之多的朝代所建立,被取代,平均下来,每个朝代,也不过是统治了10年之久啊。” 李淳风说道,当先生继续说道; “在这混乱的状况,始于唐朝的政治制度的弊端,在黄巢起义后,安史之乱之期成立的藩镇正式发展为藩镇割据,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父子相传,兄弟互替的方式,成为特定家族高度自治的自主独立王国。自唐朝灭亡后,各藩镇纷纷独立,虽说有行政军事一体化的组织形态,但没有足够的实力来组成朝廷,只是藩镇形的朝廷,在乙方割据,有些自立为帝,但实力强胜,居于物资丰产地区的藩镇开始对外进行侵略来扩张地盘以致中原地区内乱纷纷,百姓们民不聊生,造成混乱的状况。” 袁天罡问道; “逆臣朱温建立的梁,没能控得住局面吗?” “朱温确实建立起朝廷,但在其他节度使们看起来是名为帝,实为篡位之贼,唐灭初期,很多地方依旧使用唐朝年号割据一方。趁着中原混乱之际,游牧民族契丹族的势力拙见强盛起来,对中原的政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提,先说说梁朝。后梁太祖朱温专门针对唐朝的弊端作出不少强烈的改革,朱温特别厌恶宦官,以此对唐朝中末期延续下来的宦官之权制度得以终结,对农业,长期的战乱导致很多农地荒废青壮年劳动力损失严重,以此对农业进行改革,奖励农耕,减轻租赋,设公租牛等一系列对农业生产有力的措施。但在朱温晚年荒淫无度,不顾伦理导致朝纲紊乱,并且一直与朱温不和的唐朝旧臣李克用在北方建立晋国。此时后梁的国力强于后晋,朱温出兵北伐,在李克用过劳死后,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李克用势力的基础上大破后梁军。在此先说一句,五代的朝廷中,除后梁以外,全部朝代皇帝均出于李克用的子孙和部将之中。朱温兵败后,晚年由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儿子们出现分歧,次子李友圭不满与朱温有意立养子朱友文,趁机刺杀朱温,又被其弟朱友贞所讨伐,围绕皇位的斗争使后梁国力竭尽,以致李存勖趁机南进夺得河北三镇,李存勖称帝,以光复唐朝为号召,建国号唐,史称后唐,直捣黄龙的攻克后梁的都城,灭掉后梁。后唐南征北伐,东征西讨的扩张势力范围,虽说后唐军实力强盛,但后唐内有很深,后唐庄宗欲想光复唐朝,就从唐朝的政治制度开始下手,招回宦官来担任枢要之职,大肆任用保守派,一切与唐朝后期政治制度相同,以致朝政日益败坏。后唐庄宗自认为基业已固,不务正事。大力进行对外征讨,依靠的是强大的军队,当时后唐的战斗力很高,军队庞大,国库吃紧,然而皇后刘氏贪婪爱财,将税收的一半归于后宫使用,导致朝廷暂扣军粮以补其他支出,行程巨大的隐患。” “身为一国之母,为何做出如此不明之举。” “刘皇后是晋王李克用攻打一座城池时部将送到晋王宫里的女子。李存勖很是喜欢她,李克用死后,母亲曹氏将刘氏赐给李存勖,刘氏足智多谋,深的李存勖的宠爱。当刘氏的父亲听得女儿富贵,欲想托女儿之福,安度晚年,可刘氏怕自己是平民出身而造李存勖的嫌弃,不认父亲,还下令在宫门鞭打父亲。刘氏是如此心狠的女人。” “简直天理不容啊。”袁天罡愤怒,当先生继续说道; “由于刘氏爱财,不得已扣押军粮,导致很多士兵们的不满,此时后唐朝廷又做出了可笑的决定被他派去攻打巴蜀的大将郭崇韬被陷害,后唐庄宗有意先调查此时再做决定,可悲刘皇后直接一道命令下去,郭崇韬被杀害,后唐军军心涣散,到处引起兵变。可造成一切的刘皇后又爱惜自己的财务,使局面更加混乱李存勖派自己的养子李嗣源前去平乱,可李嗣源反戈一击,受部将们和叛乱军的拥戴,率军南征后唐庄宗李存勖,各地后唐军也不愿为朝廷出力。李存勖也死于此兵变,李嗣源称帝,为后唐明宗。后唐明宗改革后唐庄宗时期的弊端,逐出宦官,任用士人,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后唐明宗执政时期是混乱年代少见的和平时期,但月盈则亏,当后唐明宗年老之时,后唐朝出现分裂之状。后唐明宗死后,继位的是年幼的李从厚,史称后唐闵帝。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和其女婿石敬瑭执掌重兵,不久起兵造反,虽已平乱,李从珂被斩首,但石敬瑭逃过一劫。但石敬瑭怕后唐闵帝追究前嫌,向契丹借兵叛变,不仅对契丹族建立起来的辽政权俯首称臣,而且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还定下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朝的契约。但与后唐的战事不利,石敬瑭苦苦哀求辽太宗耶律德光请求支援,得以控制局面,并在太远建国,国号为晋,史称后晋,石敬瑭也即位后晋高祖。” “身为堂堂中原之主,居然俯首与边防蛮夷,好一个厚颜无耻之徒啊。” 