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纱照的陷阱》 第 1 章 ------------------------------------------------------- 本书由www.biqugedu.com【淡于秋】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小说下载尽在 http://www.biqugedu.com---【枫琳轩】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婚纱照的陷阱(易宪容) 序从平常中体悟生活的智慧 我身于北京,但离开繁躁的城市已近两年了。有人说,大隐于市。我既不是大隐,也没有在闹市中。如何来描述自己的生活,也只有用“平常”两字言之。 事实上,近两年来的生活,除了平常,还是平常。因为,除平常之外,就最没有什么了。看书、上网、小区散步、菜场购物、一星期上一次班,除此之外,就没有更多的事情了。而这些事情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日如此,年年如此,以此来关照一般民众的生活,同样是那样平常。我想也正是这种平常,才是人们生活的真实。 但是,对于平常的生活,小说家能够构思出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经济学家能够计算出一串又一串的数据、道德家可以描绘一个又一个的社会理想、政治家则能够激起一股又一股民众的热情等等,对于一介平民来说,既没有故事,也没有理想,但是生于斯、处于斯、临于斯,既可以体悟、细观,又可以知著见微,寻找智慧,丰富与成长人生。 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发生得那样平常,那样微不足道,但是只要我们一戴上专业知识的眼镜,立即映现出有趣的纷繁。比如,北京路上堵塞是那样严重,jiāo通事故又是那样频繁。这些都是开车外行者经常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面对这样一些平常的事情,我常会问学生,“开车行驶,就得面对jiāo通事故的风险,严重时危及人的生命。为了减少民众在路上开车所发生的事故风险,好心的政府决定在所有的路上都放上一个‘禁止入内’的牌子,以‘保护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你们感觉如何?”学生们一定会觉得这个问题提得莫名其妙,没有意义,更不需要回答。 学生们一定会觉得“政府为了怕出事故,就禁止人民开车上路”的想法是匪夷所思的,但是,这种“大家都不要做,就不会出事”的想法,其实正是不少政府管制措施的出发点。实际上,对于开车行驶中的事故风险,政府除了采取完全禁止的方式外,也不是安全不可作为的。如考驾照,要求驾驶员谨慎驾驶;制定严格的jiāo通规则,对违规者严格处罚。同时,只要我们愿意花钱降低事故风险,市场也会发展出种种完全措施,如安全带、安全气囊等。但是,这些都不代表我们可以从此不再有行车的事故风险。只要我们保留开车的自由,我们就必须面对可能的事故风险,就得承担保护自己安全的责任。 在此,政府管制、自由选择、风险等一系列的经济学专门概念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并从这些专门的知识中,看到问题所在。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细心地观察、仔细地思考,并戴上专门的眼镜,不仅能够从这种观察中学习许多知识,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寻求与体悟到不少生活的智慧。正如本书中许多篇章所描写与分析的那样,生活中许多大大小小的行为都是如此。 婚纱照的经营、菜市场的购物、购房的选择等等,人们的哪一个行为不能够从中体悟或分析点什么呢?为什么一些人能够从生活的种种中体悟到许多东西并以此来促进个人的成长,而另一些又做不到这点呢?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这样去思考、去观察的点或角度,如果本书能够抛砖引玉,为大家提供一个角度、一个视角或一种方法,来观察体悟身边的生活,这就让我欣慰了。 还有,任何人的生活都是有限与独特的。因为,个人的生活不仅要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且还要受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知识水平、教育与习俗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生活体验都是有限而独特的。因此,他人的成长经验、他人的成功之路,同样是我们了解社会、体悟人生的重要一环。 正如哈耶克所指出的那样,人们的知识结构包括科学知识和有关特定时间与地点的知识。而后一种知识就是 “有场景知识”,或博兰尼所称的“默示知识”。由于这种知识处于亲临其境或“此在”之中,因此,它完全分散于第一单个的个体之中,也就是说,对于单个的个体而言,他总是会或多或少地拥有一些他人所不知道的知识及信息。而且它总是处于亲临其境之中,这也就决定了“有场景知识”是不可传教给他人的。也就是说,在他人的经历与生活中,总是有不少东西只能是个人体悟而不可传承的。 但是,人们的知识结构中同样包括一般xìng的规则,而这种“一般xìng规则”并非人为刻意创建的,而是在人们 生活的jiāo往过程中自然形成,如韦伯所称的“工具理xìng”,福山所言的“社会资本”。这些一般xìng的规则不仅减少我们生活中的种种成本,简化了我们行为中的决策过程,也为我们与他人的互惠合作创造了种种条件。而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的智慧,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从他人那里学习、撷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等,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都取得了惊人成绩。尽管他们生活之路的种种条件不可能重现,但我们同样能够从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学习与体悟许多东西,同样能寻求经济生活的知识与智慧,寻求他们的魅力与人格,从而能够促进我们更好地成长。 生活永远是平常的,但它又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永远是平淡的,但它又充满着理想与智慧。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去观、去察、去思、去想、去体悟,但愿我这一点点文字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可观、可察、可思、可想、可体悟的信息、角度与方法。如果这样,我就足矣。 是为序。 于2004年3月28日 北京北七家王府温馨公寓11号楼1门502室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节 婚纱照的陷阱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喜事。它不仅预示着一个人进入一个新天地,也预示着一个人进入一种新生活。新人面对着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展望,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往往都希望把这种憧憬与喜悦定格下来,成为生活的永久,留做永远的纪念。加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个人经济实力的增加,通过光与影的融合,个人的愿望也就能梦想成真了。现代婚纱摄影应运而盛行。看看媒体上扑面而来的婚纱照广告,即使是错过机会的老人,也能够感觉到目前年轻人结婚对婚纱照的青睐。 早几天,一个打算在10月1日举行婚礼的朋友告诉我,他们也在9月中旬照了婚纱照。为了把这次婚纱照照好,他们先通过报纸、亲朋好友及实地考察收集相关的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比较哪一家婚纱摄影店较好(如价格、服务、质量等),但是由于婚纱摄影产品与服务的特殊xìng,要想很容易地从把握的信息中判断婚纱摄影的服务质量与价格水平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究竟选择哪一家婚纱店还得询听不少朋友的意见。 通过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最后决定到北京一家非常著名的店拍婚纱照。一是结婚是人生难以重复的大事、喜事,因此服务好、摄影技术高是选择的先决条件,而价格水平则放在其次;二是婚纱照的质量、服务如何,尽管受服务的个人能够感觉出来,但是要通过第三者对这种服务质量、产品质量鉴定清楚并不是很容易的,因此,名店其信誉本身就是这种质量鉴定的标志;三是这种产品与服务是一次xìngjiāo易(基本上不是重复jiāo易),决定用品牌来保证其质量的重要xìng。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理xìng思考,婚纱照自觉与不自觉地让人进入难以自拔的陷阱。 一旦决定到该家名店拍婚纱照,他们就与该店有一个预约,jiāo了预约金,按预约的时间到店里照相。照相的那天,上午10点,两人高高兴兴来到店里,根据约定的价格jiāo清了费用,整个婚纱照也就进入规定运作的程序。先是化妆,化妆师摸了摸新娘的脸,说她是什么油xìng皮肤,应该上定型液,以免化过的妆很快就消退,而且婚纱照要近一天才能照完。因此,新娘立即同意上定型液。上完定型液之后,化妆师告诉之,三瓶定型液一共270元,要另付之。用都用了,如何可拒付呢? 在拍婚纱照的过程中,店里的摄影师照得很是认真,服务也甚是热情。不停地换穿不同的服装、给出不同的造型、选择安排不同的背景,胶卷照了一卷又一卷,镜头换了一个又一个,两位新人完全处在一种高高兴兴、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尽管婚纱照一天下来(到晚上8点才结束),照相的新人会感觉十分疲惫不堪,但是多数人一定还会处于高兴喜悦的情境中,而且对所谓额外服务多加几百元收费也不会太在乎。 拍完照,店方约定婚纱照的小样可在几天后来看,看完小样之后,才定做相册。在约定看小样的那一天,两位新人按时到了店里。服务小姐端来相册,新人翻看着小样,看到自己倩影的定格,心中甜蜜之情油然而生。而且在翻看时,服务小姐不停地介绍、不断地夸耀,更是让新人们越看自己的照片越是高兴、越是甜蜜。等两位新人把近百张小样看了两遍之后,服务小姐告诉他们,可以在其中选20张最好的装入相册或放大,其他小样如果也想要,可以取走小样,也可以让店方来设计装入相册。取走小样,每张照片50元;如果让店方设计装入相册,在10张以下每张200元,在30张以下每张150元,30张以上每张100元。不菲之价,无可谈判之。 看到自己心爱的照片,听到店方服务小姐的出价,两位新人顿然傻眼。一方是自己花了昂贵的代价、一天的时间与精力而拍下的美丽的照片,一方是店方超高价的要挟。换言之,或放弃付出很高成本而自己又特别希望获得的美丽的照片,或是接受店方“抢劫式的要挟”。最后,两位新人只好在忍痛割爱的情况下,千减万减选择40张小样,又支付了2000元后离开这婚纱名店。店中服务小姐看到这种情况,无奈地说,你们这样做,还是头一回,一般人都会把自己喜欢的照片都购买下来,并按照店方的设计装入相册。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100元一张的照片,肯定是100倍以上的暴利,为什么多数人面对这种明目张胆地“抢劫式的要挟”大家会就范呢?如果不是在这种特别的情境下谁愿意举手就擒? 可以说,人们一进入婚纱店,就已经进入店方早已设计好的陷阱,只是让人一步一步往里钻。一开始,从店方提供的格式化合同来看,它就明显地告诉你,送照片20张,入册100张,但入册的是否收费并没有告诉消费者,解释权完全在店方手中。其次,当消费者进入照相的过程中时,看上去店方的服务是非常的周到热情,会尽量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但是这仅是店方为以后更容易地进行“抢劫式的要挟”埋下伏笔,因为照片照得越多,消费者出高价的机会就越多;第三,当看到自己喜欢的照片时,消费者早已付出很高的成本,如果所选择要的照片越少,那么每张照片的单位成本就越高,作为一个理xìng的消费者,这时会尽量选择自己喜爱的照片,以便降低每张照片的单位成本;再次,店方这种“抢劫式的要挟”为什么会得逞?原因在于这种jiāo易是一次xìngjiāo易,根本不希望有回头客,而在这种一次xìngjiāo易中,店方宰客越厉害,其获得超额利润就越高;最后,作为消费者来说,对这种“抢劫式的要挟”之所以,还由于这种消费者的特殊行为与心理。一是这些消费者其消费的最后支付者可能不是自己而是其父母,用他人的钱总是会比用自己的钱更大方一些;二是作为一件喜气洋洋的大事,尽管明知受到店方宰割,但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数人愿意花些钱买快乐。 当然,作为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说,如果我们要结婚的朋友对婚纱摄影的陷阱有所了解,那么婚纱店“抢劫式的要挟”要得逞恐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吧! (2003年9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2节 扑面而来的美女经济 最近随凤凰卫视中华小姐选美序幕的拉开,“美女经济”这个概念也就呼之yù出。尽管近几年来,如火如荼的选美大赛、遍地开花的女人体彩绘、充斥耳目的女xìngxìng感、泛滥四起的美女广告、各种杂志上一张又一张美女的特写照片等,这些都表明“美女经济”早已在中国滥觞了,只不过最近才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那么,美女经济为什么会扑面而来呢?它应该完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孔子早就说过,食、色、xìng,人之天xìng也,顺其天xìng也就有了人的yù望与需要。秀色可餐,道理大致就是如此。例如,在涌动的人流中,一个女孩突然映入你的眼帘。她的美丽与清纯、她的音容与笑貌、她的衣饰与打扮——一个意想中的漂亮女孩进入了你的脑际。她太美丽啦!这个漂亮女孩的形象瞬间就把你定格在原地上,静静地看着她在你眼前飘然而去。这时,尽管你会站在那里目送这个女孩飘然而去,但是这个女孩的美丽的形象却很难在你的记忆中消失。商家也正是借助人们对秀色美的感觉来制造各种美女形象,并用她来作为自己的企业及产品的形象代言人。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什么美女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 章 经济不能出现?这是因为,在这种体制下,尽管人们有爱美之心,秀色之yù,但这种体制的道德约束及个人生存对政府的依赖xìng,个人这些yù望从根本上受到的抑制。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整个经济活动由计划指令来安排,产品则由计划来确定,因此,秀色既没有价值,即使有价值又无法衡量之。 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一件东西有没有价值、值多少钱,并不是个人头脑中的想像,也不是由谁来安排,它完全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既然秀色是人的天xìng,那么人就有这方面的yù望与需求,企业就得制造出各种产品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与yù望,从而来创造利润。如美女封面、选美大会、香车美人、女人体彩绘等各种活动都是如何利用美女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方式。 同时,美女是十分稀缺的资源。这样,美女的价值也就真正地显现出来。如果凡女xìng都是美女,也就没有美女可言利用了,其美女的价值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了。如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由于水到处都是,其价值自然很小(特别情况下例外)。 既然人的美貌是有价值的,是一笔财富,而且这笔财富只须花很小的努力就可能满载而归,那么美女们就会趋之若鹜,个个都想成为美女,个个都希望轻易地获得一笔财富,以此提升家庭的生活水准,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美女之间的竞争也不可避免。这样,不仅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把那些天生丽质的女孩从芸芸众生中选拔出来,而且这些天生丽质的女孩为了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还得有巨大的个人投资,还得经过训练与培养。这样训练美女的产业(如健美训练、培训模特儿的企业等)及产品(如高级化妆品)也应运而生。美女经济也就扑面而来了。 总之,美女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它不仅冲击市场销售之理念,也改变了人们对财富及家庭婚姻观念之理解。同时,也表明了,在市场经济中,尽管我们每个人的际遇不同、资质各异,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天分。如何发掘自己的天分来增加收入是每个人都希望的。关键是如何提供相关的市场,如何设定好的市场运作规则。 (2003年11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3节 行旅箱的启示 “十一”假期,是人们出外旅游的好日子。在这些日子里,我们无论是在机场里、火车站,还是大街上,随处都可见到有人拖着有小轮子的行李箱悠然自得地走着。这种装有轮子的行李箱,让人出外旅行的负担大为减轻,但是在几十年前这种情况是人们根本不能想像的。看到人们拖着装有轮子的行旅箱,大家可能会想在行李箱上装上轮子,这不是太普遍,太学识的事情吗?这样非常简单明了的道理,似乎这样的轮子在行李箱发明的同时也就装上了。但是,实际上直到1970年代,这样有轮子的行李箱在世界上是看不到的。 到1972年,美国人塞多(Sadow)才以有轮子的行旅箱申请专利成功。他后来回忆说,开始他申请的专利遭遇了很大的阻力,各大百货公司的采购人员都不能接受,认为这样的产品卖不出去。当然,这不是说有轮子的行李箱的想法不好,只是这种想法转换为商品后没人会想买。大家旅行包提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在这样的行李箱上装轮子呢?从思维定势来说,当时是没有任何人看到有人这样做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许多十分有创意的产品不能够得到推广,不能够为消费者所接受,并非这些产品的创意有什么不好,也不是这些产品没有使用价值,而是这样的产品没有让人认识到它们的使用价值,从而也就无法激发起人们对这些产品的兴趣。 再者,刚发明出来的有轮子的行李箱肯定没有现代的这样好用,人们也就无法看到它使用的便利价值。而且从美国人塞多的行旅箱来看,它比没有轮子的行李箱大有改进,但在拖着时,很容易摇晃和翻倒。大约到1990年代初才有一个大的跃进。美国一家航空公司的驾驶员普雷斯发明了一种两轮轮距很宽的行李箱,能以很宽的轮轴在人行道上拖行,再加上坚固的伸缩式拉把,终于成了一个稳定、容易拖动的行李箱,也能用做装载其他物品的平台。行旅箱的使用也开始大行其道了。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有轮子的行李箱基本上是建立在普雷斯设计基础上的。看了普雷斯的设计,人们一看就知道该这样做才对,是多么常识的事情。人们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实验几种轮子的设计,很快就会发现最后的那种设计将胜出。但是,经过数十年、数世纪,有些事情偏偏就是不出现。十分简单的构想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发展出来。从有轮子的行旅箱发明出来最后为大家接受使用的情况来看,有些看上去是那样清楚明了的事情就是变得那样复杂了。其实,现代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是如此。 其实,有轮子的行旅箱的发明也给我们的现实生活不少启示。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成了企业生存、个人竞争最为重要的工具,但是任何创新并非人们以往所理解的头脑中一时冒出来的念头,也不是某个人头脑中的臆想,更不是所谓的“创造xìng毁灭”,而是一个自然生发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完全是社会心理文化、风俗习惯、科学知识等方面因素聚集而成。离开这些因素,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比如现代保险之所以能够运用巧妙的合约方式,既可以帮助个人度过各种各样的生活难关,也能帮助许多企业在面临巨大风险时得以创立和经营,就在于它是长期自然演化的结果。如现代保险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并在1666年lún敦发生大火之后,才慢慢扩大保险范围。由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知识日益丰富,lún敦的大火,让人们认识到有必要管理重大的风险。在以后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保险合约得以不断地精巧与完善,形成了现代保险业。 因此,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还是个人的生活,我们的创新更应该立足于现实的约束条件上,这样才能够寻找到其现实的生长点,并不断发展成长。 (2003年10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4节 菜市场的生意经 在现代发达的商业体系中,对于上班族来说,买菜一般会到超市里去,那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购物既有更多的选择xìng,集中到一个地方购买也是省时省力的事情。但是,超市购物,特别是买菜,有其几大缺陷。一是与农贸市场相比,价格要贵许多,尤其是蔬菜更会贵上几倍;二是超市的商品肯定没有农贸市场中新鲜,因为它要比农贸市场多一次环节;三是商品的质量由于经过处理加工,很难用直接的方式来识别其质量的好坏。也正因为这样,凡是有点时间的人,凡不是上班族者,一般都不会到超市购买蔬菜。笔者就是这样。 笔者每天都要到菜市场去一趟,无论家里有没有菜,到菜市场总会买一些菜回家。这样做,一则可以在整天看书写作后,外出溜达溜达,换换脑子,放松一些精神,起到调节的作用;二则购买一些新鲜的菜回家,可以慰劳全家,每天上市场,好像菜地就在家的边上;三则可以看看市场菜的价格变化,观察人们的经济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可不是吗?别看一个小小的菜市场,其中的事情天天在你的眼皮底下发生,但是在市场的买卖关系中却存在着很不一般的生意经。 近几年,笔者搬过几次家,但每到一个地方,都与附近菜市场里的不少卖菜的人打得十分火热。由于与他们关系很熟悉,笔者每次到菜市场买菜都会直奔要去的几处,在那里购买自己需要的菜后立即回家。而且每次买菜一般都很少问菜的价格,也不看卖菜的人是如何秤菜的,只要卖菜的人把菜秤好,并告诉多少钱,付之就是,从来就不与他们讲价格,也不留意他们是否短少斤两。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买菜会十分傻,如果卖者要欺骗笔者,笔者只能白白地吃亏了。 其实大家不明白其中之事理,笔者这样做,卖者不仅不会欺骗,反之,如果笔者拿到不好的菜,或菜的质量不高,他们会告诉笔者不要买,有时还由于菜的质量不好坚决不卖给笔者呢。而且他们不仅不会多收钱,反之,总是会少收一点,比如,买的东西总价是5元3角,那么这3角卖者往往会舍弃之不收。前几天笔者买了一只鸡,当时告诉他们要买一只家养鸡,卖者要他爱人帮忙挑选,但却弄错成三黄鸡。当时没有发现,买好之后就回家,但回家后发现他们弄错了,立即打电话给卖者,他们接电话后,二话不说,立即跑到笔者家把多收的10元送了回来,而且还一个劲地赔不是。 在我们菜市场jiāo易中,为什么大家买卖之间会这样默契?为什么我们之间的jiāo易很少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其中却是有很深刻的经济学道理的。因为,在农贸市场中,人们之间的jiāo易可以为一次xìngjiāo易,也可以为重复jiāo易。在一次xìng的jiāo易中,利益最大化的卖者个人出现机会主义的可能xìng就会大,因为,在一次xìngjiāo易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会较低。比如,笔者早些时候所写的婚纱照的陷阱问题就是如此。还有在车站码头等地方购物,机会主义的行为也容易发生。而在重复jiāo易的情况下,由于机会主义的成本很高,机会主义发生情况就会减少。 特别是在买菜的农贸市场,新鲜蔬菜的需求弹xìng小,价格也变化不大,而且对消费者来说,蔬菜的品质容易识别,因此,卖者之间的竞争很难通过蔬菜的质量与价格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卖者之间的竞争更多是在于卖者是否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于有更多的买者是否成为回头客。而卖者回头客的多少也就决定卖者的销售量大小及利润的高低。而消费者越是只往一处购买,那么卖者越是把他当做好回头客,这样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就越好。如此良xìng循环,jiāo易者之间的一种默契关系也就自然形成了。 各位朋友,你在买菜时是否会这样想呢?甚至这样做呢?如果没有,可以这样想一想,然后这样去试一试。这些都是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这样去想一想,并试着去做,那么一定会收获很大。这是笔者买菜时想得比较明白的地方,也是在菜市场买卖双方难得的生意经。 (2003年10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5节 野地里兔子的产权故事 在古代的《吕氏春秋》里,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书中说:“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取,非不yù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 也就是说,现在有一只兔子在田野里奔跑,上百个人在后面追着要捕它,这不是一只兔子够100人分,而是这只兔子还没有确定归属。由于归属没有定,就是最道德的尧也会这样做,更何况一般人呢?但是在市场中,到处都摆着正在出售的兔子,过路的人连看都不看它一眼。不是人们不想要兔子,而是这些兔子的归属已经确定。归属确定了,即使是最不道德的人也不会去争之。因此,治理天下国家,在于确定各人的职分。 在这里,引申出一个深刻的产权界定的故事。在缺乏产权的清楚界定的情况下,对于没有归属的财产,一些人总是会千方百计占为己有,有时候即使是很道德的人也会这样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这样做能够获得收益,但不要承担什么成本。比如,公海里的鱼滥捕、森林里的野生动物滥杀等都是如此。但是在个人牧场中,对于牧场的牲畜,人们不是没有yù望要它们,也不是人们不喜欢这些牲畜,而是这些牲畜的产权早已界定清楚了。由于个人牧场中的牲畜的产权界定清楚,人们要想获得它就得通过市场jiāo易的方式进行。牲畜的市场jiāo易其实就是这些物品的产权jiāo易。买卖双方jiāo易的完成也就是牲畜的产权由卖方转让到买方。 用现代产权理论来说,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产权不仅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有什么样的产权安排就有什么样的人的经济行为,产权安排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 很简单,如果一种财产产权没有界定清楚或为大家共同所有,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那么人们一定会蜂拥而至,争先恐后,甚至以武力或其他抢先的方式来多占这些财产。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人为了争夺这种财产可能会打得头破血流,或起码在某种程度上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这种财产的价值在边际上就会被劳力或血汗的代价所取代了。但是这种代价对社会什么好处也没有,因为财产的价值都花在大家争夺财产的过程中,所以对社会而言,这种财产就没有一点净值可言。对于这种财产本身来说,本来是一种有价值的东西,却因为产权没有界定清楚,这种价值却消散在无规则的竞争之中了。这就是经济学所称的“租值消散定律”。 也就是说,任何资源(或资产),如果是产权没有界定清楚而可以让人任意使用,那么这种资源可能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这种资源没有价值,二是即使这种资源有价值,也会被无规则的竞争而让其价值消散掉。如果一个社会的资源都处在这种状况下,那么这个社会不仅会一穷二白,而且连生存都有问题。笔者想,这也许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要进行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如果一块地产权界定清楚,那么这块地就会有地界,有用途的规定,业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 章 主还得对此地付出一些保障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业主就有权决定这块地如何使用,有权禁止外人闯入,有权将生产的收入据为己有,也有权将这块土地出售。如果竞争者要获得这块土地的使用权,就得通过市场jiāo易的方式进行,而且付费的高低决定竞争能否获胜的准则。而个人的天xìng就是在约束的条件下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样,整个社会的资源岂不就能流向最有效率的地方呢?这就是中国为什么要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根本所在。 这就是田野里的兔子所引申出的深刻道理! (2003年10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6节 购房后的成本与效用 购房,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项大事。在住房计划分配时,人们还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购房的重要xìng,但是自从货币化分房后,人们一进入住房市场,就觉得购房是一件大之又大的事情了。但是,对于计划体制下走出的人们来说,能够购上几次房的人少之又少。对于仅是购过一次房的人来说,大多数人对自己购房的经济实力、房子选择的地址、房子的价位及房子的质量等耳闻目睹的方面能够多听多闻,能够尽量地收集更多的信息,以便根据自己的条件做出最优选择。 但是,当人们房子购买好、装修好、入住之后,有多少人会想过购房后的巨大成本与不同的效用呢?住进新房子,如果再加上购上新车,一种有产者的感觉一定会油然而生,但是有多少人想过,这之后会给人带来更大的烦恼呢? 最近,碰到一些年轻人,有的是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几年者,有的刚从外地到北京工作没有几年,他们纷纷进入购房大军。昨天,有一个年轻记者来笔者家采访,笔者问她现在住在哪里?她告诉笔者,就离这里不远的小区。房子是自己用银行贷款买的,还款期20年。她说,住在自己的新购的房子里,心里特别畅快。但是,每天一醒来就是想到如何赚钱还房款,又让人忧心忡忡。 通过银行贷款购房,尽管是近几年才在中国盛行,但在国外早已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了。不过,在中国,特别是在银行贷款购房具有低龄化的特点。在国外,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开始几年一般都是租房,等到有了一定实力之后,才会计划购房。因为,多数人会认为这样做生活的成本会较低一些。可是,国内的年轻人则不是这样想,笔者真佩服国内年轻人的胆识及对未来收入水平的好预期。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未来的收益水平一定会不错,因此,都会轻松地进入购房市场。 但是,这些拥有“三高”(高学位、高收入、高地位)的“精英”们,真正的进入购房之后早已是不堪重负。正如有人所说,“现在我拿命换钱,将来拿钱换命。”也就是说,这班年轻人,尽管对自己的收入预期很高,但为了还房款非得拼命工作,非付出大代价不可。年轻时,住房条件是改善了,但是由于工作与赚钱的压力而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他们疯狂地工作,拼命地赚钱,不仅把人变成了赚钱的工具,把个人生活变成无法化解的压力,而且抑制了个xìng的成长,个人根本无法按照自己的个xìng而作为。大家注意到了没有,那些28~40岁左右的年轻人,碰到他们,无不一开口就谈如何赚钱的。有研究报告表明,这些衣着光鲜、享有高收入高地位的“精英”们在人们羡慕的目光背后存在令人担忧的隐患:像陀螺一样疯狂工作,但内心渴望的是在50岁以前退休,再去做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这就是他们过早购房后所付出的代价或成本。 还有,银行贷款购房不仅要支付一笔不小的银行利息,而且由于每月都要支付房款,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消费自然要下降。为了收入的稳定,一些人只能将就自己现有的工作,而不敢有更多工作选择,从而可能让一个又一个好的机会在自己眼前消失。 同时,人们是否会想到,购房时房价如何,如果大家都蜂拥而入时,房价一定会迅速上升。如果房子是价高时购入,未来的房价下降,房子即使是自住,心理也会压力不小。如目前香港有负资产者近10万人(都是中产者),他们心中压力肯定会比他人高。 如果不购房而租房,并用这笔资金去投资,其情况又如何呢?在目前低利息时代,找到好的投资机会当然不易,但以后还会是这样吗?20年的时间里肯定会有许多好机会。如果投资机会来了,手中没有流动xìng资产,大好的机会只能看着他人作为了。 购房后的成本与效用,购房的朋友对此想过吗?其中还有很多奥妙,想清楚一些,个人生活一定会轻松些。 (2003年11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7节 沉船上的讨价还价 曾有价值1000万元的货船在海上航行陷入暴风雨漩涡中,动弹不得,而且慢慢地在下沉。这时幸好有一艘拖船在附近经过,准备救援货船。但是拖船的船长知道这艘货船的价值,索价900万元才肯施援手。如果货船拒绝的话,拖船会同意救出货船所有的船员,但却让货船沉没。货船同意拖船的价码,货船也拖进了港口。可是,一到港口,货船就拒绝付款,声称海上的承诺是在要挟时许下的。两船争论不下,到海事法庭裁决,裁决认为合理的拖船费是100万元,并由此改变两者在海上达成的协议。 现在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是严格履行在海上达成的协议合理呢?还是海事法庭判决更有效率呢?或者说,在这样情景下,拖船收多少费用才算是符合经济效率,或哪种价格能使大家获得净利益最大呢?由于付款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激励方式,那么我们还应该问,这种价格所导致的诱因是如何来影响拖船和货船的行为呢? 先从拖船的观点来看,他要决定是不是要多花10万元把他在确定的时间与地点救援一艘沉船的概率提高1%。如果拖船可望收到的救援沉船价格至少是1000万元,他会花那笔钱,因为这时10万元的支出会产生至少10万元的报酬。如果货船的价值至少为1000万元,拖船就应该花那笔钱,因为他的行为产生的社会利益至少等于成本。如果社会鼓励他采取值得采取的防范措施,就应该允许他将整艘货船的价值作为救援行为的价格。价格如果低于货船的价值,那么一些利益就会归货船所有。这会产生正外部效应,结果低于防范措施的最适水平。 从货船的行为诱因来看,假如不管拖船做什么,货船有50%的概率获救。货船就得决定船出海会承受什么风险。那么从经济效率的观点来看,货船是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暴风来时仍然航行,遇难的概率假设是2%。我们也假设船只获救时必须支出价格是整只船的价值。因此货船决定出航时的成本,是1%的沉船概率,再加1%必须支付1000万元给拖船的概率。只有在出航获得的利益至少为20万元时,货船才会这样做。 对货船来说,这是正确的计算,却不能计算出符合经济效率的结果。派船出海只有1%的沉船风险,因为有一半的次数会获救。获救使得货船损失1000万元,但拖船相对获得1000万元的利益。所以只要利益超过10万元,派船出海就是符合经济效率的做法。为了使货船这样做符合他的利益,拖船收取的价格应该为零。如果超过零,货船每次承受的风险就给拖船带来正外部效应,所以货船承受风险的次数会低于应有的水平。 这里我们排除了拖船把遇难船拖进港口所花的实际成本,如果把这些成本加入分析,那么能够给货船正确诱因是以避免船遇难的价格,刚好等于实际的救援成本。 可见,符合经济效率的价格有两个,一是货船的全部价值能给拖船正确诱因以准备救援遇难的船;二是价格是救援成本,能使货船避免让船只陷入需要救援的状况。如果低于1000万元,拖船值得去做的行为就会很少。如果把价格降为一半,那么在拖船一方产生一些无效率。同样,如果拖船只收救援成本,而不是收取货船一半的价值,那么拖船出海冒险的理由还是很少,但对他造成的无效率不多。权衡利弊,在于如何使人的行为所产生的无效率降低到最小水平上,符合效率的价格应介于货船的价值与救援成本之间,而该价格很难通过谈判在两者之间达成,法庭判决就在于减少了双方谈判的成本及货船下沉的风险。 在现实生活中,空气污染、飞机噪音、阳光被挡等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jiāo易成本为零,人们讨价还价可以达成一份大家都满意的协议。但在jiāo易费用为正的世界里,法庭成了解决这些纠纷最好的工具。 (2003年11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8节 北京的堵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城市病也就会随之而来,堵车也就成了世界许多大城市的心病。北京是这样,lún敦、巴黎、华盛顿也是如此。但是,同样是堵车,情况则殊异,解决的办法也是不同的。 对不少地方来说,减少堵车的办法或是收进入市区的堵车费;或给愿意放弃开车而改乘公共汽车的乘客获得好处,奖励他们不开车进城;或是筹集更多的资金建城市铁路及地铁。但是这些办法用在北京,或是不能对症下yào,或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那么北京堵车问题在哪里?有人认为,是由于这几年北京的私人汽车发展太快,北京城市居民汽车的拥有量太高;是由于北京的出租车太多,让太多的出租车在大街遍地跑,把本来就不多的道路占满了;是因为北京的道路发展跟不上私人汽车的发展;是由于北京的道路设计有问题等。 这些理由不能说没有道理,北京的道路与私人汽车拥有量与香港特区这个人口稠密、高楼林立的弹丸之地相比,真是天壤之别。香港既没有更多的土地来修筑道路,而且满处都是山,但车流如梭的香港道路却是那样井然有序,北京人看了,一定会感觉到北京随地都堵车的现象为之汗颜。 北京的大堵车原因,如上面所言,如私人汽车发展太快、公共jiāo通不发达、出租车太多、道路设计不合理等都是其中之原因,特别是道路设计不合理,随处可见。一组西直门立jiāo桥,刚造好一两年,车就堵得根本无法走;京昌高速公路许多进出口处辅路段,每天都挤得满满的,但里面的高速路上则空空如也等,这些都是道路设计所导致的严重问题。但是,北京堵车最根本问题还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对作为公共品的道路使用、占用、收费安排与分配上。 道路作为一种公共品来说,它与一般的公共品不同。一般的公共品基本上是一个人的享用并不妨碍他人享用,比如路灯。但是道路则不能,一方面它具有公共品的特xìng,一条路修好了,所有的汽车都可以使用;但一处道路为一辆车使用后其他车则不能使用,道路的使用在某个时点上都是惟一的。而正是这种道路使用的惟一xìng,对道路使用、占用及收费的分配也就决定了道路的堵塞程度。 比如,在北京京昌高速回龙观小区边有一个入口。车辆要进入高速首先要通过一座二车道对流的桥(二进二出,桥到入口仅有1公里),如果两车道能够有秩序对流行驶,那么车流量最大(这里是一个很大的小区,车特别多),车辆也可以在10分钟走完这段路。但实际上,每天早上出行车总是会占上三车道(早上大家赶上班),而入行车仅剩下一车道。而正是这种抢占,往往会使入行车连一车道也都无法使用。而入行车无法行驶,出行车最后也无法通行,这样经常就会出现整个桥的道路根本无法行驶的僵局。而正是这一公里路,如果时间段不合适,花上一个小时才能够通过也成了常事。 其实这正是公地悲剧的一个缩影。面对一块公地,由于大家都免费地占用,最后公地上最后一点资源都耗竭。在这里,道路作为公共品,每一个人都希望优先占用。这就如公地悲剧一样,如果某一时点每一个人都想优先某一段道路的使用,那么,其结果肯定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对这段路使用。这样,道路的资源、个人时间的资源都在这种占用中消耗掉了。 因此,对北京jiāo通资源实行某种程度的限制(或是规则或是货币),才是解决目前北京堵车问题最为重要的一环。而规则的实行,一切都必须依法而行,并对违法者实行严厉惩罚。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车辆安全行驶和道路的通过率,缓解北京堵车问题。 (2003年11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9节 信用的物有所值 近期以来,信用问题为国人十分关注,无论是股市上的做假造假,还是经济中的欺诈行为,都成了人们经济生活中难以忍受的事情。因此,减少国人信用之缺失,确立好的市场秩序成了人们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信用是真的这样重要吗?既然信用是那样重要,那么它的价值又何在? 我们可以先来看,如果我请你在我的土地上盖一间房子,我们讲好的价格是10万元。如果我先给你10万元钱,在没有多少约束的情况下,我就会想,你是否会拿了10万元钱不盖房子就跑了呢?假定我怕你拿了钱就跑,要你把房子盖好以后再付款。但等你把房子盖好之后,我又向你压价,说你盖的房子不好,不符合先前谈好的条件,而房子又盖在我的土地上。如果你不接受这种压价,那么你就得把房子拆掉,损失肯定会巨大。可见,在没有信用的情况下,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可能承担其利益受损的风险。 但是,在有信用的情况下,其结果就截然不同了。在许多商店里购衣服,商店保证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4 章 购的衣服不满意可无条件退货或退款,特别是那些名牌专卖店更如此。因为商店里的老板非常清楚,你不会为了他不退钱这样的小事而告上法院,如果这样做所花的时间与精力一定会比衣服所付出的成本要高。商店的老板会退货或退钱,是因为不想惹上欺骗顾客的名声,其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信用。而店里来的回头客多了,生意自然好做了。 在不少服装专卖店,顾客退货还款是经常的事情,因为金额不大、问题简单,而且商家为了有回头客,一定会以自己的信誉来向顾客保证其产品的质量。但是对于那些jiāo易金额比较大、质量比较不容易识别的产品来说,信誉的重要xìng显得更为重要了。比如,建筑商同意房子盖好才收钱,而房主等房子盖好之后压低价格,还事事找一大堆借口。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法院这样的第三者也是很难裁决谁对谁错。退一万步说,即使他人认定你不对,这也没有关系,因为,短期内你不会打算再盖一间房子。对于购商品房的人也是这样,因为个人购房后短期内也不会打算再购房,开发商要欺骗也就是不容易的事情了。对于那些jiāo易金额大,产品质量无法识别的情况,信用是维持jiāo易最为重要的事情。 据有人研究表明,美国的钻石市场,都是由正统的犹太教徒所控制。在这个市场中,jiāo易者几乎都不用借法律体系来履行彼此的约定。一般来说,在钻石市场,钻石的买卖通常是以大笔金钱来jiāo易,人们不会先检查、秤重和检验每一颗钻石。因为,在该市场中会请当地公正的拉比来仲裁争议。如果某位钻石商认为另一钻石商欺骗他,他可以把争议提jiāo给拉比。要是拉比做出对他有利的裁决,但另一方拒绝赔偿,后者便无法再立足于该行业,因为没有人会再信任他。除了经济制裁外,更有社会的制裁,大部分朋友、亲戚都会将他视为骗子。因此,钻石商在一笔jiāo易上愿意承受的风险,有一部分要看对方在行业的经历时间,以及如果他被逼离开这行业会造成多少损失。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到,信用是个人与社会jiāo易中的无价之宝。在有信用的情况下,jiāo易才得以进行,jiāo易成本也会很低,这时才能获得个人的利益。如果不讲信用,最后损失的不仅是他人,而且是自己,整个社会与个人的利益就在这种没有信用中消失掉。国内许多市场的情况就是如此。 (2003年11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0节 并非不要命的抢劫 前几天外出,当笔者的车高速行驶在二环主路上时,前一辆车忽然停了下来,笔者连忙急刹车,差点搞得措手不及。笔者摇下车门,定睛一看,只见在前面那辆奔驰车有两个年轻人正在打开右边副驾驶车门,拿着车上的提包就跑。车主奋力反抗与追赶,但无济于事,两个抢包贼很快就消失在楼群里。 后来事主到派出所报案。他说,本以为是一个横穿马路的年轻人,谁会想到,在高速行驶的二环主路上,他们竟是抢包贼,这些人真是胆子太大了,简直是要钱不要命! 这些抢包贼真的是要钱不要命吗?他们的行为真是非理xìng了吗?其实,并非如此,这些人之所以这样做,都是经过反复思考而后行的。也正是这种出其不意的方式让他们的行为得以成功。 像这样的抢包贼,并非平时所看到的那样偶尔小偷小摸,顺手牵羊的人也,而肯定是经常作案的人。他们行抢前,肯定会周密地考虑,计算行为的风险与收益。比如,他们要考虑在车辆高速路上可能会被车撞的危险,要考虑即使不被车撞也可能被jiāo通警察逮住的风险,考虑抢不到包而被警察抓住的风险,考虑抢到包后物不值钱的风险,而获得的收益就是抢到的包物有所值。而只有这些风险所带来成本低于抢包的收益时,他们才会这样做。 但是,这些抢包贼同时也会考虑,在高速路上行走,开车的人一定会让行人,这样他们被车撞的几率不会太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几年来,有多少人是在北京的环线上被车撞的呢?对于jiāo通警察,一般只会在道路堵塞的地方出现,很少会到道路畅通的地方来,特别是高速行驶的环线主路jiāo通警察更是不会光顾,这样他们被jiāo通警察逮着的机会也相对要少;还有高速行驶的路上,其周边的警察一定不会太多,加之路上开车的人也比平时在市场或街上的人少,车主一般都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车出来协助抓人,从而也就减少了抢包人被警察逮住的风险。 在这些因素被排除之后,如何找到一个物有所值的包就最为重要了。可以说,在快速行驶的路上,抢包贼光在路边等是不容易找到目标的。因为,等他们发现目标后,目标早已走了。估计一定有人在前面呼应。当他们的同伙在前面发现目标后,立即电话告之。所以他们一箭中的,直接奔向了奔驰车。由于抢包贼对当地的环境很熟悉,得手后立即逃得无影无踪。早几年,深圳到广州的大巴经常遭抢劫,笔者想这些犯罪者行为前都是会经过严密计算的。 这些抢包贼为何会这样容易得逞?一是人们基本上以常识思考,只会面对车辆行驶中的不确定xìng(如开车可能撞到他人的车),而没有面对来自其他方面的不确定xìng,这样也就不会预想到抢包贼会在这样的地点、这样的时间出现,从而为抢包贼提供了下手机会。如果车主对这事有所警惕,把车门锁上,包被抢的几率就会大为降低。还有,由于维持社会治安的成本存在,街上路边流动的警察都是十分有限的,在出事少的地方(特别是高速行驶的主路上)警察不出现也是必然的。但是如何减少犯案的机会,公安部门也可以采取一些方式来补救(如相应的教育等)。再就是犯罪的阻遏成本问题,如果犯案者被抓的几率小,而且处罚成本低,那么案犯犯罪的行为就会多,反之亦然。 看起来,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其中包含许多经济学的问题,人们多思考一些一定会启示良多。 (2003年11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1节 公与私的生意经 在转轨的中国经济中,国有、国营,民有、民营,总是jiāo织在一起。但是无论如何jiāo织,两者做生意时的天壤之别随处可见。而正是这种生意经的差别也就决定了当事人的成功与失败。 最近北京的五环路全线贯通了,书记市长的剪彩、公司的庆贺、新闻的采访报道,真是好不热闹。不过,路是通了,大家庆贺了,路边地产也开始升温了,但是五环高速路上行走的车辆则是寥若晨星。而在五环的辅路上,在相应的四环路、三环路上高峰时仿佛都成了一个停车场。道路的拥挤无以复加。 在jiāo通十分拥挤的北京,为什么新开通的五环路没有多少车辆行驶呢?据这几天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问题就是在于五环路的收费过高。对此社会议论纷纷。有人就认为,五环路的收费,造成了国家投资的浪费,如果不改革收费体制,一定会降低五环路的使用效率,减少投资收益。 但北京首都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却说,五环路的收费标准是按照投资大小,多少时间收回投资而计算确定的,如果降低现行的收费标准,甚至于不收费,那么对整个五环路的投资就无法按计划收回。如果投资不能够按计划收回,那么北京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就无法得以持续。因此,维持五环路现行的收费标准应该是公司最好的选择。 其实,这样一种说法无论是学理还是在实践上是没有一点根据的。因为,尽管五环路的投资大,单位投入成本也高,如果这是一种完全垄断xìng产品,企业以成本定价并且定得最高,消费者也必须购买;如果这是一种可替代的产品,企业还是以高成本定价,那么消费者一定会寻找替代品,这种产品自然会从市场中退出。在后一种情况下,企业要想收回其投资是根本不可能的。 五环路修通后,其投资成本是固定的,而且早已沉淀了下来。收回投资的快慢,不在于产品收费高低,而在于收益大小。收益大,投资收回的时间就短,反之则反是。而五环路作为一种可替代的产品,收益的高低完全在于价格高低,如果收费过高,使用者少,其收益自然减少。目前,首都公路公司希望通过高价的方式尽快地收回投资是与供求法则相悖的。 而公路公司为什么会这样做?就在于国有经营,公路的经营不会把成本与收益归结到使用者身上。无论对公路公司来说,还是车主来说,整个效率都在这种经营中消耗掉了。 对于私人经营来说,情况是截然不同的。笔者前几天从香港回北京,准备在深圳搭飞机。一出罗湖海关,就有人迎上来,问笔者去不去机场。如果去机场,可以搭他们出租车前往。笔者问去机场多少钱?他告诉30元就可以了,4人合乘一个车。 笔者一算计,如果搭机场巴士,从罗湖到华联大厦乘出租车费用要17元,再到华联乘巴士到机场要20元。而现在他给出的价不仅比自己乘巴士少7元,而且时间上、便利上也要优越许多(如时间花得少,也减少在路上转车搬行李的劳累)。对于出租车来说,4人拼一车,去一回机场花时间一个多小时,收益120元,比街上找客收益要增加一半以上。 也就是说,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出租车jiāo公司的费用是一定的),出租车的最优行为就是收益最大化。而要收益最大化,靠欺诈拐骗肯定不行。一则有行规约束,二则有市场约束(因为市场中的欺骗随时都会被发现,一旦发现其代价肯定不小)。惟一的出路就是在增加消费者的效用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收益。出租车司机动的脑筋就在这里。而这也正是私人经营活力所在。 可见,如果北京的五环路也以私人方式来经营,收费与回报的问题不也就迎刃而解了吗? (2003年11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2节 电视采访的收费 现代社会,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节目也越来越丰富,政治的、经济的、生活的、社会的等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与评论扑面而来,但是人们是否想过,这么丰富多彩的节目除了电视台本身自己做的节目之外,还有许多是通过采访专家、名人及种种社会人士而制成的。 在市场经济中,对于专家与名人来说,不仅知识是值钱的,而且时间也是有价的。对于电视台的采访,专家们不仅要贡献知识,也花费不少时间。既然有花费,那么这种对专家与名人的采访会不会付费,如果不付费,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付费,这个市场是如何定价的?市场的供求法则在这个市场中是如何进行的? 在日本与中国台湾,如果电视台对一名专家或名人进行采访,被采访者一定会收到一笔可观的报酬。可是在香港特区,情况就有差异了。有些电视台邀请嘉宾参加一些评论节目会给一些报酬,但不少节目则不会给报酬。在北京,其情况也与香港较为相似。为什么一些电视采访会付给专家报酬,而另一些节目则报酬为零呢?看来这完全是市场的供求法则决定的。 对于名人来说,他之所以成为名人,当然是各种媒体传播的结果,而电视则是最容易成为名人的一种传播方式。因此,名人到电视台做节目,有没有报酬对他们是不重要了,因为,他们做节目并不在于做节目时所获得的报酬多少,而在于通过电视如何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扩大自己的影响,有些人甚至自己出钱,也愿意争取做节目的机会。 因为,这样能够增加与积累这些人的无形资产。而这些无形资产则是他们的财富了。既然有人做节目不要付费,那么电视台为什么一定要支付这笔费用而增加其运作成本呢? 但是,电视台要找的不一定都是这些名人与社会人士,否则,观众所获得的信息与知识就太平平常常了。因此,观众们更需要一些专业人士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专业意见。对于这些专业人士,如果也是如名人那样不付费给他们,就不一定合适。专家们是否如名人们一样频频出镜呢?可能情况会有不同,因为,做不做电视节目对专家来说没有什么利益,他们也不需要靠频频出镜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与增加知名度,反之,频频出镜还要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 对此,如果我们做一点经济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了。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如果做节目,电视台不支付报酬,那么所做的电视节目肯定是一些简单即时回应的访谈。因为,这些节目不需要花上太多时间与精力,更不需要为了做这个节目准备什么,只是电视台的记者来时即兴而做。这样做即使会浪费一些时间,但也会有助于提高专家的知名度,增加个人的无形资产。成本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也相配,否则,专家们一定会不接受电视采访。 但是,对于一些专门xìng的节目,专家们不仅要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如对要讲的问题重新温习与准备,而且每做一次节目要花相应的成本,如花一定的时间到电视台,路途的jiāo通费等。而且,尽管有不少人也愿意免费去电视台做这类节目,但是能够做这类节目的专家是十分稀少的,电视台肯定会选中再选。如果电视台做这样的节目也不付费的话,那么要选到真正的专家的可能xìng不大。因此,对于这类节目,电视台要想做就非付给专家们报酬不可,否则,或是滥竽充数,或是真正的专家根本不会前往。 人的行为看上去就是那样简单,但简单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经济分析。这就是经济理xìng原则。 (20003年11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5 章 月30)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3节 劣币岂可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good money )也称为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据说是由英国的格雷欣于1559年提出而命名的。格雷欣法则源于在金本位制度下,本身以贵金属铸成的货币,其质量直接影响货币的价值,人们倾向于保留完整的新货币,剩下残旧破损的货币在市面上流通。由此引申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允许两种货币流通,而这两种货币又有优劣之分,那么劣货币(价值较低的)就会将优货币(价值较高的)驱逐出市场,以致无人使用优货币。在这里,格雷欣法则是假定两种货币有着公开兑换率(但这种兑换率不是市场决定的),从而使两种货币的价值不在一个均衡点上。在这种情况下,到市场购物,每个人都会抢着使用价值较低的劣货币,而优货币就慢慢地退出市场了。 在香港市场,如果以港币的流通xìng、可自由兑换xìng及币值较高的情况来看,港元应为“良币”, 而以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币值较低及流通范围小则称之为“劣币”。最近,央行同意香港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也就是人民币正式在香港流通了。如果从两币特xìng与香港所发生的情况来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正在香港出现。 从香港1997年回归以来,随着两地经贸关系、人文往来、民众旅游的增加,特别是香港开放内地民众自由行,人民币早已成了香港的第二货币。人民币在香港广泛的使用,促进了香港零售业的发展,带活香港的经济。而且随着香港各行业商人抱有对内地民众到香港旅游带来无限商机的憧憬,除了不少服装及化妆品连锁店以一兑一汇价吸引旅客购物外,越来越多的商户表示欢迎使用人民币,兑换率要比正常汇价还要优惠。 目前,在银行,港元与人民币的汇价比价是100∶106,如果以一比一兑换,使用人民币可获得超过6%的折扣。在目前世界低利率、低回报,经济低迷的年代里,6%的折扣不能不说是十分吸引人的事情。如果香港的店铺都这样大量使用人民币,那么港元自然会退出市场,即劣币驱逐了良币。 但是格雷欣法则真的成立吗?我们可以看到,在优、劣两种货币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买者当然是愿意付出劣币,但问题是,卖者为什么愿意收取劣币呢?除非卖者或是不知情或是不理xìng,否则他一定会对劣币敬而远之。如果要卖者收劣币,那么他所卖物品的价格一定会提高,用以补偿劣币的价值;同时,以良币购物时,价格会较便宜。 比如,最近香港的《苹果日报》在报头上印有“只售港元六元,人民币六元”,而且其他一周传媒系列的报纸杂志都可以以同样的方式用人民币来付款。对于精打细算的香港市民来说,选择人民币付款肯定是上乘的做法。但是市场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如愿以偿。在香港的报摊,报贩们都表示不欢迎顾客使用人民币,甚至于表明只收港元,原因是报贩向代理商jiāo涉时手续十分麻烦。 报贩表示,收取人民币后,需向代理一周传媒的出版社报数,查证后才获准以人民币兑换成港元。因涉及汇率差价,如果人民币的金额大,代理商就会质疑报贩“虚报”,怀疑报贩从中赚取汇率的差价,因此,除非顾客强烈要求,否则报贩只会收取港币。而且购报读者多为香港人,买一张报纸差价又小,因此,人们也就不在乎一定要收港元了。 但是,如果香港店铺广泛使用人民币,而且港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为1∶1。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价格的优势让店铺里生意大增,而且店里的业绩也大为改善,那么所损失的6%差价损失可能补偿回来。如果店里的业绩没有改善,那么问题就来了,卖者或是在物品的价格上做手脚,或是会拒收人民币。最后还是劣币退出市场。 也就是说,由于jiāo易费用或信息费用的存在,最后还是良币驱逐了劣币。如果jiāo易费用不存在,那么格雷欣法则当然可以大放光彩。在jiāo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用优币的人可以将物价压低,用劣币的人亦可能要加价,正是这种讨价还价,用任何一种货币也就没有区别了。 目前,我们社会中经常会看到盗版光盘代替正版光盘,欺骗驱逐诚实,好的东西往往容易被不好的东西所取代,何也?是因为劣币代替良币吗?其实并非如此。 拿盗版光盘来说,为什么越是打击盗版光盘该市场越是繁荣?并不是由于盗版光盘质量差而来代替质量好的正版光盘,而在于从光盘使用来说,由于现代光盘制作技术的普及简便,无论是正版的还是盗版的光盘在使用上是没有多少质量差别的。但是从两者的价格上来说,由于正版光盘强调知识产权的成本,追求巨大的超额利润,使得正版光盘售价十分昂贵。这就是为盗版者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利润空间。即使是在法律上对盗版光盘打击得十分严厉,但受暴利之驱使,盗版者仍然会冒着巨大风险从事盗版光盘活动,而购买盗版光盘,消费者则只是花微小成本就可以获得正版光盘之效用,盗版光盘市场就自然盛行起来。 这与劣币驱逐良币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而在股市上为什么欺骗行为会盛行?并不在于这种行为有市场,而在于相应的制度安排对这种行为打击处罚不严厉,市场上欺骗行为所获得的收益往往会大大地超过可能受到惩罚的成本,特别是对这种欺骗行为惩罚成本微乎其微时,市场上的欺骗行为也就盛行了。 许多事情从外表看似乎有理,但实际不然。许多事情外表上看有相同的特征,但实际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2003年11月24日)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4节 从价格歧视中获大利 在新古典的市场中,一种商品,同样的质量,同样成本的价格,在同一地点jiāo易出售,其价格肯定是相同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个市场就是无效率了。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价格歧视(即同一商品、同一成本,在同一地点与时间卖出不同价格)的现象则到处可见,而正是这种价格歧视成了卖者谋取利润最大化的不二法门。从张五常教授年宵之夜香港街头卖桔,到不少旅游地点货品不标明价格,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漫天要价,北京近郊出租车黑车随地喊价,都是价格歧视例子。 张五常教授曾在年宵之夜在香港街头卖桔观察到:顾客都知道在街头是没有不讲价的市场,因此,卖者无论报出多少价,顾客一定会讨价还价,很难以不二价成jiāo。在这种情况下,卖者知道开的价总是会压低的,而每个顾客所获得的信息不同,所以成jiāo的价格也就殊异。对卖者来说,他希望以最高的平均价格及时地把手中的货品卖出。对买者来说,则希望自己所买的货品价格是最低的。在这样的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实际上买者出价买得货品从30~80元不等。正如张五常教授所说,他们几人年宵在香港街头卖桔,如果没有价格歧视,生意是很难不亏本的,而价格歧视出现,则让他们获利收场。 前几天笔者到一个地方去旅游,在旅游点看到路边上小店里货品琳琅满目,特别是各种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更是应有尽有,但是对于这些货品没有一家店是明码标价的。货品的买卖为什么不把价格标明清楚呢?这样不是可以让顾客购买更方便吗?其实,这里有它的奥妙,其奥妙就在于如何在价格歧视中获利。 当时,笔者走向小店,准备看看有什么东西可买。刚一离开队伍,导游小姐就提醒我,小贩都会开天价,如果挑选到合适的货品,还价时一定要压低一半。导游所言不虚,笔者每次问价,店主一定会看着我数秒钟后才开价,并以此来探究我可能的底价在哪里。最后,我看中了一个铜币,压价一半25元购得,但是其后一个老外,同样的东西则是花了60元。同样的东西就是存在如此之大的价格歧视。 这里店主,别看他们生活在边远的地方,但他们定价策略却是很高明的,即把价格歧视原理运用得得心应手。因为,在信息完全的市场中,如果店主货品定价比他人高,那么顾客就会跑到其他的店里去买。但是在游客云集的地方,店主不愿意明码标价,就在于游客既无法获得购买货品的信息,也无法识别货品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店主单一定价,如果定价太高,那么许多顾客可能不购买这里的货品,如果定价过低,又不能从那些愿意出高价的顾客手中多赚钱。而随市就价,不同的人出不同的价格,通过讨价还价来探究每一个顾客愿意出价的底线,把货品的价格定在顾客愿意出价的底线上,这样店主就可以获得大利了。 价格歧视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课题。按照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的分析,要实施价格歧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就是要将市场或顾客分开,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二就是付不同价格的顾客的需求弹xìng必定有所不同,即付高价的弹xìng一定是很低的。但是,由于价格的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成本很高,只要买者相信自己已议定价是便宜的,买者就不会再花时间去查询及公布自己的买价。而信息少的付价较高,但信息的多少与需求弹xìng是没有一定关系的。正是理论上的条件有特定约束,在市场中,价格歧视则随处可见。 正是这种价格歧视,对卖者来说,成了赚得高利润的不二法门;而对买者来说,如果是讨价还价高手,不也是可以购最低价的货品吗?读者看此文有何想法呢?不妨在实际中一试。 (2003年11月22日)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5节 美色的供求法则 当你在繁华的大街上,一群美女迎面而过时,你会看到什么?当你在上层社会的生日舞会上,成群上百的淑女们穿着华贵的晚礼服在舞池翩翩起舞时,你能注意到什么?还有,当你在西班牙的海滩,成千上百的美貌女郎赤身luǒ体沐浴在海边阳光之下,你又能够观察到什么呢?笔者想,如果以正常男人的心态,你可能什么也没有看到,特别当这一场景在眼前消失时,这些美色也会随之dàng然无存。 但是,在地铁乘车时,如果你站在站台上,在涌动的人流中,当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突然映现在你的眼前时,你的心灵一定会在陡然中颤动,少女的印象也很快会映入你的脑际。她的美丽与清纯、她的音容与笑貌、她的衣饰与打扮——一个意想中的漂亮女孩一定会进入你的记忆中。她太美丽啦!这个漂亮女孩的形象瞬间就把你定格在原地上,静静地看着她在你眼前飘然而去。这时,尽管你会站在那里目送这个女孩飘然而去,但是这个女孩美丽的形象却很难在你记忆中消失。 还有,在那灯火通明的舞台上,几十个翩翩起舞的少女为漂亮的女歌手伴舞,人们的注意力为什么仅是放在漂亮的女歌手身上,而对这些伴舞的少女则视而不见?再有,在一个反映鸦片战争的电影故事中,当一个年轻fù女冒着qiāng林弹雨、带着少许粮食走进浴血奋斗的前线,整个战场的年轻士兵都聚焦在她一个人身上,何也?上述这些男人对美色的情绪波动与反映,正是美色的供求法则所导致的结果。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母亲对穿着十分xìng感大胆的女儿说,“你这样会很吃亏的。”如果你是一个男人,你听到这话之后也许会想,这有什么吃亏呢?既然她自己喜欢,别人只是多看几眼又会对她有什么损失呢?但是,如果能够从美色的供求法则来思考,该母亲之言则道出了经济学的大道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道貌岸然的人之外,大多数男人都不会介意在街上见到的美女穿得很暴露,他们可能把这些看做是一种不用付钱的免费午餐,只要不被误会、不刻意做点什么,远近处欣赏之,男人们无论看多少眼,也不会以为看了美色后对她有什么损失。 但是,多数女人的反应则是不同的,不少女人一定会对那些暴露太多的美女说三道四,甚至于会骂之,“这个女人太贱!”正是骂这种“太贱”,也许正好道出了美色的供求法则。因为,按照经济学的供求定律,某件物品的供给太多,它的价格就会下跌,如果美色街上供应太多,在街上随处可见,那么男人对美色的吸引力或价值自然下降。街上成群的美女,西班牙的海滩出现的情况正是如此。 如果该女子美色的价值下降,也一定会殃及其他女人的美色,其他女人美色的吸引力同时受到影响,她们由于缺乏受男人的注意而贬值。当然,也有些自以为有姿色的女人,以为自己美色超越群芳,不需要把自己纳入这类美色的竞争中,因此,对他人暴露多少她也不会太在意,我行我素。但是,对大多数女人来说,则没有这种雅量。 如何让女人的美色既对男人有吸引力,又不是大量供应,这也就为商家提供了种种的商机。因为,对于希望靠衣着来吸引男人的女人来说,既不想穿得太保守,否则女人的美色与xìng感对男人则视而不见,穿得大胆又怕美色供应太多,自身贬值。面对这样一个窘境,服装设计师就设计出了种种不同的时装,让美女们在不同的场所、不同时间穿着不同的衣服,从而显示出不同的美色。人们只要看看各种时装美色所暴露的差别,男人就知道该是什么场合,从而男人也可以根据情况表现出自己不同的风度及对美色不同的需求。 同样,目前世界上为什么关于女人的杂志会越出越多?而且销售量越来越大,特别是这些杂志会使一些年轻女孩趋之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6 章 鹜,就在于它们能够为女人们的美色如何显示出来献计献策。这些能够告诉女人应该如何暴露、如何来化妆、何种方式对男人最具有吸引力。试想想为什么美容业会如此之火暴?为什么女人的化妆品市场会越来越大?而且这些市场的产品都是价格不菲,何也?就在于商家知晓美色的需求法则,并从中找到了无限的商机。可以说,恰到好处的美色市场则带来许多行业的繁荣。 其实,在生意场上,商机随时随地都存在,问题就在于如何寻觅这些市场的需求法则。美色,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同样存在着需求法则,商家也就是在这种需求法则中找到了生机。 (2003年11月22日)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6节 游刃于理论与现实之间 ——读钱颖一的《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要颖一把所写的论文汇集成册,还是在笔者1996年组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学学术论丛》时(这是一套专门收集海外留学的经济学人的丛书,最早有汪丁丁、徐滇庆、杨小凯等的著作),就找过颖一,但是那时他没有答应笔者。颖一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留学欧美最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能汇入这套丛书,笔者一直感到是个憾事。但是,颖一的《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出版,尽管比笔者所希望的晚了一些,但是一收到此书,这些年来心中的憾事也就烟消云散了。 与颖一jiāo往已经有多年了,1993年读到他的《企业理论》后就在想方设法与他联系,后来有一些通信,而第一次见面是在1999年颖一来香港大学,张五常请他到梁求踞楼饮茶,我在旁边作陪。那天下午,大家面对着维多利亚港的海景,加上张教授xìng情所致,大家海阔天空聊得甚欢。颖一那次去香港,是希望转战香港,以自己的才学更好地来报效国家,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谈成,从而也就失去了一个更好地向他请教的机会。 收到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书,其中的每一篇文章笔者早就阅读过,重新温习之,更加感到颖一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颖一对现代经济学理论十分娴熟,无论是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马斯金的现代激励理论、科斯的制度经济学等,这些理论在他手上信手拈来,就能够用很浅显的语言道出现代经济学许多深奥的道理。 比如《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一篇短短的文字,就把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工具xìng的作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前沿、现代经济学最为重要的文献及读者应该关注的问题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阅读此文,无论是最初入门经济学的人,还是教经济学的教授,一定会被现代经济学的魅力所吸引,一定会重新审视自己以往对现代经济学的认识,重新找到自己对现代经济学的关注点。笔者涉猎经济学多年,当读到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该文所显现出的理论上的震撼同样深深地打动我。笔者也就如初入经济学门道的学生一样虔诚地反复阅读,并以此为基点来看自己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来看自己对现代经济学问题与文献的把握。而且,笔者还要求我的每一个学生,一定要反复阅读该文,以加深个人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 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刚上大学的时候,买到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教授的《中国哲学史(第一卷)》,一买到手,翻之一阅读,就无法放下,直到花了一天一夜把此书读一遍。读该书时学理上的震撼、心灵上的快感及文字上优美的感受,让笔者20多年后仍然难以忘怀。因为,一本好的书,一篇好的文章,它像人们喝了一杯上乘的清茶,永远地沁人肺腑,融入人的心田。《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也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永远散发出沁人肺腑的芳香。冯友兰先生的书之所以如此为读者厚爱,就在于他对现代哲学精湛的理解,在于他对中国文化深厚的哲学渊源,否则,冯友兰先生要写出这样深入浅出震撼读者心灵的书是不可能的。正如冯友兰先生一样,颖一的文章写得那样备受读者所青睐,也在于他对现代经济学理解的透彻,在于他能够游刃有余于理论与现实之间。 正因为颖一能够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所以,无论是对现实的经济现象的分析,还是对经济理论的理解,都能够入木三分,显示出独到的慧识与洞见。比如,对市场经济,当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人们往往会把市场经济理解为一种价格机制,理解为一种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机制。因此,在一般人来看,凡以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就是市场经济,而凡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的方式就理解为计划经济。而市场经济则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其实,这样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也没有什么错,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为什么以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同样可以无效率、有些市场经济国家同样不能得到好的发展?而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这只是我们看问题仅看到事情的表象,而没有把握问题之实质。在颖一看来,由于各个国家的制度安排、法律规则等方面的约束条件不同,这就使得市场运作机制在不同的国家其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市场经济有“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之分,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的。而法治就在于约束政府,在于约束经济人之间的jiāo易行为。这样法治就造就了一个有限与有效的政府。政府就成了整个市场“守夜人”。由此,好的市场经济自然涌现。否则在一个“以法治国”的市场经济中,法律成了政府管制民众、牟取私利的工具,坏的市场经济也就此产生。当人们把该问题道明之时,看上去十分浅显的事情,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同时,也把法治、市场、政府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展现出来。 