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读书 > 穿越小说 > 百年繁复 > 第一三七章 事佛图司事糊涂之神龟吉兆
    如果真要按照元匡的奏事,对所有“假冒军功事件”的官员进行处理,那弄出来的事情就麻烦了。若是轮到追究责任,掉官帽打板子,不只以上三司行省,就连尚书省也脱不了干系。

    尚书令拓跋澄是老资格的王爷,若追究责任,拓跋澄提拔的假冒军功者最多,就是在场的衮衮诸公,凡因战功入仕的官员中,哪个的屁股上没有屎?谁还能说自己是干净的。只怕那样一来,牵扯面就太大了,会弄出太多的丑闻,在官场会造成雪崩似的塌方。

    拓跋澄赶紧制止灵太后正要点头赞同的脑袋,出班启奏说:

    “冒斩敌人首级领勋升官的原始记录都在中兵二局,岂能因一省之过就牵累这么多部门行省,这打击面是不是也太大了。前方将士征战沙场,哪一次不是冒着抛头颅,洒热血的风险,若因一点冒功就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会让前方将士为之心寒。是不是就如卢大人所说的退还勋赏,辞退官阶,这样才公允一些。”

    灵太后打了个呵欠,向元怿以目示意,同意了拓跋澄的启奏。正准备散朝,掉过头去,看见御史中尉元匡的脸色很难看,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此人再无用,毕竟是王室宗亲,一笔写不出两个元字,灵太后就安慰他说:“御史中尉元匡多次谏言,表现出对皇帝、太后的忠诚、耿直,其情可嘉,升任镇东将军。”太后一句话,元匡破涕为笑,立即跪拜,叩头谢恩。

    因为灵太后的事佛信佛,爱屋及乌,连有过和尚经历的官员都得到重用。这一来,中常侍刘思逸更是作为成功人士受到众多佛教徒的追捧,求他的门路走后门办大事的佛教徒不在少数。

    刘思逸当年同在寺庙的一个小和尚名叫敬梵的,见刘思逸每天吃香的喝辣的,而自己却每天敲着木鱼,守着黄卷青灯。如果说那样的功课还能够忍受的话,特别让人恼火的是:见到美女也只能是睁只眼闭只眼的装着视而不见的样子。心动而不能行动,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他心里很不平衡,总想来个穷则思变,还俗从仕,到时候“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爱”,把失去的损失夺回来。为此就多次找到师兄刘思逸,也想还俗为官,求刘思逸为他设法。

    刘思逸望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同门师弟敬梵,看着他“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光辉形象,很是鄙视地说:“师弟既然还想得起愚兄,这忙我肯定是要帮你的。只是,不知道师弟晓不晓得灵太后平生有两大喜好?”

    敬梵两手一摊:“我要晓得了灵太后的心思,我就投其所好了。我也就不会再来找您这位成功人士了。”

    刘思逸被师弟吹捧得思绪逸飞,高兴地说:“灵太后平生喜欢的是‘如意’、‘佛意’,你要投其所好,你有吗?”

    “如意?”敬梵也高兴了:“我家里真还有一柄祖传的玉如意。”这还真不是吹牛的,敬梵家里真还有一柄祖传的玉如意,弥足珍贵,只要能当官,敬梵他即便是砸锅卖铁,也是乐得奉献的(为防止读者误会,作者特作解释:此时的如意其实就是麈尾的手柄。真正意义上的如意是在明清时候出现的)。

    刘思逸见敬梵的脑袋还没开窍,就指了指此人的裤裆,说:“这‘如意’是爹妈生就的,你没得那本钱。再说,即便是你有那本钱,凭你一副歪瓜裂枣的嘴脸,不是‘玉如意’,而是‘愚辱姨’。普天之下,此时还只有清河王元怿才有那玩意儿。你就别痴心妄想了,还是从‘佛意’上想法吧。”

    敬梵的脑壳终于开窍了,他曾经是个佛教徒,自然晓得灵太后这类在家居士事佛的所思所想。忙不迭地说:“我一定去找到灵太后喜欢的‘佛意’。有辉煌腾达的一天,决不忘师兄所教。”

    刘思逸多年在宫中行走,摸准了灵太后的脾气,对敬梵暗授机宜。敬梵心领神会,花掉所有积蓄,甚至还卖掉那柄祖传的玉如意。有了本钱,也不怕辛苦,千里迢迢去到渤海郡,在荒凉的海滩上寻寻觅觅,费尽千辛万苦,终于从海员手中购买到一只硕大的海龟,顺船回到洛阳献到宫阙,视为祥瑞之物。

    敬梵既然被刘思逸带进宫殿,就按照刘思逸的吩咐,巧舌如簧,编造谎言说:“下民在嵩山之颠昼夜诵经,不期然天降神龟,如此祥瑞之物,特此奉献宫阙。”

    那时海路不通,所有的官吏哪里见过这么大的乌龟,都惊奇得咋舌,以为神物。

    中常侍刘思逸此时添油加醋地对太后说:“昔日魏武帝建立大魏,以‘龟虽寿’为题,诵诗明志,今日神龟降临嵩岳,这一切都是因为太后诚心事佛感天动地,得佛神庇佑,送千年神龟,预示着我大魏社稷江山长祚,太后及家人福寿永享。”

