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流泪》 第 1 章 ------------------------------------------------------- 本书由www.biqugedu.com【伊静芳好】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烟雨豆豆】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前言前言 作为中国惟一一家常驻伊拉克新闻机构—新华社的首席记者,我在伊拉克待了整整8个月。在我32岁生日即将到来的时候,我终于告别了仍然到处是硝烟的伊拉克。在北京树叶金黄、天高云淡的秋天,我像刚从窒息中苏醒的人那样,贪婪地呼吸着和平和宁静。 我身上仍然还带着硝烟的味道。回到北京最初的几天里,我出门依然是那种随时被人瞄准的感觉。坐进出租车里,我的第一反应是能不能用什么东西把车窗挡上,以免让外面的人看到里面坐了一个“外国人”而遭到跟踪和绑架。 我经常会突然陷入一种沉思,陷入一种对巴格达往事的回忆。当我渐渐重新习惯了和平的时候,我开始变得特别敏感。季节变换、起风落雨、街头散步、朋友聚餐……这些最普通不过的人生琐事,在我眼里有了特别的意义。我开始理解bàozhà和qiāng声摧毁的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世界,还有人的精神世界。 安全感和生命的尊严没有了,战争将人变得如同蝼蚁。 老家的朋友强沫曾为我的平安归来组织了一个小小的聚会,期间擅长丹青的刘岚特意泼墨挥毫,寥寥数笔画了一幅“忘忧草”给我。现在这幅《忘忧草》就挂在我北京的居室里。我经常凝望“忘忧”二字浮想联翩。一方面,从巴格达平安归来,还有什么忧愁之事值得牵肠挂肚呢?另一方面,我的同事、朋友还坚守巴格达,每天都有血腥的消息从那片古老的文明故地传来,我又如何能够忘记忧愁? 北京一所大学的学生会请我去讲述在伊拉克的经历。走进久违的校园,看到贴在食堂附近的这次讲座的海报,我立即想起在耶路撒冷、加沙和巴格达,贴在大街上的死难者照片和充满仇恨的标语。能在和平的环境中远观战争也许是一种双倍的福分,但我们不仅仅是战争的看客,我们是这个依然存在战争和杀戮的世界的一员;我们暂时不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但我们依然是战争逻辑的潜在受害者。 讲座中不断有同学递上纸条。其中一张纸条写道:“谢谢您告诉了我一个真实而远远超出我想像的世界。”还有一张纸条问:“面对种种悲剧、灾难、困难和恐惧,你哭过吗?”我没有哭过。但是,远离了那些悲剧、灾难、困难和恐惧,我却忽然有了一种想哭的感觉。 那天晚上在回家的汽车上,我忽然非常伤感,泪水悄悄地湿润了眼睛。在那个我曾经追求和实践新闻理想的地方,人们正在bàozhà和qiāng声中度日如年…… 伊拉克战争的主要战事已经结束,但战争仍然在以另外一种更加残酷的方式继续着。除了bàozhà和杀戮,伊拉克很难传出什么令人振奋的消息。伊拉克归来,所有的记忆并没有模糊。相反,在北京和平温暖的夜晚,那些伴随着bàozhà和qiāng声的日子依然折磨着我的思绪。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一个真实的、超出人们想像的伊拉克完整地展现在国人面前。 我决定以最快的速度整理我在伊拉克的笔记。今天发生在伊拉克的一切,都将成为明天的历史。然而,往往后人能读到的历史,多半是对当局者的颂扬和对英雄的赞美。人民所承受的苦难,人xìng在社会变迁中所受到的伤害和扭曲,往往很难从正史中读到。民主也好,自由也好,往往是政治家的遮羞布。对普通民众来说,如果一位母亲早晨送走她的几个孩子,到了傍晚不知道究竟谁还能活着回来,那么这位母亲将如何评价这个所谓的“新伊拉克”? 关注战争状态下的人,关注被占领国家中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以一个中国记者的视角,真实地反映普通伊拉克民众在战后社会巨变中的生存状态,是我写作这本书最根本的出发点。 书中的很多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巴格达邻居当中。 当一个和我们有某种联系的人的鲜活的生命忽然冷却,当死亡和被绑架的威胁近在咫尺,我真切地感受到文明残酷的一面。我很难为那些打着各种各样旗号而进行杀戮的人叫好。 我终于明白—杀戮没有理由,只有借口。 在和大学生座谈时,我曾真诚地向活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表示感谢,因为我觉得对暴力下的伊拉克局势和当地民众的关心,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关怀和人xìng的关注。在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在我们越来越和这个世界融为一体的国际大背景下,我们无法继续隔岸观火,无法仅仅充当一个战争看客。对发生在伊拉克的战争故事进行审视、反思和探讨,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责任。 其实中国几乎所有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每天都在报道伊拉克所发生的事情。对于伊拉克局势及其走向,很多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在网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网友对伊拉克局势的精彩评论和激烈辩论。但是我在本书中所竭力记录和展示的,不是伊拉克局势本身,而是这种局势下一个正在经历权力更迭和遭受暴力苦难的社会全景图。 当初决定去伊拉克的时候,我已经在同样危乱的耶路撒冷工作了近两年。我还记得耶路撒冷的邻居曾经对我说:“听说巴格达连手纸都没有,你要多带些报纸应急。”那么,到了巴格达后,我发现了一个怎样的巴格达?在新华分社的狗已经习惯了qiāng声的情况下,眼前的伊拉克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真相?从萨达姆被捕的那个地洞钻出来的时候,在7名中国人在伊拉克被扣留后……当一件件大事发生的时候,我是怎样和那里的人们一起度过那些漫长而充满危险的日日夜夜? 都说历史是人民撰写的,但人民往往被迫撰写他们最不情愿的历史。这本书记录的,就是这样一种历史。作为中国人出版的第一部深入反映战后伊拉克的书籍,我虔诚地期待和每一位读者共同咀嚼这意味深长的记忆。 作者于2004年12月12日 第一部分第1节 去伊拉克(1) 美军封锁了进出巴格达的一条主要街道 我将携带的公款分置7个信封,“全身到处都藏着美元”是我进入伊拉克的最大机密。如果碰到劫匪,我随时准备奉上只有300美元的钱包…… 2004年1月5日。尽管很困,但是在安曼和平安静的夜晚,我却久久难以入眠。借来的闹钟,在温暖的床头滴答滴答地响,伴我度过这个进入巴格达前的最后一夜。作为一个记者,到战后混乱依旧的巴格达还能否享受如此宁静和闲适的夜晚,我实在不敢奢望。 5点钟,我准时来到约定的地点剑桥高中门口,等候从巴格达来接我的伊拉克司机。但是那里什么人也没有,只有夜晚的静谧和空旷。等了10多分钟,就在我决定回房间暖和暖和时,忽然传来一阵汽车沉闷的轰鸣声,接着一辆小面包车停在我身边。司机跳下车,拉着我的手就使劲地握: “你是新华社的人?” 有了司机和车,旅途才正式开始了。由于伊拉克的出租车不能进入安曼市区,这辆小面包车实际上还不是带我去巴格达的车。我们在安曼郊区换了车,天还没有亮。司机说,安曼到边境有350公里行程,然后进入伊拉克后还有600公里才到巴格达,如果一切顺利,当天傍晚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了。 拐上去边境的公路,看到路边有“伊拉克”字样的路牌,不知为什么,我的心竟然激动地猛跳起来。上学的时候,如果问有谁会为去一个千疮百孔、没有安全保证的地方而激动,我的答案会是两种人,一种是疯子,一种是傻子。现在,我理解和明白了更多。很多事情不是疯子和傻子的专利,一些看起来疯狂透顶、傻气十足的事情,其实是最有吸引力的诱惑。 我清楚自己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我为新闻的理想来到耶路撒冷,同样为了新闻的理想去巴格达。我没有把伊拉克之行看做是迫不得已的苦差,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无论前途如何,我无怨无悔。 “不喜欢萨达姆,也不喜欢美国人” 路边是清一色黝黑的碎石,一眼望不到边。朝阳把金色的阳光撒在这片古老的原野,我忍不住拿出相机,对着车窗外不停地按下快门。我想,繁华如纽约和香港是一种美,而荒凉到了极致,如同这千里黑石大漠,也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司机阿布杜是个50多岁的伊拉克人,眼睛很友善,会说一些英语。在一个约旦边界小镇,他忽然在一家刚刚开门的商店门口把车停下来,说要给他的孩子们买点东西。我看他抱出来的主要是一些零食。阿布杜说,他的两个孩子都已经上了大学,一个学电脑,一个学师范要当老师,他很为他的两个孩子感到骄傲。但是,他们尽管已经上了大学,他还是把他们当孩子,从1000多里外为他们买零食。他说,其实这些东西在伊拉克也都能买到,但是恐怕我们到巴格达已经太晚,出门购物不方便也不安全,所以还是在约旦买好些。 阿布杜说他也大学毕业,曾经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农艺师,但是第一次海湾战争后他失业了,就不得不改行开起了出租。目前,他的生意不好也不坏,乘客以巴格达当地人为主。 天气很好,我们过关也很顺利。在约旦边境简陋的海关大厅,零零星星坐着十几个等候办理手续的阿拉伯人。阿布杜说,他们都是在约旦打工的伊拉克人。问起当地伊拉克人的平均月收入,阿布杜想了想,扳着指头算了算,说是大约100美元。“但是工作并不好找。”他补充说。 出了约旦边境,有一个大约1公里的缓冲区,然后就是伊拉克的边境关口。在缓冲区内我看到路边有一个庞大的难民营,蓝色、白色的简易帐篷一顶接着一顶,可以容纳几千人。司机介绍说,这里住的都是伊拉克战争期间跑出来的难民,约旦不接受他们,现在伊拉克联军当局也不允许他们回来,所以他们就暂时栖身这里,靠国际救援度日。 我拿出相机,还没有下车,阿布杜就对我说,你要小心那里的孩子,他们会缠住你要钱。果然,我一下车,刚端起相机,就有一大群孩子从各自的帐篷里冒出来。他们穿着破烂的衣服,一边向我跑来,一边“给点钱、给点钱”地喊着。我匆忙拍了几张照片,司机就催促我上车,一是为了不被纠缠,二是为了在天黑前经过费卢杰等几个靠近公路、容易出事的路段,以便在天擦黑时能够赶到巴格达。 有趣的是,进巴格达已经有了一个专门的术语。在安曼,我碰到的中国人都会首先问我是不是要“进去”,什么时候“进去”,以前“进去过”没有……“进去”,在国内本来专指蹲监狱,现在成了在约旦待命进入巴格达的新名词。实际上,巴格达通信艰难、电力短缺、安全没有保证,在约旦说的“进去”和在国内说的“进去”似乎也有某些相通之处,令人不免多想。 在伊拉克的边境关口,我除了看到一辆美军坦克驶过和两个美军士兵外,没有看到更多占领的迹象。检查车辆、办理手续的都是伊拉克人,他们都很友好,看到中国记者拍照也很配合,始终是一张笑脸。我经常想,阿拉伯民族也许是最会微笑的民族,他们的微笑魅力无比。我碰到的美军也很客气,对拍照也不回避和阻止,但是他们绝不会对你微笑。和他们jiāo谈,他们也只是淡淡地说,到这里已经5个多月,也希望早点回去,希望这里早点恢复秩序。 令我略感吃惊的是,在边境地区我仍然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萨达姆的画像或雕塑的残骸。一座萨达姆骑在马上的巨大铜像已经被捣毁了,但是马的形象依然完好无缺,萨达姆的样子依稀可见。一幅萨达姆的画像被一块三合板遮住了,但是他的头依然露在外面。一块水泥标牌上,萨达姆的画像被人铲过了,显然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效果并不好,萨达姆微笑着的样子依然一眼就能看出来。 问起对美国人的看法,送我的伊拉克司机说他“并不喜欢萨达姆,但是也不喜欢美国人”,他“希望伊拉克人能够早些自己管理自己”。 第一部分第2节 去伊拉克(2) 穿越“死亡之路” 过关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加油。司机说,巴格达汽油虽然便宜,但是目前供应短缺,加油经常要排几个小时的队。这里的汽油因为有运输费用比较贵,但是还能够保证供应,所以不但要给油箱加满,还要买几桶放在后备箱备用。我看到司机加了150升油,付了相当于15美元的伊拉克第纳尔,还一个劲地喊“贵”。我想,真的是石油的国度,油比水还便宜。北京的有车族如果用这样的价格买油,一定会做梦都会笑醒的。 我从以色列来,那里因为和产油的阿拉伯国家关系长期处于对抗状态,一升汽油的价格相当于8块多人民币。石油与政治的关系,从油价里就可以有深刻的体会。 一路上依然是荒沙大漠,一排孤零零的高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 章 压线铁架大都拦腰折断,这显然是不久前这场战争的“杰作”。有一个路段被zhà毁,我们需要绕过一段非常难走的土路。前面的车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使我们看不见四周的任何东西。由于车辆在这里都走得很慢,一些当地fù女和老人拎着大大小小的油桶在路边兜售汽油。汽油的价格如此便宜,他们生意的收入也就可想而知。那时正是冬天,他们都穿着满是污垢的棉袍,但是下面却赤脚踩着一双破烂的拖鞋,常年的制裁、穷困,战争带来的失业和萧条,显然使得普通的伊拉克家庭连添置一双像样的鞋子都成为一种奢侈。 约旦的朋友曾告诉我,进入伊拉克就不要睡觉,因为这段从约伊边境到巴格达的公路号称“千里死亡之路”,是劫匪经常出没的地方,我已经听到太多中国商人在这条路上被抢的故事。由于战后百废待兴,我们也不能从北京总部银行汇款到巴格达。调我赴巴格达分社任负责人的同时,设在开罗的中东总分社也通知我从耶路撒冷分社借一些美元随身带到巴格达,作为我们在那里除了工资之外的开销。 在这种情况下,我第一担心的就是这些公款的安全。我把这些美元分置7个信封,在随身衣服和行李中分别放好,只留了300美元在钱包里。我的想法是,如果碰到劫匪,我首先毫不犹豫地将钱包奉上,只求能够尽快脱身,保全其余的经费。钱并不总是一个好东西。在这前途叵测的千里大漠公路上,在前后左右经常只有我们一部破旧的出租车的情况下,我深感钱这个东西是我最大的麻烦。几天来,我“全身到处都藏着美元”的事实是我最大的机密,我不能让任何接近我的人看出我的衣服口袋和行李如此值钱,这于我实在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考验。 凌晨4点多就醒来,加上长途的颠簸,我在进入伊拉克后很快就感到眼皮发沉。但就在我准备合眼休息一下的时候,忽然心里一惊,紧张得差点叫起来:我看到前方几十米远处的路边,站着四五个斜背着长qiāng的当地人,正在挥手示意要我们的车停下来。我想,这么快就碰到了劫匪,真是太倒霉了。好在司机及时安慰我说:“别怕,这是伊拉克警察。” 果然只是警察,幸亏是警察。他们扫了一眼我们的车,就挥手放行了。一个年轻的警察听司机说我是中国记者,还很友好地冲我笑了笑。我后来问巴格达分社的当地雇员赖斯,这些警察为什么不穿制服?赖斯对我说,因为那里经常发生抵抗势力袭击伊拉克警察的事件,所以为了更安全些,很多伊拉克警察都宁愿穿便服。后来,我们一路碰到4拨沿路巡查的伊拉克警察,他们都是平民打扮。 看到著名的幼发拉底河,巴格达就只有100公里了。公路两侧的景观也从沙漠变成了绿洲,村庄也稠密起来,公路两边能够看到行人、自行车和炊烟了。我的心也踏实起来,虽然巴格达并非安全之地,但我毕竟离同事、分社更近了,我们几代新华社同事在巴格达建立和坚守的临时的家,是我在这个战后陌生国度惟一最能给我安全感的地方。 第一部分第3节 去伊拉克(3) 巴格达,夜色中最亮的是监狱 没有想到的是,夜色中巴格达最明亮的地方,竟然是一座监狱。司机告诉我,我们已经踏上巴格达的土地,路边灯火闪烁的地方,是巴格达最大监狱,现在由美国人看管,里面关押着不少被美军逮捕的抵抗势力要员。 我开玩笑地问:“萨达姆也在里面吗?” 司机一本正经地摇摇头说:“我想萨达姆在看管更严密的地方。” “你见过萨达姆吗?” 他再次摇摇头说:“我今生永远也不会见到他了—他在美国人手里。” 巴格达有500万到700万人口(说法不一,因为多年没有人口普查了),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房子都是一家一户的院落或者低矮的建筑,城市的巨大可想而知。但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城市,现在完全隐藏在比城市更加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我们穿过黑暗中的城市,就像蹑手蹑脚地从一头在黑暗中呼吸的怪兽身旁走过,那种深不可测的带着丝丝寒意的恐怖,深入我的骨髓。 新华社巴格达分社终于到了。 下了车,我首先听到的是发电机巨大的轰鸣声。我们有自己的发电机,此刻这台1万多美元的机器正在使我们的小楼成为黑暗海洋中为数不多的一个有着星星点点灯火的光明岛。我长出了一口气,提心吊胆的千里旅程终于到了尽头;巴格达,我终于安全地来了。 同事和当地雇员还在值班。分社养了两条看家护院的狗,看到来了新人,兴奋地叫个不停。吃过同事自己动手烹制的简单的晚餐,我到处看了看,分社的条件比想像的要好一些,几个雇员勤奋的劲头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宿舍的房间很凌乱,也很脏,尤其是发电机的轰鸣令我难以忍受。 整个夜晚“公家”(市政电网)的电只来了两个小时,其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电机供电。就要离开巴格达去苏丹担任首席记者的邵杰告诉我,我们的发电机上个月就修了两次,如果这台大发电机坏了,那台小的备用发电机的噪音更大,每次一开动,连两条狗都要远远地躲开,呜鸣不已。他说:一开始你会睡不着觉,但慢慢就习惯了。正说着,公家电就停了,本该立即恢复工作的大发电机也不知何故没有立即运转,我们顿时陷入黑暗中。“手电”、“蜡烛”……我的同事一边喊,一边分别在各个屋里亮起烛光和手电筒。 这点微弱的光明,在没有电的黑夜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尽管耳边没有了发电机的轰鸣,但是我们也没有了比安静更重要的东西:电。没有电,就意味着没有通信,没有通过卫星接收的各类信息,我们这个在战后巴格达惟一的中国新闻机构也就陷入了瘫痪。还好,同事鼓捣了一会儿,轰鸣声又很快响起来,巴格达的暗夜里又多了几盏暂时还能点亮的灯。 电话线上周刚刚开通,还不能上网。在抵达的第二天,我就带新华社巴格达分社的当地雇员去网吧考察上网条件。令我惊讶的是,那里的电脑竟然大部分都是中国产。网吧里整洁有序,但上网的人并不多。 由于分社所在地区的电话局在战争中被严重摧毁,经多方了解,这个地区至少要在3个月后,才能勉强使用拨号上网。此外,从目前分社个别雇员家庭所在地区使用拨号上网的情况看,上网速度和质量都很差,网络极不稳定。目前巴格达市内仅有的10家左右网吧都是使用无线卫星系统。其初装费(含全部设备、天线和工程费用)为每部机器950美元,可同时接出8根上网线路、24小时上网,网络服务费为每月50美元。目前巴格达市内网吧费用为每小时1.3美元。 因为频繁外出上网很不安全,我决定立即为分社安装无线上网系统。我们马上就可以在办公室上网了,这令每个人都很激动。在新华社工作和成长的伊拉克当地记者对上网并不熟悉,但他们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在战后百废待兴的巴格达,能够在自己办公桌上上网,简直是凤毛麟角。 第一部分第4节 战后巴格达一瞥(1) 平民在巴格达街头“观景” 在个别路口偶尔出现jiāo警。他们有的穿着萨达姆时代的老旧制服,有的干脆什么制服也不穿,踩着拖鞋、拎着一把长qiāng往路口一站,车辆就得听他指挥。 2004年1月7日,我去拜访战后首批返回巴格达的中国商人陈先生。从我住的曼苏尔区到陈先生所在的商业大街,大约40分钟的车程,这也是我首次有机会穿越巴格达主要市区,看一看这座战云yīn影下的城市,对伊拉克战后生活做匆匆的一瞥。 “堵城” 蓝天、白云,高大的椰枣树,在雨水中被唤醒的格外鲜绿的青草,中东地区的冬季是最美丽的季节,巴格达也不例外。马路宽阔,但明显破旧,路上跑的车也大多破烂不堪,有的像是从垃圾场捡回来的。清真寺很气派,高耸的宣礼塔直刺云霄,给人震撼之感。 我们路过一个很大的加油站。由于战争中电力、炼油能力的破坏非常严重,加上对抗双方对输油管道和其他基础设施的蓄意破坏,以石油著称的伊拉克竟闹起了严重的油荒。市区各个加油站都是限量供应,加油经常要排几个小时的队。这样,油贩就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形成了黑市。在巴格达,如果问起汽油的价格,他们首先回答的大半是黑市的价格,因为所谓的平价油实际上是很难加到的。 在加油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队美国装甲车和全副武装的士兵。同事说,一般看到这么严密的保卫架势,就知道可能是一个加油站。美国的军车停在公路边上,当地的汽车在一旁往来穿梭,似乎各不相扰,显然人们已经有些习惯了这种占领下的街头一景。 我拿出相机,拎着qiāng转来转去的当地伊拉克警察立即摆起姿势,示意我给他们照相。他们都喜欢照相,连街头卖大饼的青年人看到我拿出相机,也用手势要求我给他们拍合影。正要按下快门,路边又会跑出一个人加入到合影行列。就连在街头各个店铺伸手讨要零花钱的流浪汉,看到我在拍照,也会大度地配合。如果没有极端势力的侵扰,这里真可以说是外国人摄影的天堂。 但是美国大兵很快阻止了我的拍照。他们并不像我所习惯的以色列士兵那样,看到有人接近就如临大敌,而是继续聚拢一堆,一边继续他们的聊天,一边似乎很不经意地告诉我,“不要拍照,这里是军事禁区”。 一进入商业区,人流和车流都明显多了起来。同事告诉我,战前伊拉克经历了连续13年的全面封锁制裁,物资极度短缺。战后百废待兴,各种物资进入都没有关税。在巴格达,光汽车一下子就增加了20万辆。到了商业区,我发现各种标牌的电器商店最为醒目。这些商店店面不大,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装修,但是人来人往,很热闹。 同事说,这里现在最好卖的就是电视机和卫星天线。以前在萨达姆时代,人们是没有机会用卫星电视收看外国节目的。在10多年的国际制裁期间,伊拉克也买不到电视机,电视节目只有官办的三四个频道。现在一下子开了禁,多年积累的市场需求一下子bào发起来,所以每天都能看到整车整车的电视机运来又很快被分别拉走。 由于萨达姆期间多年没有修缮道路,所以市区塞车很厉害,有人说整个巴格达现在成了一个“堵城”。在个别路口偶尔也能看到jiāo警。由于还来不及统一着装,他们有的还穿着萨达姆时代的老旧制服,有的干脆什么制服也不穿,踩着拖鞋、拎着一把长qiāng往路口一站,车辆就得听他指挥。 车流中穿梭着不少报贩,他们抱着好几份不同的阿拉伯文报纸,站在每一辆汽车的窗前叫卖,但是生意似乎并不好。伊拉克战后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新报纸诞生,都标榜自己独立的新闻理念,但是最重要的舆论工具,其实仍然控制在美国人手里。尽管电视机热销,但当地的电视台却只有一个频道,就是美国人办的伊拉克电视台。当地惟一的一份英文报纸,高层编辑中英国人占了一半。 第一部分第5节 战后巴格达一瞥(2) 中国商人“打”进伊拉克 陈先生在伊拉克20年,在巴格达开了个中国商贸城,另外还经营一个叫做“晏龙湾”的中餐馆。商贸城和餐馆面积都不小,但生意不免有些清冷。几个福建人正在商贸城里组装电脑用的转椅。他们原以为来伊拉克后能挣大钱,差不多都是倾家dàng产辗转来到伊拉克,不想却找不到工作,只好干点零活,混个吃住和零用钱度日。 商贸城一共三层,一楼摆放货物,主要是些床垫、煤油炉、转椅、家具、沙发等等。陈先生说,其实小商品最畅销,但是目前先用这些床垫等大件把商城“摆满”,赚个人气。二楼目前是仓库兼临时的组装车间,把那些托运进来的商品组装成型。三楼是办公兼住宿,还有一个不小的餐厅。陈先生说,这里将来既是宿舍,也是洽谈生意的写字楼。 这个商贸城靠近德国使馆,也是一个重点的巡逻区,虽然经常能听到bàozhà声,但是商贸城本身还比较安全。陈先生说,过去几个月里,这里最畅销的是煤油炉,已经卖出6000多只了。尽管巴格达目前小商品绝大部分都是中国货,但都是从迪拜经过阿拉伯商人转运而来的。他说,如果中国商人直接从中国运货进来,可以增加20%的利润。他希望他的商贸城能够很快在国内招商,成为中国货直接打入伊拉克的通道。 他补充说:“如果中国商人能够大批进驻商贸城,我估计我们一年至少可以销售10亿美元。” 和他谈话时,我不断看到有当地商人来洽谈业务。他说多年来,他在国外的时间远比在国内长,“在国内超过几个月就觉得浑身不得劲,就得出国来闯dàng闯dàng”。来找陈先生的当地人反映,目前很多伊拉克商人希望直接到中国采购,但是要办签证得先到约旦(巴格达当时没有使馆,后来复馆后也暂时没有签证业务),而且要求有曾去过中国的证明等很多复杂的手续,所以他们希望中国能够给当地商人的往来提供便利。 实际上,在远远未曾平息的pào火中,也有很多中国商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伊拉克。回到分社的时候,我就接到一个广州打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 章 的电话。电话那边的人说,他是在广州的生意人,看到我们从巴格达发出的报道,想向我们了解一下目前这里的局势,询问哪些生意能够赚钱,如何进入巴格达等。 从陈先生处回来,我们还去拜访了一个当地的朋友。有意思的是,在巴格达,富人区的标志不是别的,而是门口的大发电机。 巴格达供电断断续续,发电机是不可或缺的。普通人家往往是一个街道联合起来,大家共用一个发电机照明。但富人家房子和电器多,不但照明要用电,而且取暖或使用空调也要用电,所以就自己配备一个功率较大的发电机,搁在大门口,还得用铁笼子围着以防止有人偷盗。 有趣的是,我们访问这户人家时,发电机巨大的轰鸣声掩盖了我们的叫门声。没办法,当地的一个朋友只好跳墙进去直接敲击窗户,主人这才应声而出。后来有人说,如果这家人养了狗,那么跳墙的人可就惨透了。 第一部分第6节 伪善的民主与血腥的抵抗(1) 巴格达街头的美军士兵 巴格达街头的美国士兵大多20出头,脸上还带着明显的稚气。这些在世界第一强国享受惯了的大孩子一扛上qiāng就要在完全陌生的异国街头出生入死,难怪会有那么多的母亲加入反战行列。 2004年1月8日下午,首批约60名伊拉克被关押者分乘两辆卡车离开巴格达西部的阿布格莱布监狱重获自由,这些人都是伊拉克战后美英联军以妨碍安全等理由拘留的。 4个孩子的母亲想给布什和布莱尔写信 在距巴格达约20公里的阿布格莱布监狱门口,50岁的伊拉克fù女阿扎维说,她惟一的儿子两个月前被美军逮捕,目前下落不明。从媒体上得知今天要释放部分被关押者的消息后,她借钱乘车赶到这里,但是当卡车开出来的时候,她并没有看到她的儿子,她难过地大哭起来。 阿扎维说,她共有4个孩子,32岁的纳比尔是惟一的男孩,一家人的生活基本都依靠儿子做木匠来维持。她说:“我要给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写信,质问他们所谓的自由和民主究竟在哪里?” 37岁的前伊拉克士兵穆哈默德说,他2003年7月被美军逮捕后就一直受到非人的待遇,他至今不明白美军为什么逮捕他。他说,被释放并不让他感到高兴,因为联军当局本来就没有理由抓他。 负责伊拉克战后重建事务的美国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表示,美英联军当局近期还将陆续释放400多名被关押的伊拉克人,但是作为释放条件,所有被释放者都要有人为他们今后的行为做担保,且他们本人必须宣布放弃暴力对抗。 布雷默说,即将被释放的人都没有直接参与针对美军的暴力袭击,也没有卷入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他说,那些手上“沾有伊拉克人或者外国人鲜血的人不会被释放”。目前联军当局依然关押着至少9000名以妨碍安全为由而被捕的伊拉克人。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在这里事实上省略了很多细节。我在以色列也采访过苦苦等候亲人归来的巴勒斯坦母亲和妻子,拍摄过她们翘首盼望亲人归来的镜头。我不能想像如果我们自己的亲人忽然不见了,被人抓走了,原因不明,关押地点不明,什么时候放也不知道,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其中一个接受我们采访的被释放者说,他被抓进去两个月里都没有人问过他一句话。美军对他们很差,每天只能吃两顿最简单的饭,度过了半年的牢狱生活后,他已经几乎忘记了人每天还应该吃早饭。还有一个人情绪很急躁,拒绝回答任何问题。那个刚刚被释放的人说,我跟你说美国人对我们如何如何不好又有什么用,谁能改变这一切?我也对联合国人权组织的人反映了,可是有什么用?! 我安排摄影记者和已经为新华社工作了6年多的夏南前去采访。他们的通信工具是一部有效通信范围只有10公里的步话机,但是聊胜于无。虽然来的时间还不长,但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次有人出门时我都要习惯地叮嘱一句:要小心。 安全第一,我们不能有任何的马虎大意。 就在等待囚犯获释消息的时候,我们忽然听到连续的沉闷的bàozhà声。不知道是美军行动,是清除xìngbào破,还是游击队针对美军的袭击。我们在当地的报道员贾迈勒跑到房顶观察,却没有看到硝烟,所以还很难确定bàozhà的具体方位。巴格达房屋低矮,如果有bàozhà,在楼顶往往是可以看到烟尘的。但是无论如何,频繁的bàozhà毕竟是这个战后还远不稳定的城市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这种声音往往很快就会变成全世界的新闻。 李骥志向联军临时管理当局询问,回答是对此一无所知。我问贾迈勒,能否联系其他媒体朋友确认一下,他摇摇头说,bàozhà声是从西部传过来的,通常靠近机场等重要目标的巴格达西部只有新华社离得最近,他首发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消息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区位的优势。如果我们只是隐约听到,那么其他媒体的消息肯定要比我们晚。惟一能够确认的地方是他家,他家住在更靠近西部的地方,但是电话试了几次,都打不通。 后来我才知道,在巴格达,像这种美军永远都不会宣布真相的“神秘”bàozhà和qiāng战真是太频繁了。这也许是因为没有造成重大伤亡,也许是因为bàozhà太多了,也许是因为其他原因,总之在这里,bàozhà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见怪不怪,很多人也懒得去理会个究竟。 很快又传来消息,说一架美国军用黑鹰直升机坠毁,造成9人死亡。从时间上看,这个事故不会与我们听到的bàozhà声有关联,但是坠毁事件发生的地点正好是在我们西部,位于巴格达西部20多公里处的小镇费卢杰附近。 第一部分第7节 伪善的民主与血腥的抵抗(2) 两名法国人在“死亡之路”死亡 我抵达巴格达第二天,给还在安曼的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大使电话汇报平安时,孙大使就特别问我,经过费卢杰时有没有碰到麻烦,因为那里是伊拉克抵抗势力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之一。事实上就在我1月5日刚刚通过费卢杰后不久,两名法国人就在那里的公路上被抵抗势力的武装分子打死。 这一消息我在当天抵达的时候并不知道。到了第二天,驻伊美英联军的新闻发言人才向新闻界宣布了两名法国人5日在费卢杰附近公路上遇袭身亡、一名受伤的消息。 在6日举行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军方代表查尔斯将军说,两名遇难的法国人是在他们乘坐的汽车抛锚后,遭遇伊拉克抵抗力量武装人员的qiāng击而身亡的。同时,来自法国外jiāo部的消息说,这两名法国人为在当地承包工程的美国公司工作。我的同事说,通常情况下伊拉克抵抗力量主要针对美英目标,他们一定是把为美国公司工作的法国人误当做美国人了。 费卢杰过去一直是逊尼派穆斯林的一个中心,前伊拉克政权的许多情报高官都出自那里,所以战后那里的抵抗也最为顽强和暴烈。他们的袭击往往事先就确认了有关目标活动的详细时间和地点,针对xìng很强。他们针对特定目标进行袭击的特点多少让我这个来自和伊拉克关系不错的中国的记者有了些安全感。不过,早到的同事很快又警告我说,目前他们的策略也有所改变,他们越来越倾向于袭击所有外国人,以期制造恐慌,赶走外国势力,建立伊拉克人自己的政权。 抵达的第二天,在我得知两名法国人被打死的消息的同时,伊拉克还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暴力事件:在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当地警察与一群要求发放工资的前伊拉克士兵发生冲突,参加示威的伊拉克前士兵向警察投掷了石块,警察向示威人群开qiāng并打死了至少两人。一如我到耶路撒冷的第二天就赶上住处附近的一个咖啡馆发生自杀xìngbàozhà一样,暴力也是巴格达对我的一种特殊的欢迎。 根据美军军方人士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消息,1月8日在巴格达西部坠毁的飞机是在费卢杰附近紧急着陆时失事的,但是飞机紧急着陆的原因当时还并不清楚。但是很快,就传来当地目击者的消息,说坠毁的飞机果然是被当地抵抗势力击落的,只是美军碍于面子不愿立即承认。目击者说,当时共有两架直升机经过,都是有明显红十字标志的军用医疗运输机。抵抗分子的火箭弹击中了其中一架飞机的尾部,那架飞机试图采取紧急措施,但很快就从空中栽下来,机上全部人员死亡,其中可能还有伤员。 此前,在2003年11月,就有两架黑鹰直升机在费卢杰附近被击落,有17人死亡,那是美军单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我想起几天来在巴格达街头看到的美国士兵,他们大都20出头,脸上还带着明显的稚气。这些在世界第一强国享受惯了的大孩子一扛上qiāng就要在完全陌生的异国街头出生入死,难怪会有那么多的母亲加入反战的行列;难怪布什访问lún敦时作为参战主要当事国之一的英国当地,也会有10万人的大规模抗议示威队伍。 