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第 1 章 ------------------------------------------------------- 本书由www.biqugedu.com【执笔描素颜】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夏孜然】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不都是孩子的错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 “现在的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只知道享受,不知道感恩;只知道让别人为他着想,不知道该为他人着想;只知道爱他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爱父母也是应该的。” ——现代教育报《我们的下一代最缺什么》 读完上面一段文字,让人觉得今天的孩子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甚至不可救yào了,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们的眼里就是一群危险分子,急需我们这些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的成年人去拯救。于是家长们困惑:“这些孩子都怎么了?”老师们叹息:“孩子越来越难管,老师越来越难当了!”教育专家们呼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而作为从教近30年,和成千上万学生、家长打了大半辈子jiāo道的老师,我却要发自肺腑地大声疾呼:这不都是孩子的错!唯物史观不是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吗?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今天的社会环境对孩子们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和想象,而作为社会大环境的细胞——家庭,更直接一点说——父母,对孩子们成长中的缺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 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 父母和家长还有区别吗?有,这是我在多年教育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的。 我的一个学生,父母在国外,对孩子只在经济上保障供给,其他一切都由姨妈和姨夫负责,显然在承担家长责任的是她姨妈,而非父母。 我的另一个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在监狱服刑,他的一切由姥爷管理。显然,姥爷是他的家长。 在北京火烧蓝极速网吧,造成24人死亡的犯罪少年,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任孩子在社会闯dàng,显然他有父母而无家长。 从一个个真实的个案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只是生育了子女的人,只体现了与子女的血缘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动物也是有父母的。而家长则要承担养育、监护、教育的责任。做父母易,做家长难,做个好家长更难,能够在孩子青春期时做个合格的家长那可就是孩子的福气了。 谁不想做个好家长啊?好家长有可cāo作xìng的标准吗?——这是许多父母给我提出的问题。要说标准,确实没有一个权威xìng的统一标准,但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按自己的经验把它大概划分了一下,不一定很科学,请您阅读下面的表格,看看能否对号入座: 我说了,我的这个评价标准不一定科学,也不一定准确,但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十分真切地感受到孩子有一个理智的、善解人意的、多少懂点儿教育的家长该有多么的幸运。中国一直流传着一个“爱子杀子”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百般疼爱,娇生惯养,在这位母亲的庇护下,孩子最初的不良习惯发展为不良习气,再从恶习发展到恶行乃至犯罪。在临刑之时,即将失去生命的儿子对母亲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再吃妈妈一口nǎi。”就在母亲再一次献出“爱心”之际,儿子却残忍地咬掉了母亲的rǔ头,表达了对母亲“养不教”的愤恨。我无从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假,只是想说明父母对孩子的爱代替不了正确的教育,而正确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如果说做父母是一种幸福,那么做家长就是一种责任。每一个孩子都会走进青春期,做青春期孩子的合格家长就是一门学问了。 不都是孩子的错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 二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 我不是教育专家,只是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与学生朝夕相处了近30年的普通老师,可就是这“第一线”,这“30年”,不仅使我有了桃李满天下的收获,更主要的是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理念,如: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师生间的理解需要一个“时间差”,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等等。或许有的观点早已有专家提出,并不一定都是我个人的独家视角,但却是我在常年与学生的接触中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悟出来的,至少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一次次的论证。 下面就“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说说我的体会和认识过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似乎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观点。孩子从出生到走进中学,进入青春期前的这漫长的大约12年时间里,父母影响和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悲的是许多人为人父、为人母之后,似乎也承担起了抚养、教育的义务:用进口nǎi粉,选择高级幼儿园,陪着孩子学英语、学钢琴、学书法、学绘画,直至选择优质小学、高价中学……但往往事与愿违,用一位困惑中的母亲的话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啊,能做的我都做了,他怎么就不能给我争口气呢?”殊不知他们的失败往往就在于没有很好地完成“第一任老师”的角色,能做的做了,该做的却没做或者做得不好。 学校、老师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教育。 家庭、父母给予孩子的首先是影响——因此称“第一任教师”。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这里面包含了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注意到这样一种生理现象:孩子在遗传父母亲的一些特点(尤其是缺陷)时,往往会更加突现该特点。我从我的众多学生身上取得了不少的例证:妈妈大眼睛,女儿的眼睛更大,更漂亮;父亲的脸偏长,儿子的脸更长;父母有一人嘴有点儿前凸,孩子凸得更厉害……我不懂遗传学,不知我的这种感觉有没有依据或者普遍xìng,但是父母在xìng格、品质乃至行为习惯上对孩子的遗传或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王海洋,我高中带了三年的学生,现在北京大学读大三。他是北京市“希望之星”十佳中学生,高中期间入党,曾代表北京市高中生出访日本,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家长说起来总会归功于我对他的教育与培养,其实不然,我认为王海洋健康成长的最大功臣是他的爸爸妈妈。在他身上你能看到他军人父亲的刚毅、正直,医生母亲的理智、细腻。这里面有遗传因素,更有父母亲的影响和教育。王海洋在接受《今日父母》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过:“如果把我比作父母种植的树,那么从一开始他们就是善加引导而不是粗暴修剪的,这使我获得了宝贵的个xìng。”王海洋的幸运就在于“第一任老师”的言传身教帮助他奠定了成长的坚实基础。下面附上王海洋自己写的一篇“家庭教育感悟”——《我的父母是园丁》,家长们可能会从中悟出点什么。 我的父母是园丁 ——家庭教育感悟 北京大学 王海洋 借用一个很普通的比喻,人们常常把子女的培养比作培育一棵树,父母就是园丁。那么,我就是父母共同培育的一棵树,从我的母亲那里,我学到了理解、宽容和关怀他人;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刚毅、灵活和坚持不懈。 我和母亲的沟通一直很畅通,长久以来,我心里有高兴或是不愉快的事情都愿意和母亲讲。通常在我讲述的过程中,母亲都会耐心而认真地听我讲完而不中途打断,并尽量以建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我的母亲曾经对我说,她每次在处理我的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提醒自己把心态放在“我”的位置上思考一下,然后再决定采取怎样的处理方式,也就是“换位思考”。这样,她就能理解我,并且在教育的过程中总是能够恰到好处。我觉得父母在教育孩子前要反复思考如何巧妙地把握处理的“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似乎很多父母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使用过于尖刻严厉的词语,把教育变成了教训。而一般处于逆反时期的孩子自尊心受到刺激后都很难接受过于严厉的批评,口服而心不服,就会采取拒绝沟通的方式对抗父母(我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我喜欢和父母间融洽的关系,很少有沟通的障碍和代沟。很多孩子有事情不愿意和父母讲,原因是他们曾经有过和父母谈话但是不被父母理解反而受到批评或指责的经历,同时,很多父母没有足够耐心坐下来认真倾听自己孩子的讲述或是等他们把话讲完。父母们总是主观地以chéng rén的标准判断着孩子们行为的对错,而忽视孩子世界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并且他们仍在成长过程中这个事实。 我父亲从军三十年了,长期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果断的作风,说话做事干脆利落。我在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男人要刚毅果敢。在家里,我和父亲的关系可以比喻为“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亲密而融洽,生活中喜欢彼此间开开玩笑。