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党政府财政部次长,jiāo通银行董事长。徐恩曾,最初留学美国,回国后历任guó mín dǎng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科长,中统局副局长、局长。

    应当说,一个小小的县里几乎同时出了这么多guó mín dǎng大员,这在当时家乡人的眼里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一方面,老人们常念叨起祖辈的业绩,讲着吴兴历史上那些动人的故事,这对陈果夫、陈立夫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吴兴出了这么多的guó mín dǎng党政要员,对于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来说,也是极为有益的。因为他俩可以凭借老乡关系而拉帮结派。二陈控制的"CC"势力,中统有许多骨干成员就是吴兴人。

    但不能否认,二陈之所以权倾一朝,又是与他们父辈的业绩密切相关。据资料介绍,吴兴陈氏,相传远祖为上古时的大圣人虞舜。后来有个叫陈邦德的,迁居归安县东林山,距湖州府城东南五十里,这就是湖州陈氏东林支始祖。传到第十七世陈应恪(字敬山),迁居湖州府城内,住在学前街的谷诒堂。湖州这个地方盛产蚕丝,陈家主要经营丝绸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第二十三世陈丰,陈家逐渐发达起来,慢慢成为当地的望族。《湖州府志孝义传》称赞陈氏"以孝义受钦于乡里"。第二十四世陈绚,因为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湖州府曾赠以"矜式乡间"的匾额。

    但好景不长,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bào发,迅速影响到江浙一带。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冲击下,身为当地富豪的陈家家道中落。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了。第二十五世陈延佑为了使陈家摆脱困境,重振当年雄风,便努力经商。陈延佑为人勤俭谦和,生意蒸蒸日上。没过多长时间,家道复兴如初,又成吴兴望族。陈延佑生有三个儿子,长子陈其业,字勤士;次子陈其美,字英士;季子陈其采,字蔼士。陈其业就是陈果夫、陈立夫的父亲。

    第一部分 5.不能不说说父亲

    对于陈果夫、陈立夫来说,他们的父亲陈其业对兄弟俩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他们看来,父亲陈其业是个非常能干的文化人。陈其业生于1870年。他的母亲吴氏,出身于,知书达理,对孩子的教育抓得很紧。在母亲的启蒙下,少年陈其业即显示出人才华,在学校很有声名。在那个时代,读书科举做官,是一般富家子弟寻求的出路,光宗耀祖的门径。陈其业最初走的也是这条路。他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一直上到府学,每月领取府衙所给的四两银子。陈其业本以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但在上了府学之后,他耳闻目睹了清廷的腐败,再也不愿读书做官了。因为,在陈其业看来,大清江山迟早要败在这些贪官之手,与其到清廷之中去做一个碌碌无为的官,倒不如实实在在地做一点事情,这样,对国家、对民族更有意义。

    随着世界形势发生变化,清政府日渐衰败,内部危机日益加深,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虽有所谓的"同治中兴",也掩饰不了老大帝国的疲弊。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bào发。堂堂的中华帝国竟输给了东瀛小国,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腐朽虚弱的本质。如果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人们更多的是看到清朝腐败的话,那么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方的胜利则使人们对这个东瀛小国刮目相看了。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从日俄战争中体会到,要想富国强兵,抵抗西方列强,应向日本学习,变法图强,发展工业。在这种思潮下,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学习富国强兵之术。陈其业也带着一腔报国之志,yù睁开眼睛看世界,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

    在日本留学期间,陈其业考察了日本的工业,希望对国家有所裨益。但回国后却因种种关系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是陈家的长子,自小所受的又是旧式教育,在一腔热血报国无门的情况下,又心灰意冷地回到了故乡,继承家业,经营丝绸。应当说,这对陈其业精神上的打击很大,经过这次转折,他自己认为,这一生恐怕要与政治无缘了。但他怎能想到,后来他的两个儿子却把他抬上了仕途的舞台,成为guó mín dǎng中的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

    在故乡,陈其业虽对政治日渐淡漠,但对地方公益事业颇为热心,做了不少好事。为了抵制洋布的倾销,他用所学到的知识,改良蚕丝。为了使民间资金流动畅通,他又降低典库的利息,以使农民免遭高利贷的盘剥。为了减少当地的洪涝灾害,化害为利,他又倡导河流的疏通。但是如果没有陈果夫、陈立夫这两个名声显赫的儿子,陈其业最多也只能算是吴兴小县的一个开明绅士,在两个儿子的帮助下,这位原本不愿步入仕途,淡漠政治的前清秀才又被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

