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军医,无线电及其他技术人员,校长(蒋介石)电命设法罗致此项人才。关于无线电人才,当时北京政府之下,颇有些与我相识的,不过很不易找。有个姓朱的,我跑去找了他六次,还是因为嫌路太远,不肯去。还有几个姓邱的、姓华的、姓李的,都曾经跑了若干次,没有允许,因此无线电技术人才,一个也没有找到。一直到十五年(1926)的秋天,在广州开办训练班时,才找到三四位。当时技术人才的稀贵缺乏,可想而知。军医经多方设法,才找到四个介绍了去。另外又找到一个自言在沈阳兵工厂会造迫击pào的人,我报告了校长之后,就约了他到广东去。"

    还有,蒋介石曾给陈果夫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这就是让陈果夫在上海为他买军马。蒋介石根本没考虑广东不产马上海也不产马这类问题,只是认为陈果夫肯定有办法。这样,就一个电报把信息传过去,这下可把陈果夫难坏了,他深知"巧fù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但又不得不为。最后,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去跑马厅买马。这样,陈果夫从上海跑马厅买了一部分不合格的跑马,一共19匹运往广州。据说,为应付广东军需,陈果夫后来还买了几十头驴子以解缺马之困。这样,陈果夫从1924年底到1926年底在上海主持招兵工作两年,共招募新兵4000多人。这些人后来成了黄埔军校的基本力量,也成了蒋介石党军建设的基础。可以说,在蒋介石的眼里,陈果夫这两年表现和成绩是相当出色的,陈果夫的认真、周到、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深得蒋介石的喜爱。的确,陈果夫真的做到了,而且尽力了,每次受领任务,陈果夫不管是什么任务,只要是蒋介石发出的指令,他头拱地也要办成。如此一来,两个人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事业上,都越来越分不开了。

    果夫、立夫一起赴广州开采蒋介石的"革命之矿"

    起初,当陈果夫在上海搞投机生意时,陈立夫正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埋头于书本之中,沉迷于科学救国的美梦。他以为要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要使中国富强起来,只有科学。只有多读书,多掌握知识,才能对国家有所贡献。这样,1923年,陈立夫以优异的成绩从北洋大学毕业。六年的大学生活,对陈立夫的xìng格改变很大,从前那个满脸稚气、活泼、好动的顽童不见了,陈立夫变得沉默寡言,城府很深,派头很大。

    也就是说,此时的陈立夫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是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了。这样,陈立夫从北洋大学毕业之后,没有征求其他人的意见,而是自作主张,一门心思去推进他科学救国的梦想,经过奋力拼搏,考入了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矿冶工程。

    1923年秋天,那是一个美丽的秋天,而且又是一个令陈果夫和陈立夫都终生难忘的秋天。就是在这个秋天,陈立夫要告别养育他的土地和亲人,去美国留学。

    陈果夫本来话就不多,加上弟弟要走了,心情十分沉重,这样,他的话就更少了,只有一种强烈的离别的惆怅涌动在心头。

    陈立夫也是如此,他似乎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考虑问题也多了,心里就像长了一团麻,理不清斩不断。他想自己已经24岁了,书虽然读了不少,但却不能自己养活自己。这次出国留学,自己无能为力,只能仰仗年长十岁的哥哥陈果夫四处奔波,方才解决了留学费用。真不知该怎么谢谢哥哥才好。唯有在国外努力学习才能不负哥哥一片苦心。此时,陈果夫也是心情颇为不平静。自己在少年、青年也曾有过上大学、出国留洋的美梦,有几次都几乎成了现实,但毕竟自己没有真正实现过。这次能帮助弟弟出国留学,多少也弥补了自己的遗憾。

    就这样,兄弟俩各有各的心情,久久地伫立在那里,没讲很多话。汽笛响了,陈果夫简单地嘱咐了陈立夫几句,挥手向陈立夫道:"船要开了,你上去吧。"

    陈立夫满怀深情地看了哥哥几眼,说了句"哥哥多多保重!"就转身上了船。

    第五部分 9.蒋介石没有辜负陈果夫的期待(9)

    望着陈立夫单薄的背影,陈果夫忽然有点动感情了。两人虽是亲兄弟,但陈果夫比陈立夫整整大了将近十岁,陈立夫对这个比自己年长许多的哥哥本来就有点敬畏。更何况,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陈立夫尚在私塾之时,陈果夫即已离家求学。后来,陈立夫虽已到上海念中学,但陈果夫那时却正忙于商业上的事。陈立夫到天津上大学,而陈果夫却仍留在上海,两人天南地北,虽有太多的思念和牵挂但总是离多聚少,难得倾诉。今天陈立夫要远离祖国,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去那遥远的国度去学习,陈果夫真的有些动情了。船慢慢地离开了码头,驶向远方。陈果夫挥着手,注视着远去的轮船,一种酸楚涌上心来。他忽然感觉到毕竟是血浓于水,毕竟是同胞兄弟……