    灵太后被一番鬼话吹得头昏脑涨,想生父安定公胡国珍年届八十,没病没疼,安度晚年,如此高寿,确因佛祖看顾,才有今日的荣耀,一时兴奋,不能自抑,下令将这一年(公元518年)改为神龟元年,把敬献神龟的敬梵提拔授予一个六品官。反正太后手上有的是官帽,正该戴在这些虔诚事佛的人的脑壳上。连敬梵这样的花和尚都进入官场,为其后的六镇之乱埋下了祸根。

    敬梵的成功经验极大地刺激了各地官员的胃口,只要是事佛敬佛的官员,都可以凭此官运亨通,敬佛的事业更成为各地的政绩,更是升官的终南捷径,以此向灵太后请功。而官员们的政绩,最显而易见的当然是修建辉煌的佛寺,为佛像塑金身。塑金身需要消耗大量的紫铜,紫铜是国家管控的铸币物资,各地为造金像,只有消毁铜钱,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把北魏的市场贸易拖入了一个无法走出的怪圈。

    孝文帝实施六大改革,经济领域改革最大的成功是改变了以物易物的陋俗,市场发行流通货币五铢钱。从此,全国都以货币作为流通领域的凭证;但是,在北方一些偏僻地区,仍然保留着以物易物的陋习。

    灵太后执政以后,各地恢复了以棉麻代税的赋税方式,已经极大地冲击了五铢钱的货币地位。此时各地的地方官为了铸铜佛金身,尽快出政绩,纷纷把五铢钱镕化,铸造金佛,打造金殿。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少,加速了以物易物的死灰复燃。

    本来,上古人善良,以物易物也无不可。但这种交易的最大弊端就是价值无法精确计量,质量无法精确鉴定。北魏的市民,常常因为物质交换的不对称,发生交易双方的械斗,从而引发很多社会治安问题。最根本的一条是动摇了北魏市场的经济基础。

    谏议大夫张普惠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上疏启奏:“以物易物严重的阻碍了市场经济,应该改各地棉麻代税为正式税赋。发行五铢钱充实流通领域,严禁各地镕钱铸金像。”

    紫铜在当时是国家管控物资,属于国家的金融储备。各地敬佛、铸金佛像,消耗了大量的铜材,而主要的铜材生产地四川、云南等地都控制在南梁政权手中,一时到哪里去开采那么多的铜,最好的办法就是销毁金佛,重铸铜钱用于市场流通。

    金像是灵太后的最爱,怎么可能允许部下们毁佛铸钱;面对这个难题,一时不好表态。

    尚书崔亮启奏说:“要到蜀、滇两郡采铜显然是不现实的,而要将铸好的金佛像熔化改铸五铢钱,无异于因噎废食。唯一的办法是在王屋山采铜,用以铸钱。”

    尽管王屋山铜矿的储藏量少且铜质差,但此时也只能这样勉为其难了,而且这确实是个皆大欢喜的建议。灵太后当即准奏。财政部立即组织人手,去王屋山开采铜矿,就近铸造五铢钱,迅速投入市场,以解燃眉之急。

    新钱流通,铸钱的机密也被王屋山附近的村民知晓。见利忘义,当地的村民也在王屋山官矿附近私采铜材,用以铸造五铢钱。这些钱比官钱更薄、更小,因为是地下流通渠道,却比官钱更早地占有了市场。王屋山成了全国有名的假钞一条街,或者假币一个镇。

    北魏财政部在假钞流通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会对整个市场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认为老百姓铸几个铜钱私用,不会影响大局,采取了睁只闭只眼的宽容态度,最终拖垮了北魏的经济支柱。

    敬梵靠一只海龟升官,他的鬼话可以蒙蔽一时,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却是无法蒙蔽的。安定公胡国珍此时毕竟是八十岁的老人了,敬梵就有再多的“龟虽寿”也无法延长其命祚。

    胡国珍早年在凉州饱受风沙洗礼,倍受煎熬,到了晚年,对佛教更加雅敬,天天烧香念佛。胡国珍本来是凉州鞍马摔打出来的身坯,身体素质自然要比一般人硬朗。到了晚年,也还经常跨马据鞍,身着铠甲,威风凛凛地在后花园驰骋。神龟元年度过了八十大寿。

    四月七日从家中到阊阖门,徒步行走四五里山路,观看佛像。第二天还久久地佇立在佛像前,口中默念“阿弥陀佛”,虔诚地站立了一天,至晚方肯在路边的山石上坐一坐。此时暑热已甚,胡国珍在烈日下站立一天,受热中暑,回家即卧床不起。灵太后处处表现自己是孝女,亲自熬汤煎药,为父亲喂药饲饭。十二日,神龟也无法施救,安定公撒手追随佛祖去了。

    灵太后丧父,悲痛欲绝,以仅次于皇帝的礼仪,加九锡的殊荣安葬了父亲。又敕封胡国珍为“太上秦公”;还迎回早丧母亲皇甫氏的灵骨与父亲一同安葬。追母亲为“太上秦孝穆君”。

    谏议大夫张普惠尽管有可人的本钱,但不善于察言观色,更不想讨灵太后欢心,若要的话,他只需要到灵太后的卧榻上睡一觉,还不就什么都有了吗。此公却不屑于此道。径直上奏说:“这‘太上’之名不可施于人臣,我更没见识过封早逝的母亲为‘太上’孺人的,伏愿太后停逼‘太上’之号”。

    灵太后面对梦中情人张普惠,弄得左右为难,于是召集五品以上的官员齐集胡国珍府邸,讨论敕封父母“太上”尊号的议案。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