袁天罡嘟囔道,已经历祖国被灭的袁天罡脸上已是没有太多的波澜,一直很平静的李淳风也说道; “当先生先前说的契丹族对中原不利的话,也是针对这件事而说的吧。” “先生说的没错,只是现在说的已经够多了,我希望两位明日继续观看,如何” 袁天罡也说道; “正好,肚子也饿了,先生能请我们吃点东西吗?” “好吧,那我们回去吧。” 三人到了袁天罡的草舍,当先生出去一下,便拿着托盘进到草舍院里。盘子里装的是小饭团是上面放着类似肉类的东西。当先生说道; “这食物,名叫‘寿司’。源于倭国的美食之一。想必两位也对倭国有些了解吧?” “我知道,倭国经常派一些使者到我国来学习各种文化,也对我国的器物也十分欣赏。” 李淳风说道,当先生继续道; “寿司第一次出现在公元927年,正是与我们刚才看的时代同一个时间,不同的空间诞生的。本意是指保存鱼类的方式,在鱼身上撒盐,用重物压紧,使其自然发酵,产生酸味后,用米饭包裹食用的食物。但在往后,在米饭团的基础上,上面放置各种海鲜类和肉类。请食用看看,味道是很好的。” 李春凤和袁天罡各拿一个,放进嘴里,慢慢品尝,连连攒好。当先生离开后,李袁二人写出了谶语: “五人同卜,非绿非福。 兼而言之,喜怒哀乐。” 颂曰: “龙蛇相斗叁十年,翌日同光直上天。 上得天堂好游戏,东兵百万入秦川。”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5章 混乱年代(中) 第二天,当先生,李淳风和袁天罡相遇,到了公元936年,当先生说道; “现在我们到的是史称五代十国时代的中期,此时在中原成立的朝廷,名为晋,史称后晋。开国皇帝位石敬瑭,昨日我有些提起过,两位应该还会记得。我们就从石敬瑭开始讲起吧,昨日袁先生对石敬瑭对石敬瑭的行为说是无耻之徒,对否?” “对的,有这一事儿。” 袁天罡说到,当先生继续说; “石敬瑭是沙陀人,虽说在中原建立王朝,尽管此王朝寿命仅仅只有12年,但身为少数民族的石敬瑭也没理由听到此番恶言,我希望袁先生以后多多注意。石敬瑭是后唐明宗的女婿,后唐明宗去世前后屡次发生皇位争夺战,石敬瑭是亲眼看到后梁,后唐皆是藩镇得国,在其野心也得到膨胀,欲想自己也成就帝业。此时的石敬瑭根基未稳,实力薄弱,依自己的实力尚未达到称帝的基础,于是派使到契丹,认契丹王耶律德光为父,将以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另加各种岁贡,获得契丹的支持。在公元936年在太远称帝,不久后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自尽,以冯道为首的百官出城迎接,正式成为中原之主。” “原来石敬瑭本身也是少数民族啊,我会注意一点的。” 袁天罡不好意思地说道,当先继续道; “凡是历史人物,都没理由听到后人的唾弃,因为在每一个时代,都有那时代的不同价值观。还有,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今天要说的故事里,主角有三个。首先是后晋,其次是契丹,最后一位是冯道这个人。冯道此人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虽然大多都是臭名,但也无妨,我就从这个人开始讲起。冯道在五代中居官四代,分别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这十位皇帝,还向辽太宗耶律德光称臣,始终担任宰相,三公,三师等高官。” 李淳风不解道; “居然此人如此见风使舵,没有节操,那为何那么多皇帝如此重视他?” 当先生打个哈哈,问道; “李先生觉得在这混乱的年代,那些忠贞,节操,都有何用?” 李淳风无语,默然。当先生继续说道; “虽说冯道此人没有节操,但实力摆在那里,何况此人对事态变化的敏感度是没人赶得上的。自后唐明宗起,冯道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被拜为宰相,当李从珂起兵反叛,攻打洛阳,冯道第一个提起大开城门迎接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灭唐称帝后,冯道再次被拜相,就像不倒翁一样,在朝夕不同的年代依旧掌控着自己的未来。当一个朝代灭亡,或者经历兵变易主,冯道总是站在前头迎接新的皇帝。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当上了皇帝。既然已经认契丹王为父亲的石敬瑭要派使者前去父亲那里请安,此时对冯道垂涎三尺的契丹指名要求冯道为使者。在此先插上一段小插曲,在冯道遇父丧,吊孝时,经常出自己的钱财救济各方百姓,契丹听闻有这么一杰出的人,欲想占为己有,曾想出兵掠冯道回契丹,由于冯道居住地方的守将防守过严而没得逞。到后晋时代,已有堂堂的名分可以使冯道来契丹,石敬瑭虽然很是舍不得,可冯道自愿出使契丹。