可以说,整本《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文章,无论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银行体制的分析及对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的建言,都是通过这样一些十分浅显的道理来说明深刻的问题,处处都有思想,处处都有智慧。本书对市场、政府、企业、法治等等的分析就是这样出神入化,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 (2004年1月11日)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7节 实体经济的繁荣好于统计数字 2003年中国GDP增长达到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6%以上,特别是2003年前三季度的银行信贷超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过热声音呼之而来。因此,2004年中国经济是否能实现软着陆也就成了国内外十分关注的大问题。可以说,对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尽管近来学界与媒体争论纷纭,论说也众多,而且以公布的数据来比照,也确实让人有中国经济过热的感觉。在早些时候,笔者也对国内经济过热深信不疑。因为,看看已公布的一些统计数据,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有过热之嫌。不过,春节到杭州一游,发现浙江经济的实际情况可能比统计数据要好。看到浙江经济如此繁荣,以此来参照,国内经济争论是否过热,其实早就不重要了。 春节到浙江的余姚,无论是从退休的老人口中,还是企业老板及政府官员的言语中,茶余饭后,听得最多的是,2003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一年。民众、企业、政府的所见所闻,经济增长随手可触。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满街而跑的出租车、街上商场涌动的人流、市场与超市中排着长队的购物人群,你就能够从中感觉到该地经济发展之繁荣态势。 据了解,余姚这个人口仅有85万左右的县级市,2003年GDP达到260亿元,人均产值3万多元;2003年财政收入超26亿元。而且据了解,附近的萧山、慈溪、绍兴、宁波等地的经济形势比余姚还要好。笔者乘车行驶在杭甬高速公路上,看到萧山、慈溪、绍兴等处所建的一栋栋西式的洋楼,尽管洋中带土,但该地区西式洋楼之多、之豪华国内没有任何地方可以与之比拟(这些洋楼多是四五层,外观十分豪华,面积大都在400~500平方米以上)。可以说,这些洋楼正是当地经济飞速发展与繁荣的象征。 在余姚,你可以看到江南这个小小县城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不仅出租车遍地都是,而且各种名牌小汽车也汇集于此。你行走在街道上,一辆辆奔驰宝马车时不时地映入你的眼帘。据一位亲戚告诉笔者,在余姚下面一个叫朗霞镇的地方,就有奔驰车几十辆。而且对于一般的小老板来说,开上一辆奥迪车早已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了。而且如果你开车行驶在街道上,北京那种塞车的情况也时有出现。这不仅映shè出刚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讲排场的文化,也映shè出当地民众的富足程度。 笔者曾与当地一位超市老板一起吃饭。在席间,他告诉笔者,2003年是他们企业发展最快的一年,而且这一年发展应用“飞速”来形容,其营业额增长1倍以上。其中有一部分是价格上涨的因素(如与粮油产品相关的商品价格在12月份上涨了30%),但更重要的是民众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比如,在春节前的几天,超市里购物就如抢购一样,人山人海的购物者、收款台长长的队、购物者一车又一车地把东西买走。看情景,如果不是各种物品十分丰富,超市里的商品一天就会抢购得精光。这种现象不仅折shè出当地生产与市场之繁荣,而且也表明民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支配收入增加及消费需求迅速扩张。 笔者也曾经与几个企业小老板jiāo谈过,他们谈及自己企业成长过程、现在情况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一家生产电瓷煲的企业,2003年的产值达2亿多元,其主要产品出口美国,而且他们对自己未来发展充满着信心,目前正在向多行业扩张。另一家生产同步传动带的企业,只是在4年前借亲戚35万元起家,第一年产值就达到近100万,第二年达到200多万,第三年达到400多万,2003年产值过600多万,他预计2004年产值将达到800万~1000万元。可以说,浙江的不少地方,这样的企业星罗棋布。 就这样一种生产一个小小部件、产值又不高、企业规模又不大的企业,为什么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崛起?最为重要的是浙江这些企业适应了刚出现的新型分工格局。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分工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由部门间分工转变为部门内产品分工,再转变为同一产品产业链分工,由此形成了新型分工格局。这种新型的分工格局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化,即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如余姚临山镇生产的电话按钮其产量占全国市场的8%,陆埠镇水暖配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绍兴纺织产品企业就有4057家。目前浙江省上下已经看到这种产业集群的优势,在未来几年中会进一步得到强化。也正是这种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成了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动力。 浙江经济的繁荣还表现在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上。这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余姚的房地产热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整个春节,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在谈论房地产这个话题。问问买了房子没有?买的房子升值了多少?据了解,近两年来,该地商品房的价格上升了1倍以上。曾有人告诉笔者,1999年上半年购买的一套二手房,花了6万元,到目前如果出手可以卖到18万元了。有一位朋友2002年购买一套期房,购买时的价格每平方米不到2000元,去年下半年jiāo房并装修,目前该房子的价格已经上升到每平方米5000元以上。在目前余姚,不少人正在炒作房子,除了期房,已经无房可购了。这里面既有房地产炒作之嫌,更重要的是说明了房地产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当然,该地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改革的滞后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哪一个地方政府改革走在前面,哪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就会加快。有朋友告诉笔者,为什么余姚的经济发展不如萧山等地,最重要的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理解程度不如那些地方好。而且政府触角伸到地方,其资源运作的低效率就可能出现。比如,在土地的批租问题上,目前成了社会反映最为突出的方面。 总之,这次春节到杭州一游,从当地经济的繁荣状况来看,实体经济的发展比政府统计数字要好,而且这种发展态势会越来越好。对于这种发展态势,笔者想不是要如何让其经济软着陆,而是要破除政府改革滞后之障碍,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微观环境,以增加企业发展的活力。 (2004年1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8节 一票难求:短缺的是什么 “排队!”“排队!”北京西客站延绵几百米的排队。为什么排队?车票短缺。有人形容,在一年一度的春运高峰的到来,在国内各大城市火车站的一个共同现象是:一票难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品的过剩早已成为各国无法解决的难题,扩大内需也成了各国经济得以发展的主题。对中国来说,从1998年开始扩大内需也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最大国策,无论是理论界的讨论,还是党的红头文件,扩大内需哪一方面不成为人们的共识呢?但是为什么会出现火车票严重短缺?为什么会出现商品房的价格炒上了天?等等。 很简单,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凡是可贸易的产品(即该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7 章 品可以进出口的,如电视机)都供应充足、竞争激烈、产品普遍过剩;而不可贸易产品(如车票、房子)则出现短缺,为什么价格居高不下。何也?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制度短缺也。 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可贸易产品来说,它要在市场中获胜,就得在全世界市场中寻找最有效率的资源,就得无时无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就得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寻找自己产品市场的生长点,否则一定会被市场所淘汰。 而对不可贸易产品来说,它的市场永远只能限制在国内的环境下,而国内市场环境与市场的游戏规则也就决定这些产品的质量与价格。例如,笔者从自己多次往返香港的经历中,发现一张由香港来北京的往返机票,如果从香港购买,1800港元甚至有时比这还低,但是笔者从北京购买,从来就没有低于3700元,何也?因为,在香港,机票的价格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但在北京则不然,价格的高低由主管部门来指导,根本与市场、企业运作成本无关。 现在回到火车票的购买问题上,为什么火车票购买会一票难求呢?而汽车票随到随走呢?问题就在于政府对某些产品的完全垄断上,汽车运输一放开,其公路jiāo通难点立即化解。而铁路的垄断,一是政府不可能完全预测整个市场需求的情况,即使政府预测到了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调整,这就导致了目前国内铁路运能的严重短缺;二是铁路运输既然是政府垄断,那么国内铁路的投资及运作成本就可以让整个社会来承担,而由于收益单位化,铁路部门一旦获得了社会的资源,就会千方百计地利用这些让其单位收益最大化,如一有机会就会提高票价,但不会也不愿提供好的服务,加上个别工作人员的内外勾结,购票难的问题更是凸现。 可以说,一票难求是制度短缺的结果,是政府对一些不可贸易产品的垄断。而要解决这种短缺,政府就得放开对不可贸易产品的管制,加快相关行业的市场化。而这种市场化不仅在于产品及服务的市场化,还在于对广大农民的人身管制的市场化,如果中国广大的农民能够以市场的方式在城市里寻找自己的满意的生存空间,这种短时间内大规模人流的运动自然会减少。或者说,如果城市能进一步放开,消除对进城农民的一切歧视xìng门槛,民工的返乡潮自然能减缓。这就是制度短缺的根本所在! (2004年1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9节 爱情:现代新宗教的圣地 最近,在所认识的人之中,爱情出现红灯者十分频繁,光是国内一所著名大学的经济学院就出现7对离婚者,而且不少人都是十分熟悉的朋友。这个社会怎么啦,为什么以往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事情,现在则习以为常了?为什么以往被认为难以启齿的事情,现在则公开谈论了?是我们社会出现问题,还是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及评价体系不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现象,我们是要审视个人行为本身,还是要重新审视观察行为的标准?在现有的经济理论框架下如何来看待这种社会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使得“爱情”一词开始成为学界最为关注的范式之理由。 其实,在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与快速变迁中,一系列个人生活的悖论(或两难情境)早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如果人们对此熟视无睹,那是无法解开这些生活悖论之谜的。而解开这些现象之谜,不仅需要对这些问题更为仔细的观察,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范式上创新与变革,建立起新理论思维框架,这样才能更充分地了解现代社会生活的脉动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因为,目前人类所处的现代社会,并非如现代主义者所主张的,秩序、同一xìng、确定xìng、安定xìng是生活世界的本质,也并非如后现代主义者宣称的,失序、差异xìng、不确定xìng、不安定xìng为生活世界的真谛,而是秩序与失序、同一xìng与差异xìng、确定xìng与不确定xìng等种种xìng质上对立矛盾的要素同时出现及彼此jiāo错的世界,整个生活世界处于变动不居两难情境的悖论之中。而人类所面临的变动不成居、混沌、种种两难窘境都是现代人生活的本身,任何个人都是无法回避、摆脱与抗拒的。因此,在当今世界中,变动不居的生存情境所不可避免的暧昧、两难情境等行为及体验,不能再被当做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不正常、偏差或暂时现象,更不能以什么观念来认为只要透过严格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即可将它们加以导正,回复所谓的正常状态。例如,我们不是在传统的观念下,在面对两难处境时往往无法忍受这种情境的发生,要求个人尽可能回避之,并要求将这些不确定xìng的行动因素压抑至最低限度,并极力地否定其在生活世界的地位,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一方面失去了对生活世界悖论xìng问题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真实地面对它、适应它而不是回避它,并由此来开辟自己的新生活。 比如对男女之间的爱情来说,在传统的观念中,矛盾与冲突往往被认为是不容许存在的。爱情男女之间任何矛盾都会被当做是爱情关系稳定发展的障碍,恋爱者都会希望自己及其爱人不要陷入矛盾的爱情关系中而为此受到困扰与折磨。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出现,或无法避免,爱人们相信只要多用点理xìng思考与毅力耐心来克服上述所面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然而,现代人在爱情上的行动与体验,常常表现出自相矛盾的两难困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人们失去了思考与行动的确定xìng。 同样,面对着两难中的爱情,现代人不再有明确的方向、固定的类型、通用的规则可循,而是处于传统观念所认为的失去规则秩序后的混乱之中。如现代人逐渐地不知道如何去定义以及去控制所谓的“偏差”行为,也无法找到将离婚、同居、未婚生子、单亲家庭、同xìng恋等行为判定是偏差的传统界线,因为这些事件的标准如今已经变得模糊,而新的界线与标准又没有形成。当人们在新的情境中缺乏人的行为评价标准时,新的社会秩序的生成与维持顿然失去了内在的凭借,所以传统观念的不相合的爱情生活中的偏离也就层出不穷,但是这些正是现代人爱情生活的本身。也就是说,如果以现代观念来衡量本文开头所出现的离婚现象就不必大惊小怪,它正是现代人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因为,那种以传统的眼光来看现代爱情是处于完全混乱的状况之中的观点,它已经远离生活的现实。试想,现代人的爱情生活哪一种不是现代社会巨大变迁的结果呢?而现代社会爱情的个人化发展趋势又有谁可视而不见呢?因为,在追求与张扬个xìng的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发达的网络世界里,爱情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集体束缚、传统的恋爱格局,而是会以全新的个人自由恋爱的方式进行。爱情结合的基础不再是社会的财富、权力、地位等个人外在的东西,而是纯粹个人的感觉与体验。当然,个人追求的是自我取向的生活方式,而爱情又把人带入减少个人化的两人世界里(至少两人)。当追求个xìng化的个人进入两人社会时,现代男女们必须花费相当大的心力去处理二人之间所导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点是与以往爱情受到来自外部的许多限制有天壤之别。 因为,在传统的婚姻关系里,婚姻往往不是两个单独个人间的结合,而是两个家族或家庭间的结合。婚姻的选择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与感觉,而是由其出身及地位所决定。因此,两个人的婚姻关系事实上经由家庭、亲属、部落等种种繁复的社会关系所决定。婚姻也不是出自个人主体的爱情,而是出于对家庭经济地位及财产关系的维护。还有,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不仅严格限制了个人对爱情的选择与自主xìng,而且缩小了个人自主选择的行动空间。在没有或很少有个人选择的情况下,这种行为要满足个人yù望与喜好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实现个人最大效用化水平了。不过,从另一角度说,这些传统的控制、束缚及限制也是爱情在以往能够稳定与持久的重要因素,这样也减少了个人婚姻方面的风险。在面对爱情问题时,更是成了保护个人及提供个人庇护的力量。 而现代人在摆脱这些爱情的外在束缚的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稳定与庇护。因为,现代人爱情的外在束缚已失去原有的强制作用,这不仅意味着对个人的控制力量的减弱甚至消逝,而且失去了个人爱情中所必须遵循的模式。在现代,那种门当户对的家世、异xìng恋的xìng倾向、清教徒式的情yù、男高女矮的身高等被传统爱情模式中既定的准则都已经没有多少市场了。在现代个xìng化的社会中,由于男女个人的社会化与职业化,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济能力,因此,个人对自己的爱情生活拥有完全自主选择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完全是自己爱情的编剧、导演及演员。而对什么是家庭、婚姻、父母、xìng、情yù、爱情再也无法是个人先入为主的预设,而是根据其内容、范围、规范、道德、机会等情境不断地在变化。那些想进入爱情围城的个人本身,越来越成为塑造其自己生活形式的规则制定者、审判其过错的法官、原谅其罪恶的教士、舒解其过去不愉快经历的心理分析师。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一则空白方程式,恋爱者必须自己去填写。 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的束缚力量减弱,个人生命史或爱情不再是约定俗成的、事先设定的、受到外力控制的,而是个人必须去自己创造、自己抉择、自己承受。现代人爱情生活中的责任与风险也得由自己来承担。因为,在现代个人化的社会里,个xìng化是整个现代生活的根基。现代社会的制度xìng安排往往是以个人为主体,要求个人不得不去追求自己的生活,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现代的市场也为个人提供个xìng的产品与服务,从而进一步促使个人个xìng化发展。因此,在这种个人化的环境中,爱情的结合基础不再是他人取向的,而是自我取向的。这样,爱情生活的悖论自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爱情是二人或二人以上所组成的世界,而个人化则是往往将自我的生命史表征为优先的地位。个人化的爱情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理想与两人亲密世界的幸福两者之间不得不面临着两难之窘境。于是,个人化过程意味着并表现为对立的两面:一方面男xìng与女xìng追求自我的生命,希望不断地从传统的角色扮演中解放出来;而另一方面生活在削弱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又努力进入两人关系,追求两人亲密关系的幸福。这也就是当人们不断地在冲出围城后,又在拼命进入另一个所设定的围城。 而爱情生活所面临着的悖论则成了现代爱情生活冲突的缘由。因为,在现代个人化的生活中,个人行为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非他人设定。但是选择机会的增多,虽然给予行为者自由自主的空间,但同时也为行为者带来新的负担与压力,即行动者必须从中做出决定与抉择。而选择并非仅是简单地多选一动作,事实上人们在选择时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而且任何选择必定存在风险。在传统的情况下,人们做出抉择时并不会有多少困难,因为往往是他人如父母、长辈或其他权威者替自己做决定,行为有明确可依照的标准,其风险也因为有他人可能共同承担而不重视。但在现代个人化的社会中,一切决定都必须自己去摸索、去解释、去定夺,以及去承担风险。在两人因爱情而结合的亲密世界中,不论从就业工作到家务分工、从电视收看频道到度假地点、从家具摆设到子女教养等都与具体的生活选择息息相关。在个人化的冲击下,男女如何在自我个xìng张扬的情况下与另一半分享、协调、整合自己的抉择就变得十分困难与复杂了。尤其在风险是由个人自己承担的情况下,男女对彼此之间不平等问题的意识将变得更为敏感与强烈。 这也就说明了,在现代个人化张扬的社会中,爱情的外在控制与束缚一一被突破与解除,虽然这一方面给予爱情自由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另一方面,这也使得爱情变成男女直接的冲突战场。爱情的争斗不再需要经过外在集体式的攻防战,而是直接在最后的爱情城堡内进行一对一混乱之战,于是,在爱情个人化的冲击下,出现各种令人惊异的爱情结合的方式与关系,及其冲突与破裂的方式等。然而,爱情个人化所带来的混乱,并非会造成家庭或婚姻甚至爱情的终结。看看我们现代社会的高离婚率、低出生率等现象,按照传统理解这是当代婚姻或家庭的危机的表征。但是人们是否又会看到,一方面离婚率不断升高,显示爱人们在面对困难与问题时越来越倾向选择放弃原本钟爱的对方,但另一方面再婚率也不断攀升。这就显示着爱人们即使有过去不愉快的经历,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个人理想爱情的追求,他们仍然会前仆后继地寻找自己所认为的真正爱情。还有,虽然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夫妻没有意愿生养小孩,子女不一定是家庭的构成要件,“丁克”家庭十分平常,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男女费尽苦心尝试各式各样的方法,去完成为人父母的心愿。 可以说,爱情个人化突显爱情生活的悖论,它仅是威胁着传统观念所认可的社会秩序,但没有威胁着爱情生活的本身,特别是现代人爱情生活的本身。反之,在现代人越来越重视个xìng发展的情况下,爱情尽管丧失了其内在的稳定xìng而处于变动不居之中,但它却越加成了男女向往的圣地。特别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8 章 在现代个xìng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集体结合方式如宗教、族群、国家等不断地遭到质疑与挑战。在以往,由这些集体结合所建立起来的身份认同, 往往成为个人生命意义的主要源泉。但是,现代社会这些传统意义与宗教开始逐渐式微,并将成为历史。当人们的精神生活漂泊不定、无所寄托之时,由爱情生发出的私人生活领域,则成了现代人愈加依赖的生活重心或圣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在传统宗教及意识形态式微之后,爱情成了现代个人化社会所向往的新宗教。在这一圣地里,爱人们本身即是教堂、教室及圣经,他们阅读着自己所写的生活圣经。而现代人爱情的新宗教所信仰的是对自我的真诚,要求在与亲密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忠于自我的感受。追求自我实现的不同个人一起进入其圣地而彼此结合。而在这一圣地里不存在爱情以外的东西(如财富、法律、权位等),而是爱情感觉本身。这种感觉使两个个体彼此能够结合,愿意建立亲密关系,愿意以此作为个人生活的慰藉。可见,在传统宗教意义上来理解,爱情是个人化社会来临后所相对应的新宗教,是现代人赖以建立身份认同及建立新生活的主要的心灵支柱。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在传统的观念看来,当代男女爱情生活与关系的失序或混乱其实是现代社会个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人完全频繁地把自己的心迹表露在自相矛盾的生活情境中。现代人爱情生活的两难xìng在于彼此在追求个人化与寻求自我实现理想的两个人(不论是男女、女女或男男),想要建立起共同的私人世界。对于具有个人化意识的爱人们而言,在私人生活中建立生活的共识并非易事。这也就是现代人婚姻一直处于变动不居状态的根源。而且由于传统社会束缚的解除,个人的行为空间随之扩大,这就意味着,现代男女的行为选择机会会大幅增加。面对多重的选择可能xìng,如何做出抉择变得相当困难与复杂了,爱人之间在亲密私人生活世界上的不知所措、矛盾冲突等情形将不断发生。现代男女必须去习惯、去学习如何与之相处。而这种爱情生活中所面临的两难窘境,并非恋爱者们已经丧失行为与思维能力,只能消极应对处理各项问题,反之,它却成了现代人在积极地追求自我实现进入所创造出来的处境。因为,在现代个人化的社会里,个人追求与寻找的理想爱情是他们心灵的最后归宿与圣地。爱情也就成了现代新宗教的圣堂。 (2002年12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20节 “xìng革命”对经济生活的冲击与影响 “xìng革命”曾是欧美20世纪60年代末风靡一时的潮流,今天它也开始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整个中华大地。看看国内电视电影节目煽情xìng的表演、xìng感美女在平面媒体的独领风骚、情爱歌曲的流行、卡拉OK娱乐厅遍布城乡上下、chéng rén用品商店的张扬、长发的男青年抱着身穿长裤的女青年在街上狂吻、青年男女的同居、白领阶层的xìng派对等等。这些现象都预示着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一场前所未有的“xìng革命”。而这场“xìng革命”不仅给整个社会在行为与观念上带来巨大的变化,并冲击着原有的秩序和文化,如女xìng的解放、传统婚姻的破裂而代之以“连续的单婚”、青年人婚前xìng行为的流行、避孕的极大普及、同xìng恋的被接受及色情的外露(包括从商业广告、色情文艺到神圣的讲坛上公开传授xìng的知识)、xìng产业的繁荣等,而且它将对中国社会的未来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与冲击。 首先,我们来看传统所称“风月场所”,如卡拉OK娱乐厅,尽管政府对此行业的管理与准入十分严格,但该行业的繁荣一直是经久不衰。城乡上下卡拉OK娱乐厅遍布,满足着不同层次的需求。记得有一年,南方一个发达县对此行业进行整顿,该地银行存款就有几千万元发生大位移。最近也有一个朋友告诉我,北方有一个省城由于卡拉OK娱乐业发展太红火,政府曾试图对它进行整顿,但整顿前政府一测算,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到10多万人就业。有此因素,整顿只好作罢。该省娱乐业不仅没有进行整顿,反而发展红火。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场所也随处都是,而且越是档次高级的地方,其生意越是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别看在这样的一些地方消费挥金如土,但生意亦红火非凡。何也?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里的美女成群。面对着一张张年轻美丽灿烂的女孩笑脸,岂有不让男xìng趋之若鹜?可以说,如果不是受国内“xìng革命”的影响与冲击,卡拉OK娱乐业的经久繁荣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为,从该行业的供需双方来看,无论是哪一方如果不能从传统的xìng观念中走出来,这种市场关系也是无法形成的。从需求方来说,尽管享受快乐是人的天xìng,但传统的观念是无法让他们走出围城的,多数人也不敢进入这种“风月场所”。随着xìng观念的改变,这些地方既成了一些人娱乐之地,也成了jiāo友及谈生意的场所。从供应方来说,在传统的观念下,一个人在风月场所从业,一般会为社会所不齿。但是观念上的改变,不仅让从业者感觉到从事其职业本身是一种快乐(陪唱、陪聊等),而且可以把个人的天生资质作为一种资本轻易地获得高收入,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否则为什么会有那样多年轻漂亮女孩云集到那里工作。还有,即使在此工作的女孩,她们多数人表示不会做得太久,只要赚到一些钱就会另谋其他职业。而只要她们离开这些场所另觅他处工作,社会也不会因此而对她们另眼相看,因为这仅是个人之选择而已。可以说,随着国内“xìng革命”的冲击与影响,卡拉OK娱乐业还会进一步繁荣与发展(据有人测算该产业及关联产业,现在年总产值可达几百亿以上)。面对着它的发展,政府应该是如何疏导之而不是堵塞之。因为只有对它疏导并进行有效管理,才能物畅其流。 其次,“xìng革命”彻底改观了人们对xìng的观念,从而影响人们的xìng行为。如对女xìng来说,对于失身、处女膜不再注重。而xìng生活、xìng体验不再是夫妻的专利,对xìng与爱情、xìng与婚姻,可以把它们看成是有关系,也可以视为没关系;可以同与自己相爱和准备结婚但还没有结婚的异xìng发生xìng行为,也可以同自己不爱也不准备结婚的异xìng发生xìng行为。浙江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62%的学生同意只要是和相爱的人,可以发生婚前xìng行为。85%的学生认为,已经发生xìng行为的男女不一定非得结婚。对于同xìng恋,约有60%受访同学抱持宽容态度,他们认为同xìng恋应该被允许。而62%的则认为,珍视贞cāo是对人xìng的压抑。而xìng是人的基本权利,任何对xìng的压抑都是与人的天xìng相悖的。 正是这样一种xìng观念,现在不少年轻人对家庭、婚姻等男女之间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同居,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看到报道欧美国家的一些年轻人同居,觉得不可理喻,但是现在你亲眼看到身边年轻人亲做亲为。在互联网上,在jiāo友栏目中,就专门设了“同居”一栏,而且点击该栏目的人还十分多。笔者认识一个女孩,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已经有两年多了,并且早就与一个男友同居,两人共同支付开支,平时各忙各的,觉得“需要”时,就在一起,在她看来爱就是“不互相纠缠”,同居只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即使已经结婚的男女,有意识的分居目前也成为国内不少城市青年男女的时尚。目前城里的不少年轻人,一结婚后就约法三章,婚后实行分居,平时上班时间大家住得天水一方,但一到休息日,就相聚一起。因为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两人见面时都觉得更加亲近,感情反而加深了,而分享的快乐也更多。这样,有没有快乐而不是有没有子女,开始成为夫妻衡量自己的婚姻质量的重要标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夫妻之间寻求那些更能够使双方快乐的xìng行为方式;xìng知识、xìng科学开始成为人们的急切的需求。随之,“丁克”家庭也正在不断地增加。 而这些行为出现也开始影响和冲击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及社会的人口结构。人们生活的个xìng化不仅要求提供的服务依个人量体裁衣,而且以往大规模工厂生产的产品也可能会失去昔日的光辉,产品与服务的个xìng化将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之主流。还有,人们由以往追求物质享受转化为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如国内旅游业的发展、酒吧娱乐业的盛行、网络业兴起等,都是让人们从传统消费中走出。而从长期看,“丁克”家庭的增加将迅速地改变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难以克服的老龄化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在此,本文仅举一二为例,其实背后有更大的涌流。 总之,目前中国正在静悄悄地掀起一场“xìng革命”,而这场xìng革命不仅建立起了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也会对国内民众的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与冲击,无论是个人与政府如何来顺应这股潮流之变化则是应该关注之问题了。 (2002年8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21节 婚姻岂能在合约之外 2001年上半年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近期备受国人关注的婚姻法修正案草案。此草案一通过,互联网上一片哗然,指责声、叫骂声不绝于耳。可以说,网民对新婚姻法修正案的反映之强烈,是史无前例的。现在我们要问的是,民众为什么对这次的新婚姻法修正案会反映得如此强烈?新婚姻法修正案的哪些内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大?民众的期望又是什么? 可以说,这次新婚姻法修正案增加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婚姻无效与撤消,夫妻财产划分等。对于后两个方面,笔者想民众基本上会认同,问题可能出在“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上。对于这一条,民众理解不一,众说纷纭。不过,我们只有回到婚姻的原点,回到法律的原点来理解、来分析,才能把握其问题的实质。 什么是婚姻?它的实质是什么?每一个都可以找一堆自己认可的理由,不过多数人会认为婚姻与xìng爱和生育有关。因为“饮食男女,人之大yù存焉。”也就是说,xìng爱是人的自然本xìng,是人的一种消费方式。只要是人,无论男人或女人,都有xìng爱之yù望。而男女生理之差异xìng,使得xìng爱的生产与消费只能在男女之间的合作下进行,从而这就有了婚姻。其实,男女也可在旅馆内进行xìng爱消费的生产合作,就像他们可以在餐馆而非家里进餐一样。xìng爱的生产合作伴侣也可能是jì nǚ或妓男,而非固定的配偶。也就是说,既可是有xìng无婚姻,也可是有婚姻无xìng。xìng爱消费的生产合作并非是婚姻的充分必要条件。 男女除了xìngyù之外,还具有对孩子的需求。生产孩子的工具与xìng爱的工具大致相同。尽管女xìng在孕育胎儿上有生理上的绝对优势,但男人的合作也不可缺少。因此,如xìng爱消费一样,孩子的出生也必须经过男女之间的生产合作。而现代科技的发明不仅使试管婴儿成为可能,而且借腹生子并非现代才有的事情,而是古而有之。现代更为普遍的现象是所谓单亲家庭,这些家庭或是由于未婚生子,或是生了孩子后离异。可见,这些有偶无子或有子无偶的实际情况,表明婚姻并不具有必然的关联xìng。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起决定作用而形成婚姻呢?如果我们从个人的选择角度来讨论,婚姻中的种种生产活动并非一定要透过婚姻的这种方式来完成。一位单身贵族可以通过劳动服务公司雇用一位保姆来完成家务。他也可以拥有不固定的xìng爱伴侣而在需要时到一些特定场所接触异xìng。他也可以领一个孩子而不必自己亲自生育。一位单身女xìng甚至于可以经由xìng爱受孕而独享孩子。所以任何一位男人或女人所面临的选择并不止于要不要与人合作来满足自己,而是考虑选择何种合作组织或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婚姻应该是人们根据各自的约束条件比较选择的结果。当一对男女朋友试探结婚时,若两方判断婚姻的jiāo易成本较小,两人才会同时选择结婚,否则两人只有试探,或更换xìng伴侣,或成为单身贵族。可以说,婚姻完全是男女双方在其约束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并以合约的方式把这一结果固定化下来。这才是婚姻的实质。 既然婚姻是一种合约关系,而合约是当事人在地位平等、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各自同时为改进自己的状况而在jiāo易过程中确立的一种权利流转关系。即合约当事人的jiāo易活动是在地位对等的情况下进行的。尽管合约当事人原有的权利禀赋可能存在非均一xìng,但是就合约活动本身而言,当事人之间的地位是对等的,并且这种对等xìng得到了对方的互相认可。同时,合约是当事人不受干预和胁迫地自由选择的结果,它包括签约与否的自由、选择签订合约方的自由、决定合约内容的自由和选择合约方式的自由。任何第三者,包括作为立法者和司法者的国家,都只能尊重当事人的自由合约。合约当事人在某种局限条件下有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自由。也正是合约的平等原则与自由原则构成了合约关系的内在要求,是区别于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 因此,婚姻的实质应该是当事人之间自由意志选择的合约,而非第三者的干预与命令。如果法律以第三者方式干预与强制其间,这只是宣布婚姻的死亡。因为,对于一般合约来说,法律作用只能是监督合约的签订是否合法,即是否为当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9 章 事人之间平等而自愿的签约;对终止合约的善后事宜进行裁决;并对违约者进行处罚等,而不是对合约行为本身的干预。如果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夫妻“xìng关系忠实”只会产生负向效应:比如,如果xìng关系的不忠实成为违法行为,跟踪、捉jiān就是在维护法律尊严。但是无数事实证明,跟踪、捉jiān不仅无助婚姻的紧张关系缓解,反而可能使婚姻关系进一步恶化。 还有婚姻的本质本来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体现。如果将男女婚姻的xìng关系忠实纳入法律约束范围,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社会关系更为松散:更多的人不愿意结婚,更多的人同居和私生子。如果婚前同居也是非法行为,则将导致同居者的罪恶感。如果坚持婚后才能同居,又必然会导致婚后冲突增加。因为,同居并不就是xìng,它包括了两人世界生活内容的各种协调努力。 再有,在婚姻关系中,如果两xìng之间关系从法律上来干预与管制,不仅在技术上具有无可cāo作xìng,而且完全背离法律基本原则。比如,什么是“非法同居”?婚前同居是合法还是非法?在时间上同居多久为非法?等,法律从来没有规定过任何同居是合法的或非法的,而这完全是每一个公民的隐私和正当权利,无须法律来干预。因此,“非法同居”在技术上具有无可cāo作xìng。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是管制民众,还是限制当权者的权利。在现实的生活中,与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及既得利益相冲突的事情无时不在。对这些问题,法律的作用永远是有限的。如果一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就以法制名义,要求“立法”来解决,这是“以法治国”,而不是“依法治国”。所谓的“以法治国”(rule by law), 就是政府通过各种法令及制度来管制社会,来控制民众,这种法律古而有之。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就是主张用法来管制民众,但法却不能约束皇帝,不能约束统治者。而“依法治国”(rule of law )则是用法律来约束政府,减少政府对民众生活的干预,政府制定公正合理的市场游戏规则来规范民众的行为,维护市场竞争。从而在制度上确定政府与民众之间保持距离型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法治的第一个要义就是约束政府的权力,约束政府对民众生活的干预。 而新婚姻法草案基本上是与此原则相悖的,其增加的条款,不是减少民众进入婚姻和退出婚姻的jiāo易成本,不是加强对“进入”和“退出”的平行地位和权利的保证,而是以法律名义如何来管制民众。在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中国普通的老百姓面对“公共”的权力,本身没有一点可以保留的权利、隐私,没有可以与“公共权力”对抗的力量。现在政府却进一步把手伸向民众的私权利方面,这岂能不引起国内民众对新婚姻法草案强烈反映?可以说,政府对私权利的干预正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总之,婚姻作为一种合约关系,尽管其合约有许多不完全xìng,但是婚姻合约是男女双方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它只能在合约的意义上得以存续,一旦借助法律来强制执行婚姻合约,也就意味着以自由意志为基础婚姻的死亡。 (2001年4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22节 风雪夜行北京城 由于事情太多,平时笔者是很少出门的,特别是在周末,更是如此。偏不巧2001年12月7日要陪一朋友去石家庄,本来约好下午4点半从家里出发的。但在3点时,开车的司机就电话告之,已经下雪了,是否还是按计划进行。笔者打出窗户看了看,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房顶上、树上、地面上已是银装素裹了。但凭以往的经验,笔者想这样的雪,只要车轮一压,就会融化之。因此,笔者就告诉司机,行程照计划进行。之后,司机不断地电话告急,笔者都没有改变初衷,因为今天不去,以后更是没有时间了。但到4点20分时,笔者问司机在哪里,他说仍然在四环上,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赶到。笔者即刻与朋友联系,告诉他我们只好搭火车前往了。随即外出打的士,准备到中国人民大学接朋友,但等了许久不见的士来,只好骑自行车前往。夜幕已经降临,大小车黑压压地拥挤在路面上,但车灯光、雪光把两边的人行道照得通明。在风雪中骑车,雪花飘在脸上,带给人一股惬意的感觉。 朋友在中国人民大学门口等我。笔者到那里时,只见门口到处都是等车的人,到处都是缓行的车,简直成了人与车的海洋。看到这样子,笔者对朋友说,在此打的士是打不到了,我们只好到附近的友谊宾馆去等车,可能此招真灵,在友谊宾馆门口,看到出租车里的人一下车我们就上了车。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上车,却踏上一个人生永远难忘的历程。 我们是5点半上车的,在平常,友谊宾馆到西客站不到20分钟的路程,10多元车费。但是,车一上路,就好像进入缓缓蠕动的停车场。白颐路上黑压压地压着大小车辆,两边的人行道挤满了走着站着的行人,特别是希望打的士的人更是站满了路边。我们的车花了近一个小时才驶到紫竹院的路口,而平时到此只要几分钟。看到此情景,我们告诉司机往西走,上西三环。没有想到,此路不通,路路不通。车仅开出一二百米又停了下来。等花了一个多小时行驶到西三环的立jiāo桥上时,只见西三环上更是堆满了车,望不到边的车灯长龙在天空中舞动,而整个三环路更是成了一个偌大的停车场。看到此情此景,我们决定再往西行上西四环。 这时,已是晚上8点了,去四环路上还算畅通,没有几分钟就到了西四环入口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平时畅通无阻的四环路,当我们的车一拐入四环辅路时,又掉入了一个死胡同。笔者当时在车上想,我们今天为什么这样不走运,车开到哪里,哪里就是一个死胡同。等9日返北京才知道,那个晚上整个北京城都是一样,北京城的公路上就像成了一个很大的停车场。当我们的车花了许多蠕动到四环入口时,这时司机不敢选择了,问我们是上四环主路,还是照样走辅路。当时,三人无以言对,谁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经过刚才的几段路程,谁也不知道前面会发生什么。最后,还是笔者在冷静思考之后,决定上主路,因为主路路面宽,回旋的空间总是会大一点。还好,这一选择总算没有让我们在四环路上度过这个饥寒jiāo迫的夜晚。 此时,雪已经停了,我们离城里很远了,一进入四环主路笔者就觉得只能前行,无半点后路可退了。隆隆的载重货车声驱走了你的睡意,我们的车在路上一步一步地移动。不少年轻人则下车在路上滑行。他们的戏耍也成了路上一特有之风景。车蠕动了好一段时间,才慢慢地能开动了。这时,一些好心的人把路边行人也捎上了车,我们的车上也增加了一个女孩。后来,我们把这个女孩带到地铁站口。好不容易花了5个多小时,经过千辛万苦我们赶到了西客站。想想这几个小时走过的路,真是人生难以忘怀的经历,让人感叹万分,短短10多公里的路程竟然花了5 个多小时。 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了许多许多。这不也就是人生道路上一个真实的缩影吗?在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面对着无数的选择,有些人成功了,但多数人失败,为什么?这就在于多数人走不出自我,局限在常规的思维方式下。如果说,我们当时不选择打的士,直接步行的话,那我们也仅花一个小时就可以达到目的地。还有,如果我们不是以平常在环线上jiāo通较为畅达为参考系数来思考,我们不选择上环线,而是直行,也许会早两个小时到达。或车再往前走一点,我们看到车实在行不了,弃车步行,因为步行也不远。而第一个选择的错误则引起了以后一连串选择的错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企业运作是否也是如此呢?应该会给人不少启示吧。还有,在这次风雪夜行路,把民众的羊群效应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家同样的思维,同样的选择,结果合成一个巨大谬误,所有的车都停在路上。当然,尽管其中有自然条件及相关部门不力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这是民众的从众心理所导致的结果。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北京jiāo通大瘫痪事件也表现出中国应付紧急事件的脆弱xìng。在9日回家的路上,笔者与朋友说,下雪为北京的平常事,为什么一场小小的雪会使整个北京jiāo通大瘫痪?如果中国出现“9·11”那样的突发事件,北京有能力来应对吗?尽管这次事件,政府能够找出100个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但是无论理由有多少条,都表明了中国政府应对紧急事件的脆弱xìng。对此,政府该是认真地检讨的时候了。 (2001年12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23节 让人间亲情洒满中华 银蛇辞旧岁,骏马迎新春,中华民族又迎来了一个奔腾祥和的马年。在世界华人共迎新年、合家欢乐的日子里,同样还有一些离现代生活甚远、生活在困苦中的民众,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们。前几天《北京青年报》发起了“帮村民看上春节晚会”的活动。看到报道,真没有想,在现代化都市北京的边缘,竟然还有那样多的农民连购买一台普遍的彩色电视机都无力。如果此事发生在10年前,或许人们并不会有多少惊讶,但现在中国的彩电产品质量之好、价格之低,城里人信手而为的事情,北京郊区的农民则无力这样做。北京的农民尚且如此,那么生活在西部地区的农民更是不敢奢望了。 对于这方面的意义我们暂且不表,只是看到此活动开展之后(即《北京青年报》登后),北京市民对这个活动反映十分热烈,当天北京青年报社大堂就收到来自全市民众送来的100多台彩电。这些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无论是自己剩余还是专门购买的彩电,尽管对赠送者来说,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礼轻情意重。它表示了北京民众间的一种真情,表现了中华民族间的一种亲情。是的,如果我们的社会大家都能多一点爱,多一点亲情,就会有更多的人从困苦中走出,就有更多的人摆脱那不幸的厄运,这样洒向人间的是更多的爱。 由此,我们立即想到香港社会,笔者在香港生活的几年里,时时都会为香港民众的正义与善良所震撼。记得1998年夏天,一场暴风雨使山上的小溪顷刻间山洪暴发,两个正在溪边玩耍的孩子冲入了溪中拼命地呼救。听到呼救声,一个正在附近工作的工人立即跳入溪中抢救小孩。孩子是得救了,但这位工人则被山洪冲入大海之中。也就是这件事发生后的几天,香港民众捐款400多万元,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以帮助这位救人英雄的家庭。还有,国内的大水灾、台湾省的地震、南非的艾滋病、非洲大陆的饥饿、阿富汗的重建等等,处处都看到香港民众的身影。 更为切身的体会是,到香港后,笔者总喜欢下午爬上太平山顶。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尽情地享受山上的幽静。爬到山上,在一台阶上,或一颗大树下,或一座山坡上,或在那悬崖峭壁的山顶,稍微小憩,吸一口山上的新鲜空气,俯视山下的海景,其美景尽收眼底,它一定会让人如醉如痴。而且在如此繁华喧闹的香港,闹中取静,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可是,不知怎么没有注意,有一次上山被一种小虫咬了一口。回家后,就发冷发热,开始我还以为感冒而没有在意,但过了两天,病情更为严重。此事很快被同事们知道了,不仅院长亲自过问之,而且学院里的秘书放下自己分内工作,放下关照自己的孩子,陪我去看医生,办理住院手续等等。在住院期间也受到了医院里多少素不相识的医生和护士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就这么一点点小事,笔者得到多少认识或不认识的香港人的关怀与帮助。试想,笔者那孑然一身在香港之际,有什么会比这更重要呢?如果不是人间亲情常在,如果是人所称的“金钱至上,人情薄如纸”的社会,有谁会去关照一个无助之人。当然,这也代表着一种社会的文明程度,代表着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之水平,而正是这种精神永远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之动力。在过去的蛇年里,尽管香港经济是一波三折,经济成长与民众的愿望相去很远,但是如果人间充满着亲情与爱,社会岂有度不过的难关、社会经济岂有不成长升腾的? 由此,笔者也想到内地与北京,想到这次《北京青年报》“帮村民看上春节晚会”的活动。尽管帮助村民看上春节晚会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它体现了人间的亲情与洒向人间的爱。近几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那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人们也应该看到,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慢慢地在弘扬。无论是捐学资助,还是治病救人。只要是这类信息传播出来,总会有许多人伸出援助之手,总是会有人献出一份亲情。有多少贫困的孩子,有多少身患重病的人、有多少无奈无助的人等,在那许许多多的人的帮助下摆脱了厄运,踏上新的人生。 笔者就有那样几位同事,尽管他们的生活水平并不是那样高,尽管他们平时自己日用花费中还是会那样斤斤计较,但是每当知道他人需要帮助时,他们总是会伸出援手。也就是有这样的同事,你所工作的环境岂有不和谐之处吗? 由此你也一定会想到,国外投资者为什么会把更多的目光注视中国?为什么不少国外资金会蜂拥而入中国?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更是如此。问题就在于国内经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0 章 济在这几年确实发展了,国内经济生活的各方面确实是存在着无限的商机。看看笔者自己,看看笔者身边的人经济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确实有翻天覆地之感觉。在10年前梦寐以求的东西,现在早已变成了现实,甚至于以往根本不可能想像的事情,现在早已在你身边发生。“温饱足而知礼遇”已经成了一些国内中产者的心境。 春风拂来马蹄疾,新的一年开始,洒向人间的是亲情与祥和,带给社会的是繁荣与昌盛。愿人间亲情洒满大地,祝中华民族马年腾飞! (2002年2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24节 诺贝尔奖开始走入人的生活与心灵 年年岁岁,诺贝尔奖颁发已有100届了。100年来,无论是评奖,还是获奖名单揭晓,每年不知道要牵动多少人的心。获奖不仅有荣誉,还有利益;获奖不仅拥有过去与现在,更多的是拥有未来。获得诺贝尔奖,它在其领域里的权威xìng是毋庸置疑的;获得诺贝尔奖,它让得主拥有巨大的财富、改写其生活。不过,尽管诺贝尔奖的结果会那样地让人魂牵梦绕,但是那些誉满全球的奖项往往会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特别是自然科学奖项尤其如此,什么相对论、中子、粒子等等,人们根本看不到、摸不到,晦涩艰深。 也正因为这样,诺贝尔化学、物理学、医学自然科学奖近年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学术界的批评,不少科学家和前诺贝尔奖得主均指出,得奖的研究项目并不能反映当代科学的最前沿,例如,天文学及基因研究等近年快速发展则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诺贝尔奖得主甚至于直指近年得奖的研究项目有钻牛角之嫌,认为一些科学家孤芳自赏,以为自己的研究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对促进科学发展根本没有多少重要贡献。曾最先发表不少诺贝尔奖得奖论文的科学杂志《自然》的编辑麦杜斯爵士提出呼吁,“诺贝尔科学奖已经追不上当代科学的发展了”,诺贝尔奖项目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不过,从200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项目来看,情况好像有了明显的改观,诺贝尔奖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与心灵。 首先,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赫克曼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的麦克法登,以表彰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尽管他们的分析选择xìng抽样原理和离散xìng选择原理与方法是经济学中最为抽象的理论与方法,但这些理论与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在一生中几个重大的关头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如何选择职业、什么时候结婚、生多少个孩子以及如何选择jiāo通工具等等。麦克法登的研究成果最终还导致美国旧金山市出台了知名的BART公共jiāo通系统以及针对老年人的住房和通话需求进行投资。赫克曼则是以其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受教育对收入和就业有何影响、人们是否会选择工作及决定工作多少、经济奖励如何影响职业训练和居住地点的选择等。利用赫克曼研究的理论,我们将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背景每增加一年会对就业者的工资产生何种影响,我们还可以对受教育背景和年龄均相同的男女两xìng的工资差别进行研究。这些都是具体实实在在的东西。 经济学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它完全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其次,2000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一改以往理论的高深莫测,把物理学奖颁给了把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的阿尔费罗夫、克勒默和基尔。前两者发明了基于层状半导体结构的快速光电子和微电子元件。利用这种所谓“半导体异质结构”技术而制造出的快速晶体管,目前已在卫星无线电通信和移动电话机站上得到应用。利用该技术制造出的激光二极管广泛地用于条形码阅读仪和CD播放机等产品。后者发明和开发集成电路芯片是微电子现代技术的基础。日前,我们生活工作中的电脑、手机、娱乐音响、VCD、超市购物付款时的条码阅读机等等都是与这些发明不可分的。 再次,化学诺贝尔奖得主为黑格、马克迪尔米德和白川英树,他们共同发现了高分子聚合物的导电xìng。因为,以往的观念中,塑料是不导电的,常被用来做电线的绝缘层。但令人惊奇的是,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打破了人们的这个常识。而这个发现导致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如将塑料薄片制成“导电纸”,用来做计算机的屏幕,并可以像普通纸一样卷起来携带;还可以用导电塑料制造微型电视等。可以说,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需要,会有更多的以导电纸为材料的各种新产品出现。 最后,就是医学与文学。医学诺贝尔奖三位得主主要发现了脑神经信息传送的物质及对神经细胞间特殊的信号转导形式、控制敏感和心情的慢突触传递做出开创xìng工作。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研制出了一些用来治疗像老年xìng痴呆、记忆力衰退等疾病的yào物。其对生活的影响自然是最具体、最直接了。对文学诺贝尔奖得主高行健,尽管在政治上政府不喜欢他,但是其作品对人xìng的深刻描述是谁也不可否定的。他的作品以现代主义的手法,描述了中国人在“文化大革命”后,对集体主义的批判,强调个xìng的发展、强调个人对生活的体悟及对环境的关注,从而直奔人心灵的深处,撞击着个人的心灵。 总之,作为一个世纪来世界科技及人类价值观念的风向标的诺贝尔奖,在它走过百年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所面向的不仅是一种理论或一种观念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开始面向人们的实际生活及心灵,面向其理论及方法对人实际生活的影响。或许,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现实的人最为重要,我们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创造的具物与制度都只不过是为现实的人服务罢了,否则一定会没有生命力! (2000年11月) 第二部分 娱乐生活中的经济第25节 永远难以让人忘记的裁判 前届世界冠军的法国队走了,本届夺冠呼声最高的阿根廷队走了,被称为“黄金一代”的葡萄牙队也走了。当齐达内伏倒在仁川绿地上,当巴蒂的双腿不能支撑他生命的沉重,当眼泪从他们雕刻般的面容中滚落时,世人心中的痛楚也一定会定格在那一个个瞬间。这次世界杯发生一而再再而三的六月飞雪的悲剧,难道是这些队技不如人,还是他们踢得不努力;是他们的教练排兵布阵失策,还是他们的团队不能协调并进等等,其答案是否定的。当然,这些队的败落,并不排除有上述之原因,但cāo杀他们命运的,不是这些球队的实力、技艺及谋略,而是维持比赛规则的裁判。葡萄牙队一被驱出这次世界杯,就有媒体新闻大标题为“裁判谋杀了葡萄牙”,也有评论员直截了当地说,“葡萄牙人在仁川遭遇了世界历史上最明目张胆的抢劫。” 本来,裁判作为比赛规则的维护者及裁决者,他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比赛之后永远让人遗忘,世人看到的是足球比赛的本身,看到的是球员的拼搏与竞争,看到的是球员们高超的球艺与技术,看到的是球员们精彩绝lún的一粒粒进球,以及教练们之间的斗智斗勇,而教练的职责就是使这些东西得以充分地展现在世人的眼前。正如英格兰队对丹麦队比赛结束时,该场的主教练在自己胸前划着十字,祈福着自己执法的这场比赛能够圆满地结束。尽管这次比赛结束了,教练的身影也随之消逝,但那精彩绝lún的比赛与进球却永远会在世人脑海中回放。 但是,在这次世界杯比赛上,当意大利的维埃里和因扎吉的两个进球被边裁的旗摇掉时,当西班牙靠着裁判的帮忙获得点球机会时,当巴西的里瓦尔多获得裁判慨然奉赠的点球的良机时,当英格兰的欧文在光头裁判科里纳的眼皮子底下假摔成功时,世人对裁判早有微词了。更忍无可忍的是,在葡萄牙队与韩国队的比赛时,裁判的偏袒与不公正,把“黄金一代”葡萄牙人杀得片甲不留了。 在这场比赛中,主裁判阿根廷人桑切斯一上来其偏袒与不公正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可以容忍韩国人宋钟国对葡萄牙人菲戈的连续飞铲和肘拐,可以容忍韩国人金泰映对葡萄牙人康西卡奥的连续砍伐,但决不允许葡萄牙人有少许的犯规。当失去理智的葡萄牙人平托忍无可忍地使出双脚“钩连qiāng”时,桑切斯毫不犹豫地把平托罚出场外!其后桑切斯再施杀手,葡萄牙后卫贝托也被罚出场外。而韩国队以多打少,其胜利岂可不轻易获得?有人说,当一场比赛完全被不公正的裁判左右时,一场精彩的球瞬间就会化为令人恶心的丑剧。事实上,这场比赛后半段完全失控,其比赛早已黯然失色了。 由此我们不得不想到,任何一场比赛都是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下进行的,没有规则的游戏或比赛是不可能的。为了保证这些游戏的顺利进行,就得有裁判来断定当事人是否按规则而为,并对违规者进行处罚。但是一方面任何游戏规则都是不完全的,即任何游戏规则都不可能对比赛当事人的行为进行完全规定,这就使得在不少情况下裁判只能以自己的主观识见来断定当事人行为违规或没有违规,裁判对比赛行为判定的主观xìng十分明显;另一方面,由于种种成本的存在,要在事后纠正裁判判定的主观xìng又是十分困难的。为了保证比赛能够顺利地进行,即使裁判误判也只能认可之,特别是那些连续xìng世界大型比赛更是如此。正因为这些方面的原因,足球比赛中裁判的判决容易成为决定一个球队生命与前途的关键因素,其比赛的不公正xìng也随时可能发生。 如果足球比赛完全为裁判所导演,那么这样的足球比赛就会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滑向死海的时间也就不会太远了。因为,在这种条件下的比赛,不是当事人之间的实力、技巧、策略的竞争,而是当事人与裁判者密切关系之间的竞争。这样,比赛场上的寻租行为一定会风起云涌。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体育比赛运动能够得到好的发展吗?2002年世界杯,尽管中国足球队有缘参加韩国的比赛(实际上如果这次世界杯不是日本与韩国作为东道国不用参加进入世界杯的角逐,否则中国队要想进入世界杯比赛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国队在比赛场上的表现是无法让国人恭维的。这不仅在于中国队技不如人,更重要的是在那种“黑哨”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中国队早已丧失了足球比赛拼搏的真精神。远不要与欧洲各队相比,仅看看在这次比赛场上的日本队和韩国队,他们球员的拼命精神能不让中国队的队员看了汗颜吗?平时,中国队的队员,在国内时多么牛气啊!要有多神气就有多神气。但是一到比赛场上真刀真qiāng比起来,那些牛气的神气都抛到了九霄云外。笔者想中国队的球员之所以表现如此,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的“黑哨”制度之使然。在中国的“黑哨”制度下,裁判主导着国内各种足球比赛的结果,他们要哪一场的结果如何就会如何。而这种结果又多是通过裁判与当事人的私下jiāo易造成的。球员与教练只不过是这些私下jiāo易的一个个棋子,可以任意由裁判来摆布。在这种情况下,比赛对球员的训练和对教练的谋略又有多少正向激励呢?既然比赛的结果与球员和教练的努力关联xìng不大,那么球员与教练能够有拼搏努力的动机吗?如果中国足球比赛中“黑哨”现象不改革与清除,中国队要想再次进入世界杯恐怕还得又等44年了! 由此,我们可以再来关注中国市场体制的运作。20多年来,中国的市场体制得到迅速地发展,市场化的程度也得到很快地提高,但是在市场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同样不可低估。特别是由政府垄断的金融、邮电、电力等部门,其运作困难的程度更是无以复加了。而其问题关键所在就在于这些市场不是市场主体自己选择的结果,而是由执法者所主导。在一个由执法者主导的市场中,其资源是根本无法按照市场法则来运作的。同样,一个由市场执法者来主导的市场同样也是无法持续发展的。而这个执法者则是一个永远无法让人忘记的裁判! (2002年6月) 第二部分 娱乐生活中的经济第26节 世界杯比赛与不确定xìng 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之所以那样地吸引人,一是在于它的普及xìng。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有一个球和有一点空间,个人就有其施展才能的地方。二是在于它比赛的不确定xìng。在世界杯足球赛的历史上,无论你如何技艺高超(除巴西的贝利、阿根廷的马拉多纳之外),无论该队是如何强大,要想在比赛前夸下海口,没有不翻船的。因为任何一场足球比赛,特别是在世界级的足球比赛中不仅高手云集,而且对抗之队一般会势均力敌,比赛场上悬念重重,不是踢到最后一分钟,比赛结束的哨声响起,谁敢断定胜负的结果? 纵观这届世界杯比赛,其不确定xìng与比赛场上的悬念更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法国队对塞内加尔队、葡萄牙队对美国队、意大利队对克罗地亚队、阿根廷队对英格兰队等比赛,其结果都为人们大跌眼镜,按照常规的分析如何会有这样的结果。还有,不少队之间的比赛,无论是从其实力、从其比赛进展中的态势,人们都会觉得比赛结果会一目了然,但实际上不到最后一分钟谁敢夸下海口呢?土耳其队与哥斯达尼加的比赛,土耳其队进入一球之后,一直保持到87分钟时都是势在必胜,但就是在最后的几分钟里,哥斯达尼加队一粒进球打破了土耳其队的美梦。现在我们要问的是,足球场上的不确定xìng人们为何不能够化解?足球比赛结果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1 章 悬念又会如此充满着变数? 其实,任何足球比赛也如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又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知识结构与所面临的外在环境的约束条件。而知识结构包括了科学知识和有关特定时间与地点的知识。前者为一般的书本知识,后者是“有场景知识”。而“有场景知识”只分散在每一个个体的亲临其境或“此在”之中,离开了个人的“此在”环境,这种知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相对于他人来说,任何一个个体都或多或少地会拥有一些他人所不知道的知识。而且这种知识只能在个人的亲临其境中获得,这也就决定了“有场景知识”是不可传教给他人的。如一个成功商人的一些经验,是无法传教他人的,即使自己的儿子也如此。因为,即使这些知识能够说出来,但也由于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完全不同,而无法适用之。这也就表明,只有所有的个人享有自由的选择权时,个人“此在知识”才得以利用,有效的决策才得以产生。那种集权强制的决策由于不能拥有这类“此在知识”,其决策的无效率或低效率是可想而知的。而且任何集合名词都仅是一个模拟人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分散化决策的市场体制才能真正地利用社会每一个人的“此在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决策。 但是,在分散化决策的市场体制下,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个人如何来协调呢?如果没有适当的协调机制,那么一切人对一切人战争的“原始丛林”就不可避免,人们之间的jiāo易也就无法顺利进行。这就导致了政府的出现。但是,政府的出现并不是人们把自己与生俱有的权利完全拱手相让给政府,如果这样,个人的“此在知识”就无法利用,有效的决策也无法获得。因此,政府的出现就是仅仅限定在政府对市场竞争的协调功能上。 对于足球比赛来说,其胜负完全是由球员的“此在知识”及如何来协调这些分散化的球员“此在知识”的教练的谋略来决定的。而球员的“此在知识”及教练谋略的此在xìng,也就决定了足球比赛胜负的不确定xìng与充满着悬念。因为,在足球比赛中,一方面它与市场竞争一样,个人决策的分散化;另一方面,它与市场竞争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即比赛场上信息的对称xìng,无论是当事人的哪一方都可以知道对方球员的技术、擅长等方面的知识,也知道对方教练出招的程式。因此,在这种信息完全xìng的比赛场上,博弈对方以往的经验与战绩、对方球员的技术与擅长、教练的排兵布阵等仅是对方出招的一个参数,而不是要采取对策的全部。 更为重要的是,在足球比赛场上,每一个球员只能是根据自己所面临的此时此刻的情景并运用自己的“此在知识”来判断、来行动。在假定球员的体力同样的情况下,球员的主动xìng、球员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越强,创造xìng越多,那么他就会踢得越主动。在球员的能力、技术、擅长、积极xìng能够充分调动的情况下,球队的取胜就在于教练的协调了。教练对球队的协调其实质就是对球队个人的分工。教练对球队的协调不仅要确定在哪一场次该采取的阵式、如何根据每个球员的特长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位置,而且要确定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如何调遣手中的队员。试想想,为什么足球比赛场上会有那样多的不确定xìng?为什么足球比赛的结果会有那样多的悬念?就在于球员与教练“此在知识”的有效运用与发挥。而这种“此在知识”的运作与发挥所导致的球员的个人行为,是无法进入理xìng化的分析模式的。在这次世界杯比赛开始前,就有计算机高手曾用复杂的程式来分析哪一个队最后夺冠。笔者没有看过这种分析的结果,但笔者相信,无论其采用的参数与模式多么精确、多么合理,要做出准确的预测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还有,裁判也是导致足球比赛的不确定xìng的重要因素。因为,对于每一个裁判来说,尽管比赛的规则他们早已烂熟于心,但这些规则对于实际比赛球员的行为来说是不完全的,每一场裁判执法如何同样来自于每个裁判的“此在知识”。而在每次比赛过程中,裁判判决往往会决定一场球的胜负,甚至决定着一个球队能否晋级的问题。按道理,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发达,裁判的错判误判完全可以通过所摄影图像的回放得以纠正。事实上,在比赛的过程中,裁判错判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比如,意大利队与克罗地亚队的那场比赛,意大利队的失利裁判应该负很大责任。不过,为什么事后明知误判而不纠正呢?这可能与事后纠正成本有关。因为,这种事后纠正的重新裁决、谈判、纠正等,其成本一定是巨大的。 总之,足球比赛的不确定xìng及充满着悬念就在于参与比赛的当事人(球员、教练、裁判)知识的此在xìng,在于拥有这种“此在知识”个人的分散化决策,以及化解某些不确定xìng成本计算。而足球比赛的不确定xìng与充满悬念也决定了足球比赛运动的魅力永在! (2002年6月) 第二部分 娱乐生活中的经济第27节 世界杯:媒体竞争意味着什么 4年一度的世界杯,不仅在足球场上鏖战激烈、烽火连天,而且在足球场外的企业竞争、媒体竞争更是热火朝天、狼烟四起。我们可以假定,如果没有媒体的竞争,世界杯将意味着什么?世界杯将会是一种怎样的面目?火热的6月又会变得如何冷清?可以说,如果没有媒体,世界杯就不会让人们这样如痴如醉、日夜跟随;如果没有媒体,世界杯可以生辉但不会广播,更没有那样多痴男痴女尽情表现自己的机会,整个世界的生活就会平平淡淡了许多。同时,在另一方面,世界杯也给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世界杯还没有开锣,你随便翻阅报摊上的哪本杂志或哪张报纸,你打开任何一个电视频道,你都会看到媒体之间的眼球争夺战早已进入白炽化的阶段,不时电光闪烁、火花迸shè。尽管各媒体所宣泄出的内容会是千般雷同,但是每家媒体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翻新着不同的花样,以便来吸引民众的眼球。你到北京看看,随着今年这个有中国队加入的特别赛季,媒体的激烈竞争更是无以复加了。为了吸引民众、扩大影响,所有报纸、杂志、电视台都各出奇招,都希望在这种最为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看看这几天的报纸、看看这几天电视,哪一家媒体不是在施展出十八般武艺、使出浑身的解数,希望自己做得比他人好。因为,各媒体都明白,市场是无情的,一家媒体做得好坏,并非要通过专家评比,也不需要过关斩将的考试,要的是民众通过手中的钞票来选择与投票。如果民众喜欢你的报道,媒体的影响力也就会随之扩大;如果民众不喜欢你的文章,民众将会翻脸不认人,该家媒体的武功也就尽废了。这就是市场。 足球,作为一个最有煽动力、组织力的体育项目,不知道曾经有多少人为之疯狂,而每4年一次的世界杯这个球迷的节日,更是为球迷们的狂欢提供了一个坚定的理由。各种媒体为什么会借助于这个球迷的节日大动干戈,一则在于这个狂欢的节日早又把世人的注意力集于其中,如果一家媒体的报道有特色,那么其扩大影响的成本肯定要低于平常;二则当人们狂欢不止时,主导人们行为的是非理xìng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一篇好的报道、一个好的采访、一则引人入胜的花边新闻、一个设计好的活动,就可能令球迷们热血沸腾、心跳加速,就更容易引来无数的读者和观众的关注。可以说,媒体对世界杯的报道,就是媒体之间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其实就是各媒体未来影响力的竞争。只不过这些竞争借助于世界杯比赛聚集在一个狭小空间与短暂时间内罢了。 那么,各家媒体如何才能出奇制胜?世界各家媒体都在投入巨大的人力与物力,都在施展着自己的招数,都绞尽脑汁想利用这次机会为自己造势。在国内,各大媒体基本上都推出了世界杯特刊、找众多名人和国脚写专栏的同时,把美女与足球联系起来的“足球宝贝”也已跃于报纸上、网站上。本届世界杯开赛前,包括《京华时报》、《南方体育》等国内媒体都相继评选并推出了自己的“足球宝贝”。而“足球宝贝”的肇端则可能是英国的《太阳报》。他们在世界杯期间都要找来一些身材姣好的顶级模特,或身穿各队球衣、或半luǒ、或只用足球和手臂挡住敏感部位,摆出各种诱人的姿态拍照。这种将足球的阳刚之美和美眉的yīn柔之美完美结合起来的方式一经推出,就马上得到了读者和球迷的认可,在全世界盛行开来,一发不可收拾。 由此也可以见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足球已不仅仅是竞技,它是一种游戏,是人们休闲和娱乐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在关注、欣赏足球比赛的同时,人们更渴望参与其中,而不论是何种方式。这就向现代媒体发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信号。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杯报道中,并非仅是足球明星的介绍、比赛场面的演播与评析,甚至于与比赛有关的花边新闻的搜集,而更多的是如何让广大的球迷及民众参与其中,让足球比赛也成为一般民众休闲与娱乐的方式。只有这样,才是各媒体竞争制胜之道。 