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读书 > 其他小说 > 朕真的不是傻子 > 正文 第三十三章 波斯弥教
    李忱花了4500贯,买了100匹回纥马,其中不包括马鞍马蹬。当然就算是送马鞍马蹬,李忱也不会要。这个时期的马鞍马蹬设计还不合理,反映到战场上就是,骑兵的战斗力有时候赶不上步兵。

    这是有事例证明的,太宗年间,大将李绩率领大军进攻薛延陀部,决战之时,薛延陀部全体下马步战,虽然最终结果仍旧是被大唐步兵击溃。但也说明这一战,薛延陀的骑兵是没有优势的。

    衡量马鞍和马蹬是否优良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马全力奔跑的过程中,马鞍马蹬没有前后或左右位移,因为只有稳定才能保证骑射准确。毕竟能做到骑马如履平地的毕竟少数。

    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必不可少的兵种。如今马匹有了,虽然不多,只有一百匹。马鞍和马蹬还没有着落,好在有现成的图纸,工艺在如今的大唐也没有问题。

    至于骑射的核心之一强弓,强弓有几个特点,长弓身,长箭穿甲,双曲反弯复合弓身。现今的弓箭杀伤半径也就100步,而强弓的杀伤半径可以达到200步以上,配合后世流行的三棱穿甲箭头,就是明光铠甲也可以穿破。绝对可以算上战场利器。

    当然,强弓也有缺点,对士兵的要求比较高,强弓的弓身达到16,携带不便,拉弓的臂力在30kg以上,普通的士兵或许都拉不开。所以李忱在府兵训练之初,就要求加强臂力的训练,增加引体向上c俯卧撑等训练内容。

    现今骑兵的建军理念还停留在配合步兵冲阵,侦查,偷袭。甚至有一部分骑兵完全当是骑马步兵,主要的兵器还停留在刀矛等短兵器。既有现实的客官原因,如训练不足,马蹬马鞍不合战场需要,也有将官思想固化。

    李忱要建立一支独步天下的骑兵,创建的理念非常重要。好在有后世具体的军事思想知道。历史上,骑兵战术集大成者,就是成吉思汗建立所向无敌的蒙古骑兵。

    蒙古骑兵算是江骑射发挥到极致,新中国太祖的军事思想也有部分借鉴。归纳一句话就是:“敌进我退,敌退我扰。”

    外围游弋,伺机射箭,直到把对方打崩溃,随后攻击掩杀。

    想当年,成吉思汗凭借这一战术天下无敌,向西一直打到多瑙河。

    李忱绘好图纸,思索再三,又将图纸拆解为独立的数份。并非不相信板桥舅舅,而是这些可以算是绝密级的军事资料,万一泄露,对方就算得到一部分也不能掌握全部。要是轻轻松松得到全套图纸就能仿制,李忱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大唐的开放和包容不光是对待外族的态度上,更有对待不同的文化。

    李忱不理解,为什么杨幂刚回来不久,一首《女人花》已经传遍大街小巷。其中青楼歌坊更是日日传唱,更是为了配合旋律,谱了琴瑟曲谱。

    作为青楼常客的白大诗人,第一时间听到这首歌。

    “词句浅白,抒情入深,旋律优美,靡靡之音。”

    白大诗人的评价一语中的,当询问到此歌出自淮王府时,顿时摆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架势。

    如此浅白的词句,随便想想都知道出自淮王,满长安都知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出自淮王这个傻子。或许,很多人以为淮王不学无术,而白大诗人作为淮王的座师,看来这几天,还是不出门为好。

    淮王作为抚慰使巡查淮西,可不仅仅是出去旅游,逛一逛就可以。李忱这次可以说是钦差大臣。带着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平定吴元济反叛的有功将士进行封赏。

    朝廷府库已经搬了一空,一共五万贯铜钱,三万匹绢。封赏爵位的官册堆积如山。另外还有禁军左骁卫三千马步兵整装待发。宪宗老子这次是下了血本。

    没办法,晚唐的军队就像只白眼狼,对敌人可以露出獠牙,要是恩赏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对自家主人,他们同样可以。

    宦官王心澄作为此次抚慰淮西的总管太监,此刻意气风发。外出恩赏众将官本身就是一肥差,别说这些下官们的孝敬,就是这价值数十万贯的朝廷恩赏,稍微留住一些,也够自己吃的腰肥肚圆。

    禁军左校尉副都护王标是王心澄一手提拔上来,本来姓顾,后来认了王心澄为干爹,改姓为王。

    “干爹,此次抚慰淮西,儿祝干爹诸事顺利,升官发财。”

    王心澄皮笑肉不笑的说道:“标儿,此番归来,咱家保你坐上右骁卫都护,只是”

    王标也是专营之之辈,当然是‘闻弦歌而知雅意’。

    随即下拜赌咒发誓,一定唯干爹马首是瞻。

    太子李恒对李忱的恨意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虽然宪宗皇帝为了政局的需要,已经撤销了太子李恒的禁足令。

    但是三天的软禁,还是给李恒留下难以磨灭的苦痛,虽然只是在心理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毁灭,恐惧。

    大唐没有几个废太子可以善终的,正是如此,李恒才惶惶不可终日。

    太子东宫来了贵客,两名服装迥于大唐的人。东宫难得没有安排歌舞,因为客人的身份不一样,这是波斯弥教的人。

    其中一人带这面纱,体态曼妙,一双摄人心神的眼睛让李忱断定,此人容貌一定不下于,上次在李忱身边看到的女孩。

    “阳教主今日来访,可为何事。”

    另一名蚯须男子说道:“为殿下解忧耳”

    阳炎作为东土弥教十三代教主,大半生的经历都放在传教上,可是历经多年,弥教仍未出现兴旺之色,甚至,有的年份还出现教徒减少。

    阳炎百思不解,后来才想通,没有官方的支持,弥教想要兴旺,无疑痴人说梦。所以他很自然把目光转到朝堂之上。

    可惜宪宗皇帝对弥教根本不感冒,阳炎无奈,只好寻朝廷重臣支持,辗转反复之下,找到了当朝宰辅c中书令魏元衡。

    经魏元衡掮介,这才到了太子东宫,有了先前的一幕。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