当冯道来到契丹的首府,耶律德光亲自出城迎接,以示尊敬,也对冯道表示希望能留在契丹,此时冯道也明白耶律德光的意思,便答道‘晋朝与契丹是父子之国,我在两国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样。’于是冯道在耶律德光的手下处理政事,冯道也明白,耶律德光期把自己困在契丹,把自己放回到中原,对契丹是更大的利益,只是契丹对自己还不够了解,欲想试试自己的忠心罢了。冯道在契丹待了两年,冯道经常用获得赏赐来换取新碳,并且经常扬言道;‘北地苦寒,我年老不堪忍受,所以早做准备。’其实在这句话包含着冯道对耶律德光的很多信息。比方说,我年纪已大,你要用我要趁早,还有北方的天气太冷了,如果我有一天有个三长两短的,你要自己看着办。最后是,你不放我也行,我早为这一点作出了准备,你看看我买的碳足够我用一辈子的了,等等。耶律德光也看在眼里,决定让冯道回道中原,为契丹谋取更大的利益,可冯道自己却三次上表,表明自己要留在契丹,被拒绝后又磨蹭一个多月才上路,在南下的路上冯道一行人的行走速度很慢,与冯道一起北上出使契丹的其他人员们归乡心切,几番催促冯道加快行军速度,可冯道对他们说;‘纵使急速返回,若契丹人真要追赶我们终究逃不掉,欲速则不达,欲达则不速,要让他们放心才是我们安全回去的唯一一条路。’果不其然,冯道一行人安全的回到了开封府。圆满完成出使契丹任务的冯道得到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封赏。” “或许人心丧尽的时代,丧心病狂的人才是正常人。”李淳风说道,当先生回道; “冯道这人把廉耻抛于脑后,见风使舵,这一点,一点也不假。他自己也明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所以他经常点头哈腰的巴结各皇帝,一方面他判断到,契丹虽然很强大,但没有余力来长期统治中原,后晋政权只是暂时的。所以冯道动用一切办法来保护向契丹投降的官吏们。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即位,史称后晋出帝。后晋出帝登基后,改变了石敬瑭对契丹的政策,拘禁契丹使者,杀害契丹商人,抢夺他们的货物,后晋出帝石重贵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这引起契丹的不满。契丹连年进兵侵扰中原,在后晋王朝内部,有很多军阀们对皇下台的位虎视眈眈,唯恐天下不乱。在公元946年辽太宗对后晋发起了战争,后晋士兵们以步兵为主,契丹乃游牧民族,擅长骑射,以骑兵为主,本在兵种上的劣势,加上执掌后晋军队主力的将军投降于契丹,耶律德光也很轻松的抓住石重贵,后晋的历史也正是结束。可冯道还没有到了下台的时候。当契丹灭了后晋,冯道到汴京朝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指责冯道,认为冯道效力于后晋,却毫无功绩,冯道默默不言,耶律德光问道;‘你为何朝见我?’冯道答道;‘我没地盘,没有兵马,怎敢不来。’耶律德光嘲笑道;‘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冯道说道;‘我是个无才无德,愚蠢迟钝的老头。’耶律德光也失去了兴趣,觉得没必要在指责冯道了。因为冯道认为虽然契丹现在是蹂躏中原,但没有长期治理中原的打算,冯道也许是想到,这种恐怖统治不会长久,因此在随契丹军的路途中趁机逃跑,后再后汉当上了太师的职务。” “可以说此人全身都是嘴。”袁天罡笑嘻嘻的说,当先生回道; “后世有个著名的历史家提过‘冯道是著名圆滑之人。’冯道之所以能在四个朝代,十个黄帝手下身居高官的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不论忠义,全凭实力,见风使舵,早留后手。有娘便是娘的心态在那混乱的年代可能是最正确的选择。时间也不早了,该回去了。” 三人到了袁天罡的草舍,当先生离开后,李袁二人写出了谶语: “块然一石,谓他人父。 统二八州,已非唐土。” 颂曰: “反兆先多口,出入皆无主。 系铃自解铃,父亡子亦亡。”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6章 混乱年代(下) 翌日,当先生来到袁天罡的草舍,三人到了公元947年,当先生说道; “我们今日要说的是关于五代时期的第四个王朝,后汉。后汉仅存3年,只经两任皇帝,其开国皇帝和第二任皇帝皆为少数民族,沙陀人。” “在混乱的年代里,只有兵权才是王道,即使是少数民族,只要掌控兵权,皆能称帝,实为混乱。” 李淳风叹气道,当先生继续说道; “前天我说过,五代的各皇帝,都出于李克用的子孙或其部将,两位是否还记得?后汉高祖刘知远也是此一类。在战争中,救过石敬瑭的命,被提拔为石敬瑭的亲信。