    最初,陈其业负责管理浙江一省的蚕丝、典库、水利等事业。1931年,蒋介石在打倒guó mín dǎng内的反蒋派别之后,召开国民会议,陈其业被选为国民会议代表。抗日战争bào发,江浙一带为日军占领。陈其业被迫率家人跟随二陈入川,被选任为国民参政员。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内战,又不顾政协决议,非法召集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陈其业又被选任为国民大会代表,随后又担任了全国商联会常务理事、全国工联会理事等。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失败后,陈其业随蒋介石仓皇逃窜孤岛。此时陈其业已是八十高龄,思乡之情与日俱增。故土虽近在咫尺,却难以归乡。在浓浓的乡愁中,陈其业病倒了,1961年死于台湾,时年已91岁。

    也许是由于陈其业一生为人要比他的两个儿子好得多,所以,陈其业死后也甚风光,蒋介石明令褒扬。guó mín dǎng官方机构也为其立会颂德:"综其生平,其与人也恕,其律己也严,其宅心也厚,其治事也勤;盖诚存乎心,而仁显于外,故能表率子弟,成功成仁,睦辑乡里,以尊以亲,终甘澹泊,以乐大年。"二陈以"孝"助其父,但竟没料到其父竟因此而病死他乡,成为异乡之鬼,这大概是两位孝子所不曾料到的。应该说,陈其业这样一个结局要比他两个儿子都好一些。因为,大儿子陈果夫要早他十年去世,而另一个儿子陈立夫在台湾无容身之地,要千里迢迢从美国回来为他处理后事。

    第一部分 6.三叔陈其采比蒋介石的资格还老(…

    在早年陈果夫、陈立夫的眼中,三叔陈其采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因为,要论起资格来,他比蒋介石还要老。陈其采,字蔼士,生于1879年。与其两位兄长一样,在父母的启蒙下,自幼诵习经学,到9岁时已熟读"四书""五经",16岁入府学。19世纪末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亡国灭种的乌云,笼罩着中国的上空,救亡图存的惊雷,不时地回dàng,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1894年,正当陈其采入府学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中国大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辽东也几乎被放弃,巨额赔款又迫使清政府大借外债,浙江杭州等内地城市也被迫向列强开放。对于清政府割地赔款以求和的行径,少年陈其采十分愤慨,但陈其采显得无能为力,无计可施,只不过时而说说罢了。因为此时,他对外面的世界及国家的形势还不甚了解,所以,他对如何才能重振国威、洗雪国耻这类大的政治问题还显得不知所措。

    要说对陈其采的政治信念起关键作用的,还要说是已出外经商的二哥陈其美,由于经常阅读报纸,对世界时事,中国国情颇为熟悉。他写信回家鼓励陈其采要"勤习西学,以求实用"。从此,陈其采对于西学开始关注起来。1897年各帝国主义国家加速了瓜分中国的行动。德国强占了胶州湾,俄国强占了旅顺、大连,法国强占了广州湾,英国强占了威海卫、九龙。时局顿时紧张,赴国难成为燃眉之急。国土沦丧,人心思救治之策。任何一个不甘当亡国奴的中国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于是有了康有为所倡导的变法。但陈其美并不以为变法即能抵抗洋鬼子的qiāngpào。他认为要抵抗列强的侵略,武备必不可缓。为此,他力劝陈其采去日本学习陆军。在哥哥的影响下,1898年,年仅19岁的陈其采东渡日本,入日本成城学校学习日语和中学课程,不久升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由此,陈其采开始了他反清救国的革命生涯。

    身在异国他乡,陈其采并不感到孤独,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来旅行的,而是来学习富国强兵之道的。所以,他以极大努力去追求新的东西。但是,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使陈其采的心一次次地被刺痛。