父亲平时不怎么管我的琐事,但却在无时无刻地关注着我,他总是在恰当时刻以意向明确的有效行动来指出我的不足。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在学习上比较松懈,成绩下滑,父亲在没有告诉我之前主动来到学校向老师了解我的情况,而回到家里却对此事一笔带过——这在心理上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和足够的压力,提醒我不敢放松学习。父亲在平时总是行动多于言语,但是他每次表达的意见却是我从不敢轻视的。 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我小时候有很长时间没有呆在父母身边,后来也几次迁移,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过。相比同龄人有丰富一些的经历,加上父母的刻意锻炼,也让我有比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我的身上充分地体现着父母xìng格的影子,这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他们刻意培养的结果。 首先,相比于知识的学习,他们对我道德的要求更高。父母都出身在传统的家庭,正直是他们看重的品质,他们对我生活中行为是否恰当更加关注,从不放松,远超过了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其次,我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尽量给我创造宽松的环境,很少采取严厉方式。 我的父母不像这个时代很多的父母那样喜欢把一堆遥不可及的希望和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从不过高地期待我未来取得怎样的成就,他们只是希望我这辈子过得心情愉快幸福就好。他们尽力给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给我足够的空间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让我自主地去体验生活。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绝不两人同时批评孩子,也绝不一个人批评一个人偏护。他们认为,两人同时批评孩子所造成的高压家庭氛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心态,所以每当他们需要批评我的时候,只是一个人出面,同时,他们认为很多失败的家庭教育在于很多父母本身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就有分歧,一方批评而另一方偏护,这样不利于达到教育的目的。 正是由于父母自身对我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中的理解宽松,使我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在高一参加中学生代表团访日期间,我是年龄最小的,却承担了许多组织和管理工作。大三时,我利用假期先是和同学们一起到内蒙古进行考察实习。活动结束后,我只身一人继续我的社会调查,途径嘉峪关、敦煌、西宁、格尔木、唐古拉山口……最后到达目的地西藏拉萨。算上返京的路程,此行程共约14000公里,2/3的路程是我背着双肩包,带着生活必需品独自一人走完的。在途中不仅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在借宿、搭车、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困难中找到了难得的生活乐趣,在困难中获得了难得的人生经历。怀揣4000元,历时44天,行程1万多公里,我的意志品质经受了一次严格的锻炼和考验。我还是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勇气、魄力和能力。 我会长成风雨中的参天大树,绝不做温室中的幼苗和花朵。 一个刚进入初一不久的小男孩,总在借钱、骗钱买零食,老师批评,妈妈劝说,爸爸打骂,均不见效。当他在又一次向外班同学借了20元钱买羊ròu串吃时,老师把他爸爸请到了学校。听着老师告状,这位父亲声泪俱下,表示真的很无奈了。这时有老师提出建议:把关老师请来试一试。我来到办公室,听到一位近40岁的男士在哽咽着诉说:“小学六年级时全班同学的钱都借遍了,我一个一个替他还,挨个向同学道歉,满以为上中学后该改好了,没想到……”经过简单地了解情况后,我下决心接手这个孩子,我给自己的理由是:一、他是一个刚满12岁的孩子,恶习现在不改更待何时;二、这是一个被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在我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与他接触后,我首先替他还了最后一笔20元的外债,然后平等地进行沟通和jiāo流,让他敢于把内心深处的想法说出来。在他的倾诉中,除了“控诉”爸爸妈妈的打骂教育外,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告诉他:你上中学后就要从一个小男孩长成男子汉了,而爱吃零食一般来说是女孩子的“专利”,小女孩,甚至成年女同志才偏爱零食。我的话音未落,他迫不及待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 章 告诉我:“我们家不是这样,我妈妈从来不吃零食,爸爸每天晚上看电视时都要吃。”呜呼!这位为了管教孩子曾把孩子头打破的父亲,您有什么理由去纠正孩子的错呢?从根本上来说是您先错了,不能以身作则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能服人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个孩子在我的帮助下不但借钱、骗钱买零食的坏毛病彻底改正了,而且学习成绩从年级的100名以后提高到了64名,作为教育个案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会再详细阐述。) 今天的父母,不乏成功人士,但是在您得意于事业上的成就,得意于商场上的战绩,尤其得意于您的家庭财源滚滚,物质上能百分之二百地满足孩子的yù望时,您想到给孩子带来了多少负面影响吗? 我做过小范围的调查:90%以上的学生参加过家长在酒桌上的应酬;50%以上的学生知道爸爸妈妈曾给上司、关系户甚至孩子的老师送过礼;有许多同学在家里目睹了爸爸妈妈的下属、关系户、委托办事的人送来的礼品。这些在今天的社会里看起来不足为怪,甚至是习以为常的“小事”,其实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我的一个学生,爸爸是某国有银行负责贷款的,她曾经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到我们家来求我爸爸的人络绎不绝,有时我都烦了。”虽然有时“烦”,但个中的好处、甜头,我想我的这位学生已经尝到了。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个xìng品质,总能从家长身上找到根源,无论是勤奋、宽容、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还是懒散、自私、不负责任的不良品格,都不是孩子本身所固有的。一个初三男生,学习不努力,经常违反纪律,但最让老师挠头的不是他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是做了错事后不肯承认错误,千方百计找借口推卸责任,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矫情”。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老师们着实领教了这个学生父亲的“矫情”比他儿子有过之而无不及。孩子违反学校纪律在不该踢球的地方踢球打碎了办公室玻璃,经多方调查证实的确是该生所为,按规定应该赔偿。为慎重起见,老师首先征求其意见,是家长自己买好玻璃亲自安装,还是学校装好后拿来发票再向家长要钱,学生当即表示目前父亲不在北京,请学校负责安装。学校按照他的意愿装好玻璃后把发票jiāo给他,这时候他的父亲出现了,并随即做了几件事:第一步,嫌玻璃价钱高了,让孩子把发票带回jiāo给老师(我们不难想象这位父亲在把发票jiāo给孩子时说了些什么)。第二步,要求见负责安装的厂家,围绕价格问题进行一番理论。第三步,要求重新开发票(据说能报销)。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计较,最后极不情愿地把这件事了结了。通过这个过程我们不仅找到了该同学强词夺理的病根儿,而且孩子在全程经历甚至参与了这个过程后,“病情”只会进一步加重——这位父亲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着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却浑然不知。多么可悲呀! 父母的榜样作用往往就体现在不经意间。 育英中学陈艳老师有一个6岁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一天晚上我打电话找陈艳,她的小女儿接的,告诉我她妈妈不在,我说:“请转告你妈妈,关老师找她,让她回电话。”当陈艳10点多钟来电话时告诉我,女儿已经睡了,睡前用汉语拼音加汉字给她留了个条,guan老师写成guang老师了,她猜可能是我。我听后非常感动,一来感动小小的孩子所具有的责任感,自己临睡觉前还不忘她人之托;二来惊讶她能够想到采用留言这种方式。陈艳告诉我,这不是她刻意去教的,而是她们夫妻二人经常用这种方式提醒、告知对方一些事情,女儿无形之中受到了影响——这是一种有益的影响。 还有一种不经意的影响却是在不知不觉中引诱孩子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一个天xìng单纯,本质淳朴的男孩子,在我的一节思想品德课上语出惊人:“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我学到的知识凭什么告诉别人呀?”——这是在讨论两种学习方法,一种是自己独立学习,另一种是几个同学在一起学习。说到它们的优劣,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和同学在一起学习可以互相帮助,有不懂的问题能够互相商量。就是这种意见激起了那个同学的不满,于是引出了上面那一番话。我心中暗暗不解,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刚上初一)怎么会有如此的想法呢?向他的班主任一了解,我找到了答案——妈妈的不良影响。一件事情足以说明问题:老师去家访,当着孩子的面这位母亲不无自豪地向老师炫耀:“您看我这个家的装修,全是我利用工作时间偷跑回来干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作为一位国有企业职工,以占了国家便宜为荣,还能对孩子有什么好的影响吗?可怜这位母亲,对孩子期望值颇高,对老师百般挑剔,却不知检点自身,没意识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最近《北京青年报》连载——寻找孩子的道德细节,引起了全社会的反响。借此机会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人格培养固然十分必要,但是我特别想说的是,这些道德细节我们成年人做得怎么样,家长们又做得如何呢?我组织初一年级同学讨论其中的一个内容:“吃完麦当劳你收餐盘吗?”两个同学的发言发人深省,一个同学说:“我每次都收,因为我妈妈从第一次带我吃麦当劳就告诉我要自己收拾,而且妈妈从来都自己收。”另一个同学则说:“我也想过要收,我妈妈不让。”