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读书 > 玄幻小说 > 综影视之夏日午后 > 《综影视之夏日午后》正文 64.两个女人的战争3
    赵欣梅每天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采药制药看病,与所有人都保持点头之交。

    她与这个时代弘扬的奉献精神格格不入,只为自己而活,因此保持距离方为上策。

    可令人意外的是,她的礼貌疏离在白衣天使光环的笼罩下,硬是被众人扭转成了面冷心热。

    ……真是个美好的误会。

    请继续,不要停!

    中秋节将至,农场放探亲假,赵欣梅和赵子博坐上了回城的卡车。

    卡车转汽车然后转火车,历经千辛万苦一路颠簸,风尘仆仆的兄妹俩终于从山环水绕的江南回到沃野千里的黑土地——辽宁海城。

    归心似箭的赵子博率先跳下火车,飕飕冷气扑面而来,激得他打了个寒颤。

    苏北暑气还未散尽,东北已是深秋时节。火车站外狂风大作乌云蔽日,眼看暴雨将至,赵子博背着行李招呼赵欣梅快步向家走去。

    七十年代的海城质朴荒凉,入眼尽是低矮的小平房,家家户户围墙上都写着红色的标语“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自由主义”。骑着自行车的男男女女从两人身旁呼啸而过,天色渐暗,父母在家中翘首以盼。

    等赵子博和赵欣梅到家的时候,夜幕已经低垂。赵父赵母也不知道在大门口站了多久,才终于等到一双儿女,迫不及待地围上来嘘寒问暖。

    简单叙了会儿旧,赵子博和赵欣梅就回房歇息了。这年月出个门实在折腾得要命。

    隔天一大早,赵欣梅把兄妹俩攒的一共三百元钱给了赵父。

    插场知青跟插队知青相比,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工资。每人每月二十八元,食宿免费。

    他们两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日常开销很少,省下来的钱正好让赵父赵母日子过得宽裕些。

    赵父看着钱眼眶发热:“是我这个做父亲的没用,连累了你们。”

    “爸,你说这些干什么,我和哥哥都长大了能孝敬你们二老了。以后你和妈也别太节俭,注意保重身体。对了,妈,苏北那边药材多而且品质好,我和哥去山上给你挖了许多回来,你每天喝上一副,很快就能痊愈了。”赵欣梅把带回来的几个大包打开给赵母看。

    别人回家都是带核桃大枣等土特产,就赵欣梅独树一帜带了满满几大包药材。

    “哎哎,好。你和你哥哥不用担忧我们两个老的,好好照顾自己。”赵母欣慰地拍拍自家姑娘的手。

    老大是男孩且老实本分,她没什么可愁的,可是老二这个要强的闺女却着实让她操碎了心。这回一见,看到闺女眼清目明的模样,才终于松了口气,孩子真的长大了。

    “妈,我们食堂的伙食,比家里好多了。”赵子博耿直地说。

    这话可不是安慰赵父赵母的。农场的饭菜虽然味道不敢恭维,可是好歹有荤有素。赵家日子艰难,一年也吃不了几回肉,菜里一点油荤没有。原主馋肉了只能等着牛淑荣接济。

    “那就好,那就好。”赵父赵母高兴地点头。

    赵父上工去了,赵欣梅伺候赵母喝药睡着后,便拉着赵子博出门向废品回收站走去。

    看守废品回收站的老李头是赵家远亲。兄妹俩孝敬了点土特产,就顺利留在了回收站里。

    海城的废品回收站破败不堪,只有三间砖瓦房,低矮的院墙围出一方小天地。

    两人直奔囤积废旧报纸书籍那一间而去,在堆成山的残篇废纸里翻了几个小时,终于找出几本能看的书。

    赵子博发现几本物理学期刊,见猎心喜,迫不及待埋头苦读起来。赵欣梅没有偏好,在这个精神文明极度贫瘠的时代,即便只是闻闻墨香味也能令她开心很久。

    当无人理解你时,书是你最好的朋友。可是在这个荒唐的年代,人们连最后的心灵避风港都不能拥有。

    岂不悲哀?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这些禁书不能带出回收站。因为一旦被人发现,那对书对人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不得不防。两人只能以记忆为笔,将知识刻入大脑里。

    在家这半个月,兄妹俩每天都来废品回收站看书。赵欣梅意外发现几本《数理化自学丛书》,她沉思片刻,找到老李头,请他帮忙收集这套书,一旦发现就堆放在角落里好好保存。作为回报,赵欣梅从一堆废品里挑出几个看似不起眼实则真古董的小玩意儿给老李头。

    以赵欣梅的本事,并不需要依靠“捡漏”来发家致富,这点自信她还是有的,所以根本不在乎这些研究价值不大的古董。

    可是这些书籍不同,它们堪比敲门砖,能助人叩响命运之门。

    过了个热闹团圆的中秋节后,兄妹两又返回建湖农场。

    刚到农场就接到通知,朝阳农场两个知青叛逃苏修,于是上级下令不许农场知青谈恋爱。

    知青们都暗暗偷觑牛淑荣和齐伟这对建湖农场第一情侣。

    所以秀恩爱,死的快!

