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读书 > 穿越小说 > 明鹿鼎记 > 天启六年春 【0983 王体乾的来意】
    最快更新明鹿鼎记最新章节!

    王体乾听韦宝叫自己叔父,心中一暖,微微一笑,也做个请的手势,仍然道:“韦爵爷客气了。韦爵爷先请。”

    韦宝急忙道:“叔父啊,这就折煞我了,您不先请,咱们就只能在这里说话了。”

    王体乾见韦宝这么客气,知道自己不先走,韦宝绝不会先走的,只得笑着点了点头,“那老奴就僭越了。”

    “叔父,您别这样行吗?让我怎么担当的起啊?韦宝能有现在的小小成就,叔父是出了大力的,我心里感激不尽。”韦宝一副诚心诚意的口气。

    王体乾边走边笑道:“韦爵爷太客气了,老奴可什么都**做过。韦爵爷天生人杰,都是韦爵爷自己的本事和努力。”

    “叔父,已经进了我的府邸,就别一口一个爵爷了行吗?小宝听了实在不舒服。”韦宝苦笑一下。

    王体乾微微一笑,**再一口一个爵爷。

    进入韦宝府邸,韦宝将王体乾请在上首坐了。

    王体乾本来还要推辞,推了半天,见推不动,便也笑着坐下了,“爵爷,你太客气了。”

    “叔父,你再这样说话,是想让我跪着说话啊。”韦宝苦着脸道。

    王体乾摆了摆手,“好了,你是聪明人,老奴也不拐弯抹角的了,你一定很想知道老奴这趟来为了什么。”

    韦宝点了点头,的确是这样,韦宝很想知道王体乾的来意。

    “小宝啊,你叫我一声叔父,我一个阉人,不能不识抬举,不管你是真心,还是假意,我都是很高兴的。”王体乾忽然换了一种口气,不再称呼韦宝为爵爷,也不再自称老奴了。

    韦宝心中一个咯噔,虽然王体乾还**明着说什么,但是韦宝立刻猜测到了王体乾的来意。

    王体乾只怕是想与魏忠贤分庭抗礼了吧?

    韦宝不清楚王体乾为什么忽然强硬起来了?不像王体乾一贯的做派啊。

    “叔父,你就直说吧。我脑子笨,不喜欢猜谜语,而且咱们爷俩,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明着说,叔父的意思,我绝不会违拗。”韦宝淡然笑道。

    王体乾点头道:“你的好机会来了!你辞官这步棋,走的非常妙!”

    韦宝心里的石头放下了一半,听王体乾这么说,便知道只见猜测对了,王体乾恐怕真的想与魏忠贤分庭抗礼了。

    **灭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一定绕不开一个“党争”。

    明中后期的党争毫无疑问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都有极大损害。

    纵观**二百余*出现的各类党派,都可以划分为两种:以司礼监掌印太监为代表的太监集团,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和以大学士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如严党、东林党等。

    明宣宗起,皇帝把皇权逐渐下放,分别着落在太监集团和文官集团的手中,从此以后历代皇帝都需要平衡两个权力集团,否则就会有隐患。

    例如明英宗倚重大太监王振致土木堡兵败,八*后联合了太监集团(曹吉祥)、文官集团(徐有贞)和军队(石亨)才成功复辟。

    在嘉靖之前,无论局面如何变化,以皇帝为代表的皇权都处在主导位置,即皇帝可以自己选择权力下放给太监集团还是文官集团。

    这种情况下皇权不受致命威胁。

    然而,局势在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的四十五*间变化了。

    明世宗对太监**好感,所以不仅不倚重太监,还下狠手整治。

    因此整个嘉靖*间,并**出现像王振、刘瑾、冯保这样赫赫有名、大权在握的太监。

    这样权力的角逐基本上就在皇权和文官集团之间了。

    嘉靖末*,严世蕃斩首、严嵩贬为庶民,严党覆灭,徐阶晋升新的内阁首辅。

    这一****不仅仅是文官集团内部的权力更迭,更重要的是,徐阶改变了皇权和文官集团之间的****。

    从徐阶以后,皇权对文官集团逐步失去控制。

    经过徐阶和高拱的经营,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到*历元*,1572*,*仅十岁的朱翊钧登基,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完美地统一了以明神宗、李太后为代表的皇权和以冯保为代表的太监集团,**自此迎来所谓的“*历中兴”,号称延续了明王朝七十*。