    有一次在与一日本友人闲谈时,友人提到,"我们日本国有许多东西都是从中国学来的,我们的法律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我们的佛教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我们的文字是从你们那里借来的,我们京都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甚至我们生活中的茶道、书道等等也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但我们能打败你们靠的却不是这些从你们那学来的东西。我们所靠的是从西方学来的东西。要不是明治天皇革新变法,我们大日本国也和你们中国一样要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了。"陈其采点点头。友人接着又说道:"中国是个优秀民族,但是我却不明白如此优秀的民族为何却不思改进呢?好不容易有个康圣人出来倡导变法,却不为你们所容,只好跑到我们这儿来。难道你们中国人都不懂变法图强吗?"陈其采无言以对,但心潮却久久不能平静,他一遍遍地问自己,是呀,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就不变法去富国强兵呢?虽然他没能找到答案,但变法图强这四个字却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

    带着一串串困惑和疑虑,陈其采追寻着,思索着,他把一切的希望都埋在心里,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在书上,可以说书给了他很大的安慰。有一次在一家书屋,陈其采想买一些书消遣。店主知道他是中国人之后,随即向他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有关文天祥的,一本是有关岳飞的。店主说道:"岳飞、文天祥是贵国的英雄,也是我们大和民族所尊敬的英雄。如果你们中国人现在再多几个像他们一样的英雄,中国也许就不会亡于满人手中。"停了停,店主又很遗憾地摇了摇头说:"可惜你们现在还没有。"店主的话刺痛了陈其采的心,在默不做声地买下店主所荐的两本书的同时,陈其采已暗暗发誓要成为岳飞、文天祥似的民族英雄,推翻清朝统治。树立了这样的志向之后,陈其采在军校学习更加努力了。闲暇时间,别人去游山玩水、流连舞场,他却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02年,陈其采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

    第一部分 7.三叔陈其采比蒋介石的资格还老(…

    四年的留学生活结束之后,陈其采回到了故乡吴兴。这次陈其采可谓衣锦还乡了。按他的条件,在浙江省府谋个美差是不成问题的,但他忘不了在日本的经历,他毕竟是个热血男儿。在故乡短暂停留之后,他来到了湖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湖南真是一个革命的中心。陈其采在这里创办了湖南武备学堂,任总教习,不久又升任标统。在这期间,他还秘密地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暗中联络新军中的革命志士,准备推翻清朝统治。此后陈其采一直活动于军界中。

    1907年,陈其采调任南京第九镇参谋,后因剿匪有功,升中枢军咨府第三厅长,掌理全国新军及调度事宜,并一度兼任保定军校监督及主办秋cāo。但由于他参加革命党之事终为清政府获悉,在清政府yīn谋捉拿他之前,南下上海,协助同盟会策划倒清。1911年10月,辛亥革命bào发。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陈其采担任南京临时总统府参谋本部次长,协助参谋总长黄兴,策划军事以谋求中国统一。同年4月,当袁世凯以yīn谋手段夺取了临时大总统职位,并胁迫临时政府自南京迁至北京。陈其采愤而辞职,回吴兴创办讲经武学堂,但不久被袁世凯查封,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陈其采内心极为苦闷。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呢?陈其采带着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情观望着,期待着。他期待的是历史的机遇,却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信。

    陈其采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时,同期有一个叫冯耿光的同学,此时正担任中国银行总裁。正当陈其采苦闷之时,冯发来一封邀请函,请陈其采北上出任中国银行总文书。经过一番思考之后,陈其采欣然北上就职。从此,陈其采由军界转入了金融实业。孰料好景不长,冯耿光不久即辞去了中国银行总裁之职,随后陈其采也辞职南归。适值清末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的大丰公司缺乏主事者,陈其采遂应聘任该公司总经理一职,从事棉垦,经营实业。陈其采本以为下半生就以经营实业以富国民为己任,不料好事多磨。由于南通位于长江入海口处,滨海陴湿,陈其采,水土不服,遍身患疹,痒痛不止。虽经一年多的治疗,却无成效。无奈陈其采只好离开南通回上海就医,并应聘任中国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从陈其采这些年所做的事来看,走过了一条十分坎坷的道路,他的理想,他的抱负都未能实现,而且,每做一件事情,都是半途而废,事与愿违。这对年轻的陈其采来说,可谓是屡遭磨难。

    尽管陈其采经历了如此的坎坷,所幸尚未从根本上动摇他的政治信念。就是说,陈其采虽已离开政治数年,但他对政治仍是倍加关注。1923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