8日被击落的美军直升机并不是惟一的受害者。不到10个小时之前,同样在巴格达西部,一群身份不明的伊拉克武装人员用迫击pào向一个美军后勤基地发起猛烈轰击,有6枚pào弹击中了基地,导致一名美军士兵死亡、34名美军士兵受伤。 在处理完黑鹰直升机的新闻后,外出采访的当地雇员就用步话机报来信息:联军当局释放首批被关押者的行动半个小时前已经开始了。雇员说,他们已经完成了采访,正在路上,刚刚有了步话机的信号,就马上把信息报回来,希望能先发一个快讯。 这些雇员原来大都不是新闻专业出身(我们能够提供的薪水,并不足以聘请经验丰富并且能够熟练掌握英文的当地记者),他们的记者生涯是在新华社开始的,是在和我们这些新华社记者一起摸爬滚打中逐渐成熟的。目前,我们还在加紧把一名分社的技术员培训成摄影记者。事实上,现在已经成为新华社名记、受总社邀请专门到中国访问过的贾迈勒,最早就是分社聘请的翻译。但是,一旦受到新华社的重用,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新华社稿件中的时候,他们都很珍惜这份工作,干活很卖力,很有拼搏精神,这让初来乍到的我印象颇深而且很受感动。 第一部分第8节 初涉巴格达黑市(1) 伊拉克少年在黑市卖油 石油大国正在经历比战前制裁期间更为严重的油荒。我问当地司机:“加一次油要等多长时间?”他说:“如果你一大早去加油,加完油就该吃午饭了。”于是我们拐往一条小巷…… 2004年1月9日,早上5点,邵杰就要乘汽车离开巴格达回开罗了。我们起来为他送行时,夜色仍浓,春寒料峭。我们在分社门口依依话别,祝福的话都说遍了,当我们目送汽车消失在夜幕中时,发电机的声音终于停了,我们可以享受一下短暂的有“公家电”的时光。 在战后的巴格达,有光明当然好,但静悄悄的光明更为难得。 新华社的狼狗 由于噪音,我几天来一直睡得不好。但是在那天早上短暂的宁静中,听外面偶尔的鸡鸣狗吠,听窗外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心中顿时涌出对一种闲适平和的生活的强烈向往。在这种向往中,我怎么也睡不着了。实际上,我是不愿意让这巴格达难得的安静的黎明时光悄悄溜走。 但是很快,诗意的黎明就消失了。随着继电器滴、滴、滴声音的响起,“公家电”又停了。我们应该自动工作的大发电机却没有能够立即启动起来。办公室所有的电脑都滴、滴地叫起来。没有电,我们的卫星接收将全部中断,我们这个新闻办公室会立刻成为一个信息孤岛。一向憎恨发电机声音的我,此刻却盼望着那令人讨厌的噪音能随时响起。 我把发电机加满油,等待轰鸣,但是这台庞然大物却丝毫没有反应。我围着它转了好几圈,无从下手。这时候到分社工作已经5个多月的小李也披衣过来查看。他看到过别人修理,于是照样子摆弄了一阵子,也没有奏效。 “用备用的小发电机吧。”他说。 小发电机就在办公室另一侧的窗下,声音比大发电机还响。每次小发电机一响,我们养的那条年幼的狼狗就会吓得远远躲开,呜鸣不已。这可怜的家伙一定不明白人类为什么要发动这轰然巨响的东西,对这个在它的地盘上肆无忌惮地不停吼叫的黑乎乎的家伙,它深怀恐惧。 小发电机的蓄电池已经彻底地失效了,任凭我们怎么摆弄,它都反应全无。那条已经远远躲开的小狗看到它的死对头已经不再肆无忌惮地吼叫,竟然也大着胆子凑了过来,围着机器嗅着,对这个已经不再神气活现的黑家伙,一副嗤之以鼻的模样。 太阳出来了,彩霞满天。 由于工厂大都还处于停工状态,巴格达早晨的空气洁净清新,令人备感神清气爽。分社的院子其实是很漂亮的,两层别墅式的小楼,屋外有块约一亩地大小的方方正正的草坪,院墙下,三棵高大漂亮的椰枣树一字排开,还有几棵依然挂着满树鲜艳果实的橘子树。朝阳映照下,这个巴格达西部富人区的小院,在电力供应暂时停止和我们自己的发电机出现故障的时候,竟然是如此富有田园般的旖旎情调。 没有电的清晨,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4 章 我能够做什么呢? 我一边在院里的草坪边踱步,欣赏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过的小院风光,一边拿出美英联军配发的小手机,给国内的亲友打电话。 战后伊拉克通信条件极差,联军就特制了这种小手机,限量发放给战后立即返回伊拉克的各国使团。中国使馆复馆小组在2003年短暂地重返伊拉克的时候得到了几部,后来在重新撤到约旦待命时给了留在巴格达的新华社一部。这个手机所拨打的所有电话,都是先经过美国,然后再连接所拨的号码,所以我们怀疑通话内容都是受到美军监控的。尽管这个手机的通话质量并不稳定,而且经常会被切断,但是好在所有通话均免费。 这时候,国内的时间正好是中午(巴格达和北京有5个小时的时差)。电话那边的朋友问我,你现在忙什么?我回答:我在晒太阳。那边的人都很惊讶。我于是解释说,停电了,什么也做不了,只好在院子里晒晒太阳。电话那边的朋友于是做羡慕状,但是在要挂机说再见的时候,仍然忘不了叮嘱一句:要小心,注意安全。 这时候小李又出来了,说是已经回忆起分社技术员修理发电机的细节,可以再试一试。我担心地看着他,一再叮嘱说如果没有把握就停下来,千万别因小失大,导致什么安全问题。小李做事仔细谨慎,是一个很值得信赖的人。果然,他鼓捣了一阵子,发电机又开始工作了,我晒太阳的片刻悠闲也同时被宣告结束。 第一部分第9节 初涉巴格达黑市(2) 黑市油比加油站贵4倍 那天是星期五,伊拉克人的周末,但是分社的技术员阿德南和负责阿文报道的贾迈勒依然会来上班。我和小李商量,准备出去找网吧上上网,再到处转一转,继续熟悉一下巴格达的情况,顺便也给分社购买一些东西。我拿上联军给的手机,小李拿了铱星电话,想了想还不放心,又拿上我们的步话机,以便留守的贾迈勒在有事时可以方便地和我们联系。 阿德南负责给我们开车。分社本来有两辆车,除了现在的奔驰230外,还有一部从约旦购买的尼桑,但是在战前撤走时为了保险,我们将两部车分开放,奔驰放在分社的车库里,尼桑开到了中国使馆,但是偏偏后来使馆遭到抢劫,那部崭新的尼桑就不见了踪迹,只留下这部有些老旧的奔驰,依然忠实地为分社奔驰着。 汽车一发动就滴滴地叫起来,原来快没油了。目前在盛产石油的伊拉克,加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生产能力不足和战争的严重破坏,石油大国伊拉克正在经历着比战前制裁期间更为严重的油荒。市区的各个加油站不但限量加油(每车每次30升,但是据说如果肯塞小费的话,加60升也可以),而且要花很长的时间排队。我有一次问当地的司机,加一次油要等多长时间?司机说:“如果你一大早去加油,加完油就该吃午饭了。” 看到我有些担心的神情,阿德南安慰我说,不用着急,我们可以在路边找到油贩子,在黑市买汽油很方便。转了很长一段路,阿德南开始嘀咕起来:“奇怪,这些油贩子都到哪里去了……”话还没有说完,他忽然眼睛一亮,用手指着前方,说是前面“终于有了一个油贩子”。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只看到一个衣服胡乱裹在身上的年轻人站在路边,冲着过往的车辆挥舞着手里拎着的一个用废旧的可乐瓶子剪成的漏斗。我问:油在哪里?阿德南说,现在打击黑市石油很厉害,这些人都不敢公然把油摆在路边,所以就把油藏在附近的某个地方,自己在街上招揽生意。 在那个年轻人的引导下,我们拐进了一个狭小的街道。一个在街口晃悠的小孩看到年轻人,立即迎上来说了几句话,还警觉地看了我们一眼,然后推开一扇门挤了进去。很快他就拎了一小桶油出来了。我问阿德南黑市汽油什么价钱,他说要给我们的车加20升油,4000个伊拉克第纳尔,约合2.5美元。如果在加油站,20升汽油只要800个伊拉克第纳尔。我算了一下,黑市的油比加油站贵4倍,利润如此丰厚,怪不得现在的油贩子如此猖獗。 但是即使是黑市价格,这里的汽油也比北京便宜得多。我请阿德南给汽车再加20升,但是阿德南用阿拉伯语问了油贩子几句后对我一摊手说,这个油贩子最多只有15升的存货了,他每天排队或者自己通过关系去加油站搞油,但是每次量都不大。我笑笑,说那就只加15升吧。那个小孩转身又进了门,很快拎出多半桶油,年轻人用可乐瓶子做的漏斗灌进汽车油箱。 拿到钱后,年轻人还兴奋地冲我眨眨眼睛:一天的收入有了,他可以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了。 在他们加油的时候,我拿出相机,他们略微惊恐了一下,但是并没有阻止我的拍摄。也许他们认为我这个外国人只是好奇而已,并不会对他们的黑市生意造成威胁。通常情况下,伊拉克人对照相的热衷是我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见过的。 第一部分第10节 初涉巴格达黑市(3) 在巴格达开车 战后的伊拉克百废待兴,原来的警察和政府机构都解散了,新的还不能立即有效地运转起来,所以不但目前到伊拉克不用签证,没有关税,就连水电费也没有人收,开车更是不用驾照,所以如果要开车上路的话,我的中国和以色列驾照也无须更换。我问小李如果出了事故怎么处理,他回答说,当然绝大部分都是私了,谁厉害谁就占些便宜。不过伊拉克人开车虽然粗鲁,处理事故时却也还讲些道理,基本的行车秩序还能勉强维持。 既然这样,我顿时有个念头,想尝尝在巴格达街头开车的滋味。但是一上路,这辆老爷车的左后视镜就被颠得挪了位置,行车变道的时候很不方便。另外当地人开车基本上没有jiāo通规则可言,明明我先进的环岛,但是别的直行车就是不让,我每过一个路口都要小心翼翼地费半天劲。幸亏在几个主要路口有一些警察在指挥jiāo通,要不然我怀疑所有的车像行人那样挤来挤去,整个城市就要乱成一锅粥了。 看到我一上车就找安全带的样子,阿德南笑着说:“你这样开车别人会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们这里人开车很少有人用这个玩意。”我想起摄影记者黄敬文告诉我的一件事:昨天他和夏南去采访联军释放囚犯。在开车猛追运载囚犯的卡车时,前面一辆全速行驶的汽车忽然一个急刹车停下来,正在一边开车一边抽烟的夏南吓了一跳,幸亏他训练有素,两辆车擦肩而过。后来一看,原来前面车急刹车的原因是在路边看到了熟人,要停车和熟人说两句话。 我们都不禁连连摇头。 阿德南说,他刚学开车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告诉他,在巴格达开车就像玩过关斩将的电子游戏,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埋伏着什么样的危险。正说着,前面出现了一个大坑,我急忙绕行,但汽车还是重重地颠簸了一下。阿德南对我开玩笑说,如果是在玩电子游戏,你的“一条命”已经没有了。我笑笑,欣赏地望着这个看起来粗粗的伊拉克汉子,他对电子游戏的玩法竟然也如此熟谙! 在一个车少的地方,我赶紧靠边停下来对阿德南说:“还是你来吧,我还真玩不了这个游戏。” 回来的路上,我们看到已经变成美军军营的萨达姆的宫殿,被美军zhà得如同地震废墟一般的电视塔附属建筑,以及路边用水泥墩子树立起来的被铲刮得面目全非、依然留有点点弹痕的萨达姆画像。看到我从车里拍照,阿德南说,以前在巴格达市区所有地方私自拍照都是非法的,现在只要没有美军在,你干什么也不会有人管。 我想,对于像阿德南这样的伊拉克人来说,世界在顷刻间发生了巨变,战争已经清扫了一个旧的政权和社会,但战争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一个新政权和新社会呢?作为被占领者,又有谁能够为他们的前途做出保证呢? 尽管是周末,是穆斯林的礼拜日和每周惟一的例行假期,但今天并不平静。当地时间清晨6点钟左右,位于巴格达闹市区的一座宾馆遭到伊拉克抵抗势力武装分子火箭袭击,有两枚火箭击中了酒店大楼,所幸并没有造chéng rén员伤亡。遭到袭击的“生活塔”酒店位于巴格达繁华的商业街,靠近德国使馆,在那里居住的大都是在战后巴格达承包工程的西方商人和企业家。2003年12月18日和25日,该酒店也曾先后遭遇qiāng击和火箭袭击,但是都没有造chéng rén员伤亡。 当天下午2点左右,距离巴格达仅60公里的伊拉克小镇巴古拜再次传来bàozhà声,bàozhà造成至少6人死亡、近40人受伤。伊拉克警方的消息说,bàozhà发生在一个清真寺外面,当时一群人刚刚完成祈祷正在陆续离开清真寺,清真寺附近一辆自行车上装满zhàyào的汽油桶突然bàozhà,强烈的bàozhà波震碎了附近几家商店的玻璃窗,就连停在清真寺外的几辆汽车也惨遭波及。 第一部分第11节 中国使馆,伊拉克穷人的家(1) 伊拉克姑娘伊娜斯说:“我感谢中国人带给我的战争奇缘和不幸中的平安。”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的门房里住着一家伊拉克难民。他家的儿媳fù在这里成亲、怀孕,并打算把孩子也生在那里……如果不是战争,即使最富于想像力的人,也不会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伊南部城市阿马拉2004年1月10日又发生了一起示威者与当地警察的暴力冲突事件,警察在受到袭击后向示威人群开火,造成至少1人死亡、11人受伤。来自当地医院的消息说,至少有6名示威者在冲突中被打死。 阿马拉位于巴格达以南约365公里处,目前处于英国军队的控制之下。据当地目击者介绍,参加10日示威的人约有数百人,他们示威的原因是为了抗议联军当局没有兑现在2004年1月前解决他们失业问题的承诺。 伊娜斯的战争奇缘 失业、贫穷,这些无疑都是战争的后遗症。但是给我最大震撼的,是我刚刚在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看到的景象。 几天没有上网,生活中似乎少了一个重要的内容,觉得心里很不踏实。朋友们远在各处,但上了网大家仿佛就没有了距离。一个电子邮件,一个朋友的留言,感觉真的是天涯若比邻。熟悉的朋友都在网上。没有了网,我在巴格达会备感荒远。 吃过早饭我就拉着开车和英文都不错的夏南去网吧。放了一张在巴格达街头拍的照片在“雨窗在线”的主页,以维系这个新主页还不错的人气,让朋友们看到我最新的样子。我的这个个人主页开通才一个多月,我在心里已经不把它当做一个主页,而是当做我的网上客厅了。 夏南告诉我说中国使馆离网吧不远,我于是决定上完网后到已经惨遭毁坏的中国使馆看看。在安曼的时候,在那里等候随时重返巴格达的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大使还嘱我有时间到使馆看看那里的最新情况。使馆在战后的抢劫狂潮中已经被洗掠一空,即使重返巴格达,复馆小组也不得不重新寻找其他的临时栖身和办公之处,原来的馆舍只能等修复后才能使用。 出了闹市区,街上的汽车少起来,马路也变得宽阔了,一栋栋独立的院落式建筑在绿树青草的衬托下显得很大气,但是四周越来越寂静,在阳光下散发出些许萧条的气氛。这是一个专门划拨建设的使馆区,一些非洲阿拉伯国家和中国在内的使馆都在这里,但是现在除了部分馆舍有人之外,许多都已经人去楼空了。枯黄的杂草和垃圾散落路边,昔日巴格达郊外的田园风光,如今已是一派败落的景象。 接近中国使馆的时候,我远远地先看到一个戴着红袖章的伊拉克警察,拎着一把破旧的步qiāng。看到我们的汽车向他的方向开去,他略微显出一些紧张,拿qiāng的手换了好几个姿势,但终于没有用qiāng对准我们,也没有要求我们停车与他保持距离。 我下了车,看到警察的红袖章上写着DPS几个字,夏南告诉我是“外jiāo服务警察”的意思。我说我是中国记者,受中国大使委托来查看一下使馆的情况。夏南把我的来意翻译给他听后,这名叫穆哈默德的警察的脸上,立刻有了热情友好的笑容,伸手表示欢迎。我端起相机要给这个看守中国使馆废墟的警察拍照,他还整理了一下衣服,拿起qiāng等待我拍照。 从散发着异味的便门走进使馆,我迎面碰到一个衣着破旧但面容很年轻的当地伊拉克姑娘。我问这是什么人,他们告诉我是住在中国使馆的一家人中的儿媳fù。我吃惊地问:这是一户什么样的人家,怎么竟然能居住在中国使馆?穆哈默德告诉我说,他们是无家可归的人,听人说这里有个使馆的房子空着,就在混乱中强行占领了使馆的门房,把这里当做他们临时的家。 这户人家姓哈穆森,有10口人,除了父母外,还有4个男孩、3个女孩和一个儿媳fù。我看到除了一个10多岁的男孩和他的嫂子外,其他人都外出打工或者溜达去了。除了父亲晚上要给别人值夜守更外,一家9口晚上都住在中国使馆的门房里抵御寒风。他们在2003年4月美军刚刚占领巴格达后就搬进来了。那个叫伊娜斯的姑娘说,和惨遭洗掠的中国使馆一样,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丈夫一家过去租住别人的住房,后来战争打响,房东就把房子卖了跑到了国外,他们无处可去,就搬进了已经人去楼空的中国大使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5 章 已经为新华社工作多年的夏南告诉我,伊拉克战后房租上涨,加上萨达姆倒台后前警察机构和军队被全部解散,失业率超过了50%,成千上万名像哈穆森一家一样住不起房子的人于是就在战争造成的权力真空和混乱中,占领了从伊拉克前部委大楼到前伊拉克军队营房等所有暂时没有人管理的房子,清理这些住户已经成为新政府最为头疼的难题之一。 他说,就在上周我抵达之前,巴格达市区还有约50个伊拉克家庭抗议环境部将他们驱逐出临时占领的原国家机构大楼。战争虽然使一部分成为新政府和各国际机构雇员的人收入增加,但是也使很多人失业,令原本就一贫如洗的很多伊拉克人雪上加霜。 伊娜斯介绍说,他们一对夫fù住在一个狭小的储物间里,其他人住在门房的另外一个小屋,门房的过道就成了一家人的厨房。我看到在储物间里堆满了破旧的棉被和毯子,他们就靠这些东西铺在地上过夜。厨房里有一口小锅和一堆油乎乎的厨具,另外一个小屋里摆着一个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的破沙发,点了一盏碗口大小的煤油炉取暖,屋里烟气熏人。 令我吃惊的是,那家临时居民的儿媳fù伊娜斯竟然就是在中国使馆成的亲,而且现在已经身怀六甲,如果到夏天还没有其他合适的住处,她就打算把孩子也生在中国使馆。战争让很多奇怪的事情见怪不怪,在一个外国使馆结婚并打算把孩子也生在那里,如果不是战争,即使最富于想像力的人也不会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 夏南详细询问了情况后告诉我说,2003年7月,因为家里太穷,伊娜斯的父亲为了减少吃饭的人口,就威胁女儿说,如果不马上结婚,就把22岁的她嫁给一个她并不认识的人。于是伊娜斯就和现在的丈夫、23岁的史哈夫匆匆结婚了。他们的婚礼是2003年7月15日在中国使馆内的空地上举行的。婚礼进行时,负责保卫这里的警察鸣qiāng表示祝贺。 我们决定继续采访这户家庭。 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史哈夫的母亲。这位7个孩子的母亲说,在中国使馆临时住处举行婚礼也是史哈夫父亲的愿望。因为他的父亲当时已经老病缠身,很担心他可能再也看不到儿子的婚礼了,于是就在中国使馆的废墟上cāo办了简单的婚礼。史哈夫的母亲说,他们并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中国外jiāo官一回来,只要中国人要求他们搬走,他们会立即腾出房子,不会让中国朋友为难。 此后很久,我依然能够记起伊娜斯在采访中说过的一些话并反复品味,觉得她的经历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战争反面教材。她说:“我可能是世界上惟一在外国使馆成亲的女孩。如果没有战争,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中国使馆的房子给了我们暂时的庇护,中国人允许我们暂时在这里安身,我很感激中国人,感觉好像欠了中国人一笔债。” 她多次说:我一直梦想能够有一个体面的婚礼,但是战争夺走了我的梦。我是在被临时废弃的中国使馆结的婚,尽管婚礼很简单,但是也很特别,所以我还是很高兴。 她母亲的话也令我难忘,她说:“我们只是因为没有地方可去才住进来的,中国人一回来我们马上就搬走,也许我们再去找一个暂时还空着的地方,过一天算一天。” 和我一起去采访的夏南对伊娜斯的故事也很感慨。他后来把这一经历精辟地总结为“三次惊讶”: 我和聂晓阳一起去探访中国使馆的时候,很惊讶地发现那里竟然住着一户人家。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们又惊讶地知道那个姑娘竟然是在使馆临时之家里成的亲。后来我们第三次惊讶地发现,那个姑娘已经怀孕了。如果局势在即将来临的夏天还不能改善的话,也许我们还会第四次惊讶地发现:一个伊拉克孩子在中国使馆诞生了。 第一部分第12节 中国使馆,伊拉克穷人的家(2) 洗劫使馆的强盗甚至揭走了墙上的瓷砖 中国使馆被毁坏的程度超出了我的想像。使馆紧锁的大门内侧本来是一片面积不小的空地,现在成了一个垃圾场,堆着包括这家人生活垃圾在内的足够装一卡车的各种垃圾。主楼所有的空调,甚至连所有的门窗都不见了。仔细观察,我发现劫匪甚至连墙上的瓷砖都揭了下来。这种洗掠真的闻所未闻。如果不是连续13年的制裁,如果不是物资匮乏到了极点,本来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伊拉克人是不会做出这种事情的。 主楼内的情况更惨。我很难想像他们用什么样的工具,能够把钢筋水泥的楼房的所有角落都翻检得如同震后废墟。劫匪们似乎要在一堆钢筋水泥中挖地三尺。走过主楼,是一个很大的中国古典园林式水池,中间是一个黄色琉璃瓦的亭子。可以想像在夏季巴格达的月夜,在有着荷花和金鱼的池塘边漫步,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的事情。但是现在,这荷塘月色的美景已经由光彩照人的美女变成蓬头垢面的弃fù,水面漂浮着垃圾,钢筋从水泥中露出丑陋的黑骨。 使馆的大部分车都已经在战前撤退时开到了约旦,但是留下来的车就无一幸免。留在车场上的只有一部依稀能够辨认出丰田字样的残骸。所有的汽车部件,包括轮胎和座椅都被洗掠了,只剩下伤痕累累的、被掏空了内脏的躯壳。 紧挨车场的使馆商务处建筑,和我在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城市拉姆安拉看到的被以军导弹摧毁的预警部队司令部大楼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所有的门窗都被卸走了,有的地方墙体还被砸出大洞。楼梯上,不少地方钢筋露了出来,一不小心就会刮破人的腿。地上全部是水泥的碎块和蒙着厚厚灰尘的书籍文件。我随便翻了翻,有的厚厚的手写体的文件上,还写着“内部资料,注意保存”或者“秘密文件,妥为保管”的字样,但是年代都比较久远,最早的文件是1990年,最近的是2000年的,估计最新的文档已经在撤离前处理了。 在文件散落满地的废墟中,穆哈默德顺手拿起一页纸,那是一份《人民日报》,上面刊登的报道很多都是我熟悉的新华社记者写的。这张在中国印刷的报纸,无意中见证了使馆的劫难。 穆哈默德说,在战后,这里的使馆区也有伊拉克警察巡逻,但是美国占领军不给警察配备子弹,拿着空qiāng的警察在荷qiāng实弹的劫匪面前只能束手就范。他说,劫匪们威胁说如果不让他们进去就打死警察,所以没有人敢拦阻他们。 在商务处建筑残破的楼梯入口,我惊讶地看到一句歪歪扭扭但清清楚楚的英文标语:美国人该死。穆哈默德告诉我说,当初美国军人看到劫匪涂抹的这一标语后很生气,以为是看守使馆的警察写的,声言要把他们抓去审问,但幸亏后来美军碰到的麻烦太多,才没有继续深究这里的反美标语事件。 “你想到大使官邸看看吗?”穆哈默德问我。 我并不知道大使官邸和使馆在同一个院子。既然这样,当然要看看大使官邸的损害情况。实际上这里和别的楼舍的命运完全一样,除了水泥地板,什么也没有剩下来。在大使的洗手间,劫匪们甚至连马桶和浴缸都撬下来搬走了。 穆哈默德通过夏南的翻译告诉我说,不久前还有一家人试图强行搬进已成废墟的大使官邸,但是后来还是被这里的外jiāo服务警察劝走了。 就要离开使馆的时候,负责看护使馆的当地警察穆哈默德告诉我说,占领巴格达的美军巡逻队经常晚上把军车开到中国使馆墙外的林yīn道边稍事休息,因为当地抵抗武装不会把这里当做袭击的目标。另外这里是使馆区,有很多伊拉克警察在外围警戒,美国士兵都认为在这里过夜很安全。 第二部分第13节 一张萨达姆的照片(1) 巴格达街头,萨达姆到处被“斩首”。 在巴格达繁华商业街地段向过往行人兜售报纸的小贩阿卜杜拉对我们说,每次有萨达姆的新照片公布,他的报纸就会卖得很快。 安装卫星上网的人在1月12日终于还是没有如约而来。早就有人告诉我,不要相信伊拉克人定的时间,但是我想做生意的人也许会例外,没想到也是一样。为了保证能在12日星期一前上网,我还曾专门去催过,回答说是最早10日下午就能来,最晚不超过12日上午。我们不停地催,他们却一个电话也没有打来过。 13日中午他们终于来了。这两个安装网络系统的商人看起来都很精明。我没有想到在经受制裁如此长久之后,一个普通的商人如何还能对电脑、网络和卫星如此精通。网络对伊拉克人来说还是新东西,我办公室一个资深的新闻报道员就从来没有上过网。但是一旦国门打开了,新东西进来了,就如春风吹绿原野,好雨浇醒嫩笋,成长的速度挡都挡不住。 突然宵禁让卖菜农民回不了家 负责安装网络系统的人一个叫穆哈默德,一个叫阿里,是兄弟俩。哥哥的英文很好,流利程度远远超过我对一个久经封闭的反美国家的人的想像。他们还带了一个助手,满脸大胡子,眼神却很忠厚。 他们在整个安装过程前后都没有和我确认钱的事情。安装和调试整整持续了5个多小时,直到临走他们也没有提钱。我很奇怪,就问穆哈默德是不是现在就付安装费,以后就从今天算起支付每月的服务费。穆哈默德对我一挥手,说今天他头很疼,是抱病来工作的,既然网络已经安装好了,他得赶紧回去休息了,钱的事情不用着急,反正他们相信我不会拖欠。 我微笑,深感伊拉克人的淳朴和厚道。在这个战后法律和权力几乎都处于真空的国家,人们还是习惯于依靠相互的信任来办事,这和犹太人干什么事情都要依靠契约的做法很不一样。 夏南由于家比较远,平时住在分社,但是我们允许他每周回家两次。那天早上他从家乘坐小公共汽车来到分社办公室后对我说,美军最近在他家乡一带宣布了部分戒严的命令,每天都有十几个小时是戒严时间,但是居民不得外出。他一打听,原来是美军最近正在大规模换防,为了保证过往美军的安全,就只好委屈当地居民了。 美军士兵雇用当地人用高音喇叭向居民喊话,通知宵禁的消息。当地居民意见很大,那些早出晚归卖菜的农民更是由于回不了家而怨声载道,但是谁也没有办法。我告诉他可以根据这些见闻加一些简单的背景发一篇稿子。这虽然不是什么重大消息,却是在战后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记者,我们应该忠实而勤奋地记录历史的一鳞半爪。 第二部分第14节 一张萨达姆的照片(2) bàozhà—警察局长的车刚刚开出100米 贾迈勒早上来到办公室时也带来了一条新闻,说是路过一个警察局,正好碰到很多人围在那里。挤过去一问,原来是这个警察局的头儿一个小时前刚刚在自己的汽车里被zhà死。袭击者显然早已瞄上了这个警察局长,在他的汽车里安装了zhà弹,他开车刚刚离开警察局不到100米,zhà弹就bàozhà了。 贾迈勒很快写了一条带有现场描写和采访的阿文消息,稍后翻译为英文发出,我还特意嘱咐阿、英文报道都请署上贾迈勒的名字。我们的外文报道通常很少署名,只有那些特别独家、特别重要的大稿子才署名。我嘱咐在稿子上署名,实际上就是表示对稿子的肯定和鼓励。一个新闻办公室里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新闻的触觉和热情。目前新华社能够给当地报道员的东西并不多,但是作为总社在这里的代表,我起码可以给他们一些鼓励。 几天来发的新闻稿,也从一个个细小的角度反映战后伊拉克的社会和生活。12日,隶属于美国第一装甲师的一队士兵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遭遇zhà弹伏击,伊拉克抵抗武装事先设置在路边的zhà弹导致一名美国士兵死亡、另外两名美国士兵受伤。13日,美军一架“阿帕奇”直升机在巴格达以西的哈巴尼亚镇附近被击落,机上两名飞行员侥幸逃生,这是2004年以来美国在伊拉克损失的第三架军用直升机。14日早间,伊拉克中部城镇巴古拜的一个警察局附近发生一起自杀xìng汽车zhà弹袭击事件,强烈的bàozhà导致至少两人死亡、20多人受伤。 在另外一个暴力事件中,驻伊拉克美军发言人14日还宣布说,美军13日在伊拉克中部城镇萨迈拉与伊拉克反美武装人员发生jiāo火,打死8名伊反美武装人员、打伤一人并逮捕了其余26名同伙。同样在14日,驻伊拉克美军发言人马克?金米特准将宣布,美军已经抓获扑克牌通缉令55名前伊拉克政权高官中的第54号人物哈米斯?萨尔汗?穆罕默德。哈米斯战前任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卡尔巴拉地区指挥官,他在美军公布的扑克牌通缉令中排名第54位。他也是第43名被美军抓获或打死的前伊政权高官。 第二部分第15节 一张萨达姆的照片(3) “不喜欢萨达姆,也不愿看到他受辱” 1月14日实际上对于我们这些在巴格达的记者来说,是一个异常繁忙的日子。一大早,浏览当地阿文报纸的夏南就告诉我说,一家报纸公布了一张此前从未公布的萨达姆被捕后的照片,我立即要求他仔细观察这张照片,并对比以前的照片,看能不能从最新的照片上看出监禁中这位前伊拉克总统的现状。照片上这位目前处于美军监禁下的前伊拉克总统穿着白色的传统阿拉伯长袍,披着一件黑色外衣,长长的须发仍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6 章 凌乱,双手戴着手铐,正在被美军士兵带出一个房间。 在巴格达繁华商业街地段向过往行人兜售报纸的小贩阿卜杜拉对我们说,每次有萨达姆的新照片公布,他的报纸就会卖得很快。他说,他从这张占据了头版四分之一版面的照片上看到了萨达姆愤怒和“不服气”的神情,“通常被带出房间的时候,囚犯的头都是低着的,但是萨达姆的头却抬得很高,眼睛瞪着镜头”。 在巴格达开出租车的阿布穆哈说,伊拉克人对萨达姆感情复杂。一方面萨达姆在执政期间发动战争,使伊拉克人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伊拉克人并不喜欢萨达姆,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伊拉克人也不愿意看到他们的前领导人遭受美军羞辱。 几天前,当地伊拉克主要报纸还刊登了一张引起广泛关注的萨达姆的照片。照片上,萨达姆被美军士兵按在地上,嘴角流着血,样子非常狼狈。 当地著名的时政评论员萨阿德在战后新兴的《反方向周报》上发表评论中说,联军占领当局显然希望通过公布类似的照片来降低萨达姆在支持者中的威信,事实上很多伊拉克人也并不喜欢萨达姆,但是从这些照片上看,萨达姆显然“受到了不人道的对待,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战俘待遇”。 萨达姆于2003年12月13日在家乡提克里特附近的一个地洞中落网被俘。2004年1月10日,美国正式宣布萨达姆为战俘,享有日内瓦公约所规定的所有的战俘权利和待遇。 第二部分第16节 萨达姆钞票停止使用这一天(1) 在巴格达加油站执勤的国民卫队士兵。 防伪技术低劣的“萨达姆钞票”真假难辨;为了省纸,其后期制作的钞票连尺寸都要小一号。旧币换新币,一些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把手都数肿了。 从1月15日下午开始,印有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头像的旧货币将正式退出流通,这个打了多年仗、使伊拉克人民饱受苦难的阶下囚,将不再出现在伊拉克人的钱包里。这天,我们在巴格达的有关兑换点看到,用这种已经使用了20多年的钞票前来兑换新币的伊拉克人已经很少,市场上也很少看到这种货币的踪迹了。 旧币狂跌,新钞印上了库尔德农fù 巴格达西部曼苏尔区一家五金商店的老板哈桑说,像其他很多店铺和饭馆一样,他的商店早在一个多星期前就贴出了停止收取旧币的布告。他家里目前还有一些旧币,但是他并不打算在这种货币正式停止使用前把它们兑换掉,因为萨达姆当政期间通货膨胀严重,这种旧币并不值钱,“留着也是一种纪念”。 他说,第一次海湾战争前,伊拉克使用一种在瑞士印刷的第纳尔,但是战后萨达姆开始自己狂印设计简单、防伪标记简陋的带有萨达姆头像的钞票,面值也一下子猛跌数百倍,致使人们购物时动辄背着成捆的钞票出门。 伊拉克中央银行的人士表示,15日终止使用的主要是这种伊拉克自己印制的钞票,而海湾战争前在瑞士印制的依然带有萨达姆头像的钞票还可以继续流通几个月。 在巴格达,出租车司机也早就开始对新旧货币区别对待。新年前后,巴格达市区出租车价格大约是每5公里1000新第纳尔,如果支付旧币,司机会多收取三分之一左右的费用。由于新币受到伊拉克人和周围国家的普遍信任,新币对美元汇率也一路走高。2003年年底一美元可以兑换2000新第纳尔,目前只能兑换1340新第纳尔。 目前已开始流通的伊拉克新钞票共有6种面值,最大的是25000第纳尔,跟以前最常见的250第纳尔最大面值的旧币(后来发行过10万面值的旧钞,但并不常见)相比,使用起来要方便得多。 为了推广新货币,美英联军占领当局和伊拉克临管会很早就开始了宣传工作,“彻底消除独裁者痕迹”、“使用没有萨达姆的钱币”等话题频频见诸报端。6种面值的新币不再有前总统萨达姆的头像,而是代之以汉谟拉比王雕像、哈桑?海赛姆(一位古代阿拉伯科学家)头像、名胜古迹以及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摧毁雕塑、烧毁画像,乃至这次启用新货币,也许可以扫除萨达姆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像,但是正如一位伊拉克人在采访中所说:在钞票上印上库尔德农fù的形象就表示她们开始当家做主了吗? 在伊拉克的当地媒体上,人们开始把在美国监管下印制的新钞票叫做“布雷默钞票”。布雷默是美国在伊拉克负责战后重建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但是我想,对于普通伊拉克人来说,使用“萨达姆钞票”还是“布雷默钞票”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时候数以百万计的失业者能够重新找到工作,什么时候能够有充足的电力、燃料供应市场,什么时候伊拉克人能够有足够的钱去支付一种体面的生活。 第二部分第17节 萨达姆钞票停止使用这一天(2) 无防伪标志的萨达姆钞票 2004年1月15日是银行兑换旧币的最后一天,同时各个银行里一麻袋一麻袋的旧钱被加紧清点运送出来,送进各个销毁点的火炉。由于到了穆斯林的周末,下午银行和各机构关门都会比平时早,所以在一些兑换点,要把手里最后一点带有萨达姆头像的旧币换成新币的人忽然一下子拥挤起来,据说一些银行的工作人员数钱把手都数肿了。我抽空在分社的角落里搜寻了一番,才找到几张皱巴巴的旧钱,不但用不着换,连留着做纪念都不行。 实际上和这里的人把旧币换成新币相反,我们几个中国人都对带有萨达姆微笑的旧币很感兴趣。我让安萨姆拿5000新伊拉克第纳尔出去换些旧币,兑换比率仍是一比一。很快他拿着一沓崭新的旧币回来了,显然是从银行换来的,这些旧币还没有来得及投放市场就遭到禁用。我想银行的人一定会很奇怪,过了今天,这些东西就和废纸没有什么区别,这个人还换旧币干什么? 