显然,家长的道德细节给孩子带来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我个人的所见所闻,曾经无数次地引发出我的感想: 当您带着孩子一起闯过了红灯,可能jiāo警没有看见, ——但您的孩子看见了; 当您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可能没有人干涉您, ——但您的孩子看见了; 当您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很随意地吐了口痰, ——您的孩子看见了; 当您在酒桌上推杯换盏之际口无遮拦“无话不谈”时, ——您的孩子听见了; 当您很不礼貌地嚼着口香糖与人jiāo谈时, ——您的孩子学会了; 当您收到别人的礼品甚至是贿赂让孩子去享用时, ——您的孩子已经被污染了;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近距离、最直接的榜样就是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孩子身上的优点、美德是您给的;同样,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您也难辞其咎。 不都是孩子的错。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 通过众多案例得出上述结论后,我也曾对此有过质疑: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父母自身很优秀,无论个人品质还是学业和事业,都无可挑剔,但他们的孩子却一身的毛病,懒散、任xìng、不爱学习……父母一筹莫展,老师也备感困惑。“那么温文尔雅的父亲怎么有这么一个儿子?”“爸爸博士,妈妈硕士的孩子怎么就不爱学习呢?”看来孩子的品行优劣单纯从父母遗传和影响上找原因是不够的。 在一次我和正在人民大学哲学系读书的儿子jiāo流时,儿子提醒我:“妈妈,你不要把影响和教育混为一谈,这是不能够完全替代的两个概念,家长本身很优秀而教育失败的大有人在。今天的家长哪个不望子成龙啊!哈佛女孩刘亦婷其实就是她父母亲遗传——影响——教育的一件成品。”随后他给我介绍了他大学同宿舍的一个“惊人相似”的现象(儿子原话就用了“惊人相似”四个字):他们宿舍共6个人,除他一人是北京的以外,另5位同学分别来自四川、湖南、云南、贵州,且都来自农村和贫困山区,但都是当地的状元或全村惟一的大学生。这并不为奇,人民大学嘛,作为名牌大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没有点儿真功夫还进不来呢!儿子认为奇的是,这5位同学每人家里都至少有一位老师,或父亲,或叔叔,或哥哥。他们有的在村里乡里当民办教师,有的在山外面的大学里执教。儿子在和这些同学的朝夕相处中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给他们的影响就是两个字:质朴;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是两个字:读书。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淳朴农民们深刻了解知识与命运的关系。可以说就是这四个字成就了这些孩子,了却了他们的心愿,而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比城里那些“为爱伤透了心”的父母们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与儿子的一番探讨,使我意识到,单纯说“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不是不对,但不完整,不全面,还应该补充一点:在孩子身上能找到家长教育的痕迹。于是一个观点在我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大量活生生的个案验证了我的观点。 不都是孩子的错个案一 单亲家庭照样出好孩子 个案一 单亲家庭照样出好孩子 张思宇,我所任教的北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上初中三年来先后担任班长、少先队大队长、学生会主席;获学校一等奖学金,区级优秀团干部,北京市三好学生。他的行为表现让老师们由衷地赞叹,让同学们发自内心地折服。张思宇本身并没有多聪明,但对知识的渴望使得他学习自觉xìng强于同龄人。与那些被动学习的孩子相比,他学得虽然辛苦却津津有味,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喜绘画,练书法,爱读书,学摄影;是学校运动会二百米、四百米中长跑冠军;每日放学必踢半小时足球;利用周六参加人民大学小记者培训班并取得小记者证;除了他个人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以外,班级工作井井有条,学校各项活动都少不了他的组织和参与;不管学习成绩多差的同学找他问不懂的问题,他都有求必应,耐心细致地解答。他的一身正气,他的多才多艺,他那永远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使我这个带了他三年的班主任在他的毕业鉴定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的好苗子。 这样一个好孩子,他的家庭背景却不尽如人意。父母在他上小学一年级前一个月离婚,张思宇从此离开了爸爸妈妈跟爷爷nǎinǎi生活在一起。人们都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或缺少关爱或更多的是溺爱,教育不容易成功,可是承担起家长责任的爷爷nǎinǎi却用“高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导着张思宇在“做人”和“成才”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nǎinǎi逢人便说“我们张思宇太幸运,上初中碰上了关老师”,而我却始终认为,张思宇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归功于他爷爷nǎinǎi的教育有方。 张思宇来自一个单亲家庭,自打上学开始,他就和爷爷nǎinǎi住在一起。思宇的爷爷nǎinǎi担心他缺少父母的关爱而走上歧途,于是,在思宇入学后不久,老俩口便召开家庭会议,“约法三章”:不管大人有什么过错,都不说给孩子听;不管有多么困难,也要给小思宇一个正常的“爱的环境”;品德教育要从“爱的教育”开始。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爷爷nǎinǎi着实下了一番“苦功”: 首先让思宇能和他的母亲、姥姥一家保持正常的jiāo往。 其次不让孩子恨自己的母亲,教育他爱自己的母亲。让他跟母亲那边正常jiāo往,培养孩子宽容的品xìng。 主动与思宇姥姥家沟通,为了孩子的前途统一思想:溺爱不是正确的爱。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虽然思宇在法律上失去了母亲,但他并没有失去母爱。每到母亲节的时候,思宇都会记得问候母亲,平时母亲也会经常来看望他。周六、周日小思宇更是整天呆在姥姥家。爷爷更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导、教育他:成年人选择离婚是他们的自由,孩子不应该为此指责自己的父母。宽容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xìng。并且告诉他要尊重别人选择的权利。 童年的张思宇在爷爷nǎinǎi的悉心教导下,并没有失去爱人、容人的能力和胸怀。这是“爱的教育”给予他的最宝贵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隔代人之间往往会毫无目的地溺爱。思宇的姥姥以前很溺爱他,思宇想吃什么,想要什么,他姥姥都毫不犹豫地满足他。自打爷爷、nǎinǎi、姥姥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后,他们对思宇的爱变得“严厉”起来,处处要求他自立。他们认为孩子早晚总得自立,孩子的自立能力必须从小时候开始培养,大了再培养就晚了,否则就害了孩子,孩子反过来也会恨家长。因爱成恨的事并不在少数。 爷爷nǎinǎi从小就教思宇:“一个人只有自立才会受人尊敬。”在生活中他们也这样要求他。他很小就自己洗衣服。从小学开始,每天家里吃完饭都由他洗碗。开始他做不好,爷爷nǎinǎi就有意识地鼓励他,培养他的动手能力、自立精神,让他从小就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愿意为别人服务的意识。 在学习上,张思宇小学时候的成绩并不好,天资也很一般,开始还老要人手把手地教。但爷爷nǎinǎi意识到,这样会使孩子产生惰xìng,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其实只要有了兴趣,孩子自己就会主动钻研,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于是,nǎinǎi就采取不同阶段树立不同目标的方法激励他。 比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数学成绩不好,nǎinǎi就和他一起学习,一起做题,看谁做得快。小孩子就是这样,有人比着就有了劲头,想不通的问题就使劲想,逐渐地就会从量变到质变,说白了就是开窍了。nǎinǎi一直采用这个方法,给予思宇精神上的动力,使他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大大提高。 这一方法十分奏效,渐渐地思宇学会了自己给自己定目标。比如下一次考试要考第几名、哪门功课在三个月之内要超过哪位同学,等等,名堂挺多,都是他自己制定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 章 在小学六年级时,思宇就以北大西语系德语专业的叔叔为目标,并和nǎinǎi订了“君子协定”:在学习上要超过叔叔,至少也要赶上叔叔。 思宇的爷爷说:“给孩子树立目标这个办法特别好。现在思宇学习很有上进心。小学三年级以前他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起来可没有现在这么自觉。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然也就有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和生活一样,都应该让孩子自立完成。学习毕竟是自己的事,别人代替不了。比如,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些文章、诗词要求背诵,通常老师都要求家长辅导孩子背课文,由孩子背,家长对照课文检查。而思宇的爷爷认为这个方法不好,就要求他自己背课文,背完之后默写在纸上。既然能默写出来,自然也就能背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他自学的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的另外一条重要途径是鼓励孩子多看课外书。开始,思宇的爷爷nǎinǎi为了引导他,经常给他推荐课外读物,像《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但他看没看进去、看没看懂,没法掌握,思宇的叔叔想了一个好办法:每次思宇看完一个章节或一本书,就让他给叔叔复述主要内容。如果讲得不对,就建议他再看一遍,看完了再讲,直到讲得大致符合书的内容为止。 随着课外知识的不断积累,思宇的精神世界日益充实、丰富。这使得张思宇对一些类似“追星”这样的社会现象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提起学校里“追星”的同学十分不屑:“他们层次太低。”这使爷爷nǎinǎi感到安慰,但为了防止他由此轻视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就及时教导他:“追星是别人的自由选择,不要忘记宽容。别人有不足,要热心帮助,而不是嘲笑、轻视。” 