近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体验经济正表明了民众所需要的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从体验经济来看,当你置身于香港中环的西班牙餐馆时,那柔美暗淡的灯光、异国情调的氛围、穿着西班牙服装侍者的热情与好客,不仅可以让你品赏到西班牙风格的美味佳肴,聆听到西班牙民族歌曲的演奏,而且能够让你欣赏到只有在西班牙国家展厅才能展出的绘画作品,从而让整个人在香港就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西班牙文化艺术的熏陶。尽管在此用餐的费用一般会高于其他中餐馆,餐饮时间也会很快地消逝,但是在如此独特氛围中的体验一定会给你留下终身难忘的回忆。这就是体验经济最常见的场景(The Experience Economy)。这种场景蕴含着深刻的经济涵义。而这一经济涵义在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的《体验经济》已描述得惟妙惟肖。它预示着消费只是过程,消费者成为这一过程的产品。在过程结束后,体验记忆会长久地保存在消费者脑海中。消费者愿意为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个xìng化、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眼即逝等。 如果我们媒体对世界杯的报道、比赛画面的制作等也能够让广大的民众参与其中,那么你的报道、你的画面、你的镜头、你为赛事设计的项目岂有不吸引人之理?岂有不造就报社与读者、电视与观众互动之理?笔者想这才是竞争制胜最为重要的方面了。 (2002年5月) 第二部分 娱乐生活中的经济第28节 体育经济应进入市场化轨道 世界杯的比赛正在烽火连天,而世界杯之外的商家竞争也正在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竞争已经进入白炽化状态,如KTF对SK电信、阿迪达斯对奈克、JVC对奥林帕斯……这些企业之间展开的营销竞争已经不亚于足球热了。目前,在国内,各家旅行社、种种媒体、广告商、车行、酒吧等,各企业都在抢占世界杯商机,都希望在这个世界杯大赛期间如何多分得一杯羹。其实,在市场经济中,借助于一些大型的体育活动扩展市场、创造消费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特别是从1984年精明的美国人第一次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赢利之后,似乎每一届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都成了诸多商家眼中的“香饽饽”。各种商家总是会以不同的招式与对手竞争。与此相适应,体育经济也应运而生。 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围绕着种种体育大赛之外的商家竞争也同样是异常激烈的。无论是申奥的成功,还是中国队打入世界杯,媒体大战、广告大战、电讯大战等都风起云涌。尽管看上去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体育经济的商业化运作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窠臼。无论是世界杯旅游竞争还是世界杯广告大战都完全在垄断中黯然失色。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体育,基本上是政治挂帅的。体育是为了政治,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获得了不少令人狂热的奥运会金牌及引发了人民的一片狂热与痴情、高兴与自豪。但是,谁曾思考过,获得一些体育奖牌自然为国家增添光彩,但体育资源这样运作有效率吗?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体育运作的商业化也已开始进入了中国。足球俱乐部的成立就是这种商业化的结果。但是体育运动的商业化从来就没有离开政府的主导,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政府对体育资源的垄断。也正是政府对体育资源的主导与垄断,体育经济运作“黑幕”也就接连不断。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资源要有效运作当然是不可能了。 但是从世界的经验来看,自从阿维兰热执掌国际足联后,足球的商业化运作不断地发展到了极致,足球中的商机也发挥得淋漓尽致。20多年来,国际足联不仅使全球的足球产业聚敛着世界几千亿美元的财富,而且也让许多大赞助商名扬天下。对中国来说,2002年世界杯应该是发展体育经济最为天时、地利、人和的一次良机。国内各企业也铆足了劲希望借此机会分得一杯羹,但是天算不如人算,由于体育经济垄断xìng或非市场化,世界杯引发的一场大宴则擦肩而过了。比如,世界杯韩国旅游,国内旅行社完全能够借这次中国队进军世界杯决赛圈的机会赚得盘满(钵)满的,但实际的情况与预期的结果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2 章 相去甚远。 本来,借中国足球在经历44年的磨砺进入世界杯决赛圈之东风,无论是球迷的狂热,还是国内民众的经济实力,一场世界杯的韩国旅游热一定会掀起高潮。正如去年中国人正在为中国足球队能够参加世界杯决赛圈狂欢不止的时候,国内不少媒体就估计,中国大概有10万以上的球迷将跨出国门,与韩国“红魔”同台共舞,但实际上其结果与之相去甚远。为什么国内球迷有其yù望,也有其实力,一股巨大的潜在需求没有转变为现实的需求?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国内体育经济非市场化所导致的结果。这次世界杯旅游热没有掀起高潮,反之惨重失利,其问题就在于不仅旅游资源(办理出境权)的垄断,而且体育资源(获得球票权)的垄断,而这两者的叠加又进一步放大了垄断的效果,从而最终把众多国内球迷挡在世界杯大门之外。 首先来看国内的旅游业,尽管国内旅游业这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旅游业竞争也十分激烈,但是对国内管理层来说,旅游业作为一个高利润的行业,是不愿让体制外的人分得一杯羹的。因此,尽管国内大多数行业市场化程度很大,而且越来越开放,但旅游业不同于此,到目前为止,仍然为政府主导,没有政府部门之背景要设立旅行社是不可能的。对于旅游的境外业务更是被少数几家旅行社所垄断。据报道,在1319家国际旅行社中,也只有67家拿到了出境旅游的许可证,而在北京有资格办理出境游的旅行社一共只有10家。 至于球票,国际足联分配给中国足协14949张票。中国足协拿到票之后,其中准备拿出其10749张票给其下属的一家名为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全权代理,但这家公司没有出境旅游资格,因此只能再寻找有出境权中旅国际作为合作伙伴。加上国际足联票务协会规定,各国足协分得球票后,均不得单独出售,必须由专门的旅游机构组织看球。这也就为国内球迷设置了障碍,只能通向华山一条道。也就是说,如果不通过有出境权的旅行社办理,球迷要到韩国观看世界杯比赛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双重垄断的情况下,最终促成了世界杯期间旅游市场的韩国游价格,高得离谱。2002年4月,北京韩国汉城三日游的报价为3280元,而6月世界杯期间,含球票三日游的报价已高达7528~8350元,剔除球票因素(高价300美元,平价100美元),6月世界杯期间汉城三日游的价格是平时的两倍以上。而这些昂贵的旅游票除了为大多数公款消费之外,国内球迷只能望票兴叹。没有广大球迷的参与,这些旅行社的生意与预想自然会相去甚远。但是,即使是如此,现在仍然没有一家旅行社打算降低票价以促销的。这种让当事人多方(球迷、旅行社、比赛国)皆输的局面之所以出现,完全是资源多重垄断所导致的结果。还有,世界杯的广告大战等方面也出现类似情况。 本来,国内的体育经济刚刚起步,但是由于国内的体育经济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其要有效运作自然会出现种种障碍。因此,政府是否能够借助世界杯这次良机,对国内体育经济进行更为全面的改革,并把体育经济推向市场化呢? (2002年6月) 第二部分 娱乐生活中的经济第29节 从《笑傲江湖》热看香港文化之诉求 最近一个多星期以来,中央电视台的《笑傲江湖》像一股飓风,狂扫着内地的天南地北,狂扫着民众的家家户户。即使笔者这个以往对电视剧不屑一顾的人,也被这股飓风卷入其中。每当晚上8点30分,就像家里的小孩一样,卷入观看《笑傲江湖》的人潮。人们外出见面,一言语就会触及这部电视剧的话题。特别是网络上,对《笑傲江湖》的褒贬更是热烈非凡,种种对骂声、争论声震耳yù聋。可以说,无论央视版的《笑傲江湖》拍摄得如何,其艺术成就有多大,人们对它是赞成或反对,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就是民众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心声、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心态在追求、创造、选择着一种自己的文化、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及自己的喜好。 对于这样一种轰轰烈烈的社会现象,在一些学者眼里,或许不能登大雅之堂,更不能够列入他们所认为的文化范围,但实际上它才是社会文化的真正底蕴。它是社会的“活着的知识”。曾记得,北京大学的戴锦华教授说过,你在不知不觉当中,构造了你的情感方式,构造了你的生活方式,构造了你的向往、你的恐惧和你的需求,正是那些你轻轻松松地去消遣的东西,而同时正是这些轻轻松松消遣的东西,它悄然地改变着中国社会、改变着中国的世界,改变着这个社会的结构,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着人们对生命、对于爱、对于恨、对于死亡等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内地最近掀起的《笑傲江湖》热,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悄然地改变着内地民众的生活,改变着民众的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这才是文化的真谛。 由此笔者不得不想到多年来人们对香港文化的一种评价。无论是以往的媒体或著作,还是最近报刊或谈论,总会有不少人认为,香港是一个“文化沙漠”,她不讲究高端文化的追求,“金钱至上,人情薄如纸”,谋财谋利之风滔滔天下,使得精神学理探求的冲动难以萌发。香港有发达如斯的商业经济,但让最精彩的文学写照为外人所创作。其实,这些完全是一种偏颇之见。 什么是文化?文化不仅仅是精彩的文学、高雅的艺术与音乐,及对远古思想的追究及考证。而更应该是大众中“活着的知识”。它反映为民众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为社会广大民众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正是就这个意义上说,香港文化并不是外来东西的移植与嫁接,而是植根于久远的传统中习惯和行为方式与现代精神的磨合与撞击、渗透与积淀;它也不是少数人所垄断的专利,而是整个社会民众创造与分享的成果。例如,你一到香港,就会发现香港酒楼遍地,食肆满街。在酒楼里,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种种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也正是这样的一种饮食文化表现了香港人的一种经济jiāo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有近年来,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旦发现什么事情,总会有香港人到街上去yóu xing、去抗争,曾在一段时间,有人戏称香港为“yóu xing之都”。其实,这不仅说明了香港民众表达自己意见的不同方式,也说明了香港言论自由的程度。而正是民众的这点点滴滴的行为及活动构成了香港真正的文化。 正是就这个意义上说,香港并非如有人所指的“文化沙漠”地区,而是它以她独特的文化,表现出了自己特有的现代文化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精神,不仅造就了香港的繁荣,民众的富足,而且惠及着整个世界,特别是中国内地。你只要走入国内许多大学校园,哪里不留下香港人的英名,什么“邵逸夫楼”、“霍英东楼”、“李嘉诚图书馆”等等遍布全国;再看看,全国各种各样的大型奖励基金、资助项目多为香港人所捐赠。而且不仅香港的富豪是如此,香港的民众亦然。无论是国内还是世界其他地方发生某些大的变故,香港民众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力所能及。所以说,文化永远是“活着的知识”,而不是僵死的教条。 (2001年4月) 第二部分 娱乐生活中的经济第30节 《卧虎藏龙》获奖的经济学意义 《卧虎藏龙》在2001年奥斯卡电影奖评选上获得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艺术指导4项大奖,这是华语电影首次获得系列重要奖项。她的获奖也激起了华人世界的《卧虎藏龙》热,无论是中国台湾,还是香港特区及内地,相关的人员都受到英雄式归来的欢迎。其实,《卧虎藏龙》获奖并非仅是华语电影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也并非是中华民族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凌波飘渡和柔竹飞腾的中华武功、祖国山河的大好美景及金光灿烂的奖品向世界展示,更重要的是展示华人世界合作的意义与价值,展示了两岸三地资源优势互补的力量。 在以往大多的时间里,由于政治上的原因,香港特区、内地与台湾省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发展变化着,特别是在那非常的岁月里,两岸三地各成一体,老死不相往来,结果是三败俱伤。世界各国在我们的互相咒骂中迅速发展,而我们却一直站在世界大门的边缘。尽管近10年这种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这种局面的改观更是一日千里。但实际上,这种发展与民众的期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相去甚远。远不多说,只是香港与内地的jiāo往与联系,尽管在面上是洋洋大观,但实质上的经济融合则相去太远。如果两地经济不是在实质上的大进展,而仅是花拳绣腿,好看不中用,相互之间要取得双赢的局面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目前美国经济由盛转衰,世界各国经济风风雨雨,香港经济又有待复苏,但内地经济一枝独秀之际,香港更有加强这种合作的必要了。 因为,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各自获得利益的最好途径。但任何合作都是要花费成本的,合作的活动越是复杂,其合作所耗费的成本也就越高。如语言障碍上的jiāo易成本、文化差别上的jiāo易成本、活动方式上不同的jiāo易成本、制度安排障碍上的jiāo易成本等等,有些时候会因为这种jiāo易成本过高使得人们之间的合作无法进行。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华人之间的贸易jiāo往、联系合作就要多于在此外的jiāo往合作呢?就在于两岸三地之间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相同而减少了人们之间合作与jiāo往的jiāo易成本。 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由于在近几十年来,特别是香港在近100多年里,各自在其体系内形成自己具有优势的制度安排势差、经济要素势差、人力资源势差及现代文化品位势差等。正因为各种各样的势差存在也就成了两岸三地合作的前提,大家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各自无法独立完成的愿望。这次《卧虎藏龙》在2001年奥斯卡电影奖评选上获得最佳外语片不外是这种合作的一个最佳典范。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精诚的合作,如果没有这种优势互补的利用,那么哪一方胜算的可能xìng都不会太大。以往几十年的历史就是对此最好的说明。 可以说,在两岸三地的经济jiāo往与合作上,尽管过去的作为值得称赞的地方很多,但笔者看来,其两岸三地合作的优势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特别是香港特区与内地的合作关系更是与这种优势互补相去很远。当然,这种合作关系现在已经开始从过去的自发而为向政府自觉指导、主动进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还仅仅是开始,表现为政府多半在口号上进行宣导,很少有实质xìng的政策出台;香港民众以以往的思维定势来看待内地的经济生活、来理解内地的经济优势,这自然很难解开两地之间真正合作之结。结果是近年来内地经济快速发展,香港却无法分享到那丰硕成果。 从《卧虎藏龙》获奖,我们应该看到,现在应该是两岸三地需要更多合作的时候了。特别是香港,从1997年回归之后,更是为两地之间合作提供了无限机会,谁能把握其机会,谁就有更多的成功机会,电影业是这样,各行各业也是如此。 (2001年3月) 第二部分 娱乐生活中的经济第31节 SARS危机与生命至上 在人的现实生活中,什么东西最为重要?金钱、财富、美女、名誉、地位、权势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其实并不最为重要。这些东西都不具有本体之意义,而最为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生命,只有生命,才是个人生活之本体。只有人的生命才衍生出人类社会、个体的经济生活、人的yù望与需求。如果没有生命,世界上有什么东西会有意义呢?我们的经济生活又如何发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是至上的。生命至上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公理,也是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之前提。但是至上的生命又是如此之脆弱。人类的生命随时随地都会面临着来自自然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威胁。比如疾病、意外等天灾人祸。 面对着生命的脆弱xìng,我们人类社会的制度安排、技术发明与创造等等,特别是法律与医院都是特为这种生命的脆弱xìng而设的。如果脆弱的生命随时都面临着来自自然与人类社会本身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受到来自外面的侵犯与攻击,这不仅使生命至上的意义尽失,也说明了我们的制度安排存在问题与缺陷。 在近一段时间里,SARS如一个难以挥去的梦魇,侵蚀着人类,吞噬着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当它的yīn影笼罩着整个华夏大地时,每一个脆弱的生命随时都面临着危险与威胁。可以说,正是这个SARS,尽管在显微镜下有美丽的外表,有如自由女神像上的皇冠。但是它正在挑战着人类的智慧、勇气与承受力,挑战着现有的制度安排。尽管我们能够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来应对并最后战胜它,但是SARS仍将给我们的生活、我们脆弱的生命带来一个又一个的不确定xìng。面对着SARS的不确定xìng,至上的生命如何改变其脆弱xìng,如何走出SARS恐惧的yīn影并遏制与战胜它,是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所要面临的窘境。 诚然,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与自然抗争及社会制度改进的结果。我们不需追溯更久远的年代,光是在近几十年,20多种新的病dú一种又一种地被发现,面对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3 章 这些新的病dú,人类曾长期处于无知之中。面对着这种无知,脆弱的生命也只能处在不确定xìng的风险之中。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的一项报告中说,仅1995~2002年间,全球就有过至少30起突发xìng疫情的bào发,只不过大部分离我们比较远而没有注意它们罢了。如2000年10月在非洲乌干达bào发的埃波拉病dú,及1999年在纽约bào发的西尼罗河病dú脑炎,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厉害的传染病病dú,人类一经染上,死亡率很高。 面对着人们对自然界的不完全可知,面对着突发事情带来的种种风险,尽管诉诸神灵与天佑早已成为历史,理xìng化成为人们应对和处理突发xìng事件的基本程式,如医学技术的创新与发明,现代制度规则的建立,但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与标志在于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他人种种不同的jiāo往与互动中。而当我们面对着袭之而来突发xìng事件所带来的种种不确定xìng时,这些事情也告诉我们以往那种频繁的jiāo往与互动,以往那种自由与平常的生活是隐藏着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任何他人,无论是生人或亲友,都可能成为威胁我们生命的潜在因素。它使我们不得不远离社会生活,远离以往群聚之处。SARS的出现更是把这些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全球化时代,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不仅人员流动频率的增加使得疫病的传播途径和速度都大大超过以往,而且大城市中人口的拥挤和环境污染严重使得对传染病的控制更加困难。这也使脆弱的生命更加暴露在各种风险的威胁中。 以往,人们总是以为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医学科学就可以为脆弱的生命化解来自自然与现代社会的各种风险。诚然,医学上的一次又一次重大发现,脆弱的生命不断地得以维护。特别是20世纪抗生素的发明,更是把对脆弱生命危害极大的传染病(如天花)掌控在人自身的手中。随着20世纪80年代天花病dú的灭迹,曾有研究人员认为,“传染病的威力早已成为历史”。但实际上,脆弱的生命所面临的自然与社会的风险并没有完全缓解。新的难题与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而且医学科学的发展总是落后于对医学科学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医学科学的不完全xìng更是表现无遗。特别是当人类社会越来越建构在日益复杂的网络中时,复杂技术本身所潜在的风险对人们经济生活、日常生活的影响与冲击就会越来越大。因此,更需要好的制度安排来化解与分散这些风险,以保护脆弱的生命。 也就是说,如何来保护脆弱的生命,医学科学的发展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对现行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进行全面反思,并创立新的制度安排让大家来分散与应对所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应该思考构筑有效的社会组织体系来保护脆弱的生命。而这一切都必须以生命至上为本体。 因为,在一个公平、公正、文明的现代社会里,个人的生命是无比至上的,它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价值及意义。只有自己的生命受到尊重,具有价值与意义时,他才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价值,才会让每个个体脆弱的生命具有安全感,而不必担心这种脆弱的生命面临着威胁与困境。如果我们的社会不是生命至上,而是以个人的身份或其他事情来界定其贵贱,来显示其价值与意义,那么整个社会就会等级森严。在这样的社会,脆弱的生命与价值是无法受到尊重与保护的,其社会成员必然会缺乏主动xìng与创造xìng,从而使得整个社会成员的内在潜能受到严重压抑。而且,个人的生命不能够受到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不平等,有效的合约关系也就不可能在社会中实行,法治精神更是无法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 面对SARS,每一个人所面临的风险都是一样的。只有以生命为本体、生命至上,面对着SARS威胁的每一个人才能够齐心协力来战胜它、遏制它。否则,“我是SARS,我怕谁”一定会泛滥,重现艾滋病所发生的情景。生命至上,不仅表现在对SARS患者与非患者、SARS康复者、医务人员等的尊重上,而且表现在如何告诉民众已经发生了什么,以便让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约束条件下寻找如何最好地保护自己之方式,如何帮助人们走出困境。 可以说,这次SARS危机,政府把其全部工作的重点重新确立在生命至上的本体上,以此为出发点来思考与安排其制度。这也为中国经济又一次起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本体论上的意义。可以说,如果国内现行的领导人能够以生命至上来确立制度与制定政策,那么一定会为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找到一条好的途径,万难也能够迎刃而解了。 但是,在目前化解SARS危机的过程,为什么不少与中央精神相悖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各地方遏制SARS“矫枉过正”的行为随处可见?问题就在于有些地方并不是以生命至上为本体,而是以各地方长官的利益为根本。这些地方官员仍然将公共决策视之为“搞运动”。只要上面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搞“一刀切”而不去认真地做事,不是一件一件事件具体对待。这样做可能会比SARS事件对经济带来的严重伤害更为严重。特别是那种各地闭门锁关,不让人员流动的方式,表面上是为了遏制SARS的传播,实际上是地方官员以逸待劳。他们不惜代价、不计成本,不把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是为了保证自己乌纱帽不失,阻碍地方之间的jiāo流,损害广大民众之利益。这种不以生命为至上,肯定会严重损害民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会严重伤害国内的经济。如果这些行为不纠正,未来的祸害将一定会使SARS更严重!比如,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发生过SARS,为了防止SARS而采取“封省”、“封地”方式,其司马昭之心,难道不让人看得清楚吗? (2003年5月) 第二部分 娱乐生活中的经济第32节 人类该从内源xìng污染中走出 从20世纪以来,环境保护问题早已成了世人十分关注的话题,不管是透过我们所呼吸的空气、所饮用的水、所耕作的土地,还是透过我们对自然及文化传统关注的反应,周遭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活动与生活。特别是随着现代经济的成长,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遭受到了巨大的重创。同时,也让人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xìng。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均衡点。保护环境也成了人类得以生存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但是,当人们在密切关注人身体之外的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时,如温室效应的到来、酸雨的出现、沙尘暴的袭击、森林的消失、草原的退化、水质的降低、城市垃圾的堆积、工业废料及废液的横溢,却忘记了人类自身内环境的保护。即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那些对人本身外部xìng污染,而没有注意人体通过摄入食物、水、空气等东西所造成的对人身体的污染。后者则是内源xìng污染与内源xìng保护。因为,当人们密切注意到人类本身外部xìng的污染、外部xìng的环境保护时,更应该注意所谓“科学”正以不同方式制造种种内源xìng的污染。而正是这种内源xìng污染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命能力,正在给人类带来种种疾病。如果人类不能够对这种内源xìng污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对它进行更多的研究与保护,那么,人类所面对的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将随时都会降临。 近几年来,无论是英国的疯牛病、香港的禽流感及最近国内发生的SARS,尽管有些病的原因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查明,但这些可能都是内源xìng污染的结果。还有,现在不少儿童生下来不久就得那些莫名其妙的疾病,可能都与这种内源xìng污染有关。现在我们要问的问题是,内源xìng污染来自哪里?人类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控制或减少内源xìng污染?如果这种内源xìng污染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它对人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与后果? 其实,从直观来看,要回答这些问题是十分简单的。我们目前到市场购买的鸡ròu鱼,甚至于鸡蛋,烧熟后吃之,多半是失去以往产品自然本xìng之味道,鸡没有鸡味,ròu不成其ròu。买一只三黄鸡,在锅里炒十分钟就熟了。买一条又肥又大的鱼,烧好后吃之鲜美味道尽失。看看市场上不少农作物及水果,其成色、个头都是上等的好货,但是不少东西一吃之就会发现不是那样的正宗味道。何也? 现在农民饲养家禽家畜,为了追求产量,许多人用改变家禽家畜生长条件与环境的办法,并喂之种种生长激素,使之快速成长。试想,在自然的环境里,本来一只鸡长成商品鸡需要近一年时间,但现在却一两个月就可以完成。一只鸡本来每天仅能下一个蛋,但通过各种生长条件改变及生长素的催促则一天可以下几个蛋了。一条鳗鱼或一只甲鱼自然生长成商品鱼要好几年的时间,但现在人工饲养用激素催之则几个月就可以是膘肥体壮了。农作物的生产、水果的生产大量地使用各种化肥与作物生长素,其结果也是如此。 也正是这种牲畜与农作物的生产方式,一方面使这些产品内残留着大量的化肥农yào、大量的生长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生产方式改变了牲畜与农作物本身的生长特xìng,许多农产品并非原来的农产品了。这样的产品由人摄入体内时,就成了身体的内源xìng污染之根源。 怪不得,在欧美国家目前早已商品化的转基因产品虽已广泛推行,研究人员也早有报告认为转基因产品不仅产量高,而且能够增进公众的健康,即该技术可以除去食物中引起过敏症的成分或增加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转基因作物还可成为新型yào品和疫苗的来源。不过,尽管转基因农产品的好处一箩筐,但它仍然受到许多欧洲公众的强烈抵制。鉴于这种压力,英国政府在1999年下半年决定,4年内暂时禁止转基因作物商业化。 因为,在欧洲,大多数人坚持认为,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食物是“不自然的”。人类对转基因技术的担心是,含有抗虫害基因的食品是否会威胁人类健康,转基因产品是否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转基因产品是否会破坏生物多样xìng,转基因产品带来的lún理问题等。也正是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欧洲有70%的人拒绝吃转基因食品。 其实,这并非是欧洲人的杞人忧天,现在的生活早已把这种人们的担心展现了出来。如现在报纸上不时刊登出一些小孩生出许多难以想像的疾病、一些男xìng精子功能退化、一些难以想像的传染病瞬间bào发等,可能都会与这种内源xìng污染有关。如果不正本清源,如果我们社会不能够对这些内源xìng污染引起足够的注意,像SARS这样的病魔仍然还会光临。 在现代社会里,特别是在中国现行社会里,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建立疾病防治公共体系,如何防治传染病之流行与发生,而就是对这种内源xìng污染是导致人类疾病的根源视而不见。大家天天吃着、喝着各种内源xìng污染的食物或水、yào物,但是就没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产生这种内源xìng污染的根源。甚至于还大而广之推行。 例如,我们的有些学科专门在改变自然之本xìng,却出于短期经济效率考虑大力在发展;农民用种种激素生长的农产品,不是制定更为合适的标准来改变这种状态,而是在所谓“科学”上还大张旗鼓地推广之。在产量上追求多之又多,但就是没有新标准让这些产品回归自然之本xìng。现在外在自然的本xìng改变,人们会群起而攻之,但农作物、牲畜的自然本xìng改变了,却没有人来论理之。这就是我们社会认知之局限,也是内源xìng污染认识之误区。我们只有对此有所认识,并对一些改变自然本xìng所谓的“科学”重新认识,这样才能化解这种局限之路,否则人类是无法从内源xìng污染中走出来的。 (2003年7月) 第二部分 娱乐生活中的经济第33节 “雷春生”捐赠的启示 月初,看到《香港经济日报》刊出的关于“雷春生”捐赠给政府的消息,好似浮想许多,早就想该为这则消息写点什么。因为,在香港看上去十分平常的事情,在内地则感觉到奇特之奇特了。而且该则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人的行为选择,展现了产权制度决定人的行为的重要xìng。无论是对香港人还是对内地国人都会有不少启示。 一座有72年历史的九巴祖屋,一座孤立于丛林般现代高楼间的4层老宅,一座糅合东西文化与商业精神、见证香港近百年变迁的大宅,在这个月初则由祖屋的后人无条件地捐赠给香港特区政府,而香港政府则准备花900万元进行维修翻新。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内地肯定会离奇之离奇了。 看看“雷春生”旧楼,牌匾嵌在杂草丛生的楼顶,外墙的油漆几乎脱尽,窗户残破,弃置的家具用品四处散落,残檐上落满了尘土。可以说,虽然该楼见证了雷氏家族的风光,虽然该楼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但要让重现历史的辉煌并非易事。“雷春生”毕竟太老了、毕竟有20多年无人居住了。 但是,这些并不是最为重要的,重要的是,“雷春生”为什么能够经历那70多年的风雨?为什么20多年来无人居住则能够矗立在香港繁华的街道上?为什么在土地如金的香港会有人把这样一大笔财富贡献给社会?为什么政府又愿意花昂贵的代价来接受这样一座旧楼? 在中国内地,像雷春生这样的祖屋恐怕也不在少数,但是它们却没有这样幸运。有一个朋友告诉笔者,他们的祖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4 章 也曾经是大户人家,听他们的祖上人讲,他们祖上在一座大山边上也有深宅大院,而且这座大宅到现在应该有100多年的历史。该大院雕龙画栋,好是一番中国建筑特有的气派(当时在方圆几十里都十分闻名的建筑)。尽管该建筑逃过一次又一次内乱与战争冲击,但却无法逃脱制度更替,私有产权取消后的冲击。 第一次冲击是私人产权的取消,整个大宅分给他人。几十户人住进大宅,一开始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有不少新奇,有不少诧异,对这座大宅还会注意爱护,但是时间一久,既然是无成本获得的东西也就没有多少人注意爱护了,任随而为。一座好端端的大宅10年就破落不堪,特别是经过20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一劫,能“破四旧”的都破旧得精光。现在该座大宅早已成了圈牲畜的废墟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私人产权,没有对私人产权的保护,任何社会的财富都容易在滥用中消耗掉。 现在再回到“雷春生”事件上来,在中国内地,为什么有许多比“雷春生”更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不能够保存下来,而“雷春生”在香港则能够保存下来,并不在于该楼的历史价值,而在于香港私产保护制度使然。 在私产能够保护的制度中,雷春生的全盛时期,那辉煌风光是现代人难以想像的。在雷春生无人居住的最近20年里,尽管一座几十年没有维修、屋内残破坐落在繁华的街市,坐落在土地与住房如金的香港街头,但由于是私人财产,它仍然能够自然地在街头矗立,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无人来侵占与耗损它,也使得它能够自然地保存下来。 还有,尽管“雷春生”是由擅长铺居设计的设计师布尔设计兴建,也融入了中西建筑风格,但大楼的方形框架、栏杆装饰及整个物业梯间用石屎铺砌在当时都是很普遍的事情。即使是大楼正门的精巧设计、楼顶凹凸不平的山墙,富有意大利的风格,但与西方建筑相比则没有多少特别的地方。其特别就在于这座建筑在香港,就在于这座建筑没有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吞掉。这只能是私人产权的结果,如果不是这样,一座在繁华街道上闲置20年的旧楼肯定会在现代大楼的建筑过程中被吞没掉了。因为,该座旧楼随时都有人愿意购买。 再者,在旧楼为私产的情况下,个人总是会让其资产流向收益高的地方。雷春生为什么会闲置近20年?笔者想,作为雷家祖屋,雷氏后人一定会把它看做风水宝地。旧楼雷氏家族所认可的价值一定会高于市价,加上雷氏后人如此之多,即使雷氏后人按市价卖出,每个人所分也无几,因此,把旧楼无偿地捐赠给政府,一则可以保留“雷春生”的旧貌,又可以减少昂贵的维修与日常维护之费用。而对政府来说,尽管维修旧楼要付出昂贵的费用,但能够把一座作为香港历史地标建筑保留下来,并让其再焕发异彩,既可以把香港的文化与传统保留下来,成为香港的旅游景点,也可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让旧楼重新进入现代香港人的生活。 对于这个故事,尽管在香港人看来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但是它却折shè出香港难得的制度优势。早些时候,香港经济低迷,曾有人对香港的制度有不少指责,总是认为这主要是香港现代制度不足所造成,而不去检讨事情发生之原因。也没有去想想,如果在没有产权保护的制度安排下可能会处于情况更不如的状况。 笔者想,这个故事对香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是有启示的。在一个法制社会里,批评香港现代制度安排的不足,检讨香港现代制度安排的运作规定的缺陷,这没有什么不可,但是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如何来完善这些制度,如何让这些制度来促使香港社会更好,而不是仅对一些当事人进行指责。如SARS报告后,香港社会对该报告的批评、填海工程的政府胜诉后的反应,都有悖于香港精神的实质。因此,如何保持与发扬香港精神的实质,雷春生的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注释。对于中国内地来说,保护个人财产制度的确立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方面。 (2003年10月) 第二部分 娱乐生活中的经济第34节 国内旅游业发展潜力无穷 从2000年开始实行假日黄金周以来,旅游成为国内民众十分普遍的事情了。从那时开始,无论是大节还是小节,只要有假期,总会有不少人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到各地旅游。不要说2000年“五一”黄金周国内各地旅游火暴到极端的场面,就是近来的时间里,如果你假期外出,哪里不是人山人海的场面呢?可以说,随着这几年民众经济收入的提高,民众的生活方式也有所改变,而提升自己生活质量已成了民众的一种自觉。无论是城里的居民还是农村的农民,外出旅游早已成了人们打发闲暇的主要方式。不是吗?年初香港旅游名额限制一放开,国人就蜂拥进入香港;而春节一到,北京出国旅游各线都已bào满。在广东,一年有200万农民外出旅游。即使是中国的传统春节,以往人们一定会守在家中,但现在不少人正在改变以往的习惯,要到国外去过大年。可以说,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发展一定会是潜力无穷。 面对着民众旅游的巨大需求,旅游业这个新兴产业在短短的几年内贸然崛起。面对着蒸蒸日上的旅游业,我们所要关注的是,中国旅游业应该如何发展?它应该站到什么样的起点上?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旅游业应该如何开放?这种开放对中国刚刚发展起来的旅游产业会有什么影响?会带来多大的冲击?特别是,旅游业并非一个明显独立的行业,它是由不同的经济环节或部门所组合而成,如jiāo通运输、酒店、零售、观光、通讯、娱乐、饮食等,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它无论是一个大的或小的动作都会对相关行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与冲击。对于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地面对和思考了。 与发达国家的旅游业相比,中国旅游业目前仍然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特别是尽管目前国内旅游是一个十分热闹的话题,但由于受国内经济转轨的大环境影响,国内旅游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发达国家的旅游市场相比更是相去甚远。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业基本上处于政府垄断状况,旅游从业不仅准入条件限制多,而且所有制歧视十分严重,其他种种限制繁多。目前国内旅游从业企业基本上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根本无法进入。特别是境外旅游则完全为少数几个国有大旅行社所垄断。这不仅造成国内民众旅游地方的选择少,而且旅游费价格偏高、旅游所提供的服务不佳等。可以说,到海外旅游,与香港特区相比价格可能会高出许多。如从香港出发,欧洲五日游,其旅费仅需要5000左右港元,但是从国内旅行社出发,至少要高1倍以上。从北京出发到澳大利亚10天旅游,旅费要2万元。即使是与广东相比,到港澳旅游,北京旅行社的价格也是高出几倍。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就在于该行业完全在政府垄断xìng控制之下。试想,在完全垄断的情况下,产品的价格岂有不高之理? 二是不仅旅游业完全为国有企业所垄断,而且与旅游业相关的jiāo通运输、通讯观光等行业也基本上为政府所垄断。而这些行业的垄断一定会阻碍旅游业的正常发展、旅游市场的开拓。比如jiāo通运输业,机票打折本来是国际上的一种惯例,作为一种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旅客以不同的价格出售机票的商业行为,在国外随处可见,但是,国内民航在政府完全垄断的情况下,其机票价格铁板一块,根本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旅行社也无法就机票价格灵活xìng来调整其费用,吸引旅客。这就使得国内一个十分庞大的潜在旅游市场无法开发出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如果旅游业对内外开放,仅是开放旅游业本身是不行的,只有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也同时开放才能达其目的。 可以说,旅游业的全面开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旅游业对外国企业开放,把外国的资金、旅yóu xing业的管理经验、市场意念等带到国内旅游业来,使得中国旅游业发展一开始就站在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同一起跑线上。特别是要利用好香港地区发达的旅游业资源,如何让香港地区更多的从业者来内地经营。二是旅游业对内开放。政府不需要去控制哪些企业进入旅游业,而且是要制定明确的行业准入标准。不分所有制xìng质及没有所有制歧视,只要经过审查满足行业标准,谁进入旅游业并不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保证旅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不引入,真正的旅游市场永远无法形成。三是与旅游业相关的不同的经济环节或部门,如jiāo通运输、酒店、零售、观光、通讯、娱乐、饮食等也应该全面开放。否则,如果旅游业开放了,而这些相关行业不开放,其中哪一个部门都可能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如果中国旅游业能够实行全面开放,那么中国三大旅游市场自然会形成了。一是海外游客、海外华人进入中国旅游而形成的海外旅客市场;二是中国民众出国旅游,在这点上香港旅游业界应该动点脑筋,如何让内地的旅客通过香港到世界各地旅游。如果在这点上能够找到一种好的连接方式,就是香港旅游业腾飞的开始;三是中国民众的国内旅游。以中国幅员广大,多姿多彩的湖光山色、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名胜古迹等都是吸引国人与海外游客的优势所在。特别是近期兴起的生态旅游更是吸引游人的中国特色。还有,随着国人对外jiāo往的增加,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民众出入境手续的便利,民众出入境已十分频繁了。如1989年以来,中国出境人员达13亿人次以上,平均每年增长二成八。2000年以来中国公民年出境人数都在1000万以上。看看最近国人境外旅游火暴就可以看到其潜在市场的巨大xìng。 面对着如此巨大的潜在市场,只有打开内外的大门,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这才能把内在的潜力挖掘出来。 (2002年2月) 第二部分 娱乐生活中的经济第35节 神舟五号:中国经济再起飞的里程碑 10月16日早上,当中国宇航员杨利伟走出太空舱,顺利完成中国人的首次太空之旅时,国人一片欢呼、世人一片欢呼,中国人憧憬已久的飞天之梦实现了。对于正在大步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来说,神舟五号的成功,无疑将极大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同时,它也是中国经济再起飞的一个丰碑。 一国的航天技术,它是一国科学技术综合实力的具体表现。它涉及天文、物理、材料、电子通讯、信息、航天医学等学科的技术。如果不进入这些学科的前沿领域,以更新的材料、更新的燃料,更新的信息处理系统,以及更好的组织管理系统应用到航天技术上去,中国要把太空舱成功地送上太空是不可能的。因此,神舟五号的发shè成功也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还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经济的竞争其实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各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就决定该国的经济竞争力。如美国,为什么几十年来其经济实力一直遥遥领先于他国,并不在于美国一定比他更加富有,而在于美国拥有雄厚的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美国的航天技术还是互联网的发展,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而这些科学技术又大大地推进了企业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神舟五号的发shè成功,尽管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强国,特别是与美国相比,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还是对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的投入来看都相差很远,但是,神舟五号的升空则是证明中国的物理、电子、医学等航空科技,中国已经迈入世界一流水平。毫无疑问,太空技术需要很多方面的技术、工业、制造业方面的支持,因此它的发展与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带动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能力的发展。可以说,以太空技术为基础,将直接或间接地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与发展、推动国内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神舟五号的发shè成功标示着中国的科学技术将迈入世界一流水平,为中国迈入世界经济强国扫除了技术发展上的障碍。 无独有偶,早几天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就像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文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样,被看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xìng文件,也就是说,该文件从制度上扫清了中国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障碍。正是就这一意义上说,神舟五号的发shè成功与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为中国经济的再起飞开辟了技术上与制度上的道路。 还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的力量早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它是一家公司或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为什么一家跨国公司能够轻易地进入他国的一个市场,并轻易地在他国的一个市场上扎下根来?最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这家公司的市场力。而一家公司的市场力,不仅在于这家公司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网络及人脉关系,最重要的就在于消费者对这家公司的认可。特别是对那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5 章 些没有与这家公司打过jiāo道的人来说,这种认可更是十分重要了。而消费者对这家公司的认可就在于这家公司的实力、品牌等方面。这些都是一家公司的市场力。一家跨国公司就能够凭这种市场力轻易地进入他国的一个市场,就可以在没有产品或服务进行鉴定的情况下确定该公司产品的质量及信用。如果这样,自然会降低jiāo易当事人之间的jiāo易成本,实现jiāo易当事人的双赢局面。 作为一个国家,为什么会有大量外国资本愿意进入中国?为什么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都愿意把工厂转移到中国?不仅在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于一枝独秀,而且在于他们预期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子会更大,预期在中国投资前景会更好。神舟五号顺利进入太空,就是中国综合国力与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的新标志。它不仅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缩影,也是面对国际贸易jiāo往中所形成的品牌。通过这个品牌就可以知道中国的技术发展水平如何、中国的综合国力如何,从而也就决定外国投资者如何与中国打jiāo道,决定了中国与其他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这也正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市场力。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就希望在航天领域追赶苏联和美国。但是,由于持续不断的政治与社会动dàng,加上国民经济几乎滑到崩溃的边缘,中国既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实现这样的雄心壮志。在那样的条件下,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对外jiāo往及国际市场力微乎其微。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空前高速增长与社会空前开放,才为中国的航天工程重新启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与社会条件。而中国航天业的发展又表现了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市场力。 还有,神舟五号的发shè成功也预示着国人的一种信心。它除了对国内的科技、政治、军事和经济有深远意义外,恐怕也会对整整一代中国年轻人的精神面貌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当年的“阿波罗计划”,除了刺激经济飞速增长,直接促成了20世纪若干重大技术的突破,使美国成为信息时代的领导者,也改变了一代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更有冒险精神、更有科学和实践精神、更宽容地看待成败得失。而这些都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源泉。 总之,神舟五号发shè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技术的新时代,而且它将成为中国经济再起飞的里程碑。 (2003年10月) 第二部分 娱乐生活中的经济第36节 中国为何很快超过了印度 近几年来,随着新经济的兴起,印度又开始进入了国际关注的视野。特别是美国“9·11”事件之后,美军进入阿富汗、印度与巴基斯坦剑拔弩张、朱基总理印度之行、印度软件业抢滩中国,这些都表明,在1962年中印战争后,不太受国人的注意的印度又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中。可以说,莫说是印度自诩为“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就是印度的软件生产基地“班达奈尔”其成功确实是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从1990~2000年的10年中,印度从无到有地建设了一个有40万雇员的庞大软件业,2000年该行业的产值为80亿美元,主要出口到美国。据《经济学家》报道,全世界“千年虫”软件工程的相当大部分工作是由印度软件人员完成的。目前,印度软件业正逐年扩张着它在美国数百家大公司“办公室数字化”市场的份额。但是,印度新经济迅速发展并没有支撑起整个印度经济的现代化,印度社会的积弱与贫穷仍然是它的主要特征。美国《商业周刊》最近撰文指出,印度面对着中国的巨大挑战,如果印度不进行全面改革,印度与中国的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其实,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与中国相比毫不逊色,而且在不少方面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中国一踏上改革开放之路,在短短的20年里,早就把印度远远地抛在后面。不要说那些迅速崛起的沿海城市,如深圳、上海及北京等,也不要说珠江三角洲那富饶的农村,就是与中国农村其他大多数地方相比,凤凰卫视所播放的印度市民及农民的现况,已经是天壤之别了。尽管中国的农村不少地方与香港地区相比并不是那样富裕,但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并不会有多大问题,而印度的情况则截然不同。 在印度,诺贝尔奖得主刘易斯所称的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二元经济十分明显,而且现实的经济环境使得这种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面临着重重困难。在印度,其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贫富差距悬殊,如发电能力尽管总量与英法相差无几,但按人均计算仅为英法的1/20。电力问题中国早已解决,印度则是城市频繁停电、生产用电不足。中国高速公路早已四通八达、铁路星罗棋布、港口设施正在追赶国际水平,而印度的jiāo通设施落后使得国外消费品无法进入这个国家,出口品则难以运出。而经常在新闻电视中所看到的印度情景是,一辆陈旧的大客车,车里车外满载着人在坎坷不平的路上行驶,jiāo通运输之落后无以复加。 迄今为止,印度虽然有1亿多中产阶级,但仍有1/3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近2亿人每天的收入低于联合国规定的极度贫困标准1美元。对许多穷人来说,根本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而在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上普及,高等教育增长速度更是惊人。现在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有近1000万人。还有,印度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占支配地位、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10年来印度农村的民众生活根本没有多少改善)、国家财政亏空(财政赤字占GDP的7%)、外国在印度的直接投资增长乏力等。1998年印度外国直接投资仅为22亿美元,1999年26亿美元,2001年23亿美元,仅比越南多一点,而2000年中国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500亿美元,2001年中国获得468亿美元的直接外国投资。这些都说明了印度经济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英语如此普及、现代民主政治较发达、现代法律体系及现代市场制度确立较早的印度却没有发展起来,其国家积贫积弱会如此严重?难道现代民主制度和市场体制与经济增长没有多少关联吗?当然,对这个问题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回答都会是失之简单。其实,任何现代制度的确立与完善都必须以既有的经济环境及传统文化转化为基础,离开了传统文化的转化,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印度为什么会离现代经济社会那样远,可能与它不能从传统的种姓文化中走出关系极大。印度的种姓制度已沿袭数千年不变,等级森严的四大种姓制度不仅决定了个人通婚范围、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社会道德生活的秩序及个人必须履行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也决定了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完全以身份来界定个人权利与义务,因此,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个人的能力大小,也不在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如何,完全在于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身份如何,而身份的先天xìng,必然使得整个社会成员的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发挥。由于这种绝对种姓划分的世袭xìng,使得整个不同种姓之间无法实现合理的上下流动,必然导致社会成员缺乏主动xìng与创造xìng,从而使整个社会成员的内在潜能受到严重压抑。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不平等,有效的合约关系也就不可能在社会中实行,法治精神更是无法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如低种姓的国会女议员普兰黛维被刺身亡就是这种种姓制度所导致的恶果。试想,在一个没有自由生活空间的社会里,民众有多少动机来努力生产改变自己生活呢? 还有,就劳动力成本而言,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肯定会高于印度。有统计表明,中国的劳力成本要高于印度两倍。但是,无论是劳动密集产业,还是资本密集产业,为什么会有不少印度公司移设到中国,然后在中国生产产品再返销到印度。这是因为整个印度的官僚体系与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有利发展。比如,印度一家电子公司在广东的工厂生产电器产品,其生产成本要比在印度生产低40%。 在中国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可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不仅是国力的增强、财富的连番增长、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而且是民众经济生活权利的扩张,为国人致富提供了机会与发展的权利。无论是商贾还是农民,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一般民众,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你只要有能力、肯努力都能够在其约束条件下寻找各自发展的空间。当然,尽管国内政府对个人经济生活权利的限制与束缚仍然是无所不在,但不可否认,民众经济生活权利的张力却在茁壮中发展与延伸,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印度正是在这点上与中国有天壤之别,使得它无法步上现代化经济之途。因此,在一个以身份界定权利的社会中,无论是人力资本及非人力资本都是不可能有效运作的。 可以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20多年的持续增长,并且在世界经济一片不景气中一枝独秀,并非中国的经济什么都是那样好,去看看中国的农村,去看看中国以往的老工业基地,还有不少人仍然过着十分困苦的生活,但是谁也不可否认,那些所谓头脑灵活、敢想敢干的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生活向上的空间,能够自己追求财富之路。这正是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印度在这点上相距甚远。 (2002年3月) 第二部分 娱乐生活中的经济第37节 道德自律无法成治国之本 信用体系脆弱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它不仅关系到中国市场经济体系能否建立,也关系着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及中国经济能否国际化。因为,信用体系的脆弱不仅会增加整个社会jiāo易过程的成本,会导致许多jiāo易无法进行,而且会导致欺骗造假盛行、违法乱纪泛滥。目前,国内信用体系脆弱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了。试想,人们做生意一般只能是一手jiāo钱,一手jiāo货,人们背着大捆大捆的钞票才能完成jiāo易;单位开出的支票只有在款项收到卖者的账上之后才可以提货;不法之徒利用以国家为担保的国有银行进行欺诈活动;一些国有企业的能耐就在于如何借到国有银行的款,如何可以贷款到期不还,而且越是不还越是光荣,越是不还越是有本事,并在股市上造假、坐庄、黑幕泛滥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秩序根本无法建立。这种经济环境也一定是“坏人当道,鸡犬升天”。 也正是针对这样的状况或问题,曾有人提出“以德治国”的设想。在他们看来,在一些地方,传统的道德准则被否定,廉耻感不再成为约束自我行为的有效力量,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jiāo换的法则也开始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了见利忘义、权钱jiāo易的风气泛滥,国家集体意识、互助精神减弱等等。因此,孔子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传统思想则可能成为立国之本了。就此而言,也有人附和倡建“道德市场经济”。 其实,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无论是韦伯提倡的新教lún理资本主义,还是诺斯主张意识形态降低jiāo易费用理论,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意识形态对市场经济生活的必要xìng,并非要把道德上升为治国的本位,更不能成为立国之根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表明,以lún理为本位的传统理念不仅没有开发出现代文明,没有让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反之,当中国传统社会一旦接触到欧风美雨时,就被外来的文化与文明,被现代的器具、现代的生活方式、现代思维与观念击得粉碎,传统的价值观念、传统的道德lún理已经没有它现实的生长点。 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制度安排的不同,人们的经济行为或jiāo易方式是殊异的。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中,人们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都是人情式的。这种人情式的jiāo易活动是以jiāo易者的宗亲关系为核心而展开的。在人情式jiāo易的情况下,由于专业化和分工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个人是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jiāo易,jiāo易重复出现,买和卖几乎同时发生,每次jiāo易参加的人、物品与劳务是不同质的。没有专门收集与分配市场信息的制度,物品与劳务度量制度复杂而又不完全标准化,因此也就不需要第三者来保证jiāo易活动的顺利进行,即jiāo易的当事人会根据既有的价值观念、风俗与习惯、道德lún理在jiāo易的过程中自动地履行合约,而不需要外在力量的强制。整个jiāo易基本上是在没有政府、没有正式规则的情况下进行。因此,这个时期的行为标准基本上是以道德为本位的。 但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类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不仅得到迅速的延伸与扩展,而且使时间与空间分离,使空间与场所分离。从邮电通信到电话电报,从计算机到互联网,在场东西的直接作用越来越为在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缺场的东西所替代。而人们的人情式的jiāo易活动也完全为非人情式的jiāo易活动所取代。在这种非人情式的环境下,jiāo易障碍重重,jiāo易费用大增,因此,为了jiāo易能够顺利进行,人们就需要确立一种jiāo易合作的共识,正式合约安排也就更为重要了。 在非人情式的jiāo易过程中,jiāo易中不仅有许多对象,而且jiāo易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完全、不对称的。在这种世界里,个人的处境好坏依赖于复杂结构的个人的专业化和扩展到不同时间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6 章 的jiāo易。物品或劳务都具有许多有价值的特xìng,其度量成本高。jiāo易不是不断地发生,而且没有重复往来。jiāo易过程中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必然盛行。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亲戚关系、各式各样的诚信、少数族群在不友善的环境中依共同信仰而为自愿履行正式合约提供了架构根据,但是缺乏有效的第三者来辅助合约的履行则成了jiāo易达成的一大困境。因此,在非人情式的jiāo易世界里,一方面必须确定卖者所jiāo易物品拥有产权,这样买者才会放心来购买所出售的物品;另一方面必须保证合约有效履行。因为任何行为都是凭承诺进行jiāo易,只有使承诺恪守不渝的适当保证,否则凭承诺进行jiāo易无法进行。这些问题仅凭传统的道德lún理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这就导致了大量法规、法律等正式制度安排的出现。 可以说,在确立现代市场经济的秩序中,由于jiāo易费用的存在,并不排斥lún理道德对建立市场秩序的重要xìng及意义,或lún理道德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题中之意,而并非有人所称的“道德市场经济”来画蛇添足,把道德看为市场异在的东西,并把它排斥于市场经济之外。但是,道德为市场经济的题中之意,并不是说,道德就是市场秩序的全部,市场秩序的建立更主要的是依赖正式的法律法规,依赖于正式规则下合约的有效执行。 其次,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人类经济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一是强约束、弱激励;二是强激励、弱约束;三是激励与约束基本上对等。第一种类型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个人的行为完全服从于政府的计划命令,个人除了采取各种消极方式来抵制这种强制xìng的约束外,个人根本没有努力工作的动机。由于这种体制否认了个人工作努力的积极xìng,其经济根本就没有活力。这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计划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所替代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类型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表现为简单原始的传统小农经济。这种经济体制与人情式jiāo易一样,由于生产力和专业化分工的水平低,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基本是由传统的风俗习惯、lún理道德来维系。这些完全是出自于个人的道德自觉自愿,而不是来自外在的强制或压力。这种强激励、弱约束的机制在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十分简单的情况下还能维系,但到了现代社会根本无法找到它的现实生长点。 第三种类型激励与约束基本上对等的机制就是现代以法治(ruleoflaw)及法治精神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在这种体制下的制度安排,不仅为个人或组织工作努力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也约束个人或组织行为要在已有的正式规则下作为。例如,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权力天然大于个人,如果不对政府权力进行约束,这种权力必然会无限地膨胀,并由此来侵犯个人的利益。如果个人一旦预期到政府会侵犯自己的利益,他们必然会采取各种消极方式来抵制,这时的经济要出现活力是不可能的。如果政府的权力受到限制,那么民众既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能根据现有的制度来安排自己的经济活动,从而保障了经济自由,保障了个人积极xìng最大发挥。个人的经济行为就是在这种激励与约束下保证了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中,道德尽管是市场经济有效运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却不能夸大其词,更不可能成为治国之本。如果以非正式的,无法规定xìng的道德为治国的基础,那么必然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形成的法治向“人治”复归。因为,“道德治国”不仅没有现实的生长点,而且还会为好事之徒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掠夺他人的财富提供方便之门。因为,既然上可以“道德治国”,下就可以“道德治企业”、“道德治单位”等层层类推,这样在这种非正式的、无明确规定的道德面前,到底哪一种东西是道德的,结果只会以权力大小而定,谁的权力大,谁就是“道德”了。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也就会形同虚设,法治精神也就会dàng然无存。那种希望把法治精神与道德原则结合起来的理想也就化为乌有了。 (2001年3月) 第二部分 娱乐生活中的经济第38节 股市投资者应有明亮的眼睛 中国股市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路了,尽管发展很快,成绩也不小,但是问题也很多,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进一步开放,中国股市的转轨经济所表现出的缺陷更是暴露无遗。旧的规则已经打破,新规则或是没有建立起来,或是没有生长的土壤。也正是这种动dàng不安、规则不定的年代,为靠近权力者侵蚀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几年来,媒体陆续暴露出来的股市上种种做假造假、欺诈中小投资者、cāo纵股市等事件正是这些现象的鲜活写照。 从古到今,一介书生,本来手无缚鸡之力,但社会捧之为“贤达与良知”,可能在于他比大众多读一点书多明白一些事理,在于能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如实地告诉大众,在于能对有损于社会大众的事情进行鞭挞与批评等,以便来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和民众生活过得更好。但在以钱为鹄的社会里,一介书生这种赞誉与功用则有些弱化了,不少书生更多的是面对功利与钱财。当然,这样做也没有什么不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 但是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或社会,没有社会的良知,没有对人对社会行为的关注与批评,个人与社会是不知道自己做得如何的,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行为做得如何也不知道,那么,他又如何成长呢?个人是这样,组织与社会都是如此。 在一个发达的市场体制中,不少公众知识分子不仅在于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在于对社会公众利益的关注,在于对有损于社会公众利益的事情进行批评。他们就像一只只牛虻,不时叮叮社会这只大牛,让它清醒地朝着有利于社会大众利益的方向走。 在我们的社会里,由于受思维惯xìng及文化传统之影响,个人、媒体、组织与社会,更多的是关注以往做得如何好,以往业绩如何喜人,却没有学会如何来反省自身、检讨自己,并从中找出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更不愿意听到他人的批评。试想,这样的个人与社会还能不问题重重。即使近几年来,这些方面有所长进,但还是与文明社会相去很远。这也就使得我们社会无法真正迈向经济富强之路。 笔者在香港工作生活多年,受那种制度与文化之影响,一些观念与习惯也寓之于心。回到北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对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这本《股市牛虻》就是自己对中国股市发生之事情所写下的一些心得,而且这些心得在报刊登出后很受大众厚爱。