伊拉克人现在拼命地铲刮原来树立在各处的萨达姆画像,很少有人会像我们一样,反而对这个旧时代的标志感兴趣。 由于印刷技术并不过关,勉强在伊拉克国内印制的“萨达姆钞票”很容易仿制,由于几乎没有什么防伪技术,所以假钱和真钱的区别也很难辨认。当地人开玩笑说,现在是个发财的机会,只要大量仿制旧币再到银行兑换新币就行了。对于银行来说,大量的新旧币兑换工作使他们无暇仔细辨认真假钱币,无论真钱假钱,他们照单全收,反正有美国人在后面兜着。 拿到兑换来的5000旧伊拉克第纳尔(折合30多元人民币)的“萨达姆钞票”后,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果然没有找到防伪标志,纸张也很粗糙,仅仅使用彩色复印机就完全可以伪造。但是在萨达姆时代,在严刑峻法的监视下,哪怕只是使用彩色复印机恐怕也并不容易,所以这种粗糙的钱币也竟然能够使用10多年而基本上安然无事。我拿到的这些旧币都是250第纳尔的面值,但一种用的纸张比较宽大,另一种就比较窄小。办公室的当地伊拉克雇员告诉我,比较窄小的钱是萨达姆后期印制的,原因是这种钱太不值钱,耗纸量太大,缩小钞票尺寸是为了省纸。 萨达姆时代伊拉克人民在常年封锁和制裁下生活的匮乏,由钱币的尺寸也可略见一斑。 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同等尺寸、同等面值的钞票,画面的颜色和钞票的外观也会有明显不同,不知道是不同时期油墨和印刷技术的差别还是因为其中混有假钞的缘故。 由于新旧jiāo替和边境失控,以及邻国金融大亨的大量收购和投机,美元兑换伊拉克新第纳尔的汇率变动很大,新币发行初期一美元可以兑换3500新第纳尔,在2003年年底时,一美元大概还可以兑换2000伊拉克新第纳尔(新第)。我1月5日到的时候还能换1600新第,到今天就只能换1300新第了。如果有人在新币发行初期就大批购入,到现在早就摇身一变成为富翁了。 战争会制造出成千上万的穷人,但是战争也的确会制造出成千上万的富人,这就是战争的逻辑,以及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对于战争会有人欢呼叫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18节 萨达姆钞票停止使用这一天(3) 如果强jiān者愿娶被强jiān者为妻…… 为了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和遏止犯罪,伊拉克临时司法部公布了新的法令,规定对于目前风行的种种非道德的罪行判处15年以上徒刑,对绑架和强jiān等则判处终身监禁。新法令还特别指出,对于因抢劫和破坏公共财物而被拘禁的人,不得保释,也不能以任何借口减轻处罚。引人关注的是,新法令含有一个很奇怪的内容,那就是规定如果强jiān犯和受害者家属达成协议,同意迎娶被强jiān的fù女的话,他就可以免于被起诉和免受惩罚。据说这样规定的原因,一是强jiān案太多管不过来,二是为了保证被强jiānfù女能够嫁出去并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与此几乎同时被公布的,还有一个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通过的草案,决定以后结婚、离婚等民事事务及纠纷不再由普通的政府机构或法庭办理,而是像几十年前那样,重新jiāo由有关宗教机构处理和裁决。消息公布后伊拉克人民意大哗,很多人指责这是对历史的倒退,对保障fù女的权益尤为不利。我问办公室的当地雇员对这件事怎么看,他们说,这就是伊拉克战后各派势力争斗、美国拉拢利用宗教势力稳定局势的结果:为了体现临时管理委员会的合法xìng,美国人在临管会安置了不少有影响的宗教人物,结果宗教势力对政治的干预和影响便大大强化了。 第二部分第19节 萨达姆钞票停止使用这一天(4) 误杀、他杀和自杀 今天在给我们的花匠发薪水的时候,我按照工资表的数字给了他30美元。他先是很高兴地走了,后来很快又返回来,通过贾迈勒的翻译,说我还应该给他16美元,因为他上个月拿的钱相当于6万新第纳尔,按照现在的比价应该是46美元。 汇率的变动显然给花匠带来不小的损失,但是谁又能抱怨战后的动dàng局面呢。 我还听说过另外一个令人心酸不止的故事。 在巴格达,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妻为了安全,丈夫从黑市购买了一把qiāng,并教给妻子如何使用,以防万一有盗贼入室抢劫或者施暴的时候,妻子可以用来防身自卫,但是这把用来自卫的qiāng却埋下了祸根。某天夜里丈夫摸黑起身查看异常情况时,被迷迷糊糊而又过分警惕的妻子一qiāng打死。 如果不是战后的抢劫风潮,如果不是战后黑市的泛滥,如果不是因为发电能力遭到战争破坏和输电设备惨遭洗掠,如果这户人家像有钱人一样能够用自己的发电机保证24小时的供电,这一悲剧就不会发生。这些令人辛酸的战争悲剧,构成了未来人们回顾历史时最难忘记的篇章。 暴力事件依然时有所闻。萨达姆钞票停止使用的这一天,萨达姆的家乡、伊拉克中部城市提克里特发生一起大学校车被zhà事件,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驻伊美军发言人对新闻界说,这辆校车是被一枚预先安置在公路边的反坦克地雷zhà毁的。两名大学生和一名司机被zhà死,一名乘客受重伤。 同日,驻伊拉克美军发言人罗伯特还宣布说,美军此前一天在巴格达北部发生的3起不同事件中打死7名伊拉克人。第一起事件发生在巴格达东北约65公里的小镇巴古拜附近,美军士兵在一个村庄展开搜捕行动时遭到当地武装人员袭击,美军士兵开qiāng还击并打死4人、打伤1人。在这次搜捕行动中,美军抓捕31人,并缴获了一些武器。 第二起事件也发生在巴古拜附近。两名正在挖坑设置zhà弹的伊拉克人看到美军巡逻士兵后惊慌逃窜,美军士兵在警告无效后开qiāng打死他们。最后一起事件也是发生在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附近。一名美军士兵在遭袭击后开qiāng还击,打死打伤各1人。在随后的搜捕中,美军士兵还在这一地区发现一些尚未bàozhà的遥控bàozhà装置、一挺机qiāng以及若干手榴弹。 当日,从华盛顿传来的消息则说,自伊拉克战争bào发以来,驻伊美军已有21名士兵自杀。美国官员在五角大楼对新闻界说,这21名自杀者中,18名是陆军士兵,另外3名是海军陆战队士兵。来自美国官方的消息还说,除了自杀的士兵之外,在伊拉克还有300至400名美军士兵因心理健康原因而提前回国。 美国官方的消息还说,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军事基地,2002年夏天接连发生4起从阿富汗回国的士兵杀害妻子的事件后,美军方更加重视士兵的心理健康问题。2003年年底,美国国防部向伊拉克派出了9个精神病医疗小组,并为每个师配备了一名精神病学家、一名心理学家和一名社会工作者。专家们说,心理压抑、艰苦和危险的环境、长时间驻防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甚至自杀。 在相互的暴力局势迟迟不能改善的情况下,伊拉克人的反美情绪随时都有bào发的可能。上万名伊拉克人1月15日就在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的街头,举行了规模浩大的反美示威yóu xing,并对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领袖西斯塔尼提出的在伊拉克全国举行普选产生国民议会的主张表示支持,对美国提出的由各地方小范围推举产生过渡国民议会的计划表示反对。 西斯塔尼的一位助手当天还表示,如果美国不同意在伊拉克进行普选,西斯塔尼将呼吁伊拉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7 章 人不再支持美英联军任命的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并组织更大规模的示威yóu xing。但是美国依然对伊拉克人的要求置之不理。美国负责伊拉克战后重建事务的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的解释是: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在权力移jiāo期限内举行普选了。 第二部分第20节 美军深夜带走72岁的邻居(1) 美军深夜破门而入后。 屋里凌乱不堪。几个年老、年轻的fù女或默默地发呆,或独自垂泪,或号啕大哭。一个只有9个月大的婴儿,瞪着惊恐的眼睛不解地看着这一切。 2004年1月17日一大早,办公室刚刚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门铃就丁东地响起来。 “能不能给我一点‘电’” 我在监视器上一看,是一个不认识的当地fù女。贾迈勒出去了一会儿回来对我说,是邻居来向我们要电,想从我们的发电机上接一根线,要3安培的电,好让孩子晚上看书学习。他说这个邻居过去也来要过电,最近几天孩子们都在学校参加考试,复习功课很紧张,所以她又来了。 我问过去是怎么处理的,同事告诉我“都没有答应”,因为发电机首先要保证我们自己的需要。如果到了夏天,这里的气温高达50多摄氏度,所有的空调都得打开,如果多根线,超负荷运转和着火的可能xìng就都增加了。既然这样,我也就只好说“不”了。 但是那位邻居仍不甘心,问我们为什么允许另外一个邻居哈桑从我们这里接电,但是却对她说“不”。我一了解,原来哈桑的确从我们这里接了一根线。哈桑是对门人家的保镖,晚上通宵打更,所以我们也聘请他当我们的兼职守夜人,每个月给他付50美元的工资。既然是为我们工作的人,我们当然要给他提供方便了。 后来我们还了解到,事实上哈桑已经同意从他那里分出一些电给这位孩子的妈妈,但是在冬天,当晚上使用电暖设备时,哈桑自己的电也并不充裕,所以经常对女邻居采取断电措施,于是她就只好直接来找我们了。想到几个孩子和他们的母亲在巴格达漆黑的夜晚面对急待复习的功课而忧心忡忡,我心里不忍。我几次打算同意给他们电,可是想到如果别的邻居也来要电,我们总不能给了这个不给那个,反而得罪人,再说这样做也的确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只好狠心作罢。这个小小的chā曲,让战后伊拉克人的艰难生活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yīn影。 门铃声又响起来。 从监视器里一看,原来是一群不认识的孩子。我正在疑惑,当地的雇员告诉我说,是邻居家的一群孩子在门口的街上踢球玩,结果把球踢进了我们的院子,要进来找球。本来巴格达也有不错的球场,但是现在到处乱哄哄的,孩子们只好在家门口就近过过球瘾了。 第二部分第21节 美军深夜带走72岁的邻居(2) “阿里巴巴” 上午为分社撰写英阿文深度报道的穆萨来jiāo稿子的时候说,他昨晚12点就想给我打电话,因为他听到他家附近传来bàozhà声,美军zhà毁了一户人家的门,进去抓走了一个72岁的老人。但是电话没有通,所以他一大早就来告诉我。他说,美军简直是强盗,不但抓走了人,连家里的美元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拿走了。 我决定立即去那户人家看看,夏南和摄影记者也一起去。但是老穆萨不敢给我们带路,怕别人知道他在给外国机构工作,知道他手里有些我们发的美元,也到他家里去骚扰洗掠。他说,他可以在他家门口等我们,然后给我们指点方向,由我们自己去那户人家。办公室的人都笑老穆萨是一个过分谨慎的人,实际上战后他出门连结婚戒指都不敢戴,怕被别人看中后盯梢。但是我想,一个老人自有他对生活和局势的理解,他这样做又何尝不是对子女的保护、对家人的爱呢! 老穆萨的家就在萨达姆前宫殿的对面,是一个不错的社区,他有自己的院子,房子前后各有一个花园,是个不错的住处。但是他告诉我,在战争前,由于这里离萨达姆的宫殿和一个军事情报基地太近,90%的居民都由于担心误zhà搬到别的地方去了。战争结束他回到家里一看,窗子和放在窗边的一个书柜都被子弹打出一个洞,如果当时那里有人的话,很可能就被流弹击中了。在穆萨家我们做了短暂的停留,穆萨一边指着柜子上的弹洞给我看,一边唏嘘摇头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这户人家显然很有钱,两层的小楼带着花园,车库里停放着两辆车。在这个表面看起来破破旧旧的城市里,其实隐藏着很多富翁。海湾战争前这个战前盛产石油的文明古国就很富,尽管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后来伊拉克战争以及连年的封锁制裁使过去雇人干粗活的伊拉克人现在给别人干粗活,但是毕竟这里的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又有很多资源,所以一点也不可小看。 我看到,车库里汽车的玻璃已经被bàozhà波震碎了。显然美军士兵是翻墙进入院子后,用bào破装置zhà开别墅的铁门入室抓人的。房子里已经是一片狼藉,碎玻璃散落在漂亮的地毯上,几乎所有门都被撬开,屋里凌乱不堪。几个年老、年轻的fù女或者默默地发呆,或者独自垂泪,或者号啕大哭,一个只有9个月大的婴儿,瞪着惊恐的眼睛不解地看着这一切。 他们告诉我,美军是半夜突然来的,被抓的人原来是一个商人,现在早已退休了,一家人都不知道美军为什么抓人,在家里也没有搜查出什么武器。但是美军士兵还是把人带走了,当时那个老人还穿着睡衣,美军士兵甚至不允许他更换衣裳。那个老人的女婿说,听说老人被带走后就发了心脏病,现在已经被送到医院了。他说:美军士兵把家里翻了个遍,美元、值钱的古董、摆设甚至家具都被拿走了,“他们不是民主国家的士兵,他们是阿里巴巴(《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强盗头子)”。老人的另外一个女婿也对着我们的录音机激愤地控诉说:他们不是建设这个国家,他们是要摧毁这个国家。 邻居们都围在院子里安慰这户人家。他们说,美军为了这次深夜行动掐断了整条街上所有人家的电,有人出来看时就鸣qiāng示警,威胁人们乖乖地待在自己家里。 有人还给我讲了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两个强盗战后共同抢了一个银行,后来其中一个把钱花光了,就带着美军到另外一个强盗家里搜出了剩下的钱,美军在起获赃物的同时,也给了那个告密的强盗一笔赏金。 我的当地伊拉克籍同事也说,战后美军几乎每天都在到处抓人,其中很多都是当地人过去的仇家或者是被一些别有目的之人陷害的。美军抓人的粗暴方式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伊拉克人的反感。当天从华盛顿传来的消息说,针对越来越多的对美军在伊拉克滥用权力和暴力的指控,美国已经要求联军占领当局展开调查,可见问题的普遍和严重。 第二部分第22节 美军深夜带走72岁的邻居(3) 不准拍照 回来经过部分建筑被zhà毁的“萨达姆”电视塔时,我让夏南停车,准备拍几张在zhà弹废墟的背景下、萨达姆大幅画像被铲刮涂抹的照片。 一个当地穿便服的年轻人走过来,示意我不能拍照。我说我是记者,这里就在大街边,是公共场所,为什么不能拍照?他有些腼腆地说,美国人让他这么做的,说是看到记者对着这些被zhà毁的大楼拍照就要制止。他甚至要求我删除已经拍摄的照片,但是对数码相机的cāo作他显然并不熟悉。 我问他是谁,他从里面的衣服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塑封卡片,上面贴着照片,写着“伊拉克?行动警察”的英文字样。但是他把证件藏在衣服里面,身上也并不带qiāng。他为美国人干活显然有些底气不足,所以我稍微辩解两句,他就有些不好意思似的挥手放我走了。 中午吃饭时,夏南拿出他刚刚办好的伊拉克新闻记者联合会发放的记者证给我们看。他说,别小看这张薄薄的纸片,有了它就可在巴格达申请免费的地皮盖房子,在首都安家了。他说,过去只有政府职员才有权获得免费的宅基地,后来新闻工作者协会就呼吁说,记者们也在为国家工作,而且都很穷,也要求享受这一权利,当时的政府就答应了,目前的临管会也承认这一政策,但是他得抓紧申请,以后怎么变还很难说。 他说,在萨达姆时代,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巴格达居住的,当局对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在巴格达购置地产有严格的限制。为了拉拢和分化库尔德人,萨达姆特许他们可以搬进巴格达居住,这被当做是一种恩惠,但是究竟有多少库尔德人愿意离开他们的群体搬进首都还很难说。事实上巴格达现在究竟有多少人,其中多少是逊尼派穆斯林,多少是什叶派穆斯林也都无从确认,因为伊拉克已经多年没有进行人口普查了。 第二部分第23节 bàozhà发生在联军总部(1) 自杀xìngbàozhà的受害者 有人在“太岁头上动土”,可bàozhà中受伤的人大多是为了早起到联军总部打工挣几个钱贴补家用的穷苦百姓。 我到巴格达后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主要是心里憋着股劲儿,想把什么事情都做好,所以睡眠自然就少了。1月18日早上8点,几个习惯晚睡晚起的同事还在卧室里酣睡,发电机的噪音也暂时安静下来—因为此时正是我们这个区短暂的供电时间。我正在这难得的寂静中浏览新闻,忽然一声沉闷的声音破窗而入,我的心猛地一紧。从耶路撒冷来的我对这种声音并不陌生,我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是bàozhà。 被弹孔“雕琢”的美丽 紧张的发稿开始了。先是用英文发出传来巨大bàozhà声的快讯,接着就从联军发言人处得到证实,的确是bàozhà,而且bàozhà袭击的地点就在联军的家门口—由萨达姆总统府“共和宫殿”改造成的联军总部。我赶紧上楼叫醒摄影记者,他和夏南很快就去了现场,其他人也陆续来到办公室。 在这个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巴格达春天的早晨,我甚至无暇扫一眼窗外亮丽的阳光和翠绿的青草。 bàozhà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很多家庭的噩耗,意味着很多人的终生悲剧,意味着我们在这个战后失去控制的国家里,又开始了忙乱紧张的一天。 这是我到达巴格达后最严重的袭击事件,我决定在处理完急稿并把后续报道jiāo给同事李骥志后,也到现场看一看。但是平时负责开车、翻译和协助采访的夏南刚刚从现场回来,正在紧张地口述见闻,贾迈勒要负责发阿文稿,我能带出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学刚毕业在我们这里当新闻助理的安萨姆,一个是分社的技术员阿德南。安萨姆开车不错,但是英语实在太差,明明没有听明白,他也一个劲地说“Yes”。阿德南尽管只是技校毕业,但是分社的电路、通信和网络几乎全靠他,英文水平足够与人jiāo流,所以我决定带他去。 下午再去bàozhà现场的时候,美军依然在200米外拉着警戒线,约50名美军士兵穿着防弹背心,手扣在qiāng的扳机上,在警戒区内面向外侧值守。从警戒区外面看,bàozhà现场的汽车残骸依然没有清理完毕,到处都是一片焦黑,硝烟的味道还依稀可辨。在200米外,马路上也到处可见已经破碎成珠状的玻璃。几个当地人推着一辆被bàozhà掀起的物件砸扁了的汽车走出来,立刻被依然聚在这里的记者围住拍照,一个走在旁边显然是车主的人一脸沮丧。 我准备绕到警戒区的另外一侧,好距离bàozhà现场近些,另外也拍摄几张在马路车流中持qiāng维护jiāo通秩序的美军士兵的照片。我贴着警戒区边缘走着,忽然听到身边美军士兵的呵斥,要求我从马路另一侧走,与他们保持几米的距离,我只好照办。在暴力冲突不断的巴格达,全副武装的美国军人连我这个拿着一台小数码相机的人都百倍警惕,占领军的滋味其实并不好受。 马路的另外一侧站满了看热闹的当地人,其中大多数是年轻人和小孩。战后的巴格达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赋闲在家失业的年轻人。几个小贩趁机在人群中推销一些小东西,但是生意并不好。维持jiāo通秩序的美军士兵工作很认真,他们手里有qiāng,虽然不能开罚单,但是没有任何地方的jiāo警比他们的指挥更为有效。几辆装甲车停在路边,每辆车上都有士兵用qiāng口对着不同的方向,为指挥jiāo通的同伴当警卫。美军装甲车的右侧,是遭轰zhà后依然戳在那里的空dàngdàng的原伊拉克副总理办公楼,左侧就是萨达姆的总统府,也就是目前联军总部的大院,此次bàozhà就发生在这个大院北门口。 萨达姆府邸前实际上是一个很大很不错的广场,还有一个喷水池,池中有五六尊zhēn rén大小的青铜塑像,表现的是传统的伊拉克fù女婀娜多姿的打水形象。但是现在这些塑像已经很久没人关注了,上面落满了灰尘。几乎每个塑像上都能找到弹痕,其中一个的衣裙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几十个弹孔。这些赫然的弹孔“雕琢”着人间的美丽,成为对战争最好的艺术注脚。 在依然围在警戒线外的人群中,我碰到一个戴着传统阿拉伯头巾的老人。他说他的儿子在联军总部内工作,bàozhà后他立即赶到这里,但是没有儿子的消息。他又去了几家医院,也没有找到儿子,只好又回来,等待解除警戒后进去打听儿子的下落。还有一个年轻人看到我们的摄影记者,主动过来展示一双已经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8 章 残疾的手让摄影记者拍照,但照完像后却追着我们要钱。 第二部分第24节 bàozhà发生在联军总部(2) “政府在哪里” 离开现场我们决定到医院去看看受伤者。 车子沿着宽阔美丽的底格里斯河走了一程,来到了一个民宅一样的地方,破破烂烂,门口还积着泥水。夏南说这就是医院,但我觉得实际上看起来更像一个汽车修理厂。进去一问,这里的伤员已经被转走了,我们只好又去第二家医院。夏南说,巴格达的医院很多,但这家还算一家条件较好的大医院。 第二家医院也是一个破旧的院子,一些老旧的房子散落在有些空dàngdàng的泥地上,门口有几家卖水果的,还有几个持qiāng的便衣男子,胸前挂着一个美国人发的证件牌子,在负责警卫工作。这几个当地警察看到我们是记者,立即阻止我们入内,说是除了和慰问伤员的官员一起来的记者之外,美国人不允许其他记者随意进去拍摄。我想拍一张医院全景的照片,他也伸手阻拦。但我并不着急,我先通过夏南的翻译问他叫什么名字,用新学的阿拉伯语向他问好,然后紧紧地握着他的手不放,做出异常亲热的样子,告诉他我们“需要帮助”,因为“我们的读者想了解这次bàozhà的全面情况”。 在伊拉克,你的友好和热情就是最好的通行证。 这一招果然奏效。这位警官不但立即同意我们进去,而且还特意委派一位持qiāng的下属同行。我们沿着有些泥泞的路走了大约300米,才来到病房前。用做病房的平房很长,里面分两排放着几十张病床,其中传来呻吟声的病床,躺着在此次bàozhà中受伤的人。有一个人的内脏被zhà出来了,医生不得不用罩子把他的胸部盖起来,他露在被子外面的脚又黑又脏,带着斑斑的令人触目惊心的血迹。 还有一个人的脸被zhà得血ròu模糊,几个亲人围坐垂泪。我们准备拍下来,但是其中一个亲人伸手表示阻挡。我知道如此血腥的画面,其实也可以是一种个人的隐私。我表示尊重并立即收起相机,但是那个陪同我们的警察却走过来,说服他们配合我们拍照。 另外几个病床的人都很愿意我们拍照,其中一个的亲人还主动掀开被子露出伤员的伤口给我们拍摄,他们想展示恐怖分子是多么惨无人道。我们采访了几个伤者的家属,发现这些受伤的人都是社会的下层人士,他们之所以遭此厄运,仅仅是为了早起到联军总部打工挣几个补贴家用的钱。 伤者中有一个人原来是前萨达姆军队的上校,战后前伊拉克军队被解散后失了业,就开起了出租车谋生,不想也成为这次袭击的受害者。他有两个妻子,一个和他年纪相仿,一个看起来非常年轻,现在都守在他的病床前。那个年老的一脸忧郁,一直紧紧地攥着丈夫的手;那个年轻的则表情轻松,和我们说话时甚至还不时露出迷人的微笑。 我们了解到,伤者的救治费用都是全免的,但是政府不会给他们任何其他补偿,出了这样的事情只能自认倒霉。 “我们没有政府,政府在哪里?”其中一个伤者的亲属说。 我曾经在以色列待过近两年时间。以色列也是一个自杀xìng恐怖袭击频繁的国家,但那里的受害者都是由国家赔偿的,在那里的非法外国劳工也不例外,而且一视同仁,标准该多少就多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同样处于动dàng不安的局势,但目前处于联军占领下的伊拉克人的处境则更为惨痛。 临走时,我们又见到一个在战争中受伤的前伊拉克警察。他已经在病床上躺了9个多月了。我们问他对未来出院后生活的想法,他半天没说话,泪水却早已悄悄地流了下来。 第二部分第25节 bàozhà发生在联军总部(3) “不敢相信自己还活着” 在当天的报道中,我详细记录了bàozhà的有关情况—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联军占领当局总部门口18日早间发生一起自杀xìng汽车zhà弹袭击事件,超过500公斤的bàozhà物已经造成包括2名美国国防部雇员在内的至少24人死亡,120多人受伤,除了3名美国士兵和3名美国商人外,伤者都是伊拉克本地人。 这起bàozhà发生在早上8点左右,在距离现场10公里的巴格达西部都能听到沉闷的bàozhà声。这起bàozhà是2004年以来发生在伊拉克的最为惨烈的袭击事件,也是自2003年11月12日伊南部城市纳西里耶意大利驻伊宪兵部队总部遭到汽车zhà弹袭击、导致18名意大利人和8名伊拉克人死亡以来,发生在伊拉克的伤亡最严重的bàozhà事件。 bàozhà发生半小时后新华社记者看到,现场到处都是汽车残骸、建筑物倒塌的水泥碎块和斑斑血迹。bàozhà现场附近,建筑的窗户玻璃全部被震碎,至少有15辆停在路边的汽车被zhà毁。美军士兵在bàozhà现场方圆一公里范围内不允许任何汽车通过,在距离联军总部门口大约200米外拉起警戒线,禁止包括记者在内的任何人进入。 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在警戒线前大喊大哭,说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在位于bàozhà现场不远的家里,但美军士兵坚持不让他进去探望自己的家人。新华社记者还看到,两辆正好经过这里准备去接病人的当地救护车也遭拦截,美军士兵用qiāng逼迫司机下车,并在用军犬对救护车进行了检查后命令司机原路返回。 26岁的出租车司机巴西姆说,bàozhà发生时他正准备拐弯,忽然看到前方的汽车和人群“被bàozhà波抬了起来”,“强烈的bàozhà声几乎震聋了我的耳朵”。随即他发现自己手臂和前额都受了伤。他说:“眼前到处都是燃烧的汽车和人体的碎片,很长时间我都不敢相信自己还活着。” 巴西姆介绍说,bàozhà发生时正好是在联军总部大院里打工的当地人上班的时间,在门口排队等候接受检查的人群和车辆排着200多米长的队伍。左边是人的队伍,右边是汽车的队伍,bàozhà就是在两个队列之间发生的。 巴西姆说:“我认为这是外国势力干的,他们并不在乎伊拉克人的死活,只在乎他们自己的目的。而伊拉克人即使要袭击美军,看到这么多伊拉克人他们是不会采取行动的。” 19岁的伊拉克工人海伊达说,他在联军总部大院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每天大约可以得到10美元,“我知道这一地区非常危险,但是这里的工资是其他地方的5倍,这对我很有吸引力”。 他说,bàozhà后他最担心的就是他的母亲,因为母亲在bàozhà后肯定会来这里找他,而这里随时还会有别的危险。他忍不住失声痛哭,断断续续地说:“我不能想像他们怎么能下这样的dú手,怎么能如此杀戮伊拉克平民?如果他们是抵抗势力,为什么还zhà死这么多伊拉克人?” 在联合国正在重新评估伊拉克局势、考虑重返巴格达之际,联军家门口传来的这声沉闷的bàozhà,无疑再次粉碎了人们对伊安全局势的乐观情绪。 这次bàozhà表明,目前占领伊拉克的联军当局在打击反对势力、稳定伊拉克局势方面并没有取得根本xìng进展,并没有有效抑制包括前总统萨达姆的支持者、伊抵抗势力武装以及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在内的各派反美势力进行暴力袭击的决心和能力,伤亡惨重的类似恶xìng袭击事件依然有可能随时发生。 在18日的bàozhà发生前,美国主导的驻伊联军当局曾发布消息说,在前伊总统萨达姆2003年12月13日被抓获后的一个月内,联军受到的袭击减少了五分之一。2003年11月,联军平均每天遭遇各种袭击29起,最惨的一天是11月11日,共发生袭击事件50起,但进入2004年以来,平均每天遭遇的袭击次数已经减少到18起。 这一数字给人一种假象,似乎联军已经控制了局势,伊拉克似乎正在逐步恢复安全与秩序。在巴格达,在联军宣布解除宵禁一个多月后,深夜传来的qiāng声明显减少,曾经狂潮四起的抢劫活动也有所平息,一些店铺在晚上也恢复了营业。但是,这些表面的平静掩盖了巨大的危机,潜伏在伊拉克中部的反美势力并没有遭到根本xìng打击,针对联军和为联军工作的伊拉克人的严重暴力袭击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为了清剿反美分子、维护暂时的平静,驻伊美军在抓捕了萨达姆后加大了镇压和抓捕的力度,目前美军关押着至少9000名伊拉克人,并且每天深夜都会根据各种真真假假的情报实施突然搜捕。美军的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消除了小部分安全隐患的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激起了更多伊拉克人的反感。同时,美军到处设置铁丝网和检查站,在抓捕行动中肆意进行破坏甚至公然抢掠,这些都强化了美军占领者的负面形象,在客观上为反美势力提供了更多的土壤。 由于联军当局在重建问题上行动迟缓,处处刻意维护占领者利益,同时在伊拉克政权重组和主权移jiāo问题上和当地各派势力矛盾重重,普通伊拉克人很难看到恢复家园的切实希望,这也为一些国外极端势力乘机渗入伊拉克,试图把伊拉克变成一个反美的主战场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目前的权力真空和实际上的无政府状态,任何人和任何武器都可以随意进出伊拉克,这就为日后伊拉克局势的持续恶化埋下了深刻的隐患。 在18日反美势力公然在联军总部“太岁头上动土”的bàozhà袭击中,相当一部分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事件是外国渗入伊拉克的伊斯兰极端组织所为,因为当地伊拉克人很少采取自杀xìng的袭击方式,也不大可能在绝大部分受害者明显都是伊拉克人的地方引bàozhà弹。如果各派恐怖势力利用目前的混乱局面大量涌入,那么夹在联军当局和恐怖势力之间的伊拉克人民从此将更加难有宁日。 当联军当局承诺伊拉克将由伊拉克人自己来管理的时候,他们所说的伊拉克人实际上是指由联军cāo纵的伊拉克政权。这样,即使在2004年7月主权能够顺利移jiāo伊拉克人,伊拉克的局势也不容乐观。 专家指出,推翻一个政权往往要比打败一个军队困难,而重建一个国家则比推翻一个政权更难。 第二部分第26节 伊拉克“粮票”(1) 伊拉克边境附近的难民营里,失去家园的孩子们似乎已“习惯”了战乱。 窄小的窗口里挤满了脑袋。这些简陋的票证盖章签字后,就可以在代理政府发放物品的街道店铺老板那里,免费领取若干公斤的米、面、糖、茶等生活必需品。 昨夜,外面几乎整晚都在打qiāng,我紧张得迟迟不能入睡。 狗儿习惯了qiāng声,小朋友喜欢画坦克 不安中,我惟一的希望就是qiāng战不要离我们太近;希望即使万一有事,兼职保镖哈桑能够起到一些作用。分社的狗似乎已经习惯了qiāng声,一点反应都没有,连叫都没有叫一声。早上起来,又听到bàozhà,夏南也听到了,所以一大早就坐到了电脑旁。 按照计划,我和阿德南、贾迈勒去供应卡换领中心。这是伊拉克遭受国际制裁后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从卖石油的钱里划拨专款,购买米面油茶糖等生活物资按人头免费发放给人民,发放的凭证就是供应卡。它有点像中国的粮票,但是必须根据人口变动情况一年一换。 我们去的第一个供应卡领换中心设在一个幼儿园里。我看到在这个遭受战乱的国家,连幼儿园墙上贴着的图画,也有好几辆坦克,武器是这个国家最常见也最喜欢画的东西之一。这里的孩子们衣着整洁,都很可爱。看到我在拍摄,老师将孩子们聚集在一起,看到外国人在照相,孩子们显得很兴奋,唧唧喳喳地笑闹着。只有一个小女孩不知为什么哭起来,老师一哄,又破涕为笑了。 “幼儿园在战争中受到了哪些影响?”我问。 老师说,主要是战争破坏了大家的安全感,导致很多家长不敢送孩子来幼儿园,战后他们流失了一半以上的学生。谈起变化,老师说,过去孩子们要学唱些歌颂旧政权的歌,现在都不允许了。如今他们在课堂上只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不涉及政治和占领,但是孩子们早从社会和家庭里得到印象,认为美国人不好。老师们还说,现在幼儿园的钱也不够用,全园有7个老师、4个班,但战后9个多月里总共只领到750美元的经费。 第二部分第27节 伊拉克“粮票”(2) 采访供给卡换领中心 第二个供给卡换领中心在一个青年活动中心内。偌大的足球场早已弃之不用,成为寸草不生的泥泞不平的废地。贾迈勒说他原来经常来玩,但现在人们好像已经忘记生活中还有休闲和户外活动这样的内容了。排队的人很多,窄小的窗口里挤满了脑袋。这些简陋的票证盖章签字后,就成为有价证券,可以在作为政府发放物品代理的街道店铺老板那里jiāo付象征xìng费用(相当于每人几块钱人民币)后,领取若干公斤的面粉、糖、茶、油乃至婴儿nǎi粉等生活必需品。 这个供应卡中心的经理告诉我们,伊拉克现在70%以上的人依然把供应卡作为主要的生活来源。这一制度是1990年伊拉克遭受制裁后开始实行的,后来在石油换食品计划中换来的食品都是通过这一福利体系发放的,这一制度对稳定伊拉克局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联军占领伊拉克后,也不敢轻易改动这一制度。尽管几次有改的风声,结果都因为反对声音过于强烈和没有合适的替代计划而作罢。 这个经理已经在这里干了10多年,每月有130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9 章 元工资,这在伊拉克算是不错的收入了,但是还是不够养家,也必须依靠供给卡,一家人的生计才能维持。他说,他每月从供给卡得到的食品大概可以够20天左右的生活,其余的就得依靠这点工资过活。最近又听到要取消供给卡的传言,他和邻居们都很生气。但是他说,他对这一制度也有意见,主要是供应的东西质量太差,没有选择余地。 这个经理说,他认为这一制度最少还能维持两年,“但现在伊拉克的事情伊拉克人说了不算,究竟会怎样我们也不知道”。