现在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平常不注意教育,小小年纪就很自私,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现在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既竞争又合作。随着时代的进步,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是复杂系统中的一分子,人与人之间如果不合作是干不成事的。要合作成功就不能自私、自大。 思宇爷爷总结出了一个观点:人要有博大的胸怀,才能承载高远的理想,才能经受命运的磨砺,从而才能成就不凡的事业、获得生活的幸福。顺着这一观点,爷爷nǎinǎi顺理成章地总结出一条品德教育思路: 千万别让孩子养成自私、自大的xìng格;而体谅他人、关心他人的品xìng,要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教起。 抓小节、细节是思宇爷爷nǎinǎi的一大法宝。每到学校搞什么活动,比如要从家里带劳动工具什么的,爷爷nǎinǎi总是很支持,还让思宇挑好的带。爷爷nǎinǎi还经常叮嘱他,放学离开教室的时候一定要看看门窗、电灯是否关好了,帮助打扫卫生、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等等。 另外,通过在一些小事上确定“不得不做”的规矩,强化他“心中有他人”的品格。比如,爷爷nǎinǎi从小就要求他回家后一定要先说“爷爷nǎinǎi我回来了”,出门要说“爷爷nǎinǎi我走了,我到哪儿去”,等等。有一次他出门忘了打招呼,爷爷叫住他说:“还有一件什么事忘了做?”思宇马上意识到了,就说:“爷爷,我走了。”此后他只要出门就不会忘记跟家长打招呼。这不仅仅是礼貌问题,更是为他人着想——免得爷爷nǎinǎi不知道他去哪儿了担心。 今天的张思宇正在育英中学重点班读高一,也许他在学习上不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在心理、品行、人格等方面我认为是最好的,是爷爷、nǎinǎi高超的“爱”弥补了他单亲家庭的缺憾。 不都是孩子的错个案二 好孩子让家长教坏了 个案二 好孩子让家长教坏了 “人之初,xìng本善。”尽管现在有人对人xìng“善”还是“恶”有了不同版本的说法,我还是宁愿相信老祖宗的论点——起码孩子出生时应该是一张白纸。 “我妈?她是一只好心的狼!”您相信吗?这是一个高中生对他母亲的评价。在我去家访时,孩子关起门反反复复地重复着这一句话,既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 这是一个军人的儿子,从小在部队大院里生活,本身天资聪慧,应该说是一个可造就的好材料。可是三年高中读下来,没有朋友,甚至没有一个保持联系的同学。同学们只知道他第一年报考清华大学没有被录取又复读了,第二年再参加高考听说成绩还是不理想,至于上了哪所大学,没人知道。同学们聚会时都在互相询问,却没有一个同学敢直接给他家里打电话,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个很厉害的妈妈。就是这个妈妈培养了儿子的自私,就是这个妈妈剥夺了儿子自理、自立的能力。尽管孩子反感、抵触妈妈的教育,甚至用“好心的狼”这样残酷的字眼来形容自己的母亲,但是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育熏陶下,妈妈教育的痕迹深深地刻在了孩子的身上。 在这位母亲的心中,自己的儿子是最优秀的,儿子就是一切。她不但在我家访时再三向我说,每天脑子里没有别的事,全是儿子(包括上班时间),而且在所住大院里逢人开口就是“我们家××”,迫不及待地向人炫耀自己的儿子,到了让“听众”避之不及的地步,住在同院的同学戏称这位母亲为“祥林嫂”。 高中三年这个学生除了背书包以外,每天用一个布袋子装很大的一个保温瓶,必须喝妈妈亲自烧的水。她家整箱的农夫山泉矿泉水,只用来招待客人,绝不让儿子喝,怕不干净。 晚上如果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三个小时,妈妈起码得进来六趟,一会儿送水,一会儿削梨,一会儿提醒他喝牛nǎi……孩子虽然很烦但也得接受。 该学生学习不错,在重点班。但妈妈永远不满足,非要亲自出马到各处去寻找校外的所谓提高班,花钱是在所不惜的,每个周六、周日安排得满满的。不但孩子累,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孩子无论去哪上课妈妈都要亲自陪同,抱着水和食品坐在教室外面等候,孩子上几节课就等几节课,同去同回。 平时这个学生骑自行车上学,路程最多不超过15分钟。冬天下雪路滑,对这些高中生来说本不算什么,不论男生女生,个大个小,不但都能按时到校,而且把路上摔跟斗当作笑谈,惟独这位同学肯定迟到,有时要迟到很长时间,理由是:我妈让我打车,等车就要半个多小时。至于迟到破坏了集体荣誉,上一半课进教室打断了老师、同学们的思路,这些都不在这位母亲的考虑范围之内。 现在的孩子们平时jiāo往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电话联系,尤其是晚上做作业时遇到了不会的问题,都愿意利用电话进行jiāo流。但这位妈妈却给儿子充当了专职“接线员”,同学找他请教问题,一般就被他妈挡驾了。久而久之没有同学再敢往他家打电话。即使在学校他也轻易不肯帮助同学解一道题,他得到一本好的习题集,同学想借看一下都会碰钉子。 我把本案例读给儿子听,想征求一下儿子的意见,不料却遭到儿子的反对。他认为我作为老师不应在书中流露出对学生的不满,他感觉这个学生并不可恨而是可怜。其实我的本意也不是要贬低我的学生,而是要用事实说明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教育的痕迹。该学生在高一时与另一位同学结伴回家,出校门不远碰上几个外校同学寻衅滋事。当那位同学义正言辞地斥责他们之际,这个同学却溜之大吉了,使那位同学孤身一人险些被打。过后我调查此事,询问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跑,他竟然回答“我回去叫我妈去了”。实情是他既不敢挺身助威,直面邪恶,也没有回去叫家长出面帮忙,甚至不曾想到返回学校求助于老师同学,而仅仅是逃离了危险,有效地保护了自己。这难道不是家长长期教育的结果吗?我还是坚持认为:孩子本无过,家长的影响和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力。至于向哪个方向推,就取决于家长的自身素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了。 知心姐姐卢勤老师“告诉孩子,‘你真棒’”的理念我十分赞同,认真拜读后受益匪浅。但是告诉孩子真棒必须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育者自己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真棒”,要有清晰的是非观念和一定的道德水准。卢勤老师曾举过一个很经典的例子:一个孩子和妈妈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孩子正好达到了该买车票的高度,上车后当面对售票员时,妈妈把孩子的头往下一按,孩子心领神会,就势把腿往下一缩,于是少花了一张车票的钱。下车后妈妈夸赞道:“儿子,你真聪明!”等下一次乘车不用妈妈提醒,孩子自觉地就低头缩腿,再一次逃过票后十分得意地向妈妈表功,也就再一次受到了妈妈的表扬。就凭这位母亲的素质,只怕是要把孩子“夸”坏的。 不都是孩子的错个案三 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 个案三 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 这是一个初一小男孩写给爸爸妈妈的信。 对爸爸妈妈说说心理话 敬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作为你们的儿子,我也有许多的话想对你们说,我有时老是干坏事,惹你们生气,可是每当我干完事后,我也不断地失眠,我希望找你们承认错误,可我不敢。记得你们曾经说过只要我认真地承认错误,你们决不打我一下!说实在的,我当时听了,只是在心里无奈地摇了摇头。等你们刚说完,便发生了一件事:记得在一次考试前,你们让我改卷子。也许是笔迹一样,爸爸用一个改锥用力地打在了我头上,我的脑袋立即流了血。爸爸肯定是着急才打了我,这个我明白,可是我那天的确是改错了呀!你们也吓傻了,我当时见了血也吓得哇哇大哭,我一时间恨起了你们,可是你们急忙把我送到医院包扎的情景让我揪心。我当天受到了优待,你们将好吃的东西往我嘴里塞,我能恨你们吗?爸爸妈妈,你们也放下心来,冷静地想一想:你们难道没有委屈过我吗?不错,我并不实在,我并不是不想改好,只不过我不想再挨打。打骂并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请你们三思而后行。改错这两个字人人会说,说句实话,我这两天一直在变好,上课也不像以前那么闹了,请再给我一个机会,谢谢! 儿子 陈思 2003年11月11日 这封信的原件现仍保存在我的手里。写给爸爸妈妈的信为什么会在我这儿呢?其实这是我接手陈思这个孩子后给他布置的一次“作业”——对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 在我本年级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余,我还做着一份额外的工作(没有人安排,没有报酬,纯属自愿),就是帮助一些家长、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有校外慕名来找我的,有本校其他年级的。在帮助这些孩子进行心理调整和行为矫正的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一个规律,即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 小陈思就是一个被管坏了的孩子。前面我已经提到过,一个挺聪明的小男孩,爱吃零食,借钱、骗钱来满足自己贪吃的yù望,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学习成绩在全年级排在100名开外。妈妈唉声叹气,知识分子的爸爸在老师面前羞愧难当,老师也认为“没招儿”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接手了这个孩子,并一步步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在我与他朋友式的jiāo流中,我的感受是:这孩子并不像大人们想象的那么坏。首先爱吃零食是从小家庭给他养成的不良习惯;其次爸爸的打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羞辱使他已经失去了自尊;再次他每次花钱买零食都不是自己独享,而是大部分都分给了同学们,这是他找回自尊、渴望友情的一种方法。 面对这小小的孩子,我有一种揪心的痛。大人们为什么就不能改变一下自己“疾恶如仇”的情绪和“致于死地而后快”的极端做法呢?我和他推心置腹地长谈了两次,并为他还了欠外班同学的20元钱,他感受到了久违了的温暖,哭着表示要用每月的零花钱还给我,并写下一份保证书(见附录),署名是:“您的学生、朋友与最崇拜者:陈思。”但这似乎还不足以表达他当时的感情,在日期下面又附了一小段话:“关老师,真的,我没有盲目地崇拜过一个人,您是第一个,是您指给了我一个(条)明道!我十分感谢您!先不要相信这些话,我要用行动去证实给大家看!”有意思的是,他在这段话后面又写了:我的手印儿,然后按上了一个蓝色的、十分清晰的指纹(显然是因为没有红色的印油)。孩子的幼稚和真诚让人感动,但更重要的是陈思真的变了,不再乱花钱了,不在外面吃零食了。爸爸把训斥和打骂转换成说服与鼓励后,孩子精神上放松了,老师的肯定与表扬激发了他的上进心,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到了期末考试,他的成绩从年级的102名提升到了64名。从此他增强了自信,找回了自尊,进入了良xìng循环。这次不用他家长说什么感谢的话,我首先就庆幸陈思这个小家伙遇上了我。我也是个“管”他的人,不过摒弃了那种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孩子多了一些理解与宽容,结果他就被心甘情愿地管过来了。 “老师,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我为她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她怎么就不学习呢?”一位父亲坐在她女儿的班主任对面,十分虔诚地进行讨教。我在我的办公桌前一边干着自己的事一边注意着他们的谈话。作为年级组长我太了解这个孩子了:活得潇洒,无忧无虑,无所事事,学习成绩在全年级190名学生中排在170名以后。初中三年老师们做了无数工作也没见效果,眼看上高中无望,家长真是着急。可是今天她爸爸的一番话让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孩子从小全家人都宠着,要50元钱我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4 章 准给100元,别让孩子在花钱上为难;说要个复读机我连个愣都没打,直接拨电视商场电话,立刻就给送过来了,用了两天嫌不好,马上又从美国给买回一个;长这么大甭说洗碗、洗袜子,连自己吃的饭都没盛过一碗……”他还在喋喋不休地诉说请了多少家教,光家教费每月要花近千元,并反复问:“她为什么就不知道学习呢?”我忍不住打断了这位父亲的话:“她为什么要学习呢?不学习不是照样有这么好的生活吗?”很显然,这个女生不爱学习或者说懒得学习的根源就在于:在爸爸、妈妈、爷爷、nǎinǎi等众多亲人的宠、惯、疼、溺爱中,她过惯了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物质上的满足感使得她怎么可能去干学习这种“苦差事”?这是一个惯坏了的孩子,想改变她要比被管坏了的孩子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 不都是孩子的错结束语 ——你可以为孩子选择学校,孩子却无法选择家长。 我长期以来密切关注的孩子都是11岁~18岁的初、高中学生,这些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眼里或优秀,或平庸,或顽劣。对于多年来和这些孩子密切接触的我,对他们已经形成了几点认识:一、孩子自身在天资、智力方面本无很大的差异,有的只是习惯、品德、气质、人格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后天差异。二、孩子的后天差异源于多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熏陶和学校教育。我之所以这样排序,是因为我认为,家庭影响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比学校教育更重要。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强的可塑xìng,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教育得当就有可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但这一阶段的教育又有很强的时效xìng,当他们到了十八九岁,世界观逐步确立后,再进行教育可就难了,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注意到现在有很多教育方面的有识之士,在家庭教育这个领域提出了许多理论、观念或建议,“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告诉孩子你真棒”,“天才是管出来的”……等等,意在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理念,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怎样帮助孩子成才。专家们谈得很细,指导得很具体,对于初为人父母者可以说开卷有益。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xìng和随意xìng,与社会进步和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拉开了太大的差距。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只有边学习教育边实施教育,才不至于在若干年后哀叹自己教育的失败,所以向研究教育的专业人士或者专家学者学习请教,不但有必要简直就是至关重要。可是对于十二三岁、十五六岁甚至十七八岁,正在青春期当口的孩子们来说,和上一辈人的代沟已经形成,他们从小没有接受多少科学的、理xìng的教育,现在你再跟他说“孩子,你真棒”,他会在心里说“你真虚伪”。用家长的话说:“这孩子怎么油盐不进,软硬不吃。”于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的家长们只能着手解决外围问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孩子选学校挑老师,不惜重金让孩子上私立学校、民办学校,而孩子一到学校家长就把责任推给了学校和老师。我校一位年轻教师曾经十分委屈地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初一小男孩,从小娇生惯养,不爱学习,妈妈溺爱,爸爸不管,连每天起码的家庭作业都不能完成,学习成绩极差。老师不甘心看着他越差越多,越落越远,于是利用自己下班以后的业余时间给他辅导数学。考虑到家长不放心,这位老师就给该学生父亲打了个电话,告诉他孩子在他这儿,晚回去一会儿。老师想得周到,做得细致,家长应该心存感激才在情理之中。不久他妈妈赶来,进办公室不用说问候老师或说句感谢的话(老师本也没有这种奢求),连看都不看老师一眼,冲着孩子就说:“你怎么了?”老师赶忙解释说在给孩子补课。家长如释重负:“他爸爸打电话就说去看看你儿子(据说这位父亲经常用“你儿子”三个字)吧,”然后又转过头对着孩子说:“你完事没有?”完全是一付立即把孩子接回家的架式。老师只好无奈地草草结束,自己的一番好意家长似乎根本不理会,也完全没有配合老师怎么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进步的表示,老师说:“我真的很寒心。”你能说这位妈妈不关心孩子吗?她毕竟为孩子选择的是一所高收费的民办学校,离家不算近,每天还要接送孩子上下学,用心也算良苦。但可叹的是家长自身修养不高,不懂教育,甚至不了解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可惜的是她只知道为孩子选择学校,而她的孩子却不能选择一位引导自己健康成长的妈妈。这难道不是孩子的悲哀吗? 说到选择学校,我真的有太多太多的感触和看法。因为自2001年我进入一所民办学校任教以来,接触了许多望子成龙心切却又不得教育要领的家长们。他们深知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是一个重要的关口,要迈一个比较大的台阶,因此给予极大的重视。家长们认为他们所能做的无非是选择一所理想的中学。于是他们绞尽脑汁,各显神通,托关系找门路,让他们能上公办的好学校当然最为理想,再者现在民办学校、私立学校可供选择的也不少,不就是花上几万元钱嘛,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在所不惜。经过四处咨询,反复斟酌,左右权衡,精挑细选后,家长们就像二传手一样把孩子传给了学校,jiāo给了老师,让学校和老师肩负了太多太重的责任,家长居高临下地要求和指挥着学校,结果还不见得令家长满意。 作为在教育一线打拼了多年的我,目睹和感受了家长们的惆怅后,对家长们的同情只有20%,而把80%的同情给了孩子们。哈yào六厂在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广告语是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们可以花钱为孩子选择学校、选择老师,而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们却是无法选择的。尤其是已经做了十余年不合格的家长,又赶上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两代人之间的碰撞加剧之时,家长们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指责孩子和苛求老师,而是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思路及教育方法,也许只有您的转变才是青春期与“更年期”之间的调和剂。 最后,我摘录中央电视台《实说实话》节目嘉宾,教育工作者皇甫军伟老师的一段话,供家长们思考: “河北一对农民夫fù培养了六个大学生。他们两个几乎不识字,道理也讲不出来,但是他们的每一点行动都能让孩子去理解。我称这种jiāo流是伟大的jiāo流,是第一流的jiāo流;第二个层次的jiāo流是家长说一句孩子能够听一句,这是优秀的家长;第三个层次的jiāo流就是家长说三句,孩子能记住,但不一定立马就按照他说的去做;第四个就是基本介于合格和不合格边缘(之间),家长说三句,孩子一句也不听,一句也没记住;最糟糕的一种是家长说三句,孩子都记住了,但是反着做。” “每一个家长都可以成为解救孩子的老师。”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理解必须有了解作前提 “这是一个残酷的调查,记者在发放试卷的时候没有预料到最后的结果竟然是这样: 6成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朋友,9成以上的人不愿意把心里话跟父母说——我们很愿意我们的抽样出了问题。”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也为此发愁,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大人说话?家长到底该怎么做?” ——新京报《孩子的真心话说给谁听》 “理解万岁”是前几年风靡了一阵子的一句时尚语。在这四个字的启发和影响下,中小学生们,年轻的孩子们时不时发出“老师、家长请理解我们”的呼声;而老师们则在抱怨:“老要求我们理解学生,谁理解我们呀?”父母们更是无奈地叹息:“这孩子怎么就不理解我们对他的一片苦心呢?”看看,两代人为了求得对方的理解快打起来了。其实要我说谁都不容易,谁都渴望理解,谁都需要理解。就说学生吧,他们过的是孩子们该过的日子吗?就拿我现在的学生来说,住得离学校最近的每天也得6点半起床,7点半以前必须到校,上午5节课,中午连吃饭带休息应该将近两个小时。但按照不成文的规定,学生们都要提前50分钟回教室,下午再上2至3节课,课后主科统练,最早4点半放学,晚上连作业带复习,让学生很少在晚上11点以前能睡觉(初三毕业班学生基本都在12点以后上床)。周六、周日不是家教就是补课班、提高班,仅存的那点儿“玩儿”的天xìng使得他们偷着摸着玩会儿电脑,抢点儿时间打会儿篮球,踢会儿足球,趁父母没下班看会儿电视……但哪样也没玩踏实过,因为一旦让老师或家长发现了,就有可能引起轩然大波。 我的一个学生就曾在他的一篇作文中把他“偷看”电视时的情境和心态作了活灵活现的描述:“眼睛盯着电视画面,手里拿着遥控器,手指虚放在开关按钮上,耳朵听着楼道的脚步声,心中十分忐忑不安。听到门前似乎有动静了,赶快关掉电视机,迅速坐到书桌前,唉!一场虚惊,脚步声是往楼上去的。”孩子们的种种表现可恼?可气?可恨?我看是可怜!可是没办法,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他们不这么“拼搏”,就有可能偏离目前中国“成才”的轨道: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用很多成年人教育孩子的一句话就是:“今后你没个大学文凭,哪个单位要你,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弄得现在的学生们在自己的人生字典里增加了两个字:郁闷——这是中学生们目前用得频率很高的两个字。 要说孩子的父母们也实属不易。“越大越cāo心”是家长们的抱怨。