当石敬瑭篡位后,刘知远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预感到,石敬瑭死后将会天下大乱,所以特别留意经营自己的根据地,扩张自己的兵力。当契丹军南下攻打汴梁时,刘知远有意保存自己的实力,既不出兵救援,也不抗击契丹,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当契丹军攻克汴梁灭掉后晋之后,刘知远效仿石敬瑭,一边对耶律德光称儿,以便不被契丹的强大军力毁掉自己的根据地,一边收拾民心。在乱世成长的他有一种预感,契丹军不会再中原留太久,也没有长期占据中原的想法,况且百姓们对契丹也是恨之入骨,退去中原是早晚的事。刘知远的预感没有错,契丹军在中原地区烧杀抢掠,导致百姓们纷纷起兵反契丹,此时刘知远还未动兵,当后晋帝石重贵押往北上是,刘知远感到时机已到,以率亲兵迎接帝为由,率领大军趁中原空虚之际,渡过黄河,进入中原。此时中原没有一股势力能与刘知远抗衡,刘知远也很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帝,以汉为国号。” 当先生说完顿了一下,指了指在后汉朝廷大臣中的一个人说道; “在论功行赏中,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心腹们都成了重臣贵族,那个人便是苏逢吉。其政治手段之残忍遭到满朝大臣的谴责,但此人依旧未改此毛病,后汉的灭亡跟此人脱不了干系。” “先生能说具体一点吗?”袁天罡好奇的说道; “我就挑一个最典型的法律来说吧,在苏逢吉制定的法律中,对犯人特别苛刻,凡百姓中有小偷小摸者,杀全家,杀九族,杀邻居,杀全村。由于此条令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苏逢吉就让了一步,有罪之人全家还是要杀,九族还是要灭。” “此人与秦国宰相李斯有的一提啊。”李淳风说道,当先生回道; “李斯与苏逢吉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同样生在混乱的年代,同样身为宰相,欲想平定天下为己任。可不同的是,李斯有很大的才华,也有平定天下的谋略和能力,可苏逢吉此人是典型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可惜宰相制定的法律已实施,一个县,一般有是几个村,其百姓们全被杀光,民不聊生。在卫州,十余百姓为追贼一起搜查,遇到官兵,反被官兵诬为贼寇,遭到杀害。” “这种国家,能生存下去就怪了。”袁天罡嘟囔道,当先生继续说道; “公元947年建立起来的后汉,后汉高祖刘知远死于948年,由二子刘承佑嗣位。在刘知远执政之期,与苏逢吉同居宰相的史弘肇在与苏逢吉的政治斗争中败于苏逢吉,满门抄斩且不说,连史弘肇部将的家属也未逃出此劫。其中有一个领军在外的将军,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此人名叫郭威,脖颈上刺着一只家雀,有着一个郭雀儿的别名。郭威听到史弘肇死去,可没想到自己的家人也无缘无故的遭到毒手,怒火攻心,回军攻打开封,后汉隐帝刘承佑也不知好歹的要与郭威打上一仗,郭威所领的军队长期在外征战,士兵们训练有素,单凭整天游手好闲的禁军根本抵挡不了,交火不久,刘承佑感觉到两边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准备跑到城里去,可被后面来的一刀直接毙命。禁军也是兵败如山倒,郭威也很顺利的进入了开封城。” “这时候,后汉朝廷是否已被消灭,郭威也是否该组织自己的朝廷了?”李淳风问道,当先生笑道; “郭威,郭雀儿,是在五代十国罕见的英雄,也有很强的政治眼光,已经兵权在握的郭威并没有着急称帝,他在观察天下民心,经过苏逢吉折腾,百姓们也渴望英主的出现,只是还未到那个时机罢了。郭威进城第一件所做的事情是,认后汉高祖的妻子,后汉隐帝的母亲李太后为母亲,以儿子的身份侍奉她,尊称‘昭圣皇太后’。一边在朝廷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一边与李太后商议,立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侄子刘赟为皇帝。此时前线奏报,契丹军南下。郭威立马向李太后辞行,率军去抵御契丹军。” “果真是英雄,要是换别人,早该诛灭前朝宗室,自立为帝。在这种情形未稳的情况下,率军前去保家卫国,实乃英雄也。”袁天罡感叹道,当先生说道; “先生暂且别称赞,是骡子是马,咱先溜出来试试。其实当时郭威的想法并非两位所想的那样,郭威也很想做皇帝的,但自己的实力基盘未稳,自己也没信心能打赢实力尚未损失太多的,拥兵自重的宗室,于是拥立刘赟为皇帝,在半路设伏,趁着刘赟来的路上伏击,可千算万算,没算到契丹辽朝挥军南下。