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读书 > 其他小说 > 我爹孙仲谋 > 正文 第八十四章:来吧,学习吧
    不光只是武职,各地方州郡地方官,都已被当地的世家宗亲把持,孙亮根本插不进手。

    就算想插手,也得有心腹能派遣才行啊,培养自己的人才和心腹,对于孙亮来说已经非常紧迫了。

    孙亮若想改革,颁布政令,都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的严格执行,才会有效果,中央目前来说,由于孙亮一系列的安置和布局,基本控制住了大局面。

    但是地方官员,由于鞭长莫及,当地势力错综复杂,孙亮无从下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则地方官不是孙亮心腹,仅凭现在孙亮的威望和诏令,很难让们全心全意的为孙亮办事。

    二则当地世家豪族的问题,孙亮更是水泼不进,针插不进。

    问题得一个一个解决,先解决地方官。

    解决官员的问题,君主常用的方法就是架空,明升暗降,曹爽升司马懿为太傅就是架空,孙亮升滕胤为司空也是架空。

    可地方官不一样,你怎么架空?越往上升,官职越少,而地方州郡官职众多,架空这个方法显然不合理,无法执行。

    只能换一种思路了。

    比如后世华夏的一种让官员在晋升前的学习制度。(制度名称没法说,怕涉及政治,望读者谅解。)

    这种制度,就是地方城市的官员,想要升迁一般都得到某个学校学个一年半载,之后才能升迁,说白了,只要进入这个学校,就代表着你马上就要升职了。

    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一则提高官员的素质,治理能力,比如从地方升入中央,由于治理方式的不同,思考方式,眼界,制定政策,肯定也会不一样,地方官则需要重新学习,理清门道。

    二,提高其思想觉悟,如果孙亮也设置类似的学校,这些官员近在孙亮身边,受孙亮的教化,接受孙亮的洗脑,时间一长,不敢说他们对孙亮有多忠心,但是起码来说不会排斥孙亮。

    然而孙亮的目的并非如此简单,如果设置了此类的学校,这有利于孙亮近距离的接近了解他们,哪些是庸才,哪里是贤辅,孙亮一目了然,加强了孙亮对他们的掌控。

    这里面还有一个可以操作的空间,比如一个地方太守是个庸才,现在孙亮准备把这个太守提升到中央为官,现在有了这个制度,就代表着你想升官,得先到学校的学习,毕竟地方和中央是不同两种制度。

    有学习,就得有考核,考核通不通过,那就是孙亮的说的算了,既然你是庸才,那孙亮不会让你通过,但是孙亮也不会放弃你,你可以再继续学习,直到你考核通过为止。

    在你学习期间,所有的俸禄,待遇一切照旧,按照你原来太守的官职如实发放,只要你能学出来,立马升官。

    如此一来,孙亮可以以各个地方官表现不错,准备给他们升官为理由,把他们统一集中到中央学习,地方官还不会有所抗拒,因为他们马上就升官了,肯定会很高兴。

    殊不知,正入了孙亮的圈套,因为地方官都来中央学习了,那地方怎么办?得都有人治理吧?这样孙亮就可以安插自己的心腹到地方为官,彻底控制地方与中央的权利。

    而且孙亮还可以规定,所有人到中央学习的学习时间为一年半,如果这一年半你没有通过考核,就得在学一年半,这样就是学习了三年,三年之后,如果你还没有通过考核怎么办?

    不能无休止的学习啊,这样的话,百官和世家也不会同意,三年之后,无论你通过没通过,孙亮都会提升你的官职,比如加封为侍中?

    侍中就是个虚职,算是皇帝的高级顾问。也就是说你最多学三年就可以升官,这样一颁布政策,百官和世家没有后顾之忧,反对的声音也会比较小。

    目前孙亮亲政后所颁布所有的政策,几乎都没有伤到世家的利益,比如核查世家的资产,这是对你违法的行为变相的免罪,从世家的角度来理解这就是好事。

    在比如将中央禁军分为左右两部分,这是遵循祖制,百官们无话可说。想说理去和先帝说去,孙亮不介意多一个人给孙权守陵。

    现在孙亮还没宣布商税和关税的事,所以对于世家的利益孙亮是一分没动,当然除了设置了司隶校尉一职,这主要是因为诸葛恪是大将军,孙綝是宗亲,兹事体大,孙亮设置了司隶校尉,也无可厚非。

    好,现在孙亮准备提升大家的官职,这对世家来说是好事吧?

    让你在提升官职之前,先到中央学习更好的治理方略,提升你的执政能力,这也是人之常情吧?

    你能力不行学不过去,孙亮保证你三年之后起码可以加封为侍中,成为天子近臣这也是好事吧?当然了,你能力强,考核通过了,擢升为九卿,或者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员也不是不可能。

    你说你有什么可以反对的?

    方案定好了,就差心腹了。

    虽然吴国没有魏国大,但地方郡县依然不少,需要的人才也不少,科举现在又没法开,孙亮上哪弄这么多心腹?

    科举没法开,咱们换个法子。

    比如编写《吴书》,所有的国家立国后,都要把在位皇帝的人生事迹,重大举措,以及国家的发展,重大事件,著于竹帛之上。

    自从孙权称帝后,这《吴书》一直断断续续的没写成,中间也换了几波人,编写吴书那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需要很多人来一起编写。

    这不就上天赐予孙亮招揽民间名士的借口吗?

    古人是很注重名声的,正所谓青史留名正是如此,孙亮编写吴书,乃是将先祖千秋万世之功业,传与后世,即表现出孙亮的孝顺,又表现出孙亮的仁厚。

    孙亮以编写吴书为借口,在其中培养自己的人才和心腹,这样就有人可用了。

    不要忘了,地方官学习的时间为三年,只要这三年孙亮把自己的心腹安排到了地方为官,那这三年能干的事情太多了,三年之后,原来的太守是谁,百姓都不一定能够记住。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