他说,究竟以后会用什么制度来保证人们的最低生活,现在人们连以后的政府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其余的就更不用说了。 供应卡中心里也没有电,房子老旧yīn暗。我看到,屋子里铺满了刚换下来的旧供给卡。这种卡每年换一次,上面记载着每个家庭的人口,各类物品的发放都是按照大人孩子的数量来计算的。主任说,供给卡上还有简单的只有工作人员才了解的防伪措施。如果有人试图假冒,他们一看就能看出来。 第三部分第28节 在qiāng声和bàozhà声中过春节(1) 争执——发生在记者与美军士兵之间。 狗在雨中的草坪上静静地卧着,似乎并不感觉苦楚,但我们还是把它领到了屋檐下,那里干燥暖和得多。见过太多的杀戮和死亡,发现自己对于动物的感情似乎也细腻温柔了许多。 2004年1月21日,大年三十。一大早,全球第一个发出伊拉克战争打响消息的新华社巴格达分社当地报道员贾迈勒拿着厚厚一叠名片,在分社刚刚接通的无线上网电脑前,向应邀访问新华社总社时认识的中国朋友问候新春。 战地记者贾迈勒的3个愿望 2003年12月6日,贾迈勒首次踏上中国土地。随后他在北京接受了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并访问了上海和广州,接受了数不清的中国媒体的采访,掀起了一股“贾迈勒热”。令他非常惊喜的是,在长城脚下,一些中国游客甚至认出了这位为新华社发出很多战地报道的伊拉克人。 他说,他的第一个愿望,是祝中国朋友春节愉快。他的第二个愿望,就是能够有机会带上妻子孩子一起再访美丽热情的中国,“由于日程安排很紧,我甚至连著名的天安门广场都没有来得及仔细参观”,他声称“这是我此行的最大遗憾”。 贾迈勒说,2004年是中国的猴年,伊拉克的孩子们也很喜欢这种动物,可是巴格达动物园里的几只猴子在战后死的死、丢的丢,他希望孩子们也能够有机会到中国去看真正的来自自然界的猴子。 “至于第三个愿望,”他说,“那就是希望巴格达在度过战后第一个漫长而混乱的冬天后,能够真正迎来繁荣和安全的一天。” 在这个似乎注定要清清冷冷的除夕,通过仍一边如常工作一边悄悄进行过年准备的分社伊拉克雇员和中国记者的努力,我们最终还是有了一些节日的景象。我从中餐馆拎回来一包饺子放进冰箱先冻起来,其他的同事也抽空买来水果和饮料,并把久已不用的客厅收拾了出来,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电视也调了出来。一直利用业余时间照料分社的两条狼狗的李骥志还给狗也洗了澡,厨房里也飘出炖羊排的 香味。 为了增加过年的气氛,我拿出一条特意从以色列带来的鲜红的中国结挂在办公室里,还翻出了几年前曾经特别流行的“唐装”。贾迈勒试穿了我的唐装,竟然十分合身。因为前一天我们发了贾迈勒“新春三愿”的稿子,贾迈勒曾经访问过的北京、上海、广州的报纸今天都登了出来,广州的《羊城晚报》还特意在标题里提到贾迈勒怀念广州美食,上海的《新民晚报》还登了贾迈勒的旧照片。应该在发稿子的同时也发一张贾迈勒身穿唐装的照片,我们为此颇为后悔。 分社的传真机边已经有很多传真了,都是总社各个部门和开罗总分社发来的新春问候。总社一些部门的领导也打来电话对我们这些在战区工作的前方记者表示慰问,让我们感到并不孤单。 第三部分第29节 在qiāng声和bàozhà声中过春节(2) 预谋惊喜 分社技术员阿德南悄悄对我说:“今晚7点也就是北京时间午夜12点会让你大吃一惊。” “究竟是什么名堂?”我问。 他开玩笑说:“也许是zhà弹。” 在伊拉克,我对什么都会吃惊,除了bàozhà,因为这里每天都在发生bàozhà。就在昨夜,巴格达中心还传来巨大的bàozhà,后来美军证实是遭到导弹袭击,所幸导弹在空旷处bàozhà,没有造chéng rén员伤亡。除夕当天,距离巴格达几百公里外的摩苏尔,一起预伏的zhà弹bàozhà袭击也造成10多个当地人、美军和外国人受伤。 但不管怎么说,分社当地雇员的心意令我非常感动。他们知道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他们牺牲下班和家人团聚的时间,陪我们一起过年,而且还“预谋”了送给我们的惊喜。在巴格达工作的日子里,我深感当地人的热情和友好。命运把战争、制裁、被占领和暴力横行这样的命运强加在这样淳朴友善的民族身上,真是太不公平。 春节晚会已经开始了。偏偏这个时候电又没了,我们只好启用自己的发电机,巨大的轰鸣声顿时把整个分社变成了嘈杂的车间。就在发电机的轰鸣中,冯巩和朱军在绘声绘色地演绎撞车和结婚的小品,大声向全国人民宣布“各让一步,生活无比幸福”的最新发现。 随着午夜的临近,分社的伊拉克籍雇员便兴奋起来。他们把我拉到客厅,随即我听到一阵巨大的声响,如同滚雷扫过天空。惊疑间,忽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他们用什么东西在模仿中国的锣鼓。阿德南虽然只是技校毕业,但是人非常聪明,爱好广泛,电脑、机器、电路、互联网都很精通,模拟锣鼓的声音虽然不是很响,但是果然令我大吃一惊。 随即,阿德南舞着几只火绳闯进客厅,一边挥舞着,一边做出手舞足蹈的样子对我们说“春节快乐,猴年快乐”。我们都鼓起掌来。随即,分社的英文翻译雷斯捧着一块蛋糕进来了,这也是伊拉克同事瞒着我们准备的春节礼物。蛋糕上特意用nǎi油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后来夏南告诉我,他们本来想让蛋糕店的人画一只猴子,那个人画不了,只好用笑脸代替,毕竟伊拉克没有猴子,没有见过会画的人就不多。 他们竟然为我们过年花了这么多心思,我们的心里备感暖意。 除夕之夜,在新华社巴格达分社,我们还听到零星的qiāng声。大年初一早晨,驻伊美军发言人就宣布说,美军士兵21日晚上在伊拉克中部城镇巴古拜附近遭遇pào弹袭击,此次袭击导致两名美军士兵死亡,一名士兵身受重伤。 除夕之夜,一辆小公共汽车还在位于巴格达西部约50公里处的费卢杰附近遭遇qiāng击,1名伊拉克司机和3名女乘客被打死,车上其余5人在袭击中受伤。据当地警方介绍,车上的受害者除了司机外都是为当地联军提供清洁服务的伊拉克女工,但是目前袭击者的身份还不清楚。自从美国总统布什2003年5月1日宣布在伊主要战事结束后,为联军工作的当地人和伊拉克警察就频繁成为反美势力袭击的目标。 第三部分第30节 在qiāng声和bàozhà声中过春节(3) 坚守新闻重镇 大年初一,各种坏消息一大早就接踵而至。 伊南部发生bàozhà,10多人受伤。一名英国士兵在巴士拉附近被倒车的同伴压死,他的冤魂一定还盘旋在伊拉克的上空不肯相信这一悲剧。同时,伊拉克警方22日证实,西班牙驻伊拉克国民警卫队司令佩雷斯?加西亚当天早些时候在伊拉克南部执行任务时遭遇qiāng击,头部伤势严重。据当地警方介绍,加西亚是当天凌晨和伊拉克警察一起在伊南部小镇哈姆萨执行搜捕行动时被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击中头部的,目前他已经被送入美军设在巴格达的一家医院。 哈姆萨镇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约200公里处,西班牙在这一地区目前驻扎有约1300名国民警卫队队员。自从西班牙加入联军出兵伊拉克以来,已经有超过10名西班牙人在伊拉克遇袭身亡。 这天,伊拉克中部城镇费卢杰附近一个警察哨所还遭到武装分子袭击,2名伊拉克警察和1名当地平民在袭击中丧生,另外5名警察在袭击中受伤。在现场值勤的警察对新闻界说,袭击事件发生在费卢杰附近公路的一个检查站,一群头上包着头巾的武装分子忽然从一辆行驶中的汽车里扔出一枚手榴弹,并在用步qiāng向警察和现场的行人开火后逃窜。 死亡,死亡—这一词汇彻底摧毁了我们过年的热情,让我们牢记职守,负起中国派驻伊拉克惟一新闻机构的使命。对于我们,这里就是一个新闻的战场,我们坚守的是一个无法替代的新闻重镇。中国记者在这里留下过最深的遗憾,也留下过最大的骄傲,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像一个坚守边关的战士那样,握紧手中钢qiāng,无怨无悔。 忙到下午4点半才吃午饭,对不吃早饭的小李来说这也是猴年的第一顿饭。在这个没有使馆的国家过年,让我们觉得巴格达格外荒远。 一整天都在刮风,晚上更是风雨jiāo加,到处都是湿冷的感觉。我是喜欢雨的。即使在这黑暗中的刚刚经历了战争、旧政权被推翻、新政权还看不到轮廓的巴格达,这雨让我的心宁静了许多,清爽了许多。狗在雨中的草坪上静静地卧着,似乎并不感到苦楚,但我们还是把它领到屋檐下,那里干燥暖和得多。见过了太多的杀戮和死亡,发现自己对于动物的感情似乎也细腻温柔了许多。生命如此短暂脆弱,只有爱心能让生命永恒和升华。 风雨中,用来发稿的海事卫星又出了毛病,贾迈勒的一条综述稿子拨了一个小时也发不出去。阿德南上到楼顶把天线摆弄了半天,也找不到毛病所在。这时候,发电机在我们心情烦躁的时候又一声呜咽,停止了工作。 我苦笑,心中被一场春雨带来的清爽感觉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发电机最近频繁出问题,技术员说可能是发动机太老了。如果修的话,仅仅是检查一下,就要花200美元,而修理费用最高可要2000美元。是买新的还是修理旧的,这不是个小问题。我们的钱都是我随身带来的,我们必须省着花。但如果像工程师说的,现在不修,等发电机彻底坏了,我们的电从哪里来,到了气温高达50摄氏度的夏天,又该怎么过?这些事情都要我考虑处理。我觉得,即使能够安心地采访写稿,即使是保持一颗心的坦然与宁静,很多时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奢侈。 第三部分第31节 最大的改变在心里(1) 生活的脚步,一直在向前。 阿德南对去电影院表现出格外的踌躇。他说,那里放的都是“坏电影”,也很不安全,去那里的都“不是什么好人”。可我硬拉着他,做了一回不是“好人”的好人。 大年初二,对在巴格达的我们来说,年已经过完了。春节只属于除夕子夜短暂的庆祝,之后便暴力事件频传,我们再也无心过年了。但今天还是星期五,伊拉克一个礼拜中惟一的休息日,所以我决定带上阿德南和小李一起到这个我初识不久的城市转转。 破汽车 中东地区冬天的面目经常被艳丽的阳光掩盖起来,但是到了像今天这样的日子,风急雨冷,到处透着飕飕的寒意,冬天的本来面具就显露出来了。阿德南显然并不喜欢这样的天气,但是我喜欢雨的感觉,喜欢自然界真实的天气变化;也喜欢在这样的天气里,到一个还很陌生的战后的城市到处走走、看看、想想。 我决定先去市中心,那里应该有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元素;然后再去一家电影院,看看传闻中的巴格达黄色泛滥的假日生活;最后顺路去一家大的超市,看看这里的物资供应、价格高低和民情风俗,也顺便给分社添置一些厨房、客厅的用品。 阿德南对去电影院表现出格外的踌躇。他说,那里放的都是坏电影,也很不安全,去那里的都不是什么好人。但周五的电影院是我早已计划中的访问对象。在这个战后建筑轰然倒塌、很多人的精神道德品位也轰然倒塌的地方,电影院里有多少人?什么人在看什么样的电影?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如果说战争改变了生活,那么最大的改变之一,是在人们的心里,而电影院就是最能体现这一改变的一个地方。 雨天的巴格达虽然泥泞不堪,到处是积水和泥浆,但是毕竟路上的车少了许多,我们的车子基本上可以畅通无阻。战后巴格达jiāo通没有秩序,徒然间很多仿佛是刚从垃圾场拣回来的破汽车全都涌上街头,把本来就多年失修的道路挤得几乎水泄不通。jiāo通拥塞甚至成了人们判断恐怖袭击的一个争论的话题:很多人说,上午道路相对畅通,恐怖分子在袭击后可以顺利逃走,所以上午发生恐怖袭击的可能xìng要大一些。但是也有一些人不同意,辩解说下午道路虽然拥塞难以逃走,但是美军和警察追捕恐怖分子也同样受到阻碍。况且车堵人多的情况下,恐怖袭击的伤亡会更大,所以恐怖分子总是选在车流人流的高峰时间下手。 这样,人们各执一词,最后的结论是什么时候都不安全,恐怖主义之所以令人恐怖,正在于他们不分时间地点、不分美军还是平民,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政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0 章 或者宗教利益,并没有别人的生命。 汽车穿行在雨中的巴格达,我感觉好像穿行在20世纪80年代的某个中国小镇,又好像穿行在一个为了拍摄灾难电影而布置起来的道具之间。所有的建筑一律老旧破败,不多的一些公寓楼房里,各家的杂物都堆在面向大街敞开的楼道里,甚至接收卫星电视的“圆锅”也架设在各家的门口,和散乱晾挂着的衣物混在一起。在底格里斯河两岸残存的高楼大厦中间,除了几家宾馆,其余的没有几栋是完好的了。 一座跨河的公路桥边,一幢通信用的大楼被多枚导弹拦腰击中,在一片焦黑中yù倒还立,成为战争的一个绝好的注脚。一路上看到前伊拉克通信部、教育部等重要的政府机构也都无一在pào火中幸免,有的在遭到pào火摧毁后又惨遭劫匪洗掠,扭曲的钢筋和家具碎块散乱地堆着,仿佛仍在哀叹昔日风光不再的悲凉。这些大楼目前已经无法继续使用,只能推倒重建。没有人统计巴格达究竟有多少这样等待重建的废墟,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重建尚需时日,在安全得不到保障、暴力事件仍十分频繁的今天,没有人会有心情为这些废墟叹息,也没有人知道它们还要僵尸一样地在那里戳多长时间。 第三部分第32节 最大的改变在心里(2) 周五集市 在一个积满泥浆的十字路口,我看到很多当地人冒雨把各种衣袜、小百货等物品摆在街道上卖,汽车从人群中挤过,溅起一些泥水在这些小贩的裤腿上,他们也毫不介意。阿德南说,这是一个由穷人自发形成的“周五集市”,只有星期五才会聚集这么多小贩找生意补贴家用;附近的一些顾客们也习惯到这里来淘些便宜的小东西,过过购物的瘾。当然这里的东西质量并不好,也许有钱人家做抹布的布料,到了这里就成为穷人家孩子过节的新衣。 市中心有几家古董店开着门,我们就走进去看看这些文明的遗存和历史的碎片。但说是古董店,其实大部分都是仿旧的工艺品,一些“阿拉丁神灯”之类的青铜工艺一看就是现代的制品,恐怕有的还来自中国乡镇企业的能工巧匠们,因为这些东西和我在以色列看到的一样。而以色列的老板曾告诉我说,他们的很多东西都是中国定制的。10年前,我的一个朋友曾托人从美国买来一架相机,结果发现后面写着“中国制造”的字样,哭笑不得。今天,这样的故事则更是司空见惯。在土耳其的时候,我妻子曾经看中了几只印着当地民情风俗的瓷碗,正准备掏钱,老板无意中露出实底:这些都是在中国烧制的。 这几个古董店里依然有些东西吸引着我,比如阿拉伯的长弓和弯刀。阿德南一再叮咛我只看不买,因为这里的东西太贵,看到外国人更是会漫天要价。但是今天是星期五,别的露天集市都不开门,而我们也许只有今天才有点时间出门,所以看到喜欢的我还是会动心。 “有没有前政权的纪念品?”我问。 店主拿出几只有萨达姆头像的金表,做工并不好。我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找了半天,店主只拿出来几枚硬币,说是萨达姆执政之前发行的,后来因为货币贬值几乎成为废铁,就没有人再用了。我一看,硬币的图案上并没有谁的画像,而只是当地的椰枣林风光,制作也堪称精细,就掏15美元买了下来。 一出门,阿德南就抱怨说,15美元他可以给我买一大把。我笑笑,并不后悔。几年来我已经养成习惯,想到的事情能做的马上就做,否则事过境迁,要么忘记了,要么因为别的事情耽搁了,本来能够做到的事情反而没有做。记得读大学时,老师讲过一个做决策的原则:不要追求最好,自己满意就行了。后来我深感这一原则的明智。“最好”只是理论上的,而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自己是否满意。比如买东西,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追求质量最好,价格最低,但最后往往什么也没有买到,空手而回。 第三部分第33节 最大的改变在心里(3) 在巴格达看“电影” 下一站就是要找一个大的电影院,看看当地人文化生活的一个窗口。这并不难,阿德南把车拐上当地一条繁华的大街,说巴格达总共10来个电影院,有6个都在这条以一位伊拉克皇室时代内阁总理名字命名的西亚杜大街上。但是影院的生意显然也不好做,我们路过的几个电影院中只有一家叫“明星”的影院还开着门,影院的门厅聚集着不少年轻人,似乎生意都让这家影院做了。 影院门厅的橱窗里贴满了海报,大多是衣着暴露的xìng感影片,一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围在橱窗前一边指指点点,一边哄笑打闹。这也许就是阿德南说的“坏小子”,我决定过去和他们攀谈,阿德南的英文居然也对付着能为我们做翻译。一个高个子的小伙子对我说,他还没有结婚,是第一次到这个影院来,因为听说这里经常放黄色影片,出于好奇就来了。另外一个低矮敦实的小伙子说,他倒是常来,因为反正也没有工作,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但是他从来没有买票进去过,只是来看看影院又换了哪些海报,看看那些暴露的镜头和艳丽的外国女郎过过“眼瘾”。 他们对我都很友好,问什么回答什么,有时候还不好意思地笑笑。之后他们还很热情地和我握手道别,然后三三两两走出影院门厅。我和卖票窗口的老头又聊起来。他衣着破旧,表情冷漠,说话也不多。他告诉我,这里主要放映一些“不好的影片”,偶尔也放放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生活片,美国的大片肯定会有观众,但是播放权买不起。他说,战前政府对放什么影片、不能放什么影片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那个时候播放这些色情影片,肯定会被关进监狱,但现在做什么都没有人管。他自己虽然也很厌恶这些“坏电影”,但这是他的工作,不卖票他就得失业,一家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目前他一个月的工资大概相当于80美元。 我们花3000个伊拉克第纳尔(2个多美元)买了3张票,想进去看看到底观众有多少、都是些什么人。这时候影院的经理走过来,要检查我们随身带的包,并要求我们把无线步话机关掉。这是一个目光有些凶狠、一脸横ròu的家伙。他说,现在这个电影院播放色情影片出了名,观众很多,为了维护传统的道德风尚,一些比较极端的什叶派穆斯林已经把他们列入袭击的对象,经常来这里骚扰观众,打砸设备,所以他对所有可疑的人都要进行检查。 影院里非常黑,空气污浊,脚下都是果皮纸屑等杂物。一个瘦瘦的年轻人跟过来用手电筒给我们找了几个坐位,是在大厅的一个角落里,这样正好符合我们的心意,一是可以随时方便地离开,二是万一碰到极端教徒的袭击也多些安全的保证。很快我的眼睛就适应了这里的光线,这才看清原来200多个坐位已经几乎满员,放映大厅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头。屏幕很小,不像是在放电影,倒像是播放屏幕投影的录像。色情之声在空中飘dàng着,没有任何情节的xìngjiāo镜头乏味地换来换去,但观众竟然还都聚精会神,默默注视着屏幕,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看起来非常滑稽。 我对在场的观众略做观察,发现他们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没有一位是女士。我又发现,所谓的电影实际上并不是真的电影,而是从色情电视频道录下来的质量粗糙的录像带。目前巴格达街头最畅销的东西之一就是卫星电视接收天线,那里有很多免费收视的色情频道。这些廉价的东西录制下来,就成为一个战后文明古国的年轻人的业余文化活动,成为年轻一代成长的文化环境的重要一部分。 对此我深感悲哀。 我们很快就离开了那家电影院,门口卖票的老人对我们投来复杂的眼光,也许他对我们这么快就浪费了两美元的电影票深感不解。我们碰到一个正要买票进去的年轻人,我问他喜欢看些什么片子,他说是“爱情片”。我正在琢磨爱情片的意思,他又补充了一句“就是罗曼蒂克的片子”,然后匆匆闪进了黑洞洞的影院再也没出来。 电影院门口附近,聚集着几家书店和音像制品店铺,但规模都不大,我们进去的时候都没有电,黑乎乎的。音像制品主要是歌曲的磁带,没有CD,少量的DVD多是简陋的盗版品,无外乎qiāng战片和爱情故事片两类,但都没有色情的影碟,多少还让人感觉到文化一词的本来意义。 在一个书店里,老板告诉我书卖得并不好,尽管一本书也就相当于人民币六七块钱,但是新书很少,旧书也没有多少人感兴趣。他说,倒是摆在门口的报纸每天能为他带来几美元的收入,一些战后从约旦、科威特等地新传入伊拉克的杂志,比如阿拉伯文版的美国《新闻周刊》等也有一些销路。“人们对此感到新鲜,可过去卖美国杂志是要坐牢的。”他说。我们还了解到,一本《新闻周刊》在这里的售价大约1美元,但是这里最好销的并不是这些“新鲜”的美国杂志,而是在周边阿拉伯国家出版的生活综合类杂志,每本也是大约1美元,但是印刷得更好,内容也更丰富,从求医问yào到生活常识无所不包。 小李在这里买了一本2003年12月初出版的一期英文版《读者文摘》,非常高兴,问还有没有2004年1月份的,回答说是要等到月末才来,每次来4本,基本上都能在一个月里卖出去。这个书店老板很年轻,jiāo谈中经常试图回忆和讲出几个英文单词。他对隔壁的电影院很是不屑,但也摇头表示无可奈何。他说,他的书店拒绝销售那些色情的东西,但是有的杂志为了销路正在让封面女郎穿得越来越少,他也没有办法。 回来的路上我们到一家超市买东西。这是我第一次进巴格达的超市,感觉还不错,物资也算丰富,就是大部分东西都是来自外国,价格比想像的要高出很多,比如巴掌大一小包方便面要折合人民币5块多,一桶两升的玉米油要人民币22块多,想来平均收入不足100美元、失业率高达50%的伊拉克普通老百姓要么买不起、要么买的时候是要狠狠咬牙的。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由于老板拒收我们一张比较旧的百元美钞,我们的钱不够支付所买的物品,老板竟然大度地对初次见面的我们说:“没关系,下次来付钱好了。” 第三部分第34节 最大的改变在心里(4) 寻找巴比lún 我和同事最近一起访问了残破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空dàngdàng的大厅,破碎的橱窗玻璃,落满灰尘的走廊,横七竖八堆在角落里的石像残片,这就是收集著名的两河文明古老文物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我不禁想:著名的楔形文字在哪里?巴比lún空中花园的遗存在哪里?亚述王朝精美的石雕在哪里?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负责人卡迈尔指着大门紧锁的展厅说,预计最短也要5年以后,这座经历过战火的博物馆才能完全恢复开放。卡迈尔说,2003年4月9日巴格达被美军攻陷后,盗匪趁机闯入博物馆,抢走了1.4万件珍贵文物,至今追回来的不到4000件,其余很大部分已经通过几乎不设防的边境流落境外。他说:“虽然战前我们加班加点把不少文物转移到秘密地点存放,但是这一损失依然令我们十分心痛。” 已经在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工作了63年的阿特亚,说起文物被抢事件仍然十分气愤。这位已经77岁但仍然每天坚持到博物馆看看的老人说,劫匪们拿走了所有能拿的东西,然后对一些拿不走的大件进行了肆意毁坏,但是刚刚占领了巴格达的美军却对这些劫匪不闻不问。 阿特亚说,博物馆的藏品大都有编号,丢失的藏品以后还有可能追回来。但是,对于更多的依然埋藏在地下的文明残片来说,它们在被发现之前就已经被抢走了。 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之一,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遗存。历史学家说,只要局势平静下来,在这里几年的考古发掘就足以改写人类早期文明的历史。但是,此次战争所带来的盗墓狂潮,却正在摧毁着全世界考古学家的这一梦想。 来自伊拉克文物部门的估计说,目前,伊拉克境内至少还有1万多个历史遗迹等待发掘,但是其中不少已经被盗贼抢先光顾了。伊拉克文物管理部门的专家穆罕默德说,目前,巴格达陷落导致的权力真空和抢劫风潮虽然已经基本平息,但是散落在伊拉克各地的古迹依然无法得到很好的保护,来自各国的文物大盗可以随意进出并且轻易地把赃物带出国境。他说:“战争首先解放的,也许正是这些胆大包天的盗墓贼。” 在伊拉克,盗墓者趁着夜色将古迹里的东西成箱搬走已不是什么秘密。已经在地下埋藏了5000多年的文物,成为这个战后混乱依旧的国家无法诉说、无法抗议但同样无力自卫的受害者。穆罕默德说,虽然没有飞机导弹,盗墓贼们用的只是手铲和手电筒,但是他们比任何高科技的武器都更具破坏xìng,“占领者自顾不暇,根本无力负起对历史的责任,这是对历史的犯罪”。 他说,在巴比lún寂静的旷野里,“阿里巴巴”们在无人看管的庙宇、宫殿和坟墓中大肆掠夺,拿走了稀世珍宝,也切断了历史留给未来的线索,使一些人类早期文明的秘密成为永远解不开的谜。 “没有人知道那里究竟还有什么,所以也就没有人知道到底丢了什么。历史在被发现之前就已经丢失了。”他说。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1 章 伊拉克纳西里耶省文物局局长哈姆达尼说,文物的走私从10多年前伊拉克遭受制裁初期就开始了,但是在过去战后的一年里,这类行为急剧增加,发展为有组织的国际xìng犯罪风潮,“现在,伊拉克的文物珍品每天都通过秘密渠道被运送到中东、欧洲、美国等地的富豪手中”。 哈姆达尼说,盗墓贼主要是一些贫穷的村民,一套楔形文字残片在他们手里也许只卖13美元,但是在国外值好几万美元。“它们实际上是无价的,因为它们的数量是十分有限的,被贩卖一件就少一件。” 最近,在伊拉克南部的联军士兵已经开始驻守一些重要的文物古迹,但是相比于庞大的古迹群落来说,他们能抽出的兵力实在有限,所追缴的东西也只是凤毛麟角。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的导游迈赫迪希望我们能帮他呼吁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更多的关注。他看着空dàngdàng的展厅说:每一件文物的丢失,都意味着人类早期一段记忆的丢失。这对人类来说,“就像孩子丢失了母亲”。 第三部分第35节 逊尼三角地之谜(1) 驻伊美军准备行动 想到不知道哪天哪架飞机就得从天上掉下来,我的心里也充满对他们的同情。拿qiāng的人并不总是强者,占领者的身份使得任何盔甲也不能保障他们的安全。 大年初四的早晨,巴格达再次传来巨大的bàozhà声。我后来了解到,这是一次火箭袭击,但是所幸没有造chéng rén员伤亡。但各大通信社都在bàozhà后抢发快讯,我们也着实忙乱了一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联军总部传来的消息说,一架隶属于美军101空降师的OH-58D直升机当天傍晚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附近坠入底格里斯河,两名飞行员失踪。 这位发言人对新闻界说,这架美军飞机是在对一艘在底格里斯河翻船的美军巡逻艇进行搜救时坠毁的。飞机在坠毁时曾触到高压线,但是目前还不能确定飞机是在触到高压线后坠毁还是被反美武装分子击落的。据悉,此前的翻船事故已经造成两名陪同的伊拉克警察和一名当地翻译死亡、一名美军士兵失踪。 拿qiāng的人并不总是强者 2004年以来已经有至少5架美军直升机在伊拉克坠毁。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曾经有当地农民用步qiāng击落美军直升机的消息,尽管很多人不信,但美军的确在这里损失了太多的直升机,人们已经开始在问:为什么美国的飞机一到伊拉克就特别容易往下掉。 实际上我们对美军飞机并不陌生。每天都有美军直升机从我们头顶飞过,无论白天黑夜,它们巨大的轰鸣肆无忌惮地滑过巴格达的天空。渐渐地,飞机一来我就神经质地头疼。每次飞机飞过,高度都很低,仿佛在楼顶就能伸手触摸似的。一般这些飞机两侧的门都大开着,全副武装的士兵坐在门边,有的腿还吊在空中,十分警惕地注视着地面的一举一动。想到这些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大兵,不知道哪天哪架飞机就得往下掉,我的心里也充满对他们的同情。 拿qiāng的人并不总是强者,表面看来横行霸道的人实际上是最为自己的安全担忧的。大兵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占领者的尴尬身份使得任何盔甲也不能保障他们的安全,谁又能知道他们内心的恐惧呢? 摩苏尔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北部约400公里处,那里是目前反美暴力活动最频繁的“逊尼三角地”的最北端。这个所谓的“逊尼三角地”北起巴格达以北400公里的摩苏尔,西至巴格达以西110公里的拉马迪,东至巴格达东北60公里的巴古拜,萨达姆的老家提克里特、被称为“抵抗之都”的费卢杰,还有经常发生zhà弹袭击的萨迈拉、拜拉德、哈勒迪亚等城镇均坐落于此。目前,伊拉克境内绝大多数反美武装袭击都发生在伊中北部逊尼派阿拉伯人聚居的三角地区。 在为一次次的伤亡叹息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逊尼三角地”为什么成为战后伊拉克抵抗势力的核心呢? 这个题目布置了,大家讨论,最后形成了一些主要的观点,认为这一局面的形成与这一地区前伊拉克军队人士集中、美军占领者对逊尼派的强硬镇压以及逊尼派阿拉伯人对占领当局扶持起来的临时管理委员会不满有关。 在推翻萨达姆政权之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联军当局解散了40万伊拉克前军队以及国防部、新闻部及前政权的情报部门等核心部门,而这些部门中相当多的人都和萨达姆一样来自这一逊尼派聚居的三角地带。例如,费卢杰之所以被称做“抵抗之都”,与大部分前伊拉克情报人员来自费卢杰镇不无关系。这些前军队和政府的职员被解雇后,绝大多数找不到适当的工作,难以维持生计。在反美武装势力的积极招募下,很多人很快就加入了暴力袭击行列。 同时,据有关部门估计,伊拉克战争及此前长期的制裁还使伊拉克的工业基础几近瘫痪,有超过800万的人失去了工作。作为战争和长期经济萧条的结果,目前伊拉克的失业率超过了50%。战后,除了一部分为联军和外国商人工作的人之外,普通伊拉克人的生活水平整体下降。这些也都促使一部分人聚集到美军比较集中的逊尼三角地带进行抗击美军的暴力活动。 在战后初期,伊拉克的暴力活动主要是抢劫成风、治安混乱。但随后,暴力活动迅速转向反美和抵抗,目前更有将目标扩大为所有外国人和为联军工作的当地人的趋势。这一转变与美军以占领者姿态对当地人尤其是逊尼派阿拉伯人进行粗暴镇压有关。由于从一开始美军就对包括萨达姆家乡在内的逊尼派三角地进行重点防范,频繁搜捕、宵禁,他们滥伤无辜的行动激起了更多当地人的反美情绪,形成恶xìng循环。当地逊尼派人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就提到,不少人是由于无法忍受美军在搜索行动中侮辱xìng的言行而拿起武器的,有人参加反美暴力行动则是为了给被美军误杀的亲朋好友报仇。 第三部分第36节 逊尼三角地之谜(2) “萨达姆残余势力” 美军习惯于将这些抵抗势力称做“萨达姆残余势力”,但在包括萨达姆在内的绝大部分美军通缉的前伊政权高官相继被擒获后,这一地区的反美袭击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减少,但是袭击的激烈度和命中率却有增无减。这说明,反美武装分子的抵抗并不是出自对前政权的忠心和幻想,而是出于对被占领这一事实的激烈反抗。 对美国扶持的伊临时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强烈不满也是“逊尼三角地”反美暴力如此集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伊拉克民族、教派构成复杂,但主要有三大派:逊尼派阿拉伯人、什叶派阿拉伯人和主要为逊尼派的库尔德人。由于萨达姆本人是逊尼派,所以自美英联军占领伊拉克以来,从官方言论到媒体报道都将逊尼派穆斯林与伊拉克前政权联系在一起,美军对待逊尼派的镇压尤为强硬,逊尼派感觉他们在新政权中成为被打压和排挤的对象,所以反美情绪在逊尼派中日益高涨。 然而,前萨达姆政权实际上并非宗教政权,更谈不上是“逊尼派政权”,因为萨达姆选择官员的依据并不是根据宗教派别,而是根据对他本人的忠实程度,很多什叶派甚至基督教的人士也位居高官。 由于缺乏准确的人口普查,伊拉克逊尼派阿拉伯人的数量到底是多少,以及应该在新政权中有多大发言权,这些问题一直争议很大。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逊尼派阿拉伯人约占伊拉克人口的20%,什叶派占60%,库尔德人占20%。按照这个比例,在美军主导建立的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中逊尼派占有5个席位,什叶派占13席,库尔德人占5席,另外两个席位分别归属基督教徒和土库曼人。但是逊尼派阿拉伯人认为,他们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被严重低估了,他们在临管会中的席位应该更多才对。 此外,他们认为美国人选择的5名代表并不能完全代表他们。这种被“忽视”和“边缘化”的感觉令不少逊尼派穆斯林感到失望,也促使他们加入抵抗者行列。 第三部分第37节 硝烟笼罩的生活(1) 在巴格达买qiāng比买米方便 在这个qiāng支泛滥的国家,一些中国公司的留守人员还购买了冲锋qiāng。枕边放着一枝冲锋qiāng睡觉,这是绝对难忘的人生体验。 大年初五。 最近有些劳累过头,失眠也更为严重,这才注意到其实原来每天晚上都会传来qiāng声,有时候还比较密集。 枕着冲锋qiāng睡觉 在这个qiāng支泛滥的国家,一些中国公司的留守人员还购买了冲锋qiāng。枕边放着一枝冲锋qiāng睡觉,我无法描述这是一种什么滋味,但这却是绝对难忘的人生体验。 这一天,两名曾为中国使馆工作的当地司机找到分社,询问中国使馆什么时候能够回来。他们的英文好得出奇,也很注意形象,你很难把他们和普通的伊拉克人及司机职业联系起来。实际上,很多当地邻居都提醒我说,要对他们“提防些”,因为这些战前萨达姆时代为外国使馆工作的人,很多都可能是情报部门的人。 熟悉的当地朋友说,在萨达姆时代,70%以上的出租车司机都是情报人员或者秘密警察;你上街买一本外文字典,会有人记下你的名字和住址,调查你是否里通外国。很多人怀疑,战后一些外国机构之所以被劫掠得如此之惨,不知有没有当地内部人的串通? 还有一个曾经在北京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的伊拉克人也找到这里,询问我们最近有没有人从北京来,国际台还有他200美元工资,如果有人来的话给他捎来。