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建议时,淮海战役尚未发起,原来的计划是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后向东进攻两淮的“小淮海”。
粟裕在“齐辰”电中,才建议在吃掉黄百韬之后,改为向西进击徐州、固镇线,形成“大淮海”战场。
因此,刘伯承的建议是以一个次要作战方向野战军的角度,作出的一种配合华东野战军“小淮海”,阻击孙元良兵团“北援”,以及让邱清泉“被迫南顾”的设想。
11月5日,máo zé dōng又一次注意到了宿县。
他电令陈毅、邓小平:“你们到永城后不停留继续东进,完成对宿县的包围。”但他认为,随后“看情况,好打则攻歼之,如敌援甚快不好打则打援敌。”
这就是说,宿县还没有到一定要拿下,并牢牢控制,截断徐州集团退路的地步。
陈毅、邓小平接到电报后,率部星夜兼程东进,决定力争拦截北上增援徐州的“援敌”刘汝明兵团。
粟裕根据全国态势,向máo zé dōng建议截断徐蚌线,不让刘峙集团南逃,进行战略决战,máo zé dōng也决定采纳,将“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后,他才开始对攻占宿县异乎寻常地真正重视起来。
11月10日,在粟裕三天前开始的多次建议下,máo zé dōng电令陈毅、邓小平,强调“务须不顾一切,集中四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部,切断徐蚌段。”
16、关闭陆路大门(4)
同一天,他又在另一份电报中指令陈毅、邓小平:“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
至于中原野战军试图攻打的刘汝明兵团,máo zé dōng也改变了原来同意的决定,电令说:“对刘汝明部不要理他。”也就是说一切以宿县为重。
第二天,máo zé dōng又电令陈毅、邓小平:“此战胜利,即完成了包围徐州的战略任务。”
下一步行动,他按照粟裕11月7日华野在解决黄百韬兵团后,“将以主力协同中野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的建议,指令中野“以宿县为中心,控制整个徐蚌线,构筑几道防线阻止徐敌南逃,待其南逃时协同华野全歼徐敌。”
在máo zé dōng“至盼至要”的催促下,中原野战军司令部下令以麾下陈锡联的3纵、秦基伟的9纵一部夺取宿县。
11月12日,陈锡联和秦基伟奉命率部火速进军,直取宿县,3纵9旅占领宿县西关,接着向南攻击,zhà毁了铁路桥。
3纵8旅则在宿县城北击退由宿县开出的装甲列车,然后zhà毁城北的九孔桥,切断了宿县与徐州的铁路jiāo通。
宿县这样一个咽喉要地,蒋介石在多次调整部署时,却一直不曾重视,没有布置精兵强将守备。
这时,宿县附近的蒋介石精锐邱清泉、孙元良两个兵团,都已奉刘峙之命向徐州靠拢,担任宿县守备的只有148师和一个jiāo警总队加一个大队,仅有区区约万人。
刘峙鉴于148师战斗力较弱,在11月上旬刘汝明由开封撤往蚌埠时,便曾再三要求他留下1个主力师,担任宿县守备任务。
但刘汝明不愿意将自己的安身立命的“命根子”分割使用,对刘峙的命令置若罔闻,没有留下一兵一卒。
11月13日,刘峙获悉宿县遭到中共军队攻击的消息,也知道干系重大,当即再次电示蚌埠的刘汝明,说宿县是重要的补给基地,但守备兵力薄弱,势难久守,而徐州东边的大战正惨烈进行,“除由徐州方面派兵向南策应作战外,希速派队北进增援为要。”
刘汝明也是地道的“杂牌”,是冯玉祥的西北军旧部,资历比何基沣、张克侠还要老得多,1912年投军追随冯玉祥的他,比何基沣、张克侠加入西北军要早上11年。
资历老,意味着官场经验更丰富,他自然知道手中没有了军队,自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蒋介石眼里他将一文不值,因此一心保存实力,对刘峙的命令要么置之不理,要么阳奉yīn违。
11月14日晚,陈锡联率中原野战军3纵对宿县东关发起攻击,迅速占领东关兵营,守军随即以装甲车掩护步兵进行反击,但被3纵击退。
陈锡联乘胜扩张战果,控制了东门桥和火车站。至此,3纵占领了宿县城外四关,完全包围了宿县。
11月15日17时,陈锡联开始总攻城垣。
守军凭着又高又厚的城墙,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和坚固的防御工事,拼死抵抗。