从城市来说,绝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还说得过去,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都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好的环境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家长手中。可是小学毕业升初中,家长的主动权就被大大地削弱了——实行了五六年的“电脑派位”制度今天仍在继续(而且是就近的原则),这样一来孩子上哪一所中学已经不完全是家长能决定得了的。于是私立学校、民办学校应运而生。家长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上所谓的好初中可真是煞费苦心:首先要舍得把多年的积蓄投资教育(据我了解,上自费初中的学生家庭绝大多数是工薪阶层,够“大款”级别的是少数),学费也好,赞助费也罢,不管是一次jiāo清还是分期付款,3年下来最低也在4万元左右。还有一个问题是家长手里攥着钱仍要为选择学校大伤脑筋。于是每年的3~5月份北京(外省市不太清楚)便出现了一景:各民办、私立初中学校展开了抢生源大战,家长们领着孩子奔波于数个学校之间:考察——咨询——报名——考试——打电话或托人问分数(在这以前一般都是脚踩几只船,赶上两所学校同一天考试学生就像赶场似的)——jiāo钱——焦急等待录取;一旦感觉哪儿不满意或者又有了新的目标还要退费——换学校……不进入6月中旬,拿不到录取通知书就消停不下来。作为现在民办学校任教的我,亲眼目睹了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的艰辛,不由得发自内心的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今天的家长容易吗? 老师们需要理解,我最有切身体会,也就最有发言权。首先从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来讲,学历、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普通话水平等等,是现在考查教师资格的硬件,而各种考核评比、教学基本功大赛等软任务也像一条条小鞭子不停地在老师们的背后抽打着。但这些还都算不了什么,真正对老师的巨大压力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孩子们的思维、心理、行为的不稳定xìng,加大了教育难度;其二,中考、高考毕竟仍然起着“教学指挥棒”的作用;其三,家长对孩子们的期望值过高,尤其是民办学校、私立学校更为明显。有人称今天的教师为“戴着镣铐的舞者”,我觉得很形象。在教育这个大舞台上,绝大多数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是得到社会认可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累、cāo心、辛苦、疲劳、担责任……说重了怕学生跳楼,管松了家长不满意;作业留多了学生抱怨负担过重,练习做少了老师又担心学生在成绩上吃亏;组织春游、秋游怕出危险,不组织学生们嫌生活乏味……尤其初三、高三毕业班的老师们,顶着骂名,硬着头皮,牺牲休息时间,拖着疲惫的身体给孩子们“增负”、“加压”,用一句“只要你们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累也值了”来宽慰自己。 我所在的民办学校按道理说应该是按劳取酬,老师上一节课挣一节课的钱,可是每天下午1点10分以后老师们主动加了一节课,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五科老师自觉排了课表,一周五天每天中午上一科,学校不给报酬(理由是老师们自发、自愿的),老师们干得还挺带劲儿。国家法定日工作时间为8小时,而老师们根本不可能把工作时间控制在8小时以内,何况晚上还有家访、批改作业、做题、接听学生及家长电话等附加工作。难怪我听到有好几位老教师在为自己的儿子张罗对象时,一提到要介绍一位老师,儿子们就像商量过似的都是同一个口气:“您饶了我吧,咱家有您一个老师就够烦的了。”所以,作为老师当得不到理解时心理能平衡吗? 总之,孩子们需要家长、老师的理解。 家长们希望得到孩子们的理解。 老师们则渴望学生和家长的理解。 谁的要求也不过分,谁都没有错! 一 理解必须有了解作前提 在各方面都在争取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5 章 解,又都感觉不能如愿的情况下,我逐渐意识到,单纯说理解有点儿太空泛了。什么是理解?怎么样才能理解?怎么做才是理解?理解到底包括了哪些涵义?其实各方面都不是十分明确,只不过把“理解”这种呼声当作指责,当作发泄,当作抱怨,当作否定别人、肯定自己的一种借口。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理解”已经进入了一个较深的境界,它包含了解、接纳、宽容及换位思考等等诸多内容,而我认为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了解”,了解对方的想法,了解对方的心理,了解对方的苦衷,了解对方的要求,了解对方的……真正了解了,理解会油然而生。可惜的是,今天的父母们虽然视孩子为掌上明珠,虽然生活上关怀备至,虽然寄孩子予莫大的希望,但我却要十分肯定地说:家长们对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并不了解,而且是越来越不了解了。 也许在家庭里孩子或者温顺或者叛逆;在学校里或者是努力学习让老师喜欢的好学生,或者是不务正业让老师不愿见的“差生”,但在没有大的冲突的情况下,一般会相安无事,风平浪静,都在正常地上学放学,正常地生活,正常地过每一天。殊不知在这正常的背后是一颗颗年轻的、脆弱的、躁动的、不安分的心,他们贪婪地追逐着时代的潮流,接受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过去曾让成年人谈虎色变的武侠小说、港台影视、美国大片对孩子们的影响早已不在话下,孩子们只要轻点鼠标,信息、新闻、游戏,正面的、负面的,少儿不宜的等等一古脑儿袭来,刺激着孩子们的感官,搅动着孩子们的心,而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往往被大人们忽视了。我由于当了半辈子的班主任,而且一直被认可为最了解孩子,学生最信任的老师,可是近几年也越来越困惑于与学生的沟通困难。我的儿子曾多次提醒我“现在的孩子在想什么您根本不了解”,我也曾暗暗不服气。当有一天在校友录上看到初二的小孩子们称呼我这个五十多岁的班主任“老关”时;当班里一个看起来还非常幼稚的小男孩告诉我“喜欢班里一个女生,并因此而无心学习”时;当有人告诉我,看到我们年级两个平时表现不错的男女同学站在马路边上接吻时,我不得不承认了:我们真的并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不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不了解他们心理乃至生理上的迅猛发展。作为父母,作为家长,其实和我有着同样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家长们,放下长辈的尊严,从了解孩子入手,真正了解了,才能达成相互的谅解,在沟通与jiāo流中求大同存小异,也许会收到家长舒心,孩子满意的效果。 参考我的个案,您也不妨一试。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三个个案 个案一 “您还没有老师了解我呢” 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陈飞经常对他妈妈说的一句话是:“你还没有关老师了解我呢!”这句话出自我的一次家访。 在陈飞刚上初三时,我去家访,当时他没在家,到外边打篮球去了,我和他妈妈jiāo谈。不一会儿陈飞气喘嘘嘘地回来了,一看见我高兴得四脚朝天就躺在我坐的沙发前的地毯上了。妈妈见状觉得特没面子,大声训斥:“你怎么能这么没礼貌,这是老师呀!”我打断他妈妈的话,问还躺在我面前的陈飞:“如果是爸爸妈妈的同事,一位阿姨坐在这儿,你会这样吗?”他答:“当然不会了。”于是我告诉他妈妈:“不要责备,这说明陈飞跟我好,跟我亲近,没把我当外人。”陈飞一边起身一边说:“你还不如关老师了解我呢!”从此以后陈飞特别听我的话,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初三毕业超常发挥,考上了重点高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始终和我保持着联系,尤其在外地读大学的四年,他有了心事,jiāo了女朋友,都首先要告诉我。寒暑假邀请我去他家,为了能够长谈甚至留我住下。他爸爸妈妈经常既欣慰又嫉妒地说:“飞飞对关老师比咱们还亲。”我们这段师生情就是从我对孩子的了解开始的。 通过这个案例,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这样一个理念:了解孩子就要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看问题,进行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而引导、指导他们,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个案二 要把孩子的感受考虑进去 “离异”这个词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随着人们观念上的进步,离婚这种行为的公开xìng、透明xìng,甚至随意xìng越来越强,这本无可厚非,用现代人的话说这叫“一人一个活法儿”。为了孩子而维持并不幸福的婚姻确实过于传统,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观念,所以这种做法正在逐渐被摒弃,这不能不说是国人在观念上的一大进步。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xìng,在不幸福的夫妻双方摆脱桎梏开始寻找自己新的幸福时,他们曾经的爱情结晶——孩子,却一定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这种伤害绝不仅仅限于生活上的、感情上的或物质上的,而主要是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许多父母无论是在“战争”中离析还是在理智中平和分手,很少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无论是在法庭上争抢孩子还是相互推卸自己的抚养责任时,都不太顾及孩子的意愿。通过一些具体事件的调查和分析,我发现父母离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造成的心理yīn影有很大的差异。根据我所接触的孩子,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情况:10岁以前,尤其是幼儿时期,孩子单纯幼稚,还不十分明白大人的事,一般不会有太多的想法,适应新生活也比较快,心理伤害相对小一些。十七八岁以后,孩子接触社会多了,对父母的依赖xìng小了,事情也就想明白了,你们大人的事爱怎么办就怎么办,不缺我的吃穿,少来烦我就行了,可以自我调节心理上的缺失。而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我所接触最多的),一旦家庭发生变故,他们的不解、愤怒、苦恼、羞耻、无助……都会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本来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情绪就不够稳定,这种事情摊到哪个孩子身上都无异于雪上加霜,说不定就把孩子推到邪路上而毁了孩子的一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单亲家庭的孩子犯罪占的比例相当 大)。