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股市正在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其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情总是需要有人来分析、来评价,需要有人像牛虻一样,不时触动它,以促进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为,对股市中的中小投资者,他们无论是信息、知识及工具,还是所持有的资源上都表现明显的劣势。我们的市场不仅要有保护他们利益的法律法规,更需要有人把股市所发生的事情清楚地告诉他们,把出台法律法规清楚地给他们解释,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真相披露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的中小投资者真正地用自己的钞票来投资并做出选择。这也是本书的旨意。 当然,面对着五彩斑斓的现实生活,面对着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面对着信息bàozhà的现代社会,无论是股民还是社会上其他民众都无所适从,难以抉择。如果有人能够从某一个视角对复杂纷繁的经济现象、社会问题进行一点描述、给出一点解释、做出一点分析,那么就能给人们多一种可选择的视点。 经济学人并非先知先觉的圣者,他也不是未卜先知的预言家,他更不是民众行为的向导或导师。他所能做的只不过是对现实的经济现象多做一点解释,多做一点分析,多做一点说明,告诉民众已经发生了什么,这些事情所发生的来龙去脉,这些事情可能会出现的趋势。除此之外,我们要做的事情不会太多。 还有,现代经济学早已成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早已成为世人所向往的“显学”,多少仁人志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希望把自己的理想转化为生活的现实,希望把自己的意愿转化为民众的向导。更有那好事之徒,借民众好奇与不知,把理论的学理转化为意识形态来席卷社会之财富为已有。对于这些,在某种特定的社会里,一介书生,或许无缚鸡之力,但他则有良知来明辨,来分析,不仅让自己不为所蛊惑,也要让他人不为所欺骗。如果说,我们的社会多一些人对此关怀,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一天一天地美好起来。 本文也像一只小小的牛虻,不时叮叮我们这只股市大牛,让它随时随地都得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随地都能以投资者利益为本位,这才是我们股市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3年7月) 第二部分 娱乐生活中的经济第39节 如何建立起境内外媒体多赢局面 2002年以来,国家广电部门依照政策规定,对国内现有的境外频道进行了正常的管理整顿。其规定包括凤凰卫视在内的数家境外电视台在国内三星级以上饭店及涉外公寓以外的范围的违规落地都将会取缔。如果这种情况出现,无论是对境外媒体、国内民众,还是对国内媒体来说,都会是一个通盘皆输的局面。 首先,在一个发达的市场体制中,广大民众不仅具有话事权,他们通过自己手中钞票或选票来决定个人意志的取舍,而且具有知事权,他们需要知道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知道社会所发生的事件的真相,他们也需要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等等,特别是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市场中,信息的透明xìng和真实xìng对广大民众来说更是显得特别重要。当然,这种信息的透明xìng和信息的真实xìng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来达到,通过政府设立的制度安排来实现。但是这种信息披露机制如何来实施,不仅需要相应的机构来监管,更需要通过新闻媒体诚实公正的报道来达到,因为新闻媒体天然地具有聚集信息与传播信息的特xìng,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人们低成本地获得信息的组织选择。 因此,在一个发达的市场体制中,新闻媒体诚实公正地向民众传播信息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一家优秀的媒体为了获得市场的青睐,它有动力来报道事实的真相。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境外媒体之所以为国内民众所青睐,在于它满足了民众的各种喜好,传递了民众所需要的信息。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民众获得信息的途径阻塞,这不仅会增加民众获得信息的成本(因为在现代社会获得信息的途径千千万万,如果这一途径有问题,民众也会从另外的途径获得)、减少对外界的了解,而且会降低民众的娱乐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及弱化民众消费需求创新的意念。因此,直接受到最大损害的应该是广大民众。比如,笔者之所以喜欢凤凰卫视的节目,就在于它的信息来得最快、最为客观、最能够满足民众所需要。如果此节目不能便利地收到,那么笔者只能通过更昂贵的方式来搜寻相关信息了。 其次,对于境外电视台来说,如果国内民众收视率下降,那么该台在中国内地的广告收入就会骤然下降。因为,境外电视台作为一家企业,追求利润是它们的天xìng。它们之所以会把节目做好,它们之所以尽量使自己的节目满足民众的需要,就在于如何满足他人要求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利益。从电视节目渗透率、收视率和现实收入3个指标来看,凤凰卫视中文台在内地的渗透率为4200万户家庭,约占中国所有收视的13%。由此凤凰卫视在国内的收视率位居所有境外频道的第一。盖洛普的调查表明,中国有36%的受访者认识凤凰品牌。正因为凤凰卫视的渗透率和收视率高,其广告收入也高居国内电视台的第六名。据调查,凤凰卫视是迄今为止所有境外电视频道中惟一赢利的,其年均广告增幅超过81%。2000年凤凰卫视90%收入来自于广告,而其中70%的广告收入又来自中国内地。如果上述政府的禁止政策完全落实,那么凤凰卫视的收视率一定会下降50%以上。这对该台广告收入的打击肯定是致命的。 再次,境外电视媒体退出国内是否会把所空出的广告市场让国内电视媒体所占有?在此,如果假定蛋糕的大小不变,那么,广告市场一家媒体退出,一定会让另一家媒体来占有。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国内广告市场的蛋糕大小并不是固定的,既可以做大,也可以做小。如果电视节目对民众没有吸引力,广告客户自然会减少。如果电视节目能够吸引民众,广告市场的蛋糕自然会做大。因此,境外媒体退出,其所空出的广告市场,国内媒体也不一定能够占之,关键在于它有没有为民众所喜欢的节目。但是,境外媒体的退出,由于市场竞争减弱,这不仅会弱化国内电视媒体的竞争意识,而且外界的经营手法、经营理念及管理经验也不易传送进来,国内电视媒体运作机制也不容易转换。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加上上面的两个方面,境外媒体退出国内市场可能出现全盘皆输的结果。 面对着这种情况,如何创造出境内外媒体多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7 章 赢的局面,应该是业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电视频道运作混乱已是不争之事实,如何以市场法则为依据来规范国内频道运作是目前解决境内外电视媒体竞争的首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频道的产权归属问题。也就是说,电视台频道是公共品,还是排他xìng的国有品。如果是前者,那么其结果一定是公共品的悲剧。如果是后者,电视台频道的使用就得以市场法则来运作,比如拍卖。就像土地资源一样,在一定的法律政策约束下,如果电视频道也能够以价高者得的拍卖方式进行,那么也就不在乎境内或境外媒体来经营了。 还有,境外媒体在国内经营得好,占有了国内广大的市场,不要因此就眼红,用政府行政的方式来干预其运作,反之,要如何诱导它们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并通过税收的方式来调节。一方面要让境外媒体有利可图,否则它们来中国干什么;另一方面大力支持与促进国内媒体与之竞争,让其自然垄断的利润降低,并通过税收的方式来调节。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市场的蛋糕一定会越做越大,使得境内外媒体比翼双飞。如果能够这样,国内广大民众所看到的节目一定会越来越好,社会多赢的局面也就自然会形成。 (2002年11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40节 来香港学习应有香港的选拔方式 前些时间,笔者曾撰文指出,香港不仅应该成为一个国际商业中心、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更应该成为一个内地学生的留学教育中心。读到2001年4月22日的报道,尽管政府没有明确表示要形成这样一个留学中心的详细计划,但所采取的措施已经朝这方面迈出了关键xìng一步。 香港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椒芬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的信息表示,如果在香港读书的内地毕业生在本港找到工作,并办妥内地有关的出境程序,国家教育部不反对他们可以无须透过特定的输入人才计划而留港工作。她还表示,每年招收150名内地学生来港就读的上限也将放宽,若内地学生有能力自费来港就读,则将不设名额限制。 这条报道透露出以下几方面的信息,首先,内地来香港学习的限制有所放开,但放开的步伐与形成留学教育中心的要求相差太远,只能说放开是一个好消息,但力度不够。就其所起作用或影响力来看不会太大。因为据罗范椒芬介绍,香港院校录取非本地学生的整体数字仍会维持在580名,相当于全港一年级本科生数目的4%。 其次,允许在香港读书的内地毕业生在香港找到工作,这对内地学生来香港学习会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试想,内地优秀的学生,所面对的不仅是香港,而是全世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香港的教育体制、教育质量及教育环境等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如果学成后仍然要返回内地,那么来香港学习的学生就多半会寻找渠道流向欧美。这样,香港也就只能成为他们流向欧美的中转站,如果允许他们毕业后在香港工作,这种情况会有很大的改观。现在的问题是,要实施这一计划,香港特区政府必须与内地政府沟通,如何保证内地学生能够顺利办理来香港工作的手续,否则,有好的愿望也会一事无成。 再次,允许内地学生自费来香港学习,内地一定会有较大的反响。因为,就目前国内的情况而言,有能力提供经费来香港学习的家庭为数不少。来香港留学,对他们有相当的吸引力。现在香港这边要解决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不设名额限制,是否指没有580名额之外的限制,还是指在这580名额之内没有限制。如果是后者,对内地学生来说,是区区有限的,与想办成留学教育中心更是相去更远。还有在这样的设限下,这些名额如何来分配。是以国内的高考标准来选拔,还是香港形成自己的一套选拔方式。如果以国内的标准来选拔,尤其专门设定几所学校选拔似乎有不公平之嫌。因此,香港应该设立一套自己的选拔方式,面向内地所有的愿意来香港学习的学生。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公正地选拔那些有经济能力并愿意来香港学习的优秀学生。二是如何与内地政府沟通,如何帮助办理他们来香港的手续。 (2001年4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41节 香港可办成内地留学教育中心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一直是国内民众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大量的海外教育机构、大学团体向中国民众大力推介,出国留学更是成为家喻户晓所关注的话题。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人们纷纷希望送自己的子女出国留学。只要看一下每年外国教育展的火暴场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内地留学热的一斑了。 还有,你只要打开国内报纸的各种广告,英语教育、英语辅导、英语培训、英语考试、英语入学教育等应有尽有。看一下北京的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每期bào满,并且赚得盘满(钵)满,也就可见国人对出国学习之热潮。可以说,改革开放20年过去了,国人对出国留学的热情越来越强烈,cāo办出国留学的行业越来越红火。 国人红火的出国留学需要自然是与国人两方面的基本条件相关联的。一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不少人的收益水平更是一日千里。过去人们根本无法想像的东西一个一个成为了现实。据最近的一个抽样调查显示,在北京市最富的阶层中,他们的平均个人财富达到了280万元以上。不管这种抽样调查有多大准确xìng,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国内有不少民众确实是富裕了起来,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他们有足够的能力送自己的子女或让自己到国外去留学。笔者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最近,北京一所比较好的小学准备在计划外(即户口所在地之外)招收15名小学生,每个学生收费为6万元,消息一传出,报名者则近10倍,最近只能以智力测验为标准来选拔学生。总之,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早已富裕了起来,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支持自己的子女或自己出国留学。 二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中国一向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特别是中国现行这种特殊的计划生育制度下,城市里的小孩一般为独生子女,望子成龙,重视教育更是成了一种时尚。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城里的民众即使实力不是太足,也会倾全家或全家族所力让子女受教育好一点。如果能够留学更是每个家庭所向往的。正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内地留学热的巨大需求。 面对着内地巨大的留学需求,香港能够提供什么?笔者想,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到英美去留学自然是国内不少民众最佳的选择,但是各人的约束条件不同,有些人可以达成自己的目标,但绝大多数人无法实现其目标,如果香港能够成为国内民众的留学中心,香港同样可以成为内地民众出外留学的好地方。因为,这里不仅留学成本会低于其他地方,也有语言上的便利xìng,为一些条件较弱的民众找到一个缓冲的区间。而且从香港目前的条件而言,香港地区也应该成为国内民众外出留学的一个好去处。 目前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以往人们的思维定势,即香港仅是一个国际化的商业中心,一个国际化的金融中心,而不是一个文化中心。其实利用好香港的条件及优势,特别是制度优势、人力资源优势,香港也应该成为一个内地出外留学的教育中心。 因为,香港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了一个汇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大都市,它不仅让现代西方文化、法律制度、价值观念深入到香港社会的各个阶层,而且英语早已成了香港民众的生活、工作及jiāo流语言。这种语言的差异xìng,正好从外象上完全显示了教育的异地xìng。因此,到香港来学习,内地民众来之前就要像到美国学习一样先过好英语关,而且在其学习结业后也同样是以英语水平提高为重要标志。 其次,以目前香港的经济实力而言,把教育办成一个产业,香港也是完全有能力的。因为就教育的硬件设备而言,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来说,它们都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来办教育。而且,就现代经济发展趋势来说,教育产业是一个获利十分看好的朝阳产业。而且如果能够允许个人投资教育产业,肯定会吸引许多投资者进入这个行业。以香港人的资财把香港办成留学教育中心是绰绰有余的。而且面对着中国这块潜在的巨大收益,有谁会不动心呢?否则,怎么会有大量的外国教育部门及机构冲着中国巨大的教育市场而来。 如果要把香港办成国内民众的留学中心,最为重要的是是否有足够吸引力让更多的人从事教育,是否有合格的人才进入教育产业,进入香港教育产业的教师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内地的学子来香港求学。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不少20世纪80~90年代到欧美留学的内地学人学成回到了香港。我们无论走入香港的哪所大学,那里都是这些人大显身手的地方。这些人都是欧美名牌大学毕业,都受过正规系统的现代知识教育。而且目前还有几十万人逗留在欧美,如果有好的条件,是容易吸引他们来香港的。也正是这一点,与内地大学有着天壤之别,它是吸引内地学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吸引内地学子到香港留学的基础。 当然,要把香港办成内地民众留学中心,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如收费问题、课程安排、课程设置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且教育产业的形成并不是一夜达成的,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过,香港在面对祖国内地大幅度的开放,在面对着加入WTO的挑战之际,如何重整香港经济、如何重造香港经济的辉煌,香港人是否仅守住以往的阵地,还是重新开拓出新领域呢?笔者想把香港办成内地民众留学中心应该是一个好的思路吧! (2003年4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42节 在美国经济衰退中寻觅人才 为了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高附加值的项目,近几年来,香港一直试图在世界寻找优秀人才。特别是面对着中国内地,更是出台了一个计划又一个计划,一个方案又一个方案。但实际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的政策障碍,也会有香港企业方的要求,及内地求职者的愿望与能力不足等等。但是“登上华山仅此一条道吗?”如果我们来个脑筋急转弯,在2001年美国经济的衰退中,不也是一个香港招揽高科技人才的好时机吗? 2001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疲软,尽管美联储已连续5次降低利率,布什政府也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但效果甚微。美联储日前发表的经济调查报告认为,到目前为止美国经济仍没有起色。美国最新一期的《蓝筹经济指标》杂志则形容目前的美国经济“正在一层薄冰上滑行”。当然,美国经济的持续疲软受其影响最大的要算IT产业。2000年以来,美国的IT产业受纳斯达克股市狂跌的严重打击,企业纷纷倒闭,员工不断被解雇。 据报道,美国经济的持续疲软,加利福尼亚硅谷不少做IT产业的员工更是首当其害,不少在那里工作的印度软件工程师们纷纷被解雇。面对这种困局,印度软件工程师无可奈何,只好选择返回印度之路。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联合会估计,2001年以来已有约2000名IT产业的信息技术人员返回印度。《印度斯坦时报》预测,2001年年底以前将有5万名信息技术人员从美国返回印度。 一两年之前,印度的信息技术人员纷纷离开本国,到他国去淘金,使得印度大量的IT产业人才外流,但现在事情轮番转,大量人才却打道回府。面对这种局势,印度的政府与企业正在采取种种前所未有的措施,留住这些高科技人才,借此天赐良机来发展印度的高科技产业。而且,如果美国经济形势仍没有起色的话,美国信息产业就会采取进一步减少人手的措施。这将导致在那里的印度信息技术人员再次掀起返回印度的热潮。 面对这样一个天赐良机,香港能做什么呢?这不是为香港提供了一个吸引信息产业的高科技人才的最好时机吗?可以说,印度的这批软件工程师功底扎实、语言娴熟、对专业有国际化的视野,而且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尽管印度政府与企业采取了种种措施希望留住这些人才,但与香港的优势相比,可能还有很大的差距,加上印度对香港并不陌生,香港早已为印度民众向往的地方,而不少印度民众在香港工作多年。如何利用香港的优势,如何利用现有与印度的人脉关系,吸引这些软件工程师来香港工作恐怕目前是一个好时机。在这方面,不仅香港的企业应该主动而为,而且香港政府应该大力宣介与助之。 也正是就这一意义上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减缓是香港寻觅人才的好时机。 (2001年6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43节 普通话是香港减少jiāo易成本重要方式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无论何地,人们都是在与人jiāo往、jiāo流或jiāo易,尽管有些jiāo流与jiāo往不一定会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这些活动没有一样是不需要花费成本的,或是金钱、或是时间、或是情感等。因此,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们无时不在根据自己的约束条件降低这些jiāo易费用。如早期集市贸易的出现,就是以一种较为原始的方式把人们所需要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8 章 供求信息汇集在一起,从而减少了人们搜寻信息、传递信息等方面的jiāo易成本。而货币、语言及度量衡都是把相应的信息汇集于其中而减少jiāo易成本的结果。到了现代社会,现代通讯业、互联网为何会发展如此之迅速,就在于它们广泛地满足了人们各种jiāo往、jiāo流及jiāo易而降低其成本的需要。 中文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长期积淀下来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自然也是我们民族为了减少在各种jiāo往及jiāo易中费用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加上又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尽管在语言形态的表现上2000多年前就有了统一的规范,中国文字早就为中华民族所共识,但是各地方总是以自己的方言来解读中国文字与文化,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方言文化。尽管中国字形相同,但一个地方有一个读音。如果没有书面语言,靠口头jiāo流就难以进行。这自然给中华民族之间jiāo往带来了种种的不便,整个民族之间jiāo流成本也自然增加。 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普通话体系的确立才在真正的意义上确立了中国语言形与音的一致xìng。可以说,máo zé dōng的最伟大业绩之一,就在于普及现代教育的扫盲运动和以政府规范的方式建立及推广自然统一的普通话体系。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无从获得,国内大市场的形成也比现在更为困难。 就香港来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特别是在香港回归之前为英国殖民地统治之原因,香港没有进入国内推广普通话的进程中。很简单,同样是讲粤话的广东地区,只要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出生的一般民众,哪一个人不会讲普通话呢?尽管他们讲普通话有讲得流利与不流利的程度之分,但是他们都能讲。在香港时,笔者曾经在一些居民家中住过,对于四五十岁的人来说,只要他们能够说或听得懂普通话,不用问他们一定是从内地移居过来的。而正是他们有此种语言上的便利,他们则成了这20多年来香港与内地各种jiāo流jiāo往最为频繁的一群。同时,他们在这种频繁的jiāo往与jiāo流中也是最为硕果累累的一群。但是,在中国普通话普及的进程中,香港则还在原地踏步。笔者1998年来香港时,不懂普通话的香港民众大有人在。即使是大学教授,同样许多普通话一点也不识,更何况其他的一般民众呢? 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jiāo往发生了一个质上的变化。这不仅在于政权转移所带来的政治权力上的变更,更主要的是不少20世纪80年代从内地进入香港的业界精英开始事有所成,一大批学已成就的内地留学欧美的学人陆续进入香港各部门工作,再加上香港各行各业全方位频繁地与内地各业jiāo流,使得普通话的重要xìng开始为香港人所认识。笔者是1998年初到香港的,笔者觉得就是在这几年,香港人对普通话的认识发生了根本xìng变化。 比如,在香港大学来自内地的学生、学者川流不息,到哪儿都能听到讲普通话的声音。也正因为这样,就在附近摆摊的老太太,她每天放一个小收音机在收听普通话广播。别看她年龄70多岁了,她告诉我,她学习普通话已一年多了,一年学习下来,效果挺好。笔者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努力。她直截了当地说,为了做生意啦。还有,笔者在香港大学时,笔者有什么事与办公室的几位同事jiāo谈,他们总是用普通话与笔者jiāo流。几年下来,有一个过去根本不会讲普通话的同事,现在也能说上几句了。还不止如此,不仅不少同事自己参加各种普通话培训班,而且在假期还把小孩送到北京接受普通话的训练。从这点点滴滴的事情中可以看到香港民众早已意识学好普通话对自己生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否则民众如何会花很高的成本这样做呢? 事实上,语言上的顺利沟通是人们jiāo往中节约jiāo易费用的重要工具。试想,如果两个商人要进行一笔jiāo易,如果语言上不通,为了能够完成这笔jiāo易,他只好请翻译了。而请翻译,既要增加成本,又在翻译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还有可能使信息的传递扭曲。这些成本与风险自然要让jiāo易者来承担了。 1997年回归后,香港与国内jiāo往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而且这些jiāo往完全超越了以往广东话为中心的地区,辐shè向全国。为了使这种双向jiāo流与jiāo往顺利进行,消除语言上的障碍也就十分必要了。而在内地,普通话是民众jiāo流与jiāo往的基本语言。如果香港人能够学习好普通话,无论是香港人到内地任何地方工作与jiāo流,还是内地任何地方的民众来香港旅游及进行其他jiāo流都可以为港人在jiāo流过程中提供许多的方便,降低在这些jiāo流过程中的成本。特别是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中国内地对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只有以内地经济发展为腹地,才是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而要把内地这个腹地利用好,首先就必须消除语言上的障碍。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普通话是香港人减少jiāo易费用最为重要的方式。 最近,香港立法院提倡讲普通话,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是远远地落后于现实的需要,落后于民众的视野。因此,如何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在香港推广普通话已势在必行了。 (2002年1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44节 失业攀升预示着香港经济大转型 美国“9·11”事件之后,十分疲弱的香港经济更是雪上加霜。经济增长放缓,失业增加,民众怨声载道。特别是失业问题更成了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如政府在2001年施政报告中就许诺将投入多少资金,创造多少就业机会。议员们提出各种方案,借此来舒解失业者之困难。当然,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里,在一个民众可以用选票来发表自己意见的社会里,无论是政府还是议员这样做都是十分理xìng的选择,都是希望以此方式来争取得到更多的选票。欧美国家是这样,香港也是如此。但是,从经济学的理论来看,这样做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吗?它有利于香港经济的大转型吗?其实,在市场体制中,失业是一种常态。在一个生气勃勃的经济中,各种资源都会高速地自由流动,都在寻找自己更有效配置的地方。人力资源作为一个要素,同样需要自由地流动。而只有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才能有劳动力市场。而人力资源的流动就必然会有自愿失业或结构xìng失业的出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在古典失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然失业率(失业率为5%)的假说,也就是说明了失业是任何一种市场体制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这就是说,无论是工人的自愿失业,还是被公司解雇,都表明了如果其要素仍然坚持在既有的职位上,那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人力资源的低效或无效运作;如果人力资源要素所有者不对这种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也就在所难免。可以说,在市场体制下,失业是人力资源配置调整不可或缺的途径。当然,失业对具体的个人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失业意味着个人失去了发挥其人力资本的舞台,意味着个人或全家的生存条件没有保证。但是,从市场的角度说,没有失业,就意味着没有人力资源的流动,没有劳力市场。 目前,香港失业率攀升,应该说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香港目前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大转型。因为,任何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都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周期xìng变化的。但由于产业结构的路径相依,即某种产业结构一旦形成,调整都是渐进及相当微小的。只有在经济环境发生了大变化,如一些新产业、新行业开始成长时,才可能对传统产业产生大的冲击,并要求传统产业向新型的产业实行大转型。如果这种情况一旦发生,那么在传统产业工作的不少人员将面临大量失业的危险。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的入世,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大变化,香港的经济环境也产生了巨变,这就要求香港经济从传统中走出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香港经济正面临着从以往服务出口型经济向新经济的大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将有大量的人员从传统产业流出。由于这些从传统产业流出的人员文化知识、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无法很快适应新的产业或行业,他们的失业也就不可避免。 二是香港目前的劳动力结构已经无法适应香港经济大转型的要求了。就目前香港失业人口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是15~19岁的年轻人(占1/3)和45岁以上文化程度低、就业技能少的中年人。而这两类人基本上又是政府近几十年来不合适的移民政策所导致的结果。由于这些人多是来自文化十分落后、经济水平十分低的内地农村,他们来香港后不仅在适应当地的文化、生活方面相当困难,而且由于原来相差悬殊的文化、知识、经济生活水平,使得他们更难融入香港的社会生活。而这样的劳动力结构要从传统产业流向新产业是存在不少困难的。目前,尽管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如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职业培训,以便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化解结构xìng失业的问题。但这样做要达到预期效果并非易事。 因为,在一个以市场法则为依归的经济体制中,经济运作最好的手段是如何通过市场法则来让每一个人能够自由选择。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他们不仅能够以自己的约束条件如何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而且能够对自己所选择的行为承担责任。当他们从传统产业流出时,他们就能够敏锐地觉察到新经济下高新技术及技能的重要xìng。因为,市场会向人们显示,人力资源并非真正的过剩,而是不适应现实经济环境的人力资源过剩,而掌握新兴行业技术技能的人力资源依然是短缺的。这就会激励失业者与社会其他一些成员去努力学习,去掌握这些市场上十分需要的技术技能,从而为市场输送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但是,香港特区政府不是这样,政府希望通过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如通过对劳动力人口的有效管理、劳动时间的重新分配、职业的培训、提供就业的信息、增加就业机会等手段来促进就业增长,抑制失业人数的扩大。如从1999年以来,香港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失业者创造本非市场筛选出来的就业机会,如政府许诺不裁减公务员、提前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等,这实际上是以政府之力,人为地阻碍市场配置资源的自发过程。这种人为的方式,从短期来看,对减少失业有一定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一定会导致人力资源的误置,妨碍香港经济的大转型。 而这种人力资源的误置,不仅劳动者本人的人力资源仍然会无效使用,而且它也向市场发出错误的信息,即个人失业并非“技不如人”,而是政府政策安排的不合适。其结果不仅个人不需努力改进自己的技术技能,而且还会形成对政府的完全依赖xìng。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失业问题的短期解决只会是昙花一现,长期看必将导致香港的竞争力下降,大量失业进一步增加。因此,目前香港要做的是以市场法则为依据,如何促使香港的人力资源重新整合,以便推动香港经济的大转型。 (2001年11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45节 香港公务员薪资该调或不该调 香港经济出现困难,民众怨声载道难以避免,特别是那些处于低层及失业的民众,更是有不少难言的苦衷。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香港公务员不仅手端“金饭碗”,而且在私营企业薪资屡屡下调之际,其薪资还微微上升。如果说,在市场体制下,公务员的薪资确实是物有所值,那么薪资水平高一点,人们也不会感觉到多大不公平及不满。但是,近期来,有些公务员部门效率低下的事件时有发生,香港社会各界对其公务员的薪资水平议论也就成了民众关注的焦点。 一般来说,在发达的市场体制中,薪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它能够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不断地调整与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劳动力资源实现有效的流动与配置。但是,劳动力要素与其他要素又有本质上的区别,它完全依附在个人身上,其资源的有效使用程度如何完全在于制度安排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全在于个人的主动xìng。如在国内的计划体制下,尽管那时人们的工资水平十分低下,尽管有些人会通过偷懒方式来分享自己的闲暇,但多数人仍然有工作努力的激励。这也就是说,薪资水平并非是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惟一方式。已有的研究表明,任何组织及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同样是影响人们是否努力工作的重要方面。 目前,针对社会对香港公务员薪资问题的议论,香港公务员事务局局长王永平表示,政府承诺尽快研究现行公务员薪酬政策是否适合目前的情况,同时不排除将来会把公务员的薪酬与私营机构的薪酬水平做比较,在需要时公务员也可减薪,当然,政府必须审慎处理。并认为,在开展有关检讨时,政府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第一,必须继续确保公务员是一份有吸引力、有前途的工作,包括提供适当的薪酬和服务条件,以吸纳有才干的人士;第二,必须在每个工作阶段因应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衡量某些改革措施对整个社会的利弊。这些提法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但是,对于香港公务员薪资水平如何,人们早就有公认。由于历史之原因,这种情况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香港公务员薪资制度研究,不仅要与当地私营公司的薪资水平相比,也应该与发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9 章 达国家及周边新兴发展国家的情况相比;不仅要研究现状,更是要研究历史环境所导致的结果,要看其结果对社会的公平程度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定香港公务员薪资水平定位以及今后改革的方向。 事实上,如果不能兼顾当事人的既得利益,那么公务员薪资改革方案的推出一定会遇到重重困难。特别是工资的刚xìng特点,更是容易减弱对人们工作努力的激励。但如果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处于整个社会完全不公平的状态,那么不仅会减弱整个社会的竞争力,而且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尽失,其负向影响怎么也不可低估。如目前香港公务员及资助机构的薪酬开支,占政府经常开支近70%,政府经常开支已占香港GDP的22%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不全面检讨公务员薪酬政策是说不过去了。而且不仅在于如何检讨,关键是推行更为公平有效的公务员薪资制度。这样才能提高香港经济的竞争力,让香港经济走出困境。 (2001年12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46节 若奥运会申办成功对香港的意义 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很快就会揭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北京赢得主办权的几率相当大,基本上可以说是势在必得了。可以说,如果北京申办奥运会主办权获得成功的话,应该是中国加大开放力度,全面地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意义不亚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预见,乘着这两股东风,中国未来的改革开放会迈出大的步伐,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会出现一个新的转机。因为,这不仅在于中国如何以相应的各种硬件设施来迎接8年后的奥运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人会以一套新的价值体系来面对国际社会、面对世界的问题了。 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不仅在经济文化上与内地水rǔ相融,而且亦是内地商机最早的受惠者。在香港没有回归祖国怀抱之前,港人就以自己独到的慧眼让珠江三角洲走出计划经济的困境,同时也带来香港前所未有的繁荣。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这种水rǔ相融的关系更是发展得淋漓尽致。看看香港周边的国家一个个都在1997年金融风暴中倒下,香港却能傲然屹立,人们就应该明白个中的道理。 同样,如果这次北京申请主办奥运会成功,港人不仅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港人作为中国人民的一分子会感到自豪,因为,这毕竟是炎黄子孙中的第一次,这毕竟表明了中华民族林立于世界东方的大事。不过,这只是大而化之而言,这只是从情感上而言。更为重要的是,申奥成功也为港人带来一片商机。如果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一系列的相关大型项目要上马,北京的城市改革、城市建设要加速进行,北京政府早就规划以巨大的投入来迎接奥运会。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这些大型的建设项目都会按国际惯例以招标的方式进行,因此,与境外其他地方相比,香港商人可以捷足先登,当然,这也要看香港的商人们如何来把握其机会了。 其次,既然大量的大型投资项目要进行,但就目前中国或北京的财力来说,并不是十分充足的,向资本市场融集资金是这些投资的必由之路。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香港一直是内地融集资金最好的市场,而且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仍然会维持,因此,一定会有大量的奥运会建设项目到香港市场融集资金,如果这样,亦会带来香港金融市场的又一次繁荣。 还有,与奥运会建设相关的一些产业也会迅速地发展起来,如通讯、航空、旅游、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等,这里也存在不少商机。更为重要的是,国内民众的民族主义的狂热也会随奥运会申办成功而发酵,这里或许会渗透着不少意识形态、政治因素,渗透不少个人的情感,但同时也会掀起一股奥运会相关活动的消费热。香港商人如果能够从中捕风捉影,一个10多亿民众的商机就可能展现在你眼前。 总之,如果北京申奥成功,不仅在于给香港带来情感上的自豪,更重要的是为港人寻找商机提供了一个好的时刻。 (2001年7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47节 香港游:内地有无限大的市场 这两天,看到香港一片喜气洋洋,甚是高兴,但愿香港在新的一年里走出经济的困境,重振往年经济繁荣之路。而更为高兴的是,看到国人元旦之日蜂拥而至香港旅游,仅是元旦的一天,由于香港游配额限制正式取消,内地旅客到港,就比往年增加了1500人。新年开门红,给游客和境内外业者带来意外的惊喜和高兴。但愿此长久,共享欢与乐! 是的,无论是有语言同一、亲缘密切、地缘绵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是国内西部地区,香港仍然是国人出境旅游首选之地。因为语言上的便利(不过,香港人在普通话方面还要多努力,以便适应更多的国人来香港),城市现代化的差异xìng,购物的方便,是任何境外城市无法与香港比拟的。即使台湾地区向国人旅游开放,试想台湾地区的哪一个城市比得上香港呢?台湾地区的哪一个城市比得上香港有气派、有亲切感呢?正是这宝贵的资源,只要香港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好一些,它一定会成为国人好好分享的一部分。 对国人来说,香港旅游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旖旎的南国风光、那翠绿yù滴的海岛风景、拍岸而来的大海波涛——也不仅在于到处矗立的钢铁森林、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星星点点的霓虹灯——而且在于富庶下民众的生活,在于自由贸易港应有尽有、价廉物美的商品,在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制度安排。可以说,尽管这几年来内地产品也十分丰富,有80%以上的物品处于消费饱和之状态。但是如果内地民众有心,带些钱来香港购物,他不仅会满载而归,而且可以省去来香港旅游的费用。因为,有许多商品在香港购买要比内地其他城市便宜得多,而且许多产品的质量一定会得到保证。 比如,笔者曾经来香港时购买过手机与电脑,当时其产品的价格比内地便宜20%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在香港购买物品,只要到那些正规的商店购买你就不必担心产品的质量问题。这两样东西笔者使用了几年,但迄今为止从来没有出过任何问题。如果在内地购物,即使是价格相同,但你如何才可保证其产品质量呢?即使一些大件耐用品会答应给你保修,但其售后保修工作仍然会增添你许多麻烦。怪不得,许多来过香港的国人,来了一次还准备来第二次,因为,在他们看来,来香港旅游是物有所值。这就是香港旅游的魅力所在。 去香港旅游有如此魅力,那么内地民众有没有这种消费能力,其市场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如果在5年前,要笔者回答这个问题,答案肯定并不是那样令人满意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内地民众的生活水平还刚刚越过温饱生活,即使是城镇中那些占人口总数仅为30%左右的人也是如此,更莫说是占总人口70%以上的农民了。在这种生活水平下,内地人来香港旅游,人们一般都会认为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连笔者那时都想,如果来香港出公差还是勉勉强强,如果要让自己花钱来香港玩,真的是舍不得花此钱。 可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了,近几年来,国内城镇大多数居民不仅人生中最大住房问题已经解决,而且储蓄水平越来越高。远不多论,就内地居民的储蓄存款,近5年间已经番了1倍以上,目前国内居民存款达到72000多亿元,如果加上各种金融资产更是锦上添花了。正因为国人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内地民众开始接受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开始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走出家门、走向世界也成了民众改变自己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加上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创造条件提倡旅游也成了内地民众趋之若鹜的热点。看看这几年来国内旅游业高潮迭起,一浪高一浪,你就会看到内地人生活方式转变之趋势,你就会看到香港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与前途。 国内虽然幅员辽阔,各地的如画风景也美不胜收,各地的文物古迹更是数不胜数,但出境的异地情调仍然是内地民众梦寐以求的东西。笔者每从香港回到北京,与朋友谈到香港,从他们神采奕奕的眼神中,总会看出他们几分对香港的向往。特别是那些从来没有到过境外的朋友更是如此。不知有多少次,有多少朋友希望笔者帮助他们到香港看一看与玩一玩。就是2001年上半年,笔者还帮助我两个上司的夫人来香港玩(她们也是第一次来香港),高兴得不得了。试想,以笔者现在所处的北京生活层(笔者是另当别论,笔者因香港朋友帮助往返香港已无数次了),都有许多人没有来过香港,更何况一般人呢? 如果说要在北京做一个抽样统计,那么北京没有来过香港的人肯定会在95%以上。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权力最为集中的城市的情况尚且如此,那么在边远省份的城市来过香港的人更是少了。特别是香港与澳门回归之后,国人对香港与澳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要第一次出境旅游,国人谁不选香港呢?特别是随着香港旅游对国人基本放开,到香港旅游的费用一定会不断地降低,加上内地民众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国人有足够能力外出旅游。而光这个3亿城镇居民市场,对香港已是无限大了。如果10年后国内农民也进入这个旅游市场,香港旅游业岂有不蓬蓬勃勃发展之理?内地这样无限大的潜在的旅游市场,港人做好准备了吗? 国人来香港旅游,现在仅仅是开始,如何迈开这一步,但愿引起香港人足够的重视,请你们张开双臂来拥抱内地民众的到来,这里大有你我的喜悦! (2002年1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48节 香港游:业者不能“杀鸡取卵” 2001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作为经济上完全开放的香港难逃其经济增速放缓的厄运。面对着香港经济的困境,香港政府一改以往的心态取向,积极地与中央政府各部门协商,希望借助于内地经济一枝独秀之势,来摆脱香港经济的困境。而香港旅游对内地民众全面的开放,则是香港政府主动与中央政府协商的一个好结果。根据最近香港政府所宣布的新规定,决定放宽内地民众到香港旅游的名额限制,放宽内地民众到香港从事商务活动签注时间的限制。这也就表明了,内地民众到香港旅游的整个市场基本上完全放开。这不仅突破了以往香港与内地jiāo流不对等xìng的旧观念,即香港民众可以自由进入内地,但内地民众则很难进入香港,而且也给困境中的香港经济带来利好的消息。 但是,有好的政策、利好的消息、资源的优势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关键还在于如何把这些资源利用好。根据民建联一项内地旅客来港旅游评价的调查发现,只有不足一成的内地旅客认为在港旅游是物有所值。这项调查表明,尽管内地旅客游港人数逐年增多,但是仍然有65%的受访者是首次到港,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受访者占59%。而且内地游客来港后,购物消费是他们的主要行为。从已有的数据表明,内地游客的消费力正在不断提升。 同时,这项调查也发现,内地旅客购物时常遇到一些不良营商手法,24%的受访者表示曾被迫购物,例如商铺服务员不让旅客离开,甚至落闸关门;另有36%的受访者表示,购物后发现物品价格被抬高时,曾被商铺店员游说购买另一型号产品;43%受访者曾遇到导游不断游说在某些指定商铺购物,其中以音响器材的投诉最多,反映出以不良手法经营的店铺仍然存在。这也就表明,香港旅游业以往歧视内地游客情况仍然是很严重的,香港旅游业的服务质量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改善。如果不改善,无疑是“杀鸡取卵”了。 因为,就目前中国的情况而言,以2000年内地旅客来香港游的400万左右人次数计算,若在13亿中国人口中仅其中的2亿人口来香港旅游,而且每人仅来一次香港,就得轮50年时间。可以说,随着香港游对内地民众全面的放开,内地民众来香港的人数每年会急剧增加。这是因为,第一,随着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出外旅游已经成了内地不少民众十分普遍的事情。看看每一次长假内地旅游热潮,就应该看到内地旅游业巨大的潜在需要。第二,随着内地旅游的普及xìng,不少人出外旅游的眼光一定会转向境外。而内地民众出境旅游,香港应该是他们跨出境外的第一个好的选择。因为,香港不仅聚集着欧美现代的种种文明,而且语言上的便利、文化上的传承、一国内的同胞等,这些都让内地民众更愿意以香港来看世界的窗口。第三,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各种各样的物品都会源源不断地汇集到香港。特别是内地开放程度还不是那样高的情况下,相对与国内比,香港仍然是一个“购物天堂”。国内民众还可能在香港旅游中不仅可以对现代文明的态势一饱眼福,而且可以购得价廉物美的物品。据笔者的经验,如果选择得当,在香港购与内地购同样物品之差价,足以补上旅游之旅费。正因为这样一些条件,内地民众选择香港作为出境旅游也就十分自然了。 面对着内地这样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旅游市场,对香港旅游业界来说,应该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它是促进香港经济繁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中的jiāo易只有在平等互惠中才能得以进行。如果jiāo易当事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0 章 某一方的利益受损,这一方一定会退出其jiāo易。无论是重复xìng的多次jiāo易,还是一次xìng的jiāo易都是如此。因为,在重复xìngjiāo易的情况下,如果jiāo易当事人前一次jiāo易利益受损,下一次就会退出jiāo易。而在一次xìngjiāo易的情况下,其他当事人要退出的jiāo易情况要复杂些。首先,对于jiāo易当事人来说,由于是一次xìngjiāo易,如果jiāo易当事人一方受损,当事人是无法退出jiāo易的,特别是像旅游及境外购物这样的jiāo易更是无法退出。香港目前有一些商人之所以会有不少不良行为,问题就是他们利用这些jiāo易无法退出xìng,欺骗一个算一个,反正他们无法退出jiāo易。但是,对于某一类jiāo易当事人来说,他们又不是完全无法退出jiāo易的。因为,当一个人到香港旅游之后,他一定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他们身边的人,而身边的人又可以把自己所听到的信息告诉他所认识的人,其信息可能如此一直传播下去。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来过香港,并希望到香港旅游,他一定会先征询来过香港的人的意见,并根据这些意见做出自己的决策。如果他所获得的信息都是负面的,那么他就可能取消这次旅游。也就是说,一次xìng的欺诈xìngjiāo易可以欺骗一些人,但不可能欺骗所有的人,人们一旦获得其jiāo易的欺诈xìng质,那么他人都会退出这种jiāo易。 为了减少这种一次jiāo易的欺诈xìng,商标、品牌、商誉等也就应运而生。购物者一看到某种商标的产品就可以知道其产量的质量而放心jiāo易。香港游作为一种产品,要让多数一次jiāo易的人不退出jiāo易,就应该树立其品牌,让内地民众一看就知道其产品之质量。否则,许多潜在需求根本不会转变为现实的需求。 为了树立旅游的品牌,商人的道德自律必不可少,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制定相关的游戏规则,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同时,政府还应该对这些游戏规则是否有效执行进行严格的监管。对那些敢以身试法者绳之以法。 总之,对内地民众全面地开放香港旅游市场,对香港经济发展是一个十分利好的消息,但是巨大的潜在市场并不等于内地旅客的有效需求。要把这些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香港政府就必须树立“香港游”的品牌,否则内地旅游资源就可能流向他处。 (2001年10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49节 以旅游为先机构建“大香港” 从元月一日起,去香港旅游放开啦!内地进入香港已经十分便利啦!可以说,随着最近国内进一步放宽赴港澳地区进行商务、旅游活动的出境限制,香港对国人的大门又开启许多了。而结果是,一场内地赴香港旅游的潮流涌到了眼前,特别是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更是会先国人之先、捷足先登。可是,现在我们要问的是,对国人香港旅游潮,香港准备好了吗?香港业界是否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新的心态来迎接内地民众的到来呢?还是以一次xìngjiāo易的心态准备大赚一把、再捞一把,内地民众那样多,每人只要宰他一次,就得轮回几十年了。但愿不会如此。香港业界应该好好地珍惜这个大好机会,不要因小失大。为了香港的长远利益、为了香港未来的繁荣,但愿大家都一起来努力,打造出一个内地人旅游、购物及了解西方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天堂”。 而要做到这一点,目前存在两个最大的困难。一是通关问题。香港人很少会有这种体验。内地人来港澳,无论在深圳罗湖过关,还是在珠海关闸过关,内地游人都会感觉到十分困难。早上6点就得到旅行社排队登记,然后又得在两边关口排长龙等。如果一个旅客在罗湖过关,大致要花整个上午。这不仅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游人还没有进入香港,就遇到如此麻烦,游兴一定会大减。为了解决其问题,有以下几方面思路:增开专门旅游者通道;旅客分流。因为,在一些口岸,由于jiāo通费用昂贵的问题,乘客寥寥无几。如深圳的福永港、珠海的九洲港。如果通过某些协调,调整船票价格(如内地、香港到澳门之间的票价就十分吸引人,每趟都是旅客bào满),国内旅客通过这些口岸进入香港一定会便利许多。 二是香港业界应该善待内地游客。也就是说,要提高香港旅游的服务质量。如更多地开辟自然与人文景点,特别是人文景点应该下更多的功夫,因为香港的现代文明毕竟与内地相比要高人一筹。还有,要严格制止那种对内地游客的歧视xìng消费,特别是那种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而是要让内地游客在香港体验到现代文明并把它带回去。这些对国人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当然,香港的目标不仅限于如此,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借进一步放开国人到香港旅游之风,构建“大香港”。2001年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香港经济也出现了少有的波动。不仅经济增长迅速放缓,失业率创新高,而且财政赤字大增,民众更是怨声载道。面对着这些困难,港人都在献计献策,如“北水南调”、设立自由贸易区、专业人才北上就业等,都希望香港尽快地摆脱目前的困境。但是,香港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大家天天都在讲,香港有如何如何多的优势,可这些优势为什么就是不能够尽情地发挥?也有人讲,香港有多少不利之方面,但是为什么内地民众,特别是内地政府官员来香港趋之若鹜?可能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香港谈起来时显示自己是多么具有国际观、是多么具有面对世界之意识,但是他们多半仅面对着自己眼前的生计,而不是香港未来20年会走向哪里、发展如何?面对的是香港本岛,而不跨越香港本岛的界限。因此,面对着香港现行的约束条件,应该对它重新定位了。 香港不仅仅是香港本岛,因为这仅代表香港过去的历史,代表着它过去的辉煌与炫耀。因为,此处尽管是财富的堆集及瑰宝闪耀,但它同样成了香港人的重负。有朋友对笔者说,香港与上海相比,香港的房租、工资等方面成本都高出上海4倍。而香港的物业价格已无可再降了,否则香港的整个金融系统就无法支撑了。对劳动力要素来说,它的价格,带有明显的刚xìngxìng质,即上升容易,下降难。即使下降薪资水平均10%,也是会十分困难的,下降10%与高出4倍相比,不是杯水车薪吗?光就香港的上述两种要素价格来说,不下调,香港的竞争力将丧失殆尽。下调,又难以进行。这种困境其实是局限于香港本岛为香港思维所设下的陷阱。 如果我们把香港扩展到香港的整个特区领域,新界与大屿山,它一定会为香港的民众提供广大的生存空间。但是,香港人的眼光不要仅局限于此,而是应该延伸到香港特区边界之外,延伸到整个珠江三角洲,建立起一个“大香港”。在这里,地缘、人缘、血缘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说香港把自己理念上的边界扩展到珠江三角洲,以世界上经济最为活跃的珠江三角洲为腹地,香港就能成为其优势的龙头。这就是“大香港”的定位。如果“大香港”真的能够确立,香港经济岂有无竞争力之理? 这就是说,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来看,香港未来经济发展之定位,应该形成一个“大香港”之概念,即如何协调好与珠江三角洲的协作与分工。近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经验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一直处于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香港以“大香港”定位,不是面对全中国,也不需要与上海争一个高低。它有它的发展,你有你的前途。偌大的中国只要选择一点努力发挥就足矣。如果这样,上述那种要素价格高水平的状态自然会消融掉,香港与他处竞争又何惧之有?目前香港要做的,就是如何借即将到来的内地人赴香港旅游潮,构建起“大香港”。 (2001年12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0节 香港的xìng黄业如何整顿 最近,香港的xìng黄业发展颇为猖狂,尽管香港西九龙区及元朗区的警方进行了一波一波的扫dàng,但仍然络绎不绝。尤其是在深水埔的一些地方,xìng黄业活动更是发展到明目张胆的地步。这既有损于社会风气,也对周边民众生活带来不少干扰。对于xìng黄业,与其他地区(如澳门)不同,香港法律是明令禁止的。但是在一个法制较为健全的社会中,为什么有人还是会明知故犯呢?为什么香港的xìng黄业越打击而越猖獗呢?是因为打击xìng黄业的成本太高而打击不力吗?或是因为对被打击对象来说,其惩罚成本太低而对当事人来说损害甚小?或是从事xìng黄业的利润十分诱人,从而让一些人敢于铤而走险?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尽管表面上看是错综复杂的,但我们只要在经济上做一点分析,其面目就会一目了然了。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行业能否发展、其行业当事人行为如何基本上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其产品供大于求,那么其产品价格就会降低,其生产就会收缩;如果求大于供,那么其产品价格就会上升,其生产就会扩张。而且从事其活动的收益与风险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其从事的活动风险越高,可能获得利润会越大。香港的xìng黄业既然按香港的法律是禁止的,从事这行业的风险肯定也是很高的,但如果从事xìng黄业而违反法律的收益大过于违反法律所受到的处罚成本,甚至从事这行业能够获得暴利时,那么xìng黄业市场自然会形成并大力发展,甚至会迅速扩张。目前香港的xìng黄业的情况就是如此。 人们可以看到,随着近20年来香港经济快速发展,香港已经进入了一个十分富有的社会。有关数据表明,香港月收入在4万元以上的人口就达到119万人,另一个数据也表明,香港700万居民的存款目前达到3万多亿元,而中国内地13亿人仅6万多亿元,香港为内地的近100倍。也就是说,香港早已进入了一个较为富裕的社会。而在富裕社会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xìng需求也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xìng需求的满足会通过合法的婚姻关系来实现。但是,由于受不同的约束条件限制、受情感、生理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中,婚外的xìng关系成了一些人xìng需求的必要补充。通过市场jiāo易的方式用金钱来购买xìng需求也就成了十分常见的事情了。也就是说,香港的xìng黄业盛行,并不在于供给有多少(即有多少提供这种xìng服务的人),而在于存在大量的、有能力通过市场jiāo易要求来满足xìng需求的人存在。如果没有通过市场jiāo易的xìng需求,那么最多的xìng供给也无济于事,xìng业市场要想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其次,我们再从xìngjiāo易的供给方来分析,为什么不少内地女子会冒着巨大的风险非法入境或伪造证件来香港从事xìng黄业呢?为什么香港的女子不从事这种xìngjiāo易而只是内地或其他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女子从事这种xìngjiāo易?为什么一些内地女子遗返回去之后又重cāo旧业呢?这里就有一个机会成本问题。对香港的女子来说,由于从事其业的风险高(如违法判刑、一旦被揭露出来影响到一生的声誉等)、机会成本高(短期看从事其他工作的收益或许会低于从事xìng黄业,但长期看则不是这样),再加上道德教育水平的约束,她们从事这类工作的可能xìng不大。但是,对于内地女子或其他一些经济不发达地方的女子来说,情况则不是这样。尽管她们从事xìng黄业的风险也不会低,但其机会成本则不会太高。试想,在内地的农村或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多少人辛苦一辈子所积累的财富也可能是寥寥无几。可是,如果她们从事此业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得一笔财富,甚至于多倍于他们前辈的财富,这就诱使xìng供应者冒着巨大风险来干此业。当然,在完全封闭的年代里,一方面她们不可能知道外界需求信息,即使知道她们也无法成行。而中国内地的开放,特别是香港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她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目前,每天都有几十万人进出香港,其中夹杂一点来香港从事xìngjiāo易的内地女子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说,为了打击来香港从事xìngjiāo易的女子而减少来香港旅游客人的份额,那只会因小失大。正是上述的供求关系存在,香港的xìng黄业市场自然也就会发展了。 再次,我们来看警方的打击成本。既然从事xìng黄业是法律禁止的,警方进行打击也就是必需的。但打击xìng黄业的活动并非是无成本的,反之,有时其成本会高得惊人。第一,由于其活动的非法xìng,这些活动一般在十分隐蔽的情况下进行,警方要侦破并非易事,甚至于要花很高成本才能取得一点效果;第二,其活动的暴利xìng,偌大的一份利益,有组织的犯罪自然会涉及其中,这也会增加警方打击xìng黄业活动的困难与成本;第三,在一个法制社会中,对个人的尊重,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等,如果没有确实的证据,要想凭印象实行对某人来指控是不可能的。这不仅会增加警方侦破从事其非法活动的成本,而且会让一些从事其业的人抱有侥幸的心理,能逃一次就算一次,没有打击到自己运气好,打击到了算倒霉。而且在成本高昂的情况下,警方要想对此业完全打击也是不可能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要治理香港的xìng黄业并非易事,特别是仅靠警方打击xìngjiāo易的供给方更是权宜之计,一处刚扫dàng打击一下,另一处又会死灰复燃。这就像割韭菜一样割后还是会长得郁郁葱葱。因此,香港对xìng黄业的整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不仅要打击xìngjiāo易的供应方,更主要的是如何对市场的xìngjiāo易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1 章 需求方制定相应严厉惩罚的法律,并使其处罚成本高得让xìngjiāo易的需求方不敢到市场寻求xìngjiāo易。这点是打击xìng黄业盛行的最根本的方面。二是与内地签证部门协调,识别内地女子来香港从事什么活动,并让其签证部门或旅行社出具保证,承担责任。三是严厉打击有组织从事xìng黄业的犯罪活动,他们基本上cāo纵着xìngjiāo易市场。只要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打击,能够起到一石几鸟之效。当然,有人也提出在香港专设一“红灯区”,在法律上确认其xìngjiāo易的合法xìng。这种想法,或许在他地能成功,在香港并不亦然。因为,香港地价高,加上税收,一旦设立红灯区,该处经营成本一定不低,这自然加高xìng消费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黑市xìngjiāo易仍然会盛行。 (2000年11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1节 政府推出弹xìng工作日合适吗 香港政府目前正在计划推行公务员弹xìng劳动工作制,以此来缩短公务员的工作时间,增加公务员的闲暇及在职教育和培训的时间。此一方案公布之后,坊间议论纷纷,见仁见智。现在我们要问,这种弹xìng劳动制度是有利于政府工作效率的改善,有利于公务员的素质提高吗?如果说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积极地推行其计划也就势在必行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政府对此就应该慎之又慎。 就目前的国际趋势来看,以弹xìng劳动制度来jiāo换缩短工时,这是欧洲国家在实施缩短工时过程中,企业常采用的策略。那么,香港政府推行这种计划其效果又会如何呢?现代企业组织行为中的“公平理论”(EquityTheory)表明,员工工时的调整,主要是以员工对企业中的公平态度而定的。它可能会产生以下的情况:员工通常会以自己所付出的成本与所获得的收益与其他员工的付出成本与获得的收益进行比较来确定企业的公平程度,如果两者大致相等,员工会认为企业内是公平的;如果这种比较发现是不相等的,那么他们就会感受到企业内是不公平的。当员工感觉到企业内不公平时,他们就会设法使之公平。公平理论还认为,员工不仅会关心自己的努力得到多少报酬,也关心自己与他们之间各方面的比较,如以自己的努力、经验、教育水平与能力、薪资、企业福利及组织认受xìng等等与别人比较。 在发生不公平的薪资与福利的情况下,员工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在计时合约的情况下,如果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报酬偏低,那么员工就会降低其产出与产品的质量;在计件合约的情况下,如果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报酬偏低,那么他们可能会增加产品的产量,但也会尽量降低产品的质量。也就是说,由于一个组织中的管理成本及监督成本的存在,员工的工作效率及工作努力的程度并不在于安排他们工作的时间长短,并不在于给予他们的工作计划安排如何,而在于有一个他们认可的公平合理的工作环境。如果既有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所认同,并且有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那么他们就会尽其努力完成其认可的工作任务。反之亦然。 目前香港正计划实行公务员弹xìng工作制,试图以此来增加公务员的闲暇及再教育的时间,改善政府服务的工作效率。笔者想这是现代社会内在发展要求所在,也是适应了国际劳动工作制。不过,如果要推行这个计划,可能有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加以注意:一是员工的工作时间少了,会不降低其工作质量吗?如果不会,这可能或是以往的工作本来就人浮于事,现在工作安排重新厘定后,员工工作时间的减少,可能会改善其工作效率;或是重新制定一套公务员的工作标准,尽量减少其组织中的奖惩机制的公平xìng,从而使完全属于个人的人力资本在新的制度安排下得到有效的发挥。可以说,在上述情况下,公务员减少其工作时间不仅不会降低政府工作的服务质量,反之还有利于政府工作效率的改善。但是,由于组织运作成本及监督成本存在,政府要制定一套员工完全认可的公平标准并非易事,特别是政府的工作基本上是服务xìng的工作。而服务xìng的工作要想在质上及量上完全度量是不可能的。在工作的质与量不可完全度量的情况下,一种员工完全认可的公平标准就不可能形成,要让员工自愿地努力工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香港政府要推行公务员的弹xìng工作制,并不在于其目标如何诱人,关键的是如何重新厘定员工工作标准,如何建立一套新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现其计划目标。 美国企业与政府都是实行5天工作制,但美国并没有因为工作时间少而让美国经济萧条、失业率增加,反之,20世纪以来,美国并没有因工作时间比较别国短而经济竞争力弱化,反之则一直领先于世界。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它们不断地在建立完善激励员工工作的机制。 (2000年12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2节 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外在xìng 外在xìng问题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尽管原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认为这个概念对产权经济学没有多少意义,但环境问题的外在xìng讨论,不仅引发了现代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也促使了环境经济学的出现。因此,在日益兴起的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外在xìng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抽烟,可能会对他人的健康产生影响;一个工厂的烟雾或噪声,会影响相邻居民的日常生活;一个企业的工业污水流入河里,会影响下游人的生产与生活等等。这些都是外在xìng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外在xìng问题如何来处理?古典经济学解决的办法是,对受损者,或是进行直接补偿,或是政府以征税的方式间接补偿。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资源不能有效使用,完全可以通过政府干预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在现代产权经济学看来,这是一种错误的思路,因为外在xìng问题不仅在于如何对造成损害的补偿,而且要看到为了避免这种损害又产生一种新的更严重的损害。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允许A损害B,还是允许B损害A?而在于如何避免更严重的损害。对于这个问题,在产权界定清楚的情况下,通过市场是能够很好解决的。 对于最近香港环保署以广九铁路上水至落马洲支线计划可能严重影响原湿地生态环境为理由,否决该项工程,令落马洲支线不能如期在4年后完成。而上水村民则表示,如果铁路不能在该地建成,作为湿地的地主,会在自己的土地撒杀草剂,杀死湿地植物,赶走雀鸟,实行“玉石俱焚”!广九铁路亦表示,他们会据理上诉,并在上诉期间,原定于明年动工的马鞍山支线和尖沙咀沿线工程,将会延后开工,以等待上诉结果。其实,这完全是由于外在xìng问题引出的争端。首先,由于铁路在环保人士所称的原始湿地经过,所导致的外在xìng成本,使得所经过之地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破坏了香港人的生活环境;其次,上水村民之所以抗拒环保署的决定,就在于铁路如果在他们的土地上修建,不仅可以获得征用土地费用补偿、方便他们的生活,而且在于让他们的土地迅速升值,即巨大的外在xìng收益;再次,对广九铁路来说,设计方案的改变,除了增加直接成本外,其最大的外在xìng一是广九铁路可能把所增加的直接成本今后转移到顾客身上,二是影响工程按期完成,影响香港居民生活便利。