中原野战军3纵进行半个小时pào火准备后,再以连续bào破zhà开城墙,战至第二天3时,全歼守军,活捉了津浦路护路司令兼宿县最高指挥张绩武,缴获大批“雪中送炭”的军需物资。
与此同时,豫皖苏地方部队攻占蚌埠以北的固镇,破坏了津浦路曹村至固镇铁路近百公里。
随着宿县和固镇被占领,徐州刘峙集团的退路被堵死,形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整个刘峙集团也没有“回家”的路了。
28、黄维最后的援兵(1)
杜聿明揣着抛弃黄维的私心走了,漫漫征途,前途渺茫,可黄维还在巴巴地苦撑,等待援兵到来。
如果丢掉黄维,或许还能保住杜聿明集团。
但要放弃这么一个精锐兵团,蒋介石不免ròu痛。他手中已无兵可调,只能寄厚望于杜聿明与南边的李延年、刘汝明,去拉他们的兄弟一把了。
杜聿明急急忙忙往西南撤往永城,还没有被粟裕完全合围的12月3日,蒋介石忽然给他空投了一份亲笔信,措辞激烈地说:
“据空军报告,濉溪口之敌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维)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一句话,蒋介石要他立即掉头南下濉溪口,解救黄维。
这就是说,杜聿明必须和自己南边平行的华野部队开打了。
而按11月28日商定的原计划,杜聿明要经永城、蒙城才南下,然后救出黄维再一同南撤,如今蒋介石忽然改变了主意。
杜聿明犹豫了。
他毕竟是一代名将,在南京时就曾当面对顾祝同说过,“既要放弃徐州就不能恋战;既要恋战就不能放弃徐州。”
他担心的是,如果‘放弃徐州,出来再打’,这就等于把徐州三个兵团马上送掉。
现在,蒋介石的命令偏偏是他担心的“打”。
杜聿明有一百个不情愿。
他想到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准备“抗旨不遵”,继续向永城出发;但又想到蒋介石提到的空军侦察情况,华野大部队正向永城方向追击,担心到永城也是凶多吉少。
这种抗命之后依然惨败的结果,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军事法庭。如果照蒋介石的命令去做,即便解救不了黄维,当然可以不负首责。
难以决断之下,杜聿明命令部队就地停止,将几个兵团司令官召集起来开会。
他们看了蒋介石的手令后,也都十分吃惊,默不作声。
杜聿明分析了当时的情况,认为照原计划撤,尚有可能到达目的地。大家应对蒋介石负责。如果照命令打下去,未见得有把握。
这时,邱清泉第一个发言说:“可以照命令从濉溪口打下去。”
他当然不是忽然想起了蒋介石给黄埔军校的题词,和黄维学兄“亲爱忠诚”起来,而是他一贯以来对蒋介石的“忠诚”。
接着,他提出了一个“打下去”的战术:“今天晚上调整部署,明天起第2兵团担任攻击,13兵团、16兵团在东、西、北三面掩护。”
其余几个又将蒋介石的信重读了一遍,也都感到措辞严厉,不能不照令执行,以期迅速解黄维之围。
于是杜聿明决定服从命令,采取三面掩护、一面攻击、逐次跃进的战法,能攻即攻,不能攻即守,要旨是不让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把队伍冲乱。
下午,蒋介石又给杜聿明发来电报:“弟南下15万之众,皆集在大吴集周围地区,此最不利。”
他命令杜聿明:“应即分路前进,向敌出击。否则臃肿滞延又将坐待毙矣。如yù占领永城牵制敌主力,可派一有力部队进占,切不可全部进取。”
他说:“据报:马庄敌之先头今晚必可先我占领永城,则我又落后一著。此时应决心速觅敌之主力而歼灭之为唯一急务。”
杜聿明只好答应“打”,回电说:“今日已正式向来敌攻击,尔后决遵钧论行动。”
他当晚调整了部署:
28、黄维最后的援兵(2)
一、指挥部第2兵团司令部在曲兴集,该兵团应在陈庄、孙厂、前王楼、刘集、鲁楼间地区占领阵地,明日攻击前进。右翼与16兵团、左翼与13兵团连接。
二、13兵团司令部在李石林,右翼连接第2兵团在孙瓦房、后刘岗、王楼间地区占领掩护阵地,掩护军之左侧背,左翼与16兵团连接。
三、16兵团司令部在王白楼,部队右翼连接13兵团在赵破楼,僖山集、义村、庄楼间地区占领掩护阵地掩护军之右侧背,左与第2兵团连接。
根据蒋介石的指令,改变了向淮河附近撤退的决定而向华东野战军攻击之后,当天午后杜聿明到达曲兴集。
随后,他电复蒋介石说:“昨日因各部队零乱,停止整顿一晚,本日各部正在前进,到孟集附近时,奉到钧座手谕,当即遵照改变部署(如上),明日经青龙集东西地区向濉溪口之匪攻击前进。指挥部本晚在曲兴集”;并请蒋介石空投粮弹。