郭威出兵不久,率军到了澶州,手下的部将赵匡胤与郭威的侄子柴荣将一面黄旗撕下,披于郭威身上,并说服郭威,说道;‘您已与刘氏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只是刘氏暂时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对付将军,但这种羽翼未丰的状况持续不了多久,将军千万不要养虎为患啊。’郭威也是下定决心,发动了兵变,正在复命赶往开封的刘赟被拘,很多宗室都被逼自杀,郭威也是正式成为皇帝,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果然,权力是如此简单的使一个英雄沦落为篡逆贼子的行列。” “权力的属性亦是如此,欲想得到的权力越大,只能踩着更多人的一切,不顾一切的往上爬,站在最后的顶点,只能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当先生忧郁着眼神,说出这些话。然后继续道; “后周,在五代中是比较安稳的时期,郭威也很配得上英雄的称号,当上皇帝的后周太祖郭威鞠躬节俭,禁止各地进贡的奇珍异宝,山珍海味,又将宫中的金银玉器,餐饮之具均砸于宫前以示自己的决心。整顿政治,奖励农耕,前朝的贪污腐蚀的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又派兵征战南方,疆域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扩充。郭威死于公元954年,由于早期,在汴梁城中郭威的诸子皆死于后汉隐帝刘承佑之手,皇位只能由郭威的侄子,也是养子的柴荣继位。郭威已去世,后周世宗柴荣面临很大的问题,很多边防诸国联合辽朝,来进攻后周,朝中很多人都反对用兵,其中最为代表的乃是冯道,想必两位对此人有些印象吧?” 当先生笑问道,李淳风和袁天罡同时点头,袁天罡问道; “此人还在后周担任官职?” “冯道此人被后人成为‘不倒宰相’,当郭威兵变前往开封时,冯道如往常一样,大开城门迎接郭威,冯道也拜为太师,高居三公之位。契丹军引兵南下时,后周世宗柴荣欲御驾亲征,冯道极力劝阻,这番对话极为经典,我给两位说说,柴荣到;‘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亲自出征。’冯道道;‘陛下不能与唐太宗相比。’柴荣又道;‘现观局势,如泰山压卵。’冯道仍道;‘陛下不是泰山。’” “那结果如何?后周世宗最后怎么样了?”袁天罡着急道,党先生继续说; “柴荣率军亲征,不让冯道随性,不久柴荣打破契丹军,冯道抑郁,在71岁,结束了他见风使舵的一生。柴荣执政期间,办事谨慎,虚心求谏,极为诚恳地与臣下商量,使政局安定。先后亲自领兵出征,为后周疆土的扩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奖励农耕,兴修水利。不仅精明能干,而且节约简朴,赢得了广泛的拥戴。” “那后周最终取代我大唐,成为中原霸主了吗?”李淳风问道,当先生说道; “今日我们暂且到此为止,后面的故事,明日继续。” 三人到了袁天罡的草舍,当先生与李袁二人告别,李淳风和袁天罡写出了谶语: “汉水竭,雀高飞。 飞来飞去何所止, 高山不及城郭低。” 颂曰: “百个雀儿水上飞, 九十九个过山西。 唯有一个踏破足, 高栖独自理毛衣。”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7章 五代十国 翌日,当先生来到袁天罡的草舍院里,袁天罡迫不及待的要去看柴荣要统一中原后能否恢复起以前唐朝盛世的局面,当先生对他说; “先生先不要着急,我们今天对前几天看到的一切做一些简单点的总结。要先做出一点简单的排序,两位也好有些头绪。在这混乱的时局,我们前几天看到的只是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今日我们要看看在这广阔的中华地区中,其他地区的混乱状态。之前我说过,这短短77年间,是被史学家们成为‘五代十国’,今日主要是重点来看看十国的其始与终。” “我记得五代是梁,唐,晋,汉,周。对于十国,当先生前几天来一直没说起过。” “所以今日来与两位去看看十国嘛!” 当先生笑眯眯的回答,三人便来到公元907年,此时三人所看到朱温正式宣布称帝,该国号为梁,即位于汴州。当先生说道; “对于朱温篡唐的缘由,两位是记得的,我就从那以后的事开始讲起。在五代中,各朝廷已掌控中原地区,但没有像唐朝一样天下公认的皇帝,在旧唐朝确立独立统治的各藩镇在朱温篡唐后,依旧使用唐朝年号,割据一方,有的藩镇保境固守,有的藩镇起兵争天下。不管这些藩镇的政策是什么,只有一件事是明确的,这些藩镇都已经是独立自主的小王国。这些藩镇都由唐朝节度使们在管辖地区,经历多年的朝廷内乱,而延续几代的没受到朝廷干涉。