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面对着落马洲支线计划巨大的外在xìng,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是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完成,还是通过市场的选择来达到?政府的干预是最好的方案吗?如果认为政府的方案最好,那么这种方案是经过精细的成本收益分析,还是以某种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为标准?如果是后者,这种标准是否真正地以香港的公众利益为目标,还是以冠冕堂皇的口号为掩饰?还有,上水村的地主们是否有权在他们的湿地上作为,如杀草、赶走雀鸟?如果有,那么政府要保护其湿地生态环境的目的如何达到?如果没有,那么拥有这些湿地的地主们的权限如何界定?界定了之后,政府又如何来监督,其监督的成本又是多少?由谁来承担?还有,保护湿地生态和修建落马洲支线都是香港的公众利益,如果不通过经济上的成本收益分析,人们凭什么来断定哪种行为对香港民众的收益更大、损害更小呢? 笔者想面对以上的一系列外在xìng问题,无论是民众,或是政府都没有深入地思考分析过,即使是政府会认为咨询过所谓的专业人士的意见,但无论是少数人的咨询,还是政府官员断然决定都比不上市场选择可使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如果说,政府高官仅想表明其官位的权威xìng(或许他会说,他是依法而为,但任何法律对人们的行为都是不完全的,需要根据新情况不断修正完善的),做出断然的决定,那么整个社会公众的利益就可能会受到伤害。 总之,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什么,不外乎就是为民众谋求长期的利益、减少外在xìng吗?如果说,离开了这个目标,把环境保护当成一种意识形态,那么这种环境保护无论是从长期看,还是从短期看都于民不利。断然否定修建落马洲支线,仅以一种意识上环境保护为目标,而没有对其外在xìng进行较为全面的经济上的成本收益分析,笔者想是不妥的,最终承担其成本受损者只能是香港民众。 (2000年10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3节 香港如何才能遏阻非法移民 虽然香港政府一向否认香港已经沦为偷渡者的转运中心,但现有的事实已经表明,如果香港政府不能采取较为严密的措施,如果香港政府不能与中央政府、美国政府及其他偷渡者前往国的政府达成一些遏阻偷渡者的协议,那么,香港沦为非法移民转运中心仅是一步之遥了。 英国多佛港事件,58名中国偷渡者魂断英国,引起国际社会巨大的震惊。事件之后,中国政府好像对非法移民问题有所关注,也开始做了一些工作。但实际结果如何,从2000年10月18日在香港葵涌码头的集装箱内发现26名非法偷者的事件来看,内地偷渡者不仅没有因为多佛港事件有所收敛,反之活动更为隐蔽与猖獗,更为组织化与国际化。而香港则成了这些偷渡者主要的转运中心。 据有关报道,2000年以来在美国及加拿大揭发出的11起中国偷渡者案件中,偷渡者基本上是经过香港再转往他国的。这次葵涌货柜码头发现的偷渡案件更加进一步证实了香港是偷渡者转运到他国最为重要的一步。那么,面对这种现实,香港如何才能遏阻非法偷渡者?如何才能不使香港成为中国内地非法偷渡者的转运中心?这自然是香港政府十分棘手的问题。不过,如果能把其症结疏理清楚,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 首先,应该从问题的源头入手,它是解决其问题的关键。偷渡、非法移民已是福建与浙江一带民众多年的传统了,在存在巨大的经济势差、制度势差的情况下,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民众冒着生命危险偷渡是不可避免的,加上不少偷渡者的成功更是强化了这种心理。这并非几个蛇头的几句花言巧语就能让他们信以为真的。蛇头只不过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严厉的打击蛇头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但最关键的是促使中国如何发展和改进这些地区的经济,提高这些地区民众的生活水平。试想,为什么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民众不参与偷渡活动,关键是他们这样做的成本超过了收益。还有,蛇头活动为何会如此猖獗,可能是他们与地方政府串谋有关。如果不对内地这些地方的政府官员进行较为严厉的整顿,只要风声一过,沉渣又会泛起。 其次,偷渡活动猖獗也与非法移民者前往国的政策有关。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尽管美国等国政府对非法移民采取相应的遣返政策,中国偷渡者在美国也是不受欢迎的,但就美国来说,目前估计大约有600多万非法移民居住在该国。这些非法移民是美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那些重、脏、累、工资低的活基本上是由这些非法移民者来承担。因此,美国政府一般对非法移民采取较为温和的政策。而对这些非法移民者来说,尽管他们在美国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工资十分低(这些人每周工作6天,每周工资大致为300~350美元),但与在自己国家时的情况相比大大地改善。正是这样的空间,为非法移民者冒生命危险偷渡提供了巨大的诱因。而且,只要有人成功,这就必然强化国内想偷渡的人的正向信息。因此,如果美国等国对非法移民者的政策不调整,它永远是想偷渡者的“理想天堂”。 以上两个方面问题只有通过政府与政府间的协调才能解决。如果这两个方面不能取得较大的进展,不仅会使香港政府遏阻偷渡者的成本大增,而且对偷渡者也会防不胜防。 在遏阻非法移民者的事件中,香港政府能做的除了增加人手、提高侦防的技术和手段之外,笔者想应该修改现行法规,对帮助非法移民的香港人应该采取十分严厉的制裁办法,遏阻这些人贪赃枉法。试想,如果没有香港人的帮助,非法移民者如何可能在香港“入柜”呢?如何会做这样精心的安排?如果减少香港人进行这类犯罪活动,非香港人如何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胆大妄为?同时,应该明确那些由于办旅行签证来港的偷渡者所办理签证的旅行社及亲属的连带责任,因为后者应该对偷渡者的情况有所了解,并对他们来香港的活动要承担一定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2 章 任。对偷渡者来说,香港入境处应该有详细记录,并限制在多长时间内不准进入香港等。 总之,遏阻内地非法移民是一项十分繁复的工作,要做好并非易事,但对香港政府来说,并非不可为,问题是如何入手? (2000年10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4节 香港特区与新加坡不在一平台上竞争 最近《经济学人》信息部发表的新一季经商环境评级报告中,将香港特区经商环境在全球的排名由第5位降到第11位,在亚洲区内的排名由首位退于次位,新加坡后来者居上。对于这一评级,无论是香港特区政府的官员,还是香港的商界人士立即发表评论,认为这种意见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可以说,港人为什么对《经济学人》报告的评级反应如此迅速,并不在于香港排名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而是在乎与新加坡的比较,在乎新加坡超过香港特区。 其实,这只是站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视界上的一种想像,在内地经济迅速增长,中国经济崛起之后,新加坡与香港地区的竞争早已不在一个平台上了。因为,两地的经济腹地不同、周边的经济环境及约束相去很远。在中国没有改革开放之前,新加坡借助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迅速成长,一直与香港决一雌雄。实际上,两地也在这种竞争中比翼齐飞。但是,在中国经济全面地对外开放,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两城市腹地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新加坡来说,印尼的政治动dàng及经济危机、泰国及马来西亚的金融危机已经使得新加坡周边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严重阻碍了新加坡近年来的经济成长。在香港,情况则截然不同,不仅受1997年金融危机冲击最小,而且香港的经济腹地,即祖国内地,则在世界经济一片不景气中能够一枝独秀。而且内地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仅造就了香港经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而且由于内地出口产品与东盟国家出口产品的趋同xìng,内地产品快速扩展市场成了东盟国家出口产品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而内地劳动力成本及其他要素成本低廉使得东盟国家的出口产品大为逊色。试想,如果新加坡的腹地的经济成长不好,特别是印尼的政治不稳定,新加坡经济能够发展得如何好是不可想像的,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香港地区与新加坡竞争不是站在一个平台上。而香港地区则是背靠一个在同一主权下、有13亿人口、经济正在崛起的大国。 当然,对于香港来说,尽管经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面临着不少困难,不过,这只是香港面临着一个大的社会转型(由殖民地社会转型为自主自为社会)、经济转型特别时期的一个小小的chā曲。目前,尽管香港的财政赤字、失业率高企、政治纷争等对香港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少困扰,但与新加坡相比,香港特区经济未来发展优势仍然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仍然不减当年勇,可以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只会加强而不会减弱。而内地经济的快速成长,自然也会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种种契机。有人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香港的转口贸易、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等地位会为内地有些地方竞争所替代。其实,这只是静态地看问题。内地加快开放的步伐,内地经济会随着发展把蛋糕越做越大。当蛋糕越做越大时,尽管香港转口贸易的相对比重会下降,但其绝对比重一定会增加。而一个主权国家下的两种经济贸易体,通过政府,其整个协调会更加容易。而这些优势,新加坡是根本无法比拟的。 最近,中央政府领导人认为,香港只要有困难,内地有能力,就应该来帮助之。其实,并不是这样一回事。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并非一种帮助不帮助的关系,而是一种互利的关系,如何利用在一个主权国家的架构下有效地整合两地资源的市场关系。笔者曾在多次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之成就,不是因为采取的什么渐进方式,而没有采取激进的方式,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香港这个样板的示范带动,同时香港也在这种示范带动中迅速地提升了自己。很简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正是香港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20年。因此,在目前内地与香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制度势差、资源势差、人力势差等的情况下,香港仍然能够利用现有的优势成为整合资源的最好样式,并能够在有效的整合两地资源中得到发展。 目前,香港经济是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的,如财政赤字巨大、失业率高企、公务员工资过高、政治纷争不断。这仅是说明现有的香港制度安排存在缺陷与不足,现行的制度安排需要调整。比如,居港权的纷争为什么会演化到现在这种难以收拾的地步?这该是检查其移民制度的时候了。很简单,人道原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但是实行人道原则并不是说一批人可以侵占另一批人的财富,特别是在文明的市场体系下更不应该如此。有亲情关系来香港居住是天经地义的,但如果要求来香港居住者在国内生活没有困难,但是一到香港却要享受综援让社会来供养,这样的“人道”只能是仅仅对其个人而已,对整个社会则“不人道”了。还有,香港特区政府一直为失业率高企一筹莫展,20多万人的失业无法解决。但据不完全统计,香港的外来劳工至少超过失业人口的2倍以上。也就是说,目前,香港人并不是没有事情可做,而是不少又苦又累的事情香港人不愿意去做。还有香港的公务员工资水平,目前处于世界最高的水平之上。我们可以问,香港的公务员的工作业绩与效率就一定会比他国好吗?可能并非如此吧!等等,像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会很多,关键是如何来改革这些不适应现行的社会的制度安排。 总之,就目前香港的情况而言,并非如何与新加坡决一雌雄,因为这种竞争没有在同一平台上,而是如何对香港现有的制度进行大力的改革,改革不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化解香港社会的各种矛盾,提高香港社会的竞争力。 (2002年4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5节 构建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大香港” 最近无论是朱基总理在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还是香港政务司司长曾荫权的言论,人们好像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如何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建构“大香港”。2001年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香港经济也出现了少有的波动。不仅经济增长迅速放缓,进出口贸易迅速下降,失业率创新高,而且财政赤字大增,民众更是怨声载道。面对着这些困难,国人及港人都在献计献策,如“北水南调”、设立自由贸易区、专业人才北上就业等,都希望香港尽快地摆脱困境。但是,香港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大家天天都在讲,香港有如此多的优势,可这些优势为什么就是不能够尽情地发挥?也有人讲,香港有多少不利之方面,但是为什么内地民众,特别是内地政府官员来香港趋之若鹜?可能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香港谈起来时显示自己是多么有国际观、是多么有面对世界之意识,但是他们多半仅面对着自己的生计,而不能看到香港未来20年会走向哪里、发展如何?他们面对的是香港本岛,而跨不出香港本岛的界限。因此,面对着香港现行的约束条件,该是对香港重新定位的时候了。这大概是最近政府高层所要表明的香港要重新定位的含义吧。 如果以目前香港特区的地理边界而言,香港仅是香港本岛、新界与大屿山几地相连,一旦跨出这个边界就是他处了。不过,这只是以地理边界为核心的香港。但是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香港的经济早已延伸到香港特区的地理边界之外,延伸到整个珠江三角洲,早已形成了一个以香港为龙头的“大香港”了。因为,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要素的巨大势差,香港的产业一直在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直到最近这种转移并没有停止过。如近期来自香港服务业的一些后勤部门正在逐渐地移向该地区。还有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缘、人缘、血缘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说香港把自己理念上的边界扩展到珠江三角洲,以世界上经济最为活跃的珠江三角洲为腹地,香港自然有龙头的优势。笔者想这就是“大香港”的定位。如果“大香港”真的能够确立,香港经济岂有无竞争力不再次起飞之理?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来看,香港未来经济发展之定位建构“大香港”,首先是如何协调好与珠江三角洲协作与分工。近20多年来经济发展经验可以看到,该地一直处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香港以“大香港”定位,不是面对全中国,也不需要与上海争一个高低。香港有香港的发展,上海有上海的前途。偌大的中国只要选择一点努力发挥就足矣。如果这样,香港那种要素价格高水平的状态自然会消融,香港与他处竞争又何惧之有?目前香港要做的,就是如何借香港的优势做好与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不断地带动与提升该地产业升级。 金融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核心或优势,如何以香港的金融服务业为龙头,带动“大香港”经济的发展,可能是建构“大香港”的最重要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格局都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即直接融资不仅取代间接融资而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且成为带动间接融资机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已不再简单地只是从事传统的存贷汇兑业务,更多的是将传统业务与资本市场业务结合在一起,展开综合xìng业务。保险公司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已不再是简单地从事收取保费和赔保业务,更多的是推出与资本市场投资相联结的保险产品,甚至直接进入资本市场。 从国际金融市场这些发展趋势来看,依托资本市场来推进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基本趋向。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尽管内地金融业改革与开放会有一个大的起色,但香港金融业以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会减弱,而是会增强。这也就表明,如何发挥香港资本市场发展较好的优势,仍然是香港金融业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能够保持其中心地位的关键所在。 不过,以目前香港的具体情况与约束条件来看,香港本地的工商企业及其他企业数量十分有限,且高质量的公司基本上都已上市,因此,以香港本地企业为基础来发展香港资本市场,虽然仍有一定的余地,但潜力已不是很大。同样,对于那些资本市场体系发展较为成熟与完善的地区与国家,鼓励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来香港发行证券并上市,虽不是没有可能,但潜力也十分有限。而内地的情况则不同,尽管内地的资本市场近几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内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公司都希望在资本市场融集到资金而扩大发展。由于地缘、人缘、亲缘等关系,香港早已成了内地不少公司进入资本市场最好的选择。因此,香港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希望,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大量吸引内地的优秀企业赴港上市。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战略上打通香港与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资金联系通道。 如何打通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的联系通道,就是要解决内地(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进入香港资本市场的制度xìng障碍。即如果内地企业申请在香港发股(发债)上市,内地的证券主管部门仅对申请人进行安全xìng审查,不做实质xìng审查,然后,由香港证券主管部门按照香港的法律法规进行审查遴选,将高质量的企业推入资本市场。如果香港的资本市场每年能够吸引内地100~200家企业在香港发股(或发债)上市,同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则香港的资本市场,从而香港的整个金融体系,就能在相当长时期中保持其领先地位,香港的经济发展就能获得强大且稳定的支撑。 总之,建构“大香港”应该成为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思路,而要完成这个大思路,就得要求两地政府拆除一系列的制度障碍,把一些相互jiāo流的渠道打通。 (2002年3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6节 如何面对汹涌而来的旅游潮 “五一”黄金周一来,内地游客就开始涌动在进入香港的各个口岸,特别是罗湖口岸,“五一”这天内地游客就有2万多人进入香港,创历史最高记录。笔者曾多次撰文指出,随着香港对内地民众旅游的各种限制放开,随着内地民众经济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一定会掀起前所未有的内地民众来香港旅游的高潮,而且从2002年“五一”第一天的情况来看,这种高潮已经提前到来。这不仅为近期香港疲弱的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也为未来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活水源头。因为,按照内地经济发展的增长趋势、内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内地民众的人口基数,在近30年里,内地民众到香港旅游的人数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所占香港游客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现在的问题是,面对着这股涌动而来的内地民众香港旅游热潮,香港业界、香港社会、香港政府应该如何面对?内地业者及政府如何来面对? 笔者曾多次撰文指出,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内地民众香港旅游潮,香港业界与社会不仅要善待内地的民众,而且要保护内地民众来香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3 章 时的利益,并让这些原则制度化。也就是说,内地民众来香港旅游不仅要让他们领略南国旖旎的风光、海岛美不胜收的景观,知晓几百年来的市场经济运作的底蕴及欣赏欧风美雨浸yín下的文化合璧,而且由于贸易制度的势差,香港仍然是内地民众的购物天堂。笔者经常往返于香港与内地,对两地一些商品的价格略知一二,如果在香港购得一些黄金首饰、电器产品、名牌服装等,足以抵消来香港旅游之费用,而且其商品更是货真价实。而对那些有意来香港购物者来说,一定会赚得盘满(钵)满。而对后一类旅游者来说,更是未来香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正因为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保护内地民众在香港的利益就更加显得重要了。 最近香港旅游业议会对9名内地旅客在香港所遭遇到的不愉快的事件的处理采取了有理、有节、有效率的方式,不仅使得该事件得到圆满的解决,使得受到伤害的内地游客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制止了有欺诈嫌疑商家的不良行为并向试图通过不法手段来牟取利益的业者提出了严重警告、减少了对香港旅游业声誉的破坏,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事件引起了内地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对香港业界的有力鞭策、增强内地民众来香港旅游的信心,而且对内地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也起到示范的作用,香港的这些游戏规则与处理问题的方式同样也是内地旅游业同行好好学习的东西。 不过,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内地民众香港旅游潮,面对着9名内地游客在香港不愉快的事件,尽管香港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大量的追踪报道,尽管该事件在香港旅游业协会的干预下得到了圆满解决,但是也该是香港业者及香港社会对导致该事件的原因及现行的一些相关的旅游制度规则进行反思的时候了。尽管这次事件的发生是极为个别的特例,但是有没有诸如此类的事件早已发生了而没有让内地游客察觉到呢?因为,目前来香港的内地游客多是第一次来香港(或第一次跨出境),而所购不少物品的质量如何个人是无法鉴别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即使受了骗或许还蒙在鼓里呢?而当他们发现受骗时为时已晚。如果这样的事件发生,对香港旅游业的恶劣影响是无可复加了。可是,香港的业界及香港的社会对这类事情曾检讨过吗? 还有,香港一向以制度健全、规则完善而著称,但是任何制度安排及游戏规则都是不完全的,对于这些不完全的制度安排,香港业界及香港特区政府要做的不仅在于如何保证现有的制度规则得到有效的实施,对于那些敢以身试法者给予严厉的惩罚,促使这些业者不可越现行规则雷池一步,而且还应该提供那些处于信息严重弱势的内地游客更多的相关信息。香港的旅游议会及政府不仅要提供给内地民众关于香港旅游的规则,让内地民众知晓自己到香港后的权利与责任,也应该向他们提供一些关于商品(特别是内地民众来香港后最普遍的购买的商品)的信息,以便让他们在购物时进行比较与选择。如果这样,可以减少内地民众在香港购物时可能受的欺骗。这些都是香港特区政府及行业协会应该提供给内地民众的公共品。还有香港导游的素质问题、内地民众的“捆绑”旅游的问题都是香港旅游业界应该检讨的事情。 目前,内地民众来香港旅游最大的困惑就是过关的问题,特别是在罗湖过关,几年来一直是问题重重,每次到罗湖过关都是一次难以挥去的噩梦。特别是近段时间来,问题则越演越烈,到了人们难以忍受的程度。试想在那闷得令人窒息的环境下等上几个小时是什么滋味?由于罗湖口岸的过关环境十分恶劣,笔者一向以来都尽量避开在此过关,但前不久,一个在深圳的朋友要笔者到深圳谈点事情。事情办完后只好到罗湖过关。但当笔者一进入摆着长龙的困局之后,就后悔莫及了,整整几个小时就在那种煎熬中度过。在那几个小时里,笔者总是会想,不知有多少人在此耗费了精力与时间啊!而且如果是第一次去香港的内地游客,经过这样一折腾一定会游兴大减,这样的经历给谁会带来愉快的体验呢? 目前,深圳这里一直在强调是因为罗湖海关的改造给民众带来的不便。但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这么大的改造工程应该在几年前就规划好了,难道在这个规划过程中就没有考虑一点民众的便利吗?在内地,那种排队等候的事情早已成了历史了,但是罗湖过关排5个多小时队实在让人忍无可忍。对于这样的严重失职事情,内地民众看在眼里、气在心上,就是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香港政府及香港旅游业界只是明哲保身,他们就没有权力与义务与深圳市政府协商、向中央政府反映吗?其实很多事情不是不可为,而没有人在为之。 总之,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内地民众香港旅游潮,香港特区政府、香港业界可做与能做的事情还有许多,问题是香港政府及香港业界应该多问一问自己做得怎么样?如何不断地来改进?这样才能创造出吸引内地民众来香港旅游的好环境。 (2002年5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7节 从哈尔茨报告求解香港失业之道 化解失业问题,好像是现代各国政府所面对的最大顽症之一。无论是国内还是香港,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都是如此。最近中央政府召开了就业与再就业全国工作会议,其规格之高,出席者之权重,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也说明了中国失业问题之重要xìng。对香港来说,随着经济的不景气,失业率持续攀升,这不仅表明了香港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而且也反映了香港政府对解决失业问题的束手无策。 在欧洲,化解失业问题的承诺往往成了政治家能否竞选成功的关键。1998年10月施罗德为了登上德国总理宝座,曾以豪言壮语要把德国的失业率下降多少,以此赢得选民选票。事实上施罗德新政府上台后确实是尽心尽意地在化解德国十分高企的失业问题。如采取降低劳动力价格、降低雇员和雇主共同分担的社会福利保险费用、加强就业培训等。到1999年夏季,困扰政府多年的失业问题有所缓解,失业率从年初的11%下降到93%。随着2000年德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德国的失业率更是下降。但是从2001年德国经济增长下滑,失业人数又急剧增加。到今年初又恢复到1999年初的水平,失业率达到11%。面对着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施罗德不能在化解失业问题有所作为,他在9月份的竞选连任就会落空。因此,还是在5个月以前,施罗德推出了以彼特·哈尔茨为首的15人专家委员会,任务是就劳动市场改革提出建议,力争在3年内将失业率降低一半。 经过几个月调查研究,8月中旬哈尔茨委员会正式向政府提出了一个彻底改革德国就业政策和大幅度降低失业率的报告。这份长达343页的报告的中心思想就是“调动个人积极xìng,胡萝卜与大棒双管齐下”。该报告建议成立“就业服务中心”,而“就业服务中心”的任务就是把劳动、社会救济、青少年管理、住房管理等机构涉及失业部分的权力集中到一起,使它成为失业者服务的总归口单位,实行一条龙管理。企业应该将所有职位空缺向就业服务中心报告备案。 该报告规定失业者在离开原工作岗位后应立即到“就业服务中心”报到,否则将被扣减失业救济。也就是说,为了失业者尽快找到工作,失业者一旦被辞退,“就业服务中心”就积极地为他们寻找新工作。而且领取失业救济金者不能以某种理由(如工作地方离家太远、工资太低及大材小用等)拒绝“就业服务中心”介绍的工作或拒绝再就业培训。总之,哈尔茨委员会方案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大力促进低工资岗位的就业,从严规范年轻失业者的再就业,从而减少他们对社会保障的依赖。对于失业者来说,哈尔茨方案意味着更多的强制就业,而对企业来说,哈尔茨方案减少了过去因劳动法对长期雇用关系法律保护而带来的工资负担,企业可能不用负担保险而雇用短期工和临时工,减少了企业经营风险。 与香港相比,德国无论是失业的规模还是失业率都比香港严重,而且这也是欧洲国家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顽症,哈尔茨委员会方案也就是要彻底改革德国就业政策,以便达到3年内将失业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而方案以充分地调动个人就业积极xìng,并强制失业者就业,这可能也是香港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好思路。 美国“9·11”事件之后,十分疲弱的香港经济更是雪上加霜。经济增长放缓,失业增加,民众怨声载道。特别是失业问题成了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如政府在2001年施政报告中就许诺将投入多少资金,创造多少就业机会。议员们提出各种方案,借此来舒解失业者之困难,但是实际效果则不尽如人意。何也?关键是政府在化解香港的失业问题上并没有走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如通过对劳动力人口的有效管理、劳动时间的重新分配、职业培训而延后进入就业市场、提供就业的信息、增加就业机会、提前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等手段来促进就业增长,抑制失业人数的扩大。虽政府尽力而为都效果不大。 其实,这只看到香港劳动市场问题的一方面,而没有看到其市场的另一方面。人们都可以看到,在香港的劳动力市场,一方面香港失业率持续高企,失业人口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香港的企业或家庭则不得不雇用大量外籍劳工,甚至不怕犯法而雇用“黑工”。而且无论是经济好的时候还是不好的时候,失业人员领取综援的个案大幅增加。如1996/1997年度综援开支大幅上升47%,近几年情况更是如此。这些现象也就说明了许多香港人宁愿领取综援也不愿从事他们所不喜欢的工作。这表明目前香港的综援失业救济制度肯定是存在着严重弊端的。因此,要解决香港的失业,首先应该全面地检讨及改革香港的综援失业救济制度。 正如哈尔茨委员会方案所表明的那样,改革后的香港失业救济制度不应该是现在的那种不愿工作的个人的“避难所”,而应该成为失业者寻找新工作的桥梁。香港也可以建立一个类似德国的“就业服务中心”,一方面为失业者提供种种再就业的服务,另一方面以立法的方式赋予该中心强制xìng地让失业者重新工作,也就是通过降低社会保障、“强迫介绍工作”等方式逼迫失业者去工作。这样不仅会增加香港劳动力市场的流动xìng,而且可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减少外劳及“黑工”的出现。 总之,在化解香港失业问题上,能够从哈尔茨委员会报告中获得不少启示。 (2002年9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8节 “免签证”让香港开放更深入 香港尽管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香港对内地开放程度与此相去很远,特别是内地与香港的人力资源流动问题更是障碍重重。香港回归后,尽管香港政府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引进工作,但与实际的需要相去还是很远。因为,一直到目前为止,尽管笔者曾在香港呆的时间3年有余,尽管笔者不知有多少次往返于香港与内地之间,但是每想到那多次办理来香港的签证,一定会让人感到烦、烦、烦!办理手续所花时间之长,手续办理之繁复是任何香港人无法知晓的,更不能体会其中的艰辛。也正是这种内地民众来香港的手续繁复,就为内地不少部门给来香港的民众设置障碍提供了借口。此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就在于香港对内地民众的开放十分有限而且不对等。香港民众进出内地,可以随时随行,而内地民众不经过长时间繁复的手续办理是无法成行的,而且在办理这些繁复手续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使办理人在半途前功尽弃。这样做,尽管可以减少内地民众涌入香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严重地阻碍了国内人才、资源的流动,当然更不利于香港经济发展。有人认为,内地民众来香港不便利多半是内地各级政府的问题,或许这其中有些道理,因为,内地民众来香港审批权在内地各级政府,但这其中只讲对一半,因为如果香港对内地开放较深入,那么,内地各级政府阻碍的可能xìng会小一些。 最近,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及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分别谈到了设立“粤港旅游区”等相关构思,强调两地往来的发展方向是“尽量方便尽量快”。特别是提出了京沪深来香港旅游免签证的问题,这是很有创意的建议或构想,也是深化对内地开放的重要一步。事实上,香港回归中国也已经5年了,尽管坚持“一国两制”是香港与内地关系发展的基本准则,但是两地社会制度的差异xìng并不是人为制造两地便利jiāo流的障碍,反之,应该对以往那些不利于彼此共同发展的人为限制与障碍进行清理并取消之,并应有意识地创造种种条件向内地民众深度开放。笔者想这项政策能够实行,完全有利于两地种种资源的jiāo流,也可能把两地的经济推向更活跃蓬勃的双赢互利局面,提出向京沪深来香港旅游民众免签证则是这种深度开放的一种好的创意。 对于香港来说,尽管目前的经济不是那样好,但是与内地相比仍然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如市场制度发达、诚信水平高、税率低、高档消费价格比内地便宜等)。即使与内地几个发达的城市或省份(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相比,仍然有天壤之别的感觉。但这些优势如果不能很好地jiāo流,其潜在力是很难全部发挥出来的。李嘉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4 章 的经济比较优势法则就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香港经济走出困境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发挥其优势,就是加快对内地民众的更深度开放。 同时,香港向内地民众更为深度的开放,应该是全面的并且是非歧视xìng的。可以说,香港政府提出向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居民来香港实行免签证当然是好事,也是迈出向内地民众深度开放的重要一步。但是这样做对全国民众来说是不公平的并且有着严重的歧视xìng倾向。为什么仅向三地民众开放呢?这除了制造内地民众的区隔之外,还对其他地方的民众带有明显歧视xìng(目前内地在这方面都在不断破除这种区隔,但香港政府则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同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为什么会给予不同的对待呢?是因为这三地的民众更富有、经济更发达吗?是这三地的民众个人素质更高而更不会去了香港之后就不返回吗?等等。可以说,这些都不是香港政府如此实行区隔的理由。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现在如此,未来一有变化,难道香港政府又得重新制定其政策了吗?可以说,对全国的民众来说,这样做既不公平,也说明了香港政府缺乏远见。但愿香港政府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点上看问题。 还有,任何政策的调整与变动,都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都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特别像内地民众来香港旅游免签证的问题,不仅技术xìng强,而且也会触及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多。如果这些问题不协调好,既得利益集团就会以这种政策调整可能导致的负向影响而人为地阻碍新的制度安排的出现。正如香港媒体把三地民众可以免签证去香港的消息一报道,内地相关的部门立即就表示此事十分复杂,在近期内不可能实施。是真的如此吗?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是,既然办理免签证的事情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那么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媒体报道之后能够回应不行?为什么不好好研究,从各个方面来论证其可行与否就高谈阔论呢?其实其中会有既得利益之争。因此,香港政府要成其事,就得多与中央政府协调。这时正是香港政府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当然,内地民众免签证来香港制度安排的达成,事实上会有许多困难与问题,如来港有效证件的厘定(目前国内的身份证系统十分复杂而且也很乱,加上假身份证不少,这些都会给内地民众来香港证件的厘定带来很多困难)、大量的内地民众涌入香港时的通关难、免签证后的签证费会急剧减少、有民众借来香港旅游进行非法活动等等问题,都得先行考虑并做出相应的安排。特别是内地通关问题,目前每次“通关”都是一个噩梦,大量的内地民众涌入香港不是会使问题更加恶化吗?这一系列问题不解决,任何一个好的创意都是无法实施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因噎废食,关键是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是特区政府大有作为处。 (2002年9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9节 愿香港人随马年精神腾飞 金蛇辞岁,骏马迎春。世界华人又迎来一个吉利祥和的马年。打从儿时开始,马的故事总是那样多地在你的脑海里萦绕,马的画卷总是不时地在你眼前炫耀。那时候,眼前的画卷是剽悍的蒙古族男人手持弯弓、飞身马上,广阔的科尔沁草原犹如无边无际的舞台,任意驰骋。这个蒙古族男人的身边、脚下有满怀崇拜神情的健硕的女子令其怦然心动,他一把将女子抱上马背、拽入怀中,然后两者默默无语地奔向那遥远的地方。在这里马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 而法国著名的作家布封对马的精神描述得更是淋漓尽致。他写道:“人类实现的最重要的征服,就是征服了高傲而剽悍的动物——马,让马分担战争的辛劳,分享战斗的荣耀。马和主人一样英勇无畏,迎着危险而上,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响,喜爱并寻找厮杀的声音,也和主人一样斗志昂扬。无论是打猎、比武还是竞赛,马总是勇往直前,分享着主人的欢乐。它不仅顺从骑手,似乎还揣摩着骑手的意图,总是按照口令行动,或者驰骋、或者徐行,或者站立,一动一止但求令人满意。这个生灵舍弃了自我,完全秉承另一个生灵的意志而存在——是的,从人类驯服马的角度来说,马不仅无怨无悔地为人类承担着多少艰辛与劳作,而且也表现出一种温驯善良的品格。牛也有如人类饲养的nǎi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nǎi。 在此,马的精神应该给我们巨大的启示。在过往的几十年里,香港经济也如一匹在草原上自由驰骋的骏马,以自由的、最大的力量与速度冲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跨越过一个又一个面临的台阶,超越了一个又一个老牌发达的国家,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论人均GDP早早把英法等国抛在脑后。试想,这些成就相应的外部环境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香港人无怨无悔的努力与奋斗,更重要的是香港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而这些精神正是马的精神。如果说,香港人能够再把其精神发扬光大,再造就香港的辉煌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 但是马的精神还有它的另一面,就是在荣耀面前,马永远是那样谦逊。牛也可以为主人出生入死,甚至于是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但在荣耀面前,牛也永远是那样的谦逊,牛也还是那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nǎi。荣耀之后,牛也还是会在下一次任务中同样与以往那样努力劳作与冲锋陷阵——但是,在蛇年里,香港人仅是面对着以往的辉煌,却不敢正视目前的现实,碰到现实经济放缓的挫折,有些人就失去信心,总是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总以为政府对自己帮助太少,总以为他人分享社会的成果过多,因此多对社会抱怨而不努力劳作。笔者想目前香港经济所面对的根本困难就在于这里,在于不少香港人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不想再努力劳作。 在新的一年里,如果香港人能够弘扬马的精神,能够无怨无悔地再努力与奋斗,那么一定会重建香港经济的辉煌。由此衷心祝愿香港人随马年一起腾飞! (2002年2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60节 香港能够走出目前的困境吗 前几天,香港有朋友来北京,大家在一起闲聊,香港未来发展之话题一直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中心,而且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基本上持悲观态度。香港怎么啦?为什么人们一谈到香港都看不到它的未来?特别是最近《经济学人》杂志提高新加坡竞争力的排名,前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的演讲,也都认为香港未来发展困难重重。真的是这样吗?依笔者看,情况未必这样悲观。 当然,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风光尽失。进出口下降、失业率增高、财政赤字、股市指数下跌等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逼迫得香港根本喘不过气来。面对这些问题,尽管各路人马纷纷支招,但是仍然难找到好的对策。更有人士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由于香港失去内地走向世界的中介功能,由于近几十来香港不断地“产业空洞化”,在不久的将来,香港经济会进一步地下落,要想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是不可能了。香港经济真的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了吗?笔者以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人们一向认为,香港经济的起飞与发展就在于中国内地没有开放,在于内地要借助香港走向国际。例如,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是香港经济发展最好的20年,在此期间,内地资源的内外流动多半是经过香港而实现的。仅这一项就成为带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但是,内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内地对世界的开放将全面地打开,香港中介功能的优势也就逐渐丧失。比如,深圳盐田港等港口业快速开放与发展,由于内地的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使得香港的转口贸易逐渐地丧失。还有内地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内地公司到香港上市减少,香港金融市场以往的繁荣也就不会再来。 其实,这些看法对错并不尽然。一是上述看法仅是站在静态的角度来看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零和博弈。即由于业务流是一个静态的量,在内地开放后,其成本优势会扩大所占业务流的份额。而内地业务份额的扩大,自然香港所占的比重下降。但是,从动态的观点看,情况并非如此。在内地经济快速发展之后,整个业务流也会随之扩大。尽管业务流内地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是香港所占业务流的绝对量可能并未下降。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香港也一定会改善自己,逐渐地改变香港的竞争劣势。比如,香港正在研究如何降低使用货柜码头的费用,争取在几年内调整到低于内地的水平。 其次,“产业空洞化”会让香港经济无法重新走出困境吗?可以说,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产业的北移从来没有停止过,先是中小企业北移,然后是大一些的企业北移,近年来发展到服务业的后勤部门北移,而且这种北移会随着国内经济开放进一步加快。可以说,在经济全球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生产要素都在寻找自己优势配置的地方与方式。各种生产跨地区、跨范围的流动也成了必然。这也是各地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最好方式之一。因此,香港产业的北移也正符合这种趋势,也是提高经济竞争力重要的一步。这样做不仅在香港是如此,而且在上海亦然。比如,上海的服装业其生产都在邻近县市,上海仅负责出样式与销售。因此,目前有香港人士提出要防止香港“产业空洞化”、激活“本土经济”,这样的提法实质上的意义不会太大。因为,同样的生产要素,岂有哪一个商人会让其流动到低效率的地方而不流动到高效率地方之理呢?如果在内地生产成本低,他们一定会到内地去生产,而生产后的利润则会流入香港。因此,香港“产业空洞化”或产业北移只会增强香港的竞争力而不会削弱香港的竞争力。 还有,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尽管香港受到了亚洲金融风暴严重的冲击,但是香港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因此而有多少减弱。看看这几年,内地一个又一个引资招商代表团进入香港,无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无论是省级的还是地市级的,川流不息。尽管这些代表团也不乏借此机会用公款出外旅游者,但大多数是为招商引资有备而来。在国人看来,一个小小香港能够让内地引资招商者蜂拥而至,既说明了香港的经济实力所在,更是让香港的经济触角伸向内地各个地方及方方面面。如果是这样,香港对“产业空洞化”何惧之有?还害怕香港经济走不出困境吗? 近几年来,香港经济风光不再,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理由。发展得那般辉煌的日本经济都会经历那10年一蹶不振的萧条,经过10年经济发展高峰的美国也会踏入经济不景气之路,人们又如何可要求香港经济持续增长不断呢?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对完全外向xìng的香港经济来说,其负向影响也不可避免了。新加坡、中国台湾也正面临着香港特区同样的问题。 当然,目前香港面临的经济困难更多的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如果这些问题不化解,仅仅对外部条件进行优化是不够的。比如,香港的劳动力成本过高问题、社会福利负担过重问题、移民政策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外部条件即使最好对香港经济走出困境的帮助也不会太大。试想,香港的工资水平在世界之巅(特别是以购买力来计算),那么这些成本除了应由消费者来承担外还有谁来承担。笔者想最近张五常建议,港府应削减公务员薪酬约三成,以及节省公共开支,以控制财赤,并建议大学引入学券制,将公立医院运作私有化,以减少社会福利的负担等。这些建议实施尽管对社会的波动会很大,但是却指出了问题所在。如果香港每一个人都想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改革,最后输掉的不是他处,而是香港。可以说,只有对这些涉及香港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大力改革,才是香港经济走出困境的实质所在。否则即使有最好的市场体制,最好的法律制度、最有活力的民众,其潜力也是无法发挥出来的。因此,为了经济未来发展的长治久安,香港该是对现行的制度进行全面检讨并大力改革的时候了。这才是香港经济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 (2002年5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61节 香港人更需要的是平常心 从1997年以来,香港经济大起大落,从高速的经济增长突然变成负增长;股市如坐过山车,惊心动魄。看看恒生指数近几年的走势,可以从1997年的16000多点,一下滑落到1998年6000多点,而且在近几年的市场中,一天下降500点也是常有的事情。特别是最近H股的走势,从2003年初的2000点水平,升到近期的3780点左右,升幅近90%。还有香港的房价,从1997年开始一路下滑,直到最近才有所回缓,而不少房价下跌近60%~70%,负资产者一大片。 早几年香港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年年大增,人们怨声载道,不少人总觉得香港经济如何不好,如何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如何好日子一去不复返。早几年,笔者在香港时,平常与香港朋友聊天,香港朋友总是对自己处境抱怨太多,总是对未来香港经济失去信心。 但笔者总是对他们说,如果我们以平常心来看待香港的经济,来看待自己身边所发生的现实,其实生活变化得不是那样多,香港的天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5 章 样是那样蓝,香港的水还是那样清,香港民众所拥有的财富同样是那样多,只不过,当一个人过去站在山的峰顶上看山下时,总是觉得自己能够高瞻远瞩,能够比别人更加心旷神怡罢了。但是当这个人走到山下,即使分享不到站在山顶的怡然自得,但是,这个人还是这个人,并不会因为站在山下没有看到更好的风景就感到好像比过去少了什么。香港的经济比好的时候是差了一些,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改变香港的经济实力,也没有改变香港的制度安排与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只不过是大家的信心比以往少了一些罢了。 早些时候,CEPA没有签订前,香港人看到内地经济欣欣向荣,看到内地经济快速增长,看到国内股市的狂飙,不少香港人心里又犯嘀咕了,为什么一线之隔的内地经济却能够如此一日千里,而自己却陷入这样的困境呢?那时,不少香港人总是会与内地上海、深圳及北京等地比,总觉他们很快地会赶过香港。其实,这种比较没有什么不好,有比较大家才会有可学习的东西,有比较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与成长之动力。 但是,国人早就注意到,香港人为什么以前昂得高高的头一下子就耷拉了下来?在更早的时候,香港不少人总是觉得自己早已进入文明及富裕之社会,而内地人是如何贫穷,那时香港与内地的亲戚之间不敢往来,朋友之间不敢叙旧,香港人与内地人的jiāo往一切以生意人原则为准则,许多jiāo往关系也只能是商人之间的jiāo易关系。 可是没过几年,这种观念则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香港反之成了内地,没有内地经济,香港就找不到自己发展之动力。在这时,笔者就问香港朋友,香港经济真的是那样差吗?如果香港经济真是那样不好,如果香港经济真是没有什么实力,为什么内地各种各类的城市、各式各样的代表团会一个又一个来香港招商,来寻找有人投资之机会?如果不是香港本身具有更多的吸引力,那么内地各城市的代表团怎么会来香港趋之若鹜呢? 事实上,即使是上海,为了争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之地位,一向是不把香港经济实力与香港经济的发展放在眼里,在不少场合总是会有人出来大肆贬低香港一番,如果香港希望做什么,总是会有人出来说香港这样做如何不好,而其言论往往是无理无据,多是头脑中的臆想(如国内某jiāo易所的某人就经常如此)。可实际情况如何呢?最近,上海的领导人不也是大驾光临香港吗?而且这些人来香港,最根本的目的,也是到香港招商,到香港吸引更多的人才啊!这些都说明了,香港还是那个香港,她内在的实力不是哪个人可改变的。 最近,国内的航天飞船发shè成功,香港媒体出现多年以来难得的兴奋,难得的万众一心。香港无论是何种观点的报纸,大家都对该事件给予正面的肯定。事实上,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中国的航天飞船发shè成功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试想岂有哪一个人不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能够屹立在世界之林而高兴、骄傲与自豪的呢?这也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但是,这几天香港航天展的狂热,航天员到香港访问的狂热,对内地人来说真是百思而不得其解,不要以为太空人最先到香港、太空舱首次在香港展出,香港人就比内地其他地方的人有更多的惊喜;不要以为香港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的经济实力比他地更为突出就能有更多的狂热。因为,真正造就太空人、铸造中国航天飞船成功的是内地许多默默无闻的人、是内地许多默默无闻的地方。连这些人、这些地方都没有来得及分享自己的汗水浇出成果,香港人值得如此之狂热吗?如果香港人有换位思维,能够站在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与默默无闻的地方想一想,香港对太空飞船如此狂热,他们是如何感受,又是如何想的呢?如果香港人能够以平常心对待自己,能够以平常心来对待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情,那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吗?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都得想一想。一个一旦离开了你平常的生活、离开了你的平常心,有许多事情是人们难以理解的。 总之,作为一个十分开放之社会,作为一个完全依赖外部的狭小经济体,外部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对香港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十分形象的蝴蝶效应一样,蝴蝶翅膀轻微翩动,就会对遥远的地方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如果香港人以平常心来对待这些事,那么,这些翩动怎么不会对它无动于衷呢?以平常心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人们就能够减少感xìng的冲动、减少羊群的从众行为、减少大众的狂热,多些理xìng,多些思考,就可以减少盲从,那么香港的股市、香港的经济、香港的房价等就会少一点坐过山车之感觉,少一些惊魂动魄的骚动。文章所指出的现象,或许正是香港人心xìng使然。对此,香港该是多想想的时候了! (2003年11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62节 21世纪:香港未来发展如何定位 上一个星期,香港大学的几位朋友来北京,笔者陪同他们访问了北京的一些研究机构及大学。在此期间,人们讨论得或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21世纪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定位。对于这个问题,人们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香港的“一国两制”会得以持续,也就是在中国的体制外生长出一块繁荣的绿洲;也有人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两地经济的不断融合,香港有可能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省;也有人认为,香港“一国两制”的示范作用大于实际的作用,只要台湾问题没有解决,中央政府就会极力促使香港经济的繁荣。但是,只要台湾一旦统一,香港的示范效应就会完全弱化。一句话,1997年回归之后,对于香港的未来,无论是好友,还是谈友,人们所关注的就是香港经济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定位? 根据笔者自己的耳闻目睹,对于香港经济的未来发展,一向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即今后的20年内,香港经济同样有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对香港经济发展的乐观态度,并非是无条件的,关键是对香港经济未来发展如何定位。以往的经验表明,香港经济能够在近几十年间高速发展,得益于内地改革开放,得益于内地对外界的无知,香港以桥梁与中介的方式帮助内地经济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但是,随着内地与外界jiāo往的增多,随着中国加入WTO,香港的中介和桥梁作用越来越弱化。其次,尽管香港与内地是唇齿相依,香港经济的发展基本上依赖于内地的繁荣,但是如果香港完全把自己融合到内地经济中,制度优势丧失,香港企业或民众在转轨经济中根本比不上内地企业对这种转轨经济的适应xìng,在融入内地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香港企业在这种竞争中会被打得落荒而逃。因此,香港经济未来的定位应该是以既有的制度优势、利用中央政府以香港为示范作用的需要,如何主动地融合到内地经济发展之中。 这是因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随着时间与空间的缩短,各种生产要素的获得并不是困难的问题,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更加不是问题,看看中国近几年来的邮电通讯、互联网络、高速公路、城市建设的发展,发达国家出现的东西可以在很短的时期内在中国迅速发展,内地硬件的建设在有些方面与香港比较毫不逊色。但这些硬件的朝气蓬勃如果没有制度安排相配合,其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目前,内地经济发展,制度不足成了最大障碍。特别是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如法律体系、会计制度、审计制度、信息披露机制、jiāo易与清算组织、监管机构等建设只是刚刚开始。而金融市场的繁荣是与金融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健全的金融基础设施,要让金融市场正常健康地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制度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将来的20年里,内地的制度是无法取代香港的制度优势的。如何利用香港制度优势的制度势差仍然是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关键是香港怎么来看到自己的制度优势,如何来利用自己的制度优势,如何吸引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如何把香港的优势人才输入内地等等。 其次,香港“一国两制”的示范效应也是本世纪初促进香港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一方面。毫无疑问,在现代市场中,整个经济的运作都是以市场法则为依归,但政府对经济运作的影响却不可低估,特别是转轨经济的中国更是如此。为了保证香港的示范作用,促进香港经济的繁荣也是中国政府的题内之义,香港政府就应该借助这种示范之势,向中央政府为香港民众与企业争取更多与内地经济谈判的主动权。如促使中央政府放开对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及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管制等。 再次,在上述的两个条件下,改变以往香港为内地经济桥梁和中介的思维定势,改以往对内地经济被动服务为主动出击,让香港的企业与民众融入到内地经济高速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到真正的发展商机,在内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香港也能分享其经济成果。 总之,21世纪香港未来经济发展定位应该以香港的制度优势、示范效应为条件,融合到内地快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去,这样才能形成21世纪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真正动力。 (2001年3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63节 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危与机 最近,一些香港朋友来北京,大家在一起谈论最多的问题就是香港经济的未来发展。因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台海关系的缓和,香港经济的未来发展会怎么样,会重现昔日的辉煌,还是会像英国那样渐渐地衰败。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更多思考。可以说,尽管香港1997年回归后闯过亚洲金融风暴的那一关,从2000年起出现了经济开始复苏的局面,但是对香港经济未来发展影响与冲击更大的应该是中国加入WTO后,应该是在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完全开放之后。如果内地金融市场一旦完全放开,内地和香港经济的利益结构将会发生巨大的调整与重组,整个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金融体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即将到来的巨大冲击,两地业界都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特别是香港更应该未雨绸缪。 首先,尽管资本项账户开放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国官方也表示没有一个具体时间表,但5年后放开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内地的资本项账户开放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一项项具体的政策。根据现有的文件及法规,在资本项账户40多个项目中,除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直接进行证券发行与出售、国内居民的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外,不少项目早已放开或有管制地放开,如对外直接投资、对内直接投资都基本上已经放开。也就是说,资本项账户开放已是迟早的事情。如果资本项账户完全开放或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它会对香港经济带来影响与冲击。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如果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那么内地企业是在香港上市融集资金,还是在内地市场融集资金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关键问题在于看其融集资金的成本。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除了制度的不确定xìng外,香港金融市场融集资金的成本一定会高于内地,而且随着内地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随着内地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其制度不确定xìng的因素还会减少。这自然会削弱香港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内地企业在香港融资的兴趣可能转回到内地市场(目前H股企业早已在这方面蠢蠢yù动)。如果这种情况一旦成真,它对香港金融业的打击将是灾难xìng的。 二是如果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那么香港的联系汇率可能要有新的抉择,是继续与美元挂钩还是改为与人民币挂钩。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人民币放开后坚挺的情况可能继续。因为,中国内地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除了国家动乱那种非常情况出现外,并不会有多少改变,这为人民币坚挺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正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在东南亚各国、在前苏联各国,人民币早已为人们持有的硬通货,而且港澳人民币的流通也为数不少。如果人民币放开后能够同样坚挺,那么jiāo往十分密切的中国内地与香港各种经济活动的结算就可能通过人民币进行,而不是通过美元来进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就会受到巨大冲击,香港汇率制度新抉择不可避免。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目前香港的产业结构的情况来看,早有不少人曾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香港产业早已“空洞化”。也就是说,从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香港实体面的产业北移,金融服务业成了香港最大的产业支柱(占比例87%以上)。那么在以往的几十年里香港金融服务业是靠什么来支撑的,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支撑这些产业的基本条件与经济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可以说,中国加入WTO后,香港贸易中转及融资中介或桥梁的角色一定会弱化,甚至于过去曾红火一时的业务也会凋零。例如,B股市场对内地具有合法资格的投资者开放后,内地企业对香港H股的兴趣立即减弱,有消息表明,目前一些内地企业已经打消了到香港H股上市的计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6 章 划,正准备到B股上市。这就给香港金融市场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香港并非内地企业的最佳选择,一旦有其他便利,香港的生意来源将受到内地资本市场的严重冲击。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同样会对香港经济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xìng。 再次,人民币对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冲击不仅在其自由兑换之后,而且也发生在其自由兑换之前,目前资本项账户部分已经开放,而且已经悄悄地开始。在“广信事件”发生之前,香港银行对国内企业贷款或在内地的香港企业贷款是其业务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种局面已经发生了逆转。香港银行界最近发现,港元贷款需求一直在下降,特别是在内地投资的港商,纷纷转借人民币。尽管人们对其原因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由于不少港商预期人民币将有限度贬值。现在借入人民币,到人民币贬值时归还,自然是有利可图的。有人认为是由于人民币贷款利息低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由于港元的联系汇率而导致的人民币与港元之间息差存在着巨大差距,这应该是港商倾向于借人民币的最大诱因。因为,在目前内地的银行资金十分充裕,但好客户难求。香港商人如果在内地有正常的业务,出口兴旺,一定会成为内地银行寻求贷款的对象。还有港商的业务多以人民币来结算,借贷人民币自然会减低货币汇率的风险。加上人民币贷款利率则比港元要低4~5厘,其贷款成本要低一半。人民币贷款自然为内地的港商所青睐。还有,以往是大量资金通过香港的银行体系流入内地,现在则反之,内地不少资金通过不同的方式流入香港,从而导致香港银行的“水浸之患”。如果这样的情况不改观,对香港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是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 总之,随着中国加入WTO,香港经济未来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来迎接其挑战,走出其困境,关键就在于如何利用香港现有的制度优势,如何利用香港的示范效应。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不少国际公司仍然云集香港,就在于国内仍然存在较大制度不确定xìng,一旦这种不确定xìng减弱,它们就可能涌向内地,因此,目前该是香港寻求更为积极的对策的时候了。 (2001年3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64节 香港政府的可为与不可为 由于工作上的需要,近期经常往返于内地与香港。由于罗湖口岸经常是人满为患,也就会有意地避开在罗湖进出。前几天,有深圳朋友邀请去玩,看来最好的选择只能经罗湖过关了,要想避之也无可避。与一年前在罗湖过关相比,尽管人多拥挤,但秩序还是井然,过关还算顺利。由此可见,两地政府在罗湖口岸确实是花了不少功夫,这么大的人流量,能做到如此,实在是不容易了。 但我们的车行驶在广深公路上,见到从皇冈口岸摆过来的货柜车队长龙,心中为之一震,此乃多年留下来的一个痼疾为何依然如故。多年来,在这些口岸过关,是香港的货柜车司机心头之痛,每过一次关要四五个小时,有时甚至更长。有多少时间都消耗在这无谓的折磨中,有谁能无动于衷呢?按照现代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这完全是一种没有收益的jiāo易成本,一种租值的消散,如何来减少这种jiāo易成本政府早就该有所作为了,但是此现象一直持续了多年还没有得到解决,尽管目前政府计划有所动作,但实在是拖得太久了。对此,两地政府都难辞其咎。 还有,2001年以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及内部信心不振的打击,人们称香港经济每况愈下,更有人称香港经济已经步入衰退的边缘。为了扭转香港经济这种信心大失的局面,政府的确也下了一番功夫,组织代表团到祖国西部考察、主动地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特别是深圳的各种联系、要求中央政府增加内地到香港旅游的名额等。这些方面的工作与以前相比确实是值得称赞的,表明了香港政府也在想方设法化解香港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但是,在许多事情上政府做事没有想到点子上,没有把握到问题的根本。 看看一水之隔的珠江三角洲,那里的经济一直是欣欣向荣,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特别是一桥之隔的深圳经济形势更是喜人。而看看香港的民众、香港的媒体、香港的政府官员,个个都为香港经济不振而怨声载道。何也?一是香港人从1997年前经济辉煌的高峰直落而下,而内地经济近几年则蒸蒸日上,难免产生一时的失落感,怨气油然而生,信心自然而落,其实以700万香港人拥有4万亿元的存款,经济状况最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二是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繁荣,是因为它们不仅面向国际市场,而且拥有国内市场,其产品可以遍及国内各地,国内其他地方的种种资源也能够自由流向该地。因此,即使国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对该地影响也不会太大。对香港来说,则不然,香港的民众、香港的资源可以自由地进入内地,反之,内地的民众、内地的资源则无法自由进入香港,也正是这种单向资源流动,使得香港经济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有天壤之别。