    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并不是件难事。凭着在国内的底子,陈立夫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轻松地取得了匹兹堡大学矿冶学硕士学位。学成之后,陈立夫开始并不想立刻回国工作,因为,他留恋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因此,尽管陈果夫一连去了好几封信催促他回国,但陈立夫还是迟迟不归。

    到了1925年秋天,蒋介石广招人才去广东。在蒋的授意下,陈果夫再次去信催陈立夫归国。这一次陈立夫再也不好推辞,立刻收拾行装,启程回国。

    就在陈立夫回国那天,陈果夫来到了上海码头。此时,陈果夫却是别有一番心情,他似乎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两年前的离别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他急切地等待着、盼望着,盼望轮船快些靠上码头,好仔细地看看两年未见的弟弟变成什么样了。船缓慢平稳地停靠码头,舷梯刚刚放好,陈立夫便迫不及待地冲了下来。早已在码头等候多时的陈果夫也立刻迎上前去,张开双臂,紧紧拥抱着离别两载的弟弟。两兄弟见面,真有说不出的亲热。在回陈果夫住宅的路上,陈果夫问陈立夫:"如今你既已归国,以后有什么打算呢?"陈立夫没等陈果夫问完,就抢着回答说:"只有科学办实业才能救中国。我这次回来,就是要投身到实业中去,做一名矿冶工程师,以自己所学报效国家。"

    听到陈立夫的回答,陈果夫没说什么,但他心里是不赞成的。因为,他一直以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干技术工作是不能有所成就的。动乱的年代,决定了科学不能救国、实业不能救国。只有从政才能救国。他的确想劝劝弟弟。但当他转头看到陈立夫那期待肯定的目光时,陈果夫不忍扫了他的兴,觉得劝陈立夫从政要慢慢来,不能急。于是连忙改口说:"你在国外是学矿冶的,搞搞实业也可以。"

    第五部分 10.蒋介石没有辜负陈果夫的期待(10)

    回到上海不长时间,陈立夫凭着他的文凭,很快被中兴煤矿聘为工程师。陈立夫十分高兴,立即走马上任,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煤矿公司的技术工作中,一心想在煤矿工程中干出一番事业来。然而陈果夫内心还是十分愿意弟弟能跟自己一样投身政治中去。不久,陈果夫便将陈立夫回国及回国后从事采矿的事告诉了蒋介石,希望蒋介石能重用陈立夫。而蒋介石此时正积极培养个人势力,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刚刚学成归国的陈立夫,既是恩人陈其美之侄,又是他的心腹陈果夫之弟,正是他所希望的人才。更何况当年陈立夫在上海读中学时,正从事jiāo易所生意的蒋介石对他的聪明才气已亲有所见,而且还为他提供过学费。如今既已学成归来,蒋介石当然十分希望陈立夫能到他身边来。

    这样,蒋介石很快就急电陈立夫到广州赴命。陈立夫接电后,实在是左右为难,一方面是因为蒋介石对自己颇为关心。自己当年也曾称他为"蒋三伯伯",当然不能一口回绝。另一方面,陈立夫对于自己所学的矿冶工程技术还是割舍不下。考虑再三,陈立夫发了一份言辞婉转的电报,谢绝了蒋介石。但蒋介石并不死心,再次给陈立夫打电报说:

    "现在是需要你革命的时候,还开什么矿;要开矿,可开采革命之矿。"

    这一次,陈立夫真的有些动摇了。蒋介石对他这么信任,让他十分感动,再加上在中兴煤矿工作也不能尽如人意,而哥哥陈果夫不断地劝其从政。陈立夫思考再三,终于打定主意,南下广州,跟着蒋介石干。

    这样,1925年底,陈立夫拿着陈果夫写给蒋介石的信,离开上海去广州投靠蒋介石。此时蒋介石是广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八名委员之一,同时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广州市卫戍司令、长洲要塞司令等职。大权在握的蒋介石手下当时正缺陈立夫这样既年轻又忠诚的干将,所以,蒋介石自然非常高兴。在随便问了陈立夫一些国外留学的情况后,蒋介石问起了他到广州来有何打算。陈立夫回答蒋介石说:"我没有学过军事,不能投身行伍,只是希望做点文职工作。"

