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读书 > 其他小说 > 我爹孙仲谋 > 正文 第一百一十四章:不出名的名将(感谢唐虞蓟的打赏)
    高额的月钱和赏赐,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假如有一天,这只部队的将官反叛孙亮,那么这些军饷与待遇,将是反叛将官最头疼的事情,因为反叛的将官根本发不起如此高的粮饷。

    即使一开始的时候,掠夺一些钱财,占领一些城池,可以暂时维持一段时日。

    但是只要时间拖长,没有新的钱财进帐,旧的钱粮消耗完了,士兵得不到军饷,自然就会骚动,不用孙亮出手,这些反叛者将会被士兵推翻或者暗杀。

    再加上孙亮设置的担任人,押金,监军等等制度,反叛的难度可不是一星半点。

    只要在孙亮能发起军饷的情况下,这只部队的反叛几率几乎为零。

    第三,就是孙亮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

    从卒长开始,设立参军长,统兵权归参军长,调兵权归将官。

    平时训练都归属于参军长管辖,作战时归属将官全权统帅。

    当然,参军长还有一个职责,就是制定作战计划,为将官可靠的战术战略方案。

    如此一来,即达到了分权的目的,又不使参军长影响将官的指挥。

    从设立监军,参军长,控制军队的钱袋子三处着手,那么这只部队将永远效忠于孙亮。

    即使换了一个皇帝,只要这个皇帝控制了这三个机构,那么就控制了军队。

    一旦发生战争,监军,参军长,将官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监军负责士气,参军长负责制定计划,将官统筹全局,必然是战必胜,攻必克。

    可是,作战时,这三人闹矛盾怎么办?战机稍纵即逝,万一三人没商量个所以然,汇报上级等待批复的时间又太长,这该怎么办呢?

    首先,将官在作战的时候,权利是最大的,有统帅全局的作用,所以一切决定都以将官为核心。

    其次,所有的监军,将官,校官,参军长都要到武略院学习,他们接受孙亮的教化和洗礼,学习先贤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

    他们在武略院里是同学,校友甚至是室友的关系,处的时间长了,自然关系就非常的好。

    孙亮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关系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他们之间相互熟悉,进入军队可以直接参与工作,而不需要太长的时间磨合。

    孙亮已经把这五千人的统帅,参军长和监军都定好了人选。

    统帅当然是名将陆抗了,又忠诚,又可靠,又有能力,孙亮放心的很。

    参军长则有另外一个吴国的后期名将陶璜来担任。

    若是谈起陆抗,没有人会对他陌生,陆逊次子,与陆逊一同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能力非凡,被誉为吴国的最后的名将。

    但是提起陶璜则没有人认识他。

    其实陶璜的功绩并不比陆抗差多少,只是显为人知罢了。

    陶璜,吴国后期交州刺史,字世英,丹阳郡秣陵人。

    三国后期,魏国灭掉蜀国,司马氏加封蜀故将霍弋为南中督,准备伺机从南中进攻夺取交州。

    不过当时的南中和交州都属于荒凉之地,雨林山石繁多,地势险要,路途不畅,从南中进攻交州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是,司马氏的运气比较好,吴国时任的交趾太守的孙谞,为人贪婪、暴虐,当地百姓对其哀怨甚深。

    恰逢吴国的特使邓荀来到交趾,准备调用孔雀三千只,并要求孙谞在极短的时间内凑齐,并火速送往吴国都城建业。

    孙谞短时间弄不到三千只孔雀,怕受到责罚,只好征发当地民夫在乡野擒杀孔雀。

    征发民夫又没有工资,便引发了民怨,交趾郡吏吕兴趁机于发动政变,杀死孙谞和邓荀,并遣派使者进入南中,向魏军投降,请求庇护,希望魏军赶快派兵来夺取交州。

    吕兴的反叛引发连锁反应,九真郡,日南郡相继响应,叛吴依附司马氏。

    司马氏当然不会放过这个绝佳的良机,以霍弋摇领交州刺史,派兵进入交州,大军抵达之后,很快,便控制了交州的南部。

    消息传到建业,吴国上下,举国震惊,这个时候蜀国已经灭亡,一旦司马氏坐稳交州,就完成了对吴国的包围,吴国的形式岌岌可危。

    当时的吴国外疲内困,景帝孙休病重在身,不日将亡,所以无力讨伐交州的叛乱。

    次年,孙皓即位,即位之初,孙皓忙于掌控权柄,无暇他顾。四年后,孙皓大致控制吴国局势,于是遣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脩则率军进击交趾诸郡。