其实,内地的资源、各种要素不能自由进入香港完全是特区政府管制的结果,那么要改变这种状态也只有政府才可为了。 香港特区政府应该知道,现在内地的民众今非昔比,中产阶级估计也有2亿人以上。他们的富裕程度、生活水平早在一般的香港人之上,仅仅以旅游的方式和以商务签证的方式吸引他们来香港已经成了过去的事情了。如果能够让这部分人自由地进入香港,带动香港的消费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其实质xìng内容还不止于此。人力资源、资金等他们都有相当的实力。因此,香港政府如何改变目前这种单向jiāo流的方式该是时候了。这些都是香港政府有所可为的。 目前,香港政府一直在主动地与内地接触,希望港深两地在人流、物流等方面有更多更深入的合作。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如最近,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在广州与深圳市市长于幼军会谈,就如何才够增加两地的人流、货流,使两方面可以加强两地经济上的发展。其中包括物流、一地两检、罗湖口岸、文锦渡关卡和区域快线等方面,都有一致意见。这可算是两地政府在观念上的一个大转变,特别是香港政府的一个大转变。但是,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这些jiāo流应该放在中国经济的这个大背景下来考虑,试想,全国各地与香港特区各方面jiāo流多了,双方的民众能够自由地进入香港,深圳岂能不获其利? 另外,随着香港近期来的经济每况愈下,香港政府正在不知不觉地改变自由市场经济政府职能的初衷。一遇到有什么问题、一看到民众有什么反映,政府总是希望出来chā一手,以显政府对民众的关心,以显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重视。比如,香港楼价的下跌,有人通过各种方式在宣扬购楼者负资产如何困苦不堪,希望通过种种方式向政府施压来帮助这些负资产者,让他们来摆脱这种困苦不堪的状况。其实,这仅是某些既得利益集团放出迷惑民众的烟幕。因为,这类购楼者除了少数人为迫不得已之外,都是个人投资行为的选择结果,他们购楼时都预期到这些资产如何升值,投资如何有价值。如果市场真的让他们如愿以偿,那么他们哪一个人会把自己所获得的收益分一份给政府或大众呢?那是万万不可能的。既然投资收益为个人所有,那么所出现的风险也应该让个人自己来承担了。 像这样的市场行为问题,政府是不可为的,政府也不应该出来承担什么责任。在自由的市场中,市场法则已明确地表明了收益与成本应归结在其当事人的身上。而政府能够做的仅是如何来界定清楚个人产权,如何保证合约的有效执行,如何保护个人的财富不受到掠夺。除此之外,政府能做和可做的事情不会太多。这就是香港政府的可为与不可为了。 (2001年10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65节 香港应该如何重新定位 2001年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香港经济也出现了少有的波动。不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失业率创新高,而且财政赤字大增,民众更是怨声载道。面对着这种困难的局势,港人都在献计献策,如“北水南调”、设立自由贸易区、专业人才北上就业等,都希望香港尽快地摆脱目前的困境。其实,这些想法没有什么不好,如果香港人大家都想有所作为,都想如何改进自己的生活,你说春天还会远吗?香港能够从以往一次次的危机中走出来,都是这种历练的结果。但是,芸芸众生,大多会被自己的约束条件所限制,大多只会看到眼前的生计。说实在话,这样做是不够的。香港人还应该看得更远一些,看到香港未来20年会走向哪里?尽管这样想的人会认为有点理想化,但是哪一个成事者不是在于他人之先呢?而要对香港未来进行思考,对香港重新定位应该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只有这样香港人才能认清自己的约束条件,寻觅到香港未来发展之方向。 在多数香港人看来,香港就是香港本岛。香港本岛不仅代表香港过去的历史,也是香港一般意义的表征,它的辉煌与炫耀可以在世界城市之林中争妍斗奇。但是,香港人是否看到,这既是香港的财富及世人之瑰宝,又是香港人的重负。有朋友对笔者说,香港与上海相比,香港的房租、工资等方面成本都高出上海4倍。近几年来,尽管香港的物业价格一降再降,但如果再往下降,香港的整个金融系统就无法支撑了。事实上,香港的物业价格并非不是不可再下调,但是以物业繁荣支撑起来的香港银行业,物业价格再下降除了一大堆不良资产之外还会有其他多少呢?特别是如果真的让香港的物业价格下调到上海的物业价格水平,香港的银行可能真的要出问题了。 还有劳动力的工资,香港的劳动力资源就一定会高于上海的劳动力资源4倍吗?实际上不会如此,在有些领域,香港会有上海无法替代的人才,同样,在另外一些领域上海同样也有香港无法替代的人才。两地之间的劳动力资源的竞争应该不相上下,特别是上海面对国内所有的地方开放,要引进内地优势人才十分容易。仅这一点,上海就存在着明显的优势。但香港人的薪资水平却要高出上海4倍,对此香港会有竞争优势吗?答案是否定的。而劳动力要素的价格与其他要素不同,带有明显的刚xìngxìng质,即上升容易,下降难。即使下降薪资水平均为10%,也会十分困难的,因为这对每个人来说十分重要。但下降10%与高出4倍相比,不是杯水车薪吗?光就香港的上述两种要素价格来说,不下调,香港的竞争力将丧失殆尽。下调,又难以进行。这种困境其实是局限于香港本岛为香港思维所设下的陷阱。 如果我们把香港扩展到香港的整个特区领域,新界的空旷、大屿山的荒凉,是可以为香港的民众提供广大的生存空间的。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城市化不仅在于向大城市聚集,更多的是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延伸。如果香港大屿山及新界等大片的空间能够很好地利用,香港土地要素的价格也就一定会下降不少。这对减轻香港高水平的房租有百利而无一弊。 当然,我们的眼光并不是仅局限于此,而是应该延伸到香港特区边界之外,延伸到整个珠江三角洲。在政治关系上,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同属一个国家;在地缘上,通过自己一家人的协商完全容易拆除其樊篱障碍;在人文语言上,同处于一方语言集中区域——正因为这一系列的便利条件,香港应该不仅是边界内的特区,而是这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龙头。以世界上经济最为活跃地区之珠江三角洲为腹地,以不少方面有先发优势的香港为龙头形成“大香港”。如果“大香港”真的能够被确立,香港经济岂有无竞争力之理? 因此,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来看,香港未来经济发展之定位,应该形成一个大香港之概念,即如何协调好与珠江三角洲协作与分工。从近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一直处于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而且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发生什么事情,对其影响都十分微小。何也? 其最为重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国际上的信息、资金、人力资源、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就会源源不断迅速地由香港输入到这块风水宝地。据笔者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里,国内属于外来的直接投资有近60%是由香港输入的。二是尽管国内市场化的程度并非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快,但各种生产要素总是会冲破种种障碍向有效率的地方流动。看看早几年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珠江三角洲汇集,看看广东产品遍布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威力所在。可以说,正因为这种威力所在,在近20年里,中国南部是世界经济最为活跃、发展最快的地方之一。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深圳,就足以说明其中的一切。世界从来没有一个发展得如此迅速、如此辉煌的城市啊! 因此,香港的“大香港”定位,不要面对全中国,也不要与上海比高低,更要不惧新加坡未来的发展。大香港所需要的仅是如何以珠江三角洲为腹地,如何起到龙头之作用。如果这样,上述那种要素价格高水平的状态自然会消融掉。当然,要确立大香港,困难并非人们想像的那么多,在中央政府与特区政府、特区政府与各地方政府之间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7 章 好协调是容易办到的,但是应该要有更多的市场智慧。同时,要确立大香港,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以市场为依归,需要一个市场的扩展过程。即香港人应该放下自己的龙头身份,在互动互利中发展。 最近,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说到他们的成功就在于如何确定自己的定位。香港亦然,现在也应该是香港重新定位的时候了。 (2001年12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66节 香港经济解困如何多管齐下 日前受外在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影响,香港的经济好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失业率高攀,股指下跌,民众怨声载道。为了此事,新上任的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更是累得疲于奔波。其实,就目前香港的经济而言,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也不是弥漫在一片冷漠与沮丧之中,特别是与世界经济普遍增长放缓相比,甚至与日本一蹶不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每况愈下相比,香港经济还有许多可喜之处。 日前香港社会为什么人心不安、士气低沉,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香港房地产业泡沫的破灭后而引起的人心压抑与骚动。在房地产业如火如荼的岁月里,每一个港人不仅都是股民,而且也是物业的炒者,个个都想搭上房产价格狂飙的列车,大下其手。但是泡沫总有一天会破灭,搭上房地产价格狂飙的最后一班车者,自然难免不吞下房地产泡沫所导致的恶果。但是天无绝人之路,港人只要从房地产泡沫yīn影中走出,其不安与沮丧也会挥之而去。 为了缓解香港经济的困境,香港政府正在尽力所为,如主动地与中央政府沟通,与广东省政府商议,与内地省市jiāo流。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转变,从中也可以知悟香港政府的苦心。但是,民众也应该明白,政府的作用并非像一些民间团体所主张的那样是法力无边,特别是在一个自由市场体系下的政府,其作用更是十分有限的。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尔森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市场扩展xìng的政府,是指有足够的权力来形成和保护私人产权、有效地执行合约、形成对掠夺个人权利的约束,以此来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除此之外,政府能做和可做的不会太多。 因此,要刺激香港经济走出困境、多管齐下的办法首先是政府应该检讨现行的法律、法规、种种条例等,看看其与现实有哪些弊端。因为,在信息大bàozhà的年代里,社会经济环境一日千里,许多法规条例也早成为了历史。如引进内地人才的政策还得检讨。这样的法规条例如何可以来保护个人的权利、合约的有效执行及个人的财产不受掠夺呢?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个人的生产xìng激励就会弱化,经济状况自然难以改善了。 对于公司与个人来说,不要希望因为自己困难而指望政府会有多少金钱上帮助(特殊群体除外),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约束条件,寻找个人自己如何发展的机会。香港本地不行,可能到国外寻找;国外不行,可以到内地去寻找。最近,看到香港的成衣业抢占内地市场这就是一个良好的路向。还有,内地平安保险公司在台湾地区广招人才,那么香港许多人才在内地也是十分抢手的,港人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决不可与国内合作仅是向国内投资,仅是向国内寻找人才,而是有许多反向的机会、互动的机会,问题在于港人如何把握之。例如,目前内地房地产业正是急速上升的产业,相关的种种人才都十分缺乏,港人为何不可以到内地一试,大显身手呢? 总之,天无绝人之路,香港刺激经济多管齐下的关键是如何促进每一个人去努力,政府现行的法律法规是否保护着这种个人的努力。 (2001年8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67节 粤经济迅速发展对港启示 2001年以来,在美国经济一蹶不振,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之际,广东的经济如何增长,它会随外界经济的放缓而失色吗?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bào发时,就有人预言:经济外向度极高的广东,难保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但几年已经过去了,现实早已把这种预言扫进了历史。尽管世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国内市场的竞争如火如荼,但是广东经济运行仍然jiāo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多项重要经济指标不仅保持了持续高速(14%)的增长,而且仍然稳居全国首位。可以说,这种增长的态势仍然会持续。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广东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为什么仅一线之隔的香港其情境却迥然不同?特别是近段时间以来,香港的股市下跌、失业率攀升、香港民众对经济前景的悲观等,与广东欣欣向荣的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其实,20年来广东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高速增长,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济发展上定位正确。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经济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头,因此,广东一方面利用先发优势,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了国内各个角落、各个领域。我们无论走到国内哪个地方,沿海或内地,繁荣或落后的地方,传统产业或高科技产业等,都会看到广东商人的身影,都能够买到广东的产品。中国的市场如此之大,只要生产一种适应市场的产品,就可以富甲一方。另一方面,广东内联外引,国内大量的资金、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广东;不仅港澳台商人遍及广东山山水水,而且世界500强大企业中的大多数企业纷纷来广东落户。小则一般的工艺产品,大则核电厂建立,各种外来投资应有尽有。只要踏入珠江三角洲,看到那星罗棋布的车间与厂房,你就会知道这里已经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种种资源。有广大的内外市场、有廉价的劳动力、有丰富的资金及现代管理及技术,广东经济岂有不高速发展之理?这也正是广东能够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所在。 对香港来说,其实不少方面是优越于广东的,如雄厚的资金、现代企业制度、金融市场、法律体制、外联关系等,但香港却没有广东那样的国内大市场、没有随时可以进入的廉价劳动力,尽管香港政府目前对这些方面有所警觉,也在主动地弥补其中的不足,如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jiāo往,参与开发西部等,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意识还是那样淡漠,只希望以前的那种繁荣重返故里。因此,香港只有从根本上形成以中国内地为腹地发展香港经济的观念(无论是市场,还是技术等各方面),在各方面开辟中国内地市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市场,这样香港经济才能走出困境。广东经济能够飞速发展,难道香港不能?问题就在于如何给予经济发展一个好的定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2001年8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68节 创新是港人走出困境的动力 最近无论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退休前向市民的临别赠言,还是政务司司长曾荫权上任前的谈话,一个基本的主题就是鼓励港人要逆境自强,保持自信,如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事实上,自1997年金融风暴后,有许多港人心灰意冷,连以往最沉着坚定的人,也开始动摇对香港的信心。甚至有些著名的经济学教授更是一直在唱衰香港,说香港完蛋了,港人完蛋了。 其实情况并非如此,不仅不少国际权威机构发表的报告,对香港的营商环境、经济自由度、竞争力等给予很高的评价,香港仍然是目前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国际投资者最为向往的地方;而且在国人的眼里香港仍然是“鹤立鸡群”,是镶在南国的一颗明珠。很简单,希望到境外看看的内地民众,香港肯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但在外人看来如此优越的条件,如此向往的地方,经过一场金融风暴之后,港人会出现如此悲观的情绪,会对香港经济发展如此信心不足,会对自己的前途如此忧心忡忡,并非是香港的经济环境不好,并非是香港的实质经济衰退,而是有些港人一直把自己放在旧思维定势中来观察外部一日千里的变化。 很简单,近20年来内地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尽管目前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香港仍然是相去甚远,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地缩小,特别是深圳、上海等沿海地方这种差别更是越来越小。如果港人仅是在原有的思维定势中,看到两地差距的缩小,看到港人的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逐渐地减弱,岂有不心灰意冷的?再从香港的经济来说,在不少港人的眼里,金融与楼市,永远是香港的一切,特别是那些背上沉重的供楼负担的港人,更把楼市涨落看成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全部,经济的好坏就看楼价的高低。其实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自然与其约束条件有关,但是人们却一直在冲破各自的约束条件,寻找发展新契机。笔者最近就指出,香港也可以成为内地民众海外留学的教育中心。还有,人们一谈到人才流动问题,就会想到如何从内地引进优秀人才,可人们就不想想,香港也有内地经济发展十分稀缺的人才,这些人才向内地输出,同样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诸如此类的事情比比皆是,问题就在于你能否跳出旧的思维发现之。 总之,香港经济要保持以往持续发展,香港人要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境,最根本的是要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势,具有更多的创新思维,以自己既有的约束条件寻找其发展的契机。特别是目前世界经济动dàng不安,内地经济一枝独秀的形势下,一个面对着同种文化、同种语言、同一国家,并有13亿人口为腹地的香港,岂会没有大力发展的机会呢?香港不仅能够满足不少内地民众的既有需求,而且能够创造出内地民众的未来需求,一包小小的“统一”方便面,风行全国就是最好的明证。问题的关键是港人如何跳出以往的思维定势,进行更多的创新。 (2001年4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69节 内地发展仍是香港发展的最大动力 笔者曾多次撰文指出,从以往的经验上看,香港经济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能够在短期内超越英法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能够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屹立不倒,最大动力应该得益于内地改革开放,得益于内地经济高速增长。目前,香港经济的复苏已初露端倪,尽管从目前外围的经济环境来看,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对香港经济的复苏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快速增长的内地经济仍然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从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在立法会宣读的2001~2002年度的财政预算案来看,对如何加强与内地经济jiāo流与合作不仅着笔甚多,而且心态积极。这表明了香港政府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2001年的财政预算案,给香港人的惊喜不多,较为平实,但我们应该注意到,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在论及香港未来发展方向时,首次以较大的篇幅阐述了与内地发展策略xìng经贸伙伴关系,尤其是应该主动加强与广东珠江三角地区的经贸合作,以形成区域xìng优势,与竞争对手“斗靓”。也就是说,加强与内地的经济往来与合作已经由以往的理念及民间的往来,具体地落实为香港政府的施政政策。这一转变,必将对香港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如果内地不发生政治动乱、如果不发生台海战争,中国经济仍然会持续高速增长20年。因为,从以往的经验已经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其成绩是令世人瞩目的。而且这种增长还会持续20年。当然,毫无疑问,过去的高速经济增长也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如金融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银行不良资产庞大、股票市场高度投机、国有企业困难重重、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严重、政府腐败盛行、城乡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基本障碍。 但是不管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多大的困难,面临多大的问题,中国经济存在巨大的潜力是世人皆知的事实。按照目前中国内地的人均GDP水平仅及香港的1/30,即使是以占人口20%左右的城镇居民与香港居民相比,前者的工资水平仅为后者1/12,而人口80%的中国农民更是相去甚远。不要说内地民众的收入水平赶上香港民众,就是内地农村民众的收入水平赶上现在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那么中国的经济总量至少要翻几番。这就是中国的潜在需求!而且通过2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基本上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市场经济的运作、市场经济的观念开始在民众的经济活动中显现,个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积极xìng也越来越高。这些都为中国巨大的潜在需求向现实xìng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现代资讯业的迅速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在今后的20年内,中国经济仍然是一个快速增长期。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唇齿相依,特别是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更是如此。在2001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特别提到了为协助中小型企业开拓及扩展内地市场,港府计划推出一系列措施,政府将委任贸易发展局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援,以及为有意拓展内地市场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具实质xìng的市场资讯及顾问服务,同时会积极研究在广东省设立经济贸易办事处,以加强特区政府与当地有关部门的联系。 花了大量的篇幅阐述中国“入世”及西部大开发对香港带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8 章 的商机与冲击,并建议香港人从近而远地加强与内地的联系,首先要与广东建立经贸伙伴关系,进而发掘与内地企业合作的机会。报告也指出了中国“入世”以及中央政府对占国家面积一半的西部进行大开发,将会为香港带来无限商机与挑战。 曾荫权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香港自回归以来,商贸活动一直与内地有紧密联系,如今中国“入世”在即,原来的一些税务和关卡将扫除,更是香港商人大举进军的时机,不论是财力雄厚的大企业,还是有实力的中小型企业,都可趁机大展拳脚。并建议香港要深化地缘与语言的优势,应由近而远地与内地建立策略xìng经贸伙伴关系,主动与毗邻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加强合作,结合为区域xìng的优势。而长远策略则是紧握发展机会,使香港发展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都会、世界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国际财经及高增值服务的一个不可代替的特别行政区。曾荫权也强调说,在这场激烈竞争中,香港不是要与人“斗平”,而是要“斗靓”,譬如要将公司管理水平提高,达到世界级水平,才能吸引外资及内地企业到港投资,故注意力应集中在香港已具备优势的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上。 对此,曾荫权也就与广东地区的合作,从多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包括发展区域jiāo通网络、扩展跨境电讯、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支援、提高出入境管制工作效率和鼓励两地商贸jiāo流等。 总之,在香港如何与内地进行各方面的经济合作与jiāo流问题上,2001年的财政预算案一改以往政府被动接受、事后认可的态度,而是根据香港的制度势差、经济势差、地缘及语言文化的优势,调整为积极的心态,提出了具体政策,主动出击。这应该是加强香港竞争力,促进香港经济再上一新台阶的重大举措。这也应该是香港未来经济的基本思路。 (2001年2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70节 短期内上海无法取代香港的优势 近日来香港的政务司长曾荫权到上海访问,回香港后对上海的近期发展大加赞美,呼吁港人必须增加危机意识。因此,曾经一直为港人十分关注的香港与上海比较的问题又成了媒体争论的热点。其实这个问题人们有很多的研究,也讨论不少。主流意见有二:一是以上海目前发展一日千里的速度,在很短的时间内,上海会超过香港;一是香港与上海经济基本上是优势互补,上海的硬件方面在长期内会有很大发展,并可略胜一筹,但就经济环境的软件方面说上海则大为逊色,短期内难望其项背。其实,这只是看到问题的表层,并没有切入其肌里。如果我们对这问题再深入分析与探讨,一层一层剥其表里,那么其实质自然呈现。 现在,人们可能会问,香港与上海孰优孰劣?在短期内上海能否超过香港?上海在多长的时间内超过香港?上海超过香港之后,香港的经济地位、国际影响弱化的状况如何?其实莫说是两地进行比较,就是两个人之间进行比较也是十分困难的问题。对各个人、各个地方来说,各自的约束条件不同,简单的优劣比较有时候会没有多少意义。其问题并不在于比较,而在于如何各自在自己的约束条件下把优势发挥出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地最大的优势,最好的条件都会变成劣势,都会不及他人或他地。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与香港相比,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香港鞭长莫及的。如果在那个时候有谁大嚷香港在20年后如何能赶过上海,人们还以为他在白日说梦话了。但现实的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香港不仅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过了上海,而且把上海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以目前两地的约束条件来看,上海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事实上是一日千里,也摆出一种与香港试比高低的态势。就以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态势来说,以上海外滩金融街和陆家嘴金融保税区为核心的金融圈,大楼林立、设备先进,好一派国际金融中心的气势早已跃入人们的眼前。再加上政府的宏愿与蓝图,即在未来的10年里,把上海建设成立足中国,辐shè亚太的国际金融中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上海真有想取代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之势。但实际上,政府的宏愿、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及金融大厦的耀眼辉煌并不能掩盖上海金融基础设施的积弱。 香港则是一个自由开放、功能齐全的国际金融中心。它不仅国际金融机构高度密集,金融市场齐全畅旺,而且金融体系高度开放化、国际化,没有外汇管制、资金进出自由、货币使用自由、内外金融机构统一国民待遇;自由经济政策与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相互辉映。 香港金融体系中的这些价值观念与制度安排则是其发展的核心。如果中国政治体制不能大步地向前迈进,上海是无法与香港比拟的。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上海金融业与香港金融业相比,最大问题应该是金融基础设施落后。所谓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法律体系、会计制度、审计制度、信息披露机制、jiāo易与清算组织、监管机构等。因为金融市场的繁荣都是与金融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分不开的,而且金融基础设施必须随着市场环境和金融活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目前,上海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刚刚开始,就是根本不能满足现实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如传统的会计制度只在侧重反映价值分配的信息,缺乏识别风险分配的有效的会计结构。还有市场信用观念缺乏、市场秩序难以建立。这些都使真正的市场经济难以确立。 但是香港的金融基础设施并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一百多年来不断地通过法律形式把实际的经济成果固化下来的结果。这些大量的成文法或不成文法不仅使香港金融体系内的经济行为基本上有法可依,而且也形成了相应的健全的执法和司法体系。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内地近年来法制建设不可谓不快,成效也不小,但法律执行困难重重。因此,仅就金融基础设施而言,在未来的20年里,上海要达到香港现在的法制水平并非易事,更不要说是赶超或取代了。 还有,尽管上海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不可低估,除了在城市建设、公共设施管理、企业管理方面与香港比较有很大的差别外,而且在民众的意识与观念方面相距很远。比如说,同样是在城市公共设施(如机场、车站、地铁)进出,人们的感觉就不同。在香港可以做到标志清楚,人多不乱,但在上海则不同,人一多就会无所适从。同样是企业内,工厂的墙上有个脚印、有个手印在内地企业会视而不见,但在香港的企业内情况则不然。在上海,你可以看到许多老人家悠闲自在、享尽天lún之福,但在香港还有不少老人家还是那样忙碌,那样努力地工作(其实他们也并不是没有收入)。也正是这些细微的东西,深刻地反映了两地的管理水平、价值观念及敬业精神的差异。而这些东西并非能一日千里的,它们是长期积累与陶冶的结果。而且这些东西正是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经济能够发展的真正的动力。 最近,笔者随朋友到北京南边的保定访问,在以往的印象中,保定离北京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光地理的区位优势,它应该发展很好了。但到那里后,发现保定经济实在是太落后了。一个人口近百万的城市,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如南方的一个县城。后来与当地民众jiāo谈及更多地了解,其落后原因根本就在于观念上的落后,在于制度安排上不能激发民众奋进而为。也正是观念上的差距、制度安排上的不同,使得上海在短期内是无法超过香港的。由此可见,香港人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还得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如何不断地改善香港的制度安排。 总之,在香港与上海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香港并不是如何想办法把上海比下去,而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潜在优势,如何不断地改变这种优势来适应整个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香港才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样也就不怕他地会来取代你了。当然港人也不可对上海那咄咄逼人的态势掉以轻心,而是要把其看做是自己成长的动力,利用自己的制度优势在竞争中不断地提升自己。 (2001年4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71节 港人可在内地大展拳脚 早段时间,香港政府公布内地专才输入计划以来,港人为此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大多数人都担心,大量的内地专才输入会抢去港人的饭碗。其实,这只是杞人忧天。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能够吸引人才的地方不都是经济最为繁荣的地方。回顾历史,美国是这样,香港也是如此。还有,这仅是问题的一方面,既然外面的人才可以流进来,难道本地的人才就不可以流出去吗?在香港,不少港人都认为自己能歌善舞,头脑聪明灵活,加上勤奋努力,岂有不成事之理?可以说,港人在香港是一条龙,出香港之外同样也是一条龙,而不是一只虫。最近,史美lún北京任职、香港律师公会计划开辟内地业务、大批地产中介公司到北京开业等都说明了这点。 最近有“香港‘知本’进上海”报道指出,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扩张与发展,与国际接轨、综合xìng、边缘xìng、高水平的服务业方面的人才为上海所亟须,那些受过国际正规教育、有国际背景、并谙熟两文三语的港人在上海的优势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例如,在最近举行的上海服装节国际时装模特大赛上,只见一个在舞台上前后张罗,不时地中英语jiāo替,向来自法国、德国、丹麦、巴西等10多个国家的模特喊着指令的人,这个人就是香港设计师张天爱。她不仅被邀以著名设计师的身份代表香港参加上海服装节,而且被聘为模特大赛的艺术总监和舞台导演。也正是在这次模特大赛上,共有8位国际评委,香港人竟占两席。 由此可见,香港的人力资源优势并没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加快而减弱,反之,随着中国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中国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证券市场、会计行、律师事务所、大众媒体、演艺业等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越来越专门、越来越国际化,而香港正是提供内地所需要的这类人才的最好地方。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港人带着资本投资风起云涌,席卷内地各地,既造就了香港经济的繁荣,也带动着中国经济改革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可以说,今后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港人将挟“知本”、“技本”、“艺本”进入内地会灿若群星,如律师、评估、经纪中介、会计、资讯、工业造型设计、现代应用艺术等都是香港大力发展的方面。也正是就这一意义上说,港人在内地有大展拳脚之机会。 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多数港人或许没有注意到,也就是,最近香港政府统计报告显示,2000年港人北上消费达290多亿港元。那么我们要问,如此巨额的一笔消费香港商人也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吗?我们到世界各地旅游,只要是中国人多去的地方,就会有一系列为中国人服务的各种经营出现,而且这些服务基本上是中国人自己经营的。因为只有中国人才能知道自己同胞的需求,并从中获利。同理,港人北上消费,香港商人同样可以根据港人的需要情况把其经营拓展到港人北上消费的地方去。利用当地的资源、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同样可以为港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消费。而且香港商人比外地商人更能了解港人消费嗜好、风俗习惯、文化底蕴,更易满足港人的种种需求。可见,香港服务业如工业一样也可北移,这不仅可以吸收不少港人到内地就业,也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地方政府对此会拍手欢迎。 也正是面对这种发展与机会,2001年5月7日香港城市大学举行的“大专生北上寻工论坛”。论坛吸引了在港不少大专院校学生参加。主讲嘉宾大多强调的是: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内地商机大增。面对着内地拥有庞大市场,对人才需求甚殷,香港的大学毕业生可借助本身优势(如通晓两文三语及具独立思考力等),往内地寻找工作的机会。例如,除资讯科技界外,多个行业包括会计、律师、医生、设计、教育、金融、银行及服务业等,均需求大量人才,适合本地大学毕业生申请。内地有香港学生大展拳脚之机会。 不过,在这里有几个方面向香港青年学生提个醒。在中国,市场庞大、机会良多、潜力巨大,莫说是一些青年学生到内地工作,就是整个香港的600万人口融入到内地的13亿人口的汪洋大海中也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也就是说,内地有足够潜力容纳更多的香港青年学生到内地去大展拳脚。但是,这些机会、这些潜力都是市场在选择。在市场中,并不是谁要不要到市场去工作的问题,而是谁有能力为市场做市场所需要的事情。如果你有能力为市场做什么,那么市场自然会选择你;如果你没有能力为市场做事情,再多的机会对你也是徒劳的。因此,香港的青年学生要到内地大展拳脚,内地有的是机会,关键是你有没有知识与能力去把握这些机会。如果香港的青年学生现在不能从自己优越的生活中走出来,去增长知识,去磨砺自己,笔者想,莫说是北上就业,就是在香港工作也是难以胜任的。 其次,既然港人可以自由地进入内地工作,那么内地专才来港工作也就自然而然了。人才只有在jiāo流中才得以发展与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9 章 长。试想,如果香港的青年在本地都无法与内地青年竞争,那么,他们岂有信心与能力到内地去发展。其实,内地专才来香港工作不仅有利于香港经济的发展,也是香港青年磨砺自己的一个绝好机会。如何利用其机会,就在于各人如何修行了。 总之,对港人来说,内地有许多大展拳脚的机会,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能力来施展。 (2001年5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72节 港商如何才能融入内地经济 中国“入世”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将向全世界开放了!面对着这诱人的商机,面对着中国这个深不可测的市场,世界各国的商人都跃跃yù试,都希望千方百计地尽早进入中国市场。欧美国家是这样,东南亚国家也是如此,看看菲律宾第一个推出对中国护照的免签证,看看新加坡政府出面组成中国工商会,看看印尼对中国投资者的企望等等,都表明了国外的政府与商人已经看到中国经济这“一枝独秀”诱人之商机。境外其他地方尚且如此,具有人缘、地缘、国家缘的香港岂会落于他方神仙之后?但是在这蜂拥而至的热闹中,“懂行的看门道、不懂行的凑热闹”。香港投资者如果不能真正地了解中国的国情,不能融合到内地的经济生活中,那么不仅不容易进入中国市场,即使你进入了中国市场,你也可能是无利可图。而任何无利可图的生意对一个商家来说都是不愿意做的。 对于内地的经济运作,无论是现代的经济理论,还是港商以往在境外的经验可能都会无用武之地。因为,中国一些具体的实际情况可能让你百思不得其解。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就可能明白其中的一二。2001年,中国证券市场发生的两件最大的事情,大多数港人可能都会知道,应该也会感触很深。一是B股对国内有资格的投资者开放;一是国有股减持。B股开放为什么能够使部分投资者一夜暴富,并大张其道。就在于这些投资者能够紧紧地抓住“国家政府”这个中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变量,相信“国家不会不管B股”。相比之下,原本有利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有利于理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调整的“国有股减持”却失败了。因为,政府只考虑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没有考虑有决定作用的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可见,决策者与投资者的成败在于能否从合适的角度看清中国经济利益的格局,能否认真地考虑这背后的最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这也就说明了,港商进入中国做生意,不仅要知晓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各种文件与政策,而且应该了解其所从事生意的经济利益格局,应该考虑其所从事生意之后的最大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当然相应的原则,相应的规定你得坚持,但在其原则背后应该会有更多的灵活xìng。如果仅仅是依赖清清楚楚的规定,仅仅以过往的法治文化行事,那么你可能无法进入该市场,即使进入该市场也可能会被摒弃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入世的承诺,这些仅是中国确立市场体制的基础或原则,如何把这些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政策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要走。特别是在目前政府主导经济的情况下,无论是中央政府各部门,还是地方政府,它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利用现有的政策或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些政策或规定看上去冠冕堂皇,实际上都是在保护自己的利益。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最近国家计委为了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下文取消农民入城暂住证、务工证、进城计划生育费等费用。但是中央的文件是下达了,而要在地方落实却难上加难。中央下文后,有记者到北京相关部门采访此事。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说,一则他们到现在没有收到此类文件,二是即使是收到了该文件,还得通过地方人大会议通过决议或制定法规来取消其只有规定才可真正落实执行。一项如此之小事,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相关利益者都可以找出许许多多的理由。可曾知道,那时在推行这些收费规定时,各地方各部门是如何雷厉风行的。简直是一夜之间就可能盛行南北。真是“忽闻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尚且如此,在那些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方就更为严重了。因此,港商要想进入内地市场,不仅是要看清一些表面的规定与文件,还应该考虑其背后的相关利益者。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想绕过这些最大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把生意做成功,笔者想是会十分艰难的。 最近,香港讨论得红火的QFII(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者)和QDII(合格的国内机构投资者)制度,希望借此制度让内地的资金与香港的资金在两个市场内相互流通。这当然是中国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一项对双方都有利的制度安排。不少国家的实践已经表明,这项制度在控制外来资本对本国经济独立xìng的影响、抑制境外投资xìng游资对本国经济的冲击、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如果不考虑到背后的最大的相关利益者,这项制度安排要得以真正的推出估计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QDII的推行更是如此。试想,这些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谁来承担。这种机构投资者背后的最大的相关利益者是谁,它们与制度确立的决策圈距离多远?如果这些事情没有弄清楚,无论媒体如何炒作,人们如何议论,双Q制度如何确立永远是不确定的。原有的经验已表明,中国证券市场之所以能够在10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就在于那时的决策者本身——中国人民银行及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其中。 总之,中国“入世”,香港人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存在各方面的优势,无论是与“台湾人”还是与欧美国家相比,他们都是大为逊色的。但是港人同样要注意到,对于中国内地市场,特别是一些落后的边远地方,一些十分具体的方面,港人同样是了解太少,信息同样是处于不完全、不对称的状态,但这些都不是最为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港人应该了解其生意所谓的经济利益格局,考虑到其经济利益格局之后的最大相关利益者。这是生意成功不可或缺的方面,也是中国的国情。 (2001年11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73节 内地经济是香港股市最大支撑 近几个星期以来,随美国股市的频频下跌,香港股市也不断告急,股价一路走低。特别是,美国联邦储备局星期二(3月20日)做出了将联邦基金利率由5厘半降至5厘的决定后,由于减息的幅度与分析员的预期有差距,美国股市即时反应是掀起“失望xìng抛售”,当日道琼斯指数下跌238点,而纳斯达克指数则跌93点,同创近期的低位。一般以往的情况,香港股市有跟随美股变化的特xìng,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美国股市打喷嚏,香港股市患感冒”。这也说明了在以往,股市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香港经济的发展深受美国经济盛衰的影响。现在我们要问的是,尽管美国经济的盛衰会严重影响香港经济的发展,但它是否成为香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因素,香港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是什么? 实际上,美国经济的盛衰虽对香港经济的发展有不少影响,但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几十年的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影响香港发展的最大或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如何?在1997年以前的经验表明如此,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这种现实与影响更是其他方面无与lún比的。目前香港的股市随着美国股市的下跌往下探底,这只能说明香港资本市场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一种敏锐反应,它却不能说明香港经济也会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而衰退,反之,就目前世界经济的表现来看,中国内地经济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与毛病,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风险,但是无论是中国的股市,还是中国的实体经济都表现为一枝独秀。我们可以看到,近期来中国内地股市尽管披露出不少问题,但还是牛气冲天,预计在2001年,中国股市同样会继2000年后成为全球增长率最快的股市。至于中国的实体经济,不仅在于政府计划有相当高的增长率,而且在于中国经济的实际一定会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余不多言,我们只要去看看深圳的罗湖、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那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片繁荣的景象,一点都不亚于香港的铜锣湾和旺角的气氛,你就能体会到中国内地真正的发展状况。 事实上,中国内地经济就像笔者多次指出的那样,不管今后政府如何,只要不发生政治动乱,只要不发生台海战争,中国内地经济今后一定会持续高速发展20年。因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为民众提供了各自自由发展的空间。从香港的经验来看,10多亿中国人的力量,哪怕是调动那么一小点点,其潜力一定会非常之大,这点是毫无疑义的。可以说,今后只要中国经济还在继续发展,就会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机会,香港人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经济增长的空间。因此,尽管近期,香港股市随美国股市下跌,并不表明香港经济正处在全面复苏停止,反之,香港却会趁中国内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创出自己的繁荣行情。 最近结束的“两会”及通过的“十五”计划表明,尽管其中新的东西不多,但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就是中国政府致力于国内经济快速发展是不变的;尽管其所公布的举措并不是那么令人鼓舞,但是它同样为中国内地的民众与企业,为外国的企业特别是香港的企业进入内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在这既定的空间中,如果人们(无论是国人、港人及外国人)能够把握自己发展的机会,那么他一定能找到自己无限发展的商机。特别是在启动“十五”计划后,在开发大西部以及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等有利因素推动下,香港将面对更大的商机。 最近,无论是香港在特区政府还是香港民众,对这点有了充分的认识,人们已经从过去与中国内地被动的接触,改变为主动的联络,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局面。可以说,香港经济顺此之势,一定会出现难得发展的局面。因此,目前香港股市出现一些波动并不足奇,只不过是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一种敏锐反应。香港经济的实质面仍然是十分稳健的,而且,它还会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出现新的增长势头。 (2001年3月) “中国因素”并非灵丹妙yào 在世界经济一片衰落、周边经济哀鸿遍野之际,中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傲视群雄。周边一些国家与地区自然把“中国因素”视为挽救本国经济的至宝。如在台湾地区,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代之老古不化的“戒急用忍”的政策,借以“三通”,开放内地民众到台湾旅游等来加强两岸的经贸关系合作。在新加坡,不仅各媒体把如何“搭中国顺风车”炒得火热,而且,真刀真qiāng而为,一个接一个的官商代表团访问中国,以便搭乘中国“入世”、西部开发及申奥成功等顺风车,到中国寻找经济发展的商机。在香港,更是借助于天时地利之优势,不示弱于台湾地区与新加坡。不仅组成了声势浩大的西部考察团,而且政府部门主动出击,与内地的职能部门及周边省市洽谈种种经济发展事宜,希望借“中国因素”摆脱香港经济之困境。简直是蜂拥而至。 其实,国内的经济尽管目前看上去不错,但由于原有的发展水平甚低,其未来发展的潜力怎么也不可低估,正如笔者多次撰文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年没有半点问题。但是具体来说,实际情况并非如外界所想像的那样好。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数据从何而来?是实体经济的统计结果吗?非也。人们不可太看重它了。试想,多年来,中国实际的GDP增长率总是与预期的GDP增长率不相上下,能信吗?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一以贯之。可以说,目前支撑国内经济的主要是沿海一些省市,如广东、上海等。只要一往内地走,其情况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还有,内地的国有企业在2000年底捷报频传,可不到半年就出现亏损450多亿元。从最近出的中报来看,上市公司亏损的也比比皆是。足见其数字中的水分。 其次,中国加入WTO、开发西部及北京申奥成功,这都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不可多得的机会。如果港人能够抓住机会,是能够分得一杯羹的。试想13亿人口的中国如何不可容纳一个700万人口的香港呢?但存在着经济发展之机会,并不是说经济发展就会一定出现奇迹,如果制度安排跟不上,其结果会迥然不同。如西部大开发,如果仅是这样以政府为主导,而不是以市场为原则,笔者想除至多只会多产生几个贪污腐败者之外,人们所期望的东西不会太多。 再次,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了,中国经济也基本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但是传统体制的顽症并没有消失,以往的特权既得利益集团时时都侵蚀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贪污腐败盛行、社会信用丧失、政府对经济之干预仍然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因素自然会给整个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不确定xìng与风险。面对这种巨大的不确定xìng与风险,港人进入中国内地难道不要多几分谨慎吗? 总之,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会给香港经济发展带来不少商机,但是它并不是灵丹妙yào,即不会只要主动地进入内地就可以让香港经济走出困境,港人不要为“中国因素”的热浪冲昏了头脑,而应该更冷静地思考如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0 章 何来把握商机。 (2001年9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74节 内地、香港自由贸易区边界何在 香港政府倡导的设立内地香港自由贸易区,近期有一定的进展,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香港特区政府都在紧锣密鼓地组织专门小组探讨与研究此事。而对香港的媒体来说,更是不断地鼓与呼。既然建立内地香港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有了下文,那么,人们会问未来的内地香港自由贸易区该是什么样子?它的边界在哪里?是采取激进的方式还是采取渐进的态度?是局部贸易自由化还是全部贸易自由化?问题一具体化,就会涉及实际利益,那么各人对问题的答案一定会迥然不同。有人主张内地香港自由贸易区的边界应该以深圳特区的边界为限,先在此试点,试点成功之后再推广到全国,采取渐进之方式也;有人主张以广东省的边界为限,形成以香港为龙头的区域xìng自由贸易区,然后以此辐shè到全国;也有人认为内地香港自由贸易区应该面向全国,实行全方位的自由贸易,即采取所谓的激进方式也。也有人主张贸易自由化仅在于物流上而不在服务业上?等等,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其实,不管渐进还是激进,不管各个方案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如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到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双方都是最大的赢家,而不是仅为某一地方利益服务,也不是仅为个别团体服务。 其实,贸易自由化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非歧视原则,即使在自由贸易区的各成员国(地区)之间贸易完全处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更具体地说,就是各成员国(地区)之间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且,按照非歧视原则,任何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的企业均可来香港设立机构从事贸易活动,从而享受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无论是从设立自由贸易区的目的来看,还是从如何有利于香港未来发展,设立内地香港自由贸易区画地为牢或画对象为牢都是不合适的。 最近在香港边缘地区有一种主导意见,就是内地香港自由贸易区应该率先在香港与深圳或香港与广东之间实行,因为自由贸易区不可能一开始就涵盖幅员辽阔、发展状况千差万别的全国整个区域,它需要在有条件的地区起步和进行试点运行,成功之后,再将贸易协调的功能向内地全面推开,而最可能实现和能够率先启动的区域是珠江三角洲莫属。其实这种画地为牢的意见应该早成历史了。因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是20世纪80年代从计划中走出的中国了。 笔者曾多次撰文指出,近年来,有些人总是将香港与上海相比较,认为随着上海经济和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依托于中国境内经济的上海将取代香港而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其实这种比较在思路上就不对,上海发展是上海发展,它并不会妨碍香港未来发展之路,不要认为上海上去了,那么内地的资源就被上海占去了,而对香港发展相当不利。其实,事情并不是这么回事。可以说,中国加入WTO后,香港作为经济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将受到来自内地一些地方或某些方面的种种挑战,但是香港同样可以面对这种挑战,跳出自己以往的思维模式。香港地区应对挑战的主要战略,是跳出就香港而论香港的局限,将眼界扩大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即从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和金融联动关系来考虑和规划香港金融的发展问题。在中国加入WTO后,香港应特别重视发挥其“龙头”作用,运用其在经济和金融方面的全面优势,来带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同样重要的是,通过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和金融发展来支撑香港地区的经济繁荣。也就是应立足于整个珠江三角洲,确立起“大香港”的发展战略。 但是,确立起“大香港”的发展战略只是以整个珠江三角洲为经济基础,并不是要画地为牢,把香港只限定在这块土地上,而是要共享国内的资源,以便利于内地与香港共同的发展。因为,尽管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往jiāo易十分频繁,经济发展水平也越来越趋近,经济的联系也十分广泛与深厚,而且两地之间具有直接对接的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这些都为两地之间开展自由贸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按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要素之间的势差大小,决定其贸易之间的利益大小。如果同样的一笔贸易,为什么不选择贸易要素势差大利益多的呢?笔者想这是任何一个商人都十分明了的问题。而且在信息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人们面对的可选择越多,其资源有效利用的可能xìng就越大。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如何,一般都在于彼此之间的游戏规则。在同一游戏规则下,商人完全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做出好的选择。以往的特区发展本来就是对全国其他地方的歧视,就是对其他地方不公平,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xìng的歧视状况早就该改变了。如果设立内地香港自由贸易区仍然是以画地为牢,仍然是以深圳画为率先自由贸易区的试点,这不仅是把以往的歧视xìng制度继续延伸,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原则,有悖于WTO的协议,也有悖于设立内地香港自由贸易区的宗旨,香港未来发展的利益也会由此减少。 总之,设立内地香港自由贸易区,既不是仅为香港牟利而设立(有人就认为设立自由贸易区只要对香港有利就行。尽管此言是出自好心,但单边获利的贸易是不存在的,贸易只能在双方都赢时才得以进行),也不是仅为一个地方或一个地区,而是在“一国两制”下,在符合“世贸”规则及市场法则的情况下,如何确立在内地与港澳之间自由贸易的新模式。在这种前提下,内地香港自由贸易区应该是面对全国的自由贸易,应该是物品与服务的全面的自由贸易。 (2002年1月) 京港合作切入点:权力经济与人才 第五届京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2001年10月23日在京举行,无论是北京方面还是香港方面都派出了高级别的、庞大的代表团参加。从会上传出的信息来看,参加者无不兴奋不已。北京方面希望借此机会能够吸引更多的港资入京,香港商界则看到了北京潜在的巨大商机。尤其是通过两地政府联手主动地开辟了进一步加强合作的通道,更是让两地商人看到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如京港间经济合作协调机制的设立;2008年北京奥运会投资项目向港商开放;凡是国家允许开放的领域,都将尽快对香港投资者全面开放,国家逐步开放的领域,将对香港投资者开放试点;京港共同开发新的合作项目,携手开发京港两地旅游市场;对京港合资企业,北京将给予扶持,并提供优质的服务,等等。这些激动人心的信息无疑给面临着巨大困境的香港经济带来一线发展的曙光,对此港人怎能不兴奋呢? 但是,20多年来,港人能够在珠江三角洲成就辉煌,在北京能否重造以往的历史呢?这就得看港商能否在既定的政策下找到两者经济合作更佳的切入点了。可以说,京港合作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有所进展,据有关资料,截至2001年9月,香港在京投资累计签订合作项目214个,总金额达105亿左右美元,投资企业已达6230家。这与香港在广东与上海的投资相比微不足道,至于如何更好地加强两地经济合作,不仅在于提供一些好的优惠政策,不仅在于如何争取到一些临时xìng的项目,更重要的是应该找到两地经济长期合作的切入点。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真正地把握住北京经济的特色。 其实,在北京,一没有坚实的现代工业,二没有发达的现代商业,三没有繁荣的现代金融服务业,但是它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就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而言,仅居于上海之后。之所以如此,就于北京的权力经济与人力资源汇集。 因为,在中国经济体制下,尽管全国基本上迈向了市场经济之路,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基本上会以市场价格机制为依归,但计划经济的yīn影仍然不会挥之而去。在一种体制向另一种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既得利益者总是会千方百计地维护旧有制度,他们总是会利用既有制度为自己谋取利益。因此,权力经济仍然是中国市场经济中的最大特色,权力的大小也就决定资源分配的多少。而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权力中心,自然对整个中国许多资源的配置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了。也因为北京掌握了中国社会资源配置的话语权,就使得种种资源源源不断地涌入北京,带动了北京的经济繁荣。看看北京的房地产,就可以多少看出一些门道。 另一方面,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是全国最优秀人才的汇集处。可以说,全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研究机构基本上都汇集在北京。如果假定全中国有100名科学家,那么在北京至少有85名以上,足见北京在全国人力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在传统经济中,这种人才的优势还不是那样显著,但在知识经济的年代,这种人才的优势则大放异彩。如中国的IT产业,北京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 总之,京港合作如何能够深入地发展,就在于如何认清对方的特质,如何借助于对方的特质来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素质,保持旺盛的竞争力,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往而不胜。 (2001年10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75节 从中国错过大买卖看香港经济转型 “9·11”事件的噩梦还没有让美国人从恐惧中醒来,而炭疽热袭击又突然而来。美国自从上周五传出NBC员工感染炭疽病后,许多美国人非常紧张,纷纷到yào店购买治疗炭疽病的抗生素类yào物和防dú面具,以备不测。因为美国与阿富汗开战后,美国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受到恐怖分子来自各方面的袭击,特别是生化攻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一旦美国遭遇攻击,出现生化疫情,政府是不可能为所有的人提供所需要的yào物与面具,那时或许连买都没有地方买了。 正因为美国受炭疽热恐慌的影响,正因为美国民众对抗生素yào物及面具的抢购,美国政府近期可能将拨款15亿美元在全球采购抗生素并加强国内反生物恐怖措施。据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汤普森宣布,白宫2001年10月14日向国会提出了追加拨款15亿美元的要求,美国将购买1000万剂抗生素,将治疗炭疽热的能力提高到1200万人。据医疗专家介绍,环丙沙星、强力霉素和青霉素等抗生素能杀死炭疽热菌,但只有环丙沙星是美国食品和yào物管理局批准的炭疽热专治yào物。因此,包括美国本土以及众多欧洲国家在内的yào品商已经开始打抗生素的主意。德国拜耳制yào公司还表示将重开在德国的一家停业工厂,将环丙沙星的产量提高25%,以满足美国的需求。 但就中国制yào企业的技术、生产能力及生产设备来说,中国大部分yào品生产企业具备生产美国所需要的抗生素的能力,可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抓住这个商机,一个巨大的商机就这样在中国人的手边溜走了。其原因在于在目前中国,很少有制yào企业能通过“美国食品和yào物管理局”(简称FDA)的认证的,而没有这张入门证,中国yào业的产品无法进入美国市场,一笔这样大的生意,只能眼睁睁地在中国人的眼皮底下溜走。 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国制yào公司为什么很少有能够通过美国FDA认证的,原因在于进入美国“FDA门槛太高”。首先,申请FDA认证的费用高,花费时间长;其次,基础条件苛刻,要求制yào公司提供包括yào品的临床资料等一系列英文文件,而这些资料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再次,不少中国制yào公司还面临着知识产权等问题,更无法进入美国yào品市场。还有,必须在硬件、软件和产品工艺上大大改进,但这需要耗费大批资金和大量时间,令国内yào业界望而生畏。其实,这只是问题的表面,这只能说明中国yào品生产企业与世界接轨相去甚远。中国加入WTO后,如果中国yào业公司不能够在这方面花10倍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那么一定会在外国yào业企业进入中国后碰得头破血流。 从这个案例中,也应该给香港人带来不少启示。一是“9·11”事件后,尽管其事件对香港的经济并不会导致多少显而易见的影响,或立刻造成香港经济损失,但它无疑使疲弱的香港经济雪上加霜,香港民众对未来经济的展望更是会看不到苦难的尽头。但是,实际上的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尽管这种恶xìng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会很快传导而来,尽管美国与阿富汗开战会增加香港未来经济的不确定xìng,尽管报复与反报复的恶xìng循环会永无止境,但在这种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人们意想不到的商机。而这种商机出现时,不仅需要商人的火眼金睛,以其慧眼识其大体;而更主要的是自己有其竞争能力。在市场体系中,不怕进入的人多,不怕市场的竞争激烈,关键是你有没有竞争力,如果没有竞争力,最好的机会都会让它在身边溜走。 二是,既然内地的企业与国际企业相去甚远,其竞争力不强,这也就为香港的企业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因为,对香港企业来说,不仅比内地企业更加了解国际市场、了解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并且在国际市场建立了相当的人脉关系,而且就管理技术、融集资金、开发产品与国际企业接轨等方面来说,香港企业是比内地企业略胜一筹的。因此,如果借助香港企业的各种优势来为内地企业服务,既是提升内地企业国际竞争力一条十分方便的途径,也是香港企业重整的一个重要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1 章 面。以往,香港人一直以为中国加入WTO后,香港企业能够做的事情不会太多,而且还会随着加入WTO后的深化,使得香港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从上述的事件可以举一反三,香港企业在中国加入WTO后所面对的机会会更多,关键是香港人如何能够发现之。 总之,香港人根本没有理由对自己的现状有多少怨声载道,也没有必要对未来的香港经济多么失望,其实,天无绝人之路,更何况香港的条件仍然会比他处好许多呢?机会随处都是,随时都有,问题是如何从一个个事件中超越自我,找到一个适应自己发展的方式。 (2001年10月) 专才输入与输出同是香港繁荣的关键 2001年的财政预算案对内地专才输入来港有较多笔墨,也完全认识到从世界各地特别是从中国内地吸引专业人才来香港工作以促进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xìng。事实上,在目前国际竞争中,最大的竞争莫过于是人才的竞争了。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企业如果能够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并建立充分地利用这些优秀人才的制度安排,那么它一定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有最多的财富也会“坐吃山空”。正是就这个意义上说,2001年财政预算案所阐明的引进内地专才计划不仅是一个明智之举,也是促进香港经济长期繁荣稳定的关键。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香港优秀专业人才的输出同样是带动香港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一步。