所以这时候的父母如果能做到让自己发热、发昏、发涨的头脑冷却下来,听一听孩子的心里话,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也许就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我以前的学生刘×,在上初三时一度情绪低落,无心学习。她的异常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找她谈心,她吞吞吐吐地告诉我,爸爸妈妈在闹矛盾。我当时没有把问题想得太严重,觉得开导她一番也就过去了。但没过多久,她又主动找到我(孩子的心里实在是装不下了),详细诉说了爸爸妈妈的矛盾以及自己的想法,听后真让我有一种揪心的痛。原来她父母亲闹矛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由于父亲爱打麻将经常半夜归家,所以二人的争吵总是在夜里,尽管他们尽量压低声音,尽量不让女儿听见,但实际上孩子连他们离婚的打算已经了解得一清二楚(父母居然以为女儿什么都不知道)。她十分痛苦地告诉我:“既然他俩谁也不肯让步,想离就离吧,我也不会阻拦。但我苦恼的是,以后他们都要再成立各自的家庭,而当他们老了,身体不好的时候,我就得分两处去照顾他们。一边是我爸,一边是我妈,我是他们惟一的女儿,哪个都得管,我以后的负担多重啊!”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愚蠢的父母!我再也坐不住了,先打电话给她妈妈,把孩子的想法全盘告诉了她。这位妈妈很难过也很意外,她居然完全没有想到女儿的苦恼,甚至以为女儿还蒙在鼓里,准备在事情临近尾声时再告诉她,只要她选择跟谁一起生活就行了——多么粗心的妈妈。好在母亲了解了女儿的心理活动后,增加了几分理智,请求我在刘×父亲在家时去进行一次家访,把孩子的想法及苦恼通过我再向她的父亲传达一次,也给这位父亲一点刺激,让女儿的真情成为父母感情的调和剂。我去做了,不但替孩子说出了心里话,还加上了我的一番情真意切的好言相劝。以后,刘×毕业了,顺利参加了中考。据说爸爸妈妈最终也没有分手。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是它可以给人们以启发的是:夫妻矛盾在所难免,夫妻分手无可非议,但有孩子的夫妻,尤其是有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的夫妻,一定要提醒自己,你们这时候的家庭角色不仅仅是夫妻,还是父母,无论如何要给孩子一个平等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心理感受的机会,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因为出问题的毕竟是父母,不是孩子,让孩子为大人的错误去承受压力和痛苦是极不公平的。试想这个学生如果当时没有找到我作为倾诉对象,没有机会把心中的苦闷释放出来,我就无从chā手过问与调解,这对糊涂的父母也就无从了解女儿的真实心理活动,后果很有可能是对孩子无法挽回的伤害。据此我诚恳地提醒爸爸妈妈们,无论你们的感情合与不合,孩子都是你们爱情的结晶,只要对孩子还有爱,就应该听听孩子的心声,把孩子的感受考虑进去。 个案三 “爸爸不喜欢我,因为我是女孩儿” “曹小丽,到我办公室拿毛巾擦擦手。”这是两个初三女生从厕所出来洗完手后遇上我,我很自然地提醒了她们一句,因为是冬天,我怕她们手皴了。没想到这句话引起了没被我叫到名字的那个女孩儿的不满,她在私下里跟同学嘀咕:“哼,关老师不喜欢我,叫曹小丽去擦手,不叫我。”听到这话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女生挺‘事儿’的”。但因为她是后分到我们班的,我对她了解还不够,于是我主动找到她,向她解释:“当时我的本意是让你们俩人都去擦手,随口叫了曹小丽的名字,让你难过了,老师很抱歉。”说这话时是在校园里,我搂着她的肩膀一边走一边说的,没想到她十分高兴地向同学们炫耀:“今天关老师找我谈话时搂着我了!”咦!这位同学的敏感引起了我的注意,潜意识中觉得她似乎在渴望着什么。 不久,我邀请同学们到我家里玩儿。由于我是“老三届”,在山西chā队多年,1991年才返回北京,借住哥哥的房子,所以家居十分简陋,水泥地面,旧家具,连沙发都没有,孩子们来了都坐在床边。我有意识地和这位“敏感”女孩儿挨坐在一起,手下意识地抚摸着她。一离开我家,她就喜形于色地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关老师说话时老抚摸着我。”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我意识到她在渴望一种关爱,一种亲情。同学们也反映她的爸爸妈妈对她似乎不够好。这引起了我的疑惑,她也是独生子女啊!于是我决定去她家进行家访。她听到我这个决定,整整一天都处在兴奋之中,一直到下午下班后,她骑自行车陪我前往她家。路上她的一番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关老师,您到我们家要有个心理准备,我们家装修得特别豪华,但没有温暖;我特愿意去您家,您家虽然简陋,但特温馨。”孩子的一番话让我心中隐隐作痛。 到她家一看,果然如孩子所说,装修十分豪华,在当时来说绝对是高档次的。妈妈一看就是个直爽干练的家庭主fù,谈话中说到对孩子的管教,她不无得意地表示: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失去父母,因为是家里的老大,弟弟妹妹都是她一手拉扯大,一手培养出来的,形成了十分严厉的管教方法和手段,很有权威xìng,在孩子面前绝对说一不二。她还举例说明:“饭桌上孩子一念叨今天班里或者学校里发生的事,我就会命令她住嘴,吃饭就是吃饭,没人愿听你们那些破事!”甚至对这惟一的女儿还施用打、骂、拧的管教手段,真是令人不可思议。而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位身为军人的父亲,一脸严肃地向我“控诉”自己女儿的不懂事:“她姨家有个小弟弟,每次来我只要和孩子亲热,或抱一抱,或亲亲脸蛋儿,她就会不高兴,把孩子抢到自己的房间,对人家孩子乱发脾气。” 这位糊涂的父亲怎么就不明白您女儿这种举动的潜台词呢?显然她是在嫉妒,她所渴望的父爱您无私地送给了小表弟,而对她却只是一味的苛求,她很自然地就产生了“爸爸不喜欢我,因为我是女孩儿”的想法,这能怪孩子吗?当我剖析了孩子的心理后,她妈妈回忆说:“怪不得,家里有一只大绒毛玩具猴子,我有时抱一抱,拍一拍,她立即给抢过去扔到一边。”也就在此时,我完全了解了她为什么那么在意老师搂一搂她的肩膀,拍一拍她的腿,因为从小到大,严厉的母亲、刻板的父亲给予她的关爱相对少了一些,或者说爱的方式有缺憾,使得孩子已经产生了“没有温暖”,“不被喜欢”的心理障碍。 这次家访对她的父母有所触动,尤其是母亲十分坦率地承认过去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以后一定会加以改进。没过几天,这个女生十分欣喜地向年级组长、语文陆老师说:“您看我最近胖了吗?我妈给我订牛nǎi了,昨天还给我买了草莓。”陆老师转告我后,我知道她还会把这“喜讯”亲自来向我报告的。果然不出所料,没过两节课,她就喜滋滋地把那一番话向我重复了一遍。我心中酸酸的,孩子多么容易满足啊!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独生子女来说,一袋nǎi、一盒草莓又算得了什么?可以说孩子并不缺这口吃的,她的家庭也不缺这份钱,孩子欣喜的是爸爸妈妈终于听到了自己的心声,了解了自己的想法,满足了自己渴望得到的爱。 以上几个案例的典型特点都是父母不够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6 章 活在自己身边的孩子在想什么,不清楚孩子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求是什么。连起码的了解都没有,怎么可能达到理解的境界呢?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高明的家长会倾听 正值青春期前后的孩子最怕也最烦家长的唠叨。 我对初一年级两个班近100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感觉家里爸爸妈妈(主要是妈妈)爱唠叨的居然占了95%以上。孩子们为此而叫苦连天,恨不能让我组织一次对“唠叨妈妈”的控诉和声讨会。问到他们“面对唠叨的应对办法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基本是“装听不见”,“不理她,让她唠叨够了”,“她说她的,我干我的”,“说急了就顶撞几句”。而据我所知,如果是初二、初三的孩子就极有可能因此而与家长发生正面冲突,甚至于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显然妈妈们的唠叨根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效果。一般来说唠叨完了的效果无非是:一、痛快痛快嘴;二、孩子或不理会或顶撞而惹一肚子气;三、拉大了与孩子之间情感jiāo流上的距离。而第三个后果对孩子的成长最为不利。它阻塞了孩子与家长jiāo流的通道,封闭了孩子的心扉,堵住了孩子的嘴。 有人会说你这可有点儿危言耸听,哪会有这么严重?我敢负责任地说,有!我在本章开头引用《孩子的真心话说给谁听》里面的一段调查不就证实了吗?——“九成的孩子不愿把心里话跟父母说”。而这九成的孩子基本都集中在12岁~18岁这个年龄段,也就是生理上的青春期,心理上的断rǔ期。这恰恰是一个最有想法而又很不成熟的时期,最爱发表看法而看法又不容易准确的时期,最希望有人倾听、有人理解、有人解惑的时期。可是我们的家长们却十分专横地把“说”的权利留给了自己。说自己的苦心;说自己的希望;说自己的要求;说自己孩子的缺点,说别人孩子的优点;说孩子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说、说、说……说多了就是孩子们听腻了的“唠叨”,而孩子们只有当听众的资格。他们也有一肚子的话无处倾诉,还自我解嘲为“没办法,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我认为这不但表达了孩子的一种无奈,也体现了孩子们对家长的一种宽容。 我接触过的许多家长也表示,我知道我唠叨得太多了,也知道孩子烦我的唠叨,我已经在尽量克制了。但我不说他,他就能好吗?我建议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第一,孩子与您形成代沟,产生隔阂,甚至不听您的,除外界大环境的影响外,是您对孩子的教育不当造成的,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2004年7月6日中央电视台第10套《读书时间》节目里,一对父子的对话发人深省。父亲形容儿子“你没偷东西也像个贼似的”,儿子反唇相讥“这个问题应该问一问您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显然这是他父亲教育不当的结果。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反思、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第二,矛盾已经出现,问题已经形成,不要期待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第三,不要把放弃唠叨当作一种妥协,当作一种委屈。正相反,这说明您开始变聪明了,不再劳心费神地做无用功了。当您把心态放平和了,想通了,下一步我要给您支的重要一招就是——倾听。 经过多年摸索,我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就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因为“说”是一种释放,释放出来(哪怕不是全部)就会减轻心灵上的“郁结”。医学上不是有这么一种说法:某个病该发烧就要让它烧出来,不能用yào强压下去。情同此理,孩子的心病硬压是压不下去的。既然家长能用不停的唠叨来释放自己心中的不快、不满,为什么不能公平一些,把说、倾诉、发泄的机会多给孩子一些呢?我相信,没有心病的孩子绝无大错!青少年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自杀、杀人、强jiān等等犯罪,而这些犯罪的青少年几乎都存在着心理障碍。 