    可是晋军占据交趾已历五年,进攻交州的时机早已错失,结果就是刘俊,脩则全部战死,吴军大败而归。

    此时的陶璜上表孙皓,愿意率军讨贼,孙皓壮其志,派虞汜为监军、薛珝为威南将军兼大都督、陶璜领苍梧太守经荆州进军交趾。

    大军抵至合浦时,陶璜积极请战,与晋将杨稷夹水而战,可惜陶璜初战告败,阵亡二名将领,吴军不得不再次退守合浦。

    薛珝对陶璜的战败大怒不止,并且斥责陶璜,要陶璜负责战败的后果。

    陶璜从容指出问题所在,认为大军互不统属,军令不一,难以令行禁难止,故有此大败。

    薛珝不为所动,要求立即撤军罢战。

    陶璜觉得晋军刚获大胜,必然骄狂不已,防守也不会森严,于是于当晚亲率数百精兵,由海道袭击九真太守董元,而后大胜而归,俘获财宝无数。

    薛珝这才佩服陶璜的才干,任命陶璜为前部督,让陶璜全权负责进攻交趾事宜。

    陶璜注重运用策略,尽量不与晋军短兵相接,陶璜冷静的分析出交州叛军的弱点,针对其弱点制定战略方针。

    首先交州地势偏远,其盐铁多靠吴国供应,陶璜的第一个计策就是断绝双方的互市,使叛军无法获得盐铁。

    盐对于晋军来说倒是好解决,可是没了铁,就无法打造新的兵器,无法制造农业用具,叛军的物资全靠当地供应,从晋国的南中运输,路途太远,耗费甚巨,难度太大。

    没了铁,叛军只能把兵器熔了,用于制造农业器具,以保证粮食能顺利耕种。如此一来,叛军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

    因此,陶璜从海道直攻交趾三郡,两军对阵,吴军诸将就要冲杀之时,陶璜看到叛军后面有个断墙,估计是有伏兵藏匿于此,

    陶璜马上改变战术,布置长戟手隐于冲锋队之后。

    双方刚一接战,晋军即诈败而退,吴军追至断墙处,果有伏兵出击抗拒,于是吴军派出长戟队上前对敌,由此大破晋军,董元败退郡城,闭门不出。

    两军作战之时,陶璜见敌军之中有一猛将,骁勇善战,势不可当。打听清楚之后才知道,这人是董元手下大将解系。

    巧的是,解系有个弟弟叫做解象,是陶璜的部下,于是陶璜计上心头,准备离间董元和解系。

    让解象写信给其兄,劝其归吴,并把自己的车给解象乘坐,鼓吹导送,大肆招摇,董元听后,恐惧莫名,疑虑丛生,为防有变,便将解系杀死。

    之后,陶璜全力攻城,遂破董元于九真。

    陶璜趁势继续进攻交趾与郁林,交趾太守杨稷,郁林太守毛炅被困城中两三个月,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攻陷郡城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这之前,霍弋派杨稷、毛炅等将入交州之时,曾与他们约定若敌围城未满百日而降者,其后方的家属将被杀害,若超过百日而救兵不至,就由霍弋承担责任。

    杨稷、毛炅已经被陶璜军队包围数月,霍弋这时又病死了,后援不继。杨稷等人虽然苦苦坚守,但未满百日粮草即已耗尽,权衡之下,只得向陶璜请降。

    出人意料的是,陶璜拒绝了他们的投降,反而给他们送去一批粮草,吴国诸将认为此举将养虎为患,极力劝阻。陶璜却认为,霍弋已死,晋军不会来救杨稷他们。

    将粮食给予敌军,等于成人之美,到了霍弋与杨稷的百日之约到期,再接受对方投降。既可保全他们的家属,又显示吴国是仁义之师,必定能使晋人怀德感恩。

    果然,百日之期已到,晋国援军不至,陶璜便接受了晋军的投降。

    陶璜此举瓦解了晋军的士气,得到了当地的百姓拥护,陶璜因此得以迅速稳定交州。

    任上的陶璜还征服了“历世不宾”的武评、九德、新昌及九真30多个属县,并且新设三郡,扩大了吴国的版图,有拓土之功。

    当晋朝灭亡吴国之时,孙皓已经投降,可陶璜依然忠心吴国,还没有投降,司马炎认为交州地远,攻伐不便,于是让孙皓书信于陶璜,让其归降。

    陶璜收到孙皓的书信后,痛哭流涕,悲伤数日,难以自拔,之后送印绶于晋廷,请求归附。

    陶璜关心民间疾苦,采取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政策,维护了交州的稳定,史书称他“在南三十年,威恩著于殊俗”,去世时更是举州号哭,如丧慈亲。

    虽然陶璜在史书上名不见经传,但依然可谓是国之能吏,世之贤才。

    从其深夜率兵数百就敢突袭刚刚获胜的敌人,可观其勇。

    从其运用战术,战法攻破敌城,收复失地,可见其谋。

    从其利用离间,使董元冤杀勇将解系,可显其智。

    从其治理交州三十年,民心归附,百姓殷实,可知其德。

    晋灭吴之后,依然拒不归降,可识其忠。

    如此大才,孙亮要是不提拔重用,岂不是有愧于天?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