因为,人才的输出并不仅是“纯粹输出”,仅是给输出地带去所需要的技术、经验、管理方法等,而是会把所获得的收益、信息、经验及人脉关系等都带回香港。而这些东西也正是香港企业、香港的人才向内地发展及深入扩张最重要的资源。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台湾省的新竹科技园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硅谷的世界最好的高新科技园,就在于早年流向美国的大量台湾人才回流的结果。如果没有当年台湾省大量的人才流向美国,要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有人会说,台湾当年的人才流向是从制度势差低的地方流向势差高的地方,而现在如果香港专才流向内地则是反方向的,即从制度势差高的地方流向制度势差低的地方。其实,这关系并不大,只要存在制度势差,就存在比较优势,就存在经济利益与机会。过去20年中,香港大量的企业北移不就是在利用这种制度势差优势吗? 现在的问题是,香港的专才是否愿意流向内地发展。从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澳洲会计师公会香港分会于2001年1、2月间,访问香港8所大专院校共320名学生,了解他们对职业的准备及展望,当中发现只有2%受访者表示会考虑毕业后在中国内地工作,八成六仍希望留港发展。但台湾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台湾104人力银行(www104comtw)日前公布的“求职者西进调查”显示,高达六成四的民众有意赴大陆谋生,其中二成五一的意愿极强。 为什么会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别?是内地没有发展的机会吗?非也。不仅台湾的青年已经认识到中国内地未来的发展,而且实际,目前内地的一些精英青年,他们的薪资水平、生活水准早已不逊于香港的青年了。香港的青年之所以很少有人向内地发展的意愿,问题并不在于内地在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开发西部后,会给香港带来无限商机,关键在于香港青年心态上的不足及能力上的缺陷。 笔者曾多次指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影响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国际环境竞争如何激烈,并不在于内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大小,问题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无法担当起未来香港经济繁荣的重任。因为目前在糖罐中长大的香港青年早已丧失了前辈们那种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不断开拓的精神,他们多半会无所事事、贪图安逸享受、不思进取。笔者在香港大学几年,看到刻苦认真学习的学生不多,偌大一个图书馆,各种设备条件那样现代化,但多数时候都是人不多。这与内地大学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与条件下长大的青年,他们怎么愿意到内地去发展呢? 还有香港的大学生往往把自己的优势理想化为:较高的英文水平、较强运用资讯科技的能力、有较宽的国际视野,因此,他们在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具有更多发展的机会。其实,一些人可能是如此,但多数则不尽然,他们多半是把自己理想化。香港大学的学生曾与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英文进行过比试,结果并不如北京大学的学生。实际上目前不少香港的年轻学生的能力各方面与国际大都市所需要的人才相比相去甚远。不仅如此,他们主要是缺少向内地发展的能力。比如讲普通话,由于以往的短视,不少人对学普通话多不屑一顾,目前能讲好普通话的香港青年不多。比台湾青年大为逊色。这也给他们向内地发展增加了一些困难。 可以说,随着内地经济继续持续高速发展,香港青年向内地去发展是大势所趋,而且并不是他们愿意不愿意去的问题,关键是他们有没有到内地发展的能力。如果香港青年能够调整心态上的不足,在能力上增长,内地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可以说,在内地与香港专业人才大规模流动之时,也正是香港走向新繁荣之日。 (2001年3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76节 香港人北上置业的趋势 近年来,面对香港楼市的一蹶不振,香港政府相继出台了减建居屋、减少居住供地、放宽预售楼限制等促进香港楼市繁荣的措施。但是从近期政府一连串“救市”的措施来看,政府房屋政策已经到了yào石乱投的地步,港人对香港楼市的前景更是惘然。但是在香港北面周边地区,特别是深圳,地产开发商早已把眼光关注到了港人,大揽港人生意,甚至提出了“10年百万港人置业计划”。同时,随着连接深圳的“区域快线”纳人香港新建铁路计划,在未来的10年里,港人北上置业可能成为一个难以阻挡的潮流。港人为什么会舍近求远、舍便利求繁复呢?其实这完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首先,由于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由于两地约束条件不同,目前北上的物业与香港的物业价格上相差甚远,一套面积、质量、居住环境基本相同的物业,在北上购买仅及香港的1/10。当然吸引港人的绝不仅仅是楼价,广阔的空间、住宅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对住惯了高楼、看惯了繁华的香港人来说,难以拒绝这种回归自然的诱惑。 其次,居住理念的变化。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当经济正在发展和上升的时期,人们更多的是如何努力工作,如何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生活质量仅为其次,但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随着个人财富的迅速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迁往市区的边缘地区居住,以享受更佳的居住环境,提高个人的生活品质。目前,这种居住理念的时尚也正在影响着港人,香港的不少中、高收入者都有意愿到内地城市的边郊度过他们的周末。最近,远离深圳市区的东海花园、深圳华侨城等高档项目的热销则代表了一种居住理念的转变。看看深圳华侨城,不仅坐拥了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欢乐谷和中国民俗文化村四大主题公园,占地近5万平方公里(60%以上的绿地),而且住宅多是依山而建,自然风貌尽显其中。对一个生活在繁华都市的人来说,到此度过周末岂有不惬意之感呢? 再次,在以往,由于jiāo通、通关上的不便利,港人北上置业会望而生畏。但是,从近期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内地政府,还是香港政府,都在为两地经济融合或一体化创造种种便利条件。jiāo通规划上,在2000年5月公布的香港未来16年铁路发展蓝图中,有一由市中心直达文锦渡或落马洲的新过境铁路线,预计其铁路从香港到深圳只要运行15分钟。这条“区域快线”一旦完成,一定会刺激港人到内地居住,增加内地楼盘对港人的吸引力。再加上香港政府将要实施24小时通关计划的消息早已在广东一带传得沸沸扬扬,这些都让人不由得联想到香港与珠江三角洲两地楼市一体化的远景。 还有,香港越来越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香港人退休后如何安度晚年,可能是未来10年中社会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试想,在目前,老年人退休后,其收入、生活基本稳定,一般会选择一个自然环境好、居住安逸、物价水平低的地方,北上近郊可能是他们的理想选择。可以说,未来10年,香港老年人退休后北上置业也是一个不小的潮流。 据有关统计,2000年港人在北上置业颇为壮观,在广东省内置业有12000~14000单位,约占香港楼jiāo易总量的40%,其中半数在深圳购买。在深圳皇岗口岸一地盘目前销售十分红火,该项目去年10月开盘以来,已经完成销售的65%。置业国际的研究发现,去年香港人北上置业特点有:一是购买物业者为一般阶层为主,其扩展迅速;二是在深圳置业选择楼花的多,估计超过80%;三是多以人民币按揭;四是多半对面积100平方米大小的较感兴趣。可以说,“香港上班,内地居住”的消费模式已初露端倪。 面对这样的一种趋势,不仅对香港的楼市会造成不小的冲击,而且会改变香港人的消费与生活模式。香港政府要做的,不是如何来制止民众的作为,而是如何顺市场之势引导民众,如何来保护民众的利益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内地不受到侵犯。 (2001年2月) 香港可分得内地出版业开放一杯羹 时下,香港经济低落,急得政府与民间像热锅上的蚂蚁,晕头转向,四处出击,寻求短平快项目,希望尽快找到摆脱香港困境的灵丹妙yào。其实,香港经济2001年突然如此直落而下,受外界的影响与冲击当然不可低估,但一地经济的好坏并非是一时一刻、一事一为所能造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特别是其本身长期发展不均衡使然。因此,希望通过短平快的项目来改变目前香港经济的困境是不可能的,它或许可以解其燃眉之急,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让香港经济走上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因此,香港经济真正地要走出困境,并非仅是造一座中yào城、建一个数码港、修几个旅游公园等就可以达成了,这只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并非长远之策,反之,真正地要让香港摆脱困境,让香港经济重新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则是要对香港现有的资源优势进行全面的审视,充分地量其材,充分地畅其流。也就是说,只有全面充分地利用香港的资源优势,才能真正地让香港经济从困境中走出,才能真正地让香港经济重新走向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比如说,中国加入WTO,出版业开放是迟早的事情。在国内出版业开放的过程,香港如何才能分享到国内出版业开放的一杯羹呢?香港出版业有哪些优势?等等,应该是香港业界加以关注的问题了。 对于香港的图书出版业,与一线之隔的深圳,可能会有天壤之别。你只要进入深圳的图书城,只见门庭若市,人头涌动,好一派繁荣昌盛之景象;而进入香港不少书店,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孤身只影,人流稀疏,生意清淡如水。但是,看看香港的书店星罗棋布,看看一个小小的城市竟能容纳几十家出版社生存下来,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里,如果说没有市场的需求,这些书店和出版社要生存下来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市场的需要孕育了香港书店出版业的发展,也形成了香港书店出版业的竞争优势。 当然,香港出版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她的文化底蕴。香港经过了两百多年来血与火的洗礼,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并非是有人所指的“文化沙漠”,即她不讲究高端文化的追求,“金钱至上,人情薄如纸”,谋财谋利之风滔滔天下,使得精神学理探求的冲动难以萌发。香港有发达如斯的经济商业文化,但最精彩的文学写照为外人所创作。其实,这些完全是一种偏颇之误解。什么是文化?文化不仅仅是精彩的文学、高雅的艺术与音乐,以及对远古思想的追究。更多的是社会广大民众的衣食住行,更多的是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它也不是外来东西的移植与嫁接,而是植根于久远的传统中习惯和行为方式与现代精神的磨合与撞击、渗透与积淀;它也不是少数人所垄断的专利,而是整个社会民众所分享的成果。正是就这一意义上说,香港以她独特的文化,表现出了自己特有的现代文化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精神,不仅造就了香港经济的繁荣,民众生活的富足,也形成了不少打上香港文化烙印的特殊产业。如香港文化出版业,金庸一枝笔可纵横华文世界。而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还有,特别是在近百来,香港不仅是中西方文化撞击与磨合的jiāo汇处,而且在自由市场体制下,人们的思想及文化传播不会为某种意识形态所主宰、所管制,出版业早已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如此等等,都是香港出版业的竞争优势。 中国加入WTO,将全面地为国内外各产业带来发展的机会,但是它也预示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对于出版业来说,据说是仅次于烟草和军火工业的高利润行业。因此,面对着有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国际出版业巨头早已对中国图书市场觊觎已久,它们正在或已准备随时抢占图书市场。 在WTO各项条款中,与出版相关的条款主要包括在规范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之中,而主要精神就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2 章 逐步取消对外国企业分销产品的限制。按照中美达成的贸易协议,中国加入WTO后,将允许外国企业以中外合资、合作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分销种种图书制品。而第一年中国图书零售业将完全对外开放;第三年将开放图书批发市场,并允许外国企业在从事这些分销的合资合作企业中占49%的股权。 还有,在前几年中国严厉禁止国外出版业涉足中国图书零售业的时候,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就于1995年以建立读者俱乐部的形式,巧妙地避开了政策的限制,把触角伸向中国图书零售业。短短几年,该俱乐部迅猛的发展势头,给国内图书出版业既吹来一股清风,也给激烈竞争的图书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也预示着中国图书出版业将打破国家的垄断、图书市场格局大变化的开始。 对于香港,尽管已经渗透国内许多行业,但对中国图书市场这块宝藏之地好像是视而不见,据笔者了解,目前还没有哪家香港的出版商在与内地的图书行业合作,即使是意向合作也还是少闻。因此,现在该是香港图书出版业关注内地市场的时候了。 特别是在目前,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即,国内图书市场的开放可能会比人们想像的要快得多。例如,以往垄断固若金汤的教材出版,目前正在逐渐地打破独家垄断的局面,正在实行招标式的经营方式。还有,图书零售业的竞争、图书选题策划的竞争等都会迫使国内出版业开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面对着内地图书出版业的迅速开放,香港的业界如何分得一杯羹,这就得看香港商人的智慧了。可以想像,一块巨大的蛋糕摆在面前,港人还有不动心的? (2001年9月) 香港在内地黄金周长假能做什么 为了扩大内需,减缓通货紧缩,2000年中央政府推出了“五一”长假,由于效果不错,随后这一临时的举措逐渐成了一种既定的制度安排。对于这样一种制度安排的孰优孰劣,虽然人们众说纷纭,如政府及媒体就宣导是那样正确,但吾人则不敢苟同,一则是这种集中休假与消费是否真正地会扩大内需、带动经济还得打个大问号;二则这种假期集中最有利的当然是行政部门的公务员了,而他们一休息,整个社会的许多工作也就完全要停止。在此期间,谁要办事,也只能是干等着急了。不过,言归正传,我们所关注的是,既然内地已经把黄金周假期作为一种既有的制度安排,那么香港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够做什么呢?或者问,从内地的黄金周假期中,香港可以寻找到什么商机? 从黄金周假期已度过的两天情况来看,2001年的“五一”假期各种活动尽管没有2000年那样火暴,但假期活动的热度并没有降温多少,民众出游度假潮仍然是汹涌澎湃。5月1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迎来了5年来第一个高峰潮,全天进出空港的旅客达8万多。在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一天的门票在半小时之内就销售一空。在八达岭,有近4万人登上长城。在广州,尽管当天暴雨连天,也没有扫去广州人外出旅游之兴,当天就有10万多人赴外地旅游。至于各旅游景点鲜花似锦、游人如织,各旅游城市机票、车票bào满也就不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当然2001年的“五一”黄金周假期活动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各地举行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而把节日的黄金假期活动的热闹气氛不断地推向高潮。在北京,各种演艺公司和文艺团体,纷纷推出自己的精彩节目。京剧、话剧、音乐会、演唱会等上百场各具特色的演出,既陪伴着民众度过轻松愉快的假期,也为这些公司的发展寻找一片商机。据了解,“五一”黄金周长假期间,北京将有49个艺术表演团体的106台节目陆续在首都舞台亮相。如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的《新北京、新奥运》大型申奥演唱会,在著名的长安大戏院上演的京剧《洛神赋》和《红灯记》等,中央实验话剧院推出的现代话剧《狂飙》等,还有由张艺谋执导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俄罗斯国家克里姆林宫大剧院芭蕾舞团演出的《天鹅湖》,及“北京盛世音乐文化周系列音乐会”推出的33场音乐会门票已出售一空。 由此可以看到,首先,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不仅中国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内地民众生活水平确实得到跳跃式的提高,对于3亿多的城市人口来说,温饱问题早已成了历史。民众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需要陶冶自己的生活情cāo、享受人生。因此,如何来满足民众各种各样的需求,如何创造出民众喜闻乐见的种种需求则是商家们要费一番心思的问题。可以说,中国这几亿城市人口具有巨大的潜在消费力,如果能让这种潜在消费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力,一定会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商机。 其次,2001年“五一”黄金周假期活动是由两方面力量把其推向高潮的。一是各企业公司。面对着巨大的商机,尽管各企业比2000年有些理xìng,但为了自己多分一杯羹,各商家都在施展十八般武艺,如何把民众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因此,商家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例如,地产商利用假期看房,百货商场竞价销售等。二是政府各相关部门组织推动。政府的推动重点放在文化娱乐方面。这些活动从外象看是增加“五一”节日气氛,丰富民众娱乐生活。但实际上是政府各相关部门利用自己掌握的垄断工具和手段如何在这无限的商机中分得一杯羹。因为,目前的情况是,政府各部门的利益如何,完全在于你如何经营了。不过,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推动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民众假期的娱乐生活,更重要的是创造了民众的需求。比如读书会、高科技展览、种种现代的娱乐活动完全是借助于这次假期创造出的民众消费的结果。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内地黄金周假期,香港能够做的不仅在于如何组织内地民众来香港旅游观光,而且应该有比这更为丰富的内容了。当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内地民众来香港旅游观光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试想,莫说是加上中国内地的农民,就是光城市3亿多人口都来香港观光一次至少要轮7~8年。据笔者所知,在绝大多数没有跨出国门的内地民众中,香港一直是内地民众旅游最为向往的地方之一。很简单,不仅语言上便利,城市现代化耀眼,而且就是来香港购物,一些物品两地之间的差价就足以补偿其旅游费用(如黄金饰品,在内地平均价每克为100元,香港则只要73元)。这些都对内地民众有相当的吸引力。 香港娱乐业的优势更是应该刮目相看,2001年上半年在香港举行的二胡演奏会就表明了在香港举办种种娱乐活动的潜力与吸引力。还有正在举行全国逾千青年聚香江祝“五四”活动也应该是香港的一个创举。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两地青年之间的jiāo流,同样是带动香港消费不可多得的机会。因此,香港如何为内地民众在黄金周假期创造种种需求是完全可行了。如娱乐业、展览业、读书会、教育周等等方面,香港都有许多特有的资源。问题是港人如何来开发这些资源,政府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政策来帮助港人开发这些资源。香港的商人在这些方面是否能动一点脑筋呢?或许一座金山隐于其中呢? (2001年5月) 第五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金融第77节 香港联系汇率路在何方 阿根廷比索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也已经弃守,香港成了货币局制度的最后一个堡垒。那么香港的货币局制度能够守得住吗?这几天,香港方面的头头脑脑都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多数人认为此货币局制度非彼货币局制度,而且香港的经济条件与阿根廷殊异,人们对香港联系汇率能够维持下来应该具有信心,因此,阿根廷货币与美元脱钩,对香港的影响可能只限于心理上,而且这种心理影响早已为市场消化了。当然,这种大而化之的说法,民众可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了。本文则想从理论与经验两个方面来说明汇率制度的所以然,由此来看看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向何处去? 一般来说,汇率是国家多元化货币间的互相兑换的价格,汇率制度则是这种价格得以实现的制度安排。至于哪国采取哪一种汇率制度当然是根据该国的约束条件而定,并非个人想当然而成。特别是从国际金融学的观点来看,各国在国际jiāo往中如何选择汇率制度都得面对“三元悖论”(trilemma)。即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一国将面临货币政策独立xìng和汇率稳定两者之间的明显冲突。一国政府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下列3项目标中的两项:完全的资本流动xìng,货币政策独立xìng和固定汇率制。比如,中国的汇率制度保证了货币政策独立xìng和固定汇率制,但失去了资本流动xìng;而香港的汇率制度选择了资本流动xìng和固定汇率制,却未能实现货币政策独立xìng。 而汇率制度新理论的“两极汇率制度论”或“中间制度消失论”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汇率制度的简单xìng原则。该理论主张,惟一可持续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制或具有非常强硬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如货币局制度),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xìng汇率制度(如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管理浮动制等)则正在消失或应当消失。因此,未来我们将会看到的汇率制度不是完全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就是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因为,在钉住汇率的弹xìng制度下,银行与企业都可能低估货币下跌或崩溃的风险,因而会过分持有未对冲的外币债务。结果当贬值发生时,其本币收入不足以偿还这些债务,导致企业或银行破产,并对经济造成破坏xìng影响。所以,在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只有两种可选择的汇率制度,即固定汇率制度与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制度。 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中间汇率制度消失的理由。该理论主张当政府宣布实行某种汇率制度时,要使这种汇率制度具有公信力,就必须使其简单而又透明,公众能够从自己所观察到的资料中确认政府所宣布的汇率制度正是在实行中的制度。这既体现了政策的透明xìng,也具有公信力,并易于确立国际投资者的信心。而完全的钉住汇率制或完全的自由浮动制,对公众来说既比较简单也容易自己进行核查。因此,各国最终会选择这些可核查的汇率制度,而放弃中间汇率制度。可见,哪一个地区或国家所采取的汇率制度,都是好坏参半,并非说哪一种汇率制度就一定好于另一种汇率制度。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可选择的制度安排,同样也有利弊。至于一个地区或国家选择哪一种汇率制度就在于如何在各自的约束条件下,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制度安排。 从经验上来看,采取货币发行局汇率制度是香港一向的传统。从1935年起,香港的汇率制度为英镑汇兑本位制。在这一制度下,香港的银行票据须有百分之百的英镑支持,而港币可按固定汇率兑换成英镑。以后,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港元一直钉住英镑,直到1972年7月改为钉住美元。1974年11月到1983年10月香港采取的是浮动汇率制。1983年10月15日,香港采用美元联系汇率制。这一制度的实质是恢复到了原先英镑汇兑本位制。它实际上仍是货币局制度的一种变体,只不过没有官方的货币局而只有外汇基金,并且港元的发行由少数授权银行进行。从香港汇率制度的演进可以看到,一直以来,香港基本上采取的是固定的联系汇率制度,只不过联系本位不同(或银、或英镑、或美元)。香港以往经济的成功尽管谈不上完全是由于采取某种汇率制度的结果,但相应的汇率制度对香港经济繁荣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有它的理论依据与历史必然xìng。当然这种汇率制度有稳定汇率的好处,但它本身也存在缺陷。因为,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失去了调节本港经济货币政策的自立权,而且由于汇率本身的不可调节xìng,从而大大降低了香港应付外来冲击的能力,一旦有投机者狙击港元就可能给香港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它并不一定是一种最差的选择,它应该是香港历史与现实的经济发展使然。 可见,在阿根廷比索与美元脱钩之后,尽管香港成了货币局制度的最后一个堡垒,但是香港汇率制度的沿革、现实的经济基础与阿根廷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汇率制度本身的内在xìng也表明了货币局制度的存在并非不可能。为了促使香港经济尽快从困境中走出,保证香港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日前维持香港现行的联系汇率制度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2002年1月) 第五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金融第78节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将被上海所取代吗 据2001年4月20日来自香港的消息,香港再次被《2001年世界经济自由度年报》评为全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系。其中的核心成分是“个人选择、保护私人财产和汇兑自由”。但是与此相反,一些香港学者到中国内地,总认为香港“流水花落去”,香港昔日的辉煌将被内地不少城市所取代,特别是上海,将会取代香港成为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其实,这种看法是很自然的,从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来,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否将被上海所取代一直是港人十分关注的论题,特别是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前夕,这个论题更加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2000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更是加剧了港人对此的担心,该报告明确地主张上海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3 章 心的地位。尽管后来朱基总理在新加坡对记者表示上海不可能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近几年来上海咄咄逼人的态势不得不使香港人对她刮目相看。 从最近公布的资料可以看到,经过10年来的努力,上海初步成为了中国的金融中心。它拥有全国发育最好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如它是全国最大的外汇jiāo易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同业拆借市场、证券市场及保险市场;她有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3300余家,人民币存贷款总额占全国的1/7;外国金融机构云集,金融人才、金融信息、金融技术等方面也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而且以上海外滩金融街和陆家嘴金融保税区为核心的金融圈,大楼林立、设备先进,好一派国际金融中心的气势早已跃入人们的眼帘。再加上政府的宏愿与蓝图,即在未来的10年里,把上海建设成立足中国,辐shè亚太的国际金融中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上海真有想取代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之势。但实际上,政府的宏愿、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及金融大厦的耀眼辉煌并不能掩盖上海金融基础设施的薄弱。由于金融基础设施、金融运作环境与条件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建立与完善必须有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尽管上海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可能会对香港造成不小的冲击,但在近20年内上海要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自由市场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及相应的经济环境呢?根据金融学家麦卡锡(McCarthy,L保┑目捶ǎ国际金融中心应该是一个国际xìng银行和金融机构群集,并从事真正金融业务(如存贷款、汇兑、财务咨询及各种证券jiāo易等金融活动)的都市。在这个都市中,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一视同仁,在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各种境内外的金融业务。 按照这种说法,香港应该是一个自由开放、功能齐全的国际金融中心。它的特点主要有:金融机构高度密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经纪公司、投资顾问公司、基金组织等门类齐全,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网络,而且外国金融机构占近80%;金融市场齐全畅旺。香港的银行业、黄金市场、外汇市场及股市在世界都名列前茅;金融体系高度开放xìng、国际化。香港是世界上外资银行最集中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没有外汇管制、资金进出自由、货币使用自由、内外金融机构统一国民待遇;自由经济政策与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相互辉映。 那么,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上海,上海可能与国际金融中心相去甚远。首先,由于实行外汇管制,资本项账户没有开放,特别是最近央行高层明确表示,资本项账户开放没有时间表。如果资本项账户不开放,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根本不可能的。从已有的资料来看,上海的金融机构和总资产不仅无法与纽约、lún敦等老牌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与香港相比也是相去甚远,估计进入上海的外国金融机构不足香港的1/10;在金融市场方面,上海尽管看上去门类齐全,但上海的各种金融市场不仅jiāo易量小,而且只是以国内为对象,根本就没有国际化。如上海的外汇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只不过是在管制条件下金融机构平补外汇头寸的场所。在这个市场中,只有少量的几种外汇与人民币进行买卖,其市场一年的jiāo易总量,可能会不足lún敦jiāo易所一个jiāo易日的水平。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国内只要实行外汇管制,资本项账户不放开,国内外资金就根本无法自由流动。金融市场也就无法国际化,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也就根本不可能。即使成熟后放开外汇管制,不仅外汇管制放开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而且从香港的经验来看,要让一个内向xìng的市场国际化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上海要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不可能的。 其次,政府政策的不确定xìng使外国金融机构及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中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世人瞩目的。对外国投资者来说,中国市场的潜在xìng越来越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但是由于政府政策的不确定xìng,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肯定会面临着巨大的系统风险。例如,迄今为止,中国的股市一直没有摆脱“政策市”yīn影,股市的运作不是以市场法则为依归,而是以政府政策为导向,政府要股指上升,它不得不涨,政府要股价下落,它不得不降,一切市场运作完全由政府政策来cāo纵。还有如利率问题,本来它是金融市场运作的核心,它完全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变化,但中国的情况并不是如此。据闻,最近中国高层认为中国银行现行的利率不需要变动,金口一开,所谓的利率市场化、市场利率改革与调整都免谈。一个完全不以市场法则为依归,而完全由个人意志决定的金融市场,连市场化、国际化都走不出,怎么谈得上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呢? 政府对市场的权威作为,自然是不可能发展出健康的金融市场的,但港人也不要低估政府对国内金融的cāo纵能力,如果内地要把更多的资源注入股市或金融市场,那么对香港的影响与冲击则不可小视。香港政府应该对此早有准备,并与中央政府有更多的协调。 再次,上海金融业与香港相比,最大的问题应该是金融基础设施落后。所谓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法律体系、会计制度、审计制度、信息披露机制、jiāo易与清算组织、监管机构等。因为金融市场的繁荣都是与金融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分不开的,而且金融基础设施必须随着市场环境和金融活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目前,上海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刚刚开始,就是根本不能满足现实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如传统的会计制度只在侧重反映价值分配的信息,缺乏识别风险分配的有效的会计结构。因此,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对金融基础设施进行大的改革与调整。其中包括对现行的会计制度、金融政策、金融监管制度、金融法规等方面的完善和健全。 香港的金融基础设施并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一百多年来不断地通过法律形式把实际的经济成果固化下来的结果。这些大量的成文法不仅使香港金融体系内的经济行为基本上有法可依,而且也形成了相应的健全的执法和司法体系。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内地近年来法制建设不可谓不快,成效也不小,但法律执行困难重重。因此,仅就金融基础设施而言,在未来的20年里,上海要达到香港现在的法制水平并非易事,更不要说是赶超或取代了。 最后,由于上海的金融基础设施落后,有效的金融中介机构也就无法建立。像金融资信评级、金融经纪等中介服务机构是国际金融中心建立必不可少的支撑。特别是随着商业银行的功能日趋弱化的今天,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但上海的金融中介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多数是资本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特别这些中介机构多是与国有部门或政府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产权主体不明、政企不分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金融中介机构的效率与公正xìng。没有一个健全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可能是天方夜谭了。 总之,从内地汇率制度安排、政府政策的不确定xìng、金融基础设施及人才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在最近的20年内,上海要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可能xìng不会太大。但港人决不可对上海那咄咄逼人的态势掉以轻心,而是要把其看做是自己成长的动力,利用自己的制度优势在竞争中不断地提升自己。 (2001年3月) 第五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金融第79节 香港金融体制改革应稳中求进 金融市场发达是香港的特色,也是香港的资源,因此,香港金融体制的改革也就决定着未来香港经济的发展与走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bào发,香港金融体制的种种弊端一展无遗。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危机,引起了香港的学者与业界的密切关注,他们对“如何避免未来的危机?如果危机出现应如何更好地应对?如何最终解决危机?”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提出了不少改进的措施。但尽管在不少问题的解决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这些进展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相比较还是差距相去甚远,香港的金融体制改革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最近香港立法会议员对新任的财政司司长梁锦松质询时对香港的金融体制改革十分关注的原因。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健康的金融体系应该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健全的金融机构;二是合理运作的金融市场;三是健全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法律和司法程序、支付结算系统、会计准则及信息披露机制。 首先,促进建立健全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条件。因为,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的工业国家,金融机构在经济繁荣时过度地提供信贷,然后再在经济放缓时急剧地收缩信贷是大多数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因此,为了保证金融机构的健全,除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因素之外,政府不断地改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保证金融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对香港的银行业来说,香港银行经营状况的各项指标,如赢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比率和流动资金比率等都高于香港金融管理局所要求的比率。但是香港银行业的外币业务太依靠对国内及东南亚等地的贷款,受这些地区的景气程度和贷款需求影响很大,例如,“广信事件”的发生就对香港银行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港币业务又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和股票方面的贷款,而这些行业贷款需求的波动很大,贷款风险也很大。这些问题在经济一片繁荣时并不引起业界的注意,但当危机来临时其弊端却暴露无遗。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的冲击,虽然已过去了几年,但其负面影响则yīn魂不散。 因此,香港金融管理放开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同时更需要对金融机构实行有效的监督,促使金融机构采取谨慎的行为,而且还要为市场提供足够的、准确的信息以便让投资者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要设立保护xìng的监管措施以便防止个别银行的危机而影响整个香港金融体系的稳定。如提供最后贷款人支持及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目前,香港金融管理局已经明确表明提供最后贷款人支持是它的一个重要职能,但它仍未明确表明其提供最后贷款人支持的条件和原则。这就会使得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大打折扣。所以,香港金融管理局应该对自己最后贷款人的条件和原则向民众做出清楚的说明,以便增加民众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及对政府决策的监督。对存款保险制度,尽管对像汇丰这样的大银行来说会面临种种法律及政治上的困难,它们也不愿意参与其事。但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最后贷款人职能还没有得到公众的完全信赖,如果要能有效地防止挤兑的发生,那么必须实施全面的存款保险制度。 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同样是金融体系稳健的重要方面。一个中心的问题是资源枯竭时,市场可以提供可替代xìng资源,反之亦然。这就是目前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对发展流动xìng的政府债券市场感兴趣的原因。目前香港的债券市场是十分薄弱的一环,如何发展香港的债券市场,以增加投资者的可选择xìng,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有具体规划。还有,金融市场作为一种公共产品,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就应该增加其市场运作的信息透明度。如果市场上投资者更了解市场条件和jiāo易对手的显xìng风险,在面对不确定xìng时他们就不会随意抽逃资本。同样,如果贷款人对借款人的债务情况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就不太可能突然感到恐慌而从市场上撤资。在香港,经过近200年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较为健全,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穷尽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更何况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所以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要做的事情会很多,如关于网络金融的法规法则的建立。 总之,香港金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任何改革、任何制度的变迁都是要花成本的,如何减少金融制度改革中的成本应该是改革本身必须考虑的问题。目前香港的金融体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及弊端,对其进行改革不可避免。但是作为一种金融市场的制度安排,它是长期累积而成的结果,如果对这种制度安排进行大的变动,如取消联系汇率或改变货币发行局制度,其金融制度改革的成本可能会远远大于其收益,甚至会引起无法预料的金融危机,如俄罗斯金融体制改革的前车之鉴,因此,香港的金融体制改革应该渐进而行。 还有,香港金融体制改革还必须把中国内地的因素考虑其中,香港回归之后,香港与内地金融体系的密切xìng已毫无疑问了。而内地金融体系在迅速转轨过程中,香港金融体系也应该寻找到有利于香港发展的均衡点。如人民币汇率如何与港币联系汇率连接的问题、如何发展香港的债券市场问题、内地企业如何来香港创业的问题、B股市场与H股市场如何关联等问题,这些都是香港金融体制改革必须考虑的因素。如何调整好这些关系是香港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环。 (2001年6月) 第五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金融第80节 香港如何应对内地金融业对外开放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成定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4 章 按照加入WTO已达成的谈判框架,国内金融业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中国加入WTO首先必须承诺履行《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S)的相应条款。而根据GATS的“不对称原则”和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原则”,中国可以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因为GATS则在“不对称xìng原则”的基础上,容许权利与义务之间出现不平衡,即在某些条款中规定力量较弱的缔约方可以少尽一点义务,或多分享一点权利。同时,GATS还把一般义务(GeneralObligation)与具体承诺(SpecificCommicomnt)相分离。前者是指所有缔约方都须自动履行的义务,后者是指必须通过谈判才能确定的非自动的义务。这样,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对金融业的国民待遇、市场准入等附加必要的限制和条件,从而合法地扶持国内金融业。正是根据这些条款,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开放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银行业计划在5年内对外逐渐地放开。 但是,现实经济生活的发展需要使国内金融业开放的步伐加快。最近,上海市正在突破国家所有权的束缚,准备出让上海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一批国有银行的股权,获得的资金将用于本市其他项目的建设。jiāo通银行引入外资股的计划也已获得央行监管当局的批准,外资入股的比例可达到15%。这样,jiāo通银行很可能成为国内第一家外资入股国有商业银行,而其中上海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所持股的占38%的股份也有意转让给外资银行。还有,外国大型的保险公司纷纷抢滩中国,中外合资的基金也正在拟议之中。这些迹象都表明,国内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比人们想像的要快得多。 可以说,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尽管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金融业务发展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十分微小,如截止到2000年3月底,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310亿美元,约占中国金融业总资产的2%;外汇贷款总额为210亿美元,占境内全部外汇贷款的20%。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产总额为147亿元,贷款总额为112亿元,存款总额为54亿元,其市场份额更是微乎其微。但是,中国金融业一旦开放,以外国金融机构的实力、管理经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优势进军中国金融市场真有势在必得之势。 还有,为了应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中国人民银行正在会同国务院法制办组成一个专家小组,对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全面的清理,并同时制定一批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运作规则的金融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中主要是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修改有关外汇管理的法规、规章,包括《外汇管理条例》、《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等等,从而清除或减少一些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障碍。 面对着内地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香港准备得如何?香港政府的职能部门对此趋势有多少了解与把握,拟议中的相关法规条例会有多少出台。香港金融业准备好了吗?可能采取什么应对的措施?香港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对此有何准备?如何来应对这种机会与挑战?等等。 其实,无论是香港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还是金融业界的高层管理者,从他们近来返回于香港与北京,深入到内地省市考察及与周边省市的商议,内地省市的高层纷纷访问香港,这都看得出港人已注重于国内因素对香港经济的影响,看得出他们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加入WTO后对香港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但是,不少人的思维可能仅是单向的,仅是中国加入WTO后香港以往的中介作用如何弱化,而没有看到中国加入WTO后香港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内地的经济中,更没有看到国内经济的发展促使其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 可以说,尽管香港的一些大的金融机构都会有专门的中国问题研究部门,这些部门对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这些部门对整个中国经济大的趋势及发展的看法往往都滞后现实,从而也就看不到现实经济活动真实面目,也就不能为决策者们提供更多有益的意见。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在香港,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个人,对中国内地问题并不能深入地了解与把握,因而也就不能拟就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应对之策了。 就现实的情况来看,由于实际需要使然,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会比中国加入WTO谈判所承诺的时间表要快得多。这对香港政府、香港金融业界及金融业从业人员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问题在于香港如何借助自己已有的优势抢占先机。如果在现有的条件下香港人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得好好检讨自己了。还有,香港的金融业界在融入中国内地金融业对外开放过程的同时,还应该以自己的市场体制、管理经验、技术先进及观念革新等方面的优势对中国内地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以便进一步带动内地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同时这也为香港金融业在内地金融业开放过程中的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可能会比以往的时间表要快得多,这就需要香港人有更为敏锐的眼光来把握这些机会。同时,香港业界还应该以自己的优势尽早地融合到这种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只有抢占先机,才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2001年8月) 第五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金融第81节 香港将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面对美国经济所受到的严重创伤,面对美阿战争所带来的不确定xìng,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出美国在所难免。那么,这股巨大的国际资本将流向哪里?美国《华尔街日报》等不少财经媒体纷纷指出,由于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成功申办奥运会,加上中国近期来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大量的国际资本将流向中国。但是,据现有的资料表明,中国经济的利好并非如外界所分析的那样乐观,特别是制度缺陷所带来的不确定xìng可能会比军事行动所带来的不确定xìng更大,加上中国对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障碍,可以说,近期内国际资本不会像国外的经济分析员所称的那样会大量地涌入中国,但香港由于其天时地利,将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 首先,从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其实际不会比外国经济分析员所认为的那样好,但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势头并不会由于“9·11事件”的发生而有多少减弱,而且如果政策适当,仍然能够借助加入WTO更上一层楼。另外,由于中国目前的经济还十分封闭,经济增长主要靠国内需求支撑。因此,“9·11”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正因为中国经济受外界影响不大,而香港又背靠中国内地,国际资本若想进入中国内地,就会以香港为它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或通过香港的H股和红筹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其次,美阿战争bào发之后,美国与欧洲要面对更多的由战争带来的不确定xìng,而且这次战争什么时候结束,其结果如何同样是十分不确定的。但香港的情况则与此迥然不同,一则中国一向与阿拉伯世界很少冲突,而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由美国与阿富汗战争引起的风险在香港发生的几率十分小。因此,国际投资者希望将资金投向安全的国家和地区,香港应该是首选。 再次,香港不仅较为安全,而且它是除欧美发达国家之外,市场体制最为自由,法制体系最为完善的地方。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资金可以自由进出,不会因为制度因素使得资本流动难以进行。 正因为以上种种条件,“9·11”事件之后,奉行“安全第一”的国际资本正在源源不断地流向香港股市。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香港股市以07%的跌幅跑赢了全球股市,而美国股市下跌了56%,与美国经济有密切关系的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等股市,跌幅则更大,分别为1538%、88%、1403%。因此,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的过程放缓,美国企业将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难以给投资者带来理想的回报率。这就使得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香港的股市。总之,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大量的国际资金会流入香港,香港将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 (2001年10月) 如何确立两地资金互为流通的体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民众金融资产越积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了7万亿元大关,个人外汇存款也在800亿美元以上,加上其他金融资产大致达到10万亿元之多。尽管就中国政府现行政策来看,最大幅度地引进外国资金仍然摆在优先的地位,外国资金大量地流入也是不争之事实,但是个人的金融资产没有合适的投资途径也是不争之事实。目前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大多数存入在回报率极低的银行体系,少数进入股市。在国内个人金融投资方面,居民可选择的投资余地十分有限。如何扩展内地民众的投资渠道,减轻国内大量资金剩余的压力,也应该是中国政府十分关注的大问题了。 另一方面,尽管国内股市问题重重,但不可否认,目前它仍然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为迅速的市场,特别是在2000年世界各国股市的一片萧条中,它却能够一枝独秀,其成长率也拔世界股市的头筹。面对这样一个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市场,对香港投资者来说,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而且由于近年来受世界经济不振之影响,香港经济一直表现不佳,股市的成绩也不够理想。面对早些时候红红火火的中国股市,有不少香港投资者也希望进入中国市场。 不过,尽管两地民众有资金相互流动的迫切需要,但由于受国内资本管制的限制,国内的剩余资金根本无法进入国外合适的投资渠道,香港资金除了进入B股之外,也不能进入中国内地的A股市场。对于香港与国内的资本市场来说,两地的资金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无论对香港还是对内地居民来说,都造成了金融资源的内地大浪费。最近,香港政府正在向中央政府建议如何引导内地的资金进入香港股市,让香港的资金进入中国的A股市场。当然,按照现行的政策及法规,要达到这个目标会存在许多政策上的障碍。但是,任何政策都是一定时期的产物,都是当时的约束条件下所考虑的结果。如果约束条件改变了,环境不同,这些条件是否合适应该对它重新加以研究。还有,任何政策及法规都是不完全的,在现行政策的约束条件下,同样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破除双方互通的障碍。 最近,中国证监会副秘书长江建熙在香港的一次讨论会上表示,国内管理层正在考虑成立认可本地机构投资者(QualifiedDcom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s,QDII)机制,以容许内地投资者往海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对于香港投资者是否可以往内地投资,他表示,亦考虑成立外国机构投资者(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QFII)机制,届时香港投资者便可往内地投资股市。而QDII是在资本账项未完全开放的国家,容许本地投资者往海外投资的一种机制,任何往海外资本市场投资的人士,均须通过这类认可机构进行,以便国家做出监管。 如果这种制度真正能够落实实施应该是两地资金能够互通的重要一步。为了保证其制度能够尽早推出,并能够有效地运作,香港应该以自己的经验帮助内地来确立其QDII和QFII制度。对其制度设立目标、合格机构投资者认可资格、运作方式、运作监管等方面都需有较为详细的论证。只有在技术方面的障碍扫清之后,其政策方面的问题香港特区政府是容易与中央政府沟通的。这或许是解决两地资金互通的重要一步。 (2001年10月) 第五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金融第82节 2002年内地民企仍将蜂拥来港 2001年,对香港人来说,内地民营企业真是一个萦绕在心中难以解开的困惑。一方面,内地民企蜂拥来香港上市,为香港金融市场增添了不少活力;另一方面,内地民企运作的不规范、没有诚信,使得许多人对它们敬而远之,使得如格林柯尔、欧亚农业等上市公司的股价在一天之内迅速蒸发。解开这种困局,对于繁荣香港金融市场内地民企融资困难、转换其经营机制、面向国际市场都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内地民企融资困难早已是不争之事实,国内银行70%的信贷资金及证券市场上市基本上为国有企业所持有。对于这些,尽管政府做了一些改变和努力,如逐渐改变国内证券市场仅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做法,允许民企也可以在证券市场融集资金,但是中国的市场庞大、企业多,许多有活力的民企要想等到在内地证券市场上市仍然是一个十分漫长或困难的事情。目前,正在等待在内地证券市场上市的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有几百家。而这几百家企业仅是内地几十万家企业中很少的一部分。因此,不少民企尽管觉得自己很有发展前途,但是要排上在内地证券市场上市的队恐怕要等到猴年马月了。因此,面对着这样一个困惑,不少内地民企,一定会另辟蹊径。可以说,只要内地证监会在政策上放开(如内地证监会对申请人只做安全xìng审查,不做实质xìng审查,后者由香港相关部门以香港法律与标准进行),那么内地民企就会蜂拥而至来香港上市。 现在问题是,内地民企来香港上市如何为香港投资者所接受。可以说,从民营企业的特xìng来说,无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5 章 它是上市还是不上市,本身就具有十分不确定、风险高的特xìng,特别是那些以家族为特征的民企上市公司的高风险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从家族公司的jiāo易特点来看,家族公司的jiāo易合约期限长而且具有不确定xìng;jiāo易种类多且其重要xìng与范围在不断变化;偶发因素多,许多合约安排不明确;合约内各元素是彼此高度相依,价格无法被用来当成加总合约元素的加权数;因合约未明确,造成许多jiāo易无法达成账面平衡;合约执行的内在xìng等等。这样的合约安排特征不仅表现为家族上市公司的绩效上的低效率,而且表现为家族企业是通过上市来聚敛财富,对中小投资者的财富进行掠夺。内地的民企是这样,香港及美国的民企也是如此。 因此,对民企来香港上市,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与监管是一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内地民企要成为公众公司,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就得有换位思维,就得改变那种仅是为了掠夺中小投资者财富而上市的想法,而是要成为中小投资者进行有效投资的方式。就得由以往的老板变为上市后公司的打工者,中小投资者是老板。如果民企高层管理者能够以大多数投资者的利益为目的,让广大投资者获得好的回报,那么公司的股价才会上升,高层管理者的利益也会实现。 总之,内地民企来港上市2002年会有起色,香港证监部门应该做好准备,更为重要的是内地来港上市的民企更要以诚信法则为依归,既为自己,也为内地其他企业开辟一条有效的融资之路。 (2002年1月) 香港引进内地资金不应过急 自内地B股市场对内地合法投资者开放,带动香港H股红筹股飙升之后,如何引进内地资金,如何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亦是香港财经界最为关注的问题。最近,无论是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向属下多个财经部门发出指示,还是任志刚、沈联涛和财经事务局官员频繁到北京访问,都把重点放在如何引进内地资金、如何争取更多内地企业到港集资的问题上。 香港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关键就在于香港的腹地——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就在于香港如何与内地经济建立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总体思路来说,香港政府部门这样做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的,这也是香港未来繁荣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任何决策与制度安排,对经济行为的影响都是相当复杂的,一种激励约束机制的出现,它可能促使正向的经济行为,也可能引起负向的影响。人们如何做最好的选择就在于我们如何进行好的权衡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内地资金大量地来香港,自然会有利于香港股市及香港金融市场的繁荣,特别是红筹H股是会更上一层楼的。但是,内地资金通过什么方式进入香港市场呢?中国内地这样大,再加上正处于经济制度转轨时期,经济政治化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其他国家或香港可行的方式,在内地并不一定行得通。一种在发达的市场体制下运作良好的制度,在内地可能就会行不通,甚至可能成了少数人寻租贪污受贿的工具。内地B股市场的建立与开放就是如此。因此,在中国资本项目没有全面开放的条件下,试图通过特别的方式让内地的资金进入香港是不合适的。内地资金进入香港应该顺其市场之xìng,而不要有更多的人为安排。否则,无论对香港,还是对内地,都会弊多利小。 香港能够做的,应该是如何吸引更多的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企业上市,仍然是内地一种十分稀缺的资源。一个企业为了能够上市,企业的高层都得绞尽脑汁。据说,中国的A股市场有几千家企业正在排队、等待上市(如果加上二板市场,希望上市的企业数字更是庞大)。就市盈率、融资成本等方面来说,A股市场当然比香港股市有更多的吸引力。但是,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中,有多少企业愿意一直无休止地等待下去呢?除非是别无选择。如果香港市场向这些企业放开,他们一定会做出次优的选择。在他们看来,上市与不上市完全是两个不同质的概念。 面对着中国内地这个庞大的市场,内地并不是没有公司愿意来香港融资上市,关键是有一系列的制度障碍使内地一些希望到香港上市的企业无法成行。因此,香港政府或相关部门,应该理清楚目前有哪些因素阻碍了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这些因素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在这些问题上香港政府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如果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的障碍解除,香港的金融市场重造辉煌也就指日可待了。 (2001年8月) 第五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金融第83节 H股红筹股近期在香港股市涌动 从内地B股对国内投资者开放的消息一公布,香港股市中已沉寂多时的H股和红筹股就已开始涌动,特别是近期来更是一路高歌,热点纷繁。从2001年3月18日至4月10日,香港42家H股几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涨幅在30%以上的有18只之多,而同期恒生指数却下跌了4%;香港创业板中资背景的股票,如托普科技、金蝶软件、上海复旦等也有骄人表现,部分股票近期上涨了1倍以上。 不可理喻的是,全球股市一片萧条,H股和红筹股却强劲上扬。有人会认为这是目前中国经济的宏观面强劲所赐,是因为国企改革有较大的进展所致。其实,就内地的宏观经济环境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动作而言,这些方面并没有多大的进展,有所表现也多是表面文章,从根本上没有推高H股及红筹股的动力。而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B股市场对境内投资者开放,使人们联想到H股红筹股是“B第二”了。 试想,莫说是内地B股市场,就是A股市场,哪一个市场的上市公司可以与H股和红筹股的上市公司比拟呢?与在内地上市的上市公司相比,在香港上市的H股和红筹股基本都是大盘的绩优股,但A股市场的市盈率为60倍,B股市场的市盈率也由2001年2月19日前的10多倍上到45倍左右,而香港的H股红筹股的市盈率仍然在10倍左右徘徊。同样的公司,同一家企业,在不同的市场,市盈率相差如此之远,还不得不引起人们想像多多。加上,从最新公布的年报显示,多数H股公司去年的经营业绩有明显改善。连续3年赢利的公司不在少数。还有,从现有的外部环境来看,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表面上一枝独秀。加上最近B股市场的激活,全球的基金经理开始热中于投资中国概念股。在B股已有相当涨幅、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随大市表现疲软的情况下,国企H股自然成为众多海外资金追逐的热点。野村证券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4月9~15日一周内,美国投资者将201亿美元投向亚洲基金,数额是2000年12月以来最多的。据香港一些券商透露,最近两个月的新开户数呈现稳定上升趋势,这类投资者的买单多为国企股。显然,外来资金的推动成为H股市场持续活跃的因素。 最为重要的是,有迹象表明,内地热钱开始大量“逃往”香港股市。据悉,内地的一些投资者近期已将阵地转到香港,甚至有人组织炒股旅行团,组织内地有钱人到香港投资,而这些投资者的目标多瞄准H股。过去两星期,每天约有10~20名中国内地人士在香港开设户头,每人投资额约50万~400万人民币不等。不少从B股市场的急升中获得大利者,开始认为B股上升空间已经有限,并且认为,“今天的H股,就是昨天的B股”,故而大举进军H股市场。这可能是目前香港H股红筹股涌动的真正原因吧!但愿港人对H股红筹股也多留意一点,不要让一次淘金的机会擦肩而过。 (2001年4月) 人民币能替代港币吗 近来,无论是国内的一些官员,还是香港的一些知名人士,总是会把香港与上海比,总是会比出上海不久将会取代香港,人民币将会取代港币之结论。特别是最近,有人一直在鼓吹,只要中国金融业完全开放,只要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那么上海将在数年内取代香港成为金融中心,人民币也顺理成章地取代港币。不管这些言论是否有自身利益内化其中,或为自身及其集团利益辩护,但是无论是从目前的现实还是从学理上来说,这种鼓吹人民币能替代港币的言论既不现实,也没有学理上的意义。 货币替代现象是古而有之,16世纪的“葛氏定律”(GreshamsLaw)就描述了货币替代的现象。按照现代金融理论,货币替代是指一国居民的货币需求不只是本国的货币,而是由不同国家的货币组合而成。当经济变量发生变化时,其对各货币需求的组合也会发生变化。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在投资者组合中的替代xìng越大,经济变量变动所引起的汇率变动也就越大。由于风俗、习惯及便利jiāo易等,一国的居民通常希望将其资产或财富的大部分以本国货币来保有,而由于外国货币可能具有一些本国货币所没有的功能,一国的居民就往往希望将其资产的一部分以外国货币来持有。无论是私人或是官方,为使资产组合的风险达到最小,是存在持有不同货币的诱因,而汇率风险则是促使人们持有货币多样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在汇率稳定的情况下,一方面,人们遭受汇率损失的几率小,而转换货币持有的jiāo易成本大;另一方面,不同货币作为jiāo易媒介与价值储藏等功能没有多大差异,因此持有多样化的货币的诱因低。但是,在实际或预期汇率不稳定的期间,有些货币比其他货币提供更好的jiāo易媒介或价值储藏等功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愿意花时间于jiāo易成本将手中本国货币转换成价值更稳定的外国货币。 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到,除了政治上的强制(一国两制实行在50年内可以剔除这种假定),一种货币替代另一种货币完全是民众个人选择的结果,而民众选择的根据在于本币及外币的“天然属xìng”,在于该货币的便利xìng、稳定xìng。