    蒋介石一口答应了他的请求,当即安排他为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室机要秘书,伴随蒋介石的左右,从此,陈立夫便尽心竭力地开采起蒋介石的"革命之矿"来了。

    第六部分 1.陈立夫令蒋介石刮目相看(1)

    1925年底,陈立夫来到了蒋介石的身边,开始跟随蒋介石做事。事隔一年半,陈果夫也于1926年5月到达广州,从此,兄弟俩一起为蒋介石效力。兄弟俩的xìng格虽不同,但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忠诚、认真,办事有点子,有思想。对此,蒋介石的确是喜出望外。蒋介石之所以喜出望外,根本原因在于他当时急需要人,而且是忠实于自己的人。因为,当时蒋介石正在加紧篡夺国民革命的最高领导权,要达到这个目标,他必须建立起属于他自己的私人势力,把一切忠实于他的人都网罗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以他为核心的右派力量。陈果夫、陈立夫的到来,无疑给蒋介石增加了新的力量,使蒋介石真正有了得力的左膀右臂。蒋介石发现,这兄弟俩都十分难得,陈果夫相当踏实,相当能干;陈立夫又非常机灵,非常沉稳,而且,两个人对他又是无限的忠诚,所以,蒋介石打心眼里高兴。

    陈立夫到广州以后,从蒋介石那里接受了任务,心情渐渐稳定下来,他很快把昨天的梦想抛在脑后,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并很快适应了环境,工作干得十分出色,所以蒋介石对此是满意的。因为,当时的情况相当复杂,在guó mín dǎng二大上,蒋介石虽然以东征英雄的面目出现,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委,成为guó mín dǎng的重要领袖人物,为各方所注目,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开始日益处于各种矛盾的包围之中。由于蒋介石压制工农运动,排斥共产党人,与共产党的矛盾日益突出出来。而且,蒋介石独断专行,与苏联顾问的矛盾也日益显露。在guó mín dǎng内,蒋介石争权夺利,与汪精卫的矛盾不断加深,与其他各军的矛盾也日益不可调和。所以,蒋介石平生第一次品味出高处不胜寒的真实含义,置身于四面楚歌的被动境地之中。蒋介石想来想去,没想出好的办法,还是搬出了他的老一套,以退为进,走为上策。

    陈立夫是个精细之人,他总是看着蒋介石的表情、神态去说话办事,这样,时间一长,蒋介石高兴不高兴,同意不同意,他一看便知。所以,这次蒋介石进退维谷、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他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作为机要秘书,他也在想办法,希望能为主子分忧解难。但一时又拿不出好的主意,只能说些劝解的话,以宽慰蒋介石的心。他心里明白得很,面对各种矛盾,蒋介石正陷入无可奈何的境地,但他不会甘休,他要战胜各种对手,以夺取国民革命的最高权力。所以陈立夫认为,蒋介石肯定重施以前那种以退为进的伎俩,想以辞职、出国相威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926年2月1日,guó mín dǎng军事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监",蒋介石马上表示不就职,并呈请辞去"军事委员会委员"及"广州卫戍司令"两职,要求赴俄休养,企图以此要挟汪精卫,使汪精卫不好下台。汪精卫十分清楚蒋介石的用心,对他的辞职,不予明确答复,只是例行公事地劝他"不宜辞职",并非诚心挽留。这样一来,倒使蒋介石去之不可,留也无益,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还是离开广州,去上海,静观形势发展,再做抉择。这样,蒋介石即命陈立夫购买了庐山丸的船票,并携带现款3万元,一起坐汽车到了天字码头,准备乘船离开广州,先到汕头,再赴上海。

    第六部分 2.陈立夫令蒋介石刮目相看(2)

    对于蒋介石的抉择,陈立夫打心眼里不赞成,他认为凭蒋介石的实力,留在广州,是可以战胜各派力量的,但却一直找不到机会劝说蒋介石。现在临到要走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便在车上向蒋介石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劝蒋介石不要去上海,应留在广州与各派力量周旋与共产党斗。他说:"不去上海,没有别的办法吗?"蒋介石经过慎重考虑后,接受了陈立夫的意见,返回广州。陈立夫本人后来在上海市党部一次演说时再次描述了这个过程。他说:"在车上我劝蒋先生干,有兵为什么不干?汽车到了码头,蒋先生幡然下决心,重新回到家中发动三月二十日之变。"对于陈立夫的这个说法,虽然蒋介石后来否认这一事实,批评了陈立夫,说陈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