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读书 > 玄幻小说 > 电影求索路 > 正文 第35章 艺术知识小百科(51~55)
    46新好莱坞电影。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美国电影界涌现出一批由青年导演所拍摄的影片,统称为新好莱坞电影。

    在严格意义上讲,新好莱坞电影并不能称之为一种流派或者类型,而是相对于经典好莱坞电影而言的一种称谓,是对美国电影发展过程中某一历史阶段的某种现实的泛指。

    经典好莱坞电影兴盛于20世纪30~40年代。

    当时电影制片厂制度的高度完善化,使经典好莱坞电影达到了巅峰状态。

    二战后,伴随着美国国内社会思潮和社会矛盾的急剧变化,过去的电影带给人们的“美国梦”在现实面前开始破灭,类型电影发展走向僵化。

    到了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一大批有别于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影片被一批年轻人拍摄出来,从而逐渐形成了以反传统,反模式,反类型和反深化的新好莱坞电影。

    新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作品有:佩恩的《邦尼和克莱德》,尼科尔斯的《毕业生》,霍佩尔的《逍遥骑士》,阿尔特曼的《陆军野战医院》,科波拉的《教父》和《教父续集》,卢卡斯的《美国风情录》,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福尔曼的《飞越疯人院》米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等。

    新好莱坞电影以各自鲜明个性特征颠覆了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类型观念并具有对美国社会的批判精神。

    47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西德出现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

    此前,西德电影的发展无论在经济上还是艺术上都已经处于最低点,西德电影也已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于是1962年在奥伯豪森举行的第8届西德短片节上,26位青年电影导演c编剧和渖员针对当时的西德电影状况发表了《奥伯蒙森宣言》。

    他们明确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和某些利益集团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以创立新的德国电影。

    他们表示“准备同舟共济,一起承担经济风险”,并断言“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

    这一电影运动一开始被称作“德国青年电影”,倡导者和领袖是克鲁格,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的斗争以及相应的国家电影资助,由弱到强,终于动摇了传统电影的根基,成了西德电影的主流,被称为“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的主要成员几乎全是30岁以下的青年电影导演。

    他们的影片在内容上有别于因循守旧的传统电影,敢于术风格上完全摒弃了数十年以来的陈规旧套,代之以新颖的,独特的表现手法。

    1965到1967年,克鲁格的《向昨天告别》,沙莫尼的《狐狸禁猎期》和施隆多夫的《少年托莱斯的迷乱》等影片在一些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使运动的声名大振,形成了第一次创作。

    1975年,出现第二次创作,法斯宾德的《恐惧吞噬灵魂》和《艾菲·布里斯特》,赫尔措格的《阿吉尔,上帝的愤怒》和《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施隆多夫的《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文德斯的《阿丽丝在城市》和《错误的举动》等,都在国际上获得了声誉,使运动资助人产生了信心。

    然而,这些青年导演的影片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使运动的第二次迅速归于沉寂。

    1979年,运动再次复兴,这次是得益于法斯宾德的《玛丽亚·布劳恩的婚礼》和施隆多夫的《锡鼓》等影片在国内外获得的巨大成功,新德国电影终于摆脱了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

    新德国电影运动也一跃成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电影运动。

    自1979年以后,新德国电影仍保持着创作的势头,导演们还独立组织了德国汉堡电影节,发表了《汉堡宣言》,要求民族电影保持独立的地位,鼓励各种风格,样式自由的发展。

    直到1982年法斯宾德的辞世被人们认为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结束。

    48鸳鸯蝴蝶派电影。

    “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现代文学时期,一部分新文学作家对现代通俗文学作家的称呼。

    20 世纪 20 年代,电影艺术进人较大规模的创作时期,影坛缺乏专门的电影创作人才,而观众对影片的需求量又与日俱增,于是一大批被称为“鸳鸯蝴蝶派“的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文人,进人了新文学家们尚未顾及的电影界。他们的创作题材和表现方法充满都市化c世俗化,所以他们参与编导c演出的影片往往拥有大量的小市民观众,具有很好的商业效应。

    鸳鸯蝴蝶派对文化市场上的信息反馈迅速,他们常将走红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如徐枕亚的哀情小说《玉梨魂》c顾明道的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等。

    鸳鸯蝴蝶派文人还善于改编外国流行小说,包天笑将法国儿童小说《苦儿流浪记》改编成悲情片《小朋友》( 1925 )c将日本畅销小说《野之花》改编成市民家庭伦li片《空谷兰》( 1925 ),很受观众欢迎。

    其次,他们注重影片形式的花样翻新,如 20 年代风靡一时的古装片c神怪片和武侠片的摄制热潮,不少是出自鸳鸯蝴蝶派的参与。

    从 1921 年至 1931 年 10 年间,中国各电影公司共拍摄近 650 部故事片,其中大多数是由鸳鸯蝴揲派文人参加制作的。

    而《影戏学》( 1924 )c《中国影戏大观》( 1926 )等中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专著c史料集与为数可观的研究文章皆出自他们之手。

    鸳鸯蝴蝶派文人对中国电影创作领域的开拓是不应被埋没的,但他们所拍摄的影中也有不少迎合小市民趣味的庸俗成分,是应该予以鉴别和扬弃的。

    49武侠电影。

    武供电影是中国商业电影的重要影片类型。

    中国的武侠电影,犹如美国的西部片,已成为民族类型电影的标识之一。

    武侠电影的源头至少可以上溯到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的影片《车中盗》,题材为义士武打,这是武侠电影的萌芽。

    1927 年末,友联影片公司推出影《儿女英雄》,集武侠英雄与武功打斗于一体,标志着中国武侠电影的正式诞生。

    20 世纪 20 年代末和 30 年代初,武侠电影将海派戏曲中的“连台戏”内化为连集分目的系列影片,《火烧红莲寺》c《荒江女侠》c《红侠》c《关东大侠》等武侠片都是看好武侠市场的行情而连集摄制的。

    武侠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商业运作积累了最初的经验。

    60 年代初香港的“邵氏“c“电懋“等电影公司又一次掀起拍摄“新武侠片“的浪潮。

    胡金铨的《侠女》获 1975 年戛纳电影节最高综合技术奖。徐克的《蝶变》( 1979 )成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李小龙c成龙的功夫片又为中国电影进人国际市场开辟了新机。

    50左翼电影。

    左翼电影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左翼电影工作者,在中国领导下所发动的电影艺术创作潮流,也是当时中国影坛影响最大的电影艺术流派。

    左翼电影运动在当时中国影坛最具现代意识,改变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总体面貌。

    《三个摩登女性》和《狂流》这两部左翼电影的开山之作,推动了中国艺术电影进人“社会写实“的新阶段。

    左翼电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渔光曲》和《姊妹花》公映时,上座率创历史最高记录,前者还代表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左翼电影于 1932 年发轫, 1933 年达到高峰,被称为“左翼电影年“,此后,国民党政府加剧镇压,便进人艰难时期。

    1935 年摄制的左翼电影《风云儿女》,其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

    1936 年后,左翼电影以创作“国防电影“的方式继续发展。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