有人主张,对于人民币的“天然属xìng”,在实行单一货币制的情况下,人民币相对港币来说媒介着更大的经济量,具有更广阔的流通空间,积累了更多的储蓄职能,无论是从存量与增量使用上都超过港币,更具有替代优势。笔者认为无论从前提上说还是比较的对象说都是不成立的。 首先,其假定实行单一货币制的前提就不成立,只要中国政府关于实行一国两制的承诺不改变,政府强制实行单一货币制在50年内是不可能的。即使人民币实行完全自由兑换,在实行两种货币制的情况下,如果两币之间的汇率较为稳定(政府为了保证一国两制的落实,这种假定是能够成立的),那么民众没有必要用本币来代替外币,因为,替代本身就需要费用,而且会增加民众使用的不便利xìng。 其次,在实行两种不同币制的情况下,两个不同的经济体仅以总量来比较其优劣是没有根据的。一个经济体的优势是从多方面来体现的。无论怎么说,只要面对事实,内地在20年内是无论如何达不到香港经济的发展程度的。北京是这样,比北京落后10倍的内地其他地方更是如此。有心者可以到中国农村哪一个地方去看看,香港与内地经济的天壤之别有谁能不相信呢?因此,以香港经济的实力,在近期港元成为劣币的可能xìng太小。香港的经济以往的绝对优势在近20年内会渐渐地弱化,但人民币替代港币仍然还是遥远的事。 (2001年12月) 第五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金融第84节 目前港元汇率高估了吗 2001年6月1日林行止专栏刊出了《各有所司,通力合作》一文。文章中林行止先生关于香港金管局及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高论,读后显然令人人深省,但也失之偏颇,不得不在此向林先生请教。林文表示,任志刚“不理会香港人的死活,不理会香港经济的盛衰,七点八是他工作的单一目标”,并由此成为任志刚“向北京效忠的最佳手段……由于汇率固定,等于国内资产可通过香港股市化腐朽为神奇地变成外汇,具有这种可以协助国内经改的汇率机制,香港能够享受有‘五十年不变’的一项要素”,总之,“维持七点八兑一美元,虽对民生不利,却政治正确,这点经济代价香港人要承受”。现在,笔者要问的是,联系汇率制度就一定是香港经济不振的万恶之源吗?目前港元汇率高估了吗?在市场运作的条件下,jiāo易一方永远获利,另一方永远受损,何以可能? 一般来说,汇率是国家多元化货币间互相兑换的价格,汇率制度则是这种价格得以实现的制度安排。固定汇率制度和完全自由的汇率制度就是整个汇率制度集合中的两个极端。至于哪国采取哪一种汇率制度当然是根据该国的约束条件而定,并非个人想当然而成。特别是从国际金融学的观点来看,各国在国际jiāo往中如何选择汇率制度都得面对“三元悖论”(trilemma)。这里所谓的“三元悖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经典xìng论述,它是指,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一国将面临货币政策独立xìng和汇率稳定两者之间的明显冲突。一国政府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下列3项目标中的两项:完全的资本流动xìng,货币政策独立xìng和固定汇率制。例如,在1944~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xìng和汇率的稳定xìng得到实现,但资本的流动xìng却受到严格限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货币政策独立xìng和资本的流动xìng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xìng不复存在。目前的香港则选择汇率的稳定xìng和资本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6 章 自由流动xìng,则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xìng。而中国则是选择汇率的稳定xìng和货币政策的独立xìng,放弃了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 这就表明,任何汇率制度的选择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到底选择哪种汇率制度当然在于该地的约束条件。同样,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虽然有稳定汇率的好处,但它本身存在缺陷。因为,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失去了调节本港经济货币政策的自立权,而且由于汇率本身的不可调节xìng,从而大大降低了香港应付外来冲击的能力,一旦有投机者狙击港元就可能给香港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如果取消联系汇率,在现在香港的约束条件下,可能给香港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大。 再从历史的经验来看,香港汇率制度的演变,除早期1845~1934年的银本位制之外,基本上是货币发行局的制度安排。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汇率制度为英镑汇兑本位制。在这一制度下,香港的银行票据须有百分之百的英镑支持,而港币可按固定汇率兑换成英镑。以后,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港元一直钉住英镑,直到1972年7月改为钉住美元。1974年11月到1983年10月香港采取浮动汇率制。1983年10月15日,香港采用美元联系汇率制。这一制度其实质是回复到了原先英镑汇兑本位制。它实际上仍是货币局制度的一种变体,只不过没有官方的货币局而只有外汇基金,并且港元的发行由少数授权银行进行。从香港汇率制度的演进可以看到,一直以来,香港基本上采取的是固定的联系汇率制度,只不过联系本位不同(或银、或英镑、或美元)。香港以往经济的成功尽管谈不上完全是由于采取某种汇率制度的结果,但相应的汇率制度对香港经济繁荣的作用应该是不可抹杀的。更何况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1880~1914)也是实行一种固定的汇率制度,而这个时期则是世界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香港实行的联系汇率制度并不一定是一种最差的选择,也不是个人政治目的的需要所为,更不是整个社会经济不振的万恶之源,而只是香港经济发展使然。 还有,目前港元汇率高估了吗?英国达尔文大学的张志超教授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开放经济的联系汇率制度下,如果一种货币高估,这种货币就容易遭受到国际投机者的攻击。特别是这种货币如果长期高估的话,那么它对该国经济会造成灾难xìng影响,最后一定会导致这种联系汇率制度的崩溃。张志超教授根据蒙代尔实际均衡汇率理论,利用约翰逊技术,对港币进行了协整分析,以确证在香港的基本经济因素与实际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关系。他发现,在考察期间(1983~1998),港元在联系汇率初期是低估的。1985年后接近于均衡。直到1993年,港元在总体上是温和低估的。1993年后港元出现高估,并持续了约两年。之后,港元回复到过去的常态,以较小的幅度围绕着均衡而波动。在此期间,港元高估幅度不大,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事实上,就整个考察期而论,若将港元高估与低估时期平均,港元是略为低估的。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bào发时,港元已从高估状态向下跌落,处于回归均衡的过程中。这种状况对港元抵御亚洲金融风暴有支持作用。由于港元在1993~1995年间出现过较大的高估,以后虽然从高点下调,但仍有高估现象。因此,亚洲金融风暴后,国际投机者对港元的投资攻击,并非完全没有经济依据。香港的幸运之处,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港元从高估状态下调。如果亚洲金融危机bào发时,港元正处于长期高估之中,那么香港受金融冲击就会更加严重。 张志超教授的研究还发现,港币的调节速度较快,港币对实际均衡汇率的偏离,一般可在约5年半的时间内得以纠正。这也就避免了港币实际汇率出现长期高估或低估的状态。鉴于港币名义汇率不能变动,港币的纠错过程明显来自于实体经济。或者说是由于香港实体经济能够灵活地进行调节。这可能正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得以存续的关键。当然,香港经济调节的灵活xìng,固然与香港有成熟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有关,也与中国内地为香港经济的调节提供了资源重组的广阔腹地有关。因此,只要香港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保持其灵活xìng,只要中国内地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那么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就得以存续下去。总之,张志超教授实证研究表明,港币基本上没有高估,这就是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得以存续下去的根本所在,而林行止先生凭直觉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指责是情感多于理xìng,笔者是不敢苟同的。 还有,林行止先生批评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仅是单向地为中国经济服务也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尽管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或影响怎么也不可低估,但政府对市场的影响与作用并不能说市场运作机理的丧失。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中国内地,市场运作仍然占主导的地位。而在自由的市场中,人们的jiāo易就是互利而为的。一方永远获利,一方永远受损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下去的。特别是在香港,这种情况更为自然。因此,中国内地通过香港金融市场是融集到了几千亿元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是推动中国经济改革最大的动力,但这同时也繁荣了香港的金融市场。平心而论,香港的金融市场如果没有中国内地因素的介入,就不可能出现近10多年来的超常的繁荣景象。笔者曾多次撰文指出,中国因素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也是香港经济繁荣昌盛的动力。香港带动了中国内地向世界开放,并走上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中国的发展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繁荣。因此,把联系汇率制度之缺陷强加于任志刚身上是不公平的。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存续完全是香港经济的使然,并非是个人偏好之结果。 (2001年6月) 第五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金融第85节 美元贬值对香港有多大影响 进入2002年4月份以来,美元汇率出现了全面贬值的趋势。5月28日,美元兑欧元的汇率跌至近16个月来的最低点,美元兑日元的汇率跌至6个月最低点,美元兑英镑的汇率跌至7个月最低点。可能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元兑瑞士法郎的汇率跌至29个月最低水平。美元兑许多种主要货币(如澳元、新西兰元和加拿大元)的汇率也大幅下挫。一时间,美元贬值的问题又成了国际上最关注的热点。对于美元贬值未来趋势如何,人们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人们基本上认为,美国经济复苏势头不稳、贸易赤字增大、财政赤字重现,以及股市动dàng不定、持续下滑,导致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投资者纷纷从美国股市、债市撤资转而投向欧洲和亚洲市场,这些是造成近期美元汇率出现一定程度下跌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自从美国经济减速并最终滑向衰退以来,强势美元与其经济基本面的不对称xìng早就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去年的“9·11”事件后,美元虽然在西方各大中央银行的联合干预下仍然保持了强势,但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汇率高估(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美元汇率至少被高估了25%~30%)所蕴含的汇率风险也越来越大。近来美元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可以说是高估的美元汇率开始向其合理内在价值的理xìng回归。因此,这次美元的整体xìng贬值并非是日本、欧元区经济已经实质xìng地超越了美国,也不是世界经济放缓的局面已得到根本的改观,而主要是经济运行周期xìng差异所造成的,是美元的结构xìng贬值。现在我们要问的是,美元的结构xìng贬值对香港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它有利于香港经济从目前的不景气中走出来吗?香港经济应该如何在这次美元贬值的良机中调整?等等。 从最近的情况来看,美元贬值被看做是港股的利好信号。事实上,港股在过去一个月并没有跟随美股走势下跌,这一方面是因为香港经济正逐步好转,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元弱势导致部分资金流出美元区,因此,尽管近期美股跌势不止,但只对港股构成心理上的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投资者认为由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下降,港元也将随之贬值,而港元的贬值是有利于香港摆脱几年来通货紧缩的困境的。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香港的大部分贸易和消费品进口都是来源于内地,而内地的人民币也是与美元挂钩的。美元贬值,人民币也会随之贬值。而这就使美元对日元和欧元汇率下降时,由于香港大多数经济活动都与内地有关,因此对港元的汇率也不会产生多少影响。这就是说,港元贬值可以减轻通货紧缩的压力但不会引起香港价格水平上升而导致通货膨胀。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美元贬值对香港物价水平提高及降低资本实际成本产生的影响不会太大,但是它可能通过增强内地产品的竞争力而让香港间接受益。摩根斯坦利的货币经济学小组预测表明,到2003年末,美元对欧元和对日元的汇率将会下降15%。对日本和欧洲公司而言,这将再次使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所提供产品的生产成本便宜15%,这不仅会迅速增加中国对日本及欧洲这些国家的出口,而且激励中国对其制造业的重新部署。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它既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是一个巨大的制造业产品出口国。日本企业为了降低其产品的生产成本,日本民众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廉物美的产品,人民币的贬值则能为日本提供这些产品最好的生产基地。同时随着人民币的贬值,东南亚各国产品的竞争优势也就会进一步减弱。而且这种情况不仅在日本发生,在欧洲也会如此。这样一个价格相对优势的中国制造业市场也就会迅速地发展。 香港也就能够从这种全球制造业的加速重组中获益,同时也能获得从事中国转口贸易和提供专业服务(金融、法律、中介服务等)发展的良机。可以说,尽管中国入世后,香港无法再享受以往那种垄断国内贸易投资“窗口”的优势,但是随着中国这块馅饼做大,香港在内地迅速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市场份额足以使香港的经济发展重新起飞。香港的竞争力优势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加强。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受1997年金融风暴的影响,东南亚国家的货币早已贬值不少,这对与美元挂钩的港元与人民币来说,其出口的竞争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减弱,如果不是内地市场的劳动力成本及其他一些要素成本较低,这对内地产品出口影响肯定会较大。但是,这次随美元贬值的港元与人民币贬值,与内地产品出口同构的韩国、台湾省、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可能受到不少冲击,这就使得香港与中国内地的产品在世界其他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可见,尽管美元的贬值会增加外国资本的流入、减弱香港目前的通货紧缩及吸引欧洲和日本的游客,但这对香港的直接影响不会太大,更多的影响是通过国内制造业市场的竞争力增强而使香港间接受益。 (2002年6月) 第六部分 开放中的中国第86节 “入世”后人才竞争不可避免 最近,国内媒体把外企厚俸狠挖名角炒得沸沸扬扬。据悉,外经贸部一位10多年来一直参与入世谈判的处长最近被跨国公司以百万元年薪挖走。对于被外企高薪挖走处长一事,国内人事部门的人员表示对此理解,但是他们也从两个方面表示了不同意见。一是国家要培养一个熟悉中国市场和业务的中高级人才,至少需要10年,外企挖走这些人才,就等于节省了10年的竞争时间。至于高级人才被挖走造成的损失,那更是无法估量。二是掌握着重要资源的高级人才,走的同时,也留下了人才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隐患。 其实,多年来,国内许多研究都早已表明,“入世”后中国的人才竞争最为激烈,它是国内各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并非要满不在乎,问题的关键是,国有单位的人才为什么会流失?这种流失对国内经济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吗?还有,国有单位的人才流失会涉及国家安全吗?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来防止人才的流失能够把所谓的人才管制得住吗?如果管制不住,政府又可采取什么办法才能够找到人才流动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 可以说,“入世”后,中国各业与外国公司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因为任何一家国外公司要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找与该国文化习俗的结合点,就必须了解该国经济运作的具体的约束条件,就必须建立起适合于该公司发展的各种人脉关系。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么该公司进入中国一定会寸步难行。而要做到这一点,外国公司经营本土化是一条最好的捷径,寻找有利于外国公司本土化发展的人才就是它们进入中国最基本的条件。而这些本土化的人才自然要在国内相关的单位去寻找。 200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外国金融业纷纷杀入中国,来自人民银行、外管局、各大商业银行总行挖人的外资金融机构明显增多,每天都有不少人与猎头公司在与这些国有金融机构的人才接触。这些外国金融机构不仅许诺优厚的待遇,而更为重要的是赋予个人发展的条件与机遇。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尽管外国金融机构薪资水平高于国内的金融机构,但是近几年来,这种差距已经开始慢慢地在缩小。如果再加上工作的稳定xìng及单位福利因素,高一点薪资并不是吸引人才流向外资的关键,重要的在于国内单位的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7 章 制度无法使那些优秀的人才得到好的发挥与成长。如果中国的人事制度不改革,不形chéng rén才成长的有效机制,中国企业的人才流失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在短短的人生中,谁不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呢?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最大的成绩就是为个人的成长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空间。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你努力,总是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国有体制下,这方面限制远远不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优秀人才也根本不能够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才干,而目前外资企业向他们招手,他们岂有不动心之理? 不过,这里也有一个误区。即人才向外企流动是人才流失吗?当然,如果从流出人才的国有单位来说,是一种人才流失,但是无论是人才本身,还是从整个社会来说,这并非是一种人才流失。因为,人才的流动不仅可以使人才者能够找到更有利于自己发挥自己才干、更好地成长的地方,本来在国有单位的人事制度他只能做一份工作,人才一流动后却能够做5份工作(以原来国有单位为基准),于己于社会都会有大利,而且流动到外企工作不也是在中国吗?外国企业在中国发展了,不仅他们可以获得利润,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就业。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就是越是外资企业多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经济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经济发展要快,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就是最为明显的例子,看看上千万的农村劳动力流向那里,你就能看到其对社会的影响与作用。还有,江苏的苏州与无锡,以往一直是无锡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苏州,但是近年来苏州一直大量地引进外资,大量地发展外向型经济,结果是不下几年就把无锡远远地抛在后面。这也就是说,人才流向外资企业并非是一种人才流失,只不过是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其产生的影响与效应可能会比在国有单位大。而且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个人才走了,只要人事机制好,新的人才又会成长起来。在一个世纪内,中国的人才资源永远是十分丰富的。 据说,政府为了防止所谓的人才流动,以国家安全为幌子,对一些他们认为的人才采取管制的办法。规定哪些人才不能流出。其实,这样做是一种愚不可及的办法。因为,任何人力资源与实物资源有一个十分不同的特点,就是人力资源永远只能依附在个人身上,如果个人不愿意,任何他人都是无法分享的,更谈不上对社会的贡献了。一个单位可以管制他的身躯不流动,但是该单位不能够管制如何来显示个人才干的特xìng。如果个人感觉到单位在压制自己,他个人的人力资源一定会关闭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就不再是人才了。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如此落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了几十年,为什么永远走不出自己的困境?问题就在于没有把个人的积极xìng调动起来,就在于个人的人力资源关闭了起来。现代社会信息通讯如此之发达、信息传播如此之快,而人力资源的流动xìng又如此之高,如果还试图以管制的方式来控制人才的流动,其结果只能把该单位的经济拖向死路,除此之外,绝无他途。可以说,以管制的方式来阻塞人才流动,在现代社会此路已经不通了。 至于人才流动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在大多数单位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这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假定。对于有些部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也不能够把所谓的人才进行完全管制,而是规定一定的期限,只要期限一过,这些人才同样应该让他们进入市场,让市场对他们进行选择。而像这样的单位应该先告诉人们,他们有此限制,以便让人们进行选择。 总之,入世后人才流动、人才竞争不是可避免的,政府只能顺势而为,决不应过多地管制,更不可以国家安全问题为由来阻止人才的流动。 (2002年2月) 第六部分 开放中的中国第87节 “入世”后中国开放会比预想要快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之成员。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入世”,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将为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提供重要的契机。事实上,尽管20多年来中国经济向市场化的方向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市场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谁也不可否认,中国经济仍然是由政府主导。政府不仅还在垄断着中国最为重要的资源与领域。如金融业、电信业、航空业、铁路等,而且国有企业战略xìng调整与退出都只是“听到楼梯声,不见人下来”,即既得利益集团都在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虽然在一个完全由政府主导的经济中非政府经济的强大与发展自然会弱化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与作用,但是这样做是要花十分昂贵的代价与成本的。贪污盛行、腐败泛滥、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等等都是这种代价的结果。试想,政府部门如果不是有那样无限的、没有约束的权力,那一个个被揭露出来的巨大的贪污腐败案能够成行吗?也正是因为以政府权力来主导社会经济,必然会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弱化民众努力的激励。笔者曾多次撰文指出,中国经济目前的最大障碍就在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主导,在于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参与,如果不能够改变现行的制度结构,国有企业改革是无法逾越政府这个障碍的。因此,中国“入世”最核心的方面就是政府要先“入世”,政府的行为应该先与国际惯例接轨。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签署协议之后,最大的变化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与“入世”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最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接二连三地有新政策出台,如公安部出台了放松出入境管理的政策,6个方面的规定全面松绑。这些新推出的政策基本上与国际惯例接轨,民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还有中国保监会宣布了中国“入世”之后详细的开放措施,明确了很多以往不明朗的政策界限,使得国内保险市场的发展轮廓一下子变得清晰可见了。黄金市场开放的正式启动,各种期货jiāo易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都表明了中国金融业开放已经迈出较大的步伐。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1年12月11日起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一系列的金融项目,更是让中国对外开放步伐迈出了一大步。可以说,在这种大趋势下,资本市场上的各种新政策、新开放措施还会逐渐地推出。一个改革开放、政策大变革的时代即将来临。 但是新的政策、新的改革开放措施的推出,这仅仅是中国“入世”的开始,是中国迈向国际经济体的第一步。中国“入世”最根本或最核心的问题是确立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的资源才能有效地运作。最近深圳卖地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这次深圳土地拍卖,从本意上说,深圳政府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香港大地产商投拍,事实上,深圳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推介工作。但是,凭实力,为什么面对着这样一次诱人的商机,香港的商人没有采取势在必得的态度,而是以观望而行呢?问题就在于尽管市场对他们是开放的,但其中市场的不规范、不确定xìng使得他们望而却步。面对着一个不规范、不确定、风险巨大的市场,任何一个精明的商人都是不会贸然进入的。这个事例也说明了,尽管按照“入世”承诺,中国政府会加速推出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来改革现行的经济体制,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所面临的风险仍然是不可低估的。 而确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在于加快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推出一系列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政策法规,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与整顿。有关方面已经宣布,仅仅是在法规方面就有2000多个条款需要进行调整,如果再加上地方xìng的法规、条例,甚至土政策,其要调整的东西会更多。如何清理这些法规、条例,并让其与国际惯例接轨应该是目前中国政府加快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工作了。 还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法制观念上应该有一个大转变,即我们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是管制民众,还是约束政府的权力。在中国的法制体系中,往往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而前者是“以法治国”,而不是“依法治国”。所谓的“以法治国”(rulebylaw),就是政府通过各种法令及制度来管制社会、来控制民众,这种法律古而有之。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就是主张用法来管制民众,但法却不能约束皇帝,不能约束统治者。而“依法治国”(ruleoflaw)则是用法律来约束政府,减少政府对民众生活的干预,政府制定公正合理的市场游戏规则来规范民众的行为,维护市场竞争。从而在制度上确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保持距离型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法治的第一个要义就是约束政府的权力,约束政府对民众生活的干预。 在中国的法制观念中,法律与法规只是如何来管制民众,如何来规范民众,而不是来保护民众。在中国现行的法制体制下,中国普通的老百姓面对“公共”的权力,它是没有可以与“公共权力”对抗的力量的。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建立有效的市场体制是不可能的。其法律最多也只能成为管制民众的工具。因此,中国政府应该借入世之东风,对中国的法制观念来一个大的改变,以便为市场体制确立坚实的基础。如果能够这样做,中国的改革开放会真正地迈上一个新台阶。 (2001年12月) 第六部分 开放中的中国第88节 “入世”后应加大政府改革力度 “入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究竟有多大?它是否会如人们想像的那样把中国经济带向世界?它是否会出现中国经济的第二次战略大转型?“入世”后,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最大的障碍在哪里?可以说,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中国终于“入世”,对中国人来说,自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因为,它表明,经过几百年的努力,中国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终于走向了世界、走向了现代文明。 可以说,“入世”后经济大转型,对经济各方面的冲击是在所难免的,不过,经过10多年的准备和经济发展,“入世”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多大的冲击,除了对政府管制太多的部门或行业会影响大一些之外,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应该是平缓的。因为20年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使不少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免疫力。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入世”后,政府所受到冲击应该会最大,如何加大中国政府的改革力度,应该是中国“入世”后最为实质xìng的内容。 在新制度经济看来,由于jiāo易费用的存在,市场、企业及政府都是人们可选择的资源配置的方式,政府也是配置社会资源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可能产生失灵。这些失灵的存在则是导致制度变迁的原因。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则强调政府的万能作用,政府作为一个“道德人”,它具有消灭剥削阶级、实现社会公平分配以及要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和义务,但是经济运作是否有效率则不是他们所关注的问题。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看来,政府的存在既是社会经济成长的关键,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是因为,政府可以看做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通过这种暴力的比较优势,政府不仅处于界定和执行产权的支配地位,而且拥有这些产权的“最终排他xìng”,以及使用暴力以控制社会资源的可能xìng。诺斯指出,以往有两种政府理论,政府合约论与政府掠夺论。前者把政府看成是合约执行的第三者,以此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或社会经济发展;后者把政府看成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人,它通过界定一套产权,使权力集团的收入最大化而无视它对社会整体财富的影响。对以往的历史研究表明,政府实际上具有一种垄断上述两项目标的能力。不过,由于竞争的限制和jiāo易费用的存在,导致经济持续增长的产权很少在历史中居于支配地位,而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的产权结构与降低jiāo易费用和促进经济成长的产权结构总是存在着冲突。其可能的结果是,由于jiāo易费用的存在,政府推动高效率的产权使统治者的税收降低,另一方面,基于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的需求,政府会倾向于实施产权垄断,而无意于建立一个自由竞争的产权环境。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政府的暴力潜能主要不是表现在“政府垄断”上,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并没有出自于jiāo易成本的考虑而让低效率产权体制长期存在,也无意于租金吸取最大化而强行维持既有的产权体制,但是正如政府干预市场往往导致市场运作紊乱一样,中国市场行为的“政府化”,即政府行为过度地对市场的干预,而导致市场处于被动xìng的生存状态。而且政府往往会以观念上合法xìng的最大化而导致政府活动在中国市场的运作上的权力泛化。 首先,从国有经济来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改革的重点难点,政府采取了“财政拨款,到银行贷款,再到股市募集资金”等方式,千方百计为国企改革大开绿灯,但其结果是乏善足陈。“入世”后,国有企业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因为,问题就在于政府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愿收缩国有经济的布局。而大量的国有经济存在就意味着政府直接管理与直接参与活动的必要xìng,而过宽、过长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8 章 国有经济的运作战线的存在,也就意味着过宽过广的政府直接管理存在的必要xìng。这样,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一系列管制、干预也就自然而生。如果一个国家经济的70%,或者70%以上都是国有经济和准国有经济的话,人们怎能期望政府把他的管理从直接管理变成间接管理,让它在职能上实现根本的转变呢?因此,只要大量的国有企业的存在,要让政府转变其职能是不可能的。“入世”后,面对着大量的国有企业,面对着市场的国有xìng质(如国有股市、国有银行),政府将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如何走出其困境,除了加大改革的力度之外,别无他途。 在政府的管制下,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无法形成,使得整个人事制度无法适应“入世”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大量的国有企业的存在,政府自然会按自己的意愿安排它所认可的人来管理其企业,而不是从人才市场来选拔。这样的国有企业的主事者仅是会对任命他的主管机关负责,而不管整个企业运作绩效如何。目前中国的很多国有企业,连工会主席都要我们的政府来任命。如果说一个企业的董事长为法人代表的话,他连自己的总经理、副总经理都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选拔,他需要接受一个任命的总经理,副总经理,甚至工会主席的话,那么他是无法来承担国有企业的经营责任的。他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运作企业,也就不会心甘情愿地来承担企业运作责任了。另一方面,政府对人事制度的主导,使得它所掌握的人才无法按照市场法则来流动。这必然使得大量的人力资本白白浪费,使得许多个人巨大的潜能不能发挥。“入世”后,如果政府这种职能不能转变,不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凭什么可以与国外企业竞争呢? 还有,尽管中国经济改革已有20多年,市场经济的观念早已家喻户晓。但是,我们仍然不可低估计划经济的负向影响,不可否认,计划经济观念的遗dú仍然在不少人头脑里根深蒂固,加上既得利益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政府或权势者往往会借助某种合法xìng外衣对经济生活横加干预。目前,政府对股市的干预、对银行业的垄断、对不少利润高行业的独占,哪个领域、哪个部门,何处不见到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yīn影。政府不仅是市场经济的裁判,也是市场经济的球员。政府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是游戏规则的行为人。在这种情况下,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府还能不制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法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公平原则如何存在,市场秩序如何来建立。例如,中国证券市场,政府既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又是证券市场的监管者。这些年来,政府总是出台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政策与法规,如如何使得国有企业能够在股市上圈钱。由此而造成了中国股市运作的困难重重。如股权结构的分割、国有企业支配证券市场、股价指数变化由政府来cāo纵。这些都是政府干预市场所累积的结果。 “入世”后,政府要实施所签署协议的承诺,就得全面逐渐地放开政府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管制,就得对政府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职能给予重新的定位。“入世”后,政府仍然会利用自己制定市场规则的便利,制定一些技术xìng的条款来减少外来经济对自己的冲击,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是这样不仅会伤害整个社会经济,而且可能伤害政府本身,因为,在市场条件下,经济运作无效率最终会被有效率的经济运作所取代。 因此,“入世”后,政府应该借助这股东风对政府职能、政府机构、政府的运作管理方式、政府人事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大改革、大调整,明确地界定政府可为与不可为之界限。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的扩展市场理论,一个有效的政府,它所要做的仅是如何清楚界定和保护产权、如何保证jiāo易合约的有效实施及保护个人财富不被掠夺。换言之,政府能够做的仅是如何制定市场的游戏规则,如何保证市场的游戏规则有效实施,建立有效的市场秩序。除此之外,政府能够做的事情不会更多。 目前,中国政府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参与经济生活,干预经济生活。这样,不仅为寻租、设租大开方便之门,为贪污腐败提供种种便利的条件,而且也使相关的经济部门一直处于低效率状态下运作。“入世”后,如果这种状态不改变,这些低效率的部门或行业必然会被具有竞争力的外国企业所取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入世”后政府应该加大改革的力度,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政府职能错位的状况。 (2001年11月) 第六部分 开放中的中国第89节 借中国“入世”,促港旅游上新台阶 中国为配合加入世贸组织,政府对中国居民出入境管理进行了大的改革,其中包括从2001年12月1日起放宽短期到港的商务和旅游限制、取消签证限额,并会设立绿卡制度给予外籍管理及科技人才居留权。在新措施中有两项内容直接惠及香港,一是从2001年12月1日起内地将取消港澳旅游名额限制;二是放宽赴港澳商务签注有效期,最长可达3年。新措施一公布,港澳各界对此表示十分欢迎,认为新措施势必促进港澳旅游业的发展,带旺港澳两地消费市场。 可以说,中国一“入世”,中央政府对中国居民出入境管理迅速出台重大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对港澳地区而发。这完全是三地共为一个国家的优势。很简单,在中国传统的大家庭里,尽管兄弟之间分了家,兄弟之间的经济各自独立,但是在与外面jiāo往时,无论如何都是会以自己家庭利益为优先。因为,家庭中任何成员遇到困难时,也是家庭里成员先伸出亲情之手。中国这种宗亲关系尽管十分传统,但最符合经济原则。笔者曾多次撰文指出,内地、香港及澳门,已经是捆在一条船上的一家人,有困难会互相照应,有利益也大家一起来分享。因此,港澳两地的政府今后应该多与中央政府沟通,这样许多事情可迎刃而解。 现在,既然港澳已经向内地游客放开了,那么港澳以什么来迎接内地游客呢?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看看内地最近所发生的事情,港人就应知晓内地民众的旅游需求如何了。近一二年来,内地每逢一次公众长假,旅游都会红红火火,都有1亿多人次外出旅游。事实上,内地的不少民众基本上富裕了,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与金钱出外旅游。试想,近年来国内居民的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目前已达到7万多亿元了,而且这种趋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阻挡的。民众从中分出一点资源来享受生活早已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笔者曾撰文指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景观,香港有与内地天壤之别的景致。当内地民众一踏上香港的土地,面对着这位有些像维纳斯的南国佳人,既可幻想她昔日的憨笑丰肌,也可直观她现代的妩媚娇艳。俯视维多利亚海湾,那绿得比翡翠还要明洁澄莹的迷茫沧波;仰望海面的上空,点点飞鸥打破了宇宙间的清寂,人的遐思也随之伸向那无边的苍穹。远眺海水环绕的青山绿水,那蜿蜒的小路,浓荫夹道,杂花迎人;那山间的清澈小溪,流瀑飞湍;那山鸟的清歌,婉转宜人!香港的自然美景,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永远伫立在南国的天边。 而当你置身于香港岛北岸从柴湾到坚尼地城的绵延10多公里的摩天大厦之间时,你会看到人类巧夺天工,主宰着自然,化粗糙为精巧,化平淡为辉煌的神奇,她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南国的天边放shè出异常的光芒。你置身于其中,只见遮天蔽日的摩天大楼,高低错落,险峻万状。它们组成了被号称为“比欧洲更欧洲”的东方亚洲的“钢铁森林”,把现代文明的精华淋漓尽致地聚集于其身。特别是夜幕降临之后,那披挂着姹紫嫣红的、如恒河星数一样多的灿烂华灯,簇拥着、伸展着、闪耀着,像是千千万万晶莹剔透的神话巨灵;在那chā入天际、令人眼花目眩的玻璃墙体上闪烁着各种各样的色彩斑斓的霓虹灯彩画,把整个海岛照得通亮,让你分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她也像一片星光灿烂的银海,在夜色的掩映下,尽显现代物质文明的雍容与富有。 还有,香港的独到之处,在于她特有的制度安排,在于她特殊的文化底蕴。否则,为何全球市场高达数千亿美元资本财富会汇聚到此?为何全球之内仁人才俊会趋之若鹜、络绎而来?为何香港的葵涌集装箱码头吞吐量会是世界之最?为何香港大屿山的新机场会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香港能保持“东方之珠”的诱惑力,其气势、其规模、其效率,是香港市场制度安排的特色。 怪不得,连续多年美国传统基金会对世界市场经济自由度评估,香港都会列为榜首。香港通过市场价格来配置经济资源就比欧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有效率吗?或者说香港的法律体系就一定比欧美发达的法律制度更健全吗?或者说香港的企业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就要比他国高人一筹吗?等等。其实,论自由的市场制度可能逊色于美国,论法律制度亦不及英国,论企业创新更不及硅谷,以笔者几年来在香港生活的耳闻目睹,香港的最大优势在于市场供求背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也正是这种制度安排、人文景观推动着整个香港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可以说,香港以她独特的文化,不仅造就了香港的繁荣,民众的富足,而且惠及整个世界,特别是中国内地。你只要走入内地许多大学校园,哪里不留下香港人的英名,什么“邵逸夫楼”、“霍英东楼”、“李嘉诚图书馆”等等遍布全国;再看看,全国各种各样的大型奖励基金、资助项目多为香港人所捐赠。还有,香港的法律制度、香港民众的行为的自由空间、香港民众表达自己意见的便利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内地即使在20年后也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而这些正是香港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人文景观,永远不可小视。而这种人文景观,并非是内地民众观之后过往烟云,而是所闻、所见、所触的体验。如果港人能够把这些人文景观发扬光大,不仅可以永葆香港诱人的魅力,而且也可让国内民众把这些精神带回到内地,从而推动内地经济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港人就应该以开放平等、尊重爱护的心态来迎接内地民众来港旅游! (2001年11月) 第六部分 开放中的中国第90节 “入世”后如何打造中国传媒产业链 按照国有惯例,传媒业应该包括新闻出版业、影视业、网络业、演出娱乐业及音像发行业等。可以说,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中国的传媒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各种媒体自己的规模。光从广告市场来看,1990年各类广告的营业额仅25亿元,到1999年,中国的广告营业额已达到了622亿元,增长了近25倍;2000年,更高达820亿元。而新闻出版业的情况更是少有的繁荣。国内文化传媒业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能够获得如此丰厚的利润。一方面在于人民群众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政府对此行业严厉管制,使得其他企业无法自由进入。在政府的完全控制下,要想进入中国传媒业是不可能的。在政府对传媒业的完全垄断下,传媒业成了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如果谁能进入传媒业,自然能够从中分得一杯羹。也怪不得世界不少大的传媒集团与企业对此觊觎之久,它们随时想找机会进入中国的传媒业。 “入世”后,尽管中国政府会由于政治及意识形态等种种理由不愿对此行业放开,或者是采取一些技术xìng的条款限制他人进入,减缓中国传媒业开放的速度。但是无论是从所签订的WTO协议条款来说,还是从进入WTO后中国整个经济运作规则将大变革来说,政府仍然想维持既有的垄断地位是不可能了。“入世”后,中国传媒业一定会受到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冲击。只有对中国的传媒业进行大的改革与调整,才是其顺利发展的出路。 那么,面对着中国“入世”对传媒业的冲击,中国传媒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何种途径才是国内传媒业发展之路?中国传媒业大改革,政府改革要先行。即如何以市场运作之法则,还传媒业的市场化。因为,以往中国的传媒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公用事业单位,而仅是政府宣传之工具,政治理念、政治任务、意识形态之工具。一切只能按照政府指令而为。既不考虑传媒运作之利润,也不考虑传媒之功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有传媒,而没有传媒业。 改革开放后,受单位利益最大化的激励,传媒业向市场化迈出了小小的一步。在政府的严格管制下,开始出现了行业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各媒体单位试图借国内市场的开放之机打破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的地域限制,进行跨行业、跨地域和跨媒体经营与运作;另一方面,外国资本开始有条件地进入各媒体经营领域。例如,目前,中国电视传媒市场在技术层面上与外资开始有所接触,AOL时代华纳、世界排名第二的传媒娱乐集团——美国维亚康母和澳大利亚传媒巨头——新闻集团都看好中国市场。而作为全球第三大传媒集团的德国传媒巨鳄贝塔斯曼早已在6年前就悄然进入中国,并拥有了中国最大的图书俱乐部。但是中国媒体产业化则是仅仅开始。特别是中国传媒产业链不齐全,它将面对着“入世”带来的巨大冲击。 因为,作为一种成熟的媒体来说,其不仅是一种产业,而且已经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9 章 了一条健全的媒体产业链。它包括广告公司(客户代理公司、媒体购买公司、媒体销售公司)、发行公司、发行监测机构、收视收听监测公司、广告检测公司、节目制作公司和其他配套服务商。而完整的媒体产业链可以利用媒体的专业服务公司来评估媒体投资价值,完成所投资媒体自身和广告空间的销售。在媒体产业链的诸多环节中会有许多投资缝隙甚至空间,可以使媒体投资人在获得投资服务的同时获得了新的投资机会。但由于中国媒体以往一直处于政府高度管制下,根本就没有把媒体作为产业来经营。即使到目前,媒体产业链也仅仅是开始。如果中国的传媒业不在这方面下功夫,就不可能很好地应对“入世”后的冲击。 而且,“入世”后,传媒产业的经营格局的变化将带来媒体整体格局的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媒的价值取向将会发生根本的改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将成为国内传媒的首要目标。传媒产业的产品是信息与娱乐,它是通过采编、加工和传输行为向大众或特定的传媒消费者——广告主提供信息服务的众多的传媒个体所构成的集合体。近几年来,随国内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已使传媒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媒业开始由以往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入世”后,已经处于一定开放状态下的中国大多数传媒已经走向理xìng的市场化运作,原来那种以政府为主导的经营模式开始向以市场为主导的经营模式转变。 但是目前中国传媒市场上的有效的市场秩序及有效的运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所面对的制度缺陷十分严重。如建制混乱、不成体系、低水平发展、缺乏系统xìng、组织xìng以及严密的运作规则。这对整个中国传媒市场的发展、经营模式的转变等都构成了严重的制约。这也意味着中国的传媒业投入多、成本高而产出低,整个传媒的运作处于资源配置低效或无效的状态下。这与国外的传媒业相比,自然会失去应该的竞争力。 还有,信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媒方式的演变使互联网很可能在未来5年成为与广播、电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占统治地位的主流媒体。因为,“入世”后将降低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一旦“入世”(5年后),信息技术的关税为零,许多信息技术设备更加便宜,更多的人具备了购买力,网络信息渠道将会分流传统受众,这将对传媒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要做到这一点,建立有效的传媒产业链势在必行。 总之,由于中国传媒仅仅是一种媒体,而不是一种产业,这就使得传媒产业链无法建立起来,即使建立,传媒产业链也仅是开始。因此,传媒业应该借中国“入世”的契机,加大改革的步伐,加大放开政府管制的力度。 (2001年11月) 第六部分 开放中的中国第91节 脆弱xìng:经济全球化的再反思 2002年世界经济讲坛年会即将在1月31日到2月4日在纽约召开。“脆弱xìng”是会议主题词,也是这次论坛讨论的主题。正如该论坛网站的首页词指出的那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世人目前所关注的发达国家和大型跨国企业的脆弱xìng,而不去考虑发展中国家和在跨国公司yīn影下挣扎的小企业。今天脆弱xìng的真正解决方案在于减少国际间的不平等和贫穷国家的脆弱xìng。消除贫穷和发展中国家的脆弱xìng必须作为全球公众的利益加以追求。否则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脆弱,全球化的冲突会更多及更激烈。因此,如何驾驭世界的脆弱xìng应该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诚然,上个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之风如春风沐浴着世界各个角落,大多数人也在这春风沐浴中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不少地方的经济成长也日新月异。看看中国,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哪一点不是在飞速地成长呢?个人的知识水平、经济条件、生活质量等都是在短短的时间内有了一个巨大飞跃。而中国是这样,其他国家的不少民众同样也会如此。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与成果谁也不可低估。 但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美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怖袭击,IT产业泡沫的破灭导致世界异常的波动。更为严重的是全球经济好像处在一片满目疮痍之中:美国经济连续下滑,欧洲经济不景气,多年处于沉寂之中;日本经济则10年无起色,越是改革越是与要解决的问题相去甚远。加上阿根廷的经济危机、亚洲经济难以复苏、美国安然事件的bào发,这些都表明世界经济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这也让人们忽然看到,原来以为非常完美的一个体系,现在则十分脆弱。原来十分强大的美国,现在也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由此,发达国家与跨国公司也凸现出不堪一击的脆弱xìng。 而更为严重的是,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促使了各种资源大规模地快速在世界各地流动。尽管这种流动并非为那种极端观点所云的是资本主义大掠夺,但是所导致的负面影响怎么也不可低估。比如,在非洲大陆,最近20年来其经济条件基本上没有多少改善,有15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在这个期间绝对值还出现了下降。前东欧各国经济不断跌入谷底、1997年后亚洲各国经济增长的迅速放缓、拉美国家经济危机不断bào发都是在这10年间所发生的事情。但是,也正是在这10年间,发达国家的经济是增长最快的时期,特别是美国连续多年GDP增长保持在5%以上,世界大量的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了美国。 再看看刚刚恢复平静的阿富汗,几十年的战争把整个国家的民众完全推向了水深火热的煎熬之中。那苦难中的民众、那完全被剥夺生活自由的fù女、那在冰冷的难民营中丧失受教育权利的、骨瘦如柴的儿童——是谁把他们推向苦难生活的深渊?又有谁能够体恤到他们生活的脆弱xìng。即使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中国贫困地区的民众、生活在农村广大地区的农民,经济全球化的春风也很少吹暖他们现有的生活。他们年复一年地辛苦劳作,所分享的成果是如此之少(中国农民年收入为2000元),而且还要为各种苛捐杂税所掠夺。也就是在前不久的陕西农村,一个人xìng泯灭的歹徒就因为几千元钱把自己邻居一家几口都杀了。就是那一点点钱,就有人不惜冒生命之风险。这也显示了农村生活之贫困及民众生存的脆弱xìng。 可以说,经济全球化真正的脆弱xìng在于那些发展中的国家、那些贫穷的国家。因为发达国家凭着它们市场力的优势让整个世界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它们那里。仅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在美国市场十分畅销的巴比娃娃,在美国市场售价是20美元,但在生产加工这些娃娃的中国工厂,工人所能获得的工资收入不足1美元,而其余的19美元都由流转中的各中介人所获得。也就是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产品的财富分配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分享的成果微乎其微。也正是这种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使得发达国家越来越富,而发展中国家贫困积弱越来越严重。这可能就是美国“9·11”事件最为深刻的经济根源。 几年来,对于经济全球化给贫困国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脆弱xìng,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进行反思与抗争。从西雅图到热那亚的抗议活动清楚地表明了一个不争之事实。如此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表明已经有人领悟到发展中国家脆弱xìng的真实原因。这些抗议者为什么会不远万里去那里表示对经济全球化的不满,就在他们后面有成千上万的同情者。 美国“9·11”事件把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推向了极端,全球化使恐怖主义跨国活动更为便利,同时也把人们对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思考引向一个新误区,即反恐怖主义的全球化。但是人们就不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严重的恐怖主义?为什么那些恐怖主义者于生命而不顾做出那种人们无法想像的极端行为?为什么发达国家及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常常会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顾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经济不安全及脆弱xìng,等等。这些问题该是人们对全经济全球化问题再思考的时刻了。但愿这将成为即将在纽约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关注发展中国家广大民众贫穷及脆弱xìng的开始! (2002年1月) 第六部分 开放中的中国第92节 美国经济走出困境路还长 近段时间以来,美国经济、美元及美国股市的变化实在出人意外。先是首季GDP增长喜人,使得美国经济一下就好像走出了2001衰退的yīn影,加上布什总统率领主管经济的内阁成员全力“唱好”美国经济,当时社会对美国经济的预测更是增添了几分乐观。但是,天有不测之风云,先是美元贬值,并且一贬再贬,随之安然公司事件发生后,世界通讯、施乐、世代华纳等公司欺诈造假事件接二连三地bào发出来,使得美国股市暴跌,投资者信心大为丧失。当时,人们不理解投资者为什么不理会美国经济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的事实而大量抛售股票?不理解以往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的股票走向与宏观经济基本相脱节的现象为什么现在则屡见不鲜?为什么走出衰退的美国经济又进入了谷底?其实,美国经济并非如布什政府所认为的那样好,而且近期公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股市下跌明显、企业违规继续大面积显现、2002年第二季度经济预期远低于上季、失业率继续高企、贸易逆差继续加大、财政赤字重蹈覆辙等等,都凸现出美国经济的困难xìng。而且这种困难并非是一日生成的,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同样,这些困难要想一日解决也是不可能的。 人们曾记得否,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半期,美国股市三大指数一而再再而三地狂飙,股票市盈率突破了再突破,即使有明智的经济学家早已指出美国股市发展到了“非理xìng亢奋”,呼吁美国的股市价格太高、美元太强及注入美国的资本太多,这样容易导致系统xìng风险,但是股市的现实却一再把他们弄得灰头土脸,三大股指同样还是狂升不误,特别是纳斯达克指数更是狂飙不已。在那段时间里,股指攀升是投资者始料不及的,美国股市的现实早已超过了投资者的想像。面对着这样一种股市狂热,不少多头的股票分析员更是火上浇油,不时改变对股市的预测,最后道指预测莫名其妙地由36万点、4万点上升到了10万点。在这样的日子里,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上市公司,无论是证券公司还是投资银行,无论是中介机构还是监管部门,整个股市完全处于非理xìng的狂热之中,而理智者则成了真正的“蠢材”。可以说,也正是这种股市的狂热给后来美国经济发展带来无穷的隐患。 当美国的IT产业泡沫破灭时,美国股市吹大的泡沫也就开始戳穿了。先是纳斯达克股指高台跳水,从2000年5月开始,在一年多的时间,纳斯达克股指就跌去了3/4。随着美国经济衰退的出现、“9·11”事件发生、安然等事件bào发,美国股市已经熊气漫天了。其实,美国10多年来的股市一直是一个吹大的泡沫,为了迎合这种吹起的泡沫,美国人不仅高估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而且更大程度上夸大了公司利润的增长速度。根据克鲁格曼的研究,CISICO公司在1998年实际有49亿美元亏损,但是通过创造xìng记账方法,亏损变成了13亿多美元的利润。从最近所披露出来的事件表明,不少公司为了夸大公司利润其手法无所不用其极。然后经济分析师们把这两方面虚夸的增长归结为知识经济或IT革命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让人们对经济增长的前景盲目乐观。事实上,不仅前10年美国经济的繁荣有不少泡沫,而且造成这种繁荣的条件目前已经正在逐渐消失,甚至于正在转化为不利条件。 20世纪90年代美国长达10年的经济繁荣最有利的条件有3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为龙头的技术创新。无论是计算机、互联网,还是现代通讯,其技术创新给美国带来超额的创新垄断利润。但是,技术创新不仅具有周期xìng,而且知识传播、技术扩散的速度极快,其他国家完全能够借助后发优势迅速赶上,因此,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垄断利润不可能长期存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其他国家这些产业迅速发展之时,美国在该领域中技术创新的优势也就自然减弱了。目前,美国技术创新已经处于落潮期,其获得超额垄断利润也早已减少。二是在同一时期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美国,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和科索沃战争之后,更是使大量的外资涌入美国。到2001年,外国资本仍然拥有美国40%以上的国库券、25%以上的公司债券、15%以上的股票。但是网络泡沫的破灭、“9·11”事件的发生、大公司欺诈行为的披露、美元的下跌,严重打击了外国投资者对美国市场的信心,不少外国资金已经开始流出美国。三是海湾战争胜利给美国带了廉价的石油,但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9·11”事件就是这种种子的萌发。可以说,“9·11”事件不仅严重影响着美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而且改变了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尽管频繁的反恐战争可以增加政府军费支出,短期内刺激美国经济增长,但长期的战争一定会削弱美国的国力,增加政府的负担,最后导致全盘皆输的结局。 还有,信息产业的革命也让美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战之后,企业中的“经理革命”让公司中的高层管理者成了公司的主宰,资本所有者的地位与权力下降。而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知识经济”则把知识所有者的地位和报酬提高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40 章 了无可复加的地步,而资本所有者的地位与权力进一步弱化。在这样的企业治理结构里,由于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高层管理者蔑视资本所有者,用虚假信息欺诈投资者自然就不可避免了。如果资本与资本所有者得不到善待,他们必将进行报复。大量的资本也就自然会流出美国。近期暴露出来的丑闻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这种治理结构下种下的祸根,至于这种祸根到底有多么严重,现在人们是无法预料的,而且随着新的企业改革法案的实施,所披露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更为严重。 可以说,尽管美国一些表面上的经济数据好转容易,但是这些根本xìng的问题是很难化解的,因此,美国经济要重新踏上繁荣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2年8月) 第六部分 开放中的中国第93节 哥lún比亚号:人类文明的丰碑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lún比亚号宇宙飞船结束“科学研究之旅”后,于返航时坠毁了。当人们第一时间读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无不为之感到深深的悲痛,无不对那7位罹难的大无畏的勇士表示敬意和哀悼。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正如美国总统布什在演讲中引述以赛亚的话说的那样:“抬起你的眼睛望着天空,谁创造了那一切?谁创造了那一颗挨一颗的星星,每个都有它的名字,因为它伟大的力量,它们无法缺少。”哥lún比亚号宇宙飞船上的七勇士,就像无限宇宙中的星星一样,用他们的血ròu身躯、用他们大无畏的勇气、用他们与世长存的精神筑起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文明的星座。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无数个这样的大无畏的勇士浴血奋斗、前仆后继、奋勇向前的历史。因此,面对着撕心裂肺般痛苦的宇航员的亲人们,面临着遭遇哥lún比亚号惨剧的美国人民,面对着人类探索太空的巨大灾难,我们不仅应对他们肃然起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们的意志,不断地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 对于人类来说,无论是宇宙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及人的生命本身,人的智xìng永远处于无知、不确定xìng及风险的状态下,即使是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也是如此。从人类发shè第一枚火箭冲破地球引力的滞碍而冲向太空,到加加林首次完chéng rén类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人类第一大步”,再到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登陆,人类为此做出了艰辛的努力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特别昂贵的生命损失。即使在人类看来这些成就是如此辉煌,但是与无边无际的宇宙来说,人类对太空的认识仍然是那样的无知与无助。人类在太空的每一个行为又都是那样的不确定,面临着那样巨大的风险。宇航员们的行为之所以那样让人肃然起敬,不仅在于增加了人们对宇宙的了解,不仅在于丰富了人类的太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忘我牺牲精神,那种为了人类之福祉而愿冒巨大风险的勇气。也正是这种精神改写着人类的历史,创造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而现代经济学那种个人行为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在此也黯然失色了。 从人类走过的历程来看,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同样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我们的现代文明就是无数的前人用自己的生命建筑起来的。如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对哺rǔ动物的研究,哥白尼新宇宙学说的建立,维萨里创立人体解剖学都遭遇到异端宗教的迫害。文艺复兴时代布鲁诺因不畏教会强权而被活活地烧死等,从古到今无不如此。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也是一样,人类同样面临着那样多的无知与巨大的风险。2002年美国《时代》杂志一年一度的风云人物,是3个中年白人女xìng(罗利女士、沃特金斯女士、库珀女士)。她们之所以能够击败名气如日中天的美国总统布什、臭名昭著的恐怖主义头子奥萨马,就在于她们冒着极大的个人风险,不畏强权而为社会伸张正义。虽然她们都是无名小辈,却不畏强权揭露那些弄虚作假和掠夺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劣行,为弱势民众利益抗争,也正是她们的这一个小小的行为,披露出美国大企业的账目丑闻而掀起了美国股市监管制度翻天覆地的大变革,促进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大变化。与哥lún比亚号的勇士相比,这种精神不也同样是令人肃然起敬吗?她们同样也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可以说,无论是哥lún比亚号的宇航员,还是3个白人女xìng,他们之所以为英雄,就在于他们在面临风险、面临生命危险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在于他们改写了人类的历史,在于他们创造了人类社会的文明。正是从这意义上说,就是这样无数个英雄人物创造了人类文明的一切!就是这种精神鼓舞与引导人们更多地不懈地努力与奋斗! (2003年2月) 小说下载尽在 http://www.biqugedu.com---【枫琳轩】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访问小说分享者(淡于秋)的书库,阅读更多TA分享的书籍! 地址:http://www.biqugedu.com/u?id=25685 也可以百度搜索或者访问www.biqugedu.com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