我答应留下他的电话,有人来时就通知他。200美元还要跨国讨要?但这却是普通伊拉克人两个月的工资。有了这200美元,家中就能添置一台崭新的彩色电视机。目前,相当多的人家还在使用黑白电视机,而且只能收看联军控制的伊拉克电视台一个频道。那些有钱购买卫星天线的人家则担心色情节目泛滥,这也成为战后人们文化生活一个新问题。 发电机再次成为我头疼的问题,使我根本无法专心于新闻报道与策划。阿德南说:“你的前任在短短的5个月里,已经为修理发电机花了1000多美元。”他找到我,结结巴巴地说,发电机噪音异常,肯定是发动机出毛病了,他已经请了工程师,如果修的话要500美元到1800美元,如果买新的,要7000多美元,问我怎么办。我们在这里本来人力就极为有限,但却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和财力来解决这些在别的地方想都想不到的问题。这是战争所赐,我们毫无选择,只能应付。 第三部分第38节 硝烟笼罩的生活(2) 月季花不小心开了一朵 最近在我的个人主页“雨窗在线”上,我又放了一些照片,其中一张是分社的院子。我描写了院子里的青草、椰枣树和依旧果实挂满枝头的橘树,还有最近刚刚开放的一朵娇艳的月季花。分社的同事看到了,都不相信我们院子里的花已经开了—由于紧张和忙碌,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到院子去散步了。其实我们很少到院子里去,只是偶尔去打打乒乓球和羽毛球,但是更多更频繁的,是去检修发电机—这里拍拍,那里踢踢,发电机又工作了,可是晚上刚躺下,它又坏了,顿时一片黑暗,继电器的滴滴声四起。这时候如果恰好碰到外面打qiāng,那种感觉真是糟透了。 大年初五,我们已经无心过年了,可是一个中餐馆的老板要请大家一起聚聚。我只好请小李和雇员留守,用无线步话机联络正在外面采访的摄影记者,一起去中餐馆。路上jiāo通依然极为堵塞,让人仿佛又回到了上下班高峰的北京。在有的路段,美军士兵和伊拉克警察还一起设立临时检查站盘查车辆,更是令人们怨声载道。 现在,美军已经改变了行动方式,往往让当地的伊拉克警察在外围值勤。表面上是为了树立他们帮助伊拉克人维护秩序的形象,实际上很多人怀疑他们把伊拉克警察当人体盾牌。伊战结束后,伊拉克警察伤亡的人数远远超过了美军伤亡的人数,除了装备和防护措施差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最危险的事情往往都是当地警察冲在前头。 第三部分第39节 硝烟笼罩的生活(3) CNN记者之死 驻伊拉克美军发言人2004年1月27日说,伊拉克中部城镇哈勒迪亚当天发生美军车队遭遇zhà弹袭击事件,3名美军士兵在袭击中死亡、另外1名美军士兵受伤。驻伊美军一位发言人对新闻界说,袭击事件发生在当天中午,遇袭伤亡的士兵隶属于美军第82空降师。来自当地目击者的消息说,美军士兵在遇袭后曾展开搜捕行动并开qiāng打死打伤各一名当地伊拉克人。哈勒迪亚位于巴格达西部约70公里,也是目前反美暴力袭击最集中的“逊尼三角地带”的一部分。 同一天,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一个摄制组在伊拉克南部巴比lún省的公路上遭遇伏击,一名伊拉克籍新闻工作者和一名司机遇难,另外一名司机在袭击中受伤。 来自CNN现场记者的消息说,他们是在伊南部小镇希拉完成采访任务向北返回巴格达时遭遇伏击的。一辆老旧的欧宝汽车从后面赶上CNN车队,一名qiāng手从车顶天窗用AK-47冲锋qiāng向CNN雇员乘坐的两辆汽车开火,伊拉克籍制片人德雷德?穆罕默德及一名司机身中数qiāng身亡,乘坐另外一辆车的摄影师苏考特头部被子弹擦伤。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2 章 据悉,乘坐第二辆车的CNN著名记迈克尔?侯莫斯(Michael Hocoms)以及另外一名制片人、一名安全问题顾问及另外一名司机均没有受伤。在受到袭击后,没有受伤的CNN人员随即把伤员送到驻伊美军第82空降师医院救治,但当警察找到另外一辆汽车时,车内已经为CNN工作整整一年的两名当地雇员已经遇难。 这是2004年以来发生在伊拉克境内的针对媒体的首起严重袭击事件。2003年9月25日,一个美国电视台的摄制组在巴格达某宾馆遭遇zhà弹袭击,一名索马里籍雇员遇难,一名伊拉克籍雇员和一名美国记者受伤。此外,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也有多名新闻工作者被联军pào火误伤身亡。 媒体尽管各有立场,但总的来说是冲突中独立的见证人,是一个社会良心与良知的代表。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攻击往往被认为是格外严重的事件。打开CNN的英文网站,同事李骥志看到死者的照片很惊讶,说见过这个人,印象还非常好。我请他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写篇专稿,也算是对遇难媒体同行的悼念。他很快写完拿给我看。 他写道:“虽然我只见过他一面,但是他工作时的干练和热情,尤其是那阳光般的笑容,无论谁见了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3年年底,一批伊拉克警察经过联军的短期培训毕业,媒体记者闻讯赶到位于巴格达东部的伊拉克警校进行采访。在颁发毕业证书之前,我试图从一位美军发言人那里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情况,但是发言人忙于应付别的事情。正在无奈间,一旁的穆罕默德似乎看出了我的意图,用标准的美音和最简练的语言把有关情况给我解释得清清楚楚,连发言人都chā话赞叹不已。当时,我谢过穆罕默德,还以为他是CNN派到伊拉克的美籍记者。 “后来,和我一同到现场的摄影记者黄敬文不小心碰到了正在监视摄像师拍摄效果的穆罕默德,自己却没有注意到。穆罕默德揉了揉左臂,对站在黄身后的我扮了个鬼脸,笑了笑说:‘他真敬业。’ “经过短暂的攀谈,我才知道他年纪轻轻却已经是CNN的小头头了。我想赞叹他英语说得‘漂亮’,想了一堆词汇都觉得不恰当,最后居然随口用了一个‘beautiful’。在我感到有些尴尬的时候,他又善解人意地笑了。” 小李说,在两军jiāo战中阵亡可以理解,被美军pào火夺走生命至少算是死得明白。人们可以控诉战争,抗议武装分子或美军的不义之行。但是,一名年轻有为的伊拉克人,在“反美”和“抵抗占领”的武装运动中成了袭击目标,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悲剧。这,仅仅是因为受雇于一个美国媒体吗? 读完小李文章后的质问,我也良久无言,只能在他文章后面加了一句话:今天,我只能用笔挽留一个逝去的生命留在一个中国记者心中的记忆;将来,即使这些记忆已经模糊,但是他的离去留在我心头的悲哀和困惑也依然难以忘却。 这几天我们也在准备29日去暴力核心之一的纳杰夫,采访一个中国人参与的服装厂的重建项目,顺便看看那里的大公墓和传说中的“万人坑”,以及被zhà弹袭击的什叶派穆斯林朝拜圣地阿里清真寺。这个国家到处都有暴力的印痕,到处都有袭击的遗迹,作为记者,我们不得不追踪并见证发生在这个国家的暴力。最新的CNN记者被伏击的事件,也给我们的出行罩上了yīn影。 我们重新调整计划,决定不开我们外国牌照的汽车,租用当地人的车。但是心里依旧有些忐忑,感觉危险距离自己如此之近。但是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新闻。我希望以后能自豪地对儿子说:爸爸是冒了一些险,但爸爸不想在工作中当一个逃兵,爸爸不愿给你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 第三部分第40节 bàozhà、手机和新闻中心(1) bàozhà了,玻璃全碎了。瞧,我还捡了两片。 真正的新闻并不在这个不乏堂皇富丽的新闻中心里,而是在那些坦克每天都隆隆碾过的大街小巷,在千千万万普通的伊拉克人中间。 早上起来,照例先上网,浏览外电,忽然又听到令人心悸的bàozhà声。 清晨,6点30分…… 一大早的bàozhà一般不会是美军的行动,所以很可能又是一起袭击。 巴格达,这座诞生过《一千零一夜》故事的曾经繁荣宁静的古城,现在真的成了暴力之都。随后消息传来,果然是市中心的一家宾馆遭袭,装载zhà弹的汽车冲向宾馆大门,随即引bào。 我立即敲响摄影记者的门。很快,在黄敬文和夏南开车去现场前,就又有消息传来,说已经至少有3人在bàozhà中死亡。一个飘散着淡淡雾气、略有些寒意,正等待着暖暖阳光的巴格达的清晨,就这样宁静不再,那些似乎一刻也不曾停歇的袭击者,就这样用另一起bàozhà来为我们揭开新的一天的帷幕。 我留在电脑前根据已有的消息发中英文稿,随即摄影记者和夏南也回来了,带给我现场的图片和目击以及采访得来的素材。bàozhà,已经成为战后伊拉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包括我们在内暂时还很幸运没有碰到bàozhà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下一次bàozhà和袭击会是在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方。我根据他们的素材发了详讯,加了些现场描写和直接引语。作为通信社的消息,稿子自然是越丰满越好,可是每次总会有一些细节被删掉,也许是一些编辑认为和平日久的国内读者已经无法承受过多的血腥吧。 这次bàozhà共造成6人死亡、多人受伤,其中8人伤势严重。发生bàozhà的是位于巴格达市中心外商集中的沙欣饭店,bàozhà时间是28日清晨6点半。在现场调查的伊拉克警官法拉?哈桑告诉夏南说,bàozhà前有一辆救护车高速驶向沙欣饭店,饭店警卫开qiāngshè击,但是汽车还是在冲过护栏后在离饭店正门大约6米的地方被引bào。他说,根据初步调查结果,4名死者中有两名西方人,8名重伤员中至少有3名伊拉克警察。 饭店二楼目前被伊拉克临时政府劳动和社会事务部长长期包租,bàozhà时他正在进行晨祷,但是并没有在bàozhà中受伤。美军与伊拉克警察在bàozhà后迅速封锁了现场,并出动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寻找生还者。巨大的bàozhà波摧毁了饭店的正面建筑,并殃及附近一个警察局,停在饭店门口的至少5辆汽车也被烧毁。bàozhà后现场浓烟滚滚,场面混乱,很多住店客人穿着睡衣跑到街上大声哭喊。 离饭店大约30米的一所住宅门窗全部被震毁,屋内随处可见汽车残片。家庭主fù法伊扎?加德班对夏南说:“天这么冷,我们无处可去,也没钱修复房屋。谁应为这一切负责呢?” 听到巨大的bàozhà声后,很多当地居民急忙赶到现场打听在饭店和警察局工作的亲友的消息。一些fù女在得知亲人死亡或伤势不明后号啕大哭。 只有三层楼房的沙欣饭店是巴格达有名的饭店之一,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在伊期间曾在此居住。这家饭店还靠近波兰使馆和萨达姆时期的美国驻伊联络处。我给距离bàozhà现场只有500米远的刚刚开业的中国商贸城老板陈宪忠打电话,他说他店里的几块大玻璃也被震碎了,整个下午都在让人清理屋里的玻璃渣。 第三部分第41节 bàozhà、手机和新闻中心(2) 买手机 前几天在老陈那里碰到几个中国公司的人,说是巴格达的手机业务已经正式开通了,于是阿德南一上班,我就把已经准备好的分社购买手机的介绍信和押金jiāo给他,让他到设在阿比lún饭店的惟一的对外国人提供手机服务的公司去办理。我们早已打听过了,目前开通手机服务的公司对发放号码限制很紧,在巴格达的外国人要购买手机,必须出具带公章的介绍信和提供金额在750美元左右的押金。 可是很快阿德南就无功而返,说公函上还需要明确写上委托购买人的名字,他的身份证件以及单位负责人的护照复印件等。我们按照要求又更改了公函,由于没有复印机,我用数码相机把护照首页和盖有进入伊拉克戳记的那一页拍摄下来打印。都准备好了,又让阿德南立即去办。一个小时后,他又空着手走进办公室,说公司的人还是不肯给我们号,说是还要看我们和房东签定的租房合同。我问我们的租房合同和买手机有什么必然联系?有了护照、单位公函和为数不少的押金,他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阿德南摇头说他也不清楚。 我便想跟他一起去,体会一下在巴格达买部手机有多难。可是我已经约好要和夏南、黄敬文一起去联军当局的新闻中心办理在这里的记者证,并更新我们的联系方式,只好再次寻找当时的租房合同,jiāo给阿德南去办。可是这里人办事通常并不规范,我只找到一份有阿文翻译的旧的租房合同,新的续签合同上只有用中文写的几句话,表明房子从2001年续租到2006年,5年租金一次jiāo齐。虽然有房东表示收到租金的签字,可这几句中文那个手机公司肯定看不懂,那手机还怎么买? 我只好把旧的合同用传真机复印一份,把新的中文写的续签合同也附上,让阿德南告诉他们我们在这里已经很多年了。如果还不行,就让他们重点看中文里的“2001~2006”那几个数字。幸亏中文续租说明中有这几个“阿拉伯数字”(也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把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其实现在阿拉伯人表示1到10的写法与此非常不同),全世界的人都能看懂,也许可以管用。 阿德南又出去了,终于给我们拿回来两个手机号。我们出去买了手机,终于能用了。但我们都感叹这种奇怪的做法:我们送生意给他们,还要接受如此严格的审查,购买手机倒像接受他们的恩惠。不过,这种事情在战后的巴格达也不是什么太难理解的事情。 第三部分第42节 bàozhà、手机和新闻中心(3) 五道关口 联军当局的新闻中心设在拉希德饭店旁边的一个展览厅里,主要是用来举行每天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为一些电视机构提供编辑和传送设备及工作间。在新闻中心里,我还得知他们最近还准备添设一个专门的网吧,为到这里来的各国记者解决就近上网问题。在新闻中心的墙上,工作人员贴了不少美军随军摄影师拍摄的表现美军艰苦、英勇和亲善作风的照片以及随时更新的美方官员活动日程、联军新闻发布稿等材料。看来美军为美化自己的形象也费了不少心思,但是很多记者都明白,真正的新闻并不在这个不乏堂皇富丽的新闻中心里,而是在那些坦克每天都隆隆碾过的大街小巷里,在千千万万个普通的伊拉克人中间。 进入新闻中心后我们基本上可以自由活动和拍摄,但是进入这里并不容易,要过至少五道关卡。第一道检查站是停车场,由当地伊拉克保安对汽车进行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检查。 停完车后,我们穿过一个用铁蒺藜围成的通道,就到了第二道关卡。我看到一个美国士兵在一个用沙袋堆起来的短墙上架着机qiāng,毫无表情地将qiāng口对着人群。另外一个士兵背着M-17步qiāng,警惕地注视着人群。另外还有两名全副武装、穿着防弹背心的美国士兵在检查人们的证件,另外一个士兵对要进入的人进行盘问,还有两男一女三个便装的当地人负责对每一个人进行搜身式检查。 在第一道关卡我问是否可以照相,他们不置可否,我就拍了几张。这回我也如法pào制,先向那个似乎能看见我的美国大兵挥手致意,拿出相机做出要拍照的样子,等待他的反应。可是他只是紧握着手里的qiāng,一点反应也没有。我于是赶紧按了几下快门,正准备把相机收起来,一个美国兵向我走来,要求我把相机jiāo给他。对付这类事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装作不会说英语。但是因为一会儿还要过盘问关,我不可能装作语言不通,所以我只能推脱支吾。 这个士兵要求我给他看数码相机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如果里面有美国士兵,就要我当场删除。我当然不能给他看,于是我并没有把相机调到显示状态,而是放到拍摄状态,随便摆弄了两下,忽然灵机一动,告诉这个美国士兵说看起来相机没有电了,刚才我虽然按了快门,但是并没有拍摄成功。美国士兵将信将疑,把我的相机观察了半天,但显然他对这一介乎专业与业余数码相机之间的型号并不熟悉,只好告诫我下次注意。幸好美国士兵只怀疑我拍了一张,要是他知道我实际上已经拍了好几张,我的储存卡恐怕就要被没收了。 由于要盘问和搜身,所以这里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不远处,拉希德饭店昔日的气派风韵犹存,但自从那里在接待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时遭遇火箭袭击后就关闭了,现在也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已经成为一栋空楼。 拉希德饭店之所以出名,除了设施豪华外,原来其门厅入口地上的老布什的画像也功不可没。萨达姆把布什的大幅画像刷在地上,就是要入住的客人进出都踩着敌人的脸。可是,被踩在地上的老布什依然还在逍遥,萨达姆自己却最终被关进了美国人的牢房。 终于轮到我们,由于同行的夏南已经有联军当局核发的记者证,所以美国人盘问我们的时间很短,只问了什么时候来伊拉克,到新闻中心去干什么等。随即一个粗壮的当地人开始对我进行搜身。这种待遇我在以色列司空见惯,所以早已主动背过身去,平举双手,任凭他在我身上衣服的各个角落摸捏。我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3 章 想起在耶路撒冷有一位同事,在别人搜身检查时被痒得憋不住,经常大笑不止,搞得非常费事,对他进行检查要比对别人多花很多时间。我把这个故事讲给黄敬文和夏南听,连一旁的美军士兵甚至也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过了第二道关,进去依然是用铁蒺藜围起来的通道,在通道的尽头是第三道关口,站着两个士兵,他们只是再次检查证件,并不盘问和搜身。然后第四道关口是又一次搜身检查,这次比上次更为仔细和严格,下手也似乎更为有力。黄敬文曾经写过文章,说有的美军士兵的搜身检查比中医保健按摩的手法还用劲,所以我们戏称这道搜身检查为“享受按摩”。远远看到士兵在对别人进行搜身,我对黄敬文和夏南说:又是按摩时间了。 这次“按摩”完,我们就到了第五道关口,也就是金属探测仪。不过当天我们进去的时候,也许是觉得已经过了四道关口、进行了两次搜身检查的原因,这个金属探测仪并没有启用,只是一旁的一个当地人让我打开相机,拍摄一张照片,听到正常的喀嚓声后,他用征询的眼光看着几米外的一个美军士兵,士兵点点头,于是我的安全检查就算彻底做完了,我可以自由地在里面活动了。夏南没有拿相机,但是他手里有我们汽车的遥控器。美军士兵命令他把遥控器的两个按钮各按一下,每次按下按钮,那个士兵的眼神就紧张一下。看来,我们的汽车遥控器很像是bàozhà装置的一部分。 离开新闻中心的时候,我们碰到有人在门口散发传单,原来是当地的fù女和人权组织向记者们散发他们有些活动的资料和日程。我们还打听到,第二天在这里会有一些失业和退休的人举行示威,要求美国占领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在铁蒺藜的旁边,几个小摊贩兜售着从香烟到钥匙链等小东西,几只有萨达姆头像的纪念怀表摆在显眼的位置。我拿起来看了看,他们立即告诉我说是金表,是“日本”产的。在这些伊拉克小贩的心目中,大凡“日本产”的东西都不赖,都可以要高价。 我问多少钱,回答说是15美元。我放下怀表,他们又说10个美元也可以。我问这些萨达姆头像的怀表,那些美国士兵也买吗?一个小贩告诉我说:有人来问过价,但他们的上司不允许他们从我们这里买东西,怕里面有zhà弹或者窃听器。他们还说,事实上美军禁止士兵们在外面买东西,连水和食品都不行,因为担心有人下dú。 第四部分第43节 萨达姆是个暴君(1) 一家伊拉克国营服装厂在废墟中呻吟...... “人们很恨萨达姆,但却敢怒不敢言。伊拉克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伊拉克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如果美国军事力量推翻的不是萨达姆,而是另外一个我们热爱的领袖,伊拉克人民是不会如此顺从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拿起武器,有10个美国也不能占领我们。” 一大早要去180公里外的什叶派穆斯林圣地纳杰夫,采访那里等待重建的一个前伊拉克政府的服装厂。 心中有事,早上6点就起来了,在薄雾与清晨湿寒的气息中打开发电机,打开卫星电讯稿接收器,打开所有的电脑,新的一天就算开始了。也许是温度过低,发电机一连几次都启动不起来,“突突突突”的声音戛然而止,只留下刺鼻的青烟在院子里飘散。我忽然想起20世纪上山下乡时代中国的知青,是不是就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在2004年的巴格达,由于一场战争,这个地方在某些方面忽然与30年前中国的某个小镇极其相似,这种感觉令我静思品味了很久。 7点不到司机就来了。我曾和夏南商量过,是我们开自己的奔驰好,还是雇车好。夏南很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我们的车虽然旧,但怎么说也是奔驰,而且有外国人的绿色牌照。我们还是用当地人的车好,不引人注目,也就相对安全些。 钢筋丛林—乌鸦的家 由于是清晨出巴格达,我们有机会看到郊区的菜农用大小车辆把碧绿的蔬菜运到郊区的空地上jiāo易,这热闹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真实和喧闹。战争后,尽管占领和暴力还在继续,但是生活的脚步一天也没有停歇。 巴格达位于两条大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其中还有大大小小的支流经过,所以巴格达郊外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椰枣林、村庄、河流,风景很美。其间还有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麦田,造型优美别致的清真寺,以及衣着破旧但热情友好的行人,每次问路都是一次令人愉快的经历。 路过一个路口时,夏南告诉我,另外一条路是通往著名的古迹巴比lún的。我们能看到的一栋最高的建筑,曾经是萨达姆的宫殿,萨达姆让他的宫殿建得比巴比lún古城还高。美国人已经决定要拆除这一建筑,巴比lún的古迹将依然存在,但是辉煌一时的萨达姆宫殿却成了历史的匆匆过客。 一路上我们不时可以看到被zhà毁的坦克横尸路边,这些曾经横行一时的家伙们成了废铁,在部分零件和发动机被劫掠后,孤独地在沙土中沉默着,等待偶尔有像我们一样的外来者凭吊感慨。路边的树林,曾是萨达姆军队的藏身地。战争打响后,士兵们不敢待在军营,就跑出来躲进树林露宿,并且在巴格达失陷之后立即鸟兽四散。 一个政权就这样瓦解了。 服装厂在纳杰夫郊外,占地面积很大,这里的土地似乎并不值钱,不像中国人恨不得把土地翻过来再用一遍。厂门口有几个人在看守,也就是拿几把椅子,坐在那里晒太阳。看到我们来了,都非常热情地打招呼。 工厂已经被zhà得不像样子,巨大的厂房只剩下了扭曲变形的钢筋框架,这些钢筋在过去8个月的日晒雨淋中已经锈迹斑斑,一大群乌鸦把这里当成了它们栖身的家。一看到人来,立即聒噪着飞起来,但又舍不得离开这个由美国导弹制造的钢筋丛林,在不远处又落下来,继续呱呱地叫着。 我们先到厂长的办公室小坐。厂长办公室里有电暖气、厚厚的地毯和不错的办公桌,在萨达姆时代,这个国营大工厂的厂长一定是很多人羡慕的位置,但现在他却为工厂何时能够重新开工和1700多名工人的未来命运发愁。服装厂的不少领导成员及其家属都曾去过中国并受到热情接待,因此见了我们也很热情。 随后我们参观了整个被zhà的废墟,边走边说地花了整整两个多小时。在黑洞洞的厂房里,屋顶已经半塌下来,地上到处堆着已经被烧毁的从中国进口来的面料。1000多台缝纫机大多已不能用了,很多缝纫机的台面上还挂着写满阿拉伯文字的工料单。这幅惨景让我们边走边唏嘘。 回到门口,终于见到了阳光,我看到地上有一个小小的硬纸盒,上面印着中国字,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只从中国进口门锁的盒子。厂里的人说,战前他们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好,什么东西都是从中国买的。 在地上我还捡到一只弹壳,从尺寸看显然是伊拉克人用的子弹。难道还有人胆敢在美军飞机轰zhà时用这种只有几厘米长的子弹抗击美军飞机吗?一问,才知道是工厂惨遭轰zhà后,一些当地劫匪想乘机来抢点设备或其他值钱的东西,工厂警卫朝天鸣qiāng,这才吓跑了一批批劫匪,使这个废墟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 我收起弹壳,开玩笑地询问我是否可以收藏这块见证过伊拉克战后混乱局势的废铜烂铁,工厂里的陪同者忙回答说当然可以,并说废墟里还有很多,如果要的话还可以帮我去找,我急忙阻止,说这枚是我捡的,好歹留个纪念而已。 第四部分第44节 萨达姆是个暴君(2) “美国人的事情永远比我们的重要” 陪同我们的工厂二把手、行政主管阿斯沃特令人难忘。他50多岁,穿着整洁的本厂生产的西装、打着领带、面容忠厚。他介绍说,工厂是2003年3月28日遭到美军导弹轰zhà的。当时工厂已经停工,所有工人都在家待命,只有十来个厂领导留守,他亲眼目睹了美军导弹在几分钟内摧毁了这个曾经让他们骄傲的工厂。 他说,这个工厂是战前伊拉克最大的服装厂之一,主要生产男装,但是伊拉克所有男女大学生的制服,都是这里统一制作的。大学生制服占这家工厂产品的60%。在萨达姆时代,大学生就相当于国家工作人员,他们的制服由国家提供,只收取象征xìng费用。这家工厂同时也为其他政府部门雇员提供服装,政府只收取相当于占成本三分之一的费用。据介绍,战前每天他们生产约2000套成装。工人的工资还不错,但现在待命期间工资很低,大部分人每个月只领60美元,只够支付一个家庭不到10天的生活。 美国军队在攻占了纳杰夫后也曾在这个工厂的废墟上驻军两个星期,这里当时是美军在这一地区的总部。我问阿斯沃特在接待美国人时有没有问他们为什么zhà这个服装厂?他回答说“当然问了”,美国人最后的解释是“这是一个错误”,但是究竟怎么弥补和赔偿这个错误,美国人却只字不提。 阿斯沃特说:“我们把所有员工的照片给美国人看,我们这里的绝大部分工人都是女工,其中大部分人还都没有结婚。我们并不是什么军事设施,更谈不上对美国人有什么威胁。难道我们生产每个人都要穿的衣服也对美国飞机大pào是一种威胁吗?” 据他介绍,目前所有的职工都在家待命。当我问他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和希望时,他说,工厂的未来实际上仍是未知数,因为整个伊拉克的未来都是未知数。伊拉克人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伊拉克的未来要由美国总统来决定。每一个伊拉克人的命运,实际上都握在布什的手里。 另外一个陪同说,布什实际上连自己的未来也不知道,他正在面临大选,命运如何还很难说。阿斯沃特摊摊手说:“对,美国人的事情永远比我们的重要,布什要忙他的竞选了,所以伊拉克人只好在美国人制造的这个烂摊子上继续等待。” 第四部分第45节 萨达姆是个暴君(3) 萨达姆时代没有公平和正义 工厂门口有一个两米来宽、三米多长的水泥标牌,但上面什么也没有,只是刷着一层白灰。这里曾悬挂着萨达姆的像,但是2003年4月美军攻占巴格达后,阿斯沃特命人立即拿走了萨达姆画像,并把上面留下的痕迹都涂抹了。 “萨达姆没有了,你们准备怎么利用这个标牌?”我问。他说他们再也不会挂任何人的画像了,他们要把工厂的标志刷在那里,因为只有这个才能真正与工厂的命运同始共终。 “萨达姆是一个暴君,萨达姆时代没有公平和正义,所以这里的人都不喜欢萨达姆,对他的倒台感到非常高兴。” 他告诉我:“人们很恨萨达姆,但却敢怒不敢言。伊拉克是个伟大的国家,伊拉克人民是勇敢的人民。如果美国军队推翻的不是萨达姆,而是另外一个我们热爱的领袖,伊拉克人民是不会如此顺从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拿起武器,有10个美国也不能占领我们。” 他还补充说,萨达姆是一个懦夫,在关键时刻乖乖地当了美国人的俘虏,很多伊拉克人为此很瞧不起萨达姆。加上萨达姆在位时就不得人心,所以现在除了一些恐怖分子蓄意制造混乱外,对真正的伊拉克人来说,针对美国人的抵抗大都出自爱国主义,而不是出自对萨达姆的忠诚。 我问他既然人们不喜欢萨达姆,为什么萨达姆时代人们到处都挂萨达姆的画像。他回答说是因为法律或者不成文的法律,规定所有政府机构和公共部门都要有萨达姆的画像。如果没有,警察或者秘密警察就会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如果私自拿走萨达姆的画像,轻则被送进监狱,重则会被当做萨达姆的反对派而惨遭处决。 他还告诉我一个故事:有一次检查部门的人来到他们的仓库,发现他们的棉布把萨达姆的画像挡住了,就立即要求他们拿走棉布,好让萨达姆的画像露出来。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随时随地向子民们讨要崇敬的总统,在国家的首都被轻易占领后潜逃,他的画像甚至在他被抓获之前就从全国大部分地方消失了。 我们来纳杰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去看看那个据说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墓,和对全世界什叶派穆斯林来说最为神圣的阿里清真寺。但是阿斯沃特劝我们不要去,说最近纳杰夫局势非常混乱,有三个教派在这里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到处都可能有比较极端的武装分子。这些极端分子不但仇视异己,而且仇视所有的外国人。“最近一个星期你们在这里都非常不安全。”他说。 他还把夏南拉到一边悄悄地说:“他们都是从远方来的异国人,都有父母、妻子和孩子等着他们平安回来。他们和你一起来采访,你对他们的安全是负有责任的。我是当地人,我了解这里的局势,如果他们坚持要去,你也一定要阻止他们。” 夏南是后来才告诉我这些的。当时,他只是对我说:阿斯沃特认为现在不适合去这些地方,因为极端分子最近在这里很活跃。以后如果局势平静了,阿斯沃特邀请你到他家去,他会利用他的关系,联系当地的宗教人士,带上经验丰富的保镖,领你参观清真寺和公墓,并实地了解当地的丧葬习俗。阿斯沃特如此诚心地劝我,说话又入情入理,我接受了他的建议。阿斯沃特说夏南对我们的安全负有责任,我又何尝不对中国及伊拉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4 章 事的安全负有责任! 我们仍有机会到工厂围墙边的望台眺望清真寺和公墓。一个头戴传统阿拉伯黑白头巾的老人守在这里,住在用硬纸板搭建的棚子里。清真寺的影子看得并不真切。公墓倒是可以见到,不过公墓在一个高地,远看起来不像是墓地,倒像是一个同样庞大的居民区。 “这个公墓到底有多大?”我问。 他们回答:“比纳杰夫市还大。” 古来今往,全伊拉克甚至穆斯林世界的什叶派人士都希望葬在这里,所以形成墓地比城市本身还大的人间奇观。 “这个公墓到底有多长时间的历史?” “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因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就埋在这里。”他们 回答。 “那么夏娃呢?”我问。 “上帝为了惩罚他们,把夏娃葬在了印度,让他们远远地隔开了。” 当地人还介绍说,这个公墓是收费的,对有钱人收费尤其昂贵。有些年代久远无人照看的墓穴,人们就平整了重新用于安葬他人。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路过一个小镇,听到从清真寺里传来巨大的声音,一问,原来是一群什叶派信徒在用铁链鞭打自己的身子“赎罪”。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纪念他们遇难的先祖伊玛目侯赛因,以这种方式表示他们对侯塞因所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 随后,我们的车子又经过前几天CNN记者遇袭的地方。这里看起来已经平静了,依旧车来车往。此情此景,你很难感觉与凶残的伏击有什么联系,但这却是血淋淋的事实。 平静中暗伏的危机,往往比真正的战场更为凶险。 第四部分第46节 鲜血,在宰牲节流淌(1) 从qiāng口下走过 自杀xìngbàozhà我并不陌生,死伤的血腥场面我也曾多次经历,但令人愤怒的是:造成如此之多的伤亡,这和屠杀有什么区别? 2月1日是穆斯林一年最重要的节日宰牲节,按习俗放4天假。但是在这个战后第一个宰牲节到来前后,巴格达并不平静。 节日的惟一活动:安葬死人 节日的到来让我们这些记者更忙碌了。 先是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节日前夕的31日上午发生一起汽车zhà弹bàozhà事件,来自当地医院和现场救援人员的消息说,至少9人在袭击中死亡、45人受伤。当地警方说,这次汽车zhà弹袭击发生的地点距离当地一个警察局、一个伊拉克自卫队驻地和摩苏尔大学校园均不远。bàozhà的威力相当巨大,导致现场到处是人体碎片和斑斑血迹。 同日,一支美军车队在伊拉克中北部提克里特和基尔库克之间遭遇zhà弹袭击,3名美军士兵死亡。驻伊美军一位发言人对新闻界说,这起最新的袭击事件发生在31日上午10点15分左右,袭击地点在距离伊北部石油重镇基尔库克西南约45公里处,当时遭袭的美军车队正在向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故乡提克里特进发。 到了晚上,又传来消息说,巴格达东部一个人口稠密的居民区连续两次遭到迫击pào袭击,至少6人死亡、多人受伤。目击者说,第一次袭击发生在31日晚上7点半左右,这次袭击中有5名当地居民遇难,其中至少有一对父子为巴勒斯坦难民。随后该居民区又遭到第二次pào击,导致至少一人死亡,多人受伤。遭到pào击的居民区是巴格达巴勒斯坦难民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居住着大约1300多家巴勒斯坦难民。 宰牲节2月1日开始后,同事李骥志和黄敬文一大早就和司机阿布?希南出去采访,我留在分社值守。阿布?希南是人数不多的伊拉克基督教徒,祖上来自希腊,所以他并不庆祝宰牲节,可以在这天保证上班。他们首先到了昨晚遭遇pào击的巴格达东部的巴拉迪亚区,pào弹就落在那里一个叫胡塞姆的人家的门厅,20岁的胡塞姆小腿被zhà飞,正在医院。但胡塞姆的父亲说:“我们算幸运的,至少我儿子还活着,但是他再也见不到他的6个朋友了。” 对这个社区来说,他们庆祝宰牲节的惟一活动,就是安葬6位邻居。 