    但是这种“三权分立”、而且皇权不占主导的局势是十分危险的。

    张居正被清算以后,*历皇帝进一步下放了自己的权力给文官集团,这才有了*历后期的党争。

    国家局面从此直转急下。

    明熹宗为了抗衡文官集团而转向太监集团,魏忠贤领头,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政治势力。

    在原本的历史中,到了明思宗为了抗衡魏忠贤又依靠文官集团。

    尽管明思宗想坐收渔翁之利、重新巩固皇权,但是毫无疑问并不成功,崇祯皇帝再怎么集权也没能够控制文官集团。

    这种三权分立的状况,且不论是否合理,但绝对不是朱元璋的初衷。

    朱元璋借助胡惟庸案彻底废除了自古以来的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一举动实际上是把文官集团的权力收归皇帝所有,极大地巩固了皇权。对于太监,朱元璋更是不信任。

    明确反感太监干政。因此他曾明确下令不允许太监读识字,并将此列为祖训。这样一来天下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这才是朱元璋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但是这样皇帝身上的负担就过重了。

    终明一代,能够兢兢业业、勤于王事的皇帝,也就朱元璋和朱棣二人。

    尽管朱棣设立了内阁,但当时的文官还**形成权力集团。朱棣驾崩时,给明仁宗朱高炽留下了完美的“三杨”内阁;明仁宗只在位一*,临终时又向“三杨”内阁托孤。

    即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也算贤明,倚靠“三杨”内阁处理政务也算得体;但是他喜欢斗蟋蟀,**朱元璋、朱棣那样勤劳。

    而此时的内阁担负着托孤的重任,进一步扩大了权力,迅速形成了权力集团,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票拟”,直接分割了皇权。

    为了平衡文官集团,也为了分担自己的任务,明宣宗决定倚靠太监的力量。

    但是之前由于有朱元璋的祖训,宫内的太监全是文盲。于是宣德元*,明宣宗下令设置“内堂”,专门教导太监读识字。

    从此,朱元璋辛辛苦苦集中到皇帝一身的权力,在他去世后三十*内就被分割了。

    明宣宗设立的内堂直接埋下了祸根。

    大太监王振就是在这个时候入宫的,并且凭借自己有一些文化水平迅速获得重用,并且得到了太子朱祁镇的青睐。

    宣宗驾崩之后,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

    在王振的教唆下,英宗疏远文官集团,且遭遇土木堡之败,直接导致**由强盛开始衰落。

    朱元璋的立国制度十分理想,在他自己看来也十分有效。

    但是毫无疑问,他创立的制度是有缺陷的,有些部分违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到了末*,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集中爆发。这里面有后世之君的责任,但也有朱元璋他本人的责任。

    他自己亲定的户籍制度与明末的大规模流民有直接关系。

    如果后世之君也都能像朱元璋和朱棣那样勤勤恳恳,且忠实贯彻朱元璋的制度,那么**灭亡也是不可避免。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国家需要不断改革以适应新的国情和新的生产力水平。

    朱元璋若是在天有灵,想必也能明白这点。

    后世之君的一些违背祖训的做法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他本人最在意的一点毫无疑问就是对权力的绝对拥有和绝对控制。

    即便将来后世之君中有昏庸无能之辈,其才德不足以匹配绝对的权力,那也是人力不可强求。

    可是朱元璋如果知道自己驾崩才三十*,皇帝的绝对权力就被打破,而且不是因为宣宗昏庸无能,而是因为想偷懒,朱元璋肯定能被气的诈尸。

    明王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一统的王朝。

    对于这个朝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残忍嗜杀;后续皇帝中劣迹者多,明武宗的荒**烂;嘉靖皇帝的炼丹成仙;*历皇帝二十*不上朝理政;熹宗皇帝爱好木工,信用大宦官魏忠贤;崇祯皇帝的多疑猜忌;就是开启了仁宣之治的明宣宗也酷爱斗蟋蟀。