    但是赵欣梅并不担心,牛淑荣有革委会主任护着,书记不敢对她怎么样。

    果然,即使牛淑荣和齐伟约会时被抓个现行,建湖农场唯一一个“重点培养对象”名额依然落在牛淑荣身上。

    转眼间,他们来到建湖农场已经三年。

    党中央下达文件明确指示“城乡广开门路,妥善安置青年”。为了争夺书记手里那一个返城指标,农场知青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离婚的,送礼的,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应有尽有,每天对书记围追堵截,搞得他狼狈不堪。

    农场人心躁动不安,连空气都变得嘈杂起来,杨柳绿堤、风吹麦浪的美景也抚慰不了大家那颗喧闹的心。

    这天赵欣梅有事来找书记,在场部院子外又看到一对闹离婚的。妇人抱着孩子坐在地上撒泼打滚,男人不为所动坚持离婚。

    齐伟看他们闹得不像样,过去劝架:“离婚了也只是有竞争返城名额的资格而已,整个农场几千人就一个名额,你何必吗?”

    “可是如果不离婚,我连这千分之一的机会都没有!这鬼地方我真的呆够了,只要能离开让我做什么都行。”男知青眼珠赤红,神情几近癫狂。

    所有人都陷入沉默。

    他们已经不再是冲动热血的少年,他们已经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这片土地,难道余生也将留在这里?一天天日子好过,但年复一年,远离亲人,困在这穷乡僻壤重复机械化劳作,好似没有尽头,也看不到出路在哪里。

    在对人生以及未来的迷茫面前,人的理智和良知变得不堪一击。

    赵欣梅心中酸涩难言。无论何时她都看不起抛妻弃子的男人,可在这个年月这种处境,又难免心生悲悯。

    她能悠闲度日,是因为知晓1977年会恢复高考。可这些被命运玩弄的人,在无数个精疲力尽的夜晚又是如何安慰自己的呢?

    着实同情这群生不逢时、沦为时代弃子的年轻人。

    赵家兄妹没去瞎折腾,以他们黑五类子女的家庭成分,这种好事跟他们物种隔离。

    之前的卫生员已经回城了,赵欣梅现在是三大队唯一的卫生员,独占一个办公室。每天下工后,兄妹俩就会聚在这里,点着煤油灯各做各的事。比如最近,赵子博忙着制作物理模型,赵欣梅正在琢磨竹编、草编等编织工艺。

    书记慎重考虑过后打算把珍贵的返城名额给牛淑荣,没想到牛淑荣不愿意背弃恋人独自离开,于是断然拒绝。齐伟被深深打动,经受住了考验的爱情更加甜美。

    直到1975年,牛家人帮忙弄到两个返城名额,牛淑荣才和齐伟一起离开建湖农场。

    时间悠悠划过,来到1977年10月。

    那是一个落日余晖格外灿烂的傍晚,劳累了一天精疲力尽的知青们刚刚入睡,朦朦胧胧中被场部广播站的一阵激扬的播音声惊醒,竖耳一听,是正在反复播送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那一天,对中国千万知识青年而言是翻天覆地的大事,但建湖农场知青们却异常平静,包括赵欣梅。

    原来对一件事情殷殷期盼太久,它真正来临那一刻,却是心如止水。

    其他知青也没有如她想象中那般欢呼雀跃,欣喜欲狂。好似都陷入了一种神思不属的状态,气氛格外压抑。

    第二天下午,农场党支部书记在食堂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动员大家报名参加高考。和以往参加任何一次“春耕、夏收、秋种、开河”动员大会一样,大家都面无表情地坐着。

    最后,当书记言辞恳切地说:“同志们,你们想想我们农场每年返城的名额只有几个?不管考得上考不上,你们都要去报名试一试啊!”顿时,食堂开始沸腾了。

    此时此刻,大家终于相信,恢复高考这件事真的发生了。

    “读书无用论”的荒唐年代结束了。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