第四部分第47节 鲜血,在宰牲节流淌(2) 惨烈的自杀xìngbàozhà 李骥志描述说,他们随即又去了巴格达市中心的阿拉萨特大街,那里一个叫沙欣的很有名的饭店4天前遭到汽车zhà弹袭击。他们在现场看到,几名工人仍然在忙着清理废墟。不远处,两位戴眼镜的老者坐在板凳上凝望着被zhà得面目全非的宾馆大楼。他们分别是饭店的经理和会计,自从饭店被zhà之后就暂时失业了。他们对未来很担忧,说“不知道以后饭店还会不会有客人来住”。 bàozhà后,死伤者、救援人员、警察、美军、记者都相继离去,剩下的只有冷清的现场和清理废墟的临时工。“如果能争取到足够的赔偿,就重建饭店;如果政府不赔偿,我们就只好把它留做纪念品了。” 他们说。 在办公室留守的我在大约11点时,忽然收到一个惊人的消息:伊拉克北部城市埃尔比勒发生一起自杀式zhà弹袭击事件,在欢庆宰牲节的人群中引bào的zhà弹导致了惨重伤亡。 我忙着发英文快讯、中文快讯,加班的贾迈勒也忙着用阿文发稿。好不容易告一段落,正想休息一下,忽然又传来消息,说在第一次bàozhà后不久,同样的bàozhà又在当地另外一栋办公楼发生。随即,一直留心听半岛电视台滚动阿文新闻报道的贾迈勒忽然告诉我,电视上引用当地库尔德官员的话说,这两次bàozhà有可能已经造成10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我闻后,大惊之余,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自杀xìngbàozhà我并不陌生,死伤的血腥场面我也曾多次经历,但是有如此之多的伤亡,这和屠杀有什么区别? 在后来联军发布的伤亡数字中,死亡人数被认定为56人,但是很多媒体都怀疑,由于一些亲人在混乱中并没有报告就领走了亲人的尸体,还有一些尸体当时还被掩埋在废墟中,这一死亡数字还会继续增加。两天后,联军就公布了新的数字,说是至少有101人在bàozhà中死亡。 当地官员对新闻界说,当地时间1日上午10点45分左右,一名身份不明的袭击者在潜入埃尔比勒一个库尔德人政党办公楼后引bào了绑在身上的zhà弹。大约5分钟后,同样的悲剧发生在相距10公里的另外一个库尔德人政党的办公楼内部。这是伊拉克在战后发生的伤亡最惨烈的bàozhà袭击之一。 据当地官员介绍,遇袭的办公楼分别属于亲美的库尔德爱国联盟和库尔德民主党,当时两党各有数百名支持者在办公楼里集会庆祝穆斯林传统节日宰牲节。bàozhà导致两栋办公楼部分倒塌,很多参加集会的人被埋在建筑物的碎块中。 当地库尔德自治区政府人权部长穆罕默德对新闻界说,按照惯例,当地政府在宰牲节第一天要会见支持者并发表讲话,所以死伤者中有很多是当地政府的高级官员,死者中包括自治区一位副总理、埃尔比勒省省长以及几位自治区政府的部长等。 埃尔比勒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北约350公里处,是伊拉克境内第二大民族库尔德人聚居区的主要中心城市之一。本次bàozhà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宣布整个埃尔比勒进入紧急状态,并下令当地所有休假的医生返回工作岗位。由于受伤者太多,当地三家医院已经紧急呼吁人们为受伤者献血。 第四部分第48节 鲜血,在宰牲节流淌(3) 命丧朝圣之旅 宰牲节当天,穆斯林朝觐圣地麦加附近还发生了一起参加宗教仪式的人群相互践踏的事故,朝觐者相互拥挤践踏的混乱场面持续了27分钟,至少244人死亡、244人受伤。来自中国甘肃的几名穆斯林也命丧朝圣之旅。但这还不是这天死亡故事的全部。当天晚上已经11点了,忽然从遥远的波兰又传来官方声明,说波兰在伊拉克的驻军宣布20名伊拉克人在他们驻守的一个军火基地被zhà死。随即,驻伊拉克南部多国部队发言人斯切莱茨基中校证实说,伊拉克南部沙漠地区一个军火库1日在遭到一伙人“抢劫”时发生bàozhà,20名参与“抢劫”军火库的伊拉克人被全部zhà死。 斯切莱茨基说,当天早晨大约6点半左右,这伙人在进入伊拉克中部城市卡尔巴拉西南大约180公里处的一个军火库后不慎引发bàozhà。他说,这个军火库存有大量pào弹和火箭弹,“这伙人可能是想盗窃武器弹yào,然后卖给恐怖分子”。这个前伊拉克政权遗留下来的军火库位于波兰军队管辖范围内,但他们说由于占地面积太大,士兵巡逻时很难做到万无一失。据美军军官估计,目前大约有100万吨伊拉克前政权遗留下来的武器弹yào存放在伊拉克境内的各个堆放点,其中70%已经散落民间,要把这些军火全部找到并销毁,大概还需要5年时间。 我想,在这5年里,这些军火不知道还要夺取多少人的生命。 “宰牲节”当天的死亡故事并没有到此中止,死亡的消息在当天的最后一刻还继续传来。驻伊拉克美军发言人在午夜前发布消息说,美军在伊中部城市拜拉德附近的一个基地当天下午遭到火箭袭击,1名美军士兵在袭击中死亡,12名美军士兵受伤,其中两人伤势严重。美军发言人说,遭到袭击的美军基地属于第四步兵师,本次袭击发生在当地时间1日下午1点15分左右。至此,自从美国为主导的联军2003年3月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已经有524名美军士兵在伊拉克丧生。在众多伊拉克家庭备尝战争苦果的同时,至少524个美国母亲也在诅咒战争的丑恶。 第四部分第49节 鲜血,在宰牲节流淌(4) 萨达姆石油贿赂丑闻 最近几天,伊拉克还传出萨达姆用石油贿赂了一大批国际政要和知名人士的丑闻,引起很大反响。伊拉克报章甚至公布了一份据称是曾接受过萨达姆巨额石油贿赂的国际政要、知名机构和个人的名单。由于此份名单明确列出了大约270名现任或前任总统、内阁成员、议员及知名人士或其家属的名字,以及接受石油贿赂的具体数额,所以此事迅速在国际社会掀起轩然大波。伊拉克临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表示,将对此报道进行调查并考虑在核实后对有关人员进行起诉。 伊拉克战后新兴媒体《视野日报》最早公布了这一名单。随后,该报又“应读者要求”重复刊登了这一名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据了解,《视野日报》是由战后返回伊拉克的前萨达姆反对派新闻工作者创办的、没有明显党派政治背景色彩的独立报纸,具有较高的公信力。这份名单公布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国际xìng大通信社对此纷纷进行了报道,该报道在伊拉克内部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根据这份名单,在1996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打响之前伊拉克实施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的7年时间里,萨达姆曾指使石油部门向来自52个国家的向他表示友好的国际政要、知名人士及公司、党派、政府及国际机构赠送了动辄上千万桶之多的原油。当地人士说,“石油换食品计划”开始阶段,伊拉克原油只能给那些终端炼油机构,但是后来所有的中间机构和个人都可以获得石油购买权,这就为萨达姆以原油方式进行贿赂提供了便利。只要有萨达姆的签字,人人都可以领取相应数额的原油。 此间政府人士对这一报道的真实xìng并不过分怀疑。伊拉克临时政府外长兹巴里表示,他对这一消息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以各种方式贿赂外国政府、机构和个人以换取支持是萨达姆在执政的24年里“非常通行的做法”。他表示,初步的调查工作已经启动,如果能够获取足够的证据,伊拉克将追回这批被萨达姆用来行贿的国家财产。一些前萨达姆政府官员也表示相信这份名单是真的。 《视野日报》的分析人士认为,萨达姆用石油行贿的目的一是为了获取政治支持,二是为了获取相关机构和个人的协助以达到自己的经济或其他目的。比如根据这份名单,萨达姆曾用巨额石油贿赂阿拉伯世界的名门望族、宗教机构、政治家和政党,就是为了改善他在阿拉伯世界的处境。此外,俄罗斯是这份名单上萨达姆石油贿赂的最大受益者,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因为萨达姆相信俄罗斯在解除对伊制裁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据悉,一些被指责接受萨达姆石油贿赂的个人、组织和政党等均对这一名单表示抗议,表示这一名单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污蔑,是对他们反战立场的报复。据刊登这一名单的《视野日报》人士称,这一名单是从伊拉克石油部下属的石油公司档案中获取的。但是此间人士怀疑,伊拉克石油部及其下属公司目前早已被联军占领和彻底搜查,即使这些文件是真的,也只有和联军关系深厚的人士才有机会获得这些文件,所以这份名单很可能是联军故意泄露给当地媒体的。在萨达姆被抓获后,美军曾陆续泄露了一些萨达姆被擒获和押送的照片,分析人士认为,美军这样做的目的旨在羞辱萨达姆,降低萨达姆在支持者中的威信,打击抵抗势力。 第四部分第50节 东方面孔不再免受袭击(1) “亲爱的,你还活着......”——一个普通囚犯释放日。 在采访一家发生bàozhà事件的医院时,一位年迈的伊拉克母亲愤怒地对中国记者说:“我一点也不欢迎你这个‘日本人’!” 回顾我们过去9个多月里发的稿子,我想,也许最新的暴力袭击风潮在特点和目的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5 章 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表明伊拉克战后暴力活动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58+612具尸体 美国总统布什2003年5月1日宣布在伊主要战事结束以后,伊拉克的暴力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以抢劫清算为主,暴力背后的主要动机是犯罪和打击报复;第二阶段暴力活动以频繁的反美bàozhà袭击为主,主要目的是赶走外国机构、孤立美国;第三个阶段也即目前的暴力活动特点则是袭击的针对xìng相对弱化,袭击目标明显扩大到为联军工作的伊拉克人甚至普通伊拉克民众,其主要目的是破坏政权移jiāo和阻止或延迟亲美政权的诞生。 伊境内第一阶段暴力活动实际上从2003年4月初联军攻占巴格达、萨达姆潜逃后就开始了。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联军进行零星抵抗,暴力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抢劫成风、盗匪横行、清算异己、治安恶化。 作为备战措施之一,萨达姆在战前突击释放了约5万名刑事罪犯。在战后出现的权力真空和局势失控的情况下,这些前囚犯中的很多人乘机兴风作浪,几乎所有的政府机构都遭到洗劫和破坏,连包括中国使馆在内的很多外jiāo机构也不能幸免。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很多伊拉克居民不得不自己组织起来保家护院。巴格达法医中心曾对我的同事透露,在战争刚刚结束的2003年5月,他们收到458具横尸街头的尸体,其后在6月他们又收到612具作为暴力牺牲品的尸体。 从2003年8月7日约旦驻伊拉克大使馆遭遇自杀式汽车zhà弹袭击导致19名伊拉克行人死亡开始,伊拉克境内的暴力狂潮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bàozhà频繁,伤亡惨重且组织严密,袭击的针对xìng和目的xìng很强。在这一阶段,反美武装分子的袭击目标主要是美英联军、亲美势力和被认为配合美军占领行动的有关外国和国际机构,同时也针对伊境内不同宗教派别,其主要目的是显示抵抗势力的存在,并在外国和国际机构中制造混乱、在伊内部各宗教和政治派别中激化矛盾,以挫败美国和其他外国势力长期占领和控制伊拉克的图谋。 在这一阶段,联合国驻伊总部、什叶派宗教圣地纳杰夫、意大利驻伊拉克宪兵部队总部乃至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伊拉克总部等相继遭到bàozhà袭击,死伤惨重,影响巨大。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占领当局虽然抓捕了不少前政权的残余分子,但是在严峻恶化的安全局势下,联合国和一些国际机构相继撤出巴格达,美国在伊拉克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同时,在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已经有国家放弃了出兵伊拉克的计划,其他一些已经同意派兵的国家也出现了动摇。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伊拉克负责人盖斯曼在巴格达接连发生针对国际机构的bàozhà事件之后说,红十字会宁可考虑撤出伊拉克,也不可能要求驻伊联军提供保护,因为“如果我们要求联军提供保护,那么正好证实了敌人认为我们站在联军一边的看法”。于是,这一国际组织全面撤出伊拉克,反美武装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第四部分第51节 东方面孔不再免受袭击(2) 有关安全的民意调查 这一时期反美武装分子在战略上的胜利,还表现在他们制造的混乱和恐慌有效地打击了美英联军“解放者的形象”。伊拉克民间机构战略研究中心10月25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伊拉克人对当时的安全形势感到不满,并继而对驻伊美军攻伊的动机和维护安全的能力表示怀疑。 根据这项调查,62.5%的伊拉克人认为家庭、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是他们的安全保障,12%的人说是当地警察,4.2%的人说是美英联军和当地警察联合巡逻队,3.2%的人说是居民自发组成的街区巡逻队,仅有3%的人认为是美英联军。同时,和6个月前46%的伊拉克人把美国军队视做“解放者”相比,只有15%的人坚持这一看法,而67%的伊拉克人则把驻伊美军视为占领军。 同时,在这一期间,美国驻军所遭受的直接袭击也大幅增加。根据美军自己统计的数字,这种袭击平均每天都有30起左右,最高时达到50多起。2003年10月29日,美军在战后各种袭击中的死亡人数即超过了战争中115人的死亡纪录。随后,在萨达姆被抓获前的2003年11月,美军在30天里损失了79名士兵。 使美国在伊拉克越来越孤立的目的达到后,伊拉克暴力活动在萨达姆于2003年12月中旬被抓获后进入第三个阶段,暴力活动的目标也越来越明显地指向破坏政权jiāo接,阻止亲美的新伊拉克政府的顺利诞生。为此,袭击者在继续袭击联军目标和相关外国目标的同时,明显地把暴力袭击扩大到更多伊拉克警察、亲美伊拉克宗教和政治势力甚至为联军工作的普通伊拉克民众身上。 12月15日,在萨达姆被抓后第一天,巴格达西北30公里的侯赛尼耶镇就传来bàozhà声,遭遇袭击的是一个当地美国人扶持起来的警察局,袭击造成9名警察死亡、多名警察受伤。1月18日,一个满载bàozhà物的汽车在排队等候进入巴格达中心联军总部大院工作的伊拉克人中被引bào,24名当地人被zhà死,110余名当地人受伤。1月21日夜,一辆小公共汽车在位于巴格达西部约50公里处的费卢杰附近遭遇qiāng击,1名伊拉克司机和3名为联军提供清洁服务的女乘客被打死。 为联军工作的司机、清洁工都成为袭击目标,暴力目标扩大化的倾向可想而知。 第四部分第52节 东方面孔不再免受袭击(3) 暴力的最大受害者是平民 回顾美国主导的联军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的暴力发展,无论在暴力袭击的哪个阶段,无论暴力的特点如何变化,无论联军和各派势力打着反恐、反美或者抵抗的任何名义,一条清晰的主线是:实际上暴力的最大受害者,是夹在中间的普通伊拉克平民。 联军对自己和外国人机构严加护卫,在值勤和巡逻中也往往把伊拉克警察推到最危险的外围。普通伊拉克民众夹在反美武装和联军的pào火中间,是死伤最为惨重的群体。伊拉克人权组织的最新统计表明,伊战以来已经有至少8100多名伊拉克平民在各种暴力中丧生。而伊拉克警察部门自己的统计也表明,自从美军扶持下的新伊拉克军警部门成立以来,已经有超过600名伊拉克警察和士兵殉职。 在暴力狂潮中,一批伊拉克知名政治、宗教领导人和学者也不能幸免。纳杰夫的什叶派宗教领袖大阿亚图拉(级别最高的宗教领袖的称呼)、库尔德人领袖、巴格达大学校长等,都成为暴力活动的牺牲品。据伊拉克学术机构的统计,由于对安全局势不满,伊拉克50多名最著名的科学家已经陆续离开了伊拉克,这对百废待兴的伊拉克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对于更多的伊拉克人来说,战争和暴力对他们的影响是通过失业和经济不景气体现出来的。伊拉克人权机构相信,目前失业率高达60%以上。伊拉克劳工和社会部也估计说,目前伊拉克失业人数超过800万人。恶劣的安全局势使得重建工作迟迟不能展开,也使得一大批外国投资者继续持币观望,目前的就业形势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改善。失业的人群经常走上街头yóu xing示威,很多人在和军警的冲突中丧生。 暴力的持续也加剧了战后伊拉克社会的分裂,使得很多本来并不十分突出的教派和民族矛盾日益严重,伊拉克长期营造的统一局面面临随时瓦解的可能,这也为日后伊拉克的稳定和普通无辜民众的安全埋下了一大隐患。 伊拉克境内主要有逊尼派阿拉伯人、什叶派阿拉伯人、库尔德人、土库曼人等派别,这些派别长期以来虽然存在分歧,但总的来说各民族教派长期混居,尚能和平共处。新华社驻巴格达分社6名全职当地新闻雇员中,逊尼派和什叶派各占3人,大家相处融洽、和谐共事。但是,美英军队占领伊拉克之后,一些反美势力蓄意制造伤亡事件,激化民族教派矛盾,企图用混乱的局势吓走美国人,阻止亲美政权的诞生,从而使得更多的普通民众惨遭涂炭。 美英军队占领伊拉克之后,由于对萨达姆所属的逊尼派心存戒心,使得什叶派在伊拉克的政治地位日益提高,这引起一些逊尼派穆斯林的强烈不满。同时,美国扶持建立的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开创了按民族和教派在伊拉克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分配权力的先例。但是,伊拉克长期没有人口统计数字,很多逊尼派阿拉伯人并不认同他们只占总人口20%的传统说法,这就使他们对临管会的组成非常不满,使得所谓的民主方式不仅无助于加强民族和睦,反而使社会分裂的情况更加严重。2003年8月针对什叶派圣地纳杰夫阿里清真寺的袭击,造成当地一名地位尊崇的宗教领袖身亡、80多人遇难。无论这一袭击背后的策划者是谁,这一袭击的政治目的都十分明确,那就是制造教派矛盾,加剧混乱,将伊拉克引入内战,从而让美国人在伊拉克深陷泥潭。 进入2004年,伊拉克安全局势依然严峻,联合国等国际和有关国家外jiāo机构对重返巴格达依然顾虑重重,伊拉克老百姓还得继续在失业、bàozhà中煎熬。 2月2日下午,我正要躺在床上合眼休息一下,忽然外面传来巨大的bàozhà声。我立即跳起来,顾不上穿外衣,就到楼顶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贾迈勒、小李和黄敬文都上来了。没有看到黑烟冒起,但是我们随即听到密集的qiāng声。从声音判断,是有好几种qiāng的混合声音,很可能是美军和当地人的qiāng战。后来,这种qiāng声此起彼伏,时断时续。可是贾迈勒和黄敬文开车出去转了一圈,也没有看到什么明显的异常。我们四处求证,却一无所获。看来至少没有太大的人员伤亡,但是我们心中的谜团又多了一个。这突然的bàozhà和非同寻常的qiāng声,使危机四伏的巴格达在神秘中又增加了几分恐怖的味道。 第四部分第53节 东方面孔不再免受袭击(4) “我一点也不欢迎你这个‘日本人’” 日本向伊拉克派兵也是近日广受关注的事件之一。日本首批先遣部队35人和首批主力部队先头部队50来人已经相继踏入伊拉克。据了解,日本士兵携带的武器除了手qiāng、步qiāng外,还包括重机qiāng等大火力武器,这对于“主要是用于防御目的”的宣称来说,实在是有些夸张了。 目前,日军驻扎的伊拉克南部塞马沃地区尚属平静,但是也已经发生过一起针对日军目标的未遂袭击。一位在近日赴伊拉克南部考察商机的中国商人说,他在路上碰到过日本的军车车队,车上的日本兵和在巴格达横冲直撞的美国兵没有什么两样,也是qiāng口冲外,强迫所有的车与军车车队保持距离,并且不允许任何车辆超车。他说:这哪里像是来帮助伊拉克进行重建的军队? 二战后日本首次向海外战争地区派兵,全副武装的日本士兵在伊拉克的出现,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的强烈关注,同时也给远在巴格达的中国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人相信,随着日本人正式成为美国占领阵营的一部分,伊拉克境内的反美势力也会把袭击矛头对准日本目标,这样,我们这张东方人的面孔就不再是一个免受袭击的招牌。 近日,新华社巴格达分社摄影记者黄敬文和当地阿文报道员夏南到一家医院采访bàozhà受伤者,一位年迈的母亲就愤怒地对夏南说:“我欢迎你来了解情况,但是我一点也不欢迎这个‘日本人’,他们是美国人的帮凶。”当夏南说黄敬文“是中国记者”时,那位老太太才抱歉地说:“请不要把我刚才说的话翻译给中国朋友听。” 2月10日,巴格达以南40公里的亚历山大镇发生严重的自杀式bàozhà,黄敬文于现场就了解到,在一家医院里,愤怒的受害者家属袭击了两名外国记者,抢夺了他们的摄像机并摔在了地上,还对他们进行了人身攻击。这两个记者一个是美国人,一个就是日本人。 由于不懂阿文,我在巴格达的采访都是和当地雇员一起进行的。每次到人多的地方,雇员就有意大声说明我的中国人身份,以免受到不明真相的路人的攻击。我有一件印有英文“中国记者”字样的摄影背心,每次外出雇员都提醒我一定要穿上,并建议我抽时间到外面再加印上阿文字样,因为如果有极端分子看到雇员在为“占领军”当翻译,这对雇员来说也是一个不安全因素。 日本向伊拉克派兵不但在民众中引起了强烈的争议,反对派认为此举还违反了日本宪法,标志着日本二战以来形成的“专守自卫”原则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而且就连日本政府自身也很心虚,也感觉到他们并不像他们宣称的那样“广受欢迎”。据报道,日本已经警告在伊拉克的日本人说,尽量少去日本驻伊拉克大使馆等地方,因为这些地方随时存在被攻击的可能。 不但日本,最近正式决定向伊拉克派兵的韩国人在伊拉克也是如临大敌。在巴格达新开一家中餐馆的老板告诉我说,一次韩国外jiāo官来吃饭,身边的保镖就站了两个,都是全副武装,怀里还揣着手雷之类的东西。我听后忍不住大笑,想这哪里是在吃饭。如果是我,我宁可躲在屋里吃方便面,也不会为了在外面吃一顿饭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 第四部分第54节 幸与不幸之间(1) 彻底检查 进入这家周围依然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6 章 焦土的五星级饭店,要绕过弯弯曲曲用水泥墩子布就的迷魂阵,外加又一道路障和严密盘查。 早上起来,没有电,显然是发电机又坏了。我推门到院子里一看,漫天大雾裹着逼人的寒气把10来米外的椰枣树都隐藏了起来,发电机也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平时碰到这样寒冷的清晨,发电机不工作的毛病一般很简单,就是因为气温低,启动不起来。可是今天的问题还比较大,我启动了10多次,每次都是一阵青烟后就再无声息,最后干脆连突突突突的声音也没有了,发动机象征xìng地转两下,就“歇菜”了。 小李下来了。他在这里的半年多时间里,已经成了半个发电机专家了。他鼓捣了半天,还是不行,只有打电话给阿德南,把他从节日的睡梦中叫来。他看了看,说要把两个蓄电池拿到外面修理,到晚上才能送回来。 司机阿布?希南已经来了。他一直默默地坐在冰冷空旷的客厅里。他以前是政府部门的职员,后来在海湾战争中失了业,就给别人当了司机,但是还总是有一些政府人员的架子,xìng格也比较内向。今天我们本来计划到曼苏尔饭店,即将重返巴格达的中国使馆将在那里暂时落脚,我们打算看看那里的准备情况。最近中国使馆重返巴格达成了国内的热门话题之一,一些国内媒体也摩拳擦掌地准备派记者和使馆一起进来。 发电机的事情耽搁了一个多小时,但是我还是决定暂且把没有电的分社jiāo给小李和刚刚来换贾迈勒班的夏南,我和摄影记者一起去探访未来的中国使馆驻地。 布下迷魂阵 节日的巴格达街道显得有些空旷,大部分店铺都没有开门,这湿冷的天气也把很多人阻在了家中。路边照例时常看到被铲刮或者被涂抹了的萨达姆画像,看到被zhà毁了但还依然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的建筑废墟。路过动物园时,摄影记者说昨天刚进去过,里面非常大,有人拎着qiāng走来走去地巡逻,也有一些游玩的孩子,但是动物已经不多。 我想起原来读过的一个报道,说是战后不久,在动物园里宿营的美军士兵把手伸进笼子里逗老虎玩,结果手臂被老虎死死咬住,没有办法,身边的另一个士兵只好开qiāng把老虎打死了。 路上还有一个已经见过好几次的未完成的庞大工地,一些高大的柱子直楞楞地戳向天空。埃及卢克索有一个著名的没有完成的方尖碑,是游客的必到之处。这个未完成的柱体比那个古人的方尖碑要大得多,但是它的命运又会怎样呢—它原来是萨达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动工已经好几年,但萨达姆终于远在工程完工前就倒台了。 在巴格达不多的高楼中,凡是政府的机构大都在战争中被导弹zhà毁,幸存的几栋也都在随后的抢劫风潮中变得千疮百孔。几座五星级的饭店,像西方记者和外国政要经常下榻的拉希德饭店,因为在战后频繁遭遇反美武装分子的火箭攻击,现在已经关闭了。在剩下的继续营业的高楼中,曼苏尔饭店还算是基本保存完好的。这个饭店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底格里斯河畔,在房间里就可以随时透过窗户凝视这条曾孕育了灿烂文明并见证了历史巨变的大河。 但是,战争的痕迹在这个看起来还不错的10多层的五星级饭店里也是随处可见。距饭店大门很远,保安人员就用水泥墩子布成弯弯曲曲的迷魂阵,只有小心翼翼地绕行才能通过,这是为了防止汽车zhà弹直冲饭店。一个星期前,联合国人员经常下榻的沙欣饭店就遭遇自杀式汽车zhà弹袭击,袭击者把车伪装成救护车,一直冲到饭店门厅前,在保安开qiāngshè击后才引bàozhà弹,造成多人伤亡。 绕过水泥墩子,饭店的大门也是用路障封起来的。只有经过盘问,保安人员确认是饭店的客人后,他们才把路障移走。对有的客人,保安要拿着金属探测器进行一番安全检查。但看到我们是中国人,保安并不起疑,立即为我们移走路障,还热情地向我们问好。我看到,饭店的停车场停了12辆车,基本上都是当地牌照。饭店门厅外的柱子上,十几个小酒杯大小的弹痕依然清晰可见,显然还没有来得及重新用水泥涂抹刷新。 战争结束已经9个多月了,但是这个饭店周围的几乎所有称得上高楼的建筑还都是一片焦黑。曼苏尔饭店左前方相距300米的地方,是被美军zhà毁的前伊拉克新闻部。饭店对面,是与新闻部大楼一壁之隔的看起来还很有规模的剧院,现在也被导弹击中摧毁了。剧院的右侧是前伊拉克政权的广播电台中心,当然现在也已经成为废墟了。在另外一侧,也就是底格里斯河的对岸,那座最高的楼曾是巴格达最大的电话jiāo换机通信中心,现在这栋大楼却成了对战争最好的注解:整个楼已经被导弹完全撕裂,剩下一个摇摇yù坠的被pào火烧成焦黑的空壳。 第四部分第55节 幸与不幸之间(2) 巴克眼里的“大嘴萨哈夫” 饭店前台的小姐一看到我们,就问是不是中国使馆的人。我询问中国使馆是不是在这里预定了房间,她回答说是有中国人来预定过,要求2月15日入住,但是按照中方人员和饭店达成的协议,在正式入住前的一个星期还要再确认一下,目前饭店方面还没有得到中方正式的确认。据介绍,此前中国使馆也委托已经进入这里的中国人预定过一次房间,后来又取消了。 饭店前台的服务员告诉我说,由于战后这个饭店也遭到过劫匪的洗掠,很多门窗和房间内设施都遭到毁坏,目前饭店只是维修开放了3个楼层,每个楼层约30个房间,大都有人住,住客主要是外国商人、新闻记者等。她说,中国使馆在四楼预定了半层楼,目前还正在加紧修缮,在15日中国客人到来前应该能够完工。我提出上四楼中国使馆未来临时的驻地看看,她显得有些为难,说那里很乱,也很脏,目前是穆斯林的宰牲节,有整整6天的公众假期,问我可否在假期结束、他们清理之后再去参观。不过,看到我执意要去,她还是热情地叫来一个来自苏丹的黑人服务员,让他当我们的陪同。 饭店有自己的发电机,所以电梯还能用。但我决定走楼梯,看看饭店的设施和住客情况。一楼到三楼都很干净整洁,几个服务员在用吸尘器清扫楼道,有的在清理房间,但是没有碰到什么住店的客人,这个时候正是客人们外出的时间。 一上四楼,景况立刻不同,地上是厚厚的尘土,床垫、椅子等杂物堆在上五楼的楼梯上,一副凌乱无序的样子。这层楼从楼梯口一分为二,每侧各有15个房间,入口都有一扇门,其中一侧的门紧锁着,里面黑洞洞的,显然还没有启用。另外一侧的门开着,几个工人正在不紧不慢地清理修缮,门牌上写着1~14的字样。来自苏丹、在这家饭店已经工作了10年的黑人服务员巴克告诉我,中国使馆的外jiāo官回来后就住在这14个房间里。 这个饭店楼层和房间的布局显然很适合中国外jiāo官的需要。中国使馆预定了半层楼,在楼梯口的门上加把锁,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公环境。巴克告诉我,2003年3月20日战争打响后不久,临近的被zhà毁的前伊拉克新闻部就搬到这里办公,那个著名的大嘴“萨哈夫”在这里每天举行新闻发布会,前后共约两个星期。我问他对萨哈夫的看法,他笑了笑说,很多人说萨哈夫是说谎者,但我认为他很聪明,他知道怎么使用语言,他是遣词用句的专家,每个国家都需要这样的人才。 第四部分第56节 幸与不幸之间(3) 考察中国使馆的临时驻地 与连墙上的装饰用瓷片都被劫匪揭走的中国使馆相比,这里的情况显然要好得多。除了被毁坏的门要更换外,大部分房间的地毯、桌子、洗手间设施都还在。巴克说,在战争后期,因为临近的建筑相继遭到轰zhà,宾馆的人都撤走了,劫匪就是在这期间闯进来捣毁门窗抢走一些房间内设施的。 在饭店4层的阳台上,我可以看到底格里斯河静静地流着,两座大桥横跨大河,为这座战后还远远没有恢复元气的城市增添了一些雄伟的感觉。但是,依然没有散开的浓雾仿佛要刻意掩盖岸边那些被导弹拦腰击中的建筑,一切都给人一种不真实感。窗外一栋屋顶都被掀翻了的仓库,在战争中既遭到轰zhà,后来又遭到抢劫,现在只能等待推倒重建了。我深为感慨的是,战争与和平,这两个平时看起来多少有些空洞的概念,在这里却让我得到了真实的、深刻的、难忘的注解和体验。 我问巴克“对中国有哪些了解”,他一下子兴奋起来,说在他家乡有很多中国援建的项目,他们平时日用的很多东西也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他说,他很喜欢中国人,他期盼中国外jiāo官能够早日重返巴格达,他也为能有机会为中国外jiāo官服务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站在他旁边的一个负责修缮工程的当地人也通过翻译告诉我说,让我转告中国使馆的外jiāo官,他们一定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质量,为中国外jiāo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用他们最大的热情欢迎中国使馆人员的到来。 我问他对中国外jiāo官配备中国武警当保镖的事情怎么看。他回答说,目前巴格达的安全局势这么糟糕,所有的外jiāo官都有武装保卫,中国武警到巴格达来保卫中国使馆完全符合目前的普遍做法。他说,中国外jiāo官用自己的武装警察来当保镖,而不是求助于美国大兵的保护,这说明中国并不是站在美国占领者一边的。 我想找饭店的经理了解一些情况,但因为是假日,只找到一个叫阿亚特的副经理。我问他,在巴格达很多外国人集中的饭店都曾遭到过袭击的情况下,中国使馆临时栖身这里安全吗?他回答说还是安全的,因为他们和政府部门没有任何瓜葛,住店的客人都是普通的生意人和新闻记者,不像刚刚遇袭的沙欣饭店那样住着一个临时政府的部长。他还说,他们饭店的保安措施也很严密,请中国人放心。但是我也了解到,中国外jiāo官重返巴格达后住在宾馆只是暂时的,此后他们肯定还要寻找更安全方便的办公地点,同时修复已经被毁坏的使馆馆舍的工作也会很快提上日程。 临走的时候,我向这位副经理索要饭店的电话,他说自从电话局被zhà后,这里的电话就一直不能用,也许最快也要到这个月中旬才能开通。我还看到,饭店门厅里有一个工艺品商店,布置得还很精美,但是摆在最醒目的位置的,是一些萨达姆头像的纪念章、萨达姆发给荣誉军人的勋章等前政权的遗物。我问了问价钱,一枚萨达姆纪念章3美元,一枚勋章则要几百美元。我们的司机阿布?希南暗示我这里太贵,别处肯定比这里便宜。出来后,他偷偷告诉我说,他家里就有很多,可以送给我一些,“我儿子在学校里每年都领回来不少萨达姆的纪念章之类的东西,你随便挑好了—这些玩意儿现在没人要,不值钱!” 中国使馆的人要回来了,我想起来最近时常有人来敲我们的门,打听中国使馆的消息。问贾迈勒,说是最少有6次了,有的他直接就在门口简单解释几句,并不进来。除了以前为中国使馆工作的人之外,还有几个商人,打听到中国去的签证怎么办,路线怎么走最好。伊拉克当地报章报道了贾迈勒的中国行之后,还有几个商人直接找到贾迈勒打听有关情况。原来我们从中国使馆免费得来的几本旧的阿文版的《今日中国》,也成为贾迈勒给别人介绍中国的绝好素材。 第四部分第57节 联合国重返伊拉克(1) 伊拉克边境的平民和美国兵 巴格达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穆罕默德在他的办公室对我和夏南说,伊拉克民众的意见和任何第三方的意见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占领者美国人的意见。他认为“qiāng口下不会有真正的民主”。 2004年2月8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委派的一个以阿尔及利亚前外长卜拉希米为首的专家小组在抵达巴格达一天后,正式开始就目前美国主导的联军当局与伊拉克多数派什叶派穆斯林之间就首届伊拉克临时自治政府机制问题所产生的严重分歧,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调查斡旋工作。 