    高压残酷的特务统治,特务机关数量之多,是历朝之最,诸如锦衣卫、东厂、西厂等;**末*大宦官魏忠贤对东林党的残酷清洗。

    仔细盘点历史,明王朝是被严重误读,甚至是蓄意拉黑的朝代。

    真实的**是这样的,**是推翻元朝的异族统治,代元而起,两宋之后强悍的中华汉族王朝。

    **的统治延续276*,如果不把东西两汉、南北两宋相加,**是**历史上存在时间仅次于唐朝的第二个中华汉族大一统朝代。

    **统治疆域广大,一改中华汉族自南北两宋时时被外族威胁,偏安一隅的窘境,从建国开始就以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南征北讨,扭转了中华汉族自两宋以来羸弱的对外战争形势。

    **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内阁制。

    从朱元璋开始,**正式取消宰相制,而代之以内阁,这套系统后来被英法等国家效法,其内阁首辅就是后来这些国家首相的雏形。

    **遇到重大决策,单个部门不能决定,必须要在皇帝面前进行廷议。

    正是这套系统确保了**在多位皇帝不太勤政的情况下,保证了国家行政官僚体系的基本运作。

    **已经有资本主义萌芽。

    **末*,除却**固有农耕经济外,东南沿海已有各类手工作坊,大作坊主雇佣的工人甚至多达千人。

    如果**再多支撑五十*,**历史发展将会大不同。

    **是中华汉族建立的最有骨气的王朝,从立国始,到**终,**始终不曾与外族签订城下之盟,不主动乞和,对待外敌,**的态度自始至终就是战斗到底。

    在**中叶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时,瓦剌部围困京师,并手握前皇帝人质,都不曾使明王朝屈服。最后在**的打击下,最终解围而去,并归还了皇帝人质。

    这一点无论是我们讴歌的强汉盛唐都不曾做到,白登之围和突厥铁骑的耻辱,也是强汉盛唐在经过初期的巩固发展之后才得以洗刷的。

    **的藩属国众多,在海外有强大的影响力。对外,**一直是东北亚地区的实际仲*裁者。*历*间,统一**的丰臣秀吉大举侵犯朝鲜,但**洞若观火,识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只是后续图谋**的跳板。

    尽管当时国内困难重重,*历皇帝最终仍然决定出兵朝鲜,将**人赶回了本土。

    **有着**历史上除去春秋战国以来最为***思想文化。

    **思想界大家众多,思想开放。

    终明一代,先后出现**明、王廷相、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等大家,这些人各成流派,又相互综合,将**思想文化推向新的**。

    这样的**,究竟又是被怎样误读和拉黑的。

    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代明而起的**的蓄意丑化。

    满清是取代**入关确立统治的,为巩固自身统治,彻底断绝广大汉族百姓复兴**的希望,在民俗、思想、文化方面进行了有预谋,有系统的大量删除、丑化工作。民俗方面,强迫汉人蓄留满族发式,发布臭名昭著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命令;思想文化方面,大力钳制禁锢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随意指摘文学作品中的一字一句,使文学创作成为读人的畏途,使学术自由受到极端限制,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

    读**了逃避文字狱的风险,不再去关心政治、经济、科学发展,只是一味埋头八股文,导致思想僵化,科技倒退。

    特别是在**乾隆*间,满清借修纂四库全之际,对**文化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浩劫,将对满清统治不满,不利的,对明代进行缅怀的籍进行焚毁和篡改,实际上是对历朝文化典籍的一次阉割。

    **政府召集御用文人花费百*时间修明史,将**历史按照自身意愿加以篡改和删除,致使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史和真正的史实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

    后世的影视作品中充斥着大量正面描写满清的作品,诸如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而对明王朝少有正面描写。

    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大杀**,整顿吏治,充其量只是上层权利分配的又一次洗牌而已,得到实惠的是下层百姓;被人诟病的**几个皇帝的行为乖张,并**影响他们对国家大事的决策和判断,**皇帝突出的特点是普遍大事不糊涂。

    *历*间著名的三大征也是在*历的亲自决定下进行的;大奸大恶的魏忠贤**的是政治对手东林党人,****的残酷性决定了双方只能以死相搏。

    但比较魏忠贤和所谓清流的东林党的执政业绩,魏忠贤执政期间,国事可控,对内**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对外任用非自己一党的孙承宗等人,对后金采取攻势;而东林党人上台后,国事尽坏,不可收拾;所谓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关更多是妖魔化了。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