最初的十国之一是公元902年建立的南吴,在唐昭宗年间,杨行密被授名为淮南节度使,据于扬州,当朱温自立为帝,根基未稳的朱温受杨行密为吴王,南吴政权维持4代,在公元937年南吴权臣徐知诰受吴国禅让,建立南唐政权。” “禅让?在这时期,居然能有似尧舜时期的明智之举?” “哈哈,尧舜?唐尧,虞舜,夏禹皆成为明君,但此绝不是诸位知道的那样。唐尧禅让于虞舜,虞舜禅让于夏禹,由同徐知诰逼迫杨溥禅让一样,权力的本质来源于人性,只要人性未改,权力的本质终究不会改变,世态可变,权力的本质不会改变,过去如此,现在看到的也是如此,未来亦也如此。” 李淳风和袁天罡一脸茫然地听到此话,当先生貌似没看到他们的表情一样,接着说道; “公元907年三所政权皆在南方建立起政权,分别是吴越国,前蜀国,南楚国。吴越国是由钱鏐所建,历经5代君主,共历71年。前蜀是王建所建,历二主,共18年。南楚为马殷所建,为与同一时期的北楚区别,以出代君主的姓氏为前缀,史称马楚。马楚共历6主,历经56年,在公元951年,马楚发生内乱,南唐趁机攻打马楚,合并马楚的领地,从此在十国中,南唐的国力最为强盛。公元909年,在唐末民变中得势的王审知受后梁太祖朱温的封,成为闽王在公元945年发生政变内乱,南唐趁机将其攻灭。历经3主,共历36年。公元917年,受后梁太祖朱温封赏的刘谦担任封州刺史,后被该封为南平王,其子刘称帝,国号‘大越’,史称南汉。” “我发现,姓刘的皇帝们,不管生前国号是什么,后世人均称其为‘汉’。貌似都有与两汉有关系似的。” 袁天罡说道,当先生回答道; “先生所言极是,在封建社会中的王朝中,刘氏称帝的最多,据我的驳论,最前期建立起封建王朝的刘氏,在概率上,占据很大的优势。啊,这只是我的猜想,两位不要玩那个心里去。南汉共历4主,历经54年。在公元924年,荆南节度使的高季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史称南平国。南平国为与交通要道,因此邀留使者,劫其财物。对外,对南北各朝廷上表称臣,以获取封赏和维持商贸往来,已被各诸国视为‘高赖子’。南平国历经5主,共历39年。” 当先生停顿了一会儿,并对两个人说; “今天所看到的是比较复杂,但也无妨,两位也不必都往心里去,这只是今天要讲的故事的前缀,本文还在后头,只是娱乐的看看就好。在公元937年,十国中实力最为强悍的南唐建立。建国君主乃南吴权臣徐知诰,受吴王的禅让,改朝换代,建立唐朝,史称南唐。徐知诰本姓李,建国后,自称是唐宪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孙,改名为李昪。南唐立国后,采取保境安民的国策,休兵罢战,与邻国保持较为和平的关系。经几年的修养政策,国力强盛,南唐开始了开辟疆土的战争,又经几年的努力,南唐成为十国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历经3主,共历39年。在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政权,乃北汉,也是十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其开国皇帝位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郭威起兵后,刘崇在太原称帝,因地瘠民贫,国力微弱,但又想夺取后周在中原的根基,因此两度联合北方的契丹辽朝来进攻后之后,但皆被柴荣所破解。后汉共历4主,历经28年。” “五代也好,十国也罢,混乱的状况尚未结束吧,那是谁终究结束这一切呢?还是一直这么混乱下去,不能回到我大唐时期统一,强力,安稳的年代了吗?” 李淳风问道当先生,当先生回道; “天下之物,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生老病死不仅存在于人体。国家,政权,世间万物皆处于生老病死的状况中。只有维持这一循环,人类文明才得以获得生存,发展。只可惜” 当先生欲言又止,含糊其辞的说道; “结束这一混乱年代的是两个人,其一是后周世宗柴荣,和他的老朋友,赵匡胤。柴荣即位后,大破北汉和契丹的联合军,展现他的军事才能,又西征后蜀,秦正南唐,虽被南唐的顽强抵抗,没有第一时间得到胜利,但经过几番周折,最终将南唐也并入后周的版图之内。普天之下,只有北汉尚未灭亡,柴荣雄心勃勃的率军攻打燕云十六州,但因病班师回汴京,在公元959年,因病去世,年仅39岁。” “柴荣平定大部分中原地区,却英年早逝,那剩下的遗愿是被他的老朋友赵匡胤所继承,继续执行统一天下的事业吗?” “这么说也没错,只是赵匡胤并不是因为柴荣的关系,而是为了自己,赵匡胤也结束了这53年大分裂的混乱局面。剩下的我们明天再讲,最后我还想听听两位对这几天来看到的混乱年代的感想,两位是否愿意与在下分享心得呢” “我觉得,在这混乱年代,没有良心可言,唯有力量才是唯一的行为典范的标准,没有一点君臣之礼,一旦权臣们掌握兵权,就能自立为帝。”