当然,让孩子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尤其是自己认为见不得人的东西说出来,前提必须是有人倾听。遇到问题时,很多家长求助于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其实在我看来,爸爸妈妈、家里的亲人如果能成为孩子心里话的忠实听众,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那孩子会少走许多弯路,会平安度过青春期,那才是孩子的幸运!所以我说,高明的家长会倾听。 我所接触的孩子特别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诉我。我想一来我懂点儿心理学,二来也是最重要的,是我长期与孩子们在一起,懂孩子们的心。有一个刚上初三的小男孩,给老师和同学们的感觉是特别幼稚单纯,似乎心理年龄偏小,可就是他,一天追着我说:“您不是老说我学习不专心吗?我今天就把实话告诉您。”一开始我根本不以为然,正好有别的事就给岔过去了,没想到中午吃完饭他立即又来了,一股非谈不可的架势,而且提出来不能在教室也不能在办公室谈,得找个没人的地方。于是我们来到走廊尽头的窗户前,他扭扭捏捏,吞吞吐吐地告诉我,他喜欢班里的某个女生了,问我该怎么办,而且一再叮嘱我别告诉他爸爸妈妈。我听后心理暗暗吃惊,但表面上十分平静。“祝贺你,你真的长大了,而且还很有眼光。×××确实是个不错的女孩,不但你喜欢她,我也喜欢她,咱们全班的男生差不多都喜欢她,但是……”经过一番十分轻松的jiāo谈,他很快地就把这事放下了。其实这件事在他心理已经“闹腾”好些日子了,家长已经发现了他不对劲儿。如果他能早一点向家长说出来,不是一种很好的解脱吗?再试想如果他连我这个听众都没有,时间长了又可能出现什么后果呢? 我在给初二男生上青春期xìng健康课时用了报纸上的一个例子:湖南长沙某农村初中男生××学习一贯不错,一心想考毛主席曾经就读的湖南长沙第一师范,但他不幸染上了手yín的毛病,并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既无法控制青春期那强烈的yù望,又十分内疚、自责,有一种罪恶感,更羞于向外人袒露自己的心病及痛苦。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成绩明显下滑,无知的孩子为了彻底根除自己的“邪念”,于是到集市上买了一把尖刀割掉了自己的生殖器,当家人把血淋淋的孩子送到医院时,一切都晚了,这个学生落了个终身残疾。此时他才把心里话说出来:“我不是想死,就是想彻底改掉这坏毛病。” 悲剧的发生引起了许多人的思考,思考的内容也很丰富。例如:今天孩子的生理发育之迅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xìng;xìng生理与xìng心理的协调发展;青春期xìng健康教育的滞后等等,这一个个问题的提出确实很有必要,但我总以为这些较深层次的问题是专职的专家学者,或从事教育研究、心理研究的人士应该去讨论和探究的。对于广大的家长,一线的老师,没受过多少教育、没有专业知识的成年人来说,我们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给了孩子多少说话的机会?孩子的心里话为什么不能向他们最亲的亲人倾诉?不能倾听孩子心中的呐喊是不是我们最大的失职?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湖南这位充满着美好理想的少年,在青春期到来之际,在躁动不安的心理刚刚“误入歧途”时,如果能够及时找到一位倾诉对象,把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苦恼全都说出来,在一吐为快的同时再得到些许的安慰,正确的引导,如此残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鉴于此,我立即在我校青春期xìng健康课堂上给男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说出你的秘密”的机会。结果近100名男孩子中有50%的人用写字条的形式告诉我已经有过遗精(但家长了解的却不足30%)。于是我针对这一问题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进行了指导,孩子们以十分积极的态度接受了这一教育。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反过来说有机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是家长的幸运,因为它说明了孩子对您的信任,而让孩子信任的家长一定是高明的、合格的家长。 试一试,控制住您的唠叨,把说变为听: 听到孩子学习进步了—— 听到孩子为集体出力了—— 听到孩子和同学闹矛盾了—— 听到孩子对社会yīn暗面的反应—— 听到孩子违反学校纪律—— 听到孩子对某位老师的不满—— 听到老师处理问题的不公平—— 听到孩子喜欢哪位异xìng—— 听到孩子来月经或遗精—— 听到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 听到孩子说自己偷着抽了烟—— 听到孩子说自己进网吧了—— 甚至听到孩子说自己做了让家长感到难堪的事—— …… 只要孩子把自己的所想、所说、所做告诉了您,无论令您多么高兴,多么骄傲,多么引以为自豪;也无论让您多么生气,多么难堪,多么觉得没面子,家长都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三思而后行。做到既不喜形于色,又不暴跳如雷,冷静地倾听,平等充分地讨论,细致地分析原因、结果、利与害,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办法和制定新的行为目标,让孩子与家长在平等、冷静的对话中体会亲情,感受关爱,自我反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下定纠正错误、痛改前非的决心,因为内疚感是修正自己的最好动力。 不是有句话:“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吗?作为孩子,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其实大人也是在不断地犯错误),尤其是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自认为成熟却还很稚嫩,有一定独立xìng却保留着依赖xìng,生理发育迅速而心理发育却不够完善。这矛盾的成长过程更是多事之秋,逆反、闭锁、任xìng、厌学、早恋、甚至xìng冲动等等一系列问题,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搞得家长唉声叹气、焦头烂额、束手无策。但是即使如此,也没有一位家长想把自己不称心如意的孩子置于死地,也就是说孩子犯了多大的错,家长最终都是可以原谅的。我就见过许多这样的案例:孩子犯错,家长管教,双方僵持不下时,孩子悄然离家出走。这下家长可就六神无主了,他们四处寻找,发寻人启示,甚至求助报纸、电视等媒体,而且这时候他们对孩子说的话都言词恳切,情意浓浓,让人看后都不免发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叹。而一旦孩子回到身边,家长又会喜极而泣,嘘寒问暖,百般疼爱,而且不再指责孩子的过错,一再地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不了解孩子,反省自己教育方法不当,反省自己对孩子要求过高……总而言之,都是家长的错!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作为旁观者,我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孩子有错是事实,是客观的,是正常的,作为家长不能以错制错,错上加错必将铸成大错,甚至两败俱伤,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尽量不要“亡羊补牢”,而是“防患于未然”。 高明家长的做法是:“引诱”孩子诉说——家长耐心倾听——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用理解和理智去面对,一定会增加化险为夷的几率。这就要求家长能够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jiāo流。此时,不要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各种问题都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尽管还不够成熟,但已不太愿意接受强行的灌输、说教,而是开始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把他们当作chéng rén一样进行沟通,他们会觉得受到尊重。反过来,他也会尊重你。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结束语 鲁迅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杂文中分析父子关系时写到: “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chéng rén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chéng rén。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chéng rén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第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绝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先生的这篇杂文早几年也曾读过,但一目十行,一带而过,不曾细细的品味,当今天致力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再一次拜读时,不禁拍案叫绝!这是鲁迅先生完成于1919年10月的一篇短文,距今已有80多年了,但文中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之时尚,令我们今天的许多父母汗颜。80多年前鲁迅先生就告诉我们“孩子的世界与chéng rén截然不同”,告诫我们“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他民主、平等的主流思想,这正是今天的孩子所渴望的。家长们,照鲁迅先生的话去做——做孩子的指导者和协商者,“更年期”的帽子就不会戴在您的头上了。 最后还是把鲁迅先生的第三个观点奉献给家长,作为本章的结束语吧: “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jiāo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完------------- ==========================================================================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夏孜然】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 访问小说分享者(执笔描素颜)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7 章 的书库,阅读更多TA分享的书籍! 地址:http://www.biqugedu.com/u?id=28586 也可以百度搜索或者访问www.biqugedu.com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