是“推举”还是“选举” 此前一日,安南亲自在纽约宣布了专家组抵达巴格达的消息,表示专家小组将广泛听取伊拉克各派和联军占领当局的意见,希望联合国能够协助打破目前的僵局,寻找到一条各方都接受的建立战后首个伊拉克临时自治政府的途径,以便该政府能够按照既定时间在6月30日接管政权,使伊拉克尽快结束被占领状态,恢复行使主权。 这是自2003年10月在一连串的bàozhà袭击后安南下令所有非伊拉克籍联合国工作人员撤出伊拉克后,联合国官员首次重返伊拉克进行实质xìng斡旋工作。很多人认为,联合国在由于美国与伊拉克实权人物之间的矛盾陷入严重僵局的情况下重返伊拉克,表明联合国战后在伊拉克事务上,其作用和地位首次得到凸显,是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前后奉行的单边主义的严重打击。但是,联合国此次重返伊拉克的作用也不容高估,美国依然是伊拉克事务的绝对主导,联合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作用随时存在被美国利用的可能。 根据2003年11月15日联军占领当局与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签署的协议,联军将在2004年7月1日前向伊拉克移jiāo政权,伊第一个临时自治政府的产生方式是按地区推举人选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7 章 ,该临时自治政府运作到2005年年底,然后根据新宪法的条款由全民选举产生伊拉克首届正式自治政府。根据这一协议,联军当局将在2004年7月1日将政权移jiāo给一个由推举而不是选举产生的政府。伊拉克的全民选举被安排在2005年,选举共分3次进行,第一次是选举产生永久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二次是就新宪法进行公投认可,最后一次是选举产生新一届正式议会,然后由议会组建新一届正式的自治政府。 2004年年初以来,伊拉克什叶派最高宗教领袖大阿亚图拉(宗教职衔)阿里?西斯塔尼公开表示,要求联军当局提前举行大选,直接选举产生7月1日即将接受政权的首届临时自治政府。西斯塔尼的要求公布以后,数以万计的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开始频繁走上街头,要求提前选举。由于伊拉克民众的60%是什叶派,所以当地报纸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70%的伊拉克人希望新的临时自治政府由选举而不是推举产生。 伊拉克什叶派要求提前举行选举的原因,主要是在一人一票的选举原则下,在人口上明显占优势的什叶派穆斯林无疑将在未来新政府中占据更多席位,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在以萨达姆为首的逊尼派掌权期间,他们所面临的不利局面。同时,他们认为如果按照地区推举的原则来产生首届临时自治政府,他们在过渡政府中的席位就会减少很多。同时,西斯塔尼的选举要求也得到了伊拉克民众中一些民主激进派人士的支持。巴格达大学政治学者阿布?胡达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就说,很多伊拉克人渴望民主,他们认为西斯塔尼的要求是真正的民主。“美国人既然说每个伊拉克人都有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力,为什么不让他们投票选举第一个自治的政府呢?” 第四部分第58节 联合国重返伊拉克(2) 伊拉克不相信任何外来力量 可以说,西斯塔尼提出的选举产生首个临时自治政府的要求打乱了美国推举产生该届政府、在7月1日接管伊拉克政权的计划。美国当局和伊拉克什叶派有关选举还是推举的僵局如果不能打破,就意味着美国的伊拉克政策将进入全面混乱,这会对正在全力争取连任的美国总统布什带来巨大打击,同时也极容易在已经出现恐怖主义苗头的伊拉克引发更多的恐怖袭击事件。 针对美国的暴力袭击主要集中在萨达姆故乡提克里特所在的伊拉克中北部“逊尼三角地带”,一旦占伊拉克人口大多数并且组织良好、素有武装传统并且宗教信仰更为炽烈的什叶派穆斯林加入到暴力反美的行列,美国在伊拉克将永无宁日,美国依靠战争获得的对伊拉克的控制权也将在暴力狂潮中付诸东流。75岁的西斯塔尼虽然是一位宗教温和派人士,但是他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分量非同小可。如果不是他公开表示反对当地什叶派穆斯林对联军占领当局使用暴力抵抗,美国目前在伊拉克的处境要糟糕得多。显然,美国人并不能承受与西斯塔尼分道扬镳的后果。此前,由于西斯塔尼的反对,美国已经摈弃了由非选举方法任命一个委员会起草未来伊拉克正式宪法的计划。 所以,在无奈之际,美国总统布什亲自邀请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派遣专家组赴伊调查斡旋,并表示联合国将在这一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这不能不说是美国单边政策的一个失败,也是联合国在伊拉克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一个机会。据了解,联合国专家组在伊拉克期间将赴什叶派穆斯林宗教圣地纳杰夫会见西斯塔尼本人。目前,西斯塔尼也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灵活xìng,表示愿意接受联合国专家组的意见,这就为联合国在这一危机中发挥突出作用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美国和联军当局任命的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在联合国小组到来之际都表态说,将充分尊重联合国的意见和建议。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表示,美国依然准备按照既定日期jiāo权,但是也不排除根据联合国有关建议略微推迟jiāo权日期的可能xìng。美国在伊拉克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也表示,联军当局将尽一切努力,配合联合国小组的工作。伊拉克主要各派政治势力也都表示了对联合国小组的欢迎和尊重。伊拉克临管会本月轮值主席哈米德说,无论联合国提出何种建议,伊拉克人都应该认真听取并积极回应。 但是,伊拉克人对联合国能够发挥的作用和作用的大小也心存疑虑。哈米德7日就对新闻界表示,联合国是美国和临管会邀请的,联合国的意见不可能不被理睬,“但是联合国也同样不可能绝对独立地做出结论,联合国考虑最多的,依然会是美国人的意见”。 很多人认为,目前仍然处于被占领状态下的伊拉克人并不信任外来力量,虽然与作为占领方的美国相比,大多数伊拉克人显然更信任联合国,联合国的建议比美国人的命令更有分量,但是人们也担心联合国会被美国利用,从而为美国实现自己在伊拉克的利益提供新的借口。巴格达大学政治学者阿布?胡达说,伊拉克人当然希望政权重组和经济重建等事务都由联合国来主导,“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联合国并没有军队,而美国有十几万大军在这里”。 40岁的伊拉克知名法律顾问拉扎克对联合国的作用也表示怀疑。他说,他担心联合国的小组会为美国拒绝选举批上合法的国际外衣,从而更有利于美国通过推举制来选择自己在伊拉克新政府中的代理人。他说,美国总统布什在伊拉克战争bào发前曾指责联合国“只会空谈”,但现在又邀请联合国出山协助弥合其与伊拉克多数派宗教领袖的分歧,为自己的连任竞选服务,“其诚意本身就值得怀疑”。 第四部分第59节 联合国重返伊拉克(3) qiāng口下的民主 巴格达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伊拉克著名时政评论员穆罕默德7日在他的办公室对我和夏南说,伊拉克目前处于被占领状态,伊拉克民众的意见和任何旁观的第三方的意见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占领者美国人的意见。美国人已经表态说目前并不适合选举,“所以在联合国小组到来之前,我就已经知道了他们最终的结论是什么:那就是目前我们并不适合选举”。他说,即使在被占领状态下举行选举,谁又能保证选举就一定是真实、公平和有效的呢?即使选举是有效的,如果被选上的人不是美国中意的人选,谁又能保证美国人不会乘机除掉他呢?他说,qiāng口下是不会有真正的民主的,伊拉克人和国际社会都不能对此抱有幻想。 美国和美国占领当局任命的伊拉克临管会此次邀请联合国出马,表面是居中调查评估选举产生首届临时自治政府的可能xìng,实际上是希望联合国能够说服西斯塔尼放弃选举要求,接受美国和临管会达成的推举产生该政府接管主权的协议,以便美国人在移jiāo政权后继续实现对伊拉克政府的控制。 在美国方面看来,在7月1日前jiāo出烫手的伊拉克政权是美国退出反美暴力旋涡、在伊拉克由“军事占领”的尴尬身份转入“军事存在”的合法地位的必由之路。而亲美的伊拉克临管会也一再宣称如期接管政权对伊拉克人的感情、重建和独立至关重要。很多人都认为,如果这一政权jiāo接的最后期限维持不变,伊拉克在这一日期前举行大选产生接管政权的首任临时自治政府的可能xìng很小。 首先,真正在伊拉克事务上有发言权的美国是不同意选举的。美国反对选举的表面理由是安全无法保证、缺乏准确的选民统计资料、没有相关的选举法律等,但是美国最根本的反对理由是选举不能保证美国中意的人当政。美国进行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推翻反美的萨达姆政权,建立一个亲美的甚至由美国控制的新政权。美国之所以要把大选安排在2005年,就是要在大选前进行充分的安排,通过首届由推举任命产生的过渡自治政府为日后通过大选实现美国利益做准备。在目前伊拉克反美情绪仍然激烈的情况下提前举行大选,尽管会做一些手脚,但是美国不可能保证竞选结果完全符合自己的意愿,这是美国不希望看到的。 其次,伊拉克内部也有不同看法,并且反对选举者的声音呈现上升趋势。反对者认为,目前伊拉克局势混乱,大选的安全根本不能保证,大选所必须进行的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等工作也容易引发各派分歧,激化矛盾。在目前混乱和安全失控的局势下贸然举行大选,就很有可能引发激烈的冲突甚至内战,反而使正在逐渐好转的局势更加失控。目前,伊拉克逊尼派穆斯林领导人帕沙奇、哈米德等均反对提前选举,主张按照原定方案推举产生首届自治政府。逊尼派穆斯林担心一旦举行一人一票的直接选举,首届伊拉克临时自治政府将无疑由什叶派主导,他们由于萨达姆倒台所面临的不利局面将雪上加霜。 美国和一些伊拉克人还不愿意看到的事实是,由于长期的经营,已经被解散的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复兴党依然有一定的势力。这些主要由前政府职员、士兵、警察和安全情报人员组成的复兴党群体目前在伊拉克广受打压,如果在目前该党刚被解散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情况下举行大选,他们就可能会利用民主的旗号和手中的选票,使部分前复兴党成员以各种身份再次进入政府。 此外,中东一些逊尼派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对选举也心存顾虑,担心什叶派和库尔德人过多掌权不利于地区局势的稳定。在这一情况下,尽管多数伊拉克人有支持选举的倾向,但是从可行xìng考虑,联合国专家组将很难按照伊拉克民意做出建议举行选举的决定。 第五部分第60节 旧货市场淘宝记(1) 街头“死亡游戏”? 许多伊拉克人在旧货市场“淘”生活。旧货市场之“旧”,令人惊叹。穿过外围的“破烂王”,你可以看到一些像样的店铺。我买了一枚有萨达姆头像的旧币,却止不住在想:历史真的能够购买吗? 在北京的外国人都喜欢去两个地方,一个是琉璃厂古文化街,一个是潘家园的旧货市场。作为中国人的我,也尤其喜欢去潘家园的旧货市场。人们在一堆真假难辨的“老东西”中乐而忘返,触摸历史,感受生活的变迁。 巴格达也有类似的地方,只不过没有北京那么大的规模罢了。我决定去巴格达的旧货市场,看看真正的伊拉克人有历史和生活特色的东西,也增加一些对当地战后生活的切实了解。 夏南告诉我,巴格达有两个旧货市场,都很值得一去,但是也都比较危险,因为那里鱼龙混杂,盗匪时常出没,战后更是是非之地,相比之下,市中心的那个秩序稍好,勉强可以去。 贾迈勒也建议说,最好不要开我们自己的车,一是外国人牌照目标比较大,奔驰车尽管老旧,但毕竟“引贼注目”;二是那里摆摊的人见缝chā针,根本没有停车的地方。他还建议说,最好不要带钱包,拿一点小钱就可以了,相机也要藏好,我那件写着大红色“中国记者”字样的摄影背心最好也别穿,悄悄地躲在人群中逛逛就可以了。 夏南甚至提议说,我如果需要买什么东西,告诉他,他自己打车去帮我买回来。说实话,这样一个充满神秘和危险的地方,反倒勾起了我的更多好奇。我仔细想想,决定还是打车和夏南一起去,但把钱和相机都jiāo给夏南。夏南把钱认真地收好,把相机小心地放进他的口袋,我们走出院门,步行500来米到主街上等出租车。 巴格达旧货市场是很多伊拉克人的饭碗 打下过美国飞机的出租车司机 出租车也许是这个刚刚经历过战争的城市目前最繁荣的行业了。很多人失了业找不到工作,就开着新旧不一、各式各样的汽车干起了出租。在大街边一站,很快就有人在你身边停车,探出脑袋来问你要不要乘车。车费并不贵,没有起步价的说法,当然也没有计价器。 一上车夏南就有新发现。他指着旁边一辆看起来还不错的车对我说,你看这个车少了什么?我一看,汽车的前保险杠不见了。夏南告诉我,这就是前几天他从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说是政府机构的汽车为了防盗,要求司机一律要把汽车的某些部件拆下来,把一辆好车弄成破车的样子,以避免因车况相对较好而被盗贼惦记上。我急忙让夏南把相机拿出来给我。看到我在拍照,那个司机面无表情,冲夏南说了几句话,我以为他不愿意我拍摄,结果夏南告诉我,这个一脸严肃的司机竟然在和我开玩笑,他说:“多拍几张吧,你的照片能让我出名吗?” 一路上,夏南不断告诉我哪个车的哪个部件被拆下来了,看来美军占领下的伊拉克临时新政府已经开始运作了,起码这一指令就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路上我还看到一辆满载乘客的小汽车,汽车倒并不太旧,但坐的人太多,有一个小伙子不得不把身子从右后侧的车窗里伸出来,还有一个10来岁的男孩干脆就坐在后备箱里,后备箱的车盖在他头顶一晃一晃地。就是这样一辆后备箱高高翘起、后座里有人被挤得不得不把大半个身子探出车窗的汽车,竟然也能开得飞快,在车流中左突右冲,让我不禁对司机的车技和乘客的胆量惊叹不已。 在刚刚被战争夺取近万名无辜平民的伊拉克,在一个已经在过去20年里经历了三次大战的国家,人们的生命意识已经被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巴格达街头已经有了很多警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8 章 但是没有人对这一近似“死亡游戏”的乘车方式说“不”。 我们无意中碰到的这个出租车司机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和他攀谈,他先是告诉我们挣不着什么钱,因为安全局势不好,天一黑人们就不敢出门,人们在战后基本上连原来就少得可怜的一点夜生活也取消了,晚上他早早地就得收车。加上jiāo通秩序混乱,jiāo通道路系统多年没有改善,白天到处都堵车,挣点钱很不容易。 后来才知道,他原来在本次战争期间还是驻守在巴格达的一个防空部队的士兵。他说,战争初期他们还曾打下两架美军飞机,但是后来军心不稳,传说上面和美军有jiāo易,很多人都开了小差。他说,开战一周后,他的上司还命令他说,“如果看到有人开溜就就地qiāng毙”。但是很快,这位上司就让司机开车送他到一个地方,然后对司机说:“我就不回部队了,如果你不想当替死鬼的话,现在就回家逃命去吧。”这样他也没有回部队,眼睁睁地看着美国人轻易地拿下了巴格达。 他说,如果萨达姆不是这样不得人心,如果萨达姆军队高层始终与全体将士生死与共,他相信美国人在伊拉克战场抗不了多久就得灰溜溜地撤走。他说,当时他们的武器弹yào都很充足,士兵总数比美国人多,但是就是因为没有士气,才导致一败涂地的。 下了车,我才惊讶地知道原来这个旧货市场旁边,就是已经废弃的原萨达姆的国防部。现在国防部已经没有了,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一直说要重建国防部,但是到现在仍不了了之。国家政权中外jiāo部和国防部都是主权的集中体现。实际上,在一个被占领的国家里,有没有国防部又有什么区别呢? 第五部分第61节 旧货市场淘宝记(2) 旧货外围之“旧” 这个旧货市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太旧”了。在市场的外围,一些老人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小堆旧皮鞋、旧衣服、破台灯或者旧电工工具等“货物”。如果说这些东西是废品和垃圾也毫不为过,可是在这里全都有了可利用的商品价值。我问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回答说大部分是收购来的,有的是从前政府大楼、废弃的前军队大营拣来的。这些并不值钱的东西摆在这里,就是一个摊位,一份工作。可是我并没有看到什么顾客,不知道究竟会不会有人来买。 没走几步,我又发现一条很窄的小街,两边挤满了配锁、修表的工作台,只留出很窄的通道供行人往来。工作台上,衣着破旧的人们在劳作着,头也不抬,那副认真工作的劲头很是令人感动。街道两侧的民舍也都低矮破旧,地上坑坑洼洼,到处是积水和垃圾。但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底层的伊拉克人在继续着他们辛苦而真实的生活。他们为衣食住行而昼夜cāo劳,他们也一定有属于他们的生活乐趣和人生价值。 夏南告诉我,他们都是穷人,一天不做工,家里可能就要挨饿。我不知道在巴格达夏天50摄氏度的气温里,这里的小贩和工匠是怎样的工作情景。但我想,对他们来说,寒冬与酷暑也许是没有区别的,有的只是天亮出工与天黑收工的区别。穷人没有别的财富,生活只教会他们两个字的诀窍,那就是“忍受”。 第五部分第62节 旧货市场淘宝记(3) 谁能购买历史 穿过这些外围的“破烂王”和手工作坊的专业街市,我终于看到一些像样的摊点店铺。它们规模都不大,最多一个玻璃橱柜,就能陈列它们的全部商品,也无非是一些打火机、旧钱币、小铜器和简单的工艺品之类。再往里走,看到萨达姆时代的纪念品就越来越多,那些小贩也都会说几句英语了,看到来了顾客也主动用英语打招呼,介绍他们的邮票、硬币、萨达姆勋章等东西。 据说1991年海湾战争前,萨达姆发给他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高级官员和军事士官的勋章都是金子和银子做的,但战后随着国际社会制裁和封锁的延续,这些东西渐渐就粗糙起来,质地也无非是些铜铁的合金。但是这些曾经用绶带系起来,写上带有浓郁萨达姆前政权痕迹的字句,从军工厂里被送到军营或机关,发给有关人员的勋章,在萨达姆已经成为阶下囚的今天摆在这个旧货市场的摊位上,仿佛沾了历史的光,立刻身价倍增了。 要不了多长时间,这里所有的小贩都知道这些东西原来也可以卖,而且还可以要个好价。转了三五家小摊,我发现与萨达姆有关的勋章就最少有10多种,有发给军官的,有发给运动员的,有发给科学家的,形状各异,也许就连萨达姆本人也很难一下子分清那种奖章究竟是发给什么人的。还有一些萨达姆的像章,原来都是成批送往学校和军营,免费发给大家的,但现在都有了身价。 基本上一枚勋章的价格是2000到3000伊拉克第纳尔(1.5到2美元),一枚像章的价格也大致差不多。但是有的做工精致、年代比较长的勋章就很贵,要50美元以上。我想如果有机会收集这些勋章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是我不知道面对这一堆差不多可以廉价批发的勋章,除了在收藏品市场能够等待升值之外,还有什么另外的意义? 有的摊位看到我们,甚至拿出整袋子的萨达姆像章,说是那些在战后乘乱抢劫了生产厂家的人送来的,一枚2美元,如果多买1美元也卖。但这些像章太新了,没有流通使用的像章其实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产品,并不适合做纪念品,我更喜欢那些看起来老旧的,甚至有些破损的东西,那是生活的原物,是活生生的历史。 然后我们来到一个大院子里,是由两层的楼房围成一个大圈形成的。楼房的所有门面除了一家电器修理铺外,其余都是古董商店,经营着一些看起来十分老旧古朴的家具、刀剑、铜器之类的东西。也有几家传统的工艺品商店和画廊,但是卖品和展品都不多,显然是仓促开业的。偶有一些能看得上的东西,价格就很高,动辄几百美元,但是东西的确不错,让人觉得如果买了的话就像是把一段历史也搬回去了似的。 我想,一个历经战乱的国家,其历史也仿佛正在流失和被摧毁。但是,历史真的能够购买吗?历史真的能够被摧毁吗?不能。飞机坦克能够摧毁一个政权,但摧毁不了一国人民,也摧毁不了一个民族已经形成的历史。历史已经永远地在历史深处定格了。历史可以被掩盖,但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永远会在真理的护卫下等待真诚的发现的眼睛。 应该说,我的旧货市场之行还是很有收获的。首先我买到一些旧的硬币,这是我一个多月以来在巴格达看到的惟一有萨达姆头像的硬币,做工也还精细。夏南解释说,这是1980年为纪念萨达姆执政1周年特意发行的,数量不大,但他们原来都使用过这种钱,每枚四分之一第纳尔,但有两枚的话就可以到咖啡馆过一个不错的周末。 第五部分第63节 旧货市场淘宝记(4) 发现中国邮票 最让我惊讶的是,我在这里的一个古董店简陋的货架上竟然看到了中国的东西。一个是一本红皮的1961年在中国出版的英文版的有关máo zé dōng的书,另外一个是一本看起来很精致但是明显破旧的集邮册,里面稀稀拉拉夹着几十张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旧邮票。店主是一位50多岁的头发稀少、面容和蔼的人。他重点向我推荐这本集邮册,说是从一个破落的富家子弟那里收购的,那个子弟的父亲原来和中国外jiāo官一直关系较好,对中国很有感情,希望我能“收留这些来自中国的邮票”。 他说整本册子50美元,我信口还价30美元,没想到他竟一口答应了。回到分社,我仔细查看了这些邮票,发现原来很多邮票上还盖着邮戳,有的邮戳上还可以依稀辨认出一两个汉字。还有几张日本的旧邮票,也被当做中国邮票夹在册子里,我猜想邮册原来的主人也许并不懂得中文。 实际上这本从巴格达旧货市场买来的邮册也引起了我的怀旧之情。这些邮票大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最晚的是1980年前后的,最早的则可以追溯到解放前乃至民国初年。一枚1953年发行的哥白尼纪念邮票让我想起儿时读哥白尼故事时的情景。一些“南京、上海解放纪念”、“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5周年”(1962)、“中国人民解放军22周年(1927—1949)华东人民邮政”、“1960年劳动fù女节”以及一些“2.5分”面值的新中国建国初期的邮票,让我在遥远的底格里斯河畔顿起思乡之情。 这些邮票虽然并不值钱,但是于我却是很难得的巴格达纪念。我很想知道那些中国邮票的收藏者和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位收藏者也许已经很老了,他会知道这些邮票最终的下落吗?这些邮票背后的故事,成为一个值得追寻但又很难揭开的谜。 我还买了一块手工的黄铜工艺品,看起来很老旧,装在破损的像框里,店主说是从另一个旧货市场购的,有80多年的历史了。这个工艺品做工很细,何况还有一段不断的历史。当你发现某件东西如果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你就仿佛发现了生命,每当欣赏的时候就与它有了jiāo流,感觉如此亲近。我顿时有了把它带回中国的强烈愿望,人与物件之间其实也是有缘分可言的。 我还以40美元的价格买了一枚我非常喜欢的勋章。拿回来给贾迈勒一看,他也没有见过。研究半天,他告诉我说这是非常著名的“两河勋章”,是20世纪50年代伊拉克刚刚进入共和时代的东西,曾代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块古老土地上的最高荣誉,是必须由总统亲自颁发的。 这枚勋章的背后也一定隐藏着太多的故事,只不过我现在只能想像,而无法追寻和核实了。它的来历,也许要永远成为秘密,被遗忘在历史的某个角落。 还有一些勋章,是两伊战争时期分别发给士兵和fù女的。发给士兵的是英勇勋章,奖给在战场上“最勇敢”的人。发给fù女的是为了奖励fù女对前线将士的支持。上面图案很优美,还有萨达姆的签名,质地不知道,但表面镀的是金子,看起来金光灿灿,只是联系两伊战争巨大的伤亡,这些勋章就不免有了太多血腥的味道。 第五部分第64节 萨达姆是否该死并不重要(1) 战争+沙尘暴——伊拉克百姓苦不堪言。 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多数伊拉克人愿意看到萨达姆被判处死刑;大部分伊拉克民众更关注人身安全的恶化和燃料短缺问题。 民心不向萨达姆 2004年2月12日,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报告,说是多数伊拉克人愿意看到萨达姆被判处死刑。根据这份伊拉克调查与战略研究中心近日进行的民意调查,有56%的伊拉克人愿意看到前总统萨达姆在“经过公正的审判”后被判处死刑,而20%的伊拉克人则表示萨达姆罪不致死,其余24%的伊拉克人则没有明确表明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 根据这项对1000名伊拉克人进行的抽样调查,尽管有58%的被调查者对萨达姆被抓获表示高兴,但也有16%的人对美军是否抓获了真正的萨达姆表示怀疑,而大约33%的被调查者则仍然相信萨达姆在被擒时处于被麻醉状态。 调查表明,80%的伊拉克人相信萨达姆犯有谋杀宗教领袖和异己分子、屠杀伊境内少数民族等罪行,但是82%的被调查者认为萨达姆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向以色列发shè38枚导弹的行为是“正确的”。同时,这份调查还表明,目前大部分伊拉克民众对萨达姆是否该死的问题其实并不十分关注,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人身安全的恶化和燃料短缺问题。 作为战后重建工作的一部分,伊拉克中央银行行长什比比表示,伊中央银行将一改以往拒绝外国银行的做法,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伊拉克并将采取积极措施,帮助目前已经获准进入伊拉克经营银行业务的汇丰、渣打和科威特国家银行三家外资银行尽快开业。 什比比说,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伊拉克将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和运作经验,为长期封闭的伊拉克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可以为伊拉克带来更多的外来资本,拯救衰败的伊拉克经济。他还表示,伊拉克将于3月1日正式废除多年来实行的对银行存款利率实行限制的政策,此后各银行利率将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浮动。 此间舆论对什比比宣布的新举措表示欢迎,但也有人担心放开利率会加剧银行间的竞争,从而使伊拉克原有的一些资金有限的银行面临破产的危险。据有关统计,伊拉克目前共有17家银行,其中一些银行的资金总额不足200万美元。 伊拉克中央银行2004年1月底宣布,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伊拉克运营,并首批批准了汇丰、渣打和科威特国家银行三家外资银行的申请。这是已经被解散的前伊拉克复兴党近40年前上台以来首次有外资银行获准进入伊拉克。 在外资银行进入伊拉克的同时,日本派出的第二批士兵也跨越沙漠,踏入遥远的伊拉克领土。大约50名日本地面部队士兵分乘25辆军车从科威特边界进入伊拉克,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伊拉克南部城市塞马沃驻地修建营房,为迎接总共约600名日本地面部队士兵在2004年3月的大规模入驻做准备。 仿佛是不甘寂寞似的,在事先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英国王储查尔斯也在2004年年初突然对伊拉克南部港口城市、驻伊英军大本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9 章 所在地巴士拉进行了短暂的访问。巴士拉是伊拉克境内第二大城市,目前英国在那里驻扎有大约1万名士兵。查尔斯访问的保密和保卫工作都非常严格,官方直到查尔斯离开伊拉克后才宣布了这一消息。 查尔斯王子是乘坐直升机抵达伊拉克南部港口城市巴士拉一个英军基地的。在不到6个小时的访问中,查尔斯慰问了驻伊英军,会见了美国主导的联军占领当局有关官员,并与当地伊拉克官员和宗教领袖举行了会谈。这样,查尔斯成了战后首位访问伊拉克的英国王室成员。2003年5月和2004年1月,英国首相布莱尔也曾两次对巴士拉进行了短暂的突然访问。 自从美国主导的联军2003年3月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已经有至少52名英军士兵在伊拉克丧生,不知这样短暂的突访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英军的士气呢?对52名客死他乡的年轻亡灵和他们的亲朋好友来说,王子也好,首相也好,他们握握手、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勉励话,究竟能够带来多大的抚慰呢? 第五部分第65节 萨达姆是否该死并不重要(2) 如果你在巴格达拥有手机 在那些日子里,真正让很多伊拉克人眉开眼笑的消息是,伊拉克首次全面开通了移动通信服务,巴格达的年轻人首次用上了手机。负责伊拉克南部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运营的阿萨尔公司,和负责在伊拉克中部建设经营移动通信业务的共同伊拉克公司陆续开始向普通伊拉克人发放手机号码。由于相对独立自治的伊拉克北部早在1999年就开通了手机业务,至此这一现代通信业务已经在伊拉克全面铺开。 我们在巴格达的资深雇员、前伊拉克通信社副总编辑穆赫辛告诉我说,在萨达姆时代,由于铁腕的专政,人们打电话随时都面临被jiān tīng的可能,所有的市话都不能随便拨打国际长途,手机就更不用提了。手机(实际上是卫星电话)只是极个别的政府高官的奢侈品,即使是政府部长也不能使用。普通伊拉克人和外国人甚至连携带手机进入伊拉克都遭到严格禁止。 他说,在本次伊拉克战争前夕,巴格达街头如果出现了一个拿着手机的人,这个人肯定会被当做为联军提供情报的间谍。对绝大部分普通伊拉克人来说,他们直到2003年5月伊拉克战争后才渐渐见识到手机这种新鲜玩意。2004年1月,巴格达街头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手机商店,但是在最初试营业阶段,只有外国和本地公司才能持介绍信购买,而且还必须为每部手机jiāo付750美元的押金。 我在巴格达的采访中得知,部分迫不及待的市民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为购买手机号而排队登记。向普通市民开放手机服务的当天,巴格达各个手机商店和手机号发放点都人满为患,有人手机号码到手后就立即给亲朋好友打电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我也了解到,由于战后巴格达部分市区被pào火摧毁的电话jiāo换机仍未修复,手机和部分市话之间的通信还没有开通。 此外,伊拉克南、中、北三个区域的移动通信网络也还没有联网,在一个地区购买的手机暂时还不能在其他地区使用。我们由于有办公室出具的各种文件,得以提前一两周拿到了手机,但是最近我们在距离巴格达180公里的纳杰夫采访时,联军发放的小手机固然早已不能使用,我们花近1000美元才搞到的所谓手机,一出巴格达后便毫无用处。 第五部分第66节 萨达姆是否该死并不重要(3) “换防进行曲” 最近还经常有直升飞机从空中抛撒传单,宣传联军占领当局将于2004年7月1日前,也就是6月30日,向伊拉克人移jiāo政权。其实这一决定早在2003年11月15日就明确下来,美军反复重申,表示这一日期不会推迟,伊拉克人将如期获得主权。显然,在日复一日的袭击和伤亡中,美军上下内外都想早日摆脱占领军的尴尬地位,“以伊治伊”,通过扶持亲美的伊拉克自治政府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经济目的。 为了这一目的,驻伊美军也表示,美军已经开始减少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数量,在目前驻守巴格达的美军士兵陆续回国后,正在换防中进入伊拉克据守巴格达的美军士兵将主要驻扎在巴格达外围地区。目前负责巴格达防务的驻伊美军第一装甲师准将马克说,2003年夏天伊拉克战争主要战事刚刚结束时,美军在巴格达地区有60个营地,目前已经减少到26个,在不久的将来还要减少到8个,其中只有一个位于市中心。 美军自己说,美军移防到巴格达城外的主要原因,一是巴格达市内秩序正在恢复,二是伊拉克自卫队等新建军事和准军事力量已经建成并开始发挥作用,三是伊拉克的警察数量已经足够维持巴格达城内秩序。但是,一些伊拉克人普遍的看法是,美军减少在巴格达市区的存在也是为了避免直接和伊拉克人产生冲突,淡化占领军的形象。美军移防巴格达城外不等于美军就撤走了。即使在伊拉克人“自己管理自己”后,美国军队将依然“应邀”留守伊拉克。 目前,驻伊美军对新成立的伊拉克自卫队的培训已经接近完成。此外,每月还有约1000名伊拉克警察完成训练任务走上街头值勤。根据最新统计,目前驻守伊拉克的联军士兵共有14万,其中美军士兵12万左右,英军士兵1万,其余为波兰等国家派出的多国部队。目前,伊拉克自卫队士兵、边防部队、警察、各机构警卫人员和伊拉克新军的总数已经达到19.3万人,超过了联军士兵的总数。 在过去一周里,伊拉克境内的bàozhà声几乎从来就没有停顿过,仿佛奏响一支风格迥然的“换防进行曲”。