李淳风说道,袁天罡也说道; “一点也没错,但我还有一点,在安稳的年代,唯有自身的努力与才能,就能获得相应的回报,但在混乱年代,有足够大的胆子与运气的结合,就能干起一番大事,我发现,在十国的很多皇帝们,并非是全都有过人的才华而当上皇帝的,只是在混乱中,抓住很小的一些细节,在于运气的簇生下开花结果,成就了一生的巅峰。” “很高兴与两位先生分享这些,那么今天就到此为止吧,明天我们继续。” 当先生说完,三人已到了袁天罡的草舍,李淳风和袁天罡也写出了谶语: “石榴漫放花,李树得根芽。 枯木逢春只一瞬,让他天水子荣华。” 颂曰: “金木水火土已终,十三童子五王公。 英明重见太平日,五十叁参运不通。”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8章 一统天下 当先生还是跟往常一样,到了袁天罡的草舍院里,李淳风和袁天罡也跟往常一样,早早地在院里等着当先生。当先生说道; “今天,我们要看的是一统天下之人,唐朝之后,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北宋。” “北宋?在北方的朝廷吗?是跟北汉一个来路吗?” 袁天罡问道,当先生笑道; “想必,唐朝以前的朝代两位是了解的。我们称汉朝,分为两部分,所谓西汉和东汉,两位也知道其缘由吧?” “西汉,乃汉高祖刘邦所创,被王莽篡位之后,汉光武帝刘秀所创立的朝代称为东汉。据我所知,根据首都的位置,分为东西两个朝代。” 李淳风说道,当先生接话; “先生果真才华横溢,对历史也是十分精通。之所以称北宋,是与南宋分开来称的,南北两宋也是有首都的位置来分。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当先生说完,三人到了公元960年,当先生说明; “后周世宗柴荣驾崩与公元959年,七岁的柴宗训即位,柴荣最得力的手下,也是好朋友的赵匡胤被封为殿前都点检,掌握了军权。翌年,听到柴荣死去消息的北汉联合辽朝南下攻周,执掌军权的赵匡胤率军北上欲滴。两位是否还记得后周高祖郭威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吗?” “是手下的部将们将一面黄旗撕下来披在郭威身上,又鼓动士兵们人郭威为皇帝的,先生前几天我们一起看过的呀!” 袁天罡说道,当先生笑眯眯的道; “给郭威披上黄旗的乃是赵匡胤,现在,执掌军权的赵匡胤也没理由不能披上黄旗,可惜,赵匡胤与郭威不同的是,赵匡胤是被众部将被逼无奈的才披上这面黄旗的。” “先生说具体点,可以吗?” 李淳风恳求道; “我们眼见为实。” 三人穿越到公元960年2月4号。在赵匡胤的账外,一群武将聚集在一起,还有很多士兵,一位部将进入帐中,叫醒睡得正酣的赵匡胤,两人刚出账外的一刹那,赵匡胤被吓得瞬间惊醒,账外将校们手中提的晃晃刀剑,有一个人提着黄旗,披在赵匡胤的肩上,随后一群人跪下来叩拜,高呼万岁。赵匡胤的表情很是纠结,如答应称帝,自己对后周的不忠,成为终生的污点,如坚决反对,拼死自证清白,自身难保且不提,这些将士们,部将们为求自保,反戈一击,率军前往开封,后周非但不能继续北征,还会陷入内乱。赵匡胤把这些权衡利弊想了一遍,不得已开口表示,众人贪图富贵才拥立他为帝,只能认了,但接下来必须听他的命令。众人齐声答应赵匡胤率军返回开封,此时守城门的乃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石守信和王审琦。当得知赵匡胤起兵后,大开城门接应,掌握后周军权的赵匡胤,现如今要反周称帝,昔日听于赵匡胤命令的那些军官们没理由反对,有些忠于后周,或被迫忠于后周的一小部分军官尚未抵抗,遭到杀害。赵匡胤也逼使柴宗训禅位,夺得了后周的政权。 李淳风和袁天罡看到此场景,问当先生; “先生,依先生之观点,凡是人类,都具有很强烈的权力欲,为何赵匡胤是被逼才当上皇帝的呢?郭威也不是很心甘情愿的披上黄袍当上皇帝的吗?” “我给两位展示的是历史的一幕,我也不认为,赵匡胤怕给自己的忠贞留下污点而由于当上皇帝,也许这一切都是演的特别好的一场戏,但我们不管怎样,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所认识的亦是如此,赵匡胤也是被众人提上,当上的皇帝。而且赵匡胤本人也很注意严肃军纪,一般的军事政变,在占领都城后,往往大开杀戒,铲除一切反对派,可宋朝开国之时,只有一部分握有军权的强烈反对派被肃清意外,后周的大小官吏免于死在这场政变中。我认为,此政变是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李淳风和袁天罡皆是很不理解的表情,但他们是绝对的相信当先生没有掺杂一点伪事实的,当先生继续说道; “赵匡胤在登基之后,继承了他已经死去朋友的遗愿,一直静历于一统天下的政策。北宋的北面有实力强大的契丹民族所建立的辽政权,和辽扶植的北汉政权。