晚上,他接到了蒋介石国防部的正式命令:
(一)据空军侦察,濉溪口、马庄一带西窜之匪军不足四万,经我空军轰zhà,伤亡惨重。
(二)贵部应迅速决心于两三日内解决濉溪口、马庄一带之匪,此为对匪各个击破之唯一良机。如再迟延,则各方面之匪必又麇集于贵部周围,又处于被动矣,此机万不可失。万勿再向永城前进,迂回避战。
空军也算是白耗了蒋介石的粮食了,说粟裕的“匪军”经他们轰zhà,“伤亡惨重”张口就来。 杜聿明后来回忆说:“以后谍报,当日zhà的是正在赶集的老百姓。”
对杜聿明而言,还有一个伤心处:“迂回避战”。
“向永城前进”本来是商定好的计划,现在竟成了罪不容诛的“迂回避战”。给蒋介石当差,也的确为难。
杜聿明尚且有如此“礼遇”,无怪乎杂牌将领们大多忍无可忍,四处通电起义、投诚,自找“留爷处”去了。
杜聿明委屈归委屈,仗还得打。
12月4日,他下令邱清泉兵团全力向濉溪口进攻,李弥、孙元良两兵团则坚守阵地,掩护邱清泉的侧翼。
粟裕当然不会让黄维从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的“口里”再溜出来。他的办法很简单:让杜聿明变成又一个黄维。
他觉察到杜聿明正集中全力向东南推进,以求与黄维会师的企图后,果断决定乘其立足未稳阵脚混乱,向“各兵团各纵首长”下令:
“坚决截堵其向西南突窜道路,压迫其向北、向西北,并先集中主力楔入其纵深,割歼其后尾一部,尔后再分批逐次各个歼灭之。”
也就是说,他要求华东野战军部队在南面实行阻击拦截,在东、西、北三面实施猛烈突击。
他的具体部署是:
一、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指挥1纵、4纵、9纵、两广纵队及冀鲁豫军区两个旅,由北向南猛烈攻击;
二、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副政治委员吉洛(姬鹏飞)指挥2、8、11纵队,由西南向东北实施攻击;
三、10纵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指挥3、10和鲁中南纵队,由东南向西北攻击,布置纵深阻击阵地,坚决拦阻杜聿明南下。
粟裕还亲自给韦国清打电话:“一定要守住南线,不管敌人来多少,一定要阻住。这对全歼杜(聿明)、黄(维)集团极为重要。”
他甚至打算将自己的指挥部“搬家”,靠前指挥,说“本部拟于明(支【4日】)晚进至濉溪口附近指挥”。
这里是蒋介石严令杜聿明前进的方向,也是他的国防部所说“濉溪口、马庄一带西窜之匪军不足四万”的地方。
28、黄维最后的援兵(3)
韦国清接到粟裕电话后,深感责任重大。他指令部队:兵力部署要形成重点,加大纵深;构筑完整防御体系,加强反坦克设施;火pào集中于主要方向;抓住时机反击。随后,他又下令组织第二道防线。
因为2纵所在的郭楼距杜聿明的指挥部仅4华里,是杜聿明与黄维会师“握手”的要冲,粟裕非常关注此地的得失。他于12月12日上午再度给韦国清打电话,叮嘱说:“一定要与敌人寸土必争,一定要守住阵地,不准后退一步。”
对杜聿明而言,这叫四面楚歌。
蒋介石遥居千里之外的南京,不知杜聿明现在有多苦,总嫌他进展太慢,甚至怀疑他解救黄维“不上心”,不断来电催促。
杜聿明一日四电,再三解释:“职遵照钧座决策,采取积极攻势,决无避战迂回之意。”
他表示自己正在“向东南做楔形突击,以与黄维会师”,请蒋介石督饬南线的李延年兵团向北采取积极行动,“并饬黄维不断转取工事”。
他也向蒋介石请求空投粮弹。
蒋介石担心他即便得到了空投补给,也不是迅速南下解黄维之围,因此回电:“粮弹无法空投”,“应勇敢迅速突破当面之匪南下,与黄(维)兵团会师,勿延为要。”
他企图以此逼迫杜聿明拼尽全力向南突进,尽快与黄维兵团会师。
也就在这一天,粟裕的包围圈锁紧,杜聿明在陈官庄地区被四面合围,成为了瓮中之鳖,与黄维会师的打算彻底落空了,战斗中还损兵折将近两万人。
现在,他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尽管蒋介石12月11日还在要求他“迅速督率各兵团攻击前进,以解黄兵团之围”,刘峙也飞临陈官庄上空亲自传达“圣旨”:“委员长命令:请你赶快指挥邱、李两兵团攻击前进,以解黄兵团之围。”但“撼山易,撼华东野战军难”,他再也寸步难移,无能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