2月10日,巴格达以南约40公里的亚历山大镇更是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自杀式汽车zhà弹bàozhà,造成至少55人死亡、60多人受伤。这次bàozhà的死伤者都是当地平民和警察,没有联军士兵或官员。 据当地警方介绍,这次bàozhà袭击发生在当地时间10日上午9点半左右,bàozhà发生在当地一个警察局大门外,当时jiāo通拥挤、人流集中,同时还有一些当地平民正在该警察局门口排队等候领取申请成为警察的报名表。bàozhà发生后,驻伊美军迅速封锁了该镇通往bàozhà地点的所有道路,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对赶去拍摄采访的记者也不例外。 我的同事黄敬文爬到bàozhà现场附近的一个楼顶,看到了一些bàozhà现场的惨状。他说,看起来bàozhà发生在距离警察局门口10多米的地方,警察局的正门已经完全被zhà毁,一个值勤的岗亭被zhà翻在地,地上到处都是人体的碎片和大片的血迹,警察局建筑的正面也被zhà得面目全非。 他说,当现场清理完毕,20多名负责警戒的美军士兵撤走之后,数百名当地群众涌入bàozhà现场,高呼反美口号,要求美国军队尽早撤出伊拉克。一位叫安达特的老人愤怒地说,自从美国军队占领了伊拉克后,伊拉克到处都在bàozhà,人们的安全感被彻底摧毁了,“人们都认为不管是什么人干的,美国人都应该为如此众多的伊拉克平民丧生而负责”。 不到24小时后,巴格达再次传来震人心魄的bàozhà声。11日早晨7点40分左右,巴格达市中心一个伊拉克新兵招募站遭汽车zhà弹袭击,大约50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死伤者也全部都是当地伊拉克人。在bàozhà发生一个小时后,负责清理现场的伊拉克警官哈卜赫姆对赶去采访的夏南说,他的小组已经从现场抬出至少35具尸体。后来,在现场的一位救护车司机说,他们一共出动了15辆救护车,据他们的负责人统计,已经有总共50具尸体被运送到医院。 2月12日又从美军发言人那里传来消息,说是正在这里巡查的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约翰?阿比扎伊德的车队当天在巴格达南50公里的费卢杰遭到火箭弹袭击,但是他本人及随行人员均未受伤。美军发言人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身份不明的武装人员从临近建筑的屋顶向阿比扎伊德的车队发shè了至少3枚火箭弹,但是火箭弹并没有击中目标。随后美军士兵和随行的伊拉克自卫队士兵开qiāng还击,qiāng战持续了6分钟,但是袭击者已经成功逃窜。 美军认为,袭击者得到了当地一个清真寺的庇护,要求进去搜人,但是遭到拒绝。美军对于清真寺这种地方也深怀恐惧,如果贸然行动势必会激怒当地人,从而惹来更多事端,所以也只好不了了之。 在几乎所有的袭击中,美军都很难搞清袭击者的身份。这些袭击者要么当场被打死,要么实施了自杀xìngbàozhà,要么逃脱。总之,究竟是谁在背后策划主导了这一系列的恐怖事件,美军的调查能力显然还不能回答这一问题,人们也只能在谣传中猜测了。 在遭遇火箭弹袭击后,阿比扎伊德取消了原定在费卢杰的活动,返回附近的美军军营。他后来说,他不认为这一袭击是针对他的,因为他出行的情报非常绝密,袭击者是不可能搞到的。他认为,这只是一个意外,因为这一地区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反美袭击,这次碰巧让他赶上罢了。 这位司令官躲过了一次袭击,但是更多的人却没有他那么幸运。 在过去一周里,仍然天天都有美军士兵遇袭身亡,美军的死亡名单又增加了10多个。 下一个是谁呢?我想这是很多美军士兵都在询问的问题。 第五部分第67节 中国外jiāo使团重返巴格达(1) 保镖护卫下的中国驻伊大使。 6名武警战士随外jiāo官抵达巴格达。这几位英气勃勃的保镖立即引起伊拉克人的极大兴趣。有人误解地睁大眼睛:“啊,中国也派军队进入伊拉克了?”有人担心他们那身军服太像萨达姆共和国卫队的装扮。小孩子则围着他们比划着中国功夫…… 2004年2月16日,天已经黑了,在巴格达著名的底格里斯河畔,在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临时驻地,我拨通了小组车队的卫星电话,电话那边的小组负责人、中国前驻伊拉克大使孙必干熟悉的声音传来:我们已经进入巴格达市区了。 有惊无险 我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晚上6点整。此时距离复馆小组从约旦首都安曼出发已经整整24个小时了。明天,当太阳升起,目前在伊拉克的30多位中国同胞在战后便首次有了一个共同的依靠: 中国外jiāo使团。 根据既定的行程,中国复馆小组是前一天晚上6点从约旦首都安曼出发的。从安曼到巴格达1000公里路程,他们分两段走,第一段从安曼到约伊边境,第二段从边境到巴格达。15日晚上12点,他们在边界过夜,其中复馆小组负责人孙必干大使住在边境附近的一个简易房屋里,部分复馆小组的成员就在车里凑合。说是睡觉,实际上全体人员睡眠最多不超过5个小时。 16日早8点多,复馆小组开始沿着千里沙漠公路向巴格达进发。车队本来预计当天下午两点抵达,后来我们又得到消息说车队抵达的时间要延迟几个小时,大约5点多到。可是,在估摸他们应该已经快到巴格达时,我却忽然和车队失去了联系。我们一连拨打了半个小时的电话,要么是接不通,要么是没有人接听,我们不由得急出一身冷汗。 我手里共有三部电话,其中一部是联军提供的小手机,一部是卫星电话,一部是刚刚在巴格达开通的手机。中国复馆小组距离联军总部所在的“绿区”只有几百米之遥,小手机的信号非常强,可是在通信条件刚刚改善、一切还不稳定的情况下,我们无法肯定究竟是我们的手机出了问题,还是小组车队的电话出了问题,或者是小组车队碰到了什么麻烦? 按照时间计算,中国外jiāo官的车队已经距离我们很近了,可是在电话无法接通的情况下,一切都变得异常遥远。最后,当电话那头终于传来熟悉的中国话时,我的心竟突然扑扑地猛跳起来。只有在安全局势如此恶劣的巴格达,才能如此深切地体会得知全体人员平安后的激动心情。 实际上,就在中国外jiāo官抵达的当天,伊拉克境内接连发生了至少3次bàozhà。当天上午,一个有3辆美国军车的车队在巴格达市中心遭到自制土zhà弹的袭击,一名来自美军第一装甲师的士兵在袭击中死亡,另外一名美军士兵受伤。 此后不久,在巴格达东北约60公里的城市巴古拜,一队美军士兵遭到zhà弹袭击,1名美军士兵死亡、4名美军士兵受伤。随即,巴格达一个什叶派穆斯林聚居区的小学发生bàozhà,1名女童死亡、另外两名儿童受伤。就在这频繁的bàozhà声中,巴格达迎来了中国派来的外jiāo使节。 受中国外jiāo官嘱托,我们在当天中午就提前来到中国复馆小组即将下榻的宾馆,检查房间是否齐备等等。由于这家宾馆周围几栋大的建筑在战火中几乎全被导弹摧毁,该宾馆在人员撤离后也惨遭抢劫,所以一些设施恢复得并不很好,有的水龙头有些漏水,电话也没有开通。 在迎候中国外jiāo官的6个小时里,我也客串了一回复馆小组临时工作人员的角色,逐一查看了各个房间,检查了新加门的门锁。我们发现,各个房间的电视可以接收卫星信号,但是没有一个是中文台。尽管电话还没有开通,但是宾馆内部可以使用,所以我们要求服务员把宾馆各个部门的内部电话号码都打印出来,发放到各个房间。我们还要求他们把还没有及时弄干净的地方立即清扫,提醒他们准备好钥匙,以便中国外jiāo官一到就能立即入住。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0 章 这家叫曼苏尔的饭店说是五星级酒店,而且有政府参与管理,但是房间都很小,电梯很慢,有的按钮电线都露在外面,尤其可怕的是,经常人还没有进去就开始关门了,有一回还夹住了我们一个记者的腿,我用肩膀死扛,他才把腿抽出来,但是门也立即关上了,我只好去爬楼梯。 我们还询问了在宾馆上网的情况。不久前饭店刚刚开通了一个网吧,收费也相对不贵:别的网吧每小时收4美元,这里只收2美元。我特意去试用了一下,那里总共有6台电脑,都是崭新的,网速也很快,是通过卫星无线上网的。听说中国外jiāo官要来,网吧的主人还特意加装了中文显示软件。 中国复馆小组预定的半层楼共有13间房,编号从1到14,没有13号,这显然是为了迎合西方人不喜欢13这个数字的习俗。饭店有几个餐厅,还都不错,但是靠近底格里斯河的一个相当精致的中餐厅,在战后也同样遭到抢劫,到现在还没有恢复营业。 我上次采访时碰到的服务员巴克一看到我就问中国外jiāo官何时到,听我说是5点钟时,他不无遗憾地说,他4点钟就下班了,因为太晚回家怕不安全,所以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向中国客人问好了。 在中国复馆小组预定的半层楼的对面,我们还碰到一对刚刚结婚的新人,他们按照习俗把酒店当成了自己的洞房。我们了解到,新娘是一位硕士生,26岁,新郎是一个司机,28岁。看到我们在拍照,他们特意主动地拥抱亲吻了一下。“我们是从120公里外的另外一个省赶来巴格达举行婚礼的,中间要经过好几个检查站,而且还随时可能碰到危险。”他们说,“可生活总要继续,人们总是要寻找和享受生活的美丽。”所以他们还是决定倾其所有,把婚礼办得体体面面的。 第五部分第68节 中国外jiāo使团重返巴格达(2) 曼苏尔饭店的“中国日” 在抵达宾馆之后,复馆小组全体人员立刻忙碌起来。车队5辆汽车拉的东西都要搬运下来,外jiāo文件、办公设备、生活用品都要分类归整。孙大使顾不上24小时的旅途劳累,立即开始布置起未来几天的工作。据我们观察,大部分人连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的时间都没有,整个楼道里只见大家忙碌的身影。 中国复馆小组一行共13人,其中7人来自外jiāo部和商务部,另外6人是警卫人员。孙大使在接受我们采访时简单介绍说,到伊拉克后,该小组将和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联军当局及有关国际组织官员广泛接触,并协助中国在伊拉克的公司参与伊拉克重建工作,维护中国在伊拉克的权益。 中国使馆人员是2003年3月份美国主导的联军打响伊拉克战争前分三批撤离巴格达的,最后一批撤离的时间距离战争打响还不到3天。之后,中国外jiāo官们一直在约旦首都安曼待命,除了2003年夏天曾短暂来伊考察安全局势外,此次是中国外jiāo官在伊拉克战后首次正式重返巴格达。 据我了解,在中国外jiāo官抵达的当天,中国绿洲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等中资企业也在战后首次重返巴格达或者已经从约旦出发准备进入伊拉克。其中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战前建设的巴格达东燃气轮机发电站目前仍是巴格达地区的主力发电机组。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在复馆小组的协助下,积极争取参与伊拉克电力及相关领域的战后重建项目。 由于忙着给车队其他人拍照,我一时没有跟上大使,没想到上楼时却在楼梯口被立即开始站岗值勤的一位武警“挡了驾”。此次工作小组的6名警卫都来自武警部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拦着不让我进去的武警小王看到我摄影背心上的新华社标志,连说对不起,但是态度依然很坚决,说在得到指令前任何人不得入内。我只好在楼梯口等了10多分钟,直到看到一位外jiāo官,得到明确指令后才得以进入使馆居住楼层。 但是,由于大使正在房间里和其他人谈事,在大使房间门口值勤的另外一位武警丁秀国又一次礼貌但坚决地拒绝我入内。小丁是山东人,当武警已经6年,但2004年才23岁,好几个宾馆的服务员都夸他英气勃勃,我对他这种负责的精神也深感钦佩。 很快我发现,这6个武警虽然值勤时很严肃,但是不值勤时非常随和。由于抵达当天大家都很累,而且运送安置行李也很忙碌,所以我只问了带队的武警副支队长席栓柱一个问题: “在你随身携带的行李中,哪件是你最珍视的物品?” 他想都没想就回答说:“qiāng。” 我接着问:“个人物品呢?” 他想了想,说“是照片—妻子和女儿的照片”。 在目前的巴格达碰到中国人是很难得的事情,现在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中国人,连饭店的人都说这是一个“中国日”,我们自然激动不已。我曾在国内的抗洪救灾的现场看到他们忙碌疲惫的身影,在地震后的废墟上看到他们把自己的大衣和棉被让给灾民,现在我又在遥远的巴格达,看到他们用自己年轻的心灵,呵护中国的外jiāo利益,我的心充满感动。 第五部分第69节 中国外jiāo使团重返巴格达(3) 他们是中国保镖 有件事让我有些哭笑不得:夏南告诉我,中国武警的军装颜色和款式有些像前伊拉克政权下的共和国卫队。他还特意拿来照片给我看,说一般伊拉克民众很可能分不清是警卫还是军队。他还告诉我,在中国武警抵达的时候,饭店大堂里就有人说,“啊,中国也派军队进入伊拉克了?”他在一旁急忙解释,说中国派来的是帮助恢复使馆的增强两国jiāo往的外jiāo官,那些穿制服的人是大使的保镖。他建议我转告中国外jiāo官,在外出活动时尽量不要穿制服,这样一来可以安全些,二来也可以避免误会。 他还告诉我,看到中国警卫个个英气逼人、身手矫健,很多当地人都问他:这些中国警卫会不会功夫?夏南看到我在忙,没有工夫问我,就自作主张地回答说:他们各个都是武林高手,人人都有绝技,听得旁边的人都羡慕不已,一些孩子还比划起从电影里看的中国功夫,恳请夏南转告中国朋友,有时间教他们两招。夏南又告诉我说,中国警卫虽然技艺很好,但是他希望中国朋友在伊拉克不要用到他们的技艺,更不要用到他们的qiāng。“我希望中国外jiāo官和警卫都平安,我会为他们祈祷的。”他说。 “中国警卫一定身手不凡。” 一位宾馆服务员也对我说。 “为什么?”我问。 “你看那么大的箱子,他们一手一个,拎起来就像里面没装东西似的。”他们说着,眼里装满了赞叹。 为了表示对中国外jiāo官的敬重,分社的技术员阿德南上班时特意穿上了正装,还主动买好可乐放在冰箱里。他还让我一定要邀请中国外jiāo官和警卫到我们分社,他要亲自下厨,做阿拉伯饭给中国贵宾吃,还要请第一次到伊拉克的中国武警吃底格里斯河的鱼。阿德南曾在伊拉克军队中服役7年半,是伊拉克军队的厨师。他说,他要给中国客人做只有“最高长官才能吃的饭”。 中国此次为复馆小组派出的警卫人员来自武警部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孙大使说,这是根据目前伊拉克的政治局势、治安状况,并参照很多国家特别是目前在伊拉克的其他外国使馆的通常做法做出的决定。中国政府一直关注、关心伊拉克战后的重建工作,多次表示希望积极有效地参与重建,并鼓励中国公司,特别是有能力的中国公司积极参与争取与伊拉克展开互利互惠的多方合作。根据他掌握的信息,目前一些有实力的中资企业已经或正准备重返伊拉克。 孙大使也特别提醒说,在业务和争取项目需要的情况下,中国公司应该适时进入伊拉克,但是有关公司也一定要充分估计到这里的混乱局势,不要一哄而上,贸然跟风。 谈到中国最近决定减免伊拉克债务的问题,孙大使说,中国经济虽然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内部发展还很不平衡。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决定大幅度减免伊拉克债务,主要是为了体现对伊拉克人民的善意,帮助伊拉克人民更好地进行战后重建,早日实现和平稳定。 他说,毋庸讳言,减免债务会对一些中资公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中国也希望有关方面在重建合同方面做出一些安排,以弥补中方的损失。 第五部分第70节 血色星期二(1) 抗议集会 bàozhà后,在所有人拼命向外跑的时候,我们的记者却拎着相机,逆着人流走向bàozhà中心。随后,送记者黄敬文去现场的司机阿布?希南一个人回到分社,说他把黄敬文丢了…… 2004年3月2日,在我从伊朗首都德黑兰开会回来的第二天,伊拉克两处有名的什叶派穆斯林圣地接连遭遇10多次bàozhà袭击。来自警察和当地医院的消息说,bàozhà造成至少180多人死亡、500多人受伤,死伤者大多是参加阿舒拉节纪念活动的伊拉克和国外什叶派穆斯林。 当地时间2日上午10点5分左右(北京时间下午3点5分)左右,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最重要的什叶派穆斯林圣地卡兹米亚清真寺相继发生三次自杀式bàozhà。据来自多家医院的统计表明,至少有70人在bàozhà中丧生,另有320多人受伤。 血ròu横飞的阿舒拉节 这3次bàozhà发生时我们的摄影记者黄敬文正在现场采访有关阿舒拉节的纪念活动,bàozhà地点距离他不到200米。他说,bàozhà发生时主要的节日纪念活动已经结束,但是现场仍然滞留有上万名穆斯林群众,清真寺附近更是水泄不通。 巴格达地区什叶派宗教领袖阿里?瓦阿德对黄敬文说,bàozhà发生前在当地巡逻的美军士兵与当地警察发生了冲突,美军对空鸣qiāng,导致人群骚乱,3名自杀式bàozhà者正是乘乱突破警戒线混入人群的。他说,两次bàozhà发生在清真寺大院内,另外一次发生在清真寺门口,3次bàozhà相距时间都不超过两分钟。 该清真寺的保安乌代说,他曾在伊拉克军队中服役多年,参加过很多战争,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血腥的bàozhà场景。他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并占领伊拉克后,伊拉克从来就没有平静过,美国人应该为如此重大的伊拉克民众的伤亡负责。 这三次bàozhà发生后,现场愤怒的人群和美军士兵发生激烈冲突,人群向美军军车投掷石块。据现场警察说,美军在混乱中开qiāng打死了两名投掷石块的当地伊拉克人。 巴格达bàozhà大约10分钟后,位于巴格达以南约100公里处的什叶派穆斯林宗教圣城卡尔巴拉又接连发生至少9起bàozhà,造成至少10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据目击者说,当地时间上午10点20分左右,数十万穆斯林正聚集在卡尔巴拉市中心的伊玛目侯赛因清真寺附近庆祝阿舒拉节,拥挤的人群中突然发生了一连串bàozhà,现场血ròu飞溅。人们在一阵惊恐后开始疏散,一些人用肩扛或用木制小拖车将死者尸体运走。 当地警方说,bàozhà原因正在调查中,但袭击者对发动这一系列bàozhà袭击显然蓄谋已久。 阿舒拉节是什叶派穆斯林最重要的节日,2004年的阿舒拉节从2月22日开始,到3月2日达到高潮。参加庆祝活动的有上百万伊拉克穆斯林和前来朝圣的伊朗穆斯林。 “阿舒拉”为阿拉伯文“第十日”的译音。公元680年,穆罕默德的外孙侯赛因在行抵伊拉克境内的卡尔巴拉时,遭倭马亚王朝骑兵的追击,侯赛因一行全部战死。此日正是伊斯兰教历1月10日(阿舒拉日),什叶派穆斯林认为侯赛因是殉教圣徒,这一日遂被定为该派的蒙难日和哀悼日。每年的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什叶派穆斯林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从此,阿舒拉日便发展成为什叶派穆斯林最重要的纪念日。 连续的大bàozhà发生后,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宣布,伊官方将从即日起连续举行3天的悼念活动,哀悼2日在一系列bàozhà中丧生的平民。同时,据伊拉克临管会成员向新闻界透露,由于bàozhà事件的影响,原定于3日举行的伊拉克临时宪法签署庆典很可能要推迟到本周末。 伊拉克临管会新闻发言人对新闻界表示,2日发生在巴格达和卡尔巴拉两个清真寺的多起自杀式bàozhà袭击是“可耻的、胆怯的行为”,恐怖分子发动这些袭击的目的是企图在伊拉克各派就新的临时宪法达成一致之际制造混乱,将伊拉克引入内战,“但恐怖分子的企图不会得逞”。 拥挤的人群中连续传出12次巨大的bàozhà,肃穆的宗教仪式顿时变成了血腥的人间地狱。约182人在bàozhà中死去,另外还有数百人受伤……这个在别的地方和平时并没有什么区别的普通的星期二,在伊拉克成为很多家庭心中永远的痛,也使我的同事黄敬文经历了一次永生不忘的历险。 第五部分第71节 血色星期二(2) 中国记者消失在bàozhà现场 卡兹米亚清真寺bàozhà发生时,黄敬文距离bàozhà地点不到200米。当时,人群惊慌逃散,但是作为记者,他首先镇定地拍摄了硝烟弥漫和人群奔逃的独家新闻照片,随后立即向在分社留守的我打电话报告bàozhà消息,这个电话使新华社关于这次bàozhà的消息比所有的外电快至少6分钟。 做完这一切,在所有人都拼命向外跑的时候,黄敬文拎着相机,逆着人流试图接近bàozhà地点。就在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1 章 他距离bàozhà地点只有30米时,现场有人开始愤怒地呼喊反美口号,一些在惊吓中回过神来的受害者家属开始围攻在场的外国人。 混乱中,黄敬文摄影背心上醒目的“中国记者”字样吸引了几名现场保安的注意,他们用qiāng驱散试图攻击黄敬文的人群,并把他护送到当地最高级别的教长阿里?瓦阿德的家。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5名保安也是阿里教长的保镖,其中一位曾经作为健美运动员访问过中国,对中国印象很好。在去阿里教长家的途中,黄敬文给我打来第二个电话,报告说他亲眼目睹了警察从废墟中拉走至少8具尸体,但是就在我询问更多细节时,电话却突然中断,并且再也连通不上。这时,嘟嘟的盲音猛烈地撞击着我的心,担忧、猜测、害怕……种种感觉在我内心翻滚,我一边发稿,一边魂不守舍地一遍遍拨打电话。 我一边把这一情况向国内做了简单汇报,一边安排专人每隔5分钟联系一次。一个小时后仍然没有音信,这时送黄敬文去现场的司机阿布?希南一个人回到分社,他见我后什么话也不敢说,而是小声地用阿拉伯语告诉伊拉克籍报道员贾迈勒,说他“把黄敬文丢了”,他“也很着急,可就是找不到黄敬文,现场美军和愤怒的群众又发生了冲突,两个人被美军开qiāng打死,很危险,所以他就先回来了”。 我很难责怪阿布?希南,只能继续拨打黄敬文的手机。一个小时又过去了,黄敬文终于打来第三个电话,报告说他已经在教长的家里,那里手机信号很差,教长为了他的安全又坚决不许他离开,并说一旦局势稍微平静就立即回来。 谢天谢地! 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接这个电话的时候,正好碰到电来了,我们窗外自备发电机的轰鸣戛然而止,那一刻,我觉得黄敬文在电话里的声音是如此美妙,天地间的一切都因为一个人的平安而如此美好。 大约又过了半个小时,分社的伊拉克籍报道员夏南忽然指着我背后的监视器说:回来了! 我们所有人都冲向门口,看到在两名保镖护送下回家的黄敬文。夏南冲上去激动地与黄敬文紧紧拥抱。我紧紧握着两名当地保镖的手连声感谢,眼睛也不由得湿润了。 这时,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大使打来电话,询问分社人员安全情况。孙大使说,他已经与在巴格达的几乎所有中国人联系过了,大家都平安无事。 “平安”,这简单的两个字,在此时此刻却显得如此珍贵和美好。 第五部分第72节 血色星期二(3) “开车shè杀”—绝对不是银幕镜头 窗外的草地上,已经开满了各种颜色的鲜花。春天,没有忘记这片留下人类早期文明足迹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2004年3月5日,本来下午4点签署临时宪法,由于部分代表在最后一分钟提出不同意见,等到8点也不见动静。黄敬文下午1点就去了,又累又饿,但是还得等。我在分社也心急火燎,干脆拿出一盘DVD影碟《人猿星球》,有一眼没一眼地看起来。 在电影里,人猿们像人类对待牛马那样对待人类,把人类当宠物,残忍凶蛮,让人看到自己野蛮的一面,看到人类在文明外衣下野蛮的影子。就在这时,我的当地伊拉克同事贾迈勒进来对我说,他妻子刚刚打来电话,说是5分钟前,和他家只隔两间房子的3个邻居被人打死了。 贾迈勒说,邻居家三兄弟人非常好,谦虚而有礼貌,全家都很善良,从来没有伤害过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仇敌。但是,他们过去都曾经是复兴党的成员。在萨达姆倒台后,伊拉克已经有太多的复兴党成员在清算运动中被打死。但是让贾迈勒想不通的是,他的邻居只是复兴党的底层成员,除了复兴党的身份外,他们和别人没有任何不同,但是竟然在自己家门口遭遇杀身之祸。 贾迈勒说,凶手显然早有预谋。他们乘坐一辆没有牌照的汽车,在开车驶过邻居门口时开qiāng扫shè。邻居们都听到了qiāng声,但当胆子大的年轻人拿着qiāng出来看时,凶手早已一溜烟不见踪影。 贾迈勒说,被杀的三弟兄都有孩子,但是就在这一瞬间,孩子们永远地失去了他们的父亲。贾迈勒说,三兄弟参加复兴党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个较好的社会地位。因为在萨达姆时代,任何人要想进入政府工作,要想有好的职位,得到晋升,就必须加入复兴党。 “复兴党有50万成员,他们难道全都该杀吗?” 贾迈勒是个很诚实的人,他说话向来是字斟句酌,从不夸张和信口开河。他告诉我,他们家一带几乎每天都有人被杀,凶手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团伙,他们在宗教或政治极端主义者的怂恿下,成为党派清算的职业杀手。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杀人?是仇恨吗?不完全是。这些凶手的基本思维,是不能容忍异端的存在。前复兴党党员对他们来说是异端,别的宗教派别和势力也是异端,他们的逻辑是要么臣服,要么死,总之和异端是不能和平共存的。 清算运动已经打死太多人,包括教授、校长。横尸街头的事情,10个月后仍在继续。被打死的贾迈勒的邻居中,有一人还是警官,也许是看到过去的复兴党现在还在做官,一些人才动了打死他们的念头。 当天的报纸说,偷偷贩卖酒精饮料的人已经开始怀念萨达姆时代。因为萨达姆时代这些东西虽然不能公开卖,但私下买还不至于太危险。现在极端势力抬头,一些信仰基督教的人无论买还是卖这些酒精饮料,都要冒被袭击和被打死的危险。 令人更加震惊的是,每次这样的qiāng杀后,除了邻居的慰问外,当地警察局很少介入,美国人也根本不管,更谈不上谁负责和赔偿。贾迈勒说,一些凶手背后的极端分子,现在仍坐在美国人扶持起来的政府高位上。美国人关心的只是如何利用这些人和这些势力,并不关心他们在做什么,不关心这样会带给普通伊拉克人什么样的苦痛。 这样的事情,西方的媒体也基本上是不报道的。贾迈勒问我要不要就此发一个稿子。他说,他不到10岁的女儿还在电话里告诉他一些qiāng击的细节。一个孩子目睹这样的惨剧,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他说:“你看,伊拉克真是这个星球上目前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这个星球”,我想,是什么星球呢? 人类星球? 文明星球? 也许不是,我们依然处在一个人猿星球上。我们的文明,依然停留在弱ròu强食的丛林法则时代。也许更进一步,在技术上我们的确进步了,但是在文明和道德方面,人类已经成为动物世界中的低等公民—至少,一只最“残忍”的野生动物,也不会仅仅因为另一只动物曾经在某个时候和另外一只动物在一起而杀死它。 晚上9点,另外一个同事阿德南来接贾迈勒回家。他和贾迈勒住在同一个街区,也是邻居,所以成了这一qiāng击的见证人。他说,就在中午,他还同被qiāng杀的三个人中的一个握手问好,“他们是非常好非常好的人,和邻居的关系也不错,但是街区里出了极端分子,大家都不能安宁”。 他说,如果要把所有的复兴党赶尽杀绝,那么伊拉克的未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内战。他还说,他们虽然是复兴党成员,但是他们并没有从前政权得到任何明显的好处,他们甚至连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弟兄三个挤在一起。 今天是周五,休息日,但这个周末对一个巴格达家庭来说无比黑暗。由于贾迈勒和阿德南的关系,我感觉距离这个不幸的家庭如此之近。这一悲剧令我久久难以平静…… 第五部分第73节 萨达姆:两只狗的父亲(1) 得知萨达姆被抓后的那一刻...... 劫匪光顾了前伊拉克新闻部大楼,将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可他们搬不走一尊萨达姆两米多高的半身铜像。于是,便砸掉萨达姆的大鼻子,并郑重题字一行:两只狗的父亲。 在著名的底格里斯河畔,人们可以看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最具现代化色彩的建筑:跨河大桥、五星级饭店、比肩而立的高楼等等。但是战争让曾经骄傲地竖立在这一带的很多建筑风光不再,前伊拉克新闻部大楼就是其中之一。 这座大楼也许并不出名,但是它曾经的主人,在战时担任伊拉克新闻发言人的新闻部长大嘴萨哈夫却是一位名人。在伊拉克军队已经鸟兽四散、美军已经攻入巴格达的时候,萨哈夫还在信誓旦旦地向全世界宣布:美军遭到顽强抵抗,巴格达坚不可摧。 劫匪打砸了萨达姆骄傲的大鼻子,并欣然为老萨题字一行:两只狗的父亲。 劫匪的幽默 如今的新闻部大楼是什么样子呢? 由于这里重要的战略位置,伊拉克军队曾在这座大楼的楼顶对美军空袭进行过小规模的抵抗,从而也为此招致美军的轰zhà,并在楼顶留下了满地的高shè机qiāng弹壳和累累弹痕。 走访这座大楼的时候,在楼顶,我依然看到了足有20厘米长、直径超过3厘米的高shè机qiāng子弹。在当地人的引导下,我还在7楼的一个房间里看到整箱的没有使用过的这种子弹。 我问:美国人难道没有搜查这里吗? 他们说美国人来过,看到这种很可能是20世纪70年代生产的子弹很是不屑,认为不会对他们构成什么威胁,就只是带走了几个作为纪念品,并没有当一回事。至于这箱子弹留在这里会对当地百姓造成什么样的安全隐患,美国人并不关心。 实际上对这栋大楼造成毁灭xìng破坏的,并不是美国人的轰zhà,而是战后当地劫匪的抢掠。我在大楼里看到,劫匪们抢走了所有能搬走的东西,然后对于那些徒有四壁的空房子进行肆意打砸。最后用一把火,把他们抢劫的废墟又烧成焦黑的水泥空壳。 有的劫匪似乎为了表明他们的勇敢,还把名字留在废墟的墙上。在原来经常举行新闻发布会的二楼大厅,一个叫阿哈曼的劫匪就把他的大名醒目地留在墙上一个被砸穿的大洞旁,还写下2003年4月的字样,仿佛等候着后来者的瞻仰。 有的劫匪实际上还不乏幽默。 在大楼入口的门厅,有一尊两米多高的萨达姆半身铜像。劫匪们搬不动这尊铜像,或者说他们对这尊铜像根本不屑一顾,于是他们砸掉了铜像的巨大鼻子,然后在铜像侧面郑重地题了一行字:两只狗的父亲。 短短的一行字,把萨达姆父子三人都骂了。对这尊铜像的新名字我印象深刻,后来还时常不经意地想起。 第五部分第74节 萨达姆:两只狗的父亲(2) 老萨被抓前就藏在这里——此洞目前已被美军严加看管,以免更多人前来“瞻仰”。 夕阳如血 整个楼里都是黑洞洞的,我们必须依靠手电筒,在两名负责看管废墟的当地人的带领下,才有可能在废墟里转来转去。我请同事把手电光圈集中在萨达姆被砸掉鼻子的脸上,希望拍一张看门人注视满脸灰尘的萨达姆塑像的照片。但是看到我在拍照,那个年迈的看门人却飞快地躲开了。 他说:他现在也依然不能肯定萨达姆是不是还会回来重新掌权,他被萨达姆时代秘密警察和铁碗的高压政策吓破了胆,不愿意任何表明他和萨达姆破损的鼻子有丝毫关联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存在。 我问:“难道你不知道萨达姆已经于2003年12月被美军从一个地洞里揪出来了吗?” 他回答说:“也许美国人抓获的那个萨达姆是假的呢—你知道,萨达姆有很多替身,而且他本事很大,说不定还能逃出来呢!” 后来,那个年迈的看门人就不再为我们领路,只留下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继续打着手电筒,陪着我们在空dàngdàng、黑夜般漆黑的大楼里转悠,一边寻找前政权留给历史的蛛丝马迹,一边听当地报道员讲述萨达姆时代的事情。 我的当地同事夏南告诉我说,萨达姆时代新华社作为中国的官方通信社,曾经在这栋大楼里有一个小小的办公室。同时,伊拉克新闻部作为新华社电讯的用户,新华社还专门派出技术员,在这座大楼的楼顶安装了一个接受新华社电讯信号的卫星接收器(圆锅)。那间办公室自然已经成为废墟,楼顶的卫星天线圆锅,也只剩下了一个铁架子。 我站在铁架子前,让夏南为我拍摄纪念照。蓦然回首,突然发现夕阳下的底格里斯河如此美丽。但是夕阳如血,废墟在前,如此的美丽只能让人徒增感叹。 实际上,说这座大楼被洗劫一空是不对的。在主要战事结束9个月后,我依然在这座大楼的某一层发现了堆积如山的书。所有的书都是同样的封面、同样的题目:领袖萨达姆。封面上萨达姆彩色大幅头像仍在微笑,显示着拥有权利的自豪。可是,劫匪们拿走了这里的一针一线,却惟独对这些书没有兴趣。这些书注定不能完成它们为领袖增光添彩的使命了。也许经过回收,它们将被重新印上批判和诅咒萨达姆的字句。 在一间办公室里,一些档案还散落地上,其中包括一些签着名字的文件,一张画得很不错但被烧掉一角的肖像画,还有一摞牛皮纸公函信封,其中几个信封里装着的,竟是萨达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两伊战争战场上的大幅黑白照片。夏南告诉我,这些照片实际上是在伊朗领土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2 章 线拍摄的,有的是萨达姆和“亲密战友”在一起,有的是萨达姆挥手勉励正在走向战车的士兵。 夏南说:“这几个亲密战友后来都被萨达姆处决或秘密杀死了,这些士兵多半也早已魂丧他乡。当萨达姆向士兵们挥手的时候,他实际上是把士兵们送上了死路。” 我问那个年轻的看门人:这些属于前伊拉克新闻部的照片,我是否可以带走几张。他爽快地答应了,还说我“可以随便拿”,还有那些书。但是我对书也同样没有兴趣,我只拿走了一个随意在地上拣来的空弹壳,那幅被烧了一角的肖像画,还有几张萨达姆的照片。 可是,就在出门的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要带走这些东西呢?这些战争的遗痕,能够在未来对看到它们的人产生怎样的启示呢? 我无法回答,也许把它们留在分社,作为一个中国记者曾在这个战后依然动乱的国家采访的一个小小的纪念吧。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烟雨豆豆】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访问小说分享者(伊静芳好)的书库,阅读更多TA分享的书籍! 地址:http://www.biqugedu.com/u?id=29145 也可以百度搜索或者访问www.biqugedu.com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