西南面和西面有诺干个大小不一的政权,例如南唐,吴越,后蜀,后汉,南平等诸国。赵匡胤采取丞相赵普的意见,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政策。赵匡胤命各将军对后蜀进行直接的军事行动,以此杀鸡儆猴的对南唐这所强有力,在南方根深蒂固的政权展示无形的压迫。南唐被形势所迫,在宋军抵达金陵城时,南唐后主出城投降,宋朝在公元978年,完成了‘先南’政策。在进行‘后北’政策时,宋太祖赵匡胤发病而崩,但宋朝没有向五代的其他国家一样,在强有力的皇帝死去后,没有发生内乱,其最大的原因是赵匡胤没有立自己的儿子来当皇帝,而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赵光义。以此来稳固已经安稳下来的局面。在政治上,赵匡胤本身生在,长在动乱的年代,对执掌军权大臣的弊端看在眼里,于是对军事权进行了大大的改革,其中最为困难的一步是从已拥有兵权的将领们手中夺取兵权。凡是人,无法忍受对别人夺走自己已有的东西,何况是军事权,这么能左右自己生命的东西。历代很多皇帝们采用的是比较容易的办法,例如汉高祖刘邦。两位比较熟悉吧?” 当先生对李袁二人说道;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李淳风说道; “正是此话,韩信说的。不光刘邦,在后世也是如此,但宋太祖用的是比较复杂,但比较仁慈的手段。赵匡胤把他那些部将们,结拜兄弟们全部叫来,一起饮酒,对他们说;‘我若没有诸位,当不了皇帝。我现贵为天子,但却不如之前与你们一起睡在军帐中快乐。我当皇帝后,没有睡过好觉。’众人大惊失色,问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人敢有异心?’赵匡胤接道;‘谁不想要富贵,有朝一日,有人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拥戴你们当皇帝,纵使你们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众将听完此言,当场跪在地上,流着泪说道;‘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如何解决,望陛下可怜我们,只是一条生路。’赵匡胤说道;‘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计一些金钱,买一些房产传给子孙,家中多置歌姬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不是很好吗?’众人听完,当即明白了赵匡胤的意思,翌日,各军将纷纷称病,请求辞职,赵匡胤一一准奏,并给与他们丰厚的赏赐,就此,延续百年之久的地方武装得以解除,中央禁军实力大幅增加。” “那赵匡胤统一南方后,死在执行‘后北’政策之际,天下最终未得到统一呀。” 李淳风问道,当先生对李淳风说道; “我说的一统,是对于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的一统,其包括中原地区。在唐末的乱局中,慢慢形成独立,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的西夏,吐蕃诸国,和被后晋高祖割让给契丹辽朝的烟云十六州,皆未划入中华版图中,直至宋朝灭亡。北宋朝的政治制度,大部分继承唐朝的制度,但做出了一些改变。例如朝政事务分割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以此互相制约,相互平衡,把最大权利归结于皇帝,来巩固中央政权。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能有力的促进经济,从中央下达的命令得到强力有效的实施,对大兴土木也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赵匡胤也跟其他刚刚建国的开国皇帝们一样,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哦!还有一个很好的政策,那就是每年收到的税收,留一部分留在原地方维持开支以外,其余的全部运往京师,杜绝一切从中产生的腐败。” 当先生说完,看望李淳风和袁天罡,问道; “对此两位还有要更进一步想要了解的吗?” “暂时没有,若以后想起来,我们会向先生请教的。” “很好,那我们今天就到此为止吧。” 当先生话语刚落,三人已经是站在袁天罡草舍院里,当先生回去后,李淳风和袁天罡写出了谶语: “天有日月,地有山川。 海内纷纷,父后子前。” 颂曰: “战事中原迄未休, 几人高枕卧金戈。 寰中自有真天子, 扫见群妖见日头。”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